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贫困文化对农村社保体系建设的负面影响

1 贫困文化的概述

1.1 什么是贫困文化

贫困文化作为一种软杀伤力,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在建设进程中受干扰、受阻碍,那么什么是贫困文化?在社会科学中,文化这一术语是指“群体经历史产生的代代相传的共同的思维与信仰方式。它是一个社会的生活方式以及适用于其成员的知识、信仰、习俗和技能。”所谓“贫困文化”就是指贫困阶层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生活方式,它主要是指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的一群人的行为方式、习惯、风俗、心理定势、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非物质形式。

贫困文化实际上是对贫困的一种适应。对于每个人来说,他都不得不首先适应环境以求得生存;对于长期生活于贫困中的人们来说,他所面对的贫困事实,必然对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乃至价值观念产生基本的影响。贫困的环境对人们的人格及心态所造成的影响的表现之一,便是人们对贫困的麻木,这往往是贫困文化使然。

刘易斯的“贫困文化”理论是从文化的视角关注贫困,强调“文化性”原因对贫困的影响,涵盖了穷人的社会参与、经济生活、家庭关系、社区环境和个人心态等方面的描述,基本上属于贫困的个人责任论,把贫困看做一种具体的生活方式。研究主要是基于美国城市“贫民窟”的实证分析之上,至于乡村型的社区是否如此;至于转型期的中国贫困群体是否形成自己的贫困文化,目前理论界没有明确定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刘易斯的研究却引起人们对贫困问题的重新思考,至少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研究视角与分析方法,这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1.2 贫困文化的特征

对于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时期的中国的贫困群体的特征与表现,众说纷纭。例如:穆光宗将贫困文化(或精神贫困)的具体表现归结为:听天由命的人生观,得过且过的生活观,重农抑商的生产观,好逸恶劳的劳动观,温饱第一的消费观,有饭同吃的分配观,崇拜鬼神的文化观,多子多福的生育观,等等。高长江则直接认为,这种低品位的价值观,大都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所孕育的封建落后的小农意识的反映。具体表现为:消极无为、听天由命的人生观;安贫乐道、得过且过的幸福观;小

农本位、重农轻商的生产观;懒散怠惰、好逸恶劳的劳动观;血缘伦理、重义轻利的道德观;不求更好、只求温饱的消费观;方术迷信、崇拜鬼神的宗教观;老守田园、安土重迁的乡土观;多子多福、香火旺盛的生育观,等等。

对于乡村型贫困文化的典型特征,笔者认为是:(1)土地至上,其导致安土重迁,不流动;(2)权利受限而无奈接受现实,进而安于现状。贫困文化是贫困群体的人生价值、生活方式,是他们面临现实为了生存生活的的无奈选择;是社会的亚文化之一,是穷人在大社会中自我维护寻求寄托与支持的一种文化。在某一亚文化没有违背社会的主流文化思想精髓,没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没有扰乱社会的公共秩序的前提下,评定亚文化没有正确错误的标准,更没有高低等级的标准。尽管对穷人以外的人来讲,“贫困文化”是如何地妨害了穷人的进取和发展。这只能说是,不同的文化对于生活其中的人具有不同的意涵,因而也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就类比我国社会现代化的标准并不一定是西方国家现代化的标准,那么贫困群体的生活标准要求并不一定是非贫困群体的生活标准要求。

2 贫困文化产生原因

2.1 土地至上,导致安土重迁,不流动

传统乡土社会中的农民对土地具有复杂而又深厚的情感,他们把自己的一切都融于土地之中,包括生计、情感、抱负、希望。在现代社会,随着各种文明的传播、接触、碰撞和容纳,农民自身素质和抵御风险能力的提高,更富于人性化的制度安排,使得土地与农民之间的关系纽带逐渐松懈,土地在现代农民心目中的核心地位受到动摇,人们可以游离于土地之外去寻求和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但对于贫困地区的农民而言,一次小小的失败都可能导致他们遭受倾家荡产的灭顶之灾,贫困型塑造了他们厌恶风险的生产和生活性格,主客观条件限制了他们的选择空间。因此,土地对他们而言,不仅仅意味着是生产资料,同时也是生存资料,而且也唯有土地是他们生存得以维系的最后屏障,尽管资源配置是单一的而且是低效的,但对于深受传统土地文化涤炼,处境封闭的穷苦农民而言,对土地近乎痴迷的依附是他们对生存境遇的无奈的回应,也是他们对生活的理性选择。

2.2 制度不合理、权利受限而无奈接受现实,进而安于现状

“目前至少有十几种主要的限制穷人权利、导致贫困的不合理制度。如产权制度、

财政制度、社会保障制度、金融制度、税收制度、资源的配置制度、教育制度与医疗制度、就业制度、工资制度、土地制度、干部制度、法律制度、科技推广制度等”。下面选择其中的三个进行概括性的阐述。

2.2.1 社会保障制度

鲜明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存在于社会保障领域,户籍制度把社会保障与农民严格分开,使农民难以享受城市居民所享受到的各种福利;同时,越来越多的城市福利需要由财政支付。这制度设计存在着巨大的失误,农民一方面无法享受社会保障,另一方面还要为城市的福利买单,存在穷人对富人进行转移支付,出现了逆向补偿现象,拉大了城乡差距。因此贫困文化逐渐形成,它是穷人自我利益维护的需要,使贫困群体安于现状,在作为保守力量维护社会秩序。另外贫困文化一旦形成,往往会导致贫困长期化和顽固化,贫困群体甘于贫困,目光短浅,不能宽容接受新政策方针,反过来则,不利于国家发展战略的开展,不利于社会的顺利发展。例如我国在全力构建和谐社会中,在农村中大力推进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建立,由于农村普遍存在的贫困文化,这项伟大的惠民工程受到极大的阻碍,如此下来,最终利益受损的也只会是拒绝社会保障保护的农民自己。

2.2.2 就业制度

在利用财政税收资源解决就业问题时,农民是极少在考虑范围内。直到今天劳动法能保护的还是城里的职工,失业保障与农民工没有关系。所谓主流社会面对农民就业难的时候,总是指责农民文化水平低,素质差,不适应城市社会,不适应市场经济等,全是歧视性的推卸责任的语言;其实际上是农民得不到与他们实际情况相符的就业制度保护,这往往导致农民局限在与自家土地里不愿与外界接触。

2.2.3 资源的配置制度

国家的扶贫资源是属于穷人的钱,但是由干部层层配置,穷人没有发言权,资源通过一级一级的下拨是要雁过拔毛的。最终结果是穷人难以充分享受扶贫资源,甚至是被排斥于享受之外。

如此类似的多次的利益受损、权利受限往往导致农民在质疑国家的制度是否真的科学,质疑制定政策的相关人员是否真的是从他们的需求角度,从为他们谋利的角度出发制定相关政策;进而导致农民不相信政府及其出台的任何政策,政府每每宣传新出台的政策时,农民都会首先思量这政策是不是又在想要“坑他们的钱”,尽管有些政策真的能够切实为谋取他们利益的。这样,农民继续保持着原来的生活状态,靠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