党群处-浅谈机构编制动态调整机制的实现路径
新时代的机构编制管理:战略定位辩证关系与改革路径
新时代的机构编制管理:战略定位辩证关系与改革路径机构编制管理是指国家或组织在实施战略定位时,通过职能布局、层级设置、人员配备等方式,对机构进行组织设计、编制管理的过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时代的机构编制管理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从战略定位的辩证关系和改革路径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战略定位的辩证关系战略定位是指国家或组织确定自身的目标与方向,据此制定出相应的战略,以引领和推动发展。
在新时代的机构编制管理中,战略定位的辩证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在机构编制管理中,发展与稳定是两个根本性的要求。
发展是国家或组织实现自身目标与使命的基础。
在新时代,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机构编制管理需要注重对机构的发展和调整。
稳定也是机构性能良好的重要保证。
稳定的机构编制能够保持组织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效果。
机构编制管理需要辩证地处理好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既要适应发展的需要,又要保持稳定的基础。
2. 垂直与横向的辩证关系在机构编制管理中,垂直与横向是两种不同的组织关系。
垂直关系是指上下级之间的组织关系,即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横向关系是指同级之间的组织关系,即同级机构之间的关系。
在新时代,机构编制管理需要辩证地处理好垂直与横向的关系。
垂直关系能够保证机构内部有机地进行组织协调和权力控制,但如果过于强调垂直,则可能导致信息不畅通、决策缺乏灵活性等问题。
横向关系能够促进机构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但如果过于强调横向,则可能导致机构权责不清、利益争夺等问题。
机构编制管理需要辩证地处理好垂直与横向的关系,既要保证组织的协调性和适应性,又要避免权责不明和决策失灵等问题。
3. 集权与分权的辩证关系集权与分权是指国家或组织内部权力的集中与分散的关系。
在机构编制管理中,集权与分权是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
集权能够实现强大的统一领导和快速决策,但如果过于集权,则可能会导致权力滥用、腐败问题等。
新时代的机构编制管理:战略定位辩证关系与改革路径
新时代的机构编制管理:战略定位辩证关系与改革路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机构编制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其战略定位与改革路径成为当前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在新时代,机构编制管理需要在战略定位和改革路径上找到辩证关系,实现新时代机构编制管理的高质量发展。
一、新时代的机构编制管理战略定位在新时代,机构编制管理需要顺应时代潮流和国家发展战略,明确战略定位,切实做好规划和布局,以适应新时代的经济发展需要和社会治理要求。
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优化机构编制,提高服务水平,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
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机构编制管理水平和效率。
要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模式,推动机构运行更加便捷高效,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要加强机构意识,强化机构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机构的履职尽责能力。
这些都是新时代机构编制管理的重要战略定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推进和完善。
在新时代,机构编制管理需要积极探索改革路径,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和挑战,实现高质量发展。
要深化机构改革,优化机构编制结构,提高机构运行效率。
可以适当减少不必要的中介机构和职能部门,提高机构运行效率和服务水平。
要加强机构管理,建立健全机构管理制度,提高机构的启动和绩效管理水平,增强机构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要推动机构创新,鼓励机构开展创新活动,提高机构的服务体验和创新能力。
要优化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机构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机构的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
这些改革路径是新时代机构编制管理发展的关键路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实践。
在新时代,机构编制管理需要在战略定位和改革路径上找到辩证关系,实现新时代机构编制管理的高质量发展。
要在统筹规划和突破创新上找到辩证关系。
要在整体规划和具体机制的改革上统筹兼顾,破除陈旧的体制束缚,大胆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模式,实现机构编制管理的全面优化。
要在服务人民和服务国家上找到辩证关系。
如何动态管理人员编制
如何动态管理人员编制机构编制总量控制与动态管理研究如何动态管理人员编制|2015-05-1812:36当前,积极探索和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办法,实现机构编制总量控制和动态管理,成为机构编制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现结合我市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实际,分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供参考。
一、机构编制总量控制与动态管理的重要性(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机构编制是党和政府重要的执政资源,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体制机制保障作用。
近年来,国家、省、市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文件,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增长,不断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对深化行政管体制改革、优化配置执政资源、有效防控人员机构膨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
(二)发挥机构编制效用的重要前提为进一步科学合理的配置执政资源,有效提高机构编制的使用效益,必须在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总量的基础上,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有增有减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动态管理。
只有适应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切实发挥职能作用,通过建立健全机构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加强动态管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实现机构编制效用最大化。
(三)推进机构编制科学管理的重要途径机构编制不论是控制总量、限制增量,还是动态管理、盘活存量,其实都是一个调控的问题。
“控”就是从严控制,把好关口,把机构编制管紧。
搞好了调控,就搞好了动态管理,也就搞好了总量控制。
“调”,就是要把机构编制作为一种资源,以完善机构编制实名制为基础,以建立用编核准制度为途径,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促进机构编制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
如何实现机构编制总量控制和动态管理的有机结合,把机构编制用活,找准机构编制“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的平衡点,已成为机构编制部门积极探索和寻求破解的热点、难点问题,也是机构编制部门研究的重要课题。
二、存在问题(一)机构编制标准化体系不完善在目前工作中,机构编制部门对于单位应该核定多少编制,缺乏指导性的政策依据和定编标准,编制核定多数是根据预计工作量进行估算,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既不规范也不科学,导致了定编无据可依的窘困局面。
如何动态管理人员编制
如何动态管理⼈员编制机构编制是党和国家重要的执政资源。
地⽅党委政府开展机构编制管理,不仅关系地⽅⾏政体制建设,同时也影响着组织⼈事、机关效能、财政预算等⼀系列全局性⼯作。
随着⾏政管理体制改⾰的不断深⼊,迫切需要机构编制管理保障跟进,从传统的数量管理向以“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有减有增”为主要内容的动态管理转变,建⽴机构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已成为地⽅党委政府⼀项长期⽽艰巨的重要任务。
当前,绍兴正处在由全⾯建成惠及全市⼈民更⾼⽔平⼩康社会,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在严格控制机构编制总量的前提下,如何科学合理配置有限的机构编制资源,是进⼀步深化体制机制改⾰、推动绍兴经济社会⼜好⼜快发展的现实诉求。
本⽂结合绍兴实际,着眼全国各地实践,提出建⽴机构编制动态管理机制的若⼲思考。
⼀、机构编制动态管理的含义、特点以及现实意义按照中编办《编制常识》的定义,机构编制管理是指“各级机关及有关部门根据社会政治经济⽂化发展的要求,依据法定的权限和程序,运⽤科学的原理、原则和⽅法,对其所属⼯作部门、下级机关和事业单位的职责权限划分、职能确定、机构设置、⼈员编制配备及其运⾏程序制度化所进⾏的⼀系列管理活动的总称。
”其主要特点包括了法制性、综合性、动态性,其中,动态性解释为“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全⾯履⾏职能的需要,对管理对象、管理内容、管理⽅式和⽅法,以及⾃⾝管理体系和制度等,进⾏不断调整和变⾰,因此,机构编制管理是⼀个动态的管理过程。
”⽽中编办提出的“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有减有增”的管理⽬标,则充分体现了新时期机构编制管理的动态要求。
由此,可以认为机构编制动态管理是对现阶段机构编制管理重点、⽅法、内容的突出表述。
地⽅党委政府开展机构编制动态管理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是科学配置编制资源。
有利于统筹整合机构编制资源,通过运⽤弹性⼿段⽤好⽤活现有编制,结合实际科学合理设置机构、岗位、⼈员编制,做到按需设岗、按岗设编、按编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学系统的机构编制配备体系,实现机构编制资源使⽤效益的最⼤化。
机构编制管理制度优化方案
机构编制管理制度优化方案一、引言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背景下,机构编制管理制度的优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人类情感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优化机构编制管理制度,以提高组织的效率和员工的幸福感。
二、提出问题当前的机构编制管理制度存在一些问题,如僵化、繁琐和缺乏人性化。
这些问题导致了组织内部的沟通不畅和员工的工作动力不足。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优化制度,解决这些问题,提升整体绩效。
三、优化方案1. 激发人性化管理在机构编制管理制度中,应注重激发人性化管理。
例如,建立员工关怀机制,提供心理辅导和职业发展指导,以满足员工的情感需求。
此外,还可以设立奖励机制,鼓励员工创新和积极工作。
2. 简化流程,提高效率为了提高组织的效率,应简化流程,减少繁琐的审批环节。
可以引入信息化系统,实现流程自动化,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还应强化跨部门协作,加强沟通,减少工作中的重复劳动。
3. 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为了提升员工的幸福感和工作动力,应提供广泛的培训和发展机会。
通过培训,员工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技能,实现个人的职业发展目标。
同时,也可以通过内部晋升机制,激励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4. 强化监督和评估为了确保机构编制管理制度的有效实施,应加强监督和评估机制。
建立健全的绩效考核体系,对组织和个人的表现进行定期评估。
通过及时反馈和奖惩机制,激励员工不断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
四、结论通过优化机构编制管理制度,我们可以提高组织的效率和员工的幸福感。
在实施优化方案的过程中,需要注重人性化管理、简化流程、提供培训和发展机会,以及强化监督和评估。
只有在不断完善和优化的管理制度下,组织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机构编制管理是国家行政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科学、合理、系统地搞好机构编制管理,对于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工作效率,减轻财政负担,促进社会进步,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大批事业单位。
科研教育、文化艺术、卫生体育、新闻出版、农林水利、勘察设计和社会福利等事业单位的成长壮大,对于促进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于满足人民文化生活需要,做出了不可缺少的贡献。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事业单位在蓬勃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在机构编制管理和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以分析和研究,探索出一条改革的路子。
问题之一宏观失控,微观失调。
一是事业单位在机构设置上缺乏统一性。
有些部门职能相近,能协作的不协作,能合并的不合并,形成了一种你有我也有,各搞一套,自成体系的情况。
其结果导致机构越设越庞大,人员越来越多。
二是机构布局不合理,管理负荷过重,集中在大城市的事业单位过多,其他地方过少。
据统计,中央国家机关平均每个部门直接管辖数十个事业单位,多的高达一百多个。
这些事业单位的人、财、物和工作项目等都要由国家财政直接支付。
这样,不仅巨额的事业经费要由国家财政直接支付,而且加重了国家机关的管理负荷。
地方各级国家机关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一问题。
三是人员结构比例失调。
从事业务工作的人员所占比重小,行政后勤人员比重过大(一般占40%左右,多的占到50%、60%)。
在业务人员中,特别是科研人员中,高、中、初级三种技术人员的构成也不合理。
科研单位的高、中、初三种技术人员的正常比例应为一比三比六,现在一般为一比九比四,致使大批中级人员干初级人员的工作,浪费人才。
在事业单位中,生产操作人员占整个编制总数的比例过小,不利于事业单位的正常发展。
问题之二偏重发展,忽视需要由于过去事业单位一切由国家包揽,其管理基本上靠行政化的管理方式,在实际上往往出现主观因素过多,与实际相脱离的问题。
当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当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当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机构编制管理作为国家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行政管理中处于源头和基础地位。
机构编制是“龙头”,是个很敏感的工作。
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我们在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已经摸索出一些成功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如联审工资制度、《机构编制管理证》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入编(减员)通知单》制度、人员编制管理台帐等。
随着新形势的发展,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也应运而生,影响了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部分单位和部门对机构编制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对机构编制管理存在忽视和松懈的情况有些部门和单位对加强新形势下机构编制管理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无视“三定”方案的严肃性,不能站在全局的角度看问题,不能自觉地在转变职能、精简机构编制、提高队伍素质、提高工作效率上做文章,而是只强调本部门本单位的困难,总想在增设机构、增人增编、增职数、提升机构规格等方面打主意。
大都强调本部门本单位的重要性和各种困难,要求增加机构、增加编制,很少有单位提出精简机构、减少编制。
要开展某一项工作,就要设立一个机构,而且动辄要为行政机构;如果行政机构不能设置,就要求设立为财政补助的事业机构,配备相应的人员。
(二)机构设置的多样性。
除了正式设立的机构以外,还以“合署”、“挂牌”、“挂靠”等形式设置机构。
如农业局增挂牌子的机构有乡镇企业局,经济贸易局增挂牌子的机构有企业工委、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等。
如果仅仅是挂牌、合署或挂靠倒未尝不可,问题是挂牌、挂靠之后,组织部门要相应地配备领导干部。
领导干部配备后,工作人员就显得不够,出现“官多兵少”和人手紧的现象,导致政事职责不分、政事人员混岗情况的产生,甚至直接导致人员超编。
(三)编制管理失之于弱。
虽然有“编制就是法”的说法,但在实际工作中,编制管理的软弱性随处可见。
按照国家规定,只有军队转业干部可以超编安置。
基层机构编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县级机构编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后,县级机构编制部门改变了原来的设置模式,成为了党委序列机构。
这一变化,使得编制部门管理的职能更强了,工作力度大了,社会关注度也更高了。
一年多来,县级机构编制管理,在党委和政府工作中发挥了宏观调控职能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形成了良好的局面。
但在实际中也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给推动编制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
要落实好科学发展观,贯彻好中央精神,使机构编制工作不断健全、完善,管理走上法制化、规范化、信息化的发展轨道,就必须充分重视当前县级机构编制管理中存在的矛盾,并逐步进行解决。
一、县级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矛盾1、行政编制供与求的矛盾。
编制的供应与需求,是一对矛盾体。
一方面,党中央、国务院和要求下大力气严格控制县级机构编制,消化超编人员,另一方面,党政群机关增加人员编制的要求不断。
目前县级行政部门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供需脱节问题,主要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
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县一级政府机构的行政编制十分紧张,各部门、各单位都在申请增加编制,编制部门压力很大。
由于编制供需的严重脱节,导致了新设立的单位、职能增加的单位编制不足,政府的派出机构和执法机构普遍使用事业编制的问题。
在编制结构上,也存在着不合理的问题。
一是层级结构失衡,县一级超编较为严重,乡一级则出现空编。
二是党政结构失衡。
目前县级党委机关、其他机关所占人员编制的比例均高于规定的标准,挤占了政府机关的编制,造成了党政之间编制结构比例的失衡。
三是官兵结构失衡。
少数单位官多兵少,个别单位甚至是有官无兵。
部门编制结构失衡、人手紧张,加剧了编制的供求矛盾。
2、单位超编与缺人的矛盾。
在县级部门有一个怪圈,就是单位一方面人员超编,一方面又感到缺人。
乍一看,不可思议,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单位里人员编制不可增加,而那些年龄偏大的人员,有的转入离岗退养,有的是其它原因没有上班,然而他们仍在单位编制之列,只是干事的人少了,因此出现了超编与缺人共存的现象。
浅谈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几点思考(精简篇)
浅谈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几点思考浅谈加强机构编制管理的几点思考机构编制违纪行为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纪发〔2016〕15号,以下简称《解释》)于2016年6月17日起正式施行。
《解释》是我国第一个专门针对机构编制违纪违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的比较系统的法规;也是党的最高纪律检查机关针对机构编制工作专门制定的第一个解释性党内法规。
如何在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之中,贯彻落实《解释》与《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等机构编制管理法规文件相配套,更好的发挥监督检查工作的作用,急需从事机构编制监督的工作人员认真思考、深入实践和不断创新。
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是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和有力抓手。
它的加强有利于加快机构编制管理的法制化建设,有利于不断提高机构编制管理的层次和实效。
同时,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是机构编制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机构编制部门的重要职责,该项工作的成效,是衡量和检验一个地方机构编制管理水平和编制部门整体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志。
2016年以来,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通知》,温家宝总理签发《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中央编办和监察部联合出台《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等法规性文件,特别是2016年6月17日,中央纪委以中纪发〔2016〕15号文件印发了《机构编制违纪行为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
《解释》的出台充分体现了中央对机构编制工作的高度重视。
一、当前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近年来,我县紧贴新形势下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的特点规律,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机构编制监督检查方式方法,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是,由于,监督检查工作起步较晚,还不同程度的存在一些问题:有的乱挂牌子、有的擅自设立机构、有的违规提升机构规格、还存在条条干预现象等,给监督检查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党群处-浅谈机构编制动态调整机制的实现路径
浅谈机构编制动态调整机制的实现路径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是党的组织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配置行政资源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直接关系到行政体制建设、机关效能建设、财政支撑能力等全局性工作。
怎样才能使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工作既全方位地服务服从于经济社会发展,又能够做到有效控制机构及人员的无序膨胀和增长,如何在严格控制总量的前提下盘活现有存量,实行机构和编制有增有减的动态调整机制,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和我市打造带动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提供体制机制保障,是摆在机构编制部门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就建立健全机构编制动态调整机制的实现路径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目前机构编制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机构编制作为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执政资源和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保证,在行政组织运行中居主导地位,但长期以来我们的机构编制工作却存在制度和法制化建设不够完备的问题。
(一)机构设置有随意性的现象一是相互攀比。
在机构编制的设置上,大多数地方都能够从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科学合理地设置机关和事业单位机构,按工作量的大小核定人员编制,但也有个别部门存在着横向攀比的现象。
哪个市、哪个区、哪个县成立了某某机构,其他地方就马上跟上来设置,在领导职数和人员编制核定上也存在相互攀比,要求过高的现象。
长此以往,机构数只会越来越多,领导职数越来越多,人员编制不断膨胀,从而给财政带来的负担越来越重,这也是不少地方出现的“吃饭财政”的原因之一。
二是上级干预。
虽然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三令五申严禁上级业务部门干预下级政府机构编制工作,但有些上级部门为了延伸自己部门的权力,极力主张“上下对口”、“上下一般粗”,千方百计在自己管辖的领域下设机构,把机构设置作为开展达标升级活动和考核某项工作的必备条件。
特别是某些下级业务部门为了争取达标获奖,盲目要求地方领导和机构编制部门设立机构,增加编制。
也有一些上级业务部门以审批项目、下拨资金为由,附设增加机构和编制的条件,如达不到上级业务部门这方面要求,项目就缓批,资金就难以下拨,该授予的荣誉称号也压下来不批,碰到这种情况,往往下级部门和有的地方政府也只能做到不管其机构编制的设立合理与否,先按其要求增加机构和编制,拿到项目与资金再说,甚至个别地方迫于上级压力搞假机构,假批文。
提高机构编制效率:经验分享与探索
提高机构编制效率:经验分享与探索经验分享与探索2023年,机构编制效率已成为企业、政府等各个机构所面临的共同难题。
如何提高机构编制效率,成为了各大机构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享经验:管理、人员和工具。
管理在机构编制工作中,管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管理者应该对机构编制工作有清晰的计划,包括时间节点和任务分配。
制定详细的计划能够让工作人员更清晰地了解任务内容和完成时间,从而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
另一方面,管理者还需要及时跟进任务的完成情况,并保证各项任务有负责人进行跟进和监督。
对于完成时间或者产出质量不合格的任务,管理者需要及时反馈并调整计划,避免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展。
人员机构编制工作涉及到多个领域和专业,因此机构编制工作人员的能力和素质也至关重要。
在人员选择和培训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注重人员的专业素质,如:(1)对专业领域有一定的了解和熟练掌握相应的工具和技术;(2)有良好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有良好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二是建立完善的培训机制,共同提高团队的技能水平,也可以通过工作交流等方式加强协作和团队氛围。
另外,采用跟进式的培养方式,让新员工能够接收到充分的培训和指导,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
工具除了良好的管理和人员,机构编制工作还需要适合的工具,比如可视化分析工具、在线协作工具等。
这些工具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还能够提高数据处理和交流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在具体的应用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如下的工具:一是大数据分析工具,用来更准确地分析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可视化处理,利用数据挖掘和机器学习之类的算法,帮助找到合适的信息,提高机构编制的效率。
二是团队协作工具,提供了多种协作方式,如在线文档共享、在线讨论和即时聊天等。
通过这些工具,可以更便捷地进行团队协作,帮助团队快速迭代和优化。
机构编制工作的提高效率需要从管理、人员和工具这三个方面共同努力。
一方面,需要有清晰的计划和分配,以及有效的跟进机制,来保证整个项目能够顺利完成。
最新整理当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docx
最新整理当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当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机构编制管理作为国家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行政管理中处于源头和基础地位。
机构编制是“龙头”,是个很敏感的工作。
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我们在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已经摸索出一些成功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如联审工资制度、《机构编制管理证》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入编(减员)通知单》制度、人员编制管理台帐等。
随着新形势的发展,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也应运而生,影响了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部分单位和部门对机构编制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对机构编制管理存在忽视和松懈的情况有些部门和单位对加强新形势下机构编制管理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无视“三定”方案的严肃性,不能站在全局的角度看问题,不能自觉地在转变职能、精简机构编制、提高队伍素质、提高工作效率上做文章,而是只强调本部门本单位的困难,总想在增设机构、增人增编、增职数、提升机构规格等方面打主意。
大都强调本部门本单位的重要性和各种困难,要求增加机构、增加编制,很少有单位提出精简机构、减少编制。
要开展某一项工作,就要设立一个机构,而且动辄要为行政机构;如果行政机构不能设置,就要求设立为财政补助的事业机构,配备相应的人员。
[本文出自 - 98114 ](二)机构设置的多样性。
除了正式设立的机构以外,还以“合署”、“挂牌”、“挂靠”等形式设置机构。
如农业局增挂牌子的机构有乡镇企业局,经济贸易局增挂牌子的机构有企业工委、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等。
如果仅仅是挂牌、合署或挂靠倒未尝不可,问题是挂牌、挂靠之后,组织部门要相应地配备领导干部。
领导干部配备后,工作人员就显得不够,出现“官多兵少”和人手紧的现象,导致政事职责不分、政事人员混岗情况的产生,甚至直接导致人员超编。
(三)编制管理失之于弱。
虽然有“编制就是法”的说法,但在实际工作中,编制管理的软弱性随处可见。
基层机构编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县级机构编制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后,县级机构编制部门改变了原来的设置模式,成为了党委序列机构。
这一变化,使得编制部门管理的职能更强了,工作力度大了,社会关注度也更高了。
一年多来,县级机构编制管理,在党委和政府工作中发挥了宏观调控职能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形成了良好的局面。
但在实际中也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给推动编制工作带来了新的课题。
要落实好科学发展观,贯彻好中央精神,使机构编制工作不断健全、完善,管理走上法制化、规范化、信息化的发展轨道,就必须充分重视当前县级机构编制管理中存在的矛盾,并逐步进行解决。
一、县级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矛盾1、行政编制供与求的矛盾。
编制的供应与需求,是一对矛盾体。
一方面,党中央、国务院和要求下大力气严格控制县级机构编制,消化超编人员,另一方面,党政群机关增加人员编制的要求不断。
目前县级行政部门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供需脱节问题,主要是总需求大于总供给。
新一轮机构改革中,县一级政府机构的行政编制十分紧张,各部门、各单位都在申请增加编制,编制部门压力很大。
由于编制供需的严重脱节,导致了新设立的单位、职能增加的单位编制不足,政府的派出机构和执法机构普遍使用事业编制的问题。
在编制结构上,也存在着不合理的问题。
一是层级结构失衡,县一级超编较为严重,乡一级则出现空编。
二是党政结构失衡。
目前县级党委机关、其他机关所占人员编制的比例均高于规定的标准,挤占了政府机关的编制,造成了党政之间编制结构比例的失衡。
三是官兵结构失衡。
少数单位官多兵少,个别单位甚至是有官无兵。
部门编制结构失衡、人手紧张,加剧了编制的供求矛盾。
2、单位超编与缺人的矛盾。
在县级部门有一个怪圈,就是单位一方面人员超编,一方面又感到缺人。
乍一看,不可思议,其实也在情理之中。
单位里人员编制不可增加,而那些年龄偏大的人员,有的转入离岗退养,有的是其它原因没有上班,然而他们仍在单位编制之列,只是干事的人少了,因此出现了超编与缺人共存的现象。
机构编制调整工作方案
机构编制调整工作方案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的机构编制也需要不断调整以适应新的发展需求。
机构编制调整工作方案是指根据组织的发展需要和实际情况,对机构编制进行合理调整的具体方案。
本文将从机构编制调整的必要性、调整的原则和方法、调整的程序和步骤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机构编制调整的必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各行业都在不断变革和发展,这就要求组织机构也要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和需求。
机构编制调整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适应市场需求,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组织机构也需要不断调整以适应市场的需求,提高竞争力。
2. 提高工作效率,合理的机构编制可以更好地分工合作,提高工作效率,实现组织目标。
3. 降低成本,通过合理调整机构编制,可以降低组织的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4. 促进员工发展,合理的机构编制可以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机会,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二、机构编制调整的原则和方法。
1. 原则。
(1)适应性原则,机构编制调整必须适应组织发展的需要,符合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
(2)合理性原则,机构编制调整必须合理、科学,避免过度膨胀或者过度精简。
(3)稳定性原则,机构编制调整必须稳定,避免频繁变动,给员工造成不必要的困扰。
2. 方法。
(1)市场调研,通过市场调研,了解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为机构编制调整提供依据。
(2)组织架构设计,根据市场需求和组织发展需要,设计合理的组织架构,包括部门设置、岗位设置等。
(3)人员配备,根据组织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人员,确保每个岗位都有合适的人员。
(4)流程优化,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重复劳动。
三、机构编制调整的程序和步骤。
1. 确定调整需求,根据市场需求和组织发展需要,确定机构编制调整的具体需求。
2. 制定调整方案,根据调研结果和组织实际情况,制定机构编制调整的具体方案,包括组织架构设计、人员配备、流程优化等。
3. 内部沟通,与组织内部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征求意见,确保调整方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
机构编制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机构编制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近年来,我市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初步建立起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和运行体制。
尤其在2001年全市党政机构改革后,市编委在通过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先后制定了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编办内部进一步整章建制,建立了机构编制审批程序、人员编制异动审批程序和日常审核监督管理程序,使机构编制管理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为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一些问题和矛盾也在逐步呈现,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解决。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一)认识不够,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存在随意性。
机构编制管理的目的在于转变职能、精简机构编制、提高队伍素质、改善人员结构、提高工作效率,而一些部门和单位片面地强调自身利益,以工作任务重、人员少、困难多等客观因素为理由,在增设机构、增加人员编制、提高机构规格等方面做文章。
另一方面,以项目检查、考核、验收等理由对下级部门的机构设置、编制配备等相关问题发文件、打招呼,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条条”干预现象也时有发生,给编制管理部门贯彻落实机构编制政策带来了极大的干扰和困难。
(二)政事不分,行政部门包揽所属事业单位的事务。
随着经济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职能必须实行政企和政事分开。
近几年来,政府对企业的管理,由直接转变成间接,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来宏观调控和指导经济运行,而政府对事业单位的管理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上。
相当一部分行政主管部门把所属的事业单位当成附属物,对人、财、物、事实行统管统揽,用相当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管理本应由事业单位自主处理的繁杂事务。
于是,有的部门以工作任务多、编制少为由找领导,为事业单位增配领导职数、增加人员编制、调动工作人员等,致使机关工作政事不分、事业人员臃肿难消。
(三)超编势头难挡,编制控制难度较大。
目前,全市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仍然存在部分单位超编现象。
当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当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当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机构编制管理作为国家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行政管理中处于源头和基础地位。
机构编制是“龙头”,是个很敏感的工作。
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我们在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已经摸索出一些成功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如联审工资制度、《机构编制管理证》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入编(减员)通知单》制度、人员编制管理台帐等。
随着新形势的发展,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也应运而生,影响了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部分单位和部门对机构编制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对机构编制管理存在忽视和松懈的情况有些部门和单位对加强新形势下机构编制管理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无视“三定”方案的严肃性,不能站在全局的角度看问题,不能自觉地在转变职能、精简机构编制、提高队伍素质、提高工作效率上做文章,而是只强调本部门本单位的困难,总想在增设机构、增人增编、增职数、提升机构规格等方面打主意。
大都强调本部门本单位的重要性和各种困难,要求增加机构、增加编制,很少有单位提出精简机构、减少编制。
要开展某一项工作,就要设立一个机构,而且动辄要为行政机构;如果行政机构不能设置,就要求设立为财政补助的事业机构,配备相应的人员。
[本文出自范文先生网-http://](二)机构设置的多样性。
除了正式设立的机构以外,还以“合署”、“挂牌”、“挂靠”等形式设置机构。
如农业局增挂牌子的机构有乡镇企业局,经济贸易局增挂牌子的机构有企业工委、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等。
如果仅仅是挂牌、合署或挂靠倒未尝不可,问题是挂牌、挂靠之后,组织部门要相应地配备领导干部。
领导干部配备后,工作人员就显得不够,出现“官多兵少”和人手紧的现象,导致政事职责不分、政事人员混岗情况的产生,甚至直接导致人员超编。
(三)编制管理失之于弱。
当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
当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当前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机构编制管理作为国家行政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行政管理中处于源头和基础地位。
机构编制是“龙头”,是个很敏感的工作。
经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我们在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已经摸索出一些成功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和做法,如联审工资制度、《机构编制管理证》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入编(减员)通知单》制度、人员编制管理台帐等。
随着新形势的发展,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也应运而生,影响了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一、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部分单位和部门对机构编制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对机构编制管理存在忽视和松懈的情况有些部门和单位对加强新形势下机构编制管理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无视“三定”方案的严肃性,不能站在全局的角度看问题,不能自觉地在转变职能、精简机构编制、提高队伍素质、提高工作效率上做文章,而是只强调本部门本单位的困难,总想在增设机构、增人增编、增职数、提升机构规格等方面打主意。
大都强调本部门本单位的重要性和各种困难,要求增加机构、增加编制,很少有单位提出精简机构、减少编制。
要开展某一项工作,就要设立一个机构,而且动辄要为行政机构;如果行政机构不能设置,就要求设立为财政补助的事业机构,配备相应的人员。
(二)机构设置的多样性。
除了正式设立的机构以外,还以“合署”、“挂牌”、“挂靠”等形式设置机构。
如农业局增挂牌子的机构有乡镇企业局,经济贸易局增挂牌子的机构有企业工委、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等。
如果仅仅是挂牌、合署或挂靠倒未尝不可,问题是挂牌、挂靠之后,组织部门要相应地配备领导干部。
领导干部配备后,工作人员就显得不够,出现“官多兵少”和人手紧的现象,导致政事职责不分、政事人员混岗情况的产生,甚至直接导致人员超编。
(三)编制管理失之于弱。
虽然有“编制就是法”的说法,但在实际工作中,编制管理的软弱性随处可见。
按照国家规定,只有军队转业干部可以超编安置。
当前机关机构编制管理中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当前机关机构编制管理中的问题和解决措施作者:张英杰来源:《现代交际》2015年第03期[摘要]机关机构编制管理是保证政府各部门在市场经济建设中发挥良好作用的有效措施,是加强机关建设的基础工作。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影响,政府管理环境的良性改变势必推动经济的迅猛发展,因此,做好机构编制管理工作非常重要,但这项机制目前还不完善,还需要认清和解决所存在的客观问题,才能达到科学配置执政资源。
[关键词]机关机构编制管理科学配置执政资源[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5)03-0026-01一、认清当前在机关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对“编办”工作的认识程度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各级“编办”承担着机关、事业单位及部分企业组织的编织管理工作,但即使设立了这样的专门工作部门,部门的职能是明确的,部门工作还停留在按部就班的保守状态,对于工作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和规避却明显欠缺思考和更富有实效的做法,与时俱进的探讨明显不足,直接导致隐患的频频发生,致使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二是注重形式方面的多,强化监督机制的力度不够。
职能部门在开展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确实发挥了设计者和组织着的作用,出台了一些具体而详细的规定或措施,构成了宏观上管理的大格局,工作在设计层面得到了较为有效的开展。
但是由于监管职能的缺失、监督力度不够,一些科学的设计并没有在实际的工作中,或在实际的部门上得到很好的落实,致使以往就存在的在岗不在编、在编不在岗的问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影响了政府部门职能的发挥,影响了财政经费的科学合理支出,影响了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
比如,近几年经常被媒体曝光的政府机关个别部门吃空饷的问题,就是监督管理缺失形成的。
三是“官本位”思想虽然已经被反对和被警醒,但惯性作用尚未根除,长官意志仍然或左右工作的运行,工作随意性得不到有效的管控,致使岗位超编、领导职数超员的情况时有发生,出现了政府部门人员膨胀、机构臃肿等不良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机构编制动态调整机制的实现路径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是党的组织建设和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和国家配置行政资源的一项基础性工作,直接关系到行政体制建设、机关效能建设、财政支撑能力等全局性工作。
怎样才能使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工作既全方位地服务服从于经济社会发展,又能够做到有效控制机构及人员的无序膨胀和增长,如何在严格控制总量的前提下盘活现有存量,实行机构和编制有增有减的动态调整机制,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和我市打造带动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提供体制机制保障,是摆在机构编制部门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结合工作实践,就建立健全机构编制动态调整机制的实现路径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目前机构编制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机构编制作为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执政资源和国家政权建设的重要保证,在行政组织运行中居主导地位,但长期以来我们的机构编制工作却存在制度和法制化建设不够完备的问题。
(一)机构设置有随意性的现象一是相互攀比。
在机构编制的设置上,大多数地方都能够从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科学合理地设置机关和事业单位机构,按工作量的大小核定人员编制,但也有个别部门存在着横向攀比的现象。
哪个市、哪个区、哪个县成立了某某机构,其他地方就马上跟上来设置,在领导职数和人员编制核定上也存在相互攀比,要求过高的现象。
长此以往,机构数只会越来越多,领导职数越来越多,人员编制不断膨胀,从而给财政带来的负担越来越重,这也是不少地方出现的“吃饭财政”的原因之一。
二是上级干预。
虽然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三令五申严禁上级业务部门干预下级政府机构编制工作,但有些上级部门为了延伸自己部门的权力,极力主张“上下对口”、“上下一般粗”,千方百计在自己管辖的领域下设机构,把机构设置作为开展达标升级活动和考核某项工作的必备条件。
特别是某些下级业务部门为了争取达标获奖,盲目要求地方领导和机构编制部门设立机构,增加编制。
也有一些上级业务部门以审批项目、下拨资金为由,附设增加机构和编制的条件,如达不到上级业务部门这方面要求,项目就缓批,资金就难以下拨,该授予的荣誉称号也压下来不批,碰到这种情况,往往下级部门和有的地方政府也只能做到不管其机构编制的设立合理与否,先按其要求增加机构和编制,拿到项目与资金再说,甚至个别地方迫于上级压力搞假机构,假批文。
如此的“达标升级”、项目资金审批,弄得基层难以应付,叫苦不迭,社会影响不好,群众意见也很大。
三是政绩型设置。
有个别地方和部门的领导,为了强化任期内施政纲领的贯彻实施或体现对某项工作的重视,在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核定上要求过高,往往过分强调工作职级对等,有时造成机构规格偏高、领导职数偏多的不合理现象。
有的随着领导的更替和工作热点的转移,有些机构的职能随之消失,但机构却只能设不能撤,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只能增不能减,造成人浮于事,既浪费了行政资源,又直接影响了党委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二)人员编制管理有僵化的现象一是我们国家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管理过死。
特别是我市大多数事业单位的机构和人员编制还是80年代审批和核定的,很多部门的工作人员一旦在一个单位任职,除非提拔任用以后才有条件和机会交流到其他单位工作,很多人才不能发挥一技之长。
在一个单位、一个岗位待的时间长了,工作就不再有新鲜感,也不再有挑战性,创造欲和创新精神随之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工作缺乏激情,“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
从而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
二是编制统的过死,限制了合理流动。
在某些地方,机构设立后核定的编制即是“终身制”,成为部门所有,动弹不得。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职能的增减,一些部门和单位工作量增大,一个人顶两个、三个人用,但由于编制限制,无法引进优秀人才,不得不借用人员帮忙。
三是个别部门和单位工作量减少,人浮于事,上班就是一杯茶、一张报纸过半天,上网炒股聊聊天。
如果我们的编制日常管理能够实行“总量控制、动态管理”和“人随事走,编随人走”,灵活适时调整使用人员编制,使广大干部职工能够流动起来,不仅能够激发干部职工特别是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出最大潜能,而且也能一定程度上解决干部队伍工作作风、形象等一些方面的突出问题。
二、建立健全机构编制动态调整机制为了更加科学合理地配置机构编制资源,有效提高机构编制资源使用效益,彻底解决“机构建了撤不了,规格升了降不了,职能配了调不了,编制分了收不了,人员有了用不了”的“五难”问题,有效途径就是建立健全机构编制动态调整机制。
(一)完善机构编制总量控制制度建立健全机构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必须对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机构实行限额管理,编制实行总量控制。
一是用人单位无论以何种形式补充工作人员,都必须按照“用编报计划、进人按计划”的要求,每年年初在有空余编制的前提下申报年度空编使用计划,经机构编制部门核批,以《空编使用通知单》的形式下达计划。
调动或引进人才时,再具体下达《进人核编通知单》,严格实行一人一单,限时按计划使用。
二是在审核用人单位空编使用计划和下达进人核编通知单时,优先考虑政策性安置、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引进以及重点民生工作部门和基层一线经济发展、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职能部门的人员配置,其次安排空编单位的公务员招录计划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计划。
三是申请编制使用计划,必须有空缺编制,否则,不予审核。
有空缺编制的,根据单位编制余额、岗位设置、自然减员和工作需要等情况,充分考虑现有人员的学历、年龄、专业分布等情况,本着有利于提高本单位整体素质、改善人员结构的原则,不搞一次补满,而是逐年补录,形成梯次。
(二)完善机构编制动态调整制度编制分配不能一成不变和固守原有的人员编制结构,而应建立常态化的动态调整机制。
作为主管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工作的业务部门,特别是机构编制的监督检查部门,每年至少要对各部门和事业单位的工作任务、职能变化和职责履行情况进行一次检查评估,及时掌握情况,并将检查评估结果作为机构编制调整的重要依据。
按照适当增减、整合优化的原则,及时对职责弱化、任务减少的单位予以合并,人员只出不进,收回空编,调整到职责增加较多、任务较重的单位,提高机构编制资源的使用效率,为部门充分履行职责和高效运转提供机制体制保障。
对新增的工作任务,要充分利用现有机构、编制、人员完成,确需补充编制的,首先要通过系统内部挖潜,在现有的编制存量中调剂解决;没有空编可供调剂的,可以采取连编带人调整的办法解决。
对一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如中小学校、医院,则应根据学校生源的变化和病床的变化情况每年由单位进行申报,机构编制部门核定后及时调整编制,平衡余缺。
同时,通过转变政府职能、规范工作程序、改善人员结构、推行电子政务等途径,最大限度地提高各级各部门的工作效能,从而实现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的精简高效。
(三)完善编制实名制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机构编制动态调整机制,完善编制实名制管理制度是关键,机构编制部门要进一步完善编制实名制管理,实现机构编制数据的及时、准确、自动统计,做好机构编制变化的调整和及时更新并对所管理的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变动情况逐一进行台帐登记,按规定及时更新变动信息和编制实名制数据。
逐步实现机构编制动态监控与组织、人事、财政部门的内部网络互通、信息共享和工作联动,为机构编制实施动态管理提供准确翔实数据。
三、建立健全机构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组织人事管理的约束协调制度实行机构编制动态管理机制,只靠编制部门一家单枪匹马是很难奏效的。
各级编办需要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加大与组织、人社、财政和纪检监察等部门的沟通、协调力度,建立健全机构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组织、人社、财政和纪检监察等部门的动态管理机制和制约协调机制,形成管理合力,严禁无空编使用计划或超编进人。
(一)完善机构编制管理证制度机构编制部门要积极主动建立与组织、人社部门协调配合的约束机制,组织、人社部门调配人员,须事前经过机构编制部门进行编制审核,做到机构编制动态调整工作由事后管理向事前控制转变,由被动监督向主动管理转变。
(二)完善机构编制与财政预算相互配套制度建立机构编制管理、财政预算管理整体联动机制,保证机构编制管理和财政预算管理的有机统一。
各级财政部门要把机构编制的动态调整的结果,作为财政预算和调整核拨经费的依据之一,对擅自增设的机构和超编配备的人员,不得核拨经费;对擅自增设机构和超编配备人员的部门单位,财政部门应相应扣减转移支付资金或预算。
切实做到机构编制、实有人员、工资统发“三统一”。
(三)建立领导职数使用核对制度各级组织、人事部门任用领导干部须在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领导职数限额内进行,不得突破或变相突破核定的领导职数,有关部门在任用领导干部时,必须先到机构编制部门办理相关的职数审核备案手续,经机构编制部门对所在部门的领导职数进行审核并备案同意后,方能办理有关领导干部的任用,使任用领导干部的职数审核环节由事后管理变事前管理。
人事部门对未经备案和超职数配备的领导干部不予晋升职务工资。
机构编制部门定期把各部门领导职数的核定情况向同级组织、人事部门通报,主动加强与组织部门沟通,核对掌握领导干部配备情况,使干部管理与领导职数管理整体联动。
四、探索新的工作机制,强化机构编制部门的执行力切实强化机构编制部门的执行力是实行机构编制动态管理的前提和保障。
机构编制部门执行力不强,或者职能不落实,机构编制调不动、控不紧,动态管理、总量控制就是空话。
为解决好这一问题,我们还要做好以下两项工作。
(一)完善机构编制工作考核制度切实落实《中央编办、监察部关于印发〈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07〕5号)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通知》(厅字〔2007〕2号)精神,加强对各级各部门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把机构编制工作,特别是机构编制动态管理工作,纳入区、县(市)工作的考核范围,与年度工作同安排、同检查、同总结,量化打分,严格奖惩。
党委在决定调整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时,应先由组织、编制、人社部门对其进行机构编制管理和人事管理的情况进行考核和审计,凡发现违反规定审批机构编制、超编进人等问题,不得提拔或重用,并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二)完善机构编制动态管理监督检查制度机构编制部门应主动适应机构编制动态管理的要求,定期对市直机关事业单位和所辖县(区)的机构编制动态管理工作情况进行专项监督检查,加大对违反机构编制纪律行为的查处力度,在定期和专项监督检查的基础上,适时对各部门执行机构编制工作纪律情况向同级党委、政府进行专题汇报,同时要加快推进机构编制管理的法制化进程,增强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的机构编制法制化意识,提高机构编制工作的执行力,维护机构编制管理的权威性、有效性和严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