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学范式
从“分析”到“隐喻”——诗歌教学范式的转型
等 古 诗 音 律 因素 外 , 重 要 的 是 因 依 ” “ 雪 霏 霏 ” 之 所 以 能 够 引 目 的 。 更 雨 为 一 旦 这 些 优 美 的 诗 句 被 译 成 白 发 读 者 的复 杂 愁 绪 和 难 以 言 尽 的 话 后 , 们 的心 灵 就 接 受 了 明 确 的 生 命 沧 桑 感 , 正 是 因 为 这 些 诗 句 力 ” “ 程 和 方 法 … 我 过 隋感 态 度 和
具有 “ 可 化 约 性 ”(是 指 我 们 之 意 ”。 喻 空 间 是 学 习 主 体 “ 不 隐 感
诗 歌 的审 美功 能 要 大 于认 识
无 法 用 物 理 概 念 来 取 代 或 是 完 全 知 、 验 、 象 和 理 解 ”的 空 间 , 功 能 ,诗 歌 教 学 设 计 应 该 更 多 地 体 想
维普资讯
主 人筱 菀 持 /
一
教 学 妙 策
、
隐 喻 : 开 拓 的 诗 歌 教 学 被
新 视 野
每 当我们读 到 先 民们 在戍 边 途 中 唱起 “ 我 往 矣 , 柳 依 依 ; 昔 杨 今 我 来 思 , 雪 霏 霏 ”时 , 们 的 雨 我 心 中往 往 会 涌 起 一 种 复 杂 的 愁 绪。
广义 的隐喻则是 指 “ 彼 类 事 物 构 起 的 隐 喻 空 间 ,调 整 自我 的 认 验 、 象 和 理 解 ”的方 式 去 读 诗 和 在 想 人格 , 与新课 标 中的新 理 念 、 这 新 喻视 野 中的诗 歌教 学 设计 的基 本 三 、 学 实 践 呼 唤 隐 喻 视 野 中 教
解 释 心 灵 概 念 ),它 在 “ 可 化 是 充 分 个 性 化 的 空 间 , 同 时 也 是 考 虑 发 挥 诗 歌 的 审 美 作 用 ,而 不 不
束定芳隐喻学
束定芳隐喻学隐喻学是语言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它探究的是一个文本中隐藏的意义,而束定芳隐喻学则是隐喻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接下来,我们将分步骤阐述束定芳隐喻学的相关内容。
步骤一:理解束定芳隐喻学的含义束定芳隐喻学,是指通过对比和类比,在不同的语境中分析某个事物的意义以及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
这里的“束定芳”是指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束带有表示束缚、约束之义,而芳草代表着春天、新生等美好的事物。
步骤二:分析束定芳隐喻学的成因束定芳隐喻学的产生与人们对事物之间不同的联系性的感知有关。
在隐喻学中,我们会发现很多特殊的关系和联系,而束定芳隐喻学,则是将这些联系更加明确、清晰地表达出来。
相比于直接表达,隐喻的表达方式更具有表现力,更符合人们的印象和认知。
步骤三:解析束定芳隐喻学的研究方法在束定芳隐喻学中,研究者会往往通过类比、比喻等手段,将不同的表现方式进行对比、联系。
例如:“玫瑰是爱情的象征”,这是常见的一个隐喻,通过将玫瑰和爱情联系起来,可以更好地表达出爱情的美好和浪漫。
束定芳隐喻学的研究者会进行类似的思考和探究,通过不断地比较和联系,来发现事物之间的有效联系和意义。
步骤四:应用束定芳隐喻学的意义束定芳隐喻学在语言学、文学及传播等领域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语言学中,隐喻可以加深表达者与听者之间的理解和认知,为交流提供更富有表现力的工具与方式;在文学及传播领域中,隐喻的使用可以增强作品或者传播内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受众的共鸣情感,增加作品的表现力和说服力。
结论束定芳隐喻学在语言学、文学及传播等领域中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价值。
通过对不同事物的比较和类比,可以更准确地表达出来一个事物的意义和价值,增强受众的理解和认知,同时也可以提高文章、作品等内容的表现力和吸引力。
应用语言学的隐喻
02
隐喻的认知机制
隐喻的认知过程
01
02
03
映射过程
隐喻通过将源域的认知映 射到目标域,以实现意义 的扩展和理解。
联想过程
隐喻需要借助联想,将不 同概念域联系起来,形成 隐喻关系。
推理过程
隐喻的理解需要借助推理 ,根据已知的源域特征推 断目标域的特征。
隐喻的认知功能
扩展功能
隐喻可以扩展语言的表达范围,将抽象的概念具 体化、形象化。
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对隐喻认知机制的深 入研究将成为未来隐喻研究的重要方向。
隐喻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
如何将隐喻理论应用于语言教学实践,提高 教学效果,是未来隐喻研究的重要课题。同 时,随着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的不断发展, 隐喻在在线语言教学中的应用也将成为研究
热点。
THANKS
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您的观看
隐喻有助于提高语篇表达能力
通过运用隐喻,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篇表达能力,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有力。同时,隐喻也可以帮助学生更 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和其他类型的文本。
05
隐喻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运用
跨文化交际中的隐喻理解
文化背景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理解可能存在差异,因为隐喻往往与特定 文化、历史、社会背景相关联。
隐喻在语言学中的应用
01
02
03
04
词汇层面
隐喻在词汇层面上的应用,主 要体现在新词的创造和理解上
。
语法层面
隐喻在语法层面上的应用,主 要体现在句子的构成和理解上
。
语篇层面
隐喻在语篇层面上的应用,主 要体现在段落和篇章的理解上
。
社会文化层面
隐喻在社会文化层面上的应用 ,主要体现在文化交流和跨文
思维的物自体:水石相激的生命隐喻——浅论哲学范式中隐喻辞格的反身言说
Irii n i f第3 ̄ 12理 主 ci s A d ra 总 1 J 0.I论 页 t cm Cetn o 9l 1 2
思维的物自 体 石相激的生命隐喻
浅论哲学范式 中隐喻辞格的反 身言说
■ 张高峰
●
一
一
置身现代性魅惑与后现代性镜像交相复合的时代 语境 , 存在的个体生命或隐或显的感受到伴随现代化进 程的车轮轰鸣 ,在带给人们 以美好诱惑许诺 的同时 , 也 条分缕析的剔除了人 自身与物 自身曾相生 相惜 的亲在
自体 ” 运动演变的历程踪迹 , 隐喻 ” “ 修辞作为人文科学 传统的语言表现技法 , 默默的建构了个体直觉感受的超 验领域 , 维系着 人与物存在的生命维度 , 穿梭于大地之 水与天空之 火、短暂者之生命与神之灵光四元居有之 间, 存在 者( 人与物 ) 以生存 于浑然纯一的天人之境 , 得
彼 此互 为言说的持存 , 显现茫茫大地之上 , 匆匆流水风 云之下 , 存在者自此融 合了生命的物 , 复再是没有生 不 命温度的岩石 、 水流 ; 不复再是没有生命想象的 山川河
此同时语言内部变化微妙的现身于辨明生存的世界 , 开
始发生撕扯 , 断裂 , 存在显现 中的人与物被强行分离 , 曾
经“ 统一的世界之光照亮了万物 , 使万物由遮 蔽走向敞 开 。语言凭借命名的力量 , 使各在者呈现 出来”而今语 ,
言 在 思 维层 面 压抑 、排 异 了隐 喻 的 在场 ,野性 思维 ” “的 神 话性 在 现 代性 构 筑 的 理性 太 阳般 灼 照的 王 国 里 , 无 被
情的放逐了 , 在它倾注了一生可寄托的大地之上与天空
致力于消灭他者的无名之物迅速探测、 捕捉 、 直至蚀掉。 当我们倾心并庆幸拥有几近可以生产无限 的丰满 的物 时 ,我们也不无悲伤的发现物与人的距离反而远了 , 大 地之上篡取的欲望遮掩了物曾显现和可能 带给我 们的 欢乐与好奇 , 人与物间消弥了可遐想的联系 , 这一切无 形 中语言历 史性地成了 “ 思维嬗变的记录官” 沉淀 “ , 物
隐喻的谱系与文体之间的对应关系
隐喻的谱系与文体之间的对应关系一、诗学隐喻的谱系在西方,隐喻是一个贯穿诗学历史的理论范畴,在各个时期都有其作用与地位,甚至“隐喻”一词也成了西方修辞理论与修辞诗学传统的代称。
但就隐喻本身来说,在各个时期它并不是以一个具有统一内涵与意义的范畴而存在,在不同时期、不同理论中它所具有的内涵、意义与地位各不相同。
与此同时,围绕着隐喻形成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变体与范畴,它们一起形成了隐喻的系列,从隐喻的实际运用与理解来看,关于隐喻的认识主要有下列几种。
最开始对隐喻的系列进行说明的是亚里士多德。
他的《诗学》通过对词的分类来说明隐喻与其他相关词之间的关系,这是在语词层面上隐喻的外部系列分析。
他指出,词可以分为普通词、外来词、隐喻词、装饰词、创新词、延伸词、缩略词和变体词。
这些词在不同场合与不同主体看来,具有交叉的地方,如创新词往往也是隐喻词。
同样,其他的词在某种场合下也可以成为隐喻词。
更重要的是,他指出了不同的词与不同文体之间的关系,如外来词最适合于英雄诗,隐喻词最适用于短长格诗。
不过,在讨论隐喻时,他还频繁地讨论到了隐喻与明喻之间的关系,这也可以看作是他对隐喻认识的一部分,只不过没有对隐喻、明喻与具体文体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讨论。
在隐喻与明喻的关系上,亚里士多德并不是把明喻看成是与隐喻相对应的存在,而是将其作为隐喻的一种。
在论述修辞学时,他不止一次说“直喻也是一种隐喻。
二者之间的差别是很小的”。
上述对隐喻词的认识,可能是有关隐喻与文体之间关系的最早记录,这些认识实际上只是止步于词的范围,对隐喻与文体的关系同样可以从词的使用上来看。
亚里士多德之后,特别是古罗马修辞学的盛行,隐喻修辞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赫瑞尼斯修辞学》和《演说术原理》等具有代表性的修辞学著作问世,隐喻被完全修辞化,成为修辞格中的一种。
复杂性研究与隐喻方法
3 隐喻方法与复杂性概念的刻画
作为刚刚兴起不久的复杂性研究, 碰到的第一 个困难是如何来定义它的关键词 : 复杂性。复杂性 的定义目前不下五十种 , 事实上几乎复杂性研究者 人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定义。吴彤把复杂性的所有定 义分为三种类型, 即计算型、 多样性型和隐喻型 17 。 据他统计, 在数十种复杂性的定义中 , 有十余种定义 是采用隐喻的方法来界定的 , 如蝴蝶效应、 分形、 人 工生命、 混沌边缘、 自组织临界性、 路径依赖、 复杂适 应系统、 报酬递增、 适切景观、 涌现、 生成关联、 自相 似、 模拟退火、 奇怪吸引子, 等等。这也就是说, 复杂 性研究中广泛地采用隐喻的方法, 隐喻方法是定义 复杂性的重要途径, 复杂性的概念可以用隐喻的方 法来进行刻画。人们是通过各种隐喻来构造系统和 认识复杂性的, 它就像显微镜的过滤镜头一样, 使人
意义上可以将之称为一种转折或转向。因之, 当代 的隐喻研究体现出 了全新的时代 特色。在本 体论 上, 隐喻的地位被大大地提高 , 人们已经从一种语言 修辞现象上升到认知和思维的一种内在的、 本质性 的结构层面上来重新发现和认识隐喻; 在认识论上 , 隐喻不再被看作仅仅具有文学意义上的审美功能 , 它所特有的科学认知功能也逐渐被揭示出来; 在方 法论上, 隐喻研究被置于更广阔的研究视域内 , 跨学 10 科的研究方法被广泛采用 。 西方科学的传统是追求逻辑性和明晰性, 最好 是能够被数学化和公理化。逻辑实证主义认为 , 科 学必须能够被证实, 凡是不能被清晰表达, 也就是不 能被逻辑化、 被实证的东西, 都属于无意义的形而上 学, 因而必须排除在科学之外。以波普尔为代表的 批判理性主义也认为 , 科学必须能够被证伪, 凡是不 能被证伪的东西都不是科学, 因而必须被排挤在科 学的大门之外。隐喻是小说、 诗歌等常用的方法, 所 得结论也往往不能被证实或证伪 , 因此这些方法是 不被传统科学所认同的。然而 , 这种泾渭分明的科 学划界标准并不被一致认同, 那种将科学和非科学 截然分开的企图似乎越来越难于做到 11 。 科学理论陈述中隐喻语言的使用 , 是当代科学 哲学家所研究的重要课题, 他们一般都把隐喻视为 描述科学理论构成要素的一种有启示性的范式。同 时, 隐喻问题也日益引起科学家群体自身的广泛关 注。包括达尔 文和爱因斯坦等 在内的许多大 科学 家, 都曾明确指出隐喻是一种可用于∀ 逼近 # 和交流 复杂科学概念的方便语言工具 , 其使用对于科学理 论的构造和发展具有相当的重要性。科学修辞学的 研究发现, 科学理论陈述中一些重要的核心概念往 往都是隐喻性的 , 而且这些隐喻概念被科学家作为 新的科学事实和概念前瞻性发现的重要工具而被使 用。表面上看, 隐喻语言与追求逻辑严密和可证实 性的科学理论语言似乎背道而驰 , 但事实上并非如 此。科学家们往往在科学理论的陈述中自觉或不自 觉地广泛应用了隐喻语言和隐 喻性思维的方 式方 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英国科学哲学家玛丽&海西 ( Mary Hesse) 提出了∀ 一切语言都是隐喻性的# 的著 名论点 12 。 美国圣菲研究所 ( SF I) 把隐喻当作一种研究整 体方法而引入复杂性研究中, 成为复杂性研究的重 要方法。 George A Cow an 和 David Pines 说 : ∀ 隐喻 通常被用来表达关于实在方面的描述观, 其中大多 数情况是指称心、 脑、 图像和遗传性 , 其词汇倾向于 来自生物学、 生物化学和心理学。更定量地说 , 研究 者使用一套数学公式, 以表达运动物体的轨迹和物 22
隐喻
古典范畴理论和现代认知范畴理论的分类等级系统中,都 存在基本层次(basic-level)系统。系统主要包括三个层 面:
上位层次(supe次(basic level)
下位层次(subordinate)
狗
椅子
猎犬 摇椅
实验得出的结论是,概念隐喻自由度的选择通常定位在最 高层,也就是上位层次上,上位层次上单一特点的意象图 式可以反映到整个概念范畴当中,是最先并且是最容易被 人理解的。
具体的结构隐喻实例
‚争论是战争‛ 莱考夫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第 一章中就列举了结构隐喻的句子,他较为有名的例子就是 ‚Argument is war(争论是战争)‛。具体举例如下:
你的辩驳是抵挡不住的(站不住脚的)。
他对我观点中的每一处薄弱环节进行了攻击 他的每一处批判都正中要害
莱考夫曾指出‚隐喻是人类借助对客观世界某一领域的认 知来诠释解读另一领域的认知。‛
西方隐喻研究理论视点
替代论
比较论 相似论 互动论(Interaction Theory) 和Black(1962) 映射论(Mapping Theory) Richards(1965) Lakoff(1980, 1987) Fauconnier
混合哲学
混合哲学是乔姆斯基 转换语法的哲学基础,是基于笛卡 尔哲学(二元论、天赋论)和形式主义哲学的混合观点。 笛卡尔认为,因为所有的自然运动都可以用数学或物理定 律证明,唯有人类的精神运动无法证明,它是另一种形式 的存在,既然思想和身体是两种不同的存在,那么,其中 一种存在就不需要依赖另一种而存在。乔姆斯基受笛卡尔 天赋论的影响比较大,认为人的心智和认知能力是人类大 脑固有的。后期形成了心智主义,批评了笛卡尔和乔姆斯 基的观点。
概念隐喻论文总结范文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兴起,概念隐喻理论逐渐成为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
通过对隐喻的认知过程和功能进行深入探讨,概念隐喻理论为我们理解语言、思维和文化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旨在总结概念隐喻理论的研究成果,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一、概念隐喻理论概述概念隐喻理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认知语言学家乔治·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提出。
该理论认为,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现象,更是人类认知的基本方式。
人们通过将一个熟悉的概念域(源域)映射到另一个较为陌生的概念域(目标域)来理解和构建复杂的概念。
二、概念隐喻理论的核心观点1. 源域与目标域:概念隐喻的源域通常是人们熟悉的、具体的概念,而目标域则是抽象、复杂的概念。
例如,将“时间”映射到“空间”领域,将“社会”映射到“生命体系”领域。
2. 跨域映射:概念隐喻的实质是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这种映射不是随意的,而是基于人类日常生活的经验和认知结构。
3. 概念隐喻的分类:概念隐喻可以分为人生是旅途、社会是生命体系、机器、商场、战场、剧场、游戏、法律体系等内在的概念隐喻体系。
4. 概念隐喻的普遍性:概念隐喻是人类普遍存在的认知现象,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存在着类似的隐喻思维。
三、概念隐喻理论的应用1. 语言教学:概念隐喻理论为语言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如利用概念隐喻教学词汇、语法等。
2. 修辞学:概念隐喻理论有助于解释修辞手法中的隐喻现象,如比喻、拟人等。
3. 文化研究:概念隐喻理论有助于揭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隐喻思维差异,为跨文化交流提供理论支持。
四、未来研究方向1. 概念隐喻的认知机制:进一步探讨概念隐喻在人类认知过程中的作用和机制。
2. 概念隐喻与文化差异:深入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概念隐喻的差异及其原因。
3. 概念隐喻与心理疾病:探讨概念隐喻在心理疾病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应用。
4. 概念隐喻与人工智能:研究如何将概念隐喻理论应用于人工智能领域,提高机器的认知能力。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乔治·雷克弗尔德(George Lakoff)和马克·约翰逊(Mark Johnson)提出的,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类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关系上。
他们认为,隐喻是人们思维方式的基础,语言中的隐喻是通过我们感知、思考和与世界互动的方式来构建和理解现实世界的。
隐喻是一种通过将一个概念映射到另一个概念来表达观念或理念的语言现象。
我们使用隐喻来理解和描述抽象概念,将其与我们已经知道的具体感官经验联系在一起。
这种联系使我们能够通过隐喻来表达和理解深层含义和非字面意义。
例如,我们常说一个人“心灵手巧”,这个隐喻将“心灵”(抽象)与“手巧”(具体)联系在一起,来形容一个具备技能或才华的人。
雷克弗尔德和约翰逊将语言中的隐喻分为结构隐喻和概念隐喻两种类型。
结构隐喻是通过语言的结构和形式来呈现的,例如“时间是金钱”,这个隐喻将“时间”这个抽象的概念与“金钱”这个具体的经济资源联系在一起,表达出时间的可贵和宝贵。
概念隐喻是通过概念之间的映射来呈现的,例如“情感是温度”,这个隐喻将“情感”与“温度”联系在一起,来表达情感的热度或冷静。
隐喻不仅存在于语言中,还存在于我们的思维和认知过程中。
我们使用隐喻来理解和构建现实世界,它是我们对世界的一种认知模式。
雷克弗尔德和约翰逊认为,隐喻不仅影响我们的语言表达,也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认知。
例如,我们常常用“上升”来表达“进步”,这个隐喻影响了我们对进步的理解,将进步看作是沿着一个竖直方向的上升运动。
隐喻理论在认知语言学中的最大贡献是揭示了人类思维和语言之间的密切关系。
隐喻不仅是语言的一种修辞手法,也是人类思维和思考的基础。
通过隐喻,我们能够将抽象的概念与具体的经验联系起来,扩展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隐喻理论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意义。
例如,在广告和政治宣传中,隐喻被广泛运用来吸引人们的注意和共鸣。
哲学范式的隐喻差异——道和相的比照
[ 基金项目] 教育部项 目“ 马克思主义哲学范畴之修辞学研究”o『700 ) ( A 206研究成果, 黑龙江省新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项
目 15一 E 一 1)l (14 NC T 02, 究成果, 0 黑龙江大学博士基金项 目 哲学修辞学研究” “ 研究成果。 [ 作者简介] 马天俊(98- )男, 16- , 黑龙江双鸭山人, 黑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 博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从事形而上学、 知识论、
一、爱智之言始 来自隐喻 其成 果的总结和命 名 , 科学研 究 的发展 和变革 乃是范 顾性 的, 因而是反思性的。也就是说 , 当必须具 有相 当
深度和 广度的科学成 就及其 潜力 已然摆在 人们眼前 , 就及其 潜力 已然摆在 人们眼前 , 范式 的转换 才会被发
哲 学是超 越 之学 , 总要 始于 某种 感动 或直 观。 但
名 , 之 日道 , 为 之 名 目 大 。 大 日逝 , 日远 , 日 字 强 逝 远
古代 哲学所 乐道 。 道 ” 是平 易的 , 是人所 行 的路 , “ 本 就 主 要 的成 就 和 遗 产 之一 , 中国哲 学 范 式 的一 个核 是
但 隐喻之后 “ ” 不平 易 了, 道 就 隐喻之道 是 中国哲学最 兮 , 立 不 改 , 行 而 不 殆 , 以 为 天 下 母 。 吾 不 知 其 独 周 可
意识形态的哲学修辞 学研 究。
2 2o 5 (第2 ) 6 0年第期总 1期 I1 4
范式。在话 语层面上 , 不同的哲学范式 , 关键 的不同不 是整 体 性的 行动 。其 中也有感 受 , 有观 审 , 有思 也 也 在 于论证 与否 , 在于把 何种 平易 之事选 为超越性 的 而
语法隐喻
语法隐喻北京大学胡壮麟(原载《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语言文字学》1997年第1期复印)提要:隐喻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比喻,一种生动的源自生活的表达方式。
在英语专著中对隐喻的较新的定义为:“将一个词从其本义转为一般不能换用但却相似的另一个词,强调其认同,即两者相似,但不是明喻”(Larham,1991∶100)。
那么,什么是语法隐喻呢?目前尚无一个公认的清晰的定义。
我个人认为在构成隐喻的两个概念领域中,其中至少一个领域应与语法形式有关。
本文就是从这个最基本的认识出发,介绍几种主要的语法隐喻形式。
关键词:隐喻语法*************************************************************************** ****************⒈ 古典时期的语法隐喻不论是西方还是我国,许多语法术语来自对现实世界的隐喻。
古希腊的斯多葛学派认为语法中“格(case)”这个术语有心理学的和形而上学的依据(Alford,1982)。
“格”源自希腊语的ptosis(直译为“跌落”),它反映了从词源学上当时的人们对该术语功能的模糊认识,即一个词跌落在另一个词上面,表示词与词之间的关系。
由于主语总是挺然直立的,它从不跌落于其它词之上,因而格又可分为ptosis eutheia(直格)和ptoseis plagiai(斜格)(Robins,1951;岑麒祥,1988)。
我国虽没有类似西方的完整的语法体系,但“助词”这个术语上承《谷梁传》的“遂,继事之辞也”;复数的概念早先为“众辞”,也见于《谷梁传》的“人者,众辞也”。
至于像“部首”、“实词”、“虚词”、“方言”等术语都是源自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和比喻。
如果我们把“隐喻化”过程以“→”表示,那么这一时期的语法隐喻的特征可表示为“现实世界→语法术语”。
⒉ 中世纪的语法隐喻大量运用语法隐喻的昌盛时期在中世纪,特别是在12至14世纪。
修辞学 Session 4 隐喻
Metaphor 隐喻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 语。 大珠小珠落玉盘 嘈嘈切切错杂弹,_____________。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_____________ 温泉水滑洗凝脂 。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 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 几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多数人只是随时给予别人批评的冷风,而不 愿意给自己的同伴赞扬的阳光.
变体:criticism's cold windLeabharlann Structure 3:紧密型
1. seeking the bubble(喻体) reputation(本体) 追求那泡沫的名声 2.Love(本体) bud(喻体), quietly took root in my heart. 爱的萌芽,悄然在心底扎了根。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作者妙笔一点,用隐喻 的修辞手法将无形变有 形,将抽象变形象,显 示了超人的艺术才华和 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贺铸《青玉案》
Metaphor
Definition: Metaphor is an implied comparison between two things of unlike nature that yet have something in common(Corbett 1990).
2.Verbal Metaphor 动词性隐喻(喻体和动词相关)
The romance is budding. Tenor:romance Vehicle: plant
语义学之隐喻学
LOGO
隐喻的特征
隐喻具有系统性、连贯性、非对称性等特征。 系统性和连贯性指当我们谈论某事物时,所使用 的语言是系统、连贯的。例如: 1. How do you spend your time these days? 2. I’ve invested a lot of time in her. 3. You are running out of time. 4. I don’t have enough time to spare for that. 5. I lost a lot of time when I got sick. 6. Thank you for your time.
LOGO
认知语义学——隐喻
LOGO
隐喻的定义
什么是隐喻? 隐喻,就是用一个概念域理解另一个概念域。 怎么来理解隐喻的定义呢,先看以下几个例句: 1. He’s got his fingers into everything. 2. I took the opportunity. 3. I finally got my hands on that house. 4. love is hard to hold on to. 5. He has a firm grip on the situation.
LOGO
隐喻的种类
二. 本体隐喻 本体隐喻指喻体为“实体、物质和容器”的隐喻。 1.人们常将自己的经验当成自己具体的实体或物质,这样, 抽象的经验就可像实体或物质那样进行指称、分类、 量化和推理。例如,我们概念结构中存在以下概念隐 喻: Inflection is an entity 把inflection(通货膨胀)看一个实 体后,就可将它进行类似于对实体的指称、量化、分 类和描述。 a. Inflection is lowering our standard of living. b. if there’s much more inflation, we’ll never survive.
隐喻的传统理论与理解模式
作者简介:刘振前(1964—),理学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心理语言学,二语习得。
收稿日期:2000.05.272000年第10期总第138期外语与外语教学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2000,№10Serial №138隐喻的传统理论与理解模式刘振前(山东聊城师范大学外语系,山东聊城 252059) 提 要:本文从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方面对隐喻进行了研究。
作者认为,传统的比较理论虽然历史悠久,但对隐喻现象的解释力毕竟有限:特征匹配、突出性失衡、信息理论都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隐喻的本质,却不能捕捉到隐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
而以生成语义学和语用学为理论依据的失协理论认为,隐喻是对语义选择规则和交际的会话准则违背的结果,所以,隐喻的理解与普通语言不同。
但是,这种理论也不能反映隐喻的本质。
交往理论虽然比较有前途,但尚缺乏经验研究的验证。
关键词:特征匹配;突出性失衡;失协论;交往理论 Abstract :The present thesis is an attempt to study the nature of metaphor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linguistics ,psycholin 2guistics ,cognitive science ,philosophy and pragmatics.On the basis of meticulous analysis ,the author has come to the following con 2clusions.Traditional comparison view ,in spite of its long history ,has limited explanatory power :while to some extent revealing the nature of metaphor ,the feature 2or attribute 2matching models ,the contrast model ,and the salience imbalance hypothesis can only capture part of the richness and complexities of metaphors.Nevertheless ,according to the incoherence view ,which is based on theo 2ries of generative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metaphors result from breach of semantic selection rules and conversational principles.Therefore ,the understanding of metaphors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non 2figurative language.However ,this view cannot explain metaphors either.It seems that the interaction view is promising ,but it needs to be tested with experiments.K ey words :feature 2or attribute 2matching models ,the salience imbalance hypothesis ,the incoherence view ,the interaction view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0)10-0018-04 11引言心理语言学对比喻性语言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
隐喻、英汉语修辞格
英汉语修辞知识(王向东 2009年9月4日)以下是束定芳对隐喻学的描述:(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第二版)1. 据波里奥等人(Pollio, Barlow, Fine and Polio, 1977)的估计,人们在自由交谈中平均每分钟使用四个(隐喻)辞格。
如果将一些相关的语言创新用法计算在内,一个人一生平均要用2100万个辞格。
P12. 隐喻的多学科研究。
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包括从认知心理学、哲学、语用学、符号学、现象学、阐释学等角度对隐喻的多角度、多层次研究。
P23. 相对于日常言语的使用规则来说,隐喻是一种正常语言的偏离。
诗歌中充满了隐喻,因而诗歌被称为“隐喻式语言”。
P124. 从理论上讲,隐喻可以是词、词组、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篇章。
P135. 在对隐喻性质的讨论中,有一种观点特别引人注目,即人类语言整体上是一个隐喻性的符号系统,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所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出,“隐喻无所不在,在我们的语言中、思想中”。
P166. 修辞学家说,隐喻就是一种修辞格,是一种修饰话语的手段。
逻辑学家说,隐喻是一种范畴错置。
哲学家说,隐喻性是语言的根本特性,人类语言从根本上来说是隐喻性的。
认知科学家说,隐喻是人类认知事物的一种基本方式。
P197. 根据我们对隐喻的定义,只要是在一定的语境中,某一类事物用来谈论另一类不同的事物就构成了隐喻,那么隐喻就可能在各个语言单位层次上出现,包括词、词语、句子和话语。
根据语境特点,话语可小至单个词,可大至一个句子、一首诗、一篇文章、一组作品,等等。
这样,根据我们的定义,部分成语、谚语,甚至整个文学作品,如诗歌、小说等都可以被看做是典型的、扩展了的隐喻。
P37(以下信息见尹均生主编的《中国写作学大辞典》,北京· 中国检察出版社, 244页—269页, 1998年5月出版)1.修辞的定义:在人们的交际生活中,依据题旨、语境和文体的需要,利用各种语言材料、采用各种表现手法对语言进行调整、加工以恰切地表达思想内容的一种写作活动。
认知语言学导论第三章(概念的隐喻和转喻)
隐喻和转喻:从言语修辞格到概念系统
概念隐喻和语用隐喻
活隐喻 活隐喻是在话语使用中产生的语用隐喻,语义与交际语境的张力所创造的隐
喻,也是死隐喻的来源。活隐喻是有语境依赖的 这可是唐僧肉 这可是唐僧肉 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老虎的屁股摸不得
1.1
隐喻和转喻:从言语修辞格到概念系统
作为认知工具的隐喻
规约化隐喻
人体范畴是基本范畴,往往用来隐喻其他比较抽象的范畴。如 ① “手” 的隐喻:“水手、枪手、转手” ② “眼睛”的隐喻: “开眼、显眼、扎眼、顺眼、眼力、眼光、眼界、心眼、
饱眼福” ③ “心”的隐喻:心术、三心二意、决心、恒心、揪心、心地、恶心、心病
1.1
隐喻和转喻:从言语修辞格到概念系统
bed(床头)、 head of sentence(句首) ① mouth(嘴)看构成:mouth of hole(洞口)、mouth of river(河口)
1.1
隐喻和转喻:从言语修辞格到概念系统
概念隐喻和语用隐喻
汉语常见的死隐喻 ① “仙”字形构造所传达的隐喻就是“山中之人为仙”或“仙者山人也” ② “焚”这个字形将大规模的燃烧比喻成“架在火上的树林” ③ “辞”这个字形态使人隐喻地联想到“口舌辛劳” ④ “家”上面的宝盖头的形状隐喻性地提示了房屋之顶
。
隐喻不仅是一种利用语言手段表达思想、在风格上增加魅力的方法, 也是一种对事物进行思维的方法。如:
我不仅在语言上利用“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这个隐喻,我们也 通过金钱(被称为源概念)对时间(被称为目标概念)进行思考和概念化。
隐喻就是把一个领域的概念投射到另一个领域,或者从一个认知域(来源域) 投射到另一个认知域(目标域)。
当代隐喻学的理论范式构念
2019年11月第37卷第6期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Hainan UniversityNov.2019V〇1.37 No.6当代隐喻学的理论范式构念孙毅(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英语语言文化学院,广东广州510420)[摘要]隐喻决非不朽诗人的独创和专利,而是人类思维的共享特征,普遍涤荡于全世界各种语言 之中。
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装饰品,还是可用于人类认知世界的强大武器。
本文在扼要介绍当代隐喻学萌芽起步阶段的“概念隐喻学说”及其升级、优化的概念整合理论新进路的基础上,简明勾勒出体验哲学和文化意蕴的跨语言考究两翼维度,进而搭建起当代隐喻学的学科框架。
当代隐喻学的跃世而生标志着曾作为一种貌不惊人的辞格之隐喻已彻底摆脱了传统修辞学的窠臼,在真正意义上从屈居于附属地位的辞格跨越式地升格为独立的认知科学门类。
国内学者应试图找出专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独特的当代隐喻学视角和见解,中西合璧,将西方先进理论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加大汉外对比的力度,在理论建构和实践验证两方面留下国人深深的足迹。
[关键词]当代隐喻学;理论架构;汉外对比;共性;个性[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 - 1710(2019)06 - 0126 - 09一、引言隐喻存在具有客观实在性和普遍性,人们无时无刻都在蓄意或无意识地运用着隐喻。
因其普遍性,一切文学作品、政治、科技、宗教等等话语中都始终伴随着隐喻的身影。
作为一种人类特殊的概念方式和 认知工具,隐喻是观察世界的新途径,看待事物的新视角,是从已知向未知过渡,从而结识、了悟未知的桥 梁和媒介。
“隐喻”的英文语汇“metaphor”,其词源母语是希腊语“metaphora”。
该词由两个义素构成,首义素 “meta”意为“across”,尾义素是“pherein”,意为“carry”,因此“metaphor”本质上即是“carrying across”,含 “由此及彼”之意。
修辞学 Session 4 隐喻共46页文档
56、极端的法规,就是极端的不公。 ——西 塞罗 57、法律一旦成为人们的需要,人们 就不再 配享受 自由了 。—— 毕达哥 拉斯 58、法律规定的惩罚不是为了私人的 利益, 而是为 了公共 的利益 ;一部 分靠有 害的强 制,一 部分靠 榜样的 效力。 ——格 老秀斯 59、假如没有法律他们会更快乐的话 ,那么 法律作 为一件 无用之 物自己 就会消 灭。— —洛克
60、人民的幸福是至高无个的法。— —西塞 罗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喻学范式
隐喻学范式是心理学中的一种理论,它探究人类是如何通过隐喻来理解世界的。
隐喻是一种比喻性的语言表达,它可以将一个陌生的概念或事物与我们熟悉的概念或事物联系起来,使我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根据隐喻学范式,人类认知世界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预备阶段和激活阶段。
在预备阶段,我们需要寻找一个与目标概念或事物相似的隐喻,用来建立起比喻性的联系。
在激活阶段,我们使用这个隐喻来理解目标概念或事物。
隐喻学范式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不仅可以用于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还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现象、政治事件、科学知识等各种领域。
在教育领域,隐喻学范式被广泛应用于创新教育方法和教学技巧的研究中。
隐喻学范式的应用有许多好处。
首先,使用隐喻可以使复杂的概念更易于理解,这对于语言学习和科学知识的传授非常有益。
其次,隐喻可以使抽象的概念更具体化,从而更容易被人们接受和应用。
此外,通过隐喻,人们可以建立情感联系,从而更容易记住和应用所学知识。
但是,隐喻学范式的应用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和风险。
由于隐喻通常是基于人类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和认知方式建立的,因此可能存
在文化差异和误导性的问题。
此外,有些隐喻可能过于武断和不准确,容易引起误解和误导。
因此,在使用隐喻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了解目标受众的背景和文化差异,避免使用不恰当或歧视性的
隐喻。
2.选择恰当的隐喻,并确保它与目标概念或事物有密切的相似性
或联系。
3.避免过于夸张或不准确的隐喻,以免引起误解和误导。
4.在使用隐喻时,注意其情感效应,避免激起负面情绪或误导观
众或听众的情感认知。
隐喻学范式的广泛应用在各行各业中都能看到。
在商业和营销领域,隐喻不仅可以用来传达品牌形象和产品特性,还可以用来激发消
费者的认知和情感,并带动消费行为。
在文艺和传媒领域,隐喻也是
诗歌、小说和电影等艺术作品的常用表现手法之一。
总之,隐喻学范式的研究和应用,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类
认知和语言行为的本质,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有效的沟通和表
达方式。
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们可以通过运用隐喻学的思维方
式来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