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的审美特征-论文
民间美术的特点
民间美术的特点民间美术是指在民间生活中产生并流传下来的艺术形式和作品,它承载着群众的审美情趣,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征。
民间美术作为一种民间文化的表达形式,具有以下特点:一、质朴自然,真实生活的反映民间美术作品往往通过艺术家对真实生活的观察和描绘,展现出生活的真实与自然。
这些作品往往以现实生活为题材,表达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和独特理解。
民间美术作品通常以独特的视角和技法,以表现生活的真实为目的,不受外界的约束和商业利益的影响,呈现出一种质朴、真实和自然的艺术风格。
二、多样性和地方特色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间美术在题材、形式和风格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呈现出多样性和地方特色。
民间美术往往以地方传统文化为基础,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背景和生活方式,形成独特的表现形式。
比如中国的民间剪纸艺术、泥塑、刺绣等,都展现了各个地方独特的审美和艺术特点。
民间美术的多样性和地方特色不仅表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也丰富了民间美术的艺术内涵和表现形式。
三、民间传承,口耳相传民间美术一般是通过口头传授和师傅传徒的方式传承下来的。
这种传承方式使得民间美术具有了浓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而这种传承方式又使得民间美术难以规范和标准化,艺术家的个人技法和经验往往成为了创作的核心。
这种民间的传承方式和个人的创作特点使得民间美术作品具有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吸引力。
四、贴近群众,弘扬传统文化民间美术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在表现方式上更贴近群众,更能够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和欣赏。
民间美术通过对日常生活的描绘,展现出人民的智慧和美好的情感,弘扬了传统文化和人民精神。
民间美术作品往往以朴实、真实和人民生活为主题,具有一种真挚的艺术情感和内涵。
它们常常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人民对于生活的独特解读。
五、艺术与实用结合,实践性强民间美术往往具有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结合,它们的创作目的往往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和美的追求。
比如中国的民间陶瓷器、木雕、竹编等,都是在实用的基础上融入了艺术的元素。
胶州秧歌审美论文
胶州秧歌审美论文摘要:胶州秧歌是胶州本土的乡间小戏,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在零六年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它生于乡间,活跃于民间,属于民间广场自娱自乐性质的一种舞蹈,是当地人民生活的真实体现,深受人民喜爱。
本文中笔者着重从胶州秧歌的文化特征与基本构成的角度对胶州秧歌中的舞蹈部分进行浅析,结合近今年对舞蹈的学习和体会,我深刻的意识到在舞蹈艺术的道路上前行要学会向许多优秀的民间艺人学习。
一、胶州秧歌的历史胶州秧歌的发展历史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其主要流行的地区是山东的高密、胶南、黄岛、即墨等地区。
胶州秧歌原先的名字有很多种,例如三道弯、跑秧歌、扭断腰、地秧歌等,胶州秧歌发展到建国时期,为了能和其他地区的秧歌进行划分区别,将盛行在胶州市郊地区的秧歌统称为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完整的组成是小调秧歌与小戏秧歌。
小调秧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其是民歌与舞蹈的合成,小戏秧歌的出现让小调秧歌由原先的主导地位转变成为从属地位。
小调秧歌是小戏秧歌的开场戏,是小戏开演前的垫戏,大致的形式是小戏之前舞者唱支小民哥,跑跑场,作为前期的稳定观者的情绪。
常见的舞蹈动作有小嫚正反三步扭、翠花扭三步、撇扇子等,常用队形有正反挖心、绳子头、西门斗大摆队等。
新文化运动以及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入是胶州秧歌变革的主要原因,这就是胶州秧歌在清朝同治年间的状态。
时代的发展决定的胶州秧歌由小调秧歌时代向小戏秧歌时代转变。
小调秧歌在著名的秧歌艺人段红琴、纪名河、刘彩等人的创作改进下,由原先的自娱自乐的艺术形式向具有营业性质的小戏秧歌转化。
小戏秧歌不同于小调秧歌,在演出的形式上更为复杂多变,传统的小调秧歌演出的形式比较单一,演出时间也相对较短。
小调秧歌的演出常有一个特定的组织名称,被称为安锅。
胶州秧歌在安锅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将秧歌的规模、专业化等方面都进行了大的改变,这样胶州秧歌就更具有艺术性与专业性。
建国后,国内外学者专家对胶州秧歌进行了更深层次的研究与创造,胶州秧歌的安锅形式也不复存在,胶州秧歌独特的风格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至此胶州秧歌成为了全国各大高校艺术类舞蹈专业的必修课程,成为了艺术院校的舞蹈教才。
苗族民间美术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
苗族民间美术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以黔东南苗族服饰、刺绣和蜡染为例一、审美视角差异民间美术是艺术的一个部分,而艺术又是人类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创造文化的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具体的人,每个具体的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民族和特定的文化之中,不同民族的人在不同民族文化的模塑下创造出了各不相同的民族艺术;因而人类的艺术才呈现出如此丰富多彩的多样性。
用什么样的审美视角去理解这些异彩纷呈的民族艺术,这里关涉到一个文化理解的方法问题,也即是如何进行准确的跨文化理解。
人的审美视角往往都以从小习得的“我族”的艺术。
这就好比“我”戴上有色眼镜去看“他”,得出的镜像肯定是变色的、扭曲的“他”,这就是审美视觉差异产生的错觉。
在过去一些介绍苗族民间艺术的书刊和宣传媒体中,曾出现过以“我族”为中心的审美视角去误读“他族”的现象。
比如将苗族传统服饰说成是汉族遗留的“唐宋服饰”、“魏晋遗风”、“年年有余”“华夏民族的活化石”这样一些否定苗族智慧地独特创造文化的单线进化论错误说法。
有的人类学家甚至将苗族在盛大宗教祭典的鼓藏节中,给祖神献祭的牺牲品——牛,说成是苗族的祖宗图腾,因而有的人把苗族妇女银角头饰解读为戴在头上的图腾。
这些跨文化误读通过话语霸权的传播以讹传讹,以至于谬种流传,误导世人。
要避免这些误读就需要运用文化人类学“文化相对论”的方法,去尊重“他族”的自我文化解释。
只有摈弃惟我独尊的文化中心主义审美视角,才能够真正地理解各民族所创造文化艺术的审美价值。
二、苗族民间美术是对生命存在的体验与歌颂要想读懂苗族民间美术,首先要了解苗族宗教。
苗族有宗教吗?这是从“西方中心论”的一神教观念提出的问题,西方人认为只有一神教才是宗教,多神教不是宗教或称之为巫术,原始宗教,这是前面我们提到的“有色眼镜”的错误。
宗教分为制度化宗教和普化宗教。
普化宗教可以解释为大众化的宗教。
这种宗教将信仰的内容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紧密地交融在一起。
苗族传统宗教属于普化宗教。
民间剪纸的审美价值特征
民间剪纸的审美价值特征民间剪纸的技艺展现了独特的审美魅力。
剪纸工艺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审美特征使人叹为观止。
在剪纸工艺中,不仅需要艺人娴熟的剪纸技巧,还需要具备丰富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剪纸艺人通过剪、折、刻等手法,将图案构图和纸张相结合,使线条和空间得到完美的呈现。
民间剪纸的技艺体现在剪纸的线条、纸张的质感和形态上,其纤巧灵动的线条勾勒出花鸟鱼虫和人物形象,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效果。
民间剪纸工艺还注重对纸材的精选和处理,不同的纸张材质质地、粗糙或光滑都能表现出不同的审美效果,加之剪纸工艺人员的独到匠心,使得剪纸作品充满了古朴典雅的审美魅力。
民间剪纸的情感表达也是其独特的审美价值特征。
剪纸作品不仅仅是对客观事物的描述,更是艺人内心世界、审美情感和生活感悟的抒发。
在剪纸作品中,可以看到艺人用剪纸工艺创造出的寓意深刻的艺术形象,这些形象既有中国古代文学、神话传说和民间传统节日的主题形象,又有对自然景观、日常生活、人情世故的表达。
通过对情感的抒发和表达,民间剪纸作品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情感共鸣,使人在欣赏剪纸作品时,能够感受到艺人的内心情感和审美追求,产生心灵的共鸣。
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民间剪纸以其独特的图案、技艺和情感表达,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和生活情感,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特征。
它既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又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形式,其审美价值不仅表现在形式美感上,更是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情感共鸣。
相信在当今社会,通过对民间剪纸艺术的传承和弘扬,将能够使这一瑰宝得到更多人的喜爱和认可,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民俗文化的特征、功能与传承
民俗文化的特征、功能与传承一、本文概述民俗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社区的历史记忆、生活方式、信仰习俗和审美观念。
它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活态的文化传承,深深地植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本文旨在探讨民俗文化的特征、功能及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方式,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保护这一独特而宝贵的文化遗产。
我们将首先概述民俗文化的核心要素,然后分析其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最后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背景下实现民俗文化的有效传承。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二、民俗文化的特征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具有一系列鲜明的特征。
它体现了深厚的历史积淀性。
民俗文化往往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承载了一个民族或群体的历史记忆和文化传统。
这种历史积淀性使得民俗文化具有深厚的底蕴和独特的魅力。
民俗文化具有鲜明的地域性。
不同的地域环境、自然条件和社会背景,孕育了各具特色的民俗文化。
这些文化形式在地域的限定下,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点,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者,民俗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性。
它是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共同创造和传承的,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参与性。
无论是节日庆典、婚丧嫁娶,还是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民俗文化都渗透其中,成为人民群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文化还具有传承性与变异性。
一方面,民俗文化通过口口相传、代代相传的方式,在人民群众中得以传承和延续。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民俗文化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异和创新。
这种传承性与变异性相结合,使得民俗文化既保持了传统的精髓,又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民俗文化还具有功能多样性。
它不仅具有物质层面的实用价值,如手工艺品、建筑艺术等,还具有精神层面的价值,如道德教化、审美愉悦等。
民俗文化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发挥着多重功能,满足了人们的精神和物质需求。
三、民俗文化的功能民俗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多重功能,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山西民间刺绣的艺术审美特征
山西民间刺绣的艺术审美特征一、历史渊源山西是中国的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古代商贸往来频繁,文化交流广泛。
山西民间刺绣在这种文化环境下,得以不断吸收外来的绣艺技术和刺绣图案,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据史书记载,早在东周时期,山西的绣工就已经十分繁盛,而到了唐代,山西绣品更是被誉为“山西绣宝”。
由此可见,山西民间刺绣的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深受当地人民的热爱和推崇。
二、工艺特点山西民间刺绣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细腻的刺绣图案而著称,技艺主要包括绣线选取、绣针使用和刺绣方法等。
在绣线选取方面,山西民间刺绣较为讲究,选材考究,绣线质地细腻,质地均匀,色彩鲜艳。
在绣针使用方面,山西民间刺绣注重细节处理,绣针绣法独特,针脚灵活多变,变化丰富,富有立体感和层次感,极富观赏性。
在刺绣图案方面,山西民间刺绣更是以其图案繁多、题材广泛、构图精美、富有民俗特色而独树一帜。
刺绣图案内容主要包括花鸟、山水、人物、传统纹样等,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栩栩如生,极富艺术价值。
三、审美特征1. 民俗特色鲜明山西民间刺绣的审美特征之一是民俗特色鲜明。
山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而山西民间刺绣正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下形成并不断发展起来的,它对山西的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有着深厚的感情。
经过长期的发展,山西民间刺绣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风格,其图案构图大多以当地的风土人情、历史传说、传统习俗等为题材,民间刺绣中常见的花鸟、动物、山水等图案都具有浓厚的山西地域特色,通过这些图案,人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山西人民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2. 色彩斑斓丰富山西民间刺绣以其色彩斑斓、丰富多样而著称。
在山西民间刺绣中,色彩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它不仅能够突出图案的立体感和层次感,更能够表现出刺绣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追求。
在山西民间刺绣中,常见的颜色有红、绿、黄、蓝、白等,而这些颜色经过巧妙的搭配和运用,既能够呈现出绚丽多彩的艺术效果,又能够寓意吉祥和美好的寓意。
论述民间工艺设计的审美特征
论述民间工艺设计的审美特征
民间工艺设计是指在民间传统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具有实用功能和审美价值的手工艺品设计。
它体现了特定地域、特定群体的文化内涵和生活方式,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以下是民间工艺设计的几个常见的审美特征:
1. 自然主题:民间工艺设计常以自然为主题,表现对自然界的崇敬和喜爱。
例如,以花草、动物、山水等自然元素为图案或装饰,展现自然景观和生态环境。
2. 生动活泼:民间工艺设计注重表现生活的欢乐和活力,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符合人们对快乐和幸福的向往。
例如,中国剪纸、彩绘脸谱等作品常常充满活力和动感。
3. 寓意象征:民间工艺设计常以象征和寓意的方式来传达信息和情感。
通过具象的图案和符号,传达出特定的寓意和祝福。
例如,中国的福字、龙凤等设计,常被用于表达祝福、吉祥和美好的愿望。
4. 手工技艺:民间工艺设计通常注重手工技艺的精湛和传承。
手工制作过程中的细节和纹理展现了作者的技术和灵感,给作品带来独特的质感和韵味。
5. 色彩运用:民间工艺设计中的色彩运用丰富多样,常以明亮鲜艳的颜色为主,形成鲜明对比和丰富的层次。
同时,也会根据不同的地域和文化背景选择特定的色彩搭配,体现出地方特色和文化意义。
6. 对称与平衡:民间工艺设计中常以对称、平衡的形式组织图案和布局,给人以稳定、和谐的感觉。
这符合人们对平衡和秩序的追求,也反映了民间文化中的审美取向。
总之,民间工艺设计具有自然主题、生动活泼、寓意象征、手工技艺、色彩运用以及对称与平衡等审美特征。
这些特征体现了民间工艺设计的独特魅力和文化传承,也是其与其他设计形式的区别之处。
民间刺绣作品的审美特征
民间刺绣作品的审美特征民间刺绣作品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风格、丰富的色彩、精湛的技艺以及深厚的文化内涵上。
首先,民间刺绣作品的风格多样且独具特色。
不同地域的民间刺绣作品展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如苏绣、粤绣、湘绣等,每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造型风格。
苏绣注重线条的流畅和色彩的变化,粤绣以刺绣密集、线条细腻著称,湘绣则以其神秘的色彩和深刻的文化内涵而闻名。
这些不同的风格为民间刺绣作品赋予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
其次,民间刺绣作品的色彩丰富多样,通常采用明快活泼的色调,能够给人以愉悦的视觉感受。
在刺绣作品中,色彩的运用非常重要,不仅能够丰富作品的表现力,还能够体现民间文化的特点。
比如在苏绣中,使用清雅淡然的色调,给人以宁静、优雅的感觉;在湘绣中,常常运用饱满的红色和淡雅的绿色,体现出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底蕴。
此外,民间刺绣作品的制作技艺要求极高,刺绣师们需要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和不懈的努力才能掌握精湛的技艺。
他们需要精心挑选细腻的刺绣针和上等的刺绣线,需耐心地一针一线地绣制,确保作品的细节处理得当,线条流畅自然。
这些精湛的技艺使得民间刺绣作品不仅表现出高超的手工水平,更展现出独特的美感和魅力。
最后,民间刺绣作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着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
刺绣作品常常以当地的传统故事、神话传说或者风俗习惯为题材,通过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色彩,生动地展现出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观赏性,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为人们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综上所述,民间刺绣作品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风格、丰富的色彩、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内涵上。
这些特征使得民间刺绣作品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形式,不仅展现出美的意境,更传承着民族文化的精髓。
希望大家在欣赏民间刺绣作品时,能够更加深入地感受和体会其中蕴含的美和智慧。
民族文化民间艺术论文-民间艺术论文-艺术论文
民族文化民间艺术论文-民间艺术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一、民间符号、地域民俗、人文风情的生动演绎中国是多民族聚集的国家,得益于本民族文化传统的滋养,各民族、民间艺术种类繁多别具特色,地域性构成民族区域的文化标志,塑造了不同民族的文化性格,代表着人们的生活习尚,体现出浓郁的民俗色彩和地域风情。
如陕北剪纸,东北皮影、蛋雕,徽州三雕,河南的年画,唐卡等,④透过不同形式的民间美术,人们可以窥探到不同民族、区域的民间礼仪、民俗风情、审美情趣。
内容丰满形式多样,原汁原味的自然流露,随性而质朴的表现风格,具有感人的力量,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和乡土情结。
在海纳百川中汇入华夏文明的源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作为北方的画家,应着眼于北方的人文景观地域特色,在我国北方,流人文化、鹤文化、冰雪文化、工业文化包含着东北特有的生态文化资源,是历史发展的人文印记,“鹤”被誉为神鸟,生态鸟、吉祥鸟,它以形态之美、色彩之美、声韵之美而著称。
它的姿态优雅、本色天然,在芦荻雁荡生生不息,群鹤翔舞蔚为壮观。
鹤已成为北方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养分。
白山黑水的冰雪世界孕育了北大荒版画,冰雪文化构成东北最具品牌的旅游产业,演绎为城市的文化气质。
纪念册、旅游工艺品、摄影、雕塑、浮雕、壁画等,作为公共空间艺术从题材到形式是城市文化的标志和符号。
北方的画家应更加关注北方的地域民俗中典型化的原始生态,地域性的民族、民间艺术独有的人文风情。
北方,沼泽湖泊、沃野千里,南方多石林舟桥,湖畔观荷柳暗花明,北方多森林平原,白山黑水冬花雪韵。
北方的桦树皮制作的工艺品以天然本色、自然肌理与精美手工艺巧妙结合,尽显天然气象,北方的达斡尔族、鄂伦春族的田园渔猎生活,体现了人与自然天地和谐共生。
驯鹿、帐篷、雪橇,不惧寒酷的生活,就是他们与世相处的存在方式。
他们使用的弓箭,取自天然,造型精美,手工技艺精湛,以兽皮自作服饰,传统饰品、一派天然本色。
论民歌的概念及其审美特征
论民歌的概念及其审美特征民歌是指在民间流传的歌曲,是一种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音乐形式。
它是人民创造的艺术珍品,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特征。
一、民歌的概念民歌是指在民间流传的歌曲,是一种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音乐形式。
它是人民创造的艺术珍品,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特征。
民歌的创作和传播不受任何官方机构的干预,是人民自发的文化活动,因此具有鲜明的民间性和群众性。
二、民歌的类别民歌的类别繁多,可以按照地域、内容、形式等多种方式进行分类。
按照地域划分,可以分为北方民歌、南方民歌、西南民歌、西北民歌等;按照内容划分,可以分为劳动民歌、爱情民歌、战争民歌、祭祀民歌等;按照形式划分,可以分为叙事歌、抒情歌、舞蹈歌等。
三、民歌的审美特征1. 简朴自然民歌的创作和演唱都非常简朴自然,没有任何矫揉造作的成分。
歌曲的旋律简单易懂,歌词朴实无华,表达了人民的真实感受和情感。
2. 情感真挚民歌的歌词通常表达了人民的真实感受和情感,具有浓郁的情感色彩。
歌曲中的情感真挚动人,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3. 地域特色民歌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反映了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不同地区的民歌在旋律、歌词、演唱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
4. 群众性民歌的创作和传播都是由人民自发进行的,具有鲜明的群众性。
歌曲的演唱者和听众都是普通百姓,歌曲的内容也贴近人民的生活和情感。
综上所述,民歌是一种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的音乐形式,具有简朴自然、情感真挚、地域特色和群众性等审美特征。
它是人民创造的艺术珍品,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民间美术审美特征
民间美术审美特征
民间美术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活性:民间美术关注的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情感和体验,注重真实性和可感知性。
作品中常常描绘出农民、工人、手工艺人等普通人的生活场景和劳动情景,强调日常生活细节的真实刻画。
2. 手工艺性:民间美术作品通常是由手工制作而成,强调精细的手工艺技巧和独特的工艺传统。
这些技艺和传统一般是代代相传,通过手工制作使艺术作品具有独特的个体性和文化内涵。
3. 象征性:民间美术作品常常使用象征性的符号和图案来表达深层的内涵。
这些符号和图案常常具有特殊的意义和象征性,如花纹、图腾、装饰等,能够代表某种文化、信仰或价值观念。
4. 装饰性:民间美术作品通常以装饰为主要目的,注重作品的表面效果和视觉冲击力。
通过色彩的鲜艳、线条的夸张和形状的独特来追求装饰效果,使作品具有吸引力和辨识度。
5. 托物性:民间美术作品往往以物品或工艺品为载体,将艺术与实用相结合。
因此作品常常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托物性,如陶瓷器、织物、雕塑等,使人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欣赏和使用这些作品。
总的来说,民间美术的审美特征强调真实、手工、象征、装饰和托物等,以表达普通人的生活情感和文化内涵。
这些特征使
民间美术作品具有独特的个体性和文化魅力,成为人们对美的理解和追求的一种方式。
民间工艺美术论文六篇
民间工艺美术论文六篇民间工艺美术论文范文1民间工艺美术源远流长,具有广泛而深厚的群众基础,蕴含着最丰富历史文化内涵,其民族地域特征最鲜亮,其民族文化表征最显著。
民间工艺美术来源于群众,具有广泛的识别性和鲜亮的共性。
平面广告设计作为现代艺术的一种形式,无时无刻不在受着民间工艺美术的影响。
但是这种影响往往是被动、自发的,而不是主动、自觉的。
这种被动与自发性主要体现在:或仅是平面广告设计个案中实行或选取了民间工艺美术的某一种形式,或在平面广告设计个案中受民族文化、民族美术的影响而潜意识地体现一些民族文化、民族美术的特征。
事实上,作为现代艺术的特别表现形式,平面广告设计的一条最基本原则——易读性,即能精确传达信息,让受众清楚理解广告所表达的意思。
把民间工艺美术的思维、理念、特别表现手法、表现形式、造型特征运用在平面广告设计中,更有利于为群众与广告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从而更有效地形成广告效应。
尤其是品牌推广本身必需具有入乡随俗的特点,民间工艺美术为品牌推广的平面广告设计地域化、特色化供应了依据。
平面广告设计要走出一条“民族共性”的道路,就必需根植于民族文化土壤中,并进行具有制造性的转化。
二、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及对平面广告设计的启示(一)郴州民间工艺美术郴州民间工艺美术,是郴州当地文化与中原文化、客家文化与岭南文化的相互融合的独特产物,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艺术思维、艺术理念、艺术特征、艺术形式等方面具有鲜亮的共性。
但是在长期的实践中,郴州民间工艺美术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传承和运用。
在分析整理郴州民间工艺美术的基础上,充分挖掘郴州民间工艺美术的乐观因素,并制造性地应用于平面广告设计和平面广告设计教学中,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究,具有肯定的乐观意义。
郴州民间工艺美术是湘南民间工艺美术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目前,专家学者们讨论以郴州市民间工艺美术为主要,然后辐射整个永州市和衡阳市,即湘南地区。
关于民间美术的造型特征与文化意义解读
关于民间美术的造型特征与文化意义解读民间美术是广大民间艺术家在日常生活中创作的一种表现形式,代表了民间文化的特点和艺术追求。
民间美术的造型特征和文化意义十分丰富,下面就根据我的研究和观察,对民间美术的造型特征和文化意义进行解读。
民间美术的造型特征在于其反映了民间生活的真实和多样性。
民间艺术家常以自然景物、农民生活、传统节日等为题材,通过他们的独特视角和创作技巧,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微之处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呈现在作品中。
老百姓经常使用的物品、有趣的场景、民间传说等都成为了民间艺术创作的素材。
这些作品不仅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同时也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活状态和心态。
民间美术的造型特征还表现在其注重具象和象征的表达。
民间美术作品通常采用明快的色彩和粗犷的线条,用夸张的造型和简洁的符号来描绘人物形象和事物景物。
这种形式的表达不仅可以直观地展示出民间艺术家的审美追求,更能够让观者从中感受到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和寓意。
民间美术的造型特征还表现在其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个地方和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艺术表达方式。
民间艺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所以每一种民间艺术形式都会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
在中国的各个地区,会有不同类型的剪纸、泥塑、木雕等民间艺术形式,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造型特征和文化寓意。
民间美术的造型特征和文化意义是多方面的,它既反映了民间生活的真实和多样性,又注重具象和象征的表达,同时还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
通过对民间美术的研究和欣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
山西民间刺绣的艺术审美特征
山西民间刺绣的艺术审美特征山西民间刺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种刺绣的艺术审美特征精湛,不仅在民间流传广泛,也受到了众多艺术家的追捧,成为了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1. 精雕细琢,技艺精湛山西民间刺绣的技艺精湛,精雕细琢,每一针每一线都是艺术家精心创作的结果。
刺绣的针法主要以刺绣针、平针、鱼针等为工具,绣线多为棉线、丝线、金银线等多种不同类型的材料,其绣法先后包括了直线绣、缠绕绣、交叉绣、描线绣、剪纸绣等多种不同的技法,所以在设计和构图上要求更高,这也是其艺术审美特征之一。
2. 色彩鲜艳,层次分明山西民间刺绣的色彩鲜艳,层次分明,其色彩独到,以红、绿、黄、紫等为主色调,以蓝、黑、白等为辅色。
这些色彩用于绣制不同的图案,尤其是那些颜色斑斓、层次分明的图案更受人们的喜爱,其艺术审美特征也因此更加突显。
3. 形象逼真,富有象征意义山西民间刺绣的图案富有象征意义,多数选取花鸟、虫鱼、山水、人物等为题材。
这些图案在线条表现、色彩运用、造型塑造方面都非常精湛,而且细节部分也刻画得非常真实和逼真,这种逼真和真实性表现出山西民间刺绣的艺术审美特征。
4. 反复推敲,画意流畅山西民间刺绣的艺术反映了作者对图案的理解,并且经过反复推敲,通过刺绣技艺的表现,呈现出其画意的流畅性。
这一点表现在大型作品的线条中,也表现在完成的作品的整体感觉中,其余细节如花朵、叶子、虫鱼的造型、表现等也有良好的流畅感,这些都是山西民间刺绣的艺术审美特征之一。
二、小结综上所述,山西民间刺绣的艺术审美特征是极其精湛的,一针一线都蕴含着艺术家的智慧和创造力,在细节处理和整体运用上都表现得非常优秀,以至于其艺术价值不仅仅是表现在技艺上,更体现在文化内涵上,成为了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国家文化的重要遗产。
因此,在今后的传承发展中,我们应该更好地弘扬山西民间刺绣的艺术价值,让其在现代文化青年之中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汉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
汉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汉族民间舞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在漫长的岁月中,汉族民间舞蹈不断发展和演变,在民间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其审美特征丰富多样,深受人们喜爱。
本文将从动作、音乐、服饰和表演形式等方面,探讨汉族民间舞蹈的审美特征。
汉族民间舞蹈的动作审美特征体现在舞者的身体姿态和舞蹈动作上。
汉族民间舞蹈动作以柔美为主,舞者在舞台上展现出柔美、婉转的形体,如流云、飘逸的柳枝,缓缓轻摇的莲花等。
舞蹈动作以舒展、圆润为主,如舞蹈中的转身、起身、下蹲、抬臂等,都显得优美而大方。
舞者的舞姿还要求有舞蹈美感,如修长的腿部线条,优美的舞姿,都是汉族民间舞蹈审美特征的重要表现。
音乐是汉族民间舞蹈的灵魂,对于舞蹈的审美特征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汉族民间舞蹈中,音乐旋律起着引导、烘托舞蹈氛围的作用。
汉族民间舞蹈的音乐多为优美的民族乐曲,如古筝、琵琶、二胡等乐器的演奏,悠扬的旋律常常使人们陶醉其中。
音乐的节奏和力度也与舞蹈动作相呼应,使舞蹈更加协调和美观。
在音乐和舞蹈的结合中,观众能够感受到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感。
汉族民间舞蹈的服饰审美特征也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汉族民间舞蹈的服饰多为传统汉族服饰,如汉服、旗袍等。
服饰的色彩和图案往往与舞蹈的主题、氛围相呼应,增添了舞蹈的视觉冲击力和审美价值。
舞者的头饰、饰品等也是汉族民间舞蹈的重要审美特征之一,它们不仅能够烘托舞者的形象,还能够为舞蹈增添一份古典的韵味和民族的特色。
汉族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也是其审美特征之一。
汉族民间舞蹈的表演形式多样,有独舞、对舞、群舞等形式。
不同的表演形式体现了舞蹈的不同审美特征,独舞能够更好地展现舞者的个性和舞蹈技巧,对舞则更多地强调了舞者之间的默契和配合,而群舞则更能够展现出舞蹈的整体氛围和力量感。
这些不同的表演形式都为观众呈现出了不同的审美视觉享受。
简述民间艺术的审美特征
简述民间艺术的审美特征民间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朴素自然:民间艺术追求自然简朴的美,主题和技法上不做作。
这种朴素自然的美学特征,反映了劳动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敬畏。
2.圆融和谐:民间艺术在布局结构上追求和谐,色彩明快Soft,给人以温和圆融之感。
这种美学特征体现了民间艺术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追求。
3.装饰性:民间艺术在创作过程中注重重复图案和线条的运用,具有强烈的装饰性。
这种装饰性不仅增添了民间艺术的美感,也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4.趣味性:民间艺术注重作品的趣味性,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表现手法,让作品充满幽默诙谐的意境,富有生活趣味。
这种趣味性使得民间艺术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富有生命力。
5.昂扬向上:民间艺术在色彩和表现手法上追求积极向上,色彩明亮、线条奔放,充满阳刚之气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这种美学特征体现了劳动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乐观态度。
6.技法简练:民间艺术在技法上注重简单实用,普通民众容易掌握。
这种简练的技法使得民间艺术更加贴近大众,体现了民间艺术的人民性。
7.地方特色:不同地域的民间艺术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体现了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交融。
这种地方特色使得民间艺术更加丰富多彩,充满了地域魅力。
8.功用性:民间艺术追求实用价值,与生活需求紧密结合。
无论是生活用品、节庆装饰还是表演道具,民间艺术都强调其实用功能和文化内涵的结合。
9.集体创作:民间艺术作品往往是集体创作的成果,不强调个人风格。
这种集体创作的方式使得民间艺术更加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群众性,能够更好地反映劳动群众的生活和情感。
综上所述,民间艺术的审美特征表现在朴素自然、圆融和谐、装饰性、趣味性、昂扬向上、技法简练、地方特色、功用性和集体创作等多个方面。
这些特征反映了劳动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也体现了民间艺术独特的美学价值和人文精神。
民间美术特征浅析论文
民间美术特征浅析论文民间美术特征浅析全文如下: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民间美术作为一种文明的传承更应该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民间美术的特征进行了解析。
一、民间美术的特征民间美术不同于华贵绚烂的宫廷美术或者风雅卓绝的文人士大夫美术,它是扎根于民间日常生活中的艺术,蕴涵着质朴、率真、大方、健康等艺术特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其反映内容涉猎广泛,包含了各民族和各地区的日常生活、节日庆典、战争狩猎、礼仪宗教等。
民间美术的艺术往往依赖于其实际使用功能,使这种艺术品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能满足精神生活的需求,所以民间美术宗旨是追求物质和精神的和谐统一。
这是因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创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人们的精神世界的追求又给民间美术提供了保障与发展的基础性。
因此,中国的民间美术包含了劳动人民独特的精神和美学风格,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民间美术主要有以下特点:一独创性中国民间美术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通过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与其他艺术形式有异的只属于我国的独特创作。
二实用性它包括生产、生活的基本必需品,涵盖节日、习俗、信仰、禁忌和艺术生活,它们源自于社会生活和艺术。
三装饰性民间美术的装饰效果颇具中国民间艺术特色,而且不论造型还是色彩都具有很鲜明的民族特色。
其装饰性体现在很多方面,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
这些装饰效果具有非常典型的中国特色,来源于生活和劳动创造。
四区域性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特征,民间艺术形式与风格的不同与地区不同相关,区域性对民间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民间艺术的多样性和其他特性差异。
二、民间美术的艺术价值民间美术是一种艺术形式,其意识形态的风格明显,与精神文化相融合。
许多新年的绘画、剪纸、木雕、石雕、荫罩、面具、玩具等都属于艺术精神的范畴。
这种艺术的产品都或多或少地包括信仰、情感、娱乐和其他的精神内涵,并具有审美特征突出的特点。
学年论文民间文学
课程成绩课程民间文学姓名学号专业年级指导教师2012年 6 月 10 日民间文学的特征民间文学是一个民族民众传承的生活文化之一。
它是伴随着民众生活的一道生长、发展的,因而它本身蕴含着民间文化的诸多要素,在其形成机制、存在状态及文化功能等方面,明显区别于作家文学,在创作、流传方面,有它自己的特点。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创作、流传中的集体性创作、流传中的集体性特点,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文学的重要标志:作家的创作,主要以个体方式进行;民间创作,则是一种群体性的审美活动。
民间创作,是一种集体审美意识的实现。
民间文学作品,具有集体创作、集体流传、集体加工、集体保存、为集体服务的特点。
一个作品的产生,不是某一个人就能完成的。
各种劳动号子、锣鼓秧歌不必说,即使最初是由某个人单独创作的作品,一经流传,便自然地归属集体所有。
而且,创作主体、对象与接受主体之间的位置常常是可以调换的,今天,他是一个故事的听众;明天,他又成了这个故事的讲述者;后天,第三者也许会把前两人一起编进故事里再去传讲。
这样,劳动大众都可以是创作者,但谁也不是某篇具体作品的专利者。
二、创作、流传中的口头性民间文学的载体,是民众的口头语言。
民间文学用口头语言进行创作,同时又通过口头语言进行传播,而且大部分作品都保存在民众口头上,如讲故事、说笑话、唱山歌、猜谜语等,因此,口头性特点,是民间文学区别于作家书面文学的本质特征。
三、创作、流传中的变异性由于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所以它本身总是呈现出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
与作家书面文学的稳定性相比,变异性是民间文学的又一重要特点。
民间文学以口耳相传,口传心授为其主要方式。
讲述、传播过程是动态的。
每一次传述,都可能是作品再创造的过程。
即使被记录入册,在民间口头流传时,仍会不断变化,从这个角度讲,民间文学永无定本。
四、创作、流传中的传承性民间文学虽然因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缘故,经常呈现出不断变化的状态,然而,正因为如此,也使它本身存在着一系列相对稳定的因素,从而便民间文学代相递传,形成传统,这便是民间文学的传承性特点。
民间美术特征浅析
民间美术特征浅析民间美术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其特征十分鲜明且具有代表性。
它不但反映了民间生活和社会风俗,还融合了丰富的神话传说和民间传统,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风格和艺术表现手法。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关于民间美术的特征。
一、题材广泛民间美术作为表现民间生活、民俗节庆和神话传说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其题材十分广泛。
民间美术的题材可涵盖自然景观、生物、人物、字画、剪纸、面具等多个领域,其中以天地人为主要题材,同时也表现了人们的情感、信仰和民族性格。
以中国传统的剪纸艺术为例,剪纸的题材大多取材于民间的传说、戏曲、风俗习惯等,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仅能展现出中国民间文化的独特魅力,而且还能彰显出民众的情感世界和精神生活。
二、形式多样民间美术的形式多样,表现了处处暗含着文化的民俗、宗教、神话、传说,时刻保留了古老文化的珍贵遗产。
比如木雕、石雕、泥塑、服装、头饰等多种形式,它们所用的材料和工艺决定了其表现特点。
民间美术的手工制作方式、技艺技法和装饰风格,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审美风格和艺术特征。
石头雕刻在中国的民间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自古已有很高的创作水准。
而在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木雕艺术的发展十分繁荣,其工艺精湛、形式多样,创作出了大量高水准的作品。
三、以民间艺人为主导民间美术是民间文化的一部分,而民间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民间艺人的努力和创造。
民间艺术是在人民群众中不断流传的,最初是由一些民间手工艺人传承下来并发展成为了一种艺术形式。
而民间艺人的创作直接受到人民群众的关注和支持,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不断地传承,将民间美术文化不断推进到新的高度。
四、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民间美术作为民族艺术的一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它表现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独特的审美意识和创造精神,充分反映了民族生命力、历史文化和精神风貌。
例如,在中国的蒙古族中,有一种独特的绣花工艺——蒙古族刺绣。
这种刺绣风格甚为独特,展示了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和精神世界。
山西民俗文化山西民俗文化论文范文2篇
山西民俗文化山西民俗文化论文范文2篇山西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山河秀丽、风景优美,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民间文化丰富的多民族地区。
山西民歌中民俗元素无处不在,无论是演唱形式还是作品创作风格都是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过程,我们醉心于这样纯粹震撼的乡土歌声当中,并被其中深刻浓厚的民俗意蕴深深感动。
山西民俗文化论文篇1 浅析山西民歌的民俗意蕴[摘要] 文化存在与文化心理之间的联系不仅表现在艺术内容之中,从艺术作品中涌现出来的地方特色及民俗气息我们也同样能够感受到艺术本身的文化意蕴,民歌正是基于乡土气息和文化韵味发展而来的一种特殊艺术表达形式。
民歌意象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民歌深刻内涵与文化外延的有效呈现,从民歌中散发而来的民俗意蕴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难以比拟的。
本文从山西民歌的外延与内涵出发,试图以山西民歌为窗口来窥测山西地区深厚的民俗文化。
[关键词] 山西民歌;民俗文化;美学意蕴;地方特色一、引言作为中华语言词库当中最为复杂和最具地方特色的语系之一,山西地区方言文化对于语言学的研究意义重大。
基于山西方言发展而来的山西民歌是华夏文明与黄土高原文化底蕴的有效碰撞,以此形成的黄河乡土文化深刻展现了当地浓厚淳朴的民生与民情,其深刻的民俗意蕴令人叹为观止。
民俗文化作为山西地区民众生活的一种凝结与概括,在山西民歌演唱过程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正是这样一种无意识折射过程使得山西民歌中蕴含的民俗意蕴显得如此真实与自然,是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
山西民歌中民俗元素无处不在,无论是演唱形式还是作品创作风格都是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过程,我们醉心于这样纯粹震撼的乡土歌声当中,并被其中深刻浓厚的民俗意蕴深深感动。
二、山西民歌与人民生活的关系作为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的山西,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化宝藏的汇集地,而山西民歌正是山西众多文化瑰宝中的璀璨明珠。
山西民歌在黄土高原文化洗礼下显得风姿绰约,我们在感受山西民歌质朴、纯粹、鲜活、融洽演唱风格的同时也不禁被其中深刻浓厚的民俗美学意蕴深深吸引,不由驻足停留,细细品味山西民歌中只可意会的民俗底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间文化的审美特征研究和越南民间绘画的介绍1研究的问题1.1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对一个国家而言,文化可以创造生产力、提高竞争力、增强吸引力、形成凝聚力。
它事关立国之本、治国之道、兴国之路。
越南共产党一向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重要强调文化是发展方向的思想的基本。
1.2研究的目的了解审美文化的具体含义,把握审美文化的变动规律和特点;掌握审美文化的划分及其标准,认识民间文化的审美文化功能及美育实施途径。
用民间文化的审美理论了解越南绘画,同时想介绍越南传统绘画。
1.3研究的价值从具体而多样的审美文化形态出发去思考美育的社会发展使命;以具体、生动的典型实例为中介,把握审美文化形态的特点及其美育功能;如有条件,以实地考察的方式理解高雅文化、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审美功能。
2研究的内容2.1什么是民间文化?在什么是“民间文化”的问题中,首先会遭遇什么是“民间”的争论。
民间文化可以用两个英文词语表示,一是folk culture,一是civil culture。
我们采用的是后者。
civil culture的意思应该是“市民文化”;而folk culture的意思则是“民间文化”。
另外,folk,主要涉及的是农民群体,这也符合当民间文化主要分布在农村这一现实情况。
当然,“民间”一词的含义还要复杂得多,至少在精英知识分子的想象之中,“民间”是一个自足的社会实体;如果和高雅文化、大众文化相对照,民间文化的受众群体更多的就是这样一个保存了较多传统色彩、具有自身生活意义的理解方式的人们。
在他们身上,“文化的自觉意识是相对最少的。
2.1.1从社会分层上看,民间文化是一种来自社会内部底层、由平民自发创造的文化。
钟敬文先生在《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一书中指出:“我向来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三个干流:首先是上层社会文化,从阶级上说,即封建地主阶级所创造和享有的文化;其次,是中层社会文化,城市人民的文化,主要是商业市民所有的文化;最后,是底层社会的文化,即广大农民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
按照这个理解,所谓民间文化指的是由劳动人民自发创造、自己享用的一种文化形式。
劳动人民所处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上的地位,决定着他们所创造的文化的特点,都是与他们的生活密切关联着。
诸如劳动的号子、生活中的情歌、张贴在自家墙上的字画、在茶馆里面传唱的大鼓和京戏、街头的杂技、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正是来自于劳动人的生活实践活动。
在民间文化之中,作品有谁完成和怎样完成常常是不重要的。
许多民间文化的审美形式是由众多的劳动者出于本能喜好或者劳动需要而自发创造出来的,并且会在其流传过程中,由经过无数人们的改编、重写、遗忘和增补,成为体现他们实际生活的活泼泼的文化样式。
2.1.2民间文化是一种具有农业社会生活的背景、保留了较多传统色彩的文化。
民间文化首先具有一种农业社会的历史背景,是在工业化文明到来之前就已经产生、发展并成熟了的文化形态。
钟敬文先生的《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在描述奴隶社会文化向农业社会文化的形成时说:“咒语多变成颂歌。
植物的精灵在神话传说中抬起头来。
铜器的艺术品,驱逐了骨器及石器的。
总之,是农业的文化代替了畜牧的(或狩猎的)文化。
这种两千年前编粗略地形成了的生活模式,直到现在,还大部分地在民间传承着……它大略仍然保存着昔日的形影。
它的主调没有根本的变动。
”显然,从民间文化自身的文化特性上面说,它保留了相当多的传统农业社会的气息。
如许多民间文化中都还遗留着原始的民风、民俗,甚至还有一些古代巫术、神话、宗教的色彩。
比如过年时的祭祖、黏贴门神等活动,就包含了浓厚的乡土巫术色彩。
从这样的角度来说,我们所讲的民间文化不同于“市民文化”和“乡土文化”,前者主要建构在都市化生活的背景上,后者主要指的是一种农村的文化。
首先,民间文化不等于市民的、市井的文化,市民文化主要生存于城市化和都市化的背景之中,并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日益感染着现代社会的生活气息。
在今天看来,构成市民文化主体的也是居住在城市之中,并接受过一定程度的文化教育的人们。
民间文化则是一种偏于传统的文化形式,他们的受众大多没有接受过市民的良好教育。
更为重要的是,虽然在现代都市中依旧保有部分民间文化,但是,民间文化的主要流传地域仍旧是在农业性的城乡。
但是,民间文化也不同于乡土文化,民间文化一般是在一定区域内经过了相当时间的集体流传以后,形态上已经比较成熟的文化;而乡土文化则有可能只是小范围内的文化形式,或者是一种个人创作的、新创生的、仿民间文化形式的艺术;另外,民间文化也涵盖着城市中的部分文化,如天津快板、北京大鼓、相声等等,而乡土文化则仅限于“农村”。
综合上述,我们认为,所谓民间文化,指的是民间文化是由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创造的、古往今来就存在于民间传统中的自发的民众通俗文化。
2.2民间文化的审美特征民间文化既然是一种民间自发生成、创造的文化,它就必然和民众的生活密切相关。
这就表现在其基本的审美倾向和作品目的方面。
总的来说,民间文化的基本审美特征就是其“自娱自乐”的特点。
因此可以说,民间文化是一种“自娱自乐型”的:立足于民众生产、生活的具体背景,以一种通俗活泼的形式,所自发创造出来用以娱乐民众自我的文化形态。
按照这一理解,民间文化的具体特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2.2.1自发性(1) 任性而作、随处可作。
从民间文化作品的创作过程来讲,自发性体现在其创作的任性而作、随处可作的特点上。
像那些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众口传唱的民谣山歌、奔放热情的劳动号子、俯遗即是的笑话谚语,还有街头巷尾的杂耍、家家墙上的年画、飞梭织就的锦绣、姑娘送情的荷包……这些民间审美文化产品,都可以说是出于自然、浑然天成,充分体现出民间文化的自发性。
事实上,许多民间文化作品是民众在生活实践过程中自发的、本能的创作的结果。
拿俚转去,落雨着着,也是好格。
”在这里,老道士随口道来,却又合乎经文的形式,朴实、真切,充分说明了民间文化“创作”的自发性特点。
(2)自我娱乐、自我消遣。
从作品的写作目的来看,民间文化是大多是一种无名无姓的人们在其生活过程中制作的,因此,民间文化不像高雅文化那样总是要在艺术作品中表达深刻的道理、启蒙接受者的思想、进而完成一定的社会性的人物或指标,而时常是在自我娱乐、自我消遣的轻松前提下随口道来、随手作来的;它也不像大众文化那样按照市场化原则、经过集体的专业制作人员精心筹划、最终形成一定的模式化的、流行性的审美产品,而是在流传过程中,率性而作、随心而改,不必顾虑人们是否接受、作品内容是否成熟、有吸引力等等。
总而言之,自发性是民间文化的总体特性,也是他和高雅文化、大众文化最为明显的区别之处。
2.2.2传承性民间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这就是其“传承性”。
事实上,民间民众的生活方式就是通过一代代的传承而逐渐发展、流传下来的。
体现在他们所创造的民间文化上面,就是言传身教,口口相传。
(1)言传身教。
传承性可以在民间文化作品的逐渐形成方面体现。
比如那些在在广大群众之中流传极为广泛的评书,像《杨家将》、《说岳全传》、《隋唐演义》、《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等,都是在民众之中流传了很久,然后不断地经过一些人的整理、改编,逐渐形成为今天刘兰芳、袁阔成口中的样子。
这样一个特性造成的结果是,民间文化作品中保留着大量的传统情趣和气息,往往以一定相对固定的形式千百年来流传。
如一直以来口口相传的京戏,从内容到技巧,小到一句唱词、大到整个曲目,常常是师傅教徒弟、徒弟再教徒弟,许多在舞台上有着精湛技艺的老艺术家,用他们的动人表演感动无数观众,可是当你问他为什么这个地方这样处理、而那个地方有那样处理时,他们常常毫不犹豫地说,师傅教的呗!师傅教成这样,作品最终就成了这样,这已经是民间文化中不争的事实了。
(2)口口相传。
传承性还表现在民间文化作品的散播和接受过程中。
“面对面”(face to face)就是其重要特点。
诸如民歌、传说、谚语、戏曲、评书等等民间文化作品,都需要实地表演、亲身展示或者付诸行动等,这些艺术形式散播于村坊市井、街头巷尾,也出现在庭院房中、流传在欣赏着自己的口里、手上。
2.2.3通俗化和程式化(1)形式的通俗化。
作为自娱自乐型的文化,民间文化的形式特征也是比较明显的。
首先是形式的通俗化。
通俗易懂,大众文化和民间文化都具有这样的特点。
但是,民间文化的通俗化不像大众文化那样,是经过了精心打造的结果,而是其贴近民众的生活、采用与自身生活实践紧密关联的语言、素材的结果。
朴实的风格、真切的情感、没有高深意义的主题、人人都懂的语言……总之,朴实简明、活泼可喜、喜闻乐见,是民间文化的形式特点。
(2)文体的程式化。
喜闻乐见的形式又秉承着一定的民族文化的传统形式,往往在长期的民间文化流传过程中形成了便于民众接受的程式化的审美形式。
说评书的人讲究一个回目一个回目的讲,每一次开篇往往要接着上一回设置的悬念开始、又在设置新的悬念时结束,而诸如“各位看官”、“且听下回分解”等话语形式更是常见。
唱京戏的人更是要遵照一系列的程式,唱念做打,样样都要遵守规范;至于红脸关公、黑脸包公,白脸奸臣、花脸刚烈,也是一种大家公认了的程式。
还有像民歌里面的“起兴”、笑话中对“傻女婿”的嘲弄、民间故事中那些“九十九条河、九十九座山”等等,都是这种程式化的民间文化形式。
2.2.4实用性和娱乐性民间文化既然是自发的一种文化,随时而作、触物起情的自娱自乐,就成了民间文化的根本特征。
它的复杂表现是,民间文化的娱乐性质又是和其生活实践紧密相关的,常常是悦乐性与实用性相互维系。
如昆明街头的孩子们唱的《求雨歌》:“小小儿童哭哀哀,撒下秧苗不得栽。
巴望老天下大雨,乌云暴雨一起来。
”显然,儿童的歌谣是自娱的,但是在特殊的时候,它也可以是实用的,是真实的祈雨仪式里歌谣的一个部分。
还有的歌谣中记录着人们日常活过程中得来的经验教训,如“云彩向南雨涟涟、云彩向东一阵风”等;有的蕴含着民众生活中朴素的哲理:“赤脚双双来插田,低头看见水中天;行行插得齐齐整,退步原来是向前”。
诸如为了记忆而编写的《汤头歌》、《野菜歌》等,更是在娱乐中包含实用价值。
另外的一种情况是,许多民间文化作品就是人们实际生活的一部分。
如过年时辟邪的年画门神,祈福的剪纸、灯笼,婚庆时候请来大戏、空闲时节听听评书瞎话……事实上,所谓自娱自乐,就是在生活之中的“乐”,是与人们的劳动、嫁娶、生死、集会、休憩等生活活动休戚相关的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