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7、运动和呼吸 教案教学设计
栖霞区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17课《运动和呼吸》说课稿
栖霞区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17课《运动和呼吸》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呼吸》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17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运动和呼吸。
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变化,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而呼吸是指生物体通过呼吸器官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是生物学中的一个基本现象。
在本节课中,将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运动和呼吸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他们对于运动和呼吸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运动和呼吸的内在联系可能还不是非常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深入理解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了解运动和呼吸的基本知识,掌握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让学生明白运动和呼吸的重要性,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运动和呼吸的基本知识,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
2.难点:运动和呼吸的内在联系,如何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直观地展示运动和呼吸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到运动的产生,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运动和呼吸。
2.新课导入:介绍运动和呼吸的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
3.实验环节:安排学生进行实验,观察运动和呼吸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实验深入理解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
4.讨论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实验观察结果,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进一步理解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
5.总结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让学生明确运动和呼吸的重要性。
栖霞区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17课《运动和呼吸》教学设计
栖霞区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17课《运动和呼吸》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17课《运动和呼吸》。
本课主要围绕运动和呼吸的关系展开,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和观察,使学生了解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明白运动需要消耗能量,而呼吸是提供能量的过程。
教材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和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动手能力,对于运动和呼吸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理解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
2.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五. 教学方法1.实验法: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和理解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
2.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
3.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跳绳、跑步机、气球等。
2.课件:运动和呼吸的相关图片、视频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吗?接下来,教师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初步了解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验器材,并向学生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然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教师邀请几名学生分享他们的实验观察结果,并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
5.拓展(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还能想到生活中的其他现象,可以用我们学到的科学知识来解释吗?然后,教师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思考成果。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7《运动和呼吸》说课稿
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7《运动和呼吸》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呼吸》是新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17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动物的运动方式和呼吸方式,以及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探究动物的运动和呼吸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对于动物的运动和呼吸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还不够理解,需要通过实验和观察来进一步探究。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对于本节课的学习也起着重要作用。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动物的运动方式和呼吸方式,了解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动物的热爱和保护意识,增强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说出动物的运动方式和呼吸方式,了解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学习。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运动和呼吸的特点和关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播放动物运动和呼吸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动物的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
2.探究运动方式:学生观察不同动物的运动方式,讨论并总结各种运动方式的特点。
3.探究呼吸方式:学生观察不同动物的呼吸方式,讨论并总结各种呼吸方式的特点。
4.实验探究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运动对呼吸的影响。
5.总结:学生总结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感受。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动物的运动方式动物的呼吸方式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八. 说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观察、学生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7课《运动和呼吸》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优秀课例17.《运动和呼吸》教学设计苏教版三上第五单元《人的呼吸和消化》【教材分析】本课是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第二课,是建立在初步认识呼吸系统,知道生命片刻都离不开呼吸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课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测量三种状态下的呼吸次数,通过收集分析数据,知道运动对呼吸有影响。
第二部分在通过认识肺活量的基础上,实际测一测自己的肺活量,通过比一比不同学生的肺活量,找一找和每分钟呼吸次数之间的关系,从而发现肺活量大,对健康有好处。
第三部分通过读图了解保护呼吸器官的各种方法。
【教学目标】1.能够用测量的方法收集三种状态下呼吸次数的数据,通过分析数据指导运动对呼吸有影响2.通过比一比,初步了解人的肺活量是不同的,知道运动可以增加肺活量。
3.了解保护呼吸器官的方法,增强健康意识【教学重点】能够用测量的方法收集和呼吸有关的数据。
【教学难点】能够分析数据,并得出得出相应的结论。
【前置性作业】练习一口气吹气球,找出能一口气吹大气球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关注呼吸孩子们,有这样一件事情:你在做,我在做,大家都在做;我们时时做,却从没故意做。
你知道这是什么是吗?(呼吸)对呀,就是呼吸(板书:呼吸)。
你会呼吸吗?来,做一次深呼吸。
看到有孩子吸气,这算一次呼吸吗?(一吸一呼算一次呼吸)深呼吸时,你感觉这个呼吸速度比我们平时怎样?(慢)我们平时在安静状态下的正常呼吸是怎样的?用语言描述一下你是怎样呼吸的?心情是怎样的?那你知道自己在安静状态下一分钟呼吸多少次吗?来,猜猜看。
二、多种状态,测量呼吸猜对了吗?让我们来数一数。
(一)安静状态科学探究是非常严谨的,容不得半点马虎,所以呼吸时要正常,不能刻意加快和减慢,为了难受得更准确,建议把手指放到鼻前,可不要紧贴你的鼻孔哦1.测第一次,现场录入分析数字,你发现了什么?(排序后,这几个数字好大呀,分析一下原因)2.你的这一个数字能准确代表你安静状态时的正常呼吸次数吗?那么需要再测一次测第二次,现场录入发现两次数字不一样,那这次能代表你安静状态时的一分钟的准确呼吸次数吗?为了让收集的数字更准确,更科学,更有说服力,我们该怎么办?3.测第三次,现场录入,算出平均数仔细观察这些数字,你发现了什么?①我发现了,()最多()最少?也就是呼吸,快慢不同②男女深呼吸次数不同③发现20到30的人,最多追问你从哪看出来的?看来我们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每分钟大约呼吸20多次④猜猜老师每分钟呼吸了多少次?比大部分人快一些,还是慢一些?你们同意吗?我不同意,我非常的不同意,大人只有我一个,而你们那么多,我感觉好不公平哦要现场请更多的老师来测呼吸吗?你觉得合适吗?这么多人测三次,录三次,录完就该下课了别急,有些专业人士已经替咱们测出来了,他们对很多很多的大人和婴儿进行了多次测量,最后得出了这样的数据,请看从这些数字里,你能发现,什么?是啊,看来呀,成年人和儿童的呼吸次数也是有差异的⑤寻找呼吸次数少的孩子的共同点(二)运动结束后刚才我们测了在安静状态下的1分钟的呼吸次数,那在其他状态下,你每分钟的呼吸次数也一样吗?什么时候不一样(生病、运动、咳嗽后,紧张……)你觉得运动后呼吸会怎么样?(变快)是吗?变得多快呀?一分钟可能会呼吸()次。
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5.17《运动和呼吸》教案设计_
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5.17《运动和呼吸》教案设计_17.运动和呼吸【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第五单元《人的呼吸和消化》的第2课。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通过一个交流活动,了解学生对呼吸有快有慢的初步认识,以此引出测量三种状态下的呼吸次数的活动。
此活动可以为下面认识肺活量做铺垫。
第二部分,在通过阅读认识肺活量的基础上,实际测一测自己的肺活量。
教学中,可以通过比一比不同学生的肺活量,找一找和每分钟呼吸次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发现肺活量大对健康的好处。
最后通过“如何增加肺活量”的问题引出第三部分的学习。
第三部分,读图,了解保护呼吸器官的各种方法,树立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意识。
【学情分析】《运动和呼吸》通过一系列的数据测量、分析,用实证的方法增进对呼吸系统的认识。
本节课主要培养学生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会正确测量自己的呼吸频率。
2.知道呼吸的快慢和运动的剧烈程度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能够在实验中准确的记录并分析数据。
科学态度目标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学会自己设计简单实验验证简单问题。
【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运动会使呼吸加快,休息后呼吸又恢复到正常难点:学会正确测量自己的呼吸频率【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秒表等。
学生准备: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播放傅园慧游泳和赛后采访视频。
2.提问:通过刚才的视频,谁能说一说刚参加完游泳比赛的傅园慧呼吸和平时相比有何变化呢?3.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运动和呼吸的关系。
二、测量呼吸频率1.师:你准备如何研究运动和呼吸的关系呢?生:比较运动前后呼吸的快慢。
2.师:那你准备怎么确定呼吸的快慢呢?生:数一数。
师:怎么数?学生演示或者描述如何数呼吸次数。
3.教师补充:一呼一吸计为一次呼吸,我们将一分钟呼吸的次数称为呼吸频率。
因此,研究运动前后呼吸快慢的变化就是测量运动前后的呼吸频率。
4.下面我们就来测量一下自己运动前后的呼吸频率并记录下来。
17.运动和呼吸(教学设计含练习)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上册
-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查找更多关于运动和呼吸的知识。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运动和呼吸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可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阅读材料、解答疑问等。
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或视频资源
-《运动与呼吸:生命的节奏》
-《氧气与二氧化碳的运输机制》
-《运动与健康生活》
-《呼吸系统的工作原理》
2.拓展要求:鼓励学生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
-学生可以选择上述任一阅读材料或视频资源进行学习,理解其中的知识点。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和需求,选择其他相关的阅读材料或视频资源进行学习。
学生学习效果
1.知识掌握:学生能够理解运动和呼吸的基本概念,了解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掌握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运动和呼吸过程中的运输机制。
2.科学探究能力: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分析结果,培养观察、实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生命观念:学生能够建立生命观念,认识到运动和呼吸是生物的基本特征,理解运动和呼吸对于生物体的重要性。
在课中的强化技能环节,我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讨论和实验中来。我看到了他们在小组中的合作,看到了他们在实验中的专注。特别是在解答疑问环节,学生们敢于提出自己的困惑,其他同学也能够积极帮助解答,这种积极的课堂氛围让我感到非常欣慰。这也验证了合作学习法的优势,学生们在互动中不仅提高了自己的理解,也培养了团队合作的精神。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作用与目的: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第17节《运动和呼吸》第1课时说课稿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第17节《运动和呼吸》第1课时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呼吸》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五单元的第17节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单的文字,向学生介绍了运动时肌肉的收缩和放松,以及呼吸作用的原理。
教材还设计了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运动和呼吸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运动经验和观察能力,他们对运动和呼吸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呼吸作用的原理和运动时肌肉的收缩和放松,可能还不是很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了解运动时肌肉的收缩和放松,以及呼吸作用的原理。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和实际操作,探究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团队协作和观察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了解运动时肌肉的收缩和放松,以及呼吸作用的原理。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理解运动时肌肉的收缩和放松,以及呼吸作用的原理。
五.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讲授法:我在课堂上通过讲解教材内容,让学生了解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运动时肌肉的收缩和放松,以及呼吸作用的原理。
2.演示法:我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理解运动时肌肉的收缩和放松,以及呼吸作用的原理。
3.小组讨论法:我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教学辅助手段: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模型,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我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020年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17课《运动和呼吸》优质教案
19.食物与营养【教材分析】本节课研究食物与营养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认识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及作用,知道不同种类的食物含有不同的营养素。
这部分内容分为两个小活动,阅读探究及实验探究。
第二,知道不同种类的食物要讲究合理搭配,才能吃的营养又健康。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让学生数自己搭配的菜单中的食物种类,比较以及思考荤素如何搭配才健康?然后引出营养平衡算盘。
并对自己设计的菜单进行完善。
【学情分析】学生对食物非常熟悉,知道饮食要荤素搭配,不能偏食、挑食,但对于为什么要这么做,以及这么做背后涉及到的营养方面的知识却知之甚少。
所以本节课关注重点就是针对这个问题。
【教学目标】根据科学课程标准,制定思维目标。
科学知识:1.知道食物含有7大营养素2.能举例说出哪些食物含有这些营养素3.知道要合理搭配食物,不能偏食、挑食。
科学探究:1.通过阅读资料,知道有哪些营养素及作用,并能举例说出哪些食物含有这些营养。
2.通过滴碘液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科学态度: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探究土豆是否含有淀粉。
2.能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设计一份营养又健康的菜单。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知道人体所需营养要从食物中获取,不能随便浪费食物。
【教学重点】认识食物的主要营养成分。
【教学难点】设计一份既营养全面又合理搭配的菜单【教学准备】教师材料:课件,视频。
学生材料:资料,碘液,滴管,土豆片。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500多年前,有一个伟大的时代——大航海时代。
那时候诞生了很多英雄,他们带领着人们驰骋海洋,探索新的大陆。
然而在英雄光芒万丈的背后,有着无数令人伤心的悲剧,那就是每一次航行能活着归来的总是极少数人,甚至一支几百人的船队,最后只剩下二三十人。
大家都以为遭遇了海上凶神,这样的传说很多很多。
但有一个人不相信,他想要知道到底是什么,他就是林特医生,当时他正在一艘已出海船上当医生。
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17.运动和呼吸》优秀说课稿
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17.运动和呼吸》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呼吸》是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第五单元的一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探究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使学生认识到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密切联系。
教材还介绍了呼吸的基本原理,以及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认知。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他们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运动和呼吸的经验,但缺乏系统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为基础,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掌握呼吸的基本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和思考,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究的精神,认识到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呼吸的基本原理。
2.难点: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及其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观察、实验、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动的运动场景,引发学生对运动和呼吸的思考,导入新课。
2.探究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a.观察:让学生观察自己在运动时的呼吸变化,引导学生发现运动和呼吸之间的联系。
b.实验:安排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体验运动时呼吸的变化,进一步理解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
c.讨论: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实验结果,分析运动时呼吸变化的原因。
3.呼吸的基本原理:a.讲解:通过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讲解呼吸的基本原理。
b.互动:让学生参与呼吸实验,直观地感受呼吸过程,加深对呼吸原理的理解。
4.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以及运动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运动和呼吸》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运动和呼吸》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第五单元人的呼吸和消化第17课《运动和呼吸》,主要介绍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运动对呼吸的影响,以及通过测量的方法收集和分析与呼吸有关的数据。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运动对呼吸的影响。
-掌握用测量的方法收集与呼吸有关的数据。
-能够分析数据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和实验的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运动对呼吸的影响,测量与呼吸有关的数据。
教学难点:分析数据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四、学情分析:在前面的课堂上,学生已经学习了人的呼吸和消化的基本知识,对呼吸的过程和重要性有了初步的了解。
他们对于实验和观察也有一定的经验。
在小学三年级,他们的注意力相对集中,能够通过简单实验和观察来获取知识。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老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人的呼吸和消化,你们还记得吗?学生:记得!老师:非常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关于运动和呼吸的内容。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当你们运动的时候,会有什么感觉?(学生举手回答)学生1:我会出汗。
学生2:我会觉得累。
学生3:我会喘不过气来。
老师:非常好!你们的回答很棒。
确实,当我们运动时,身体会变得热,出汗,感觉累,而且呼吸也会加快。
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这样呢?第二环节:知识讲解老师:那么,为什么运动会让我们呼吸加快呢?我们来看一下这个问题。
请大家用手触摸一下自己的胸口,然后轻轻地做一下深呼吸。
(学生进行实际操作)老师:你们感觉到什么变化了吗?学生:我感觉到胸口在起伏。
学生:我感觉到呼吸变得快了。
老师:非常好!运动时,我们的身体需要更多的氧气来提供能量,以满足身体的需求。
所以我们的呼吸会加快,这样就能吸收更多的氧气,把它输送到全身各个部分。
大家明白了吗?学生:明白了!第三环节:实验操作老师:现在,我们来进行一个小实验,看看运动对呼吸的影响。
实验小学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17.《运动和呼吸》第1课时教学设计
实验小学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17.《运动和呼吸》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运动和呼吸》是实验小学新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运动时呼吸的变化,使学生认识到呼吸在运动中的重要性。
教材内容丰富,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适合三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现象有好奇心,愿意探究。
但是,对于呼吸和运动之间的关系,他们可能还缺乏深入的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深入探究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运动时呼吸的变化,掌握呼吸在运动中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探究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增强学生身心健康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呼吸在运动中的重要性。
2.难点:引导学生探究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操作法:让学生亲身体验运动和呼吸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探究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教学材料:教材、课件、实验器材(如气球、吸管等)。
2.教学环境:宽敞的教室,通风良好,便于学生进行实验和活动。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实验器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同学们,你们知道运动时呼吸会有什么变化吗?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呢?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运动和呼吸》。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运动时呼吸的变化,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运动和呼吸之间的关系。
同时,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讲解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原因。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运动和呼吸的关系。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运动和呼吸》优质教案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17课《运动和呼吸》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人体具有进行各种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器官。
本课在通过上一课的学习,认识了人体呼吸器官的铺垫下,进一步探究呼吸和运动的关系。
通过一系列的数据测量、分析、用实证的方法增进对呼吸系统的认识。
特此安排了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首先通过一个交流活动,了解学生对呼吸有快有慢的初步认识,以此引出测量三种状态下的呼吸次数的活动。
通过分析数据,发现同一个人在不同状态下,同龄人之间、男女生之间、儿童和成人之间在相同状态下的呼吸次数都存在差异。
此活动可以为下面认识肺活量做铺垫。
第二部分,在通过阅读认识肺活量的基础上,实际测一测自己的肺活量。
教学中,可以通过比一比不同学生的肺活量,找一找和每分钟呼吸次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发现肺活量大对健康有好处。
最后通过“如何增加肺活量”的问题引出第三部分的学习。
第三部分,读图,了解保护呼吸器官的各种方法,通过对不同行为的分析,让学生认识保护呼吸器官的重要意义,树立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的意思。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但学科认识上没有形成,更无法从谈起科学兴趣,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
故此对学生重要的是对学生科学兴趣的培养和简单实用的科学思维方式的灌输,要培养学生课堂上的科学的思考习惯,逐步养成预见、测量、分析、探究记录数据等一系列的科学习惯,以及小组探究的活动方式。
三、学习目标1、能够用测量的方法收集三种状态下呼吸次数的数据,通过分析数据知道运动对呼吸有影响。
2、能够使用简易的装置测量肺活量,知道运动可以增大肺活量。
3、了解保护呼吸器官的方法,增强健康意识。
四、重点与难点重点:能够用测量的方法收集和呼吸有关的数据。
难点:能够分析数据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五、教学准备1.每位学生准备一份不同状态下一分钟呼吸次数和肺活量记录表;2.每组学生准备:5L空塑料瓶一个,水槽,水,有刻度烧杯或量筒,胶带,软管,记号笔等;教师准备:课件。
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17《运动和呼吸》教学课件
学生课堂行为规范的内容是: 按时上课,不得无故缺课、迟到、早 退。 遵守课堂礼仪,与老师问候。 上课时衣着要整洁,不得穿无袖背心 、吊带 上衣、 超短裙 、拖鞋 等进入 教室。 尊敬老师,服从任课老师管理。 不做与课堂教学无关的事,保持课堂 良好纪 律秩序 。 听课时有问题,应先举手,经教师同 意后, 起立提 问。 上课期间离开教室须经老师允许后方 可离开 。 上课必须按座位表就坐。 要爱护公共财物,不得在课桌、门窗 、墙壁 上涂写 、刻划 。 要注意保持教室环境卫生。 离开教室要整理好桌椅,并协助老师 关好门 窗、关 闭电源 。
经常用淡 盐水漱口
积极参加 体育运动
扫地前洒水 预防呼吸道 传染病
吸烟的危害
健康人的肺
吸烟会严重危
害人的脑、心脏、
胃、肝学研究早已证明,香烟中含有害物 质达几百种。这些有害物质对呼吸器官的 天然防病机能有很大的破坏作用。烟雾中 的有害物质进人细支气管及肺泡,麻痹呼吸 道黏膜上的纤毛,使纤毛失去排除异物的 能力,肺内巨噬细胞对异物的吞噬能力也 会因此而被抑制。因此呼吸道的防御能力 被削弱了,各种疾病也会随之接踵而至。
第
五 单 元
17.运动和呼吸
运动前后呼吸的变化
运动时呼吸会加快。人体运动的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 氧气,所以呼吸的次数要比平时多,呼出和吸入气体的量也比 平时多,导致呼吸加快。
测量在不同状态下一分钟的呼吸次数
怎样才算呼吸一次?
一呼一吸 算呼吸一次。
实验结论
每个人剧烈运动后呼吸次数都会增 多;相同条件下,男生和女生的呼吸次 数相差不多,老师比同学的呼吸次数要少。
认识并测量肺活量
肺活量大的同学,一次尽力呼出 的气体体积也越大,因此从塑料瓶里 排出的水量也越多。
2017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运动和呼吸教学设计
《运动和呼吸》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测量和收集数据,了解运动对呼吸的影响。
2. 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材料了解肺活量的概念,并学习使用简易装置测量肺活量。
3. 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呼吸的变化,增强保护呼吸器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通过测量和实验,了解运动对呼吸的影响。
2. 难点:理解肺活量的概念,并使用简易装置测量肺活量。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运动后的感受,引出本课的主题——运动和呼吸。
2. 知识讲解:通过讲解和演示,让学生了解如何正确地测量呼吸次数,以及如何使用简易装置测量肺活量。
3. 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分别在安静、运动结束、休息三分钟后测量自己的呼吸次数,并使用简易装置测量肺活量。
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4. 数据整理:学生将测量的数据整理在记录表中,并进行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运动后呼吸次数和肺活量的变化。
5. 讨论与总结:学生讨论运动后呼吸变化的原因,以及如何保护呼吸器官。
教师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运动和呼吸关系的理解。
6. 作业布置:学生回家后,在家人协助下,再次进行实验,记录数据,并写一篇关于运动和呼吸的短文。
四、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测量呼吸次数和肺活量的方法的掌握程度,对运动和呼吸关系的理解程度,以及保护呼吸器官的意识。
2. 评价方法:通过观察学生的实践活动,检查学生的记录表,以及对学生短文的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及时进行反馈和指导。
五、教学资源1. 教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2. 教具:黑板、白板、投影仪、简易呼吸装置(如气球、吸管、橡皮筋等)。
3. 实验器材:计时器、肺活量测量仪(如皮球、塑料瓶等)。
4. 多媒体资源:有关运动和呼吸的视频、图片等。
六、教学反思1. 学生对测量呼吸次数和肺活量的方法掌握情况如何?是否需要进一步讲解和演示?2.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是否能够积极参与到讨论和总结中?是否需要调整教学策略?3.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运动和呼吸的关系是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是否需要加强相关知识的拓展?4. 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如何改进?。
【新教材】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7、运动和呼吸 教案教学设计
海洋是人类的资源宝库
3.了解保护呼吸器官的方法,认识到保护呼吸器官的重要意义,提高健康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测量,知道运动对呼吸有影响,通过测量自己的肺活量,知道运动可以增大肺活量。
教学难点
认识到运动对呼吸有影响,知道通过运动可以增大肺活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活动记录单、制作简易肺活量测量仪的材料等等。
预习要求
观察自己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的呼吸有什么不同,了解保护呼吸器官的方法。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提醒学生注意正确、安全使用滴管和酒精灯。
各小组交流本小组的实验情况,阐述实验现象。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淡水蒸发后,勺子中什么都没留下,而海水蒸发后,勺子中会有残留物?勺子中留下来的东西是什么呢?
小结:勺子中留下来的残留物,就是海水中的杂质,而在这些杂质中,盐的含量又是最高的。据统计,海水中盐的浓度是人体内的4倍,约为4%,而人体肾脏排泄盐的浓度最高不能高于2%。专家指出,如果喝下200毫升的海水,要排掉所含有的盐分,需要排出350毫升体内的水,这样不仅没有起到解渴的作用,还会失去体内更多的水。这就是海水又苦又咸的根本原因。
教师指导:
呼吸次数的概念,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
教师指导学生一起来做一呼一吸的动作。
出示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引导学生看一看,了解本次测量的要求。
安静
状态下
运动
结束时
休息三分钟后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教师讲解:我们一共要测量三次,安静状态下测一次,然后来做一做原地加速下蹲运动,运动结束后测一次,接着休息三分钟之后再测一次。每次测量由老师统一计时,大家自己数自己呼吸的次数。
学生根据课本上的插图,以及生活实际经验,说一说保护呼吸器官的方法。
(新教材)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 5.2 运动和呼吸 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科学三上5.2《运动和呼吸》教案系。
(板书:运动和呼吸)讲授新课一、测量在不同状态地下一分钟的呼吸次数实验材料:秒表或计时钟、记录表。
实验步骤:(1)3~5名同学为一组,1名同学负责计时,其他同学保持在安静状态下,在规定时间内记录自己的呼吸次数。
(2)小组成员轮流计时,多做几次实验,将得到的数据填入表格内。
(3)3~5名同学为一组,1名同学负责计时,其他同学高抬腿原地跑,逐渐加快,做此运动一分钟后停止。
停止后,做运动的同学马上记录自己一分钟的呼吸次数。
(4)休息3分钟后再测量自己一分钟的呼吸次数。
(5)小组成员轮流计时,多做几次实验,将得到的数据填入表格内。
注意:一呼一吸算一次呼吸。
分析自己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比较男生和女生的数据,你有什么发现?比较同学和老师的数据,你又有什么发现?实验记录:实验分析:通过分析测得的数据及算出的平均值可以发现,同学们的数据相差不多,一般一分钟呼吸24次左右。
运动会使呼吸迅速加快,休息后呼吸又会慢慢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男生和女生的数据差别也不大,但一分钟的呼吸男生一般比女生少两三次。
准备实验材料并按照步骤合作完成测量内容。
记录数据并填入表格。
分析实验数据初步得出结论学生都有运动后呼吸加快的经历,但对具体变化数据、个体的差异等方面不清楚,更不知道呼吸与肺活量、人体健康等之间的联系。
通过这一活动中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可以让学生对呼吸的概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感知。
比较同学和老师的数据,会发现老师一分钟的呼吸次数要比同学少一些。
实验结论:每个人剧烈运动后呼吸次数都会增多;相同条件下,男生和女生的呼吸次数相差不多,老师比同学的呼吸次数要少。
二、认识并测量肺活量1.认识肺活量人一次能呼出的最大气体量就是肺活量。
肺活量与人的呼吸密切相关。
生理学研究表明:人体各系统、器官、组织、细胞每时每刻都在消耗氧,身体只有在氧供应充足的情况下才能正常工作。
在呼吸过程中,肺不仅要摄入氧气,还要将体内代谢出的二氧化碳排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7、运动和呼吸教案教学设计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学生通过探究活动,知道空气能占据一定的空间。
科学探究目标
1.学生通过教师指导,用纸团、塑料杯等材料和方法分步操作,进行观察,研究空气占据空间。
2.能运用空气占据空间这一知识,用塑料瓶吹气球,并了解其原理。
科学态度目标
1.能对空气能否占据空间表现出研究的兴趣。
2.能在教师指导下对空气是否占据空间进行合作探究,如实记录和描述。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初步了解“空气能占据空间”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到空气能占据空间。
难点:能对空气占据空间这一事实作出科学的解释。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水槽、透明胶带、剪刀、透明塑料杯、球针、纸巾、水、打气筒、学生活动学习单,毛巾等。
教师准备:学生实验材料一套,塑料瓶一个、气球、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聚焦问题,引出课题
1.出示一张纸巾擦汗,然后揉成纸团,提问:如果把它扔到水里,会怎样?(预设:会湿)
2.出示塑料杯,如果把纸团粘在杯子底部,将杯子竖直倒扣入水中,水要淹没杯底(PPT出示图片),里面的纸团会湿吗?(预设:会或不会)
3.追问理由:你这样预测的理由是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观点。
4.引出疑问:杯底的纸团会不会湿呢?我们怎么来证明?(预设:通过实验)
二、探索问题,解决矛盾
(一)压杯入水
1.实验操作指导:接下来我们通过实验来研究杯底的纸团会不会湿,把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PPT图文出示实验提示)。
(1)揉成纸团,粘在杯底
(2)竖直倒扣,没过杯底
(3)杯中水面,画线记录
(4)拿起杯子,擦干观察
(5)每人一遍,思考记录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学习单
第组
(一)压杯入水
图1 图2
▲我会观察:①当把塑料杯压到水槽底部时,杯子里的水面有变化吗?
请你在图1和图2的杯子中用线画出水面的位置。
②杯底的纸团有没有湿?
▲我会思考:想一想,你观察到的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2.学生领取材料,开始实验,教师指导。
3.小组汇报交流。
(1)当把塑料杯压到水槽了底部时,杯子内的水面有没有发生变化?
(预设:没变)
(2)杯子底部的纸团怎么样了呢?(预设:没湿)
(3)纸团没有湿,杯中水面没有变,说明水槽里的水有没有进到杯子里面?
(没有)
(4)水为什么进不去呢?(预设:杯子里有空气,空气占据了杯中的空间,水就进不去了)
(5)小结:这种现象说明空气可以占据一定的空间。
(6)分析纸团湿了的原因:有没有小组杯底的纸团是湿的?为什么你们的纸团会湿呢?(预设:杯子压下去倾斜了,空气泄露了,水进到杯子里,纸团就湿了)
(二)扎孔观察
1.引出扎孔:空气占据了杯子的空间,所以水进不去,你有办法让水进到杯子里吗?(预设:杯子底部扎一个小孔)
2.为了大家的安全,杯底的小孔已经扎好了,你们只要撕开杯底的胶带纸就可以根据要求进行实验。
(1)按住小孔,压杯入水
(3)松开手指,观察变化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学习单
(二)扎孔观察
▲观察与思考:①当松开手指后杯子中的水面发生了什么变化?
请你在图3和图4的杯子中用线画出水面的位置。
②还有哪些情况发生了变化?
3.学生继续小组探究,教师指导。
4.简单交流:
(1)杯子底部扎了小孔以后,杯子中哪些情况发生了变化?
(预设:杯子中水面变高了)
(2)水面怎么会变高了呢?(预设:水跑到杯子里面了)
(3)水是什么时候跑到被子里面去的?(预设:松开手指以后)
(4)水跑到杯子里后,空气去哪里了?(预设:空气被水挤出了小孔)
(5)空气被水挤出了杯子,
就是说刚才被空气占据的空间现在被谁占据了?图3 图4
(水)
(6)水占据了杯子的空间,那么杯底的纸团怎么样了?(预设:湿了)(7)湿了的纸团把它从杯子里拿出来放在盘子里。
(三)打气观察
1.提问:水的本领还真大,把空气挤出了杯子,你能想办法让空气再回到杯子中去吗?(预设:向杯子里吹气)
2.出示气筒:怎么吹?(预设:嘴巴)老师这里有更先进的工具,我们就用它把杯子里的水赶出去。
3.PPT出示打气观察提醒:
(1)按住杯子,球针入孔
(2)慢慢打气,观察变化
“空气能占据空间吗”学习单
(三)打气观察
▲观察与思考:当慢慢向杯子打气的时候,杯子里面有什么变化?
4.小组反馈:
(1)当慢慢向杯子打气时,杯子里发生了什么变化?(预设:杯子里的水慢慢变少,水位下降。
)
(3)这说明了什么?(预设:说明杯子里的水被空气挤出去了,空气又重新占据了杯子的空间)
三、研讨交流,小结课堂
1.提问思考(投影展示学习单):在刚才的三次实验中,你们分别看到了哪些现象?(预设:第一次水没有进杯子,纸团没有湿;第二次水进入了杯子把空气挤出去了,纸团湿了,第三次往杯子里打气时空气把水挤出杯子,空气又重新占据了杯子的空间)
2.课堂小结:这些现象告诉我们什么?(预设:空气能占据空间)
3.提问引题:这就是我们今天所探究的内容(出示课题),现在谁能告诉大家空气能占据空间吗?(预设:能)划去“吗”字
四、拓展延伸,应用挑战
1.谈话激趣:刚才李老师让小朋友们玩了气球,还想不想玩?但是老师要你们自己把气球吹大。
谁会吹气球?
2.出示瓶子和气球:今天这个吹气球有点不一样,老师要你们吹瓶子里面的气球,谁来吹?
(1)吹不大。
这是怎么回事?谁能利用今天学过的科学知识来给大家说说原因。
(预设:子里面充满了空气,占据了瓶子的空间,所以气球就吹不大。
)(2)能吹大。
怎样能吹大?(预设:把瓶子里的空气挤出去)你要不要再试试?
(3)看瓶解惑:老师在这个瓶子上施了魔法,瓶子底部有个小孔,第一次吹的时候,老师把小孔堵住了,瓶中的空气没法跑出去,占据了瓶子的空间,气球就没法吹大;第二吹的时候,我把手松开了,吹气球的时候就把瓶中的空气挤出外面,气球就吹大了。
(4)生活中的空气占据空间现象:生活中,很多地方用到了空气占据空间这一原理(PPT出示气垫等图片),课后小朋友们可以去生活中研究一下这些物品。
【板书设计】
空气能占据空间
会湿水进入杯子
不湿杯内有空气
【作业设计】
1.把纸团粘在塑料杯底部,把被竖直倒扣在水槽中(杯子全部浸没),杯子中的纸团()。
A.会湿 B.不会湿 C.会掉下来
2.小明按下图做了一个压杯入水实验,观察发现杯子内的纸团没有湿,是因为()。
A.空气占据了杯内的空间
B.杯子中有水
C. 水没进入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