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急诊科临床诊疗常规--技术操作规范
急诊科临床诊断惯例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一部分临床诊断指南一、急性颅脑伤害二、出血性休克三、过敏性休克四、急性呼吸衰竭五、急性左心衰竭六、急性心梗七、心律失态八、脑出血九、上消化道出血十、急性中毒的诊断原则十一、急性酒精中毒十二、灭鼠药中毒十三、有机磷农药中毒十四、急腹症十五、创伤诊断惯例十六、多发伤的诊断惯例十七、心肺复苏术CPR第二部分技术操作规范一、气管插管二、机械通气三、电除颤四、清创缝合术急性颅脑伤害(一)初步检查1.头部伤情 :有无头皮血肿、裂伤、头皮大面积撕脱、活动性出血、脑脊液漏、脑组织溢出、颅骨骨折。
2.生命体征:(1)呼吸功能:察看有无发绀、呼吸急促、缺氧、呼吸暂停、窒息状况。
(2)循环功能:有无脉搏细速、过缓或不齐、低血压、休克等征象。
3.其余部位的严重伤害:如胸腹部及肢体的伤害。
(二)伤情判断:除呼吸循环功能外,颅脑伤害的伤情判断当前主假如采纳临床分级联合格拉斯哥昏倒评分法(GlasgowComaScale,GCS),将颅脑伤害分为3级。
(三)紧迫办理:颅脑伤害的病人急救可否获得成效的重点,在于急救人员可否进行正确和实时的现场急救,急救人员应在快速、简短地认识患者的受伤时间、地点、原由及过程后,立刻仇家部和浑身状况的快速认真的检查,在综合病史及初步检查状况做出病情判断后随即开始急救。
急救的重点是呼吸与循环功能的支持,实时纠正伤后发生的呼吸暂停与保持血压的稳固。
急救次序为:1.保持呼吸道畅达:急性颅脑伤害的病人因为多因出现意识阻碍而失掉主动清除分泌物的能力,可因呕吐物或血液、脑脊液吸入气管造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故应立刻除去口、鼻腔的分泌物,调整头位为侧卧位或后仰,必需时就地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以保持呼吸道的畅达,若呼吸停止或通气不足,应连结简略呼吸器作辅助呼吸。
2.遏止活动性出门血:头皮血运极丰富,纯真头皮裂伤有时即可惹起致死性出门血,开放性颅脑伤害可累计头皮的大小动脉,颅骨骨折可伤及颅内静脉窦,同时颅脑伤害常常归并有其余部位的复合伤均可造成大出血惹起失血性休克,而致使循环功能衰竭。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__技术操作规范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第一章急性颅脑损伤第二章出血性休克第三章过敏性休克第四章急性呼吸衰竭第五章急性左心衰竭第六章急性肾功能衰竭第七章急性心梗及并发症第八章 AMI溶栓治疗常规第九章心律失常第十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第十一章脑出血第十二章上消化道出血第十三章癫痫持续状态第十四章小儿高热惊厥第十五章急性中毒的诊疗原则第十六章急性酒精中毒第十七章急性巴比妥类中毒第十八章急性苯二氮卓类中毒第十九章灭鼠药中毒第二十章有机磷农药中毒第二十一章急腹症第二十二章创伤诊疗常规第二十三章多发伤的诊疗常规第二十四章心肺复苏术CPR第二十五章脑复苏第二部分技术操作规范一、气管插管二、机械通气三、电除颤四、双气囊三腔管压迫术五、清创缝合术六、晚期(感染)伤口处理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第一章急性颅脑损伤急性颅脑损伤的现场急救处理(一)初步检查1. 头部伤情 :有无头皮血肿、裂伤、头皮大面积撕脱、活动性出血、脑脊液漏、脑组织溢出、颅骨骨折。
2. 生命体征:(1)呼吸功能:观察有无发绀、呼吸急促、缺氧、呼吸暂停、窒息情况。
(2)循环功能:有无脉搏细速、过缓或不齐、低血压、休克等征象。
3.其他部位的严重损伤:如胸腹部及肢体的损伤。
(二)伤情判断:除呼吸循环功能外,在颅脑损伤现场的伤情判断目前主要是采用临床分级结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cale,GCS),将颅脑损伤分为3级。
(三)现场抢救:颅脑损伤的病人急救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在于急救人员能否进行正确和及时的现场抢救,急救人员应在快速、简洁地了解患者的受伤时间、地点、原因及过程后,立即对头部和全身情况的迅速认真的检查,在综合病史及初步检查情况做出病情判断后随即开始现场急救。
现场急救的重点是呼吸与循环功能的支持,及时纠正伤后发生的呼吸暂停与维持血压的稳定。
现场急救顺序为:1.保持呼吸道通畅:急性颅脑损伤的病人由于多因出现意识障碍而失去主动清除分泌物的能力,可因呕吐物或血液、脑脊液吸入气管造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急诊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之一,对急病急救者提供快速、准确的诊疗服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是指急诊科医生在开展诊疗工作时,需要遵循的标准化操作规范。
本文将介绍以下几个方面的规范:一、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的建立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应根据当前诊疗标准和临床实践经验制定,具有权威性和时效性。
指南内容应包括常见急诊疾病的诊治思路和标准化诊疗方案,常用急诊医学仪器的操作方法和要求,急诊护理基本操作规范等。
二、急诊医学仪器操作规范急诊科医生在操作急诊医学仪器时,需要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和要求进行,防止因操作不规范而造成不必要的风险。
以下为常见急诊医学仪器的操作规范:1.心电图机(1)接电极:应先浸泡在温水中10分钟;将擦拭后的电极贴于患者触电部位,确保电极贴紧。
(2)完成接线后,应检查电极是否安装正确,查看导联是否接通,胸导联是否按照应有的位置安装。
2.血液透析机(1)透析机的基础设置:应严格遵循医院规章制度,确保透析机的工作环境清洁卫生,对于不同病人应设置不同的透析程序。
(2)操作过程:打开与关闭透析机的时间应准确,不能使透析液流到床单或地上,需加强病人监测,一旦病人出现过敏、痰中沉淀物增加等情况应及时取出透析器。
三、急诊护理基本操作规范急诊科护士应准确识别病情,采取正确的急救护理操作,协助医生完成治疗。
以下为常见急诊护理基本操作规范:1.急救站前接诊:及时为来院的急诊患者提供解释和安慰,简单询问病情和诊断结果,以超前地了解待接诊病人的病情情况。
2.监护仪监测:在设置监护仪前,应先检查带电源是否正常,电极是否完好,再进行逐个测试,防止因操作不当而出现误判。
3.导尿操作:导尿时,应注意膀胱的压力、尿管通畅程度,同时注意避免感染,避免操作不当导致患者疼痛。
四、总结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是急诊科医生和护士确保诊疗安全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必备规范。
医院应加强对急诊科医护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不断完善急诊科诊疗指南,提高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质量。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在医疗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们旨在规范医学操作技术和医疗流程,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提供患者最佳的诊疗方案。
本文将对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进行详细介绍。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是指对医疗技术操作进行规范的文件。
它对医疗技术的操作过程、操作人员的资质要求、设备的规格和维护保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可以确保医疗技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
医疗操作涉及到许多方面,如手术、注射、抽血、放射等,针对不同的操作项目,都有相应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
临床诊疗指南是指对临床诊疗过程中的各种情况、症状和疾病提供详细的指导的文件。
它基于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成果,对医生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采取的方法、药物选择、剂量和疗程等进行了规范,以确保患者能够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临床诊疗指南能够提高医生的诊疗水平,减少医疗错误和误诊的风险。
临床诊疗指南通常由国家或专业组织制定,可以根据医疗技术的发展和疾病的特点进行定期更新。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的制定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它们应该基于科学的理论和实践,并且经过严格的评估和验证。
其次,制定过程应该透明和公正,充分考虑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
再次,制定的规范和指南应易于理解和执行,并且能够适应不同的医疗环境和资源条件。
最后,规范和指南的实施应该得到有效的监督和评估,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对于医疗领域的发展和提高医疗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
它们能够提高医疗技术的标准化程度,减少医疗风险,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同时,它们还能够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医疗效益。
因此,制定和实施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是医疗机构和医生的必然选择,对于提高医疗质量、提升医疗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急诊科临床诊疗常规--技术操作规范.
急诊科临床诊疗常规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一、急性颅脑损伤二、出血性休克三、过敏性休克四、急性呼吸衰竭五、急性左心衰竭六、急性心梗七、心律失常八、脑出血九、上消化道出血十、急性中毒的诊疗原则十一、急性酒精中毒十二、灭鼠药中毒十三、有机磷农药中毒十四、急腹症十五、创伤诊疗常规十六、多发伤的诊疗常规十七、心肺复苏术CPR第二部分技术操作规范一、气管插管二、机械通气三、电除颤四、清创缝合术急性颅脑损伤(一)初步检查1. 头部伤情:有无头皮血肿、裂伤、头皮大面积撕脱、活动性出血、脑脊液漏、脑组织溢出、颅骨骨折。
2. 生命体征:(1)呼吸功能:观察有无发绀、呼吸急促、缺氧、呼吸暂停、窒息情况。
(2)循环功能:有无脉搏细速、过缓或不齐、低血压、休克等征象。
3.其他部位的严重损伤:如胸腹部及肢体的损伤。
(二)伤情判断:除呼吸循环功能外,颅脑损伤的伤情判断目前主要是采用临床分级结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cale,GCS),将颅脑损伤分为3级。
(三)紧急处理:颅脑损伤的病人急救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在于急救人员能否进行正确和及时的现场抢救,急救人员应在快速、简洁地了解患者的受伤时间、地点、原因及过程后,立即对头部和全身情况的迅速认真的检查,在综合病史及初步检查情况做出病情判断后随即开始急救。
急救的重点是呼吸与循环功能的支持,及时纠正伤后发生的呼吸暂停与维持血压的稳定。
急救顺序为:1.保持呼吸道通畅:急性颅脑损伤的病人由于多因出现意识障碍而失去主动清除分泌物的能力,可因呕吐物或血液、脑脊液吸入气管造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故应立即清除口、鼻腔的分泌物,调整头位为侧卧位或后仰,必要时就地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以保持呼吸道的通畅,若呼吸停止或通气不足,应连接简易呼吸器作辅助呼吸。
2.制止活动性外出血:头皮血运极丰富,单纯头皮裂伤有时即可引起致死性外出血,开放性颅脑损伤可累计头皮的大小动脉,颅骨骨折可伤及颅内静脉窦,同时颅脑损伤往往合并有其他部位的复合伤均可造成大出血引起失血性休克,而导致循环功能衰竭。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 技术操作规范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第一章感染性休克第二章出血性休克第三章过敏性休克第四章急性呼吸衰竭第五章急性左心衰竭第六章急性肾功能衰竭第七章急性心梗及并发症第八章AMI溶栓治疗常规第九章心律失常第十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第十一章脑出血第十二章上消化道出血第十三章癫痫持续状态第十四章小儿高热惊厥第十五章急性中毒的诊疗原则第十六章急性酒精中毒第十七章急性巴比妥类中毒第十八章急性苯二氮卓类中毒第十九章灭鼠药中毒第二十章有机磷农药中毒第二十一章急腹症第二十二章创伤诊疗常规第二十三章多发伤的诊疗常规第二十四章心肺复苏术CPR第二十五章脑复苏第二部分技术操作规范一、气管插管二、机械通气三、电除颤四、双气囊三腔管压迫术五、清创缝合术六、晚期(感染)伤口处理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第一章感染性休克【诊断】1、病史:患者有局部化脓性感染灶或胆管、泌尿道、肠道等感染史。
2、临床表现特点:①、症状:急性起病,以恶寒或寒战、高热起病、伴急性病容、消化障碍、神经精神症状等,年老体弱者体温可不高。
②、体征:呼吸急促、脉搏细弱、皮肤湿冷、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
3、实验室检查特点:外周血白细胞增多,伴分类中性粒细胞增多且核左移,中毒颗粒出现。
血、痰、尿、粪、脑脊液、化脓性病灶等检出病原菌。
4、诊断要点:①、临床上有明确的感染灶。
②、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存在。
③、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较原基础血压下降的幅度超过40mmHg至少1小时,或血压需依赖输液或药物维持。
④、有组织灌注不足的表现,如少尿(<30ml/h)超过1小时,或有急性神志障碍。
⑤、血培养常发现有致病性微生物生长。
【治疗】1、一般治疗:①、体位:头胸部与下肢均抬高30°,或半坐卧位于平卧位相交替,而将下肢抬高至30°。
②、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③、不应作远距离搬运。
2、补充血容量:如患者无心功能不全,首批输入1000ml,于1小时内输完最理想,可两路静注,一路快速输入右旋糖酐500ml,另一路输入平衡盐液500ml,继后输注5%碳酸氢钠250~300ml,测试尿液PH,如PH<6示有代谢性酸中毒存在。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__技术操作规范更新版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标准目录第一局部临床诊疗指南第一章急性颅脑损伤第二章出血性休克第三章过敏性休克第四章急性呼吸衰竭第五章急性左心衰竭第六章急性肾功能衰竭第七章急性心梗及并发症第八章AMI溶栓治疗常规第九章心律失常第十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第十一章脑出血第十二章上消化道出血第十三章癫痫持续状态第十四章小儿高热惊厥第十五章急性中毒的诊疗原那么第十六章急性酒精中毒第十七章急性巴比妥类中毒第十八章急性苯二氮卓类中毒第十九章灭鼠药中毒第二十章有机磷农药中毒第二十一章急腹症第二十二章创伤诊疗常规第二十三章多发伤的诊疗常规第二十四章心肺复苏术CPR第二十五章脑复苏第二局部技术操作标准一、气管插管二、机械通气三、电除颤四、双气囊三腔管压迫术五、清创缝合术六、晚期〔感染〕伤口处理第一局部临床诊疗指南第一章急性颅脑损伤急性颅脑损伤的现场急救处理〔一〕初步检查1. 头部伤情:有无头皮血肿、裂伤、头皮大面积撕脱、活动性出血、脑脊液漏、脑组织溢出、颅骨骨折。
2. 生命体征:〔1〕呼吸功能:观察有无发绀、呼吸急促、缺氧、呼吸暂停、窒息情况。
〔2〕循环功能:有无脉搏细速、过缓或不齐、低血压、休克等征象。
3.其他部位的严重损伤:如胸腹部及肢体的损伤。
〔二〕伤情判断:除呼吸循环功能外,在颅脑损伤现场的伤情判断目前主要是采用临床分级结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cale,GCS〕,将颅脑损伤分为3级。
〔三〕现场抢救:颅脑损伤的病人急救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在于急救人员能否进行正确和及时的现场抢救,急救人员应在快速、简洁地了解患者的受伤时间、地点、原因及过程后,立即对头部和全身情况的迅速认真的检查,在综合病史及初步检查情况做出病情判断后随即开始现场急救。
现场急救的重点是呼吸与循环功能的支持,及时纠正伤后发生的呼吸暂停与维持血压的稳定。
现场急救顺序为:1.保持呼吸道通畅:急性颅脑损伤的病人由于多因出现意识障碍而失去主动去除分泌物的能力,可因呕吐物或血液、脑脊液吸入气管造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__技术操作规范更新版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第一章急性颅脑损伤第二章出血性休克第三章过敏性休克第四章急性呼吸衰竭第五章急性左心衰竭第六章急性肾功能衰竭第七章急性心梗及并发症第八章 AMI溶栓治疗常规第九章心律失常第十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第十一章脑出血第十二章上消化道出血第十三章癫痫持续状态第十四章小儿高热惊厥第十五章急性中毒的诊疗原则第十六章急性酒精中毒第十七章急性巴比妥类中毒第十八章急性苯二氮卓类中毒第十九章灭鼠药中毒第二十章有机磷农药中毒第二十一章急腹症第二十二章创伤诊疗常规第二十三章多发伤的诊疗常规第二十四章心肺复苏术CPR第二十五章脑复苏第二部分技术操作规范一、气管插管二、机械通气三、电除颤四、双气囊三腔管压迫术五、清创缝合术六、晚期(感染)伤口处理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第一章急性颅脑损伤急性颅脑损伤的现场急救处理(一)初步检查1. 头部伤情 :有无头皮血肿、裂伤、头皮大面积撕脱、活动性出血、脑脊液漏、脑组织溢出、颅骨骨折。
2. 生命体征:(1)呼吸功能:观察有无发绀、呼吸急促、缺氧、呼吸暂停、窒息情况。
(2)循环功能:有无脉搏细速、过缓或不齐、低血压、休克等征象。
3.其他部位的严重损伤:如胸腹部及肢体的损伤。
(二)伤情判断:除呼吸循环功能外,在颅脑损伤现场的伤情判断目前主要是采用临床分级结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cale,GCS),将颅脑损伤分为3级。
(三)现场抢救:颅脑损伤的病人急救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在于急救人员能否进行正确和及时的现场抢救,急救人员应在快速、简洁地了解患者的受伤时间、地点、原因及过程后,立即对头部和全身情况的迅速认真的检查,在综合病史及初步检查情况做出病情判断后随即开始现场急救。
现场急救的重点是呼吸与循环功能的支持,及时纠正伤后发生的呼吸暂停与维持血压的稳定。
现场急救顺序为:1.保持呼吸道通畅:急性颅脑损伤的病人由于多因出现意识障碍而失去主动清除分泌物的能力,可因呕吐物或血液、脑脊液吸入气管造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第一章感染性休克第二章出血性休克第三章过敏性休克第四章急性呼吸衰竭第五章急性左心衰竭第六章急性肾功能衰竭第七章急性心梗及并发症第八章AMI溶栓治疗常规第九章心律失常第十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第十一章脑出血第十二章上消化道出血第十三章癫痫持续状态第十四章小儿高热惊厥第十五章急性中毒的诊疗原则第十六章急性酒精中毒第十七章急性巴比妥类中毒第十八章急性苯二氮卓类中毒第十九章灭鼠药中毒第二十章有机磷农药中毒第二十一章急腹症第二十二章创伤诊疗常规第二十三章多发伤的诊疗常规第二十四章心肺复苏术CPR第二十五章脑复苏第二部分技术操作规范一、气管插管二、机械通气三、电除颤四、双气囊三腔管压迫术五、清创缝合术六、晚期(感染)伤口处理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第一章感染性休克【诊断】1、病史:患者有局部化脓性感染灶或胆管、泌尿道、肠道等感染史。
2、临床表现特点:①、症状:急性起病,以恶寒或寒战、高热起病、伴急性病容、消化障碍、神经精神症状等,年老体弱者体温可不高。
②、体征:呼吸急促、脉搏细弱、皮肤湿冷、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
3、实验室检查特点:外周血白细胞增多,伴分类中性粒细胞增多且核左移,中毒颗粒出现。
血、痰、尿、粪、脑脊液、化脓性病灶等检出病原菌。
4、诊断要点:①、临床上有明确的感染灶。
②、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存在。
③、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较原基础血压下降的幅度超过40mmHg至少1小时,或血压需依赖输液或药物维持。
④、有组织灌注不足的表现,如少尿(<30ml/h)超过1小时,或有急性神志障碍。
⑤、血培养常发现有致病性微生物生长。
【治疗】1、一般治疗:①、体位:头胸部与下肢均抬高30°,或半坐卧位于平卧位相交替,而将下肢抬高至30°。
②、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③、不应作远距离搬运。
2、补充血容量:如患者无心功能不全,首批输入1000ml,于1小时内输完最理想,可两路静注,一路快速输入右旋糖酐500ml,另一路输入平衡盐液500ml,继后输注5%碳酸氢钠250~300ml,测试尿液PH,如PH<6示有代谢性酸中毒存在。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__技术操作规范更新版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第一章急性颅脑损伤第二章出血性休克第三章过敏性休克第四章急性呼吸衰竭第五章急性左心衰竭第六章急性肾功能衰竭第七章急性心梗及并发症第八章AMI溶栓治疗常规第九章心律失常第十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第十一章脑出血第十二章上消化道出血第十三章癫痫持续状态第十四章小儿高热惊厥第十五章急性中毒的诊疗原则第十六章急性酒精中毒第十七章急性巴比妥类中毒第十八章急性苯二氮卓类中毒第十九章灭鼠药中毒第二十章有机磷农药中毒第二十一章急腹症第二十二章创伤诊疗常规第二十三章多发伤的诊疗常规第二十四章心肺复苏术CPR第二十五章脑复苏第二部分技术操作规范一、气管插管二、机械通气三、电除颤四、双气囊三腔管压迫术五、清创缝合术六、晚期(感染)伤口处理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第一章急性颅脑损伤急性颅脑损伤的现场急救处理(一)初步检查1. 头部伤情:有无头皮血肿、裂伤、头皮大面积撕脱、活动性出血、脑脊液漏、脑组织溢出、颅骨骨折。
2. 生命体征:(1)呼吸功能:观察有无发绀、呼吸急促、缺氧、呼吸暂停、窒息情况。
(2)循环功能:有无脉搏细速、过缓或不齐、低血压、休克等征象。
3.其他部位的严重损伤:如胸腹部及肢体的损伤。
(二)伤情判断:除呼吸循环功能外,在颅脑损伤现场的伤情判断目前主要是采用临床分级结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cale,GCS),将颅脑损伤分为3级。
(三)现场抢救:颅脑损伤的病人急救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在于急救人员能否进行正确和及时的现场抢救,急救人员应在快速、简洁地了解患者的受伤时间、地点、原因及过程后,立即对头部和全身情况的迅速认真的检查,在综合病史及初步检查情况做出病情判断后随即开始现场急救。
现场急救的重点是呼吸与循环功能的支持,及时纠正伤后发生的呼吸暂停与维持血压的稳定。
现场急救顺序为:1.保持呼吸道通畅:急性颅脑损伤的病人由于多因出现意识障碍而失去主动清除分泌物的能力,可因呕吐物或血液、脑脊液吸入气管造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更新版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第一章急性颅脑损伤第二章出血性休克第三章过敏性休克第四章急性呼吸衰竭第五章急性左心衰竭第六章急性肾功能衰竭第七章急性心梗及并发症第八章AMI溶栓治疗常规第九章心律失常第十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第十一章脑出血第十二章上消化道出血第十三章癫痫持续状态第十四章小儿高热惊厥第十五章急性中毒的诊疗原则第十六章急性酒精中毒第十七章急性巴比妥类中毒第十八章急性苯二氮卓类中毒第十九章灭鼠药中毒第二十章有机磷农药中毒第二十一章急腹症第二十二章创伤诊疗常规第二十三章多发伤的诊疗常规第二十四章心肺复苏术CPR第二十五章脑复苏第二部分技术操作规范一、气管插管二、机械通气三、电除颤四、双气囊三腔管压迫术五、清创缝合术六、晚期(感染)伤口处理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第一章急性颅脑损伤急性颅脑损伤的现场急救处理(一)初步检查1. 头部伤情:有无头皮血肿、裂伤、头皮大面积撕脱、活动性出血、脑脊液漏、脑组织溢出、颅骨骨折。
2. 生命体征:(1)呼吸功能:观察有无发绀、呼吸急促、缺氧、呼吸暂停、窒息情况。
(2)循环功能:有无脉搏细速、过缓或不齐、低血压、休克等征象。
3.其他部位的严重损伤:如胸腹部及肢体的损伤。
(二)伤情判断:除呼吸循环功能外,在颅脑损伤现场的伤情判断目前主要是采用临床分级结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cale,GCS),将颅脑损伤分为3级。
(三)现场抢救:颅脑损伤的病人急救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在于急救人员能否进行正确和及时的现场抢救,急救人员应在快速、简洁地了解患者的受伤时间、地点、原因及过程后,立即对头部和全身情况的迅速认真的检查,在综合病史及初步检查情况做出病情判断后随即开始现场急救。
现场急救的重点是呼吸与循环功能的支持,及时纠正伤后发生的呼吸暂停与维持血压的稳定。
现场急救顺序为:1.保持呼吸道通畅:急性颅脑损伤的病人由于多因出现意识障碍而失去主动清除分泌物的能力,可因呕吐物或血液、脑脊液吸入气管造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更新版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更新版
一、急诊科诊疗指南简介
急诊科诊疗指南旨在帮助急诊科医生和护士准确进行诊断和治疗。
本
指南是基于国家制定的医学标准与最新研究成果,同时参阅了国内外相关
指南,整合形成的诊疗指南,以便于统一急诊科医护人员服务水平和病人
治疗质量。
二、急诊科诊疗技术操作指南
1.心理及护理措施
(1)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应尊重病人的尊严,提供充分的心理护理,使病人能够放松情绪,便于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
(2)在检查和治疗过程中,应根据病人的年龄、性别、职业、文化素
养等因素,按照病人的实际情况,量身定制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2.检验及护理措施
(1)临床检验样本应严格按照以下要求采集和处理:
A.采集收集样本时,必须按照所采用的检验方法进行。
B.样本收集容器和装置应采用新的、无污染的、无毒的,并确保容器、装置完好无损。
C.采集的样本应立即送至实验室,经过严格的保存和处理。
(2)护理措施包括:
A.根据病情,定期监护病人的血压、脉搏、体温和呼吸等生理指标。
B.给予病人恰当的营养支持,根据病情及特殊情况,给予诊断鉴定、治疗和护理。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第一章感染性休克第二章出血性休克第三章过敏性休克第四章急性呼吸衰竭第五章急性左心衰竭第六章急性肾功能衰竭第七章急性心梗及并发症第八章AMI溶栓治疗常规第九章心律失常第十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第十一章脑出血第十二章上消化道出血第十三章癫痫持续状态第十四章小儿高热惊厥第十五章急性中毒的诊疗原则第十六章急性酒精中毒第十七章急性巴比妥类中毒第十八章急性苯二氮卓类中毒第十九章灭鼠药中毒第二十章有机磷农药中毒第二十一章急腹症第二十二章创伤诊疗常规第二十三章多发伤的诊疗常规第二十四章心肺复苏术CPR第二十五章脑复苏第二部分技术操作规范一、气管插管二、机械通气三、电除颤四、双气囊三腔管压迫术五、清创缝合术六、晚期(感染)伤口处理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第一章感染性休克【诊断】1、病史:患者有局部化脓性感染灶或胆管、泌尿道、肠道等感染史。
2、临床表现特点:①、症状:急性起病,以恶寒或寒战、高热起病、伴急性病容、消化障碍、神经精神症状等,年老体弱者体温可不高。
②、体征:呼吸急促、脉搏细弱、皮肤湿冷、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
3、实验室检查特点:外周血白细胞增多,伴分类中性粒细胞增多且核左移,中毒颗粒出现。
血、痰、尿、粪、脑脊液、化脓性病灶等检出病原菌。
4、诊断要点:①、临床上有明确的感染灶。
②、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存在。
③、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较原基础血压下降的幅度超过40mmHg至少1小时,或血压需依赖输液或药物维持。
④、有组织灌注不足的表现,如少尿(<30ml/h)超过1小时,或有急性神志障碍。
⑤、血培养常发现有致病性微生物生长。
【治疗】1、一般治疗:①、体位:头胸部与下肢均抬高30°,或半坐卧位于平卧位相交替,而将下肢抬高至30°。
②、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③、不应作远距离搬运。
2、补充血容量:如患者无心功能不全,首批输入1000ml,于1小时内输完最理想,可两路静注,一路快速输入右旋糖酐500ml,另一路输入平衡盐液500ml,继后输注5%碳酸氢钠250~300ml,测试尿液PH,如PH<6示有代谢性酸中毒存在。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引言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是医疗实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文件,它们对于提高医疗质量、规范临床操作、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和临床诊疗指南的定义、编制、应用以及对医疗质量的影响。
定义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临床技术操作规范是针对特定医疗技术操作的规范文件,旨在规范医务人员的操作行为,确保医疗过程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一致性。
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通常包括操作流程、操作步骤、操作要点、操作注意事项等内容。
临床诊疗指南临床诊疗指南是针对特定疾病或医疗问题的诊疗指导文件,旨在指导临床医生进行必要的诊断和治疗决策,提高医疗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临床诊疗指南通常包括疾病诊断标准、治疗方案、药物选择、手术操作等内容。
编制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编制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的编制需要经过以下步骤:1.确定编制的目的和范围:明确规范的应用领域和目标,例如手术操作、药物使用等。
2.收集和分析相关信息:收集相关的研究文献、专家经验和临床实践数据,分析其有效性和可行性。
3.制定操作流程和步骤:根据收集的信息,制定详细的操作流程和步骤,确保医务人员能够准确执行。
4.确定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针对操作流程中的关键步骤,明确操作要点和注意事项,避免操作过程中的错误和风险。
5.内部审查和修改:邀请专家和相关人员对规范进行评审和修改,确保其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6.发布和宣传:将规范发布,并通过多种渠道向医务人员进行宣传和培训,确保其有效应用。
临床诊疗指南的编制临床诊疗指南的编制需要经过以下步骤:1.确定编制的目的和范围:明确指南的应用范围和目标疾病或医疗问题。
2.收集和评估相关证据:系统收集和评估相关的临床研究、专家共识和实践经验,形成证据的层次结构。
3.制定诊疗建议和决策树:根据证据的层次结构,制定诊疗建议和决策树,指导临床医生进行决策和行动。
4.确定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确定评估诊疗过程和结果的质量标准和评估指标,以监测和改进临床实践。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第一章感染性休克第二章出血性休克第三章过敏性休克第四章急性呼吸衰竭第五章急性左心衰竭第六章急性肾功能衰竭第七章急性心梗及并发症第八章 AMI溶栓治疗常规第九章心律失常第十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第十一章脑出血第十二章上消化道出血第十三章癫痫持续状态第十四章小儿高热惊厥第十五章急性中毒的诊疗原则第十六章急性酒精中毒第十七章急性巴比妥类中毒第十八章急性苯二氮卓类中毒第十九章灭鼠药中毒第二十章有机磷农药中毒第二十一章急腹症第二十二章创伤诊疗常规第二十三章多发伤的诊疗常规第二十四章心肺复苏术CPR第二十五章脑复苏第二部分技术操作规范一、气管插管二、机械通气三、电除颤四、双气囊三腔管压迫术五、清创缝合术六、晚期(感染)伤口处理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第一章感染性休克【诊断】1、病史:患者有局部化脓性感染灶或胆管、泌尿道、肠道等感染史。
2、临床表现特点:①、症状:急性起病,以恶寒或寒战、高热起病、伴急性病容、消化障碍、神经精神症状等,年老体弱者体温可不高。
②、体征:呼吸急促、脉搏细弱、皮肤湿冷、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
3、实验室检查特点:外周血白细胞增多,伴分类中性粒细胞增多且核左移,中毒颗粒出现。
血、痰、尿、粪、脑脊液、化脓性病灶等检出病原菌。
4、诊断要点:①、临床上有明确的感染灶。
②、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存在。
③、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较原基础血压下降的幅度超过40mmHg至少1小时,或血压需依赖输液或药物维持。
④、有组织灌注不足的表现,如少尿(<30ml/h)超过1小时,或有急性神志障碍。
⑤、血培养常发现有致病性微生物生长。
【治疗】1、一般治疗:①、体位:头胸部与下肢均抬高30°,或半坐卧位于平卧位相交替,而将下肢抬高至30°。
②、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③、不应作远距离搬运。
2、补充血容量:如患者无心功能不全,首批输入1000ml,于1小时内输完最理想,可两路静注,一路快速输入右旋糖酐500ml,另一路输入平衡盐液500ml,继后输注5%碳酸氢钠250~300ml,测试尿液PH,如PH<6示有代谢性酸中毒存在。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更新版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第一章急性颅脑损伤第二章出血性休克第三章过敏性休克第四章急性呼吸衰竭第五章急性左心衰竭第六章急性肾功能衰竭第七章急性心梗及并发症第八章溶栓治疗常规第九章心律失常第十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第十一章脑出血第十二章上消化道出血第十三章癫痫持续状态第十四章小儿高热惊厥第十五章急性中毒的诊疗原则第十六章急性酒精中毒第十七章急性巴比妥类中毒第十八章急性苯二氮卓类中毒第十九章灭鼠药中毒第二十章有机磷农药中毒第二十一章急腹症第二十二章创伤诊疗常规第二十三章多发伤的诊疗常规第二十四章心肺复苏术第二十五章脑复苏第二部分技术操作规范一、气管插管二、机械通气三、电除颤四、双气囊三腔管压迫术五、清创缝合术六、晚期(感染)伤口处理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第一章急性颅脑损伤急性颅脑损伤的现场急救处理(一)初步检查1. 头部伤情:有无头皮血肿、裂伤、头皮大面积撕脱、活动性出血、脑脊液漏、脑组织溢出、颅骨骨折。
2. 生命体征:(1)呼吸功能:观察有无发绀、呼吸急促、缺氧、呼吸暂停、窒息情况。
(2)循环功能:有无脉搏细速、过缓或不齐、低血压、休克等征象。
3.其他部位的严重损伤:如胸腹部及肢体的损伤。
(二)伤情判断:除呼吸循环功能外,在颅脑损伤现场的伤情判断目前主要是采用临床分级结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将颅脑损伤分为3级。
(三)现场抢救:颅脑损伤的病人急救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在于急救人员能否进行正确和及时的现场抢救,急救人员应在快速、简洁地了解患者的受伤时间、地点、原因及过程后,立即对头部和全身情况的迅速认真的检查,在综合病史及初步检查情况做出病情判断后随即开始现场急救。
现场急救的重点是呼吸与循环功能的支持,及时纠正伤后发生的呼吸暂停与维持血压的稳定。
现场急救顺序为:1.保持呼吸道通畅:急性颅脑损伤的病人由于多因出现意识障碍而失去主动清除分泌物的能力,可因呕吐物或血液、脑脊液吸入气管造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引技术操作规范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第一章感染性休克第二章出血性休克第三章过敏性休克第四章急性呼吸衰竭第五章急性左心衰竭第六章急性肾功能衰竭第七章急性心梗及并发症第八章AMI溶栓治疗常规第九章心律失常第十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第十一章脑出血第十二章上消化道出血第十三章癫痫持续状态第十四章小儿高热惊厥第十五章急性中毒的诊疗原则第十六章急性酒精中毒第十七章急性巴比妥类中毒第十八章急性苯二氮卓类中毒第十九章灭鼠药中毒第二十章有机磷农药中毒第二十一章急腹症第二十二章创伤诊疗常规第二十三章多发伤的诊疗常规第二十四章心肺复苏术CPR第二十五章脑复苏第二部分技术操作规范、气管插管二、机械通气三、电除颤四、双气囊三腔管压迫术五、清创缝合术六、晚期(感染)伤口处理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第一章感染性休克【诊断】1、病史:患者有局部化脓性感染灶或胆管、泌尿道、肠道等感染史。
2、临床表现特点:①、症状:急性起病,以恶寒或寒战、高热起病、伴急性病容、消化障碍、神经精神症状等,年老体弱者体温可不高。
②、体征:呼吸急促、脉搏细弱、皮肤湿冷、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
3、实验室检查特点:外周血白细胞增多,伴分类中性粒细胞增多且核左移,中毒颗粒出现。
血、痰、尿、粪、脑脊液、化脓性病灶等检出病原菌。
4、诊断要点:①、临床上有明确的感染灶。
②、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6曲5)的存在。
③、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较原基础血压下降的幅度超过40mmHg至少1小时,或血压需依赖输液或药物维持。
④、有组织灌注不足的表现,如少尿(<30!^4)超过1小时,或有急性神志障碍。
⑤、血培养常发现有致病性微生物生长。
【治疗】1、一般治疗:①、体位:头胸部与下肢均抬高30°,或半坐卧位于平卧位相交替,而将下肢抬高至30°。
②、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③、不应作远距离搬运。
2、补充血容量:如患者无心功能不全,首批输入100001,于1小时内输完最理想,可两路静注,一路快速输入右旋糖酐500ml,另一路输入平衡盐液500ml,继后输注5%碳酸氢钠250—300ml,测试尿液PH,如PH<6示有代谢性酸中毒存在。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__技术操作规范更新版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第一章急性颅脑损伤第二章出血性休克第三章过敏性休克第四章急性呼吸衰竭第五章急性左心衰竭第六章急性肾功能衰竭第七章急性心梗及并发症第八章 AMI溶栓治疗常规第九章心律失常第十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第十一章脑出血第十二章上消化道出血第十三章癫痫持续状态第十四章小儿高热惊厥第十五章急性中毒的诊疗原则第十六章急性酒精中毒第十七章急性巴比妥类中毒第十八章急性苯二氮卓类中毒第十九章灭鼠药中毒第二十章有机磷农药中毒第二十一章急腹症第二十二章创伤诊疗常规第二十三章多发伤的诊疗常规第二十四章心肺复苏术CPR第二十五章脑复苏第二部分技术操作规范一、气管插管二、机械通气三、电除颤四、双气囊三腔管压迫术五、清创缝合术六、晚期(感染)伤口处理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第一章急性颅脑损伤急性颅脑损伤的现场急救处理(一)初步检查1. 头部伤情 :有无头皮血肿、裂伤、头皮大面积撕脱、活动性出血、脑脊液漏、脑组织溢出、颅骨骨折。
2. 生命体征:(1)呼吸功能:观察有无发绀、呼吸急促、缺氧、呼吸暂停、窒息情况。
(2)循环功能:有无脉搏细速、过缓或不齐、低血压、休克等征象。
3.其他部位的严重损伤:如胸腹部及肢体的损伤。
(二)伤情判断:除呼吸循环功能外,在颅脑损伤现场的伤情判断目前主要是采用临床分级结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cale,GCS),将颅脑损伤分为3级。
(三)现场抢救:颅脑损伤的病人急救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在于急救人员能否进行正确和及时的现场抢救,急救人员应在快速、简洁地了解患者的受伤时间、地点、原因及过程后,立即对头部和全身情况的迅速认真的检查,在综合病史及初步检查情况做出病情判断后随即开始现场急救。
现场急救的重点是呼吸与循环功能的支持,及时纠正伤后发生的呼吸暂停与维持血压的稳定。
现场急救顺序为:1.保持呼吸道通畅:急性颅脑损伤的病人由于多因出现意识障碍而失去主动清除分泌物的能力,可因呕吐物或血液、脑脊液吸入气管造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__技术操作规范更新版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第一章急性颅脑损伤第二章出血性休克第三章过敏性休克第四章急性呼吸衰竭第五章急性左心衰竭第六章急性肾功能衰竭第七章急性心梗及并发症第八章 AMI溶栓治疗常规第九章心律失常第十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第十一章脑出血第十二章上消化道出血第十三章癫痫持续状态第十四章小儿高热惊厥第十五章急性中毒的诊疗原则第十六章急性酒精中毒第十七章急性巴比妥类中毒第十八章急性苯二氮卓类中毒第十九章灭鼠药中毒第二十章有机磷农药中毒第二十一章急腹症第二十二章创伤诊疗常规第二十三章多发伤的诊疗常规第二十四章心肺复苏术CPR第二十五章脑复苏第二部分技术操作规范一、气管插管二、机械通气三、电除颤四、双气囊三腔管压迫术五、清创缝合术六、晚期(感染)伤口处理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第一章急性颅脑损伤急性颅脑损伤的现场急救处理(一)初步检查1. 头部伤情 :有无头皮血肿、裂伤、头皮大面积撕脱、活动性出血、脑脊液漏、脑组织溢出、颅骨骨折。
2. 生命体征:(1)呼吸功能:观察有无发绀、呼吸急促、缺氧、呼吸暂停、窒息情况。
(2)循环功能:有无脉搏细速、过缓或不齐、低血压、休克等征象。
3.其他部位的严重损伤:如胸腹部及肢体的损伤。
(二)伤情判断:除呼吸循环功能外,在颅脑损伤现场的伤情判断目前主要是采用临床分级结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cale,GCS),将颅脑损伤分为3级。
(三)现场抢救:颅脑损伤的病人急救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在于急救人员能否进行正确和及时的现场抢救,急救人员应在快速、简洁地了解患者的受伤时间、地点、原因及过程后,立即对头部和全身情况的迅速认真的检查,在综合病史及初步检查情况做出病情判断后随即开始现场急救。
现场急救的重点是呼吸与循环功能的支持,及时纠正伤后发生的呼吸暂停与维持血压的稳定。
现场急救顺序为:1.保持呼吸道通畅:急性颅脑损伤的病人由于多因出现意识障碍而失去主动清除分泌物的能力,可因呕吐物或血液、脑脊液吸入气管造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第一章感染性休克第二章出血性休克第三章过敏性休克第四章急性呼吸衰竭第五章急性左心衰竭第六章急性肾功能衰竭第七章急性心梗及并发症第八章AMI溶栓治疗常规第九章心律失常第十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第十一章脑出血第十二章上消化道出血第十三章癫痫持续状态第十四章小儿高热惊厥第十五章急性中毒的诊疗原则第十六章急性酒精中毒第十七章急性巴比妥类中毒第十八章急性苯二氮卓类中毒第十九章灭鼠药中毒第二十章有机磷农药中毒第二十一章急腹症第二十二章创伤诊疗常规第二十三章多发伤的诊疗常规第二十四章心肺复苏术CPR第二十五章脑复苏第二部分技术操作规范一、气管插管二、机械通气三、电除颤四、双气囊三腔管压迫术五、清创缝合术六、晚期(感染)伤口处理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第一章感染性休克【诊断】1、病史:患者有局部化脓性感染灶或胆管、泌尿道、肠道等感染史。
2、临床表现特点:①、症状:急性起病,以恶寒或寒战、高热起病、伴急性病容、消化障碍、神经精神症状等,年老体弱者体温可不高。
②、体征:呼吸急促、脉搏细弱、皮肤湿冷、血压下降甚至测不到。
3、实验室检查特点:外周血白细胞增多,伴分类中性粒细胞增多且核左移,中毒颗粒出现。
血、痰、尿、粪、脑脊液、化脓性病灶等检出病原菌。
4、诊断要点:①、临床上有明确的感染灶。
②、有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的存在。
③、收缩压低于90mmHg或较原基础血压下降的幅度超过40mmHg至少1小时,或血压需依赖输液或药物维持。
④、有组织灌注不足的表现,如少尿(<30ml/h)超过1小时,或有急性神志障碍。
⑤、血培养常发现有致病性微生物生长。
【治疗】1、一般治疗:①、体位:头胸部与下肢均抬高30°,或半坐卧位于平卧位相交替,而将下肢抬高至30°。
②、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③、不应作远距离搬运。
2、补充血容量:如患者无心功能不全,首批输入1000ml,于1小时内输完最理想,可两路静注,一路快速输入右旋糖酐500ml,另一路输入平衡盐液500ml,继后输注5%碳酸氢钠250~300ml,测试尿液PH,如PH<6示有代谢性酸中毒存在。
休克恢复与稳定后,1∶1的平衡盐与10%葡萄糖液输注。
有心功能不全或亚临床心功能不全者应在严密观察下输液。
补液过程中注意观察和记录每日(甚至每小时)尿量,定时复测血浆CO2结合力,血清电解质等以指导用药。
3、血管扩张药的应用:血管扩张药必须在扩容、纠酸的基础上应用。
应用于感染性休克的血管扩张药有肾上腺素能阻滞剂与莨菪类药物2类。
①酚妥拉明:用法:10mg稀释于5%葡萄糖液100ml中,以0.1mg/min的速度静滴,逐渐增加剂量,最高可达2mg/min,同时严密监测血压、心率,调整静滴速度。
②山莨菪碱:用法:用量因休克程度不同、并发症不同、病程早晚、个体情况而有差异,早期休克用量小,中、晚期休克用量大,一般由10~20mg静注开始,每隔5~30分钟逐渐加大,可达每次40mg左右,直至血压回升,面色潮红、四肢转暖可减量维持,如应用山莨菪碱治疗6小时仍未显效,宜联用其他血管活性药物。
山莨菪碱的治疗禁忌症:①过高热(39℃以上),但在降温后仍可应用;②烦躁不安或抽搐,用镇静剂控制后仍可应用;③血容量不足,需在补足有效血容量的基础上使用;④青光眼、前列腺肥大。
4、抗生素的应用:抗生素的选择,原则上以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为依据,但在未取得这些检查的阳性结果之前,可根据患者原发感染灶与临床表现来估计。
抗生素的应用必须尽早、足量、足够的疗程,最少用至7天,或用至退热后3~5天方考虑停药,有时需请外科协助清除感染灶。
5、并发症的防治:预防和处理代谢性酸中毒、急性心力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器官功能衰竭、ARDS、DIC等。
[附休克观察指标]1、临床表现:以下表现可认为休克已基本控制:①血压SP稳定在90mmHg以上(高血压病患者其SP已稳定在比其原来平均收缩压约低30mmHg水平,脉压差不小于30mmHg)。
②脉率在正常范围、有力。
③尿量在40ml/h以上。
④口渴感已解除。
2、尿量:对重症休克或昏迷患者,有指征时留置导尿,以观察尿量,如尿量超过30ml/h,可认为血容量已基本补足。
如<20ml/h,则需注意以下情况的可能:①血容量尚未补足;②心功能不全;③肾血管痉挛(应用血管收缩药所致?);④肾功能不全(原先存在或继发于休克)。
3、动脉血气分析与血清电解质测定。
4、CVP测定:CVP能反映右心功能,并反映血容量、回心血量和右心排血功能之间的关系。
正常参考值:4~12cmHO。
2(须注意已接受血管活性药物治疗者,其数值参考价值不大)。
第二章出血性休克【诊断】一、临床表现特点:1、有原发病的相应病史和体征。
2、出血征象:根据不同病因表现为咯血、呕血、便血或内出血(外伤)。
3、有休克征象和急性贫血的临床表现,且与出血量成正比。
二、实验室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特点:血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在短期内急剧降低。
【治疗】1、一般治疗:体位、吸氧、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2、止血:按照不同病因,采取不同止血方法,必要时紧急手术治疗,以期达到有效止血目的。
肺源性大咯血可用垂体后叶素10~20u,置于5%葡萄糖液500ml中静滴,消化性溃疡及急性胃粘膜病变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可用奥美拉唑40mg稀释后静滴。
对肝硬化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可用善得宁0.1mg,加于5%葡萄糖液20~40ml中静注,每日2次。
3、补充血容量:快速补充等张液体,验血型配同型血备用,失血量大者应补液与输血双管齐下。
第三章过敏性休克【诊断】一、临床表现1、由喉头或支气管水肿痉挛引起的呼吸道症状: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窒息感、发绀等。
2、循环衰竭症状:心悸、苍白、出冷汗、四肢厥冷、脉弱、血压下降与休克等。
3、神经系统症状:头晕、乏力、眼花、神志淡漠或烦躁不安,大小便失禁、晕厥、昏迷、甚至抽搐等。
二、诊断要点:1、明确的用药史,或毒虫刺咬史等。
2、具有上述的临床表现。
3、过敏实验:在过敏性休克康复后,可作皮肤试验以明确致敏原。
【治疗】一、一般治疗1、立即停用或清除引起过敏性反应的物质,由皮肤试验引起的,用止血带结扎注射部位的上臂。
2、肾上腺素:立即肌注肾上腺素,最好在原来注射药物的部位注射,以减缓致敏药物的扩散。
用量:0.1%溶液,成人每次0.5~1ml,小儿每次0.02~0.025ml/kg,肌注。
严重病例可用肌注量的1/2~2/3,稀释于50%葡萄糖液40~50ml中静注。
如心跳停止,可用0.1%肾上腺素1ml,直接作心内注射,并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肾上腺素作用短暂,如注射首次剂量后不见效,可于10~15min后复注射。
也可以1~2mg,加入5%葡萄糖液100~200ml中静滴。
3、吸氧和维持呼吸道通畅,常规吸氧,必要时可作气管内插管可进行人工通气。
4、补充血容量:恢复和维持足够的血容量,是抢救过敏性休克重要的一个环节。
必要时可作静脉切开,但输液速度不宜过快,过多,以免诱发肺水肿。
5、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增强肾上腺素的作用,克服β受体阻断,在高浓度时可阻止CAMP分解。
成人可用琥珀酸氢化可的松100mg,或相当剂量的地塞米松,以50%葡萄糖液40~50ml稀释后静注,必要时重复注射。
6、血管活性药物:间羟胺50~100mg,加入500ml液体中静滴。
7、针刺疗法:双侧内关,合谷及人中穴。
二、特殊方法:1、治疗青霉素过敏性反应,可用青霉素酶80万u肌注1次。
2、链霉素过敏反应,10%葡萄糖酸钙溶液,成人一次用量10~20ml,缓慢静注。
三、休克恢复期的治疗:应用血管收缩药静滴的病例,在休克控制后,可逐渐减慢其滴速,在严密观察下逐渐停药,停药后24小时血仍无波动者,可认为休克治愈,对注射青霉素或含普鲁卡因的制剂及长效青霉素制剂所引起的休克,尤须注意观察。
第四章急性呼吸衰竭【临床表现】1.呼吸困难呼吸频率、节律、幅度的改变。
2.发绀中央性发绀。
3.精神神经症状精神错乱、躁狂、昏迷及抽搐。
4.循环系统改变心动过速、周围循环衰竭、心律失常、心搏停止。
5.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表现肝肾功能损害、胃肠黏膜水肿、应激性溃疡。
【诊断要点】1.有引起急性呼吸衰竭的病因:肺实质性病变、肺水肿、肺血管疾病、胸壁和胸膜疾病、气道阻塞、神经肌肉疾病。
2.急性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3.主要依据血气分析:在海平面、标准大气压、静息状态、呼吸空气条件下,PaO2<60mmHg,伴或不伴PaO2>50mmHg。
单纯PaO2<60mmHg为Ⅰ型呼吸衰竭,伴PaO2>50mmHg为Ⅱ型呼吸衰竭。
【治疗】1.保持呼吸道通畅开放气道,使用支气管扩张剂。
2.氧疗原则保证PaO2>60mmHg,或SpO2>90%的前提下,尽量减低吸入氧浓度。
Ⅰ型呼吸衰竭高浓度,Ⅱ型呼吸衰竭低浓度。
鼻导管、面罩氧疗。
3.增加通气量,改善潴留呼吸兴奋剂、机械通气。
4.病因治疗。
5.一般支持疗法纠正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各种对症治疗、预防和治疗各种肺动脉高压、肺心病、肺性脑病、肾功能不全、消化道功能障碍,特别注意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第五章急性左心衰竭【诊断要点】1、多有高血压、冠心病、心瓣膜病、心肌病等病史。
2、突发严重呼吸困难,呈端坐呼吸,常于夜间阵发性发作,大汗淋漓、口唇青紫、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窒息感、频繁咳嗽、喘鸣、咳出粉红色泡沫样痰,严重者可出现肺水肿及休克。
3、心界可扩大,心率快,奔马律,两肺布满湿罗音及哮鸣音。
4、X线检查可见肺门蝴蝶状阴影向周围扩展。
【鉴别诊断】支气管哮喘:多见于青少年,有过敏史,症状发作时双肺可闻及典型哮鸣音,咳出白色粘痰后呼吸困难常可缓解。
【急救处理】1、半卧位或坐位,下垂双腿。
2、鼻导管或面罩高流量给氧。
3、吗啡5~10mg静滴缓注,可使患者镇静,同时可减轻心脏负荷。
4、快速利尿:呋塞米20~40mg静注,于2分钟内推完,10分钟起效,可持续3~4小时,4小时后可重复。
除利尿外,还可扩张静脉,减轻肺水肿。
5、血管扩张剂:①硝普纳:为动、静脉血管扩张剂,剂量12.5~25ug/min滴入,维持收缩压100mmHg 左右。
②硝酸甘油:对本药的耐受量个体差异大,先以10ug/min开始,根据病情调整剂量。
③酚妥拉明:α-受体阻滞剂,静脉滴注以0.1mg/min,最大可增至1.5~2.0 mg/min,并监测血压。
6、洋地黄制剂:最适合于有房颤伴有快速心室率并已知有心室扩大伴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者,首剂:0.4~0.8mg+25%葡萄糖20ml缓慢静推,必要时2~4小时后可再给0.2~0.4mg。
7、氨茶碱:对一时尚难肯定为心性或支气管性哮喘者,可用氨茶碱0.25g+5%葡萄糖20ml,缓慢静注(10~15分钟)或静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