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杂原子
1、杂原子是指不包含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外,有电荷的原子。

它们
卷入了化学反应,形成了大量的物质及离子化合物,其中有些杂原子
表现出特殊特性,如硫氰酸盐类及其他硫酸盐,氧化物、元素络合物、磷根类及其他磷酸盐等。

2、阴离子杂原子包括氮离子(NO3–),氧离子(O2–),氧化物
(SO42–)。

这些杂原子往往被用于构建表示各种化合物的分子式,以及表示各种化合物溶解过程的溶液,其形式一般都是正或负电荷。

二、活性氧
1、活性氧(Active Oxygen)是指在化学反应中具有自由自由基或自由
载体特性,可以构成一类性质不稳定的氧分子,例如:自由基羟基氧(·OH)、一氧化氮(·NO)、氧化氮(·NO2)及活性氧(·O2)等。

2、活性氧在地球上的形态十分多样,一般可以分为还原氧和氧化氧,
其中还原氧(·OH)及超氧(·O2)便是衡量活性氧的重要参数。

活性
氧产生的最主要源头是臭氧层破坏及空气污染,同时也是太阳紫外线(UV)的重要来源。

三、原子容量
1、原子容量也称为原子库仑或原子数,是指组成某种元素的原子的数目。

它是用于表示元素活性的量化参数,主要用于衡量比较不同元素的化学反应特性;它被广泛使用于工业合成化学反应,也可用于判断物质溶解和析出反应中元素的构成及参与情况。

2、原子容量可以提示一定元素氧化反应的过程,在绘制一定元素与其他元素活性差异图时,可以参考元素原子容量大小,从而勾勒出各种活性差异之间的关系。

此外,原子容量还可以参照某些离子溶解度规律,用以预测物质的析出反应。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一、化学平衡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等问题都涉及化学平衡的理念,基于此,研究这类问题,我们要从平衡的角度出发,运用化学平衡的观念分析问题。

化学平衡的研究对象是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而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类的水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等都是可逆反应,在水溶液中的行为都表现为一种动态的平衡,这些平衡可看作化学平衡中的一种特例(水溶液中的化学平衡),因此它们有化学平衡的共性,也有其鲜明的个性。

1.弱电解质的电离(以CH3COOH的电离为例)(1)弱电解质的电离:CH3COOHCH3COO—+H+。

(2)电离平衡常数:用K表示,CH3COOH的电离平衡常数可表示为K(CH3COOH)=[c(H+)·c(CH3COO—)]/c(CH3COOH)。

注意:电离平衡常数只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不随参与电离平衡的分子和各离子的浓度变化而变化。

K电离表达式中的各浓度指平衡时的浓度。

通常都用在25℃的电离常数来讨论室温下各种弱电解质溶液的平衡状态。

多元弱酸是分步电离的,它的每一步电离都有相应的.电离常数,通常用K1、K2、K3等表示,其大小关系为K1>K2>K3,一般都要相差104~105倍。

(3)弱电解质电离的特点:①共性特点:动(动态平衡)、定(各微粒的含量保持不变)、等(电离的速率等于离子结合成分子的速率)、变(条件改变,平衡发生移动)。

②个性特点:电离过程吸热;电离程度较小。

(4)外界条件对电离平衡的影响:①浓度:增大弱电解质的浓度,电离平衡向右移动,溶质分子的电离程度减小;增大离子的浓度,电离平衡向左移动,溶质分子的电离程度减小。

②温度:升高温度,电离平衡向右移动,溶质分子的电离程度增大;降低温度,电离平衡向左移动,溶质分子的电离程度减小。

注意:区分电离平衡移动与电离程度变化的关系,电离平衡移动的方向利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来分析,而电离程度是一个相对值,即使电离平衡向右移动,电离程度也不一定增大。

化学选修三有机物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三有机物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三有机物知识点总结一、有机物的结构特点。

1. 碳原子的成键特点。

- 碳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不易失去或得到电子,可与其他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

- 碳原子间可以形成单键(如烷烃中的C - C键)、双键(如烯烃中的C = C 键)、三键(如炔烃中的C≡C键)。

- 碳原子间可以形成链状结构,也可以形成环状结构。

2. 有机物分子的空间构型。

- 甲烷(CH₄):正四面体结构,碳原子位于正四面体的中心,4个氢原子位于正四面体的四个顶点,键角为109°28′。

- 乙烯(C₂H₄):平面结构,分子中的6个原子都在同一平面内,碳碳双键键角约为120°。

- 乙炔(C₂H₂):直线型结构,分子中的4个原子在同一直线上,碳碳三键键角为180°。

- 苯(C₆H₆):平面正六边形结构,12个原子都在同一平面内,碳碳键角为120°。

二、有机物的分类。

1. 按碳骨架分类。

- 链状有机物:分子中的碳原子相互连接成链状,如烷烃、烯烃、炔烃等脂肪族化合物。

- 环状有机物。

- 脂环化合物:分子中含有碳环,但性质与脂肪族化合物相似,如环己烷。

- 芳香化合物:分子中含有苯环的有机物,如苯、甲苯等。

2. 按官能团分类。

- 烷烃(CₙH₂ₙ₊₂):官能团为碳碳单键(C - C),是饱和烃,如甲烷(CH ₄)、乙烷(C₂H₆)等。

- 烯烃(CₙH₂ₙ):官能团为碳碳双键(C = C),如乙烯(C₂H₄)、丙烯(C₃H₆)等。

- 炔烃(CₙH₂ₙ - ₂):官能团为碳碳三键(C≡C),如乙炔(C₂H₂)、丙炔(C₃H₄)等。

- 卤代烃(R - X):官能团为卤素原子(-X,X = F、Cl、Br、I),如氯乙烷(C₂H₅Cl)。

- 醇(R - OH):官能团为羟基(-OH),如乙醇(C₂H₅OH)、甲醇(CH₃OH)等。

- 酚:羟基直接连在苯环上的有机物,官能团为酚羟基,如苯酚(C₆H₅OH)。

- 醛(R - CHO):官能团为醛基(-CHO),如乙醛(CH₃CHO)。

(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二、复习要点1、原子结构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3、共价键4、分子的空间构型5、分子的性质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一)原子结构1、能层和能级(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

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

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

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

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高考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考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考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高考化学选修三是高考化学科目的一部分,主要包括了有机化学、化学工业和活性元素等内容。

这部分的知识点相对较多,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基本概念和反应机理。

以下是对高考化学选修三知识点的详细介绍。

1. 有机化学有机化学是研究碳及其化合物的科学,是高考化学选修三中最重要的知识点之一。

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有机物的命名: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是有机化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命名可以了解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方法有很多,常见的有IUPAC命名法和通用命名法。

(2) 有机反应:有机反应是有机化学的核心内容,主要研究有机物之间的化学反应。

有机反应可以分为加成反应、消除反应和取代反应等不同类型。

(3) 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有机物的结构决定了它们的性质,比如溶解性、稳定性和酸碱性等。

了解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对于理解有机反应过程和预测产物具有重要意义。

2. 化学工业化学工业是指利用化学原理和方法进行生产的一门学科,它与高考化学选修三中的有机化学有很多的联系。

下面是化学工业的一些知识点:(1) 合成氨工业:合成氨是化学工业中非常重要的基础化学品,广泛应用于制造肥料、塑料、染料等。

合成氨的工业生产主要是通过哈伯-博世过程实现的。

(2) 烯烃工业:烯烃是一类含有双键的有机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用途。

烯烃工业主要是通过石油裂解或煤炭加氢等方法进行生产,用于制造聚乙烯、合成橡胶等产品。

(3) 聚合物材料:聚合物是由大量相同或不同的单体分子经共价键连接而成的大分子化合物,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化学工业中广泛使用的聚合物材料包括聚乙烯、聚丙烯和聚氯乙烯等。

3. 活性元素活性元素是指具有较高反应性的元素,主要包括氧、氢、氮、氯等。

活性元素在高考化学选修三中也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1) 氧的化合物与性质:氧是化学中非常重要的元素,它与其他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有很多,如氧化物、过氧化物和氢氧化物等。

了解氧化物的性质对于理解燃烧、酸碱反应等有重要意义。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3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3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3化学选修三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一部分,主要涉及溶液与溶解度、酸碱中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电化学等内容。

这些知识点是化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理解化学世界中的许多现象和反应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对化学选修三中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介绍。

一、溶液与溶解度1. 溶液的概念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混合均匀后形成的一种统一的物质。

溶质是指能够溶解在溶剂中的物质,溶剂是指能够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

溶解的过程取决于溶质和溶剂的相互作用力,通常溶解过程可以用热力学的角度进行解释。

2. 溶解度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单位量的溶剂中最多能溶解的溶质的量。

通常情况下,溶解度与温度有一定的关系,随着温度的升高,溶解度会增大,反之则减小。

3.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温度、溶质和溶剂的特性等。

对于不同的溶质和溶剂,其溶解度可能有显著的差异。

溶解度的变化对于实际生产和化学反应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酸碱中和反应1. 酸碱的定义根据不同的定义,酸和碱可以分为不同的种类,如布朗斯特里定义的酸碱、劳里尔定义的酸碱。

在布朗斯特里定义的酸碱中,酸是能够给出质子的物质,碱是能够接受质子的物质。

在劳里尔定义的酸碱中,酸是指能够给出氢离子的物质,碱是指能够接受氢离子的物质。

2. pH值pH值是一种表示溶液酸碱性强弱的指标,通常情况下,pH值小于7的溶液为酸性,pH值大于7的溶液为碱性,pH值等于7的溶液为中性。

pH值的计算需要用到负性对数的概念,它可以用来分析溶液中的酸碱性质。

3.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指酸和碱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反应,生成盐和水的过程。

在这种反应中,酸和碱失去了其原有的性质,生成新的物质。

酸碱中和反应在生活和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在水处理中、制备盐等方面。

三、氧化还原反应1.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氧化还原反应是指氧化剂和还原剂相互作用,进行电子的转移而产生新物质的化学反应。

氧化是指物质失去电子,还原是指物质得到电子,氧化还原反应总是同时进行的。

化学选修三有机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三有机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三有机知识点总结1. 烷基、烯基、炔基及环烷烃的命名方法和构象:烷基和环烷烃命名法:按照碳原子数、分支数、双键数、环数、连结数、立体构型等命名规则进行命名。

烯烃和炔烃命名法:在碳原子编号的基础上标明双键位置或三键位置。

对于烯烃和炔烃的立体异构体,则需要用E/Z表示立体异构体的相对构型。

2. 芳香族化合物的结构和特性:芳香族化合物分为反芳香族化合物和正芳香族化合物。

反芳香族化合物由4n个π电子组成,呈现出独特的反芳香特性,如环状电子云结构的稳定度低、化学惰性高、难以发生化学反应等。

而正芳香族化合物由(4n+2)个π电子组成,呈现出稳定的芳香特性。

3. 单质、衍生物、合成及应用方面的烃类、醇类、酚类、醛类、酮类、羧酸类、酯类等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合成方法和应用方面的基本知识。

对于烃类,可以通过烷基化、卤代反应、卤代裂解、加成反应等方法进行合成。

醇类在进行烷基化、烯基化、脱水反应、氧化反应、酯化反应等化学反应时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和反应规律。

酚类可通过烃基化、酰化、芳香族的取代反应、芳香族亲电取代反应、氧化等反应合成。

醛类在进行氧化反应、缩合反应和加成反应等反应时呈现出独特的反应特性。

酮类的还原反应、芳香族取代反应、酸催化等反应可以直接合成酮类。

羧酸类的合成方式包括卤代反应、羰基合成、酯化反应、重排反应、氧化反应等化学反应。

酯类的合成反应包括酸催化的酯化反应或碱催化的缩合反应等。

4. 考查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判断、鉴别、分离、提纯及测定物质含量等的基本实验技能。

有机化合物的鉴别方法包括性质比对、芳香族物质嗅觉识别、滴定法、沉淀法、质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核磁共振光谱分析等。

有机化合物的分离和提纯方法包括溶剂萃取法、蒸馏法、结晶法等。

而测定有机化合物含量的方法包括比色法、气相色谱法、多小时萃取法、显微镜法等。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和性质-全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和性质-全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知识点总结主要知识要点:1、原子结构2、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3、共价键4、分子的空间构型5、分子的性质6、晶体的结构和性质(一)原子结构1、能层和能级(1)能层和能级的划分①在同一个原子中,离核越近能层能量越低。

②同一个能层的电子,能量也可能不同,还可以把它们分成能级s、p、d、f,能量由低到高依次为s、p、d、f。

③任一能层,能级数等于能层序数。

④s、p、d、f……可容纳的电子数依次是1、3、5、7……的两倍。

⑤能层不同能级相同,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相同。

(2)能层、能级、原子轨道之间的关系每能层所容纳的最多电子数是:2n2(n:能层的序数)。

2、构造原理(1)构造原理是电子排入轨道的顺序,构造原理揭示了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

(2)构造原理是书写基态原子电子排布式的依据,也是绘制基态原子轨道表示式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不同能层的能级有交错现象,如E(3d)>E(4s)、E(4d)>E(5s)、E (5d)>E(6s)、E(6d)>E(7s)、E(4f)>E(5p)、E(4f)>E(6s)等。

原子轨道的能量关系是:ns<(n-2)f <(n-1)d <np(4)能级组序数对应着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能级组原子轨道所容纳电子数目对应着每个周期的元素数目。

根据构造原理,在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排布中:各能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最外层不超过8个电子;次外层不超过18个电子;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电子。

(5)基态和激发态①基态:最低能量状态。

处于最低能量状态的原子称为基态原子。

②激发态:较高能量状态(相对基态而言)。

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电子跃迁至较高能级时的状态。

处于激发态的原子称为激发态原子。

③原子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电子跃迁时会吸收(基态→激发态)和放出(激发态→较低激发态或基态)不同的能量(主要是光能),产生不同的光谱——原子光谱(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

利用光谱分析可以发现新元素或利用特征谱线鉴定元素。

选修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选修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选修三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本文主要包括选修三化学的知识点,主要内容包括化学平衡、电化学、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四个部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介绍。

一、化学平衡1. 化学平衡的概念化学平衡是指当化学反应达到一定条件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或物质的化学性质不再发生明显变化,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2. 平衡常数平衡常数K是一个表示在特定温度下反应达到平衡时,生成物和反应物浓度的比例的量,它是反应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的乘积的比值。

3. 影响平衡位置的因素影响平衡位置的因素主要包括温度、浓度或压力、表面积等。

4. 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平衡常数与温度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热力学公式推导得出。

5. 反应物的浓度对平衡位置的影响反应物浓度对平衡位置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反应物的化学式以及反应物的浓度。

6. 压力对平衡位置的影响平衡位置还可以通过压力来控制,通过改变压力可以改变平衡位置。

7. 平衡常数的改变平衡常数可以通过改变温度、浓度或压力等来改变。

二、电化学1. 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电解质是指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的化合物,非电解质则是指在水溶液中不能导电的化合物。

2. 电解电解是指在外加电场作用下,使电解质中的离子发生移动而产生化学变化的过程。

3. 电化学电池电化学电池是利用化学能、光能等能量转换为电能的设备,常见的电化学电池有原电池、干电池、蓄电池等。

4. 水解水解是指化合物与水发生反应,将化合物分解为离子的过程。

5. 电导率电导率是指单位长度内,单位截面积的溶液中任意两点之间导通单位电流所需的电压,通常用于表示电解质的导电性。

6. 电解质导电性的影响因素电解质导电性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浓度、温度、电场强度等。

7. 原电池的构成原电池主要由正极、负极和电解液三部分组成。

8. 电解质的输运过程电解质的输运过程主要包括扩散、迁移、传递等过程。

9. 基本电化学方程式基本电化学方程式主要包括氢氧离子在水中的电离、金属在电解质中的溶出和析出等。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第一章与性质.一、认识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2.构造原理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③.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3.掌握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式.①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②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布;3.元素电离能和元素电负性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随着的增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重复出现从ns1到ns2np6的周期性变化.2.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周期性变化:★同周期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的第一电离能最大,的第一电离能最小;★同主族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减小的趋势.说明:①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电子亚层结构为全满、半满时较相邻元素要大即第ⅡA 族、第ⅤA 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分别大于同周期相邻元素;Be、N、Mg、P②.元素第一电离能的运用:a.电离能是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实验验证.b.用来比较元素的金属性的强弱. I1越小,金属性越强,表征原子失电子能力强弱.3.元素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元素的电负性:元素的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对的能力叫做该元素的电负性;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电负性呈周期性变化:同周期从左到右,主族元素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电负性呈现减小的趋势.电负性的运用:a.确定元素类型一般>,非;<,金属元素.b.确定类型两元素电负性差值>,;<,.c.判断元素价态正负电负性大的为负价,小的为正价.d.电负性是判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重要参数表征原子得电子能力强弱.例8.下列各组元素,按依次减小,元素第一电离能逐渐升高的顺序排列的是A.K、Na、Li B.N、O、C C.Cl、S、P D.Al、Mg、Na例9.已知X、Y元素同周期,且电负性X>Y,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X与Y形成化合物时,X显负价,Y显正价B.第一电离能可能Y小于XC.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X对应的酸性弱于Y对应的酸性D.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mY小于HmX二.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内容:离子键――离子晶体1.理解离子键的含义,能说明离子键的形成.了解NaCl型和CsCl型离子晶体的结构特征,能用晶格能解释离子化合物的.1.化学键:相邻原子之间强烈的.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2.离子键:阴、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离子键强弱的判断:离子半径越小,离子所带电荷越多,离子键越强,离子晶体的熔沸点越高. 离子键的强弱可以用晶格能的大小来衡量,晶格能是指拆开1mol离子晶体使之形成气态和阳离子所吸收的能量.晶格能越大,离子晶体的熔点越高、硬度越大.离子晶体:通过离子键作用形成的晶体.典型的离子:NaCl型和CsCl型.晶体中,每个钠离子周围有6个氯离子,每个氯离子周围有6个钠离子,每个氯化钠晶胞中含有4个钠离子和4个氯离子;氯化铯晶体中,每个铯离子周围有8个氯离子,每个氯离子周围有8个铯离子,每个氯化铯晶胞中含有1个铯离子和1个氯离子.3.晶胞中粒子数的--均摊法.2.了解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能用键能、键长、键角等数据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对σ键和π键之间相对强弱的比较不作要求.1.共价键的分类和判断:σ键“头碰头”重叠和π键“肩碰肩”重叠、和非极性键,还有一类特殊的共价键-配位键.2.共价键三参数.共价键的键能与热的关系:= 所有反应物键能总和-所有生成物键能总和.3.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了解和及其性质的差异.1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2键的极性:极性键:不同种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成键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共用电子对发生偏移. 非极性键:同种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成键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相同,共用电子对不发生偏移.3分子的极性:①极性分子: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不相重合的分子.非极性分子: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相重合的分子.②分子极性的判断:分子的极性由共价键的极性及分子的空间构型两个方面共同决定.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的比较4.分子的空间立体结构记住常见分子的类型与形状比较5.了解的特征,能描述金刚石、等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1.原子晶体:所有原子间通过共价键结合成的晶体或相邻原子间以共价键相结合而形成空间立体网状结构的晶体.2.典型的原子晶体有金刚石C、晶体硅Si、二氧化硅SiO2.金刚石是正四面体的空间网状结构,最小的碳环中有6个碳原子,每个碳原子与周围四个碳原子形成四个共价键;晶体硅的结构与金刚石相似;二氧化硅晶体是空间网状结构,最小的环中有6个硅原子和6个氧原子,每个硅原子与4个氧原子成键,每个氧原子与2个硅原子成键.3.共价键强弱和原子晶体熔沸点大小的判断:原子半径越小,形成共价键的键长越短,共价键的键能越大,其晶体熔沸点越高.如熔点:金刚石>>晶体硅.6.理解金属键的含义,能用金属键的自由电子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知道金属晶体的基本堆积方式,了解常见金属晶体的晶胞结构晶体内部空隙的识别、与晶胞的边长等晶体结构参数相关的计算不作要求.1.金属键:金属离子和自由电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请运用自由电子理论解释金属晶体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2①金属晶体:通过金属键作用形成的晶体.②金属键的强弱和金属晶体熔沸点的变化规律:阳离子所带电荷越多、半径越小,金属键越强,熔沸点越高.如熔点:Na<Mg<Al,Li>Na>K>Rb>Cs.金属键的强弱可以用金属的原子7.了解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和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不作要求.1配位键:一个原子提供一对电子与另一个接受电子的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即成键的两个原子一方提供孤对电子,一方提供空轨道而形成的共价键.2①.配合物:由提供孤电子对的配位体与接受孤电子对的中心原子或离子以配位键形成的化合物称配合物,又称.②形成条件:a.中心原子或离子必须存在空轨道. b.配位体具有提供孤电子对的原子.③配合物的组成.④配合物的性质:配合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配合物中配位键越强,配合物越稳定.当作为中心原子的金属离子相同时,配合物的稳定性与配体的性质有关.三.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1.知道分子间作用力的含义,了解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分子间作用力: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是一种静电作用,比化学键弱得多,包括范德华力和氢键.范德华力一般没有饱和性和方向性,而氢键则有饱和性和方向性.2.知道的含义,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对物质某些物理性质的影响.1.分子晶体:分子间以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氢键相结合的晶体.典型的有冰、干冰.2.分子间作用力强弱和分子晶体熔沸点大小的判断: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克服分子间引力使物质熔化和气化就需要更多的能量,熔、沸点越高.但存在氢键时分子晶体的熔沸点往往反常地高.3.了解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对氢键相对强弱的比较不作要求.NH3、H2O、HF中由于存在氢键,使得它们的沸点比同族其它元素氢化物的沸点反常地高. 影响物质的性质方面:增大溶沸点,增大溶解性表示方法:X—H……YN O F 一般都是氢化物中存在.4.了解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四、几种比较1、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比较2、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比较3.物质溶沸点的比较重点1不同类晶体:一般情况下,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2同种类型晶体:构成晶体质点间的作用大,则熔沸点高,反之则小;①离子晶体:离子所带的电荷数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则其熔沸点就越高;②分子晶体:对于同类分子晶体,式量越大,则熔沸点越高;③原子晶体:键长越小、键能越大,则熔沸点越高;3常温常压下状态①熔点:固态物质>液态物质②沸点:液态物质>气态物质。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化学选修三是高中化学课程的一部分,主要涉及有机化学和化学动力学的知识。

了解这些知识对于理解化学的发展历程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有机化学和化学动力学两个方面,对化学选修三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并简单介绍一些相关的实际应用。

一、有机化学有机化学是对含碳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研究。

有机化学在化学领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为几乎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含有碳的化合物构成的。

有机化合物不仅应用广泛,而且具有非常复杂的结构和性质。

在化学选修三中,主要涉及一些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和合成方法等内容。

1.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主要由碳原子的价层电子组成的共价键构成。

有机化合物中的碳原子可以形成单键、双键、三键等不同的化学键,还可以与其他原子形成不同的功能团。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类似于建筑物的框架,框架的不同结构决定了有机化合物的不同性质和用途。

2.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主要由它们的分子结构决定。

有机化合物可以具有很多不同的性质,如融点、沸点、密度、溶解度等。

有机化合物的功能团和分子结构对其性质具有重要影响。

还有些有机化合物还具有生物活性,可以用于医药、农药和化妆品等领域。

3. 有机化合物的合成有机化合物可以通过有机反应来进行合成。

有机反应是有机化学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包括加成反应、消除反应、取代反应、补偿反应等。

根据不同的合成需求,可以采用不同的反应条件和试剂,从而合成所需的有机化合物。

4. 有机化合物的应用有机化合物广泛应用于生活和工业生产中,如各类化妆品、农药、药品、合成纤维、塑料、橡胶等。

有机化合物还是生物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蛋白质、核酸、脂肪等。

而且,有机合成化学也是药物研究和制药工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二、化学动力学化学动力学是研究化学反应速率及其影响因素的科学分支。

理解化学动力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化学反应过程和调控反应速率的方法。

在化学选修三中,主要涉及一些化学反应速率的测定和影响因素的研究。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一.原子结构1.能级与能层2.原子轨道3.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⑴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右图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能级),叫做构造原理。

—能级交错:由构造原理可知,电子先进入4s轨道,后进入3d轨道,这种现象叫能级交错。

说明:构造原理并不是说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低(实际上4s能级比3d能级能量高),而是指这样顺序填充电子可以使整个原子的能量最低。

也就是说,整个原子的能量不能机械地看做是各电子所处轨道的能量之和。

(2)能量最低原理现代物质结构理论证实,原子的电子排布遵循构造原理能使整个原子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简称能量最低原理。

构造原理和能量最低原理是从整体角度考虑原子的能量高低,而不局限于某个能级。

(3)泡利(不相容)原理:基态多电子原子中,不可能同时存在4个量子数完全相同的电子。

换言之,一个轨道里最多只能容纳两个电子,且电旋方向相反(用“↑↓”表示),这个原理称为泡利(Pauli)原理。

(4)洪特规则:当电子排布在同一能级的不同轨道(能量相同)时,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一个轨道,而且自旋方向相同,这个规则叫洪特(Hund)规则。

比如,p3的轨道式为或,而不是。

洪特规则特例:当p、d、f轨道填充的电子数为全空、半充满或全充满时,原子处于较稳定的状态。

即p0、d0、f0、p3、d5、f7、p6、d10、f14时,是较稳定状态。

前36号元素中,全空状态的有4Be 2s22p0、12Mg 3s23p0、20Ca 4s23d0;半充满状态的有:7N 2s22p3、15P 3s23p3、24Cr 3d54s1、25Mn 3d54s2、33As 4s24p3;全充满状态的有10Ne 2s22p6、18Ar 3s23p6、29Cu 3d104s1、30Zn 3d104s2、36Kr 4s24p6。

4.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表示方法(1)电子排布式①用数字在能级符号的右上角表明该能级上排布的电子数,这就是电子排布式,例如K:1s22s22p63s23p64s1。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

⾼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总结原⼦核外电⼦排布原理1.能层、能级与原⼦轨道(1)能层(n):在多电⼦原⼦中,核外电⼦的能量是不同的,按照电⼦的能量差异将其分成不同能层。

通常⽤K、L、M、N……表⽰,能量依次升⾼。

(2)能级:同⼀能层⾥电⼦的能量也可能不同,⼜将其分成不同的能级,通常⽤s、p、d、f等表⽰,同⼀能层⾥,各能级的能量按s、p、d、f的顺序依次升⾼,即:E(s)<E(p)<E(d)<E(f)。

(3)原⼦轨道:电⼦云轮廓图给出了电⼦在核外经常出现的区域。

这种电⼦云轮廓图称为原⼦轨道。

【特别提⽰】(1)任⼀能层的能级总是从s能级开始,⽽且能级数等于该能层序数。

(2)以s、p、d、f……排序的各能级可容纳的最多电⼦数依次为1、3、5、7……的⼆倍。

(3)构造原理中存在着能级交错现象。

由于能级交错,3d轨道的能量⽐4s轨道的能量⾼,排电⼦时先排4s轨道再排3d轨道,⽽失电⼦时,却先失4s轨道上的电⼦。

(4)前四周期的能级排布(1s、2s、2p、3s、3p、4s、3d、4p)。

第⼀能层(K),只有s能级;第⼆能层(L),有s、p两种能级,p能级上有三个原⼦轨道px、py、pz,它们具有相同的能量;第三能层(M),有s、p、d三种能级。

(5)当出现d轨道时,虽然电⼦按ns,(n-1)d,np顺序填充,但在书写电⼦排布式时,仍把(n-1)d放在ns前。

(6)在书写简化的电⼦排布式时,并不是所有的都是[X]+价电⼦排布式(注:X代表上⼀周期稀有⽓体元素符号)。

2.基态原⼦的核外电⼦排布(1)能量最低原理电⼦尽可能地先占有能量低的轨道,然后进⼊能量⾼的轨道,使整个原⼦的能量处于最低状态。

如图为构造原理⽰意图,即基态原⼦核外电⼦在原⼦轨道上的排布顺序图。

注意:所有电⼦排布规则都需要满⾜能量最低原理。

(2)泡利原理每个原⼦轨道⾥最多只能容纳2个电⼦,且⾃旋状态相反。

(3)洪特规则当电⼦排布在同⼀能级的不同轨道时,基态原⼦中的电⼦总是优先单独占据⼀个轨道,且⾃旋状态相同。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化学反应中物质转化的快慢程度。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温度、浓度、催化剂等。

其中,温度的升高会加快反应速率,浓度的增加也会提高反应速率。

催化剂可以降低反应活化能,从而加快反应速率。

化学平衡是指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之间达到一定比例时,反应速率前后保持不变的状态。

在化学平衡中,正向反应和逆向反应速率相等,但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并不相等。

化学平衡可以通过改变温度、压力和浓度等条件来调节。

第二章:溶液的性质与溶解平衡溶液是由溶剂和溶质组成的一种混合物。

溶液的性质包括浓度、溶解度和溶液的物理性质等。

浓度是指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或摩尔数。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溶质在溶剂中的最大溶解量。

溶解平衡是指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和析出之间达到动态平衡的状态。

溶解平衡可以通过溶解度积来描述。

溶解度积是溶解度与溶剂浓度的乘积,当溶解度积大于溶解度时,溶液呈饱和状态;当溶解度积小于溶解度时,溶液呈不饱和状态;当溶解度积等于溶解度时,溶液呈临界饱和状态。

第三章:酸碱平衡与溶液的pH值酸碱平衡是指酸和碱在溶液中发生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酸的特征是能够释放出H+离子,碱的特征是能够释放出OH-离子。

酸碱反应的平衡可以通过酸碱中和反应来描述。

溶液的pH值是衡量溶液酸碱性强弱的指标。

pH值的计算公式为pH=-log[H+],其中[H+]表示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

pH值越低,溶液越酸;pH值越高,溶液越碱;pH值为7时,溶液为中性。

总结:化学选修三涵盖了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溶液的性质与溶解平衡、酸碱平衡与溶液的pH值等知识点。

理解这些知识对于深入了解化学反应和溶液的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掌握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的关系、溶液的浓度和溶解度的计算、酸碱反应和溶液的pH值的计算等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化学现象,为实验设计和控制提供指导。

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验验证理论,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

第一部分知识要点及解题模型归纳1.由K层→Q层,电子的能量:低→高,离核的距离:近→远。

2.任一能层的能级总是从s能级开始,而且能级数等于该能层序数:K层(n=1)只有1s 一个能级,L层(n=2)有2s、2p两个能级,M层(n=3)有3s、3p、3d三个能级,N层(n=4)有4s、4p、4d、4f四个能级,…3.每个能级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能层序数平方的两倍,即2n2(n=1,2,3,4,…,2n2=2,8,18,32,…)4.当同一能级上的电子排布为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和全空状态(p0、d0、f0)时,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

这是洪特规则的特例。

根据这个规律,铬(24Cr)的外围电子排布是3d54s1(3d、4s能级均为半充满)而不是3d44s2,铜(29Cu)的外围电子排布是3d104s1(3d全充满、4s半充满)而不是3d94s2等等。

5.21—30号元素的价电子排布依次为:3d14s2→3d24s2→3d34s2→3d54s1→3d54s2→3d64s2→3d74s2→3d84s2→3d104s1→3d104s2。

6.ns、np、nd、nf能级分别有1、3、5、7个原子轨道,最多容纳2、6、10、14个电子。

所以n能层的能级数为n,原子轨道数为n2,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n2。

7.非金属元素并不都在p区(H元素在s区);最外层只有1个电子,并不一定在ⅠA族(可能为ⅠA族及Cr、Cu等元素);最外层只有2个电子,并不一定在ⅡA族(可能为ⅡA族、He及Sc、Ti、V等多数过渡元素);最外层有3-7个电子,则一定在ⅢA~ⅦA族。

8.各周期所包含的元素种数为2、8、8、18、18、32、32(现在排了26种,若排满则为32种),即可巧记为1个2、2个8、2个18、2个32(联系2n2)。

因此,记住“2-8-8-18-18-32-32”、“1-3-11-19-37-55-87”(ⅠA族)、“2-10-18-36-54-86”(O族)类3组数字中的任意一组及族序数的顺序即可由任意原子序数推知元素的位置。

选修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选修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选修三化学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知识点的总结:化学反应动力学:反应速率:描述反应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率。

反应速率常数:表示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之间的关系。

反应级数:描述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

反应速率与温度:高温下反应速率较快,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可由活化能和碰撞理论解释。

催化剂:增加反应速率但不参与反应本身。

化学平衡与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平衡态: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之间的比例不再变化。

平衡常数:描述平衡态下反应物浓度之间的比例关系。

平衡常数与温度:温度升高时,平衡常数可能会发生变化。

平衡常数与反应方程式:通过平衡常数可推断反应方程式的平衡位置。

酸碱与溶液:酸碱性:根据氢离子(H⁺)或氢氧根离子(OH⁻)的生成与否判断溶液的酸碱性。

酸碱指示剂:根据颜色的变化来检测溶液的酸碱性。

pH值:用于描述溶液酸碱强度的指标,pH值小于7为酸性,大于7为碱性。

酸碱中和反应: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强酸强碱与弱酸弱碱:强酸强碱离子化程度高,弱酸弱碱离子化程度低。

电化学与电解: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电解质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非电解质不能导电。

电解:通过电流在电解质溶液中产生化学变化。

电解质溶液中的电解过程:阴极反应和阳极反应,电子转移和离子迁移。

氧化还原反应与电池: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电子流,电池利用氧化还原反应产生电能。

以上是选修三化学的主要知识点总结,涵盖了化学反应动力学、化学平衡与化学反应的平衡常数、酸碱与溶液以及电化学与电解等内容。

在学习过程中,建议结合教材的具体章节和实验案例进行深入学习和实践操作,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

化学选修三知识点总结化学选修三通常指的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有机化学部分,它包含了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反应机制以及合成方法等内容。

以下是对化学选修三知识点的总结。

一、有机化合物的基本概念有机化合物是指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它们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反应及其合成的科学。

二、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有机化合物的命名遵循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的规则。

命名时需要考虑化合物的母体、取代基、位置编号等因素。

三、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包括碳链、环状结构和立体化学。

碳原子通常以sp3、sp2和sp杂化形式存在,形成不同的化学键。

四、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如熔点、沸点、溶解性等,与其分子结构和分子间作用力密切相关。

例如,分子间存在氢键的化合物通常具有较高的沸点。

五、有机反应的类型有机反应类型包括加成反应、取代反应、消除反应和重排反应等。

这些反应类型是理解有机化学合成和转化的基础。

六、有机反应的机理了解有机反应的机理对于预测反应的进程和结果至关重要。

反应机理涉及到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以及中间体的生成。

七、有机合成的策略有机合成是有机化学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涉及到从简单原料出发,通过一系列反应合成目标分子。

合成策略包括逆合成分析、保护基团的使用等。

八、有机化合物的光谱分析有机化合物的光谱分析是鉴定其结构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光谱方法有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NMR)、紫外-可见光谱(UV-Vis)和质谱(MS)等。

九、有机化合物的生物合成生物合成是指生物体内通过酶催化的有机反应合成有机化合物的过程。

例如,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葡萄糖,动物通过代谢途径合成氨基酸和脂肪酸。

十、有机化合物在医药中的应用许多有机化合物具有生物活性,被广泛用于医药领域。

例如,抗生素、止痛药、抗抑郁药等都是有机化合物。

十一、有机化合物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有机化合物在材料科学中也有重要应用,如塑料、橡胶、纤维和涂料等。

选修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选修三化学知识点总结

选修三化学知识点总结一、化学动力学1.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反应速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消耗或生成物增加的物质量或物质浓度。

其表示式为:-R = ΔC/Δt其中R为反应速率,ΔC为反应物浓度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量,Δt为时间变化量。

2. 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温度-浓度-催化剂3. 化学反应速率规律-速率定律-反应级数-速率常数-反应速率与浓度关系二、化学平衡1. 化学平衡的条件-当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变化达到一定范围内均保持不变时,称之为化学平衡。

平衡条件可用平衡常数表示。

2. 平衡常数-平衡常数K,在不同温度下有不同的数值。

当温度不变时,K值也不变。

K值越大,反应趋向生成物的浓度越大。

3. 平衡常数与反应物质浓度、温度的关系-根据Le Chatelier原理,如果改变系统的某个条件,系统将往平衡的反方向变化,以抵消这种改变。

4. 平衡态的移动-加入反应物或生成物会使得平衡态移向反方向,以抵消浓度变化-改变温度也会影响平衡态的移动5. 平衡常数的测定-可以通过实验测定反应物质的浓度与时间的关系来得到平衡常数。

三、电化学1. 化学电池-化学电池由正负两极组成,通过化学反应来转化化学能为电能,从而进行电子传导。

2. 电解-电解是指利用电能将电解质溶液进行电解反应,从而使正负离子分开。

3. 半电池及电极反应-半电池包含阳极和阴极,电极的电势可以通过金属电极的标准电极电势表来计算。

4. 电化学反应动力学-电极电势可以通过反应物质浓度与时间的关系来计算。

5. 电解质溶液的电导与电解质浓度-溶液的电导率与溶液中电解质的浓度成正比。

6. 电解质溶液的电导与温度-电解质溶液的电导率与温度呈正相关,温度升高时电导率也会升高。

四、化学原理及工业实践1. 分子量与质量分数-分子量是化合物相对于碳-12的原子质量,质量分数是物质的质量与溶液总质量的比值。

2. 反应的摩尔计算-反应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是以化学方程式为依据的,在计算时需要根据摩尔比来计算物质的质量、体积或浓度。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归纳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归纳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归纳一、原子结构。

1. 能层与能级。

- 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能层,能层用符号K、L、M、N、O、P、Q表示,能量依次升高。

- 能级:同一能层里电子的能量也可能不同,又将其分成不同的能级,如s、p、d、f等能级,各能级的能量顺序为ns < np < nd < nf(n为能层序数)。

2. 构造原理与电子排布式。

- 构造原理:随着核电荷数递增,大多数元素的电中性基态原子的电子按顺序填入核外电子运动轨道,这个顺序被称为构造原理。

- 电子排布式:如铁(Fe)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64s^2。

为了简化,还可以写成[Ar]3d^64s^2(其中[Ar]表示氩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结构)。

3. 基态与激发态、光谱。

- 基态原子:处于最低能量的原子。

- 激发态原子:当基态原子的电子吸收能量后,会跃迁到较高能级,变成激发态原子。

- 光谱:不同元素的原子发生跃迁时会吸收或释放不同频率的光,可以用光谱仪摄取各种元素的电子的吸收光谱或发射光谱,总称原子光谱。

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可用于元素的定性分析。

二、分子结构与性质。

1. 共价键。

- 共价键的类型。

- σ键:原子轨道以“头碰头”方式重叠形成的共价键,如H - H键,s - s 重叠;H - Cl键,s - p重叠等。

- π键:原子轨道以“肩并肩”方式重叠形成的共价键,如N≡ N中,除了一个σ键外,还有两个π键。

- 共价键的参数。

- 键能:气态基态原子形成1mol化学键释放的最低能量。

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稳定。

- 键长:形成共价键的两个原子之间的核间距。

键长越短,键能越大,共价键越稳定。

- 键角:在原子数超过2的分子中,两个共价键之间的夹角。

键角是描述分子立体结构的重要参数,如CO_2分子中键角为180^∘,为直线形分子;H_2O分子中键角为104.5^∘,为V形分子。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

高中化学选修三知识点高中化学选修三是一门涉及到化学反应及性质的课程。

它扩展了学生的化学知识,使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化学世界的奥秘。

在高中化学选修三中,有几个核心的知识点,它们是酸碱中和、氧化还原反应和电化学。

1. 酸碱中和酸碱中和是一种化学反应,涉及到酸和碱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一般情况下,酸和碱会反应生成盐和水。

这个反应可以通过酸碱指示剂来判断。

例如,酸性溶液会将蓝色的酸碱指示剂变成红色,而碱性溶液则会将红色的指示剂变成蓝色。

这种反应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发生,例如吃酸梅时,我们可以感受到酸味的溶液与碱性唾液的中和作用。

2.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是一种化学反应,涉及到物质的电子转移。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有两种基本的反应类型: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氧化反应是指物质失去电子的过程,而还原反应则是指物质获得电子的过程。

这种反应可以被用来制造电池、处理废水以及在工业上制造氧气等。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包括电池的充电和放电过程,以及金属的生锈。

3. 电化学电化学是研究电池和电解池的科学。

在电化学中,有两个核心的知识点:电池和电解。

电池是一种可以产生电流的装置,它由两个反应性不同的电极和一个电解质组成。

当电池连接到一个外部电路时,化学反应会释放出电能。

电解则是通过电流将化学物质分解成其它物质的过程。

这种方法可以用来制造纯净的金属、电镀和处理废水等。

电化学也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例如电解可以将有毒物质转化为无毒的物质。

高中化学选修三的知识点不仅仅局限于以上三个方面,还包括了更多的复杂概念和实验技术。

学生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并为将来在化学学科上进一步研究打下基础。

同时,这些知识点也与工业生产、环境保护和医学等领域息息相关,有助于学生拓宽思维和认识世界。

总的来说,高中化学选修三是一门引人入胜的课程,它不仅仅教会了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化学反应和性质,还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技能和观察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化学选修3知识点全部归纳(物质的结构与性质)▼第一章原子结构与性质.一、认识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了解电子云、电子层(能层)、原子轨道(能级)的含义.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 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2.(构造原理)了解多电子原子中核外电子分层排布遵循的原理,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1~36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1).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2).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①.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②.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③.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3).掌握能级交错图和1-36号元素的核外电子排布式.①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②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布。

3.元素电离能和元素电负性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

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重复出现从ns1到ns2np6的周期性变化.(2).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周期性变化:★同周期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稀有气体的第一电离能最大,碱金属的第一电离能最小;★同主族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减小的趋势.说明:①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

电子亚层结构为全满、半满时较相邻元素要大即第ⅡA 族、第ⅤA 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分别大于同周期相邻元素。

Be、N、Mg、P②.元素第一电离能的运用:a.电离能是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实验验证.b.用来比较元素的金属性的强弱. I1越小,金属性越强,表征原子失电子能力强弱.(3).元素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元素的电负性:元素的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对的能力叫做该元素的电负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电负性呈周期性变化:同周期从左到右,主族元素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电负性呈现减小的趋势.电负性的运用:a.确定元素类型(一般>,非金属元素;<,金属元素).b.确定化学键类型(两元素电负性差值>,离子键;<,共价键).c.判断元素价态正负(电负性大的为负价,小的为正价).d.电负性是判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重要参数(表征原子得电子能力强弱).例8.下列各组元素,按原子半径依次减小,元素第一电离能逐渐升高的顺序排列的是A.K、Na、Li B.N、O、C C.Cl、S、P D.Al、Mg、Na例9.已知X、Y元素同周期,且电负性X>Y,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X与Y形成化合物时,X显负价,Y显正价B.第一电离能可能Y小于XC.最高价含氧酸的酸性:X对应的酸性弱于Y对应的酸性D.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HmY小于HmX二.化学键与物质的性质.内容:离子键――离子晶体1.理解离子键的含义,能说明离子键的形成.了解NaCl型和CsCl型离子晶体的结构特征,能用晶格能解释离子化合物的物理性质.(1).化学键:相邻原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化学键包括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2).离子键:阴、阳离子通过静电作用形成的化学键.离子键强弱的判断:离子半径越小,离子所带电荷越多,离子键越强,离子晶体的熔沸点越高.离子键的强弱可以用晶格能的大小来衡量,晶格能是指拆开1mol离子晶体使之形成气态阴离子和阳离子所吸收的能量.晶格能越大,离子晶体的熔点越高、硬度越大.离子晶体:通过离子键作用形成的晶体.典型的离子晶体结构:NaCl型和CsCl型.氯化钠晶体中,每个钠离子周围有6个氯离子,每个氯离子周围有6个钠离子,每个氯化钠晶胞中含有4个钠离子和4个氯离子;氯化铯晶体中,每个铯离子周围有8个氯离子,每个氯离子周围有8个铯离子,每个氯化铯晶胞中含有1个铯离子和1个氯离子.(3).晶胞中粒子数的计算方法--均摊法.2.了解共价键的主要类型σ键和π键,能用键能、键长、键角等数据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对σ键和π键之间相对强弱的比较不作要求).(1).共价键的分类和判断:σ键(“头碰头”重叠)和π键(“肩碰肩”重叠)、极性键和非极性键,还有一类特殊的共价键-配位键.(2).共价键三参数.共价键的键能与化学反应热的关系:反应热= 所有反应物键能总和-所有生成物键能总和.3.了解极性键和非极性键,了解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及其性质的差异.(1)共价键: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2)键的极性:极性键:不同种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成键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不同,共用电子对发生偏移.非极性键:同种原子之间形成的共价键,成键原子吸引电子的能力相同,共用电子对不发生偏移.(3)分子的极性:①极性分子: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不相重合的分子.非极性分子:正电荷中心和负电荷中心相重合的分子.②分子极性的判断:分子的极性由共价键的极性及分子的空间构型两个方面共同决定.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的比较4.分子的空间立体结构(记住)常见分子的类型与形状比较5.了解原子晶体的特征,能描述金刚石、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1).原子晶体:所有原子间通过共价键结合成的晶体或相邻原子间以共价键相结合而形成空间立体网状结构的晶体.(2).典型的原子晶体有金刚石(C)、晶体硅(Si)、二氧化硅(SiO2).金刚石是正四面体的空间网状结构,最小的碳环中有6个碳原子,每个碳原子与周围四个碳原子形成四个共价键;晶体硅的结构与金刚石相似;二氧化硅晶体是空间网状结构,最小的环中有6个硅原子和6个氧原子,每个硅原子与4个氧原子成键,每个氧原子与2个硅原子成键.(3).共价键强弱和原子晶体熔沸点大小的判断:原子半径越小,形成共价键的键长越短,共价键的键能越大,其晶体熔沸点越高.如熔点:金刚石>碳化硅>晶体硅.6.理解金属键的含义,能用金属键的自由电子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知道金属晶体的基本堆积方式,了解常见金属晶体的晶胞结构(晶体内部空隙的识别、与晶胞的边长等晶体结构参数相关的计算不作要求).(1).金属键:金属离子和自由电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请运用自由电子理论解释金属晶体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2)①金属晶体:通过金属键作用形成的晶体.②金属键的强弱和金属晶体熔沸点的变化规律:阳离子所带电荷越多、半径越小,金属键越强,熔沸点越高.如熔点:Na<Mg<Al,Li>Na>K>Rb>Cs.金属键的强弱可以用金属的原子7.了解简单配合物的成键情况(配合物的空间构型和中心原子的杂化类型不作要求).(1)配位键:一个原子提供一对电子与另一个接受电子的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即成键的两个原子一方提供孤对电子,一方提供空轨道而形成的共价键.(2)①.配合物:由提供孤电子对的配位体与接受孤电子对的中心原子(或离子)以配位键形成的化合物称配合物,又称络合物.②形成条件:a.中心原子(或离子)必须存在空轨道. b.配位体具有提供孤电子对的原子.③配合物的组成.④配合物的性质:配合物具有一定的稳定性.配合物中配位键越强,配合物越稳定.当作为中心原子的金属离子相同时,配合物的稳定性与配体的性质有关.三.分子间作用力与物质的性质.1.知道分子间作用力的含义,了解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分子间作用力: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是一种静电作用,比化学键弱得多,包括范德华力和氢键.范德华力一般没有饱和性和方向性,而氢键则有饱和性和方向性.2.知道分子晶体的含义,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大小对物质某些物理性质的影响.(1).分子晶体:分子间以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氢键)相结合的晶体.典型的有冰、干冰.(2).分子间作用力强弱和分子晶体熔沸点大小的判断:组成和结构相似的物质,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分子间作用力越大,克服分子间引力使物质熔化和气化就需要更多的能量,熔、沸点越高.但存在氢键时分子晶体的熔沸点往往反常地高.3.了解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对氢键相对强弱的比较不作要求).NH3、H2O、HF中由于存在氢键,使得它们的沸点比同族其它元素氢化物的沸点反常地高.影响物质的性质方面:增大溶沸点,增大溶解性表示方法:X—H……Y(N O F) 一般都是氢化物中存在.4.了解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四、几种比较1、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比较2、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比较3.物质溶沸点的比较(重点)(1)不同类晶体:一般情况下,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2)同种类型晶体:构成晶体质点间的作用大,则熔沸点高,反之则小。

①离子晶体:离子所带的电荷数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则其熔沸点就越高。

②分子晶体:对于同类分子晶体,式量越大,则熔沸点越高。

③原子晶体:键长越小、键能越大,则熔沸点越高。

(3)常温常压下状态①熔点:固态物质>液态物质②沸点:液态物质>气态物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