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心理学中的_隐喻_
211244456_心理治疗中的隐喻疗法分析
应用到另一个领域。它们创造了自我发现和学习基本生活 技能的机会,从而提供了一种被赋予权力的感觉。
▋ 四、隐喻干预
本文将从隐喻意象、隐喻叙述以及隐喻行为 3 个方面 来阐述不同的隐喻干预。 4.1 隐喻意象
在催眠疗法中,隐喻意象工作可以短暂地关注特定的 意象直到特定目标实现。当体验不只是视觉的,还是肌肉 运动的和听觉时最有效。在布置家庭任务时,这种意象工 作可以简洁或者扩展到来访者定期完成的任务中。
比如,当婚姻治疗过程陷入僵局时,治疗师想起了之 前被忽略的一个重要的隐喻叙述,即前来咨询的夫妻曾告 诉他:他们的婚姻已经“死”了。治疗师可以建议来访者
郑重地埋葬他们“死去的婚姻”。如果治疗师认为这对夫 妻的婚姻关系仍然是可以改善的,他可以建议夫妻通过重 新约会的方式来重新开始,比如在一个特殊的餐厅中进行 一次亲密的晚宴。
隐喻意象可以用来暗示催眠后的记忆缺失。有时这会 暗示在催眠疗法中有严重创伤的来访者。如果处理完来访 者的记忆后,他们仍然不能在清醒的时候面对,则可以指 导他们创造一个安全的意象,在那里放下创伤。 4.2 隐喻叙述
这个水平的故事或叙述在内容和目的方面有更多的限 制,它们通常很短。这种故事通常来源于治疗师从他们的 来访者那里获得的意象。这些意象可以被当作行为的计划。 在确定隐喻应该提供什么样的功能后,治疗师开始围绕它 创造和讲述故事。
【关键词】隐喻;心理治疗;隐喻干预
▋ 引言
自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许多学科对隐喻的兴趣日益 增加。隐喻最初被定义为一种修辞格,致力于认知科学和 语言学研究的 George Lakoff 等人 [1] 认为隐喻是人类思维 方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有助于人们的交流,情绪的 表达,劝说别人以及对自身的洞察和改变。在心理咨询和 心理治疗领域,运用和理解隐喻性语言有助于唤醒来访者 的记忆和感觉,加强来访者与治疗师的有效沟通 [2-4]。本文 对隐喻治疗的特点进行了描述,按照隐喻的来源对治疗中 的隐喻进行分类,并且阐述了隐喻治疗的不同干预手段, 以使人们对这种治疗理论和方法有更深层的理解,便于咨 询师在是否采用隐喻疗法或使用何种隐喻治疗策略时,能 够更加全面地进行评估,以提高咨询实效。
论隐喻产生的认知_心理和语言原因_束定芳
总第100期FOREIGN LANGUAGE RESEARCH Serial№100
论隐喻产生的认知、心理和语言原因
束定芳
(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0083)
摘要:隐喻的产生有多种因素。“思维的贫困”产生了“根隐喻”,但根隐喻的隐喻性只是在人们的认知
的异同完全熟悉的情况下使用的。明喻只
利用喻体和本体之间某一方面的相似性,而
且常常明确指出这一相似性。例如“像春天
般温暖”。新隐喻因为处在两者之间,既不
像根隐喻那样将喻体和本体混为一谈,也不
像明喻一样明确说明两者相似的方面。听
话者因为知道喻体和本体的不同,因而对说
话者把A等同于B感到意外,又因喻体和
在起源上要晚于隐喻。他指出,在早期的异
教徒诗歌中是找不到明喻的。他提出了以
·25·下的隐喻形式的发展顺序:1)以寓言、拟人
形式出现的隐喻;2)隐喻本身;3)完全有意
识的隐喻,包括隐含的明喻,如“He is a li-
on”(他是一头狮子);和明确的明喻,如“He
is like a lion”(他像一头狮子)。
bage”(白菜,喻“对什么都不感兴趣的人”),
有些人可以被称为“vegetable”(蔬菜,喻“植
物人”),“couch potatoes”(“懒散之人”)等
等。植物的组成部分也可以用来形容人的
特征,如把人称作“花”(flower)等。同样,
称某人为“apple of my eye”(掌上明珠),或
明喻是隐喻发展的最高阶段。但由于与一
般语言接近,因此不如隐喻有力。5)人类概
念系统中的相当一部分建立在原始隐喻基
隐喻与关联理论
隐喻与关联理论1 隐喻隐喻是一种为人们表达概念、情感、思想等的实用认知工具。
它是一种使用对比的前提条件,组合了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形象,进行关联性调整来容纳生活中的混乱状态。
隐喻是一种表达信息和交流情感的沟通方式,我们能通过它来解释和理解现实世界中的各种事物。
隐喻通常有形态上的对比,它以不同的图像或符号,来描述某种抽象的物体。
对于对比的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它可以是线性的,也可以是非线性的。
此外,它甚至可以让人们潜入精神世界,发掘精神的真正面貌。
通过隐喻,一个概念、一种关系,或者一种情感可以被深层次地发掘出来,从而更有效地理解和研究它们。
2 关联理论关联理论是一种以人类行为模式为基础的心理学理论,它认为物体之间存在一种本质的关联,这种关联可通过它们的特征来解释。
实际上,人们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经常会基于物体之间关联的特征,将其从一种抽象的概念中抽象归纳出来。
比如学生可以根据植物的春夏秋冬的特征,对植物的周期性的特征归纳出来,这就是基于关联理论的学习过程。
关联理论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世界,全方位理解它。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物体间的关系,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我们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关系。
关联理论认为,人类可以将记忆中的复杂知识组合成一种相关联的模式,并将它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同时,关联理论提出,人类可以通过吸收关联性学习信息,掌握这些信息,从而减少学习的技术。
隐喻和关联理论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联系,它们都能深入地理解和表达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各种信息,从而帮助我们对这一世界做一个充分的认识,从而成为一 3种有效的认知工具。
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把握我们所处的环境,并以一种贴近生活的形式体现它们。
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包括隐喻的研究范畴,是一种认知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框架,它拥有基于
认知心理学测量下所计算出的结论所做出的解释。
它提供了研究者一个可以用于研究教学
和诊断过程中学习者概念学习的理论框架,也提供了一种具有视觉层面的记忆模式。
概念隐喻理论的基本构成有多种不同的概念,其中最重要的当属认知和物理隐喻,它
们两者都是以象征的形式来描绘被学习的概念。
认知隐喻是以抽象的概念来比喻物理概念,而物理隐喻则是以物理概念来比喻抽象概念。
两者具有相似的功能,即把抽象概念映射到
有意义的物象之上,从而使学习者易于理解和学习这些概念。
另外,概念隐喻理论还分析了如何把不同的概念结合在一起,形成并有意义的联系。
在认知过程中,隐喻分析过程不仅会把不同概念联系起来,也会把本身抽象的概念变得具
体和实际。
换句话说,概念隐喻理论在研究视觉化学习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能够
帮助学习者将逻辑结构转化为具象图像,并帮助他们理解概念背后更深层次的概念。
最后,这项理论还为教师提供了诊断学习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参考标准,用于进行针对
知识弱点的补救教学,以及用于介绍一种协同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取和掌握知识。
概念隐喻理论能够提供一种可以囊括性地分析学习者在学习概念背后所涉及的技能和
连接,以及他们在认知学习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和努力,让教师能够更客观的了解学生的
学习情况,用以指导教学。
心理学心脏的隐喻
心理学心脏的隐喻
心理学里的“心”究竟是什么,能证明存在吗?
心理学中的心其实并不能够证明对方存在,但是心理学中的心恰恰是心理学的根基,这里也可以泛指思维想法。
思维认知很容易影响一个人的状态,我们生活中所遇到的所有事情跟我们三观冲突的颠覆我们三观的容易产生分歧性思维而影响我们的状态。
这个时候心理学和各种心理问题也就应运而生了心理学本质上就是告诉你这种思维是怎么来的,但是不能告诉你哪一种思维或者三观绝对正确。
因为那条绝对正确连心里自己都拿不准。
为什么人会用心脏去代表情绪,代表感情。
代表意识?
心脏是生命最重要的器官,人类在漫长的发展中意识到心脏受到损害就直接威胁到生命,体现在文化中心脏就代表了情感和意识。
现代医学发现大脑才是情感和意识的主要器官,但是取代不了长期文化积累的表达,还是习惯于用伤心、心灵来代表情感和意识。
探析心理学中的隐喻
探析心理学中的隐喻通过对隐喻研究的发展历史进行简单总结,探讨了心理学研究与隐喻研究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出从心理学角度研究隐喻的两种方式:一是对每种心理学形态的隐喻基础进行研究,二是将隐喻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
最后分析了心理学中隐喻研究的意义所在,相信从心理学角度研究隐喻,会让隐喻得到更多关注和发展。
标签:隐喻心理学一、隐喻研究概述自公元前300年,亚里士多德开始对隐喻进行系统论述开始,到现今为止,关于隐喻的研究已经过了2300多年了。
英国著名修辞学家理查兹(Richards,1936:98)提到,“我们日常会话中几乎每三句话中就可能出现一个隐喻”;另有波里奥(Pollio,1977)等人曾做过估计,“人们在自由交谈中平均每分钟使用4个隐喻修辞”。
由此可见,隐喻在我们日常生活语言交流中的重要性。
虽然对隐喻的研究已有很长的历史,但在20世纪30年代之前,它都是作为修辞学的一部分而被广泛研究的。
2000多年前,亚里士多德在《诗学》(Poetics)中对隐喻的定义是:隐喻通过把属于别的事物的词给予另一个事物而构成,或从“属”到“种”,或从“种”到“属”,或从“种”到“种”,或通过类比[1]。
总的来说,亚里士多德坚持的是“对比论”的观点,即将一种事物类比为另一种事物,从而进行修辞学中的隐喻。
公元1世纪,罗马修辞学家昆提良提出“替代论”的观点,他认为隐喻即是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修辞现象。
20世纪30年代,理查兹在其《修辞哲学》一文中提出“隐喻互动论”,之后,布莱克对该理论进行了完善。
他们认为“隐喻是一种新的意义的创生过程,是两个主词的词义相互作用的过程”[2]。
20世纪30年代到70年代间,西方学者开始从逻辑、哲学及语言学的角度对隐喻进行语义学研究。
由于隐喻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性,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隐喻已经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作为一种认知方式被认知心理学、哲学等领域的学者重视,并正在对其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研究。
从心理学的视角看疾病背后的隐喻
从心理学的视角看疾病背后的隐喻摘要随着文明社会的发展,疾病已脱离了其最初的定义与本质。
不断的隐喻化的解读,使疾病赋予了道德化的色彩,进而演变成道德批判,甚至被当做政治压迫的一种有力工具。
疾病的受害者忍受着身心双重的痛楚与折磨。
隐喻的背后反映了由疾病所划分界限的,两类不同人群各自的心理需求。
关键词疾病隐喻道德批判恐惧心理需求初读《疾病的隐喻》,似乎被书名所暗示的晦涩与不明所影响,感受到了些许莫名的压力,态度也变得兢兢战战起来。
联系当时的写作背景和作者本人的情况,本以为这会是一本自传性质的小书,滔滔不绝地向读者叙述着与癌症斗争的整个经过,或发人深省或鼓励大众。
但细细读下来,结果竟然出乎意料甚至可以说是充满了惊喜。
作者桑塔格女士以第三人称的手法,像一个冷静犀利的旁观者“揭示、批评、细究和穷尽”了疾病背后所隐藏的道德批判,乃至政治压迫。
她反对阐释,力图还原疾病本来的、纯粹的面目。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全新的、大胆的视角。
因为我们已经太习惯于解释每一个存在的事实或现象,试图为每一个物体贴上意义的标签,或在两个好像无关的事物间制造一个修辞的转义,即隐喻。
正如美国著名的认知语言学家莱考夫和约翰逊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广泛地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从本质上来讲都是隐喻的。
”1隐喻由于其隐藏性,我们有时并未意识到它的影响,但这种影响往往是潜在且巨大的。
书中的前半部分,作者主要以结核病和癌症为例,揭示了其被赋予的诸多的带有明显道德色彩的隐喻。
结核病:雅致、敏感、忧伤、浪漫、柔弱、是活力过分消耗的疾病。
癌症:冷酷、无情、畸形、混乱增长、是能量失控的疾病。
一旦被确诊为癌症,仿佛被贴上了使人身败名裂的标签,使患者感到贬损和压抑。
癌症此时已不仅仅作为一种需要得到同情关怀的疾病,相反是“邪恶的、不可克服的坏事”。
正因为如此,在当时,病人家属得知病情消息后都会对患者本人有所隐瞒,估计考虑的不只是患者的感受,还有自身所面临的道德批判的风险。
隐喻
古典范畴理论和现代认知范畴理论的分类等级系统中,都 存在基本层次(basic-level)系统。系统主要包括三个层 面:
上位层次(supe次(basic level)
下位层次(subordinate)
狗
椅子
猎犬 摇椅
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概念隐喻自由度的选择通常定位在最 高层,也就是上位层次上,上位层次上单一特点的意象图 式可以反映到整个概念范畴当中,是最先并且是最容易被 人理解的。
具体的结构隐喻实例
‚争论是战争‛ 莱考夫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第 一章中就列举了结构隐喻的句子,他较为有名的例子就是 ‚Argument is war(争论是战争)‛。具体举例如下:
你的辩驳是抵挡不住的(站不住脚的)。
他对我观点中的每一处薄弱环节进行了攻击 他的每一处批判都正中要害
莱考夫曾指出‚隐喻是人类借助对客观世界某一领域的认 知来诠释解读另一领域的认知。‛
西方隐喻研究理论视点
替代论
比较论 相似论 互动论(Interaction Theory) 和Black(1962) 映射论(Mapping Theory) Richards(1965) Lakoff(1980, 1987) Fauconnier
混合哲学
混合哲学是乔姆斯基 转换语法的哲学基础,是基于笛卡 尔哲学(二元论、天赋论)和形式主义哲学的混合观点。 笛卡尔认为,因为所有的自然运动都可以用数学或物理定 律证明,唯有人类的精神运动无法证明,它是另一种形式 的存在,既然思想和身体是两种不同的存在,那么,其中 一种存在就不需要依赖另一种而存在。乔姆斯基受笛卡尔 天赋论的影响比较大,认为人的心智和认知能力是人类大 脑固有的。后期形成了心智主义,批评了笛卡尔和乔姆斯 基的观点。
心理语言学角度中的隐喻分析
心理语言学角度中的隐喻分析一、隐喻分析的概念 1.隐喻的概念。
隐喻实际上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语言现象,通常体现在人们会借用已知事物来描述、认知未知事物的一种手段,是一种非常具有普遍性思维的认知手段。
传统的隐喻认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段,也认为是比喻的一种,它还有一个名字即暗喻。
但是一般研究的隐喻理论多事基于当代隐喻理论的认知隐喻。
认知隐喻认为隐喻包括三个部分,即源域、目标域、映射,其中由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就构成了隐喻。
我们日常生活中所认识到的已知事物包括经验和知识,而目标域则是我们想要借用别的事物来描述的、不熟悉的事物或概念,也就是寻找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性进而构成逻辑上的隐喻。
2.名词性隐喻。
名词性隐喻即名词所构成的隐喻,名词不像动词或者形容词,有选择成分,但是名词有其特殊的自足性。
可以引起更加丰富的联想关系,这也就让人更容易超越词汇的选择限制和组合规则,应用的更加广泛。
每一个词都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可以被指向一个新的语义场或者有背景文化关联的关联域。
以人生如戏为例,人生是上文提到的目标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戏则是源域,也就是一个具体概念。
在一台戏中各种各样的故事情节和不同情绪则是人们对一台戏的认知理解,因此将对一台戏的认知应用于对人生的理解,表示人的一生也是会像一场戏一样有着跌宕起伏的情节。
这就是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进而达到对认知域进行认知的目的。
3.動词性隐喻。
动词性隐喻则是指话语中使用的动词与逻辑上的主语或者宾语构成的冲突所形成的隐喻。
动词的选择性很强,需要有与之匹配的名词才能构成隐喻,这也就导致主谓结构的组合关系时常出现的原因。
动词作具有的动作感觉的联想让人想象与把没有出现的动作主体暗示出来。
4.形容词性隐喻。
形容词一般充当修饰名词或者充当谓语的句子成分,与动词特征十分相似。
形容词的选择性体现在它所修饰的名词具有选择性,因此通常会与同质的名词相搭配,但是隐喻的语言通常会违反和偏离这种选择限制的组合方式,以此来表达事物间隐含的内在联系。
有关于隐喻与认知机制的相关讨论
有关于隐喻与认知机制的相关讨论1. 引言1.1 介绍隐喻与认知机制的概念隐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概念或事物与另一个概念或事物进行比较,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表达复杂的概念。
在认知心理学中,隐喻被认为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机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抽象概念、创造新知识并解决问题。
隐喻与认知机制的关系密切,隐喻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信息,还可以促进创造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语言和思维中,隐喻的运用可以拓展我们的思维边界,为我们提供不同的视角和方式去理解世界。
1.2 讨论隐喻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隐喻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复杂问题和新信息。
通过比较两个不同的事物,隐喻可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他们建立新的认知框架。
隐喻不仅可以丰富思维,还可以促进思维的跨越性发展,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和推理过程。
在日常生活中,隐喻也被广泛运用在语言交流和思维过程中。
人们常常使用隐喻来解释复杂的概念,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
当我们说“时间就像沙漏”,就是用隐喻来比喻时间的流逝是不可逆转的。
这种比喻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时间的概念,并在思维中形成更为清晰的认知图景。
2. 正文2.1 认知心理学中的隐喻理论认知心理学中的隐喻理论是指通过隐喻来揭示认知过程中的规律和机制。
隐喻是一种用来传递概念或思想的修辞手段,通过将一个概念用另一个概念代替来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
隐喻理论认为,人类在认知过程中会不断地运用隐喻来帮助理解、记忆和推理。
认知心理学中的隐喻理论主要包括概念隐喻和形象隐喻两个方面。
概念隐喻是指通过比较和类比来传递抽象概念,例如将“时间”比作“金钱”,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时间的珍贵和有限。
形象隐喻则是通过具体形象和感官经验来传递概念,例如将“爱情”比作“火焰”,帮助人们感受到爱情的炽热和激情。
隐喻理论认为,人类在思维过程中会不自觉地运用隐喻来构建认知框架,帮助理解和处理复杂信息。
认知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
认知心理学考试复习重点1、广义的认知心理学:凡是研究认知的心理学。
2、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理论观点为核心的心理学,又被称为信息加工心理学(数据处理心理学)3、计算机模拟办法:指利用计算机来模拟、检验、发觉人的认知活动及其行为表现的规律的研究办法。
4、感受信息加工:感受信息加工是指感受器官与刺激物信息相互接触(或作用)之后,感觉器将物理刺激转化为生物电信号,并经过动作电位把外部事件的信息传递到大脑中枢特定区域的过程。
5、自下而上(的信息加工过程):指由外部刺激信息开始的加工,强调感受器官中滞留信息在知觉中的作用。
6、自上而下(的信息加工过程):指在知觉时,个体运用自个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概念来加工当前的刺激信息的过程。
7、模式识不:指人把输入刺激(模式)的信息与长时经历中的信息举行匹配,并辨认出该刺激属于啥范畴的过程。
8、注意的资源限制:指人的注意受到所分配的认知资源的限制,一旦得到较多的认知资源,注意分配便能顺利举行的认知活动过程。
9、注意的材料限制:指人的注意受到刺激信息任务(刺激材料)的低劣质量或别适宜加工的信息的限制,即使分配到了较多的认知资源,也别能顺利完成的认知活动过程。
10、部分报告法:短暂呈现信息后,被试按照主试要求呈现部分信息的办法。
11、机械性复述:别是将短时经历中的刺激信息建立在对它们的明白的基础上,而是一味地经过别断地简单重复,力图将刺激信息保留在短时经历中。
精巧性复述:将短时经历中的刺激信息举行分析,使之尽可能与自个儿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建立起某种内在联系,并努力把它们整合到长时经历的认知结构中去。
12、陈述性经历:指一具人对事实和事件的经历。
13、语义经历:指个体对客体的事实的经历。
14、情景经历:指个体对事件的自传式的经历。
15、语义启动现象:唤起并促进(加速)随后的与其具有语义联系的字与词汇的触接过程,称为语义启动现象。
16、语义启动效应:由于一具刺激信息(如词或词汇)刚被呈现过,从而导致个体对那个刺激信息的识不或觉察能力的提高,称为语义启动效应。
认知隐喻理论概述
认知隐喻理论概述
认知隐喻理论是一种有关人们如何处理和理解语言的独特观念。
它由美国的两位心理学家理查德·弗拉得和弗兰克·拉金伯格首次提出,他们发现,当我们对抽象、抽象的概念进行理解和表达时,有时会以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容易理解的事物为例。
比如,一种关系可以被描述成一条桥,一个旅行可以被描述成一场旅程,一个选择可以被描述成一条路的分叉点。
这些隐喻让抽象的概念变得容易理解和记忆,因此,它们被认为是社会性话语中最简单和最有效的技巧。
认知隐喻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当人们遭遇抽象和抽象概念时,会把它们抽象地表达成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实物形式。
这种表现方式不仅可以让人们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抽象概念,而且还可以帮助人们建立新的概念知识。
在不熟悉的概念上,利用直观易表达的形象和类比,让读者可以快速的进行学习和接受。
在实际应用中,人们通常会把某一特定概念类比比作日常生活中熟悉的某一事物,以描绘出抽象概念的概念或形象,如“沉重”可以与“铁门”等比较,“渐变”可以与“太阳落山”对比,等等。
总而言之,认知隐喻理论是人类认知及其表达概念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一种特殊的话语表达技术,能够让抽象的概念得到更快的理解和接受,有助于传达思想的更大的深度和渊博性。
概念隐喻的分支
概念隐喻的分支概念隐喻是指通过对两个概念之间的类比关系进行思考和理解的一种认知方式。
它利用熟悉的概念来解释和理解较为抽象的概念,从而帮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把握真实世界的事物和现象。
概念隐喻广泛应用于语言、文学、哲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对于认知科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概念隐喻的分支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类和解释。
下面将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和讨论概念隐喻的一些重要分支。
首先,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概念隐喻可以分为语义隐喻和句法隐喻两个分支。
语义隐喻主要关注语言中意义的转移和转译,通过对词义和句子结构的变化来传达抽象概念。
例如,英语中经常用“时间是金钱”这个隐喻来表示时间的宝贵和珍贵。
句法隐喻则主要关注句子的结构和语法规则对意义的影响,通过句子的排列和组合来表达抽象概念。
例如,英语中的“倒装句”就是一个句法隐喻的例子,通过改变主谓宾的顺序来强调句子中的某个成分。
其次,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概念隐喻可以分为认知隐喻和情感隐喻两个分支。
认知隐喻主要关注人类思维的运作机制和思维方式,通过类比和类似性原则来促进认知的发展。
例如,认知隐喻理论认为人们在理解“理论是建筑物”的时候,把“理论”看作是“建筑物”,以此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抽象的理论知识。
情感隐喻则主要关注人类情感和情绪的表达和体验,通过对情感和情绪的隐喻性描述来增强情感传递的效果。
例如,我们常常用身体疼痛的词汇来形容心理上的痛苦,比如“心如刀绞”、“伤透了心”等。
此外,概念隐喻还可以从跨文化比较的角度来进行分类。
不同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会对概念隐喻的产生和使用方式产生影响,从而形成不同的隐喻体系。
跨文化比较研究表明,概念隐喻在不同文化中具有自己特定的特点和表达方式。
例如,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人和自然”的隐喻思维和英语中的“时间是金钱”有着明显的差异。
因此,对于理解和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思维方式,跨文化比较的观点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可以从艺术和文学的角度来讨论概念隐喻的分支。
心理学中的隐喻以及隐喻对于心理学的启发
作者: 熊韦锐;于璐
作者机构: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重庆401331
出版物刊名: 理论月刊
页码: 145-148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5期
主题词: 隐喻;实体隐喻;心理学
摘要:心理学不管是在研究的前提假设、理论的建构,还是在实践应用方面都充满了隐喻。
心理学的研究离不开隐喻。
在心理学发展的自然哲学传统、物理学传统、生物进化论传统以及计算机科学传统各个阶段的考察,都显示出了心理学的研究无论如何都不能离开隐喻。
提示了研究者在研究心理学的时候,不能忽略隐喻的地位,不能忽略隐喻的作用与影响。
心理学中的隐喻——物理学传统
心理学中的隐喻——物理学传统才子城相关毕业论文这样描述:17至19世纪的心理学,依然是一种哲学的心理学。
然而此时的哲学.与古希腊时代的自然哲学不同。
更多受到了科学思潮的影响,尤其是受到当时伽利略(G.Galileo)和牛顿(I.newton)传统的经典物理学的影响。
这一时期的心理学。
同样如此。
当时心理学研究中的大多数概念都来源于物理学。
例如当时非常流行的就是把人比喻成各种机器(即机械隐喻)。
笛卡尔的“机械一水力说”.就是他看到圣日耳曼伦拉依皇御花园中,用水带动的人体模型能够演出各种木偶般的动作。
从而把它隐喻到了对于人类动作的解释上,认为灌注进脑室或大脑空腔的液体.即“动物元气”,随着神经系统从大脑向身体的各个部分扩散、流动。
在到达肌肉时使其肿胀并运动。
再如霍布斯Hobbes的“钟表隐喻”,就是通过钟表的某些特征,来隐喻地描述人类思想行为的规律性与重复性特征.以及各自独立的部分相互协调运动从而成为一个统一整体的系统性特征。
这些心理学的隐喻,他们的来源,都是当时物理学在现时生活中的产品,这些产品或许在某些方面能够类比人类的某些特征。
于是便被理论家们在理智中提取出来,成为解释人类的某个模型。
当蒸汽机出现的时候.人们便用热力学的模型取代牛顿的静力学模型来解释人类社会。
当自动恒温器出现的时候,人们便在心理学的理论大厦中增加了一个“自我调节”的系统。
增加了一个。
反馈”的概念。
17至19世纪的心理学,最流行的词语是“联想”。
然而“联想”这个概念,它的许多内涵也都来源于当时的物理学。
尤其是牛顿物理学中的引力概念。
休谟(D.Hume)即把联想看做“某种吸引”。
这种吸引可以使思想互相连接起来。
赫尔巴特0.F.Herbart)。
也认为经由感官得来的经验散片彼此组合,是由于心灵中有某些可以测量的力量在起作用.像在物质世界中一样。
这一时期。
心理学不仅在内容上广泛地借用物理学的内容,也在方法上广泛地借用物理学的方法。
也就是说将整体的实体分析成为组成它的各个部分,各个元素,然后再分析它们之间的“力”,不管是引力,还是斥力。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概念隐喻理论是指通过比喻手法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以解释和理解抽象概念或复杂现象的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的核心概念包括隐喻、源和靶。
隐喻是指将一个概念(源)映射到另一个概念(靶)的过程,源通常是我们熟悉的概念,而靶是我们想要理解的概念。
概念隐喻理论在语言学、认知科学、心理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综合分析概念隐喻理论的相关文献,探讨其在不同领域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概念隐喻理论的起源和发展概念隐喻理论最早由语言学家拉卡托斯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并在后来被认知科学家约翰逊-莱克提出的“身体隐喻”理论进一步发展。
身体隐喻理论认为,人类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是基于对具体身体经验的隐喻映射而来的。
“爱情是一座山”、“时间是金钱”等隐喻表达,都是将抽象概念(爱情、时间)映射到具体的身体经验(山、金钱)来理解和表达的。
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概念隐喻理论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许多学者将概念隐喻理论应用到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文化研究等领域,探讨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意义。
目前,概念隐喻理论已成为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对人类认知、语言理解、文化交流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概念隐喻理论在语言学中的应用语言学是概念隐喻理论最早得到应用的领域之一。
许多语言学家通过研究隐喻表达的语言现象,来揭示概念隐喻在语言理解和表达中的作用。
英国语言学家乔治·莱克夫曼通过分析英语中的隐喻表达,提出了“概念元”理论,认为隐喻表达中的概念元是构成隐喻映射的基本单元。
概念隐喻理论还对语言的语用学和语义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瑞士语言学家日内瓦·莱克蒂伯格通过分析英语中的隐喻表达,揭示了隐喻理解对语言理解和交际的重要性,认为隐喻表达是语言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美国语言学家詹姆斯·费尔德曼则通过分析不同语言中的隐喻表达,研究隐喻在不同语言文化中的共性和差异。
概念隐喻理论在语言学中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语言的语用学、语义学和语篇分析等领域,为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意义和使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认知和隐喻
动觉意象图式主要包括:
容器图式:可界定大部分in和out的区别 部分——整体图式 连接图式 中心——边缘图式 起点——路径——目标图式 上——下图式 前——后图式 线性图式
容器图式:
可界定大部分in和out的区别 身体经验:我们经历了将身体视为容器和 容器里的东西的过程。 结构成分:interior,boundary,exterior 基本逻辑:若A在B中,X在A中,则X在B 中。 样本隐喻:我在家庭里,人在社会中
思维既是认知的核心,又是属于认知过程的, 思维既是认知的核心,又是属于认知过程的,宽 泛而言,思维与认知是等同的。 泛而言,思维与认知是等同的。 认知语言学不是全面研究认知的学科,也未给认 知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但认知语言学的认知是广 义的,包括感知觉,知识表征,概念形成,范畴 化,思维在内的大脑对客观世界极其关系进行处 理从而能动的认识世界的过程,是通过心智活动 将对客观世界的经验进行组织,将其概念化和结 构化的过程。但就认知的两个方面——结构和过程— —而言,认知语言学更重视结构。
认知模式:
1.命题模式 2.意象图式模式 3.隐喻模式 4.转喻模式
命题模式
表明概念和概念之间的关系的知识结构属 于命题模式,比如,描述“火”的知识的 命题模式包含“火”是危险的这一命 题。——用包含关系来表明一种知识结构。
意象图式
来自日常身体经验(主要是空间和力量) 的前概念架构,人们在体验的基础上获得 意象图式后,就可运用它来体验我们的世 界。 基本意象图式包括:容器,路径,连接, 力量,运动,平衡,对称,上下,前后, 部分-整体,中央-边缘等,它们可结合构成 更为复杂的意象图式。
隐喻例句:
鞋城3折“大跳水” 昨夜世界为中国喝彩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充电 思想流溢于笔端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
概念隐喻理论文献综述引言隐喻是语言的重要特征,通过隐喻可以将拟喻概念与目标概念联系起来,从而达到表达和理解的目的。
概念隐喻理论是对隐喻进行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关注隐喻在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和影响。
本文旨在综述概念隐喻理论的相关文献,探讨其在语言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中的应用及意义。
一、概念隐喻理论的发展历程概念隐喻理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叶,美国哲学家亚历山大·明德发表了《思维的语言》一书,提出了“概念隐喻”这一概念。
随后,语言学家乔治·莱科夫在其著作《《隐喻对比》中深入探讨了隐喻的语言学性质和意义。
20世纪70年代,心理学家乔治·莱科夫和马克·约翰逊在《认知心理学中的隐喻概念》一书中提出了隐喻的认知理论,从认知过程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深入研究。
之后,以乔治·莱科夫为代表的概念隐喻理论逐渐成为了认知科学和语言学领域的研究热点。
概念隐喻理论主要研究概念间的隐喻关系,它包括源概念和目标概念两个基本要素。
源概念是用来描述目标概念的概念,目标概念则是由源概念所描绘出的概念。
通过将源概念与目标概念联系起来,可以实现对目标概念的理解和表达。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并非简单的修辞手法,而是一种深层的概念联系,能够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过程。
三、概念隐喻理论在语言学中的应用概念隐喻理论对语言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语言结构和语言使用两个方面。
在语言结构方面,隐喻在词汇和句法结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意义。
英语中“时间是金钱”这一隐喻,将时间与金钱进行比喻,使得时间的价值得以体现。
在语言使用方面,隐喻为人们的言语交流提供了丰富的修辞手段,增强了信息的表达和传达效果。
通过隐喻表达,可以更加生动地描述事物特征和关系,使得交流更加生动和形象。
概念隐喻理论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主要关注隐喻对人类认知过程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研究发现,隐喻在认知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能够帮助人们理解抽象概念和复杂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50517作者简介:孟维杰(1973—),男,黑龙江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吉林大学心理学系博士生;马甜语(1970—),女,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博士生。
2005年9月第5期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Nanjing Nor mal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Sep.,2005No .5论心理学中的“隐喻”孟维杰1,马甜语2(1.黑龙江大学教育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2.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长春130012)摘 要:心理学科学化以来,精致性、确定性和中立性的科技理性和逻辑思维一直拥有着绝对的话语权,剥夺、放逐了心理学语言中另一种权力———隐喻权力。
在心理科学领域,隐喻的存在总有它的道理。
它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是对逻辑演绎和科技理性的一种超越,对事物另外视角的深层次理解和求索。
其创造、代替、表达及模式等作用,越来越以一种丰富性、内隐性及不可穷尽性等特征,使心理学流溢出民族文化品性。
关键词:心理学;隐喻;逻辑思维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08(2005)05010106 心理科学发展一百余年来,一直秉持着自然科学研究精神旨趣,其语言表述必须“尽可能接近数学语言的明确性”[1](p.458),才能合法、合理地存在,由此,确定了精致性、客观性和确定性的逻辑语言在心理学领域的绝对话语权,而剥夺、放逐了语言中另一种权力———隐喻权力———修饰性、形象性及比喻性语言,原因只有一个,赋予隐喻语言存在空间,就会丧失心理学作为一门事实表述学科的特征,隐喻语言必须被逻辑语言关在理性王国之外。
事实上,“逻辑权力”或许能成功地征服外在事物,却难于独立而有效地阐释内在事情。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隐喻权力不是一种需要逻辑征服和能够被征服的权力,而是一种必须得到充分尊重、恰当运用和表达的权力。
在人文知识系统中,它是一种永恒的本源性权力[2](p.31),一种折射人类诗性光辉的智慧,人类认知自身、理解自身的奇妙路径,它已经成为表达人类精神世界,体验人类存在的实在方式。
尽管一直以来被主流心理学所排斥、拒绝,但它却一直顽强地存在着、传承着、演化着。
从1894年到1975年,心理学家日用而不知地已经使用近265个心理学隐喻,心理学发展历史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心理隐喻变迁的历史,心理隐喻变迁成为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见证[3](pp.181192)。
或者也可以说,一个个隐喻,犹如散落于浩瀚的心理学海洋中一颗颗散发着灿烂光彩的珍珠,把它们串起来,就是一个博大深远的人文精神世界。
透过这个世界,我们尽可以解读人类心理奥秘,走进科学逻辑语言所无法企及的“生活世界”。
在我们承认由逻辑语言所构建心理学科学世界伟大的同时,我们也深感心理科学离弃隐喻的失落,因为,心理学所遗失的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权力的诉求,更重要的是丢弃了一个世界———人文世界,消解了理解人类心灵的平台,也弃绝了一种视野,关闭了通往人性世界的大门。
一、隐喻界说(一)什么是隐喻“隐喻”一词来自希腊语的metaphor,其字源meta 意为“超越”,而phor 意为“传送”,它的基本词义是把一个对象的诸方面“传送”或“转换”到另一个对象上去,以便使第二个对象可以被说成是第一个对象,更好地理解第一个对象。
在1997版牛津简明语言学辞典中,隐喻作为词格定义中增加了新的内容:“隐喻是雷克夫在80年代所谈到的一种普遍模式,在这一模式中,一种语域可以系统地用另一种语域中的词汇来谈或表达”。
亚里士多德是谈论隐喻第一人,他为隐喻定义可谓言简意赅:“为一事物—101—借用属于另一事物的名称”[4](p.1)。
此外,我们不能忽略恩斯特.卡西尔对于隐喻的广义和狭义的界定,在隐喻的广义解读中,他指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一种修辞方式,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神话的记忆语言的概念本身得以表达的条件”[5](pp.105110),卡西尔认为,这种转换或位移,实则包含着一种创造的意蕴,也即一种意义生成过程。
它并非是单一的从此端到彼端的直线过程,那不过是一种代替,而是“构成全部语言以及神话、宗教表述之基础”,由此,它也成为深入理解语言、神话及宗教的精神力量,“语言就其本性和本质而言,是隐喻式的”[6](p.140),丢掉隐喻,也就丢掉了语言与神话的内核和精神,它们也就不再可能。
所以,隐喻在成为进入语言和神话的敲门砖以后,它也就不再是简单的一种修辞手段,也不再是一种作为非常规的语言现象而存在。
对于追求明晰性和精致性的逻辑语言而言,隐喻不仅仅是干巴巴的替代,一种改写,一种修辞格,而是一种直接认同[7](pp.199200),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隐喻不是严格的逻辑、纯粹理性的,而是借助联想和相似的言语机制,以独特性、生动性和表达性来解说一件事情、一种现象、一类物质。
它在人们心中唤起相似关系,以人们都理解的语词建立某种相似性模型,依赖已经知道的概念及其语言表达形式,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描绘未知事物,新的关系、新的事物、新的观念、新的语言表达方式由此而来,这个过程正是隐喻的核心[2](p.34),所以,就其本质而言,隐喻成为创建科学概念和从事科学行动不可或缺的基础和前提。
“在哲学和人文学科中,命题的预设内容离不开它表达的修辞形式,而且,即便是物理学中,理论也并没有摆脱隐喻这种修辞手段。
要想使观察事物的新模式、新方法及新的或然性变得似乎有道理,隐喻就显得尤为必要。
没有语言上的突破,任何经实践证明可取的知识形式和科学习惯上的创造性突破,都是不可能的”。
[8](pp.170174)(二)隐喻的存在方式隐喻有着表达性。
它不像逻辑语言那样清晰和直白,而是抛开了严格的逻辑界定,以语言本身的特有功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内心感受;它的任务不只是描摹事物,而是理解事物;不只是传递观念或思想,而是促使人们去行动;隐喻有着内隐性。
它无法言传,不能简单化约为字面陈述。
它蕴含着丰富的意义,超越逻辑结构,以一种无法演说的洞见,寻求“弦外之音”,任何企图以逻辑语言来解读隐喻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隐喻有着归属感。
它是人类首先创造出来用以表述心灵之声,寄托家园精神的一种语言形式,后来当人类借助隐喻的脚手架构筑起概念、判断及推理科学语言大厦后,隐喻便成为百花园里的一棵小花,一把逻辑大锁将其关在理性大门之外[9](pp.4047),但是,科技理性无法使人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人类精神只有借助于隐喻才会有所寄托;隐喻有着鲜明的民族性。
隐喻作为一种语词表达方式,是以一定的民族文化背景为前提、为基础的。
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习俗、民族传统文化等方面无一不会影响、制约着隐喻的表达样式,并构成隐喻表达的不同民族特点和差异。
只有在民族文化历史背景下,才会读懂和理解隐喻。
脱离了民族文化背景,不仅使隐喻失去生命力,也使我们陷入隐喻的无知和误区中;隐喻有着日常性。
柯拉夫和约翰逊说,隐喻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10](pp.102104)。
无论是日常生活中描述外物的山头、山腰、山脚,还是用以描述内心感受的心扉、心潮、心寒、心痛[11](pp.2228),即便是用以解释和构筑人类自身心理生活的某些约定俗成的规范和准则如尺度、准绳、碰壁等,处处可见隐喻的影子。
它们以一种浅显的道理支持和架构着人类日常生活中深刻的“道”或理念,无处不有,无时不在;隐喻有着创造性。
隐喻不仅仅是一种意义转换,更是一种意义创造。
科学中新生的概念都是极其抽象的,远离人们的直接经验,不借助于隐喻,表述它们就非常困难,所以,“从可用的现存事物的主体中可以创造出革命性新意义,这种言语媒介的操作类型是新意义创造的主要来源,而其中的隐喻是占支配地位的一种类型”[12](pp.5158)。
这样,对于那些我们无法直接把握的对象,对于那些以科学和逻辑手段无法表述自己独特见解的话题,借助于隐喻不仅可以表达事物的丰富内涵,而且还可以创造新鲜的意义空间,扩展彼此思维深度和视野,赋予其新颖的含义。
隐喻无论是作为一种语言现象,还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有属性再现,因为作为前者,它赋予一个词本来不具有的含义或表达一个词无法表达的意义,是对常规逻辑语言的背离;作为后者,它是人们心灵感受和意向的直接表达,传递了一种语词概念内涵以外的文化气息,是一种体验实在的方式,是对真理的一种想象性体现[7](pp.199200);而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是对逻辑演绎和科技理性的一种超越,对事物另外视角的深层次理解和求索。
二、心理学隐喻探询(一)心理学中的隐喻从亚里士多德起,尽管他对隐喻持有偏颇的看—21—法,但他依然认为隐喻的奥秘无法向别人领教,善于运用隐喻是一种极有天赋的标志[4](p.18)。
柏拉图虽然把诗人“请出”了理想国,但却创造了西方哲学文化源头的一个理论经典—“向日葵式隐喻”[2](pp.3136)。
而在理想国中,他独辟蹊径,原创了“洞穴中囚徒”这一典型隐喻[13](pp.273311),形象地、创造性地、充分地阐释了他心中的美好理想———一个人的心灵离开阴影世界、可见世界转向理念世界、可知世界,成长为理想国的统治者。
这并非是逻辑上的概念分析和演绎论证,但却是一种直接表达,一种情景显现,一种借助于“联想”和“聚合”而产生的独特认同[7](pp.199200)。
虽然我们没有看到柏拉图以逻辑语言来描述人的内心转换历程,他也没有明晰地告诉别人,而是以隐喻方式使人领悟到或感受到心灵成长的强大震撼力量,而这就需要读懂柏拉图,读懂隐喻的人,才能体会得到。
从远古乃至现代科技语言充斥的科学心理学领域,隐喻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寻找着属于自己的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这不能不说即便是科学心理学的抽象逻辑思维的形成与发展,也离不开隐喻思维。
从苏格拉底循循善诱的“产婆术”到洛克把人的心灵比作“白板”的论说,从霍布斯的人是“自然物体”的人性论到拉美特利“人是机器”的论断,从莱布尼兹“单子论”的心理本质观到赫尔巴特的“统觉团”理论,从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主张的“人是动物”到完型心理学的“格式塔”再到认知心理学强调的人是计算机等等,处处可见隐喻的影子。
它们散见于浩瀚的心理学海洋中,以诗化睿智,人性化温情及人文意蕴的语言,淋漓地表达了论说者对人性、对人心、对生命、对人类命运的关注情怀,在凸显了伟大的心理学家对人类自身生命活动的独特理解和个性化认同之时,也将自己的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和价值品味酣畅地体现在隐喻的字里行间。
事实上,人性问题是最具复杂性的问题,以客观化、抽象化和简约化的逻辑语言是无法表达清楚,深入人的心灵世界的,但是,诉诸于隐喻或隐喻思维,以简单话语创造性表达丰富的内容,这是心理学家聪明而又不错的选择,因为“隐喻是在编织我们信念和欲望过程中最基本工具,没有这个工具就不会有科学革命或文化突进”[14](p.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