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5 《河中石兽》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第25课《河中石兽》教案-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
4.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情趣。
5.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学会在小组讨论中倾听、表达和交流。
6.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河中石兽》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及寓意。
-掌握生字词:淤、锤、审、究等,并学会正确运用。
-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了解记叙文的基本写作方法,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
2.教学难点
-理解并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能举例说明。
-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技巧,如场景描绘、人物刻画、事件叙述等。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能从多角度审视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
举例解释:
-针对修辞手法的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分析、示例讲解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对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有很大帮助。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积极发言,互相交流,不仅加深了对文章寓意的理解,还锻炼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在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亲自体验,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4.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本次教学中,我注意到部分学生在理解文章寓意方面存在困难,因此在课后需要对这些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弥补知识漏洞。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河中石兽》的基本情节和寓意。这篇文章通过一个寻找石兽的故事,揭示了实践与认识的关系。这是理解文章主题的关键。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具体的案例。通过分析故事中的人物行为和思想,了解作者如何通过这些案例展示文章的主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记叙文的写作方法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六单元第24课《河中石兽》导学案设计
24 《河中石兽》导学案侣俸中学陶鸿中导学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故事情节,把握作者的观点。
懂得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3、发展和提升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
训练质疑思辨能力。
导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懂得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导学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导学课时:3课时导学步骤:第一课时(总第80课时)导学要点:1. 自主预习,检查预习2. 朗读指导,疏通文意一、自主预习,完成自测(一)预习步骤1、默读课题,揣摩本课内容;2、认真阅读课前提示及第一个注释,了解作者、作品及本文的写作背景;3、听读课文,同时画出并查阅不会读的字或不理解的词;4、反复通顺地朗读课文;5、精读课文,自行理清文章思路;6、再读课文,自主或合作完成预习检查题。
(二)预习检测1、填空。
《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纪昀(yún)(1724-1805),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
《阅微草堂笔记》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
2、给下列加线的字注音。
沧(Cāng)州河干(gān)圮(pǐ)棹(zhào)曳(yè) 铁钯(pá)木杮(fèi)湮 (yān)啮(niè) 掷(zhì)溯(sù)流臆(yì)断欤(yú)坎穴(xué)3、看注释,解释下列词语。
圮:倒塌并:一起阅:经过,过了求:寻找竟:终于,到底棹:划船设帐:讲学,教书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事物的道理,规律是:这湮:埋没耳:语气词,表示“罢了”颠:通“癫”,疯狂确论:精当确切的言论啮:侵蚀、冲刷坎穴:坑洞已:停止遂:于是溯流:逆流如:依照其:他的但:只臆断:主观地判断二、创设情境,趣味导入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河中石兽》同步学案导学案
同步学案三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培养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课前预习】
1.给下列汉字注音。
圮()募()棹()柿()湮()啮()溯()欤()2.解释下列加粗的字词
山门圮于河()阅十余岁()()
曳铁钯()湮于沙上()
尔辈不能究物理()
如是再啮()不亦颠乎()
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3.古今异义
并:古义:
今义:
物理:古义:
今义:
是:古义:
今义:
阅:古义:
今义:
盖:古义:
今义:
但:古义:
今义:
【课堂探究】
1.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
2.故事中主要出现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对事情的看法如何?3.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4.总结四种寻找石兽的方法。
5.为什么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
【拓展练习】
阅读纸上谈兵、盲人摸象、三国演义中马谡失街亭的故事,并加以总结。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4《河中石兽》精制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4《河中石兽》精制教案一. 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通过讲述一只石兽在河流中的经历,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人生的哲理。
本文语言简练,寓意深刻,适合中学生阅读。
在学习本文时,学生需要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理解石兽的象征意义,以及文章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但对于本文中的象征手法和人生哲理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文本,理解石兽的象征意义,并通过讨论、思考等方式,帮助学生领悟文章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能够分析石兽的象征意义,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文章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流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技巧;能够分析石兽的象征意义,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人生哲理。
2.难点:理解石兽的象征意义,以及文章所传达的人生哲理。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投入到课文学习中,提高学习效果。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通过提问、引导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学生学情,设计相关教学活动。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查找相关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如讲述一个关于石兽的传说,引导学生对石兽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七年级下册语文24河中石兽导学案
《河中石兽》导学案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大意。
2.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3.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一)基础达标1.《河中石兽》选自《》。
作者,字,(朝代)、。
2.给下列字词注音。
圮()募()棹()柿()湮()啮()溯()欤()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词(1)山门圮.于河()(2)阅.十余岁()(3)曳.铁钯()(4)湮.于沙上()(5)尔辈..()()..不能究物理(6)如是再啮.()(7)不更颠.乎()(8)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4.翻译句子。
(1)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2)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3)求之地中,不更颠乎?(二)初读感知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二、合作探究(一)研读赏析1、在这个故事中出现了哪些人?这些人分别在什么地方找石兽。
他们各自的依据是什么?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下面的表格2.谁的方法是正确的?为什么?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4.读了本文对你有什么启示?三、自我检测1.下面句中的“之”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闻之笑曰B.当求之于上流C.一老河兵闻之D.其反激之力2.古今异义(1)二石兽并沉焉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2)尔辈不能究物理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3)是非木柿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4)阅十余岁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5)盖石性坚重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6)但知其一古义:________ 今义:________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1)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译文:(2)然则天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译文: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分)。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河中石兽导学案(学生版)
25、《河中石兽》导学案主备人:课型:学习新知课审核人:执教人:班级:组别:姓名:授课时间:【学习目标】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掌握本文中的实词;2、知道本文作家、作品;3、运用前面学习的文言翻译方法,小组合作疏通文意;4、朗读感知,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作家作品】1、纪昀: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道号观弈道人。
清代学者、文学家。
《四库全书》的总篆官。
因其“敏而好学可为文,授之以政无不达。
”故卒后谥号文达,世称“文达公”。
2、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
《阅微草堂笔记》为清代文言短篇志怪小说,是纪昀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
《阅微草堂笔记》为清代文言短篇志怪小说,是纪昀以笔记形式所编写成的。
全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意在劝善惩恶,虽然不乏因果报应的说教,但是通过种种描写,折射出封建社会末世的腐朽和黑暗。
他有意模仿亚宋笔记小说质朴简淡的文风,“雍容淡雅,天趣盎然”,“隽思妙语,时足解頣”(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所以每脱稿一种,即被亲朋好友竞相传抄,展转刻印,一时享有同《红楼梦》、《聊斋志异》并行海内的盛誉。
第一课时【自主探究】一、填空1、本文选自《》一书,这是()所作的一部()小说。
2、本文作者是()朝的(),字(),学者,是()的总篡官。
3、用文中的句子写出本文的主旨是()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山门圮.于河()僧募.金重修()棹.数小舟()曳.铁把()是非..木柿()湮.于沙上()不亦颠.乎()啮.沙为坎穴()反溯流..()..逆上()可据理臆断三.朗读课文,尝试背诵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读出节奏;第三遍,读出抑扬顿挫。
四.预习了这篇文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写在下面:预习等级(ABCD)组长签字【合作探究】一、故事导入,明确学习目标。
二、预习检测,了解学情。
三、小组合作,扫清字词障碍,说说文章的大意。
四、理清故事情节,请你把文中的讲故事讲给组内同学听。
【当堂反馈】1.比一比: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背诵文章;2. 说一说: 课后“研讨与练习一”,答案我知道;3. 做一做: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二”;【整理评价】反思一下我这节课的表现:A、学习状态()①很认真,自我表扬②还可以③还要加油B、参与程度()①展示了__次②质疑、补充了__次③板书了__次【教师小结】学后反思:学后反思: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背诵课文,并能无障碍翻译课文。
【优质课教案】最新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5课《河中石兽》教案设计及导学案
【优质课教案】最新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25课《河中石兽》教案设计及导学案教材分析:《河中石兽》是语文版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二篇篇文章,它是清代才子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小说。
本文语言简炼,层次清晰,故事性、趣味性比较强,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几篇文言文的学习,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初步掌握了阅读浅显文言文的方法。
这对我们理解课文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本文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要在方法技巧上点拨指导,帮助学生积累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读通浅显文言文。
2、依据语境解释文言词语。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逐步养成注重实际调查得出结论的习惯,防止主观臆断的不良倾向出现。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俗话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走近作者纪昀,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
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
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三、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圮(pǐ)募(mù)棹(zhào)柿(fèi)湮(yān)啮(ni è)溯(sù)欤(yù)古今异义并:古义:一起二石兽并沉焉。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 河中石兽》第二课时导学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第二课时导学案一、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解决了课文中的字词,疏通了文意,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探究课文内容,挖掘文章蕴涵的深刻道理。
二、自学指导(一)整体感知1.朗读课文。
2.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讲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3.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请概括各层大意。
可分三层。
第一层(1段):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寻找未果。
第二层(2段):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
第三层(3段):老河兵讲解应当去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
(二)深层探究1.故事中几位人物各自提出的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什么?为什么只有老河兵的方法是对的?(可以借助多媒体手段,形象直观地演示石兽落入河中的三种情景,借助动态模拟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三类人物寻找石兽的方法的相关语句的意思。
)(1)寺僧以为石兽被水冲到下游去了,划小船,拖着铁钯,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着。
他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
(2)讲学家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他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却忽略了流水。
(3)老河兵认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冲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深到石头一定时候,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
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
所以应该到上游去找。
既有理论又有实践,准确把握了三者的性质及相互关系。
所以他的方法是对的。
2.通过寻石兽的故事,比较三类人物各自的性格特征。
寺僧:毅力坚定而经验不足。
讲学家:一知半解而好为人师,自视清高而骄傲自满,轻视他人。
老河兵:有实际经验,能够通过理论与实践结合对事物作出准确判断。
3.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河中石兽》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河中石兽》学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朗读、背诵文言文。
2、积累文言词汇。
3、了解“铭”的特点。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1、熟读背诵。
2、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
【教学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课时】2课时第一课时一、引入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诗的后两句从书本知识与实践的关系着笔,强调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比较浅薄,一定要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
“要躬行”至少有这样两层意思:一是学习过程中“要躬行”。
在学习过程中的动脑、动手、动嘴就是一种“躬行”。
学了文章诗篇要背诵,是一种“躬行”,自己练笔写作,是一种“躬行”。
二是获取知识后还要“躬行”。
这个“躬行”就是社会实践,要通过社会实践去检验已学的知识,要通过社会实践把书本知识化为己有,为己所用,还要通过社会实践去巩固、深化已学的知识。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有一则故事记载,某土地庙前石兽因河岸崩塌掉入河中。
十多年后重修山门,寻找石兽,它却不在原落水处,也不在下游。
一位老兵说,应该在上游寻找,依他的话,果然捞出了石兽。
石兽为什么会向上游“跑”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河中石兽》一文,从中找出答案。
二、作家作品作者纪昀,字晓岚。
乾隆年间人,清代文学家。
《四库全书》总纂官,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以记述狐鬼故事、奇特见闻为主,是以笔记形式写成的志怪小说。
三、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一)朗读,背诵课文。
(二)利用工具书及课后注释,笔译全文。
1、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临:靠近。
河干:河岸圮:倒塌。
并:一起。
沉没在河中。
焉:于此,在那里。
译文:2、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阅:经过岁:年。
募:募集求:寻找。
竟:最后。
译文:3、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以为:认为棹:划船。
第25课《河中石兽》导学案2020-2021年部编七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08
第25课《河中石兽》导学案2020-2021年部编七年级下册(学生用+教师用)《河中石兽》导学案(学生用)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一、预习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并抄写词语。
圮()募()棹()柿()湮()没啮()齿溯()流欤()曳()铁钯()臆()断2、词语解释曳铁钯()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盖石性坚重()但知其一()是非木杮()求之下流,固颠()尔辈不能究物理()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其反激之力()3、译句。
(1)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
(2)尔辈不能究物理。
(3)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4、文学常识及背景作者,字。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
学部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因获罪遗戍乌鲁木齐。
释放回京后,任《》总纂官,编定《》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等。
本文选自《》,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料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5、通过预习,你知道故事说了一件什么事吗?二、课堂提升1、导入2、朗读课文。
3、看课文注释,试译课文。
疏通重点句子的含义。
文言现象总结:●通假字曳铁钯(“”通“”,)不亦颠乎(“”同“”,)●古今异义二石兽并沉焉(并,古义:;今义:并列)阅十余岁(阅,古义:;今义:阅读)盖石性坚重(盖,古义:;今义:有遮蔽作用的器物)但知其一(但,古义:;今义:表转折但是,却)是非木杮(是,古义:;今义:判断动词,是)求之下流,固傎(固,古义:;今义:坚固)尔辈不能究物理(物理,古义:;今义:物理学)●一词多义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众服为确论()之一老河兵闻之()其反激之力()●词类活用棹数小舟()暴涨()●句式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的后面省略了宾语“”)4、质疑: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河中石兽》学习任务单(公开课导学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河中石兽》学习任务单及作业设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熟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
2.积累文言词语。
3.能够准确翻译句子。
【学习准备】上课前请同学们自己把课文读几遍,标出不懂的字词,有针对性地听讲。
准备笔和笔记本,一边听讲,一边在笔记本上旁边做笔记。
【学习方式和环节】听课学习,按老师指令完成相应的课上练习。
学习环节主要有:作者纪昀简介及《阅微草堂笔记》简介→读准字音和停顿→翻译文言字词,疏通文意(共三段)→课堂小结。
【作业设计】1.《河中石兽》的作者是_______ ,他是朝代著名______、家。
本文选自《》。
2.给下列汉字注音。
河干.()圮.于河()募.金()棹.数小舟()曳.铁耙.()木杮.()湮.于沙土()啮.沙()坎穴.()溯.流()臆.断()欤.()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义。
(1)山门圮.于河(圮:)(2)阅.十余岁(阅:)(3)竟.不可得(竟:)(4)是.非木杮(是:木杮:)(5)转转不已.(已:)(6)求之下流,固.颠(固:)4.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文。
(1)尔辈不能究物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众服为确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可据理臆断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纪昀清朝学者、文学家《阅微草堂笔记》2.河干.(gān)圮.于河(pǐ)募.金(mù)棹.数小舟(zhào)曳.铁耙.(yè pá)木杮.(fèi)湮.于沙土(yān)啮.沙(niè)坎穴.(xué)溯.流(sù)臆.断(yì)欤.(yú)3.(1)圮:倒塌(2)阅:经过,经历(3)竟:终了,最后。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24课《河中石兽》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1) 了解民间传说故事《河中石兽》的内容和故事情节。
(2) 理解课文中的生字、短语和句子。
(3) 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点词语的拼音和意义。
(4) 学会通过阅读文本理解故事的主题和作者的感情。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 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和创造力。
(2) 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推理。
(3) 培养学生的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4) 引导学生发现故事中蕴含的道德教育内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2) 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鉴赏。
(2) 通过民间传说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和历史。
2. 教学难点:(1) 理解和把握课文中的生字、短语和句子。
(2) 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取关键信息。
三、教学过程安排:Step 1: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通过图片对比、问题提出等方式猜测本课要学习的内容。
2. 为学生创设课堂氛围,营造神秘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课文阅读1. 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 学生阅读后,分组讨论,集体讨论,了解每个人的理解和体会。
3. 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解析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
Step 3:课文鉴赏1. 教师讲解课文中蕴含的道德教育内容,引导学生思考,表达个人意见和感受。
2.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交流和讨论。
Step 4:拓展延伸1. 邀请学生自主拓展相关的内容,如搜索与此课文相关的新闻、故事或其他民间传说。
2.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和写作相结合的方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Step 5:课堂小结1. 教师对本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复习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2. 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并给予适当的夸奖和鼓励。
四、教学辅助措施或教学资源准备:1. PPT或黑板和白板。
2. 课文及相关教材资料。
3. 学生课堂笔记本和学习用品。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4课《河中石兽》导学案第24课河中石兽1.易错字圮(pǐ)募(mù)棹(zhào)杮(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ú)2.古今异义阅十余岁(古义:经受;今义:阅读)阅十余岁(古义:年;今义:年龄)尓辈不能究物理(古义: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指物理学,一门学科)是非木杮(古义:代词,这;今义:推断动词)渐沉渐深耳(古义:罢了;今义:耳朵)转转不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古义:只;今义:但是)3.词类活用棹数小舟(名词活用作动词,划船)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活用作名词,河水)4.一词多义(1)为(2)之5.文言句式(1)倒装句当求之于上流(状语后置,应为“于上流求之”)(2)省略句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得”的后面省略了宾语“之”)(3)被动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为……,表被动,可译为“被”)纪昀(1724-1805),字晓岚,清代学者、文学家。
直隶献县(今属河北)人。
纪昀学问渊博,长于考证训诂。
乾隆间辑修《四库全书》,代表作《阅微草堂笔记》。
【文题解说】“河中”指地点,“石兽”指对象,题目的意思是倒塌在河中的石兽。
题目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创作背景】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是纪昀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奇闻、乡野怪谈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这则故事用庙僧、讲学家和老河兵推求沉在河里的石兽的几种不同的结论,来说明很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简单的缘由,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依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主观做出推断。
本文是清代才子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的一篇志怪笔记小说。
这篇说理短文叙述了三种查找河中石兽的看法和方法,告知人们:再深的理论,不能得到实践的证明,就不是真理;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正确的。
同时还揭示了一个道理:任何事物都不行“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不行主观臆断。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河中石兽》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河中石兽》的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掌握文学技巧。
2.能独立理解文化底蕴、人文精神与人生态度的内涵。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观察力、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掌握文学技巧,如比喻、拟人、意象等。
2.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难点1.理解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2.探究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阅读理解教学法、研讨教学法和讲授示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1. 情境导入通过放映图片和声音,呈现江南水乡的美景,让学生感受到江南水乡的特色与气质,引导学生投入到故事情境中来。
2. 学生阅读理解1.引导学生读懂《河中石兽》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通过探究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了解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
3.分组讨论,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总结和归纳,掌握文学技巧。
3. 教师总结1.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总结、梳理和归纳,引导学生反思问题。
2.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掌握更多的阅读技巧和方法。
3.给出学生详细的思考题及相关引导,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五、学习总结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学生们理解了《河中石兽》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学会了分析文学作品和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掌握了阅读技巧和方法,提高了自己的创造力和综合素质。
六、课后延伸1.学生可自主阅读相关资料,并对文学知识进行拓展。
2.学生可在生活中发现文学之美,亲身感受文学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
3.教师可对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进行评估,促进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提升。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5 《河中石兽》导学案
25 河中石兽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韩愈东进学校陈思思学习目标1.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课前预习案知识链接:作者简介:纪昀(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
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本文选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
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圮.()于河募.()金重修棹.()数小舟曳铁钯()木杮.()湮.()没啮.()沙溯.()欤.()2. 本文作者,字,是朝的、家,也是《》的总篡官。
3.本文选自《》一书,这是一部小说,全书主要记述,其中也有不少。
4.用文中的句子写出本文的主旨。
5、解释下列加点字山门圮.于河二石兽沉焉.棹.数小舟曳.铁把是.非木柿湮.于沙上不亦颠.乎啮.沙为坎穴反溯流..逆上可据理臆断..6.翻译下列句子山门圮于河译:二石兽并沉焉译:尔辈不能究物理。
译: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遂反溯流逆上矣译:课堂学习案一、检查预习二、导入新课三、熟读课文(抽读、齐读等方式)四、小组合作翻译课文1.结课下注解弄懂课文意思2.小组内互相释疑3.小组内串译课文五、课堂探究1、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2、故事中主要说了哪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下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依据是;讲学家判断其在;理由是;老河兵则判断其在,是因为3、文中两次写道了笑:“讲学家闻之笑之”、“老河兵闻之又笑之”,这两次“笑”各有什么含义?讲学家的“笑”:老河兵的“笑”:4、文中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各自表现出的性格特征是什么?寺僧:讲学家:老河兵:5、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6、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怎样理解这句话?结论:理解:7、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概括各段大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 河中石兽
原创不容易,为有更多动力,请【关注、关注、关注】,谢谢!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柳宗元
学习目标
1.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3.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道的道理。
课前预习案
知识链接:
作者简介:纪昀(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再加之后来对人情事故之通达,24岁便中进士,31岁成为翰林院大学士。
他为人为官刚直不阿,机智善辩,其渊博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卷帙浩繁的《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其作品涉猎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领域。
他的作品记录很多亲身经历,详述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内容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本文选自他晚年所作的文言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
该书主要记述狐鬼神怪故事,其中也有不少关于考据的文字。
1、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圮.()于河募.()金重修棹.()数小舟曳铁钯()木杮.()湮.()没啮.()沙溯.()欤.()
2. 本文作者,字,是朝的、家,
也是《》的总篡官。
3.本文选自《》一书,这是一部小说,全书主要记述,其中也有不少。
4.用文中的句子写出本文的主
旨。
5、解释下列加点字
山门圮.于河二石兽沉焉.
棹.数小舟曳.铁把
是.非木柿湮.于沙上
不亦颠.乎啮.沙为坎穴
反溯流
..逆上可据理臆断
..
6.翻译下列句子
山门圮于河译:
二石兽并沉焉译:
尔辈不能究物理。
译: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译:
遂反溯流逆上矣译:
课堂学习案
一、检查预习
二、导入新课
三、熟读课文(抽读、齐读等方式
四、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1.结合课下注解弄懂课文意思
2.小组内互相释疑
3.小组内串译课文
五、课堂探究
1、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
2、故事中主要说了哪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下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对于河中石兽的位置:寺僧判断其在,
依据是;
讲学家判断其在;
理由是;
老河兵则判断其在,
是因为
3、文中两次写道了笑:“讲学家闻之笑之”、“老河兵闻之又笑之”,这两次“笑”各有什么含义?
讲学家的“笑”:
老河兵的“笑”:
4、文中寺僧、讲学家、老河兵各自表现出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寺僧:
讲学家:
老河兵:
5、老河兵的判断为什么是正确的?
6、作者由此得出了什么结论?怎样理解这句话?
结论:
理解:
7、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概括各段大意。
第一段:;
第二段:;
第三段:。
第四段:。
分段:
第一部分(段—段):写。
这部分以(填表达方式)为主。
第二部分(段):。
这部分以为主。
8、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
能,
而要。
学习检测案
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是.非木柿如是.再啮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后特征为.洛阳令
C、一老河兵闻之.当求之.于上流
D、山门圮于.河果得于.数里外
2、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之”字的意思
1)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
2)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4)一老河兵闻之
5)至石之半
6)求之下流,固颠
7)然则天下之事……
3、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A.寻十余里,无迹。
(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
B.众服为确论。
(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
D.竟不可得。
(居然没有找到。
)
4、阅读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
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傎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再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1.用自己的话写出下列代词指代的内容
⑴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
“之”指代
⑵求之下流,固傎;求之地中,不更傎乎?
“之”指代
2.讲学家和老河兵都说到了“石性坚重,沙性松浮”,但他们对沉在河中的石兽作出的结论是完全不同的。
讲学家据此得出的最终结论是___________(A、尔辈不能究物理;B、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C、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D、沿河求之,不亦颠乎?);老河兵的最终结论则为_________(A、水不能冲石;B、再转不已,遂反朔流逆上矣;C、求之下流,固傎;D、石必倒掷坎穴中)。
3、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
C、不亦颠.乎(颠倒,即本末倒置)
D、遂反溯流
..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一种见解是从石性和沙性角度作分析,认为应在石兽落水处寻找石兽。
B、一种见解是从水暴涨冲击石兽而走作分析,认为应该到河的下游去寻找石兽。
C、一种见解是从石性、沙性和水冲击角度作综合分析,认为应到兽落水的上游去寻石兽。
D、三种见解都是正确的,只不过实践更重要。
【素材积累】
一个从小练习芭蕾舞的女孩,决定将跳舞作为终身职业。
一天,她去求见芭蕾舞团团长,说:我想成为出色的芭蕾舞演员,不知我是否有这个天分?团长看她跳了一段舞,摇了摇头说:不,你没有这个条件。
女孩把舞鞋扔到箱子底下,再也没穿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