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1
中国历史上的两次国共合作
![中国历史上的两次国共合作](https://img.taocdn.com/s3/m/284e7de79b89680203d825d2.png)
第 二 次
三、合作方式
思考:两次合作分别采用什么方式?造成两次合作方式不同 的原因分别是什么?你认为哪种方式更为可取,为什么?党 内合作起到了什么作用?为什么两党只能合作不能合并? 方式:党内合作; 党外合作 原因:同共产党的力量和斗争经验有关。 第二种。 原因:党内合作易放弃革命的领导权。 作用:1、有利于国民党的改组。 2、使统一战线有了统一的组织形式,便于领导革命。 3、有利于共产党员以合法身份开展革命活动。 4、有利于保持中央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不能合并的原因:(1)性质不同 (2)指导思想和斗争目标不同
一整编 4.决定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最重要因素是( B A.国内形势 C.社会性质 A.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B.社会主要矛盾 D.国际形势 )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
D.两党军队都接受了统
5. 展望两党第三次合作,其合作最重要的前提( B
C.坚持两党平等谈判
D.不需要外国任何帮助
一、合作的背景 思考:(1)试从必要性和可能性角度分析两次合作的原因。 第 必要性:第一次中外反动势力强大,单一的阶级不可能取得 一 中国革命的胜利(二七惨案:资产阶级历次斗争的失败) 次 可能性:第一次是国共双方有合作的政治基础,即反帝反 封建;国民党的性质和优势,孙中山的竭诚欢迎;共产党 的积极主动;共产国际的帮助。 第 必要性: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二 次 可能性:双方有合作的基础,即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中共从大局出发,首倡国共合作,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成为关键;抗日民族运动的兴起,国民党内爱国力量给 予蒋介石的舆论压力;共产国际“七大” 的号召。 (2)请指出两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最主要原因。 国共双方有合作的基础或斗争对象的一致是最主要原因。
对国共关系 的认识:
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分析
![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98516c2a2f60ddccda38a00c.png)
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分析
一、不同点
1) 两次国共合作方式不同:
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形式。
第二次国共合作没有具体形式:形式上为国民政府领导,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保持着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2)两次国共合作政治基础不同: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为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为合作的政治基础。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3)两次国共合作的结果不同:
第一次国共合作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中途破裂。
第二次国共合作则一直维持到抗日战争结束。
4) 两次国共合作的背景不同:
第一次是中国共产党力量小,国民党同样需要和共产党合作,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第二次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下进行的。
二、相同点:
1) 两次国共合作的背景相同: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里。
2) 中共在统一战线中的作用相同:两次国共合作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实现的,第二次合作
中国共产党更是一个首倡者。
3) 共产国际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共产国际不仅提出了具体策略,还
派代表直接帮助。
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共产国际七大的精神起到了指导作用,但在具体行
动方案上则体现了中共的独立自主。
4) 都取得了革命成果: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的国民革命,虽然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
阀的反动统治,为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不少条件,毕竟因国民党右派叛变和共产党政策
失误而最终失败。
第二次国共合作不仅完成了抗日大业,而且革命力量的壮大和党的建设
的成效为夺取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打下了基础。
两次国共合作之比较
![两次国共合作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39edd5d47f1922791788e801.png)
两次国共合作之比较一、合作相同点与不同点的比较1. 相同点。
①社会环境相似:在国际上,两次合作都得到国际进步力量的支持,都得到共产国际的支持。
第二次合作还得到美英等国的帮助。
②合作的历程相似:两次合作一开始就存在分歧。
第一次时是国民党右派反对共产党加入国民党。
第二次时是一开始就存在两条抗战路线的分歧。
③两次合作时国民党内部都不统一。
第一次是左派和右派的斗争;第二次是亲英美派和亲日派的矛盾。
2. 不同点。
①构成统一战线的阶级不同:大革命时期统一战线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联盟;抗日统一战线则具有广泛性的特征,除上述四个阶级外,还包括开明地主和亲英美派的大资产阶级及一切赞同抗日的力量。
②合作方式不同:党内合作,以统一战线为其组织形式,有共同的政权和军队。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统一的组织形式,实行党外合作,两党有各自的政权和军队。
③权利的归属不同:革命统一战线的政权和军队由国民党掌握;抗日统一战线国共两党有各自的军队和政权,中共始终坚持对统一战线政权和军队的领导权。
④合作的纲领不同:革命统一战线以新三民主义为政治纲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只有国共合作宣言,没有政治纲领。
⑤革命任务不同:革命统一战线反帝反封并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任务就是抗日。
⑥结果不同:革命统一战线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中途破裂,没有完成历史使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虽有矛盾和斗争,但在中共的努力下,坚持到了抗战的胜利,并完成了历史使命。
二、对抗相同点与不同点的比较1. 相同点。
①由合作走向对抗的原因相同:根源于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两党的阶级利益根本冲突是对抗的根本原因;国民党极大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而中共始终代表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与国民党针锋相对。
大革命中,美、英、日等帝国主义国家为维护其在华利益,纷纷支持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企图控制中国,所以支持蒋介石进行反共反人民的内战。
②社会主要矛盾走向相同:都是随着革命的进行主要矛盾变为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
两次国共合作
![两次国共合作](https://img.taocdn.com/s3/m/7e99e6a6dd3383c4ba4cd201.png)
浅析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国共合作,是指国共两党为了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从维护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人民意愿,求同存异,而组成并不断扩大联合阵线或统一战线,团结协作,共同奋斗,而历史上有名的两次国共合作却也有着各自的异同点。
1)两次国共合作的背景是不同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发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因帝国主义加紧掠夺和军阀连年混战,而陷入危机之中,而当时中国各进步政党的单个力量显然是渺小和不足的。
中国共产党的力量也非极其强大,至于国民党方面,虽然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力量有所发展,但也不过是一个占据广东建立区域政权的区域性政党。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各进步政党和各社会阶层必须走联合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道路。
所以,国共两党之间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并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所造成的。
第二次国共合作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
当时,一九三一年日本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开始了侵华战争。
到了一九三七年,日本又发动了“七七”事变,开始了酝酿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
而国际上,以苏联、美国、英国为代表的同盟国正在与以德国、意大利为代表的轴心国交战,中国获得国际援助十分有限,所以为了抵抗在科技方面都占有优势的日本,国共两党不得不开始了第二次合作。
故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两次国共合作的历史任务是有所不同的,第一次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任务,而第二次则是把抗日救亡当作目标。
2)两次国共合作的方式是不同的: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的方式。
合作后,国民党改组成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盟的政党。
而第二次国共合作,具有广泛的民族性,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并肩作战,是有政权有军队的合作。
国民党将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没有成文的共同纲领和固定的组织形式,形成的是党外合作。
3)两次国共合作中共产党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化:两次国共合作的倡议都是中共方面率先提出的,而且中共方面还为促成国共合作积极行动,并提供对国共双方乃至民族和国家利益都有利的合作方案。
国共两次合作之比较
![国共两次合作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5a0a2f1b14791711cc791720.png)
囝
教 学 参 考
国共两次台作之比较
■ 王书 言
在近代 中国, 国共 曾两次合作 , 第一次在 国民大 革命 时期 ( 1 9 2 4 1 9 2 7 ) ,第 二次 在抗 日战争 时期 ( 1 9 3 7 1 9 4 5 ) 。两次合作有着怎样的 比较呢? 从背景来看 , 第一次合作是在1 9 2 4 年, 而1 9 2 4 年 我 国正 处 在 北洋 军 阀 的统 治之 下 ,吴 佩 孚 主要 盘 踞 在两湖地区 , 孙传芳主要盘踞在东南几省 , 张作霖地 盘 最 大 ,盘 踞在 东 北 和 华 北广 大地 区 以及 山 东省 的 部分 , 还控制着北京政权 , 直 皖奉三系及地方军 阀 为争夺地盘 、 财富 、 人 口而不断进行战争 , 民不聊生 , 给人 民带来巨大灾难 。 这些军 阀派系又受列强扶植 。 与其说军阀混战带来灾难 ,倒不如说列强压迫带来 的灾难更大。 “ 打倒列强 , 除军 阀” 成 为全 国人 民的呼 声 。而第二次合作是在 1 9 3 7 年9 月, 日本 已经制造 了 “ 9 ・ 1 8 事变” , 1 9 3 5 “ 华北事变” , “ 7 ・ 7 事变” , 已大举 全 面侵华 , 中华 民族危机加深 , 中 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 国社会主要矛盾 ,国共两党的阶级矛盾下降为次要 矛盾 , 国难 当头 , 而此 时 , 蒋 介 石 利 益 也 受 到威 胁 , 终 于在 1 9 3 7 年9 月公布 了《 国共合作宣言 》 , 至此 , 国共 两党停止 内战 ,国共第二次合作才实现 。从以上来 看, 两次国共合作 的背景大不一样。 从合 作方式上看 ,第 一次 国共合 作是党 内合 作, 全体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 , 最终使 国民党的性 质 发生 了变化 ,由单纯 的民族资产阶级政党转变为工 人阶级 , 农 民阶级 。 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等 四大 阶级 的 联 盟政 党 。 在 当 时情 况 下 , 国 民党 力 量 较强这种合作方式又容易使共产党丧失对革命的领 导权 , 而事实亦如此 。 在大革命后期 , 蒋介石发动“ 4 ・ 1 2 政变 ” , 汪精卫发动“ 7 ・ 1 5 政变 ” , 大肆屠杀共产党 , 而陈独秀犯了右倾错误 , 妥协退让 , 从而造成大革命 失败 , 革命转入低潮 。 第二次 国共合作的方式是党外 合作 , 全体共产党员不准加入 国民党 , 这就使得在以 后 的合 作 中 , 中共 能 保 持 自己 的独 立 性 , 而 后 来 事 实 证明 , 我 党在 沦 陷 区广 泛 建立 敌 后 抗 日根 据 地 , 开 展 了独立 自主的游击战争 , 对这是非常有利的。 从政治基础上来看 ,第一 国共合作 的政治基础 是新 三 民主 义 , 而 非 马 克 思 主义 , 因 为孙 中 山先 生 已 经完成 了思想上又一次伟大转变 ,把旧三 民主义重 新解 释为 新 三 民主 义 , 新 三 民 主义 已 明确 反 帝反 封 , 这成 为国共合作的政 治基础 , 再加上 中共力量较 弱 , 又处 于年幼时期缺乏经验 , 尚不成熟 , 中共一些领导 人特别是 陈独秀犯了右倾错误 ,放弃对革命 的领导 权。因此马克思主义未成 为国共第一次合作 的政治 基础 ,第二次 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打到 日本帝 国 主义 , 2 0 世纪3 0 年代 , 日本先后制造 了 “ 9 ・ 1 8 事 变” “ 1 ・ 2 8 事变 ” “ 华北事 变” “ 7 ・ 7 卢 沟桥事 变” “ 8 ・ l 3 事 变” , 日本逐步实现 了从局部侵华 到全面侵华 , 使 中 日民族矛盾上升为 中国社会 的最主要矛盾 ,而且 日 本的侵华也威胁了南京利益和英美利益 ,最终使得 日 本成 为中华 民族乃至英美等 国际势力 的共同敌人 。 从实践上看 , 国共第 一次合作后 , 国共 两党为 推翻北洋军 阀统治 而发动 了北伐 战争( 1 9 2 6 ) , 打败 了吴佩孚 、 孙传芳 的主力 。 革命 由珠江流域扩展到长 江流域。 而张作霖仍盘踞在东北和华北 的广大地区。 为什么张作霖在 1 9 2 6 年的北伐 战争能 尚存呢?是 因 为此时 国民党右派叛变 了革命 。尤其是蒋介石 汪
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点
![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点](https://img.taocdn.com/s3/m/843dd0e75ef7ba0d4a733bb3.png)
一、两次国共合作的相同点(1)从社会性质而言:中国的社会面貌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
(2)从相互关系而言:两次国共合作都因国民党力量的相对强大而都是以国民党为主、共产党辅之,在一定程度上共产党主动纳入到国民党集团的行动体系。
(3)中共是推动者,国民党是破坏者和终结者。
(4)从外界反映而言:两次国共合作都得到了国内人民群众的支持配合,也得到了国际正义力量的欢迎和声援,如第一次国共合作得到了苏俄的指导和扶助,第二次国共合作得到了美国等世界反法西斯国家的赞同和支持。
(5)从历史影响而言:推动革命发展。
二、两次国共合作的不同点(1)合作的具体背景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发生在波澜壮阔的大革命展开之际,无产阶级、劳苦大众同封建军阀、大资本家的矛盾为社会主要矛盾;第二次国共合作是发生在生死攸关的抗日战争之初,中国与日本帝国主义的民族矛盾为社会主要矛盾。
(2)合作的斗争对象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共同斗争的对象以国内封建军阀即北洋军阀为主,因而以国民革命运动的形式出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共同斗争的对象是全面侵华的日本法西斯,因而以民族独立战争的形式出现。
(3)两党的相互地位不同:在第一次国共合作前,国共两党都是较为弱小的党,不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导力量,但都是革命党;在第二次国共合作前,国民党掌握着全国的政权,已是执政党,但却是反革命的面目。
共产党通过武装割据只是控制着全国面积不大的根据地,是在野党,并仍是革命党。
(4)两党的结合程度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党内合作;第二次国共合作时,党外合作(5)共产党的成熟程度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我党还是一个刚成立不久处于幼年时期的党派,在与国民党合作开展国民革命运动中犯了严重的右倾错误,特别是在发展自己的力量包括军事力量和预防国民党背叛革命方面准备不够,国民党破坏合作关系发动反革命政变后,又犯了极左错误,使党的事业遭受严重挫折;第二次国共合作时,中国共产党已初步成长为比较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能够找到并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与国民党合作抗日中,既打击了敌人又发展了自己。
对国共合作的认识
![对国共合作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8e2d88a2f524ccbff121843f.png)
3、制约国共关系的因素1、阶级性质不同国民党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是统治阶级的代表;共产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被统治阶级的代表。
阶级性质不同,是国共关系矛盾、斗争直到分裂的根本原因。
2、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当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时,两党就有结束对抗走向合作的可能。
3、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与国际环境的影响进步的国际政治势力和有利的国际环境能够促成两党之间的合作;反之,反动的国际政治势力的插手,又会加速两党关系的破裂。
三、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1.斗争目标不同。
第一次的斗争目标主要是反对北洋军阀的统治;第二次的斗争目标是日本帝国主义。
2.参加的力量不同。
第一次是工、农、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革命阶级的联盟;第二次包括除汉奸、卖国贼以外的国内各阶级、各阶层、各党派及团体、海外华侨,更具复杂性和广泛性。
3.两党的历史地位不同。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国民党仅有小块根据地及不十分巩固的政权和军队,共产党既无政权也无军队;第二次合作时,两党各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
4.组织形式不同。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采取了党内合作的方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第二次合作时,未形成共同纲领和固定组织,采取了党外合作的方式。
5.国际条件不同。
第一次时,虽得到共产国际和苏联的支持,但几个主要帝国主义国家都反对中国革命;第二次时,由于英美同日本矛盾重重,也支持中国抗战,支持国共合作。
四、对国共关系发展过程的规律性认识1.国共两党的关系呈现“合作—对抗—再合作—再对抗—缓和”的曲折发展历程。
2.规律性认识:“分则两伤”,“合则两利”。
基本经验:积极推进目前已出现的和解新气氛,用中国人的智慧解决中国人自己的问题,“求大同,存小异”,“一国两制”,完成统一。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中国共产党坚持了抗日战争的持久战略方针、独立自主原则和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策略。
两次国共合作的不同点:两次国共合作方式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形式。
两次国共合作的分析对比
![两次国共合作的分析对比](https://img.taocdn.com/s3/m/b595a4c576eeaeaad1f3307b.png)
两次国共合作的分析和对比摘要: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一场以推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北洋军阀为目标的革命运动,通常把它称为“大革命”或“国民大革命”。
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强大,共产党认识到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决定采取积极步骤联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
国共第一次合作由此拉开帷幕。
第二次国共合作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建立的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形成不是偶然的社会现象,它是中国特定历史发展阶段中的必然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制定并实施正确的统一战线政策的结果,同时也和当时国民党的政策的转变分不开的。
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形成是中国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变化的结果,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产物。
关键字:背景原因条件意义一、第一次国共合作1、背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中共的发展陷入低潮。
这时的各种革命力量,远不如统治着中国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强大。
党认识到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决定采取积极步骤去联合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国民党。
正在这时,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于1923年1月根据马林的提议而作出的关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关系的决议传到中国,对促进国共合作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此时的国民党大体上是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政党。
在几经挫折后,没有多少实力,而且成分复杂,组织松散。
但它有几个不容忽视的优势:一是它的领袖孙中山在人们心目中是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他所领导的国民党在社会上是有威信的。
二是在中国南方建起了一块能够容纳各种革命力量进行活动的根据地,拥有一支数万人的军队。
三是孙中山在经历多次挫折后,深感其领导的革命必须改弦易辙,真诚地欢迎共产党员同他合作,欢迎苏联援助中国革命。
因此,中国共产党准备建立统一战线。
2、原因:A.一战后,“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B.中国共产党经过二七惨案认识到:要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建立革命统一战线C.国民党当时是革命的民主派,有一定威望又在南方建立了革命根据地,其领导人孙中山欢迎同共产党合作。
以常识来论证历史:关于“国共合作”问题
![以常识来论证历史:关于“国共合作”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0b5db613b7360b4c2e3f64b1.png)
以常识来论证历史:关于“国共合作”问题但凡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在近现代历史上“国共合作”有过两次。
1、国共第一次合作:1924年至1927年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合作结成的革命统一战线。
2、国共第二次合作: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建立的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这些话听起来是那么的无懈可击,我也曾一度认为这是历史的事实,然而,在我对“国共合作”作了初步了解之后却发现这“史实”存在着巨大的问题,而且根本不需要高深的理论知识就可以做出判断,因为基本的常识会告诉我们一切。
为了能够深刻了解“国共合作”问题,我们有必要先了解什么叫做“合作”。
合作,就通常意义来讲,就是个人与个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的,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方式。
也就是说,合作的两方或者是多方在合作之前和合作之后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只存在共同的目的问题,而不存在两方或多方的融合或者是兼并。
有了这个普通的常识,我们就很简单的搞清楚国共是不是合作?历史上有没有两次国共合作?关于第一次“国共合作”。
众所周知,1922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西湖特别会议,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经过充分讨论决定,在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使国民党成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条件下,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实现两党的合作。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接受共产国际执委会《关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关系的决议》,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
“共产党员可以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实现两党的合作”,这句话已然告诉我们,共产党和国民党不是合作的关系: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那么也就是说,当时的共产党在身份上已经是属于国民党了,既然是属于国民党这一组织,那么当时的共产党和国民党就不再是个体与个体的关系,也不是群体与群体的关系,因为他们都是国民党,我想没人会告诉我,是国民党与国民党进行合作吧!所以,从这一点上讲,共产党和国民党不是合作关系而是实现了融合。
国共合作分析
![国共合作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b1ff0300b4c2e3f57276303.png)
国共两次合作的异同分析班级:11级机制专升本学号:1102324013姓名:王蒙日期:2011年10月14日摘要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了两次合作。
这两次合作取得了很多成果,极大地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然而,两次国共合作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中国共产党在与中国国民党长期和分阶段的合作中,既相互协作,又坚持斗争;既取得了成绩,也经历了曲折;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也留下了沉痛的教训。
历史上的两次国共合作,成为中华民族近代史的缩影,直接影响了当代中国社会。
国共合作,是指国共两党为了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从维护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人民意愿,求同存异,而组成并不断扩大联合阵线或统一战线,团结协作,共同奋斗。
关键词:国共合作两次异同国共两次合作的异同分析国共合作,是指国共两党为了一个共同的奋斗目标,从维护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顺应历史潮流,符合人民意愿,求同存异,而组成并不断扩大联合阵线或统一战线,团结协作,共同奋斗。
在推翻军阀、发对侵略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为了民族利益和国家统一与独立,求同存异,进行了两次合作。
这两次国共合作对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民族独立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两次国共合作的背景:第一次国共合作发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当时的形势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因帝国主义加紧掠夺和军阀连年混战,而陷入日益加深的危机之中。
而要对付帝国主义及其中国代理人即各反动军阀的势力,当时中国各进步政党的单个力量显然是渺小和不足的。
那时的中国共产党刚刚在上海、北京、长沙、武汉、济南、广州及海外等几个分散据点燃起了“星星之火”,到中共三大时,党员不过四百余名。
而中国国民党虽然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力量有所发展,但也不过是一个占据广东建立区域政权的区域性政党。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各进步政党和各社会阶层必须走联合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道路。
也正如宋庆龄说的那样,“孙中山和中国共产党之间的具有历史意义的合作不是偶然的,它是当时的国际局势和中国本身的内部条件造成的。
两次国共合作
![两次国共合作](https://img.taocdn.com/s3/m/9227c1ceb9f3f90f76c61b47.png)
特点——第一次国共合作,实行党内合
作,包括四个阶级(工、农、小资产阶 级、民族资产阶级),以新三民主义为 合作政治基础,主要解决国内阶级矛盾。 第二次国共合作,实行党外合作,除少 数汉奸外,都积极投入,不论阶级党派, 不论海内海外,捐弃各种恩怨,有力出 力,有钱出钱,同仇敌忾,团结协作; 没有联盟的组织形式,也没有书面的共 同纲领,一切行动围绕着打败入侵者; 两支军队、政权并存;赢得世界各国爱 好和平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5
两次国共合作的历史留给后人哪些
启迪?
6
两次国共合作的历史启迪
两次国共合作唤醒民众的觉醒和民族危机感,才有 北伐战争的进行和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一个人口众多的大国,更需要各民族的团结。无论 是过去还是现在、将来,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是每一 个炎黄子孙必须正视的问题以及应尽的责任。没有 民族大团结,就没有国家的统一,就没有社会的和 谐,现代化建设就无法进行。
15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1
在相持阶段国民党军队仍然坚持抗战,
但组织比较混乱,加上汪精卫投敌等原 因,国民党战场出现一些消极现象。 (2)南京国民党政府成立后,实行独裁专 制统治,长时间忙于剿共,使中国社会 状况继续恶化,给日本帝国主义以侵略 之机。9.18事变后,日本得寸进尺与国 民党政府的妥协退让有关。7.7事变后, 基本上是仓促抗战,又实行一条不发动 民众参加的片面抗战路线,在相持阶段 制造了两起反共事件(进攻八路军总部 周边县城和皖南事变)。
一、民主革命时期的两次国共合作极 大推动了中国革命进程
1.1924---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为基础 建立了国民革命联合战线
没有第一次国共合作,就没有北伐战争,就不 可能推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没有第一次 国共合作,就没有国民革命思想的进一步发 展。
党史(国共两次合作)
![党史(国共两次合作)](https://img.taocdn.com/s3/m/6fb9d98c16fc700aba68fc17.png)
结果: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中途破裂。
意义: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的国民革命,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 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为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不少条件。
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1947 背景:半殖年民)地半封建社会,中日民族矛盾逐渐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同:
异:
都发生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环境里;
两次国共合作都是在中共的推动 下实现的;
共产国际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
革命任务不同:
第一次——打倒列强,除军 阀;
第二次——打败日本帝国主 义。
合作方式不同:
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
第一次——党内合作;
第二次——党外合作。
都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政治基础不同: 第一次——新三民主义;
第二次——反日帝侵略。
的第 近了建第
内二 代抗立二
战次 百日了次
,分 年战抗合
祖裂 以争日作
国又 来的民实
至导 反彻族现
今致 侵底统了
不了 略胜一全
能双 屡利战民
统方 败,线族
一三 的扭,的
。年 局转取抗
多 面了得战
。
,
机峙第 和命第 。和一 北的一
内次 洋兴次 战分 军起国 ,裂 阀,共 给则 的沉合 日导 统重作 本致 治打导 侵了 。击致 华国 了了 以共 帝国 可十 国民 乘年 主大 之对 义革
3、国共关系的变化影响到今日海峡两岸的关系,合则 两利,分则两伤,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抗暴力”。
第二次国共合作(1937——1947 年)
国共两次合作
![国共两次合作](https://img.taocdn.com/s3/m/341b02aef524ccbff121840e.png)
国民党领导人孙中山同共产党 人建立了联系,真诚地欢迎中国共 产党同他合作。
1.党内合作 2.保持党的独立性
共同的 经济纽带 共同的 政治基础
一战后,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艰难。 共产党: 民主革命
纲领
国民党:
反帝、反封建、民主共和 的基本原则一致
新三民主义纲领
共同的 思想愿望
“打倒列强,除军阀。”
蒋介石为代表的新右派和新军阀势力,在1927年后加 紧反革命扩张。先是反对迁都革命中心武汉,接着公开亮 出反共反革命旗帜,在各地接连制造一系列反革命叛变事 件。诸如上海四一二政变、广州四一五政变、北京四二八 政变、湖北夏斗寅叛变、长沙马日事变,以及冯玉祥倒向 反革命等等,使国共合作处于危急关头。 1927年5月,中共虽然召开五大,力图挽回局面,但未 能真正解决任何实际问题。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 “分共”,国共合作最后破裂,大革命遭到惨败。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如何最终形成的呢?
一、国际提出建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策略和中共发 表《八一宣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如何最终形成的呢?
二、在共产国际的影响和帮助下,中共确立
了“反蒋抗日”的策略。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如何最终形成的呢?
三、国共合作的酝酿及确立“逼蒋抗日”的方针。
(陕北瓦窑堡会议)
第一次国共合作
背景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中共的发展陷入低潮。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 ,集中力量领导工人运动 ,掀起了中国工 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从1922年1月至1923年2月,全国罢工 达180多次,其中主要的有香港海员大罢工和京汉铁路大罢工。 香港海员大罢工取得了胜利,但京汉铁路大罢工却遭到直系军阀 吴佩孚的血腥镇压,造成了震惊中外的“二七惨案”。我党从 “二七”血案中进一步认识到,没有强有力的同盟者,要战胜强 大的敌人是不可能的。
中国历史上的两次国共合作
![中国历史上的两次国共合作](https://img.taocdn.com/s3/m/e333a5d0360cba1aa811da4d.png)
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点
不同点
革命任务
合作方式 政治基础 合作结果 中共成熟 状况和采 取方针
第一次
打倒列强、除军阀
党内 新三民主义 中途破裂
第二次
打败日本帝国主义
党外 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Fra bibliotek维持到抗战胜利
幼年,缺乏理论修养、 成熟,坚持以斗争 斗争经验,党 中央 求团结的方针 妥协退让,放弃领导 权
两次国共合作相同点
背景相同: 都发生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环境里 中共在统一战线中的作用相同:
两次国共合作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实现的,第二次合作中 国共产党更是一个首倡者。
共产国际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共产国际不仅提出了具体策略,还派代表直接帮助。 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共产国际七大的精神起到了指导作用,但在具 体行动方案上则体现了中共的独立自主。
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 都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二次国共合作
国共关系变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1、第一次国共合作导致了国民大革命的兴起,沉重 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统治。 2、第一次分裂则导致了国共十年对峙和内战,给日 本侵华以可乘之机。 3、第二次合作实现了全民族的抗战,建立了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扭转了 近代百年以来反侵略屡败的局面。 4、第二次分裂又导致了双方三年多的内战,祖国至 今不能统一。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能坚持到抗战胜利后的根本原因 最主要的原因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没有变,其他原因还跟共产党 的以斗争求团结的策略;国际、国内的政治力量的支持有关。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于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放弃革命的领导权,压制和解散工农运动、工农武装。导致第 一次国共合作虽然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给帝国主 义以沉重打击,但国民大革命以失败而告终。 抗日战争时期面对反共高潮,提出三个坚持、三个反对;公布 国民党发动皖南事变的事实,揭露其破坏抗战的阴谋;军事上 予以坚决回击。以斗争求团结。结果第二次国共合作直到抗日 战争结束,取得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全面胜利。
近代史国共两次合作
![近代史国共两次合作](https://img.taocdn.com/s3/m/d173844f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91.png)
04
国共合作的历史意义与启 示
合作共赢的历史意义
推动中国近代革命进程
国共两次合作,推动了中国近代革命的进程,使中国革命取得了 伟大的胜利,实现了中国的独立和民主。
实现民族团结抗日
国共合作在抗日战争时期达到了高潮,两党合作共同抵御外敌, 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促进思想解放
国共合作期间,两党之间的交流和思想碰撞,促进了中国思想的 解放和进步。
对未来合作的展望
加强两岸交流与合作
01
国共两党应该加强两岸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
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推动多边主义和全球治理
02
国共两党应该推动多边主义和全球治理,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和问题。
促进地区和平稳定
03
国共两党应该促进地区和平稳定,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和繁
荣发展。
感谢您的观看
第二次国共合作对于抵御日本侵略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抗日战争期间,两党携手作战,共 同为保卫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
民族团结
此次合作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团结意识,促进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这对于中国现代史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经验
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在面对外来侵略时,只有团结一致、共同 对外,才能取得胜利;而在内部矛盾和分歧方面,需要以协商和妥协的方式解决。这些经 验对于当今国际关系和国内政治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THANKS
02
军事合作
在抗日战争期间,国共两党进行了广泛的军事合作。共产党领导的八
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力量积极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共同抵御日
本侵略。
03
政治合作
除了军事合作外,两党在政治上也进行了密切的合作。国民党政府承
国共的两次合作与分裂
![国共的两次合作与分裂](https://img.taocdn.com/s3/m/7b8dc6d3b14e852458fb5762.png)
国共的两次合作与分裂:
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是中国历史上不可缺少的两大政党,他们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但两党关系却不断发生变化。
(1)中国国民党的前身是中国同盟会,请问其的政治纲领和意义是什么?
(2)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时间和意义是什么?
(3)国共两党之间曾经有两次合作,合作的标志、原因和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第一次合作:
标志——1924,国民党一大召开
原因——国民党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
成就——创建黄埔军校;北伐胜利进军,国民革命高涨,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第二次合作:
标志——西安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1937,七七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原因——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际形势的变化等。
成就——结束十年内战局面,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抗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4)国共两党之间也曾有两次分裂,分裂的标志和后果如何?
第一次分裂:
标志——1927,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后果——国民大革命失败,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国共十年内战开始,给日本帝国主义侵华以可乘之机。
第二次分裂:
标志——1946年,全面内战爆发
后果——内战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
祖国至今未能统一。
(5)由问题三、四可知,国共两党关系变化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出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
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两党的阶级性质不同;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势力的态度。
(6)对于今天来说,有何现实意义?
①两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②两党可以通过谈判,进行第三次合作,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关于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分析
![关于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fa2cfdd73186bceb19e8bbee.png)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7年第2期 关于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分析秦文志[重庆行政学院 重庆永川632160] 提要: 本文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对国共两次合作的历史条件和革命任务、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内外状况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进行合作时,无产阶级必须壮大自身的力量和制定正确的政策和策略的结论。
关键词: 共产党 国民党 合作 比较 统一战线中国图书资料分类法分类号: K26在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关系史上,曾经有过两次合作共事的局面。
怎样认识和看待这两次国共合作,其对今人有什么样的启示,本文拟此作一些比较性的分析和探讨。
一、两次国共合作中几个相关问题的分析和比较(一)两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条件和革命任务 两次国共合作,从总体上讲,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历史条件下,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发生的。
其共同的革命任务,也都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然而,由于中国社会经济状况的不断变化,两次国共合作的具体历史条件和具体革命任务,呈现着明显的区别。
从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开始,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
从此,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相互勾结,共同压榨中国人民和镇压人民革命斗争。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失败后,各帝国主义国家更是加紧对中国的分割和操纵。
中国各阶层人民开始认识到,只有团结起来,推翻外国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联合统治,才能为自身争得政治上的一定权力和改变日益恶化的经济处境。
与此同时,以苏俄为首的国际革命力量,也向各国人民,尤其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人民提出了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号召。
1924年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其共同的革命任务,自然是对外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对内反对封建主义的统治。
其打击的重点,是帝国主义控制和操纵下的中国封建军阀。
到了20年代末30年代初,世界范围的经济危机更加猛烈地冲击着资本主义在各国的统治。
一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因忙于应付经济危机给本国带来的经济萧条和政治危机,无暇他顾。
两次国共合作比较之我见
![两次国共合作比较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8d566ddb58f5f61fb73666dc.png)
,
谈不 上有什 么 政治 斗 争 的 经验 党 的正 确 的 领 导 核 心 还 远 未形 成 党 对 中 国 革命 的 一 系
列 理 论 问 题 和 实 践 问 题还 刚 刚 开 始 探 索
, , ,
,
。
而 共 产 国 际 由于 远 离 中 国
,
实 际 对 中 国 革命形势 及对 中 国 国 内阶 级 力 量 的分 析判 断都与事 实严 重 不 符 因 而 在统
差 别 从 根 本 上 讲 在 于 两者 的 成 熟 程 度 不
革命 时 期 以 推 翻 北 洋 军 阀 的 统治 为 目 标 的 第 一 次 国共 合作 和 为 抗 击 日本 帝 国 主 义 的 侵 略 而 实 行 的第 二 次 国 共 合 作
, 。
第 一 次 国 共合作 由 于 国 共 两 党特别 是
一 战线 指 导 方 针 上 也是 一 误 再误
,
。
党 的 三 大 接 受共产 国 际 的 决议 与 国 民 党进
,
:
共 合作 双 方 有 共 同 的 政 治 纲 领 这 就 是 新 三 民 主 义 第 二 次 国 共 合作 中 双 方 没 有 正 式 的共 同纲 领 只 是在抗 日 这 面 旗 帜下 联合 对敌 ; 最 后 两 次 国 共 合作 的结 局 不 同 对 上 述 分析 笔者 基本赞 同
, , , 。 , 。 , , ,
代表 不 同 阶 级 利 益 的 政 党 为 反 对 共 同 敌 人 而 进行 一 定历 史阶段 的合 作 这 在 世 界
近 现 代史 上 是 屡 见 不 鲜 的
。
,
如何 判 定这 种
合作 的 成熟 程 度 呢 ? 我 们认 为 大 致 有 以 下
两次国共合作之比较
![两次国共合作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5cfe9d4f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b3.png)
作者: 张志荣
出版物刊名: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22-28页
主题词: 国共合作;反帝反封建;日本帝国主义;中国革命史;革命统一战线;日本侵略军;九四;一九;国民革命;全民族抗战
摘要:<正> 国共两党在中国革命史上曾经有过两次合作。
第一次是从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两党结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统一战线;第二次是从一九三七年至一九四五年,两党结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这两次合作实现了北伐和抗日的大业,有力地促进了我们民族的进步”认真研究两次国共合作的历史,探讨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促成第三次国共合作,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共第一次合作
1924年至1927年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合作结成的革命统一战线。
中国共产党1922年6月发表《中共中央第一次对于时局的主张》,明确提出了建立各民主阶级联合战线的主张。
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讨论了同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正式确立了建立民主联合战线的方针。
1922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西湖特别会议,根据共产国际的指示,经过充分讨论决定,在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使国民党成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民主革命统一战线的条件下,共产党员可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实现两党的合作。
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接受共产国际执委会《关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关系的决议》,决定全体共产党员以个人名义加入国民党,以建立各民主阶级的统一战线。
孙中山接受了中共代表和共产国际代表的建议,同意国共合作,欢迎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参加国民党,决定联俄、联共,对国民党进行改组。
1924年1月,在广州召开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重新阐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这次国共合作促进了民主革命的发展,广泛地动员了工农群众,开创了民主革命的新局面,促进了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军。
1927年国民党右派发动的“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标志着国民党右翼势力彻底背叛革命和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
国共第二次合作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同中国国民党第二次建立的合作,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1933年1月,中国共产党发表宣言,首次提出红军准备在三个条件下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共同对日作战的协定。
这三个条件是:(一)立即停止进攻苏区;(二)立即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三)立即武装民众创立武装的义勇军。
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又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再次明确表示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实行对日作战,红军愿立刻与之携手,共同救国。
宣言建议一切愿意参加抗日救国事业的党派、团体、名流学者、政治家和地方军政机关进行谈判,共同筹组国防政府和抗日联军,并呼吁各党派和军队首先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从理论和政策上正式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总路线,提出“党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
瓦窑堡会议后,共产党一方面积极促进一二九学生运动后全国人民中日益高涨的抗日救亡运动的浪潮,另一方面尽可能地向国民党上层领导人和军队将领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
1936年5月5日,中国共产党向国民党政府发出《停战议和一致抗日》的通电,将“抗日反蒋”政策转变为“逼蒋抗日”政策。
8月25日,中共中央公开发表《中国共产党致中国国民党书》,信中再次呼吁停止内战,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变爆发,中国共产党迅速确定了和平解决的方针,并应张学良、杨虎城的邀请,派周恩来、叶剑英等人赴西安谈判,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6项条件。
为了促进国共两党合作的实现,1937年2月10日中共中央又致电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提出五项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保障言论、集会、结社之自由,释放一切政治犯;召开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代表会议,集中全国人才,共同救国;迅速完成对日作战之一切准备工作;改善人民生活。
同时提出四项保证:如果国民党将上述五项要求定为国策,共产党愿保证停止武力推翻国民党政府的方针;工农政府改名为中华民国特区政府,红军改名为国民革命军;特区实行彻底的民主制度;停止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
1937年2月中旬至7月中旬,中国共产党代表周恩来、秦邦宪(博古)、叶剑英、林伯渠等与国民党代表蒋介石、宋子文、顾祝同等,先后在西安、杭州、庐山进行了多次关于国共两党合作抗日的谈判。
但因国民党方面坚持取消共产党组织上的独立性,取消红军,取消革命根据地的主张,双方没有达成协议。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向北平西南的卢沟桥发动进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
七
七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发布通电号召全中国军民团结起来,抵抗日本的侵略。
7月15日,中共中央将《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送交蒋介石。
《宣言》提出发动全民族抗战、实行民主政治和改善人民生活等三项基本要求,重申中共为实现国共合作的四项保证。
17日,中共代表周恩来等在庐山与蒋介石继续谈判。
同一天,蒋介石发表了准备抗战的谈话。
1937年8月13日,日军大举进攻上海(八一三事变),扬言3个月灭亡中国。
由于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地直接受到威胁,8月14日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8月中旬,中共代表周恩来、朱德、叶剑英同蒋介石等就发表中共宣言和改编红军问题,在南京举行第五次谈判,蒋介石被迫同意将在陕北的中央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了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
8月25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中央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任命朱德、彭德怀为正、副总指挥,开赴华北抗日前线。
10月间,又将在南方十三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任命叶挺为军长,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开赴华中抗日前线。
在共产党的催促下,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23日,蒋介石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至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
两次国共合作的比较
不同点:
两次国共合作方式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采取党内合作形式。
第二次国共合作没有具体形式:形式上为国民政府领导,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保持着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立性。
两次国共合作政治基础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为进行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以孙中山的新三民主义为合作的政治基础。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
两次国共合作的结果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而中途破裂。
第二次国共合作则一直维持到抗日战争结束。
两次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的成熟状况和采取的方针不同:第一次国共合作时,中国共产党还处于幼年,缺乏理论修养和斗争经验,以陈独秀为首的党中央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放弃党对统一战线及革命武装的领导权,导致大革命失败和中国共产党遭到血腥镇压。
第二次国共合作时,中国共产党已从幼稚转向成熟,当国民党蒋介石集团再度破坏统一战线时,中共坚持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对国民党的反共军事进攻坚决反击,同时继续争取同国民党维持国共合作,巩固并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相同点:
背景相同: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里。
中共在统一战线中的作用相同:两次国共合作都是在中共的推动下实现的,第二次合作中国共产党更是一个首倡者。
第一次合作时,共产党处于幼年时期,缺乏理论修养和斗争经验,没有自己的军队和根据地,带着“二七”惨案的教训寻求与国民党的合作。
第二次国共合作时,共产党经历了国良革命的失败和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挫折,在政治上已经成熟,拥有自己的军队和根据地,从民族大义出发,放弃推翻国民党政权的政策,主动与国民党合作抗日。
共产国际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对第一次国共合作共产国际不仅提出了具体策略,还派代表直接帮助。
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共产国际七大的精神起到了指导作用,但在具体行动方案上则体现了中共的独立自主。
都经历了复杂的内部斗争:第二次国共合作以新三民主义为政治基础,它是国民党的政治纲领,与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存在原则区别。
随着反帝反封建斗争的深入,国共两党的分歧必然显露。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但没有共同的政治纲领来约束双方。
随着抗日战争的发展,必然面临两个前途和两种命运的选择。
都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发展:第一次国共合作掀起的国民革命,虽然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为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不少条件,毕竟因国民党右派叛变和共产党政策失误而最终失败。
第二次国共合作不仅完成了抗日大业,而且革命力量的壮大和党的建设的成效为夺取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