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十八章 国统区 沦陷区的文学

合集下载

第十二章:国统区沦陷区文学

第十二章:国统区沦陷区文学
2、善于具有讽刺意味的细节描写
3、新颖奇绝的譬喻
钱钟书(1910.11.21-1998.12.19),现代著名学者、作家。字
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早年就读于教会办的苏州桃坞中学 和无锡仁中学。1933年于清华大学外国语文系毕业后,在上海 光华大学任教。1935年与杨绦结婚,同赴英国留学。1937年毕 业于英国牛津大学,获副博士学位。又赴法国巴黎大学进修法国 文学。1938年秋归国,先后任昆明西南联大外文系教授、湖南 蓝田国立师范学院英文系主任。1941年回家探亲时,因沦陷而 羁居上海,写了长篇小说《围城》和短篇小说集《人.兽.鬼》。 《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散文大都收入 《写在人生边上》—书。《谈艺录》是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 较诗论。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暨南大学、中央图书馆和清华大学 执教或任职。1953年后,在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任研究员。所 著多卷本《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 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 院长。
二、抗战时期的文学思潮 (一)特点
1、现实主义的抗战文学的主潮 2、浪漫主义和现代主义文学仍有存在 3、重视文学的大众化、民族化
(二)关于大众化文学以及文学民族形式的论争 “旧瓶装新酒”的论争
(三)“七月派”
七月派:形成于40年代国统区的一个诗歌流派,主要代表人 物是诗人兼诗评家胡风。该派立足于现实生活,忠实于时代 感受,张扬主观战斗精神,强调主客观的统一,并以自由诗 歌体写作,是具有爱国激情和叛逆意识的诗歌流派。主要诗 人:胡风、鲁藜、绿原、牛汉、罗洛、徐放等
2、出嫁后,曹七巧一方面忍受性压抑的煎熬,另一 方面又受精神上的歧视和打击,形成了他苦闷、压抑、 空虚、无聊的心理,形成了她不敢追求爱情和自由的 软弱狂、残忍地加害于她的儿女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重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重点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重点(下学期)一.40年代文学思潮1. 国统区文学分为三个阶段①抗战初期(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1938年10月)整个国统区文学的基调表现为昂扬激愤的英雄主义,“救亡”压倒了一切,文学活动转向以“救亡”的宣传动员为轴心。

文学观念获得空前的统一,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不同程度在为抗战服务。

从文体上看,首先,战前并不发达的报告文学和通讯此时成了最热门的体裁;其次,是诗歌朝广场艺术的方向发展;再次,是各种大众化的小型轻便的文艺形式在文坛唱了主角。

此时,文学获得了战斗性与时代性,但多样化、个性化色彩有所淡化。

②抗战中期(1938年10月武汉失守~1944年9月)1941年皖南事变后,民族情绪转为沉郁苦闷,作家开始了更加深刻的思索,文学的艺术表现也开始追求其应有的丰富性、复杂性与深刻性。

新的文学风貌:冷峻苦涩的喜剧感文学品格:沉郁、凝重而博大的风采文学形式:长篇小说、多幕剧、长篇叙事诗与抒情诗③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1944年9月~1949年9月)文学的主题与题材集中于两个领域:一是对黑暗的诅咒与对腐朽的现实政治的否定,二是知识分子在新时代到来之前的自我内省与历史总结。

文学风格:紧张、愤激、嘲谑和痛苦,希望、期待、焦躁与不安,从而呈现出繁复的音响。

讽刺成为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色调,现代文学的喜剧品格得到长足发展。

2.沦陷区文学华北沦陷区以北平为中心,敌伪刊物作品中为小摆设。

40年代初出现了“新近作家”群。

另外新诗艺术的探索富有成效。

上海“孤岛”在抗战前,由于英法租借的特殊环境,进步文艺活动相当活跃,随着政治环境恶化,沦陷初期,爱国作家们保持沉默,稍后与通俗文学作家达成默契,并适当吸收通俗文学的特长,出现了个性风格的作家,如张爱玲、苏青等。

东北的新文学渐渐复苏,包括抗日反满文学在内。

另两派其一为艺术而艺术倾向,另一派提倡乡土文学:坚持英雄主义、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

沦陷区文学的特色:雅文学和俗文学两大文学潮流由绝对对立,到相互理解与接近的趋向。

第十一讲-国统区和解放区文学

第十一讲-国统区和解放区文学

• 艾青诗歌旳感情色彩是农民旳忧郁,加上 流浪汉旳悲愤和知识分子旳殉道感,形成 他诗歌特有旳感情色彩。
• 在艾青自己旳创作实践中主要在三个方面 得到体现:造型美、绘画美和象征性手法。
• 《大堰河——我旳保姆》
• 这首诗写艾青旳保姆大叶荷,他把名字改为“大 堰河”。诗里有深情旳咏叹,赞美大堰河,其实 也赞美了中国一般旳人民。诗里有很丰富旳内容, 但语言却很朴素。这首诗很适合朗诵。艾青擅长 写自由体而又带有节奏旳诗,这个节奏是从诗本 身旳内容而来,带有很深厚旳感情,令人感到它 想一首感人旳乐曲。这首诗用反复咏唱旳手段, 诸多段开头一句和最终一句是一样旳,每一种画 面都是经过选择旳。把这一切组织起来之后,就 写出一种很鲜明旳劳动妇女旳形象,他是那么善 良而又充斥了爱心。
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
爱得深沉……
——写于一九三 八年十一月十七日
• 这首诗饱含着感情。艾青旳诗经常写中国 人民旳苦难。他说他崇尚苦难之美,由苦 难升华出来旳一种美,是他旳诗歌善于体 现旳。他把技巧和感情、朴素和绚烂结合 起来表目前诗歌中,这是他成为大诗人旳 原因。
• 思索:1、简述艾青诗歌旳艺术成就。 • 2、评述艾青诗作忧郁美得价值和意义。
作为一种明确旳“大众化”追旳农民作家, 赵树理出目前文学史上又怎样旳意义?
• 赵树理是在对“五四”以来新文化“欧化” 倾向进行反省旳基础上建立他那种格外偏 重大众化、通俗化旳文学主张旳,他主要 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艺术营养,这在解放区 作家中也有代表性。他们与西方文学处于 相对隔绝旳状态。这自然是战争时期解放 区遭受文学封锁旳成果。
• 《大堰河》这首诗主要不在于论述,主要 是体现诗人对保姆旳感情,也写出了中国 知识分子对农民旳感情,还有他们对土地 旳感情。这种感情写得非常真挚,不像 “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对农民只有同情, 而艾青写旳感情是一种血肉旳联络,反复 强调他是吃了大堰河旳奶长大旳。看起来 是论述,其实是象征,代表中国知识分子 其实是吃农民旳奶长大旳。这个象征强调 彼此血肉上和精神上旳联络。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来源:静业学习网
鲁迅创作了划时代的《狂人日记》和后来结集在《呐喊》《彷徨》中的诸篇小说, 叶绍钧、冰心、郁达夫等一大批新文学作家也创作了内容和形式全新的小说。 ②诗歌 出现了胡适、刘半农、沈尹默、刘大白等众多的白话新诗人。他们以白话新诗动 摇了千百年来旧体格律诗的正宗地位,尤其是郭沫若的诗集《女神》,以其内容 和艺术的特有气势,开创了自由体白话新诗的一代诗风。 ③散文 散文方面的成就甚至超过了小说和诗歌,体现在鲁迅、李大钊等人创作的大量文 艺短论(即随感录和杂文)和周作人、俞平伯、朱自清、许地山等人创作的抒情 叙事散文(即“美文”)中。 ④报告文学 瞿秋白创作的《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等通讯报道,是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 最初萌芽。 ⑤话剧 胡适、洪深、田汉、欧阳予倩等人创作的白话剧本,在中国首先尝试了话剧这一 新文学样式。 (4)特征 五四时期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发展,即由文学形式的外在改 革逐渐转向思想内涵的深刻变化。 这一时期的所有创作都以新的题材、新的主题、新的人物形象和新的语言形式, 呈现出开创一代文风的崭新气象,充满了破旧立新的五四时代精神。反封建是这 一时期文学创作最突出的主题。
来源:静业学习网
理、孙犁、丁玲、周立波以及《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等一大批具有典型民 族风格、民族气派的作家和作品不断涌现出来,显示了实践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所 取得的重要成就。 ②国统区和沦陷区 a.特征 在国统区和沦陷区,作家的创作主要围绕反侵略、反压迫的民主革命运动展开, 出现了大量具有讽刺性、揭露性的作品。 b.代表 茅盾的《腐蚀》、巴金的《寒夜》、袁水拍的《马凡陀的山歌》、陈白尘的《岁 寒图》《升官图》、钱钟书的《围城》等作品影响较大。 c.意义 第一,作家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体裁,全面而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国统区的黑 暗现实。 第二,张爱玲、徐讦、无名氏等风格独特的作家作品,也显示了现代文学的多向 度发展。 第三,国统区很多作家在艺术风格上努力向民族形式和大众化的方向发展,取得 了可喜的成绩。 (二)总特征 1.文艺思想斗争 除了理论探讨和创作实践,中国现代文学的 30 年,也是在激烈和复杂的思想斗 争中不断向前发展的。 (1)表现

抗战时期解放区_国统区_沦陷区文学语言的比较

抗战时期解放区_国统区_沦陷区文学语言的比较

摘要语言跟其他一切上层建筑一样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特定的时期总要有特定的语言系统来适应当时的环境。

在抗战时期这个特定的环境中中国被强行分成了三个区域也为研究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的文学语言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抗战时期文学语言比较“在某种意义上文学可以说是情感与语言的结合体。

文学是表现情感的它表现情感的方式又是运用语言。

因此人们称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159文学由语言的组合来表现反过来说不同的语言反映着不同的文学面貌。

语言跟其他一切上层建筑一样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特定的时期总要有特定的语言系统来适应当时的环境。

语言在历史上的线性走向是“适者生存”但不一定是“后来者居上”。

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中期持续了近十年的抗日战争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灾难。

中国整一的文化被外力强行“三分天下”十年间解放区、国统区、沦陷区的吞吐相持割裂了文化形成了断裂式发展。

这些变化都已然呈现在记录时代的文学语言上。

比较这三个区的文学和语言状貌前还得把目光拉回“五四”新文化运动对语言的变革。

“急先锋”胡适在他“八事”说中“认为中国文学要适应现代社会就必须进行语体革新废文言而倡白话”。

27从语言形式即“工具”角度肯定白话文学以此作为摆脱旧文学创建新文学的突破口。

这引发了语言的变革并为后来中国的文学发展和各区域语言的变革奠定了基础。

语言学家索绪尔曾对“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做了奠基性的区分认为前者是先于具体的语言实例而存在的语言体系languagesystem而后者是个体的具体言语individualutter-ance。

Langue是语言的社会特征是我们作为言说者无意识地依赖的共同体。

Parole是我们个人在具体言说语言时对语言体系的一种实现。

377不论是国统区、沦陷区还是解放区它们的文学都是多种个体具体言说汇聚而成。

由于“战时形成的地缘政治文化对文学的发展风貌形成了强有力制约”2445各个地区大的环境氛围语言场即语言体系不同这制约个体的具体言语同时又由个人在具体言说语言时实现各自不同的语言体系。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刘勇《中国现代文学史》(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来源:静业学习网
鲁迅创作了划时代的《狂人日记》和后来结集在《呐喊》《彷徨》中的诸篇小说, 叶绍钧、冰心、郁达夫等一大批新文学作家也创作了内容和形式全新的小说。 ②诗歌 出现了胡适、刘半农、沈尹默、刘大白等众多的白话新诗人。他们以白话新诗动 摇了千百年来旧体格律诗的正宗地位,尤其是郭沫若的诗集《女神》,以其内容 和艺术的特有气势,开创了自由体白话新诗的一代诗风。 ③散文 散文方面的成就甚至超过了小说和诗歌,体现在鲁迅、李大钊等人创作的大量文 艺短论(即随感录和杂文)和周作人、俞平伯、朱自清、许地山等人创作的抒情 叙事散文(即“美文”)中。 ④报告文学 瞿秋白创作的《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等通讯报道,是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 最初萌芽。 ⑤话剧 胡适、洪深、田汉、欧阳予倩等人创作的白话剧本,在中国首先尝试了话剧这一 新文学样式。 (4)特征 五四时期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发展,即由文学形式的外在改 革逐渐转向思想内涵的深刻变化。 这一时期的所有创作都以新的题材、新的主题、新的人物形象和新的语言形式, 呈现出开创一代文风的崭新气象,充满了破旧立新的五四时代精神。反封建是这 一时期文学创作最突出的主题。
来源:静业学习网
刘勇《中国的历史进程及主要特征 (一)内涵 中国现代文学是指 1919 年五四运动前后至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 期的文学,主要包括在此期间发生的文学运动、文学论争、文艺思潮和在此期间 出现的文学社团、文学流派以及所有不同类型作家的创作。 (二)历史进程 中国现代文学大致经历了三个明显的发展阶段,即三个 10 年。 1.第一个 10 年 第一个 10 年是从 1917 年到 1927 年,由于五四运动对后世影响重大且深远, 因此通常称这 10 年为五四时期的文学。 2.第二个 10 年 第二个 10 年是从 1928 年到 1937 年,这一时期左翼文学运动风起云涌,成为 新文学的重要流派,因而往往被称为左翼时期的文学。 3.第三个 10 年 第三个 10 年是从 1938 年到 1949 年,一般称为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 学。 (三)意义 现代文学是整个中国文学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巨大转折点,显示出新文化与传 统旧文化的深深“断裂”,体现出中外文化的猛烈“碰撞”。它以全新的内涵和 全新的表现形式掀开了中国文学史崭新的一页,开创了新文学的新天地。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十八章 国统区 沦陷区的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十八章 国统区 沦陷区的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十八章国统区沦陷区的文学第十八章国统区沦陷区第一节历史剧历史背景:三四十年代动荡的时代背景;皖南事变后日益收紧的言论环境,使作家间接表达政治理念和现实关怀,从历史中寻找中国的出路。

最代表的是郭沫若的六部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确立了浪漫主义历史剧写作的模式。

前面在郭沫若一章已讲到。

阳翰笙,创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政治意图。

1937《李秀成之死》,1942《草莽英雄》,四川人民保路运动,最重要作品是六幕剧《天国春秋》,受“皖南事变”的刺激。

取材于太平天国“天京之变”,意在指出内部分裂是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洪宣娇是塑造最成功的人物,被韦昌辉利用,参与了兵变,被惊恐和悔恨折磨为半疯狂状态。

艺术上,剧情张弛有度,氛围营造独具匠心,体现出整部作品的悲剧意识。

但由于对历史的主观裁剪,影响了对历史事件的深度挖掘。

欧阳予倩《忠王李秀成》,表现洪秀全与李秀成之间、忠奸之间的复杂矛盾冲突。

《桃花扇》,歌女李香君与贵公子侯方域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对比,赞颂了下层妇女的民族气节。

引入了旧戏和电影技法,强化了话剧的表现能力。

阿英,即钱杏邨,表现出更复杂的文化气质。

历史剧《碧血花》(又名《葛嫩娘》《明末遗恨》)、《海国英雄》(又名《郑成功》)、《杨娥传》,被称为“南明史剧”。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激励军民抗战的斗志,作品不甚追求人物对话潜台词的丰富和语言的精炼,但史料基础深厚,考据清晰,戏剧结构宏大,气势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其历史剧最高成就则是抗战胜利前夕五幕剧《李闯王》。

第二节陈白尘等的讽刺戏剧讽刺喜剧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

多幕剧:《魔窟》《乱世男女》《结婚进行曲》独幕剧:《未婚夫妻》《禁止小便》《封锁线上》《罗国富》《火焰》,总称《后方小喜剧》其中,《乱世男女》(1939)和《结婚进行曲》(1942)尤为突出。

《乱世男女》:南京向大后方逃难的都市男女形象,无贯穿始终的情节主线,人物有无聊之人蒲是今,名士王浩然,女诗人紫波。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整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整理.txt2008太不正常了,一切都不正常!在这个关键时刻,中国男足挺身而出,向全世界证明:中国男足还是正常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要点整理基本知识点(选择题)1,中国现文史发展的三个十年:第一个十年(1917-1927);第二个十年(1928-1937);第三个十年(1938-1949)2,中国现代文学总体性、全局性的本质特征:新与旧的冲突与承接;中与外的沟通和融会;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知识界经历了四个阶段: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三种文化思想:洋务派以经济改革为中心的“中体西用”的文化思想,维新派与革命派以政治改革为中心的启蒙主义文化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伦理革命为中心的文化思想。

4,晚清的又一次文化繁荣表现在:文化观念的变化,翻译文学的繁荣,小说界革命,话剧的萌芽。

5,两个话剧团题:1906年成立德春柳社和1910年成立的进化团。

6,春柳社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的《茶花女》和排演的五幕话剧《黑奴吁天录》,是中国现代话剧的最初萌芽。

7,《新青年》1915年创刊于上海,主编陈独秀。

8,《新青年》于1917年1月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2月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史》。

这两篇文章拉开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大幕,标志着中国现代新文学的正式开始。

9,上述文章的发表得到了一批旗手的积极呼应: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鲁迅,周作人。

周作人还发表了两篇重要论文《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

10, 1918年1月,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

11,除《新青年》外,五四时期的重要刊物还有:《晨报》副刊,《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

12, 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被迫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全民学校采用。

至此,白话文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13,相信文化新闻学法铺的复古牌:学衡派,甲寅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知识点第十八章国统区沦陷区的文学第十八章国统区沦陷区第一节历史剧历史背景:三四十年代动荡的时代背景;皖南事变后日益收紧的言论环境,使作家间接表达政治理念和现实关怀,从历史中寻找中国的出路。

最代表的是郭沫若的六部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确立了浪漫主义历史剧写作的模式。

前面在郭沫若一章已讲到。

阳翰笙,创作具有强烈的现实政治意图。

1937《李秀成之死》,1942《草莽英雄》,四川人民保路运动,最重要作品是六幕剧《天国春秋》,受“皖南事变”的刺激。

取材于太平天国“天京之变”,意在指出内部分裂是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洪宣娇是塑造最成功的人物,被韦昌辉利用,参与了兵变,被惊恐和悔恨折磨为半疯狂状态。

艺术上,剧情张弛有度,氛围营造独具匠心,体现出整部作品的悲剧意识。

但由于对历史的主观裁剪,影响了对历史事件的深度挖掘。

欧阳予倩《忠王李秀成》,表现洪秀全与李秀成之间、忠奸之间的复杂矛盾冲突。

《桃花扇》,歌女李香君与贵公子侯方域在大是大非面前的对比,赞颂了下层妇女的民族气节。

引入了旧戏和电影技法,强化了话剧的表现能力。

阿英,即钱杏邨,表现出更复杂的文化气质。

历史剧《碧血花》(又名《葛嫩娘》《明末遗恨》)、《海国英雄》(又名《郑成功》)、《杨娥传》,被称为“南明史剧”。

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激励军民抗战的斗志,作品不甚追求人物对话潜台词的丰富和语言的精炼,但史料基础深厚,考据清晰,戏剧结构宏大,气势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其历史剧最高成就则是抗战胜利前夕五幕剧《李闯王》。

第二节陈白尘等的讽刺戏剧讽刺喜剧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家。

多幕剧:《魔窟》《乱世男女》《结婚进行曲》独幕剧:《未婚夫妻》《禁止小便》《封锁线上》《罗国富》《火焰》,总称《后方小喜剧》其中,《乱世男女》(1939)和《结婚进行曲》(1942)尤为突出。

《乱世男女》:南京向大后方逃难的都市男女形象,无贯穿始终的情节主线,人物有无聊之人蒲是今,名士王浩然,女诗人紫波。

《结婚进行曲》,独幕剧《未婚夫妻》的扩充,中国的“娜拉”黄瑛在现实中找工作和租房均受挫的悲喜剧。

他更为重要的作品:抗战胜利后的政治讽刺喜剧《升官图》:两强盗做梦升官发财的故事。

夸张化、漫画化,将荒诞不经推向极端,充满了乐观主义精神的创作风格,作家有意抛弃含蓄之美,成功之处在于对整个时代情绪、观众心理的透彻把握,以嘲讽的笑声为一个腐朽的时代送葬。

吴祖光,曾以《风雪夜归人》享誉文坛,1946年推出讽刺喜剧《捉鬼传》,对现实揶揄、针砭。

宋之的《群猴》,讽刺国大代表竞选,讽刺了“民主宪法”的虚妄和当时政治的腐败。

老舍也有一些暴露性的讽刺作品。

《残雾》《面子问题》《归去来兮》(主人公乔仁山是看不起别人行动而自己又倦于行动的“多余人”的典型)丁西林《三块钱国币》《等太太回来的时候》《妙峰山》袁俊,除了《万世师表》,还提供了《小城故事》《边城故事》《山城故事》和《美国总统号》第三节暴露与体验:路翎、黄谷柳的小说路翎,著名七月派小说家,他的创作充分体现了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表现出不同于大多数左派作品的内视性和抒情性的特质。

有人将其作品称为“心灵的史诗”或“心理现实主义小说”。

选择了一个心灵视角,即突入人物的灵魂深处,在人物灵魂的痛苦挣扎展示中,完成作者对现实、时代及生命意义的思考。

他笔下着墨最多的两类人:底层劳动者和知识分子。

底层的劳动者:路翎在发掘广大人民身上几千年来精神奴役创伤的同时,发现了基于人类最原始欲望之上的“原始的强力”,发现了一种蕴积于人生命深处的本能的斗争精神。

《饥饿的郭素娥》,苦命的郭素娥以寻求欲望的方式与不幸的命运和外在的黑暗现实抗争。

杨义认为,“原始的强力”精神是一种尚未经民主主义启蒙和无产阶级革命精神洗礼的存在于人民群众中的带原始状态和自发性质的反抗精神。

路翎把这种“原始的强力”作为革命斗争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心灵本源,实际上就是人心灵深处本能欲望的显现,这种本能的欲望在现实生活中往往被扭曲、压抑,就呈现出最具烈度和强度的反抗。

《王炳全底道路》知识分子:塑造了一系列“流浪者”形象。

最具代表性的是《财主底儿女们》的主人公蒋纯祖。

浓重的悲剧格调,但这种悲剧并不哀伤,而是充满着力的美。

他的小说可以看到对人的主体力量的张扬。

主人公用生命的强力和外在黑暗压抑的现实作着搏斗,和自己的内在的心理现实作着搏斗。

小说呈现出现代主义色彩:在左翼中罕见,把关于战争、民族与时代的思考和人物幽秘心理的呈现若即若离地链接在一起。

大量的意识流、梦境、幻觉片段,形成充满心理张力的叙述,极力挖掘隐藏在人物潜意识的激烈的心灵纠葛,热衷于表现人物充满矛盾的非理性的思想。

呈现出一种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复调色彩。

主人公对外部世界的体验也充满了一种现代感,《财主底儿女们》每个人都体会到了绝对的孤独、现代文学中的绝望。

缺点:作者主观的过度融入也给人物的塑造带来了一定的伤害,弱化、干扰了作品的真实性。

略带欧化的语句,用语也力图突破传统表达方式的窠臼。

另外,议论、抒情对小说的渗入,使小说呈现出一种散文化格调。

黄谷柳的《虾球传》简单了解一下1947年连载于夏衍主编的香港《华商报》,原计划写成《春风秋雨》《白云珠海》《山长水远》《日月争光》,只完成了前三部。

流浪汉小说,深刻表现底层市民的痛苦生活和社会的黑暗现实。

茅盾评价它能从城市市民生活的表现中激发读者的不满、反抗与追求新的前途的情绪。

人物塑造上,摆脱了扁平化的弱点,把人物放入事件和环境,展现性格发展变化,真实可信地展现出人物的心路历程,较少概念化的痕迹。

情节曲折,运用了古典章回小说的某些表现方法浓郁的岭南风情。

第四节张恨水、徐訏无名氏的通俗小说:雅俗合流的集大成者张恨水,他的新都市通俗小说扎根在民族文化之中,更多地承袭了旧通俗文学的衣钵,最突出的表现是对章回体的继承和应用。

但逐渐弱化了回目的对偶性,设置得贴切自然,活泼生动。

后来,有些小说干脆摆脱了严格的章题格式,章节题目更通俗浅近,形式上也更加自由。

具体的叙事手法上,在继承中国古典小说以情节为核心的基础上,融入了西洋文学的叙事手段,如性格刻画、细节描写、心理描写,叙事手法上的倒叙、插叙等。

做到通俗却不庸俗,雅俗共赏。

作为言情小说家,男女情爱几乎是他所有小说的核心主题,早期的《春明外史》可看到晚清小说《花月痕》的影响,小说后半部的爱情故事不脱旧小说中才子佳人的恋爱模式。

到了《啼笑因缘》,开始把超凡脱俗的才子佳人还原于民间,还原于普通百姓的现实生活。

沈凤喜不再是完美无瑕的,性格上的虚荣与贪念使爱情走向了悲剧结局。

作为言情小说家,最能体现张恨水独到之处的是他对社会的关注,有人称他为“社会言情小说家”,他小说中涉及的社会生活层面非常广泛,上到高门巨族,下到贩夫走卒,以男女情爱为主线,串联出相关的社会生活。

比如《金粉世家》他还喜欢对于风俗的刻画,给他的小说带来了真实性以及现实的深度和厚度,带来了一种更为深刻的文化体认。

他的小说常充满对人个体命运的思考和关怀,透露出浓浓的文人气息。

《金粉世家》中的冷清秋寄寓了作者的人生趣味和理想,作者更多从多重的文化内蕴中去展现主人公的个体世界。

对于她的婚姻悲剧,冷清秋在很大程度上将其归结为“齐大非偶”,旧式的门第观念仍表露无遗,可以说是一个介于新旧之间的人物。

张恨水笔下类似的新旧合璧的人物还有很多,如《春明外史》中的杨杏园,《啼笑因缘》中的樊家树抗战后,与抗战宣传结合,代表作是1939年12月的《八十一梦》,被称为“现代文学史上的一本奇书”,继承了晚清谴责小说嬉笑怒骂的风格,又融合了西方现代小说的荒诞手法,用梦的奇幻的形式讽刺腐败落后的社会现实。

“新浪漫派”或“后期浪漫派”:40年代海派文学家中的两个异类:徐訏、无名氏,他们不似传统海派停留或沉迷于都市的浮光掠影中,而是在秉承海派文学通俗传奇和市民化路线的同时,显示出自己独特的美学追求和哲理深度。

他们都是置身于现实主义文学主潮之外的作家,力求超越于时代主题之上来营造他们的个人话语。

在创作方法和内在精神气质上都倾向于浪漫、唯美主义,探索人类生存的永恒问题,对人的生存的终极价值发出追问,使他们的通俗小说具有一种精神超越的可能。

徐訏,1937年成名作《鬼恋》,1943年《风萧萧》,“畅销书之首”,“徐訏年”表面上,徐訏小说的情节设置具有极强的传奇色彩。

一男多女或现代型的才子佳人故事,又加入现代大都会所特有的餐厅、饭店、街市、赌场、沙龙等光怪陆离的奢华场景。

故事往往曲折离奇,引人入胜。

受康德、柏格森的唯心主义哲学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偏爱于在作品中探寻人的精神世界,书写梦幻。

比如《阿剌伯海的女神》《荒谬的英法海峡》艺术特色:飞动的想象力,凌空蹈虚似的故事编排,但又时常利用叙事技巧,使故事呈现出一种似梦非梦、似真非真的感觉。

他的故事分为两个层次,一方面外观上表现出通俗小说所应有的质素,另一方面,并没有放弃一种个人性的追求,使得他的作品不同于很多停留于浮世表面的通俗小说创作,显示出一种哲理的深度。

《风萧萧》是运用通俗小说手法进行形而上探求的代表作品。

仍是多角恋故事,是一种审美主义的“个人性”写作,他将“时代”作为人的生存的一种维度,从个人的感受出发对“时代”作一种具有个性色彩的回应。

他用“爱”串联起了美与善。

集中体现在三位美好少女身上。

白苹,“海底的星光”之美、“百合花”之美,是一种刚柔相济的美,“有一种伟大的人情”,侠骨柔肠是她的特点。

白苹的情感是一种基于人性和人道的感情,即使在战争中也不失其人性、人情之美。

梅瀛子,像“太阳一样容光逼人”,象征色是红色,代表着英气和豪迈,只有“如钢的意志”,为了达到成功目的,不择手段地利用别人,她是一个最经典、最成功的间谍,所持的是一种典型的功利主义的伦理观。

海伦,象征物是灯光,是水莲,是清纯出世、一尘不染的美,她又艺术天赋和哲学兴趣,更有一种精神之爱的信仰。

实际上,主人公徐最想追求的并不是某个女性的爱,而是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与理想。

作者借这部小说完成了自己对于人生和永恒的思考,即对于“爱与美”的讴歌,并试图用它来拯救沉沦的人性及灰暗猥琐的人世。

无名氏,由耽美、主情走向挑战时代潮流,进行新的文化建构的理想主义,具有较为鲜明的浪漫主义英雄气质。

前期,《北京风情画》《塔里的女人》,着重描写男女爱情,“习作阶段”,采用主观抒情方式,深谙通俗小说的写作技巧,以惊世骇俗、起伏跌宕的浪漫曲折的情节而引人入胜。

前期主要围绕爱情题材进行对于生命的思考,基本属于“乱世之中的浪漫传奇”,撇开了多角恋,角色设置简单,着力刻画从相识到相恋再到分离的情感经历,将简单的故事写得惊心动魄。

如《北极风情画》他的小说还往往把主人公安排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书写,表现出其对于不同文化碰撞的探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