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七年级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

合集下载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题训练七课外文言文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题训练七课外文言文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专题训练七课外文言文阅读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文,完成小题詹懋举以工为师万历末,詹懋(mào)举为颍州守,偶召木工,詹适弹琴,工立户外,矫首画指,若议其善否者。

呼问之曰:“颇善此乎?”曰:“然。

”使之弹,工即鼓前曲一过①,甚妙。

詹大惊异,诘所自。

工曰:“家在西郭外,曾见一老人,贸薪入城,薪担头常囊琴,因请观之。

闻其弹,心复悦之,遂受学耳。

”詹予以金,不受,曰:“某,木工也,受工之直而已。

”又曰:“公琴皆下材,工有琴,即老人所贻,今以献公。

”果良琴也,詹乃从之学,一时琴师莫能及。

——选自清朝王士祯《池北偶记》 (注)①一过:一遍。

1.解释加点字。

(1) 詹懋(mào)举为.颍州守(2) 一时琴师莫能及.2.对画线句“曾见一老人贸薪入城,薪担头常囊琴,因请观之”翻译正确的一项( ) A.曾经见一个老人进城卖柴,肩上担着柴,头上常挂一个囊琴,于是请求看看。

B.曾经见一个老人带着薪金进城,担心薪金,便放在常挂头边的琴囊里,于是请求检查一下。

C.曾经见一个老人进城卖柴,常把琴装在口袋里挂在柴担的担头,于是请求看看。

D.曾见一老人带薪金进城,担心薪金,便放在常挂头边的装琴的口袋里,于是请求检查一下。

3.从文中看,詹懋举“大惊异”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用自己的话回答):4.詹懋举的行为给我们的启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龙卷风熙宁九年,恩州武城县有旋风自东南来,望之插天如羊角,大木尽拔。

俄顷旋风卷入云霄中。

既而渐近,所经县城官舍、居民略尽,悉卷入云中。

县令儿女奴婢卷去,复坠地,死伤者数人。

民间死伤亡失者不可胜计,县城悉为丘墟,遂移今县。

(选自《梦溪笔谈》)5.下面“略”的义项摘录于《古代汉语词典》,其中符合“居民略尽”的一项是( ) A.疆界B.巡行,巡视C.谋略,智谋D.大致6.请用“/”为文中划线语句断句。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讲练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讲练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题讲练(一)子奇治阿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

既而君悔之,遣使追。

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

”齐君曰:“何以知之?”曰:“共载皆白首也。

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②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③以济贫困,阿县大治。

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攻之。

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选自《近思录》)注释①阿:阿县,现山东境内。

②铸:熔铸。

③仓廪:粮仓。

1.下列加点词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3分)A.追者.反知之者.不如好之者B.以老者之智.智.子疑邻C.乃.起兵攻之屠乃.奔倚其下D.以.私兵战以.刀毙之2.翻译句子。

(4分)(1)何以知之?(2)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以济贫困。

3.追者认为子奇必能治阿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4.子奇到了阿县,采取了哪些得力的措施?(用原文回答)(2分)5.阿县“库无兵,仓无粟”,却能“遂败魏师”的根本原因是。

(2分)(二)多多益善上①常从容与信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

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我禽③?”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有删改)注释①上:指刘邦。

②信:指韩信。

③禽:抓住,这里引申为控制。

后作“擒”。

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能将几何..几何:多少 B.何为.我禽为:被C.而善将.将将:率领D.且.陛下所谓天授且:而且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A.于.君何如于.我如浮云B.多多而益善.耳京中有善.口技者C.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去后乃.至D.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为.人谋而不忠乎3.翻译句子。

(4分)(1)臣多多而益善耳。

(2)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

文言文阅读理解专练(期中复习)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有答案】

文言文阅读理解专练(期中复习)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有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理解专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浔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乙】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

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

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马鞍,倒立驰聘。

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①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②之而不为报。

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帝每日叹:“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③,唯傅修期耳。

”《北史·傅永列传》注释:①书:写信。

②让:责备。

③露布:公开的文告。

1.解释加点词语。

(1)及.鲁肃过浔阳()(2)即更刮.目相待()(3)肃遂.拜蒙母()(4)唯傅修期耳.()2.翻译句子。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卿言多务,孰若孤?3.写出出自【甲】文的两个成语4.根据【甲】【乙】两文内容,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

①吕蒙在短时间内才略惊人长进的原因是什么?②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③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王翦①将伐楚王翦将六十万人伐楚,王送至霸上②。

将行,请田宅甚众。

王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

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地,为子孙业耳。

大笑。

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③。

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怚④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而疑我邪?”(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有删改)【注】①王翦:战国时期秦国名将。

②霸上:即灞上,在今西安市东白鹿原。

③五辈:五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积累(解析版)古诗文专项复习(部编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积累(解析版)古诗文专项复习(部编版)

古诗文阅读———课外文言文积累【考点】课外文言文课外文言文主要考查疏通文意的能力,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要能读懂文言文,首先是对文言词语以及语句的理解。

【常见题型】1 文言词语课外文言文虽然考查的是对课外文言词语的理解,但是考点都在课内,它往往与已学过的课文中的文言词汇有联系,遵循的是“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

所以,在复习时,要对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进行归类整理并识记。

技巧一:直接迁移法又称“联想推断法”,即联系课内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用法推断词义,即“题在课外,答在课内”的原则。

如“申子尝请仕其从兄”的“尝”,如果能联想到《卖油翁》中“尝射于家圃”的“尝”字的意思,就能理解该句“尝”的意思为“曾经”。

技巧二:语境推断法解释词义时,要紧紧抓住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如上面题中“廷式尝坐小谴的“坐”,结合语境可知“坐”应为“定罪”的意思。

技巧三:组词推断法将文言文中的词语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技巧四:古今对照法即以古今构词特点比照推断词义。

汉语词汇中有一部分词古为今用,但意义往往古今不同,需要特别注意其不同之处。

现代汉语中的一个词,在古汉语中可能是两个词。

技巧五:成语印证法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可以用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

2内容理解与概括这类题型常常会作以下题目要求:(1)概括选文内容;(2)对文中人物形象的理解;(3)结合选文,借助文中的语句或词语提出问题以考查对文章的理解。

第一步:梳理结构,全面把握对文章内容有了全局性认识,才能对局部有明确的指导。

对结构的梳理可以注意文题、句段首句、句段尾句等。

第二步:锁定区域,准确筛选在全面掌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干要求在原文找到对应的区域,然后在具体区域中准确筛选,从而找准有效信息。

第三步:抓重点,准确翻译在分辨信息点时,要注意准确翻译,当然并不是完全都翻译过来,此时需抓住重点,即对文意理解容易发生分歧的地方准确翻译。

七年级下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

七年级下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一)(2018·杭州模拟)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养竹记【唐】白居易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竹性直,直以立身;竹心空,空以体道;竹节贞,贞以立志。

夫如是,故君子多树为庭实焉。

贞元十九年春,居易以拔萃选及第,授校书郎。

始于长安求假居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

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

枝叶殄瘁①,无声无色。

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

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②者斩焉,彗箒③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④焉,数无百焉。

”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

乃除粪壤,疏其间,不终日而毕。

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

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

呜呼!竹不能自异,惟人异之。

贤不能自异,惟用贤者异之。

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四部丛刊·白氏长庆集》,略有删改)【注释】①殄瘁:此指摧残。

②筐篚:竹器,方形的叫“筐”,圆形的叫“篚”。

③彗箒:扫帚。

④寻:古代八尺为一寻。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竹本固.(牢固)B.始于长安求.假居处(探求)C.不终日而毕.(完成)D.以贻.其后之居斯者(留给)2.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只划一处)得常乐里故关相国私第之东亭而处之3.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明日,履及于亭之东南隅,见丛竹于斯。

(2)贤不能自异,惟用贤者异之。

4.作者以竹喻贤人,借自己的养竹经历希望“用贤者”怎样对待人才?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2018·成都模拟)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禾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

举元符三年进士。

(时)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

禾请增戍①、缮城壁,以戒不虞。

七下语文期末复习之课外文言文阅读

七下语文期末复习之课外文言文阅读

七下语文期末复习之课外文言文阅读七下语文期末复习之课外文言文阅读(一)市砚明有陆公庐峰,于( )京城待用①。

尝( )于市( )遇一佳砚,议价未定。

既( )还邸②,使( )门人③往,以( )一金④易( )归。

门人持砚归公讶其不类( )门人坚称其是。

公曰:“前观砚有鸲鹆⑤眼,今何( )无之?”答曰:“吾嫌其微凸,路值( )石工,幸有余银,令磨而平( )之。

”公大( )惋惜。

盖( )此砚佳于鸲鹆眼也。

【注释】①待用:等待朝廷任用。

②邸(dǐ):官办的旅店。

③门人:仆人。

④一金:一两银子。

⑤鸲鹆(qú yù):俗称“八哥”。

1、为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用“/”标出。

门人持砚归公讶其不类门人坚称其是2、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路值石工,幸有余银,令磨而平之。

3、陆庐峰和仆人的分歧在哪里?具体说说。

(二)大脖子病人南岐在秦蜀①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饮之者辄()病()瘿②,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

及()见外人至,则群小妇人聚观而笑之,曰:“异哉人之颈也,焦③而不吾类()。

”外方人曰:“尔()之累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笑者曰:“吾乡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终()莫知其为丑。

(选自明?刘元卿《贤奕编》)【注释】①秦蜀:陕西、四川一带。

②病瘿(yǐng):得大脖子病。

瘿:长在脖子上的一种囊状的瘤子。

③焦:干枯,这里形容人的脖子细。

1.断句(断3处)。

尔之累然凸出于颈者瘿病也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2.翻译下列句子:(1)故其地之民无一人无瘿者。

(2)不求善药去尔病,反以吾颈为焦耶?3.这则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么?(三)妇人夫饰灵公好( )妇人而丈夫饰者,国人尽( )服之。

公使( )吏禁之( ),曰:“女子而男子饰者,裂( )其衣,断( )其带。

”裂衣断带相望( )而不止。

晏子见,公问曰:“寡人使吏禁女子而男子饰,裂断其表带,相望而不止者何( )也?”晏子对曰:“君使服( )之于内,而禁之于外,犹( )悬牛首于门,而卖马肉于内也。

七年级语文下册专题七课外文言文阅读

七年级语文下册专题七课外文言文阅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
(3)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的行为,晋 文公这样做有利有弊。利在讲信用,“攻 原”得卫;弊在墨守成规,功亏一篑。 (或者:利在讲信用,得人心;弊在墨守 成规,错失时机,得到原国,实属侥幸。)
课外文言文阅读
【参考译文】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了十天的粮 食,于是和大夫约定在十天内收兵。到达原地十 天,却没有攻下原国,文公鸣金后退,收兵离开 原国。有个从原国都城中出来的人说:“原国三 天内就可攻下了。”群臣近侍进谏说:“原国城 内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耗尽了,君主暂且等一 等吧。”
课外文言文阅读
他便点燃麻秆、蒿草之类照明。有心得,便写在 衣服上,记下内容以免忘掉。学生们钦佩他的勤 学精神,使用洗净的衣服换取他写满字的衣服。 临去世前,他告诫后人说:“一个人如果好学, 即使死了也像活着一样;如果不学习,即使活着 也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课外文言文阅读
(三) 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自谓可将十万。 会有土寇,自练乡兵与之角,全队溃覆,几为所 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 沃壤。绘图列干①州官。州官亦好事,使试于一 村。沟洫②甫成,水大至,顺渠灌入,人几为鱼。
C(这样)
课外文言文阅读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由 是 抑 郁 不 自 得/恒 独 步 庭 阶/摇 首 自 语 曰/ 古人岂欺我哉
课外文言文阅读
3.结合选文,分析刘羽冲最终抑郁而死的原因。
直接原因:打仗失和修渠失败。 根本原因:读死书不懂变通。(合起来作 答亦可)
课外文言文阅读
课外文言文阅读
3.作者写“门徒”的用意是什么?
写门徒,表现出门徒被任末的学习精神感 动,侧面烘托出任末在艰苦的环境中勤奋 学习的品质。

(名师整理)最新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七年级下册课外文言文》专题

(名师整理)最新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七年级下册课外文言文》专题

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专题复习(一)常见文言文考点:考点一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考点二理解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考点三划分句子朗读节奏考点四翻译、理解文言句子考点五理解文章基本内容,归纳文章内容要点考点六分析人物形象考点七对文章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体会和见解考点八对比分析,拓展迁移(二)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1.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实词的考查集中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几个考点,理解时必须结合具体语境,即我们平常说的“根据上下文”。

理解实词含义的方法:(1)迁移法。

①课文迁移法。

联系课文中学过的有关语句中该词的意义推断词义,此法适用于课外文言阅读。

②成语印证法。

成语中保留着大量的文言词义,我们可以通过熟知的成语来推断文言文中的实词词义。

(2)推断法。

①组词推断法。

将文言文中的字词进行扩充,组成现代汉语中的词语,然后再根据具体语境确定文言实词的词义。

②对句判断法。

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文中排比句、对偶句、并列句等对句现象很多,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我们可据此来判断。

2.理解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虚词意义和用法五推断法:①语境推断法。

文言虚词理解离不开具体的语境,要确定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可结合文意进行。

②代入检验法。

文言虚词的考查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

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将其代入另一句中去检验,就可以推断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

③句位分析法。

即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来判断。

如“其”字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在句中的动词后一般作代词。

④语法切入法。

如果某个虚词在两个语法结构一致的句子中所处位置相同,其用法一般也相同。

⑤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词就能迅速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划分句子朗读节奏方法。

(一)五借助:(1)借助“曰”“云”“谓”断句,这些表示“说”的词语后往往要断开。

(2)借助名词断句。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解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含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一)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二)卢庄道,范阳人也,天下称为名家。

聪慧而敏悟,冠于今古。

父彦与高士廉有旧。

庄道少孤,年十二,访士廉。

廉以故人子,引令坐。

会上有上书者,庄道窃窥览,谓士廉曰:“此文庄道所作。

”士廉怪谓曰:“后生勿妄言,为轻薄之行。

”请诵之,果通。

复请倒诵,又通。

乃跪谢曰:“此文实非庄道所作,向傍窥而记耳。

”士廉取他文及案牍,命读之,一览而倒诵。

士廉称叹久之。

(节选自《大唐新语》,有删改)(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思。

①释担而立________②康肃忿然曰________③尔安敢轻吾射________④徐以杓酌油沥之________⑤引令坐________⑥复请倒诵________(2)根据《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的相关注释,为下列句子中划线字选择正确义项。

①乃跪谢曰________ A.道歉 B.推辞 C.感谢 D.辞别②向傍窥而记耳________ A.朝向 B.先前 C.假如 D.窗户(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士廉怪谓曰:“后生勿妄言,为轻薄之行。

”(4)两文末,陈尧咨“笑而遣之”与高士廉“称叹久之”分别体现了二人对卖油翁、卢庄道怎样的态度?请简要概括。

【答案】(1)放下;气愤的样子;怎么;慢慢地;拉;再,又(2)A;B(3)①(卖油翁)见陈尧咨射十箭中八九箭,只是对他微微点头。

②高士廉责怪他说:“小孩不要说大话、做轻浮的事情。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及答案(精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及答案(精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一)愚人食盐昔有愚人,适①友人家,与主人共食。

嫌淡而无味。

主人既闻,乃益盐。

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薄暮至家,母已具食。

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

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

”愚人食盐不已,味败②,反为其患。

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注]①适:到……去。

②味败:品味败坏。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2)愚人食盐不已.()2.用“/”线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停顿,划两处。

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3.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是一则寓言,它的寓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释盗遗布陈寔,字仲弓,为太丘长。

有人伏梁上,寔见,呼其子训之曰:“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

”俄闻自投地,伏罪。

寔曰:“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

(节选自《忍经•劝忍百箴》)1.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

(限断三处)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呼其子训.之曰(教诲)B.俄.闻自投地(不久)C.乃遗.布二端(赠送)D.后更无盗.(强盗)3.陈寔为什么不处罚梁上君子?(用原文句子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陈寔是一个怎样的人。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阅读理解知识运用-课外文言文》专项练习题-带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阅读理解知识运用-课外文言文》专项练习题-带答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阅读理解知识运用-课外文言文》专项练习题-带答案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

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节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第一》)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俱.乘船避难俱:(2)王欲舍.所携人舍:2.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译文:3.从文中可以看出华歆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分条概括。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

……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

拯曰:“第①归,杀而鬻②之。

”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

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

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

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

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曰“包待制”。

旧制,凡诉讼不得径造庭下。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节选自《宋史•包拯传》,有删改)【注】①第:只管。

②鬻(yù):卖。

4.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①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5.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6.民间把包拯称为“包青天”,你认为老百姓这样称呼他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傅永,字修期,清河人也。

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

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

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于洪仲,洪仲深让①之而不为报。

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帝每叹曰:“傅修期为长史,虽威仪不足,而文武有余矣。

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②,唯傅修期耳。

”(节选自《北史》,有删改)【注释】①让:责备。

完整版七年级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

完整版七年级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

七年级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一)王子猷见戴安道隐》诗。

①②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③④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经宿方至,迭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何必见戴?”.[注释] ①王子猷:书法家王羲之之子。

②山阴:今浙江绍兴。

③《招隐》:左思的一首田园诗。

④剡:读shàn,今浙江嵊县。

1、解释加点的词。

①人问其故.②兴尽而返.2、翻译划线的句子。

①经宿方至,迭门不前而返译:3、试举例说出王子猷的性格特点。

(二)司马光逸事讲《左氏春①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父池,天章阁待制。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②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其③④⑤⑥后京、洛间画以为图。

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

年甫冠,性不喜华靡,闻喜宴独⑦不戴花,同列语之曰:“君赐不可违。

”乃簪一枝。

(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五》)【注释】①凛然:稳重的样子。

②指:同“旨”,主要意思。

③京、洛:指北宋时的开封和洛阳。

④甫冠:指刚满二十岁。

⑤华靡:奢华。

⑥闻喜宴:朝廷赐宴新科进士及诸科及第的人。

⑦同列:这里指同年考中进士的人。

1.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 退为家人讲().(2) 光持石击瓮破之().(3) 同列语之曰().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从文中看,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三)王安石待客而往,意为①②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

翌日,萧氏子盛服③④公必盛馔。

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

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⑤⑥人已心怪之。

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

萧⑦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

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部编初中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解析

部编初中七年级 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解析

部编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期末专题复习文言文阅读训练含解析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卖油翁欧阳修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1)下列划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 康肃忿然(忿然:气愤的样子)B. 以我酌油知之(舀取,这里指倒入)C. 笑而遣之(遣:派遣)D. 公亦以此自矜(自矜:自夸)(2)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 尝射于家圃乃取一葫芦置于地B. 尔安敢轻吾射惟手熟尔C. 但手熟尔但当涉猎D. 徐以杓酌油沥之蒙辞以军中多务(3)下面对文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意思是:“老翁见陈尧咨射出十支箭能射中八九支,但是(只是)对此微微点点头。

”B.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意思是:“陈尧咨问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射箭(我的射箭技艺)难道不精湛吗?’”C.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意思是:“竟然(于是)老翁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将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然后)慢慢地用勺舀起油滴入葫芦,油从铜钱孔注入,而铜钱没有被沾湿。

”D.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意思是:“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当世没有第二个人可以媲美,他也因此而自夸。

”(4)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 本文在写法上详略得当,详写了康肃公的射箭技艺,而对卖油翁的精湛技艺作了比较粗略的描述。

B.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这句话寥寥数语,便将卖油翁当时的表情和心理活动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及答案(精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及答案(精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5篇(精选)(一)愚人食盐昔有愚人,适①友人家,与主人共食。

嫌淡而无味。

主人既闻,乃益盐。

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薄暮至家,母已具食。

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

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

”愚人食盐不已,味败②,反为其患。

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注]①适:到……去。

②味败:品味败坏。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1)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2)愚人食盐不已.()2.用“/”线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停顿,划两处。

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3.请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是一则寓言,它的寓意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释盗遗布陈寔,字仲弓,为太丘长。

有人伏梁上,寔见,呼其子训之曰:“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

”俄闻自投地,伏罪。

寔曰:“观君形状非恶人应由贫困。

”乃遗布二端,令改过之,后更无盗。

(节选自《忍经•劝忍百箴》)1.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停顿处用“/”划开。

(限断三处)夫不喜之人未必本恶习以性成梁上君子是矣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呼其子训.之曰(教诲)B.俄.闻自投地(不久)C.乃遗.布二端(赠送)D.后更无盗.(强盗)3.陈寔为什么不处罚梁上君子?(用原文句子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陈寔是一个怎样的人。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之课外文言文集锦(适合做对比阅读,包含文章、注解、翻译)

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复习之课外文言文集锦(适合做对比阅读,包含文章、注解、翻译)

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复习之课外文言文集锦(适合做对比阅读,包含文章、注解、翻译)1.张咏劝学初,张咏①在成都,闻准②入相,谓③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④不足尔。

”及⑤准出陕⑥,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⑦供帐,大为具待⑧。

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⑨曰:“《霍光传》⑩不可不读也。

”准莫喻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宋史·寇准传》注释①张咏:宋朝初年名臣。

②准:寇准,北宋政治家,景德元年任宰相。

③谓:告诉,对……说。

[1] ④学术:学问。

⑤及:等到。

⑥出陕:出任陕州知州。

⑦严:敬重。

⑧大为具待:盛情地款待。

具,备办。

待,接待。

⑨徐:慢慢地。

⑩《霍光传》:载《汉书》,传末有“然光不学无术,暗于大理”之语。

译文张咏在成都的时候,听到寇准当了宰相,便对他下边的官员说:“寇准虽然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材,但可惜在学问上还有欠缺。

”后来寇准罢相,出知陕州,适逢张咏从此路过,受到寇准的盛情招待。

当张咏将要离开时,寇准亲自送张到郊外,问道:“您有什么临别赠言呢?”张咏慢慢地说:“《霍光传》不可不读啊。

”寇准听了,一时没有弄清张咏的用意;回家后取出《汉书·霍光传》来读,读到“不学无术”的话时,才恍然大悟地笑着说:“这就是张咏对我的规劝啊!”2.孔子劝学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

”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孔子曰:“夫君无谏臣则失政,士而无教友则失德.御狂马不释策,弓不反于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且近于刑。

君子不可不学。

”子路曰:“南山有竹,弗揉自直,斩而射之,通于犀革,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砥砺之,其入不亦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哉!” [1] 注释:(1)乐:对某事心甘情愿。

(2)岂:同“其”,代词,相当于“谁”。

部编教材七年级下语文专题复习九:课外文言文阅读共45页文档

部编教材七年级下语文专题复习九:课外文言文阅读共45页文档

文 家 。汉 族 ,东 晋 浔阳 柴桑 人 (今 江西 九江 ) 。曾 做过 几 年小 官, 后辞 官 回家 ,从 此 隐居 ,田 园生 活 是陶 渊明 诗 的主 要题 材, 相 关作 品有 《饮 酒 》 、 《 归 园 田 居 》 、 《 桃花 源 记 》 、 《 五 柳先 生 传 》 、 《 归 去来 兮 辞 》 等 。
1
0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部编教材七年级下语文专题复习九: 课外文言文阅读
6











澈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下册课外文言文阅读专项复习(一)王子猷见戴安道王子猷①居山阴②,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

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③诗。

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④,即便夜乘小船就之。

经宿方至,迭门不前而返。

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何必见戴?”[注释] ①王子猷:书法家王羲之之子。

②山阴:今浙江绍兴。

③《招隐》:左思的一首田园诗。

④剡:读shàn,今浙江嵊县。

1、解释加点的词。

①人问其故.②兴尽而返.2、翻译划线的句子。

①经宿方至,迭门不前而返译:3、试举例说出王子猷的性格特点。

(二)司马光逸事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父池,天章阁待制。

光生七岁,凛然①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指②。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其后京、洛③间画以为图。

仁宗宝元初,中进士甲科。

年甫冠④,性不喜华靡⑤,闻喜宴⑥独不戴花,同列⑦语之曰:“君赐不可违。

”乃簪一枝。

(选自《宋史•列传第九十五》)【注释】①凛然:稳重的样子。

②指:同“旨”,主要意思。

③京、洛:指北宋时的开封和洛阳。

④甫冠:指刚满二十岁。

⑤华靡:奢华。

⑥闻喜宴:朝廷赐宴新科进士及诸科及第的人。

⑦同列:这里指同年考中进士的人。

1.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1) 退.为家人讲()(2) 光持石击瓮破.之()(3) 同列语.之曰()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3.从文中看,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三)王安石待客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①萧氏子至京师②,因谒公,公约之饭。

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③。

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

又久之,方命坐,果蔬④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酒三行⑤,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⑥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

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⑦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

公取自食之,其人愧甚而退。

【注释】①子妇之亲:儿媳妇家的亲戚。

②京师:京城。

③馔(zhuàn):准备食物。

④果蔬:泛指菜肴。

⑤酒三行:指喝了几杯酒。

⑥脔(luán):切成小块的肉。

⑦啖: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因谒.()公(2)觉饥甚而不敢去.()(3)旁置.()菜羹而已(4)公取自食.()之2.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3.王安石具有什么品质?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四)害群之马黄帝将见大隗(wěi)①乎具茨②之山,适遇牧马童子,问涂焉,曰:“若知具茨之山乎?”曰:“然。

”“若知大隗之所存乎?”曰:“然。

”黄帝曰:“异哉小童!非徒知具茨之山,又知大隗之所存。

请问为天下。

”小童辞。

黄帝又问。

小童曰:“夫为天下者,亦奚③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

”黄帝再拜稽首,称天师而退。

(选自《庄子·徐无鬼》)【注释】①大隗:传说中的神名。

②具茨:山名。

③奚:何,什么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适.遇牧马童子( 适合 )B、问涂.焉(通“途”,路 )C、亦去其害马者而已..矣(罢了) D、黄帝再.拜稽首(第二次)2、成语“害群之马”现在通常用来比喻什么?3、读了这篇文章你得到什么启示?(五)阮裕焚车阮光禄①在剡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

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

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③?”遂焚之。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阮(ruǎn)光禄:阮裕,曾经做过金紫光禄大夫,所以称他为阮光禄。

②剡(shàn):地名,在浙江嵊县。

③何……为:干什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意.欲借而不敢言⑵借者无不皆.给⑶阮后闻之.⑷遂焚之.2.凭借注释,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3.这个故事表现了阮裕怎样的性格?(六)秦穆公食骏马秦穆公①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

穆公谓曰:“是吾骏马也。

”诸人皆惧而起,穆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②。

”即以次③饮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去。

居三年,晋攻秦穆公,围之。

往时食马肉者相皆曰:“可以出死④,报食马得酒之恩矣。

”遂溃围,穆公卒得以解难,胜晋,获惠公⑤以归。

此德出而福反也。

(选自《说苑》卷六《复恩》)【注释】①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

②不饮酒者杀人:不喝酒会死人的。

③次:次序。

④出死:出力(为国君)拼死作战。

⑤惠公:晋国国君。

1、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共3处)。

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

2、下列句中加△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亡其骏马(死亡)B、是吾骏马也(这)C、杀马者皆惭而去(离开)D、遂溃围(冲破)3、文章最后用“德出而富反”一句,对秦穆公作了评论,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秦穆公是怎样施恩于人的,又获得了怎样的回报。

(七)窃槽客有好佛者,每与人论道理①,必以其说驾②之,欣欣然自以为有独得焉。

郁离子③谓之曰:“昔者鲁人不能为酒,唯中山之人善酿千日之酒,鲁人求其方④,弗得。

有仕⑤于中山者,主.酒家,取其糟粕以鲁酒渍.之,谓人曰“中山之酒也。

”鲁人饮之,皆以为中山之酒也。

一日,酒家之主者来,闻有酒,索.而饮之,吐而笑曰:“是余之糟粕也。

”今子以佛夸.予,可也;恐真佛之笑子窃其糟也。

”(选自《郁离子》)【注释】①道理:这里指宋元道学、理学。

②驾:驾驭、统摄。

③郁离子:原为刘基所著的书名,这里借为作者自称。

④方:酒方。

⑤仕:做官。

1.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 主.酒家(主持,掌管) B以鲁酒渍.之(浸泡)C索.而饮之(索取) D今子以佛夸.予(夸奖)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欣欣然自以为有独得焉。

3.本文讽刺了怎样一类人?(八)不食嗟来之食齐大饥①,黔敖②为食于路,以待饿者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履③,贸贸然④而来。

黔敖左奉⑤食,右执饮,曰:“嗟⑥,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⑦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注释】①饥:饥荒。

②黔敖:齐国富商。

③蒙袂辑履:用袖子遮着脸,趿拉着鞋。

④贸贸然:眼睛昏花无神的样子。

⑤奉:捧着。

⑥嗟:叹词,表示呼唤。

⑦唯:因为。

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翻译:2.你认为文中的饿者是一个怎样的人?3.由上文生发出来的成语是□□□□(九)孙叔敖纳言孙叔敖为楚令尹①,一国②吏民皆来贺。

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③。

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④,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日:“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⑤。

”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

”父曰:“位已高意益下⑥,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

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孙叔敖对曰:“甚善,谨记之。

”【注释】①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

②国:指都城。

③吊:吊唁。

④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⑤患处之:灾祸就隐伏在那里。

⑥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低。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

(1)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 ) (2)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 )2.阅读全文,简要概括孙叔敖采纳了老父哪三条谏言。

(1)(2)(3)3.请仿照示例,补充一则与“纳言”相关的事例。

(除甲、乙两文之外)示例:唐太宗善纳魏征良言,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

(十)、读书佐酒苏子美①豪放不羁,好饮酒。

在外舅②杜祁公家,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③。

公深以为疑,使子弟④密觇⑤之。

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至“良与客狙击秦皇帝,误中副车⑥,遽抚掌曰:“惜乎,击之不中!”遂满饮一大白。

又读,至“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于留⑦,此天以授陛下’”,又抚案曰:“君臣相遇,其难如此!”复举一大白。

公闻之,大笑曰:“有如此下酒物,一斗不为多也。

”(选自《研北杂志》)【注释】①苏子美:即宋代诗人苏舜钦,子美是他的字。

②外舅:岳父。

③率(lǜ):标准。

③子弟:家中的晚辈。

⑤觇(chān)偷看。

⑥副车:帝王外出时随从的车。

⑦始臣起下邳(pī),与上会于留指张良在下邳得到《太公兵法》,后与刘邦于留县相会的经历。

上,指刘邦。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好.饮酒(2)闻.子美读《汉书•张良传》(3)遽抚.掌曰(4)此天以授.陛下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公深以为疑,使子弟密觇之。

3、从文中看,苏子美是一个怎样的人?(一)参考答案:1、①原因②返回2、①走了一夜才到,但是到了(戴安道的)门前并没有进去反而回去了。

3、具有率真放达的性格(二)参考答案:1.⑴回家(回来、回去)⑵打破(击破、敲破)⑶告诉2. 从此舍不得放下手里的书(或从此勤奋读书),到了不觉得饥渴寒暑的程度。

3.⑴喜欢读书(勤奋好学)⑵聪明机智⑶生活朴实(不喜奢华)(三)参考答案:1.⑴拜见、拜访⑵离开⑶放、摆⑷吃(4分,每小题1分)2.菜肴都没有准备,那人心中已经对此感到奇怪了。

(3分,意思符合即可)3.节俭,不铺张浪费(2分,意思符合即可)(四)参考答案:1、 A2、比喻危害集体的人。

3、示例:对有损国家、集体、人民利益的团体或个人,要及早发现、及早处理。

(或:要虚心向他人请教;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等等。

)(五)参考答案:1.⑴想⑵都⑶(有人)想借车而不敢借这件事⑷车2.我有了车子却使人不敢来借,还要它干什么?3.即使是他没有责任的事,只要这事跟他有关,他也要十分严格地要求自己,他容不得自己有一丝一毫的欠缺。

(六)参考答案:1、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

2、A3、骏马被人宰杀后,秦穆公不但不治罪,反而怕众人食马肉致死,亲手给他们斟酒喝;后秦穆公遭晋国围攻,得到食马人的救援,解除危难,并战胜了晋国。

(七)参考答案:1.D2.自鸣得意地自以为有了独到的见解。

3.讽刺那些以不知为知,拾人牙慧而沾沾自喜,到处炫耀的人(或:有了一知半解就自以为了不起而夸夸其谈的人)。

(八)参考答案:1.我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有(出现)这种结果(后果)。

2.示例:饿者是一个有骨气的人(或清高的人)。

3. 嗟来之食。

(九)参考答案:1.(1)离开(背弃);(2)厌恶(嫌弃)。

(2分,每空1分)2.(1)位高意下;(2)官大心小;(3)禄厚不取。

(3分,每小题1分,意近即可) 3.(1)鲁庄公采纳曹刿的建议,取得了长勺之战的胜利。

(2)楚王听取墨子的谏言,停止攻打宋国。

(1分,符合要求即可)(十)参考答案:1、(1)喜欢(2)听到(3)拍(击)(4)授给(给、给予)2、杜祁公对此非常怀疑,派加重晚辈秘密地去偷看他。

3、热爱读书,喜欢饮酒;性情豪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