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体现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的

合集下载

浅谈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浅谈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浅谈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李爱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

教学活动必须紧紧围绕学生展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下面谈谈本人在课堂教学中就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所作的尝试。

一、营造和谐课堂,送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天地。

1、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基础。

课堂教学是教师思维与学生思维的双向交流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摈弃所谓“师道尊严”的陈腐观念,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平等、互动地参与课堂教学。

呈现在课堂上的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的学习场面,而不应是教师强制学生被动学习。

在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主观能动地进行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

2、用爱心召唤、感染学生,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催化剂。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给学生奉献一片爱心,生活中关心,学习上鼓励,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让学生时时刻刻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与爱护。

这样学生就会亲近老师,信任老师,乐于接受老师的指导,激发自己主体作用的发挥。

3、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探索者”。

只有学生对所学知识具有强烈的兴趣,学生才会全身心地关注它、探究它,学生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发挥。

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激发学习兴趣的途径有多种,比如,运用媒体技术,化学实验,化学中与日常生活有关的事实、现象等。

教师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就等于完成了教学任务的一半。

比如在“盐类的水解”这一节课的教学中,开始先提出问题:“碳酸钠溶液显酸性、碱性、还是中性?”大多数学生凭感觉回答显中性;抓住学生的这一错误认识,演示碳酸钠溶液使酚酞变红色的实验,使学生感到惊奇,充满了疑问。

这样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钻研教法,提高课堂教学技艺,促使主体作用的发挥。

英语课程标准学习心得总结

英语课程标准学习心得总结

英语课程标准学习心得总结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英语作为外语课程中的主要语种之一,其重要性日益突出。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英语课程标准学习心得总结,供你参考!英语课程标准学习心得总结篇1这个学期的英语期初培训学习了英语新课程标准(20xx年版),使我对新课改有了一定的认识。

新课程改革对于我们每一个老师都是一种挑战,也是一次难得的机会。

通过这次学习我有了以下几点认识,新课程理念标准认为,课程不是教材,教学也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或是“知识移植”的过程。

真正的教学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这种教学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的、尊重学生个性的、参与教学环境中的教学。

《英语课程标准(20xx年版)》的理念更先进,首次将英语课程的性质界定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

小学英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打基础,学习一门外语能够促进人的心智的发展。

语言学习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加强人格品质和道德情操的修养,它更符合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在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主体、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更注重了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更符合学习者语言学习的规律。

课标强调学习过程,注重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变教师为中心为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体验、实践、参与、探究和合作等方式,发现语言规律,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们一线英语教师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将会更明确我们所承担的任务和责任。

我们以往的英语教学中把“掌握语言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放在教学目的的首位,而新制定的课程标准要求把“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英语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放在首位。

同时,提倡教学中要以“口语交际”为主,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开口说英语,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和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常用的教学评价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教学评价方法有哪些?

常用的教学评价方法有哪些?1)绝对评价法绝对评价法是在被评价对象的集合以外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将评价对象与这一客观标准相比较,以判断其达到程度的评价方法。

绝对评价设定评价对象以外的客观标准,考察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可以促使学生有的放矢,主动学习,并根据评价结果及时发现差距,调整自我,具有明显的教育意义。

(2)相对评价法相对评价法是从评价对象集合中选取一个或若干个对象作为基准,将余者与基准做比较,排出名次、比较优劣的评价法。

相对评价法便于学生在相互比较中判断自己的位置,激发竞争意识。

(3)个体内差异评价法个体内差异评价是以评价对象自身状况为基准,对评价对象进行价值判断的评价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评价对象只与自身状况进行比较,包括自身现在成绩同过去成绩的比较,以及自身不同侧面的比较(如将学业测验结果与智能测验结果相比较,根据二者的相关程度确定学生的努力程度等)。

个体内差异评价法比较充分地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力图减轻评价对象的压力。

但是,它只是使评价对象与自身状况进行比较,既不是按照一定客观标准进行评价,亦无评价对象间的相互衡量,容易导致信度降低,学生自我满足,因此常与绝对评价、相对评价结合使用。

答案二:评价原则:最佳答案教学评价在教学中是很关键的,这对学生有很大的启发一、评价方式要多样学生的学习结果具有确定性的一面,也存在着不确定的一面。

对前者可主要采用定量评价,对后者可主要采用定性评价,如采用描述性评语来反映学生的参与程度、交流的主动性、所提出方法的新颖性和创造性等。

定性评价是对定量评价的反思与革新,但从根本上讲,定性评价应该内在地包含定量评价。

而作为一种新的评价模式,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上,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定性评价更能逼真地反映教育现象。

因此,在评价方式上,要彻底改变以前由学期考试“一锤定音”的评价方式,将评价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的环节中,将书面考试成绩、开放性考试成绩以及学生的日常学习表现、家长的评价、同学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结合起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使教学与评价真正溶为一体,真正做到在评价中学习,在学习中评价,促进教与学的协同发展。

电大汉语言文学论文优秀范文

电大汉语言文学论文优秀范文

电大汉语言文学论文优秀范文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传统文化和大学文化的双重载体,承担着提高学生文化内涵以更好应对多元文化冲击的重任。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电大汉语言文学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电大汉语言文学论文篇1论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摘要: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想在理念和目标后现代教育有着太多的相同点,无限度地放大了人们的视野,给人们的思想也带来了一次新的革命。

而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也在这次浪潮中进行了一场革命,对后现代教育思想并不可以完全地用在现代教育的基础上,也不能把未成形的思想与孕育的温床一起全盘抛弃。

借鉴后现代教学思想,对于推进我国高校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有着一种革命的意义值得我们深思。

为此本文对后现代教育思想下的汉语言文学教学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后现代教育;合作计划;汉语言文学一、后现代教学的主要理念阐释1.人人平等,去除中心。

以课程和教师作用为出发点去考虑,后现代教学大力提出“去中心”的平等教学模式。

这里所说的“去中心”就是不赞成一学科知识、教师为中心,反对教师权威、教学控制,并赞成教学中师生的平等互动关系。

美国课程与教学研究专家小威廉姆·E·多尔认为,在教师与学生的反思性建立的过程中,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并不要体现出自己的权威性,并且,教师要求学生与教师一起进行研究,并在探究过程中共同创造知识,发现新的自己。

多尔提到: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可否认的是一个领导者,但仅仅是作为平等成员关系中的领导者,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并不等于无视了教师的作用,而是将教师的作用从新整理,从外在与学生的情境转向与情境的共存,权威也随之进入其中,教师应该做到自己是情境设计的领导者,而不是学生课堂的专制者。

法国哲学家利奥塔作为后现代主义大师从现代科学技术,值得一提的更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上,对教师作用所发生的重要变化进行认真探讨,并在专著中强调“现在,所谓的传播媒介并不完全是在一群沉默的学生面前讲道理,由助教回答制定的问题,并协助探讨实习作业”,学术知识已可以演变成电脑语言,传统教师的作用将被电脑记忆库所取代,教师的教学也将委托给链接“传统记忆库”与电脑记忆库的机器,并且学生在终端机前可以随意取用,但是,利奥塔又指出,“传统的教学法没有完全失势,学生仍然必须从教师处学习一些东西,不是学内容,而是学习终端机学习的方法”。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一)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通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以及学生独立阅读书面语言为主的教学方法。

由于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它在教学过程中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认识媒体。

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信息传递大量的是靠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来实现的。

而且对学生来说,语言的锻炼与发展也是培养思维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所以,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是教学中被广泛应用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

(一)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

从教师教的角度看,它是一种传授的方法;从学生学的角度讲,它是一种接受性的学习方法。

运用讲授法,教师可以通过合乎逻辑的分析、论证,生动形象的描绘、陈述,启发诱导性的设疑、解疑,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为全面系统的知识,并把知识教学、思想教育和发展智力三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使之融为一体,相互促进。

讲授法一直是教学史上最主要的教学方法。

虽然后来许多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被引人教学领域,出现了演示法、实验法等,但这些方法手段都不能不和讲授法相结合,并由讲授法起主导作用。

因此,无论过去还是当前,讲授法都应是学校教学中既经济又可靠,而且最为常用的一种有效方法。

然而,由于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恰当地运用讲授法,形成了满堂灌的僵死局面;也由于有些人从理论上错误地认为学生接受教师的讲授必然是机械被动的学习,所以,在目前教学方法改革中,有些人把教学效果不佳、教学质量不高归罪于讲授法,认为它是注入式教学的代表而备加攻击、否定和排斥。

这种不加分析地全盘否定讲授法的错误倾向与观点,必然会给教学实践带来很大危害。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讲授法又可以表现为讲述、讲解、讲读、讲演等不同的形式。

这些形式又各有自己的特点。

讲述,是以叙述或描述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

讲解,是教师向学生说明、解释和论证科学概念、原理、公式、定理的方法。

教学过程中是如何体现从教师的

教学过程中是如何体现从教师的

教学过程中是如何体现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1、从“教师的教为主”到“以学生的学为主”,我觉得要求我们教师要确立三种意识(1)学生是发展、成长中的人,需要引导、提升;但也有潜能,要开发。

让全体学生去追求那种十全十的“圣人”模式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

允许这样那样的中缺点存在。

因为学校教育是一个过程,是他成为社会人的万里长征的一个小队,人是处在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发展又具有非同步性。

传统教育在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计划指导下,用一个统一模型铸就出千篇一律的产品。

要爱护学生的个性,同时,学生间的差异也是一种可供开发利用的资源。

教学中,具体的教师可以设立几个学习小组,分别设立组长,让成绩较好的学生来教学习较差的学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让不同的学生学到不同层次的数学,随着学生的成长,我们也要随着他们的生活环境,来改变我们的教学方法,不再一味的用同一种方法,使学生真正的学到有用的数学。

教师要全面关注人的发展,不仅要关注在现实情况下在认知领域达到的水准,而且更要关注对他们的未来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素质和能力,如学习兴趣、探索精神、合作态度、感受和欣赏能力、科学的态度和思维品质等。

(2)学生是学校、课堂、学习的主人。

基础教育必须要营造一个让火把点燃、点亮,有利创新思维发展的环境,使火把在良好的环境中星火燎原。

更新观念就是要明确:教学就是要使学生获得必要的基础性学力,拓展性学力,创造性学力,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教学就是要培育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要从思想上确认和在教学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我们的具体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来替老师完成一些问题的解答过程,让他们有一种动手操作的冲动,让学生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3)学生的发展只能在学生的有意义的实践中才能实现。

教育作为一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其能力是有限的,无论是最聪明的教学法还是最愚蠢的教学法,学习,归根结底是自学。

结合一节课堂教学实例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体现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

结合一节课堂教学实例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体现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

结合一节课堂教学实例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体现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的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老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而服务。

老师们的一切课堂教学活动应紧紧围绕着学生的“学”。

教师必须转变一个观念,充分相信学生能力,给他们学习的主动权,选择学生喜欢的活动方式进行教学,其价值在于让学生体验到强烈的现实感、生活感和自我实现的自信与肯定,有效的促进学生积极情感和正确态度的形成与发展。

学生自身是最可利用资源,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领者,协助者、促进者、激励者、评价者,总之教师是帮助学生学习的。

那么在课堂上如何把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呢?下面我就结合我上的一堂课来谈谈教案:圆锥的体积一、旧知铺垫1、说说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板书:圆柱体积=底面积*高2、算一算。

计算下列圆柱体积。

二、探索新知1、揭示课题(1)猜一猜,今天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什么新知识?板书:圆锥的体积(2)师:要探究圆锥的体积计算方法,你想提什么问题?2、实验活动。

师:要研究圆锥的体积需转化成已学过的物体体积来计算,你认为转化成哪一种物体最合适?学生不难想到是圆柱。

(1)出示教具:圆锥、圆柱实物容器(其中有一个圆柱和圆锥是等底等高)问:应该选哪个圆柱做实验呢?为什么?这对圆锥、圆柱有什么关系?通过比较,使学生明确这对圆锥、圆柱是等底等高的。

(2)教师示范用空圆锥装满沙往空圆柱里倒,让学生观察看看倒了几次才能倒满圆柱。

问: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发现:圆柱的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或圆锥体积是圆柱体积的1/3(3)学生动手操作(可以另取一对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1、先检验是否等底等高。

2、利用沙子进行实验活动。

浅谈新课改下语文课堂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浅谈新课改下语文课堂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浅谈新课改下语文课堂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者:刘宏霞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21年第07期一、教师要更新理念,转变角色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

”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在课堂教学中,不管学生是否爱听,是否听得懂,只顾从头到尾像完成任务一样串讲下来,不顾实际地讲课效果,这种“填鸭式”教学并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教师必须从过去以培养国家的高级人才服务为主的教育转向以提高国民素质为主的教育,要改变自己的传统理念,随时更新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教师应及时适应课堂中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满足学生学习的基本心理需要,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真正落实好新基础教育的“四个还给”:(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2)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3)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的挑战;(4)把精神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引导学生一边听一边想,由教师的讲解引起学生的联想、推理、判断,且讲解要使人深思,引人入胜,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主动学习,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生的发展是有一定规律的,为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能够自觉主动参与学习,就需要全面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并依据学生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而适时制定合理的教学对策。

比如学生在小学阶段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置悬念,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自主探究,以便获得广泛的知识。

三、建立师生间的平等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思想,实行教学民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因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学活动的进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逐渐形成自我意识,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尽量创造平等、民主、轻松的教学氛围。

论文模板参考: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论文模板参考: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与学方式的转变

论文模板参考: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与学方式的转变2022年4月21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及义务教育各学习领域16门课程标准(2022年版),2022年9月在全国范围内实施。

新课程最大的亮点是提出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在以核心素养为理念的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要实现“四个变革”:变革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变革教学过程,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变革教学方式,把知识学习与学科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变革教学评价,以评价优化教育生态,促进学生学习。

所以,核心素养下的新教学有“四个特点”:教学目标上,强调从知识本位走向核心素养本位,确立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学与教的关系上,强调从以教为主走向以学为主,建立学习中心课堂,实现以学为本,因学论教;学习方式和路径上,从凸显“听讲”到强调学科实践,构建实践型育人方式;知识内容上,强调从知识点教学走向大概念教学,立足知识统整,推进大单元、大主题教学。

结合《长治市教育局关于新时代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新课标背景下的课堂我们如何深化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呢?一、转变“教”的方式,实现“教师主导”倡导启发式,注重因材施教,是我国千百年来的优秀教学传统。

在课堂教学中,教与学是一体两面,没有教师真正的教,就没有学生真正的学,没有教师高水平的教,就没有学生高水平的学,学离不开教。

肯定地说,新时代的学本课堂更加强调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课堂上聚焦“目标导航,问题导学,路径导引,评价导向”,进一步落实“目标、问题、评价、支架、方法、环境”六个指导要素。

(一)明确学习目标优化教学目标,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基础,是教师指导作用的首要体现。

教师要依托课标、学情和教学内容确立课堂教学目标和学习目标:一是落实素养目标,体现新课标提出的必备知识、关键能力、核心价值的培养目标;二是精炼“三级目标”,即基础性目标、拓展性目标、挑战性目标,把课程目标变成课堂目标。

初中地理课堂多向互动教学模式的研究

初中地理课堂多向互动教学模式的研究

初中地理课堂多向互动教学模式的研究摘要:初中地理教学是实行素质教育的方法之一,初中地理知识庞杂,对学生要求能力较高,仅靠传统的讲授模式已经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为了更有效地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教学行为,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有效实施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13年以来,我们学校进行“多向—互动”课堂教学模式的试验,其基本理念是“变教为导,以导促学,学思结合,导学互动。

”关键词:互动教学高效课堂合理安排课堂效果“多向-互动”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益。

本文主要从如何提高“多向互动”的实效这方面对地理课堂“多向互动”教学模式进行一些探讨。

一、选题背景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不断地利用和改造着自然环境为社会服务,从而使得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愈发紧密,国家也不断地从各方面强调素质教育,愈发凸显了地理学科的重要性。

因此,从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开始,作为学生必学的一门基础课程,地理课堂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灌输的场所,其更为重要的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丰富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

二、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教师教与学生学在现代教育思想的冲击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1]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改变单一交流的方式。

[2]学习方式由其他动态学习转向自主学习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向主动学习转变。

以互动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3]。

现代教育是开放式教育,它突出表现在教与学的交流、互动、师生双方的互动、相互交流、互补、互补。

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想彼此之间的感情、观点、观念,乃至与教校长实现共同发展。

[4]合作意识与能力 ,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获知,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的“合作学习”学习方式是解决学生学习地理现状的理想途径。

学习教学技能心得体会(精选10篇)

学习教学技能心得体会(精选10篇)

学习教学技能心得体会(精选10篇)学习教学技能心得体会1关于“讲授”一节,为我们详细介绍了讲授方法,让人感受最深的是——懂、透、化。

首先是“懂”。

就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内容,基本概念,以及每字每句都清楚。

其次是“透”。

就对教材不仅要懂得,而且要很熟悉,能够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这就要求对教材进行精读细钻。

最后是“化”。

就是教师的思想感情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化在一起,这如同蜜蜂酿蜜一样,是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

到了“化”的境界,整个教材内容已经了然在胸,变成了有机整体。

总之,钻研教材要做到既能钻进去,又能走出来。

钻进去,就是要领会教材的精华,全面、准确地掌握教材的知识内容;走出来,就是要全面审视、整体把握,做到讲课时能够深入浅出,左右逢源,灵活运用。

这三个字的钻研如果我们能努力做到,那一定是非常理想,非常愉悦的境界,会让我们有一种成就感。

作为一一名任课教师,我们或许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每当上完一节好课,会让你有意犹未尽之感,全身都会感到舒爽之至。

而往往公开课更容易达到这样的境界。

想想为什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无形中做到了“懂”、“透”、“化”。

总之,我们在处理教材上真正做到“懂”、“透”、“化”,真正做到“钻进去,走出来”,就会达到创设教材研究的理想境界。

学习教学技能心得体会2作为语文老师,每当我们面对一段“风戏垂柳,湖波荡漾,花前月下、深谷幽涧,泉水叮咚、百鸟鸣啭,碧江晚霞、夏岭秋山……”文字的时候,我们何曾不想要尽其美,广其义,深其涵。

然而任凭磨破“嘴皮子”,可能也难把那种美、那种意境表达得淋漓尽致。

通过几天的课堂教学技能学习,我充分认识到:媒体教学弥补了这一遗憾,它赋予“言”更多的“文”,更丰富了学生对文字美的感悟,使语文课变得更丰富多彩。

一、恰当运用媒体,可以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刺激学生学习的最有力的因素。

传统教学主要是通过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凭借一本教材、一本教学参考书、一支粉笔、一张嘴,传授给学生。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心得体会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心得体会从小培养其良好的科学素养是非常必要的,通过科学课的学习逐步让学生领会科学的本质。

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心得体会篇一新课标用高度概括的语言,表述了科学课程的性质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基本理念是小学科学课程改革总的思想和原则。

它是现代科学、现代教育的新思想和新观念的反应,是课程标准其他部分的总纲。

全面认识和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就能从整体上把握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这对于学习、掌握、实施课程标准其它部分的内容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标准》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科学课程应具有开放性,科学课程的评价应能促进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基本理念。

通过学习我有以下几点感受;一、从“以教师教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学为中心”。

叶圣陶说过,他并不称赞某老师讲课时有怎样的最高艺术,“最要紧的是看学生,而不是光看老师讲课。

”一堂课究竟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

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地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渐渐丧失。

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是不利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的。

比如常见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常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丧失了学习的积极性。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教学观念上来看,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于是就包办代替,结果适得其反。

用现代教育思想来看,不仅要看“教”,而且要看“学”。

而且要从学生如何学这个基点上来看教师怎样教二、从“以教师讲授为中心”转向“以探究为核心”。

小学科学新课标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以探究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

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质,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

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以探究为基础,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习惯,是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一种手段,是以从培养学生科学习惯出发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

论新课标背景下中学语文教育的四个转向

论新课标背景下中学语文教育的四个转向

论新课标背景下中学语文教育的四个转向作者:丁勇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20年第09期《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版)》是中学语文教育的总纲和指南,新标准自颁布以来,引发新一轮以课程与教材为中心的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既给中学语文教育带来了勃勃生机,也带来了严峻挑战和历史良机。

要在生动活泼的语文教育实践中深入践行新课程标准,中学语文教育就必须切实加强四个转向。

一、由知识传授向多元目标的转向,注重人文熏陶《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清楚地规定了中学语文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它的突出特点是语文教育目标的多元化,即从以往过于注重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转变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尤其强调以文化人的人文熏陶。

语文教育的多重目标,体现出鲜明的阶段性和梯度性。

具体看来,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层级,即工具阶段、输入阶段、输出阶段、创新阶段。

工具阶段是基础阶段,包括拼音教学、识字写字、词汇教学等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这些教学内容也是后续阶段语文学习的基础和起点,重要的辅助工具。

输入阶段是发展阶段,主要通过阅读、听辩、感知等手段积累语文素材,丰富母语语感,提升语文整体领悟能力。

输出阶段是提高阶段,“动得了嘴皮子”“耍得了筆杆子”,可以通过口语表达和书面写作,用精确、干净、简练的语言符号,包括有声语言和书写系统,流畅传达自己的所思所想,阐述自己的观点主张。

创新阶段是升华阶段,通过整合前三个阶段的语文积累,养成精深的语文素养,生成创新的语文思维,能够“发人所未发”,达到圆融运用祖国语文的至臻之境。

当然,这四个阶段是交互影响,渐次提升的,既呈现正向的流动,又蕴藏逆向的反刍,不断涵养和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多元目标的践行实际上并不理想,原因有四。

第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取向这个三维目标本身逐步地从实在走向空灵,这就必然导致在目标落实的过程中,底层目标的实现难度较小,着力更大,成效显著,而上层目标的实现则手段不多,难度更高,收效不大。

教师一言堂已经过时了

教师一言堂已经过时了

教师一言堂已经过时了,因为学生不爱听,教学效果差。

怎么办?就是要转变自己的角色,把自己变成一个课堂的组织者,组织教学内容,明确学习任务,组织学生自学,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互帮互学互相启发。

让学生动起来总比让学生恹恹欲睡好,要相信有时候学生的思路和方法比教师的更接近学生,易于被学生接受,教师只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而不包办代替,只是点拨、补充。

总之一句话就是课堂上自己少讲而让学生学懂,就体现了学生的学结合一节课堂教学实例说明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体现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最好是结合小学四年级或现行教育体制下,教师教学的依据是沿用了几十年的学科教学大纲。

它不仅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大多数学科的教学大纲还规定了具体的教学顺序及各部分内容所占的课时数,教师使用教学大纲时,主要关心的是知识点、课时数的变化,及在规定的时间内能否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教学目标。

为此,教学过程的主动权既不在教师,也不在学生。

不仅学生没有选择的空间,教师本身对教学内容也没有选择权,只有被动、忠实地执行教学大纲,学生只能被动接受。

新课程的课程标准关心的是课程目标、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及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在使用课程标准的过程中,主要关注是如何利用各门学科所特有的优势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学科教育的本位不在学科而在教育。

这就需要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活动方式,教师的活动不再是依据固有模式“灌输”现成知识,而要应对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不断推出有创意、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

这就需要师生之间互相沟通、交流,教师要以平等的心态看待学生。

而且,课程标准重视对某一学段学生所应达到的基本标准,同时对实施过程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而对实现目标的手段与过程,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不做硬性规定。

这就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体现并满足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创造了比较好的环境,更体现了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的新理念。

高中语文老师个人教学反思总结(3篇)

高中语文老师个人教学反思总结(3篇)

高中语文老师个人教学反思总结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素质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历史的使命。

我作为一名语文学科教育工作者,深知身上所担负的重任,因而在实际工作中,用心更新教育理念。

改革教育方法,不断地进行探讨、研究、实践、反思。

下面,我就从几个方面谈谈自己在教学工作中的一些实践和反思。

一、贯彻以学为主的基本思想就是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

比如,在教学课文之前,我经常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我制定的学习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作业也可自主确定。

这样。

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还参与了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能够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二、发挥教师、学生两个主体的用心性和创造性从新课程的角度来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而不只是被动的执行者。

因此,教师、学生都是语文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主体,也只有在这个好处上,教学相长才真正成为可能。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发挥出自身的用心性和创造性,更要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参与者,成为问题的发现者和解决者。

具体问题,我并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提示他们回去以后查找相关的资料,这样,学生透过提出疑问、自行释疑,既深入理解了课文,又丰富了课外知识。

由此,我就启发学生:文选资料固然重要,但也有其局限性,需要超多的课外阅读来充实、完善,健全中学语文知识结构是课内课外等综合因素建构而成的。

三、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重点,营造亮点突出重点,就是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的轻重主次,在整体感知上对课文重点进行局部的深入探究或知识的迁移,最后再归结到整体上来,深化对文章的认识。

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就应是疑问的聚焦点,思维的交汇点,教学的创新点。

学新课文时,我先让学生预习课文,再让他们透过分组讨论,进行评价,看哪一组同学表演得最为恰切,最贴合文章要表现的思想。

教学中如何体现“以生为本”

教学中如何体现“以生为本”

教学中如何体现“以生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指教育要从学生的发展出发,使学生获得全面、主动、有个性的可持续发展。

注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

在当今中国的改革与发展中,“以生为本”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

第一,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观,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提高其学习效率。

现在,一些学生厌学、逃学,根本原因是我们的教学活动不是从学生的需求、爱好出发,而是从家长和他人的需求出发。

这种违背学生本意的教学活动当然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这不仅泯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伤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引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二,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观,有利于减轻教师的负担。

“以生为本”的教学观:教学就是学生在老师组织引导下的自主学习。

生本课堂是区别于考本,本本,师本的,是区别于短期行为的,分数的课堂,是人的发展课堂。

在教学组织上,生本教育鼓励先学,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直至不教而教。

那么,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该如何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观呢?一、想学生所之想做老师的肯定都听学生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心里烦”。

听到这句话,许多人都会脱口而出: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好好学习,你烦什么烦?其实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说,正是因为“吃饱了,喝足了”,才会有更高级的需求。

所以教学要以学生的兴趣、意志、情感、知识、能力、创造性等为出发点,教什么和怎么教都要适应学生的发展需要。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

把学生的发展情况尤其是学生个性和创造力的培养,作为评价教学的重点。

二、急学生之所急教育的目标是为了人自身的更为全面的发展和生活更加美好而进行的,但过于激烈的升学竞争已经使教育活动越来越背离教育的目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教育异化现象。

“其实一个人想要生活得更好,只要获得几种能力就行。

一是自然能力(是指人健康活着的能力);二是技术能力;三是知识能力;四是与社会和人打交道的能力;五是人的生理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教法”应与“学法”同步

“教法”应与“学法”同步

“教法”应与“学法”同步教学过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互动过程,这就决定了教与学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教法和学法是这个统一整体的两个方面,教法对学法有指导性,学法对教法有依赖性,教法和学法之间还有互补性,它们相辅相成,辩证地统一在同一教学过程中,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忽略了教与学之间的这些相依关系,或是只注重教法研究,而忽略学法指导; 或是只要求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而教学方法还是老一套,这样,教法与学法不协调、不统一,便会出现教不得法、学不得法的现象,使学生的智力潜能被压抑,教育教学质量难以提高。

因此,研究教法与学法同步协调发展势在必行,下面,将从以下几方面对此做一些探讨。

一、教育目的与学习目的同步教师为什么教? 学生为什么学? 教育目的与学习目的的统一是教法与学法同步的前提.从素质教育出发,教育的目的是,教人以聪明,授人以才智,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有敏锐的洞察力,思维敏捷,善于抽象和概括; 对问题的态度,事实求是,认真细致,执着追求,锲而不舍; 对问题的处理,善于想象和联想,富于幻想和创造,并能有条有理地独立解决.使学生具备当代社会中每一个公民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建设和进一步学习研究所必需的知识、思维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

心理学认为,在一定的社会实践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社会性需要,是人类特有的需要,在人的理念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由此我们要用正确的教育目的作引导,结合教材内容,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认识到一切自然学科是基础,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必修学科,是锻炼培养人的能力的学科.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面对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做基础,就很难接受和学习其他知识,适应未来的工作需要.以此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渴望,使他们感受到需要学习,直至发展到有目的地刻苦学习。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从“为了获得一个好的考试分数而教或学”,端正到“因为知识有很大的用处而努力教或学”上来,把教育目的与学习目的自始至终统一起来,师生为共同的目标———强国富民而教与学。

教学思想教学理念

教学思想教学理念

教学思想教学理念(一)教学思想1、教学理念(1)教学观.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教学不仅要重结论,更要重过程.重视教学的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得新知识的体验。

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

教学由以学科为本位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位.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

每一位学生都是生动活泼的人、发展的人、有尊严的人.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2)学生观。

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是可以积极成长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

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学生是独特的人。

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要还学生完整的生活世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给予学生全面展现个性力量的时间和空间。

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珍视学生的独特性和培养具有独特个性的人,要尊重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完全、自由的发展.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要把孩子看做孩子”。

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教师不但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且,连自己的知识也是不能强加给学生的。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读书,只能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他们自己明白事理。

说课概述

说课概述

说课概述来源:云南培训认证网【考试就上考试大,大小考试都不怕】 2010年8月23日小编提示:“说课”是指说课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其他教师或教研人员述说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

说课,是我国教学改革中涌现的进行教学研究的有效形式,最初是1987年由河南省新乡市红旗区教研室推出的。

当时主要是指授课教师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讲述自己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听众评说,确定改进意见,再由教师修改、完善教学设计。

实践证明,说课活动有效地调动了教师投身教学改革、学习教育理论、钻研课堂教学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师素质,培养造就研究型、学者型青年教师的最好途径之一。

一、说课的本质(一)说课的含义“说课”是指说课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其他教师或教研人员述说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

是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后向听课的教师讲述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然后由说者和听者共同讨论和评议,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说课既可以是针对具体课题的,也可以是针对一个观点或一个问题的。

所以说,说课就是教师针对某一观点、问题或具体课题,口头表述其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的过程。

说课由述课与评课两大环节组成,述是评的基础,评是述的提高。

习惯上,人们常把述课环节直接称之为说课,此时“说课”这个词就具有双重含义,它既是“说课.活动”的简称,又是说课活动的第一个环节。

(二)说课的特点1.说理性备课,可以从教案看出“怎样教”;上课,可以从课堂教学看出“怎样教”。

而说课不仅要说出“怎样教”,还要说清“为什么这样教”,要让听者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这是说课区别于备课、上课,形成说理|生的主要原因。

说课要求教师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分别阐述,而且特别强调说出每一部分内容的为什么,即运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去阐明道理。

以学习为中心中国基础教育课堂的基本教学逻辑

以学习为中心中国基础教育课堂的基本教学逻辑

以学习为中心中国基础教育课堂的基本教学逻辑一、本文概述《以学习为中心:中国基础教育课堂的基本教学逻辑》这篇文章旨在探讨中国基础教育课堂的核心教学逻辑,特别是如何以学生为中心,构建高效、有深度的教学环境。

本文将概述中国基础教育课堂的基本特点,分析当前教育改革的趋势,以及探讨如何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文章还将关注教师在这一过程中的角色转变,以及如何通过有效的课堂管理,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有机结合。

通过深入剖析中国基础教育课堂的教学逻辑,本文旨在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启示,推动基础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中国基础教育课堂现状分析中国基础教育课堂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经历了显著的变化,逐渐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向更加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和学习过程的教学模式。

目前的中国基础教育课堂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虽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逐渐普及,但在实际操作中,许多教师仍然难以完全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并不理想。

这主要体现在课堂互动不足,学生参与度不高,以及评价方式单一等方面。

课堂教学资源的不均衡也是一个显著问题。

一些地区的学校由于资金、师资等条件的限制,难以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同时,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也导致了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不平等发展。

应试教育的倾向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基础教育课堂。

虽然教育部门一直在推动素质教育,但在实际操作中,考试分数仍然是评价学生和学校的主要标准。

这导致一些学校和教师过于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忽视了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缺乏创新性和灵活性。

他们往往只关注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限制了他们的未来发展潜力。

中国基础教育课堂在发展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

为了更好地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我们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基础教育课堂的教学逻辑和教学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教学过程中是如何体现从教师的“教”转向学
生的“学”的
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是教学任务的执行者,是知识的化身,是名副其实的课堂权威和课程实施的工具,课堂上要么是“教师讲学生听”,要么就是“教师问学生答”。

教师高高在上唱独角戏,以自己的教为主,对学生的潜力估计不足,包办代替多,占用了学生大量宝贵的自学自议、尝试实践的机会和时间,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整体发展。

而《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强调课堂教学要从关注教师的教转为关注学生的学,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有亲身感受和体验。

正如布鲁纳所说:“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那么在课堂上如何把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呢?下面我就结合我上的一堂课的一个片段来说说我是怎么处理的。

教案《植树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明确课题。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①师:大家知道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吗?(植树节)
师:你参加过植树活动吗,你知道植树有什么作用?
②师:植树不仅能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而且植树中还有很多数学问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

(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设计意图: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实践。

]
2、课件出示例题
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

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树苗?
①读题,从题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有什么问题?
②理解题意:“一边”和“两端要栽”是什么意思。

指名说一说,然后用实物演示:指一指哪里是这根小棒的两端?(说明:如果把这根小棒看作是这条小路,在这条小路的两端
.......都要种树。


.......要种树就是在这条小路的两头
③算一算,一共需要多少棵树?
④学生板书反馈答案。

(可能出现以下几种)
(1) 100÷5=20(棵)
(2) 100÷5=20 20+2=22(棵)
(3) 100÷5=20 20+1=21(棵)
师:出现了以上答案,而且每种答案都有不少的支持者,到底哪种答案是正确的呢?我们来尝试动手操作验证哪个答案是正确的。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1、同桌合作动手摆一摆或者画线段图解决植树问题。

①同桌合作,用一根长的小棒表示小路的一边,用短的小棒表示树木,摆一摆分析解决植树问题;或者在练习本画线段图分析解决植树问题。

②汇报,投影学生的操作结果。

③列式: 100÷5=20 20+1=21(棵)
2、课件演示: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两端要栽、全长、间距、间隔数和植树棵数(间隔点)的含义。

①师:全长是多少米?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多少米?第一棵树和最后一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有几棵树(间隔点)?两端要栽树时,包括头尾两棵树吗?
②引导学生探究,发现规律:间隔数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
100÷5=20(段)
板书:全长÷间距=间隔数
[设计意图:从植树问题中抽象出数学知识的模型,及时利用线段图上将全长、间距与间隔数加以分析,为解决多样化的类似植树问题奠定基础。

另外,通过解决“在全长100
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

一共需要栽多少棵树苗?”的问题,让学生尝试运用所获得的数学知识,体验数学思想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3、观察课件演示(逐个显示),并填表,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探索间隔数与间隔点(棵
①引导学生说出表格中所填的数据,明确:间隔数与间隔点(棵数)之间的关系。

②组织四人合作交流,发现规律。

③完成填空后并板书。

板书:棵数 = 间隔数+( 1 )棵数-( 1 )=间隔数
4、小结规律:通过上面的例子,你还发现了什么规律?
在两端要栽树的情况下,栽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

5、验证:例1中哪个答案是正确的呢?(生:第三个)
师:要求一共需要多少棵树?必须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生:先求间隔数,再求棵数。

6、师生共同总结规律和方法:
①你们真棒,发现了植树问题中非常重要的规律,那就是:
全长÷间距=间隔数
两端要栽的情况下有:棵数 = 间隔数+( 1 )
②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在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锯木头问题等等,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当遇到这类问题时,我们可以用画线段图或者示意图的方式来帮助思考分析,发现规律,然后应用找到的规律来解决问题,掌握好的解题策略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放手让学生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既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教学形式上,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有机结合,课堂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块属于自己思维的开拓区域。

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自由发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两端要栽:棵数=间隔数+1”,体现了教学方法的开放性。


在这一个片段中,我作为一个教师没有扮演权威人士和指挥者,而是让学生在平等、尊重。

信任、理解宽容的氛围中受到激励和鼓舞,得到引导走出误区。

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其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又能引起其他同学进行反思,激活了全体学生的思维。

体现了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角色。

课堂上学生随时出现错误,是正常现象。

然而有的教师纠缠不清浪费时间,于是不让学生说到底,就立即请别的学生说,似乎学生对答如流,才显示出其教学基本功过硬;还有的怕学生说多了打乱正常教学秩序,学生一说完,老师就忙不迭地予以纠正;也有对学生的回答干脆不置可否的。

然而,“失败乃成功之母,错误时正确的先导”,任何一位学生的回答,都能说明两点:一说明他参与了学习过程,二说明他正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问题。

这两点正是《标准》所提倡的学习方式。

因此,教师应容许学生出错、走弯路,对于学生在课堂上随时出现的错误,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及他们的思维发展需求,及时分析原因,引导其走出思维的误区。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数学学习的主人,享有学习的自主权,拥有课堂的主动权和占有活动的民主权。

因此,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扮演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一重要角色,从管理者变成组织者,从控制者变成合作者,从仲裁者变成引导者,从教书匠变成研究者,真正从教师的“教”转为学
生的“学”。

树立“以学生的学为主,”的教学新理念,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人人都能成功为理念,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及专业技能,与课程改革共同成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