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珐琅彩瓷的断代及鉴定(上篇)

合集下载

乾隆朝宫廷瓷器综述(上)

乾隆朝宫廷瓷器综述(上)

乾隆朝宫廷瓷器综述(上)打开文本图片集中国陶瓷艺术经过长期发展,于乾隆时期达到顶峰,盛世瓷器的杰出成就建立在国力雄厚、帝王重视及督陶官唐英等人的精益求精之上。

乾隆帝关心瓷器的制作,参与、审定御用瓷器的造型、釉色、纹饰等诸多方面。

为迎合乾隆帝的喜好,督陶官唐英也试制了一些形制特别的瓷器。

乾隆时期官窑瓷器有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瓷器,珐琅彩、粉彩等釉上彩瓷器以及众多的颜色釉作品,瓷质精细,釉面莹润,色彩绚丽,纹样繁复,造型新奇,制作精湛,可谓登峰造极、成就斐然,在中国陶瓷史上书写了辉煌的一页。

釉下彩瓷器方面:青花基本承袭雍正青花,呈色明快纯正,较雍正青花更为稳定,青花中有加深蓝色斑点和不加两种。

元代及明代早中期的青花釉里红,因两种彩料烧成温度、窑室气氛要求不同,呈色效果很难达到预期。

康雍乾时期,景德镇工匠完全掌握了烧制技术,青花及釉里红都鲜艳夺目,绘工及纹饰也更为精细。

青花胭脂红,又称青花加紫,其产生应受青花矾红彩的影响。

通体纹样以釉下青花和釉上胭脂红绘成,青花蓝中带翠,胭脂红柔丽娇艳,交相辉映,极具美感,为乾隆朝流行的瓷器品种。

釉上彩瓷器方面:珐琅彩瓷在乾隆时期达到鼎盛,多在白釉上以传统线条绘画形式彩绘。

同时,也有完全模仿西洋画意,以没骨画写实手法彩绘西洋人物,构图严谨、美观,画法精细,华美艳丽。

更有一件器物上同时使用多种珐琅彩以追求新奇、繁缛、华贵的装饰效果。

乾隆时期粉彩瓷多以各种釉色为地并饰开光画面,反映了集各种色釉和刻、画、雕、堆塑及压印等不同装饰手法于一体的工艺技巧。

乾隆时期斗彩瓷器形多样,装饰繁缛,色彩绚丽。

偏重于釉上、釉下彩色的强烈对比,除着意增加釉上彩的色感外,也加重了釉下青花的蓝色度。

色釉瓷器方面:仿烧宋代五大名窑瓷器的工艺在雍正、乾隆时期成就斐然。

以仿哥釉瓷为例,清宫档案记载景德镇御窑厂制作了大量仿哥釉器,仿技远胜明代。

其他品种的仿宋名窑瓷同样也极为成功,如仿钧釉烧制的炉钧釉等。

茶叶末釉在雍正、乾隆时期达到了中国制瓷史上的最高水平。

乾隆铜胎画珐琅真品鉴定方法

乾隆铜胎画珐琅真品鉴定方法

乾隆铜胎画珐琅真品鉴定方法嘿,咱今儿个就来聊聊乾隆铜胎画珐琅真品鉴定那档子事儿!你可别小瞧了这活儿,这里头的门道可多着呢!先看看这胎体吧,乾隆时期的铜胎那可是相当厚实,沉甸甸的有质感。

要是你拿到个轻飘飘的,那可得多留个心眼儿啦,反问你,乾隆爷那时候能做出这么不靠谱的东西吗?就好比一个大力士和一个小瘦子,差别明显得很呐!再瞧瞧这画工,真品的画工那叫一个精细,线条流畅自然,色彩鲜艳却不刺眼。

每一笔每一划都好像是大师精心雕琢出来的艺术品。

你要是看到那画得歪歪扭扭、颜色也怪怪的,嘿,那肯定不对劲呀!就好像是一个大师的杰作和小朋友的涂鸦,能一样吗?还有啊,这釉面也有讲究。

真品的釉面光滑平整,就像一面镜子似的能照出人影来。

而且光泽温润,不是那种贼亮贼亮的。

要是釉面坑坑洼洼或者亮得晃眼,那可就不对喽!这就跟人的皮肤似的,好的皮肤光滑细腻,不好的那可就粗糙啦。

别忘了看落款,乾隆时期的落款那也是有特点的。

字体规整,刻写有力。

要是那字写得歪七扭八,松松垮垮的,你说能是真的吗?这就好像一个书法家的字和一个刚学写字的孩子写的,差别大了去了。

然后呢,多摸摸多感受感受。

真品摸起来会有一种独特的质感,温润而细腻。

要是摸起来毛毛糙糙或者感觉很别扭,那可就得小心咯!这就跟摸丝绸和摸麻布的差别一样明显嘛。

你还可以闻闻味道,有些假的可能会有刺鼻的化学味道,而真品可不会有那种难闻的气味哦。

这就好比新鲜的空气和污染的空气,一闻就能分辨出来。

哎呀,这鉴定乾隆铜胎画珐琅真品啊,就像是一场和假货的战斗!你得有一双火眼金睛,还得有足够的耐心和细心。

可不能马虎大意,不然一不留神就被那些狡猾的假货给骗啦!总之呢,要想准确鉴定乾隆铜胎画珐琅真品,就得从各个方面去仔细观察、认真分析。

多积累经验,多和行家交流。

别嫌麻烦,这可是个技术活呢!咱可不能让那些假东西在市场上横行霸道,得把真宝贝给认出来,好好保护起来呀!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

乾隆瓷器鉴定方法

乾隆瓷器鉴定方法

乾隆瓷器鉴定方法
乾隆瓷器是中国古代瓷器的一种,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以下是乾隆瓷器鉴定的一些方法:
1. 观察器型:乾隆瓷器的器型通常规整而端庄,造型细腻,比例协调,线条流畅。

常见的有瓶、碗、盘、壶等。

2. 寻找款识:乾隆瓷器通常在底部有款识,一般为六字篆书款。

要注意款识的字体笔画工整、端庄,以及字迹是否与时代相符。

3. 观察胎质:乾隆瓷器的胎质通常坚韧致密,质地细腻。

对于青花瓷,要注意看胎质是否均匀,无裂痕、夹杂物等。

4. 鉴别窑口:乾隆瓷器的窑口一般有很多种类,包括景德镇、宜兴、汝窑等。

对于不同窑口的乾隆瓷器,要注意窑口特有的特点,如釉色、纹饰等。

5. 辨别装饰:乾隆瓷器的装饰通常精美细致,釉色清丽,纹饰繁复。

常见的装饰有青花、彩绘等。

要注意装饰是否规整,色彩是否鲜艳。

鉴定乾隆瓷器需要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建议寻找专业的古玩鉴定机构或专家进行鉴定。

珐琅彩如何鉴定真假?几个大招教你辨!

珐琅彩如何鉴定真假?几个大招教你辨!

珐琅彩如何鉴定真假?几个大招教你辨!珐琅彩瓷的色彩均鲜艳而柔和,绝少用纯色调,多为粉彩型的藕荷色,多达十数种。

釉面绝无蛤蜊光出现。

琅彩的高贵也不是浪得虚名。

它是康熙时期的创新品种,是明清瓷器官窑中唯一由皇帝本人监督制作的最为精美的工艺品,其出身就带有皇室血统,并且还混血欧美。

珐琅彩瓷器的画工们迎合皇帝的好恶,在珐琅彩瓷器上以“院画”为底稿,开始“勾、画、皱、染”,这也是珐琅彩瓷器独有的。

绘画题材多为寓意深刻的芙蓉鸳鸯、灵芝水仙、锦鸡牡丹、梅兰竹菊、翠竹麻雀、秋树八哥等,更有各种山水楼阁画面。

每一图案均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

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质反光感,有时还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观。

目前国内市场成交价最高的一件,是2018年4月3日上午,在香港苏富比2018春拍“嫣绯金炼-奈特典藏珐琅彩碗”单品专场中的“清康熙粉红地珐琅彩开光花卉纹碗”,它以1.4亿港元起拍,2.39亿港元拍卖成交。

掐丝珐琅的制作大致可以分为7个步骤:制胎,即以红铜板制出器形;掐丝,即将压扁的铜丝依设计饰纹粘牢于胎体;烧焊,将其再次牢实;点蓝,依饰纹中颜色依次上釉彩,先点地,次点花,再点蓝,后加亮白;烧蓝,点一次蓝即烧一次,重复多者可达3次;磨光,以细砂石、黄石及木炭分别逐次打磨光滑蓝料与铜丝的粗糙处;镀金,即抛光除锈的后一道工序。

康熙皇帝遂命宫中巧匠尝试烧制,并试图将其移植到他钟爱的瓷器上。

由于珐琅彩瓷借鉴铜胎画珐琅的工艺技法,在瓷胎上用各种不同的珐琅彩釉进行绘制,与施彩于铜胎上相差甚远。

在瓷胎上绘制珐琅彩难度极大,装窑后也难以掌握烧成时间,以至于珐琅彩瓷的研制工作进展迟缓。

瓷胎画珐琅是清代皇室自用瓷器中最具特色,釉上彩瓷中最为精美的彩瓷器。

粉彩瓷也是一种颇受皇家喜爱的彩瓷器,但珐琅彩料绘制的花纹是堆起来的一层厚厚的料,有立体感,用手指可摸得到;而粉彩釉是一层薄薄的釉水涂上的,很平坦,摸不到凸起的感觉。

珐琅彩的色彩相比更为丰富,色彩艳丽,彩料厚的地方易出现冰裂纹,并有明显的玻璃质感。

鉴别清代各朝瓷器特点及各个时期的具体特征整理

鉴别清代各朝瓷器特点及各个时期的具体特征整理

鉴别清代各朝瓷器特点及各个时期的具体特征整理清朝瓷器在中国陶瓷的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经过元明两代的积淀,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特别是其对于清花和斗彩的继承和发展,独创的粉彩和珐琅彩在中国的陶瓷历史上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清朝时期陶瓷文化,清朝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

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的一页。

清朝瓷器清代陶瓷生产,除以景德镇的官窑为中心外,各地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并得到很大的成就,陶瓷外销,尤其西风渐进,西洋原料及技术的传入,受到外来影响,使陶瓷业更为丰富而多采多姿,也由於量产及仿制成风,画院追求工细纤巧,虽有惊人之作,但少创意而流於匠气。

清朝是中国瓷器史上集大成的时期,较好的吸收了前几个朝代先进精湛的技艺,跟明代相比,清代的瓷器主要还是以景德镇为生产中心。

康熙时期,逐步将景德镇的御窑厂恢复完善,使其产品质量更加好转,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是清代瓷器制造的顶峰品种繁多,千姿百态,造型古拙,风格轻巧俊秀,技术上讲究精工细作,不惜工本。

后来随着清朝国力的衰弱,瓷器制造也开始走下坡路。

从道光时起,瓷器的胎骨与乾隆时期相比变化不太大,只是胎质显得粗松一点。

在胎骨的洁白程度上差了一些,器型线条生硬,常常见棱见角,无圆润秀美感,显得拙笨。

但是,也可以显现出古代人的那种大方,做事果断。

元代大盘盘身弧度较小而浅,明代永、宣大盘盘身弧度稍大而微深,前者底小,后者底大。

特别是永乐造型,无论大小盘、碗多是器心下凹,器底心凸起,而且足内墙向外稍撇,较外墙约矮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

其他如明末清初许多民窑盘、碗底常有明显的轮状旋削痕(即所谓“跳刀”),而在官窑瓷器中则极为少见。

至于康熙大盘有些是双圈底,民窑三彩平底器物下面多有“麻布纹”,也是当时造型上比较常见的特征。

珐琅彩瓷的历史和工艺特征

珐琅彩瓷的历史和工艺特征

珐琅彩瓷的历史和工艺特征西学为中,中学固本,潜心研究,不懈努力。

是珐琅彩这种原本立足于西方的装饰艺术,能够在中国繁殖并且茁壮成长的原由,是“洋为中用”的产物,同时也体现出康熙皇帝的学习精神和治国理念。

清代继承了明代政府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的做法,对御窑厂所提供的陶瓷器皿的样式和图案有过问的习惯。

康熙皇帝本人勤奋好学,他认为:“虽古圣人,岂有生来无所不能者,凡事俱由学而成。

”他在学习中国传统经史文化的同时,还把学习范围扩大到国外的新思想、新科技等领域,并多次召见西方传教士进宫讲课。

珐琅彩瓷器在康熙晚期出现,就是康熙帝喜爱和直接授意下研发和创烧的。

它从问世之初就由皇帝直接干预,由宫廷画师出具样稿,由皇宫内“造办处” 选取景德镇御窑厂烧制上好的白瓷素胎,再经“如意馆” 画师打稿、绘画、填彩等绘画工序之后,然后将其放入宫内窑炉烘烧后,得出的具有极强立体感和艺术表现力的旷世之作。

珐琅为外来语音译名,近代画珐琅技法15世纪中叶起源于法国。

到17世纪初,法国工匠发明了画珐琅的新方法,其中以法国中西部里摩居的画珐琅工艺品最为著名。

即在一种较软的玻璃料内加上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作为呈色剂,并用油调和便成为珐琅料。

以这种珐琅料装饰器物,能取得如油画般的色泽和立体效果。

17世纪晚期一批画珐琅工艺品由法国等国的使节或传教士带到中国进入宫廷,其优美的造型、绚丽的色彩,立即将康熙帝深深吸引。

于是下令在宫中烧制珐琅彩瓷器,并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创烧成功,《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中记录画珐琅有铜胎画珐琅、玻璃胎画珐琅、瓷胎画珐琅、金胎画珐琅、紫砂胎画珐琅。

瓷胎画珐琅即指珐琅彩瓷器。

目前世界上存世的清代宫廷珐琅彩瓷器约500件左右,其中400件左右为原藏贮于北京紫禁城内干清宫端凝殿北小库内,干隆三年九月开始对这批珐琅彩瓷器配制楠木匣,定级书写名称于匣盖上贮藏保管。

此后历朝皇帝鲜有动用。

这400余件瓷器随古物南迁,辗转至台湾。

现珐琅彩瓷器大部分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代瓷器断代技巧

清代瓷器断代技巧

清代瓷器断代技巧清代瓷器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其制作工艺精湛,品种繁多,色彩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对于瓷器爱好者来说,掌握清代瓷器的断代技巧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清代瓷器的断代技巧。

一、看胎质清代瓷器的胎质有其特定的特点,通过观察胎质可以初步判断瓷器的年代。

清代早期瓷器胎质细腻、坚硬,颜色白中泛青;中期瓷器胎质略显粗糙,颜色偏黄;晚期瓷器胎质厚重,颜色泛白。

此外,清代瓷器的底足修整较为规整,足墙较薄。

二、看釉面清代瓷器的釉面特点明显,可以通过观察釉面来判断瓷器年代。

早期瓷器釉面肥厚,釉色白中闪青,光泽度较高;中期瓷器釉面较薄,釉色偏白,光泽度适中;晚期瓷器釉面更薄,釉色泛黄,光泽度较差。

此外,清代瓷器的釉面常见开片现象,尤其是晚期瓷器。

三、看器型清代瓷器的器型较为丰富,不同年代的瓷器器型有所差异。

早期瓷器器型规整,线条流畅,造型古朴;中期瓷器器型略显丰满,线条较为柔和;晚期瓷器器型较为笨拙,线条生硬。

此外,清代瓷器的底足造型也有特点,如早期多为平底,中期为圈足,晚期为矮圈足。

四、看纹饰清代瓷器的纹饰丰富多彩,通过观察纹饰可以辅助判断瓷器年代。

早期瓷器纹饰以山水、花鸟、人物等为主题,画工精细,线条流畅;中期瓷器纹饰以花卉、虫鱼、山水等为主,画工较为简练;晚期瓷器纹饰较为粗糙,常见寓意吉祥的图案。

五、看款识清代瓷器的款识具有一定的规律,可以通过款识来判断瓷器年代。

清代瓷器的款识主要有官窑款、民窑款和寄托款。

官窑款字体规整,笔画有力;民窑款字体较为随意,笔画略显粗犷;寄托款则多用于仿古瓷器。

此外,清代瓷器的款识位置也有规律,如早期多在器物底部,中期多在器物口沿或底部,晚期多在器物底部。

总结:清代瓷器断代技巧主要包括观察胎质、釉面、器型、纹饰和款识等方面。

在实际操作中,需要综合运用这些技巧,结合瓷器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等知识,才能更准确地判断瓷器的年代。

乾隆珐琅彩瓷断代及鉴定(上篇)

乾隆珐琅彩瓷断代及鉴定(上篇)

《前言》为符合《艺术市场》杂志刊登发表的要求,笔者将本文在原《乾隆珐琅彩系列》这一基础上做了很大程度缩写,如果读者希望详细深入的了解乾隆珐琅彩瓷的断代及鉴别,请参考本网站《乾隆珐琅彩系列》。

《正文》乾隆时期是清三代中制作珐琅彩瓷(又称瓷胎画珐琅)最鼎盛期,由于康雍两朝的迅速稳步发展,使乾隆珐琅彩瓷制作更加成熟。

乾朝时期的珐琅彩瓷不论造型种类、还是绘画图案都丰富多彩,令康、雍两朝制品略感黯然。

一:三朝珐琅彩瓷的制作地点乾隆朝不仅是三朝中瓷胎画珐琅制作时间最长,也是瓷胎画珐琅的制作地点变化较为复杂时期。

为清晰介绍该朝瓷胎画珐琅,笔者先简单概括清三代珐琅彩瓷的制作地点。

1.“武英殿珐琅作”(?——康熙五十七年)“康煕五十七年:奏准武英殿珐琅作改归养心殿、増设监造一人。

”该处解体时间较早,加上康熙瓷胎画珐琅的制作量相对较少,并缺少《清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档》资料,人们对其认识与研究最为肤浅。

由于该处没有乾隆时期制品,因此本文不多涉及。

2.“养心殿珐琅作”(?——乾隆二十年正月十一日)养心殿造办处创始于康熙初年,设置养心殿珐琅作更要晚些时候。

瓷胎画珐琅派生于珐琅器制作,因此其创始制作应该是宫内珐琅作掌握画珐琅工艺之后的事情。

“养心殿珐琅作”制作终止时间可参考《清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档》资料:“乾隆二十年正月十一日:员外郎达子、白世秀来说,太监胡世杰传旨:京内造办处各作,著搬挪圆明园去。

钦此。

《记事录》”。

其中“京内造办处各作”里应该包括养心殿造办处珐琅作。

至乾隆二十年养心殿珐琅作解体之前,清宫内务府主要依赖养心殿珐琅作和圆明园珐琅作制作瓷胎画珐琅。

宫内养心殿珐琅作地处大内,受地理条件所限,无法正常扩大生产规模,而雍正中、后期的珐琅彩瓷发展迅速,制作量一再增大,原有造办处两珐琅作的人数、制作规模无法承受所赋使命,于是设备增加、作坊规模扩张就主要转移到京外的圆明园珐琅作。

3.“圆明园珐琅作”(?——乾隆五十四年十月十三日)“圆明园珐琅作”具体创建时间暂因自立资料不全而难以考证,现在所知最早的圆明园珐琅作制作瓷胎画珐琅制作资料为:“雍正四年七月十六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太监杜寿交来珐琅花抹红地头等酒圆二十四个(随紫檀木盘二个)、珐琅花抹红地二等酒圆二十四个。

珐琅彩瓷的工艺成就及美学价值(一)

珐琅彩瓷的工艺成就及美学价值(一)
珐琅彩瓷 的工艺成就及美学价值 ( ) 一
肖振松 广州美术学院 陶瓷艺术与科学 研究中心
广州 5 2 0 1 6 0
绪 言
珐 琅彩 瓷创烧于清代康熙晚期 , 将铜胎画珐琅技法移植到 瓷器 是
上 而创新 的一 种彩 瓷 。珐 琅彩 瓷在清廷 档案 中称 为 “ 胎画珐 瓷
星空 中也许像一颗 灿烂的流星 ,只是一划而过 , 它所进发 出的 但 那一抹璀璨的光辉 , 却从来没有在历史 A 1 眸中消失 。 3E ,
术 。自康熙十 九年 ( 6 0 ),朝廷在紫 禁城 内武英 殿附近设 18 年 置珐琅 作坊 ,历经 1 余年 ,终于 成功地烧 制 出了我国 的铜 胎画 O
近几年珐琅 彩瓷在拍卖会上动辄拍 出上亿元 一. i 令人瞠 目结舌  ̄3 #9 - 的天价 。 2 0 年 1 月2 日,乾隆御制 “ 月轩 ”题诗花石锦鸡 05 O 3 古 图 白地珐琅 彩双耳 瓶 , 1 .厘米 ,香港苏富比拍卖公司上拍 , 高 5 6 成 交价为 11 4 ., 币 。2 0 年 1 月 ,清乾 隆御 制珐琅 彩 .5 87 f 元港 06 1
杏林春燕 图碗 ,在香港由佳士德拍卖公司拍卖 ,以 1 1 . 亿港元成 5
交 。2 0 年 8 0 0 7 月2 B,一 件乾 隆 “ 御制 珐琅 彩庭 园人物 图题 诗
滨零 ’。”由此可知 ,至少在康熙五十五 年 ,造办处已经制作 出
灯笼尊 ” 在 中贸圣佳拍卖 会上以8 0 万元人 民币成交 , 是中 40 这 国瓷器在国 内的最高成交价 。
珐琅器 。至十八世纪初 ,宫廷造 办处珐琅作坊很快熟练掌握了金
属胎画珐琅烧制技术 , 烧造 出一 大批具 有浓郁宫廷韵味的金属胎
画珐琅器 ,并且进一步研制玻璃 胎画珐 琅 ,紫砂画珐琅和瓷胎画

鉴赏——清乾隆珐琅彩瓷器

鉴赏——清乾隆珐琅彩瓷器

鉴赏——清乾隆珐琅彩瓷器鉴赏——清乾隆珐琅彩瓷器清乾隆?珐琅彩花卉纹瓶高20.4cm,口径4.8cm,足径4.3cm瓶小口,短颈,圆肩,肩下渐收,圈足。

瓶外壁白釉上以各色珐琅彩料绘月季、天竹、腊梅、兰花、山石图案。

肩部空白处以墨彩题“夕吹撩寒馥,晨曦透暖光”五言诗两句,配以胭脂彩方形印章,引首为“佳丽”,下首为“金成”、“旭映”。

外底蓝料彩双方栏内“乾隆年制”双行四字款。

此瓶造型端庄秀美,胎体轻薄细腻,以红、黄、绿、粉、蓝等色绘姹紫嫣红的花朵,在如雪似玉的釉面上,显得娇艳妩媚,栩栩如生。

1画面布局承中国绘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的传统,颇具艺术感染力。

清乾隆?珐琅彩山石花卉纹小瓶高9.1cm,口径1.6cm,足径2cm瓶小口,短直颈,溜肩,肩部凸起三乳钉,瓶身细长,上腹圆鼓,下腹斜收,卧足。

瓶内外及底部均施白釉,釉面细腻莹润。

瓶身绘山石、桃花和长春花等,寓意群芳祝寿。

上题“长日香风细细吹”,下落“金成”、“旭日”两方红印。

外底书蓝料彩“乾隆年制”四字楷书款。

此瓶在似绢般的釉面上作画,设色淡雅,构图简洁清新,有雍正珐琅彩之遗风。

2清乾隆?珐琅彩婴戏纹双连瓶通高21.4cm,口径9—5.2cm,足径10—6cm瓶呈双连式,洗口,溜肩,肩以下收敛,近足处微外撇。

瓶附双联盖,盖钮涂金彩,盖面用蓝、红、黄彩描绘垂叶纹。

口、足均以淡绿彩描绘折枝菊纹。

肩、圈足外墙皆以胭脂红地璎珞纹、磬纹装饰。

腹部绘主题纹饰婴戏图,一面为四婴、三羊,寓意“三阳开泰”;另一面为九子嬉戏,其中一小童怀抱宝瓶,瓶中飞出五只红色蝙蝠,寓意“福在眼前”。

外底署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横款。

双连瓶又称合欢瓶,是清乾隆时期流行的瓶式之一。

此瓶色彩温馨,装饰题材吉祥喜庆,尤其是幼童的刻画煞是可爱。

3清乾隆?珐琅彩开光双戟小瓶高8.9cm,口径1.4cm,足径1.6cm瓶小口微敞,长颈,溜肩,椭圆腹,圈足外撇,颈部饰双贯耳。

口、颈及双贯耳绘蓝彩卷草纹,肩部绘一周紫红地莲瓣纹,腹部以绿彩卷枝纹为地间饰四开光。

清代珐琅彩是最有收藏价值的

清代珐琅彩是最有收藏价值的

清代珐琅彩是最有收藏价值的说起来,“珐琅彩瓷”一直在官窑收藏者中享有不可替代的地位,民国时期就曾流传“古月轩”一说,它的身上藏有太多传奇,也就不难怪他人山寨模仿了。

从珐琅彩的起源到堪称完美的制作工艺无处不体现着珐琅彩的珍贵性,在其与五彩瓷,粉彩之间差异的较量,则足以见证其奇异性,这些特性给珐琅彩瓷器带来美誉。

珐琅彩瓷器的烧造工艺技术非常繁杂精细,综合了千百年来中国瓷器烧造的丰富经验。

那么,如何辨认它的真假呢?一哥是一位业内资深古玩经纪人如你有藏品困于出手,想找正规公司进行拍卖,可与福羲拍卖郑经理沟通I伍捌,捌玖壹捌,伍柒贰叁家族世代收藏可追溯至清代,专修考古专业。

经常穿梭于各大拍卖行和博物馆,曾亲自策划过许多大型拍卖活动和博物馆主题展览研究。

目前一哥任职于香港福羲国际拍卖行,负责于市场藏品征集一职,由于本身对瓷器的喜爱,老陈曾与业界多位教授实践探讨过关于珐琅彩鉴定中的问题,特作此文,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珐琅彩鉴定的一些专业知识,请认真阅读。

以下为您提供三招。

乾隆的珐琅彩有许多,民间收藏的更多,相互比较,才能理解乾隆珐琅彩的艺术性和工艺的繁复性!有许多追利者,聘高手制作赝品,捏造史实,蒙混市场。

这种骗局虽明眼人不屑一顾,但在今天火热的市场环境下,难免有人会为利扑火。

因为是珐琅彩,受骗者往往付出极大代价。

总的来说,鉴定珐琅彩瓷器的要点之一就是搞清楚它的历史背景,因为其存世极少,流传罕见。

民间总有人称珍藏数件或十数件甚至更多珐琅彩,就是大笑话。

康熙时期珐琅瓷器的瓷胎一般是由景德镇御窑厂提供的白瓷,一般仅在器物的里面和圈足的里面施釉,器物的外壁没有釉。

康熙的珐琅彩瓷器因为处于初创阶段,所以从施彩,纹饰到款制,基本都模仿了铜胎画珐琅的效果:外壁的画面大多以黄蓝红,豆绿,酱紫等色彩作地,再利用各种颜色的彩料描绘牡丹、月季、莲花等花卉图案,而且只画花,不画鸟,这是康熙珐琅彩的特点。

雍正珐琅彩大多绘于素白器上,只有少数袭用康熙时那种蓝、红、黄、绿、紫、黑色地装饰。

金成旭映-国立故宫博物院雍正珐琅彩瓷特展(1)

金成旭映-国立故宫博物院雍正珐琅彩瓷特展(1)

金成旭映-国立故宫博物院雍正珐琅彩瓷特展(1)琺瑯彩瓷,是指使用琺瑯彩料在瓷胎上彩繪裝飾紋樣的瓷器。

在這個以雍正朝作為主題的展覽中,將從技術和裝飾紋樣兩個面向,一探琺瑯彩瓷在雍正朝的轉變與發展。

傳世琺瑯彩瓷絕大多數屬於清宮舊藏,加上器表紋樣極其精美細緻,故自紫禁城開放成為故宮博物院以來,即成為藏家鑑賞追逐的目標。

坊間對於此類產品因而也出現「古月軒瓷」,由姓金名成,字旭映,或胡姓畫匠所畫的瓷器等多種說法。

時至今日,檢閱相關文獻與檔案,可知幾乎傳世的所有琺瑯彩瓷自盛清後皆收藏於乾清宮中的庫房裡;不僅流傳有緒,而且甚至連同乾隆朝配製的楠木匣一起收貯,明顯地無「古月軒」典藏的史實,也無衍生的胡姓畫匠之說。

「金成」、「旭映」,是雍正朝琺瑯彩瓷上經常出現的兩枚印章。

尤其是畫有紅彩花卉的作品上,一定看得到這兩枚印文。

事實上,從琺瑯彩瓷產燒背景的淵源脈絡來看,康熙朝時西洋畫琺瑯器與技術傳入清宮創燒之際,必須使用原施於金屬胎的琺瑯料施塗於瓷器上。

康熙時造辦處尚未能自行提煉彩料,以致許多顏色必須仰賴進口,而透過不同色料的混合才能創造出更多的顏色。

在以西洋技術為前導下,一類以金發色的金紅彩,因在清朝前所未見,遂對清宮造成極大的衝擊;康熙和雍正兩位皇帝持續不懈地試驗,冀望能開創出屬於清朝本土的紅色彩料。

雍正六年(1728)怡親王允祥在造辦處主持彩料提煉計畫,最後成功地提煉出十八種顏色,為雍正琺瑯彩瓷的產燒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但其中並未包含紅色顏料,致使雍正皇帝和怡親王仍然必須持續督促研發工作的進行。

不過透過現在的顯微觀測,卻發現雍正朝其實已能掌握源自西洋以金發色的技術。

此一傳承自康熙朝,從廣東一路到清宮,乃至拓展至景德鎮的金紅彩,其成就足以和古今中外相互輝映,應是此一展覽給予「金成」、「旭映」的詮釋。

同樣地,在裝飾紋樣上,由於雍正皇帝倡導「內廷恭造式樣」,親自發出「秀雅」、「細緻」的要求,也指定唐岱、戴恆、賀金昆、湯振基和郎世寧等院畫家為畫琺瑯器製作稿樣。

清雍正珐琅彩瓷器特点及鉴定方法!

清雍正珐琅彩瓷器特点及鉴定方法!

清雍正珐琅彩瓷器特点及鉴定方法!
清雍正时期,瓷器制作技术达到了一个高峰,其中珐琅彩瓷器尤为精美,具有以下特点:
1. 珐琅彩色彩鲜艳,绚丽多彩,具有高度的装饰性和艺术性。

2. 珐琅彩釉面平滑细腻,色彩浓郁,釉面无明显颗粒感,手感光滑。

3. 珐琅彩绘制技法独特,常常采用细笔细线描绘,细腻入微,具有强烈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在鉴定清雍正珐琅彩瓷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首先要观察器型和器形,清雍正时期的瓷器器型多样,整体造型线条流畅,通透明亮,器形规整。

2. 其次要观察釉面,清雍正时期的瓷器釉面通透细腻,色泽鲜艳,釉质均匀,无明显瑕疵和气泡。

3. 再次要观察珐琅彩绘制,清雍正时期的珐琅彩绘制技法独特,细腻入微,通常采用细笔细线描绘,具有强烈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4. 最后还要观察底款和年代,清雍正时期的瓷器底部常有篆刻款和年款,通过比对款识和年代可确定其真实性和价值。

- 1 -。

珐琅彩鉴定

珐琅彩鉴定

珐琅彩鉴定珐琅器主要有两种,一是源自波斯的铜胎掐丝珐琅,约在蒙元时期传至中国,明代开始大量烧制,并于景泰年间达到了一个高峰,后世称其为“景泰蓝”。

此后,景泰蓝就成了铜胎掐丝珐琅器的代称。

另一种是来自欧洲的画珐琅工艺,它在清康熙年间始传人中国。

具体说来,掐丝珐琅器在明景泰和成化两朝最为常见,其后工艺水平均明显下降。

清代的景泰蓝工艺胎薄,掐丝细,彩釉也比明代要鲜艳.花纹图案繁复多样。

乾隆时期制品虽然不能和景泰、成化时期相比,但是比起弘治、正德以后的出品物也绝不逊色。

20世纪初叶,景泰蓝总体制作水平不及前代,胎体薄,色彩鲜艳有浮感,做工较粗。

这时只有“老天利”、“德兴成”制作的景泰蓝做工细,质量好。

画珐琅技术自传入中国后,在康、雍、乾三朝得以发展,三朝作品在造型、釉色、纹饰、落款等方面都各具特色。

康熙时期的画珐琅器釉色亮丽洁净,纹饰以写生花卉及图案式花卉为主。

雍正年间的画珐琅器器型制作工整,黑釉光泽亮丽,超过康、乾二朝。

乾隆年间的画珐琅器装饰趋向”稠密”、“细致”的堆砌式,更多了中西合璧的装饰方式,工艺上出现了画珐琅与内填珐琅、掐丝珐琅等相结合的现象。

珐琅器作为艺术品收藏中的一个门类,也吸引了广大的收藏爱好者,收藏对象以景泰蓝居多。

我们所指的景泰蓝收藏是指晚清和晚清以前用手工制作、工艺复杂的景泰蓝,当时景泰蓝工艺的每道工序都有很高的要求。

此外,十年浩劫后,国内遗存民间的晚清以前的景泰蓝几乎荡然无存。

稀少的存世量与广阔的市场需求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反差和增值空间。

而且当今市场上景泰蓝器皿与同时代的景德镇官窑瓷器相比较,价格低得多,所以它的升值潜质相对也更大。

在中国古代,由于珐琅器最初从大食国(大食为唐宋时代中国对阿拉伯国家的总称。

起源于波斯语称阿拉伯人为Tazi的音译。

有白衣大食(661-749),以叙利亚大马士革为首都,称倭马亚王朝;有黑衣大食(749-1158),以巴格达为首都,称阿拔斯王朝。

910年以后又有以开罗为首都的法蒂玛王朝;阿拔斯王朝以后则是塞尔柱王朝(1158-1258)。

珐琅彩瓷器鉴定方法

珐琅彩瓷器鉴定方法

珐琅彩瓷器鉴定方法
以下是鉴定珐琅彩瓷器的方法:
1.看瓷器的质地:珐琅彩瓷器的质地通常比较细腻,具有闪光的效果,同时珐琅彩瓷器的表面比较光滑。

2.辨别瓷器的颜色:珐琅彩瓷器的颜色比较鲜艳、绚丽,而且不易褪色。

3.检查瓷器的装饰:珐琅彩瓷器通常采用手工绘画的方式进行装饰,其细节处表现非常细腻。

4.查看瓷器的底部:瓷器的底部通常会有相应的品牌标记或题字,这个也可以用来判断瓷器的真伪。

5.比较瓷器的价格:珐琅彩瓷器因为是手工制作,因此价格比较高昂,如果发现价格过于便宜,就要警惕是否为假货。

以上是简单的珐琅彩瓷器鉴定方法,如果想要更加深入的了解珐琅彩瓷器,最好还是找专业的鉴定师进行鉴定。

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珐琅彩瓷器特点

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珐琅彩瓷器特点

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珐琅彩瓷器特点珐琅彩是康熙时期创烧的名贵釉上彩瓷品种之一。

珐琅彩瓷器是由铜胎景泰蓝演变而来,因其将铜胎画珐琅彩料画置于瓷胎之上,故称为“瓷胎画珐琅”,又名“珐琅彩瓷”,以别“铜胎画珐琅”。

因画珐琅彩料昂贵,烧纸数量有限,又因珐琅彩瓷专为清宫皇帝及宫中之用,故弥足珍贵。

它的生产历史很短,延续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清三代(康熙雍正乾隆)珐琅彩瓷器特点陶瓷是中国人发明的,其发展历史源远流长,最早的原始瓷器-瓷器,发现于山西夏县东下冯龙山文化遗志中,距今约4000多年的历史。

真正瓷器的出现,是在东汉时期,首先是在浙江绍兴上浦小仙坛发现的东汉晚期陶瓷窑址和青瓷残片,其瓷片质地细腻,釉面有光泽,胎釉结合紧密牢固,已摆脱了原始青瓷的粗糙原始性,已经初步符合了现代瓷器的标准。

中国陶瓷历经长期的发展和创新,在不同时期,都会随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在有了一定的经济条件后,在陶瓷的发展中,也会出现一些创新,比如,87年法门寺地宫第一次出土唐代的“密色瓷”,宋代的“五大名窑”官、汝、定、均、哥,元代的青花等等,都是一个时代陶瓷鼎盛时期的代表。

到了清代中期,随着社会的稳定,社会经济及科技的发展,反应在陶瓷的发展上,又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这个时期的陶瓷发展又有了很好的机遇。

珐琅彩是康熙时期创烧的名贵釉上彩瓷品种之一。

珐琅彩瓷器是由铜胎景泰蓝演变而来,因其将铜胎画珐琅彩料画置于瓷胎之上,故称为“瓷胎画珐琅”,又名“珐琅彩瓷”,以别“铜胎画珐琅”。

因画珐琅彩料昂贵,烧纸数量有限,又因珐琅彩瓷专为清宫皇帝及宫中之用,故弥足珍贵。

它的生产历史很短,延续康熙、雍正、乾隆三朝。

由于珐琅彩是专供宫廷皇室玩赏之用,不得向外流失,故而制作数量非常少。

社会上的收藏者很少有人能见到此类珍稀品。

故一般很难鉴别珐琅彩与粉彩的区别。

珐琅彩瓷器是瓷器发展史上的一个必然产物,前身就是“景泰蓝”,也就是所谓“画珐琅”,“景泰蓝”兴起于明代,是从西洋传入的一种工艺技法,是在铜胎上以蓝为背景色,掐以铜丝,再填上红、黄、蓝、绿、白等色釉烧纸而成的工艺批。

雍正官窑珐琅彩真品鉴别方法

雍正官窑珐琅彩真品鉴别方法

雍正官窑珐琅彩真品鉴别方法哇塞,咱先说说雍正官窑珐琅彩真品鉴别那可是个技术活呀!你想想,要是能一眼就看出真品,那得多牛啊!首先呢,看色彩。

真品的色彩那叫一个鲜艳夺目,就像春天里最艳丽的花朵。

假的呢,颜色可能就会暗淡无光,或者过于鲜艳得让人觉得刺眼。

你说这差别咋就那么大呢?接着看画工。

真品的画工精细得让人惊叹,每一笔都像是大师的杰作。

那线条流畅得就像小溪流水,自然而又优美。

要是假的,画工可能就会很粗糙,线条歪歪扭扭的,就像小孩子的涂鸦。

这能一样吗?再说说胎质。

真品的胎质细腻光滑,就像婴儿的肌肤。

假的呢,可能就会比较粗糙,甚至有瑕疵。

哎呀,这可太明显了吧!
在鉴别过程中,安全性和稳定性也很重要哦!你可别随便乱摸乱碰,万一弄坏了可咋办?要小心谨慎地观察,就像对待宝贝一样。

这样才能保证鉴别过程的安全和稳定呀!
那这鉴别方法在啥场景有优势呢?比如说在拍卖会、古玩市场。

你要是能准确鉴别出真品,那可就赚大发了!优势就是能让你避免上当受骗,买到真正有价值的宝贝。

这多好呀!
给你举个实际案例哈。

有个人在古玩市场看到一个雍正官窑珐琅彩,他觉得颜色挺鲜艳,画工也不错,就想买下来。

但是他又不确定是不是真
品,于是找了个专家帮忙鉴别。

专家一看,就指出了几个问题,最后确定这不是真品。

要是他不懂鉴别方法,盲目买下来,那可就亏大了。

你说是不是?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鉴别雍正官窑珐琅彩真品需要仔细观察色彩、画工和胎质,注意鉴别过程的安全和稳定,在合适的场景中运用这些方法能让你避免上当受骗,买到真正有价值的宝贝。

清代瓷器断代技巧

清代瓷器断代技巧

清代瓷器断代技巧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清代瓷器是中国瓷器史上的重要时期之一,其制作工艺精湛,风格独特,被誉为瓷器中的经典之作。

在鉴定清代瓷器时,断代技巧是极为重要的,这些技巧能够帮助鉴定者准确地确定瓷器的时代,从而准确地评估其价值。

清代瓷器主要分为清代早期、中期和晚期,每个时期的瓷器风格有着明显的区别。

要准确地断代清代瓷器,首先需要对不同时期的瓷器进行充分了解,了解其特点和风格。

下面介绍一些常用的断代技巧:一、釉面1. 早期清代瓷器釉面普遍较为粗糙,而中期和晚期的瓷器釉面则通常更加细腻光滑。

通过观察釉面的质地和光泽度,可以初步判断出瓷器的时代。

2. 早期清代瓷器的釉面通常呈现出米面纹或橘皮纹,而中期和晚期的瓷器则多为均匀细腻的釉面,没有明显的纹路。

二、胎体2. 中期清代瓷器的胎体常常带有青花底色或黄褐底色,而晚期的瓷器则多为乳白色或纯白色的胎体。

三、造型和装饰1. 早期清代瓷器的造型多为朴素简约,装饰多为青花或红彩,图案简单明了。

中期和晚期的瓷器则注重雕刻和装饰,常见的有粉彩、釉里红等技法。

2. 早期清代瓷器的底部常常有“大清乾隆年制”或“大清雍正年制”等款识,而中期和晚期的瓷器则常常有底款的款识和题识,帮助确定其时代。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清代瓷器断代技巧,但需要注意的是,要准确鉴定一件瓷器的时代,还需要结合多种因素综合分析,只有在多方面考虑的基础上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希望这些技巧能够帮助瓷器爱好者更好地认识和欣赏清代瓷器的魅力。

第二篇示例:清代瓷器是中国瓷器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因为在此时期的瓷器制作技术达到了一个高峰,几乎可以与唐代、宋代相媲美。

清代瓷器在外形、釉色、纹饰等方面都有独特的地方,因此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由于市场上存在很多仿造的清代瓷器,因此对于瓷器的断代技巧非常重要。

下面将介绍一些关于清代瓷器断代技巧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第一,清代瓷器的断代首先要看瓷器的整体风格。

清代瓷器在设计上延续了明代风格,但在形制上进行了一些改进和创新。

乾隆洋彩的鉴定方法

乾隆洋彩的鉴定方法

乾隆洋彩的鉴定方法
乾隆洋彩那可是瓷器中的瑰宝啊!要鉴定它,可得有一双火眼金睛。

先来说说这釉彩,那颜色得鲜艳亮丽、层次分明吧。

就好比一道彩虹,每种色彩都清晰可辨,过渡自然,可不是那种模糊不清、混沌一片的哟。

你看看那细腻的笔触,是不是犹如大师在瓷器上翩翩起舞,绘制出的图案精美绝伦。

再瞧瞧这器型,精致规整,线条流畅。

就像一个身姿婀娜的美人,每一处曲线都恰到好处,多一分则肥,少一分则瘦。

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到的呀!
还有这底足,干净利落,修胎精细。

仿佛是一位严谨的工匠精心雕琢出来的,没有一丝马虎。

乾隆洋彩的独特气质,那真不是一般瓷器能比的呀!它就像是夜空中最璀璨的星星,让人一眼就能注意到。

你想想看,一件真正的乾隆洋彩摆在你面前,那种震撼力,那种艺术魅力,能不让你心动吗?那简直就是一件活着的艺术品啊!它在向你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传递着历史的韵味。

难道你不想拥有这样一件珍贵的宝贝吗?难道你不想去感受它独特的魅力吗?所以啊,在鉴定的时候可千万不能马虎,一定要仔细再仔细,认真再认真。

可别被那些假冒伪劣的给骗了呀,那可就得不偿失了!总之,乾隆洋彩的鉴定可是一门大学问,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积累经验。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众多瓷器中找到真正的乾隆洋彩,领略它的绝世风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前言》为符合《艺术市场》杂志刊登发表的要求,笔者将本文在原《乾隆珐琅彩系列》这一基础上做了很大程度缩写,如果读者希望详细深入的了解乾隆珐琅彩瓷的断代及鉴别,请参考本网站《乾隆珐琅彩系列》。

《正文》乾隆时期是清三代中制作珐琅彩瓷(又称瓷胎画珐琅)最鼎盛期,由于康雍两朝的迅速稳步发展,使乾隆珐琅彩瓷制作更加成熟。

乾朝时期的珐琅彩瓷不论造型种类、还是绘画图案都丰富多彩,令康、雍两朝制品略感黯然。

一:三朝珐琅彩瓷的制作地点乾隆朝不仅是三朝中瓷胎画珐琅制作时间最长,也是瓷胎画珐琅的制作地点变化较为复杂时期。

为清晰介绍该朝瓷胎画珐琅,笔者先简单概括清三代珐琅彩瓷的制作地点。

1.“武英殿珐琅作”(?——康熙五十七年)“康煕五十七年:奏准武英殿珐琅作改归养心殿、増设监造一人。

”该处解体时间较早,加上康熙瓷胎画珐琅的制作量相对较少,并缺少《清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档》资料,人们对其认识与研究最为肤浅。

由于该处没有乾隆时期制品,因此本文不多涉及。

2.“养心殿珐琅作”(?——乾隆二十年正月十一日)养心殿造办处创始于康熙初年,设置养心殿珐琅作更要晚些时候。

瓷胎画珐琅派生于珐琅器制作,因此其创始制作应该是宫内珐琅作掌握画珐琅工艺之后的事情。

“养心殿珐琅作”制作终止时间可参考《清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档》资料:“乾隆二十年正月十一日:员外郎达子、白世秀来说,太监胡世杰传旨:京内造办处各作,著搬挪圆明园去。

钦此。

《记事录》”。

其中“京内造办处各作”里应该包括养心殿造办处珐琅作。

至乾隆二十年养心殿珐琅作解体之前,清宫内务府主要依赖养心殿珐琅作和圆明园珐琅作制作瓷胎画珐琅。

宫内养心殿珐琅作地处大内,受地理条件所限,无法正常扩大生产规模,而雍正中、后期的珐琅彩瓷发展迅速,制作量一再增大,原有造办处两珐琅作的人数、制作规模无法承受所赋使命,于是设备增加、作坊规模扩张就主要转移到京外的圆明园珐琅作。

3.“圆明园珐琅作”(?——乾隆五十四年十月十三日)“圆明园珐琅作”具体创建时间暂因自立资料不全而难以考证,现在所知最早的圆明园珐琅作制作瓷胎画珐琅制作资料为:“雍正四年七月十六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太监杜寿交来珐琅花抹红地头等酒圆二十四个(随紫檀木盘二个)、珐琅花抹红地二等酒圆二十四个。

传旨:著配匣子。

钦此”。

(《木作》)说明所制珐琅花抹红地头等酒圆为圆明园珐琅作制品,其中“抹红地”就是本文中所提及的“色地”。

雍正中期,为解决珐琅彩瓷烧制量问题,圆明园珐琅作进行了数次设备扩张,不断扩大作坊规模:“雍正六年三月十九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郎中海望奉怡亲王谕:著传催总刘三九、领催白老格带好手艺铜匠各带小式家伙,珐琅处太监张廷贵、画珐琅人谭荣,好手艺家内大器匠一名,带铜叶珐琅材料赴圆明园来。

遵此”。

(《杂录》)雍正六年七月十二日,造办处的自制珐琅料烧制成功与“雍正七年二月十九日:怡亲王交有釉水磁器”(即瓷胎画珐琅的瓷胎从“内有釉外无釉瓷胎”发展变化到“内外皆有釉瓷胎”)的两次技术改革为以后的瓷胎画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由于珐琅彩瓷制作量迅速增加,于是圆明园珐琅作只得再次扩张规模:“雍正九年四月二十七日:柏唐阿邓八格来説:内务府总管海望传、著在圆明园造办处做备用磁器上烧珐琅各色器皿等件。

记此。

”(《珐琅作》)四月二十七日:据圆明园来帖内称:“二十五日柏唐阿马维祺、为烧珐琅活计立窑、用高二尺八寸、宽二尺五寸木桌六张,高五尺、宽三尺立柜一件,板凳六条,水缸二口、长七尺、宽六尺铁顶火一份。

回过内务府总管海望,…着用造办处库内无用木头做给'。

记此。

”(《记事录》)以上两条扩张的历史资料明确记载了“圆明园珐琅作”的设备扩张钦令及规模。

乾隆二十年正月十一日之后“京内(即养心殿)珐琅作”与“圆明园珐琅作”合并归一,内务府造办处的瓷胎画珐琅制作持续到乾隆五十四年:“乾隆五十四年十月十三日:因珐琅处现无活计、分别将官员匠役等人、俱归併造办处、画珐琅人归如意馆、首领太监归乾清宮等处当差”。

圆明园珐琅作在整个乾隆时期,特别是在养心殿珐琅作解体之后,应该是乾隆珐琅彩瓷的主要场所。

由于养心殿造办处珐琅作与圆明园造办处珐琅作都归内务府直接管辖,原材料、制作人员皆为内务府造办处统一调配,因此两处制品在风格与质量上没有区别。

二:乾隆珐琅彩瓷的制品类型介绍乾隆珐琅彩瓷之前,有必要简单介绍该时期制品的大致特征。

观察制品,以制作风格可将其大致分为前后两种类型:1、乾隆前期珐琅彩瓷。

该时期制品风格特征与雍正后期制品风格极其接近,是诗、书、画、珐琅、制瓷等的完美结合体。

制作地点为养心殿珐琅作与圆明园珐琅作。

2、乾隆后期珐琅彩瓷。

珐琅彩瓷的装饰较乾隆前期珐琅彩瓷变得繁缛化,基本不使用诗词,普遍应用色地、“锦上添花”、松绿釉以及口、底部镀金装饰。

制作地点为养心殿珐琅作、圆明园珐琅作。

三:乾隆前期珐琅彩瓷乾隆前期的珐琅彩瓷由于比较接近雍正后期珐琅彩瓷的风格,即在纯洁的填白釉瓷胎上绘制山水、花鸟等工笔绘画。

虽然乾隆前期较雍正后期增加了人物、楼阁等图案,但依然是诗、书、画、篆印、珐琅、制瓷等的完美结合体(见图1)。

从雍乾两朝传承时间角度着眼,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子刻、雍正帝崩逝于円明园。

同时,《清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档》中又有乾隆元年正月初七日的珐琅彩瓷制作资料。

雍正驾崩不足五月,弘历就已经开始着手珐琅彩瓷的新款式设计与制作,可想而知,在短短的五个月之内,“养心殿珐琅作”与“圆明园珐琅作”无论是人力还是物力都难有明显发展变革。

因此,乾隆前期制品除造型新颖、图案丰富多样外,许多制作风格保留雍正后期的时代特征,两者具备很多共同点。

图1:乾隆龙舟竞渡图胆瓶台北故宫藏品。

诗、书、画、篆印、珐琅、制瓷等的完美结合体。

1.色彩瓷胎画珐琅的色彩特征用语言很难描绘,因此笔者在这里仅一略而过。

鉴定瓷器、尤其是彩瓷时,从器物的色彩来着眼鉴别真伪相当普遍。

未曾上手,乍一看瓷器发色便可准确判断真伪,令不少外行感觉诧异。

说穿缘由完全与鉴定者对瓷器色彩的认识、习惯深刻程度有关。

对习惯真品发色并认识深刻的鉴定者来说,区别色彩差异显著的赝品无异于分清皂白,谈不上“以此自矜”,“无他,但手熟尔”。

正是这个道理,如何成功仿制珐琅彩瓷色彩调料,混淆鉴定者的视线感觉令古今仿者极为重视,同样,深刻认识该时期彩料发色也是一个鉴定者所必须掌握的。

2.绘画现在景德镇仿古瓷制作者在仿制珐琅彩瓷上遇到的最大难关可能要数绘画。

科学技术逐渐发达,瓷器的胎土、釉水、色彩都可能根据材料科学分析获得的各种元素含量进行科学配方,达到满意结果。

但绘画与科学技术关系并不密切,完全是绘画者水准的体现,当工笔绘画精细程度要求越高,其差距越能体现出来。

雍正后期与乾隆前期的画珐琅工笔绘画质量、精妙程度在整个珐琅彩瓷制作史上尤为突出,因此仅绘画方面足以使仿者望而却步(见图2-1、图2-2)图2-1:乾隆珐琅彩锦鸡花卉题诗玉壶春瓶局部特写照片。

图2-2:乾隆珐琅彩锦鸡花卉题诗玉壶春瓶局部特写照片。

3.落款填白釉珐琅彩瓷的落款很有特点,由于图案主题多由绘画和书写题词(包括篆印)两部分组成,因此书写者必将落款方向与二者之间的某一图案方向吻合,决不偏差,这样落款的好处是使人感觉落款规整有序,特别是拿在手中把玩时,欣赏款与绘画最多,两者方向一致,令人惬意(见图2-3)。

需要指出,仿者在仿制珐琅彩瓷时基本都注意到这一点,因此仿者几乎不存在落款方向失误的低级错误。

图2-3:乾隆珐琅彩锦鸡花卉题诗玉壶春瓶底部特写照片。

4.题词乾隆前期珐琅彩瓷中,题词应该是次于绘画的另一个仿制难点。

根据历史档资料:“雍正九年十月二十日:司库常保奉上谕:将珐琅葫芦做九个,画斑点烧葫芦色、盖子镀金,葫芦上字照朕御笔、着戴临写。

”根据此条资料分析:所涉及的珐琅彩瓷诗词题字者为雍正亲自指定,摹本为雍正御笔,可见雍正朝瓷胎画珐琅的书写题词也一丝不苟。

乾隆一朝是否如此暂不可考,但严谨程度不应变化太大,必是非宫内书法好手难以胜任。

后世景德镇匠人不可能达到如此高的书写水准,自然无法相提并论,因此现在仿品题词书写模仿造作、笔画拘谨,笔者暂未曾见过可以在书写方面达到伯仲难分程度的仿品(见图3)。

图3:乾隆珐琅彩黄地兰草灵芝纹碗题词特写照片。

5.色地与“锦上添花”装饰康末雍前由于瓷胎画珐琅制作工艺不成熟,难以实现在玻璃釉面上理想绘制釉料,不得已使用无釉瓷胎,并为弥补其釉面素胎缺陷才在露胎处大量上涂其它釉料。

于是形成康熙时期与雍正前期的珐琅彩瓷几乎皆为色地彩瓷。

这类制品的主要特征是色地下素胎、无釉;雍正中期之后开始使用填白釉瓷胎,偶尔制作色地珐琅彩瓷,色地运用的主要目的是装饰,并非掩盖技术不足。

“锦上添花(又称轧道)”是基于色地装饰上的进一步发展,在色地上用针等锐利器具进行雕刻、描画装饰。

根据现有《清内务府造办处各作成做活计档》资料记载,珐琅彩瓷使用“锦上添花”装饰纹在乾隆四年十二月已经开始:“乾隆四年十二月十七日:太监李深、张喜来说太监张明交磁胎画珐琅……磁胎红地锦上添花珐琅碗一对、磁胎绿地锦上添花珐琅六寸盘一对、磁胎黄地锦上添花珐琅五寸盘一对、磁胎白地锦上添花珐琅酒圆一对、磁胎月白地锦上添花珐琅酒圆一对、磁胎白地锦上添花珐琅小酒圆一对。

传旨:著配匣入乾清宫珐琅器皿内。

钦此。

”(《乾清宫》)以原始资料看,当时锦上添花色地包括红、绿、黄、白、月白等颜色。

四:后期制品特征笔者暂未见其他文章涉及“乾隆后期珐琅彩瓷”,无人提及的很大原因是对该类瓷的认识不足而没有合理定位。

例如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所编《清康雍乾名瓷》,P 148,器122,乾隆窑描金粉彩开光花卉蒜头瓶(原文命名)应该是一件比较典型的乾隆后期珐琅彩瓷(图4),遗憾的是该书仅称其为“粉彩”。

该器底部为松绿釉、落蓝料篆款。

另外,北京故宫出版的《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珐琅彩·粉彩》一书中也有数处将粉彩与珐琅彩混淆,可以此推断,两故宫中的类似传世品极可能被误为粉彩瓷。

从时间角度看,“乾隆后期珐琅彩瓷”是“乾隆前期珐琅彩瓷”制作的一个延续,虽然它继承前者的制作传统,但在器型、绘画图案等方面也呈现出自己的独特风格,即较前期制品更加复杂多样。

与以往珐琅彩瓷制品相比,后期制品除增加了更为复杂的制胎造型外,表面普遍使用色地、锦上添花,甚至在口部和底部镀金,另外,在器底足、内部使用松绿釉也是该时期制品的一大特征。

乾隆后期珐琅彩瓷的这些变化与当时的粉彩变化特征极其相似,无疑表明装饰由简练渐趋繁缛,符合该朝彩瓷特点与器物的发展变化规律。

(注:乾隆珐琅彩瓷的前后期分水岭具体时间因笔者手中资料不详而暂时难以划分,待考。

图4:乾隆窑描金粉彩开光花卉蒜头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1:松绿釉装饰进入“乾隆后期珐琅彩瓷”时期,珐琅彩瓷风格也逐渐发生了很大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