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有机论名词解释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一参考答案
《社会学概论》练习题一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社会指的是在一定地域内进行着的、以物质资料生产活动的方式为基础的、相互作用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它在本质上是生产关系的总和。
2.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望,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3. 主文化又叫主流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
4. 社会运行条件是指社会有机体运动、变化、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5. 同辈群体也称同龄群体,伙伴群体,在社会学中往往指的是在年龄、背景、地位、志趣、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
6.亚文化又叫副文化或支流文化,是指在一个社会系统中处在次要位置,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持有的文化。
7.社会组织是人们为了达到某个共同目标,执行一定的社会功能,而将彼此的行为联合并协调起来所形成的社会群体。
8.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人走向群体、进入社会、适应社会,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理解认同社会规范和制度,逐渐成为社会合格成员的过程。
9.所谓内群体,也叫“我群体”,是指成员对其有团结、忠心、亲密及合作感觉的群体,即成员在心理上自觉认同并归属于其中的群体。
在内群体中,成员之间容易相互认识和彼此了解,能够相互关爱,生活在其中感觉轻松、自然,人们的日常生活一般以内群体为中心。
10.社会结构是指社会各组成要素相互联系的连结方,当这种连结遭到破坏而扭曲变形,或这种连结方式与社会发展不适应时,就产生结构性失调。
11. 所谓角色冲突,是指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在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和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
12. 家庭是指人们基于两性结合和血缘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形成的亲属关系。
它是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社会的细胞。
斯宾塞社会学理论
前文明阶段、文明阶段和后文明阶段。前文 明阶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初级阶段,以血缘 关系为基础;文明阶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中 级阶段,以阶级和民族国家为基础;后文明 阶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以全球化 和知识经济为基础。
社会进化的模式包括
竞争模式、合作模式和创新模式。竞争模式 强调个体和群体之间的竞争关系,推动社会 进步;合作模式强调个体和群体之间的合作 关系,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创新模式 则强调个体和群体的创新精神,推动社会不
价值观念等。
社会均衡的维持与调节
总结词
斯宾塞认为,社会均衡的维持与调节需 要依靠社会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协 调和平衡。
VS
详细描述
首先,社会制度是维持社会均衡的重要保 障,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 等;其次,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在社会均 衡的维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凝聚社 会共识、稳定社会秩序;此外,政府宏观 干预也是调节社会均衡的重要手段,通过 政策制定和实施来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
斯宾塞认为随着社会的进化,各种职能会逐渐分化,产生 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组织。这些阶层和组织在社会中发挥着 不同的作用,共同维持社会的运转。
生存竞争与适者生存
斯宾塞认为在生存竞争中,适应环境、具备优良素质的个 体和社会组织会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这种适者生存的原 则同样适用于社会进化的过程。
斯宾塞社会学理论的影响与评价
斯宾塞社会学理论在政治学中的应用
社会秩序与政府职能
斯宾塞认为社会秩序的维护需要政府的干预 和管理。政治学家们借鉴斯宾塞的理论,探 讨政府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发展等方 面的职能和作用,以及如何提高政府的治理 能力和效率。
社会变革与政治稳定
斯宾塞认为社会变革是不可避免的,但需要 保持政治稳定。这一观点在政治学中对于研 究社会变革、政治转型、政治稳定等方面的 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社会学考研】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包含:各章名解
名词解释1.社会静力学:旨在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
它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的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和维护人类社会的公存和秩序的原则2.社会动力学:纵观人类理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先后必要阶段,所叙述的是这一基本秩序在达到实证主义这一最终阶段之前所经过的曲折历程3.社会事实: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说是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都叫社会事实(P39)4.集体意识:社会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P46)5.社会互动形式:个人之间交往的方式,正是在这种交往方式中,交往构成为社会现实(P98)6.主观文化(个体文化):行为者产生、吸收和控制各种客观文化因素的能力与倾向,使已经内化了的各种文化因素在行为者那里的综合体现(P102)7.客观文化:指人们在历史进程中制造和生产的各种文化因素8.社会行动:韦伯认为是指具有主观意义的且涉及他人的行动,即是一种包含社会关系的行动(P120)9. 社会化:指在一种社会关系中,社会行动的侨界建立在以理性为动机的利益的平衡或者同样动机上的利益的结合之上(P120)第一编 古典社会学理论第一章 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创始人第一节 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1.孔德,法国人,实证主义社会学创始人,“社会学之父”2.孔德看来,“实证”一词的社会学含义包括:真实、有用、肯定、精确、相对3.孔德看来,我们的每一种主要观念、主要概念以及每一个知识部门,都乡侯经历三种不同的理论阶段:神学阶段(虚幻阶段)、形而上学阶段(抽象阶段)、科学阶段(实证阶段)利己主义情感 敬慕人性结构 活动 利他主义 崇敬才智 仁爱4.社会学注:孔德认为人性结构的“情感”决定社会的起源与性质5.孔德的学说是“唯心主义”思想第二节 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社会有机体论:蕴含明显的接收功能主义的系统论思想 社会进化论:建立在唯心主义哲学的基础上2.斯宾塞从结构-功能变化的角度揭示了社会的进化根据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人类社会的变迁与进步历史第三节 社会学研究的方法1.涂认为,要实现社会学科学化的目标,应先确立:社会学独特的研究对象、相应的研究方法首先,社会事实对于个人来说是外在的,即它具有客观性其次,社会事实对于个人具有约束能力 最后,社会事实具有普遍性属于行为方式的生理学事实,如集体意识 属于集体存在方式的形而上学(解剖学)事实对某一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的探求应从其他社会事实中去寻找 通过对社会内部环境的分析来解释社会事实的原因和功能 运用共变法验证因果关系的存在5.涂认为,社会学的目的是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客观研究,得出科学的结论为社会改良提供理论依据6.涂尔干认为,在各种比较法中,只有共变法是最具证明力的7.涂尔干强调,比较方法是社会学研究中最合适、最重要的方法8.实证社会学在涂尔干这里开花结果,将社会学最为一门学科进入大学讲堂,他为实证主义社会学规定了明确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4.寻找社会事实的原因、分析其功能的方法第三节 社会团结和社会分工论1.涂尔干一生的学术兴趣: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方面、社会秩序和社会团结问题2.涂认为,要彻底说明人类社会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好的理解社会团结的本质特征,必须进行社会类型的划分3.涂根据社会各部门之间的结合方式和紧密程度,将社会类型划分为:机械团结的社会和邮寄团结的社会4.涂认为,法律是社会团结的“表征”,社会团结的转变反映在法律中的主要变化5.涂认为,道德意识和社会规范化是社会团结的基础基础:建立在个人相似性和社会同质性基础上精神基础:集体意识法律特征:压制性制裁基础: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方式 物质基础:社会分工法律特征:恢复性8. 涂认为,分工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结构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变9.涂认为,现代社会秩序之所以可能的原因是常态分工常态分工:社会团结的正面功能10.社会分工 失范分工:角色与规范不同步根本 原因 强制分工:一种不平等的分工 人口增加 不协调分工:原因是不适当的分工组织的出现, 导致社会成员行动不和谐、劳动积极性缺乏11.涂认为,社会分工要想产生有机团结光靠人们遵守社会规则、各行其则还不够,他们之间的责任还必须相互适应和平均分配12.涂认为,只有在机会均等的基础上消除不平等并达到公正合理的条件下,才能实现有机团结第三节自杀论1.实证研究的典范:《自杀论》2.涂认为,自杀倾向取决于社会因素原因:绝望的生无可恋分析方法:从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两方面着手“过多的限制”所造成(压力过大)4. 涂概括自杀的一般社会原因:自杀主要为社会整合、道德秩序等社会事实多决定,与社会的集体性倾向相呼应,而与自然环境和个人的心理生理联系较少。
2023年社会学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
2023年社会学概论形成性考核作业参考答案社会学概论作业1一、单项选择题1B2 B 3B 4 D 5B 6 A 7A 8C 9C 1 0 B 1 1A 1 2D 13B 14A 15C1 6A 1 7A 1 8B二、名词解释1、访谈法:访谈法是指调查者和被调查者通过有目的谈话收集研究资料的方法,由于调查研究课题的目的、内容以及研究对象的不同,访谈所采用的形式也不同。
按双方接触的方式可分为直接访谈和间接访谈,直接访谈即面谈,间接访谈则以电话等为媒介,面谈是访谈法的重要方式。
2、观测法:是指观测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能动地对自然或社会现象进行感知与描述,从而获得有关的事实材料的一种资料收集方法。
3、问卷法:是以书面提出问题的方式收集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这种方法重要用统一设计的问卷,规定研究对象做出填答,从而获得被调查者对某一现象或问题的见解和意见。
4、迪尔凯姆的有机团结:有机团结是随着分工的发展而出现的,它依赖于社会内部各部分之间的高度的互相依存,而不是外在的集体意识的强制,人们的社会分工精细,集体意识只体现在小部分、小范围内。
而人们之间的联系紧密,互相合作限度高,互相依赖性也大。
相对于机械团结,有机团结更为基本。
5、韦伯的社会行动:是指行动者的那些既包含拟定的主观动机和意图,又涉及别人和以别人为目的的行动,也就是具有社会意义的行动。
6、内部冲突:是那些发生在群体内部的冲突,其剧烈限度与其成员参与限度相关。
三、问答1、阐述社会学产生的条件答:社会学产生的条件有:(1)社会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初,英国的工业革命和法国的政治大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发切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从广义上说,所有社会生活都以合作为基础,没有合作,社会不也许存在。
6、社会现代化:是以工业化为核心、社会结构主线转型为基础的社会系统全面发生变迁的过程。
三、问答.简要分析社会化的基本特性。
西方社会学各章重点温习题与答案
各章重点温习题第一章导论单项选择题:1.自1838年( )提出社会学概念至今,仅仅170多年的历史,社会学获得了迅速发展。
A.韦伯 B.斯宾塞 C.迪尔凯姆D.孔德年孔德提出()概念至今,仅仅170连年的历史,社会学取得了迅速进展。
A.社会形式B.工具理性C.有机团结D.社会学第二章孔德的社会实证论单项选择题:1.孔德将()作为社会学的两大研究主题。
A.公平与正义 B.秩序与进步 C.效率与公平 D.个人与社会多项选择题:1.孔德强调了社会学研究的()原则。
A.客观性 B.自主性 C.能动性 D.相对性2.孔德以为社会进展前后经历了()三个不同的时期。
A.原始阶段 B.神学时期 C.形而上学时期 D.实证时期名词解释:1.社会秩序(孔德)在孔德那里,社会秩序是社会成员或社会组织间稳定的有序联系,并且是一种如同自然规律一样具有客观性的社会联系。
2.实证阶段(孔德)孔德认为,实证阶段是超越了神学和形而上学虚幻性和绝对性的阶段,是以实证科学为知识基础,直接面向经验事实的阶段。
第三章斯宾塞的社会有机论单项选择题:1.从客观的个人主义出发,斯宾塞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回答上表现出明确的()。
A.社会主义 B.自然主义 C.主观主义 D.唯物主义2.从客观的()出发,斯宾塞在对社会问题的研究与回答上表现出明确的自然主义。
A.社会主义 B.本位主义 C.集体主义 D.唯物主义3.斯宾塞认为,根据社会管理调控方式进行划分,社会进化类型是:()→工业社会。
A.游牧社会 B.农业社会 C.封建社会D.军事社会多项选择题:1.斯宾塞站在()立场阐述了他的社会有机体理论。
A.自然主义 B.本位主义 C.集体主义 D.人文主义2. 斯宾塞认为,社会有机体包含着生物有机体一样的系统,包括:( )等系统。
A. 循环系统B.骨骼系统C.神经系统D.营养系统第四章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论单项选择题:1.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
政治学原理综合练习与自我测试(8)
《政治学原理》综合练习与自我测试(8)第八章政治文化与意识形态一、填空题1.阿尔蒙德和维巴于1963年出版了《公民文化》,该书为研究提供了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
2.政治文化具有延续性,它通过得以传播和沿袭。
3.政治认知过程常常包括、政治印象和政治认知判断三个阶段。
4.根据系统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政治生活被分解为政治体系、政治过程和三个方面。
5.卡尔·波普和汉娜·阿兰特等人基于对的分析,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封闭的思想体系”,要求垄断真理,拒绝宽容反对意见。
6.自由主义认识到一个人的自由可能会威胁他人的自由,所以,它倡导。
7.保守主义以一种怀旧的心情和态度,面对社会重大变迁。
它极力抵制来自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的强大压力,为深受重围的传统社会秩序辩护。
8.指的是一种既非资本主义也非社会主义的第三种选择的思想。
9.无政府主义是一种反对崇尚自由的意识形态。
10.儿童时期的政治社会化以和直接模仿为学习方式。
二、选择题1.根据阿尔蒙德观点,政治文化是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流行的一套( )。
A.政治态度 B.政治信仰 C.政治感情 D.政治价值2.政治理想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活动中重要的精神依托,直接影响着人们的( )。
A.政治动机 B.政治情感 C.政治态度 D.政治行为3.意大利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 )在分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点的时候指出,国家统治:暴力+文化领导权,其中,拥有文化领导权使其政治统治合理化。
A.哈贝马斯 B.伯恩斯坦 C.马佐尼 D.葛兰西4.政府必须建立在“被统治者”同意的基础上,这种观念使自由主义者更加支持( )。
A代议制 B.民主制 C.法治 D.法制5.克林顿和布莱尔政府所倡导的“第三条道路’’宣称是一种“新革新主义”,它倡导建立一种新的结构,并把( )作为其基础。
A.机会平等 B.个人责任 C.公民和社区动员 D.自治6.20世纪后期在西欧,“新法西斯主义”往往与( )的狭隘民族主义相联系。
全部名词解释
一、全部名词解释第一章1.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的社会科学。
这个定义的观点浓缩为社会运行论。
2.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特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三大系统之间以及各系统内不同部分,不同层次之间的相互促进,而社会障碍、失调等因素被控制在最小限度和最小的范围之内。
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互适应的体现。
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理想模式,因程度不同表现多样性。
3.社会的中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社会运行有障碍,发展不甚平衡,包含较多较明显的不协调因素,但他们未危害,破坏社会的常态运行。
可称“有障碍的常态运行”。
是一种良性,恶性运行之间、协调,畸形发展之间的中间状态,是一种不稳定状况,可能向前进、进化,可能向后者退化。
4.社会的恶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指社会运行发生严重障碍,离轨失控。
5.教育社会学: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角度来研究教育现象的边缘性科学。
第二章6.社会要素:要素是指,必要因素,一个都不能少,孙文本把社会要素归纳为:地理的要素、生物的要素、心理等要素、文化的要素。
7.硬控制:指控制的手段和方式都依赖于社会组织的强制力实施的控制。
国家,法律,纪律等。
8.软控制:指不依靠强制力,而依靠社会舆论,社会心理、社会大众传播工具等进行的控制,所以又叫舆论控制、心理控制,使用风俗、道德、信仰、信念等手段。
9.转型效应:主要指由社会体制、社会结构等转换的不同步性而对社会运行产生的影响和制约。
10.机制:亦称机理,原意指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在自然科学中引申为事物或自然现象的作用原理、作用过程及其功能。
基本含义:(1)指事物各组成要素的相互联系,即构造。
(2)指事物在有规律的运动中发挥的作用,效应,即功能。
(3)指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
机制就是“带规律的模式”。
11.◇社会运行机制:指人类社会在有规律的运行过程中,影响这种运动的各组成因素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联系,以及这些因素产生影响发挥功能的作用过程和作用原理,简说,社会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
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简答和论述题答案
三、名词解释: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行为主义:是指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3、政治权利:一般指公民在政治生活中所享有的权利,主要包括政治自由、政治参与和社会平等三个方面的权利。
4、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5、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的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6、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家)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7、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8、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9、君主制: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国王.皇帝.沙皇.大公.苏丹)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
10、二元君主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形式上由君主与议会共同掌握,但实际上较大权力为君主所有,政府也对君主负责,议会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11、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12、议会共和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由议会执掌,通过选举产生的总统一般是权力的象征,而不掌握实际权力,是“虚位”国家元首.政府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组成,并对议会负责,一旦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必须辞职或者请求总统解散议会,重新举行大选.13、总统共和制:是指总统与议会均由选举产生,总统与议会分享实际权力。
第三章斯宾塞进化论社会学本章学习要点进化的含义社会有机论的
第三章斯宾塞进化论社会学本章学习要点●“进化”的含义●社会有机论的基本内容●社会有机体和一般生物有机体的异同●社会进化论的主要思想●个人主义社会观的核心内容●斯宾塞和孔德社会学观点比较教学重点与难点:社会有机论;社会进化论课时安排:2学时教学方法:讲授教学内容:赫伯特·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也是一位对西方社会学的创立和传播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英国社会学的奠基者,曾被誉为19世纪英国学术界的“思想泰斗”、“维多利亚英国的亚里士多德”。
和孔德一样,斯宾塞主张对社会现象进行科学的实证研究,他最著名的社会学理论是社会有机论和社会进化论,并以社会达尔文主义闻名于世,在社会领域宣扬“适者生存”的原则。
本章在简介斯宾塞的生平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他的社会有机论和社会进化论的思想。
第一节生平及著作斯宾塞1820年4月27日出生于英格兰中部的德比,是家里9个孩子中的老大,也是其中唯一活过幼儿期的孩子。
斯宾塞的父亲是个信奉新教的教师,在当地享有较高的威望。
斯宾塞的母亲是一个温和而又虔诚的美以美会教徒,她与脾气暴躁的丈夫的婚姻生活似乎并不太美满,这恐怕也是成人后的斯宾塞对婚姻怀有戒备心理的一个原因。
斯宾塞从小体弱多病,没上过什么正规学校,主要在家里接受父亲的教育。
13岁时,他离家到做牧师的叔父那里继续求学,叔父向年轻的斯宾塞传授自然科学知识、激进主义的哲学原理和与英国国教相背离的新教思想。
斯宾塞自感不适合接受大学的正规教育,因此没有像父亲那样进入剑桥大学深造,而是另谋发展。
1837年他被录用为修筑伦敦至伯明翰铁路的工程师,但1841年铁路完工后他被解雇了。
以后几年,斯宾塞试图挤进激进派报刊和激进派政治组织。
他给激进派报刊写过不少文章,内容起先是关于工程方面的,但后来主要涉及社会和政治方面的问题。
到了1848年,他终于时来运转,担任了英国最有名望的金融经济周刊《经济学家》的编辑,有了一份收入较高的固定工作。
社会调查名词解释
社会调查名词解释1.社会(Society):所谓社会,就是以人和人群共同体为活动主体、以生产方式为基础的各种素、各种结构按照一定方式组合而成的有机整体。
2.社会现象:是指所有与人类共同体有关的活动----产生、存在和发展密切联系的现象3.社会调查:所谓社会调查,就是人们有目的有意识地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考察、了解和分析、研究,来认识社会生活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一种自觉认识活动。
4.调查对象(element):是指调查过程中获取社会信息的最基层单位。
通常也称为:元素。
5.调查总体(population):是指全部调查对象的集合体,通常用大写的N表示。
6.抽样单位(sampling unit):是指抽样过程中使用的单位,它可以是调查对象,也可以是调查对象的某种集合体。
7.抽样框(sample frame):又称抽样范围,是指进入抽样过程的全部抽样单位名单。
8.样本(sample):是指按照一定方法从抽样框中抽取岀来进行调查的单位,它可以是调查对象,也可以是调查对象的某种集合体。
9.抽样(sampling):是指按照一定方式从总体中抽取样本的过程和方法。
其基本作用就是向人们提供一种实现由部分认识总体”这一目标的途径和手段。
10.参数值(parameter ):也称为总体值,它是关于总体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者说是总体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
需要说明的是:总体值只有通过对总体中的每一个元素都进行调查或测量才能得到。
11.统计值(statistic):也称为样本值,它是关于样本中某一变量的综合描述,或者说是样本中所有元素的某种特征的综合数量表现。
它是从样本的所有元素中计算出来的,它是相应的总体值的估计值。
12.置信度(Confidence Level ):又称置信水平,指的是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区间内的概率,或者说,是总体参数值落在样本统计值某一区间中的把握性程度。
13.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是指在一定的置信度下,样本统计值与总体参数值之间的误差范围。
古典西方社会学理论
西方社会学理论一.绪论1.希腊思想家的社会观柏拉图:特别强调社会的有机统一性。
他明确规定国家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应从属于它的整体。
他把社会看作是一个包含着分工与不平等的统一体。
亚里士多德:社会是一个有分化的结构,各种独立的要素在结合为整体的同时,仍保持着对整体的独立性。
《政治学》《国家篇》(填空)2.社会契约论(英国霍布斯洛克法国卢梭)社会契约论是社会进步理论的一种形式。
它强调社会“是自私力量的自然状态的个人对现代国家和政治义务形成的自愿默认的产物”。
强调人性是人类社会秩序的基础。
社会契约论没有把社会看成是由不同的层次构成的复杂结构。
3.18世纪的法国启蒙思想卢梭:在《社会契约论》和《论社会不平等的起源中》分析了财产的起源及其分工不平等和社会冲突的关系。
卢梭特别强调社会不是一盘散沙的个人集合体,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这个整体里个人利益被融合为一种普遍的共同意志。
孟德斯鸠:认为社会是一个以客观结构构成的自然体系,而不是以集个人意志而形成的普遍意志为基础的神秘的有机体。
4.苏格兰的启蒙思想(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苏格兰启蒙运动对社会学的重大贡献在于:它意识到社会是一个客观过程,是一定的经济社会和历史力量的产物,它可以通过经验科学的方法加以认识和分析。
5.实证主义与圣西门“工业社会观”实证主义主X科学和事实,反对形而上学与思辨哲学。
实证主义认为科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统计分析要应用到社会研究之中,并对社会现象作出因果解释。
工业社会一词是圣西门创造的。
他认为,封建社会是好战的,工业社会是和平的。
圣西门认为社会是有机统一体,社会发展的实证阶段(即工业阶段)具有以下特征①科学处于中心地位②社会各组成部分处于功能和谐状态③市民社会组织是社会结构的基础④社会成员之间是伙伴合作关系⑤社会是生产货物为中心的大工厂,治人的权利变为治物得权利。
6.西方社会学理论发展的历史传统:英国功利主义的传统;法国大革命后的实证主义传统;德国的历史主义传统;美国的实用主义传统(简答)7.西方社会学理论的三个动向(20世纪80年代以后)①微观—宏观的整合②能动性—结构③整合与理论的综合8.黄金时代是说人们对奴隶制度的评价,是对社会变迁的理性思考,是古代社会第一个模糊的社会变迁理论。
社会学部分名词解释[1]
社会学名词解释社会学sociology从某种特有的角度,或侧重对社会,或侧重对作为社会主体的人,或侧重对社会和人的关系,进行综合性的研究,因而具有自己独特的对象和方法的学科。
经过一个半世纪的演变,不仅在现代科学知识体系中占据独特的地位,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发展成为一门包含众多分支、具有独立知识结构的社会科学。
发展概况社会学一词由拉丁文Socius(集群)与希腊文Logos(知识)组合而成。
由法国哲学家A.孔德于1838年在其《实证哲学教程》中最先提出并就这一新兴学科的建立做了大致的构想,孔德因此而被视作社会学的创始人。
其后,英国哲学家H.斯宾塞于1874年在其《社会学原理》一书中将社会学的知识做了系统整理。
这样,社会学就从一般的社会哲学演变为具体的社会科学。
而将社会学发展成为一门严格意义上的独立学科,则是E.迪尔凯姆的历史贡献。
从迪尔凯姆的实证主义社会学传统的确立到M.韦伯的理解社会学传统的产生,标志着社会学学科多元化发展的开始。
20世纪社会学已经发展成一门拥有自己系统而独特的理论和方法的重要的社会科学,其研究领域广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由此衍生出诸如农村社会学、工业社会学、知识社会学、文化社会学、军事社会学、劳动社会学等众多的分支学科以及诸如社区研究、阶级阶层研究、社会控制研究、社会保障研究、生态环境研究、贫困问题研究等专项研究课题。
理论体系与方法体系社会学理论体系的构建方式众说不一,通行的有分块式和平列式两说,其下的具体划分更是多种多样。
社会学研究的内容和范围,大致包括社会、社会中的个人、群体、组织、阶级和阶层、社区、社会变迁、社会控制、社会秩序等。
社会学的方法包括:①方法论。
是社会学研究的指导原则。
主要有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文主义方法论和唯物史观方法论。
②研究法。
是社会学研究中搜集和处理资料的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文献法、比较法等。
在具体研究中,研究法的取舍由研究所采用的方法论来决定。
社会有机论
社会有机论
社会有机论是一种社会理论,它将社会视为一个生命体,并认为社会的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的,相互依赖的,共同构成整体的。
社会有机论的基本思想是,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是由许多不同的部分组成的,这些部分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并共同构成整体。
这种理论的基本观点是,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的系统,它由许多不同的部分组成,这些部分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并共同构成整体。
社会有机论强调社会的整体性和动态性。
它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的系统,它由许多不同的部分组成,这些部分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并共同构成整体。
社会有机论认为,社会的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社会的发展是由各个部分共同作用的结果。
社会有机论还认为,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社会的各个部分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并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
社会有机论是由英国哲学家亚当·斯密提出的。
斯密在他的著作《国家论》中提出了社会有机论的基本思想。
他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的系统,它由许多不同的部分组成,这些部分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并共同构成整体。
斯密的社会有机论对后来的社会学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成为社会学理论中一个重要的学派。
社会学作业1
社会学作业1一、名词解释1、社会有机体论答:社会同生物一样也是一个有机体,但社会不是简单的有机体而是“超有机体”,因为:(一)、生物有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紧密结合,社会则是一个松散的整体,各个分子或多或少是自由和分散的;(二)、生物体的功能分化使感觉和思维的能力仅仅集中在有机体的一个部分,而在社会中,意识遍布有机体的各个部分,全部个体都能感到快乐和痛苦;(三)、在生物有机体中,分子是为了整体而生存,而在社会中则相反,“社会的存在是为社会成员造福,成员的存在不是为了社会造福。
”2、社会进化论答:宇宙的各个部分,不管是有机的或无机的,社会的或非社会的,都受进化定律的支配,这是一条公理。
斯宾塞将社会分为军事社会和工业社会。
他认为社会进化是存在矛盾的,但基本上是平稳的和进步的。
社会进化是一个自动的过程,人们不能有意识地加以延缓或加速。
3、结构功能理论答:帕森斯从宏观角度把人类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的现实来看待。
社会整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分为文化、社会、人格和行动有机体四大系统(A适应环境、G实现目标、I社会整合、L维持价值框架),它们相互依存,围绕着人的社会行动和组织而构成一个整体。
这些系统的相互关系与作用使社会整体能够维持一种均衡状态,任何一部分功能的失调,都将波及其他部分以至整体。
但无论是关系的失调,还是功能的变化,社会都将在稳定的情况下有序地演进,而不是革命性变迁。
帕森斯建立的社会行动结构体系,适应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和平国际环境,在美国社会学理论中主导了数十年。
4、交换理论答:交换理论是美国社会学家霍曼斯和布劳创立的。
其基本观点是认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社会联合是一种相互的交换过程。
他们把经济学的商品交换原则推广到社会行为,认为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利益交换。
既是利益交换就要计算报酬和代价。
报酬是得到的东西,代价是交换中失去的东西或受到的惩罚。
而衡量报酬和代价大小的标准是价值。
价值是对需求的主观判断,对某种东西需求大,它的价值就高,需求小则价值低。
马工程社会学概论考试重点
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社会学:是一门把社会作为整体,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社会科学思考题1、简述社会学的学科特征P4特征:整体性、综合性、实证性2、实证主义方法论与人文主义方法论的主要区别是什么?P16区别:①实证主义方法论肯定社会现象的客观性,重视经验在认识中的作用,并致力于搜集资料和分析资料的科学性研究,但是他把社会现象简单等同于自然现象,忽略了社会主体——人及其主观意识的价值取向在社会活动中的作用②人文主义方法论强调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的区别,突出了人的主体性、意识性和创造性,强调价值关联,主张用理解的方法去研究人的行为,但又过分强调主观意识的特殊性和不可证实性3、简述资料收集的主要方法P17实验法、调查法、观察法、文献法等第二章社会学发展简史简答题1、简述西方社会学创立的条件P27①自然科学取得发展②经验社会研究开始起步③直接思想来源④社会变革的现实需要2、社会学在创立和形成时期的代表人物有哪些?其主要思想是什么?(重点看画线)①研究领域的广泛性和理论的多样性②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③定量研究方法广泛运用④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4、社会学发展史:前面两个表格的结合第三章社会及其构成要素名词解释社会:社会是人类生活的共同体,是以特定的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人们相互交往、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关系体系社会结构:就一般意义而言,是指社会诸要素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关系的稳定模式文化: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包括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的东西文化堕距:由美国学者威廉。
奥格本提出,指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其相互依赖的各组成部分的变迁速度是不一致的,由此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和差距简答题1、简述社会的基本特征P59①它以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为基础②它以群体的形式表现出来③它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④它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⑤它是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有机体2、社会研究的基本视角基本视角:①宏观(较大范围为的群体)与微观、②整体(强调社会本位)与个体(强调个体本位)、③均衡与冲突、④结构与过程3、简述文化的功能P78①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是民族团结和社会秩序的基础,主要表现为:(1)价值整合。
社会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社会学概论1.社会:在社会学中,社会指的是由有一定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组成的超乎个人的、有机的整体,它是人们的社会生活的体系。
2.社会唯实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之集合,而且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东西,是真实存在的实体。
社会唯实论认定社会是真实存在的客观实体,社会独立于并且决定着个人的动机、意识及行动。
3.社会唯名论:社会是代表具有同样特征的许多人的名称,是空名而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是个人。
社会唯名论坚持个人存在的真实性,而社会不具真实性、实在性,因此社会学研究应从了解个人的动机、目的、意识及行动入手。
4.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观念的东西。
5.非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学、艺术、宗教思想、价值观等;二是社会制度与行为规范。
6.文化特质:指文化中的最小而有意义的单位,即它是能独立地反映某种文化意义的东西。
7.文化丛:相关的文化元素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功能单位被称为文化丛,这种文化丛在时空中可以作为一个单位存在并发挥作用。
8.文化模式:文化模式是相关的文化丛经过有秩序、有条理的整合而形成的整体。
9.主文化:是指在一定族群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也称主流文化,它是大多数成员认同的价值观、采取的行为方式。
10.亚文化:是指在这一范围内处于次要地位的文化,是少数成员认同的价值观及所采取的行为方式。
11.我族中心主义(民族中心主义):某一族群的成员因为过分认同本族群文化而对其他族群的文化表示不理解、批评以致否定,这种现象称为我族中心主义。
12.文化相对主义: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化之间的差异是相对的,因此不能站在本族群文化的立场上用本族群文化的价值观念去评判其他族群的文化。
13.文化冲突:是两种文化接触时在价值观念、行为规范、行为方式等方面发生的互相反对的情况。
它常表现为某种文化的拥有者排斥、抵触另一种文化,当一个族群刻意要抵制另一种文化时,他们或者采取封闭的策略,或者对异文化进行否定性的批判。
《社会学》名词解释
《社会学》名词解释第1讲社会与社会运行1.社会:是一个人类的生活共同体,是人与人、人与群体的全部关系的总和,也就是说,社会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起来的人们的有机总体。
2.社会整合:是将无数单个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合力,或通过调节矛盾、冲突与对立,将其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的过程。
3.社会运行:一般是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它表现为社会多要素和多层次子系统间的交互作用,及其多方面功能的发挥。
社会运行通常可分为纵向运行和横向运行两种形态。
4.结构性协调:说明的是组成社会大系统的人口子系统、经济子系统、文化子系统、教育子系统、卫生子系统等各子系统之间以及各子系统内部各要素间联系的有序性、合理的比例,以及严密的组织性等问题。
5.功能性协调:是指社会系统在活动和作用上相互配合与相互作用的情况。
功能性协调有两种具体情况:一种是在结构协调基础上的功能协调;另一种是结构不协调基础上功能的暂时协调。
6.群体关系:是发生于社会群体或组织层次上的社会关系。
它是社会关系的是中间层次,是社会制度的基础。
7.社会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
它是一种固定化了的、较为持久的社会关系,是社会关系的最高层次。
8.血缘关系:是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它是人类的先天联系。
9.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的关系。
10.业缘关系:是指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
第2讲文化与社会运行1.文化:英文culture,源于拉丁语,为耕耘、耕作之意。
它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的和非物质的东西。
2.文化堕距:是由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认为: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变迁时,其各部分的变迁速度有快有慢,从而导致各部分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并由此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名词解释
马哲名词解释(1)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2)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或根本观点。
是自发的、不系统的形式。
(3)唯物主义:唯物主义是哲学家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心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凡是认为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唯物主义。
(4)辩证法:辩证法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普遍联系和发展的哲学学说。
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世界,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
(5)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锐利思想武器。
(6)方法论:就是用一定的世界观去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方法的学说。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最一般的方法,也叫做指导思想。
(7)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之一,是同唯物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
凡是认为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的哲学派别,都是属于唯心主义。
(8)形而上学: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它否认事物的发展变化,否认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9)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指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实践活动,它独立于我们的精神而存在,为我们的精神所反映。
物质的唯一特性就是它的客观实在性。
(10)意识:是由物质派生的现象,意识产生的根源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劳动的产物;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和物质世界的反映。
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主观能动性。
(11)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宇宙间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它是由物质自身内部的矛盾性引起的。
根据人们认识世界的领域的区分,可以分为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五种形式。
斯宾塞社会学理论
• 斯宾塞指出社会想象是自然因果关系链 条中德一环。因此社会学也是自然科学。 • 社会学的对象领域是由超有机体序列即 人类社会的特殊性质所决定的。
社会是有机体
• 社会中人们之间的联系具有长期性和牢 固的性质,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体” 的实体。 • 斯宾塞同时认为社会与生物有机体之间 有着许多相似和不同之处:
1837年被录取为修筑伦敦至伯明翰铁路的工程师1842年将他撰写的一系列文章汇集成书取名为政府的作用范围1844年由于生计问题又回到先前离开的铁路工作1846年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铁路交通不景气被迫离开1848年担任金融经济周刊经济学家的编辑1851年发表了第一部社会学专著社会静力学1853年继承了叔父的遗产辞去了经济学家周刊的任职全身心投入自己的创作活动1854年开始撰写他的第二部著作心理学原理于次年出版从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斯宾塞朝着建立自己综合哲学体系的宏伟目标迈进1864年1867年间他完成了多卷本的生物学原理70年代至90年代期间出版了社会学原理伦理学原理人与国家等著作1904年发表自传还发表了其他的多卷本的科学政治和思辨林文集从上面介绍的情况不难看出斯宾塞是一个多产的哲学家他的著作对很多课题都有贡献包括规范形而上学宗教政治修辞生物和心理学等等
社会有机论: 社会有机论:
• 斯宾塞的社会有机体论集中反映在他的 《社会学原理》第1卷中。他将社会与生 物有机体进行了6项类比,得出了3个结 论:①社会是一个体系,一个由相互联 系的各个部分构成的紧密整体。②这个 体系只能从其结构运转的意义上去理解。 ③体系要存在下去,它的需求就必须得 到满足。
• 这些观点开启了结构功能理论的先河, 直接影响了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以 及英国的A.R.拉德克利夫—布朗和B.K.马 林诺夫斯基等人的功能主义社会学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有机体论名词解释
社会有机体论是将人类社会视为一个与生物有机体相似的体系,认为社会分工如同生物有机体各部分的分工一样,社会也有生产、分配和调节三个系统。
本文将对这一理论进行名词解释,以客观完整的方式介绍其主要内容和特点。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3篇《社会有机体论名词解释》,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社会有机体论名词解释》篇1
社会有机体论是一种社会学理论,将人类社会视为一个与生物有机体相似的体系。
这一理论的主要先驱是法国的孔德,而英国斯宾塞则在其三卷本的《社会学原理》中正式提出了这一理论。
社会有机体论认为,社会在本质上如同生物一样是个有机体,社会分工如同生物有机体各部分的分工一样。
生物体包括营养、循环和神经 (调节) 三个生理系统,相应地社会也有生产 (营养)、分配 (循环,如商业、交通、银行) 和调节 (管理机构、统治机构、政府) 三个系统。
在社会有机体论中,人类社会的各个部分被比作生物有机体的各个器官,例如工人担任营养职能,商人担任分配职能或交换职能,工业资本家调节社会生产,而政府则代表神经系统。
德国谢夫莱进而把阶级社会中的军队、警察、文教机关、技术机构等各种组织比作人体的各种器官,说它们构成不可分割的有机关系。
社会有机体论认为,这些器官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社会有机体论的特点在于,它用生物学规律来代替社会规律,为
阶级社会的整体性、合法性和稳定性提供理论根据。
将社会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则有一定的合理性。
然而,这一理论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它过于强调社会结构的稳定性,而忽视了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可能性。
《社会有机体论名词解释》篇2
社会有机体论是一种将人类社会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理论,它认为社会如同一个生物有机体,由不同的部分组成,这些部分之间相互协作,共同维持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转。
该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社会学家赫伯特·斯宾塞,他将社会的各个部分比作生物有机体的不同器官,例如工人是社会的营养系统,商人是社会的循环系统,工业资本家是社会的调节系统,政府则是社会的神经系统。
社会有机体论旨在为阶级社会的整体性、合法性和稳定性提供理论根据,它将社会视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社会有机体论名词解释》篇3
社会有机体论是一种将人类社会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理论,通常被用来描述和解释社会的运作和管理。
该理论最早由法国哲学家孔德提出,后由英国哲学家斯宾塞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社会有机体论认为,社会中的各个部分如同生物有机体的各个器官一样,相互依存、相互协作,共同维持整个社会的正常运转。
社会有机体论将社会分为三个系统:生产系统、分配系统和调节系统,分别对应着生物有机体的营养系统、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
其中,生产系统负责生产物质财富,
分配系统负责将物质财富分配给社会各个成员,调节系统则负责管理和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社会有机体论强调社会的整体性和稳定性,认为社会各个部分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和相互影响,社会的发展也需要考虑整个社会的有机性和平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