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版学前教育史第一章解析
学前教育史第一章
思想。
6、礼貌谦让:要求儿童不但要对父母长辈及兄长有礼貌,而且 对其他人也要以礼相待。
(五)早期的知识教育
1、早期知识教育:
(1)语言教育,婴幼儿时期事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古代家庭 十分重视培养孩子正确学习和使用语言的能力
(2)识字教育,让孩子在入学前识得一些汉字,是一般家庭得 普遍做法
1、西周时期 最早是距今3000多年前西周时期,周文王、周成
王的母亲曾行胎教。西周是我国胎教实践与理论发展 的初始阶段,胎教主要实施于宫廷之内,对于百姓则 是秘而不宣的。 2、春秋战国时期,胎教开始渐为民间所知所行。
表现在对儿童日程生活行为举止、生活细节各方面。
古代儿童生活常规的教育,要求严格、内容繁多,处处 带有向儿童灌输封建礼教的色彩。其中,剔除封建礼教对 儿童的束缚,也有一些规矩是对儿童成长有益的。(两个 表现)
(四)初步的道德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以道德教育为主体,儿童教育也不例外。幼儿 期道德教育只能是初步的,重点是树立必要的、儿童可以接受 的道德观念和养成一些良好的道德习惯。
第一,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实行公养公育。 第二,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内容虽然简
单,但却多样 第三,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第四,儿童教育的手段是言传身教。
第二节 古代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一、家庭教育是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基本形式
(一)家庭教育替代社会儿童公育是历史的必然 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母系大家庭,经济基础是原始公有制
氏族公社时期
儿童教育活动的内容主要有下列几方面: (一)生产劳动教育。长辈将简单劳动工具的制造、取火
的技术、渔猎的经验、采集和农作物栽培的经验,以及原 始手工业如捻麻线以制衣,造土、调土以制陶器等技术传 授给后代,使他们从小就爱劳动、会劳动。 (二)生活习俗教育。 (三)原始的宗教教育。 (四)原始的艺术教育。 (五)体格和军事训练。
(完整版)自考00402《学前教育史》重点归纳,推荐文档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学前教育史》重难点串讲资料课程代码:00402第一章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第一节古代的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一、慈幼观念的演变西周大司徒负责执行保息六政,保息六政的首务就是慈幼。
管仲在齐国推行“九惠之教”的首要两条,也是“老老”和“慈幼”春秋末年,当时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都把“慈幼之政”看作是推行“仁政”的一个标志。
韩非则从母爱和家庭佳偶的角度讨论慈幼问题,认为母爱是造就儿童优良品质的根本原因,还讨论了慈爱与溺爱的界限。
二、慈幼与学校的起源中国最古老的学校为庠,既是原是氏族部落储藏剩余猎物和生活物品的场所,又是集体赡养失去劳动力的老人和没有劳动力的儿童的场所。
对于年幼者来说,庠的首要功能是集体保育。
庠的出现具备的三个条件:(1)、农业、畜牧业较为发达,有了一定的剩余产品(2)、氏族成员共同劳动,财产共有,儿童公育(3)、实行比较严格的族外婚制三、慈幼机构与法令措施中国古代专门的慈幼机构,以东汉邓太后创办的邸舍为最早,慈幼机构的制度化与普及,是从北宋开始的,也是鼎盛时期,宋代的慈幼机构主要有两种:一是慈幼局,二是举子仓或予惠仓。
慈幼局的主要职能是收养弃儿,雇请乳媪鞠育。
举子仓由教育家朱熹始创,其职能与慈幼局略同。
慈幼机构的大规模恢复,始于清朝。
清代最早的慈幼机构,是康熙元年始建于广渠门内的京师育婴堂。
由唐鉴在贵州创办的及幼堂,则是具有教养合一功能的慈幼教育机构。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幼儿的保育和教育合为一体的慈幼机构。
四、慈幼礼俗“试儿”也是古代较为通行的慈幼礼仪,或称“试晬”,俗称“抓周” 。
“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
”还有一种慈幼礼叫“洗儿会”。
在小儿出生三日或足月时举行,一般都是富贵人家才有财力举办。
仪亲宾盛集,煎香汤于盆中,下果子彩钱葱蒜等,钱意味着使儿童富裕,葱意味着使儿童聪明,用数丈彩绕之,名曰:“围盆”,取儿童生活在多彩幸福之中之意。
学前教育史第一章讲稿:古代学前教育的实施
第一章古代学前教育的实施内容简介:本章主要讲述了我国原始社会儿童公有公育的实施;奴隶社会学前教育计划的制定、宫廷内的保傅制度和“备三母”制、西周时期胎教的产生及实行情况;封建社会学前家庭教育的主要地位及其广泛施行以及胎教的新发展。
教学目标:1、了解原始社会儿童公有公育的情况。
2、掌握保傅制度、“备三母”制。
3、明确封建社会学前教育的目的、内容。
4、掌握古代胎教的演变发展历程及其积累的有益经验。
第一节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一、原始社会儿童的社会公育学前教育是相对学校教育而言的,从广义上说,凡以学龄前儿童为对象的教育活动均属学前教育范畴;从狭义上说,是指在专门的学前教育场所中进行的教育活动,也就是在托儿所、幼儿园及其他社会性的幼教机构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又称学前社会教育。
在原始社会,学校尚未产生,自然也不可能有学前教育,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此时没有对幼年儿童实施教育,在原始社会中一直存在着以社会公育形式进行的儿童教育。
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资料公有,没有阶级,没有家庭,所有的成员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的集团中,在平等互助的基础上,进行着集体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因此对儿童的教育也是由整个群落承担,《礼记•礼运》中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这也反映了当时并不注重父母与子女的关系。
由此可见,最早的幼儿教育是一种“公育”。
在原始社会,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其教育内容均与儿童今后将要参加的集团内共同的生产和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
除了生活和劳动教育外,原始社会对儿童的公育内容还包括思想教育,主要是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
通过道德教育,可以使儿童从小学会遵守氏族公社成员间待人处事的规范,养成照顾、赡养老人的观念和敬重服从家族族长的思想;通过宗教教育,则不仅能使新生的一代养成宗教意识和情感,而且还能使儿童在参加的宗教祭祀活动中学到一些生产知识、历史传说、自然常识,如让儿童参加自然崇拜性质的祭日活动,无形中便把太阳与万物生长的关系,以及靠太阳定时间、定方向等知识传授给下一代。
学前教育史
宋代时候保傅之官变成虚名
三、“备三母”制
在后宫内,挑选适宜的女子来承担保育和教导太子的事务, 设有专职,叫“备三母”制。
子师:行为规范教育 慈母:衣食及生活供给 保姆:居室的安置和料理
第二章 古代的学前教育思想
第一节 贾谊论早期教育
一、贾谊的生平与简介
贾谊,洛阳人,西汉杰出政治家、 文学家。20余岁荐于汉文帝,做 太中大夫,因遭谗言被贬长沙。 后为梁怀王之太傅,因怀王不幸 坠马身亡,谊抑郁而终,时年33 岁。
二、主要的教育思想
1、提倡及早施教(幼儿期是最佳时期)
《青史氏之记》怀胎七月搬到“篓室”居住,音乐 、食物
二、古代胎教的发展前进
汉代:胎教的目的:“正礼”。孕妇生活中的一切 内容都应该符合“礼”的规范。
刘向,“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
西晋:张华《博物志》,胎教的目的:贤明、端正 、寿考。胎教可决定胎儿的性别,“妇人妊娠,未
满三月,著婿衣冠,平旦,左遶井三匝,详观影而去,勿 反顾,勿令人知见,必生男。”
一、古代不可能出现学前社会教育
1、古代缺乏兴办学前社会教育的客观需要 2、古代缺乏兴办学前社会教育的观念和意识 3、古代缺乏兴办学前社会教育的基本师资条件 4、古代缺乏兴办学前社会教育的科学知识基础 终上所述,古代不可能出现学前社会教育
二、古代学前家庭教育发达的原因
1、家庭教育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学前教育全部都是在家庭中进行的 2、古代家庭教育的发达是由古代家庭所处的特殊的
始于3600年前的周文王之母太任 刘向《列女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
出敖言,能以胎教。”
贾谊,《新书.胎教》“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 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独处不倨,虽怒不詈 ,胎教之谓也。”
第一章 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
[200904简答]简述中国古代胎教的目的。
学前教育史
2019年10月12日星期六
第二节 古代的胎教14
1. 培养合格君主 最早的胎教3000多年前——周文王之母太任对周文王实施 胎教. 三国的魏文帝曹丕评价周成王和汉昭帝。
学前教育史
2019年10月12日星期六
第二节 古代的1胎5 教
• “太任文王之母,挚任氏之仲女也,王季娶以为妃。太任之性,端 一诚庄,惟德之行。及其娠文王,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 出傲言。生文王而明圣,太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卒为周宗。君子 谓太任为能胎教。”(《列女传》
学前教育史
2019年10月12日星期六
第四节 古代的蒙养教34育
• 二、蒙养教育的内容与教材 • 专门针对儿童启蒙教育编写的教材最早为西晋束皙的《发蒙记》 • 1.道德伦理和礼仪规范的启蒙教育。如学则、学仪、家训、《弟
子规》等; • 2.初步识字教育。如南北朝周兴嗣《千字文》、南宋王应麟《三
字经》、宋代《百家姓》合称三百千;
这种性真,不受外物所污染; • 3.打好文字基础,掌握有关政治、经济、历史、文学、道德、生活礼仪基
本知识和生产生存的基本技能,为今后人生做准备
学前教育史
2019年10月12日星期六
• 一、蒙养教育的任务与方法
31
第四节 古代的蒙养教育
• 方法:
• 1.宜早:《周易 蒙卦》重视早期教育的时效性;
• 王宗传《童溪易传》“当蒙之初,务养吾正,则用力寡而成功 多,正之体不摇而正之,用日长而日益矣”
学前教育史
2019年10月12日星期六
36
古代幼儿诗歌的类型和特点
• (一)识字类此类教材以《千字文》《百家姓》《三字 经》影响最大。
中国学前教育史第一章第二章
第二节 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
一、奴隶社会学前教育计划的制定
《礼记·内则》记载的是西周王宫贵族在家庭中对儿童实施的学前教育计划,是我 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关于学前教育的记录,是当时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个标志,对封 建社会的学前教育实施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礼记·内则》中记载:“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六年,教之数 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 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
2.乳保教育制度:是指在后宫挑选女子担任乳母、保姆等,以承担保育、教导太 子、世子事务的制度。
三母:子师、慈母、保姆与宫廷外的三公对应合称三母。 《礼记·内则》中记载:“异为孺子室于宫中,择于诸母与可者,必求其宽裕、慈 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者,使为子师,其次为慈母,其次为保母。皆居于室 ,他人无事不往。”
三种主要的教育起源论观点: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
1.生物起源论:认为教育是由生物进化而来的,教育产生的基础是生存竞争。
2.心理起源论:从儿童心理发展的需要角度出发,认为教育产生的基础是儿童 对成人的模仿。
3.劳动起源论:人类社会特有的教育活动是起源于人类参与社会生活的需要和 人类身心发展的需要。
除三母外,当时的宫廷内还设有乳母。
三、胎教的实施
(一)胎教的实施
中国胎教始于距今三千六百多年前的周文王的母亲太任。
《列女传·周室三母》中记载:“太任者,文王之母……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 ,耳不听邪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溲于豕牢而生文王。文王生而明圣, 太任教之一而识百。君子谓太任为能胎教。”
文王的孙子成王的母亲在怀成王时也实施过胎教,贾谊在《新书·胎教》中曾说 :“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喧,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 谓也。”由此也可以看出实施胎教是西周王室的传统。
学前教育史-2014版(第一章)
学前教育史单元综合测试(一)第一部分选择题(20分)一、单项选择题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提出者是()A.勾践B.孔子C.孟子D.韩非子1.【答案】C(P30)【考点】慈幼之政的了解【解析】连年战乱人口骤减,为鼓励生育国家推行慈幼之政,也被当时的政治思想家看作是“仁政”的标志。
孟子认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便是王道的实质。
2.不属于蒙学作品,识字类的文章的著作是()A.《千字文》B.《百家姓》C.《三字经》D.《学校系统令》2.【答案】D【考点】对课本的熟悉【解析】对蒙学作品,识字类的文章的了解,以及所属朝代的兴盛。
3.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具有教养合一功能的慈幼教育机构是()A.邸舍B.慈幼局C.及幼堂D.京师育婴堂3.【答案】C(P31)【考点】对慈幼机构的了解【解析】由唐鉴在贵州创办的及幼堂,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幼儿的保育和教育合为一体的慈幼机构。
4.在小儿一岁生日时,摆上弓矢纸笔等物品供其抓取,古代称这种慈幼礼仪为A.试儿B.洗儿会C.命名D.接子4.【答案】A(P32)【考点】对慈幼礼俗的了解【解析】试儿始见于魏晋南北朝,在小儿一岁时,摆上各类器物让小儿自己抓取,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贫廉愚智。
5..提出胎教理论,为我国古代胎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的是()A.贾谊B.孙思邈C.王明清D.魏源5..【答案】B(P33)【考点】对胎教理论的了解【解析】孙思邈所著《千金方》中专门列出一门“养胎”,详细分析和阐述了胎教原理,对后世产生了极大影响。
6.下列属于中国古代介绍有关历史、地理、博物等的浅近知识蒙养教材的是()A.《千字文》B.《三字经》C.《百家姓》D.《兔园册府》6.【答案】D(P42)【考点】对古代蒙养教育的了解【解析】介绍有关历史、地理、博物等的浅近知识。
入《高厚蒙求》《名物蒙求》《史学提要》《龙文鞭影》《兔园册府》等。
7.宋代问世的经典蒙学读物是()A.《千字文》B.《三字经》C。
学前教育史复习重点
第一章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1.试儿:古代较为通行的慈幼礼仪。
试儿又称试周,抓周,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在小儿一岁生日时,为其制作新衣,盥洗装饰以后,在男孩面前摆上弓矢笔纸等器物,在女孩面前摆上刀剪针线之类等物品,再加上实物和珍宝玩具,让小儿自己抓取。
322.吐情自纪: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儿女的命名仪式,并通过命名仪式以“吐情自纪”。
所谓“吐情”,是要通过命名寄托老一代人对于后生晚辈的情感、要求、期望;所谓“自纪”是将上述情感、要求、期望包含在“名”中,成为晚辈后生终身的座右铭,并使其体察名中的含义,以此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思想言行,时常反省自我。
323. 胎教:是指为生育出聪明健康的后代而采取的早期教育措施。
在孕妇怀孕期间除重视身体的保健外还要重视精神、情操以及外界环境条件对孕妇的影响。
各种外界条件通过对母亲耳、眼、口、鼻等感觉器官产生刺激,影响母亲思维和情绪,对胎儿发生间接的作用,使胎儿良好发育。
334.简述我国古代胎教的内容、方法及作用(1)胎教的内容①注意精神因素的影响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实施胎教的必要条件。
为了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要求孕妇必慎所感②注意饮食卫生的影响内容可分为“饱饥适中”“不食邪味”“节嗜欲”③注意环境的影响要求有四方面:“居处简静”“行坐端言”“避寒暑”“劳逸以节”(2)方法:“监督法”、“小劳法”、“瘦身法”5.简述古代胎教的作用①胎教被看做是能否培养出合格的圣明君主的必要条件②胎教被认为是培养理想后代的重要前提③胎教被认为是儿童健康发育的必要条件6.简述古代家庭学前教育的目的(1)培养幼儿成才,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至少要具备基本的生存能力;(2)培养和完善其道德品格,符合儒家所要求的的忠孝仁义的基本道德标准;(3)有助于维系家庭和社会的道德礼仪秩序。
(4)此外,也包括光宗耀祖的一些期望。
7.简述《礼记·内则》中有关儿童分年教育规划的主要内容(1)子能食食,教以右手。
2014年版《学前教育原理》00398第一章
第一章第一节古代的学前教育(一)识记:1.教育起源的三大理论(1)生物起源说:托尔洛和沛·西能为代表。
该理论把动物的学习等同于教育,把教育的动物的本能行为混合一谈。
(2)心理起源说:孟禄为代表。
该理论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的无意识的模仿大人。
(3)劳动起源说:恩格斯为代表。
该理论认为教育由劳动产生。
2.保傅制度:西周时期建立,在朝廷内设专门师、保、傅、官员对王太子进行教育。
3.《颜氏家训》由颜之推撰写,这是我国历史上最早、最完整的家庭教育著作,对于学前家庭教育进行了比较全面系统的阐述。
4.性恶论:是基督教中世纪宣传的儿童观。
基督教神学理论家奥古斯丁激励宣传《圣经》中的“创世说”和“赎罪说”,鼓吹儿童是带着“原罪”来到人世,故生来性恶。
新生婴儿生下来就怀有嫉妒、贪婪之心,因此必须经历苦难生活的磨难,不断赎罪,才能净化灵魂,得到未来天堂的幸福。
5.预成论:是中世纪欧洲流行的另一种不正确的儿童观。
认为当妇女受孕时,一个极小的、完全成形的人就被植于精子或卵子中,人在创造的一瞬间就形成了,是小大人。
(二)领会:1.教育起源于原始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1)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出了客观的需要。
劳动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经验,才能了解劳动的目的,掌握劳动工具的运用,认识劳动对象等。
同时需要相互合作,存在协作和利益分配等一系列的规范。
为了使人类生存和发展,必须要有教育传递将人类在生产劳动中积累经验和技术传递给年轻一代。
(2)劳动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
劳动创造了人,肌体进化和大脑的发育,使人有了意识产生的生理基础。
在劳动中还产生了语言,使人的意识最终形成,有了积累和传递经验的可能。
积累的劳动经验,成为了教育内容。
2.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形式是儿童公育原始社会没有现代意义的小家庭,教育是在由血缘纽带建立的大家庭中进行的,实行公养公育。
原始社会没有阶级的划分,生产资料公有。
教育是为了整个氏族的生存和繁衍,因此儿童教育具有民主、平等的性质,没有阶级的差别,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
2014年版《学前教育原理》00398绪论、第一至第八章
绪论(一)学前教育的概念1.识记:学前教育的教育对象是对0-6、7岁的儿童施加教育,它的教育对象包括婴儿(出生后至3岁)和幼儿(3岁-6、7岁)。
2.领会:学前教育的概念广义:凡是能够影响和促进学龄前儿童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的活动都属于学前教育。
狭义:是指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出生至6.7岁的儿童施加教育影响的活动。
(二)学前教育学的概念1.识记:学前教育学的概念学前教育学首先是一门兼具理论与应用性质的学科,既要在学前教育实践中研究学前教育现象、探索学前教育规律、又要在研究中服务于学前教育实践。
2.领会:学前教育原理与学前教育学的关系学前教育原理<学前教育学<教育学类学前教育原理是对学前教育学中一般、典型问题的研究,学前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子学科,教育学则是12学科门类之一。
(三)学前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识记:学前教育学的发展历程(1)孕育阶段(15世纪以前)(这时候的学前教育思想是零散的、片段的,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
)①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第一次提出学前教育社会教育的主张,标志着学前公共教育思想的诞生。
②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提出应重视胎儿的保健、优生、优育。
③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在《雄辩术原理》提出未来的雄辩家的培养和教育应从婴儿期开始。
④《大戴礼记·保傅》记载周朝统治者注重胎教。
⑤《礼记·内则》篇中有从儿童能食能言便进行教育的记载。
⑥魏晋南北朝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提出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的思想。
⑦宋代思想家朱熹认为应重视儿童入学以前的教育,为婴幼儿选择品行良好的乳母。
(2)萌芽阶段(16世纪-18世纪初期)(这时候学前教育理论组建丰富起来,更加系统、完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①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提出了将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类的泛智学说;《母育学校》是世界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世界图解》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图文并茂的儿童百科全书。
2014年版学前教育史第一章
• 4、魏晋南北朝时期:慈幼恤孤制度的继承 期 • 南北朝期间,对儿童犯罪从轻处罚,对孕 妇犯罪采取缓刑。萧梁始在建康设立赡老 恤孤的孤独园。“ • 孤独园的设立,在中国弱势儿童救助事业 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直接 下启了唐宋的悲田养病坊、福田院。
• 5、隋唐时期:慈幼恤孤制度的兴盛时期 • 在隋唐时期,由寺院主持的福田院和悲田 养病坊是当时最重要的社会救助机构。 • 唐代的悲田养病坊是古代第一个比较完备 的专门矜孤恤贫、敬老养病的慈善机构, 从武周时期开始,在长安、洛阳及地方各 道、州的佛寺中广为设置。
下编
外国学前教育史
第七章 古代东方国家及古希腊、古罗马学前教育 第八章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学前教育 第九章 近现代西方各国学前教育实践 第十章 近现代欧美学前教育思想
• 第一章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
第一节 古代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
第二节 古代胎教
第三节 古代的家庭教育 第四节 古代的蒙养教育
第一节古代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
学前教育史
20学前教育史的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中国和外国不同历史时期、 不同国家的学前教育的实施、幼儿教育家的 教育实践、教育理论、教育思潮及一些中外 学前教育名著的介绍等。
• 二、学习学前教育史的意义 • 1、了解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历 史规律.“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 2、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 6、两宋时期:慈幼恤孤制度的鼎盛期 • 宋政府亦设立了专门的收养机构——举子 仓、慈幼局和婴儿局等 • 慈幼局、慈幼庄 ,“为贫而弃子者设”, 是各地所设的幼童救助保护机构,雇请乳 媪鞠育 • 举子仓虽由民间朱熹创设,但其经费也得 到官府的资助,因而带有半官半民间的色 彩,职能与慈幼局略同。
• 7、明清时期:慈幼恤孤制度的承前启后期 • 明清时期慈幼恤孤事业是随着弃婴问题日 益严峻而兴起的。晚明以后,极贫之家因 添人丁而致抚养维艰,不得不抛弃自己的 亲骨肉,由此溺女之风渐炽。清代溺婴也 相沿成习,一些有识官绅为正人心、端风 俗,先后建起婴孩救助组织,以遏止溺婴 之风。
《中外学前教育史》2014
一、名词解释:(10选6)1、胎教: 胎教是指通过对孕妇实施外界影响,或通过孕妇自我调节达到作用于体内胎儿,使其能良好发育、生长的教育过程。
P52、幼稚园行为课程:即“生活就是教育,五六岁的孩子们在幼稚园生活的实践,就是行为课程”。
P1053、恩物:“恩物”意为:“上帝的恩赐”,是福禄倍儿对其创作的一套供儿童使用的玩具或教学用品的称谓。
P2484、保傅教育制度:所谓保傅教育制度,是指朝廷内设有专门的师、保、傅官以对君主、太子进行教谕的制度。
P255、童谣:童谣是指传唱于儿童只扣的歌谣,古籍中还有孺子歌、儿童谣、小儿语、儿歌等称呼。
P276、性格形成学说:7、泛智:所谓“泛智”就是将一切有用的知识教给一切人,并使其智慧得到普遍发展的理论。
P1928、《童蒙须知》:是朱熹为儿童制定的学习“眼前事”的具体内容与要求,涉及穿衣戴帽、言谈举止、读书写字等日常生活行为训练的细致规定。
P419、艺友制:艺友制便是学生(艺友)与有经验的教师(导师)交朋友,在实践中学习当教师,方法是边干边学。
P8910、《爱弥儿》:二、简答:(8选5)1、简述我国古代胎教的理论依据:1、“母子同体”说它是指母子同处一体,母亲的视、听、言、动,乃至所思所想,便是胎儿的。
“外向内感”说是指孕妇接触的外部各种物象,会直接被体内胎儿所感应。
3、“生长发育”说它建立在中医学基础上,主要根据医学获得胎儿在母体中的生长发育阶段的认识,要求孕妇注意自己的饮食和情绪调节等。
P82、简述颜之推的家庭教育思想:1、及早施教2、慈严结合3、均爱无偏4、风华陶然5、博习致用 P353、简述柏拉图关于学前教育阶段划分及教育内容的思想:第一阶段:出生——3岁。
儿童从一出生就交给国家特设的育儿院养育,由母亲喂奶。
要给孩子以有益的运动和空气,尤其不许他由于走路过早而伤害自己。
柏拉图主张婴孩应尽可能接近于仿佛他一直在大海上那样生活。
这一时期还用摇篮曲、儿歌对婴儿施加影响性教育; 第二阶段:3——7 岁。
2014年版学前教育史第一章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
第一章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第一节古代的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一、慈幼观念的演变西周大司徒负责执行保息六政,保息六政的首务就是慈幼。
春秋末年,当时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也都把“慈幼之政”看作是推行“仁政”的一个标志。
韩非则从母爱和家庭佳偶的角度讨论慈幼问题,认为母爱是造就儿童优良品质的根本原因,还讨论了慈爱与溺爱的界限。
二、慈幼与学校的起源中国最古老的学校为庠,既是原是氏族部落储藏剩余猎物和生活物品的场所,又是集体赡养失去劳动力的老人和没有劳动力的儿童的场所。
对于年幼者来说,庠的首要功能是集体保育。
庠的出现具备的三个条件:(1)、农业、畜牧业较为发达,有了一定的剩余产品(2)、氏族成员共同劳动,财产共有,儿童公育(3)、实行比较严格的族外婚制三、慈幼机构与法令措施中国古代专门的慈幼机构,以东汉邓太后创办的邸舍为最早,慈幼机构的制度化与普及,是从北宋开始的,也是鼎盛举子仓由教育家朱熹始创,其职能与慈幼局略同。
慈幼机构的大规模恢复,始于清朝。
清代最早的慈幼机构,是康熙元年始建于广渠门内的京师育婴堂。
由唐鉴在贵州创办的及幼堂,则是具有教养合一功能的慈幼教育机构。
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将幼儿的保育和教育合为一体的慈幼机构。
四、慈幼礼俗“抓周” 。
“江南风俗,儿生一期,为制新衣,盥浴装饰,男则用弓矢纸笔,女则用刀尺针缕,并加饮食之物,及珍宝服玩,置之儿前,观其发意所取,以验贪廉愚智,名之为‘试儿’。
”汤于盆中,下果子彩钱葱蒜等,钱意味着使儿童富裕,葱意味着使儿童聪明,用数丈彩绕之,名曰:“围盆”,取儿童生活在多彩幸福之中之意。
观者各撒钱于水中,谓之“添盆”,意为在众人的帮衬下多才多福。
“洗儿会”也是父母借以表达自己对子女期望的郑重仪式。
所谓吐情,是要通过命名寄托老一代人对于后生晚辈的情感、要求、期望;所谓自纪,是将上述情感、要求、期望包含在“名”中,成为晚辈后生终身的座右铭,并使其体察名中的含义,以此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思想言行,时常反省自我。
第1节:【学前教育史】第一章第二章 (上传课件)
学前教育史XUEQIANJIAOYUSHI第一部分 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第二部分 古代学前教育思想第三部分 清末的学前教育第四部分 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第五部分 著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与实践第六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学前教育第七部分 古代东方国家及希腊、古罗马学前教育第八部分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学前教育第九部分 近现代西方各国学前教育实践第十部分 近现代欧美学前教育思想课程框架介绍学前教育史中国学前教育史外国学前教育史知识点:1. 古代的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2.古代的胎教3.古代家庭的学前教育4.古代的蒙养教育第一章 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慈幼:爱护幼小者。
起源: 中国最古老的学校名为“庠”,主要是一种养老慈幼的场所。
庠的首要功能是集体保育。
演变:原始氏族社会中,儿童就得到了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抚养和爱护。
实行“罐葬”。
私有制社会慈幼观念表现为政治举措。
春秋战国时期,管仲在齐国推行“九惠之教”的首要两条,也是“老老”和“慈幼”。
春秋末年鼓励妇女生育,保护幼儿。
——古代的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单选)慈幼机构与法令措施: 中国古代专门的慈幼机构,以东汉邓太后创办的邸舍为最早。
慈幼机构的制度化与普及,是从北宋开始的。
宋代的慈幼机构主要有两种,一是慈幼局,二是举子仓或予惠仓。
清代最早的慈幼机构是康熙元年(1662年)始建于广渠门内的京师育婴堂。
由唐鉴在贵州创办的及幼堂,则是具有教养合一功能的慈幼教育机构。
慈幼礼俗:(1)“试儿”:“试儿”或称“试晬”“试周”和“抓周”,始见于魏晋南北朝。
(2)“吐情自纪”:中国古代儿童的命名仪式。
“吐情”:通过命名寄托老一代人对于后生晚辈的情感、要求、期望;“自纪”:是将上述情感、要求、期望包含在“名”中,成为晚辈后生终身的座右铭,并使其体察名中的含义,以此约束自己,规范自己的思想言行,时常反省自我。
——古代的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单选,名词解释)第一部分 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 ——古代的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第一章 第二节 古代的胎教胎教的作用:(1)胎教被看做是能否培养出合格圣明的君主的必要条件;(2)胎教被认为是培养理想后代的重要前提;(3)胎教被认为是儿童健康发育的必要条件。
学前教育史笔记
第一章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一、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1。
教育的形式:社会公养公育.2.教育的内容:(1)生产劳动教育:年长一代把劳动技能和社会经验传授给儿童。
(2)思想教育:包括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3.原始社会后期儿童公育机构:成均和庠庠只能说是学校的雏形,是原始社会养老和实施儿童公育的机构或场所。
4。
教育形态:自然形态的教育。
二、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1。
教育形式:宫廷学前教育2。
奴隶社会学前教育计划的制定:《礼记.内则》中记载:“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九年,教之数日。
十年,出就外傅、、、、、、、"《礼记。
内则》中记载的是西周王公贵族在家庭中对儿童实施的学前教育计划。
已经形成按年龄大小来制定循序渐进的学前教育计划。
《礼记•内则》中记载的学前教育计划作为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关于学前教育的记录.3.宫廷学前教育:(1)概念:宫廷学前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以处于学龄前的世子为教养的对象,由朝廷委任德高望重的官员担任教师,在宫廷内实施的教育。
它包括实施与天子宫廷内的学前教育和实施与各诸侯王宫内的学前教育。
(2)保傅之教与乳保之育:①保傅教育制度,是指朝廷内设有专门的师、保、傅官对君主、太子进行教谕的制度.早在殷商时期就建立了保傅教育制度.设“三公"、“三少"。
“三公"指太保太傅太师,三公对太子实施教育时有明确的分工,其中,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徳义;师,道之教训。
保其身体,负责身体的教育;傅之徳义,负责培养道德;道之教训,即进行文化知识及统治经验的传授。
包括了德、智、体三方面的内容.“三少”指少师、少傅、少保,他们时常相伴太子左右,以影响和指导太子.②乳保教育制度,是指在后宫挑选女子担任乳母、保姆等,以承担保育,教导太子、世子事务的制度。
设“三母”即子师、慈母、保母,她们分别承担母后的部分职责,师,教以善道者;慈母,审其欲恶者;保姆,安其寝处者。
第一章中国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的学前教育分析
Company Logo
第一节
封建社会的学前家庭教育实践与思想的发展
一、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家庭教育的第一个发展 时期 二、西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家庭教育的第一 个繁荣时期,家教理论著作开始出现。
其一,士人学者通过家书、家戒的形式教戒子女成 才为善,出现了一批著名的家书、家戒,如诸葛亮 的《诫子书》; 其二,家庭教育思想理论化,系统化,出现了《颜 氏家训》这样专门论著家庭教育的著作; 其三,对女子家庭教育也提出了完整的要求,出现 了《女戒》这样专门规范女子言行举止的文字。
Company Logo
四、胎教的作用、目的、内容与方法 (一)胎教的作用 社会:关乎国家前途命运,故胎教之道应当“书 之玉版,藏之金柜,置之宗庙,以为后世戒。” (贾谊的《新书·胎教》) 个人:是人发展的开端,也是后天教育的基础;
Company Logo
(二)胎教的目的 根本目的:一是培养合格的未来君主和统治者; 二是培养有道德、身体健康的下一代。 具体目的: 1.道德的目的 2.健康的目的 3.形貌的目的:“欲子美好,数视壁玉” 4.性别选择的目的 :“欲生男者,操弓矢;欲 有女者,弄珠玑。”
Company Logo
三、胎教的理论基础 (一)外象内感说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方·养胎》中提出: “凡受胎三月,逐物变化,禀质未定。”。 “外象”,即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 “内感”则指母体内胎儿对外部客观事物的反应; “外象内感”意思是胎儿通过母体与外界是始终存 在着相互感应和交流,外界刺激通过引发母体身体和心 理的变化传导给胎儿,因此胎教要点就是要母亲谨慎对 外界的感受。
Company Logo
一、奴隶社会学前教育计划的制定 《礼记·内则》是中国最早的学前教育计划, 内容丰富,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是我国当 时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个标志。 “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 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 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 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 日。”
《中国学前教育史》-第一章古代慈幼观念及实施
命名
一、尊古 二、述志 三、祈福 四、消灾 五、添寿
张氏宗谱
忠良胜金玉 逢时耀盛名 华国振家声
二、婴幼儿身体的养护
(一)“正本”优生观
1.同姓不婚 2.门当户对 3.反对早婚,主张优生、少育 4.重视胎教
(二)抑爱节欲的保健观
一、慈幼观念的发展、慈幼政令与机构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释义: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
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 关系的小孩。 主要是出于政治统治与发展的需要。 作用:慈幼之政客观上保护婴幼儿健康
二、慈幼观念的发展与家庭教育
7
第一编 中国古代的学前教育
(远古社会至鸦片战争前)
8
第一章 古代慈幼观念及实施
慈幼是中国古代婴幼儿教育 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9
第一节 慈幼观念的产生及原始氏族社会 的儿童公育制度
一、慈幼观念的产生
保护抚养儿童是一种天然的观念及共同责任——“本能”
二、慈幼与最古老的教育机构
“庠”
1、古代的学校 2、场所——赡养、教育 3、“公堂”——集会娱乐场所
机构。
法令:
《清朝通典﹒蠲juan赈下》 《长芦育婴堂实行简章》
15
第三节 慈幼礼俗与婴儿养护
一、慈幼礼俗
定义:P9 内容:生子;试儿(试晬);命名;满月······· 意义:虽有一定迷信成分,但是寄托了父母对于儿女的
慈爱情感和期待,期望儿童健康成长,也是古代儿童教 育和规范人生正确发展方向的重要起点。
1 .戒饱暖 2 .节嗜食 3 .任啼哭 4 .绝惊扰 5 .避险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的主要特征
第一,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的形式实行儿童公育。 第二,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内容虽然简单, 但却多样。 第三,没有专门的场所和专职人员。 第四,儿童教育的手段是言传身教 .
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中国名臣 魏征
• 三、学习方法
• 教学为主,自学为辅。
• 1、同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联系起来评价 • 2、史论并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 • 3、教育制度与教育思想的联系 • 4、比较研究法的运用
主要内容
• 上编
中国学前教育史
• 下编
外国学前教育史
•
• 横向:中国学前教育史和外国学前教育史。
纵向:(按历史发展阶段分为三大部分)
古代学前教育史(原始氏族公社-清朝中叶) 近代学前教育史(1840年-1919年五四运动) 现代学前教育史(1919年-新中国成立)
主要内容
• 上编
中国学前教育史
• 下编
外国学前教育史
•
• (按研究对象分为两部分) 教育制度史
教育思想史
上编 中国学前教育史
第一章 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 第二章 古代学前教育思想 第三章 清末的学前教育 第四章 明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第五章 著名教育家的学前教育思想与实践 第六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对中国的幼 儿教育进行发展和改革,使中国的幼 儿教育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
•中国古代教育四个主题思想
• •
慈幼即爱护幼儿。
先秦的民本思想、儒家的仁德忠孝思想以及
墨家的兼爱思想是中国古代慈幼制度发展演
变的思想基础。慈幼观念与礼仪是中国古代 幼儿教育的一个特定的组成部分。
“民本”即以民众为根本,早在先秦前我国奴隶制社会就有了这种思想。 当时的统治者在总结前人执政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意识到广大民众对政 权的巩固、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积极关心民 众的疾苦,赈济贫困阶层,爱护老年人和缺乏生活自理能力的人。先秦 的民本思想一直影响着秦以后的各朝统治者。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德”,它贯穿于儒家思想的各个层面。孔子毕生 致力于仁义学说的宣讲,他大力提倡仁者爱人,主张人与人之间应该相 爱,相互尊重,大人爱护小孩,年轻人尊重老年人。 墨子提出“兼爱无差”,他要求人人相爱,不分贵贱、贫富、等级,不 加区别地去爱身边的人,尽自己所能去帮助身边的人,关心身边的事。 兼爱虽然没有等级之分,但首先要从自己的亲人开始,这样也不会违背 孝道。
•管仲的“九惠之教”可能是有关救助和保护幼儿的最 早记载。所谓九惠之教,“一日老老;二日慈幼;三日 恤孤;四日养疾;五日合独;六日问病;七日通穷;八 日振困;九日接绝”。所谓慈幼者,凡国、都皆有掌幼, 士民有子,子有幼弱不胜养为累者,有三幼者元妇征, 四幼者尽家无征,五幼又予之葆,受二人之食,能事而 后止。
四、慈幼机构与法令措施
慈
幼 机
慈幼机构
构 的建立
的
建
立 清 育婴堂
东汉邓太后创办的邸舍
宋开始慈幼制 度化与普及
慈幼局、 举子仓
收养、认领弃儿条例;雍正8年, 顺天府察核款项;允许私人设办 (有养无教)
唐鉴创办的及幼堂,历史上第一个 保育教育结合在一起的慈幼机构
邸舍,中国最早专门的慈幼机构,东汉邓太 后创办的邸舍,“邸”原是指堆放货物的 货栈 ,被太后用作教学经书,教导宫女及 子孙的校舍。
清末教育改革政策:1903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又叫癸 卯学制,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把幼儿教育纳入教育体制, 提出家教、蒙养合一的问题,并产生了幼儿教育机构。
近代在幼儿教育史上出现了探索幼儿 教育中国化、科学化的代表人物,如 陶行知、张雪门、陈鹤琴等一批著名 的幼儿教育专家,他们的幼儿教育思 想和实践活动指引了当时中国幼儿教 育的发展。
•由此可知,为了“慈幼”,国家在国、都设置了专门 负责“掌幼”的机构,对“士民”幼子多而无力抚养的 家庭,给予救济,包括:如果有3个小孩,母亲免除赋 役;如果有4个小孩,全家免除赋役;如果有5个小孩, 国家为其配备一个保姆,并提供两个人的口粮,直到小 孩能够生活自理为止。
• 3、秦汉时期:慈幼恤孤制度的发展期
②接子。古时,婴儿出生三天后可抱出来,俗称 “接子”。俗规,接子要选择三天内的吉日,天 子的太子要太牢行礼,大夫的长子用少牢,庶人 长子用一猪。
③“洗三” 婴儿出生后第三日,要举行沐浴仪式,会集亲友为婴儿祝 吉,谓 “洗三”,又称“三朝洗儿”。“洗三”的用意, 一是洗涤污秽,消灾免祸;二是祈祥求福,图个吉利。
• 4、魏晋南北朝时期:慈幼恤孤制度的继承 期
• 南北朝期间,对儿童犯罪从轻处罚,对孕 妇犯罪采取缓刑。萧梁始在建康设立赡老 恤孤的孤独园。“
• 孤独园的设立,在中国弱势儿童救助事业 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直接 下启了唐宋的悲田养病坊、福田院。
• 5、隋唐时期:慈幼恤孤制度的兴盛时期
• 在隋唐时期,由寺院主持的福田院和悲田 养病坊是当时最重要的社会救助机构。
三、慈幼与学校的起源
“庠”读作xiáng ,是兼施养老与教育的机构,被认 为是中国最古老的学校。
庠的出现具备三个条件 1、农业、畜牧业较发达,有了一定剩余产品 2、氏族成员共同劳动,财产共有,儿童公育 3、实行比较严格的族外婚制
中国古代学校的名称
•
1、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 2、庠(xiang):殷商时代学校的名称。 • 3、序:周代学校的名称。古人常以庠序称地方学校,或泛指学校或教育事业。 • 4、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和小学两种。
• 唐代的悲田养病坊是古代第一个比较完备 的专门矜孤恤贫、敬老养病的慈善机构, 从武周时期开始,在长安、洛阳及地方各 道、州的佛寺中广为设置。
• 6、两宋时期:慈幼恤孤制度的鼎盛期
• 宋政府亦设立了专门的收养机构——举子 仓、慈幼局和婴儿局等
• 慈幼局、慈幼庄 ,“为贫而弃子者设”, 是各地所设的幼童救助保护机构,雇请乳 媪鞠育
下编 外国学前教育史
第七章 古代东方国家及古希腊、古罗马学前教育 第八章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学前教育 第九章 近现代西方各国学前教育实践 第十章 近现代欧美学前教育思想
• 第一章古代儿童教育的实施
第一节 古代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
第二节 古代胎教 第三节 古代的家庭教育 第四节 古代的蒙养教育
第一节古代慈幼礼俗与社会公育
二、慈幼观念的演变
1、原始社会--------罐葬(厚葬儿童的礼仪) 2、先秦时期:慈幼恤孤制度的萌芽期
私有制社会:实施政治保护 《周礼》中“慈幼”的论述,既是夏、 商、周三个朝代致力于保护弱势幼儿的反映, 也是中国古代社会保护弱势幼儿的最早理论。 大司徒保息六政的首务就是慈幼 保息六政: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赈)穷,四曰恤
学前教育史
2014年版
主讲:黄芬
• 一、学前教育史的研究对象 主要研究中国和外国不同历史时期、
不同国家的学前教育的实施、幼儿教育家的 教育实践、教育理论、教育思潮及一些中外 学前教育名著的介绍等。
• 二、学习学前教育史的意义
• 1、了解学前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历 史规律.“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
孩子出生后,大人为其取名,称为“名子”。命名后,将男孩的名字生 辰写在红纸上贴到祖祠壁上,向祖公报丁,生女不必。
④报喜 一般由孩子父亲赴亲友家,主要是岳父母家报喜。所持喜物有红鸡蛋等。
婴儿出生后设三母
3.三朝礼:
孩子出生三日后举行的礼仪,主要风俗有:
①射天地四方。“故男子生,桑弧蓬矢,以射天地 四方。天地四方者,男子之所有事也。故必先有 志于其所有事,然后敢用谷也,饭食之谓也。” (《礼记·射义》)女孩子不行此礼。
五、慈幼礼俗
(一)出生礼 1.催生礼
“分痛”、“催生礼”、“催生符”、“催生歌”和孕妇生产时的必备 用品 。
2.诞生礼: ⑴仪式流程: ①男弄璋、女弄瓦: 《诗经·小雅·斯干》曰:“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
璋。”“乃生女子,载寝之地。载衣之裼,载弄之瓦。” ②男悬弓、女悬帨
《礼记·内则》:“子生。男子设弧于门左,女子设帨于门右。” ③名子
• 到秦代,国家以法律的形式对幼儿进行保护。 《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记载:“善杀养子者法当 弃市”,且明确规定若子女发育不全或子女太多, 父母不愿抚养而弃之,将受到法律的惩治。秦代 法律还规定,老师若过度役使学生或鞭打学生, 将受到一甲或二甲的处罚。
• 两汉时期,慈幼观念深入人心。文帝、景帝都有 “赏赐长老,收恤孤独”之举,通过赐粟、给帛 等措施让“老耆以寿终,幼孤得遂长”。
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 5、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 6、稷下学宫:战国时期齐国的高等学府,因设于都城临淄稷下而得名。当时的儒、法、墨、道、
阴阳等各学派都汇集于此,他们兴学论战、评论时政和传授生徒,孟子和荀子等大师都曾来此讲学, 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重要园地。 • 7、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监),或 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 太学生、国子生。 • 8、国子监(jian):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此国子监与太学互称, 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 9、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 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 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 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