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第4讲 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理论
第四讲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含“第二编”)1.经典条件反应学习理论起源于谁的研究。
经典条件反应学习理论起源于巴甫洛夫的研究。
巴甫洛夫是俄国生理学家,他研究消化系统,成就卓著,于1904年获得诺贝尔奖。
巴甫洛夫在研究中注意到一种现象,即实验用的狗每到进食时,只要听见饲养员的脚步声就会分泌大量唾液。
巴甫洛夫猜想这是脚步声与食物在狗的头脑里形成了某种联系的缘故,遂以细致缜密的实验来检验这个猜想,最后提出了著名的“条件反射”学说。
条件反射学说主要属于生理学,但是心理学家却看出它有更广泛的适用性,可以成为一种学习理论,遂把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称为“条件作用”,而把形成的“条件反射”改称为“条件反应”。
由于心理学家后来也发现了另一种条件作用,因此就按科学中的通例,对源于巴甫洛夫的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冠以“经典”一词以示区别。
2.US、UR、CS、CR的意思在经典条件作用程序里,US 表示“无条件刺激”;UR 表示“无条件反应”。
CS 表示“条件刺激”;CR 表示“条件反应”。
3.形成经典条件反应的关键步骤形成经典条件反应的关键是时常伴随以无条件刺激。
为了保持一项条件反应,需要时常伴随以无条件刺激。
为了消退一项条件反应,只需不再伴随以无条件刺激。
例如,图中标的A点表示经典条件反射充分形成4.两种信号系统巴甫洛夫把一切非语言的条件刺激称为第一信号。
指出人和其他动物都有处理第一信号的系统。
巴甫洛夫把语言命名为第二信号。
只有人拥有第二信号系统。
5.系统脱敏法的主要用途系统脱敏法和暴露法,都是用来矫治学生不良条件性情绪反应(如焦虑和恐惧)的专门的心理辅导和治疗技术。
系统脱敏这个术语里的“系统(的)”一词指一种逐步渐进的学习程序。
6.华生的小阿尔伯特案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华生等做的“小阿尔伯特案例”,说明条件性情绪反应的问题。
实验表明,经典条件作用学习理论用在情绪行为学习方面是效果最明显的。
换言之,老师掌握了这个学习理论后,要让学生学到好的情绪反应行为很容易,要让学生学到糟的情绪反应行为同样是立竿见影的。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2019教师招聘考试: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很多同学对于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的有关知识不能有很好的了解,这样就会造成在知识点上失去分数,今天针对巴普洛夫的有关知识点进行讲解,对于这部分知识点在考试中主要涉及到的是材料行的单选题,所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
要想明白巴普洛夫,首先得明白巴普洛夫的条件作用理论,我们可以用巴普洛夫的"把妹法"来进行了解。
每天给你那位心仪的女同事/女同学的抽屉里都放上精心准备的早餐,并且保持缄默不语,无论她如何询问,都不要说话。
如此坚持一至两个月,当妹子已经对你每天的准时早餐习以为常时,突然停止送餐,她心中一定会产生深深的疑惑及失落,同时会满怀兴趣与疑问找到你询问,这时再一鼓作气将其拿下。
此法借鉴了不朽的生物学家巴甫洛夫之"条件反射试验",故名"巴甫洛夫把妹法",所以对于巴普洛夫强调是先有刺激,然后就会产生一定的反应,如果说是自然的生理反应,这种反射就叫做无条件反射,比如说眨眼反射;如果说是后天产生的反应,这种反射就叫做条件反射,比如谈虎色变。
当然,巴普洛夫还划分了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一个是有物理性条件刺激引起的,也就是实物,比如望梅生津,另外一个是由语言符号刺激引起的,比如闻过则喜这种口语或是司机看到红绿灯就会停这种书面语现象。
巴普洛夫除了有条件作用理论,还涉及到两条规律:获得和消退,泛化和分化。
获得主要指的是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消退是条件反射消失的过程,这两个主要考察的是定义性的单选题,所以掌握好定义的关键点。
除了这个规律还涉及到刺激的泛化和刺激的分化,泛化主要指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做出条件反应,属于刺激的泛化,也就是相似刺激相同反应,比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分化是只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而对其他相似刺激不作反应,则出现了刺激的分化,也就是相似刺激,不同反应,比如:教师帮助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
经典条件作用
经典条件作用经典条件作用,又称为巴甫洛夫反射,是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在19世纪末提出的一种行为心理学理论。
这一理论通过实验证明了某些外部刺激和特定的行为之间的关联,进而影响了行为的表现与表达。
巴甫洛夫的实验中,他利用了动物的固有反射,通过在特定环境下提供特定刺激,使动物在获得食物的过程中触发条件反射,进而产生相应的行为变化。
最经典的实验便是他对狗的实验。
当他给狗提供食物同时有铃声响起时,狗开始分泌唾液以准备进食。
随后,巴甫洛夫将只有铃声的刺激与食物的提供分离,长时间的重复后,他发现狗在只有铃声的情况下也开始分泌唾液,即条件反射的形成。
这一实验验证了条件作用的存在和影响。
经典条件作用背后的原理是大脑皮质激活与反应的建立。
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食物是一个非条件刺激,进食时分泌唾液是一个条件反射。
当非条件刺激与条件反射同时出现时,两者形成了一种耦合关系,即条件反射的形成。
在经典条件作用中,大脑皮质被非条件刺激激活,从而反应被建立。
之后,非条件刺激不再需要,只有条件刺激触发时,相应的行为仍会发生。
经典条件作用在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
比如,广告营销中常常使用这一原理。
许多品牌在广告中采用愉快的音乐或明亮的色彩作为条件刺激,提升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从而激发购买欲望。
此外,经典条件作用还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
例如,某些疾病治疗中采用的疗法,就是通过让患者在特定的环境中接受特定的疗程,使其产生条件反射,达到治疗效果。
然而,经典条件作用也存在一些限制和问题。
首先,不同个体对于条件刺激的反应可能存在差异,因此结果的可靠性存在一定的风险。
其次,条件反射的持久性也存在变数,当条件刺激消失后,反应是否仍然保持存在尚未得到明确的答案。
最后,经典条件作用只能解释条件反射与行为之间的关联,并不能解释行为变化的具体机制。
总的来说,经典条件作用是一种重要的行为心理学理论。
通过实验证明了外部刺激和行为之间的关联,揭示了人类行为形成的一种机制。
2015年陕西招教考试《教育心理学》最新备考资料:第三章 学习理论(二)
2015年陕西招教考试《教育心理学》最新备考资料:第三章学习理论(二)第二节一般学习理论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简答题核心观点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由于行为主义强调刺激——反应的联结,因此属于联结学习理论。
(一)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形成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巴甫洛夫发现经典性条件作用,并提出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原理;第二步是华生将经典性条件作用运用于学习领域,将经典性条件作用原理发展成为学习理论。
经典性条件作用的规律包括:习得、消退、泛华与分化。
(分辨四种)。
(二)桑代克的联结——试误学习理论桑代克连结论的基本观点可集中在对学习的实质、过程和规律的认识上。
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他认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是直接的,并不需要中介作用。
学习过程就是形成刺激与反应之间联结的过程,而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的过程建立的。
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和正确反应的逐渐增加,而最终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结。
又被称为尝试错误论,简称试误论,桑代克的连结论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桑代克认为,学习要遵循三条重要的原则:准备律、学习律、效果律。
——填空、选择某种行为属于哪条原则。
桑代克超越巴甫洛夫之处在于他提出:在某个行为之后出现的刺激影响了未来的行为。
但他以试误论概况所有的学习过程,忽视了认知、观念和理解在学习中的作用,抹杀了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
(三)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桑代克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奠定了基础,斯金纳则系统的发展了这一理论,并使之对教育实践产生了巨大作用。
斯金纳把人和动物的行为分为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填空题)前者是由特定刺激所引起的,是不随意的反射性反应;后者则不与任何特定刺激相联系,是有机体自发做出的随意反应。
日常生活中,人的大部分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
行为学习理论 知识点整理归纳
当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反复结合,引起条件反射 的出现,就称为条件反射的获得。
• 通过多次训练,驴子形成了 条件反射。
• 刺激物:郑板桥作揖。 • 反应:撩蹶子蹦跳起来。刺激与
小红只有6岁,见了人就说“叔叔好”, 大家都笑着表扬孩子说:“这孩子真乖!” 并微笑着摸摸他的头,以示赞赏。今后当小 红再见人时,说:“叔叔好”的可能性将大 大增加。
正强化物与负强化物的区别
程序 行为 后果
正强化 认真 物的使 听课 用
当学生认真听课时 (正强化物) 老师的表扬
呈现
负强化 认真听 当学生认真听课时
◆小明爱打架,妈妈为此就 不让他看电视。
正强化 负强化 惩罚
强化的普雷马克原理(做祖母的法则)
即用高频的活动作为低频活动的强化 物, 或者说用学生喜爱的活动去强化学生对 不喜爱的活动的参与。比如, 如果一个儿童 喜爱看电视而不喜欢阅读, 可以在他完成阅 读之后去看一会儿电视。即首先做我要你 做的事,然后才可以做你想做的事。(属 于哪一类强化或惩罚)
物的使 课
(负强化物)
用
课后的作业
移除
行为的改变 行为的频率增 加(学生更认 真听课)
行为的频率增 加(学生更认 真听课)
一级强化满足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需要, 如食 物、水、安全等。 二级强化是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一级强化 反复联合, 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如金钱 对婴儿不是强化物, 但当小孩知道钱能换得自己 需要的东西时, 它就能对儿童的行为产生强化效 果。
(一)准备律: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学习者有
巴浦洛夫的经典条件理论
(三)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 论的学习实质
• 经典条件作用之所以是学习理论中的基础实验,它的 重要性和基础性体现在:
• 一、解释了条件反射的形成和建立,这是条件刺激取 代无条件刺激,形成特定的刺激-反应关系获得过程;
• 二、解释了泛化,这是人或动物把学习得到的经验扩 展运用其他类似的情境中去的倾向;
• 第一阶段:无条件刺激:自己不会解答 问题或是解答不好;无条件反应:紧张 。 第二阶段:中性刺激:课堂提问 第三阶段:中性刺激与无条件刺激结合 ,就可能产生无条件反应。由于学生对 与问题有关的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或 是由于自己语言组织能力欠缺等因素, 自己不能很好的回答提出的问题,
• 因此学生就会害怕自己被点名回答问题 ,害怕如果自己回答的不好或是回答不 上来会让自己很难堪,会受到老师和同 学另类的眼光,从而在课堂提问时就会 感到紧张。这也是学生不自信的表现。
• 刺激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 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 应。如让狗区分圆和椭圆光圈。实际教学中分辨勇敢 和鲁莽、谦让和退缩、区别重力和压力、质量和重量 。刺激泛化与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 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
3.高级条件作用律
消退律: 如果条件刺激重复出现多次而没有无条件刺激相 伴随,则条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弱,并最终消失。 要完全消除一个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应比获得这个 反应要困难得多。
• 2、刺激泛化与分化律:
• 刺激泛化,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 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 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如曾被大狗咬,也怕小狗)。
获得
消退
经典条件反射 主要规律
泛化
分化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以及尝试-错误说的区别
相同点:都是刺激与反应建立联结的过程
异同点:
桑代克尝试-错误说中是主动接受刺激与反应建立联结,实验中猫无意中发现了食物,但下次又不知道在哪里,通过不断的反复尝试错误吃到食物。
强调学习是渐进盲目不断尝试错误的过程。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中是主动接受刺激与反应建立联结,实验中老鼠无意间发现食物,发现后是知道位置的,发现老鼠加强拨动踏板的行为才会获得更多的食物。
强调强化是增强学习的手段。
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是被动接受刺激与反应建立联结的过程。
实验中将食物放在狗的面前,狗就会分泌唾液,下次将食物放在狗的面前并且摇铃铛,狗会分泌唾液,再下次开始不见食物在狗面前摇铃铛,狗会分泌唾液,如果等来了食物,就建立了联系,如果等不来食物,则下次只摇铃铛不见食物,狗不会分泌唾液。
因此,实验中分为条件反射和无条件反射,强调后天学习是在特定条件下建立联结,也就是说学习是新旧知识建立联系的情况下获得。
第五章 行为学习理论
第五章行为学习理论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Ivan Pavlov (1870—1932) 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
1904年因消化腺生理学研究的卓越贡献而获诺贝尔奖金。
他一生最突出的贡献是关于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
(一)狗的条件反射作用实验实验结果(1)条件作用之前:给出铃声(条件刺激)并无唾液分泌给出肉(无条件刺激)产生唾液分泌(2)条件作用期间:铃声+肉(条件刺激+无条件刺激),产生唾液分泌(3)条件作用之后:给出铃声(条件刺激),产生唾液分泌(二)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基本内容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
●条件反射的四个基本事项:①无条件刺激(UCS):指本来就能引起的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
②无条件反应(UCR) :指由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
③条件刺激(CS) :原来的中性刺激。
④条件反应(CR) :条件反射形成后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
(三)学习规律1. 消退◆条件作用建立之后,如果多次只给条件刺激而不用无条件刺激加以强化,结果是条件作用的反应强度逐渐减弱,最后将完全不出现。
●巴甫洛夫认为,消退并不是条件刺激和相应的反应之间的暂时联系已经消失或中断,而是暂时联系受到抑制。
●条件作用愈巩固,消退速度就愈慢;条件作用愈不巩固,就愈容易消退。
2. 泛化:在条件作用开始建立时,除条件刺激本身外,那些与该刺激相似的刺激也或多或少具有条件刺激的效应。
这种现象称为条件作用的泛化。
3. 分化:只对经常受到强化的刺激产生条件作用,而对其他近似刺激则产生抑制效应。
这种现象称为条件作用的分化。
4.高级条件作用:中性刺激一旦成为条件刺激,可以作为无条件刺激。
另一个中性刺激与其反复结合,可形成新的条件作用,这一过程被称为高级条件作用。
测验失败(中性刺激)批评(条件刺激)——焦虑测验失败——焦虑巴甫洛夫的信号系统理论●巴甫洛夫认为,条件反射是一种信号活动,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是信号刺激。
关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学习理论
关于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学习理论09一、学习观(1)行为主义①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学习的实质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结的过程,从而形成习惯。
②联结主义理论: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联结公式是S-R。
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错误的过程。
学习要遵循三条重要的原则: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③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即时强化是行为学习的关键。
④社会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是观察学习。
观察学习并不依赖于直接强化,它不一定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但具有认知性。
(2)认知主义①格式塔学习理论:从学习的结果来看,学习并不是形成了刺激-反应的联结,而是形成了新的格式塔。
从学习的过程来看,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②符号学习理论: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望的获得。
学习是对完形的认知,是形成认知地图的过程。
③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形成认知结构。
学习包括三种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知识的评价。
④认知-同化学习理论:有意义学习的本质是以符号为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的过程,是原有观念对新观念加以同化的过程。
⑤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学习过程是信息加工的过程。
(3)建构主义共性: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地赋予信息以意义,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
强调学习的主动构建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个性:①激进建构主义:真正的学习发生在主体遇到“适应困难”的时候,在此时,学习动机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激发。
②生成学习理论:学习是学习者在先前的结构性和非结构性知识经验基础上主动构建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③认知灵活性理论: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通过理解的深化促进知识的灵活迁移运用。
④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学习是一个文化参与过程,学习者通过借助一定的文化支持参与某个学习共同体的实践活动来内化有关的知识,掌握有关的工具。
四种联结理论的实验内容
四种联结理论的实验内容
以下是四种联结理论的实验内容:
1. 经典条件作用实验: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是联结理论的基础之一。
经典条件作用实验可以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在实验中创造一个自然反应,例如一只狗会流口水。
第二个步骤是与此自然反应相关的刺激,例如响铃声,与自然反应同时出现。
这样,响铃声就被“条件”与自然反应(流口水)结合在一起,响铃声本身就足以引起狗流口水的反应。
2. 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是联结理论的另一个关键部分。
这种实验包括一系列可以在实验中操作的变量,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是奖励。
在操作性条件反射实验中,实验者学会了在接收到想要的奖励之前进行一定的行为。
如果想要奖励,则实验者必须按照某种行为方式进行操作。
这个行为方式被认为是与奖励的“联结”。
3. 条件刺激的加强(或弱化)实验:该实验中,研究者会在实验的某个阶段改变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
例如,如果狗在经典条件作用实验中学会响铃声与食物的联结,那么研究者可以后续的实验中消除响铃声与食物之间的联结,观察狗的流口水反应是否消失。
这样可以了解刺激加强或弱化对联结的影响。
4. 网络模型实验:联结理论的网络模型是神经科学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实验方向。
在这类实验中,研究者会在动物大脑中操作各种不同的节点,以模拟神经元之间的联结。
随着技术的发展,研究者现在甚至可以直接操作人类大脑,以了解不同部位之间的联系。
这些实验的目的是更好地理解神经元之间的结构及其与学习和记忆之间的关系。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在教师资格考试中,心理学部分会出现有关于学习的理论,其中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占有重要地位,考查频率较高,一般是以客观题形式进行考查,本文将与大家共同认识一下巴甫洛夫以及他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巴甫洛夫,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
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也是传统心理学领域之外而对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1904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奖,是第一位在生理学领域获诺贝尔奖的科学家。
巴甫洛夫做过一项著名实验,狗进食摇铃实验(经典条件反射实验),也是通过这个实验得出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巴甫洛夫在研究狗的进食行为时发现,狗吃到食物时,会分泌唾液,这是自然的生理反应,不需要学习,这种反应叫无条件反射,引起这种反应的刺激是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
如果在狗每次进食时发出铃声,一段时间后,狗只要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这是作为中性刺激的铃声由于与无条件刺激联结而成了条件刺激,由此引起的唾液分泌就是条件反射,后人称之为"经典性条件作用"。
巴甫洛夫研究表明,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应答活动。
反射一般分为两大类: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A.无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反射,也称为本能。
例如迎风流泪,尝梅生津等。
B.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后天获得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例如谈虎色变、望梅止渴等。
在条件反射中,由于刺激物性质不同又可以将其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一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二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特有的。
在条件反射中,要区分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关键在于找准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物的性质,例如狗进食摇铃实验中,狗听到铃声开始分泌唾液,铃声是物理性刺激,因此是第一信号系统。
什么是心理学中的“经典条件作用”
什么是心理学中的“经典条件作用”经典条件作用是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话题,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心理状态,从而获得更好的心理健康。
本文主要介绍了经典条件作用的基本原理与特点,以及如何利用这一理论来达到心理健康状态的目的。
1、经典条件作用的原理经典条件作用是指一种条件反射的过程,它是一种在环境因素中产生的反应性学习过程,指的是被刺激物和结果一起受到刺激就会发生这种反应性学习过程。
在经典条件反射试验中,通过不断重复刺激物和结果,最终使被试受到刺激,然后记住结果,而不必再尝试这种刺激。
2、经典条件作用的特点经典条件作用有一些典型特点:一是具有可预测性,即只要一直重复刺激,就可以预测人们的反应;二是关于时间的依赖性,即要建立具有良好定向性的经典条件作用,重复的次数和时间是必不可少的;三是相邻经验的依赖性,即要求刺激和结果的发生时间接近,及时性强;四是有效的内在激励,因为它可以培养出有效的内在奖励和激励;五是反应与解释随后协同发展,因为它还可以让激励因素与解释之间有一定的紧密联系。
3、如何利用经典条件作用来实现心理健康(1)学会正确对待当前问题: 人们可以利用经典条件作用的有效经验,将复杂的问题简化,找出可行的办法解决;(2)注重正面思考: 利用经典条件反射,重复正面、积极的经历和想法,进而培养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3)学习新的技能: 由于经典条件反射总是涉及对一种新技能或知识的学习,因此,可以利用它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技能;(4)树立自信心: 经典条件作用可以帮助人们建立自信心,改变负面的想法,克服自我怀疑,从而达到心理健康的目的。
经典条件作用是心理学中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理论,它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帮助人们达到心理健康,因此理解其原理与特点,并将其运用到实际当中,都非常有必要。
教育心理学各人物的学习理论总结
行为主义一、经典性条件作用说(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说定义:所谓经典条件反射,就是一种刺激替代过程,即由一个新的,中性的刺激(称为条件刺激,CS)替代了原先自然引发反应的无条件刺激(UCS)。
由于条件刺激(CS)引发的反应,就称为条件反应五条规律:习得律,消退律,泛化律,分化律,高级条件作用律(二)华生的行为主义他认为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除了出生时具有的几种反射和情绪反应以外,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的刺激---反应联结(即S-R 联结)而形成。
二、操作性条件作用说(一)桑代克的联结-试误说桑代克认为,学习即联结,学习即试误。
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学习的过程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学习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1.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
2.练习律:指一个学会了的反应的重复将增加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
3.效果律: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是,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行为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
得出:奖励是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说斯金纳认为,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手段。
它与反射学习过程S-R过程不同,操作学习是(S)-R-S的过程,重要的是跟随反应之后的刺激。
斯金纳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塑造:连锁塑造和逆向连锁塑造消退维持分化泛化正强化惩罚:呈现厌恶刺激降低反应率和消除愉快刺激降低反应率负强化:消除或终止厌恶,不愉快刺激来增强反应率三、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人的许多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等的学习都来自间接经验。
人们可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以及行为的后果而间接地产生学习,班杜拉称这种学习为观察学习1.注意过程影响注意的因素有:(1)榜样行为的特性(2)榜样的特征(3)观察者的特点2.保持过程保持过程有赖于表象系统.语言系统,有时还有动作演练。
幼儿教育心理学: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 巴甫洛夫提出了学习上的五大定律(结合 实例):
• 1.习得律 • 2.消退律 • 3.泛化律 • 4.分化律 • 5.高级条件作用 • 以语言作为第二信号系统而引起的条件反
射
• 望梅止渴,画饼充饥
二、华生与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 美国心理学家,行为主 义心理学的创始人。
• 华生认为心理学研究的 对象不是意识而是行为; 在使心理学客观化方面 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食物+铃声——狗流口水 食物+铃声——狗流口水 食物+铃声——狗流口水
……
铃声(条件刺激物)——狗流口水
形成了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称为经典性条件反射
• 条件反射的形成说明动物学会了对信号刺激 作出条件反应。
• 学习的实质就是通过中性刺激物与无条件刺 激物的配对而引起条件反射的过程。
——经典性条件反射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一、巴甫洛夫与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 巴甫洛夫,俄国生理 学家,1904年获诺 贝尔生理学奖。
• 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 反射;
• 声称自己不是心理学 家;但对心理学贡献 很大。
Ivan P.Pavlov(1849-1936 )
实验的基本装置
食物(无条件刺激物)——狗流口水 铃声(中性刺激物)——狗无反应
• 1915年当选为美国心理 学会主席。
John B.Watson (1878-1958)
• “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一个由我支配的特 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我 可担保,不论他父母的才干、倾向、爱好如 何,他父母的职业及种族如何,我都可以按 照我的意愿把他们训练成为任何一种人 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甚至 乞丐或窃贼,无论他的才能、爱好、能力倾 向或种族是什么。”
经典条件作用原理简要概述
经典条件作用原理简要概述无条件刺激:指本来就能引起某种固定反应的刺激无条件反应: 指有无条件刺激原本就可以引起的固定反应条件刺激:原来的中性刺激并不能引起条件反应,但当无条件刺激多次在时间上结合后,就可能成为无条件刺激的信号而引起无条件反应条件反应:条件反射形成后由条件刺激引起的反应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形成过程(巴普洛夫的狗分泌唾液实验)建立前无条件刺激(食物)→→无条件反应(唾液分泌)中性刺激(铃声)→→引起注意(无唾液分泌)建立中中性刺激(铃声)↘↘无条件刺激(食物)→→无条件反应(唾液分泌)建立后条件刺激(铃声)→→条件反应(唾液分泌)经典条件作用原理由于条件刺激物和无条件刺激物在时间上的多次结合使条件刺激物成为无条件刺激物的信号,以致在无条件刺激物不出现的情况下,也能引起条件性的无条件反应,就是我们所说的经典条件作用。
(一)获得与消退文档冲亿季,好礼乐相随mini ipad移动硬盘拍立得百度书包1、条件反射的获得两个基本条件:①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乎同时出现②条件刺激物作为无条件刺激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2、条件反射的消退经典条件作用形成后,如果条件刺激多次重复呈现而没有无条件激相伴,条件反应的强度就会逐渐衰弱,这种现象被称为消退(二)、泛化与分化1、泛化经典条件作用形成后,机体对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也会做出反应,及条件作用的泛化2、分化通过选择性强化(或者只强化条件刺激而对与其相似的刺激不做强化)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2008-03-30 22:35:59| 分类:我的教师生涯 |举报 |字号大中小订阅伊万.巴普洛夫(Ivan Pavlov),1849~1936年,俄国著名实验生理学家。
他对于身体如何消化食物充满兴趣,在其职业生涯的前半部分进行的是消化的研究。
在心理学史中,巴普洛夫提出了著名的经典条件作用概念。
这种理论比其他方法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学习的某些方面,它几乎完美的解释了中性刺激如何与非习得、自发反应之间产生联系(LoLordo,2000)。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一)经典实验:狗分泌唾液实验。
条件反射中四个基本事项:无条件刺激、无条件反应、条件刺激、条件反应。
(二)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1、获得与消退:要完全消除一个已经形成的条件反应比获得这个反应要困难得多。
2、刺激泛化与分化: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作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如曾被大狗咬,也怕小狗),叫刺激泛化。
刺激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
如让狗区分圆和椭圆光圈。
实际教学中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区别重力和压力、质量和重量。
刺激泛化与分化是互补的过程,泛化是对事物的相似性的反应,分化则是对事物的差异的反应。
(三)缺点:经典条件作用无法解释有机体为了得到某种结果而主动作出某种随意反应的学习现象。
如中小学生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为了得到教师的表扬或同伴的认同而努力学习等。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国民政部区划地名司司长戴均良日前在香港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中国的行政区划改革将在今年年内正式启动,改革方案将于今后两年内完成。
改革后,中国设大约50个省级政区,为此至少有4个城市将升格为直辖市。
按照中国“财经网”透露的消息,新增直辖市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必须是大的区域里的首位中心城市,同现有直辖市保持一定距离。
第二,人口不能少于200万。
第三,经济总量应高于全国大城市平均值,财政至少能够自给自足。
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一概念,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
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
如学生听到上课铃声后迅速安静坐好的行为;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
如书写,讨论,演讲等。
这种操作性行为的形成过程就是学习,其关键是强化的作用。
与这两类行为相应,斯金纳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
与应答性行为相对应的是应答性反射,称为S(刺激)型,S型名称来自英文Stimulation;与操作性行为相对应的是操作性反射,称为R(反应)型,R型名称来自英文Response。
教育心理学-第五章
班杜拉(1965)的经典研究:
在一项观察学习实验的第 一阶段:
让4岁儿童单独观看一 部有攻击行为的电影;
影片有三种结尾,将孩 子分为三组,分别看结 尾不同的影片:
(1)奖励攻击组; (2)惩罚攻击组; (3)控制组。
观察学习实验结果:
惩罚组的孩子,表现出的攻击行为明显少于另外两组, 而另外两组(奖励攻击组和控制组)则没有差别。
班杜拉还认为,人类的学习大多发生于社会情境之中,只有站在社会学 习的角度,才能真正理解发展。这一理论称为社会认知学习理论。
1、交互决定观
社会认知学习理论涉及三个主题: (1)观察学习; (2)自我调控; (3)自我效能。
社会认知学习理论
(1)观察学习
班杜拉认为,在社会情境下,人们仅通过观察别人的行 为,就可迅速地进行学习。当通过观察获得新行为时, 学习就带有认知的性质。
(4)生理和情绪状态。正面情绪增强自我效能,负面 情绪会降低自我效能信念。
如果一个操作出现后,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 的概率就增加;
已经通过条件作用强化了的操作,如果出现后不再 有强化刺激尾随,则该操作的概率就减弱,甚至消失。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一般性原则
①任何反应如果随之紧跟强化(奖励)刺激,这个反 应都有重复出现的趋向。
②任何能提高操作反应率的刺激都是强化刺激。
社会认知学习理论
(2)自我调控 随着社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人们对外部奖励与惩罚的依 赖越来越少,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内在标准,对自己的行 为进行奖励和惩罚,亦即对行为进行自我调控。 自我调控包括: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强化三种成分。
(2)自我调控
人们进行自我评价的标准是怎样获得的呢? 班杜拉认为,既是奖励与惩罚的产物,同时也是榜样 影响的结果。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精)
第一节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一﹑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若贝尔奖金获得者﹑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人。
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即对事物的一种反应特征。
他的实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給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如铃响,这个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没有食物的情况分泌唾液。
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得刺激相结合,而是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
这就是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基本内容。
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UCS,把由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称为无条件作用(UCR;铃声原来是一种中性刺激,铃声和食物在时间上多次组合,原是中性刺激(NS的铃声就成了条件刺激(CS,铃声和唾液分泌之间就建立了一种新的联系,称之为条件作用(CR。
在条件作用形成过程中,无条件刺激引起特定的反应是前提条件,即无条件作用是条件作用的基础。
条件刺激并不限于听觉刺激,一切来自体内外的有效刺激(包括复合刺激﹑刺激物之间的关系及时间因素等只要和无条件刺激在实践上结合(即强化,都可以成为条件刺激,形成条件作用。
新的条件作用不仅能够直接在无条件作用的基础上形成,而且一种条件作用巩固后,再用另一个新刺激与条件刺激相结合,还可以形成第二级条件作用,例如,如果狗已经对铃声建立了条件作用,再把铃声和灯光一起配对呈现,经过几次试验后单独出现灯光,也会引起狗的唾液分泌,这就是通过刺激替代建立了二级条件作用。
同样还可以形成三级条件作用。
在人身上则可以建立多级的条件作用。
当条件刺激不被无条件刺激所强化时,就会出现条件作用的抑制,主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
条件作用建立之后,如果多次只给条件刺激而不用无条件刺激加以以强化结果是条件作用的反应强度将逐渐减弱,最后将完全不出现。
例如,对于铃声为条件刺激而形成唾液分泌条件作用的狗,只给铃声,不给食物强化,多次以后,则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将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不能引起分泌,即出现条件作用的消退。
第五章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是根据斯金纳用自己发明的 一种学习装置“斯金纳箱” 做的经典实验提出来 的。
斯金纳箱 skinner box
第三节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过程
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形成
第二节 联结主义理论
二、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论
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无需观念 作媒介)
人和动物遵循同样的学习律 学习的过程是通过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
第二节 联结主义理论
二、桑代克的学习律
准备律
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学习者有准备而又 给以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则感到烦恼,学 习者无准备而强制活动也感到烦恼
凡是能增强反应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强化物。 反之,反应之后,紧跟一个讨厌的刺激,从而导 致反应概率下降,则是惩罚。
第三节 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二、强化理论----选择强化物
一级强化物:食物、水、安全、温暖,满足人和动 物的、钱币(可买来一级 强化物),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一级强化反 复联合,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质。
第一节 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二、华生的行为主义
学习就是以一种刺激代替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 作用的过程。
人类出生时只有几个反射(如打喷嚏、膝跳反 射等)和情绪反应(如惧、爱、怒等)
所有其他行为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建立新的刺激--反应(S-R)联结而形成的。
华生的恐惧形成实验
11个月大的婴儿艾波特刚开始接触一个中性刺激小老鼠,艾波特毫 无害怕的表现,似乎想用手去触摸它。然后老鼠出现后,紧接着就出现 用铁锤敲击一段钢轨发出的使婴儿害怕的响声(无条件刺激US),经过 3次结合,单独出现小老鼠也会引起艾波特的害怕与防御的行为反应,6 次结合后,被试的反应更加强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一﹑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若贝尔奖金获得者﹑俄国生理学家伊凡·巴甫洛夫是最早提出经典性条件作用的人。
他在研究消化现象时,观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即对事物的一种反应特征。
他的实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給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
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如铃响,这个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没有食物的情况分泌唾液。
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得刺激相结合,而是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
这就是经典性条件作用的基本内容。
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食物称为无条件刺激(UCS),把由食物引起唾液分泌称为无条件作用(UCR);铃声原来是一种中性刺激,铃声和食物在时间上多次组合,原是中性刺激(NS)的铃声就成了条件刺激(CS),铃声和唾液分泌之间就建立了一种新的联系,称之为条件作用(CR)。
在条件作用形成过程中,无条件刺激引起特定的反应是前提条件,即无条件作用是条件作用的基础。
条件刺激并不限于听觉刺激,一切来自体内外的有效刺激(包括复合刺激﹑刺激物之间的关系及时间因素等)只要和无条件刺激在实践上结合(即强化),都可以成为条件刺激,形成条件作用。
新的条件作用不仅能够直接在无条件作用的基础上形成,而且一种条件作用巩固后,再用另一个新刺激与条件刺激相结合,还可以形成第二级条件作用,例如,如果狗已经对铃声建立了条件作用,再把铃声和灯光一起配对呈现,经过几次试验后单独出现灯光,也会引起狗的唾液分泌,这就是通过刺激替代建立了二级条件作用。
同样还可以形成三级条件作用。
在人身上则可以建立多级的条件作用。
当条件刺激不被无条件刺激所强化时,就会出现条件作用的抑制,主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
条件作用建立之后,如果多次只给条件刺激而不用无条件刺激加以以强化结果是条件作用的反应强度将逐渐减弱,最后将完全不出现。
例如,对于铃声为条件刺激而形成唾液分泌条件作用的狗,只给铃声,不给食物强化,多次以后,则铃声引起的唾液分泌将逐渐减少,甚至完全不能引起分泌,即出现条件作用的消退。
巴甫洛夫认为,消退并不是条件刺激和相应的反应之间的暂时联系已经消失或中断。
因为如果将已消退的条件作用放置一个时期不做实验,它还可以自然恢复,同样如果以后重新强化条件刺激,条件作用就会很快恢复。
这说明条件作用的消退不是原先已形成的暂时联系的消失,而是暂时联系受到抑制。
条件作用愈巩固,消退速度就愈慢;条件作用愈不巩固,就愈容易消退。
在条件作用开始建立时,除条件刺激本身外,那些与该刺激相似的刺激也或多或少具有条件刺激的效应。
例如,用500Hz的音调愈进食相结合来建立唾液分泌条件作用。
在实验的初级阶段,许多其他音调同样可以引起唾液分泌条件作用,只不过他们跟500Hz的音调差别越大,所引起的条件作用效应越小。
这种现象称为条件作用的泛化。
以后只对条件刺激(500Hz的音调)进行强化,而对近似的刺激不给予强化,这样泛化反应就逐渐消失。
动物只对经常受到强化的刺激(500Hz的音调)产生唾液分泌条件作用,则对其他近似刺激则产生抑制效应。
这种现象称为条件作用的分化。
中性刺激一但成为条件刺激,可以起到与无条件刺激相同的作用。
另一个中性词基于其反复结合,可形成新的条件作用,这一过程被称为高级条件作用。
在一级条件作用基础上建立二级条件作用,在二级条件作用基础上建立三级条件作用。
测验失败引起学生条件性的紧张或焦虑等情绪反应,就经历了一个高级条件作用的形成过程。
测验失败一开始也许只是一个中性条件,但逐渐与家长和老师的批评联系起来,而批评本身是引起学生焦虑的条件刺激,久而久之测验失败引起焦虑。
再进一步,与测验情景有关的线索也可能成为条件刺激,例如,当学生进入考场时,或者当老师宣布即将举行考试时,学生感到非常焦虑。
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一信号系统到的刺激。
在生活中,谈虎色变就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作用。
学生一想到测验或即将举行测验就产生焦虑,也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作用。
并不是测验使得学生产生焦虑,而是有关测验的观念和语义导致学生焦虑。
值得注意的是,不服洛夫的两个信号系统理论明确指出,人类由于有了以语言为主的第二信号系统,其学习与动物具有了本质的区别。
说明他本人对人类学习的研究并非只限于以刺激与反应间建立的条件反射并依此来解释人类行为;然而西方学习理论中对巴甫洛夫理论只是取了其经典性条件作用部分,显然是不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