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断面设计 竖曲线

合集下载

第4章纵断面设计

第4章纵断面设计

(三)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
设置凹竖曲线的主要目的是缓和行车时的离心力
Lmin
2.当L>ST:
h1
d12 2R
,则d1
2Rh1
h2
d
2 2
2R
,则d
2
2Rh2
ST d1 d2 2R ( h1 h2 )
R
ST2
2( h1 h2 )
最小长度:
Lmin 2(
S 2
S 2
h1 h2 )2 4
最小半径:
Rmin
Lmin
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 :
竖曲线最小长度相当于各级道路计算行车速度 的3秒行程 。
山区公路可缩短里程,降低造价。
各级公路最大纵坡的规定(表4-3)
设计速度 (km/h)
120 100 80 60 40 30 20
最大纵坡(%)
345
6
7
8
9
城市道路最大纵坡约为按公路设计速度计算的最大纵坡 减少1%
1. 设计速度为120km/h、l00km/h、80km/h 的高速公路受地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 经技术经济论证,最大纵坡值可增加1%。
最小合成坡度不宜小于0.5%。
当合成坡度小于0.5时,应采取综合排水措施,以 保证路面排水畅通。
3. 合成坡度指标的控制作用 : 控制陡坡与急弯的重合; 平坡与设超高平曲线的配合问题。
当陡坡与小半径平曲线重合时,在条件许可的情 况下,以采用较小的合成坡度为宜。
▪ 特别是下述情况,其合成坡度必须小于8%。
一、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
1.纵坡设计必须满足《标准》的各项规定。 2.为保证车辆能以一定速度安全顺适地行驶,纵 坡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和过于频繁。

公路设计 纵断面设计 坡度、坡长的应用及竖曲线半径的选取及设计高程的计算

公路设计 纵断面设计 坡度、坡长的应用及竖曲线半径的选取及设计高程的计算
i合 i纵2 i横 2 0.082 0.0482 9.33% 9%
五、纵坡设计的一般要求(P139)
1、纵坡设计必须满足《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中的各项 规定。
2、为保证汽车能以一定的车速安全舒顺地行驶,纵坡 应具有一定的平顺性,起伏不宜过大及过于频繁。 尽量避免采用极限纵坡值,合理安排缓和坡段,不 宜连续采用极限长度的陡坡夹最短长度的缓和坡段。 连续上坡或下坡路段,应避免设置反坡段。越岭线 垭口附近的纵坡应尽量放缓一些。
(一)坡长限制 坡长--指变坡点与变坡点之间的水平长度。
坡长
➢坡长限制,主要是对较陡纵坡的最大长度和一 般纵坡的最小长度加以限制。
最小坡长限制:任何路段 最大坡长限制:陡坡路段
1.最小坡长限制 :
(1)规定最小坡长的原因
①纵断面上若变坡点过多,纵向起伏变化频繁影响了行车的 舒适和安全;
②相邻变坡点之间的距离不宜过短,以便插入适当的竖曲线 来缓和纵坡的要求,同时也便于平、纵面线形的合理组合与 布置。
最大纵坡(%)
3
456 7 8
9
➢ 设计速度为120km/h、100km/h、80km/h的高速公路受地 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经技术经济论证合理,最大纵 坡可增加1%。
➢ 公路改建中,设计速度为40km/h、30km/h、20km/h的利 用原有公路的改建路段,经技术经济论证合理,最大纵坡可增 加1%。
(3) 自然因素:海拔高程、气候(积雪寒冷等)。 ➢ 纵坡度大小的优劣: 坡度大,行车困难,上坡速度低,下坡较危险。 山区公路可缩短里程,降低造价。
2.最大纵坡的确定
我国《公路工程技术标准》规定各级公路的最大纵坡 规定如表3-9所示。
最大纵坡
表3-9

公路线形设计中,什么是平曲线,什么是竖曲线?

公路线形设计中,什么是平曲线,什么是竖曲线?

在道路纵断面上两个相邻纵坡线的交点,被称为变坡点。为了保证行车安全、舒适以及视距的需要,在变坡处设置竖曲线。竖曲线的主要作用是:缓和纵向变坡处行车动量变化而产生的冲击作用,确保道路纵向行车视距;将竖曲线与平曲线恰当地组合,有利于路面排水和改善行车的视线诱导和舒适感。
竖曲线技术指标主要有竖曲线半径和竖曲线长度。凸形的竖曲线的视距条件较差,应选择适当的半径以保证安全行车的需要。凹形的竖曲线,视距一般能得到保证,但由于在离心力作用下汽车要产生增重,因此应选择适当的半径来控制离心力不要过大,以保证行车的平顺和舒适。
竖曲线技术指标主要有竖曲线半径和竖曲线长度。凸形的竖曲线的视距条件较差,应选择适当的半径以保证安全行车的需要。凹形的竖曲线,视距一般能得到保证,但由于在离心力作用下汽车要产生增重,因此应选择适当的半径来控制离心力不要过大,以保证行车的平顺和舒适。
道路纵断面线形常采用直线(又叫直坡段)、竖曲线两种线形,二者是纵断面线形的基本要素。竖曲线常采用圆曲线,可以分为凸形和凹形两种。
道路纵断面线形常采用直线(又叫直坡段)、竖曲线两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线形,二者是纵断面线形的基本要素。竖曲线常采用圆曲线,可以分为凸形和凹形两种。
在道路纵断面上两个相邻纵坡线的交点,被称为变坡点。为了保证行车安全、舒适以及视距的需要,在变坡处设置竖曲线。竖曲线的主要作用是:缓和纵向变坡处行车动量变化而产生的冲击作用,确保道路纵向行车视距;将竖曲线与平曲线恰当地组合,有利于路面排水和改善行车的视线诱导和舒适感。

纵断面设计——竖曲线设计

纵断面设计——竖曲线设计

纵断面设计——竖曲线设计纵断面上相邻两条纵坡线相交的转折处,为了行车平顺用一段曲线来缓和,这条连接两纵坡线的曲线叫竖曲线。

竖曲线的形状,通常采用平曲线或二次抛物线两种。

在设计和计算上为方便一般采用二次抛物线形式。

纵断面上相邻两条纵坡线相交形成转坡点,其相交角用转坡角表示。

当竖曲线转坡点在曲线上方时为凸形竖曲线,反之为凹形竖曲线。

一、竖曲线如图所示,设相邻两纵坡坡度分别为i1 和i2,则相邻两坡度的代数差即转坡角为ω= i1-i2 ,其中i1、i2为本身之值,当上坡时取正值,下坡时取负值。

当i1- i2为正值时,则为凸形竖曲线。

当i1 - i2 为负值时,则为凹形竖曲线。

(一)竖曲线基本方程式我国采用的是二次抛物线形作为竖曲线的常用形式。

其基本方程为:若取抛物线参数为竖曲线的半径,则有:(二)竖曲线要素计算公式竖曲线计算图示1、切线上任意点与竖曲线间的竖距通过推导可得:2、竖曲线曲线长:L = Rω3、竖曲线切线长:T= TA =TB ≈ L/2 =4、竖曲线的外距:E =⑤竖曲线上任意点至相应切线的距离:式中:x —为竖曲任意点至竖曲线起点(终点)的距离, m;R—为竖曲线的半径,m。

二、竖曲线的最小半径(一)竖曲线最小半径的确定1.凸形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确定考虑因素(1)缓和冲击汽车行驶在竖曲线上时,产生径向离心力,使汽车在凸形竖曲线上重量减小,所以确定竖曲线半径时,对离心力要加以控制。

(2)经行时间不宜过短当竖曲线两端直线坡段的坡度差很小时,即使竖曲线半径较大,竖曲线长度也有可能较短,此时汽车在竖曲线段倏忽而过,冲击增大,乘客不适;从视觉上考虑也会感到线形突然转折。

因此,汽车在凸形竖曲线上行驶的时间不能太短,通常控制汽车在凸形竖曲线上行驶时间不得小于3秒钟。

(3)满足视距的要求汽车行驶在凸形竖曲线上,如果竖曲线半径太小,会阻挡司机的视线。

为了行车安全,对凸形竖曲线的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应加以限制。

《纵坡竖曲线》课件

《纵坡竖曲线》课件

纵坡与竖曲线的关系:在排水设计中,纵坡和竖曲线是相互影响的,需要协调好 两者的关系。
纵坡的作用:控制水流速度,防止水流过快导致冲刷和侵蚀。
竖曲线的作用:控制水流方向,防止水流过于集中导致冲刷和侵蚀。
协调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设置纵坡和竖曲线的坡度、长度和位置,确保水 流平稳、均匀、安全地通过排水系统。
确定纵坡竖曲线的位置和长度
测量纵坡竖曲线的坡度和曲率
检查纵坡竖曲线的平整度和稳 定性
测量纵坡竖曲线的宽度和深度
控制点设置原 则:根据设计 图纸和现场实 际情况,合理
设置控制点
控制点类型: 包括高程控制 点、平面控制 点、坡度控制
点等
控制点测量: 采用全站仪、 水准仪等测量 仪器进行测量, 确保测量精度
纵坡计算公式:i = h/l,其中i为纵坡, h为高差,l为水平距 离
纵坡的表示方法: 通常用百分比表示,%之间 ,具体取值根据道路等 级和设计速度确定
纵坡的计算注意事项 :在计算纵坡时,需 要考虑地形、地质、 水文等因素,确保道 路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
施工人员必须佩戴安全帽、安全带等防护用品 施工过程中注意保持施工现场整洁,避免杂物堆积 施工过程中注意观察周围环境,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施工过程中注意遵守交通规则,避免发生交通事故
添加文档副标题
目录
01.
02.
03.
04.
05.
06.
纵坡是指道路在纵向上的坡度,通常用百分比表示。 纵坡的坡度决定了车辆行驶的速度和稳定性。 纵坡过大或过小都会对车辆行驶产生不利影响。 纵坡的设置需要考虑地形、地质、气候等因素。
竖曲线是道路 设计中的一种 特殊曲线,用 于连接不同坡
度的路段。
竖曲线的形状 通常是一个弧 形,其半径和 坡度可以根据 道路设计要求

道路工程图—识读路线纵断面图

道路工程图—识读路线纵断面图
1:500。 ⒉ 地面线:细实线,设计中心线(中心桩)原地面高 程连线。 3 设计线:粗实线,路基边缘点设计高程。 由设计线和地面线的相对位置,可决定填挖地段和填 挖高度。
路线纵断面图的内容
包括图样和资料表两部分: 图样部分: 4 竖曲线:在设计线的变坡点,设置圆弧竖曲线,便 于车辆平稳行驶。分凸、凹两种曲线。
路线纵断面图
一、作用
表达路线的纵向设计线型(坡度、竖曲线)及路线 中心线处地面的高低起伏状况。
二、图示特点
用假想的铅垂面沿着路线中心线进行剖切,然后 展开绘制(即展开断面图);
纵向比例比横向比例放大10倍。
路线纵断面图的内容
包括图样和资料表两部分: 图样部分: 1 比例:水平1:2000或1:5000;垂直1:200或
H2 i H1 L
△H=H2-H1
其中, L称为坡
长, i上坡为正 ,下坡为负。
各级公路最大纵坡最小纵坡的规定
※最大纵坡
设计速度(KM/h)
120 100 80 60 40 30 20
最大纵坡(%)
3
4
5
6
7
8
9
原理:坡度太大,行车困难,上坡速度低,下坡危险, 限制纵坡对山区公路而言,可以缩短里程,减低造价。
离。
3.0 600
表示路线为上坡,坡度3.0%,坡 长600m
1.0 380
表示路线为下坡,坡度1.0%,坡 长380m
3.0
1.0 其中分格线“ ”表示两坡边坡点
600 380 位置,与图形部分变坡点里程一致
纵坡定义及计算
纵坡:路线的纵线坡度,为高差与水平距的 比值,用i表示。
i=(H2-H1)/L*100%
※最小纵坡

公路勘测设计 纵断面设计

公路勘测设计 纵断面设计
《公路勘测设计》
三、公路竖曲线设计
(一)竖曲线设计基本知识
1、纵断面上相邻两条纵坡线相交的转折处,为了行车
平顺用一段曲线来缓和,这条连接两纵坡线的曲线叫竖曲 线。
2、为方便设计和计算,竖曲线的形状一般采用二次 抛物线形式。
《公路勘测设计》
三、公路竖曲线设计
3、转坡角
纵断面上相邻两条纵坡线相交形成转坡点,其相交角 用转坡角表示。
Q
l
xA
h
Y L
TB M
O E ω t
xB
i2
B
X
《公路勘测设计》
三、公路竖曲线设计
2、竖曲线曲线长: L = Rω
3、竖曲线切线长:
T=
TA
=TB

L/2
= R
2
4、竖曲线的外距: E = T 2
2R
5、竖曲线上任意点至相应切线的距离: y x2
2R
式中:x —为竖曲任意点至竖曲线起点(终点)的距离, m;
R—为竖曲线的半径,m。
《公路勘测设计》
三、公路竖曲线设计
(三)竖曲线的最小半径 1、竖曲线最小半径的确定
(1) 凸形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确定考虑因素: 缓和冲击; 经行时间不宜过短; 满足视距的要求。
《公路勘测设计》
三、公路竖曲线设计
(2)凹形竖曲线极限最小半径确定考虑因素 缓和冲击; 前灯照射距离要求; 跨线桥下视距要求; 经行时间不宜过短。
《公路勘测设计》
二、纵坡及坡长设计
2、最大纵坡、最小纵坡和坡长限制 (1)最大纵坡
最大纵坡是指在纵坡设计时各级道路允许使用的最大坡 度值。
①确定最大纵坡应考虑的因素 (ⅰ)汽车的动力性能; (ⅱ)公路等级; (ⅲ)自然因素。

纵断面设计

纵断面设计
(2)竖曲线要素计算
T L R 2 2 L E 8
几个参数: 前坡,后坡,坡差(正凹负凸)
(1)二次抛物线的基本公式
E

T 2 2R
2 x 设计高程计算: h 2R
对于凸曲线,设计标高=未设竖曲线时的标高-h 对于凹曲线,设计标高=未设竖曲线时的标高+h
X
现行方法
h
X
2.竖曲线的限制因素
2.设置条件
公路:①.高速、一级公路纵坡长度受限 制路段(i>4% )。②.V下降到容许速度。 城道:①.快速路及V≥60km/h的主干道, i>5%的路段。②.大车V下降,80→50、 60→40。③.由于上坡路段混入大型车辆的 干扰降低适行能力时。④.经综合分析认为 设置爬坡车道比降低纵坡经济合理时。 坡车道宽3.5m。

(1)作用:
①.衡量纵断面线型质量。 ②.可供放坡定线参考。


(2)规定

①.越岭线高差200~500m时,i平≈5.5%为 宜。 ②.越岭线高差>500m时,i平≈5.0%为宜。 ②.任何连续3km内,i平≤5.5%。 ④.要考虑公路等级影响。
三、爬坡车道
1.定义
陡坡路段为载重车上坡行驶所设置的专 用附加车道。为了消除陡坡上车辆的坡度阻 力及车辆混合行驶时对快车的行驶自由度限 制等不利影响,宜在陡坡路段增设爬坡车道, 把载重车与小汽车分离,以确保行车安全和 提高路段的通行能力。 但容易造成路线迂 回或路基高填深挖,解决问题的根本是精选 路线,定出纵坡值较小而经济使用的路线。
(2)最大坡长限制 当汽车在坡道上行驶,车速下降到最 低容许速度时所行驶的距离称为最大坡 长限制。①.上坡时,汽车的动力性能 (水箱开锅,爬坡无力)。②.下坡的行 车安全(频繁制动而发热失效)。大于 5%有坡长限制,大于限制坡长应设<3% 的缓坡。其长度应大于最小坡长。

道路纵断面设计的要求(二)

道路纵断面设计的要求(二)

竖曲线
为使路线平顺,行车平稳,必须在路线竖向转坡点处设置平滑的竖曲线将相邻直线坡段衔接起来。

因纵断面上转折坡点处是凹形或凸形不同而分为凹形曲线与凸形曲线。

纵坡转折处是否设置凸曲线,取决于转坡角大小尺寸与要求视距的长度之间的关系。

一般规定:当主要及一般交通干道两相邻纵坡代数差ω>0.5%,区干道的(ω>1.0%,其他道路的ω>1.5%时,需设置凸形竖曲线。

对凹形转折处,当主要交通干道两相邻纵坡代数差ω>0.5%,交通干道的ω>0.7%,其他道路的~>1.0%时,则需要设置凹形曲线。

城市道路设计时一般希望平曲线与竖曲线分开设置。

如果确实需要重合设置时,通常要求将竖曲线设置在乎曲线内,而不应交错。

为了保持平面和纵断面的线形平顺,一般取凸形竖曲线的半径为平曲线半径的10~20倍。

应避免将小半径的竖曲线设在长的直线段上。

竖曲线长度一般至少应为20m。

其取值—般为20m的倍数。

城市道路排水
形式:明式、暗式、混合式。

雨水管网布置原则:利用地形,分区就近排入水体,沿排水区低处布置,合理选择与布置出水口
例题:道路纵断面设计要求包括(BC)
A平行于城市等高线;
B线性平顺;
C道路及两侧街坊排水良好;
D形成两测优美的天际轮廓线。

线路纵断面(竖曲线)测量设计

线路纵断面(竖曲线)测量设计

线路纵断面测量设计第一节基平测量与中平测量线路的纵断面测量设计就是把线路的各点中桩的高程测量出来,并绘制到一定比例尺的图上进行纵断面的拉坡设计、竖曲线设计、设计高程计算等。

一、基平测量当线路较长时,为保证测量中桩各点高程的准确性,通常需要把已知的高程点引测到整条线路的附近,每隔一定的距离引测一点,作为线路的基平点。

在此点附近的线路中桩高程都可以用此点作为基础高程进行测量。

这个引测得过程就称为基平测量。

如下图:图2-1实线为线路中心线,虚线为水准仪测量的路线。

BM0为已知水准高程点,BM1、BM2、……为线路基本点。

1、2、3、……为水准仪的测站点。

L1、L2、L3、……为高程传递点。

注意事项:1、水准仪在摆站时要注意整平,点位尽量落在与前视后视距离相近的位置,确保消除仪器的内部误差。

2、瞄准后视读数后,立即转向瞄准前视,这时还必须保持整平状态,若此时精平水准泡错开,则瞄准前视后,还必须在此状态下进行精平,然后再读数。

3、为确保测量的准确性,要求往返测量,精度在普通测量学的要求以内,读数方可使用。

也可以用双面尺的方法进行校核,在测量中尽量每站进行校核。

4、基平测量的数据应进行平差处理后方可使用。

具体平差方法见普通测量知识。

5、测量时,水准尺应该垂直,读数时应首先消除视差,司仪者读中丝卡位的最小数据,以保证读数最准确。

6、立尺的测量员必须保证尺的底端不带泥土,用塔尺时要注意尺间不脱节。

二、中平测量中平测量就是在基平测量的基础上,基平时引测的高程点作为基准高程,用水准仪测出每个中桩的地面高程,又称中桩抄平。

图2-2三、记录记录时应该注意的是要保证填写准确,判断哪些是前视,哪些是中视,哪些是后视。

传递高程的点应该既有前视也有后视,只有中视的点没有传递高程。

例题:按下图填写表格,并计算高程,1点高程100.00。

图2-3表2-1第二节拉坡设计拉坡设计就是在中平测量的基础上,利用中平测量的每个中桩高程的数据进行地面线的设计,由此计算各中桩的设计高程。

纵坡、竖曲线

纵坡、竖曲线

模块二 公路路线
变坡角计算公式: i1 i2
i1、i2 — 变坡点前、后坡线的纵坡坡度,用小数表示, 上坡取“+”,下坡取“-”。 ω为正时为凸形竖曲线, 反之,为凹形竖曲线。
竖曲线示意图
模块二 公路路线
1. 竖曲线的要素
要素:竖曲线长度L、切线长T和外距E。
竖曲线要素
模块二 公路路线
2.竖曲线的最小定义:公路在平曲线路段,纵 向有纵坡且横向有超高时,最大坡 度既不在纵坡上,也不在超高上, 而是在纵坡和超高的合成方向上, 这个最大的坡度称为合成坡度 。
合成坡度计算公式为:
i合 i纵 2 i横 2
合成坡度
i1 i2
模块二 公路路线
二、竖曲线
定义:公路纵断面上的变坡处,为了行车安全、舒适 以及视距的需要用一段曲线来缓和,这段曲线称为竖曲线。 类型:凸形竖曲线和凹形竖曲线。 变坡角定义:相邻两条坡度线所夹的锐角称为变坡角 ω。 竖曲线一般采用二次抛物线形式。 线型:圆曲线和抛物线。
各级公路竖曲线的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
单位:m
模块二 公路路线
三、公路平、纵线组合
1. 组合原则
(1)平曲线和竖曲线一般情况下应相互重合。
平曲线与竖曲线的组合
模块二 公路路线
(2)平、竖曲线的半径应大小均衡
平曲线与竖曲线半径比较
单位:m
(3)要选择适合的合成坡度 (4)在视觉上能自然地诱导驾驶员的视线
模块二 公路路线
2.平、纵线型的不利组合
(1)要避免使凸形竖曲线的顶部或凹形竖曲线的底 部与反向平曲线的拐点重合。
(2)直线上的纵面线形应避免出现驼峰、暗凹等使 驾驶员视觉中断的线形。
模块二 公路路线

铁路线路平纵断面图识读—竖曲线计算

铁路线路平纵断面图识读—竖曲线计算

车钩错动示意图
11
(1)竖曲线半径 ①列车通过变坡点不脱轨要求。如Δi ≥ 3‰设置竖曲线即满 足。 ②满足行车平稳要求。允许离心加速度的大小和行车速度有 关。 ③满足不脱钩要求。与相邻车辆相对倾斜引起的车钩中心线 上下位移允许值有关,Rv≥3000m即满足。 ④竖曲线半径与列车纵向力的关系。
12
项目任务4:竖曲线计算
目标:掌握纵断面设计的坡度、坡段长度、坡度代数 差的基本概念,能读懂纵断面图中主要项目及项目设 计要求,会进行竖曲线的施工计算。
知识点: 一、坡段长度
相邻两坡段的坡度变化 点称为变坡点。相邻两变 坡点间的水平距离称为坡段长度。
1.坡段长度对工程和运营的影响
不同坡长的纵断面
(1)对工程数量的影响
《线规》规定:路段设计速度为160km/h的地段,当相邻坡段的坡 度差大于1‰时,竖曲线半径应采用15000m;当路段设计速度小于 160km/h,相邻坡段的坡度差大于3‰时,竖曲线半径应采用10000m。
(2)竖曲线要素计算 ①竖曲线切线长
TSH
RSH i 2000
(m)
Vmax≥160km/h : Vmax〈160km/h :
采用较短的坡段长度可更好地适应地形起伏,减少路基、桥隧等工程 数量。但最短坡段长度应保证坡段两端所设的竖曲线不在坡段中间重叠。
2
(2)对运营的影响 从运营角度看,因为列车通过变坡点时,变坡点前后的列车运
行阻力不同,车钩间存在游间,将使部分车辆产生局部加速度,影 响行车平稳;同时也使车辆间产生冲击作用,增大列车纵向力,坡 段长度要保证不致产生断钩事故。
7
如前一坡段的坡度i1为6‰下坡,后一坡段的坡度i2为4‰上坡,则坡度差 Δi为:

道路竖曲线高程计算公式

道路竖曲线高程计算公式

道路竖曲线高程计算公式在道路工程中,竖曲线高程的计算可是个相当重要的环节。

说起这竖曲线高程计算公式,那可真是让不少人头疼,但别怕,咱们一起来把它弄明白。

我还记得有一次在一个道路施工的现场,我亲眼目睹了因为竖曲线高程计算不准确而导致的问题。

当时,工人们正在铺设一段新的道路,一切看起来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可是,当铺设到一处竖曲线的位置时,问题出现了。

原本应该顺滑过渡的路面,却出现了明显的高低差,车辆行驶在上面颠簸得厉害。

经过一番调查,发现就是因为竖曲线高程的计算出现了偏差。

那到底什么是竖曲线高程计算公式呢?简单来说,竖曲线是在道路纵断面上两个坡段的转折处,为了行车的平稳和安全而设置的一段曲线。

而计算竖曲线高程,就是要确定在这个曲线上不同位置的高度。

竖曲线高程的计算公式主要涉及到一些关键的参数,比如竖曲线的半径、切线长、外距等等。

其中,最常用的公式是:竖曲线高程 = 切线高程 ±竖距而切线高程 = 变坡点高程 ±坡度 ×坡长这里的“±”要根据竖曲线的凹凸情况来确定,如果是凸形竖曲线就用“-”,凹形竖曲线就用“+”。

比如说,我们有一个道路的变坡点高程为 100 米,坡度为 5%,坡长为 200 米,竖曲线半径为 5000 米。

首先计算切线高程,切线高程 = 100 + 0.05 × 200 = 110 米。

接下来计算竖距,竖距 = (坡长的平方)÷(2 ×竖曲线半径)= (200×200)÷(2×5000)= 4 米。

如果这是一个凸形竖曲线,那么竖曲线高程 = 110 - 4 = 106 米。

在实际应用中,可不能马虎。

就像我在前面提到的那个施工现场,一点点的偏差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而且,不同的道路设计要求和地形条件,都会对竖曲线高程的计算产生影响。

有时候,计算竖曲线高程还需要考虑到一些特殊情况。

比如说,如果道路有多个变坡点,那就需要依次计算每个竖曲线的高程,确保整个路段的过渡都平稳顺畅。

竖曲线的形式及高程计算

竖曲线的形式及高程计算

一、设置竖曲线的要求铁路线路所包含的坡度除平坡外,有上坡、下坡。

所谓坡度,即铁路线路的高程变化率,用千分率表示,就是每1000m水平距离高程上升或下降的数值,通常用符号“+、-、0”依次表示上坡、下坡或平坡。

在进行纵断面设计时,相邻两坡段的交点叫变坡点,两变坡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叫坡段长度。

《铁路线路设计规范》规定:工、Ⅱ级铁路相邻坡段坡度的代数差大于3%0和Ⅲ级铁路相邻坡段坡度的代数差大于4‰时,需用竖曲线连接。

竖曲线的形状主要分为圆曲线形和抛物线形两种。

《新建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规定:纵断面宜设计为较长的坡段,相邻坡段的连接宜设计为较小的坡度差。

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为200 km/h的路段,最小坡段长度不宜小于600m,困难条件下最小坡段长度不应小于400m,且最小坡段长度不得连续使用2个以上。

旅客列车设计行车速度为160km/h的路段,最小坡段长度不宜小于400m,且最小坡段长度不宜连续使用2个以上。

竖曲线不得与缓和曲线、相邻竖曲线重叠设置,也不得设在明桥面和正线道岔内。

二、竖曲线的计算方法1.圆曲线形竖曲线计算《铁路线路设计规范》规定:Ⅰ、Ⅱ级铁路竖曲线半径为10000m Tv=5 X △i ,Ⅲ级铁路竖曲线半径为5000m。

Tv=2.5 X △i(1)竖曲线的切线长Tv=Rv ×tan a/2 = Rv/2 ×tan a= Rv/2000 × △i △i=△i2-△i1 的绝对值Tv-竖曲线的切线长(m);Rv--竖曲线半径,a----竖曲线转角,△i-相邻坡段坡度的代数差(‰)。

(2)竖曲线的曲线长C≈2T。

(3)竖曲线的纵距竖曲线的纵距即竖曲线上任意点与切线上相邻点的标高差,用y表示,即y=x2/2Rv式中Y-竖曲线的纵距(m);x-竖曲线上任意点距竖曲线始点或终点的距离(m);(4)竖曲线标高H=Hp±y 式中H-竖曲线标高(m);Hp-计算点坡度线标高,【例题】某一级铁路,有一圆曲线形竖曲线(如图3-20所示),竖曲线中点里程为K24+400,标高为65.7 m,上坡i1=+2‰,下坡i2=-4‰,试计算竖曲线上每20 m点的标高。

路线纵断面竖曲线计算与设计 竖曲线及其要素的计算

路线纵断面竖曲线计算与设计 竖曲线及其要素的计算
1 2
=
+ 1
2
式中:R——抛物线顶点处的曲
率半径
i1——竖曲线顶(底)点
处切线的坡度
竖曲线诸要素的
计算公式
竖曲线要素计算公式

切线纵坡:竖曲线上任一点切线的斜率。 =
=

(1)竖曲线长度L
=
(2)竖曲线切线长T

= =
2
2
(3)竖曲线上任一点h
ℎ=

2
2
=
2
2
竖曲线的线形是二次抛物线。
竖曲线的要素有三个:L、T、E。
竖曲线及其要素的计算
模块三
路线纵断面线形组成分析
01
路线纵断面
02
路线纵断面竖曲线计算与设计
竖曲线及其要素的计算
03
路线纵断面设计
路线纵断面设计成果
C

录 ONTENTS
1 竖曲线的作用及线形
2 竖曲线诸要素的计算公式
1
竖曲线的作用与线形
竖曲线 纵断面上两个坡段的转折处,为了便于行车用一段曲线来缓和,
称为竖曲线。
变坡点 相邻两条坡度线的交点。
变坡角 相邻两条坡度线的坡角差,通常用坡度值之差代替,用ω表示。
= 1 − 2 ≈ 2 − 1 = 2 − 1
ω<0:凸形竖曲线
ω>0:凹形竖曲线
竖曲线的作用
➢ (1)缓冲作用:以平缓曲线取代折线可消除汽车在变坡点的冲击。
➢ (2)保证公路纵向的行车视距:
凸形:纵坡变化大时,盲区较大。
凹形:下穿式立体交叉的下线。
➢ (3)将竖曲线与平曲线恰当的组合,有利于路面排水和改善行车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坡差
TA
Y L
TB
A
M
P
O
(1)二次抛物线的基本公式
Q
h
E
ω
l
t
y x2 2R
x
x
A
B
竖曲线计算图示
i 2
B
X
(2)竖曲线要素计算
L R
T1 T2 L/2 R
2
h l2 2R
E T2 2R
为竖曲任意点至竖曲线起点的距离
一、竖曲线要素的计算公式 1.竖曲线的基本方程式:设变坡点相邻两纵坡坡 度分别为i1和i2。抛物线竖曲线有两种可能的形式:
(2)Y轴过抛物线起点。
y

1 2R
x2

i1x
式中:R——抛物线顶点
B
处的曲率半径 ;
i1——竖曲线顶 (底)点处切线的坡度。
A
2.竖曲线诸要素计算公式
(1)竖曲线长度L或竖曲线半径R:
L = xA - xB
L R , R L
(2)竖曲线切线长T:
因为T = T1 = T2,则
B
T L R
一、纵断面设计的一般要求
1、满足设计标准 2、尽量避免使用极限值 3、纵断面和地形协调 4、填挖平衡 5、满足最小填土高度和排水要求 6、桥头和交叉口处应该平缓 7、考虑通道和农田的要求
二、纵坡及坡长设计
1、最大纵坡
3%、4%的最大纵坡适合于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当高速公路受地 形条件或其他特殊情况限制时,经技术经济论证最大纵坡可增加 1% 。8% 9%的最大纵坡适合于设计速度为30km/h 的三级公路以 及设计速度为20km/h 的四级公路上低速行驶。5%6% 7%的最大 纵坡适合于80km/h 60km/h 40km/h 的设计速度。
i
22
2
A
(3)竖曲线上任一点竖距h:
x2
x2
h PQ yP yQ 2R i1x i1x 2R
式中:x——竖曲线上任意点与竖曲线始点或终点的水平距离,
y——竖曲线上任意点到切线的纵距,即竖曲线上任意点 与坡线的高差。
L-x i
2
h’
h
(4) 竖曲线外距E: ▪ 上半支曲线x = T1时:
▪下半支曲线x = T2时:
E1

T12 2R
E2

T22 2R
▪ 由于外距是变坡点处的竖距,则E1 = E2 = E,
故 T1 = T2 = T
T2 E

2R
R 2 L T
E 8 84
[例4-3]:某山岭区一般二级公路,变坡点桩号为k5+030.00, 高程H1=427.68m,i1=+5%,i2=-4%,竖的计算公式
1.竖曲线的基本方程式:设变坡点相邻两纵坡坡 度分别为i1和i2。抛物线竖曲线有两种可能的形式: (1)Y轴过抛物线底(顶)部;
y 1 x2 2R
式中:R——抛物线顶点
A
B
处的曲率半径
1.竖曲线的几何要素
几个参数:
i1, i2 ,
i2
i1
前坡,i后坡, 1
3000m以上,比正常值减1~3%。 F,高寒冰冻:公路:i≯8%, 城市道路:i≯6%
一般公路,路基未设加宽超高前的路肩边缘的高程。
设计标高
设分隔带公路,一般为分隔带外边缘。 设计标高
城市道路:行车道中线 中央分隔带中线
设计标高
2、最小纵坡
为使道路上行车快速、安全和通畅,希望道路纵坡设计的小一些为 好。但是在挖方、低填方路段以及其它横向排水不畅路段,为保证 排水需要,均应设置不小于0.3%的最小纵坡,一般使用0.5%。当 必须设置平坡(0%)或小于0.3%的纵坡时,其边沟应做纵向排水
《标准》规定竖曲线的最小长度应满足3s行程要 求。
(三)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
凹形竖曲线最小长度相当于各级道路计算行车速度 的3秒行程 。
作业:
某二级公路一路段有三个变坡点,详细资料如下:

变坡点桩号 设计高程 竖曲线半径

K12+450 172.513
5000

+950 190.013
第三章 纵断面设计
3.3 纵断面设计
本章主要内容: 一、纵断面设计的一般要求(1) 二、纵坡及坡长设计(1) 三、爬坡车道(1) 四、合成坡度(1) 五、竖曲线(1) 六、纵断面设计方法及表达(1) 七、视觉分析及平纵组合(1)
设计任务:1.纵断面设计,2.拉坡设计, 设计成果:1.纵断面设计图 ,2.竖曲线表
t

V 1.2

Rmin

Lmin


V
1.2
▪3.满足视距的要求:
凸形竖曲线:坡顶视线受阻
凹形竖曲线:下穿立交
4. 凸形竖曲线主要控制因素:行车视距。
凹形竖曲线的主要控制因素:缓和冲击力。
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 :
竖曲线最小长度相当于各级道路计算行车速度 的3秒行程 。
(三)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和最小长度
2、设计标高 ①新建公路的路基设计标高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采用中
央分隔带的外侧边缘标高;二、三、四级公路采用路基边缘 标高,在设置超高、加宽地段为设超高、加宽前该处边缘标 高。
②改建公路的路基设计标高一般按新建公路的规定办理, 也可视具体情况而采用中央分隔带中线或行车道中线标高。
最大纵坡的总结: A,城市道路为公路按设计车速的最大纵坡-1%。 B,大、中桥≯4% C,非机动车≯ 2.5%,>2.5%时有坡长限制。 D,隧道≯3% E, 海拔:公路:2000m以上,i≯8%。
= 431.18m 设计高程 HS = HT – y2 = 431.18 – 6.40 = 424.78m
K5+100.00:位于下半支
②按变坡点分界计算:
横距x2= ZD – Lcz = 5120.00 – 5100.00 =20m
竖距
y2

x
2 2
2R

202 0.10 2 2000
602 2 2000

0.90
切线高程 HT = H1 + i1( Lcz - BPD) = 427.68 + 0.05×(5000.00 - 5030.00)
= 426.18m 设计高程 HS = HT - y1 = 426.18 - 0.90=425.18m (凸竖曲线应减去改正值)
K5+100.00:位于下半支
第三节 竖曲线
1.定义:
纵断面上两个坡段的转折处,为了便于行车用一段 曲线来缓和,称为竖曲线。 变坡点:相邻两条坡度线的交点。
变坡角:相邻两条坡度线的坡角差,通常用坡度值 之差代替,用ω表示,即
ω=α2-α1≈tgα2- tgα1=i2-i1
i3 凹型竖曲线
ω>0 i1 α1
i2 ω α2
试计算竖曲线诸要素以及桩号为k5+000.00和k5+100.00处 的设计高程。
解:1.计算竖曲线要素
ω=i2- i1= - 0.04-0.05= - 0.09<0,为凸形。 曲线长 L = Rω=2000×0.09=180m
切线长 外距
T L 180 90 22
E T 2 902 2.03 2R 2 2000
称为最大坡长限制。①.上坡时,汽车的动力性能。②.下坡的行车 安全。大于5%有坡长限制,大于限制坡长应设<3%的缓坡。其长 度应大于最小坡长。
4、缓和坡段
大于限制坡长应设<3%的缓和坡段,其长度应大于最小坡长。
5、平均纵坡
某段路线高差与水平距离之比。i平=H/L(%) (1)作用: ①.衡量纵断面线型质量。 ②.可供放坡定线参考。 (2)规定 ①.越岭线高差200~500m时,i平≈5.5%为宜。 ②.越岭线高差>500m时,i平≈5.0%为宜。 ②.任何连续3km内,i平≤5.5%。 ④.要考虑公路等级影响。
凸型竖曲线 ω<0
2.竖曲线的作用:
(1)其缓冲作用:以平缓曲线取代折线可消除汽车在 变坡点的突变。
(2)保证公路纵向的行车视距: 凸形:纵坡变化大时,盲区较大。 凹形:下穿式立体交叉的下线。
3. 竖曲线的线形 《规范》规定采用二次抛物线作为竖曲线的线形。
抛物线的纵轴保持直立,且与两相邻纵坡线相切。
a v2 V2 , R V2
R 13R
13a
根据试验,认为离心加速度应限制在0.5~0.7m/s2比较 合适。我国《标准》规定的竖曲线最小半径值,相当于 a=0.278 m/s2。
Rm in

V2 3.6
,

Lm in

V 2
3.6
2.时间行程不过短 最短应满足3s行程。
Lmin

V 3.6
设3、计。坡长限制
大于i1为陡坡,汽车减速行驶,初速为V1,终速不低于V2,大于i2 的纵坡要限制其长度。 (1)最小坡长的限制
小坡长限制主要是指从汽车行驶平顺陛、路容美观、相邻竖曲线 设置、纵面视距等考虑.通常以计算行车速度9~15s的行程作为规 定值。《标准》规定值见表
(2)最大坡长限制 当汽车在坡道上行驶,车速下降到最低容许速度时所行驶的距离
第一节 概 述
定义:沿道路中线竖向剖面的展开图即为路线纵断面。
纵断面设计:研究路线线位高度及坡度、坡长变化情 况的过程。
任务:研究纵断面线形的几何构成及其大小与长度。
依据:汽车的动力特性、道路等级、当地的自然地理 条件以及工程经济性等。
路线纵断面图构成:
地面线:根据中桩点的高程绘的一条折线; 设计线:路线上各点路基设计高程的连线。 变坡导线:变坡点间的连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