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

合集下载

两次国共合作的形成的过程

两次国共合作的形成的过程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形成:1.最早提出国共合作的是孙中山。

2.1922年6月15日,中共通过发表对时局的主张。

3.中共通过革命实践和共产国际的帮助,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

4.1922年8月,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苏俄特命全权大使越飞一同来华。

5.1922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杭州西湖会议。

6.1923.5共产国际对中共发了三次指示,“建立反帝统一战线,领导权应属工人阶级政党,设法建立工农联盟。

”7.1923.6共产国际做出了关于中共和国民党的关系的决议。

8.1923.6中共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9.1924.1.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国共合作的正式成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初步形成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我国东北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1933年1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愿意在立即停止进攻苏区红军、给予民众民主权利和武装工农3项条件下,准备同任何国民党部队订立共同抗日的协定。

1935年8月,中国共产党又发表了著名的《八一宣言》,明确表示共产党和红军愿意与中国一切愿意参加抗日救国事业的各党派、各团体,包括国民党在内的一切地方军政机关进行谈判,共同筹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并呼吁各党派和军队首先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了著名的瓦窑堡会议。

会议从理论和政策上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总路线,提出“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

1936年5月5日,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政府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通电》,将“抗日反蒋”政策转变为“逼蒋抗日”政策。

8月25日,中共中央致书国民党,再次呼吁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2月12日,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迅速确定了“和平解决”的方针,并应张学良、杨虎城的邀请,派周恩来、叶剑英等人赴西安谈判,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6项条件。

历史上的国共合作是怎么形成的

历史上的国共合作是怎么形成的

历史上的国共合作是怎么形成的原标题:历史上的国共合作是怎么形成的1937年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后延安大礼堂上悬挂的国共两党党旗。

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之间交流平台的建立,“国共合作”的话题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今年恰逢第一次国共合作90周年,笔者由此谈谈有关历史上国共合作的一些情况。

■第一次国共合作:打倒列强,除军阀,实现国家统一20世纪初,中华民族灾难深重。

在近代中国历史上,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都是以救国救民为己任而诞生的革命政党。

1920年代,中国社会面临军阀混战的局面,以孙中山为首的国民党人,欲从广东北伐,实现国家统一,却陷入了内部分裂、组织涣散的状态。

当时,苏联基于其地缘政治利益,愿意支援中国革命。

1922年8月,孙中山在上海与共产国际代表马林会晤,马林建议让革命意志坚定的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帮助工作。

孙中山接受了这一建议,不久派出蒋介石及共产党人张太雷等赴苏联考察学习。

起初,中共中央不以马林的建议为然,认为与国民党还是通过“党外合作”,关系比较好处理,后来经过争论,才同意党员以个人资格加入国民党的“党内合作”方案。

因为中共那时隶属于共产国际,是它的一个支部。

1923年1月,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作出的《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问题的决议》认为,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是必要的。

这就等于批准了“国共合作”。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以俄为师,进行改组工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中共全体党员加入了国民党。

在国民党“一大”上,中国共产党中有十人被选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

“一大”后,国民党在全国开展组党和设立党部的工作,中共于此出力甚多,这样不到三年,国民党党员就发展到号称百万的规模。

国共合作的另一项重要工作,是在苏联帮助下成立黄埔军官学校,创建党军。

黄埔学生军取得了东征胜利,巩固了广东根据地。

期间,中共还发挥其善于做民众和宣传工作的优势,接连发动五卅运动、省港工人大罢工及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很快形成了“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国民革命高潮,使北伐顺利出师,节节胜利。

两次国共合作的形成的过程

两次国共合作的形成的过程

两次国共合作的形成的过程中国的国共合作是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之间的合作关系。

这段历史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时期,对于中国共产党及其后来的领导地位和现代中国的形成具有深远的影响。

国共合作的形成可以分为两次,第一次是1924年至1927年的第一次合作,第二次是1936年至1945年的第二次合作。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两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根本原因是两党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意识到必须团结在一起来抵抗外敌。

具体的形成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万里东征与过渡时期(1924-1926年)国共两党开始接触和合作是在1924年。

当时中国共产党受到苏联共产国际的影响,提出了“统一战线”的思想,即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势力来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军阀主义。

国民党领导人孙中山在推动重庆谈判失败之后,意识到必须发展与共产党的关系,并在苏联共产国际的调停下,成立南京国民政府。

共产党也派遣李大钊等人加入国民政府的各种机构,开始了实际上的合作。

在这一阶段,两党的合作还很脆弱,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

国民党内部存在着保守派和进步派的斗争,同时外部的帝国主义势力也对中国进行干预。

全国革命的形势也发生了变化,1926年北伐战争的发动,使两党的合作进入了下一个阶段。

2.北伐战争与合作的发展(1926-1927年)1926年7月,北伐战争正式发动。

国共两党达成了联合抗日、反蒋(冯)的共同纲领,开始了实质性的合作。

共产党在这个阶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提供了军费、军火和战术指导等支持,帮助国民党获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然而,在北伐战争即将成功的关键时刻,国共两党之间的关系开始紧张起来。

国民党内部的保守势力对共产党的影响开始加大,同时孙中山本人的逝世也让两党之间的合作关系出现了裂痕。

1927年春夏之交,国共合作最终破裂,国共两党分道扬镳,进入了第二次分裂时期。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与第一次有着很大的不同。

浅谈两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浅谈两次国共合作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从两次国共合作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历史上共有两次国共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国民大革命时期,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这次国共合作发展了民主革命,推进了北伐战争,后在一系列反革命政变下破裂。

第二次国共合作: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中共积极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西安事变的推动下,国共合作形成。

1946年,内战爆发,第二次国共合作也宣告破裂。

第一次国共合作虽然失败了,但是它取得了丰硕的革命成果。

在国共两党的推动下,全国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开展,动摇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基础,中华民族的觉醒更进一步。

这些事实为国共第二次合作打下了的良好的基础。

几年之后,抗日战争爆发,在民族矛盾空前尖锐的情况下,国共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救亡图存成为首要任务,为第二次国共合作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促成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战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两党之所以能够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合作,是因为他们有着相对一致的目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势力对中华民族的侵蚀和剥削的历史任务。

在这个历史问题上达成共识是国共合作的关键因素。

所以国民革命或者联合抗日只是这个问题的现实反映和外化,国共两党在必要的历史时刻选择比较宽容的方式相互利用以达到共同的目的。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之时,国共两党的独立性都相当大,并且缺少共同的政治纲领,可以说是在各自为战。

但是爱国热情是相当强大的驱动力,国共两党分别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发挥着自己的力量,与日本军队顽强抗争,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做殊死的抗争。

在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各个战场上,中国广大爱国将士,前仆后继,义无反顾。

两个战场既有统一的战略目标,又各自独立对敌作战,相互依存和配合,不但挫败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企图,而且使其陷入人民战争之中而无法自拔。

国共两党军队的战斗和牺牲,都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两次国共合作的过程 国共合作的战役有哪些

两次国共合作的过程 国共合作的战役有哪些

两次国共合作的过程国共合作的战役有哪些国共合作时间提起国共合作,很多人便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在抗日战争中的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合作,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上面,总共有两次十分著名的国共合作,并且这两次国共合作都取得了十分耀眼的成果,都以战争的胜利而告终的。

那么,这两次国共合作的时间分别是什么时候呢?国共合作时间可以说是处于中华民族的危亡之际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可以说是处于内忧外患的时候的,当时的国内情况是十分危急的,基本上是到了一种民族命运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的。

从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正式建立了合作的关系,而到了1927年的时候,由于北伐战争的胜利,最终国共两党的合作得以破裂,可以说这是国共第一次合作的终结标志。

而国共第二次合作则是在中华民族全民族的对外抗战中,即是抗日战争时期。

自从1937年的爆发的七七事变之后,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制定了统一对外的抗战目标,即开始了正式的国共合作。

而在抗日战争的胜利之后,与1946年的时候,国共两党的关系正式破裂,可以说是标志着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终结。

国共合作时间总共有两个,每一次国共合作都是出于中华民族的危难时刻,可以说只有形成了统一对外的战线,才能够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同时也能够对于中国的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应先。

两次国共合作的过程国共的两次合作是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两次国共合作的过程可以说是跌宕起伏。

“二七”惨案发生以后,中国共产党才真正领悟到,要想打败强悍的敌人,就必须要联合别的武装力量共同作战。

于是,共产党选择了当时赞成革命的国民党。

而国民党内部急需改组,也需要共产党的帮助。

在这种大形势下,两党的合作变得更加迫切和必要起来。

1935年,共产党召开了全国代表大会,正式确立了和国民党进行合作的方针,建立了统一战线。

国共的第一次合作就此拉开了帷幕。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过程颇为曲折。

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蠢蠢欲动,中日民族矛盾越来越尖锐化,最后终于发生了卢沟桥事变。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及特点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及特点
, , ,
的方 针
,
镇 压 刚 刚 兴 起 的 抗 日救 亡 运 动 行

加紧
围剿

红 军 和 革 命根 据 地
,
对 日木 帝 国 主 义 则 实 加 深 了 中华 民
绝 对不 抵 抗


的 政策

,
这 种反动 的误 国政策

助 长了 侵 略者 的 野心
族 的灾难
直到
,
华 北事 变
以后

,
由 于 日蒋矛 盾 加 深
由 于 国 民党 对 红 军 和 革 命
围剿
我 党 处 于 严 酷的 战 争 环 境
“ ”
;
而 共 产 国 际 长 期 以 来 关 门 主 义 策略 以及 他 们 由于 对 国 内政 治 形 势 和 阶
“ ”
的 影 响 和 王 明 教 条 宗 派 集 团 在 党 中央 处 于 统 治 地 位 级 关 系 的 错误 估 计 而 推 行 的 潮
一 九 二七 年 第 一 次 国 共合 作破 裂 后 党

,
国 民党 蜕 变 成 了一 个大 地 主 大 资 产 阶 级 的 政
,
它 在 全 国 实行 白 色 恐 怖 统 治

残 酷地镇 压革命
事 变 发生 后

,
进行

剿共

内战
,
其 结 果 是 日木

帝国主 义打 了 进来


一八
,

国 民党坚 持” 攘 外必 先安 内
,
抗 日 .找 争 是 在 国 共 两 党 合 作 的 条 件 下 进 行 的 党 为 主 体 的 抗 日民 族 统 一 战 线

近代史--国共合作

近代史--国共合作
1.国共合作的形成,加快了中国革命前进的步伐; 2.北伐战争的迅猛发展,威慑了帝国主义列强; 3.党大大地拓展了成员数量和组织,建立了一定数量 的工农武装; 4.合作失败后,使党开始成长成熟,懂得了进行土地 革命和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 5.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 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后来,全国反帝反 封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开展起来,北伐就是其中之 一。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失败
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右派和新军阀势力,在1927年 后加紧反革命扩张。先是反对迁都革命中心武汉, 接着公开亮出反共反革命旗帜,在各地接连制造一 系列反革命叛变事件。诸如上海四一二政变、广州 四一五政变、北京四二八政变、湖北夏斗寅叛变、 长沙马日事变,以及冯玉祥倒向反革命,等等,使 国共合作处于危急关头。1927年5月,中共虽然召 开五大,力图挽回局面,但未能真正解决任何实际 问题。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分共”,国 共合作最后破裂,大革命遭到惨败。
第二次国共合作成果
第二次国共合作,促成了全国人民空前的大 团结,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 抗日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 。抗日战争取 得全面胜利。
重庆谈判
1945年抗日战争 胜利后,为避免 内战、争取和平, 中囯共产党同国 民党政府在重庆 进行了为期43天 的和平谈判 。
第二次国共合作进程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又发表了 《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 言》)。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 政治局扩大会议,提出“党的任务就是把红 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 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 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
瓦 窑 堡 会 议 旧 址

国共的两次合作

国共的两次合作

国共第一次合作中共提出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1922年6月发表《中共中央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明确提出了建立各民主阶级联合战线的主张。

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讨论了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正式确立了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方针。

1922年8月,中央召开西湖特别会议,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经过充分讨论决定,在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使国民党成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条件下,共产党员可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实现两党的合作。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接受共产国际执委会《关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关系的决议》,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共产党的让步,在三年国共合作中,共产党没有军队,没有领导权)。

孙中山同意国共合作孙中山接受了中共代表和共产国际代表的建议,同意国共合作,欢迎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决定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对国民党进行改组。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国民党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民主义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这次国共合作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广泛地动员了工农群众,开创了民主革命的新局面,促进了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军。

破裂:到了大革命后期,1927年7月,由于蒋介石和汪精卫控制的国民党右派不顾以宋庆龄为代表的国民党左派的坚决反对,宣布与共产党决裂,发动了“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公开叛变革命,致使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国共第二次合作形势促使国共合作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1933年1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首次提出红军准备在三个条件下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对日作战的协定。

从国共党际环境的演变看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发展轨迹

从国共党际环境的演变看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发展轨迹

从国共党际环境的演变看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发展轨迹摘要: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时期,以国共两党为主体建立的党际环境以及中日矛盾日益恶化促使国共抗日态度立场政策的演变,对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历史贡献。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经历了一个从共产党对国民党由敌对关系到合作抗日的酝酿时期,到国共联合建立党际环境联络机制的谈判阶段,再到从“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和“联蒋抗日”党际环境日臻成熟的形成过程。

它的发展动向对战时的世界局势特别是中国的抗日战争进程有着重大影响。

本文拟就20世纪30年代日本侵略中国民族矛盾不断加深背景下对国共两党抗日态度、立场和政策的影响及相互关系展开思考,着重从国共党际环境①演变的角度探讨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发展轨迹。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国共合作;党际环境;发展轨迹以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开始,到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布《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和蒋介石发表实际承认中国共产党合法地位的庐山谈话为止,标志着以国共两党为主体的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历时6年零四天,是国共两党十年内战中日本对华侵略日益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形势下,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力推国共两党捐弃前嫌、停止内战、求同存异、互相妥协的结果,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政治和历史事件。

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过程中,一国之内“三种社会制度、三种政权和三种军队并存”②的特殊国情,在中日民族矛盾加深背景下国共党际环境的演变过程影响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发展轨迹,国共两党“合则两益、分则两损”的经验教训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保障抗日战争最终胜利的思考启示,对当前推进海峡两岸关系的新发展和第三次国共合作,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和现实意义。

一、以创建国共党际环境合作的抗日平台为目标,实现了从把国民党蒋介石排除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外到制定包括国民党政府在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①本文所说的国共党际环境主要是指共产党与国民党在中日矛盾日益恶化过程中形成的联系交往情况和合作条件,而当时的中国社会党、中国青年党、中华职业教育社和乡村建设派等其他党派与国共两党的联系交往和合作情况,本文不作介绍。

近现代史论文-国共的两次合作

近现代史论文-国共的两次合作

国共两次合作国共两党在历史上有过两次合作,每次合作都创下了很大的成就。

国共合作推动了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进步。

国共两次合作虽然所处的历史阶段不同,时代背景不同导致所表现出从合作内容到合作形式不尽相同,但是通过国共两次合作汲取的历史经验,我们可以得到一个启示,那就是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够更快更稳的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一次国共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发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当时的形势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因帝国主义加紧掠夺和军阀连年混战,而陷入日益加深的危机之中。

而要对付帝国主义及其中国代理人即各反动军阀的势力,当时中国各进步政党的单个力量显然是渺小和不足的。

那时的中国共产党刚刚在上海、北京、长沙、武汉、济南、广州及海外等几个分散据点燃起了“星星之火”,到中共三大时,党员不过四百余名。

而中国国民党虽然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力量有所发展,但也不过是一个占据广东建立区域政权的区域性政党。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各进步政党和各社会阶层必须走联合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道路。

也正如宋庆龄说的那样,“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

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的是党内合作的方式。

合作后,国民党改组成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

那时,中国共产党还很弱小,甚至主要活动都要在地下展开。

在国共合作过程中,中共主要是开展工农革命,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加紧争夺领导权,破坏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领导人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了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关系彻底破裂。

第二次国共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当时的形势是,一九三一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打响了侵华战争的第一枪;到了一九三七年,日本又发动了“七七”事变,开始了酝酿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叫嚣三个月灭亡中国。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主要内容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 主要内容

:文章主题: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经过全面评估,深度和广度的要求,从简到繁地探讨国共合作和国共对立的历史演变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这一主题在我国近现代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理解我国近现代历史、认识国共两党的关系以及我国革命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发展国共合作的缔结是在我国国民党和我国这两个主要政治力量之间建立的。

1924年,先生发起了第一次国共合作,共同反对北洋军阀统治,并最终推翻了北洋政府。

此后,两党进一步加强合作,共同抵制外敌入侵,进行了北伐战争,统一了我国。

2. 国共对立的渐进随着国共合作的深入发展,两党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浮现。

国共两党在政治理念、经济政策和地盘分割等方面出现了分歧。

到了1927年,国共合作遭到国民党右派的破坏,形势逐渐向国共对立演变。

国共之间的武装冲突和政治斗争不断加剧,最终演变成为国共内战。

3. 国共对立的展开与转折国共内战时期,国共两党在政治、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进行了激烈的对抗。

我国领导的人民军队取得了惊人的胜利,最终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民党则撤退到台湾,建立了“中华民国”。

4. 国共对立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影响国共合作和国共对立的历史经验对今天的我国政治、社会和国际关系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需要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促进国内的团结,推动国家的发展,同时处理好国与党的关系,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在这一内容丰富的历史过程中,我国人民经历了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的历史变迁。

这一过程不仅是我国延续发展的历史,同时也是我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一页。

我个人认为,在当今我国,国共两党应当更多地强调共同的历史记忆,促进国家发展和团结。

应该加强两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好地促进我国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的历史过程,对于我国近现代史、国共两党的关系以及我国革命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我们需要从中认识历史、理解历史,以更加全面、深刻和灵活的方式认识和处理国共两党的关系。

第二次国共合作

第二次国共合作

第二次国共合作过程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1933年1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首次提出红军准备在三个条件下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对日作战的协定。

这三个条件是:(一)立即停止进攻苏区;(二)立即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三)立即武装民众创立武装的义勇军。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又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再次明确表示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实行对日作战,红军愿立刻与之携手,共同救国。

宣言建议一切愿意参加抗日救国事业的党派、团体、名流学者、政治家和地方军政机关进行谈判,共同筹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并呼吁各党派和军队首先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从理论和政策上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总路线,提出“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

瓦窑堡会议后,共产党一方面积极促进一二九学生运动后全国人民中日益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的浪潮,另一方面尽可能地向国民党上层领导人和军队将领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1936年5月5日,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政府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的通电,将“抗日反蒋”政策转变为“逼蒋抗日”政策。

8月25日,中共中央公开发表《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信中再次呼吁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迅速确定了和平解决的方针,并应张学良、杨虎城的邀请,派周恩来、叶剑英等人赴西安谈判,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6项条件。

为了促进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又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五项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保障言论、集会、结社之自由,释放一切政治犯;召开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迅速完成对日作战之一切准备工作;改善人民生活。

考点10 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和国共合作的全面认识

考点10 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和国共合作的全面认识
考点10 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和国共合作的 全面认识
一:国共关系的演变

国共关系的发展演变,直接关系到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也影响 着中国历史发展走向。从 1924 年以来, 国共关系大致经历了 6个阶段的曲折发 展历程。
1.第一次国共合作(1924~1927年)

原因:大革命时期,“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 的共同愿望;“二七惨案”使中共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 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国民党是当时比较革命的民 主派,有一定威望,又在南方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其领导 人孙中山真诚希望同共产党合作;共产国际具体指导和推 动国共合作。 成就:国共第一次合作,共同领导了反帝反封建的国民大 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 国主义侵略势力,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破裂: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右派和蒋介石加紧争夺革命 领导权;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四一二”、“七一五” 反革命政变,大革命失败。


5.国共两党的长期对立(1949—1979年)
原因:阶级利益的不同,外国反华势力影响。
影响:海峡两岸处于分裂状态。


6.国共关系的缓和(1979年以后)
原因:“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全国人民实现祖国统一 的愿望,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表现:中共采取了一系列具体政策和实际步骤,以缓和两 岸关系,促进两岸人员交流;


四、对国共关系发展过程的规律性认识


1. 国共两党的关系呈现“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缓 和”的曲折发展历程。 2.规律性认识:“分则两伤”,“合则两利”。 “分则两伤”:十年内战时,国民党疯狂进攻根据地,导致 日本帝国主义乘隙而入,严重影响了中华民族独立,给中国 带来了深重灾难。抗战结束后,两党内战再起,国民党败逃 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对峙,致使中华民族至今尚未完成统一 大业。可见,国共分裂严重影响国家独立统一、综合国力增 强和国际地位提高。 “合则两利”:大革命时期,北洋军阀统治阻碍着中国统一, 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团结奋战,基本推翻了北洋 军阀的反动统治。 30 年代,日本侵华威胁到整个中华民族的 生存,国共再次合作,并肩抗日,取得了近百年来第一次反 帝斗争的完全胜利。

初三历史国共合作的过程及结果

初三历史国共合作的过程及结果

初三历史国共合作的过程及结果国共合作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在1924年至1927年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展开的一系列合作行动,旨在推翻北洋政府,争取民族独立和民主革命。

本文将详细介绍国共合作的过程以及其最终的结果。

一、背景和合作初期1. 辛亥革命后的局势辛亥革命后,中国陷入了混乱和分裂的时期。

北洋政府的建立未能实现国家统一和民主政治,各地军阀割据,社会动荡。

2. 孙中山与共产党的接触孙中山作为国民党的创始人,曾表达过推翻北洋政府、建立统一的中国的目标。

共产党则积极寻求革命合作的机会,并与国民党接触。

3. 国共合作的开始1924年,孙中山发起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旨在联合各方力量,共同推翻北洋政府。

共产党积极响应,组织军队参与北伐。

二、国共合作的发展和挫折1. 第一次国共合作国共合作的第一次高潮发生在1924年至1925年期间。

共产党积极参与北伐,与国民党合作,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战略胜利。

2. 两党矛盾的产生随着北伐的深入,国共两党之间也产生了一些矛盾。

主要原因包括政治立场和军事指挥上的分歧,以及国共两党内部的派系斗争。

3. 第二次国共合作1926年,国共两党在对内对外的形势压力下重启了合作。

这一次合作更加紧密,双方在指挥结构上进行了改革,形成了共同行动的战略安排。

4. 国共矛盾的激化尽管国共两党通过第二次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但矛盾与冲突逐渐激化。

其中,1927年的北伐战争失败是矛盾激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国共合作的结果1. 政治效果国共合作推动了北洋政府的瓦解,加速了国家主权的恢复。

同时也让共产党赢得了更多的社会声望,为后来的革命胜利奠定了基础。

2. 军事效果国共合作在军事上的效果也是显著的。

共产党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优势,支持国民党掌握了大量的军队,对北洋政府斩首战略起到了重要作用。

3. 国共合作的短暂破裂1927年,国共合作在北伐战争失败后短暂破裂。

国民党发动了一场针对共产党的大规模清洗,逼迫共产党转入地下斗争。

国共两次合作背景及意义

国共两次合作背景及意义

国共两次合作背景及意义国共两次合作是指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两大政治力量在中国历史上两次达成合作共识的事件。

第一次合作发生在1922年至1927年,第二次合作则发生在1936年至1947年。

这两次合作背景各有不同,但对于中国的革命和国家统一进程都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是中国陷入政治动荡和社会危机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国家统一和独立受到了外国列强的侵略和威胁,社会经济也面临着严重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意识到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够实现国内的和平统一和国家的独立解放。

在这次合作中,中国共产党通过加入国民党,成为国共合作的一部分,为国家的解放事业贡献了力量。

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意义在于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在这次合作中,两党共同成立了“黄埔军校”,加强了军队建设,为后来的北伐战争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在这次合作中,共产党向农民和工人发动了革命,并推行了一系列的农村政策,为革命事业提供了广大的社会基础。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第一次国共合作最终走向破裂。

这便给中国革命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1927年,国民党发动了对共产党的全面清剿,中国共产党遭受了严重的挫折。

在这个时期,共产党进行了艰苦的斗争,这段时期被称为“土地革命时期”。

然而,这次合作的失败也让共产党对于国家统一和革命事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为以后的合作打下了基础。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背景则是中国面临着严重的国内战争和外部威胁。

在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之后,中国面临着日本的侵略和威胁。

为了抵御日本侵略,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再次达成了合作共识。

在这个合作中,两党共同组建了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共同抵御日本的侵略,保卫国家的独立。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意义在于为中国的抗日战争胜利奠定了基础。

通过共同抵御外敌的侵略,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这次合作中形成了一种共同的抗日理念,团结了全国人民。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并且在革命军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近代史国共两次合作

近代史国共两次合作

04
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与启 示
合作共赢的历史意义
推动中国近代革命进程
国共两次合作,推动了中国近代革命的进程,使中国革命取得了 伟大的胜利,实现了中国的独立和民主。
实现民族团结抗日
国共合作在抗日战争时期达到了高潮,两党合作共同抵御外敌,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促进思想解放
国共合作期间,两党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碰撞,促进了中国思想的 解放和进步。
对未来合作的展望
加强两岸交流与合作
01
国共两党应该加强两岸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
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推动多边主义和全球治理
02
国共两党应该推动多边主义和全球治理,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和问题。
促进地区和平稳定
03
国共两党应该促进地区和平稳定,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和繁
荣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第二次国共合作对于抵御日本侵略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抗日战争期间,两党携手作战,共 同为保卫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
民族团结
此次合作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意识,促进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这对于中国现代史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经验
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在面对外来侵略时,只有团结一致、共同 对外,才能取得胜利;而在内部矛盾和分歧方面,需要以协商和妥协的方式解决。这些经 验对于当今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THANKS
02
军事合作
在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进行了广泛的军事合作。共产党领导的八
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力量积极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共同抵御日
本侵略。
03
政治合作
除了军事合作外,两党在政治上也进行了密切的合作。国民党政府承

国共的两次合作与分裂

国共的两次合作与分裂

国共的两次合作与分裂:
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是中国历史上不可缺少的两大政党,他们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但两党关系却不断发生变化。

(1)中国国民党的前身是中国同盟会,请问其的政治纲领和意义是什么?
(2)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间和意义是什么?
(3)国共两党之间曾经有两次合作,合作的标志、原因和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第一次合作:
标志——1924,国民党一大召开
原因——国民党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成就——创建黄埔军校;北伐胜利进军,国民革命高涨,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第二次合作:
标志——西安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七七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原因——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际形势的变化等。

成就——结束十年内战局面,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4)国共两党之间也曾有两次分裂,分裂的标志和后果如何?
第一次分裂:
标志——1927,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后果——国民大革命失败,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国共十年内战开始,给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以可乘之机。

第二次分裂:
标志——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
后果——内战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

祖国至今未能统一。

(5)由问题三、四可知,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出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

(6)对于今天来说,有何现实意义?
①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②两党可以通过谈判,进行第三次合作,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两次国共合作的分析对比

两次国共合作的分析对比

两次国共合作的分析和对比摘要: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一场以推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北洋军阀为目标的革命运动,通常把它称为“大革命”或“国民大革命”。

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强大,共产党认识到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决定采取积极步骤联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

国共第一次合作由此拉开帷幕。

第二次国共合作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建立的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形成不是偶然的社会现象,它是中国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中的必然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并实施正确的统一战线政策的结果,同时也和当时国民党的政策的转变分不开的。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形成是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变化的结果,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产物。

关键字:背景原因条件意义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背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中共的发展陷入低潮。

这时的各种革命力量,远不如统治着中国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强大。

党认识到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决定采取积极步骤去联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

正在这时,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于1923年1月根据马林的提议而作出的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关系的决议传到中国,对促进国共合作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时的国民党大体上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政党。

在几经挫折后,没有多少实力,而且成分复杂,组织松散。

但它有几个不容忽视的优势:一是它的领袖孙中山在人们心目中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他所领导的国民党在社会上是有威信的。

二是在中国南方建起了一块能够容纳各种革命力量进行活动的根据地,拥有一支数万人的军队。

三是孙中山在经历多次挫折后,深感其领导的革命必须改弦易辙,真诚地欢迎共产党员同他合作,欢迎苏联援助中国革命。

因此,中国共产党准备建立统一战线。

2、原因:A.一战后,“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B.中国共产党经过二七惨案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C.国民党当时是革命的民主派,有一定威望又在南方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其领导人孙中山欢迎同共产党合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次国共合作的形成过程,背景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2)第二次国共合作:
背景:华北事变后,中共意识到中日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共产国际号召反法西斯;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过程:1935年底,中共中央在陕北瓦窑堡开会,确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会后,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的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他指出: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内阶级矛盾下降到次要地位,中共的任务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会合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必须由中共来领导。

这个报告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基础。

在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感召下,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同红军和解停战,要求蒋介石联共抗日。

在劝说无效的情况下,他们于1936年12月12日实行“兵谏”,逼蒋抗日。

中共从全民族利益出发,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主张。

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揭开了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和平、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七七事变第二天,中共发表抗日通电,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国共两党亲密合作,一致抗日。

7月17日,蒋介石发表庐山讲话,“确定了准备抗战的方针”。

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威胁南京,第二天,国民党发表自卫宣言,表示要“抵抗暴力”。

后中国改变军队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9月22日,国名当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意义:团结了一切可团结的力量一致抗日,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全民族的抗战开始。

但后来,国民党开始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破坏了统一战线。

1.
历史背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背景当时国民党是声势虽大但如一盘散沙。

孙中山革命数十年,成果被别人轻而易举占有。

屡战屡败的苦果,使孙中山在这些日子
里,我对中国革命的命运想了很多,我对从前所信仰的一切几乎失望了。

”使孙中山陷于一筹莫展的绝望之中。

面对当时的形势,孙中山决心两手抓,一方面宣传党党德开训练党员重树国民党形象,既着手改组工作另一方面又积极寻求帮助,通过苏俄的帮助,
借助共产党的新生力量,并从思想上、组织上对国民党进行了全面改组。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背景: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关头的历史背景下实现的。

当时蒋介石剿共剿得正酣,国共积怨矛盾冲突重重,政治分歧也很大,国共两党内部对再次合作分歧很大,认识不一。

随着日本侵华的步步深入和民族矛盾的不断激化,在全国一片抗日呼声中蒋介石不得不放下攘外必先安内的国策,重新考虑国共合作的向题。

西安事是国民党内部矛盾的一个表现,直接
促使国共合作的是共产党的努力和日寇的入侵直接威胁国民党集团的利益。

1、1924-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
2、1937-1946年:国共第二次合作
背景:
1: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中共的发展陷入低潮。

2:华北事变后,中共意识到中日矛盾已上升为主要矛盾;共产国际号召反法西斯;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意义:
1: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后来,全国反帝反封的国民革命运动迅速开展起来,北伐就是其中之一。

国共合作团结了一切可团结的阶级,共同反帝反封,壮大了革命力量,但是,由于党的不成熟,轻易地放弃了武装,导致后来的反革命事变。

2:团结了一切可团结的力量一致抗日,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全民族的抗战开始。

但后来,国民党开始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破坏了统一战线。

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