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知识归纳--2022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知识点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知识点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知识点
我国是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国家,在国家倡导和谐社会的背景下,
维护好我国各民族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这体现在历史学科中,也是需要我们
特殊记忆的。

在2016年的高考中,小编认为一定会有相关题型出现,这部分题型的难度相对来说不是很大,所以同学们不可忽视这部分的知识内容,一
定要准确记忆,下边就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相关知识点,供同
学们来参考。

一、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1、汉族与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2、由于各民族经济发展方向不同、水平不同,农业民族与周边游牧民族之间存在矛盾,有时发生战争。

二、民族关系的主要类型:1、同一国家内部的民族之间的关系2、不同民
族政权之间的关系。

三、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1、和平和亲——作用是削弱民族偏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互市——由官方控制的民族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

互市场所一
般在边境地区。

会盟——两个民族政权以缔结“和约”或“和议”的办法来约束
双方的行动。

2、民族关系的主流、总趋势是友好交往、和平共处。

是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的文化,共同开发祖国。

各民族人民在互相学习和
交流中,在共同的劳动中,共同反抗斗争中相互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民族融合的概况: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

兼并战争加强了华夏族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民族融合。

2、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发展时期。

在统一的国家范围内,各民族之。

历史:专题二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人教版)

历史:专题二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人教版)

专题二、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一、民族交往与中外交流要点1、两汉时期:(1)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联系,开辟了丝绸之路。

(2)东汉:73年班超出使西域,帮助西域各族摆脱匈奴的奴役,西域和汉王朝的联系更加密切了。

(3)丝绸之路的兴盛:从西汉至隋唐的千余年间,以丝绸为代表的中国手工艺品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越过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古代波斯),再由安息运到西亚和欧洲大秦(古代罗马)。

丝绸之路是古代联系中国同西亚、南亚以及欧洲的主要途径,对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2、唐朝(1)民族政策:唐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采取“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开明政策,体现了唐代政治开明的特色。

(2)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对加强汉藏两族的联系,发展藏族经济做出了很大贡献。

(3)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中心,还是一个开放性的国际大都会。

(4)玄奘西行:唐太宗贞观初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到天竺取经。

后带回佛经600多部,撰成《大唐西域记》。

(5)鉴真东渡:唐玄宗时,受日本僧人邀请,鉴真六次东渡,到达日本,积极传播佛教,被尊为日本律宗初祖。

还积极传播唐朝先进文化,被誉为“天平之甍”。

(6)日本遣唐使十多次到中国来学习交流,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巨大贡献。

3、明朝(1)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明政府派郑和七次下西洋。

从刘家港出发,经南海,穿过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2)传教士东来明朝万历年间,西方传教士开始东来。

在传教的同时,也将一些西方科学传入中国。

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二、民族关系(1)民族融合古代两次民族融合高潮比较(2)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西汉:西域的葡萄、核桃和良马、地毯等传入内地,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织品、金属工具等传到西域。

北魏:鲜卑族采取汉姓,穿汉服,学说汉话。

高中历史古代史必备知识点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经济往来

高中历史古代史必备知识点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经济往来

一、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1、阶段特征先是从周围的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逐渐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

(1)第一个时期为秦汉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往来的仅限于近邻的朝鲜、日本、越南等一些国家。

直到东汉晚期才和西亚、欧洲有了正式直接往来。

①史实:A.由张骞凿通的“丝绸之路”,是这一时期我国外交关系最光辉的表现,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B.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时,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到达了安息西境,因不明情况行至波斯湾而还。

C.到166年,大秦国王安敦派使正式来中国。

这是中国和欧洲正式交往的开始。

D.汉同日本、朝鲜有频繁的经济文化交往。

②特点:a.从范围上:周边国家为主,开始同欧洲往来 b.从交往形式上:既有政治的,也有经济的;c.从途径来看:有官方、民间两条途径,其中官方是主要参与者;d.从交往道路上:以陆路为主。

(2)第二时期是隋唐时期。

这一时期,我国封建经济处于繁荣上升阶段,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也大大发展。

①史实:a.朝鲜:新罗统一;高丽乐,留学生,手工技术;贸易b.日本:遣唐使,留学生,人物。

行政制度,京都建筑,文字,生活c.印度:天竺;熬糖法;文化双向交流;玄奘西游d.西亚:波斯国王、商人、舞蹈。

大食伊斯兰教,造纸、纺织;瓷器②特点:A.全面开放,影响深远。

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为东方的经济文化中心。

对一些近邻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已经不仅限于一般的来往,而是作为培养人才的中心和经济交流的中心。

B.此时期我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空间范围大大扩大,除东亚和东南亚外,中亚、西亚、欧洲甚至非洲都已经有比较频繁的商业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往来。

最显著的如波斯、阿拉伯的使节和商人大量来中国。

唐朝时还有一批留居中国不回的波斯人。

C.陆海并举,海运和陆运都很发达。

D.双向交流,(3)第三个时期是宋元时期①史实:a.南宋时期,指南针传到欧洲。

b.元朝时,火药传到欧洲。

②特点:A.由于自北宋开始,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内外贸易繁荣,对外航运也突飞猛进,尤其是海上运输,在世界名列前茅。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笔记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笔记

我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笔记一、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历史渊源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民族关系一直是一个复杂而又深刻的话题。

我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主要表现在中原文明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交往和融合上。

从夏商周三代开始,我国的主要民族群体逐渐形成,而周边的少数民族也在与中原文明的交往中逐步涌现。

这些少数民族以其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与中原文明展开了深刻的交流和互动,共同塑造了我国古代多元化的文化面貌。

二、对外交往的演变与特点对外交往一直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夏商周三代开始,我国便开始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展开交往。

这种交往主要表现为边疆地区的战争与征服,同时也存在着和平的邻好关系和文化的交流。

在商代,商王朝就曾与北方的少数民族进行频繁的交往,从而开创了商代对外交往的先河。

在周代,周王朝进一步完善了对外交往的体系,不仅与周边的少数民族保持着友好关系,还向西域地区进行了开拓和扩张。

三、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内在特点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内在特点主要体现在融合与包容、开放与包容等方面。

我国古代以中原文明为核心,辐射出了广阔而宽厚的文化背景,吸引着周边的少数民族纷纷来华定居,并在我国的传统文化熏陶下逐渐融入中华民族的大家庭。

在对外交往中,我国古代政权也以开放的姿态面向周边国家和地区,积极探索和促进对外文化、经济和政治的交流与互动。

这种开放与包容的态度,为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启示与价值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启示与价值在于,要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多元文化,尊重不同民族和文化的差异,促进民族的和睦相处和互相学习。

要在对外交往中保持开放的姿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经济和政治的交流,促进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与发展。

只有如此,才能实现民族的共同繁荣和文明的交融,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五、个人观点与理解在我看来,我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拥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价值。

作为一个我国人,我深感自豪和自信,同时也愿意在今后的生活中,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促进世界各国的和平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知识梳理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知识梳理

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知识梳理01【时空坐标】02【知识梳理】知识点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1.秦(1)秦朝设典客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2)秦北逐匈奴,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2.汉(1)汉朝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

(2)汉初,对北方的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汉武帝时期,大败匈奴。

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

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取胜。

(3)西汉在河西走廊设“河西四郡”;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府。

(4)在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

(5)边疆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知识点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1.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礼部及鸿胪寺。

2.隋朝(1)隋朝结束了统一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

(2)加强对岭南地区各族的统治。

589年,百越女首领冼夫人被册封为谯国夫人。

(3)加强了与流求的接触,三次派人抵达流求。

3.唐朝(1)唐朝政府与边疆地区保持着密切联系,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天可汗”。

(2)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

(3)南诏王曾多次被唐朝加封并遣子弟入唐学习。

(4)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北方设安北、单于都护府,东北设安东都护府,南方设安南都护府。

4.宋朝:先后与辽、西夏、金并立,各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未中断过。

知识点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1.元(1)元朝疆域辽阔,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

(2)元世祖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3)元朝还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

2.明(1)明朝有礼部、鸿胪寺管理民族事务,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提督四夷馆。

(2)修筑长城,并沿长城布置“九边”。

(3)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马市,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

(4)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在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在西南设土司。

2024届新高考历史热点精品复习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2024届新高考历史热点精品复习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2024届新高考历史热点精品复习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程标准】 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 族国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中国 古代 的民 族关 系与 对外 交往
中国古代的 民族关系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元明时期的民族关系
材料二:唐朝用有先进的经济文化,以其特有的文化吸引周边国 家,落后的周边国对先进文化的向心力……。
根据材料总结唐朝民族关系融洽的原因。
原因: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国家统一、政治 清明,社会安定,国力强盛,经济文化发达,吸引 少数民族学习。
中国 古代 的民 族关 系
秦朝 汉朝
管理机构: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负责民族事务
第二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五胡内迁;北魏孝文帝 改革,推进民族交融;南方——衣冠南渡,江南开发;民族大交 融趋势出现。
第三次:辽、宋、夏、金、元时期。两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 与和,加快了周边民族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特别 是元的统一,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并且出现了新的民族— —回族。
P66学思之窗 阅读材料,想一想,明清时期政府对民间海外贸易
是如何管控的?
明朝开放海禁后,向下海贸易商船发放“商引”(实际 上是一种需要缴纳税款才能获得的准许证),征收“引 税”,以进行管控。清朝则是通过具有官商性质的“十三 行”来垄断对外贸易。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3214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的特点及意义 特点
中国古代的 对外交往
中国 古代 的民 族关 系
少数民族分布:东北、北方、西北、南方
秦朝 管理机构: 设“典客”“典属国”管理民族事务

高考复习之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高考复习之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一、民族融合与中华民族形成的过程我国是一个以汉民族为主体,由许多少数民族结合成的多民族国家。

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对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是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主要内容。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存在中原地区的炎帝族、黄帝族,东方地区的夷族和南方的蛮族,后来炎黄融合,逐步形成夏商时期的华夏族。

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和其他各民族接触频繁,促进了边地的开垦,出现了民族融合的第一次高潮。

秦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两汉经营边事,如反击匈奴、派人出使西域、在西南地区设郡等,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

周边各族与汉族的交往及战争关系,表明各族日益摆脱了闭塞状态。

秦汉开创了中国两千多年大一统的政治格局,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第二次高潮,这为隋的统一提供了条件。

三国时蜀汉与南中少数民族、孙吴与山越族加强了联系,促进了当地的开发。

东汉以来,西北边陲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羯、氏、羌陆续内迁,与汉人杂居,并分别建立十六国政权。

各国彼此攻战,但民族融合却加强了。

为适应民族融合的趋势,北魏孝文帝禁旧俗,行汉化,促进了鲜卑族及北方各族的封建化。

隋唐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阶段。

各民族迅速发展,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做出了重要贡献。

唐朝通过战争、和亲、册封、设管理机构等方式加强了与周边各民族的关系。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形成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第三次高潮。

明朝与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等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清承明制,所不同的是清有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清朝努力经营边疆,使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获得较大发展,国家统一更加巩固。

二、中原王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1、秦派蒙恬夺回河套,修筑万里长城;秦朝征服越族后,设象郡、桂林、南海三郡,对珠江流域进行管辖。

2、西汉初期国力有限,与匈奴“和亲”并进行贸易的往来;汉武帝时派卫青、霍去病重创匈奴;汉元帝时,匈奴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宫女王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双方40年和睦相处。

2022年高考历史~第十讲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2022年高考历史~第十讲 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第十讲隋唐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知识点一唐朝的民族关系1.唐与突厥(1)突厥是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兴起于阿尔泰山一带,6世纪建立突厥汗国,中亚各国望风归附,后分裂为东西突厥,不断向南侵扰。

(2)贞观初期,唐朝大败东突厥,俘获______可汗。

对东突厥的降众,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政策,设都督府管辖,仍以突厥贵族为都督、将军,允许世袭官职。

这对北方各族产生巨大影响,他们纷纷入朝,尊称唐太宗为________。

(3)西突厥在隋唐之交实力强大,控制西域各国,影响丝绸之路的畅通。

唐太宗先征服依附西突厥的高昌,置_____________,统辖高昌故地。

(4)唐高宗时,派兵大破西突厥,西突厥灭亡。

武则天时,又置_____________,管辖西突厥故地,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2.唐与回纥(1)7世纪初,回纥原在蒙古高原上逐水草而居,受突厥汗国奴役。

东突厥灭亡后,回纥南移,归附唐朝。

(2)唐太宗任命回纥首领为____________府都督。

安史之乱期间,回纥出兵助唐平叛。

后回纥贵族逐渐定居下来,8世纪改名______。

(3)9世纪中期,回鹘汗国瓦解。

有的西迁至新疆,是____________的祖先;有的西迁至甘肃,是裕固族的祖先。

3.唐与吐蕃(1)吐蕃王朝赞普____________遣使来长安,请求与唐通婚,唐太宗决定以宗室女____________和亲。

松赞干布以恭敬的子婿之礼前往河源迎亲,并在吐蕃为文成公主修建唐式宫室。

(2)唐蕃和亲后,文成公主带去中原的谷物蔬菜种子、各色工匠、书籍、农具制造和冶金等技术,带去了中原的文化。

松赞干布还派贵族子弟到内地学习《诗》《书》。

4.唐与靺鞨(1)靺鞨是隋唐时期生活在我国东北的松花江、黑龙江流域的民族,以渔猎为生。

7世纪中期以后,粟末和黑水两部强大起来。

(2)7世纪末,______靺鞨建立政权;唐玄宗封其首领为渤海郡王,加忽汗州都督,粟末靺鞨以“______”为号,正式划归唐朝版图。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史专题)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民族关系、对外关系史专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7,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相关的中央和地方官制的变化 ①中央官制的演变
秦设三公九卿制,中央设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掌全国政务,监 察和军事,下设廷尉,治粟内史等卿负责司法,财政等. 隋唐三省六部制,中书省是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 省是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有不可行的应驳回;尚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六部为尚书省下设机构,包括吏,户,礼,兵, 刑,工六部. 北宋中央重要官员同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副相),正副枢密使 (军事)均由文官担任,形成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 元中央政府主要由中书省,枢密院和御史台构成,中书省下设六部,总理 全国政务,枢密院和御史台分别掌管全国军事与监察. 明废除中书省,终结延续1600年的宰相制度,其权分六部,直接听命于皇 帝;后增设内阁,备皇帝顾问,建制不断完善的内阁渐成协助皇帝决策的中 央机构. 清初统治者先后设置内阁,内廷设立南书房,军机处,军机处逐步架空议 政王大臣会议和内阁,成为协助皇帝办理政务的中枢机构. 从以上中央官制的变化中可以看到,皇帝对相权的分割,削弱,一步步把各 种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从而有效地实行君主专制.
中国古代国家政治体制的演变
中国古代国家政治体制的演变,经历了由夏商周时期的王国体制 向秦以后的帝国体制的转变,这也可看作是从方国联盟向地域国家 的演变.中国古代国家政治体制的演变,本质上也是中国历史发展 演变的结果. 夏商周时期的王国体制,以周的封邦建国体制为典型.为了加强 王朝的有效统治,周王朝创立了封邦建国体制,即一方面分封已臣 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首领,另一方面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 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达到"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功效.封邦 建国体制不仅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提高了王权地位,使周 王成为"天下共主".封邦建国体制依靠权利义务,通过血脉亲情, 宗法观念,礼制规范加以维系,而历经春秋战国的社会巨变终于走 向崩溃. 秦开创的帝国体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实现了由西周的 "封邦建国"体制向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的转型,这一体制最 后也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

六、专题二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六、专题二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专题解读:1、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和文化上虽然发展程度不同,但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对共同发展、共同缔造伟大的中国,都有重要的贡献。

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

2、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包括古代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有关史实,以及侵略与被侵略的斗争等。

复习本专题时,既要看到中国经济、文化对外国的影响,也要重视我国吸收外国长处以利于自身的发展。

还要用发展的观点,全面正确的评价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实行的闭关政策的积极与消极影响。

考点点击:1、古代民族关系——知道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与中央关系的变化;知道西藏、新疆与中央关系发展的史实;知道少数民族发展融合的阶段以及少数民族与汉族文明融合的方式;知道新中国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辖政策。

2、古代对外关系——讲述张骞通西域的史实。

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知道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和雅克萨之战。

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简述“闭关锁国”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历史影响。

知道周恩来出席万隆会议的史实;我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的史实;我国参与“亚太经合组织”活动的史实。

一、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概况1.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开始与周边各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兼并战争逐步融合。

这一融合为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建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奠定了基础。

2.秦汉时期: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呈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①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秦朝统一越族,开灵渠,设南海郡,促进了当地开发和经济发展。

(漳州——闽越族)②西部的贸易和交流:西汉时,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同西域的贸易和交流。

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标志着新疆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高考历史: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高考历史: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高考历史: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本课思维导图】第11课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古代的民族关系1、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发端周边民族:如东北的夫余、乌桓,北方的匈奴,西北的羌、氐,南方的夷、越中央机构:典客和典属国来管理民族事务军事打击:击匈奴修长城、抚夷越凿灵渠行政管理:北设九原郡、代郡和辽东郡、南设桂林郡、南海郡和象郡【典客】九卿之一,掌邦交和边陲部族事务【典属国】掌与少数民族交往的事务,汉并入大鸿胪(汉代掌民族事务机构)秦将非华夏族的地方行政区划分为两类:①在归降的少数民族地区设属邦管理少数民族地区,属邦之下由“蛮夷君长”袭用原有的统治方式,与郡平级,(汉避刘邦讳,改称“典属国”,并入大鸿庐)②在被征服的少数民族地区设道,与县平级。

2、汉朝中央机构:大鸿胪政治联姻:汉初与匈奴和亲+东汉昭君出塞军事打击:西汉卫青霍去病三伐匈奴获胜、东汉窦固败北匈奴,刻铭燕然山行政管理:设河西四郡(敦煌、张掖、武威、酒泉)、设西域都护府(军事行政机构)、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经济政策:推行屯戍政策,移民屯田❷隋发展民族关系的主要史实:①北部归附:北、西部的突厥、吐谷浑和党项②治理岭南:册封百越首领冼夫人为谯国夫人③推行郡县:以当地豪酋大姓为官员①政策:开明开放包容措施:灵活多样刚柔相济②作用:开发了边疆,疆域空前辽阔,促进民族交流,推动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5、两宋民族关系:①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北宋与辽和西夏并立、南宋与金对峙②两宋和少数民族关系:战争-议和-交流③民族间战争是短暂的,是支流;民族间和平交流是长期的,是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④在中原先进文化和民族融合的影响下,周边各族迅速封建化,推动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6、元朝特点:元对边疆治理:由间接的因而治转变为直接的行政管理,进一步促进了边疆和内地一体化措施:①“行汉法”且推行“四等人制”②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③在东北和云南等地设置行省,征发赋役7、明朝措施:①中央机构:礼部、鸿胪寺和提督四夷馆②防御设施:修长城,设“九边”军镇③经济交流:辽东、宣府和大同设“马市”④边疆管理:卫所和土司制度(因俗而治)⑤西藏管理:敕封首领,建立羁縻都司8、清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措施:①中央机构:理藩院②北方:政治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控制、平定准噶尔部叛乱,设乌里雅苏台将军③西北:平定大小和卓叛乱,伊犁将军和、西宁将军,欢迎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专题三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专题三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专题三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民族政策(加强对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管理的主要方式)从方式上看:1、和亲:①西汉汉元帝时,昭君出塞。

②唐朝时,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2、战争:①秦朝:秦始皇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②汉朝: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使西北边郡得到安定。

③宋辽(澶州之战)、宋金(郾城大捷)之间的战争。

④清朝时期,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乱。

3、册封清朝:顺治帝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并规定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4、设置机构(官职)①西汉末年,西域都护,管理今新疆地区.②元朝政府加强对西藏和琉球的管辖。

(宣政院、澎湖巡检司)③1727年,雍正帝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

④乾隆帝设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维护了祖国统一。

⑤1684年,清朝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祖国内地的联系,巩固了东南海防。

从不同时期看:1、秦汉时期:秦朝:秦始皇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两汉:①“和亲”:昭君出塞。

②战争:汉武帝时,卫青、霍去病击败匈奴。

③友好往来: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与西域的友好往来。

④西域都护府的设置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孝文帝的改革加速了民族融合,推动了北方各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

3、唐朝:唐朝统治者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和亲: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嫁到吐蕃,汉藏“和同为一家”。

4、五代辽宋夏金元:①设置管理机构:元朝政府加强对西藏和琉球的管辖。

②友好往来:元朝时,边疆各族同汉族杂居相处;开始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元朝民族融合的表现)5、明清:①册封:顺治帝赐予达赖五世“达赖喇嘛”的封号;康熙帝赐予五世班禅“班禅额尔德尼”的封号,并规定历代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同步必备知识清单(选择性必修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2024-2025学年高二历史同步必备知识清单(选择性必修

第四单元民族关系和国家关系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目标导航】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聚焦:梳理古代民族政策和处理对外体制演变过程,归纳其特点,并分析政策的时代背景和影响?【联想空间】【教材问答】p63根据课文内容回答即可。

明朝修筑长城,并且沿长城布置九个重要的军事重镇“九边”,但同时在相对和平的时候,在“九边”的辽东、宣府、大同等地,也会开放马市。

教师可以适当拓展,强调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的贸易早在明朝以前就已经有了,如唐朝“以金帛市马”,宋与辽、金之问的交易物品更广泛,明朝也通过食物、纺织品、日常生活品及其他手工业制品与蒙古族进行交易。

蒙古族提供的商品主要是马,故称“马市”,当然也会有牛、肉、羊毛、马鬃、皮张等商品。

p66-1明清两代政府对海外贸易的态度都不是很积极。

明朝开放海禁后,向下海贸易商船发放“商引”(实际上是一种需要缴纳税款才能获得的准许证),征收“引税”,以进行管控。

清朝则是通过具有官商性质的“十三行”(指鸦片战争前官府特别许可在广州从事对外贸易的商行,最多时达26家,少时4家,但习称“十三行”)来垄断对外贸易。

p66-2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有很多种。

第一,政治上的隶属关系,主要是在民族地区设立郡县或者羁縻性质的机构,如汉朝的西域都护府、唐朝的大都护府、明清时期的羁縻卫所与土司等。

第二,经济上的往来,其中最典型的是自唐朝以来的马市、宋代的榷场等,而且受汉族影响,少数民族的生产方式也会发生变化。

第三,在历史上,民族冲突也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部分。

在军事冲突中,残酷斗争是一方面,但还有民族交融的一面,斗争与交融是同时并进的,斗争结束的时候也就是交融完成了,这一点不必讳言。

而且,在民族冲突中,不少民族作为雇佣军也会加速民族交融的进程。

第四,社会文化上的交融,包括各民族之间的大杂居、往来通婚、生活习俗的影响等。

p66-3在唐都长安,不仅生活着井真成那样来自日本的遣唐使,还活跃着来自中亚、印度、阿拉伯乃至东罗马帝国的使者、僧侣、客商、学者、匠人。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知识脉络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知识脉络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知识脉络注:11上.必修一即《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

第11课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民族关系1、秦朝(1)民族分布①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

②秦朝周边生活着众多民族(2)中央:设官管理,设“典客”“典属国” 。

(3) 北方: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方:南抚夷越,设郡管辖2、汉朝(1)在中央:设大鸿胪。

(2)在北面(匈奴):汉初,采取和亲政策。

汉武帝时期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

此后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

东汉初,89年窦宪出击北匈奴,北匈奴数败之后,西迁远方。

(3)在西面,河西走廊设 “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

在西域设西域都护府。

(4)在东北,汉朝设护乌桓校尉。

汉武帝灭卫氏朝鲜。

(5)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也设置田官,督率戍卒屯田。

3、三国两晋南北朝(1)五胡内迁。

(2)北魏孝文帝改革(2)南方经济开发4、隋朝Ø(1)管理机构: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

(2)隋初,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服隋朝。

(3)治理岭南:百越女首领冼夫人被册封为谯国夫人。

(4)在边疆主要推行郡县制,但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因俗而治)。

(5)三达流求:5、唐朝(1)唐朝边疆地区有突厥、回纥、吐蕃、南诏、渤海等地方政权。

(2)吐蕃:文成公主入藏;金城公主入藏;唐蕃会盟。

(3)南诏(4)边疆管:大都护府、都督府、羁縻,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大都护府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6、宋朝(1)宋朝先后与辽(契丹族)、西夏(党项族)、金(女真族)长期并立。

(2)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从没有中断过。

7、元朝(1)元朝疆域辽阔,统治者一方面“行汉法”(用儒学治国),另一方面 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四等人制)。

(2)元世祖忽必烈封八思巴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高考历史专题分类完全解读之中国古代的变法改革、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高考历史专题分类完全解读之中国古代的变法改革、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高考历史专题分类完全解读中国古代的变法改革、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考点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夯基·知识梳理】知识点1 先秦时期的变法和改革知识点2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变法和改革知识点3 宋元明清时期变法和改革【提升·考向预测】考向1 商鞅变法考向2 王安石变法考点二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夯基·知识梳理】知识点1 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知识点2 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知识点3 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提升·考向预测】考向1 隋唐至元明清时期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考点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知识点1:先秦时期的变法和改革1.春秋战国时期(1)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

①经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变动。

②政治: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适应社会变动,推行富国强兵的变法。

(2)变法①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都主持了变法,其中以商鞅变法最为彻底。

内容①经济上:秦国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②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

意义①打击了贵族特权;②促进封建政治、经济、军事发展;③使秦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统一全国奠定基础。

知识点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变法和改革1.两晋南北朝时期(1)背景:①西部和北部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

②势力强大的前秦一度统一北方,但淝水之战后又迅速瓦解。

③新崛起的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

④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了苦难,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2)北魏孝文帝改革A.背景:①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建立政权,战争频繁。

②前秦一度统一北方,但淝水之战后迅速瓦解。

③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

④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三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三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点评] 此题考查明清时期中央政 府在西南地区实施的“改土归流”政
策。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改土归流”
政策的概念的理解。正确项为D。
[例2] (2005年高考湖北· 湖南卷) 广
州是隋唐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
港口,这条:“海上丝绸之路”
A. 取代陆路“丝绸之路”,成为当时惟
一的对外商路
B. 是通向日本、朝鲜的主要商路
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
② 两汉:战争与和好并存,开拓 与发展是主流。
③ 隋唐: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巩固和发展时期。尤其是唐朝通过 战争、册封,设管辖机构和和亲加强 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
③ 隋唐: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 的巩固和发展时期。尤其是唐朝通过 战争、册封,设管辖机构和和亲加强 了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
④ 两宋:(a) 中原王朝与边疆少数 民族政权并立;(b) 族政权之间有战争 冲突,也有和平共处,以和平共处为 主流。
⑤ 元朝: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
一步发展。表现在:疆域空前广大;
中原汉族与边疆少数民族互相迁徙杂
居;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女真人
逐渐汉化;新的民族回族形成;设机 构管辖西藏和台湾。
⑥ 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
犁将军。
③ 西南地区:(a) 两汉在西南夷
地区设郡;(b) 唐玄宗册封皮罗阁为
云南王;(c) 元朝设行省;(d) 明清实 行“改土归流”。
③ 西南地区:(a) 两汉在西南夷
地区设郡;(b) 唐玄宗册封皮罗阁为
云南王;(c) 元朝设行省;(d) 明清实 行“改土归流”。
④ 西藏:元朝、明朝和清朝前期。
① 两汉:朝鲜、日本、越南、中 亚、南亚、西亚和欧洲的大秦。 ② 唐朝:朝鲜半岛、日本、天竺、 波斯、大食、欧洲、非洲。 ③明朝:郑和下西洋;华侨开发南 洋;西方殖民主义者的侵略活动和反侵 略斗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一、古代民族之间的交往——和平、友好、互利
形式具体事例
和亲①西汉初年,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西汉中期以后,为密切汉匈关系,昭君出塞
②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8世纪初,金城公主嫁与吐蕃赞普尺带珠丹
会盟议和①9世纪,吐蕃与唐朝会盟,史称为“长庆会盟”
②1005年初,宋辽澶渊之盟。

约为兄弟之国
③1044年,夏宋订立和议,夏对宋称臣
④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和议,南宋皇帝向金称臣,史称为“绍兴和议”
经济文化交流①汉朝:与西域、匈奴进行物种和技术交流,开展互市贸易
②唐朝: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蔬菜种子、手工业品和医药、生产技术方面的书籍
③两宋:通过互市和榷场的形式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④明朝:鞑靼俺答汗与明互市,修建呼和浩特城
⑤清朝:经济文化联系加强,边疆得到进一步开发
册封①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册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册封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
②清朝顺治皇帝赐“达赖喇嘛”封号;康熙赐“班禅额尔德尼”封号。

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的册封
通贡指贡品赏赐。

如靺鞨族对唐朝的纳贡;宋朝给辽、西夏、金的岁币
设置管辖机构①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府,保护商旅往来,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于中央政权
②唐太宗征服高昌,设置安西都护府,武则天设置北庭都护府,管辖西突厥故地,后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③8世纪前期,唐朝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都督府
④元朝时期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的行政区域,元朝设宣政院管辖西藏
⑤雍正时期,清朝派驻藏大臣,标志着清朝中央政府对西藏管辖的加强
⑥明清时期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
性质主要内容具体事例
民族掠夺战争这是把掠夺其他民族的财富作为
民族交往的经常方式和财富积累
的重要手段,主要表现为游牧民
族对中原农业民族的掠夺
匈奴与秦汉之间,突厥与唐朝
之间,契丹、女真、党项与宋
朝之间,蒙古与宋朝、明朝之
间等都发生过这样的战争
民族征服战争这是一个民族政权为征服其他民
族政权进行的战争,其结果是被
征服民族政权的丧失,而不是民
金灭辽、金灭北宋、蒙古灭西
夏、元朝灭南宋
族的灭亡
平定民族叛乱的战争这是中央政权巩固统一、反对分
裂的战争
康熙平定噶尔丹叛乱;乾隆平
定回部贵族的叛乱
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
金反对辽、蒙古反对金、后金
反对明朝的战争
抵御外族侵略的自卫战争国内民族抵御外国民族侵略的民
族自卫战争
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
复台湾;清政府对沙俄侵略者
的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1.原因和目的
(1)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当生产力发展进入铁器时代后,中国才有同外界交往的可能,开先河的是秦汉王朝。

(2)主要目的:传播中国文化,宣扬中国声威。

发展贸易,丰富自己的经济生活,经济互补互利。

学习外国文化,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促进社会进步。

2.条件和途径
(1)条件:国家统一,政治稳定;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对外交通发达;开明的外交政策;科技发展;杰出人物的作用。

(2)途径:一是通过官方和民间的贸易途径,对外贸易往往伴随着文化交流。

二是官方派遣使节和留学生。

三是宗教传播,如佛教徒鉴真、玄奘,意大利教士利玛窦等。

四是战争,如成吉思汗的西征。

3.呈现的特点
(1)由开放走向闭关:总体上以开放为主,明清时期,逐步走向闭关锁国。

变化的原因: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根本)、外国侵略势力的影响等。

(2)路线由陆路为主转向海路为主:秦汉时期,对外交往的主要路线是陆上“丝绸之路”;唐朝对外交通发达,海陆并进;宋元时期,主要是海路为主。

变化原因:经济重心逐步南移;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科技因素,包括造船技术、航海技术的进步等。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秦汉时期,陶瓷和丝织品传到西方,同时佛教传入中国;唐朝时中国和日本、新罗、印度的交往主要是经济文化交流;宋代对外交往主要以海外贸易为主,同时中国科技外传;明清从国外引进大量农作物。

(4)交往形式以和平交往为主:汉朝“丝绸之路”,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唐朝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宋代海外贸易。

(5)封建社会后期(明清时期)出现侵略与反侵略斗争:戚继光抗击倭寇;郑成功收复台湾;康熙帝组织雅克萨之战,抗击沙俄。

4.主要表现
日本(1)秦汉:中国移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东汉光武帝,汉委奴国王金印
(2)隋唐:日本派出遣唐使,大化改新以唐制为蓝本,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鉴真和空海成为中日佛教交流的代表
朝鲜(1)7世纪末,新罗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2)10世纪初,建立高丽王朝,效仿唐朝制度,设三省六部,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制,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
南洋(1)隋朝常骏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
(2)从唐朝开始,东南沿海一带有很多人到南洋诸岛谋生。

郑和下西洋后,更多的中国人迁徙到南洋定居,对南洋开发作出重大贡献
印度半岛从东汉到北朝,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东晋法显和唐朝玄奘远赴天竺取经,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对中国多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亚和西亚(1)唐朝与大食国的接触,造纸术由此传入阿拉伯地区
(2)元代大量波斯人、阿拉伯人迁入中国,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形成我国回族的前身——回回
欧洲(1)东汉:甘英出使大秦,行至波斯湾。

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来到东汉。

这是中欧直接往来的最早记录
(2)元朝: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中国,畏兀儿族人列班·扫马前往西亚、欧洲
(3)明清
①西学东渐,16世纪后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传播西方文化,又把中国的儒学和道教介绍给西方
②徐光启等与传教士合译西方科技著作,为中国科技注入新的生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