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史 第三章

合集下载

中外学前教育史第三章

中外学前教育史第三章

贾谊
4.重视音乐在胎教中的作用。
音乐胎教美妙的音乐可以促进脑神经元的
发展与沟通,不仅对胎儿有好处、就连妈

妈也能在音乐中放松自己的情绪。但应当

注意的是音乐应当选择舒缓轻柔的,节奏

过于强烈或声音过大对胎儿来说都只是一

种噪音。不一定非要选择什么世界名曲,
做家务时,随口哼唱的儿歌也可以成为最
好的音乐胎教。
颜之推
颜之推(531年-约591年):字介,汉族,原籍琅邪临沂 (今山东省临沂市),生于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的一个 士族官僚之家。南齐治书御史颜见远之孙、南梁咨议参 军颜协之子。中国古代文学家,教育家,生活年代在南 北朝至隋朝期间。著有《颜氏家训》,在家庭教育发展 史上有重要的影响。是北朝后期重要散文作品;《北齐 书》本传所载《观我生赋》,亦为赋作名篇。
贾谊
3.安排适宜环境及人员对孕妇予以影响 环境胎教胎儿的生活环境即是母体本身,也是胎 教 儿抵挡外界有害物质的第一道屏障。因此准妈妈 育 不仅要格外注意自身的健康,不吸烟(那怕是被 思 动的)、不酗酒,而且还要特别留意远离噪音和 想 嘈杂的人群。
营养胎教给胎儿提供充足的营养,保证孩子的 发育良好是准妈妈胎教环节不能缺少的。因此, 了解孕期的生理特点,平衡和科学饮食也是胎教 至关重要的。

代第
学二
前 教




问题:
1.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的教育思想 中有哪些缺点和不足? 2.对现代学前教育有哪些启示?
第一节
贾谊(前200—前168),汉族,洛阳(今河南洛阳东 ) 人,西汉初年著名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贾谊

少有才名,十八岁时,以善文为郡人所称。文帝时任 谊 博士,迁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谪为长 生 沙王太傅,故后世亦称贾长沙、贾太傅。三年后被召 平 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

学前教育史,章节测试 第三章

学前教育史,章节测试  第三章

第三章清末的学前教育一、单项选择题1.倡导“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是()A.张之洞B.魏源C.康有为D.严复【解析】B本题考查的是发展学前教育的社会动因。

从早期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魏源,到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张之洞以及后期主张进行更为彻底改革的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等人,都是这一时期的突出代表。

2.清末的资本主义工商业占据主导地位的是()A.外国资本B.官僚资本C.民族工业D.家族资本【解析】A本题考查的是发展学前教育的社会动因。

清末的资本主义工商业主要以外国资本占据主导地位,其次为洋务派创办的官僚资本,再次为中国民间力量所创建的民族工业。

3.中国第一部近代女子教育法令《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的颁行时间是()A.1904年B.1911年C.1907年D.1906年【解析】C本题考查的是发展学前教育的社会动因。

中国第一部近代女子教育法令《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迟至1907年才颁行于世。

4.康有为阐述其学前教育主张的著作是()A.《变法通议》B.《论女学》C.《大同书》D.《论幼学》【解析】C本题考查的是发展学前教育的社会动因。

康有为的思想比较杂博,混合了儒家的今文经学、《礼记》“大同思想”以及佛教和西方基督教的学说。

这些思想在他的《大同书》中都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5.梁启超就女学问题发表的署名文章是()A.《教育政策私议》B.《倡设女学堂启》C.《变法通议·论女学》D.《清史稿·选举志二》【解析】B本题考查的是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

梁启超对于女学问题的关注,也是完善学前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1897年,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署名文章《倡设女学堂启》,指出:“圣人之教,男女平等,施教劝学,匪有岐矣。

”6.清末学制规定蒙养院的设置方式是()A.独立设置B.附设在育婴堂或敬节堂内C.附设在小学堂或女子师范学堂内D.附设在教堂内【解析】B本题考查的是学前教育法令的颁布和蒙养院制度的建立。

中外学前教育史第三章34节PPT课件

中外学前教育史第三章34节PPT课件
1920年,蔡元培主持的北京大学首次招收女生,以后南 京师范大学也开始招收女生。 ③学校采用国语和白话文; 规定至1922年,凡旧时所编的文言教科书一律废止 ④大学改制
第三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第三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一 、学前教育制度的发展
(三)幼稚园制度的确立 1.幼稚园制度的确定 1922年“壬戌学制”中规定 ①幼教育机构的名称,由“蒙养园”变更为“幼稚园”,正 式确立幼稚园制度。 ②招收6岁以下的儿童。
第三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第三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一 、学前教育制度的发展
(二)蒙养园制度的确立 1.蒙养园的设置
学制规定: “在下面有蒙养园,在上面有大学院,不计年限” “女子师范学校于附属小学校外应设蒙养园,女子高等
师范学校于附属小学校外应设附属女子中学校,并设蒙养园”
1916年颁行的《国民学校令实施细则》是蒙养园制度正式 建立的标志。
新学制首次将幼稚园纳入学校教育体系,改变了以前蒙养院 和蒙养园在学制中没有独立地位的状况,确定了学前 教育机构在学制系统中作为国民教育第一阶段的重要 地位。
第三节 中华民国时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前教育 第三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二、幼稚园课程标准的制定
(一)蒙养园课程 游戏、唱歌、谈话、手技。 与清末蒙养院课程相比,只是“唱歌”代替“歌谣” 壬子癸丑穴之中的蒙养园制度与癸卯学制中的蒙养院制度, 主要是受日本学制的影响。
女生要贞淑之德,还要专学家事、缝纫,减少了很多 门学科的教学实践,降低了女子在知识方面的要求。
第三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第三节 中华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一 、学前教育制度的发展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 5.改革教学的方法和原则 ①强调教学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要求所教授的,

第三章学前教育史PPT课件

第三章学前教育史PPT课件
资料来源
学前教育史的资料来源主要包括历史文献、档案材料、教育家著作、教育期刊等。 这些资料可以为研究者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证据,支持他们对学前教育史进行深入的 研究和分析。
02
古代学前教育
古代学前教育的起源与特点
起源
古代学前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儿 童公育,随着家庭及私有制的产生, 逐渐演变为以家庭教育为主要形式。
特点
以家庭教育为主体,强调对儿童进 行生活技能、道德规范及初步的文 化知识教育。
古代学前教育的形式与内容
形式
家庭教育是古代学前教育的主要形式, 母亲是主要的教育者,此外,还有宫 廷教育、蒙养院等教育形式。
内容
主要包括生活技能教育,如穿衣、吃饭、 如厕等;道德规范教育,如尊老爱幼、 诚实守信等;以及初步的文化知识教育, 如识字、算术等。
THANKS
感谢观看
杜威
美国教育家,提出“儿童 中心主义”,强调儿童在 活动中的学习和经验积累。
现代学前教育的实践与影响
实践
各国纷纷建立学前教育制度,推广幼儿园 和托儿所等学前教育机构,实施多样化的 教育方法和手段。
VS
影响
提高儿童入学准备水平,促进儿童身心全 面发展;推动教育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的 发展;为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
随着对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视,未来的学前教育将更加注重儿童心理健康的培养和维护,关注 儿童的情绪、情感和社会性发展。
强调科技与教育的融合
随着科技的发展,未来的学前教育将更加注重科技与教育的融合,利用科技手段提高教育效 果和质量,为儿童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
推动教育公平与普及
学前教育史提醒我们关注教育公平与普及问题。未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改革的深入推 进,将更加注重推动学前教育的公平与普及,让更多儿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学前教育史第三章

学前教育史第三章


二、要求慎择师友
由于幼儿模仿性很强,是非辨别能力弱,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习于 正则正,习于邪则邪”,因此要慎择师友;稍大些,除须慎择师友外,还应 该培养儿童辨别是非,交游益友的能力,益友应近之,损友应远之。
三、强调学“眼前事”
小学→“眼前事”→眼前日用之事,具体内容: 一是“洒扫应对进退之节”; 二是“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 三是“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大学→“明其理”
(二)学习内容



横向:中国学前教育史和外国学前教育史。 纵向:(按历史发展阶段分为三大部分) 古代学前教育史(原始氏族公社-清朝中叶) 近代学前教育史(1840年-1919年五四运动) 现代学前教育史(1919年-新中国成立) (按研究对象分为两部分) 教育制度史 教育思想史
(三)清末蒙养院制度的特点




第一:中国学前教育完全由家庭负担的历史结束了,在通 向学校教育社会化的道路上,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第二:学前社会教育机构在中国产生,既反映了近代大生 产的发展要求学前教育与之适应这一般规律,又反应了它 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被动出现的特点,是随着近代学制的出 现而勉强确定的。 第三:蒙养院办院的纲领,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的总原则,既不肯放弃传统儿童教育的核心--封建伦理道 德的灌输,又要具有近代社会学前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第四:严重抄袭日本。
为儿童学 “眼前事” 编写的两部教材-----《小学》 和《童蒙须知》 四、提倡正面教育
对儿童教育,强调正面教育,多积极诱导,少消极限 制。根据正面教育的原则,还对教师提出指导、示范和适 时启发的要求。
第4节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思想
他关于儿童教育的论述主要见于《训蒙大意读刘伯颂等》、 《教约》 (《社学教条》)以及言论录《传习录》中

学前教育史第三、四、五章

学前教育史第三、四、五章

学前教育史第三、四、五章第三章:学前教育的起源与发展本章将深入探讨学前教育的历史起源,分析其在不同文化和社会背景下的发展轨迹。

首先,我们会回顾古代文明中对儿童早期教育的初步认识和实践,如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教育观念。

接着,我们将重点研究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学前教育的变迁,以及启蒙运动如何为现代学前教育理念奠定基础。

在本章的后半部分,我们将讨论19世纪工业革命对学前教育普及的影响,以及20世纪初教育改革者如何推动学前教育成为公共教育体系的一部分。

此外,本章还将概述二战后学前教育的全球发展趋势,特别是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普及情况和政策支持。

第四章:学前教育的理论基础本章将介绍学前教育领域的主要理论和教育哲学,分析它们对教育实践的影响。

我们将从行为主义、认知发展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和建构主义等角度,探讨儿童如何学习和发展,以及这些理论如何指导学前教育课程的设计和教学方法。

此外,本章还将讨论关于游戏在儿童早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游戏来促进学习。

我们也会探讨多元文化和包容性教育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学前教育中实施这些理念。

第五章:学前教育的课程与教学法在本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学前教育的课程设计原则和教学方法。

首先,我们会讨论如何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发展阶段来设计课程,确保课程内容既有趣又有教育意义。

接着,我们将探讨不同的教学法,如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和游戏化学习,以及它们如何帮助儿童建立知识体系和社交技能。

本章还将分析家庭和社区参与对学前教育成功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有效地与家长合作,共同促进儿童的成长。

最后,本章将讨论当前教育技术在学前教育中的应用,包括数字工具和在线资源的使用,以及它们如何增强学习体验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同时,我们也会关注教育技术的挑战和限制,以及如何在保护儿童隐私和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这些资源。

版学前教育史第三章 清末的学前教育上课讲义

版学前教育史第三章 清末的学前教育上课讲义

第三章清末的学前教育第一节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一、发展学前教育的社会动因:从政治、经济、思想动因分析1、政治方面①:学前教育体制改革②:近代以来帝国主义在政治、经济,军事、宗教以及教育等方面对中国的侵略加剧,通过不平等条约剥夺中国了中国的许多主权,使中国陷入生存危机中《天津条约》签订后外国教会在华的不断扩大,使中国的儒学和传统教育受到冲击,严重的削弱了后者的权威性和翁定性.③:清朝统治者被迫进行旨在“富国强兵”、谋取生路的变法运动中国先后经历了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和清末“新政”教育改革始终是被关注的中心课题之一。

洋务运动开办洋务学堂和留学教育,百日维新费八股改科举,新政中废除科举、创建学部、颁行《癸卯学制》④女子教育遭到排斥和忽视,起步时间滞后,第一部全国性的近代学前教育法令《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颁布于1904年1月。

第一部近代女子教育法令《奏定女子小学章程》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1907年颁布。

2、经济方面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促使教育体制向社会化转变,而学前教育的社会化是整个国家社会化的一部分②: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原有的一家庭为单位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走上衰弱,被工业化和社会化的经济模式取代③:人才缺少,不能满足工商业发展的需要,学前教育突破以零散的蒙塾和家庭为单位的旧模式向社会化转变3、清末学前教育的改革,变法的思想下推动的①:外国势力入侵,加剧了中国社会的内部矛盾②:改革的不顺利康有为的思想体系:1、混合了儒家的今文经学、《礼记》中得到集中体现。

2、《大同书》的构思①描绘了一个人人相亲相爱的美好世界、在这个被称为“大同之世”的美好世界里,儿童完全由社会共育②未出生之前享受胎教③出生开始送到公立育婴院,有社会抚养④3岁后转到慈幼院或继续在育婴院接受良好的保育、以后依次接受小学中学大学的教育⑤20岁学成毕业后为社会服务3、《大同书》关于学前教育的主张①、保育员的选择。

②、育婴院的内外环境③育婴院的保育方式。

学前教育史第三章 中世纪的幼儿教育

学前教育史第三章  中世纪的幼儿教育

(六) 幼儿的劳动教育和语言发展 (七) 幼儿的集体教育 (八) 进入公共学校的准备 1、在儿童接近入学的时候,父母、家庭教 师和监护人应以快乐的心情尽力鼓舞儿童,要 告诉儿童入学获得学问是何等美好的事情。 2、应当努力激发儿童对于未来教师的信心 和爱戴。 (九) 父母教育指导书和儿童教材。 《世界图解》,150课,由187副插图及对插图 加以解说的拉丁语、民族与基本词汇组成。
二、
威吉乌斯的《儿童教育论》 威吉乌斯的《儿童教育论》
建议: 1、用母乳哺育。 2、不给奢侈的食物。 3、根据自然提供衣食。 4、尽早锻炼耐寒能力。 5、保证充分的睡眠。 6、不给危险器具。 7、保护儿童免遭危险。
三、 伊拉斯莫斯论儿童教育
教育观点: 1、认为教育对于改造社会和改造人性具有 伟大作用。 2、强调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 3、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施教。 4、论述了幼儿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5、强调幼儿期良好家庭教育环境的重要性。
第二节 文艺复兴时期的幼儿教育
一、 文艺复兴的运动及教育观念的转变
经济基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经济基础 必要条件:古典文化的广泛传播。 性质:新兴资产阶级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所发动 的一场伟大变革,示范封建的文化革命运动及 思想解放运动。
教育思想的进步:
1、批判了性恶论的儿童观。 2、重视家庭教育。 3、环境对儿童教育的影响。 4、减少对儿童的体罚。 5、主义儿童的兴趣与积极性的启发。
四、 历史地位
1、详细论述了教育的作用及人受教育的可能 性。 2、在历史上第一次把学前教育纳入其充满民 主色彩的单轨制。 3、撰写了历史上第一部幼儿教育专著《母育 学校》,以及与其相配套的亦可堪称历史第一 的看图识字课本 《世界图解》。 4、首次深入研究了在家庭条件下学前教育的 完整体系,规定了它的目的、内容和基本方法。

第三章学前教育史课件

第三章学前教育史课件

第三章学前教育史课件教案:第三章学前教育史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第三章,学前教育史。

本章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学前教育、中国近现代学前教育以及西方学前教育的发展。

具体内容包括:中国古代的学前教育思想,如孔子的教育思想、孟子的教育思想等;中国近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如戊戌变法时期的学前教育、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等;西方学前教育的起源和发展,如德国的幼儿园制度、法国的学前教育等。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古代、中国近现代以及西方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

2. 掌握各位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并能进行简单的评价。

3. 能够分析不同时期的学前教育特点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中国古代学前教育思想和西方学前教育的发展。

重点:各位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及其影响。

教具与学具准备:课件、教案、教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向学生简单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chapter and arouse their learning interest.2.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学前教育?学前教育的重要性是什么?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讲解中国古代的学前教育思想,如孔子的教育思想、孟子的教育思想等。

2. 讲解中国近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如戊戌变法时期的学前教育、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等。

3. 讲解西方学前教育的起源和发展,如德国的幼儿园制度、法国的学前教育等。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以孔子、孟子等著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为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前教育的重要性。

2. 以戊戌变法时期和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为例,让学生了解中国近现代学前教育的发展过程。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包括什么?(2)戊戌变法时期的学前教育有哪些特点?(3)德国的幼儿园制度是如何起源的?2. 学生互相讨论,老师进行点评和解答。

2.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时期的学前教育特点及其影响。

年版学前教育史第三章清末的学前教育

年版学前教育史第三章清末的学前教育

社会背景
清朝末年,社会 动荡,教育改革 呼声高涨
西方文化传入, 对传统教育产生 冲击
科举制度废除, 新式教育兴起
社会对儿童教育的 重视程度提高,学 前教育需求增加
教育背景
清末时期:中国社 会变革时期,教育 改革成为重要议题
教育政策:清政府 推行“新政”,提 倡新式教育,包括 学前教育
教育机构:设立各 类新式学堂,如蒙 养院、幼稚园等
培养了一批具有现 代意识的人才,为 后来的革命和建设 奠定了基础
推动了中西文化交 流,促进了文化融 合
对现代教育的贡献
奠定了现代学前教育的基础 推动了现代教育理念的形成 促进了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提高了现代教育质量与水平
对未来教育的启示
重视学前教育:学前教育是儿童成长的重要阶段,对儿童的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 面都有重要影响。
1904年,清政府 颁布《奏定学堂 章程》,将学前 教育纳入国家教 育体系
1906年,清政府 颁布《奏定学堂 章程》,规定学 前教育为义务教 育的一部分
1907年,清政府 颁布《奏定学堂 章程》,将学前 教育纳入国家教 育体系
清末学前教育的主要内 容
儒家思想: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强 调道德修养和伦理观念
音乐教育:教授音乐知识,培养 音乐素养
美术教育:教授绘画技巧,培养 审美能力
舞蹈教育:教授舞蹈动作,培养 身体协调能力
戏剧教育:教授戏剧表演,培养 表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劳动教育的内容:包括家务劳动、手工制作、农业生产等 劳动教育的方式:通过游戏、竞赛等方式激发儿童的兴趣 劳动教育的评价:注重儿童的参与度和成果展示
添加副标题

自考学前教育史第三章

自考学前教育史第三章

第三章清末的学前教育第一节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一、发展学前教育的社会动因1、发展学前教育的社会动因:(1)政治方面,教育改革是整个国家政治体制变革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学前教育的改革又是教育体制变革的一个组成部分(2)经济方面,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促进教育体制向社会化转变,而学前教育的社会化是整个国家教育社会化的一部分(3)清末学前教育的改革,也是社会各阶层认识积极要求变法的思想推动下进行的2、康有为认为应对儿童实行“公养”、“公教”制度3、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最早出现在明代4、梁启超将人的年龄阶段划分为4个阶段,为幼儿期(5岁以下)、儿童期(6—13岁)、少年期(14—21岁)成人期(22—25岁)5、康有为的代表作是《大同书》,体现了“公养”、“公教”理想6、康有为提出创立人本院对孕妇进行集体胎教的主张7、梁启超从理论上阐述学前教育思想并产生很大影响的文章是《教育政策私议论》8、根据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的规定,儿童的执教者母亲或保姆所接受的训练是封建纲常名教二、学前教育法令的颁布和蒙养院制度的建立1、1904年1月第一部全国性的近代学前教育法令《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正式颁布,标志着学前教育的建立2、中国清末蒙养院的师资来源是乳媪(ao)和节妇。

3、癸(gui)卯学制规定蒙养园课程有游戏、歌谣、谈话和手技4、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颁布并实行的近代学制5、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明确指出开办蒙养院的目的是以蒙养院辅助家庭教育6、《女子师范学堂章程》的颁行,标志着清末学前教育体制在形式上得到了完善7、我国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蒙养院培养保姆除了利用育婴堂外,还利用敬节堂三、清末学前教育的实施1、学前教育的实施标志是创办了蒙养院之类的学前教育机构2、1903年,清末我国首次设立公立幼儿教育机构的地方是武昌,为幼稚园,1904年改名教育机构为武昌蒙养院3、私立蒙养学院为天津严氏蒙养院4、清末蒙养院制度,基本上仿照了日本。

第三章学前教育史

第三章学前教育史
《章程》规定将蒙养院设臵在育婴堂和敬节堂内, 利用两堂的乳媪和节妇以及谋生的贫妇来充当蒙 养院的师资。这种师资显然是不可能称职的 。 这种既办蒙养院又不能妥善解决师资问题的矛盾, 充分暴露了封建统治者轻视妇女的旧思想,也说 明了《章程》具有严重的封建性、落后性和保守 性。
Page
23
一、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的颁布
Page
30
二、蒙养院制度的实施
1903年, 北京的京师第一蒙养院成立,并办有 保姆师范,院长具有日本保姆师范毕业的学历, 又聘请日本教师2人,修业期限定为5年。
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颁布以后,张之洞诚恐 中国礼法沦弃,流弊滋多,下令裁撤了这一附设 女子学堂,规定由敬节堂、育婴堂培养幼教师资 1905年 严修办起保姆传习所
一、学前社会教育机构产生的社会基础
(三)政治背景
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进行改革,以便缓和 矛盾。“新政”的主要内容,就是在教育方面废 八股、停科举、兴学校、厘定教育宗旨。 1902年,颁布了张百熙草拟的《钦定学堂章程》, 即壬寅学制,但并未实施。 1904 年,颁布了张之洞、张百熙、荣庆合订的 《奏定学堂章程》,确定了近代学制系统,其中 包括蒙养院制度。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近代学 前教育才开始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
Page
9
二、外国教会在华学前教育活动的影响
(二)兴办“慈善”事业
19世纪40年代,教会在湖南衡阳开办了一所慈幼院, 以后这种机构增多起来。它们是以“人道”为名 的社会救济机构。其主要目的是收养中国孤儿或 贫儿,使他们在高墙深院中受宗教熏陶,引导他们归 于基督。
Page
10
二、外国教会在华学前教育活动的影响
到19世纪末,在维新思潮的推动下,1898年,上 海电报局局长经元善在沪发起创办了经正女学, 它是近代第一所中国人自办的女子学堂。

学前教育史第三章

学前教育史第三章

公教:6—20岁,蒙养院、小学院、中学院、大学院
二、论胎教 集体胎教(人本院) (一)胎教的意义 1、正本
2、防感清源
(二)胎教内容和实施方法
1、适宜环境的选择
2、胎教的宗旨及保胎、养胎
3、孕妇的教育
三、论婴幼儿教育 (一)环境的选择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二)教育宗旨
“养儿体,乐儿魂,开儿知识”
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 中国近代最早颁布的学制——
1902 壬寅学制《钦定学堂章程

近代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
1903 癸卯学制
以日本学制为蓝本
高等教育:通儒院(5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分科大学堂(3-4)
高等学堂(3,预科)
中等教育:中学堂(5)
初等教育:高等小学堂(4)
初等小学堂(5)
蒙养院(4)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中国第一 个学前教育法规 1、蒙养院的意义、对象
第三章 晚清时期的学期教育
第一节 蒙养院制度的确立
一、学期社会教育机构产生的社会基础 1、经济基础 外国资本主义工厂
近代工业产生
洋务企业
民族资本主义
女工
学期教育机构的建立,从根本上说是近代大工业生 产的需要
2、思想基础
(1)地主阶级先进知识分子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师夷长技以制夷 林则徐、魏源
(2)资产阶级维新派对西方教育制度的宣传
基础地位 3-7岁儿童
2、蒙养院的设置
附设于育婴堂(救济孤苦无依的儿童)和
敬节堂(收留寡妇)内,均非专门教育机构
3、蒙养院保育要旨
内容、原则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中国第一 个学前教育法规 4、蒙养院课程

第三章学前教育史

第三章学前教育史
3、教会幼稚园保教内容和方法 日本式的保教内容包括:游戏、歌谣、谈话、手
技 西方宗教式的保教内容包括:朝会、作业活动(包
括恩物、美术、工艺) 、批评已成工作、户外游 戏、静息、音乐 ( 律动、节奏 )、故事(儿歌、故 事表演)、识字、游戏等
二、外国教会在华学前教育活动的影响
(二)兴办“慈善”事业 19世纪40年代,教会在湖南衡阳开办了一所慈幼院,
以后这种机构增多起来。它们是以“人道”为名 的社会救济机构。其主要目的是收养中国孤儿或 贫儿,使他们在高墙深院中受宗教熏陶,引导他们归 于基督。
二、外国教会在华学前教育活动的影响
(三)培养师资,兴办幼稚师范学校 1、吸引留学生赴东、西洋接受专门的幼教专业训
练 中国女子赴日最早是在1901年,到1902年已有留日
生并加强了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一些妇女为生活所 迫,开始走出家门、走进工厂、走向社会。这便从 经济上提出了建立学前教育机构的迫切需要。
一、学前社会教育机构产生的社会基础
(二)文化背景 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后,民族危机和
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 受到了极大冲击,文化思想领域也掀起了一次又 一次的改革浪潮。 许多进步人土强烈要求变革,他们提倡“经世致 用”的新风,提出变通科举,学习西学,设立新 式学堂,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这为学前教育机构 的产生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二、外国教会在华学前教育活动的影响
(一)设立幼稚园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凭借不平等
条约,取得了在我国传教、办学等特权,肆无忌 惮地进行文化侵赂,先后在我国设立了许多教会 学校,其中包括幼稚园和幼教师资培训机构。 外国传教士在我国最初创办的幼稚园和幼教师资 训练班在创办时间上均早于我国自办的同类机构, 这样就使中国的近代学前教育在一段时间内基本 上被外国教会所垄断。

2014年版学前教育史第三章清末的学前教育

2014年版学前教育史第三章清末的学前教育

5、评价 《大同书》关于儿童保育的规划,也较为全 面的反应了康有为学前教育改革的思想,并 对当时中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 的影响。
梁启超
字卓如,号任公、饮 冰室主人。汉族,广东新会 人,清光绪举人。 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 动启蒙思想家,资产阶级宣 传家、教育家、史学家、文 学家。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中国教育也发生了 深刻变革,是中国传统教育制度趋向崩溃, 近代教育在形态上得到确立的时期。具体表 现为: 1) 结束了延续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 2) 传统书院、儒学为新式学堂取代。 3) 1904年颁布并实行第一个法定学制 《奏定学堂章程》。 4) 留学教育形成高潮。首先是留日高潮 (清末新政鼓励下产生),1900年达到顶峰, 其次1908年美国退还“庚子赔款”发展中国 教育,形成了留美高潮。
三)第三阶段: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至1911 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府.
在这一时期,资产阶级作为一个政治派别登上
历史舞台。甲午中日战争失败。资产阶级改良派发 起维新变法运动。虽然遭到挫折。但面对1900年八 国联军入侵,清政府不得不在1901年宣布实行“新 政”,“百日维新”中的改良措施基本上得到实施。
1890年春,年仅18岁的梁启超前来拜访已33岁的康 有为。此时的梁启超刚在广东乡试中考取第八名举人, 少年有为;而康有为此时不过是一名监生而已,在 “学历”上比梁启超低一格。按照当时的科举习惯, 梁启超中举在先,应是康有为的“前辈”。
二人见面之后,聊了好几个时辰,梁启超后来追忆 这段往事时说,康有为以“大海潮音,作狮子吼”, 当头棒喝之后,使他一时不知所措,以前所学的不过 是应付科举考试的敲门砖而已,根本不是什么学问。 经一番思考之后,他毅然决定拜监生康有为为师。

学前教育史第三章-四章t

学前教育史第三章-四章t

第四章 外国教会在中国的 学前教育活动
• 第二节 培植师资,兴办幼稚师范
• 因此,这个学校毕业的学生,可任教于 幼稚园。该校师范科课程有:教育、心 理、理科、历史、算术、体操、唱歌、 日语、汉文、刺绣、编物、图画等。
第四章 外国教会在中国的 学前教育活动
• 第二节 培植师资,兴办幼稚师范
• 留日女子后来单独出国,人数逐渐 增多。1908年,美国总统罗斯福决定退 还一部分庚子赔款,作为中国派遣留美 学生的费用。以后其他西方国家,也学 着美国的样子,吸引中国留学生。
第三章 晚清时期的学前教育
• 第一节 蒙养院制度的确立
一、学前社会教育机构产生的社会基础 • 有什么样的经济基础,就要建立什么 样的教育制度,学前教育亦然。
第三章 晚清时期的学前教育


第一节 蒙养院制度的确立
二、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的 颁布1903年,由张百熙、容庆、 张之洞重定学堂章程,即《奏定学 堂章程》,也叫癸卯学制。
第四章 外国教会在中国的 学前教育活动
• 第一节 设立幼稚园 • 二、教会幼稚园的产生与发展 大约19世纪80年代,西方教会在 中国沿海福州、宁波开始兴办学前 教育机构,以后教会办的幼稚园逐 渐增多。
第四章 外国教会在中国的 学前教育活动
• 第一节

设立幼稚园
三、教会幼稚园的保教内容和方法 外国人在中国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大致 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日本式的,一种是 宗教式的。按《癸卯学制》的《蒙养院 章程及家嗲教育法章程》规定,保教内 容包括游戏、歌谣、谈话、手技 。
第四章 外国教会在中国的 学前教育活动
第二节 培植师资,兴办幼稚师范
• 还有社会问题、宗教学、圣道教 法等课,都是直接为资本主义国家传 布基督精神、培养顺民服务的。

学前教育史第三章

学前教育史第三章

二、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的颁布
(一)封建传统教育在形式上的结束 (二)蒙养院制度的确立 1903年,由张百熙、容庆、张之洞重定学堂章程,即《奏定学堂章程
》,也叫癸卯学制。 1904年,张之洞、张百熙、荣庆合订《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是中国第一个学前教育法规,内容: 1.蒙养院的意义、对象 蒙养通乎圣功,实为国民之第一基址。 设置蒙养院为学前教育专门机构:招收“3-7岁儿童”,“每日不得过四点钟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基础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学前教育必然走向社 会教育。这种必然性体现在下列方面:
鸦片战争后,中国出现了近代工业,中国社会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自给 自足 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产生了中国无产阶级,不少妇女走进工厂。这 就从经济上提出了建立学前社会教育机构的要求。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都发生了巨大变动,必然 引起思想 文化领域的波动。从地主阶级的开明知识分子,到资产阶 级维新派,都积极介绍西方儿童教育。他们提出的建立学前教育制度 的主张,是中国近代学前教育机构产生的思想基础。
其中,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尤其重要。他们强调儿童教育的意义, 并引进西方心理科学,促进了学前教育的科学化,还主张建立资本主 义教育制度,将学前教育纳入教育体系,提倡女子教育,为幼稚师资 的培养奠定了舆论基础。
资产阶级维新派有关学前教育的主张: 1、强调儿童教育的意义 2、引进西方心理科学,促进学前教育的科学化 3、建立资本主义教育制度,将学前教育纳入教育体系 4、提倡女子教育,为幼稚师资的培养奠定舆论基础
” 2.蒙养院的设置 3.蒙养院保教要旨:身心健康发展 4.蒙养院课程:游戏、歌谣、谈话、手技 5.蒙养院保姆的来源与培训: 来源:育婴堂的乳媪、警节堂的节妇 培训:选识字妇女为教员,教材是《孝经》、《列女传》等官编教科书 6.蒙养家教合一

2024版第三章学前教育史课件

2024版第三章学前教育史课件

第三章学前教育史课件目录•学前教育史概述•古代学前教育•近代学前教育•现代学前教育•当代学前教育•学前教育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01学前教育史概述学前教育史的定义与意义定义学前教育史是研究学前教育产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的科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意义通过对学前教育史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学前教育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基本规律,为当前和未来的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理论支撑。

学前教育史的研究对象与内容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中外历史上各个时期学前教育的制度、政策、思想、实践及其相互关系。

研究内容包括古代学前教育、近代学前教育和现代学前教育三个时期的发展历程、特点与影响,以及各个时期学前教育家的教育思想与实践等。

学前教育史的研究方法与价值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法、历史比较法、个案研究法等,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和分析,揭示学前教育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基本规律。

研究价值学前教育史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丰富和完善教育学理论体系,还可以为当前和未来的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推动学前教育的科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进程。

同时,对于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实践能力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02古代学前教育起源古代学前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儿童公育,随着家庭及氏族的发展,儿童教育逐渐由家庭承担。

发展进入奴隶社会后,学前教育开始具有阶级性,成为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

在封建社会,学前教育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材。

特点古代学前教育注重德育和礼仪教育,强调对儿童行为的规范和约束;同时,重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为儿童未来的生活和发展打下基础。

影响古代学前教育对于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品质的培养以及基本生活技能的学习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然而,过于强调服从和规矩也可能限制儿童的个性和创造力发展。

古代学前教育的代表人物与思想代表人物孔子、孟子、颜之推等。

思想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强调教育应面向所有儿童;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教育应顺应儿童天性,注重德育;颜之推则提出“早教”思想,强调早期教育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
二、学前教育法令的颁布和蒙养院制度的建立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
四个大章: 1. 蒙养家教合一 2. 保育教导要旨 3. 场屋图书器具 4. 管理人事务
第一节 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
二、学前教育法令的颁布和蒙养院制度的建立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
三个要点: 1. 蒙养院的基本性质和构成形式 蒙养家教合一;对象是3-7岁儿童,每日不超过4小时 2. 蒙养院的师资问题 设在旧有的育婴堂或敬节堂内,由堂内原有的乳媪 (媪 [ǎo],老妇人)担任。 3. 蒙养院保育的任务与内容 游戏、歌谣、谈话、手技
第一节 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
二、学前教育法令的颁布和蒙养院制度的建立 《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不足之处: 虽然强调蒙养家教合一,但实施起来的效果却是蒙养教育又 回到了过去几千年一贯的家庭教育的轨道上去。这使得学 龄前教育虽然纳入了新学制的框架中,实际的状况却是仍 包含在家庭教育之中,是整个学制框架中最薄弱的环节。 原因:不允许女子上学——没有足够的师资——阻碍学前教 育的发展
第一节 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
三、清末学前教育的实施
张之洞对幼儿园的改造:
1. 延聘日本女教习执教 2. 制定《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 (1)强调家庭教育无法代替蒙养院,强化其地位 (2)重养不重学
第一节 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
三、清末学前教育的实施
私立蒙养院,影响较大的是上海的务本女塾附设的幼稚园
第一节 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
三、清末学前教育的实施
学前教育的实施以创办蒙养院之类的学前教育机构为标志。
1907年《女子师范学堂章程》颁布,陆续开办蒙养院。 张之洞创办的武昌蒙养院是中国最早的公立学前教育机构。
第一节 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
三、清末学前教育的实施
张之洞创办的武昌蒙养院是中国最早的公立学前教育机构。
第一节 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
一、发展学前教育的社会动因
3. 清末学前教育的改革
(1)康有为 《大同书》学前教育主张:

保育员的选择(女保,“精细慈和而有耐性”) 育婴院的内外环境(楼居少而草地多,通风清爽之地) (设置游戏玩具和器具) 育婴院的保育方式 (保育为主,检查服装、饮食、睡眠) 教育的社会化 公养公教
(3)学前教育相关法令颁布
1904年1月,第一部全国性的近代学前教育法令《奏定蒙养 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
1907 年,第一部近代女子教育法令《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 和《奏定女子师范学堂章程》
清末民国时期武汉教会中小学
武汉市第十九中学 原名“私立汉口圣若瑟女子中学”
武汉市第十九中学 原名“私立汉口圣若瑟女子中学”
二、学前教育法令的颁布和蒙养院制度的建立 清末蒙养院制度的建立,就是以“癸卯学制”中的《奏定蒙 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的正式颁布为标志的,而蒙 养院制度的建立,也是清末学前教育制度在法律形式上的 正式确立。
“癸卯学制”: 1903 年,张百熙、张之洞等拟定《奏定学堂 章程》,1904年正是推行。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颁布并实 行的近代学制。
第一节 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
一、发展学前教育的社会动因
3. 清末学前教育的改革
(2)梁启超 “教育制度表” 年龄阶段 幼儿期(5岁以下) 儿童期(6-13岁) 少年期(14-21岁) 成人期(22-25岁) 学制 家庭教育期 小学校期 中学校期 大学校期
每个学制阶段的教学任务要符合儿童相应阶段的身体、知、 情、意、自观力发育的特点。
和天津严氏蒙养院 天津严氏蒙养院:严修创建 聘请日本教习,采取日本教材
第一节 的构建特点:
1. 初步体现了学龄前教育由家庭向社会化的转变 2.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维护封建礼教
第一节 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
一、发展学前教育的社会动因
3. 清末学前教育的改革
(2)梁启超

关注女学问题:发展女子教育是益国益民的好事。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母亲是“幼学”的主要教育者 发展女子教育:男女权利平等的问题&幼儿教育师资的问题 新办女学,培养幼师
第一节 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
学前教育史
自学考试
学前教育系
第三章 清末的学前教育
第一节 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
1904年1月《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 法章程》的正式颁行,是学前教育制度建立 的标志。
第一节 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
一、发展学前教育的社会动因 1. 政治方面 (1)列强入侵——西方宗教传播——教会学校增多 (2)洋务运动、百日维新、清末“新政”——教育改革
第一节 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
一、发展学前教育的社会动因 3. 清末学前教育的改革 (1)康有为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
“公车上书”
“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
第一节 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
一、发展学前教育的社会动因
3. 清末学前教育的改革
(1)康有为 《大同书》 描绘了一个人人相亲相爱的美好世界,在“大同之世”中, 儿童完全由社会公育。 未出生——享受胎教 出生——公立育婴院 3岁——慈幼院或继续在育婴院 小学——中学——大学 20岁毕业

《大同书》 未来社会教育模式的构想

第一节 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
一、发展学前教育的社会动因
3. 清末学前教育的改革
(2)梁启超 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 “公车上书” “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 失败的原因:没有优先发展国民教育。 “新民”学说的核心要旨 :普及义务教育,广开民智,才 是强国固本的正确道路。国家强弱的根本在于民,而每 一个民的强弱则取决于其早期所受到的教育。
第一节 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
一、发展学前教育的社会动因 2. 经济方面 外国资本的入侵——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劳动力技能 化、实用化、大量化——教育社会化
第一节 清末学前教育制度的建立
一、发展学前教育的社会动因 3. 清末学前教育的改革 守旧势力拒绝任何外国文化,特别是与学前教育密切相关 的女子教育,拒绝给予女子上学的权利。 维新派坚持女学之禁的主张,只有如此才能为解决学前教 育的师资开辟道路,这是完善学前教育体制的关键环节。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