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评价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_观察一瓶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观察一瓶水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观察一瓶水》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5课,是在学生掌握了一些观察方法,了解物体具有重量、形状等属性之后学习对水进行观察和描述。

本课的学习主要分为三个活动:1.观察比较水和洗发液的相同和不同;2.观察比较水、洗发液和木块的不同;3.学习描述、记录观察比较结果。

通过以上三个活动,一方面使学生发现水的无色、无味、透明的特征,进一步学习眼看、鼻闻、手摸的观察方法;另一方面使学生初步了解水具有流动性,无固定形状。

教材在活动1选取乳白色洗发液与水对比,是要突出透明度的区别;活动2洗发液、水、木块被装在不同的容器中是在对比液体和固体形状的不同特点。

【学生分析】经过前四课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常见固体在重量、形状、颜色、材料等方面的不同。

在第4课还学习了根据物体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了解不同的分类标准有着不同的分类结果。

学生在进行分类活动的同时对物体的自身属性有了进一步地认识。

本课需要学生运用之前学到的观察比较的方法继续观察水的主要特征,为后面认识空气特性做必要准备。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水有许多可被感知的特征,如无颜色、无气味、会流动、透明等。

2.水和洗发液一样,都可以被盛放在容器中。

与木块等物体相比,水没有固定的形状。

科学探究目标1.学习观察水的方法,能用眼看、鼻闻、手摸等方法比较水与洗发液、木块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2.能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能用语音简单描述事物之间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3.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类。

4.在教师指导下能够回顾和反思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科学态度目标1.愿意倾听他人观点,乐于讲述自己观点。

2.乐于参与小组合作探究,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水是珍贵资源,需要珍惜和保护。

【教学重难点】重点:水无颜色、无气味、透明、会流动、没有固定形状。

难点:水无固定形状,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也是固体与液体的主要区别。

小学科学教案 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实录——《做一杯饮料》教学实录与评析

小学科学教案 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实录——《做一杯饮料》教学实录与评析

《做一杯饮料》教学实录与评析教材说明本教学内容选自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8课《做一杯饮料》。

在设计本课的教学时,稍做了改动,将原教材中利用做饮料来体验和认识“加快溶解的方法”改变为“在探究饮料的制作过程中体验饮料配方的来之不易”,体验科学探究中的反反复复,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1.能提出制作活动的思路,能对制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制作的结果进行客观的评议,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培养坚忍不拔的毅力。

2.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愿意合作与交流,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

3.学会思考的方法,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按照计划活动并能及时调整活动计划。

教学准备实验材料:橘子粉、白糖、奶粉、蜜桃粉、苹果粉、玻璃棒、小瓶盖、一杯开水等。

教学过程一、激兴引入,提出问题师:老师先调查一个问题:喜欢喝饮料的同学请举手!师:你最喜欢喝哪种饮料?为什么?师:你们知道大多数人喜欢喝的饮料是什么吗?猜猜看。

师:请看这张调查统计表。

(课件出示调查统计图表。

)师:这些饮料你们都喝过吗?生:……师: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出什么?生:喜欢喝醒目的人最多,喝椰汁的人最少。

……师:为什么?生:……师:就像同学们说的饮料中的糖、橘子粉、橘子汁、二氧化碳、香精等等,都是饮料的原料,饮料中所含有的每一种原料以及每一种原料的多少,就是饮料的配方。

配方不同,味道就不一样。

看来一种饮料是否好喝,与它的配方有着密切的关系。

点评:饮料是小学生都喜欢喝的,利用“饮料”这个介质导入新课,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释放学生上课起始时的心理压力,活跃课堂气氛,也正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

二、猜想与假设师: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原料,看看都有些什么?(学生观察)汇报:水、橘子粉、白糖、奶粉、柠檬粉、豆奶粉。

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让它们立起来》教学设计及反思

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让它们立起来》教学设计及反思

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让它们立起来》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材分析《让它们立起来》是青岛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科学课》中的一课。

本单元作为小学科学课程的起始单元,旨在引领学生走进科学世界,初步感知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本课以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能否立起来为主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操作,探究物体立起来的方法和条件。

教材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后续科学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核心素养目标(一)科学观念认识到物体有不同的形状和结构,有些物体可以立起来,有些物体不容易立起来。

了解物体立起来与物体的重心、支撑面等因素有关。

(二)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不同物体立起来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尝试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出多种让物体立起来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探究实践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尝试让各种物体立起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学会制定简单的探究计划,并按照计划进行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四)态度责任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勇于尝试的科学态度。

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探究让不同物体立起来的方法。

理解物体立起来与重心、支撑面的关系。

(二)教学难点帮助学生认识物体的重心,并理解重心与物体立起来的关系。

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活动,总结出让物体立起来的一般规律。

四、学情分析一年级学生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物体的站立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对于物体为什么能立起来以及如何让物体立起来的方法缺乏深入的思考和探究。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好动、好玩,喜欢通过亲身体验来获取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创设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

小学科学_《地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地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地震》教学设计一、教材及学情分析(一)教材分析:《地震》是鲁教版小学科学第二单元的内容,这一本单元的研究主题是“地表剧烈变化”。

地震属于地表剧烈变化的一种,是地球内部的岩石受到强大的力的作用时,产生断裂、错位,一时间出现的地动山摇现象。

本课引导学生关心地球上经常发生的这种自然灾害,自主合作探究地震的成因,了解地震的危害,掌握避震的一些基本常识。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已经加强,对科学课的认识得到了一定提高,部分学生已学会了自己收集资料和进行课堂记录的习惯,大部分学生已会进行仔细的观察,学生在实验前已具备了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计划,最后进行实验验证,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了解地震给。

(二)能力目标: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

(三)情感目标:通过观察、搜集和交流信息,激发学生。

设计意图:三个教学目标旨在体现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够达到此目标。

三、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地震的形成原因。

(二)教学难点:地震的危害及避震。

设计意图:教学重难点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概括能力。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设计意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教学重难点,教会学生学习。

五、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手段设计意图:运用这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课件展示图片。

看完这组照片后你有什么感受?想说些什么?你想了解些什么?明确:学生交流感受并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感受地震是最为严重的的自然灾害之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二)探究新知1、实验名称:筷子折断的实验实验准备:自备筷子(1)说一说筷子为什么折断?明确:树枝承受不住压力就会断裂。

(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板书:断裂震动响声)(2)思考:地震是怎样形成的?明确:地震承受不住压力就会释放能量;岩层发生断裂;板块之间不断的碰撞、挤压,就会发生断裂。

小学科学彩虹形成教学设计及评析

小学科学彩虹形成教学设计及评析

小学科学彩虹形成教学设计及评析学生能利用提供的材料进行观察实验,能学生能利用提供的材料进行观察实验,能正确操作,能根据事实进行分析、推测、探索,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猜想能力和设计实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享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彩虹的成因。

教学难点:能想出制造彩虹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幻灯机、三棱镜、小水壶、农用喷霁器等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l.同学们,老师给大家猜个谜语好不好?猜谜语:雨过天晴景色美,高高天上挂彩桥。

红橙贡绿蓝靛絮,不能走来只能看。

(彩虹)你见过彩虹吗?(多媒体播放视频:《光的色散l》)7 .彩虹漂亮吗?它是怎样形成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彩虹的形成的原因。

(二)光的色散l.同学们,彩虹的形成和什么因素有关系?为了研究彩虹的形成,我们来做个实验吧!正确操作,能根据事实进行分析、推测、探索,体会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操作、猜想能力和设计实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享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作风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析彩虹的成因。

教学难点:能想出制造彩虹的方法。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幻灯机、三棱镜、小水壶、农用喷霁器等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l.同学们,老师给大家猜个谜语好不好?猜谜语:雨过天晴景色美,高高天上挂彩桥。

红橙贡绿蓝靛絮,不能走来只能看。

(彩虹)你见过彩虹吗?(多媒体播放视频:《光的色散l》)7 .彩虹漂亮吗?它是怎样形成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彩虹的形成的原因。

(二)光的色散l.同学们,彩虹的形成和什么因素有关系?为了研究彩虹的形成,我们来做个实验吧!。

【新课标】2022版小学科学课标之案例分析题

【新课标】2022版小学科学课标之案例分析题

【新课标】2022版小学科学课标之案例分析题案例分析(一)认识身边的材料结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站在教学设计的角度,评析下列教学案例。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能识别生活中常见的材料,能举例说出身边物品由不同材料做成、一种物品可由一种或多种不同的材料组成。

幼儿园阶段,儿童曾用积木搭房子、用卡纸做手工、用泥巴捏泥....他们对木头、纸、黏土等并不陌生,但还没有从材料的视角对其进行过观察,也没有思考过某种材料有什么特点、各种物品与材料有什么关系等问题。

教学时,首先开展“家里的物品是用什么做的”观察活动,帮助学生识别生活中各种常见的材料,丰富学生对材料的感性认识:其次进行“给材料宝宝找家”的探究性游戏活动,使学生在识别常见材料的同时按照材料的种类对生活物品进行分类;最后通过“介绍我的文具盒”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同种物品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做成,一个物品可以由多种材料组合而成,为进一步观察和比较不同材料的软硬、轻重、光滑粗糙、是否透明等特征做好准备,逐渐认识到人们利用不同材样的特点来制作需要的物品。

通过本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对生活中各种材料的探究兴趣,打开认识材料世界的一扇门。

案例分析(二)植物是“活”的吗结合《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评析下列教学案例。

“植物是活的吗?”带着这个问题,学生把自己在一个月前种养的植物带到课堂上来,找一找“它是活的吗”这一事实的证据。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已完成的观察记录表再次观察自己种养的植物,回顾种养过程中植物发生的变化以及植物养护的经验,与组内同学交流那些能说明“植物是活的”这一事实的现象。

交流过程中,学生可能体现出一些前概念,如认为有香味、有叶、绿色、长在泥土里、有茎等就能说明植物是“活”的。

教师可顺应这些观点,补充相关证据,如茎、叶完整的枯萎植物,非绿叶植物或水生植物等,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交流分享植物养护的经验。

小学科学_《太阳与生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太阳与生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科学展示分享课《太阳与生活》课堂纪实与评析【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六课《太阳与生活》。

【课程标准】依照《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第三部分课程内容第三领域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13.4学习内容中,低年级段的学习目标:“知道太阳能够发光发热,描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教学背景分析】学生在平日的生活中已经对太阳与生活的密切关系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平日里晒被子、晒衣服、晒粮食、看书籍等都用到太阳的光和热,但是对于太阳为我们人类提供能量这一方面认知模糊,太阳与动物、植物关系的了解也不够清楚。

因此,在教学时我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在此基础上通过几个典型的例子来充分感知太阳能发光发热,为人类提供能量,而且太阳与我们的生活,与动植物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

在探究太阳与人类、植物、动物的关系时,我引导学生先后采用了观察法、视频验证、阅读资料的方法进行探究,并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通过自主学习、同桌互学、小组交流等活动增强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和学习习惯。

【教学目标】1.结合实例进一步知道太阳能够发光发热,会描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引导学生先后采用了观察法、视频验证、阅读资料的方法进行探究,并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通过自主学习、同桌互学、小组交流等活动增强感性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

3.通过自主学习、加强操作,培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

感受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和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知道太阳能够发光发热,描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教具学具】多媒体课件、学具袋、学习纸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玩个小游戏吗?“我说你猜”准备好了吗?(我说你猜)同学们真聪明!你瞧,太阳公公,我们一起和他打个招呼吧!(你好!太阳公公)同学们真有礼貌,你们和太阳公公打招呼,它听到了非常高兴,于是太阳公公决定来到我们的课堂上和大家共同学习,那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太阳与生活的关系。

小学科学《斜面》教案 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斜面》教案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斜面的基本概念和特性,学会使用斜面进行测量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斜面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斜面的基本概念、特性和使用方法,能运用斜面进行测量和计算。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斜面的倾斜角度与高度、水平距离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利用斜面进行测量和计算。

三、教学准备:1. 教具准备:准备若干个不同倾斜角度的斜面、测量工具(如尺子、量角器)、计算器等。

2. 学具准备: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斜面、测量工具和计算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斜面现象,如滑梯、斜坡等,引导学生关注斜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探究斜面的特性:让学生自主尝试操作斜面,观察和记录斜面的倾斜角度、高度和水平距离之间的关系。

3. 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总结斜面的特性,归纳斜面的使用方法。

4. 斜面的测量与计算:引导学生运用测量工具和计算器,对斜面的倾斜角度、高度和水平距离进行测量和计算。

5.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斜面的应用价值,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和尝试使用斜面。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一个简单的斜面,测量和计算其倾斜角度、高度和水平距离。

2. 观察生活中其他利用斜面的现象,分析其原理,与同学交流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合作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团队协作能力。

2.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课堂练习、课后作业和学生的实验操作,评估学生对斜面基本概念、特性和使用方法的掌握程度。

3. 创新能力评价:鼓励学生在课后生活中发现和尝试使用斜面,评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际应用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评价

小学科学——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评价

上篇:小学科学新课程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合理选择与恰当使用教学方法定位课时教学目标开发利用小学科学课程资源选择与组织活动中有结构学具材料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下篇:小学科学新课程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学业评价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与恰当使用一、教学方法的定义:一般认为,教学方法指的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

这一定义包含的几层意思是:1、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手段,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依据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而定。

2、教学方法的施动者包括教师和学生。

教师使用或设计某种类型的教学方法,还要有学生的配合才算真正使用了某种教学方法。

3、教学方法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二、教学方法的分类:国内教育学、教学论著中的典型分类:1、按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导活动分类:第一类:以教师的传授活动为主的方法,如讲授、谈话、演示等。

第二类: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的方法,如读书、讨论、实验、实习作业、研究等。

2、按学生获得的信息的来源分类:第一类:通过语言途径获得信息的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等。

第二类:通过直观途径获得信息的方法,如演示法、观察法等。

第三类: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信息的方法,如实验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研究法等。

也有人以语言、视觉形象、动觉刺激为信息载体,依次分得与上述相同的三类:语言传递法、直观显示法、实践操作法。

3、按学生认识活动的不同形态分类:第一类: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第二类:以直接知觉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

第三类: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等。

第四类:以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扮演角色,暗示教学,观赏自然等。

4、从学习结果和情感活动两方面分类。

第一类:使学生获得各种学习结果的教学方法。

按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指出的5种学习结果分成5小类:①与获得知识信息有关的教学方法(包括直观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及程序教学法和发现法等)。

如何评估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的效果

如何评估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的效果

科学教育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教学方法和教案的编写直接影响学生对科学的理解和学习兴趣。

为了确保教案的质量和效果,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方法来评估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的效果,并及时调整和优化教学过程。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讨论如何评估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的效果,以提高教育教授的效果。

回顾教案的设计和目的。

评估科学教案的首要任务是回顾教案的设计和目的。

教案的设计和目的应该与科学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需要相对应。

我们需要检查教案中每个单元的主题是否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需求。

我们还需要检查教案中包含的教学目标和方法是否能够完全涵盖教材要求。

检查教学内容的实际掌握情况。

教学效果的第二个核心问题是检查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实际掌握情况。

为了确保检查的准确性,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评估方法,如测试、问答题、小组活动和展示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和吸收情况以及课堂互动的情况。

检查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科学教育的关键在于寻找适合课程的教学方法,根据不同的学生特点和教育需求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调整教学方法,并且注意表现效果。

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兴趣和特点,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案例讲解、互动讨论、实验和模拟等。

定期检查和评估教学方法的效果以及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法成为教师必须处理的问题。

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

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也是教学评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健康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或者是对知识的实际理解可能呈现在学生的行为表现上,如道德观念、学习积极性、团队合作能力的提高等。

通过观察这些行为表现,了解学生学习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

反思教学过程。

反思教学过程是评估科学教育教案效果的一个重要步骤,这可以提高课程的质量。

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发现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重点是找到问题并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科学教育教案评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评估教案的成功与否,需要照顾到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教师不能只局限于从教材中获取知识点,再通过试卷来检测基础知识,应该同时关注学生的行为和生活态度,根据这些因素促进教育教授的提升。

小学科学-二年级-教科版《观察月相》教学设计及评价

小学科学-二年级-教科版《观察月相》教学设计及评价
《观察月相》课时教学设计通用模板
基本
信息
课题课时
《观察月相》
授课类型
新授课
学校名称
xxx
教学班级
二x班
时间地点
x二x班教室
授课教师
xxx
教学目标设计
学习
内容
分析
主要让学生知道月相有不同的形状,知道月相是逐渐发生变化的。学生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并结合本课所学知识,可以用科学的眼光去观察月相的变化,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当中,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3、认一认不同的月相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深入思考,乐于和同伴合作,积极地和他人交流自己整理的内容。
2、能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积极参与到展示互动中,体验自主、合作复习带来的快乐
教学策略设计
媒体
资源
电脑,PPT
方式
方法
月相变化卡片图
教学
结构
流程
一、导入
二、学习过程
1、故事及图片形式导入2、月相——月球被照亮的部分的形状
学情
现状
分析
学生在学习这节课前,生活中对月相(月亮)也有所了解,学习本课困难也不大,月相的形状变化是按一定顺序有规律地变化的,有圆有缺,一个月内周而复始,循环往复地变化。对于个别学生在判断上半个月与下半个月的月相形状时要加强引导。
重点
难点
预设
重点:知道月相是逐渐发生变化的,有时月相亮面逐渐变大,有时逐渐变小。
3、几种常见的月相4、巩固对月相变化规律的认识。
记忆月相变化口诀:上上上西西,上上上东东。
三、课后习题
在本课结束后能够有目的、有方法坚持观察每天月相的变化。
难点:在教师的指导下,长时间地观察月亮并用画图等方式记录月相的变化。

大班科学教案的总评

大班科学教案的总评

大班科学教案的总评大班科学教案是教师在开展科学教学时使用的教学设计文档,它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具有重要作用。

一个好的大班科学教案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活动设计合理、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体现科学性、教学方法得当、评价方式科学等。

首先,一个好的大班科学教案应该具备活动设计合理的特点。

活动设计是教学的灵魂,它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好的活动设计应该具备连贯性、循序渐进性和差异化。

教学活动的连贯性意味着教学活动之间应该有一定的关联性,能够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

循序渐进性则意味着教学活动应该依次递进,不断地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差异化则意味着教学活动要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以达到最大化的教育效果。

其次,一个好的大班科学教案应该具备教学目标明确的特点。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驱动力,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可以使教师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

教学目标应该具备可量化性和可测量性,即可以通过教学活动的开展来评价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再次,一个好的大班科学教案应该具备教学内容体现科学性的特点。

科学性是科学教育的核心要素,一个好的大班科学教案应该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和探究科学的本质和方法,以及积极的科学态度。

教学内容应该具备针对性和前瞻性,既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又要符合科学知识的发展趋势。

再者,一个好的大班科学教案应该具备教学方法得当的特点。

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基础,好的教学方法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应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选择,可以采用直观教学、实验教学、讨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最后,一个好的大班科学教案应该具备评价方式科学的特点。

评价是教学活动的反馈,好的评价方式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和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评价方式应该多元化,可以通过观察、讨论、作品展示等形式进行。

小学科学_【课堂实录】地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课堂实录】地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地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教材是青岛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第二课。

在学生认识了地球内部构造及火山成因的基础上,对地震的成因进行探究,引领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及其运动变化。

教材通过学生搜集地震相关资料让学生初步感知地震的危害,进而利用模拟实验感受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使岩层变形、断裂,形成地震。

避震小常识向学生展示了地震前动物及地质发生的变化,帮助人类预判地震的来临。

教材中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了地震中应该怎样自救,对学生进行避震安全常识教育。

学情分析:地震现象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但通过媒体报道、文字介绍等渠道了解到地震是地球深层的地震波传到地表引起地面强烈震动,了解强烈的地震能造成严重的灾害,造成财产损失,威胁人类生命安全。

但对地震的成因等相关信息知之甚少,对地震前的动物异常表现知道一些。

地震中怎样避震学生通过学校的安全教育课已经掌握一些技巧,但还存在一些误区。

实验探究是本课学生认识地震成因的重点环节。

学生已知道地球的内部构造,并且通过学习《火山》了解这种构造是火山形成的直接原因。

教师引领学生以“地震现象——猜想原因——模拟实验”的模式来探究地震成因。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现象——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实验探究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目标:知道地震的危害及成因;掌握地震发生前,常会出现的异常现象;懂得地震发生时,应该如何正确进行避震自救。

2.科学探究目标:能通过观察地震现象大胆质疑、猜想;利用简单器材做模拟实验;用擅长的方式表述实验探究过程观察的现象和结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愿意合作交流,喜欢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防震意识,提高学生的防震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地震成因的探究,认识地球内部压力对岩层的影响;掌握震前预兆及避震方法。

教学难点:通过模拟实验来完成对地震成因的探究。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实验记录单、毛巾、木板学生分组准备:搜集有关避震的小常识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初步感知地震危害1.谈话引入,播放视频教师简单介绍各种自然现象引入视频,学生感知地震的危害。

小学科学_《多样的天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多样的天气》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多样的天气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1. 初步认识阴、晴、雨、雪、风等常见的天气现象,并能用这几种天气现象描述天气;2. 能识别天气预报中常见的天气符号,并能用天气符号记录天气。

科学探究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天气现象的能力,正确描述几种天气现象的特征科学态度目标:能够如实描述观察的现象,乐于表达、交流。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感受天气现象的多样性,产生探究天气的兴趣。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认真记录的科学态度。

教学难点:用阴、晴、雨、雪、风等来科学描述天气现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以前鼓励小伙伴的方式都是鼓掌对吧,今天老师来教你们一个新的鼓掌方式,同学们想不想学?生:想师:同学们雨都是越下越大对吧,声音也越来越大对吧?生:是的师:今天老师就用下雨的方式来叫同学们新的鼓掌方式,当老师说小雨时同学们用手拍肩膀,说中雨时同学们用手拍大腿,当老师说大雨时同学们拍手,当老师说狂风暴雨时同学们有节奏的拍桌子,像老师一样,(老师师范)师:同学们学会了吗?我们一起来试一下,小雨(拍肩膀)、中雨(拍大腿)、大雨(拍手)狂风暴雨(拍桌子)。

师:同学们真厉害,学得真快,用大雨的方式来鼓励一下自己。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用雨的方式来鼓励自己和他人,是利用了什么天气现象来编排的?生:用雨天的现象。

师:同学们太厉害了,我们用小雨来鼓励自己。

那除了雨天的天气现象,同学们还能说出其他的天气现象吗?(二)探究活动1、常见天气现象师:同学们,现在开始分组讨论还有哪些天气现象,拿出老师准备的纸和笔,小组合作,一个人负责统计,看哪个小组说的最多,并简单说一下这种天气现象的特点。

生预设:晴天的时候太阳很好,蓝天白云,太阳不好的时候是阴天,天上的白云变的阴沉沉的,有时还会下雨,有大雨、小雨、暴雨等天气,冬天还会下雪,有雨夹雪、小雪、大雪等,所有的这些天气都可能伴随刮风,有微风、大风还有台风呢!师:你们说的真全面,像阴、晴、雨、雪、风等都是天气现象(板书)。

基于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例谈及解读--以《玩镜子》一课为例

基于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例谈及解读--以《玩镜子》一课为例

基于目标—评价—教学一致性的小学科学教学设计例谈及解读 --以《玩镜子》一课为例一、目标确定(一)课程标准要求及解读。

“物质科学: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行进中的光遇到不同的物质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会形成阴影。

知道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课程标准中的行为动词为“知道”,意为“对于事实或道理有认识”,是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比较、感受来探寻知识和规律的一种主动行为,对知识评价的要求在于“获取知识或规律”,要求学生会利用身边常见材料动手完成简单的任务,通过利用多种感官观察对象的外部形态变化,寻找出共性的特点,总结出光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要力图通过生活实例,展示相关情景,让学生了解不同种类的镜子改变光的传播路线特点不同,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为好处。

(二)教材分析。

1.本部分知识在本章中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的基础上,再来探究平面镜可以使光的传播路线发生改变,了解不同镜子的成像现象。

为下一节《潜望镜的秘密》中对于平面镜反光性质的应用作了铺垫。

2.教材知识的呈现思路。

教科书首先呈现一段文字:“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镜子。

我们准备光亮的勺子、凸面镜、凹面镜、平面镜等物品来研究镜子的秘密。

”同时,图示勺子、凸面镜、凹面镜、平面镜等物品,提示学生课前准备各种类型的镜子,为课堂探究做好充足的准备。

教科书接着图示了以下内容:一是阳光通过窗户射进来,照到镜子上,一位小朋友在用镜子做反光游戏。

先显示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又说明了光在直线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镜子发生了反光现象,说明镜子能反射光。

另一幅图是一位小朋友在照镜子,边照边说“镜子中的我……”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照镜子,发现镜子中的像与镜外物体的关系。

此环节还应让学生知道我们平时梳妆用的镜子就是平面镜。

教村文字指出了平面镜反光及成像的特点。

小学科学_《圆珠笔的秘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圆珠笔的秘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圆珠笔的秘密》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喜欢猜字谜吗?老师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个字谜想不想试一试?生:想。

师:请看大屏幕“上面一对竹,下面一撮毛”谜底是?生:笔师:同学们听得非常准确。

笔是我们学习的工具,也是文化间进行传播的载体。

那同学们你知道都有哪些类型的笔吗?生:铅笔、钢笔.......师:同学们列举的可真多。

老师也收藏了好多的笔,并把它们都带了过来。

请看看都有哪些?(出示实物)师:这些笔不仅形状各异,他们还都很有本领。

像圆珠笔他的身上就有很多的秘密。

同学们想不想和它交朋友?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圆珠笔的秘密》。

二、活动过程(一)使用圆珠笔师:圆珠笔是笔的一种,笔大部分都是用来写字的。

同学们想不想使用它?生:想。

师:现在就让我们从实验盒中拿出铅笔和圆珠笔分别在纸上写出自己的名字。

并试着用橡皮擦一擦。

并想一想使用时有什么感觉。

使用完毕之后把笔放回实验盒内。

并同桌交流圆珠笔写出的字与铅笔相比有什么区别?哪种笔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为什么?师:好,现在开始。

(学生活动)师:时间到。

谁来和我们大家分享一下你使用后的感觉。

生:笔尖很滑,握起来较软,手感很好。

生:圆珠笔使用起来不用削,一支笔可以用很长时间。

师:那第二个问题,圆珠笔写出的字与铅笔相比有什么区别?谁来和我们分享一下?生:圆珠笔写出的字粗细菌均匀。

铅笔写出的字能改正,圆珠笔写出的字无法改正。

师:同学们汇报了这么多,那你觉得哪种笔使用起来比较方便?为什么?生:.........师:圆珠笔既有优点,也有缺点。

但是总体来说,圆珠笔还是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

那圆珠笔是怎样被发明出来的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

(播放视频)(二)圆珠笔的组成及功能师:圆珠笔有那么多的好处,那同学们猜想一下神奇的圆珠笔里面都有什么?生:弹簧、笔芯......师:真是善于观察,乐于发现的孩子。

师:为了验证我们的猜想,现在就让我们拿出圆珠笔,并试着拆开它,观察圆珠笔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然后把零件按照拆卸顺序摆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篇:小学科学新课程学科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合理选择与恰当使用教学方法定位课时教学目标开发利用小学科学课程资源选择与组织活动中有结构学具材料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下篇:小学科学新课程教学评价课堂教学评价学生学业评价教学方法的合理选择与恰当使用一、教学方法的定义:一般认为,教学方法指的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 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统一。

这一定义包含的几层意思是:1、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目标的手段,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依据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而定。

2 、教学方法的施动者包括教师和学生。

教师使用或设计某种类型的教学方法,还要有学生的配合才算真正使用了某种教学方法。

3 、教学方法是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二、教学方法的分类:国内教育学、教学论著中的典型分类:1、按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导活动分类:第一类:以教师的传授活动为主的方法,如讲授、谈话、演示等。

第二类: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的方法,如读书、讨论、实验、实习作业、研究等。

2、按学生获得的信息的来源分类:第一类:通过语言途径获得信息的方法,如讲授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讨论法等。

第二类:通过直观途径获得信息的方法,如演示法、观察法等。

第三类:通过实际操作获得信息的方法,如实验法、练习法、实习作业法、研究法等。

也有人以语言、视觉形象、动觉刺激为信息载体,依次分得与上述相同的三类:语言传递法、直观显示法、实践操作法。

3、按学生认识活动的不同形态分类:第一类: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

第二类:以直接知觉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演示法、参观法等。

第三类: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等。

第四类:以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扮演角色,暗示教学,观赏自然等。

4、从学习结果和情感活动两方面分类。

第一类:使学生获得各种学习结果的教学方法。

按美国心理学家加涅指出的5种学习结果分成 5 小类:①与获得知识信息有关的教学方法(包括直观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及程序教学法和发现法等)。

②与习得动作技能有关的教学方法(示范-模仿教学法等)。

③与习得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有关的教学方法(范例教学法等)。

④与巩固、运用知识技能和关的教学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告示)。

⑤与习得态度有关的教学方法。

第二类:与调节情感活动有关的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暗示教学法等)。

三、当前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方法存在的现象和误区1、教学方法的运用单一化。

从众多的科学课堂教学案例发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这一小学科学课堂的核心理念已深深地植入广大科学教师的思想与行为之中,但是相当部分的教师对“探究”与“核心”的理解是偏面的,一些教师认为只有运用了探究法的科学课才是正确的教学方法,不管什么内容,不管内容与材料的内在需要,都要让学生讨论讨论,动一动,将探究活动泛化。

看似学生从始至终都在热热闹闹地探究,但学习的实效却十分低下。

完全摒弃了传统的讲授法、谈话法、阅读法等在科学教学中的运用,认识不到它们的优点所在。

2、教学方法的运用不恰当。

因为科学探究需要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因此有的教师在组织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学习活动时不敢指导,一味地追求问题要由学生自己提出,方案要由学生自己设计,探究要由学生自己展开,成果要由学生自己得出;“兜了一个大圈子问题依然没能提出来,不知做什么或怎么做”等现象比较普遍。

再者什么情况下需要对学生的活动进行指导,什么时机介入,指导到何种程度,是当前科学教学中最普遍,也是最难以解决的问题。

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内容和材料,不同的情景场合等多方因素,都直接影响了指导的价值和效果。

介入过早,指导得过多,就会阻碍了学生本可以自主发现的机会。

而不敢指导或介入得过慢与过弱则会让学生长久地处于无助状态。

所以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教师采用恰当方法进行指导,并且要做到适时和适度就显得十分困难。

3、教学方法的运用不灵活。

《科学》教材凝聚着广大专家理论与实践的心血,这些内容的编排是以反复研究为基础的,在课改的起始阶段,按教材的编排组织教学是完全可取的,事实上也不可能有一个教师能做到丝毫不差地按着教材的编排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但是,一些教师们在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时往往表现出很强的程序性,不敢放弃探究教学中任何一个环节和内容,并且每个环节都试图充分展开。

这种无加工和取舍的教学行为反而顾此失彼,没有中心,没有重点,该展开的没有展开,该突出的不能突出。

出现时间不够,课的中期轰轰烈烈,后期草草收场的现象。

另外,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能顺利地完成探究任务,往往将同一活动割裂开来,要求学生一小步一小步地走,没有注意到内容的结构性和连贯性,使学生成了“双簧”中的“表演者” 。

四、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确定以后,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这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尤其是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若要通过科学教学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教学方法是否得当是关键。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很多,每一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和适用范围。

所以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和恰当运用教学方法,以使所采用的方法发挥最大的效益。

关于教学方法选择的依据,国内有学者对此作过专门的论述,有六个方面:①教学任务;②教学内容;③教学允许的时间;④学生的实际情况(知识水平、实验技能、学习兴趣、发展水平等);⑤教师本人的特色(善写、善说、善于用实验说明问题等);⑥学校的教学设备和经济状况。

五、案例描述与评析依据教学任务选择教学方法案例1:《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教学设计本案例《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一课,是四年级《科学》上册溶解单元的一个内容。

这位老师把这课的目标与任务定位在指导学生根据问题初步学习制订简单的研究计划,并按计划开展研究活动,让制订计划和实施计划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

在这个过程中这位老师主要运用了实验、观察、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研讨等教学方法。

案例2:苏教版《认识液体》一课教学片断本案例的教学过程来看,教师并没有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表达出教材的编排理念,一方面教师更多的是关注知识目标的达成,没有通过学生与学习材料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自行设计研究的方法,另一方面,教师并没有引导学生考虑对比实验中的公平性问题,也就是控制哪些变量、如何控制变量,这个案例中的老师假如能很好地把探究性实验、观察、讨论、交流研讨等教学方法匹配在一起,那也就不会出现老师直接告诉实验操作方法和学生操作错误的问题了。

依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案例3:《气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本案例采用了典型的引导——探究法,采用的程序是: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

案例4:《蚂蚁》课堂实录与评析这个案例是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的教学方法贯穿始终,并且穿插了观察法、实验法、比较法、交流研讨法、评价法。

同时,教师适时提供“自助餐式”探究器材,为学生提供开放的空间,自主的余地,个性化的选择,实现了学习的多样化,教学方式的新式化。

依据教学允许的时间选择教学方法案例5:教科版四上《食盐在水里溶解了》一课教学设计特别是这样的教师的教学体现了实效性。

一节课只有40 分钟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组织学生探究,教师对活动进行重组,为了突出教学的重点,采用多个实验同时对比进行,节省出时间让学生开展讨论、交流、质疑,这无疑是教师教学这一课的亮点所在。

张教师很好地把比较法、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交流研讨法匹配在这堂课中。

同时作为为教师要统筹学期所允许的时间,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内容。

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知识水平、实验技能、学习兴趣、发展水平等)选择教学方法A 、依据学生已有知识水平案例 6:教科版四上《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教学片段 怎样把学生的思路从仅仅关注外力的作用转移到关注物体本身的变化上来这是教学设 计时必须考虑的关键性问题, 也是这堂课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案例 6 采用先让学生猜想, 指导学生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究, 然后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再次探究, 结论。

B 依据学生学习兴趣这个教学片段很好地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谈话法 ,C 依据学生思维特点、发展水平案例 8:《空气占据空间》教学片段 这位老师采用了“科学答辩”这种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的同时,调 动了每一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学习积极性和聪明智慧。

依据教师本人的特色 ( 善写、善说、善于用实验说明问题等 ) 选择教学方法案例 9:《稻谷的观察》一课教学片段 老师的反问法引发了学生的争论在这里还是相当行之有效的。

依据学校的教学设备和经济状况选择教学方法六、 观点与反思1、 灵活地运用探究法进行教学。

2、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在不同班级同一内容教学中及时改进教学方法。

3、 备课中选取教学方法时进行充分预设,上课时及时调整预设,给学生的生成腾出空 间。

再 得出如何拟订、落实课时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主体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所期望达到的结果和标准。

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课堂教学中主导教与学的方法与过程,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教学目标是一个系统,它由教学目的决定,一般包括课程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三个层次。

课时目标的设定必须从整体着眼,牢牢把握学科教学总目标,还要以单元目标为依据;反之,学科教学总目标和单元目标又要通过具体的每一节课来实现。

描述教学目标大致有认知心理学和行为心理学两种不同观点。

行为主义强调用可以观察或可以测量的行为来描述教学目标;而认知观则强调用内部心理过程来描述。

但重点应说明学习者行为或能力的变化。

一、基本要求以研究行为目标著名的马杰在1962 年出版的《程序教学目标的编写》这本经典著作中提出,一个课时目标应包括三个基本要素:1、行为说明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能做什么,以便教师能观察学习者的行为,了解目标是否达到。

2 、条件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3、标准指出合格行为的最低标准。

三要素模式编写的课时目标就很明确具体,清楚地告诉人们,学生将获得的能力具体是什么,如何观察和测量这种能力。

在教学设计的实践中,加上对教学对象的描述,这样,基本要求简称为ABCD莫式:A --- 对象(audience ), 即应写明教学对象。

B --- 行为(behaviour ), 即应说明通过学习以后,学习者应能做什么。

C --- 条件(condition ), 即应说明上述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D --- 标准(degree ), 即应规定评定上述行为是否合格的标准。

需要指出,在实际运用中,往往不需在、也不可能完全机械地按上述要求编写教学目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