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活中的渗透现象及渗透压这一概念

合集下载

《专题一第三节渗透现象和渗透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化学高教版21医药卫生类

《专题一第三节渗透现象和渗透压》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化学高教版21医药卫生类

《渗透现象和渗透压》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渗透现象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实验操作。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渗透压的概念,并能将渗透现象与日常生活相联系,如了解生物细胞内外液体的平衡等。

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以及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渗透现象和渗透压的原理,需要学生准确掌握相关概念及其物理化学意义。

难点在于对渗透实验的操作步骤及观察结果的理解和分析,需注意操作过程中的细节以及准确解读实验现象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教师将通过讲解与示范,结合学生的互动和练习来突破这些难点。

三、教学准备课前准备包括准备渗透实验所需的器材和试剂,如半透膜、烧杯、葡萄糖溶液等。

同时,教师需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渗透现象的动画演示、实验操作步骤的图文说明等,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此外,还需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对渗透现象和渗透压有初步的认识。

通过学习更加直观的知识内容。

对于难度较高的概念和现象,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例如视频、图片等形式,以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和把握。

同时,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能够从实际生活中感受到渗透现象和渗透压的存在和影响,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为了更好地巩固和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布置相关的作业和练习题。

这样不仅能检验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还可以帮助他们通过实践加深对渗透现象和渗透压的理解。

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或者开展课堂互动,让学生互相交流、探讨、互相学习,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在预习和学习的过程中,还需不断地为学生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能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本环节以激发学生对《渗透现象和渗透压》的兴趣为核心。

首先,教师会利用实验展示渗透现象,例如通过一个简单的半透膜实验来模拟细胞膜的渗透过程。

渗透压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渗透压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

渗透压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1. 概述渗透压是指溶液内部分子和溶剂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造成的水分子的净流动方向和速率差异。

在生物学和化学中,渗透压是一种重要的现象,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的多个领域。

2. 食品加工2.1 果蔬保鲜通过渗透压原理,可以延长果蔬的保鲜期。

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常用盐水、糖水浸泡果蔬,通过渗透压使果蔬细胞内部的水分向外渗出,抑制微生物生长,延缓果蔬的腐败速度。

•比如,将蔬菜浸泡在盐水中,利用盐水的高渗透压使细胞内的水分渗出,同时抑制微生物活动,起到保鲜效果。

2.2 肉制品腌制在肉制品加工中,常用盐水、酱油等来腌制,渗透压原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盐水或酱油中的溶质浓度高于肉内的溶质浓度,导致水分从肉中渗出,腌制过程中可以使肉更加鲜美。

•比如,腌制火腿时,通常会使用盐水和香料浸泡火腿,利用高渗透溶液使火腿脱水,增加其风味。

2.3 糖果生产糖果生产过程中,渗透压原理被广泛应用于糖果的制作。

通过控制溶液中的糖含量,控制溶液的渗透压,可以使糖果内部的水分向外渗出,使糖果变硬。

•比如,制作葡萄干糖时,将葡萄浸泡在高浓度的糖水中,利用渗透压原理使葡萄内部的水分渗出,最终制作成硬糖。

3. 医学应用3.1 药物渗透在医学领域,渗透压原理被广泛应用于药物渗透和治疗过程中。

例如,局部药物涂抹时,通过渗透压调节药物和皮肤细胞之间的渗透压差异,使药物更容易渗透进入皮肤细胞,起到治疗作用。

•比如,治疗湿疹时,医生常常会使用外用药物,通过药物的渗透压作用,将药物渗透到皮肤病灶部位,起到抗菌和止痒的作用。

3.2 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是一种替代肾脏功能的治疗方法,其中也涉及到渗透压原理。

透析液中的渗透质可以通过渗透作用,促使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物质通过半透膜从血液中排除。

•比如,在腹膜透析过程中,透析液中加入葡萄糖等渗透质,利用渗透压原理,通过腹膜半透膜,将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物质排除出体外。

4. 植物生长4.1 植物浇水植物吸收水分的过程也涉及到渗透压原理。

渗透压的原理及应用

渗透压的原理及应用

渗透压的原理及应用1. 渗透压的定义渗透压是指溶液通过半透膜与纯溶剂之间进行渗透过程时所产生的压力差。

渗透压的大小与溶液的浓度密切相关,浓度越高,渗透压越大。

渗透压是维持生物体内外环境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2. 渗透压的原理渗透压的产生与溶剂的渗透方向有关。

在生物体内,细胞膜是一个半透膜,它允许溶质通过,但限制溶剂的自由扩散。

当一个细胞处于渗透平衡时,细胞内外的溶液浓度相等,但由于渗透膜的存在,溶剂在细胞内外的浓度是不相等的。

这种差异引起了渗透压的产生。

当细胞外溶液中溶质浓度高于细胞内溶液时,渗透膜上的水分子会在浓度梯度的驱动下从细胞内向细胞外扩散,这就是渗透压产生的原理。

相反,当细胞外溶液中溶质浓度低于细胞内溶液时,水分子会从细胞外向细胞内扩散,渗透压的方向也相应发生改变。

3. 渗透压在生物体内的应用3.1 细胞内外环境的调节渗透压在维持生物体内外环境稳定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生物体细胞内外的渗透压要保持动态平衡,以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细胞膜的半透性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内外溶质的浓度来维持渗透平衡,确保细胞内外溶解质的平衡及稳定。

3.2 药物的渗透与传递渗透压的原理也被广泛应用于药物传递及治疗方面。

一些药物分子由于其分子结构的特殊性,无法自由地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因此需要辅助物质来促进药物的渗透。

这时可以利用渗透压的差异性来推动药物分子的渗透,提高药物的传递效率。

3.3 食物加工与保鲜在食品加工和保鲜过程中,渗透压也被广泛应用。

一些食物的加工过程中,需要通过渗透作用将调味剂和腌制液渗入到食品内部,以提高食品的味道和质量。

此外,在食品保鲜过程中,可以利用渗透压的原理来控制食品内部溶质的浓度,防止食品腐败和变质。

4. 渗透压的测量方法4.1 软密度计法软密度计法是一种常用的测量渗透压的方法。

它利用了溶液浓度与渗透压之间的关系,通过测量溶液的密度来计算渗透压的大小。

该方法简单易行,准确性较高。

4.2 渗透压计法渗透压计法是一种比较精确的测量方法,它主要通过测量溶液渗透过程中产生的压力差来计算渗透压的大小。

体内物质运行的过程渗透作用的概念

体内物质运行的过程渗透作用的概念

体内物质运行的过程渗透作用的概念一、渗透作用的定义渗透作用是指溶质在溶剂中自动扩散的过程,即溶剂通过半透膜将溶质分子或离子从浓度较高的一侧运动到浓度较低的一侧的现象。

在生物体内,细胞膜起到了半透膜的作用,通过渗透作用,细胞可以调节溶质和水分子的浓度以维持体内环境的稳定。

二、渗透作用的机制渗透作用机制主要有两种:渗透压和渗透势。

1.渗透压:渗透压是指溶液中可扩散的溶质所产生的压强差。

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质的浓度和数量,较高的溶质浓度和数量会导致较大的渗透压差。

当液体通过半透膜与溶液接触时,渗透压差会引起水分子自由移动,从较低渗透压的一侧向较高渗透压的一侧移动,直到两侧的渗透压相等为止。

2.渗透势:渗透势是指水分子通过渗透作用从溶质浓度较低的一侧运动到溶质浓度较高的一侧所具有的势能。

当渗透势增大时,水分子将更容易通过半透膜从溶质浓度较低的一侧流动到溶质浓度较高的一侧。

渗透势的大小与溶质颗粒的数量、大小、浓度以及温度等因素有关。

三、影响渗透作用的因素1.溶质浓度:溶质浓度的增加会导致渗透压的增加。

当细胞内溶质浓度较高时,细胞外的水分子会向细胞内部移动,以稀释细胞内的溶质浓度,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

2.温度:温度的增加会加快分子的运动速度,从而加快渗透作用的速率。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会增加分子的动能,使分子更容易通过半透膜。

3.半透膜的特性:半透膜的选择性通透性决定了渗透作用的发生。

一些半透膜只允许特定大小或特定性质的分子通过。

细胞膜就是一种典型的半透膜,它只允许小分子和非极性分子自由通过。

四、渗透作用的举例1.植物维持水分平衡:在植物细胞内,胞液中的溶质浓度比外界低,这会导致水分子通过渗透作用从土壤中移动到细胞内,以保持细胞内外水分平衡。

这样,植物就能够保持细胞的稳定结构和功能。

2.细胞的脱水保护:一些微生物和动物细胞在受到胁迫时可以通过渗透作用来抵抗脱水。

当环境中的水分减少时,细胞内的溶质浓度会增加,从而增加渗透压,吸引更多的水分子进入细胞内部。

渗透作用的原理应用

渗透作用的原理应用

渗透作用的原理应用1. 渗透作用的定义渗透作用是指液体通过固体表面的现象和过程。

在科学中,渗透作用是指液体由于与固体表面的亲和力而自由渗入固体内部的过程。

渗透作用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包括生物学、化学、材料科学等。

2. 渗透作用的原理渗透作用的原理主要涉及两个方面:渗透压和毛细力。

2.1 渗透压渗透压是指由于溶质在溶液中的存在而造成的溶液相对纯水产生的压力差。

当溶液和纯水隔离的时候,溶液会通过半透膜自由扩散,直到溶液与纯水的浓度达到平衡。

这一过程中,溶液会产生渗透压,驱动溶液分子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移动。

2.2 毛细力毛细力是指液体在微小孔隙中上升的现象。

当液体与固体相互作用时,液体分子在固体表面受到吸引力,因而沿着固体表面上升。

这一现象是由于毛细作用和表面张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3. 渗透作用的应用3.1 渗透作用在植物中的应用渗透作用在植物体内起着重要的作用。

植物根系通过渗透作用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

渗透作用使得根毛和根细胞内部具有较高的渗透压,从而驱动水分和养分向根部输送。

3.2 渗透作用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渗透作用在化学反应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化学合成和分离过程中,渗透作用可以通过控制溶液的浓度来实现物质的分离和纯化。

3.3 渗透作用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渗透作用在材料科学中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例如,在纳米材料的合成过程中,控制渗透作用可以实现粒子的选择性排列和分布。

3.4 渗透作用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渗透作用在生物医学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药物传递和递送系统中,渗透作用可以用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和传递途径。

4. 总结渗透作用作为一种重要的物质传递现象,在多个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从植物生长到化学反应,再到材料科学和生物医学领域,渗透作用的原理和应用丰富多样。

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应用渗透作用,可以为不同领域的科学和工程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渗透压通俗理解

渗透压通俗理解

渗透压通俗理解渗透压是溶液系统中一种物理现象,它是指在两种浓度不同的溶液之间由溶质产生的压力差。

通俗地说,渗透压是溶液中的溶质分子引起的一种“吸引力”,使溶剂分子向浓度较高的溶液中移动,从而产生压力差,促使溶剂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方向进行渗透。

为了更好地理解渗透压的概念,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实例进行解释。

想象一下,你在海边一边吃着盐水冰淇淋一边观察海水。

当你品尝盐水冰淇淋时,你可能会发现它比普通冰淇淋更甜。

这是因为盐水中盐的存在增加了溶液的浓度,导致水分子从冰淇淋中向盐水中渗透。

这种渗透运动造成了水分子在冰淇淋中的相对减少,从而使冰淇淋的味道更加甜蜜。

渗透压在生物体内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植物细胞通过渗透压来吸收水分并维持细胞形态和功能的稳定。

当环境中的水浓度低于细胞内溶液的浓度时,细胞会通过渗透压吸收水分。

这使得细胞膨胀和细胞壁变得紧绷,保持了细胞的形态和结构。

相反,当环境中的水浓度高于细胞内溶液时,细胞会释放水分,细胞脱水而收缩。

这种细胞通过渗透压调节水分的过程称为渗透调节。

在医学和生物化学领域,渗透压是评估血浆或其他生物体液中溶质浓度的重要参数。

通过测量溶液的渗透压,医生可以判断人体内的溶质浓度,进而判断是否存在代谢异常或病理状态。

例如,在血液透析中,人工肾脏通过半透膜将血液中的废物和多余的溶质从体内排出。

为了确保正常细胞和组织不受到损害,透析液中的渗透压必须与血液中的渗透压相匹配。

在工程领域,渗透压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反渗透膜技术中,渗透压被用来逆转自然渗透压的过程,从而将纯水从高浓度溶液中分离出来。

这种技术广泛应用于海水淡化和废水处理等领域,以提供干净的饮用水和工业用水。

总之,渗透压是溶液中溶质引起的压力差,使溶剂分子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进行渗透的物理现象。

它在生物学、医学和工程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了解渗透压的原理和应用对于我们理解生物体的稳态、治疗疾病以及提供清洁水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渗透压通俗理解

渗透压通俗理解

渗透压通俗理解渗透压是指溶液与纯溶剂之间的浓度差异造成的压力差。

为了更好地理解渗透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参考内容的介绍。

1. 渗透压的概念和原理: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的浓度梯度引起的压力差。

当溶液浓度较高时,溶质会吸引水分子进入溶液,使溶液的体积增加,形成渗透压。

渗透压的大小与溶质的浓度成正比。

2. 渗透压的重要性:渗透压在生物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细胞在体内维持渗透平衡,依赖于渗透压的调节。

细胞内的渗透压要与外部环境相适应,以确保细胞正常功能的进行。

3. 渗透压与渗透调节:大多数生物体通过调节渗透压来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对于水生生物而言,它们通常具有特殊的适应机制,可以调节身体中的盐含量来控制渗透压。

植物通过调节细胞内的渗透压,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4. 渗透压与生物体的适应性:渗透压的变化可能导致生物体适应性的改变。

例如,在高渗透压环境下,一些细菌和藻类可以通过积累内源性物质,以增加胞内的渗透压,防止水分向外流失。

此外,一些植物可以调节渗透压来避免在干旱条件下失去水分。

5. 渗透压与生物医学应用:渗透压在生物医学中也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血液透析中,通过调节渗透剂的浓度,可以有效地去除溶质并平衡体液。

此外,渗透压还用于细胞冻存和药物输送等技术中,以保护细胞和药物的完整性。

6. 渗透压的测量和计算:渗透压的测量可以通过渗透计或渗透计算器等设备进行。

计算渗透压的公式包括渗透系数、渗透度和渗透力等。

这些计算工具可以帮助研究人员准确地了解不同溶质及其浓度对渗透压的影响。

总结起来,渗透压是一个重要概念,在生物学、生物医学和环境生态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了解渗透压的原理、测量方法和调节机制对于深入理解生物体内外液体平衡、细胞功能和环境适应性具有重要意义。

物质的传输渗透压与渗透性

物质的传输渗透压与渗透性

物质的传输渗透压与渗透性物质的传输是生物体内外发生的一种物质运动过程,其实现依赖于渗透压和渗透性的调节。

本文将重点探讨物质的传输过程中渗透压的作用以及渗透性的机制。

一、渗透压的概念与作用渗透压是物质分子由浓度高的溶液自发扩散到浓度低的溶液中的压力差。

渗透压是维持细胞和生物体内外各种物质传输的重要驱动力和调节因素。

在物质传输过程中,渗透压可以起到以下几个作用:1. 控制水分平衡:细胞和生物体内外的物质传输主要发生在溶液中。

通过渗透压的调节,可以控制溶液中水分的分布,维持细胞内外的水分平衡。

2. 调节渗透性:渗透压可以影响细胞和生物体内外膜的渗透性,从而决定物质的进出。

通过调节渗透压,可以控制溶质在细胞膜上的通透性,保证正常的物质传输。

3. 维持细胞形态与功能:渗透压可以维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当渗透压失去平衡时,细胞会发生变形、收缩或膨胀,导致细胞功能受损甚至死亡。

二、渗透性的机制渗透性是指溶质通过半透膜自由扩散的能力。

在物质的传输过程中,渗透性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渗透性机制。

1. 渗透压差驱动:当两种溶液中的渗透压不平衡时,物质会自发从渗透压高的溶液向渗透压低的溶液中扩散,从而实现物质的传输。

2. 离子渗透:离子在溶液中存在电荷,可以通过电荷作用驱动物质扩散。

离子通过离子通道或载体蛋白进行渗透。

3. 细胞膜渗透:细胞膜是生物体内外物质传输的关键界面。

细胞膜具有半透性,可以选择性地允许某些物质通过。

渗透性的选择性通过膜蛋白实现,膜蛋白可以作为通道、载体或受体等实现物质的传输。

4. 胞吞作用:胞吞是指细胞通过改变细胞膜的形状,将外界的溶液、颗粒或其他物质包裹起来,形成一个囊泡,然后将其引入细胞内部。

胞吞作用可以实现大分子、大颗粒物质的传输。

结语通过对物质传输渗透压与渗透性的讨论,我们了解到渗透压在维持细胞水分平衡、调节渗透性以及细胞形态与功能的重要作用,同时渗透性也是物质传输的关键机制。

漫谈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漫谈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漫谈渗透现象和渗透压第18卷第1期2O06年3月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JournalofZhengzhouRailwayV ocationalCollegevo1.18No,1Mar.2(x)6漫谈渗透现象和渗透压陆艳琦孙志红(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450052)摘要:渗透压是溶液特有的一种属性,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渗透压不等的两种溶液,有高渗溶液和低渗溶液之分.半透膜是只能允许溶剂水分子和部分溶质粒子通过的薄膜.用半透膜将两种渗透压不同的溶液隔开,溶剂水分子和一些溶质粒子就会自发地从低渗溶液渗入高渗溶液,产生渗透现象.渗透理论在临床上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关键词:渗透压渗透现象半透膜渗透理论的应用每到秋天,许多家庭喜欢淹制咸菜.把洗净的芥菜疙瘩,萝卜等菜放到浓的食盐水中,大约3o天左右,咸菜就淹好了,芥菜疙瘩,萝卜成了,个头却比原来小了,这是为什么呢?在医院里给病人大量输液时,经常使用生理盐水和葡萄糖溶液,这些溶液的浓度是有严格限制的,不能高也不能低,这又是为什么呢?为了解释清楚这些问题,先让我们了解一个实验吧!大约200多年前,有人为了改变酿酒的方法,做了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圆玻璃桶里盛满酒精,然后用动物的膀胱膜将桶口紧紧封住,再把封住的桶口浸到水里,不久,膀胱膜就鼓起来了,显然,这是水分子透过膀胱膜进入桶里,桶内的液体增多所至.膀胱膜并没有空隙,为什么水分子能穿过它进入桶里, 而酒精分子却不能透过它到桶外呢?后来,经过科学家反复研究,发现不但动物的膀胱膜有这种功能, 像萝卜皮及生物体内的细胞膜,毛细血管壁等都只能允许某些分子如水分子通过,而其它分子不能透过.人们把这种只允许部分分子(如水分子)通过,而其它分子不能通过的薄膜称为半透膜;把水通过膀胱膜进入到酒精溶液的现象叫做渗透.淹制咸菜,l临床给病人输液要限制溶液的浓度,都可以用渗透现象的相关理论来加以解释.一,渗透现象与渗透压理论将蔗糖溶液与水(纯溶剂)用半透膜隔开(见图1),不久可见蔗糖溶液液面不断上升,说明水分子不断透过半透膜进入浴掖中.这种浴刑zK分于透辽半透膜进入溶液的自发过程称为渗透.不同浓度的两溶液用半透膜隔开时,都有渗透现象发生,比如半透膜两侧均是葡萄糖水,但是浓度不一样,结果浓度大的一侧的溶液体积增大,液面上升,产生渗透(见图2)..0"~,,,/1:■,..:...1_一.÷..'.___:'膜.≯_'.≥-.薹.__.≥萼膜00l__....:::一'薯.-.≯耋.≯-..j...,一矗:-..一::j蔗新分子\_t0::,l':≥筹拿于''0j:,:::一'-'水分子图1半透膜示意图i..,;?.;::黼::苷蠢透膜图2渗透现象示意圈渗透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由于蔗糖收稿日期:2005—9—28作者简介:陆艳琦(19r70一)女,河南郑州人,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副教授.孙志红(1963一)女,河南邓州人,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助讲.65.秘.曩≯*_誓 0一==工■m澎;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而溶剂水分子却可以自由通过,膜两侧单位体积内溶剂分子数目不等,则单位时间内由纯溶剂进入溶液中的水分子数目比从溶液进入纯溶剂中的数目多.其净结果使蔗糖溶液一侧液面升高,溶液的浓度降低,产生渗透.渗透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只要满足下面两个条件,渗透现象就会发生.一是有半透膜存在.常见的半透膜有动物的细胞膜,膀胱膜,腹膜,毛细血管壁等生物膜,人工制造的半透膜有火棉胶膜,玻璃纸,硫酸纸,亚铁氰化铜等,临床上用于血液透析的人工肾也是一种半透膜,它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高分子膜,比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薄膜,赛璐玢(cello—phane)或铜玢(cupraphane)的透明薄膜.半透膜的通透性不完全一样,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溶剂水分子都可以自由透过.另一个产生渗透现象的条件是半透膜两侧溶液的溶质粒子浓度不等或者说溶液中单位体积内溶剂分子数不等.这样溶剂水分子及一些颗粒比较小,能够穿过半透膜的粒子就会通过半透膜渗透到另一侧溶液中,从而使另一侧溶液的体积增大,产生渗透现象.现在我们不难理解,淹制咸菜的道理了.因为萝卜皮,芥菜疙瘩皮实际上都是半透膜,当把它们漫到浓盐水中时,萝卜皮,芥菜疙瘩皮内外溶液的浓度差别很大,导致水分子从萝卜,芥菜疙瘩往盐水中渗透,它们失去水分,个头就逐渐减小了,而盐中的Na,cl一可以透过萝卜皮,芥菜疙瘩皮渗到里面,从而使它们变咸了.渗透现象不会无止境地进行下去,比如上例中随着半透膜一侧溶液体积逐渐增大,液面不断上升, 产生的液体压力逐渐增大,使溶液中的溶剂分子在单位时间内透过半透膜的数目增多.当液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增加的液体压力就会使溶剂水分子通过半透膜进入纯溶剂的速度与从纯溶剂进入溶液的速度相等,从而抵消了由于单位体积内溶剂分子数目不等而造成的渗透现象,结果溶液液面不再上升,体系达到渗透平衡.为了不让该渗透现象发生,必须在溶液液面上施加一定的额外压力,促使膜两侧溶剂水分子进出半透膜速度相等,达到动态平衡,在化学上把这种恰能阻止渗透现象继续发生而达到动态平衡的压力,或者说为维持半透膜所隔开的溶液与纯溶剂之间的渗透平衡而在溶液一侧施加的额外压力,称为溶液的渗透压.(见图3)如果用半透膜把两种浓度不等的溶液隔开,为了阻止渗透现象发生,必须在浓溶液液面施加压力, 此压力并不代表任一溶液的渗透压,它仅仅是两溶液渗透压的差值.任何溶液都存在渗透压,它是溶66图3渗透压示意图液本身的一种特性.在医学上渗透压可以理解为溶液恒有的一种吸引外面物质的力量.对于稀溶液而言,溶液的渗透压只与单位体积溶液内所含溶质粒子数目多少有关,它与溶质粒子数目成正比,而与溶质本性,溶剂种类无关.溶液中的溶质的粒子浓度越大,渗透压就越大.渗透压的大小反应出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渗入该溶液的趋势.渗透压越大,渗入的趋势越大.渗透压不等的两溶液,相对而言,渗透压高的叫高渗溶液,渗透压低的叫低渗溶液,渗透压相等的叫等渗溶液.稀溶液的渗透压与溶液沸点,凝固点,蒸汽压一样都是稀溶液的依数性.二,渗透压在医学上的意义在医学上把溶液中能产生渗透效应的溶质粒子(SY子,离子)统称为渗透活性物质.渗透活性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叫做渗透浓度,用渗透浓度即可表示溶液的渗透压在医学上渗透压的单位为渗量每升(Osmol/L)或毫渗量每升(mOsmol/L).它也反映了每升溶液中所含渗透活性物质的总质点数.正常人体血浆总渗透浓度为303.7mOsmoL/L,相当于渗透压为770kPa.临床上规定:渗透浓度在280320mOsmol/L的溶液为等渗溶液,渗透浓度小于280mOsmoVL的溶液为低渗溶液,渗透浓度大于320mOsmol/L的溶液为高渗溶液.临床给病人补液时,要特别注意补液的浓度和渗透压,比如生理盐水,葡萄糖溶液等,浓度必须进行严格的限制,否则可能造成严重的医疗事故.下面通过红细胞在不同浓度的溶液中的变化可以说明这一点(见图4).因为细胞膜实质就是半透膜,若将红细胞放人高渗溶液(如lOOg/L葡萄糖溶液)中,红细胞中的水分将进入高渗溶液,致使细胞皱缩;反之,将红细胞放入低渗溶液(如30g/L葡萄糖溶液)中,则水大量渗入红细胞,最后导致溶血.而放入等渗溶液(如5OL葡萄糖溶液)中,红细胞形态则不发生变化,不会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因此给病人进行大量补液的基本原则是输入等渗溶液,临床上常见的等渗溶液有19L的Nac3O3,12.5g/L的NaHC03溶液,9g/L的NaC1溶一一蘩....叠麓0囊≮.1.::.?i.杆日_婷浩_/....:鬻:.以'薯≯...-.,:?:00.._≥毛移.:一0j—:'叠∥一一一.,…一b.低j参c高渣巍巍.:图4红细胞在等渗溶液,低渗溶液,高渗溶液中的形态变化示意图液,5O∥L的葡萄糖溶液等.在清洗伤12I时,为了防止渗透发生,减轻病人的疼痛,要用生理盐水而不用蒸馏水.同样眼药水也要与眼部粘膜细胞内液渗透压相同,否则会产生疼痛.人体血液中主要含有NaCI,KCI,葡萄糖,尿素等品体化合物和大分子的蛋白质,脂肪等胶体化合物. 晶体化合物在血浆中的浓度约为7,5g/L,胶体化合物在血浆中的浓度约为7OL,正常人体血浆的总渗透压约为770kPa,其中由晶体化合物所产生的晶体渗透压约为766Kpa,由胶体化合物产生的胶体渗透压约为4Kpa.细胞膜是体内的一种半透膜,它将细胞内和细胞外液隔开,并只让水分子自由透过膜内外,而K,№则不易自由通过.因此,水在细胞内外的流通,就要受到盐所产生的晶体渗透压的影响. 晶体渗透压对维持细胞内外水分的相对平衡起着重要作用.临床上常用晶体物质的溶液来纠正某些疾病所引起的水盐失调.例如,人体由于某种原因而缺水时,细胞外液中盐的浓度将相对升高,晶体渗透压增大,于是使细胞内液的水分通过细胞膜向细胞外液渗透,造成细胞内液失水.如果大量饮水或者输入过多的葡萄糖溶液,则使细胞外液盐浓度降低, 晶体渗透压减小,细胞外液中的水分向细胞内液中渗透,严重时可产生水中毒.高温作业之所以饮用盐汽水,就是为了保持细胞外液晶体渗透压的恒定. 毛细血管壁也是体内的一种半透膜,它与细胞膜不同,它间隔着血浆和组织问液,可以让低分子如水, 葡萄糖,尿素,羟基酸及各种离子自由透过,而不允许高分子蛋白质通过.所以,晶体渗透压对维持血液与组织间液之问的水盐平衡不起作用.如果由于某种原因造成血浆中蛋白质减少时,血浆的胶体渗透压就会降低,血浆中的水就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间液,致使血容量降低而组织液增多,这是形成水肿的原因之一.I晦床上对大面积烧伤,或者由于失血而造成血容量降低的患者进行补液时,除补以生理盐水外,同时还需要输入血浆或右旋糖酐等代血浆,以恢复血浆的胶体渗透压和增加血容量.三,渗透在医疗和生产中的应用渗透作用在医疗和生产生活中应用较为广泛.目前人们已经掌握了渗透原理,并利用渗透进行透析,淹制各种瓜果蔬菜,利用反渗透净化水等.急性,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由于体内的毒素不能通过肾脏顺利排除,导致中毒.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临床上常采用透析疗法来加以治疗.透析疗法包括血液透析(人工肾)和腹膜透析.血液透析是利用半透膜的原理,将患者血液与透析液同时引进透析器,在透析膜两侧呈反方向流动,通过渗透作用,使半透膜两侧溶液中的小分子物质如尿素,葡萄糖,电解质,H等进行交换,以矫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和降低尿素氮.透析效应取决于半透膜的孑L径大小, 以及膜两侧溶质的浓度差.腹膜透析是利用腹膜作为半透膜,人工肾则利用一种赛璐玢(cellophane)或铜玢(cupraphane)的透明薄膜作为半透膜.透析液的配置很重要.为了降低血浆中K,H和非蛋白氮等物质的浓度,透析液中的钾浓度应比正常血钾浓度为低,而且不应含有非蛋白氮类物质,人工肾的透析效果最好,但设备及条件要求较高,不易推广.因此临床上常将透析液注入腹腔内,利用腹膜进行透析.留置12小时再将透析液放出.在食品加工行业,通过渗透脱水技术进行蔬菜,肉类,鱼类的盐腌和水果的蜜制,糖制的加工的历史相当悠久.随着人们对渗透理论认识的成熟,渗透脱水技术已经从传统的方法过渡到能与干燥,冷冻, 杀菌,罐藏等方法的组合应用,从而更好地保持了果蔬加工后的品质,降低了加工能耗,使得渗透脱水技术在食品加工行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生产中,目前利用反渗透作用原理进行水的净化.所谓反渗透就是使得水分子从溶液渗入纯水,而不是自发地从纯水渗入溶液的过程.为了实现反渗透,必须在溶液一端的液面上施加一定的压力.反渗透半透膜上有众多的孔,这些孑L的大小与水分子的大小相当,由于细菌,病毒,大部分有机污染物和水合离子均比水分子大得多,因此不能透过反渗透半透膜而与透过反渗透膜的水相分离.I责任编辑:李玲I67。

渗透压概念

渗透压概念

渗透压概念渗透压指的是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所具有的总浓度,由于溶液中各种物质在单位体积内的浓度不同,对反应物而言,它们的浓度都比在水中大得多,这些浓度相差悬殊的物质分子就会互相扩散、渗透,以达到平衡。

我发现,我们每天都会喝很多的水,这时渗透压就体现出来了,因为细胞中含有大量的水,细胞中的渗透压是外界渗透压的多少倍,当细胞中的渗透压等于或小于外界渗透压时,细胞就能吸收水分。

当细胞中的渗透压大于外界渗透压时,细胞就能排出水分。

今天早上,我刚刚醒来,感觉自己的头好晕啊!坐起身来,揉了揉太阳穴,心想:怎么回事?昨晚不是没睡好吗?还是……管他呢,先去洗脸刷牙,吃饭吧。

我走进卫生间,只见镜子里面的我,头发乱七八糟,满脸黑色的印迹,眼睛里充满血丝,黑眼圈也跑出来了。

唉,又熬夜看电视了。

我赶紧洗漱,开始了新一天的学习生活。

又到了晚上,我做完作业后,照例拿起一本作文书看,正看得津津有味时,门“吱呀”一声响,老妈回来了。

她看到我写作业时那么认真,又开始唠叨我,但唠叨了几句之后,她又停下来,说:“要不要来一局飞行棋?”我连忙摆手,急着说:“不要,我现在的头晕得厉害,不想玩。

”老妈却说:“什么头晕得厉害,明明就是眼睛近视,我帮你把灯关掉。

”我无奈地叹了口气,闭上了眼睛,不知不觉地又睡着了。

我梦到自己在吃汉堡包,可能是吃得太多了,我从梦中醒来,突然感到肚子很痛,连忙跑到厕所里,痛得直冒冷汗。

哇,怎么回事?平常我吃个汉堡包也没这么难受呀!我再次用我的灵敏鼻子闻,才知道卫生间里满是血腥味。

原来是我吃汉堡包留下的血迹。

我把今天早上的事告诉了爸爸妈妈,爸爸摸着我的头说:“傻孩子,你今天上课怎么打瞌睡?”妈妈边收拾厨房边问我:“是不是昨晚没睡好?”“是啊,昨晚玩飞行棋玩得太晚了,眼睛都痛了。

”我沮丧地答道。

爸爸说:“如果你再这样,不把眼睛保护好,看书也会打瞌睡的。

”我想了想,点了点头。

从此,我再也不敢不顾健康,只顾贪玩了。

渗透作用的原理及应用笔记

渗透作用的原理及应用笔记

渗透作用的原理及应用笔记1. 渗透作用的概念渗透作用是指液体或气体通过固体、液体或气体的界面进一步转移到另一侧的现象。

在化学中,渗透作用往往通过溶液中浓度差的存在来产生。

2. 渗透作用的原理渗透作用的原理可以通过渗透压来解释。

渗透压是指溶液在非均匀浓度分布下产生的压力差。

当两个溶液浓度不同时,就会形成渗透压差,从而使溶液在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

在生物体内,细胞是由细胞膜包围的。

细胞膜是一种半透膜,能够允许某些物质通过,阻止其他物质的进入。

当细胞外的溶液与细胞内的溶液浓度不同时,就会形成渗透压差,从而使水分子通过细胞膜进入或离开细胞,实现渗透作用。

3. 渗透作用的应用渗透作用在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有许多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3.1 生物学领域•渗透作用被用于实验室中的细胞培养。

细胞培养液中的营养物质浓度较高,而细胞内的浓度较低,通过渗透作用,营养物质可以从培养液中渗透到细胞内,提供细胞所需的营养。

•渗透作用也在人体中发挥作用。

例如,肾脏能够通过渗透作用来调节体内液体的浓度,将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

3.2 农业领域•渗透作用被用于植物的根部吸收水分和营养物质。

植物根部的细胞浓度和土壤中水分和营养物质的浓度不同,通过渗透作用,植物根部可以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

3.3 工业生产领域•渗透作用被应用于果蔬保鲜。

在果蔬保鲜过程中,使用高浓度的溶液将水分从果蔬中抽出,降低食物的水分含量,从而延缓食物的腐败速度。

•渗透作用还被用于海水淡化过程。

通过将海水与低浓度的溶液分离,通过渗透作用,将海水中的盐分从水中分离出来,从而获得淡水。

4. 总结渗透作用是一种重要的物理现象,在自然界和工业生产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通过渗透作用,物质可以在不同浓度的环境中进行转移,为生物体提供营养,实现海水淡化,果蔬保鲜等功能。

深入了解渗透作用的原理及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现象,并且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应用这些知识。

高一生物渗透现象知识点

高一生物渗透现象知识点

高一生物渗透现象知识点渗透现象在生物学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细胞内外溶质浓度差异对水的移动和物质的跨膜传输。

以下是关于渗透现象的知识点,以帮助高一生物学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

1. 渗透压渗透压是指溶液溶质对水分子运动的影响力,它是一个浓度的衡量方式。

在细胞内外溶液浓度不均匀的情况下,溶质浓度较高的一方具有较高的渗透压,而具有较低溶质浓度的一方则具有较低的渗透压。

渗透压差能够导致水分子从低渗透压溶液向高渗透压溶液移动,以实现生物体内外物质的输送。

2. 渗透调节生物体通过调节细胞内外的渗透压来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

当环境中的溶液渗透压较高时,细胞会收缩,以避免水分子从细胞内部排出。

相反,当环境中的溶液渗透压较低时,细胞会膨胀,以吸收外部水分子。

这种渗透调节能够帮助维持细胞的形态和功能。

3. 渗透和渗透压的应用渗透现象及其相关的渗透压概念在生物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在植物细胞中,渗透压差能够导致水分子进入或离开细胞,从而调节细胞的顶端压力和细胞形态。

这一现象在植物的细胞膨压和开花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在人体中,渗透现象和渗透压也在维持体液平衡和调节血液浓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肾脏中的肾小管通过调节渗透压,将废物和多余的溶质排出体外,同时保留身体所需的物质。

这种渗透调节能够帮助维持人体内部环境的稳定。

总结:渗透现象是生物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涉及到溶质浓度差异对水的运动和物质跨膜传输。

渗透压是衡量溶液浓度差异对水运动影响力的指标,细胞通过渗透调节来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

渗透现象和渗透压在植物细胞膨压、人体体液平衡和肾脏功能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理解这些知识点,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渗透现象在生物学中的应用和意义。

【字数:548】。

小议怎样理解“渗透压”这一概念

小议怎样理解“渗透压”这一概念

小议怎样理解“渗透压”这一概念山东省利津县第一中学杨佳胜(邮编:257400)渗透压是高中生物学知识中的一个基本的概念,对于细胞的正常形态功能的维持及人体内环境的稳态都至关重要。

但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这一概念把握不好,理解不够透彻,所以本文结合高中生物课程中涉及到的相关知识点,对这一概念做较深入的讨论。

对渗透压这一概念,我们不妨从三个层次来理解。

首先可认为渗透压与浓度呈正相关。

这当然是不规范不准确的,但是初学到这一概念时让学生这样去理解可以使学生能够较快速直观地理解它的含义,从而理解到高中生物教材中所提到的一些相关知识。

例如在《细胞中的无机物》这一节课中,教材上提到无机盐可维持渗透压,此时可简单理解为无机盐可使水溶液具有一定的浓度,所以可维持渗透压。

在《观察细胞中的DNA和RNA的分布》这一实验中,要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时为什么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而不是蒸馏水?因为生理盐水是与人细胞内液渗透压相等的溶液,此时也可简单地理解成生理盐水与人细胞内液的浓度相等。

在《细胞器》一节中提到液泡内的细胞液具有一定的渗透压,能维持细胞充盈的状态,此时也可简单理解为细胞液有一定的浓度。

在这一简单直观的理解基础上可引导学生对渗透压的本质含义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即这一概念的第二层次——认为渗透压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呈正相关。

这一理解显然也不够规范和全面,但是可帮助学生接触到渗透压这一概念的本质含义。

例如在《物质跨膜运输实例》这一节中,教材首先用渗透的经典装置讲解渗透压的概念,达到平衡时,长颈漏斗中的液面为什么比烧杯中的高出一些呢?原来水也有从水分子多的地方向水分子少的地方扩散的趋势,漏斗内蔗糖溶液中因为有蔗糖分子的存在而使单位体积内的水分子的量比纯水要少,所以漏斗外的清水中的单位体积水分子数就比漏斗内多,从而漏斗内的蔗糖溶液从外面清水中净吸水,所以才升起一块液柱。

也就是说一个溶液吸水或者是失水是与溶液中单位体积的分子个数密切相关的,即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密切相关。

渗透压的概念和大小的判断方法

渗透压的概念和大小的判断方法

渗透压的概念和大小的判断方法嘿,咱今儿来唠唠渗透压这玩意儿!你说啥是渗透压呢?就好比是一场力量的较量。

想象一下啊,有两边的粒子,它们都想往对方那边跑,这中间就有一股力量在暗暗较劲呢!
渗透压啊,简单来说,就是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这就好像是一群小朋友抢糖果,谁的吸引力大,谁就能抢到更多的水。

那怎么判断渗透压的大小呢?这可得好好琢磨琢磨。

就像比较两个大力士谁更厉害一样,咱得看关键的地方。

首先呢,得看溶质的微粒数量。

溶质微粒越多,那吸引力就越大,渗透压也就越高啦!就好比一个班里小朋友越多,抢糖果的竞争就越激烈。

比如说,同样是盐水,浓盐水里的盐粒子多,那它的渗透压肯定就比稀盐水的大呀!
然后呢,还得考虑溶质的种类。

不同的溶质,对水的吸引力也不一样呢。

有的溶质就像超级大力士,能把水紧紧抓住;而有的溶质就弱一些啦。

这就好像不同的小朋友,有的特别能抢,有的就稍微逊色一点。

再就是温度啦!温度高的时候,粒子们都活跃起来了,那这吸引力也会跟着变化呢。

就像人在热的时候更有活力去抢东西一样。

咱生活中也有很多和渗透压有关的例子呢!比如腌咸菜,为啥盐能把菜里的水分吸出来呀?这就是渗透压在起作用呀!还有植物从土壤里吸收水分,也是因为渗透压的差异呢。

你说这渗透压是不是很神奇?它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在我们身边悄悄发挥着作用。

了解了渗透压的概念和判断方法,咱就能更好地理解很多现象啦!以后再遇到什么和渗透压有关的事儿,咱就能恍然大悟,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呀!这多有意思呀!所以啊,可得好好记住渗透压这个有趣的概念和判断它大小的方法哟!。

初中生物教学中生活元素的渗透小议

初中生物教学中生活元素的渗透小议

初中生物教学中生活元素的渗透小议初中生物教学中,生活元素的渗透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

生活元素的渗透是指在细胞膜上的渗透作用,通过这种作用,水和溶质可以自由进出细胞,保持细胞的内外平衡。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生活元素的渗透小议。

我们来说说渗透作用的基本原理。

渗透作用是指溶质分子在不断的热运动作用下,穿过半透膜向溶液浓度稀薄的一侧扩散的现象。

生物细胞内外溶液之间的渗透作用,主要通过细胞膜上的渗透作用来完成的。

渗透作用是水分子自由通过半透膜向浓度偏低的一侧移动,以达到细胞内外水分浓度基本相等的状态。

细胞的渗透作用,保持了细胞内的渗透压和渗透浓度简介的平衡状态,细胞才能正常的进行新陈代谢和生长。

然后我们说说渗透对细胞膜的影响。

生活元素的渗透对细胞膜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渗透作用可以调节细胞内外溶液浓度均衡,并保持细胞内渗透压的平衡。

这种渗透作用对于细胞膜的完整性和功能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细胞外部溶液中的渗透浓度高于细胞内部溶液,细胞水分会向外扩散,细胞会发生质壁失衡,变得膨胀,并对细胞膜造成损伤。

相反,如果细胞外溶液中的渗透浓度低于细胞内部溶液,细胞内水分会向外扩散,细胞会发生脱水,变得萎缩,并对细胞膜造成损伤。

细胞膜在维持正常渗透压平衡上起着重要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来谈一些细胞的渗透调节机制。

细胞内外渗透浓度的平衡,是细胞内基本生理平衡的关键。

为了实现这一平衡,细胞有一些渗透调节机制。

细胞可以通过渗透作用来调整细胞内外水分的平衡。

当细胞外的渗透浓度高于细胞内的渗透浓度时,细胞内的水分就会向外扩散,细胞会发生质壁失衡。

这时,细胞会通过渗透作用,将多余的水分排出细胞,保持细胞内外水分平衡。

细胞还可以通过渗透调节机制来调整细胞内外的溶质浓度。

当细胞外的渗透浓度高于细胞内的渗透浓度时,细胞就会通过渗透作用,将多余的溶质排出细胞,达到细胞内外溶质浓度均衡。

我们来说一说渗透作用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生活元素的渗透作用在生物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浅析生活中的渗透现象及渗透压这一概念

浅析生活中的渗透现象及渗透压这一概念

浅析生活中的渗透现象及渗透压这一概念摘要:从化学的角度详细解释分析渗透现象,并对大学化学中的“渗透压”的概念进行剖析和讨论,分析已出现的各种“渗透压”定义的不准确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渗透现象;半透膜;渗透压引言渗透现象在生活中极为常见。

正如教材中所说,生命的存在与渗透平衡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动植物是由无数细胞组成的,细胞膜均具有奇妙的半透膜功能,是一种很容易透水而几乎不能透过溶解于细胞液中物质的薄膜。

例如,人们在游泳池或河水中游泳时,睁开眼睛很快就会感到涩痛,这是因为眼睛组织的细胞由于渗透而扩张引起的;而在海水中游泳却没有不适之感,这是因为海水的浓度很接近眼睛组织的细胞液浓度。

正是因为海水和淡水的渗透压不同,海水鱼和淡水鱼不能调换生活环境,否则将会引起的肿胀或萎缩使其难以生存。

除此之外,人体组织内的许多膜,如红血球膜、毛细血管壁等也都具有半透膜的性质,因而人体的体液(如血液、细胞液、组织液等)也具有一定的渗透压。

因此对人体静脉输液或注射时,必须使用与人体体液渗透压相同的等渗溶液,这就是临床常用0.9%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溶液以免由渗透导致的红血球肿胀或萎缩的原因。

同样,渗透压与植物也是息息相关的。

进入糖溶液或盐溶液的花卉,将因渗透压的作用而脱水枯萎,若再将它插入纯水,花卉将因水重返细而恢复原有的鲜艳和美丽。

由此可见,渗透在生物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有机体的细胞膜大部分都具有半透膜的性质,无疑渗透压便是引起水在生物体中运动的重要推动力。

而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对于渗透压这一概念解释各有不同,下面就从化学的角度分析渗透现象以及渗透压。

正文渗透现象当我们用一种仅让溶剂分子通过而不让溶质分子通过的半透膜把一种溶液和它的纯溶剂隔开时,纯溶剂将通过半透膜扩散到溶液中而将其稀释,这种现象称为渗透实际上,溶剂是同时沿着两个方向通过半透膜的。

由于纯溶剂的蒸气压比溶液的蒸气压大,所以纯溶剂向溶液的渗透速率要比相反方向的渗透速率大,即若被半透膜隔开的两边溶液的浓度不等(即单位体积内溶剂的分子数不等),则可发生渗透现象。

什么叫渗透,渗透压和反渗透?

什么叫渗透,渗透压和反渗透?
当纯水和盐水被理想半透膜隔开,理想半透膜只允许水通过而阻止盐通过,此时膜纯水侧的水会自发的通过半透膜流入盐水一侧,这种现象称为渗透,若在膜的盐水侧施加压力,那么水的自发流动将受到逆转,此时,盐水中的水将流入纯水侧,上述现象就是水的反渗透(RO)处理的基本原理。一口价反渗透设备
当纯水和盐水被理想半透膜隔开理想半透膜只允许水通过而阻止盐通过此时膜纯水侧的水会自发的通过半透膜流入盐水一侧这种现象称为渗透若在膜的盐水侧施加压力那么水的自发流动将受到抑制而减慢当施加在膜盐水侧的压力大于渗透压时水的流向就会逆转此时盐水中的水将流入纯水侧上述现象就是水的反渗透ro处理的基本原理
什么叫渗透,渗透压和反渗透?

漫谈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漫谈渗透现象和渗透压

作者: 陆艳琦;孙志红
作者机构: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郑州450052
出版物刊名: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页码: 65-67页
主题词: 渗透压;渗透现象;半透膜;渗透理论的应用
摘要:渗透压是溶液特有的一种属性,渗透压相等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

渗透压不等的两种溶液,有高渗溶液和低渗溶液之分。

半透膜是只能允许溶剂水分子和部分溶质粒子通过的薄膜。

用半透膜将两种渗透压不同的溶液隔开,溶剂水分子和一些溶质粒子就会自发地从低渗溶液渗入高渗溶液,产生渗透现象。

渗透理论在临床上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生活中的渗透现象及渗透压这一概念
摘要:从化学的角度详细解释分析渗透现象,并对大学化学中的“渗透压”的概念进行剖析和讨论,分析已出现的各种“渗透压”定义的不准确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渗透现象;半透膜;渗透压
引言
渗透现象在生活中极为常见。

正如教材中所说,生命的存在与渗透平衡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动植物是由无数细胞组成的,细胞膜均具有奇妙的半透膜功能,是一种很容易透水而几乎不能透过溶解于细胞液中物质的薄膜。

例如,人们在游泳池或河水中游泳时,睁开眼睛很快就会感到涩痛,这是因为眼睛组织的细胞由于渗透而扩张引起的;而在海水中游泳却没有不适之感,这是因为海水的浓度很接近眼睛组织的细胞液浓度。

正是因为海水和淡水的渗透压不同,海水鱼和淡水鱼不能调换生活环境,否则将会引起的肿胀或萎缩使其难以生存。

除此之外,人体组织内的许多膜,如红血球膜、毛细血管壁等也都具有半透膜的性质,因而人体的体液(如血液、细胞液、组织液等)也具有一定的渗透压。

因此对人体静脉输液或注射时,必须使用与人体体液渗透压相同的等渗溶液,这就是临床常用0.9%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溶液以免由渗透导致的红血球肿胀或萎缩的原因。

同样,渗透压与植物也是息息相关的。

进入糖溶液或盐溶液的花卉,将因渗透压的作用而脱水枯萎,若再将它插入纯水,花卉将因水重返细而恢复原有的鲜艳和美丽。

由此可见,渗透在生物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有机体的细胞膜大部分都具有半透膜的性质,无疑渗透压便是引起水在生物体中运动的重要推动力。

而通过查阅各种资料,对于渗透压这一概念解释各有不同,下面就从化学的角度分析渗透现象以及渗透压。

正文
渗透现象
当我们用一种仅让溶剂分子通过而不让溶质分子通过的半透膜把一种溶液和它的纯溶
剂隔开时,纯溶剂将通过半透膜扩散到溶液中而将其稀释,这种现象称为渗透实际上,溶剂是同时沿着两个方向通过半透膜的。

由于纯溶剂的蒸气压比溶液的蒸气压大,所以纯溶剂向溶液的渗透速率要比相反方向的渗透速率大,即若被半透膜隔开的两边溶液的浓度不等(即单位体积内溶剂的分子数不等),则可发生渗透现象。

因此渗透现象发生的条件除半透膜外,膜两侧溶液渗透浓度的不同是一个必要条件。

一定温度下,不论是电解质溶液还是非电解质溶液,也不论是用质量浓度还是用物质的量浓度来表示溶液的浓度,只要溶液的渗透浓度相同,即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总的颗粒数相同,就不会有渗透现象发生;只有溶液渗透浓度不相同时,即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含溶质的总的颗粒数不相同,才会有渗透现象发生。

那么渗透现象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让我们先看溶解情况,由于液体分子间距离较小,故
分子间互相作用的势能(简称分子势能)比较强,不能像理想气体那样可以忽略。

在溶解(包括纯溶剂与溶液混合形成较稀的溶液)过程中,溶剂和溶质分子的分布发生变化,它们之间的距离、位置都改变了,因而整个渗透系统的分子势能就随之发生变化。

由实验可知,溶液是均匀而平衡的系统,具有高度的稳定性。

而由能量最小原理可知,稳定的平衡系统的势能处于最小值,故溶液的分子势能必处于最小值状态,溶解过程就是系统的分子势能降低至最小值,以达到稳定的平衡态的过程。

再看渗透过程,把两个彼此独立、各自分别处于平衡态的溶剂和溶液系统以半透膜分隔,构成一个渗透系统(包括A、B),两部分的分子发生互相作用,破坏了平衡系统的分子势能就不处于最小值,这就产生了溶剂A 和溶液B混合形成单一均匀的溶液的倾向,以使系统的分子势能达到最小值,系统得以实现新的平衡,但由于溶质分子不能透过半透膜,故混合只能由溶剂分子从A透过半透膜进入B来进行,这就形成了渗透。

渗透过程所减少的分子势能,一部分转化为系统的重力势能,另一部分转化为从A 流入B 的溶剂分子的定向运动动能。

可见,渗透的本质是系统要通过溶剂分子的迁移达到分子势能最小的稳定平衡态,系统的重力势能并不是凭空增加,而是由系统的分子势能转化而来,这符合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至于转化为定向运动动能的另一部分能量.由于液体有粘滞性,最终将转化为热能。

渗透压的定义
工科大学化学中定义渗透压是为维持被半透膜所隔开的溶液与纯溶剂之间的渗透平衡
需要的额外压力。

任何溶液都有渗透压,但是如果没有半透膜将溶液与纯溶剂隔开,渗透压即无法体现。

显然,造成渗透现象的原因是半透膜两边溶液的渗透压的差异,而对每一讨论的对象而言,渗透压是通过半透膜的界面指向对象溶液的,是造成渗透现象的原始驱动力,是溶液的一种性质(稀溶液的依数性之一)。

不管是否外加压力,也不管半透膜间隔的对象溶液的另一边溶液的浓度是多少,它都始终存在,且为定值。

那么,用“为维持只允许溶剂通过的膜所隔开的溶液与纯溶剂之间的渗透平衡而需要的超额压力”作为“渗透压”的定义显然犯了两个错误:一是“为维持只允许溶剂通过的膜所隔开的溶液与纯溶剂之间的渗透平衡而需要的超额压力”仅仅是用来测定“渗透压”的方法,是不能作为“渗透压”定义的;二是方法中的“超额压力”力的方向是与对象溶液的“渗透压”产生的力的方向是相反的。

另外,“将溶液的外压从p增加到p+Π,使溶液中溶剂的化学势等于压力p下纯溶剂的化学势时,达到渗透平衡后,溶剂液面和同一水平面的溶液截面上所受的压力为p及p+ρg h(h 为两液面高度差),后者与前者之差称为渗透压,以Π表示”。

这类叙述同样是不严格的。

因为,此时ρg h等于通过渗透过程后的对象溶液的“Π”,但这一“Π”并不与渗透过程进行前的“Π”相同,因为此时对象溶液的浓度比开始时要小。

浓度Π的这一变化是不能随便予以忽略的,我们讨论的本身就是稀溶液,通过对溶液渗透压的测定,也能测定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

除此之外,还有定义如:(1)渗透压是渗透压强的简称,引起渗透发生的压强。

在数值
上等于在原溶液上加以恰好阻止溶剂进入溶液的机械压强。

也就是等于渗透作用停止进行时半透膜两边溶液和溶剂上的压力差。

(2)用半透膜将溶液与溶剂隔开,二液面相平时,阻止溶剂通过半透膜流入溶液所施加于溶液的最小额外压力就是渗透压②。

这两种说法均不正确,(1)说的不足在于对渗透压没有指定参比标准。

这样一来,不仅有溶液和溶剂间的渗透压,还有较浓溶液和较稀溶液问的渗透压,无谓增加了复杂性。

对于后者,计算渗透压的范氏公式Π=CRT也无法应用。

因为半透膜两侧有两个浓度c左和c右,另外,这段话共提出
的三个“相等的”压强,并不完全相等。

(2)将渗透压定义成对溶液液面的一个外来压强,是不够妥当的。

这会给渗透后溶液液面上升的解释带来困难,因为液面上升与所定义的渗透压”的方向恰好相反。

这个外来压强与其说是“渗透压”,不如说是“反渗透压”更合适(这个外来压强稍微再增大就会引起“反渗透”进行).下面的说法显然更易为人们所理解、接受。

即:体系自身产生“渗透压”引起渗透进行。

外加的“反渗透压”引起反渗进行,二者方向相反,大小相等,差别只是一个无穷小量而巳(忽略流体运动阻力)。

综上所述,我认为渗透压应这样定义:溶液本身固有的,导致只允许溶剂通过的膜所隔开的溶液与纯溶剂之间渗透现象发生的,通过膜指向溶液的单位面积上的力称为渗透压。

渗透压用“Π”表示。

稀溶液的渗透压与浓度、温度的关系可以用下式表示:
Π×V=n B×R×T
即Π=c B×R×T (1)
(1)式中,Π是溶液的渗透压,单位为Pa;c B是溶液的浓度,单位为mol·L-1;R是气体常数,为8.31kPa·L·mol-1·K-1;T是体系的温度,单位为K。

另外,有人认为,渗透压的定义可描述为: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由纯溶剂进入溶液的扩散动力。

这种说法我认为也是正确的。

其中包含了一下几层意思:(1)有半透膜存在,膜两侧溶液浓度不相等时,才有渗透现象表现出来;(2)产生的原因是溶液蒸气压下降,即溶液的蒸气压低于纯溶剂的蒸气压形成的溶剂分子的扩散;(3)渗透的方向与溶剂分子运动的方向一致;(4)半透膜两侧溶液渗透压的方向是相反的,这两个相反方向上力的合力的方向就是观察到的溶剂分子运动的方向。

结论
渗透现象发生条件:一是要有半透膜存在;二是半透膜两侧的溶液要存在渗透浓度差。

只有这2个条件同时具备,渗透现象才会发生,且渗透方向指向渗透浓度大的一方,也就是由低渗溶液向高渗溶液渗透。

这正是渗透定律的实质所在:一定温度下,难挥发稀溶液渗透压的大小与单位体积内溶质的总颗粒数成正比。

而渗透压这一概念应如此理解:一定温度下,某溶液与其纯溶剂以半透膜隔开(两液面相平且与大气相通)时,引起渗透进行的压强为渗透压,其方向从半透膜指向溶液内部,而其大小近似等于为阻止渗透进行而对溶液施加的额外压强。

即准确定义为溶液本身固有的,导致只允许溶剂通过的膜所隔开的溶液与纯溶剂之间渗透现象发生的,通过膜指向溶液的单位面积上的力称为渗透压。

参考文献:
谢吉民医学化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5-7;154页
秦子平渗透现象发生条件探析;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5;142页
刘昌年、胡一飞普通物理学;第二分册:热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34页唐郁生渗透现象浅析兼论化学势的性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4-2;21-22页
浙江大学编无机及分析化学学习指导;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页
黄荣斌大学化学中“渗透压”概念的讨论理医药学杂志 2005-18-5;510-511页
王志强关于渗透压定义的讨论;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4-4;95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