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一语文教案:1.2.2《再别康桥》2(人教版必修1)
《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再别康桥》(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学习目标]:1、朗读品味,咀嚼诗歌语言,体会诗人的感情。
2、深入意境,体会诗歌的画面美。
[教学方法]:教法:1、朗读指导法2、启发式导问法学法:1、朗读感悟法。
2、问题讨论法。
[教学设想]:导入—解题—知人论世—三步朗读—学写[教学预案]:一、导入新课:昨天我们走过了戴望舒的《雨巷》,今天我们又将《再别康桥》。
(老师板书课题)二、展示课堂目标三、解题:1、有谁能解释一下标题的字面意思?从标题的字面意思我们可以揣测这首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又一次离别康桥,依依惜别之情)为什么?(因为自古以来离别诗都是抒发依依惜别之情的)2、有谁能列举几首来印证一下?预设: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3、小结:由此可见,大凡离别诗歌都要抒发依依不舍或劝勉之情。
四、作家、背景:1、作者是谁?抽一学生写出作者姓名“徐志摩”。
2、学生先介绍,然后课件展示作者介绍。
3、小结:作者在康桥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所以,康桥确实让作者有些留恋难舍。
由此可见,作者及其创作背景也是揣摩诗歌情感的窗口。
五、诵读、整体感知。
(一)流利朗读,读准字音、节奏1、学生自由朗读(2分钟)2、抽学生朗读,然后由其他学生到黑板上指出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并纠正。
3、抽几个学生上黑板写出自己认为应注意的生字,并注音,然后让学生读。
(二)情绪朗读,初步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
1、相信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那就请大家一起带着感情地朗读一下这首诗。
2、进行背书比赛:老师每两行提示一个字,看谁最先背得。
3、读完全诗,你最强烈的情感体验是什么?(三)审美朗读,品味语言,体会感情1、以自己的方式读诗歌,看谁读得最有感情,并说说你这样读的理由,其他同学评价。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再别康桥》教案
2课《再别康桥》《再别康桥》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第一单元的讲读课文。
这是高中阶段的第一单元,学习现当代新诗和外国诗歌。
本文安排在单元第二篇,在学习了《沁园春·长沙》的豪迈气概之后,如何指导学生学好中国新诗史上的代表作,树立学生学好新诗,尝试生动学习诗歌,创作小诗的关键。
学生可以借此学习诗歌情感与意象的表达与应用,学习鉴赏诗歌。
1、师生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手段反复诵读,来共同感受语言建构与运用之美。
2、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让学生能够品悟现代新诗的思维发展与意境提升之美。
3、学生要掌握鉴赏诗歌语言的基本方法,去仔细揣摩优美的诗句,进而理解品味文化传承之美。
4、通过学习两首新诗,让学生能够具备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感悟诗人的情感美的能力,引导学生接受一次美的洗礼,获得一次美的熏陶。
1、理解诗歌美之所在、美之真谛。
2、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学生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更多的现代新诗作品,了解新诗特点,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一、导语设计佛云:人生有七大苦,我们前面通过《雨巷》的学习,品味到了“求而不得之苦。
”人生第六苦就是“爱别离”。
别离是一种执着的苦。
人生本来聚少离多,“多情自古伤离别”。
冯至《别离》写道“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
”离别时是痛苦的。
待到花落云散,冬雷震震夏雨雪之时,才惊觉昨天的生活已是今天的美梦,所爱的终究像手中的沙一般飘扬而去,午夜梦回之际,这“爱别离”的滋味,怎一个“苦”字了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离别的诗歌。
看他对别离是一种怎样的描写,和一般的离别诗有什么区别。
这就是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那么现代人是如何理解离别的呢?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领略一下现代人笔下的别离之情!二、文本解读(一)知识积累1、作家作品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
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再别康桥3篇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再别康桥高一上册语文教案:再别康桥精选3篇(一)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再别康桥》的内容和情感表达。
2. 通过学习该诗歌,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并准确表达《再别康桥》中的情感。
2. 分析《再别康桥》中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和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2. 分析诗中的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语文》第一册。
2. 平板电脑或其他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 引入话题:和学生一起讨论留学的经历和感受。
2. 提问:你觉得离开一个地方时,你会有怎样的情感?你会怎样表达这种情感?3. 展示标题:《再别康桥》。
4. 提问:你们对《再别康桥》这个标题有什么了解和猜测?Step 2:情感表达1. 内容理解:播放琼瑶导演的《再别康桥》电视剧的片段(或者是其他相关的视频资源)。
2. 提问:你觉得视频中的主人公有怎样的情感?他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你能否找到诗中和视频中相似或者不同的地方?Step 3:诗歌分析1. 师生共读:分段朗读诗歌,并鼓励学生对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提出疑问。
2. 解读诗歌: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隐喻、比喻和象征,并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
3. 分析诗歌手法:引导学生发现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如对比、排比、倒装等。
Step 4:情感交流1. 学生小组讨论:讨论诗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意义。
2. 分享讨论结果:请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并进行展示和分享。
Step 5:情感延伸1. 学生自由写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关于离别的文章或者诗歌。
2. 学生作品展示: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互相进行评价和交流。
Step 6: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并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
Step 7: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再次阅读《再别康桥》,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读后感。
评价指标:1. 学生对《再别康桥》的情感和情感表达的理解准确与否。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一单元2 诗两首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一、设计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要“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的能力。
”在“阅读与鉴赏”中也要求“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二、教材和学情分析“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
这首诗作于1928年11月,作者自英国返国途中旧地重游,重访了昔日留下美好回忆的学府所在地-------康桥,故为“再别康桥”,抒发了对康桥的无限眷恋之情。
此诗以其优美的意象和韵律影响力自她诞生以来的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鉴赏这首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体验诗歌情感,陶冶性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而且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美的事物,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体味作者对康桥深深依恋之情,感受《再别康桥》的情感美,意象美,韵律美。
(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二)过程与方法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语言,感悟徐志摩诗歌的独特风格,提高审美情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徐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体验在其诗歌中的融合,培养人文情怀。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从诵读中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诵读能力难点:从诗的意象中把握徐志摩诗的艺术美。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教师展示幻灯片,学生分组讨论学过的离别诗导入:“迄今为止,我们学过不少离别送别的诗作,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所以,在古人的作品中,既有“西出阳关无故人”的豪迈,也有“莫愁前路无知己”的洒脱,更有“杨柳岸晓风残月”的伤感。
这些都是古人对于离别的理解,那么现代人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0篇)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精选10篇)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分析,品味诗中创造意境鲜明、富有流动的画面──诗意美。
2、重点掌握诗人对自由、率真天性的追求──人性美。
【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音乐《情人的眼泪》,让学生交流在音乐的旋律中听到的内容。
音乐,它是旋律,但它也是诗,它用诗一般的旋律向我们倾诉心中的爱与情。
同样,好的诗歌也是美的音乐,它用音乐一般的韵律向我们述说着人世间忧愁与欢乐。
二、学生朗读全诗,思考1、找出体现诗意美的诗句,并简要分析:明确:岸边柳树倒影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
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一层妩媚的金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水中的倒影,像一位美艳的新娘。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
康河的水草,绿油油的在柔波中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在这仙境般的康河,诗人受到感染,情愿做一条水草,承受康河清波的爱抚。
榆阴下的清泉倒映着天上的彩虹,那五彩斑斓的景色充满了醇厚的诗意,诗人的留恋全都融进了康河的风光中。
诗人乘着满载星辉的一叶小舟,向着青草凄凄的小河深处,击拍欢歌,去寻他彩虹似的梦。
诗意美除了构思的新巧、韵律的和谐,更主要体现在意境美。
诗人将自己多年对母校的感情浓缩在凝练的诗句中,溶化到一些富有个性色彩的形象和想象中间,不同于一般的别离诗,他选择的意象是夏季的“云彩”、“金柳”、“青荇”、“青草”、“星辉”等,而传统的别离诗选择的意象多是长亭、流水、浮云、落日、孤舟等,而且多是暮秋时节。
诗人巧妙地把气氛、感情、形象三者融合为一,因而造成一个色彩鲜明、线条清晰、匀称柔和的境界,就像一幅幅色彩绚丽的欧洲风情画。
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等,将它们巧妙地剪辑到自己的诗作中,使每一幅画面变成了动态的、立体的,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享受。
他所寄寓的情思也因而显得潇洒、飘逸,而不是一般别离诗的缠绵、愁苦。
《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背景和教学目标教学背景:本节课是高一英语必修课,要求把文言文思想运用到现代英语表达当中。
再别康桥是新编选修5教材的课文,是由徐志摩所作的一首抒发怀念之情的现代诗作。
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时,应该能够了解作者徐志摩所述的背景和意义。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理解该课文的震撼感、美感和文学内涵,寓教于乐,掌握文言文与现代英语表达之间的转化。
通过学习本课程,期望学生能够达到以下目标:1.了解《再别康桥》的史实和艺术内涵;2.掌握文言文和现代英语的表达方式;3.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促进学生分析、思考和自我表达能力。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教学方法:1.课前预习:老师为学生讲解一些关于徐志摩及其作品的信息,为学生提供背景知识,丰富学生关于此课文的知识面。
2.集体讨论:教师以在线或现场会议的形式组织学生们讨论课文,提出问题,鼓励每个学生参与到讨论中,比如:对该课文的感性理解和理性分析,对作者的评价等等。
3.小组合作:将学生以小组形式分工合作,每组认真分析和解读该课文,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合作能力,彼此辅助。
4.课后作业:学生可以展开阅读,进行个人的文学鉴赏和思考,可以结合自身学习和生活经验,深入分析写作的艺术手法并撰写自己的文学评论,以此提高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过程:1.课前小结:老师向学生介绍《再别康桥》的背景及作者。
在这部诗中,作者徐志摩的思想和情感通过诗歌的艺术形式被完美地表达出来,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伟大的后人”的慈爱和祝福之情。
2.预习导入:提前几天,让学生预习本文,运用他们对文言文和现代英语的理解和表达技巧,尝试转化“别离”的情感。
比如根据“桥”这个情境词一个人离别的画面,进行想象性表达。
3.阅读教学:请学生分组,小组联合解读,学生可以用他们理解的话语进行讨论。
教师还可以辅助学生理解阅读文本,区分文言意象中的意境和现代意境的表达。
语文人教版必修1 1-2-2《再别康桥》 精品教案
《再别康桥》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
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使用:相关录像。
课堂教学设计:一、作者及背景简介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
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中学与郁达夫同班。
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
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
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
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
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
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
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
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他的新诗可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著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但他那天真无邪,崇尚自由、平等、博爱的人道主义情怀,追求人生真谛的精神是惊天地、泣鬼神的。
难怪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徐志摩的诗文都是风格迥异于他人的,储安平曾在《悼志摩先生》一文中说:“内涵是它的骨骼,辞藻是他的外表;一座最牢的房子外面没来一些现代美的彩色和轮廓,仍不能算定成它建筑上的艺术。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一单元2诗两首再别康桥(2)
再别康桥
学科语文教材名称:高中语文必修1 教材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课题再别康桥年级:高一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
1、学习诗歌融情入景的写法。
2、学习诗歌意象的选择和运用对于表达情感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分析、朗读,让学生熟悉诗歌,逐步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诗人的深情【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诗人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母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1、感受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流露的情感。
2、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独具特色的意象美及情感。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对徐志摩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这种了解大多是宽泛的,甚至有些是从影视作品(如电视剧《人间四月天》)中得到的,再加上这是一首新诗,在思想内容上学生容易把握。
因此,学生在接触《再别康桥》的时候,极容易简单地理解其中的离别情感,而无法揣摩到徐志摩在与康桥离别时的复杂情怀。
1、这首诗歌以情动人,情感隽永美好。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入。
高中语文 1.2《再别康桥》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再别康桥徐志摩教学目的:l、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和个人的体会。
3、能力培养目标: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形式、语言和意象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1、志摩感情方式和个人的体会。
2、新诗的艺术技巧鉴赏。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讨论鉴赏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一、导语:“五四”新文化运动揭开了中国文学史的新篇章.许多新诗应运而生,活跃于20年代中后期诗坛的新月派便是其中之一. 这里有以诗歌奉献个人理想的个性主义诗人徐志摩,以诗歌以生命献给祖国的爱国主义诗人闻一多.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徐志摩心旷神怡,他是喜欢飞的。
在空中飞行,人常常觉得自己脱离了肉体凡胎,跟蓝夜里彗星一样,在天际遨游。
他曾在散文《想飞》中写过:“飞上天空去浮着,看地球这弹丸在太空里滚着,从陆地看到海,从海再回看陆地。
凌空去看一个明白——这才是做人的趣味,做人的权威,做人的交待。
”此刻,他觉得自己化作了一朵白云,乘风飞去。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
《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谶语。
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5岁。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下子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志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二、老师朗读《再别康桥》并指导朗读。
高中语文2再别康桥教案新人教版必修1
再别康桥(一)教课目的:l 、知识与能力:认识新文人诗内涵,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议论鉴赏法。
学会赏识诗歌的音乐美,从而学会从诗歌的形式、语言和意象等方面下手赏析诗歌。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志摩感情方式和个人的领会。
(二)教课要点:志摩感情方式和个人的领会。
(三)教课难点:新诗的艺术技巧鉴赏。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讲堂教课过程: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一首带有淡淡忧虑的分别诗牵动了多少钟情诗神缪斯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静静地来,又这样静静地走了。
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志摩究竟是如何的一个人呢 ?这节课让我们和志摩一同《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心里——二、配乐朗诵,激发学生兴趣。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 ( 1896— 1931) ,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 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此间徐志摩相逢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光阴。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 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感情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虑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有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全部,—下子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现在又要和它辞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想涌上心头。
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学生朗诵《再别康桥》,教师指导朗诵。
注意诗歌的节奏及饱含的深情。
五、深入研究,感情体会配乐请学生朗诵。
1、提示:自古写分别诗之作能够说是不计其数,大家比较熟习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当年人已没,今天水犹寒。
”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分别意,同是宦游人。
国内存知音,天涯若比邻。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再别康桥教案 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
再别康桥教案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作者给大家整理的6篇高中必修一语文《再别康桥》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对于再别康桥教案的写作思路。
再别康桥教案篇一教学目的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设想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媒体设计:播放校园歌曲《再别康桥》。
播放黄磊朗诵带《再别康桥》。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一,导语:“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二,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图片。
(解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性灵。
《再别康桥》这首诗本身就极具音乐美。
播一首由《再别康桥》改成的歌曲,可以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
配上剑桥的优美的图片,让学生由听觉到视觉都对《再别康桥》有一定的感知。
)三,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
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康桥,即剑桥,英国有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徐志摩及本诗歌的写作背景,体会诗歌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在熟读和背诵的过程中,深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欣赏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悟作者的情怀,培养学生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感情,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品位现代诗歌艺术上的“三美”。
2.难点:培养学生通过意象体悟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1、知人论世法:徐志摩短暂而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情感历程与他对诗歌的美学追求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与本诗所表达的情感息息相关。
徐志摩在他人心目中的地位与康桥在徐志摩心目中的地位具有某种相似性。
引导学生理解徐志摩一方面有助于加深诗境的理解,同样也能发现康桥情结在诗中的隐喻意义。
2、品读入境法:本诗所采用的意象典雅柔美,极富传统文化内涵,由此营造出的意境鲜明优美,让人陶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领会意象的特殊内涵,品味意境中蕴含着的诗人情感。
课时安排:3课时课前准备:搜集徐志摩的生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多媒体展示:“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师:同学们知道这是谁写给谁的吗?是林徽因对徐志摩的赞颂。
曾今有一部电视剧的片名就是从里边截选的,有同学知道或看过吗?对,就是《人间四月天》,里边讲述的是徐志摩的婚恋故事(图片展示)。
徐的一生情感可以说是幸福的,却又是痛苦的。
这我就不多加解释,同学们有兴趣的可以下来找一些资料来阅读。
浪漫是诗的灵魂,也是诗人情感生活的主旋律。
如果没有多姿多彩的感情经历,恐怕那些动人的诗句也要黯然失色吧。
那些在爱情背后写下的诗篇,构筑的文字才能成为最扣人心弦的部分,直窥心灵深处。
比如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板书题目)二、作者简介、背景介绍关于诗人徐志摩,同学们还收集到哪些情况呢?1.多媒体展示: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生于富商家庭。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案及教学反思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案设计1. 教学目标•了解《再别康桥》的背景与作者•理解诗歌的意境主题•学习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培养学生欣赏与自我表达能力2.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主题,掌握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难点:结合作者的生平背景分析诗歌的内在意义。
3. 教学方法•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与作者,解析诗歌的意境主题,引导学生体味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讨论法: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展开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与感受。
•分组朗读法:安排学生分组朗读诗歌,培养学生朗读技能,提高诵读的表现力。
4. 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向学生展示诗歌《再别康桥》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康桥的旅行经历。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情感体验与感性想法,启发学生对诗歌的热情。
(2)课文阅读•讲解诗歌的背景与作者:介绍徐志摩的生平背景,解读他写诗的创作背景与意图。
•理解诗歌的意境主题:通过分析诗歌的词语、句式、意象等语言表达,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留别伤怀”、“思亲思故乡”、“人生短暂”等主题。
•学习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韵律形式等语言现象,帮助学生掌握诗歌的语言表现技巧。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指导学生在小组内一起交流思考,分享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引导学生自由表达个人见解,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独特思考。
(4)诗歌朗读•安排学生分组朗读: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并朗读诗歌,提高他们的语音语调表现力。
•评价诵读表现:教师评价小组朗读的表现,鼓励他们提高朗读的表现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
(5)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与目标。
•向学生介绍下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二、教学反思《再别康桥》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它充满了浓厚的感情色彩和细腻的意境表现。
在本次教学中,我主要采用了讲授法、讨论法和分组朗读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通过诗歌的阅读、讲解和分析,提高学生的语言艺术素养和欣赏能力,增强他们的语文修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执教人:泰安市肥城矿区中学赵承琳一、导入新课:师:有一个人他是这么悄悄的来,又这么悄悄的去了。
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这个人就是生齐:徐志摩生1读作者简介(幻灯片1)生2读学习目标(幻灯片2)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幻灯片4)师:看人看眼睛,读文读题目,通过课题,你获得了哪些信息?生3:作者是离开康桥,通过“别”字看出来。
生4:康桥在英国,是一所世界著名的大学剑桥大学。
生5:作者不是第一次来到康桥,也不是第一次离开康桥。
从“再”字可体会出。
师:很好,作者是第三次来到康桥。
第一次是1922年,徐志摩从剑桥进修回国,留下了长诗《康桥,再会罢》;第二次是1926年旅游英国后,写下著名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徐志摩第三次来到英国,徜徉在康河边上,七八年前的美好回忆接踵而来,回国途中灵感闪现,挥洒自如的写下了传世之作《再别康桥》!请同学们听读课文,注意字音把握断句的同时还要留意捕捉自己内心最细腻的感受。
放音乐,师范读。
师:同学们听的很认真,一定有话说。
听了之后有什么感受?生6:作者的思念,离开的惆怅。
生7:徐志摩的挥手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生8:诗中康桥不再是一所学校,而成了作者的一位挚友,一位亲人。
师:好的诗总能带动人的情绪,有些同学已经被感染了。
齐读这首诗之前先看几个字音。
生齐读。
(幻灯片5)师:请同学们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初步理解有感情的朗读。
生齐读。
师:投入的朗读说明我们是一个素质良好的群体。
徐志摩以一首纯美的《再别康桥》拉开了我们想象的帷幕,下面,我们通过赏析诗歌语言来进一步学习这首诗。
请同学们一边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一边寻找自己最喜欢的语段加以赏析,如果有不理解的问题也可以记下来。
(幻灯片6)生自读赏析,师相机点拨。
师:都有思考结果了,还有不少问题,有问题怎么办呢?老师送给你三条求助热线:1自己查资料,深入思考,这样能锻炼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当自己思而无果时用第2条向别人请教,看小组内能不能解决;3如果答案仍不满意,可以提交全班,依靠集体智慧来功克它。
下面,四人一组就近组合,交流心得解决问题。
生讨论。
(自读和讨论用时六分钟)三、在诵读中赏析诗歌师:人们说少年情怀总是诗,同学们青春的感受就是最美丽的画卷。
下面谁愿意把自己的收获跟大家分享一下?生9:我最喜欢“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人们在表达感情时往往选择语言,作者却选择“悄悄”,有一种“含在嘴里怕化了,放在手里怕碎了”的感觉,他不想惊动康桥,对康桥感情深厚。
师:有纳才有吐,有积累才有表达,说的好。
生10:我喜欢“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和“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这两句话用了前后照应,轻轻和悄悄表达了对康桥无私的爱。
师:是啊,康桥很美大家都喜欢它,但诗中表达的更多的是谁的爱?生10:作者。
师:你怎么把作者这种感情表达出来?生读。
师:你在哪个词上重读?生10:轻轻的,表达舍不得的感情。
师:如何表现出来?生10:语调平缓,语速缓慢。
个人试读,自由品味。
生11:我喜欢“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这一节,沉默的不仅是夏虫和今晚的康桥,更是作者自己。
康桥作为作者心中的一方净土,有着作者太多美好的回忆,离开她作者万分不舍。
沉默代表着作者内心对康桥的放歌。
师:为什么说沉默就等于放歌?生11:作者心中有千言万语但是没有说出来。
师:此时无声胜有声,千言万语尽在沉默中。
你能把作者由刚才的放歌到现在的沉默的感情变化读出来吗?生有感情的读。
生12:我喜欢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情感,虽然作者内心对康桥有无限热爱但没有表达出来,他选择沉默,不愿去打扰她,内心充满不忍。
生13:我最喜欢“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作者自比水草,并且是甘心情愿,写出了对康河的喜爱之情。
师:你愿做水草吗?(学生表示不愿意)是啊,太渺小了,但是徐志摩愿意,为什么?他爱康桥的什么?康河里的水草跟别的地方有什么不一样吗?能不能在片段中找出让大家都信服的理由?生13:康河里的水草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师:提炼那两个词?生13:招摇师:招摇是贬义词,如招摇过市、招摇撞骗,用在这儿是什么意思?生14:招摇写的是水草自由自在的状态。
师:可置换成逍遥吗?(生点头同意)这个词仅仅是逍遥吗?还有没有更深的体会?学生思考,一时陷入沉默。
师:我们换个角度。
先分析“油油的”,什么意思,什么作用?生15:有光泽。
师:为什么有光泽?你看我们现在污染很严重,水草能叫“油油的”吗?康河里的水草呢?生16:从图片可看出康河的环境很优美,环境保护很好。
(险些误导了学生)师:康河给康河中的水草提供了丰富的给养,因此水草是“油油的”,在作者看来,水草是幸福的。
生17:青荇是作者自比,康河是学校。
作者能在这样优美的地方学习感到骄傲和自豪。
师:感情理解的好。
青荇是写实,作者也希望能在康桥记取更多的营养更多的灵性,但是他能吗?“招摇”怎么理解?生个别的:炫耀。
师:康河的这些水草浓绿欲滴,似乎挥动着手臂向昔日的老友致意;又似乎在向人们炫耀他们生长环境的美好。
它们能与这里的和风柔波霞光桥影长相厮守,难怪诗人心甘情愿做康河中的一条水草!(细细想来,此处应是厉老师所指“挖的过深过细了”)生18:这一节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不舍。
师:其实不想走,其实我想留。
怎么读这一节呢?生19:甘心、水草重读.生20:油油的、招摇重读。
师:自己读,谁觉得能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可以给大家读一下?生读。
(分析这一小节用了10分钟,耗时过多)师:还有吗?继续推荐!(这时课堂进行到35分钟,这个提问很关键,如果换成“哪位同学有问题”就可能是另一种情形了)生21:“那榆荫下的一潭”一节是作者用灵魂感受学校的美,眼中每一处景色都是美好的,“彩虹似的梦”蕴含了他的理想跟愿望。
师:“彩虹似的梦”中会有什么样的理想?生22:担心祖国命运的强国之梦,追求浪漫爱情的梦,民主自由之梦,文学之梦……师:彩虹很美但易逝,因为易逝才显得可贵,梦也一样。
作者情感应是怎样的?生23:找到梦,很高兴。
师:语气上怎么样?生24:欢快热烈。
生25:我喜欢“寻梦”一节,描写的或许不是真实的意象,但在作者回忆中是依稀可见的,仿佛给我们描写了一位潇洒之士和康桥美景合二为一,体现了作者在知识的海洋中漫游。
师:感情发展到高潮。
生齐读。
师:我们在读诗过程中一直有一种声音被压着的感觉,到这里就可以打开了,作者感情发展到了高潮,再读一遍。
生齐读,比刚才要好。
师:“金柳”“新娘”一节,用最美的事物形容康桥说明了什么?生26:对康桥的热爱。
师:自由朗读这首诗体会情感。
生自由朗读。
两位同学同时站起来想读课文,其中一人想坐下。
师:都不要坐,山人自有妙计,女同学读前三节,男生读后四节。
其他同学注意想象并梳理感情脉络。
两位同学充满感情的读。
师:(幻灯片7感情脉络图)如画的意境,动人的情感,富有韵律的语言,整齐划一的形式,无不书写出诗人对康桥的热爱和眷恋。
徐志摩还有一首很经典的小诗《沙扬娜拉》推荐给大家,课下与《再别康桥》做一下分析比较。
(幻灯片8)哨声响。
四、结语师:说不完的康桥美景,道不尽的康桥遗梦。
假如这节课让你在心灵深处或多或少的收获了自己的康桥情结,就请记住《再别康桥》吧!假如徐志摩在你心中投下了长长的身影,那就去读徐志摩吧!假如你对诗歌有了那么一些喜欢,那就爱诗吧!让心灵徜徉在诗歌的花园,让思绪飞扬在知识的殿堂,让诗歌丰富我们的人生,净化我们的灵魂!(幻灯片9)下课!教后反思首先感谢厉老师及各位评委老师对《再别康桥》一课的肯定和厚爱。
回来后,我反复看了几遍当时的教案及教学光碟,有一些感悟。
一、教学设计拿到这个传统篇目,想到出新已经不易。
对于这样一篇至真至美的诗歌来说,该怎样处理教材呢?我摒弃了教师串讲的教学方式,淡化了对诗歌三美的讲解,采用阅读讨论的教学模式。
开放学生的学习空间,放开让学生自读自悟。
同时在朗读中加深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在动态的思维与活动中提高对语言的感悟能力。
从上课时学生的反应和表现来看,应该说教学目标基本得以实现,较好的体现了课堂设计意图。
二、反思不足这堂课结束后,让我对“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一)背景介绍浮光掠影,学生缺乏想象的源头活水徐志摩与剑桥大学有着难分难舍的情感,在这里学习期间,不仅这里的自然美景令诗人陶醉,还有一段没有结局的恋情让他刻骨铭心。
在这里,他还遇到了伟大的诗人泰戈尔,并与英国伟大哲学家罗素、文学家狄更斯结为挚友。
因此他说:“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如果在预习时能把这些内容充分补充给学生的话,课堂上也许就不会出现“无私的爱”这种说法了。
(二)课堂上对时间的把握欠佳,前松后紧。
学生自读讨论用了7分钟,前半部分处理较细,尤其是有些地方挖得过深过细,如对“油油”和“招摇”两词的理解,引导时牵涉环境保护实属多余,学生也险些被误导,耗用了较多时间。
当堂成诵和拓展《沙扬娜拉》都没能展开进行,给人一种结尾匆匆的感觉。
(三)课堂引导欠灵活。
上课时打算让学生谈感受和提问题齐头并进,双管齐下。
但在集体讨论时却以谈感受和朗诵为主,“提问题”成了有放无收。
如果能在课堂进行到35分钟时,将老师说的“继续推荐”改为“谁有问题”许会让这堂课少些遗憾。
(四)没能融入学生的自我体验。
“诗无达诂”,对诗歌的理解可以是多元的、丰富的,而能让学生对诗歌有融入自我生命体验的理解才是最好的理解。
诗人因告别母校而有了这首诗,同学们告别初中校园时是怎样的?高中三年的求学会给你插上腾飞的翅膀,也会给你留下无尽美好的回忆,三年磨一剑,三年后做一首《别母校》如何?可惜上课时没有提及。
(五)如能将写作融入教学中效果也许更好。
在学生对诗歌意境有所了解后,启发学生已有的记忆,模仿再创造几句诗句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深化对诗歌情感的体验。
因为有了反思才有遗憾,因为有了遗憾才有更高的追求!一次次备课上课的经历,有破茧的痛苦,更多的是成长的快乐!“美枣生荆棘,甘瓜抱苦蒂”,一切皆然,教学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