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观潮 教案
《观潮》优秀的教案
《观潮》优秀的教案•相关推荐《观潮》优秀的教案(精选10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观潮》优秀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观潮》优秀的教案篇1教学要求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习课文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4.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3、4自然段。
教学重点1.有关字的教学。
“镇”、“罩”、“逐”、“颤”、“涨”等翘舌音的读音;“屹”和“昂”的字形分析。
强调字的书写规范。
2.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如:“奇观”、“横卧”、“沸腾”、“横贯”、“浩浩荡荡”、“山崩地裂”。
3.重点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记叙,学习作者有顺序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准备《钱塘江大潮》教学资料带一盘、小黑板两块。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启发谈话1.教师板书课题,问:“今天我们学习第13课,同学们读课题。
“潮”指的是什么?(钱塘江大潮)“观”是什么意思?(看)学生解题目。
2.教师简介钱塘潮。
钱塘潮是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
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在海宁县所见到的大潮最为壮观。
因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潮波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
景象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令人赞叹不已。
因此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板书:奇观。
3.请同学们打开书,看书上的什么地方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第1自然段)4.指导学生读第1自然段,重点读出“天下奇观”这四个字。
5.教师问:为什么称它为天下奇观呢?二、初读课文,将课文分段1.学生自己小声地读课文,要求读准带拼音的字的读音。
2.教师出示预先写好生字的小黑板,让学生读,初识生字,读准字音。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8课《观潮》教案及反思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8课《观潮》教案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能够了解观潮的特点和原理,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释潮汐的形成原因。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实验和图表分析等方法,观察和记录潮汐的现象。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奇观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理解潮汐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在观察和实验过程中,分析和解释潮汐的形成原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一段有关潮汐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好奇心。
之后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 你们去过海边吗?有没有观察过潮汐? - 你们对潮汐有什么了解?2. 学习新课教师通过课件呈现潮汐的概念和形成原因,并与学生进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 什么是潮汐? - 潮汐是如何形成的?- 有哪些因素会影响潮汐的高度和时间?3. 实验与观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潮汐实验和观察。
教师提供实验材料和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结束后,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总结潮汐的特点和规律。
4. 延伸拓展教师与学生一起观看潮汐的时间表和潮汐的高度图表,并分析其中的规律。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 为什么潮汐的高度和时间会有规律? - 这种规律与哪些因素相关?5. 小结与反思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内容,总结潮汐的特点和形成原因。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对潮汐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 这节课上,你觉得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观察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潮汐的概念和形成原因。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加深了对潮汐特点和规律的理解,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然而,在课堂实施过程中,有几点需要改进: 1. 实验设计:实验设计可以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更具体地观察潮汐的变化。
观潮教学教案(优秀10篇)
观潮教学教案(优秀10篇)《观潮》教学设计篇一一、解读文本,感知“天下奇观”《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日钱塘江大潮涌来时的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
“奇”作为主线始终统领全文。
潮来之前,作者通过观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写,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
潮来之时,作者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
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
1、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⑴ 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精彩词句,提高学生品读词句的能力。
⑴ 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⑴ 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2、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讲述描写“潮来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
二、以学定教,探究“天下奇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去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
根据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生的分析,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在教学《观潮》这一课时,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更好地理解课文。
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重点讲述课文最扣人心弦的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受到感染和熏陶。
这样教学,既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
3、品读赏析,感悟大潮的雄奇:教学中,我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让学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
通过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三、建构过程,感悟“天下奇观”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28观潮》教案(3).docx
《观潮》1、课程标准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然后在反复诵读中领会它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
2、教材分析《观潮》是现行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在单元提示屮已明确指出:学生要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内容大意。
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观潮》是全文着眼点在“潮”上, 立足点在“观”上,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潮来Z状,演兵之形,弄潮Z势,观潮之盛。
这篇文章通过正侧面描写结合,白描与细描相结合,写景与记事相结合,较好地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奇伟壮丽,又展现了南宋都城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 也流露了作者在南宋王朝灭亡之后对过去生活的留恋之情。
3、中招考点中招不作要求。
4、学情分析在七年级里,学生已学习了近十篇文言文,还阅读了一些课外文言短文,学生对文言知识和文言文学习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
二、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能说出文章思路和主要内容。
2、通过研读课文,说出文章精彩场面。
3、通过品读课文,说出文章语言运用的妙处。
三、评价任务1. 针对目标1,设计一个活动:通过诵读课文,圈点勾画有用信息,能说出文章思路和主要内容。
2•针对目标2,设计一个活动:通过品读语言,能总结出文章精彩的地方。
3.针对目标3,设汁一个活动:通过反复阅读,能说出语言的妙处。
四、教学过程学习目标教学活动评价要点要点归纳i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2、研读课文,感知精彩场面。
学习目标自学指导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朗读课文,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理清文章思路。
小组交流讨论。
自学检测理清思路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潮来之状一一雄伟壮观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
演习之形一一精彩动人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弄之势一一勇敢矫健第四段写观潮人涌如潮。
观潮之盛——盛况空前自学指导二:研读课文,感知精彩场面,组合作讨论交流下列问题。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8课《观潮》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8课《观潮》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8课《观潮》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必修)教案教学设计1注:此教案仅供参考。
第一部分:教学背景分析1. 教学对象本课是初中阶段的八年级学生,是在语文方面基础相对扎实的学生。
2. 学情分析学生在读到《观潮》这篇文学作品时,首先先于认识它是一篇类似散文的文学作品,其次,他们需要学习一些新的文学知识和文学运用技巧。
然而,由于这篇文学作品涉及到的现象和道理较为深奥,因此可能会出现一些困惑,比如“何谓‘静水流深’?”等等。
3. 教学目标通过此节课的教学,希望能够使学生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目标:(1)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也就是深奥的“静水流深”亦或是“波澜不惊”等等。
(2)学习相关的文学知识和文学运用技巧,同时也尝试着自己仿写文学作品,以便拓展自己的文学素养。
(3)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乐观的态度,尤其是做到“不为失败所惧”的品质。
(4)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不断努力提升自己的语文能力素养。
第二部分: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1)主题思想:观潮(2)写作特点:描写细致,语言生动(3)文学知识:感恩、阳光心态、拟人、照应、音景交融等等。
2. 教学目标(1)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静水流深、波澜不惊,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和乐观的态度;(2)熟悉本文的写作特点,如描写细致、语言生动等等,从而更好的进行仿写和自我提高;(3)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文学知识和文学运用技巧,如感恩、阳光心态、拟人、照应、音景交融等等,从而更加全面的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4)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能力,从而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3. 温馨提示在进行教学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课节教学的基本要素,以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引入课文之前,可以通过询问让学生将自己刚刚学习的一些知识和已经掌握的文学知识告诉大家。
在课程过程中,还可以采用举例法、拓展法、智辩法等等进行互动交流,共同探讨和解决语文学习的难点和疑惑。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8课《观潮》教案范文(精选5篇)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8课《观潮》教案范文(精选5篇)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8课《观潮》教案范文(精选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8课《观潮》教案范文(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上册六单元第28课《观潮》教案1教学目标:认知目标:认真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钱塘江大潮在“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不同景象及特点,从而认识到钱塘江大潮是汹涌澎湃的天下奇观。
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潮汐”的成因及相关知识。
情感目标:使学生在钱塘江大潮的震撼中,陶冶身心,从而激发学生对钱塘江大潮、乃至祖国的大好河山、锦绣风光的无比热爱。
技能目标:引导学生能深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段。
学着按时间写作的办法仿写片段《雷雨》。
教学重点: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理解并主动积累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言,并读出感情。
教学难点:1.使学生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2.仿写一个片段《雷雨》。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爱旅游吗?哪些地方的景象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大家能用平时积累的语句来描绘这些令自己难忘的景象,真不错,老师也积累了一段与大家一起分享。
师深情背诵课文第三段。
3.出示课题,齐读。
二、整体感悟:1.同学们听了老师的诵读,对钱塘江大潮留下了什么印象?2.请同学们也来读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划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读读,推荐给同桌。
3.师按学生回答归纳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
4.交流学生喜欢的语句,及时纠正读音。
并让学生说喜欢的理由。
三、精读课文:1.钱塘江大潮为什么会被称为“天下奇观”。
(并板书)我们一起去看看。
2.指名读课文第二段,你读懂了些什么?师归纳板书:江面平静,人山人海、昂首东望。
观潮教案(优秀8篇)
观潮教案(优秀8篇)《观潮》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主要内容这是一篇讲读课文。
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
中心思想本文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段落结构全文共有五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指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可以作为第一段。
“奇观”指雄伟壮丽而又罕见的景象。
“自古以来”是说钱塘江大潮自古就有。
仅一句话,就突出了钱江大潮的“古”和“奇”。
第二自然段讲潮来之前的景象,可以作为第二段。
先讲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
再讲潮来之前江面上的景色。
有两点值得注意:一点是“江面上很平静”,这和潮来之时的“动”形成鲜明的对照;一点是“越往东越宽”,这实际上是简略地介绍了钱塘江口的地形(这种特殊的地形对钱塘江大潮的形成有决定作用)。
接着讲岸上的景象。
“早已人山人海”,说明观潮的人非常多,人们早早赶来,盼望一睹钱塘江大潮的风采。
第三、四自然段讲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是课文内容的重点,可以作为第三段。
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穿插描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大潮滚滚而来、奔腾咆哮的壮丽图景。
讲声音,先是“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而后“响声越来越大”,最后,“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讲景象,大潮在远处时,“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大潮从远处涌来时,“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大潮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浪潮越来越近时,“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作者这些有声有色的描写,使人如临其境,感到响声越来越大,大潮越来越近,潮头越来越高,声势越来越猛。
作者观潮,先听到“声音”,后看到“潮水”,是因为音速快于水速。
最后一个自然段讲潮头过后的景象,可以作为第四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观潮》教案5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观潮》教案5篇Lesson 28 "watching the tide" teaching plan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观潮》教案5篇前言: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点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
语文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等的工具。
本教案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
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档下载后内容可按需编辑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观潮模板通用版2、篇章2:观潮文档(通用版)3、篇章3:观潮模板规范版4、篇章4:观潮模板通用版5、篇章5:观潮模板标准版篇章1:观潮模板通用版(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1.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
(评析:古诗的引入,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人赞美钱塘江大潮的诗句,知道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同时,为学生营造出了一种浓郁的学习语文的氛围,让孩子们能够在一点一滴中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
)2.课件出示:引导学生体会“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各是什么意思?(评析:让学生体会到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是不一样的,从而感受到中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夯实了学生的基础知识。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1.自由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争取做到把字音读准确。
3.全班齐读生字和新词。
4.全班共同交流生字中比较复杂的字形和容易读错的字音。
28观潮-教学教案-初二语文教案
28观潮-教学教案-初二语文教案28 观潮●教学目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章内容。
体会文中自然美与风俗民情美相融合的特点。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词语。
把握文章描写的钱塘江潮、水军演习、吴中健儿的弄潮等三方面的内容,体会自然美与风俗民情美的融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和有关资料,初步读懂文章内容。
教师:剪辑钱塘江潮的有关画面,搜集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教学内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疏通课文文意。
教学设计导入(播放钱塘江潮的录像)我们在录像中已经感受到了钱塘江潮的宏伟壮大,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周密的《观潮》,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或老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圈点勾画生字、词语。
自读课文,在小组合作中学习,交流生字、词语,并思考讨论文章写了哪些内容?讨论后全班交流并明确。
全文写了四方面内容:a.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
b.水军演习奔腾分合的宏大场面。
c.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
d.观潮者之多。
研读探究,深入理解O 默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a.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农历十六b.方其远出海门:当…时.c.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骑:ji,马;标:树立,举。
d.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倏尔:一会儿;略:一点儿。
e.随波而逝:去,往。
f.披发文身;w6n,动词。
g.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溯迎:逆流迎着。
出没:(健儿)在水中忽隐忽现。
朗读课文,质疑讨论:a.朗读课文,深入思考问题,互相质疑解答。
b.全班交流有代表性的疑难问题。
c.需要老师指导的问题有:◆历史文化背景简介,有利于学生把握课文内容。
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
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
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塘江潮的奇伟壮丽,又与自然景观浑然一体,极有气势的自然景观和人的勇敢行为相辉映,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
28观潮 教学设计 教案
28《观潮》教案学习目标:认知目标:仔细体会文章用精练的语言,写出丰富的内容能力目标:准确把握自然美和人情美交织在一起的意象情感目标:学会欣赏生活中的自然美、人情美学习重点:见自学目标学习难点:观潮地点在临安(即杭州)城南,而临安即当时南宋的国都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钱塘潮这一自然奇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
观钱塘潮便成了古今盛事。
南宋时国都迁至临安,而国都城南就是观潮地点。
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
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杆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南宋词人周密以此为题材写下了脍炙人口的散文《观潮》,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它。
二、作者作品出示投影片一周密(1232--1298),字公谨,号草窗,祖籍山东沂南。
金兵入侵,他南渡流寓浙江吴兴,又自号弁阳老人、四水潜夫。
宋末曾任义岛县令,宋亡后不仕,从事著述。
他能文善词,是南宋末年有名的词人。
著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草窗词》等。
三、亮标学生齐读阅读提示出示投影片二(自学目标)四、检查预习出示小黑板1、给下面句子中加点字注音:(1)艨艟数百(méng chōng)(2)如履平地(lǚ)(3)倏而(shū)(4)一舸无迹(gě)(5)僦赁看幕(jiù)(6)珠翠罗绮溢(qǐ)(yì)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1)溯迎而上(逆流而上)(2)僦赁看幕(租)(3)如履平地(踩、踏)(4)吞天沃日(淹没)(5)随波而逝(沉没)(6)略不相睹(一点、看)(7)披发文身(画着文彩)(8)虽席地不容闲也(即使、可)(9)方其远出海门(当……时、发起)(10)倏而黄烟四起(忽然)补充注释:(1)“黄烟四起”指演习时点燃的五色烟炮。
敌船为假设敌方的战船。
(2)“吴儿……披发文身”:钱塘古属吴地,故称当地少年为吴儿。
“披发”指散开头发不冠不簪,这是吴地风俗;“文身”指在身上刺花纹。
28《观潮》教案
28《观潮》教案第二课时一、回顾导入二、理清文章思路学生齐读课文,逐段概括段意。
明确:第一段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
第三段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第四段写观潮人数之多。
第一段:钱塘涌潮之壮观第二段:水军演习之精彩第三段:健儿弄潮的英姿第四段:观潮人数之众多三、研读课文(一)研读“钱塘涌潮”部分,朗读第一段,思考以下问题:明确:1.总起全文。
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
2.(1)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进行正面描绘。
由远及近地写出了海潮的雄奇壮观。
描绘又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出之,把海潮从远方奔涌到眼前的形状、颜色、声势都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
形:仅如银线色:玉城雪岭声:声如雷霆势: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
(2)比喻夸张,渲染潮涌之状。
3.进一步描摹钱塘江潮波浪壮阔的气势及其美丽。
首尾呼应。
4.由远到近的顺序、时间先后顺序;“方”“既而”;总---分---总(二)阅读课文“水军演习”部分明确: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术娴熟,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
2.体会水军演习的精彩之处(1)写参演船舱之多的句子是:艨艟数百,分列两岸(2)写阵势变化多端的句子是: 既而尽奔腾分和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3)写演练技艺之高的句子是: 如履平地(4)写双方习战之激烈的句子是:倏尔黄烟四起,任务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
(5)写“静”的句子是: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三)阅读课文“健儿弄潮”部分明确:“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与鲸波万仞中”----勇敢;“腾身白变,而旗尾略不沾湿”----技艺超凡。
明确:作者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雄伟景象之后,又浓墨重彩描绘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既写了风景,又写了民俗,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使两者相得益彰,巧妙融合。
这样的描写,让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互映衬,使读者如境一般。
《观潮》教案(精选4篇)
《观潮》教案(精选4篇)《观潮》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有关周密的文学常识。
2.能借助工具书和注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
3、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方”“倏尔”“文”“江干”等词含义。
4、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品味文中优美意境。
5.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6、深入体会课文语言精练、形象生动的特点。
【学习重点】1、了解周密,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
2、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学习难点】体会文中自然美与民俗风情美相融合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不凡魅力,感悟弄潮儿的不凡风采。
【自主探究学案】【知识链接】1、题目解读:《观潮》选自《武林旧事》。
《武林旧事》是作者在宋亡之后,追忆南宋都城临安(杭州)往事之作。
此书写得详细生动,寄托着作者的故国之思。
《观潮》写的是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
钱塘江是浙江最大的河流,全长400多公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
由于江道狭窄,水势受阻,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钱塘潮”这一自然奇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
“观潮”遂为古今盛事。
2、作者简介:周密(1232—约1298),字公瑾,号草窗,南宋文学家。
祖籍山东济南,金兵入侵,他南渡流寓浙江吴兴,又自号弁阳老人、四水潜夫。
宋末曾任义乌(今属浙江)县令。
宋亡之后,隐居不仕,从事著述。
他能文善词,是南宋末年有名的词人。
其词格律严谨,清丽工巧,偏重形式美。
其诗文亦佳。
周密一生著作颇丰,著有《武林旧事》《齐东野语》《癸辛杂识》《草窗韵语》等。
3、背景资料: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宋朝时最盛。
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
南宋定都临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
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
周密的《观潮》记叙的'正是这一盛况。
举世闻名的钱塘奇观——海宁潮将要申报“世界遗产”。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观潮》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8课《观潮》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潮的特点。
1.3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2学习分析课文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大自然的壮丽景观,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3.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积极向上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1.2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方法。
2.教学难点2.1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2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钱塘潮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1.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钱塘潮知识。
2.朗读课文2.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体会课文中的情感。
3.理解课文内容3.1学生分段落概述课文内容。
3.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分析课文结构4.1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找出课文的线索。
5.修辞手法讲解与运用5.1教师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5.2学生举例说明修辞手法的运用。
6.课堂讨论6.1教师提出讨论话题:课文中的哪些句子让你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壮丽?6.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受。
7.课堂小结7.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
8.课后作业8.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描绘钱塘潮的作文。
8.2搜集有关钱塘潮的资料,进行交流分享。
四、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学生对钱塘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课堂氛围活跃。
3.课后作业的布置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写作能力。
五、教学拓展1.组织学生参观钱塘江,实地感受钱塘潮的壮观。
2.邀请专家讲座,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钱塘潮。
六、教学评价1.课后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
2.期末进行单元测试,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写作能力。
第28课《观潮》教案(精选15篇)
第28课《观潮》教案(精选15篇)第28课《观潮》教案篇1一、目标与要求1.了解钱塘江潮宏伟壮丽的景象。
2.了解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及吴中健儿超群的弄潮技术。
3.体会文中自然美与人文美相融合的特点。
4.学习文中精彩生动的语言描写。
二、教与导设计0学法指导这篇文章的语言描写既简洁又生动,学习时要体会这一特点。
文章从形、声等不同角度由远及近描摹钱搪江潮的壮丽,特别形象精确,表现了其雄豪的气概。
接着对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描写,更令读者如身临其境。
在阅读本文时,要求在疏通字句的基础上领悟这些内容及特点。
o重点与难点1.文章的脉络。
第一段:从视觉与听觉两方面描写钱塘江潮的雷霆之势。
其次段:写教阅水军的奔腾分合之势。
第三段:描写吴中健儿迷人的弄潮身姿。
第四段:描写观潮者之多。
2.本文的语言特色。
.本文语言之所以生动而形象,主要在于:一。
能精确地运用动词,如“披发文身”中的“披文”,‘净先鼓勇”中的“争、鼓’等。
二、文中善用比方张等修辞方法。
如“玉城雪岭际天而来中,“玉城雪岭”是比方,“际天’则是夸张,“大声如雷霆”用了比方,“吞天沃日’则用夸张,使读者对钱塘江潮的气概犹如亲见,感受很深。
3.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课文前三段分别描写了钱塘江潮的气概。
操练水军的状况及吴中健儿的突出表现,这些都是正面直接描写。
最终一段则是从侧面描写,观潮的人越多,越是说明钱塘江潮气概的壮丽,越是说明水军操练及吴中健儿的本事高强,人人都想一睹为快。
这样,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对正面描写起了衬托的作用,使文章中心更突出,更具有表现力。
o问题与方法1.从“既望”着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别称谓。
第28课《观潮》教案篇2一、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①吞天沃日()②如履平地()③一舸无迹()④鲸波万仞()⑤珠翠罗绮()⑥艨艟数百()二、解释加粗的虚词①浙江之潮________ ②方其远出海门________③以此夸能________ ④舞刀于水面________三、解释下面加粗的词①略不相睹________ ②弄旗、标枪________③吴儿善泅________ ④披发文身________⑤溯迎而上________ ⑥鲸波万仞________⑦僦赁看幕________ ⑧席地不容________四、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八年级语文上册28观潮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观潮课题观潮第 1教时1.读懂读通文章,累积一些文言词句。
教课目的2.整体掌握文章,学惯用正面描绘与侧面描绘相联合的手法。
3.品读赏析文章,感觉其自然美、人情美。
重、难点要点:读懂读通文章,累积一些文言词句。
难点:作者映托手法十全十美的运用。
教课过程改正建议1.导入新课。
诗仙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腾到海不复回。
” 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
”可钱塘江的水则否则,每年八月要趁吉日良辰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概非凡,真是天下最宏伟壮观的情形,从皇帝到老百姓百姓,都要先睹为快。
钱塘江观潮,历史悠长。
有文件记录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
此刻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朝,观潮胜地却在临安,就是今日的杭州市。
南宋定都西安,每年阴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
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天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喧闹。
2.认读。
(1)读准字音。
艨()艟()倏()泅()舸()雉()溯()僦()绮()溢()(2)读懂词义。
①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略不相睹()略不沾湿()虽:虽席地不容闲也()虽我之死,有子存焉()皆:皆披发纹身()皆出酒食()既而:既而渐进()既而儿醒()②生词释义点读。
珠翠罗绮溢目________________倏尔黄烟四起_____________方其远出海门________________③通读句子 , 指出其修辞方法。
A.出没于鲸波万仞中()B、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③通读句子 , 指出其修辞方法。
A.出没于鲸波万仞中()B、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教课过程改正建议3.研读。
(1)本文作者采纳分镜头拍照的笔法,分别写了涨潮、水战、弄潮、观潮的盛况。
按“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板块,将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段自然美,第 2—— 4 段人情美。
从正面描绘和侧面衬托的角度,可将文章分为两层,第1—— 3 段正面描绘,第 4 段侧面衬托。
28__观潮教案 (1)
28 观潮知识目标:1.积累词语, 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 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 对照注释, 借助工具书, 独立翻译课文, 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提供同题材的不同体裁的作品, 引导学生比较阅读, 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德育目标: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奇伟壮丽, 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 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
学习它, 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 争做时代弄潮儿。
教学重点:精彩的场面描写, 精巧的结构安排。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了解南宋时的观潮活动。
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
读—讲—读, 以读代讲, 以讲促读。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钱塘江大潮, 是闻名世界的奇观, 苏东坡曾写过这样的诗句“八月十八潮, 壮观天下无”, 以此来赞美钱塘江大潮, 那么, 钱塘江大潮潮来的景象到底是什么样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跟随周密去《观潮》二、作者简介作者周密, 字公谨, 号草窗。
原籍济南, 后迁吴兴(今属浙江)。
南宋文学家。
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等职, 宋灭之后不再做官。
他的诗文都有成就, 又能书画。
《观潮》选自《武林旧事》, 是他进入元朝后所写。
三、背景简介钱塘江大潮, 古人称之为“壮观天下无”。
它的形成与其独具的自然条件密切相关。
其一, 因江口呈喇叭形, 宽处过百里, 窄处仅十里, 巨潮被狭窄的江道约束, 当然会形成波澜壮阔的涌潮。
其二, 河口有巨大拦门沙坎, 潮水涌进遇到如此巨阻, 当然会掀揭天下;前浪遭阻, 后浪又上, 波赶波, 浪叠浪, 潮水就会奔腾咆哮, 排山倒海般地呼啸而来。
南宋的国都是临安, 即现在的杭州, 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 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
迎潮前有水军演习, 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 观潮
周密
课前活动:
让学生自己读课文,查出文中不会读的生字词,并根据课文注释疏通文意.
学习目标:
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师生解决文中的难词难句,并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重难点:
重点:3、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难点:2、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导入揭题:
同学们,大自然奥妙无穷,她可以点悟人的灵性,激发人的活力。
同学们想不想与大自然来一次亲密接触啊?人与自然亲近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人直接投入其中,身临其境,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这种方式叫旅游;另一种是通过阅读名人大家的文章间接感受自然美,接受自然的恩惠,如同在高明的导游指点下把江山美景尽收眼底,这种方式叫神游。
不知同学们旅游了哪些地方?(生说)神游过什么名胜?可否去过钱塘江看到钱江涌潮?没去过的同学别遗憾,老师把这一奇观录了下来,想不想先睹为快啊?现在就让我们与钱塘江大潮来一次亲密接触,感受一下号称“壮观天下无”钱江涌潮吧!下面请同学们眼观耳听心悟,之后请同学们谈谈你的感受。
我可不能白给你们看啊。
二、明确学习目标:
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师生解决文中的难词难句,并了解钱塘江潮雄伟壮观的景象,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品读赏析,感受文章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特点。
研读体会本文精练生动的语言。
三、学生自主学习,师生互动,教师精讲点拨:
自学指导(一)
1,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放录象}生看后谈感受,师给以评价
3、可以将作者及钱塘江大潮的历史讲一下。
[说明]这一激情导语及钱塘涌潮的录象放映,目的在于创设吸引、感染学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感情,使其产生对美好境界的向往,激起积极向上、勇于拼搏的思想情感。
自学指导(二)
1、同学们,眼见了实际的大潮算是我们去旅游了一次,下面再让我们走进南宋词人周密的《观潮》中去神游这一“天下之伟观也”的钱塘江大潮,感受周密那笔卷惊涛,墨泻江潮的杰作。
请同学们先朗读课文,整体感知大意。
2、品读课文,结合注释探究交流,弄懂大意
3、小组合作质疑问难
4、师点拨,考查,出示投影上的内容
(1)同义词释义联读。
略:略不相睹()略不沾湿()
虽:虽席地不容闲也()虽我之死,有子存焉()皆:皆披发文身()皆出酒食()
(2)解释划线的词语。
既而渐近()倏而黄烟四起()
[说明]作为文言文这一板块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弄懂文言大意,掌握文言知识点,同时通过朗读初步感知文章的语言美,意境美。
自学指导(三)
1、生研读课文,设计问题,质疑答疑,可自主探究可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探究学习]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
”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
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
[探究学习] “吞天沃日”,动词“吞”“沃”极有气势。
“倏尔”一词表现了水军动作神速。
“披”“文”“持”“争”“鼓”“迎”“上”“出”“没”“腾”“变”“沾”动词蝉联而下,写出了弄潮儿生龙活虎般的形象特点,表现了动态美。
“虽席地不容闲也”的“也”,是用来加强肯定语气的助词,强调观潮人特别多。
(3)、作者在《观潮》这篇散文中,绘声、绘色、绘形、绘势地描写了这一壮美雄奇的景象。
全文的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
[探究学习]作者从四个方面写观潮:涨潮之状,水战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
作者由远而近写“涨潮之状”。
“水战之威”是散文精彩的一笔,作者生动地描写了南宋水军演习的情景。
“弄潮之技”更让观众大开眼界。
“披发文身”写弄潮儿的外形,“溯迎而上”写弄潮儿的猛勇,“出没于鲸波万仞”写弄潮儿的矫健;“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写弄潮儿的绝技超凡。
最能表现“观潮之盛”的语句是“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
”作者以“十余里”的路途之长表现观潮场面之大,盛况空前;以“车马塞途”写看客之多;以“虽席地不容闲也”写观潮人拥挤之极。
四、当堂训练:
1、熟读课文,选择喜欢的背诵。
2、有能力的同学课后搜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五、课堂小结:
从这节课的学习中,你有哪些收获?
六、课后反思:
本设计着意贯彻“美文美读”,提高审美素养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原则,从反复朗读中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进而欣赏美;
同时在加强语感训练中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并在反复朗读中受到情境艺术的感染,在潜移默化中收到陶冶情操、丰富文化涵养的功效。
学生多数都已经掌握了,我很高兴.
七、板书:
观潮
眼观耳听心悟
涨潮(状)正
水战(威)侧
弄潮(技)结
观潮(盛)合一切景语皆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