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1939年德国经济奇迹
纳粹德国
纳粹德国:崛起如何变为灾难Zwlzwlzwl91945年4月30日,56岁的希特勒自杀。
5月7日,存在了十二年四个月的第三帝国,签下了无条件投降书。
5月8日午夜,鏖战了五年八个月零七天的欧洲迎来了和平。
炮火和轰炸停止了,但欧洲已是断垣残壁。
这对六十年后热爱自由和和平的人来说,依然是一场挥之不去的梦魇。
“阿道夫·希特勒是世界历史上可怕的人物。
”一位当代的德国历史学家如是说。
然而纳粹德国给世界带来六十年前的那场浩劫,却不仅仅是因为希特勒品性的缘故。
1933年1月30日,兴登堡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
纳粹党从在野党一跃而成了德国主要的执政党。
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是在危机中执掌大权的。
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的时候,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使得二十年前惨败的德国,又重新崛起成为欧洲大国。
可以说,刚刚上台的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面对的是一个经济凋敝的德国。
可等到战后,纳粹德国的名将古德里安在回忆录里依然可以大言不惭地说,德国在希特勒独裁之下获得了一些卓越成就,其中一项就是“失业现象消灭了”。
如果不因人废言,平心而论,这位战犯的话并不是简单的自吹自擂。
希特勒的执政经历表明,独裁统治可不是任何时候对任何人都面目可狰。
1933年希特勒刚上台时,德国经济几乎陷于停顿状态,失业人数高达600万,如果加上400万临时工,算上家属,德国6600万人口中,几乎一半在饥饿和贫困线上挣扎。
1933年2月1日,也就是希特勒上台的第三天,他就在广播电台发表《告德意志国民书》,声称政府要“拯救德意志的农民,维持给养和生存基础!拯救德意志的工人,向失业展开一场大规模的全面进攻!”这不仅仅是新官上任三把火似的政治口号。
事实上,通过纳粹当局的努力,到1938年德国失业率仅1.3%,而同时美国失业率为1.89%,英国为8.1%,比利时为8.7%,荷兰为9.9%。
用纳粹党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创造了“消灭失业的经济奇迹”。
在着力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纳粹德国也高度重视社会福利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的经济状况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的经济状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研究中,对于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是否已在经济上准备好战争这一问题,历来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苏联史学家德波林主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认为第三帝国以真正德国式的准确性进行了好几年的大战准备, 至1939 年夏末基本上完成了,美国史学家克莱因持相反的观点,事实上, 重整军备的支出额是不多的。
德国的战争经济动员的规模相当有限。
笔者认为, 这两观点都偏向极端。
希特勒一上台就在经济上加紧战争的准备, 到大战爆发时, 军备达到相当规模, 但这时的德国仍然没有为一场世界大战做好充分准备。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的失败而告终, 德国被迫接受了屈辱的《凡尔赛条约》。
条约对德国的军备进行了极其严格的限制。
陆军总数不得超过十万人。
禁止生产坦克、装甲车、潜艇等重型武器不允许拥有空军等。
屈辱性的条约在德国引起普遍不满, 而军方与工业家在条约签订后不久便秘密地着手重整军备了。
1924年11月, 在陆军首脑西克特的默许下, 一个为将来经济动员而准备的军事小组形成了。
不久, 该小组易名为“经济参谋部” , 隶属于军械局, 最初的任务是集中和协调国防军在军备发展和采购方面的一切活动。
1928年9月, 经济参谋部对战争的工业准备做了一次极端秘密的调查, 发现被协约国军事监督委员会批准生产军备的企业的产量远远超过了允许德国生产的武器和军火的数量。
有些工厂甚至与国外进行违法武器贸易。
另外, 在军械局的参助下, 未被允许生产军备的公司也开始生产武器。
禁止生产的武器也开始生产出来, 克虏伯的工厂1926年就开始生产坦克。
1928年10月, 在格罗纳的推动下, 内阁绕过国会同意国防军的军备计划, 这项计划的军事目标是保证组建16个师的设备与军火的基本供应, 以及保持有限的储备, 并采取军事动员时所需的增强工业生产能力的措施。
该项目标将在1928年9月和1932年完成, 约需花费3亿5千万帝国马克。
试析希特勒上台后在德国经济领域所取得的积极性成就
试析希特勒上台后在德国经济领域所取得的积极性成就摘要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并组织政府,由此德国进入了持续12年的希特勒时代。
希特勒上台后德国的经济一直朝着国家控制下的战争经济体制发展,以1939年二战爆发为界,之前为战前准备阶段经济,之后为战时经济。
在希特勒的领导下德国在战前劳动力、工商业、农业都取得了许多积极的成就,但不可否认,这种靠恐怖手段维持的战争经济也存在着很大的隐患。
关键词德国希特勒经济1929年9月,从美国开始爆发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危机,这场危机沉重的打击了处于资本主义链条上的许多国家,但由于一战后美国对德国的经济援助使得德国在这场经济危机中受到的打击尤为沉重。
然而这时德国的魏玛共和国政府却对这样的危机束手无策,危机一直持续到1933年,在这期间,德国工业生产下降了28.8%,下降幅度仅次于美国处于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
随着德国经济的下降,失业人口大量增加,1929年的失业人口为200万,到1933年时已经达到了600万,最多时可以达到800万。
失业人口的急剧增加引起了社会的不稳定,魏玛共和国陷入了危机当中,此时法西斯主义在德国横行。
希特勒利用这一时期展开了大规模的竞选活动,他承诺如果他上台就要废除《凡尔赛和约》,重建德国军事机构,允许私人企业自由发展,消灭失业,使人人都有工作和面包。
这样的政策正好迎合了当时国民的深切希望,与此同时纳粹党又与国内的大资产阶级和大地主阶级勾结,为赢得竞选做好充分的准备。
1932年11月沙赫特、梯森、西门子等垄断资本家联名上书要求兴登堡总统委任希特勒组阁,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并组织内阁。
希特勒热衷于他的法西斯独裁统治,在经济方面,他的每一项政策几乎都服务于他为战争而服务的目标。
不可否认,希特勒是一个有经济谋略的领导者,经济用人的决策以经济目标为转移,从沙赫特到戈林再到施佩尔,希特勒每一位经济领导者的选择都深刻的反应了他的追求。
纳粹如何创造“经济奇迹”?
纳粹如何创造“经济奇迹”?纳粹德国的“复兴奇迹”一直是第三帝国Fans津津乐道的题目。
希特勒以前的内阁总理换来换去,愿许得真不少,每次但听环佩响,不见美人来;佳人不来,也就罢了,可是今天通胀明天衰退加上还不完的外债,来的都是这种牛鬼蛇神,真叫人无语凝噎。
希特勒上台4年,失业率从高于30%下降到几乎为0,国民经济总值增长超过100%,同时完成了全国高速公路网的建设,重整了重工业基础体系,还装备了一支现代化军队。
如果你看过雷妮·里芬斯塔尔那部著名的《奥林匹克》,一定会对1936年德国综合国力和精神状态留下深刻印象,那响彻云霄的欢呼,如林屹立的手臂,气势宏伟的建筑,健美如神祗的运动员,无一不暗示着隐然志在天下的实力与霸气。
希特勒的个人威望也达到了顶峰,他甚至不再需要早年那样的演讲才华,只消在公共场合露露小脸,成千上万群众就宛如自动催眠一般立马如醉如痴。
那么,如果这时候希特勒有幸意外死亡的话,是不是就“生得伟大,死得光荣”了,然后以民族救星的形象名垂青史?希特勒是如何创造经济奇迹的呢?对比希特勒政府和罗斯福政府在1933年之后的经济政策,不难发现它们何其相似乃尔。
同样的国家干涉,兴建公共项目,发行公债,贬值货币,扩大卡特尔组织;甚至连名字都差不多,罗斯福的叫“新政”(New Deal),希特勒的叫“新计划”(New Plan)。
诚然,在世界范围经济危机条件下,大家面对的问题大同小异,比较行之有效的也无非国家垄断主义那一套。
然而,同样的照方抓药,各国家底不同,人家吃独味人参,你可能只弄得起点参须,贾府的方子刘姥姥看了也是干瞪眼。
美国的广阔幅员、丰富资源、生产潜力没有一条德国能望其项背,这且不提,单单说通货这一块,它就是一战最大的获利者,加上延续下来一贯的高保护关税政策,资本对外扩张多年带来的惊人收益,它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和战后年年赔款的德国怎么比?有黄金和外汇的保障,人家可以搞货币贬值而不引起通货膨胀,可以玩赤字游戏而不导致财政破产;换了你行吗?摆在经济部长博士面前的就是这样一顿无米之炊。
德国的经济奇迹
德国的经济奇迹〖德国制造业和航运业的强力崛起,大有问鼎世界,取英国而代之的势头。
但脆弱的金融体系,又使得她通往世界霸主的道路坎坷而艰难。
〗1873年后,英帝国的经济萧条与欧洲大陆工业经济的蒸蒸日上形成了强烈反差,其中与德意志帝国的对比更为明显,这便是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
石油已经成为矛盾和冲突的焦点,对此,只有伦敦、纽约银行和金融圈子里的少数精英分子有所的认识,其他人直到数年后才认识到这一点。
在1890年之前,针对德国工业的高速发展,英国银行业和政界的精英人物发出了两个警告。
第一个警告是德国出现了独立的、现代化的商船队和海军舰队,这无疑对英国形成了致命威胁。
自1815年维也纳会议以来,英国海军一直称霸海上,无人能敌。
第二个警告针对的是德国野心勃勃的铁路建设计划,当时德国计划修建一条连接柏林与巴格达(当时属于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的铁路。
关于英德两国的海军对抗和建设从柏林到波斯湾的铁路,对英德双方来说,即使没有公开表露,也可以肯定,都是为了石油。
英国当局认为,英德两国在世纪之交开战的真正原因也在于此。
我们将会看到个中缘由。
到19世纪90年代,德国的工业与农业快速发展,由此引发的技术进步,无论速度还是质量均超越了英国。
与此同时,南北战争之后,美国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国内的发展。
因此,在19世纪的最后十年里,英国把德国工业的崛起看成是对其全球霸权的最大威胁。
几十年来,德国一步一步地采纳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经济改革措施,建设全国现代铁路运输系统,给正在发展的国内工业相应的关税保护,再加上1871年后德意志帝国稳定而统一的政治环境,自19世纪70年代以来,其经济成就已经明显地显现出来。
在19世纪50年代前,效仿英国的成功模式成了德国经济的主要策略。
此外,在德国大学,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自由贸易论,也被推崇为神圣的真理。
19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陷入萧条,同时影响到德国和奥地利。
纳粹提高社会福利的目的:涣散民众对法西斯的抵制
纳粹提高社会福利的目的:涣散民众对法西斯的抵制核心提示:希特勒上台后大力推行社会保险制度,提高国民的社会福利,扩大了职工的有薪休假制度,仅1937年1年内,全德约有1000万人参加休假旅游。
德国还通过劳动美化活动来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
就经济发展而言,从1932年到1937年,国民生产增长了102%,国民收入也增加了1倍。
民众生活的改善,加上媒体的大肆宣传和对其他声音和信息源的封锁,使得人们产生社会地位提高的错觉,涣散了民众内部对法西斯统治的抵制。
1945年4月30日,56岁的希特勒自杀。
5月7日,存在了12年4个月的德国第三帝国,签下了无条件投降书。
5月8日午夜,鏖战了5年8个月零7天的欧洲迎来了和平。
炮火和轰炸停止了,但欧洲已是断垣残壁。
这对60年后热爱自由和和平的人来说,依然是一场挥之不去的梦魇。
“阿道夫·希特勒是世界历史上可怕的人物。
”然而纳粹德国给世界带来的那场浩劫,却不仅仅是因为希特勒品性的缘故。
1933年希特勒刚上台时,德国经济几乎陷于停顿状态,失业人数高达600万,如果加上400万临时工,算上家属,德国6600万人口中,几乎一半在饥饿和贫困线上挣扎。
然而,通过纳粹当局的努力,到1938年德国失业率仅1.3%,而同时美国失业率为1.89%,英国为8.1%,比利时为8.7%,荷兰为9.9%。
用纳粹党的话来说,就是创造了“消灭失业的经济奇迹”。
纳粹德国也高度重视社会福利政策。
希特勒上台后大力推行社会保险制度,提高国民的社会福利,扩大了职工的有薪休假制度,仅1937年1年内,全德约有1000万人参加休假旅游。
德国还通过劳动美化活动来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
1938年夏天,希特勒甚至声称要实现“每个德意志职工拥有一辆小汽车”。
就经济发展而言,从1932年到1937年,国民生产增长了102%,国民收入也增加了1倍。
纳粹创造了德国经济恢复的奇迹。
民众生活的改善,加上媒体的大肆宣传和对其他声音和信息源的封锁,使得人们产生社会地位提高的错觉,涣散了民众内部对法西斯统治的抵制,而且广大下层民众也对它在政治上持顺从和支持态度。
纳粹德国发动金融战内幕
人与事域外档案关押大量犹太人的萨克森豪森集中营据俄罗斯《军事历史》杂志报道,二战中,纳粹德国曾秘密发动金融战,除了利用中立国瑞士的银行系统洗钱,还逼迫“造假专家”伪造了价值60亿美元的假钞。
由于“造假专家”消极怠工,纳粹最终没能用这些假钞扰乱英美金融市场。
柏林“造假之王”1933年,纳粹党取得德国政权,亚尔马·沙赫特被希德勒任命为德意志帝国银行负责人,次年又被任命为纳粹德国的财政部长。
他为希特勒立下汗马功劳,第三帝国实现所谓“经济复苏”,他可以说“功不可没”。
为了帮助纳粹德国摆脱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持续的经济危机,沙赫特采取了四项举措。
一是由政府举债,兴建公共工程。
例如纵横德国全境的公路网(其用途之一是更便捷地调动军队)就是那个时期的产物。
二是大力扩军。
德国扩军受到《凡尔赛合约》的限制,是违反国际法的,政府也没有那么多资金。
沙赫特为实现德国的再次武装,提出由帝国银行发行一种汇票,相当于受纳粹德国发动金融战内幕文·图/姜森政府信用保护的账外实体,用于购买军火公司的产品。
在纸面上,这种汇票总共只发行了100万马克。
就这样,德国偷偷地重新武装起来,而政府没有付出特别大的代价。
三是施行配给制。
德国扩军所需的资源不够,于是政府限制供应油料、食物等,从而将物资用于进一步扩军。
其后果是德国的农业相比一战后没有什么发展,仅略高于1913年的水平。
四是大搞没收充公。
先是犹太人经营的产业统统被没收,随着种族迫害扩大化,大量犹太人的家庭资产也被纳粹没收。
通过上述“多管齐下”的政策,纳粹德国创造了所谓“经济奇迹”,纸面上的经济增速一度超过20%。
但是,这种饮70人与检察风云 2023年第24期1937年,意气风发的亚马尔·沙赫特(左)鸩止渴的经济发展模式带来了严重的问题。
随着战争对德国国力的消耗不断增大,纳粹将金融战提上议事日程。
1936年,来自苏联的犹太移民萨利成为当时闻名柏林的“造假之王”。
德国经济发展历程简述
德国经济发展历程简述德国经济发展历程简述德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工业国家之一,其经济在欧洲乃至全球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德国经济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从那时起,德国以其强大的制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成就,成为欧洲最大最富裕的国家之一。
本文将介绍德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从工业化到当前的国际地位。
一、工业化时期(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德国的现代工业始于19世纪中叶,当时工业革命正处于高峰时期。
德国政府大力推动工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例如降低关税和促进国内贸易等,吸引了大量资本和技术投入。
德国的制造业快速崛起,成为当时世界主要的产业中心之一。
德国的工业化主要集中在机器制造、钢铁、煤炭开采等重工业领域。
德国以其先进的技术、高效的生产工艺和优秀的产品质量闻名于世。
在20世纪初,德国的钢铁产量已经超过英国,成为欧洲第一大钢铁生产国。
德国也在化学和电力等其他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德国经济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德国在经济和军事上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德国的生产能力在战争中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但同时也受到了破坏和损失。
德国在战争中所失去的资源和人力使得其经济长期受到限制。
三、经济崛起和大萧条(1920-1945)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之后经历了激进的政治变革和经济复苏。
20世纪20年代初,德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它成为了欧洲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国家之一。
德国制造业快速崛起,创造了一系列优秀的品牌,例如牛津布、巧克力和啤酒等等,它们的品质和形象在全球范围内的声誉都极高。
经济繁荣的背后,德国经济在1929年的经济危机中遭受了巨大打击。
随着大量的工人失业和公司关门倒闭,德国经济陷入了严重的困境。
德国在20世纪30年代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重振经济,例如制定新的财政政策和再次重视国家股份制,但这些举动在短期内未见成效。
四、二战和重建(1939-1949)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遭受了惨重损失。
德国工业发展历程简述
德国工业发展历程简述自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德国工业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 手工业和家庭工业阶段:在德国,工业发展最早起源于手工业和家庭工业。
这些传统产业包括纺织业、皮革业和金属加工业等,主要依靠传统的手工生产方式,产品规模相对较小。
2. 早期工业化阶段:19世纪初,德国开始出现早期工业化的迹象。
这一阶段主要由煤炭和钢铁工业拉动,驱动着德国工业发展的初期壮大。
工业区主要分布在鲁尔地区和萨尔地区,这两个地区的煤炭和钢铁资源丰富。
同时,德国还开始发展机械制造业、化学工业和电力工业等新兴产业。
3. 第一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复兴: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国产业造成了巨大冲击,许多工厂被摧毁,生产力严重受损。
然而,在战后,德国迅速展开了经济复兴。
1920年代,德国工业开始蓬勃发展,汽车制造业、电子工业和化学工业等新兴产业迅速崛起。
4. 国家社会主义时期:1933年,纳粹德国上台,国家社会主义政权通过国家管理经济的方式加强对德国工业的控制。
德国工业生产迅速增长,改善了就业和经济状况。
然而,二战爆发后,德国的工业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大部分工厂被摧毁。
5. 后战重建和西德经济奇迹:在战后,德国经历了艰苦的重建过程。
西德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重建工业基础,引进了外国资金和技术,鼓励工业投资。
20世纪50年代末,德国实现了所谓的“经济奇迹”,工业生产猛增,成为西欧最发达的经济体之一。
6. 德国统一和后统一时期:1990年德国统一后,前东德的工业也逐渐融入到统一的德国工业体系中。
然而,统一后的德国工业遇到了许多挑战,如转型过程中的产能过剩、高失业率和东西部经济差距等问题。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德国工业逐渐实现了平衡和发展,并保持了自身的竞争力。
二战后德国经济的发展
二战后德国经济的发展二战结束后,德国经济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重新建设。
战后德国经济的发展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战后恢复阶段(1945-1949年),经济奇迹阶段(1950-1973年)和统一德国时期(1990年至今)。
在这些阶段中,德国通过各种政策和措施,成功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复苏和可持续发展,成为全球经济强国之一战后恢复阶段(1945-1949年):二战结束后,德国的经济面临着严重的破坏和混乱,城市遭受空袭,工厂和基础设施被摧毁,大量的人口流离失所。
此时,盟军对德国实施了严格的限制措施,并进行了大规模的战争赔款。
然而,在这个时期,德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出台了一系列计划和政策,以促进经济重建和持续发展。
其中最重要的是马歇尔计划,美国对战后德国提供了大量资金和物资援助,帮助德国重建工厂、住房和基础设施。
此外,1948年,西德开始发行新货币,结束了乱世通货膨胀的困境,稳定了经济环境。
经济奇迹阶段(1950-1973年):在经济恢复阶段之后,德国迅速进入了经济奇迹阶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经济成就。
这一时期,德国经济以高速增长、高水平的产出和出口为特点。
德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和政策,为企业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德国的工业制造业和出口业发展迅速,汽车、机械、化工等行业成为了德国的支柱产业。
此外,德国政府还注重教育和技能培训,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在这个时期,德国的失业率非常低,社会福利制度逐渐完善,民众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
统一德国时期(1990年至今):1990年德国实现了东西德国的统一,这对德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统一的初期,东德的经济出现了不少问题,失业率上升,产业结构不合理,企业竞争力下降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德国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投资计划,加大对东德的援助力度。
此外,德国政府还加强了对东德企业和劳动力的培训和支持,促进了东德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经过数十年的努力,东德的经济逐渐实现了与西德的接轨,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19331939年德国经济奇迹
19331939年德国经济奇迹1931年,德国已经有了500多万失业者,相当于全国成年人口的四分之一。
他们的生活几乎全无着落,雇人的单位少得可怜。
无论是保守党、社民党,还是共产党,都只知道在议会和刊物上互相批评,“主义”提了一大堆,但什么解决现实问题的具体方案都拿不出来。
纳粹党则反其道而行之:基本上不和别人争辩理论的它,此时几乎被建成了一个大公司,党员们无不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德意志人民生产自救的活动中去:有搞市场情报的,有搞推销的,有搞组织的,有搞运输的,有搞培训的,有搞财会的,对穷人们有求必应,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照顾、体贴他们,简直和宗教组织或红十字会一样。
不管什么人,只要一加入他们的行列,便能保证天天吃饱肚皮,从此不再失业。
工人们不领工资-反正此时马克的价值同废纸一样-而是领大锅饭和一些实物补贴,比如衣服、工具之类,还负责介绍福利住宅。
对劳苦大众来说,这是多么大的一个刺激啊!负责发放大锅饭的纳粹党员一边往穷人们的碗里倒土豆、面包和副食,一边淳淳善诱地对他们说:“您瞅,咱们这国家披山带河,沃野千里,要物资有物资,要科技有科技,年年得诺贝尔奖,物理、化学、医学,照单全收过。
可说起这经济,咱就能搞成现在这样子呢?还不是因为当权的都被帝国主义收买了,什么正经事都不干,整天就知道贪污腐败,祸国殃民?您再瞅,街上的那些pol.ice,就知道在咱老百姓面前神气活现的,其实个个不都是卖国贼的小走狗吗?这些混帐王八蛋全都是德国人民的公敌!啥时候咱们希特勒主席上台了,啥时候咱们这苦日子才能有盼头哇!”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在成千上万工农群众对他们的再生父母-纳粹党感激不尽的泪水中,1932年德国总理大选的胜负就已经很清楚了。
1933 年,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
此时,德国政府的赤字仍然高得吓人,失业人数超过600万,莱茵河西岸地区虽然已被盟军在1930年6月归还,但却百废待兴;而且法国还占领着萨尔州,并企图用培植当地分裂势力和亲法分子的做法,通过全民公决,把这个州正式吞并掉。
中考材料分析题训练1
19.美国虽然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但却演绎了大国兴起的罕见奇迹。
它在欧洲文明的基础上,独创性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发展道路,将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的位置占据了一个多世纪。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中叶,英国人在大西洋沿岸拥有了13块大大小小的殖民地。
经过100多年的开拓、各地经济往来与交流,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英语成为了共同的语言,这样由来自欧洲的移民融合的新民族——美利坚民族形成。
(1)根据材料一回答,在北美13块殖民地上形成的新民族叫什么?材料二:北美人民对英国殖民者的压迫表示极大不满,掀起了反抗斗争。
1775年4月19日,在来克星顿打响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
这场为民族独立而进行的解放战争,最终以北美殖民地的独立而告结束。
(2)材料二中体现出美国独立战争的性质是什么?材料三:1861年,南方军队挑起战争,美国内战爆发。
为了摆脱困境,争取战争胜利,1862年,林肯政府陆续采取了一些顺应民意的措施:首先通过了《宅地法》,允许在西部的无主土地上连续耕种5年以上的美国农民,缴付少量手续费就可获得一定面积的土地;接着,又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规定从1863年1月1日起叛乱各州的奴隶获得自由并可以参加联邦军队。
——以上摘自《强国兴衰史》(3)根据材料三回答,为取得战争的胜利,林肯政府颁布了哪两个法令?材料四:1870年美国生铁产量为190万吨,到1890年增至1030万吨。
钢产量1880年为120万吨,到1900年为1020万吨。
煤产量在1870年为3310万吨,到1900年为26970万吨。
棉花消费量在1880年为157万包,到1898年为346.5万包。
——《世界通史》(4)材料四反映的内容与哪次工业革命有关?材料四反映出这次工业革命给美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19.(1)美利坚民族(2)民族解放运动(3)《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隶宣言》(4)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1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人类经济万年史—226】德国二战时期经济
【人类经济万年史—226】德国二战时期经济德国二战时期经济1.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德国经济(1)实行战时经济德国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了发展军工生产,在德国推行经济军事化和战时经济的方针。
德国加强经济军事化的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经济总署。
战争爆发后,德国法西斯国家就在国防军最高指挥部下建立了经济总署,负责对战时经济的管制。
1943年10月又设置了军备及军事工业部和有关原料、军事供应、生产、主要军用品技术、建筑工程和动力工程等6 个专业管理局,负责战时经济组织工作。
二是成立军备委员会。
1942年春,德国在军火弹药部下建立了军备委员会,其职责是对全部经济部门实行监督和管制,并成为德国重要的调节军事经济的机构。
三是发展军工生产。
这是德国战时经济的重要内容。
德国发动侵略战争后,立即采取措施,将整个国民经济纳入战争经济轨道,扩大军事订货,发展军工生产。
战时,德国政府向垄断巨头进行军事订货价值达7000亿马克以上。
从1938~1944年,德国的军工生产扩大了5 倍多。
四是实行战时经济政策。
在战争期间,德国法西斯政权为了筹集军费,在各个领域实行战时经济政策。
首先是增加税收。
战争期间,德国通过提高税收取得了1827亿马克。
其次是发行国债。
1945年发行国债为3793亿马克,较1939年的371亿马克增长了10倍多。
再次是大量发行货币。
德国政府在战时实行通货膨胀政策,扩大货币流通量。
1939年为87亿马克,1945年春为528 亿马克。
结果导致财政状况恶化,出现了巨额财政赤字,赤字额占国家预算总额的34%。
最后是对占领区实行掠夺,推行以战养战方针。
德国发动战争后,先后占领了10多个欧洲国家,为了解决资金、战略原料、财力及物力等问题,对占领区进行疯狂的劫掠,掠夺了大量的战略原料、物资、黄金、外汇、运输工具及机器设备,从而加强了德国的反动军事力量。
(2)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军事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势力获得了新的发展。
希特勒对一战后德国经济崛起的贡献
希特勒对一战后德国经济崛起的贡献中文摘要:当希特勒于1933年上台时,德意志有600万失业者。
魏玛共和国由于没有找到有效的对症药也败在这场灾难面前。
而几乎不到5年,实际上就已不再有失业者了。
德国实现了充分就业,而且在某些领域内,人民甚至还寻求附加的劳动。
这只是希特勒上台后表现的冰山一角,有人称之为希特勒的经济奇迹。
本文论述了希特勒对一战后德国经济的主要贡献,包括对货币新政策的提出、经济危机而采取的措施和社会福利政策的推广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
关键词:希特勒;经济;政策Hitler’s contribution to the rise of German economy afterthe first world warAbstract :When Hitler came to power in 1933,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had 6 million unemployed persons.As the Weimar Republic did not find an effective Allopathic medicine so be lost in the face of this disaster. Almost less than 5 years, in fact,there were no longer have the unemployed. Germany achieved full employment,And in some areas,people even seek additional labor. This is just after Hitler came to power performance of the tip of the iceberg, it was called Hitler's economic miracle.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Hitler's main contribution to German economy after the first WorldWar,including the study of the propose of new Monetary policy、Measures of economic crisis and The promotion of social welfare policy and so on.Key word :Hitler;economics; policy一、引言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对于发动这起战争却又战败的德国面临的是毁灭性的赔款。
德国经济奇迹
德国经济奇迹制造一把手锯没有任何技术机密,就是用最原始的螺钉把金属和塑料固定在一起,很多国家都在制造手锯,但这并不妨碍德国工具制造商Stihl出产市场上最昂贵的手锯。
事实上,这家高端工具制造商的昂贵工具86%都是出口,Stihl的故事很能说明德国经济复苏对欧洲乃至世界的影响,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这家位于德国南部的工厂是家族经营,原本可以像美国制造业一样将尽可能多生产线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巴西等国,但该工厂的经营层决定:企业最高端的产品还是坚持在德国本土生产。
Stihl手锯有超过一半部件仍在德国工厂生产。
美国公司在经济萧条的时候大量裁员,Stihl也受到危机的影响,非但没有裁员还保障德国工厂里训练有素的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全职工作机会直到2015年。
经济转差的时候很多美国公司都减少研发费用,Stihl却增加了开发团队中的专家,结果是产品质量总是最高的,同时价格也是最高的。
一把专业Stihl手锯价格是2300美元左右,支付工人工资后还有充足盈利。
德国人对美国人的建议是:应该思考如何保持本土制造力和生产力。
Stihl说明了德国人如何重塑经济,这也是美国应该借鉴的。
德国的经济支柱是制造业,而制造业的中流砥柱就是那些规模不大、多半家族经营的老字号,他们擅长的是工业体系中最坚硬的部分,丝毫没有软性和浪漫可言:没有手机或者电脑,没有时装和香水,而是轻重机械、精密仪器和工具。
当然,最近几年在具有远见的政府鼓励下,德国制造业也开始尝试艺术性,当艺术性和传统强项结合,势必将成为未来经济最具竞争力的部分。
2010年,德国出口量比2009年增长18.5%,让所有发达国家羡慕不已。
这样的出口增长使德国几乎不受折磨就度过经济危机,是西方工业化国家里“免疫力”最强的。
2010年G D P增长3.6%,美国只有2.9%.美国和欧洲其他国家的失业率都逼近历史最高水平,在萧条期间,德国失业率反而下降。
今天德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处于历史最高水平。
注定会覆灭的“纳粹经济奇迹”
注定会覆灭的“纳粹经济奇迹”本报记者王昱1934年8月2日,德国总统兴登堡死在了任上,希特勒依法“代行”了总统职权一直“代行”至二战德国战败。
有趣的是,对于希特勒代行总统职权“有代无还”的行为,当时的德国却少有人提出抗议。
究其原因,纳粹在经济上的确创造了所谓的“奇迹”,恐怕是一个重要原因。
1933年希特勒刚上台时,德国经济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失业率高达33%,几乎一半人在饥饿和贫困线上挣扎。
纳粹党上台后,到1938年,德国失业率仅为1.3%,从1932年到1937年,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翻了一番,国民收入也增加了一倍。
这一连串“经济奇迹”,让不少普通民众真的相信了“希特勒是德意志民族救星”的鬼话。
德国之所以能被纳粹成功地引向战争,这份在经济上近乎完美的成绩单是功不可没的。
但是,今天我们回头再看,却不难发现其中的问题。
在整个二战的历史上,很多德国决定性的武器投入使用几乎都比能发挥它们最大效能的决定性战役“晚半步”P43冲锋步枪投入使用于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虎王坦克使用于库尔斯克坦克大决战之后,V1导弹出现于诺曼底登陆战役之后。
按照指挥诺曼底战役的隆美尔的说法,如果V1导弹早投入使用一个月,欧洲历史就将被改写。
但如此说来,德国为何如此急于发动战争呢?德国急于发动二战的原因之一,正是其所谓的“经济奇迹”是无法持续的。
希特勒刺激经济发展的秘诀是大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军工产业,而公路和大炮是不会创造附加值的,这决定了纳粹所谓“经济奇迹”的短命。
有经济史学家后来分析说,如果二战不在1939年爆发,德国很可能会在1943年迎来它的经济悬崖,“经济奇迹”的泡沫一旦被戳破,希特勒别说发动战争,即便维持统治都将成为问题。
在这一点上,看看二战之后同样执著于军工与基建产业的苏联人,其发展由盛到衰的轨迹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其实,无论是二战前的德国还是二战后的苏联,思路都和罗斯福新政时的美国很相像。
但为何罗斯福新政挽救了美国的经济,而纳粹和苏联的做法却结出了恶果呢?原因恐怕主要出在对国家财权的监督上。
二战前德国经济
给他国带来深重灾难的德国在一战后出现过短暂的经济复苏,但这靠贷款维持起来的繁华没维持多长时间就开始坍塌。
在1929以后到1933年以前经济处于崩溃边缘,人民手中的货币直奔手纸的价值,当时钞票上的数字以亿为最小计量单位,要说那么多零印在那片纸上也挺不容易的。
1933年的德国衰败到什么程度呢?举一个直观的例子。
一个老兵的回忆录中这样写战前德国的生活:在7岁以前,我的全部记忆就是一个词--饥饿。
我们全家一共五口人中只有父亲一个人工作,而他竟然一共失业了7年半的时间!那时我们全家每个星期能够从政府得到7马克的救济,长期吃不饱肚子。
当时全德国至少有半数人口受到大失业的波及。
德国人已经活不下去了。
我们全家能够买得起的食品就是数量很少的土豆和面包。
我的母亲就把土豆煮得稀烂后捣成泥,然后拌上盐,让我们抹在面包上吃,就像今天在面包上抹果酱和黄油那样。
希特勒和纳粹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始执政。
1933年希特勒领导的独裁党“纳粹党”取代之前的魏玛民主政府,开始改变人类历史扭转世界结构“第三帝国”,Dritten Reich。
由于太出名了,Reich这个词已经被英语吸纳,专指纳粹建立的第三帝国。
这里不得不指出一个很尴尬的事实:纳粹党的全称是“民族社会主义党”,德文Nationalsozialistische,简写为Nazi,即“纳粹”。
这个某种程度上标号着“社会主义”的政党直言不讳自己是“专政”党派,并且极度憎恨共产主义社会。
虽说“民族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本质不同,但是还是给人以很不好的口实。
(某种程度上名词的词源和词义对概念的理解有很大影响,关于名词的解释将另文阐述)。
当然最直接的经济目标是减少失业率,其成效简直是德国版大跃进:就在1933年的时候德国还有33%的人失业,一半人人口在贫困线上和饥饿中挣扎。
但是5年以后截止1938年德国失业率1.3%,而同时期美国1.89%,英国8.1%,比利时8.7%,荷兰9.9%从1932年到1937年,德国国民生产增长了102%。
希特勒上台后,德国为何突然有钱了?3年内,解决600万人就业问题
希特勒上台后,德国为何突然有钱了?3年内,解决600万人就业问题一战后德国受创最重,当经济危机席卷欧洲时,德国的经济面临崩溃的边缘,工人的失业率大幅度上升,国家政治系统也已经崩溃,大家都在静静地等死。
1933年是德国满目疮痍的一年,也是孕育和诞生新的机会的关键的一年,在这一年,希特勒打着“挽救德国经济危机”的旗帜中选,纳粹的投机性和疯狂的煽动性,在希特勒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希特勒接手的是德国的一个烂摊子,当时德国的工业生产下降40%,贸易额下降60%,铁产业下降70%,造船下降80%,失业率更是居高不下,每三个德国人中就有一个失业,民心动荡,德国陷入空前的绝境。
德国当时最夸张的是,面包卖1万亿,货币成了一个玩笑,二国内失业人口达到600万,国家面临崩溃。
很多人说,希特勒是运气好,实际上没有他,德国的经济危机也会过去的。
其实,德国的经济危机比教科书上写的更加严峻,远远超过美国,崩溃程度是无法想象的。
当时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与“希特勒新政”几乎同时展开,而对于美国,只是缓解,对于德国,则是起死回生。
不得不承认,希特勒的个人能力和领导者的天赋。
到1938年,仅仅是希特勒承诺的第五个年头,德国的工业就出现惊人的增长幅度,生铁由390万吨,上升到1860万吨;钢产量由560万吨,上升到2320万吨,重工业和军火生产增长2.1倍,消费资料增长百分之四十三,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百分之百。
而在希特勒上台后第三个年头,德国的失业率就达到了0,而同一时期的美国,在“新政”后,又陷入难以言喻的新的危机中,幸亏世界大战将国内的视线,青年应征入伍,这也算是变相解决了失业问题,不然失业问题还要持续很长时间。
希特勒怎么办到的呢?或者说,他从哪里弄来的这么多钱,并准确无误地投入工人的口袋,形成他们的购买力呢?第一,希特勒是个金融盲,但他对此却有极高的悟性。
他经常跟懂行的人谈话,从中抓住谈话中的“干货”,变成自己的方案和政策。
他有两个金融导师,一个是费德尔——他主张对中央银行进行国有化,有国家权力控制货币,这一点被希特勒大力应用在新政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331939年德国经济奇迹1931年,德国已经有了500多万失业者,相当于全国成年人口的四分之一。
他们的生活几乎全无着落,雇人的单位少得可怜。
无论是保守党、社民党,还是共产党,都只知道在议会和刊物上互相批评,“主义”提了一大堆,但什么解决现实问题的具体方案都拿不出来。
纳粹党则反其道而行之:基本上不和别人争辩理论的它,此时几乎被建成了一个大公司,党员们无不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德意志人民生产自救的活动中去:有搞市场情报的,有搞推销的,有搞组织的,有搞运输的,有搞培训的,有搞财会的,对穷人们有求必应,在生活的方方面面照顾、体贴他们,简直和宗教组织或红十字会一样。
不管什么人,只要一加入他们的行列,便能保证天天吃饱肚皮,从此不再失业。
工人们不领工资-反正此时马克的价值同废纸一样-而是领大锅饭和一些实物补贴,比如衣服、工具之类,还负责介绍福利住宅。
对劳苦大众来说,这是多么大的一个刺激啊!负责发放大锅饭的纳粹党员一边往穷人们的碗里倒土豆、面包和副食,一边淳淳善诱地对他们说:“您瞅,咱们这国家披山带河,沃野千里,要物资有物资,要科技有科技,年年得诺贝尔奖,物理、化学、医学,照单全收过。
可说起这经济,咱就能搞成现在这样子呢?还不是因为当权的都被帝国主义收买了,什么正经事都不干,整天就知道贪污腐败,祸国殃民?您再瞅,街上的那些pol.ice,就知道在咱老百姓面前神气活现的,其实个个不都是卖国贼的小走狗吗?这些混帐王八蛋全都是德国人民的公敌!啥时候咱们希特勒主席上台了,啥时候咱们这苦日子才能有盼头哇!”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
在成千上万工农群众对他们的再生父母-纳粹党感激不尽的泪水中,1932年德国总理大选的胜负就已经很清楚了。
1933 年,希特勒成为德国总理。
此时,德国政府的赤字仍然高得吓人,失业人数超过600万,莱茵河西岸地区虽然已被盟军在1930年6月归还,但却百废待兴;而且法国还占领着萨尔州,并企图用培植当地分裂势力和亲法分子的做法,通过全民公决,把这个州正式吞并掉。
只要德国的经济形势不好转,法国人的这个阴谋就随时可能得逞。
而且,纳粹党的执政还有些先天不足,因为它并不拥有议会中的绝对多数席位,这些都困扰着魏玛共和国的新任总理希特勒。
在执政的第一年里,希特勒政府在内政和外交方面做得相当成功。
反对党被不违反民主的程序和手段取缔了,莱茵河西岸重工业区的工厂相继恢复了正常运转,德国摆脱了战败国的地位,收回了大量主权。
除了被取缔的那些政党的忠实追随者外,大部分德国人民对反对党和工会的消失都并不反对,甚至很赞成。
魏玛共和国的14 年统治对于他们来说完全是一场丧权辱国的灾难,人民生活水准比一战前的帝国时期大大下降,所以他们对这个民主政体及其政党并无好感;旧工会连起码的就业率和工人最低生活保障都争取不到,更遑论其它。
1933年,希特勒除了把少数反对党成员打入监狱以外,让更多的人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在他的亲手设计和主持下,人类历史上不仅空前,而且很有可能绝后的伟大经济奇迹开始了。
自1928 年起,各种高速公路的修建计划就已经纷纷出台了,但总是因为政府财政困难而作罢。
希特勒对这个计划非常感兴趣,但也有很多反对意见,因为德国人当时穷得叮当响,连能否保住饭碗都有问题,根本没钱买汽车。
但希特勒还是决定拉紧裤腰带来加以支持,因为按照他的逻辑,必须先有路,然后才能有汽车,不然汽车就是造出来也没地方开。
何况高速公路可以创造大批就业机会,而高失业率又使得当时德国人的工资低廉,降低了建筑成本。
所以他力排众议,跑遍全国各地,喊了许多口号,四处为工程剪彩、奠基。
有的时候,口号比钱还管用,德国人民真的不计报酬,不讲待遇地跟着他们的领袖,以军事化的纪律,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Fuehrer(领袖):这个词一直被错误地翻译成“元首”。
这是1934年8月2日兴登堡去世后,集国家元首与政府首脑为一身的希特勒给自己取的新称呼,目的就是贴近群众,不要像“主席”或“总统”那样,显得太贵族化。
在上任后的前四年里,他一直把主要精力放在内政建设方面。
谁也不能否认,他的政府在经济方面表现得实在出色:1933、1934、1935,仅仅三年,希特勒就把德国-这个之前全世界赤字和失业率最高的、实际上已经破产的国家改造成了世界名列前茅的经济强国,而且这完全不是靠外国投资和援助取得的。
在这三年内,德国的年均经济增长率无疑远远超过了100%-当然这也得益于大量旧工厂重新开工,世界经济复苏等客观因素,而德国国民的失业率从30%以上降到零-除了蹲监狱的那些犹太人和反对派以外。
更加惊人的是,希特勒实际上兑现了他竞选时的诺言,为德国人民实现了共同富裕-决不是让少数人率先富起来,而是让广大工薪阶层和管理阶层一起富起来。
工资上涨的速度如此之快,以至于管理阶层不久就找不到什么东西,是他们买得起,而工人们买不起的了。
想象一下,你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德国工人,三年前还在下岗,为了每小时工资只够买一块面包的临时工岗位,你和你的左邻右舍争得头破血流。
而三年之后,你却坐着豪华游艇去非洲或美洲享受阳光假日去了。
工薪阶级有权并有钱出国度假,这之前在人类历史上还从未有过-英国没有,美国没有,世界上绝大部分的工人直到现在还没有(甚至想都不敢想),而在1935年的纳粹德国就有。
随着长达1000公里的高速公路-它至今还叫做“希特勒路”-建成,各种造车厂、修车店、加油站如雨后春笋般相继破土而出,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1938年建立的“大众汽车”公司。
不仅如此,希特勒还在比较飞机和飞艇之间的优劣,以决定他下一个支持建立的交通公司到底是应该叫做“大众飞机”,还是“大众飞艇”呢。
当然,希特勒热衷经济建设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为即将到来的大战积累实力。
他曾经说过:“人民需要度假,因为这样可以使他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保持坚定的精神状态。
”国力的迅猛增强,大大提升了德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归属理念。
1935年1月13日,萨尔州举行了未来归属问题的全民公决,结果以90.8%的高票率,决定回归德国。
同年,柏林获得了1936年奥运会的举办权。
带着秦始皇“帝万世”的豪情壮志,希特勒信心十足地宣称:“在以后至少一千年中,德国将不会再爆发什么革命了!”正如尼采所说,上帝死了,因为他希特勒已经诞生。
希特勒对艺术特别地关心。
他是一位天才的艺术家和建筑工程师,似乎直到当了总理以后,他才突然发现了自己在建筑方面的才能。
“如果哪天下台了,我就去当工程师!”除了交通方面的建筑以外,他还亲身参加设计了许多的社会、体育、文艺场馆和水利设施-决不限于题个词,剪个彩,听听报告,拍个桌子之类的,而是真正的研究图纸,分析数据,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直至二战结束为止,大部分他参预设计的建筑都未能完工,其中包括:直布罗陀大坝,目的是排干整个地中海,化碧波千里为万顷良田(另外,这样英美的潜水艇也就进不来了);不列颠大桥,现在这个计划已经由海底隧道多所取代;以全盛时期的巴比伦和雅典为范本,重建整个柏林城,把它造成日耳曼尼亚(他按拉丁语给德意志起的新名字)的新首都,它将比罗马、巴黎、莫斯科和伦敦更辉煌,更壮观……即便是当时已经完工的建筑,在二战后也大都被盟军用detonator彻底铲除,只有几个文艺场馆,因为躲在不起眼的角落里,而得以幸存。
希特勒的艺术口味是相当保守的,或者说,是相当古典的。
当时,抽象派艺术已经风靡整个欧洲,而希特勒对此极其反感,他为此还专门发明了一个词:“黑鬼化”的艺术,矛头直指西班牙画家毕加索,后者的艺术和政治思想都与纳粹背道而驰。
希特勒看到当时的艺术有严重的抽象化、暴力化、色情化的倾向,所以呼吁艺术界以希腊、罗马为准则,进行第二次古典文艺复兴。
对于那些还顽固不化,坚持“黑鬼化”下去的艺术家,希特勒说:“他们的作品是Mist(德语,即英语中的????,中文我想就不用翻译了吧),应该被扔到Mist应该去的地方去。
”历史证明,政治家对艺术过分关心,往往既是艺术的不幸,也是政治家的不幸。
但以我个人的看法,希特勒当年对现代艺术的批评意见并没有错。
二战后,世界艺术与东西方的古典艺术完全背道而驰,即便不说是“黑鬼化”,至少也也严重“非洲化”了(当然,你要是觉得黑人快板、南美裸舞,以及画展里满眼丰满的乳房和臀部比起达芬奇、莫扎特来是进步的话,那我也无话可说),这样的发展轨迹也就证明了他在这方面的远见卓识。
在希特勒执政期间,德国电影界迎来了它不仅空前,而且很可能也绝后的辉煌时期。
德国历史上最出色的几位导演都在这个时代完成了自己的代表作,他们发明的许多拍摄技法好莱坞至今仍在沿用,尤其是为纳粹党拍摄的几部记录片堪称经典,开创了大场面电影的先河。
希特勒本人最重要的艺术成就,也当数他为纳粹党设计的旗帜和制服。
象征社会主义的红色,象征民族主义的白色,还有那醒目的钩形图案,在党旗上如此和谐地凝聚在一起,让人一见便终身不忘。
灰黑色的头盔、大衣、长筒靴和粗皮带组合起来,给人一种惊心动魄的威压感,让敌人一见便胆战心惊。
没有艺术造诣的人,就像中国的汽车外形设计师,是绝对不会产生这样独特的创意的。
1936年夏天的柏林奥运会,成为希特勒和纳粹党宣传的盛大舞台。
那是一届高科技的奥运会,场面前所未有的壮观。
这次演出的高潮其实在揭幕式上就出现了:成百上千的外国运动员-其中包括英国人、法国人、美国人、苏联人、波兰人……这些德国未来死敌的运动员们,集体向观众席上的希特勒和纳粹官员们行举臂礼。
它也同样是希特勒的独创,在当时的欧洲被看作极其时髦的礼仪。
纳粹德国在本届奥运会上制作的纪录片,也成为奥运会历史上最著名、最成功的杰作之一。
尽管德国运动员在田径场上输给杰西?欧文斯让希特勒很不愉快,他拒绝和这个美国黑人握手的事件甚至引发了官方抗议,但这在当时只不过是一个小插曲而已。
第11届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已经令德国人民对本民族和希特勒政府的信心空前高涨,同一个声音在全德国各地响起:“Heil,Hitler!”(赞美你,希特勒!)如果他在此时突然意外去世的话,必将作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之一流芳千古。
可惜历史不能假设。
1937年,希特勒在视察热火朝天的建筑工地时,突然对自己身边的工作人员们说了这样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你们看着吧,德国经济很快就能达到足以支撑战争的规模了!”这次,他仍然是对的德国1930年代的十来年中,在经济发展上至今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创造出它那么所谓的“奇迹”,国家每年的发展速度平均达到了27%。
我们只要稍微比较一下德国当时的几个数据,就不难发现那种惊人的速度。
1、从1932年到1937年短短五年,德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102%,国民收入增加了一倍;2、1937年,在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產值中,德国工业產值占13.4%,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而把曾经领先于它的英法抛在后面;3、在1937~1938年资本主义世界新的经济危机到来时,美英法的工业生产都下降了,德国的工业生产仍然在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