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文化贫困
农村文化贫困的现状思考与对策探讨
21 0 1年 7月
J 12 1 u. 0 1
口 农 村 与 农 民问题 研 究
农村 文化贫 困的现状思考 与对策探讨
张 连 德
( 北 师 范 大 学 历史 与社 会 学 院 , 徽 淮 北 2 5 0 ) 淮 安 30 0
[ 摘 要 ] 文 化 贫 困是 新 农 村 建 设 中的 一 个 不 可 忽 视 的 问题 。 由 于 结 构 因 素 、 史 因 素 、 育 因 素 、 管 不 力 等 原 历 教 监 固, 当前 我 国 农村 文化 贫 困形 式 比较 严 峻 , 要表 现在 农村 文 化缺 失 现 象 严 重 , 主 不健 康 观 念 混 乱 ; 量 农 民外 出务 工 , 村 日常 文 化 活 动 开 展 难 度 大 ; 民 的精 神 文 化 需 求 与 供 给 的 矛 盾 突 出 。 道 大 农 农 解 决 问 题 的 关键 是 要 把 握 原 则 , 正确 处 理 农 村 文 化 建 设 中 的各 种 关 系 ; 强 农 村 文 化 基 础 设 施 建 设 ; 高 文 化 生 产 加 提
营 管 理 、 农 政 策 、 律 法 规 和 卫 生 保 健 类 知 识 的渠 道 不 多 , 求 难 以满 足 。在 娱 乐 需 求 方 面 , 民对 电影 、 涉 法 需 农 电视 、 艺 演 出 、 综 民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扶贫的现实困境与破解路径--基于安徽砀山、萧县实地调研分析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扶贫的现实基于安徽砺山、萧县实地调研分析车树林邹品菲王琼摘要:随着扶贫工作渐入尾声,文化扶贫的成效显著,“致贫文化”在许多脱贫地区销声匿迹。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文化扶贫”工作出现了一些问题,同时,伴随着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的进一步要求,我国仍需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素养、打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从而培养出“现代农民'',建设“美丽乡村”。
鉴于此,本文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对安徽砺山、萧县农村文化扶贫的现实举措、存在问题以及破解路径展开探讨分析,以期能为进一步推进我国农村文化精准扶贫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化扶贫现实困境破解路径一、引言“十三五”期间,中共中央明确提出我国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这意味着我国自20世纪以来的扶贫工作将进入收尾之年。
随后,党的十九大报告又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这一战略,这无疑是对实现了初步改进的乡村地区提出了进一步的振兴要求。
然而,农村文化扶贫的开展却并非一帆风顺。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人口“空心化”、农村现代化远落后于标准等问题凸显,文化扶贫措施单一和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成为制约乡村文化发展一大主要矛盾。
鉴于广大农村地区正走在“贫困”迈向“振兴”的道路上,而文化扶*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江苏省文化科研课题“文化旅游产业新兴业态创新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9YB10)、2019年江苏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重点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精准扶贫体系的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910327039Z)的阶段性成果。
文化金融I M贫是确保农村地区可持续性脱贫的一个重要层面,因此,要继续发挥文化工作的作用,继续激发农民致富的内生动力。
根据当前学界的相关定义,文化扶贫的施力点有着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文化扶贫仅包括居民文化生活的丰富,将教育、文化基础设施、科技等排除在外(辛秋水,2001;饶蕊和耿达,2017);广义的文化扶贫包括的范围相对广泛,除了教育、文化基础设施、科技等方面外,还囊括了传统文化、旅游文化等相关历史文化因素(杨文,2014;张祝平,2018)。
农村经济现状的贫困因素分析
农村经济现状的贫困因素分析一、人力资源短缺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导致人力资源严重匮乏,很多劳动力只能在城市从事低技能工作,收入较低。
这使得农村地区的劳动力供给不足,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效率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农业生产方式落后目前,农村地区普遍使用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农民缺乏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此外,种植大户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缺乏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缺乏农产品加工技术农村地区普遍缺乏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设备,导致农产品无法加工成高附加值的商品,仅仅满足生活消费的需求。
这使得农民的收入相对较低,难以摆脱贫困状态。
四、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村地区的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给农产品的流通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无法及时、有效地将农产品送往市场,导致农产品销售难度增加,农民的收入受到限制。
五、金融服务不完善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相对薄弱,农民难以获得贷款和其他金融支持,无法进行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等经济活动。
金融服务不完善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造成贫困现象的存在。
六、农村教育水平低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农民缺乏相关知识和技能,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的要求。
这限制了农村经济的技术升级和创新能力,导致农产品附加值低,农民收入有限。
七、市场信息不对称农村地区的市场信息获取渠道有限,农民容易受到市场供需变化的影响,无法及时调整生产决策。
此外,由于市场信息不对称,农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往往受到不正当竞争和倒卖行为的限制,农民的收入受到损失。
八、自然灾害频发农村地区常常遭受自然灾害,如洪涝、旱灾、病虫害等,在短时间内造成农作物大量损失。
灾害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的收入水平,使农村贫困问题更加突出。
九、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体系相对不健全,农民缺乏养老、医疗、失业等方面的保障措施,一旦遇到疾病、意外等突发状况,会给家庭经济带来严重负担,加大了贫困风险。
文化贫困与文化扶贫
四、文化扶贫的重大意义
文化与经济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文化 既是经济的反映,同时有对经济的发展起着 巨大的促进作用。 中外成功范例
五、文化扶贫工作应采取的措施
1.充分发挥政府的支持作用。 2.努力实现全民普及基础教育目标,积极发展中等教 育和中等职业教育。 3.加强对成人的扫盲教育和科普知识的传播,积极开 展成人读书活动。 4.大力加强贫困地区的文化传媒设施建设。 5、要加大农村文化建设财政投入力度。 6.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支持文化扶贫事业。 7、要深化农村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建设。
文化贫困与文化扶贫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文化篇
题纲
一、文化贫困理论的提出 二、农村文化贫困的历史渊源 三、农村文化贫困的现实原因 四、文化扶贫的重大意义 五、文化扶贫工作应采取的措施
一、文化贫困理论的提出
首先—贫困的界定
贫困是指人们生产和生活资料缺乏, 贫困是指人们生产和生活资料缺乏,一个人或一个家庭的生 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 活水平达不到一种社会可以接受的最低标准。
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村文化贫困的现实原因
1、教育资源分配的极度不平衡是农民文化贫困的 起点与决定力量。 2、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农民文化贫困的内在障碍。 3、文化建设滞后是农民文化贫困的外力缺失 。 4、低俗文化与迷信文化盛行是农民文化贫困的选 择困惑 。 5、科技知识与技艺文化的缺失是农民文化脱贫的 滞障 。
其次—贫困的构成要素
物质、社会、文化、心理、 物质、社会、文化、心理、环境等
再次—贫困理论的提出及形成
美国学者刘易斯首先提出“文化贫困” 美国学者刘易斯首先提出“文化贫困”概念 莫伊尼汉提出贫困和贫困文化的恶性循环模式 查尔斯·默里对贫困文化的进一步研究 查尔斯 默里对贫困文化的进一步研究
农村女性文化贫困探析
关键词 : 农村 女性 ; 文化 贫困; 因; 成 对策
中图分类号 :9 3 6 C 1 .8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2— 6 8 2 0 )4— 0 1 0 17 4 5 (0 9 0 0 1 — 2
改革开放 3 年来 , 0 我国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农村面貌 中道听途说。
第 2 第 4期 4卷
20 0 9年 1 2月
邢 台 学 院 学 报
JU N LO IG A NV R IY O R A FXN T I IE S U T
Vo . 4. . 12 No 4 De . 0o c2 9
农村女牲文化贫困探析
杨 静 如
( 台学 院, 邢 河北邢台 040 ) 50 1
因此提高农村女性教育水平的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不断提高女性自身的认识和评价水平集个人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力量积极宣传健康文明进步的女性性别意识努力实现农村女性自身观念的转变使她们从传统角色模式中解放出来树立良好的现代性别意识自觉自愿地告别人格的依附性漠视社会责任的传统性别观念强化女性的主体意识发挥其性别优势倡导积极进取敢于开拓创新的精神真正使农村女性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
摘
要: 文化贫 困是所有其 它贫 困的根源 , 加强农村 文化 建设 。 消除农村文化 贫困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 的重要 内
容 。其 中消除农村女性文化贫 I成为关键环节 。文章在概述农村女 性文化 贫 困具体表 现的基础 上, t t 分析 了农村女性 文化
贫困的成 因, 而提 出了消除农村女 性文化贫 困的建议 和对策。 进
[ 收稿 日期] 09— 7—1 20 0 7
【 作者简介 ] 杨静如( 7 一 。 河 1 3 )女, 北邢台 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 9 人, 硕士, 讲师, 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话: 3 ) o99 电 ( 1 7 oo o9 3
贫困文化
浅论贫困文化对农村社保体系建设的负面影响1 贫困文化的概述1.1 什么是贫困文化贫困文化作为一种软杀伤力,使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在建设进程中受干扰、受阻碍,那么什么是贫困文化?在社会科学中,文化这一术语是指“群体经历史产生的代代相传的共同的思维与信仰方式。
它是一个社会的生活方式以及适用于其成员的知识、信仰、习俗和技能。
”所谓“贫困文化”就是指贫困阶层所具有的一种独特生活方式,它主要是指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的一群人的行为方式、习惯、风俗、心理定势、生活态度和价值观等非物质形式。
贫困文化实际上是对贫困的一种适应。
对于每个人来说,他都不得不首先适应环境以求得生存;对于长期生活于贫困中的人们来说,他所面对的贫困事实,必然对他们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乃至价值观念产生基本的影响。
贫困的环境对人们的人格及心态所造成的影响的表现之一,便是人们对贫困的麻木,这往往是贫困文化使然。
刘易斯的“贫困文化”理论是从文化的视角关注贫困,强调“文化性”原因对贫困的影响,涵盖了穷人的社会参与、经济生活、家庭关系、社区环境和个人心态等方面的描述,基本上属于贫困的个人责任论,把贫困看做一种具体的生活方式。
研究主要是基于美国城市“贫民窟”的实证分析之上,至于乡村型的社区是否如此;至于转型期的中国贫困群体是否形成自己的贫困文化,目前理论界没有明确定论,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但是,刘易斯的研究却引起人们对贫困问题的重新思考,至少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独特的研究视角与分析方法,这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1.2 贫困文化的特征对于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时期的中国的贫困群体的特征与表现,众说纷纭。
例如:穆光宗将贫困文化(或精神贫困)的具体表现归结为:听天由命的人生观,得过且过的生活观,重农抑商的生产观,好逸恶劳的劳动观,温饱第一的消费观,有饭同吃的分配观,崇拜鬼神的文化观,多子多福的生育观,等等。
高长江则直接认为,这种低品位的价值观,大都是中国传统农耕文明所孕育的封建落后的小农意识的反映。
农村文化发展的困境及对策
农村文化发展的困境及对策一、当前农村文化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1.受传统农业文化影响,中国农村中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中国现存的文化样式是农业文明的成果,中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农业文化。
因此,当代中国农民的思维习惯、生活方式、道德标准等既体现出农业文化中过于保守实用而缺乏激情,始终以家庭、宗族为活动基本单元的特点,也体现了斤斤计较、锱铢必争的小农意识。
当传统文化中的腐朽因素与现代社会发展中不良文化相结合,扩大了中国农业文化中的腐朽因素,使得原有的小农意识益发突显,表现为盲目攀比成风、封建迷信盛行、赌博等低俗文化泛滥。
2.城乡发展的二元经济模式使农村文化发展与城市文化发展相脱节中国在传统农业经济的转型中与世界经济接轨,进行市场经济建设,这一过程产生了城乡发展的二元经济模式。
在这种发展模式的基础上产生的社会文化不可避免出现了城乡差别。
一方面,城市文化的发展与农村文化发展脱节,城市人瞧不起农村人,农村人不明白城市人,造成两种文化理解与交流上的”鸿沟”,另一方面,城市文化作为强势文化,以一种外源性的文化形态,进入农民的生活,又使农民产生了与自身经济发展相异的文化,盲目地模仿城市生活却是“四不象”,既丢弃了自身文化特点又找不到新的文化根基。
3.农村教育水平低下,影响了农村文化的持续发展目前农村的教育资源、教育设施还不健全,农民教育水平低,农民接受教育的机会还不平等,使得农民群体中的知识分子少,而城市中的知识分子又不愿意下乡。
农村虽有了很大的变化,但它依旧贫困,科技依然滞后,鲜有改变,镰刀割麦、老牛犁地随处可见。
许多农村孩子千辛万苦上了大学,也只是以此为跳板为官为仕,毕业后大都去城市工作,很少有回到农村的,更不用说城里人愿意下乡了。
这些成为了农村文化持续发展的瓶颈,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只能是口号与奢谈。
4.农村缺乏必须的文化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影响农村文化的深入发展文化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做支撑,相对而言,经济发展水平好,文化传统悠久,领导重视的地区文化设施比较健全,电视、电话、甚至电脑、网络得到普及发展。
当代农村女性文化贫困现状与对策
淮安
230) 2 0 3
要 ] 村 女 性 文 化 贫 困是 制 约我 国农 村 新 农 村 建 设 的 重 要 因素 之 一 。 农 村 女 性 的 文化 农
素质 、 理 素 质 普 遍 较 低 , 文 素 养 、 德 情 操 和 法 制 观 念 普 遍 不 高 , 化 生 活 单 调 , 村 女 性 文 心 人 道 文 农 化 贫 困的 原 因 是 多方 面 的 , 陈 旧 思 想 观 念 的 影 响 、 乡二 元 结 构 的 制 约 , 化 设 施 的 落后 和 文 有 城 文 化 建 设 的 经 费 短 缺 等 我 们 要 从 进 一 步 完善 农 村 女 性 受 教 育 的 法 律 和 政 策 保 障体 系、 强 农村 加 女性 思 想 道 德 教 育 、 强 对农 村 女 性 法律 知 识 的 宣传 和 丰 富农 村 女 性 的 文化 生 活 等 方 面 来 改 变 加
物 质 的 贫 困 , 如 说 是 文 化 的 贫 困 。文 化 贫 困 的 表 现 是 , 不 人
大 国 , 农 村 人 口 中 女 性 占 4 . 6 , 们 的文 化 贫 困对 8亿 1 5 她
个体 、 庭、 会和国家的政治 、 家 社 经济 、 化 生 活等 方 面有 明 文
显 的消 极 影 响 和 阻 碍 作 用 。农 村 女 性 的 文 化 贫 困严 重 制 约
1 弓 畜 .}
在 社 会 发 展 进 程 中 , 困 始 终 是 一 个 困扰 着 各 国政 府 、 贫
学 者 的世 界 性 难 题 。 长期 以来 , 们 总 是将 贫 困看 作 自然 环 人 境 的 产 物 , 者 当 作 一 种 具 体 的 经 济 问 题 , 为 土 地 、 本 或 认 资 乃 至技 术 等 资 源 的 匮 乏 是 阻 碍 发 展 、 致 贫 困 的 罪 魁 祸 首 。 导
贫困文化:贫困农村地区贫困的文化分析
贫 文 贫困 村 区 困 文 分 困 化: 农 地 贫 的 化 析
● 薛 世 妹
( 福建师 范大学 公 共管理 学院, 福建 福 州 3 0 0 ) 50 7
摘
要: 深入贯彻 落实科 学发展观 , 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 ,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我们 党和政 府新 时期 的战略构想和 目标
困 , 必须改造贫 困文化 。 首先
一
、
贫困, 阻碍社会和谐发展
党的
之—提出来 , 这为我国现阶段的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 也提出了更高 的要求。我国从根本上说还是一个农业大国, 因此 , 和谐社会的建
方面, 贫困问题带来的—个直接后果就是贫富差距的日益扩
大, 城乡差距的严重失衡 , 这就使得贫困人口与社会其他社会阶层成
设, 农村是最不可忽视的, 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 国的小康, 没有
农村的和谐就没有全社会的和谐。但是, 在—些欠发达地区, 还存在 着较为严重的贫困问题 , 贫富差距依然很大 , 影响了和谐社会 的建
设。
员之间的关系难以和谐; 另一方面, 贫困的存在 , 使得贫困人 口的消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 报( 社会科学版)
J Tl fne 咖 l Inr№ 【 如 A a0 姆 trl ua vrt(。i d eE i esySclS  ̄e d  ̄ i a t
2 0 年第 3 ( 1 卷 09 期 第 1
总第 4 期) 5
No 3 2 0 ( 11 S m . 5 . 0 9 Vo. 1 u No 4 )
此, 就须有效遏制两极分化和动员全社会力量来反对贫困、 消除贫
困 。要消除 贫 困, 必须找 出贫 困的原 因 , 能对症下 药 。分析 我 首先 才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分析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分析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农村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农业与农村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但在现实中,中国农村贫困问题日益严重,不仅影响着农村经济和农民的生活质量,也对中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影响。
那么,为什么中国会存在如此严重的农村贫困问题呢?本文试图分析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希望能够有所启示。
一、自然因素中国是世界上自然条件最为复杂多样的国家之一,各地的地形、气候、水文情况各异,这对农业发展与农民生产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例如,不同地区的耕地质量不一,水资源紧缺的地区耕作困难,气候过于寒冷或过于炎热的地区作物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等等。
这些自然因素使得一些地区的农业发展落后,农民生活水平低下,农村贫困问题愈发显著。
二、历史原因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农村贫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有着历史原因。
按照历史时期分类,可以分为封建社会、民主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时期和改革开放时期。
在封建社会时期,农民受着地主阶级的剥削压迫,生产力水平低下,贫困现象十分严重。
在民主革命时期,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平等地位,但农业生产仍然缺乏改革,农村贫困问题并未得到彻底解决。
在社会主义时期,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但由于计划经济和政治环境等原因,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发展存在巨大差距,农民生活质量仍旧不高。
在改革开放时期,国家鼓励市场经济发展,城乡经济联系区别模糊,农民逐渐有了更多的机会走向城市,但农村贫富差距也随之扩大。
三、政策因素政策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对农村贫困问题的解决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国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
例如,过去的土地制度和户口制度,使得土地资源和现代化资源的使用难度较大,购买物质资产和享受政府福利的难度较大,使得一些农民难以脱离贫困状态。
近年来国家对于扶贫政策的力度虽然不小,但依靠的主要是财政援助、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支持,缺乏对农民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全面支持,导致扶贫效果难以达到预期。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文化贫困解析
21 年 6 00 月
西昌学院学报 ・ 社会 科学版
Ju a f c a gC l g ・ o il ce c io o r l h n ol e S ca in eEdt n n o Xi e S i
Vo. 2 NO. 1 . 2 2
J n ,01 u .2 0
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文化贫困解析
黄
【 摘
帅 , 丹 丹 李
( 郑州 大学 公共 管理 学 院 , 河南 郑州 400 ) 50 1
要】 农村扶 贫工作是 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文化 贫困作 为贫困重要 范畴之一往往被 忽视 。经济增长新理论
已逐 步从 强调物质 资本在 经济发展 中的作用 , 而突 出人 力资本对经济进步的贡献 。文化教 育可以形成 文化 资本 , 转 对于经济 发展具有 重要 的影 响。文化扶 贫主张从 文化教 育着手 , 注重于提 高农民的整体素质 , 增强农民对社会转型期的适应能力。本 文聚 焦于农村 的文化 贫 困现状 , 通过研 究提 出一些与农村文化扶贫相关的建议 , 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 出一些新 的思路。
【 关键词 】 新农村建设 ; 农村贫 困; 文化扶 贫 【 中图分类号1 29 【 G 4. 文献标识码 】 【 2 A 文章编号】63 18(000—090 17—832 1)2 06—4
一
新农村建设 中文化贫 困的提 出
改 革 开 放 三 十 年 是 我 国飞 速 发 展 的三 十 年 。
二 新农村建设 中文化贫 困的状况分析
当前 我 国农 村 文 化 贫 困 主 要 表 现 为人 口素 质
无 论 是 城 市 还 是 在 农 村 , 们 都 取 得 了 巨大 的 成 我 就 。 与 此 同 时 , 国城 乡 发 展 不 均 衡 现 象 逐 渐 突 我
城乡统筹中的农村文化贫困问题与对策研究
顺利开展的重 要保证 。
构解释转 向了文化解释。 文化贫 困是一个多层 次、 多内涵的丰
富概念 , 是相 对于社会发展 、 进步及其要 求而言的动态范畴 。
二、 村文化 贫困 的提 出 农
过 去几 十年来 关于贫困概念 以及相应的度量方法经历的 文化贫困是指因种种 发展 障碍和制 约因素造成的某一社会群
按照 “ 生产发展 、 生活 宽裕 、 乡风文明 、 村容整洁 、 管理民主” 的 ( u  ̄ n16 ) R n i . 6 和汤森德 (' se , 7 ) 出 了相 对贫 困 ma 9 ' wne dI I提 / o 9 要求 , 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 、 治、 政 文化 、 社会 的协调发展 。其 理论 , 对贫困进行 的新的解释。 绝对贫 困和相对贫困理论基于 中“ 乡风文明 ” 是文化建设 的范畴 , 其核 心是指农 民群 众的思 物质或经济层面对贫困问题的解释 及其相应 的政 策实践无法 想、 文化 、 道德水平不 断提 高 , 尚文明 、 崇 崇尚科学 、 崇尚教育 、 从根本上 消除农 民贫困。2 世纪 9 年代以来 , 0 。 越来越多的经 社会风气健康向上 ,教 育、文 化等事业发展逐步适应农 民需 济学家将社会排斥引入贫困概 念 ,他们 认为一个 人如果被排 求, 提高 农民的思想 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消除农 村文化 斥在主流经济 、 政治以及公 民、 文化的活 动之外 , 那么即便是 贫 困 ,培 育 农 村 先 进 文 化 是 新 农 村 建 设 的 重 要 内 容 。 的根本保证。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 的主体 , 新农村建设离 不开新 拥有足够 的收入 , 足够的能力 , 他们也仍然 可能很穷 , 这就是
贫困文化与文化贫困
贫困文化与文化贫困在我国,贫困不仅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而且是一种文化现象。
传统上,我国学者对于贫困文化的研究多是从物质与经济角度切入,将贫困文化的主体限定为穷人,使得贫困文化的指涉仅仅局限于经济贫困人的精神文化状况,这样的理解有局限。
为此,本文从文化哲学的高度对贫困文化作了广义的解释,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贫困文化与文化贫困的关系。
一、贫困文化的内涵(一)文化对贫困文化的研究与界定,从根本上离不开对文化的理解。
何谓文化、文化谓何?学界众说纷纭。
但从总体上看,人们的文化视野有两种指向:狭义的文化和广义的文化。
狭义的“文化”着眼于物质性活动和精神性活动的区别,指人类活动中区别于物质性活动的精神性活动及精神性活动的成果。
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在自然界中的独特生存方式,着眼于人和自然的本质区别,指人类的所有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既包括物质性的存在,也包括非物质性的存在。
在广义意义框架下,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
诚如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所讲,文化“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习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①有学者进一步将广义文化化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由人类加工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态文化层。
物态文化与人类的联系最为密切,满足的是人类的衣、食、住、行等的日常生活需要。
因此,它是人类认识和利用自然的直接反映,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直接反映。
第二层是由各种社会规范构成的制度文化层。
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创造的用于调整社会关系、满足人际交往需要的准则、制度系统。
正是有了这些制度、规范,家族、民族、国家、经济、政治、宗教社团、教育、科技、艺术等等组织才得以生成。
第三层是由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定势构成的行为文化层。
这一层文化形成于人们日常生活起居,具有民族性、地方性、集体性、专利性。
第四层是由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论农村贫困文化及其扬弃
环境下 产 生 的文化 。具 体 而言 , 方 面 , 指贫 困者面 对 贫 一 是 困 现实而 无能 为力时 所产 生 的消极 、 观的 意识 ; 悲 这一 层 而 的贫 困文化 ,与经 典 的贫 困文化 理论 研 究 的对 象符 合 :2 0 世 纪 6 年 代 ,一批 经典 的论及 贫 困文 化 的 书籍相 继 问世 : 0 其 中 , 易斯 的 《 困文 化 : 刘 贫 墨西 哥 五 个 家 庭 实 录》 班 费 尔 、 德 的《 个 落后 社会 的伦 理 基础 》 哈 瑞 顿 的《 类 美 国 》 一 、 另 等 不 同社会 的经 验 资料 ,共 同构 筑起 贫 困 文化 的概 念架 构I 。 他们 对 贫 困文化 的定 性有 很 强 的悲 观色 彩 ,都认 为贫 困文
化在产 生 时就具 有 相 当重要 的正功 能 。再 次 ,从历 史 角度
是一 个熟 人社会 ,长期 的 内部交 往也 很 容 易形 成一 种制 约 机制 , 制着 人们 脱 离群 体 , 制 约着 不 诚 信 行 为 的 发生 。 限 也 团结 和诚 信也 是 长期 以来 人们 的共 同追求 。 场经 济社 会 , 市
彭 振芳, 梅 (北 林 技 学 文 院陕 杨 10 林秀 西 农 科 大 人 学 ,西 凌71) 0 2
摘要 对农村 贫 困文 化 的定 性和 特征 进 行 了分 析 , 分析 了农村 贫困 文化 产 生的原 因 , 出充 分吸 收 贫 困文化 的合 理 成 分 , 提 消减 贫 困 文化 的 不 良因素 作者 认 为研 究农 村贫 困文 化对 建设 社会 主 义新农 村 有重要 意 义一 关键 词 贫 困; 农村 ; 困文 化 贫 中图分 类号 G 1 l2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 编 号 0 l- 6 l 2 0 )2 2 3 一 2 5 7 6 1 ( 0 6 l- 9 l 0
当代中国农村文化贫困现状思考与对策探讨
、பைடு நூலகம்
但 同时 也应 该看 到 。当前农 村 发展 仍 然处 在艰 难 的 爬 坡 阶段 , 与城 市 的现代 文 化 水平 相 比, 村 文化 事 农
业发 展滞 后 。 ( 农村 文化基 础 设施 建设 严 重滞后 一) 在我 国的大 部 分农 村 。 费投 入 明显 不足 , 础 经 基 设施 落 后 , 文化 建设 有 名无 实 。一 是 投入 总量 偏 低 。 正 如文 化 部 副部 长 周 和 平指 出 ,0 4年 对 农 村文 化 20
落后 , 活动器材和设备奇缺。 这种种现象在贫 困地 区 尤 为突 出 。一些 乡 村 电影 院由于 受 电视 等 媒体 的影 响 , 多 难 以为 继 , 多 已停 用 或 改 为他 用 , 民看 许 大 农 书 看报 难 , 戏 看 电影更 难 。 当然 , 看 还有 一 些更 落 后 的农 村地 区 至今 听不到 广播 。 看不 到 电视 。 ( 农村 文 化缺 失现 象严重 。 二) 不健 康 文化 一 定程 度 上 呈现主 流 态势 由于农 村 文化建 设 投入 不足 、文化 资 源 匮 乏等 多 方 面 因素的 制约 .农 村先 进文 化 阵地 难 以充 分发 挥 应 有 的活跃 农村 文化 生 活 的作 用 。一些 不 健 康文 化 在农 村 一定 程度 上呈 现 出主 流态 势 。几 年前 ,揭 “ 秘 地下 六合 彩 ” 的专题 就 曾被媒 体一再 关 注 。 今这 而 个 顽疾 并没 有得 到根 除 。 然在农 村 蔓延 。这种 赌博 仍 式 心 理具 有极 大 的社会 负 面影 响 ,不 仅 动摇 了农 民 勤 劳致 富的观 念 ,更让 农 民把 有 限 的收 入全 部 投 入 其 中, 引发 了极大 的风 险性 , 带坏 了农 村 的社 会 风 并 气 。 除地 下六合 彩 , 不仅 仅是 公安 部 门加 大打击 根 绝 就 能 够解 决 的 . 要政 府 积极 引导 农 民发 展 经 济 , 需 更 需 要健 康有 益 的文化 活动 充实 农 民生活 。 我 国农 村 地域 广 阔 , 民有 9亿 之众 , 既是 一 农 这 个 巨大的经 济市 场 . 又是一 个 巨大 的文化 市 场 。由于 缺乏 先进 文化 的进 入 ,一 些农 村 就 出现 了 “ 化 盲 文 区 ” “ 化贫 困” ,文 比经济 贫 困更 令 人忧 虑 , 害 着 农 危 村 社会 安定 与 和谐发 展 。
农村文化贫困现状及对策——以罗源县为例
2009年2月第1期农村文化贫困现状及对策农村文化贫困现状及对策——以罗源县为例林(中共罗源县委党校,岚福建罗源350600)摘要:目前很多地区的农村文化相对贫乏,很难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也与日益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不相适应。
而且由于文化生活的贫乏,使封建迷信、赌博等乘虚而入,污染了社会风气,也影响了农村的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
农村文化生活的可虑现状,既是城乡非协调发展在文化生活层面上的表现,也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障碍。
关键词:农村;文化贫困;文化建设中图分类号:c91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940(2009)01一00r79—004文化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软动力,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
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农民的素质和能力状况决定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农民为根本,以农民的能力建设为核心。
可见,新农村的“新”不应该仅仅视为是物质化的盖别墅、修马路,更应当是在农村地区形成一种新的精神后面的文化,让广大农民成为具有自主意识和民主法治观念的现代公民,这才是衡量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指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离不开新农村的文化建设。
一、当前农村文化贫困的现状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目前在农村,农民面对的是双重贫困:一是物质生活方面的贫困,表现为生活水平普遍不高;二是精神的贫困,表现为文化娱乐生活的严重匮乏。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相对于经济来讲,文化建设仍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仍然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农村文化机构不健全,文化事业经费短缺,县、乡、村文化三级网络没有形成以罗源县为例。
当前我国农村文化贫瘠现象透析
当前我国农村文化贫瘠现象透析改革开放以来,与经济建设相比,我国的文化建设,特别是农村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明显落后与经济建设,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
对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分析问题的原因,制定并落实可行性措施,抓好农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是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
标签: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文化贫瘠目前,在党的十七大精神鼓舞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在全国广大农村全面铺开。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伟大的实践中。
许多人特别是有相当一部分农村基层干部头脑中存在着重经济建设轻视或忽略文化建设的错误认识,认为新农村建设主要是抓经济,文化建设主要是唱配角甚至可有可无,因而在工作中程度不同地存在着只注重经济建设,忽略甚至根本不抓文化建设的现象。
笔者认为:这些想法和做法是要不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绝不是配角。
更不是可有可无。
必须抓紧抓好。
无论是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还是当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文化贫瘠状况。
都表明抓好农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工作刻不容缓,认识不到这一点,将犯决定性的错误,从而在根本上影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伟大任务的实现。
1当前我国农村文化贫瘠的状态及其影响1.1当前我国农村文化贫瘠的状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与经济建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显得有些滞后。
特别是在我国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中,广大农村与城市相比,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同时,文化的相对落后和贫瘠显得更加突出,其主要表现是:首先,教育落后,教育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基础。
众所周知。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教育显然是落后的,不仅大大落后于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也有很大差距,陈至立2007年在《求是》杂志撰文指出:“我国人均受教育水平不高,劳动力素质与国际上还有相当的差距,中国中等及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相比落后15年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落后30年以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当前农村贫困人口正面临走向文化性贫困的危险。中国的贫困问题具有3个基本特征:一是经济社会结构特征,表现为贫困人口绝大多数分布在农村;二是地理区域特征,表现为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地分布在若干个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地区;三是民族阶层群体特征,表现为贫困人口往往是那些社区的政治资源和经济资源的分配格局中处于不利地位的人,如文盲和半文盲等。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和政策。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大规模的扶贫开发活动,使得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已大面积减少,但是,多年来我们反贫困的路径却只注意到物质上的扶贫,即送衣、送被、送粮,这只能解决一时之需,而非治理贫困的根本。而后来的“造血”开发,即向贫困地区大量注入开发资金,上项目,办企业,但由于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文化、科技素质不济,经营管理水平不高,信息不灵,市场观念不强等原因,结果往往是,新项目年年有,上马时轰轰烈烈,经营时冷冷清清,效益上惨惨淡淡,导致大量的扶贫开发资金沉淀流失,“造血”机制终难以形成。从总体上看,我国扶贫资金的效益并不尽人意。每年扶贫资金的成倍增长并没有带来扶贫效果的成倍增加,农民的实际收入增长迟缓。
班费尔德在《一个落后社会的伦理基础》中分析了由于经济因素的落后引发了Montegranes村的独有贫困文化,而文化又以其自主性的表现,进一步影响这个贫困村庄的发展,制造或加深了贫困。
美国社会学家M.罗吉斯和J.伯德格在《乡村社会变迁》中提出农村贫民亚文化概念,认为,由于贫民收入低,在社会处于受压迫地位,也由于他们除了贫穷以外很少知道其他东西,美国的120万的乡村贫民表现出与美国社会大多数人不同的价值观。美国的贫民亚文化有下列特征:个人主义、传统主义、家庭指向、宿命论、个人中心的人际关系……。J.米格代尔在《农民,政治与革命》中在讲到农村现代化时提出了“文化接触”理论,他认为农民在什么条件下由以村庄为基础的谋生型生活转变到持续地参与村外制度的生活,这是现代化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二、贫困文化的理论回顾
贫困文化(Culture of Poverty)的概念最早由奥斯卡·刘易斯提出,“简言之,它是一种比较固定的、持久不变的、代代相传的生活方式。贫困文化对它的成员有独特的形态和明显的社会心理影响。”它表达“在既定的历史和社会的脉络中,穷人所共享的有别于主流文化的一种生活方式。”也表达着“在阶层化、高度个人化的社会里,穷人对其边缘地位的适应或反应。”刘易斯把美国社会中一小部分最穷者的思想习惯视为贫困文化,并从社会、社区、家庭和个人四个层次上对贫困文化作了说明。
其后,D·P·莫伊尼汉提出贫困和贫困文化的恶性循环模式:(1)生活于贫困境况中的人们,由于从小就受到贫困文化的熏陶,他们缺少向上流动的动力,环境也难以使他们有较高的成就动机。(2)低成就动机导致低社会流动,受教育的机会少,层次较低,这使得他们在就业上的竞争力薄弱。(3)低教育水平,较弱的竞争力,自然导致他们只能进入低收入职业,处于较低的社会地位。(4)低收入的职业和较低的社会地位使他们更为贫困。莫伊尼汉认为,以上四个方面会形成一种周而复始的循环模式,使贫困者很难摆脱贫困的纠缠,人们有一种强烈的宿命感、无助感和自卑感;他们目光短浅,视野狭窄,不能在广泛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去认识他们的困难。
一、中国农村贫困的现状
1、农村结构性贫困治理成效显著,贫困人数大幅下降。中国的贫困问题主要是农村贫困,政府的大规模反贫困计划也是针对农村贫困地区的。改革开放的20多年来,经过体制改革推动扶贫、大规模开发式扶贫、扶贫攻坚三个阶段的扶贫计划实施,我国农村贫困治理成效显著,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2.5亿减少到1985年的1.25亿,贫困人口下降了一半。
2、农村贫困治理经过了较容易成功的阶段,一般经济增长的缓贫效应在减弱。客观地说,中国过去20多年的扶贫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是相比较而言,过去走过的是一段较为容易成功的证贫困地区的劳动力自由进入发达地区和正规经济部门;其次,穷人无力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力资源不能满足现代经济部门的需要;第三,劳动力转移需要成本,而且较高的机会成本的存在,也常常阻断农村贫困人口在地区和产业间的转移。
浅析农村的文化贫困
———————————————————————————————— 作者:
———————————————————————————————— 日期:
浅析农村的文化贫困
[摘要]: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的一群人的经济状况决定了他们特殊的意识形态,即贫困文化。这种意识形态反过来又阻碍贫困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农村的贫困问题的现状,阐述一下导致贫困的文化原因。
三、农村文化贫困的特征与机制
1、教育资源——农民文化贫困的起点与决定性力量
[关键词]:贫困 农村贫困 文化贫困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与难点所在。在九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一定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极端重要性”。而在“三农”问题中,农村贫困人口问题尤为关键。自1978年到2000年,中国的扶贫开发大致经过了体制改革推动扶贫阶段(1978-1985)、大规模开发式扶贫阶段(1986-1993)、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三个历史性阶段,扶贫工作取得了重大胜利,中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已由2.5亿人减少到300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