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文化”卷土重来
[论,贫困,文化]论贫困文化
论贫困文化长期以来,人们总是将贫困看作自然环境的产物,或者当作一种具体的经济问题,认为土地、资本乃至技术等资源的匮乏是阻碍发展、导致贫困的罪魁祸首。
因而,他们从不同方面对贫困进行物质的考察或经济、技术的分析。
这类分析往往暗示,只要消除一种或几种障碍,社会发展的力量就会像打开栅栏后的野马一般狂奔而出。
但是,许多发展的经验却表明,事实并非如他们分析的那样,即使消除了其中一种或几种障碍,也很难看到发展的一线曙光。
其原因何在?我们认为:过分倚重物质或经济、技术因素的作用,往往会忽视一些更为内在的因素的潜在影响,例如人们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或思想等文化因素的作用。
实际上,文化与贫困、发展之间有着更为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贫困与其说是物质的贫困,不如说是文化的贫困。
同时,在文化与发展之间也存在着一种对应性关系。
正如一位学者所说的,企图把经济的发展同他们的文化环境分开,最终必会以失败而告终,尽管有最为机灵巧妙的智力技艺,如果脱离了它的文化基础,任何一个发展概念都不能得到彻底的深入思考。
(一)事实上,人们对任何一件事物的认识都要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对贫困或是发展来说亦不例外。
尽管在今天看来,诸如土地、资源、地理、气候等环境(或物质)因素对贫困和发展的影响作用不再是主要的,但是,在生产力较为低下的传统社会里,这些因素对人们的生活、生产乃至他们的命运,的确具有现代人匪夷所思的影响。
在这种社会里,物质的限制对于落后的贫民们来说几乎是根本性的。
改造他们的贫困、落后,从物质着手,也就合乎他们的愿望与要求了。
这也是传统社会漠视现代文化、科学技术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在这样的社会里,环境等物质因素比在复杂的或他们当时还不可能这样称呼的文明社会里更具约束力或神秘力量,就丝毫也不奇怪。
一旦人们开始认为他们能够认识环境,并能主动地改造环境的时候,现代性也就呱呱坠地了。
它首先意味着人能够摆脱环境的束缚,更为重要的是,它意味着人从神、命运或定数的控制下获得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式解放,意味着人类文化的进步。
贫困文化对民族地区反贫困的多层次影响
过 无 所 不 在 的各 种 各 样 的 途 径潜 移 默 化 地 作 用 于 生 活 于 其 中 的 人 , 更 深 层 次 上 决 定 着 人 们 是 否 贫 困 从
的命 运 , 其 思维 、 理 、 为 、 值 观 等受 其影 响 , 使 心 行 价
少 数 民 族 地 区 贫 困 主 体 的 知 识 存 量 低 。 整 个 西
动 性 比较 差 。
心 , 然 人 们 勤 劳 、 朴 、 道 , 他 们 长 期 的努 力 与 虽 纯 厚 但
拼 搏 却 依 然 无 法 改 变 现 状 , 就 容 易 形 成 一 种 随 遇 这 而 安 、 命 是 从 、 世 无 争 的贫 困 文 化 。 贫 困 文 化 通 惟 与
( ) 困 文 化 的 外 在 表 现 为 知 识 存 量 低 、 构 四 贫 结
靡 、 目拜 仙 求 神 的迷 信 心 理 ; 子 要 紧 的 传 统 文 化 盲 面
心理等 影响着 少数 民族贫 困地区人们 的心态 。 ( ) 认 知 能 力 上 贫 困 文 化 表 现 为 主 体 认 知 能 三 在
力 不 强
贫 困 主 体 在 政 治 、 济 、 化 和 社 会 生 活 中无 话 经 文 语 权 . 期 处 于 被 动 接 受 的 地 位 , 识 不 到 自 身 的 主 长 认 体 地 位 , 了 解 作 为 国 家 公 民 应 该 享 有 的 各 项 权 利 不 和 应 该 履 行 的 义 务 , 得 贫 困 人 口参 与 的积 极 性 、 使 主
强大 的辐射 力和惯性 , 贫 困主体 自身 、 贫 困制度 和政 策 的 实施 以及 民族 地 区的发展 都 有着 对 反
深远 的影响 。
【 键 词 】 贫 困文化 民族地 区 影 响 关
贫困文化
浅论贫困文化对农村社保体系建设的负面影响1 贫困文化的概述1.1 什么是贫困文化贫困文化作为一种软杀伤力,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在建设进程中受干扰、受阻碍,那么什么是贫困文化?在社会科学中,文化这一术语是指“群体经历史产生的代代相传的共同的思维与信仰方式。
它是一个社会的生活方式以及适用于其成员的知识、信仰、习俗和技能。
”所谓“贫困文化”就是指贫困阶层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生活方式,它主要是指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的一群人的行为方式、习惯、风俗、心理定势、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非物质形式。
贫困文化实际上是对贫困的一种适应。
对于每个人来说,他都不得不首先适应环境以求得生存;对于长期生活于贫困中的人们来说,他所面对的贫困事实,必然对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乃至价值观念产生基本的影响。
贫困的环境对人们的人格及心态所造成的影响的表现之一,便是人们对贫困的麻木,这往往是贫困文化使然。
刘易斯的“贫困文化”理论是从文化的视角关注贫困,强调“文化性”原因对贫困的影响,涵盖了穷人的社会参与、经济生活、家庭关系、社区环境和个人心态等方面的描述,基本上属于贫困的个人责任论,把贫困看做一种具体的生活方式。
研究主要是基于美国城市“贫民窟”的实证分析之上,至于乡村型的社区是否如此;至于转型期的中国贫困群体是否形成自己的贫困文化,目前理论界没有明确定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但是,刘易斯的研究却引起人们对贫困问题的重新思考,至少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研究视角与分析方法,这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1.2 贫困文化的特征对于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时期的中国的贫困群体的特征与表现,众说纷纭。
例如:穆光宗将贫困文化(或精神贫困)的具体表现归结为:听天由命的人生观,得过且过的生活观,重农抑商的生产观,好逸恶劳的劳动观,温饱第一的消费观,有饭同吃的分配观,崇拜鬼神的文化观,多子多福的生育观,等等。
高长江则直接认为,这种低品位的价值观,大都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所孕育的封建落后的小农意识的反映。
贫困文化:制约教师专业成长的瓶颈
2 1 年 2 1日 02 月
贫 困文化 : 制约教 师专业成 长的瓶颈 ★
⑧河南信 阳师范学院 邢思珍
人创造文化并受制于文化 ,文化通过潜移默化的作 革新 ,即使有外在力量抱着善 意的愿望 去改变他们 的生 用, 渗透到人 的内心世界 , 制约人 的行为 。而 当前教师群 活 , 也会遭到他们的反对 。 体 中, 出现一种 “ 困文化 ” 它牵制教师精神 , 限教师 贫 规
上、 心理上 、 行为上 等都打上特有 的标记 。贫困者有一种 散怠惰 , 没有职业追求 , 没有深化职业情感 和专业精神 的 强烈的宿命感 、 无助感和 自卑感 , 目光短浅 , 视野狭窄 , 思想 。 且 表现为: 第一 , 专业信念缺失 , 专业情感淡化 。 专业
信念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驱力 , 是教 师执着追求 的支撑 第一 , 安于现状 , 不思进取。贫困者总是满足 自己的 力。专业信念缺失 , 使教师满足现状 , 去对专业 的追求 失 现状 , 对什么都不在乎 ; 不求更好 , 只求温饱 。“ 田为饱 和激情 , 种 而淡化的专业情感 , 使教师随遇而安。 第二 , 课程
该文为河 南省教 育厅人 文社科项 目(0 1 Z 10 、 2 1一 X一 5 )河南省教科 所项 目( 0 0 J G G 0 1 ) 2 1 K HA 一 5 1 的研 究成果
・
2 ・ 3
邢思珍 : 贫困文化 : 制约教师专业成长的瓶颈
难地成 长着 ,那么地理空间上 的封 闭却为教师 的专业成 l 们要切实改变这一评价标准 , 还教师 以成长 的权力 , 使教 长设置了一道屏障。 尤其是农村教师 , 由于艰苦的地理环 I 师在资助中成长。第三, 对于农村教师的封闭处境, 除了
贫困文化论 名词解释
贫困文化论名词解释贫困文化是指在经济、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中存在的贫困现象所产生的特定文化现象。
这一现象反映了贫困对人们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的深远影响。
在深入理解贫困文化之前,我们需要对其中的几个核心概念进行深入解释和阐述。
首先,贫困文化中的“贫困”指的是一种相对于社会普遍标准而言的经济困难状态。
这种状态通常与低收入、匮乏资源和有限机会等因素相关。
贫困不仅仅是指物质层面的贫困,还包括教育水平、社会地位、社交圈子等方面的不足与局限。
其次,贫困文化中的“文化”是指一系列社会共同体所共享的价值观念、知识体系、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等。
在贫困文化中,由于经济困难等问题的存在,人们的文化传承、文化认同和文化创造能力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因此,贫困文化往往与特定地区、特定社群或特定时期的文化相联系。
在贫困文化中,常见的现象包括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较低,对知识和技能的获取渠道有限,缺乏文化多样性的体验和认同感,社会交往和社会支持网络的不完善,乃至对于社会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的狭窄理解等。
这些特点共同塑造了贫困文化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理解和解决贫困文化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改革措施和社会支持政策。
首先,提高教育的普及程度和质量,促进全民受教育的机会与条件。
其次,鼓励社会资源的均衡分配,减少贫富差距,缩小贫困人口与富裕人口之间的鸿沟。
此外,加强对贫困人口的职业培训和技能提升,提高其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
同时,加强社会支持网络的构建,为贫困人口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总结而言,贫困文化是在贫困现象的影响下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理解和解决贫困文化问题需要对“贫困”和“文化”等核心概念进行深入解释。
在改变贫困文化的过程中,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从教育、经济、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入手,为贫困人口提供更加公平和有机会的发展环境。
贫困文化理论.
贫困文化理论贫困文化理论是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解释贫困现象的理论,它由美国学者刘易斯(O.Lewis)通过对贫困家庭和社区的实际研究而提出的。
这一理论认为,在社会中,穷人因为贫困而在居住等方面具有独特性,并形成独特的生活方式。
穷人的独特的居住方式促进了穷人间的集体互动,从而使得与其他人在社会生活中相对隔离,这样就产生出一种脱离社会主流文化的贫困亚文化。
处于贫困亚文化之中的人有独特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这种亚文化通过“圈内”交往而得到加强,并且被制度化,进而维持着贫困的生活。
在这种环境中长成的下一代会自然地习得贫困文化,于是贫困文化发生世代传递。
贫困文化塑造着在贫困中长大的人的基本特点和人格,使得他们即使遇到摆脱贫困的机会也难以利用它走出贫困。
贫困文化理论基本上属于贫困的个人责任论。
虽然刘易斯并不认为这种理论具有普遍的解释力,但是这种理论还是遭到许多批评。
主要的批评观点包括:贫困文化理论夸大了穷人与其他人的文化上的差异,实际上穷人本身并不是同质性很强的群体,各群体观念和行为上的差异是社会地位的反映,贫困文化理论未能解释穷人贫困的起始原因。
贫困作为一种与人类发展进程相伴相生的社会现象,人们长期以来总是将其看作自然环境的产物,或者当作一种具体的经济问题,并从不同方面对其进行了物质的考察或经济、技术的分析,从而认为土地、资本乃至技术等资源的匮乏是阻碍发展、导致贫困的罪魁祸首。
这类分析往往暗示,只要消除一种或几种障碍,贫困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但是实践却表明,事实并非如此,即使消除了其中一种或几种障碍,贫困依然如故。
实际上,文化与贫困、发展之间有着更为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贫困乃是源自于贫困文化。
一、什么是贫困文化?所谓―贫困文化‖就是指贫困阶层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生活方式,它主要是指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的一群人的行为方式、习惯、风俗、心理定势、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非物质形式。
最早将贫困视作一种文化现象进行专门研究,是美国人类学家刘易斯(Oscar Lewis)。
贫困文化理论
贫困文化理论贫困文化理论是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解释贫困现象的理论,它由美国学者刘易斯(O.Lewis)通过对贫困家庭和社区的实际研究而提出的。
这一理论认为,在社会中,穷人因为贫困而在居住等方面具有独特性,并形成独特的生活方式。
穷人的独特的居住方式促进了穷人间的集体互动,从而使得与其他人在社会生活中相对隔离,这样就产生出一种脱离社会主流文化的贫困亚文化。
处于贫困亚文化之中的人有独特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这种亚文化通过“圈内”交往而得到加强,并且被制度化,进而维持着贫困的生活。
在这种环境中长成的下一代会自然地习得贫困文化,于是贫困文化发生世代传递。
贫困文化塑造着在贫困中长大的人的基本特点和人格,使得他们即使遇到摆脱贫困的机会也难以利用它走出贫困。
贫困文化理论基本上属于贫困的个人责任论。
虽然刘易斯并不认为这种理论具有普遍的解释力,但是这种理论还是遭到许多批评。
主要的批评观点包括:贫困文化理论夸大了穷人与其他人的文化上的差异,实际上穷人本身并不是同质性很强的群体,各群体观念和行为上的差异是社会地位的反映,贫困文化理论未能解释穷人贫困的起始原因。
贫困作为一种与人类发展进程相伴相生的社会现象,人们长期以来总是将其看作自然环境的产物,或者当作一种具体的经济问题,并从不同方面对其进行了物质的考察或经济、技术的分析,从而认为土地、资本乃至技术等资源的匮乏是阻碍发展、导致贫困的罪魁祸首。
这类分析往往暗示,只要消除一种或几种障碍,贫困问题便可迎刃而解。
但是实践却表明,事实并非如此,即使消除了其中一种或几种障碍,贫困依然如故。
实际上,文化与贫困、发展之间有着更为内在的、本质的联系,贫困乃是源自于贫困文化。
一、什么是贫困文化?所谓“贫困文化”就是指贫困阶层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生活方式,它主要是指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的一群人的行为方式、习惯、风俗、心理定势、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非物质形式。
最早将贫困视作一种文化现象进行专门研究,是美国人类学家刘易斯(Oscar Lewis)。
教师群体的“贫困文化”:表现、成因及改造
乐命 的人生观 ; 得过且过 的生活观 ; 群 体 “ 困 文 化 ” 成 原 因 的 基 础 益” 贫 形 。其表现为:
好逸 恶 劳的劳 动观 ; 只求 温饱 的消 费 上 , 讨 改造 的对 策 , 探 以藉 文 化力 量 为 , 析 主宰 管 理 行 为 的思 想 与 理 解
( ) 守 教 学 现 状 , 极 应 对 一 安 消
师 技 展 论 坛
21年 期 02 第3
总第 3 8 0 期
教
教师群体的“ 贫困文化”表现、 : 成因及改造
邢思珍 ( 阳 师范学 院课 程 与教 学改革研 究所 河 南 信 阳 4 40 ) 信 60 0 [ 要】 师群体 的 “ 困文化 ” 摘 教 贫 具有 强 大的辐射 力和遗 传 力 , 已成为 阻碍教 师成 长的 文化瓶 颈 。表
现 为安 守教 学现状 , 消极应对变革 ; 忠实执行课 程 , 于学习思考 ; 懒 个人主义盛行 , 眼前利益至上 。
教 师 群体 的 “ 困文化” 改造 , 师 的“ 困行 为” 贫 不 教 贫 就难 以改 变 , 业成 长就很 难 实现 。 专 【 关键词】 师群体 ; 困文化 ; 业成长 教 贫 专
有关工作 4关 照 了 思 想 提 炼 与 经 验 抽 年 中国移动 中小学校 长培训项 目” .
教 20 ]3 . / ] t [ hp 的提法 相 比 ,驻校 研修 ” “ 的内涵更 为 取 。研 修 ” 一 种 学 习形 态 , “ 是 这种 形 的通 知 ( 人 厅  ̄[09 1 号 )EBOL.t :
/ g vc /wg / 0 9 8 0 c n e t 丰富 , 为学 员 的学 习和 发展提 供 了更 态有 利 于 学 员对 名 校 的成 就 和专 家 /www.o .n z k 2 0 —0 / 4/ o t n
关于推进贫困山区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建议
等 , 施 民歌 有 “ 子 ” “ 歌 ” “ 恩 号 、山 、田
歌 ”“ 歌” “ 调” “ 情歌” “ 、灯 、小 、风 、 儿 歌 ” “ 教 歌 ” , 族 舞 蹈 有 摆 手 、宗 等 民 舞 、 尔嗬 、 宝铜铃 、 撒 八 肉莲 响 、 儿 猴
财 政 要 加 大 转 移 支 付 力 度 , 断 增 加 不
参 政 议 政
[az eg ihn C nh nY ze朗
关 推 贫 山农 文 繁发 的议 于进 困 区村 化荣 展 建
口段绪慧 委员
1 着 力创 造 文化 政绩 。 当今 世 界 、 竞 争 . 败取 决 于综合 国力 的较 量 , 成 经 济 、 防等硬 实力 和 文化 、 国 科技 等 软 实 力 在 综 合 国力 中 共 同 发 挥 着 巨 大 作 用 。领 导干 部为 官一 任 , 功立 业 , 建 应 该创 造 全 面的政 绩 。不 断 提高 政 绩 的 文化 含量 , 努力 创造 文化政 绩 。经济建
后 发 制 人 。 民 族 文 化 , 是 恩 施 经 济 就
在 产业 扶 持 方 面 ,制 定 财 政 支 持 、 税
金 减 免 、 利 返 还 、 别 税 率 等 优 惠 税 差 政 策 。 设 立 专 项 基 金 , 进 文 化 发 并 促
展壮大 。 3、 掘 保 护 民 族 文 化 。 对 于 武 挖
设是 “ 性 政绩 ”文化 发展 是 “ 性政 显 . 隐
陵 山 区 来 说 .必 须 立 足 民族 文 化 这
一
独 特 优 势 , 展 文 化 建 设 。恩 施 古 开
为 巴国领土 , 民族 文 化 源 远 流 长 , 是
“ 舞 的 海 洋 ” “ 术 的 宝 库 ” 利 川 歌 、艺 。
农村文化贫困现状及对策——以罗源县为例
2009年2月第1期农村文化贫困现状及对策农村文化贫困现状及对策——以罗源县为例林(中共罗源县委党校,岚福建罗源350600)摘要:目前很多地区的农村文化相对贫乏,很难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与日益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不相适应。
而且由于文化生活的贫乏,使封建迷信、赌博等乘虚而入,污染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农村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
农村文化生活的可虑现状,既是城乡非协调发展在文化生活层面上的表现,也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障碍。
关键词:农村;文化贫困;文化建设中图分类号:c91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940(2009)01一00r79—004文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软动力,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农民的素质和能力状况决定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农民为根本,以农民的能力建设为核心。
可见,新农村的“新”不应该仅仅视为是物质化的盖别墅、修马路,更应当是在农村地区形成一种新的精神后面的文化,让广大农民成为具有自主意识和民主法治观念的现代公民,这才是衡量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指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新农村的文化建设。
一、当前农村文化贫困的现状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目前在农村,农民面对的是双重贫困:一是物质生活方面的贫困,表现为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二是精神的贫困,表现为文化娱乐生活的严重匮乏。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相对于经济来讲,文化建设仍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仍然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农村文化机构不健全,文化事业经费短缺,县、乡、村文化三级网络没有形成以罗源县为例。
一种文化贫困正笼罩在各种批评之上的意思
一种文化贫困正笼罩在各种批评之上的意思《文化贫困:批评之上的那片阴影》嘿,你们知道吗?最近我发现了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儿。
前几天我去参加了一个艺术展览,那场面,可真是热闹非凡啊!各种各样的艺术作品琳琅满目,让人应接不暇。
我在那儿兴致勃勃地逛着,看着那些画作、雕塑啥的,心里还挺有感触。
这时候,旁边来了一群人,他们开始对这些作品评头论足起来。
有的说这个色彩搭配不好,有的说那个造型太奇怪,反正就是各种挑毛病。
听着他们的话,我突然就意识到,这不就是一种文化贫困的表现嘛!你想想看,他们只是一味地去批评,却很少去真正理解和感受这些作品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就好像他们只看到了表面的东西,而忽略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就像我们平时生活中,很多人看到一些新事物或者不同的观点,第一反应就是去否定、去批判,而不是试着去了解、去接纳。
这种文化贫困就像一片阴影,笼罩在各种批评之上。
他们只知道用自己有限的认知和标准去衡量一切,却不愿意去拓宽自己的视野,去学习和欣赏更多的美好。
比如说,有些人对一些小众的艺术形式或者文化现象不屑一顾,觉得那没什么了不起的。
但其实他们根本就没有深入去了解过,只是凭着自己的主观臆断就轻易地下结论。
其实啊,我们应该多一些包容和理解,少一些无端的批评和指责。
就像在那个展览上,如果那些人能够静下心来,好好地去欣赏每一件作品,去感受艺术家想要表达的情感和思想,也许他们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和收获。
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只是一味地说这个不好那个不行。
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有着各种各样的文化和艺术。
我们不能让这种文化贫困限制了我们的眼界和思维,要努力去摆脱它,去拥抱更多的可能性。
让我们都能以开放的心态去面对一切,让那片笼罩在批评之上的文化贫困的阴影渐渐消散吧!这样,我们的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和精彩呀!你说是不是呢?。
当代中国农村文化贫困现状思考与对策探讨
、பைடு நூலகம்
但 同时 也应 该看 到 。当前农 村 发展 仍 然处 在艰 难 的 爬 坡 阶段 , 与城 市 的现代 文 化 水平 相 比, 村 文化 事 农
业发 展滞 后 。 ( 农村 文化基 础 设施 建设 严 重滞后 一) 在我 国的大 部 分农 村 。 费投 入 明显 不足 , 础 经 基 设施 落 后 , 文化 建设 有 名无 实 。一 是 投入 总量 偏 低 。 正 如文 化 部 副部 长 周 和 平指 出 ,0 4年 对 农 村文 化 20
落后 , 活动器材和设备奇缺。 这种种现象在贫 困地 区 尤 为突 出 。一些 乡 村 电影 院由于 受 电视 等 媒体 的影 响 , 多 难 以为 继 , 多 已停 用 或 改 为他 用 , 民看 许 大 农 书 看报 难 , 戏 看 电影更 难 。 当然 , 看 还有 一 些更 落 后 的农 村地 区 至今 听不到 广播 。 看不 到 电视 。 ( 农村 文 化缺 失现 象严重 。 二) 不健 康 文化 一 定程 度 上 呈现主 流 态势 由于农 村 文化建 设 投入 不足 、文化 资 源 匮 乏等 多 方 面 因素的 制约 .农 村先 进文 化 阵地 难 以充 分发 挥 应 有 的活跃 农村 文化 生 活 的作 用 。一些 不 健 康文 化 在农 村 一定 程度 上呈 现 出主 流态 势 。几 年前 ,揭 “ 秘 地下 六合 彩 ” 的专题 就 曾被媒 体一再 关 注 。 今这 而 个 顽疾 并没 有得 到根 除 。 然在农 村 蔓延 。这种 赌博 仍 式 心 理具 有极 大 的社会 负 面影 响 ,不 仅 动摇 了农 民 勤 劳致 富的观 念 ,更让 农 民把 有 限 的收 入全 部 投 入 其 中, 引发 了极大 的风 险性 , 带坏 了农 村 的社 会 风 并 气 。 除地 下六合 彩 , 不仅 仅是 公安 部 门加 大打击 根 绝 就 能 够解 决 的 . 要政 府 积极 引导 农 民发 展 经 济 , 需 更 需 要健 康有 益 的文化 活动 充实 农 民生活 。 我 国农 村 地域 广 阔 , 民有 9亿 之众 , 既是 一 农 这 个 巨大的经 济市 场 . 又是一 个 巨大 的文化 市 场 。由于 缺乏 先进 文化 的进 入 ,一 些农 村 就 出现 了 “ 化 盲 文 区 ” “ 化贫 困” ,文 比经济 贫 困更 令 人忧 虑 , 害 着 农 危 村 社会 安定 与 和谐发 展 。
贫穷文化现象分析报告
贫穷文化现象分析报告
贫穷文化是指由于经济条件不佳而形成的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贫穷文化现象是指在社会中存在一些人群,由于经济困难,形成了一系列特定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将贫穷当成一种天经地义的现象。
首先,贫穷文化现象主要表现在这些人群对待贫穷的态度上。
他们认为贫穷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不去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是对贫困毫无自我反省的态度。
他们习惯于过着低水平的生活,对于改变现状缺乏积极的动力。
其次,贫穷文化现象还表现在对待教育的态度上。
这些人群普遍认为贫困的根源不在于缺乏教育,而是天生的不公平。
他们不重视教育的重要性,对于子女的教育投入也普遍较低。
这种观念助长了贫困代际传递的现象,使得贫困家庭的下一代也难以逃离贫穷的命运。
再次,贫穷文化现象还体现在消费观念上。
这些人群普遍存在对于奢侈品和高消费的追求,不懂得合理分配有限的资源。
由于缺乏理财知识和正确的消费观念,他们往往不断花费而无法积累财富。
这进一步使得他们在贫困的陷阱中难以自拔。
最后,贫穷文化现象还在于对社会秩序的怀疑和对个人利益的过分追求。
这些人群普遍缺乏对社会公德和规则的认同,以及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信心。
一些人甚至通过不正当手段谋取个人利益,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总的来说,贫穷文化现象是一种以贫穷为天经地义并对改变现状不屑一顾的思维和行为模式。
解决贫穷文化现象,需要从教育、就业、社会公平等多个层面入手,通过提供机会和资源,改变贫困人群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帮助他们走出贫困陷阱,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贫困文化理论视角下对城中村贫困问题的探析
贫困文化理论视角下对城中村贫困问题的探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城中村是城市中存在的一种特殊形态,通常是指城市边缘地区或者城市内部的老旧住宅区域,人口密集,房屋条件简陋,基础设施滞后,社会资源匮乏。
这些地区多是贫困人口的聚居地,贫困问题突出。
贫困文化理论认为,贫困并非单纯经济问题,更多地是一种文化现象,贫困文化的存在是助长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城中村贫困问题主要体现在收入水平低、教育水平低、文化程度低、社会保障不完善等方面。
这些问题相互交织,构成了城中村的贫困现状。
城中村贫困问题根源复杂,既有经济结构问题,也有社会文化问题,政策导向问题等多方面原因。
只有深入分析城中村贫困问题的原因,才能找到有效的解决途径。
本文将从贫困文化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城中村贫困问题的根源和应对措施,同时结合实际情况,探讨贫困文化理论在城中村扶贫中的应用,旨在为城中村贫困问题的根本解决提供参考,为未来研究提供新思路。
1.2 研究意义本文旨在探讨贫困文化理论视角下对城中村贫困问题的探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城中村一直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贫困问题长期存在且难以彻底解决。
通过利用贫困文化理论,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城中村贫困问题的本质,识别其根源,为有效的扶贫措施提供理论支持。
通过对城中村贫困问题的研究,可以促进对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问题进行更全面的思考和分析。
贫困文化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贫困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现象,需要在多方面加以解决和改善。
本文的研究结果也有望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政策建议,指导城中村贫困问题的解决工作。
深入分析城中村贫困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可以为相关部门提供更加有效的解决方案,推动城中村扶贫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本文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贫困文化理论视角,加深我们对城中村贫困问题的认识,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也有助于拓展相关领域的研究视野,促进学术交流和合作。
2. 正文2.1 贫困文化理论概述贫困文化理论是指贫困问题的根源在于贫困人群内部的文化特征和价值观念。
贫穷的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如何影响贫穷
贫穷的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如何影响贫穷《贫穷的文化传承:传统文化如何影响贫穷》在探讨传统文化与贫穷之间的关系时,我们首先需要明确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贫穷并非仅仅是物质的匮乏,它还涉及到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结构等多个层面。
而传统文化,作为一个民族或群体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总和,无疑对贫穷的产生和延续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许多传统文化中,重农抑商的观念曾经占据主导地位。
农业被视为根本,而商业则被贬低和抑制。
这种观念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或许有其合理性,但在现代社会,却可能限制了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导致一些地区和人群过度依赖农业,而难以从商业和工业中获取更多的财富。
比如,某些农村地区,人们依然坚守着传统的农耕方式,不愿意尝试新的商业模式或创业机会,从而陷入了经济贫困的循环。
传统文化中的家族观念也对贫穷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一些家族文化中,强调家族的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的发展往往要服从家族的安排。
这可能导致一些有潜力的个体因为家族的束缚而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失去了通过个人努力改变贫穷状况的机会。
例如,_____原本有机会到大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和发展,但由于家族中长辈的反对,认为离开家族会破坏家族的团结和稳定,最终只能留在农村,继续过着贫困的生活。
传统的教育观念也是影响贫穷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一些传统文化中,教育的目的往往是为了获取功名,而不是培养实际的生存技能和创新能力。
这种功利性的教育观念使得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从而缺乏改变命运的知识和能力。
而且,即使接受了教育,也可能因为所学知识与实际需求脱节,难以在社会中找到合适的工作,实现经济上的独立和富裕。
此外,传统文化中的消费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贫穷的状况。
有些传统文化强调节俭,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积累财富。
但过度的节俭可能会导致消费不足,抑制了市场的活力,影响经济的发展。
相反,有些地区的传统文化中存在着铺张浪费、讲究排场的消费习惯,使得家庭的经济负担加重,陷入贫困的困境。
论贫困文化.
论贫困文化长期以来,人们总是将贫困看作环境的产物,或者当作一种具体的,认为土地、资本乃至技术等资源的匮乏是阻碍、导致贫困的罪魁祸首。
因而,他们从不同方面对贫困进行物质的考察或经济、技术的。
这类分析往往暗示,只要消除一种或几种障碍,发展的力量就会像打开栅栏后的野马一般狂奔而出。
但是,许多发展的经验却表明,事实并非如他们分析的那样,即使消除了其中一种或几种障碍,也很难看到发展的一线曙光。
其原因何在?我们认为:过分倚重物质或经济、技术因素的作用,往往会忽视一些更为内在的因素的潜在,例如人们的社会心理、价值观念或思想等文化因素的作用。
实际上,文化与贫困、发展之间有着更为内在的、本质的联系。
贫困与其说是物质的贫困,不如说是文化的贫困。
同时,在文化与发展之间也存在着一种对应性关系。
正如一位学者所说的,企图把经济的发展同他们的文化环境分开,最终必会以失败而告终,尽管有最为机灵巧妙的智力技艺,如果脱离了它的文化基础,任何一个发展概念都不能得到彻底的深入思考。
(一)事实上,人们对任何一件事物的认识都要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对贫困或是发展来说亦不例外。
尽管在今天看来,诸如土地、资源、地理、气候等环境(或物质)因素对贫困和发展的影响作用不再是主要的,但是,在生产力较为低下的传统社会里,这些因素对人们的生活、生产乃至他们的命运,的确具有人匪夷所思的影响。
在这种社会里,物质的限制对于落后的贫民们来说几乎是根本性的。
改造他们的贫困、落后,从物质着手,也就合乎他们的愿望与要求了。
这也是传统社会漠视现代文化、技术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在这样的社会里,环境等物质因素比在复杂的或他们当时还不可能这样称呼的文明社会里更具约束力或神秘力量,就丝毫也不奇怪。
一旦人们开始认为他们能够认识环境,并能主动地改造环境的时候,现代性也就呱呱坠地了。
它首先意味着人能够摆脱环境的束缚,更为重要的是,它意味着人从神、命运或定数的控制下获得普罗米修斯(Prometheus)式解放,意味着人类文化的进步。
贫困文化理论视角下对城中村贫困问题的探析
贫困文化理论视角下对城中村贫困问题的探析摘要:贫困文化理论是对贫困问题的一种解释理论,认为贫困主要是由于贫困人群内部的文化因素导致的。
本文将以贫困文化理论为视角,探析城中村贫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贫困、贫困文化、城中村、对策措施一、引言二、贫困文化理论的相关概念贫困文化理论是对贫困问题的一种解释理论,认为贫困主要是由于贫困人群内部的文化因素导致的。
贫困文化主要包括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内容。
它认为,贫困人群的文化因素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认识、行为和心理状态,使得他们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融入方面存在着固有的障碍。
城中村是指城市中的大规模非法、非规划建设的农民居住地。
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城中村的形成和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城中村贫困问题的存在。
三、城中村贫困问题的表现城中村贫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经济贫困:城中村居民因为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和就业机会,导致他们无法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
由于缺乏基本的生产设施和资金支持,他们也无法自行创业或发展产业,导致经济贫困问题的长期存在。
2.教育贫困:城中村的教育资源匮乏,学校设施简陋,教学质量相对较低。
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城中村的孩子们常常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因此教育贫困问题也比较突出。
3.文化贫困:城中村居民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文化活动和文艺表演相对匮乏。
由于缺乏良好的文化环境和艺术教育机会,城中村居民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也相对较低,导致了文化贫困问题的存在。
贫困文化理论认为,城中村贫困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城中村居民内部的文化因素。
这些文化因素可能包括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内容。
城中村居民普遍存在对教育的低重视,导致他们无法获得良好的教育资源;由于缺乏创新能力和创业意识,他们也很难脱离贫困的困境。
贫困文化理论还指出,城中村居民的文化因素直接影响了他们的认识、行为和心理状态。
他们普遍缺乏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和社会融入能力,导致他们在城市化进程中处于被动状态。
贫困文化与文化贫困
贫困文化与文化贫困在我国,贫困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
传统上,我国学者对于贫困文化的研究多是从物质与经济角度切入,将贫困文化的主体限定为穷人,使得贫困文化的指涉仅仅局限于经济贫困人的精神文化状况,这样的理解有局限。
为此,本文从文化哲学的高度对贫困文化作了广义的解释,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贫困文化与文化贫困的关系。
一、贫困文化的内涵(一)文化对贫困文化的研究与界定,从根本上离不开对文化的理解。
何谓文化、文化谓何?学界众说纷纭。
但从总体上看,人们的文化视野有两种指向:狭义的文化和广义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着眼于物质性活动和精神性活动的区别,指人类活动中区别于物质性活动的精神性活动及精神性活动的成果。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在自然界中的独特生存方式,着眼于人和自然的本质区别,指人类的所有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既包括物质性的存在,也包括非物质性的存在。
在广义意义框架下,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
诚如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所讲,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习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①有学者进一步将广义文化化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由人类加工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物态文化与人类的联系最为密切,满足的是人类的衣、食、住、行等的日常生活需要。
因此,它是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的直接反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直接反映。
第二层是由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创造的用于调整社会关系、满足人际交往需要的准则、制度系统。
正是有了这些制度、规范,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等等组织才得以生成。
第三层是由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这一层文化形成于人们日常生活起居,具有民族性、地方性、集体性、专利性。
第四层是由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ulture of Poverty‟ Makes a Comeback“贫困文化”卷土重来For more than 40 years, social scientists investigating the causes of poverty have tended to treat cultural explanations like Lord Voldemort: That Which Must Not Be Named.40多年来,调查贫困原因的1社会科学家对待一些文化角度的阐释,往往好像对待伏地魔2一样3:闪烁其词。
The reticence was a legacy of the ugly battles that erupted after Daniel Patrick Moynihan, then4an assistant labor secretary in the Johnson administration, introduced the idea of a “culture of poverty” to the public in a startling 1965 report. Although Moynihan didn‟t coin the phrase (that distinction belongs to the anthropologist Oscar Lewis), his description of the urban black family as caught in an inescapable “tangle of pathology” of unmarried mothers and welfare dependency was seen as attributing self-perpetuating moral deficiencies to black people, as if blaming them for their own misfortune.回避不谈的态度是丑陋论战的后遗症。
论战爆发在约翰逊执政期间,时任劳工部副部长的丹尼尔·帕特里克·莫伊尼汉在一份惊人的1965年的报告中,向公众引入了“贫困文化”的概念。
尽管莫伊尼汉没有创造这个短语(这一说法属于人类学家奥斯卡·刘易斯),莫伊尼汉描述了都市黑人家庭的未婚母亲和对福利的依赖。
这1investigating the causes of poverty作为定语,缩小了social scientists的范围。
因此在译文中将原文中后置的定语前置,是两者关系更加明显。
2维基百科上对于伏地魔的解释中包括了人们对伏地魔的另一称呼:“那个连名字都不能提的人”(He-Who-Must-Not-Be-Named)。
这让我意识到这个That Which Must Not Be Named是解释前文Lord Voldemort的。
3对于like Lord Voldemort,我倾向于将其作为treat的状语,而不是cultural explanations的例子。
否则,读者不知是如何对待。
4对于then,我倾向于将其翻译为“在那个时候”,这样Daniel Patrick Moynihan 可以作为an assistant labor secretary的同位语。
些家庭困入无法逃脱的病态怪圈中。
人们从其描述中可以看出5,莫伊尼汉把这种能使自身永久存在的道德缺失归因于他们是黑人6,似乎把他们的不幸归咎于他们自己。
Moynihan‟s analysis never lost its appeal to co nservative thinkers, whose arguments ultimately succeeded when President Bill Clinton signed a bill i n 1996 “ending welfare as we know it7.” But in the overwhelmingly liberal ranks8of academic sociology and anthropology the word “culture” became a live grenade9, and the idea that attitudes and behavior patterns kept people poor was shunned.保守思想家对莫伊尼汉的分析始终保持兴趣。
当比尔·克林顿在1996年签署了一份法案,“如我们所知,终止福利”的时候,这些思想家的论点最终得以实现。
但在学术社会学和人类学的绝对自由的阶层中,“文化”这个单词变成一个随时会爆炸的手榴弹,并且他们总是避开“态度和行为模式使人们无法脱离贫穷”这个观点。
Now, after decades of silence, these scholars are speaking openly aboutyou-know-what10, conceding that culture and persistent poverty are enmeshed.现在,在数十年的沉默后,这些学者正公开讲说那些不想直说的事,并且他们承认文化和持续的贫困相互纠缠。
5这么一篇文章涉及的话题较敏感,容易引起很多议论。
因此忠实于原文是很重要的。
此处忠实于原文的his description was seen as,保持译文的立场与原文一致。
6这个句子相当长,主语和谓语的关系复杂,因此拆成几个简单句。
但是拆成简单句后,各句子间的联系不那么紧密。
7这里我倾向于将as we know it作为end的状语,而不是修饰welfare。
因为如果作为welfare的定语,应该没有it。
8这里in the overwhelmingly liberal ranks,我觉得应该是什么什么人,所以翻译成阶层。
9搜寻网上,发现“活手榴弹”的说法很少有。
因此将live grenade进行了更直白的解释。
10伏地魔的另一称呼“神秘人”(You-Know-Who)也有助于翻译最后一段的you-know-what。
“We‟ve finally reached the stage where people aren‟t afraid of being politically incorrect,” said Douglas S. Massey, a sociologist at Princeton who has argued that Moynihan was unfairly maligned.“人们终于不需惧怕…政治不正确11‟了,”道格拉斯S.马西(Douglas S. Massey)说。
身为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家的他,认为莫伊尼汉是被恶意中伤的。
The old debate has shaped the new. Last month Princeton and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 released a collection of papers on unmarried parents, a subject, it noted, that became off-limits after the Moynihan report. At the recent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attendees discussed the resurgence of scholarship on culture. And in Washington last spring, social scientists participated in a Congressional briefing on culture and poverty linked to a special issue of The Annals,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旧的争论使新的争论得以成形。
上月,普林斯顿大学和布鲁金斯学会发布了一套有关单身父母的报告。
这一话题在莫伊尼汉报告后成为了人们不谈论的话题。
在最近的美国社会学协会年会上,与会者探讨了文化学术研究12的复苏。
去年春天13,社会科学家参加了在华盛顿召开的一个有关文化和贫困的简报会议14上。
这11经过搜索,得知“政治正确”。
它与官方无关,是1980年代始于美国的一场语言使用正统化社会运动,目的在于去除语言中因传统而承继下来的偏见。
改革的对象大致可分成三类:1.惯用俗成,对特定种族、宗教、性别、年龄群(即弱势群体)含有歧视和不公平意味的言词。
2.刻板印象,例如认为黑人比较懒惰,女人比男人愚笨等等。
3.恶意嘲讽,例如一些对同性恋的玩笑。
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中性、无歧视意味的词句。
如果使用了这些词句,就表示使用者“政治正确”,如果使用了传统词句,就表示“政治不正确”。
因此这里politically incorrect译为“政治不正确”。
12查了《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scholarship有学问、学识、学术成就的意思。
这里变通一下,变为学术研究,这样读起来更加通顺。
13可以是“今年春天”或“去年春年”,需查资料以确定。
14查了《柯林斯高级英语学习词典第五版》。
briefing的意思是a meeting at which information or instructions are given to people, especially before they do something。
次会议谈论的话题与一个特别的期刊15相关。
该期刊是美国政治和社会科学研究院的一份杂志《纪事》。
“Culture is back on the poverty research agenda,” the introduction declares, acknowledging that it should never have been removed.“文化再次成为了研究贫困的一部分,”序言写道。
这承认了文化本来就16是贫困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The topic has generated interest on Capitol Hill17because so much of the research intersects with policy debates. Views of the cultural roots of poverty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shaping how lawmakers choose to address poverty issues,” Repres entative Lynn Woolsey, Democrat of California, noted at the briefing.美国国会对这个话题产生了兴趣,因为这项调查的很大一部分关系到政策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