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教”与“学”是教育的两个基本要素,“教”、“学”之间的关系问题是教育的基本问题之一。
对教与学的规律做出的正确理论诠释,必将给教学实际工作以巨大的指导作用。
规律固然重要,但揭示规律发现的过程同样重要,它为说明规律的真理性提供了历史依据。
本文拟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兴起的对于教学规律的新认识进行追述,意在做到古为今用,为当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理念辅以历史上的借鉴。
一、教与学的分离:两个极端(一)以“教”为中心自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开始,强调“因材施教”,极为重视教师对学生“教”。
由此为后世的教学奠定了基调――学生是知识的被动的受体,教师既处于主体地位,又发挥主导作用。
在其后的旧式私塾及兴办新式学堂之初,一直沿袭这一模式,只重视教师的讲授,学生的记诵,教师的注意中心在教而不在学,所有的认识上的偏差,最终导致教与学的分离,表现为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如此无视教、学两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关系,牢牢抓住一个“教”字不放,影响了教育两要素整体功能的发挥。
(二)以“学”为中心五四运动后,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孟禄、克伯屈等先后来华宣传他们的“儿童中心主义”、“儿童兴趣主义”和“在做中学”等一系列新教育观点,同时国内一些积极谋求教育改革的激进人士,在全盘西化思想的支配下,把欧美的教育做法不假思索地移植到语文教学中来。
这样,在小学盛行“设计教学法”,取消固定的课堂教学,取消固定的教科书,只为儿童创设一种“生活情境”或“工作情境”,再根据儿童在特定情境中的需要来选择教材;在中学,实行“道尔顿制”成为一种“时髦”,把教室一律改为“作业室”,教师把教学内容一律制成分阶段,分专题的作业,学生在作业室里自动完成各种作业,教师只是完全被动为作业服务,“学”变成了教学的中心。
(三)对两个极端的检讨袁振国先生在《当代教育学》中把“教学”解释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此可谓当代“教”与“学”理解的通说。
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如何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是当前教改的关键问题之一。
少教多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合一、教学相长是时下通行的几种说法。
如果想达到教学的理想效果,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思考。
少教多学“少教多学”的意思很简单,即教师少教点知识,让学生自己多学点知识;教师教学时间少点,学生自学时间多点。
具体说,“少教”,就是教师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不要事事全包,教也要教在关键处,使学生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而学生通过一定努力自己能理解、掌握的知识要尽量不教、少教;“多学”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去发现、探究,从而学会学习。
第一,从理论上看,不教或少教是明智选择。
人本主义强调,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知识,而是要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手段,由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知识不是教师传授的,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关键是学生要主动建构。
第二,从实践上看,不教或少教有可能效果更好。
1991年,山东高密四中扩班,因种种原因,新扩出的两个高一班暂时没有语文老师。
学生没办法只能自修近一个学期。
大家都捏了一把汗,担心这个班的成绩差得太多了。
谁知道,期末考试成绩却让大家大跌眼镜——这两个没上语文课的班级不仅基础知识部分不比平行班差,而且阅读和作文的成绩还比平行班好。
怎样才能做到少教多学呢?第一,保证给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
第二,给予学生自学的权力与自由。
第三,教给学生自学方法。
为什么老师不教或少教这么难?一个是老师有责任心,讲了心里就踏实了,不讲心里不踏实,意思是,反正讲过了,讲了还不止一遍,尽心尽力了,学生不会是学生的事;一个老师有担心,不讲或少讲,校长会说,家长会说,会指责老师不负责任。
其实说到底是胆量不够,所以说不讲需要很大的勇气。
换句话也可以说,敢讲课不算本事,敢不讲课才算本事。
先学后教所谓“先学”,不是学生漫无目的地学,而是在教师简明扼要地进行学前指导后,学生带着问题在规定时间内自学相关内容。
论教育中教与学的关系
论教育中教与学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中最重要的两个问题。
教和学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二者之间既相互依赖、又互相制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而学习的目的是获得知识。
教与学的关系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一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二是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学习活动的关系。
前者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后者是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它包括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师的教学设计是指教师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
一、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的特点1.从性质上看,教师的教学设计是在对课程标准、学科教材和学生情况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制定的,它具有指导性和计划性等特点;而学生学习活动则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的实践活动。
因此,学生学习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应与课程标准要求相一致。
同时,学生学习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不是简单地为了应付考试。
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兴趣爱好等因素,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同时,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性。
2.从内容上看,教师的教学设计主要是针对教学目标设计的课堂教学程序和具体方法等教学方案及其实施步骤和方法等;而学生学习活动则包括课前预习准备(如阅读课本)、课堂听讲(如老师讲解或自己看书)以及课后复习巩固等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评价等方面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如在小学低年级阶段,教师可采取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小玩具,激发学生的兴趣;在中学阶段,教师可采取问答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验等方式获得知识。
教与学的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这一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学生的学,是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
学生的学,制约着教师的教,教师的教,是教与学矛盾发展变化的外部原因,学生的学是这一矛盾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
教师的教,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
教与学的关系是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与学起积极促进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要辩证地看待它们的主次关系在经常发生着转化。
任何轻视、排斥、否认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说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都是有害无益的。
一、教与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教学通常由四个因素组成,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教学是由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形成对立统一的整体。
于是便形成了四种关系,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关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关系。
这四种关系,也就构成了教学过程中的四个矛盾。
在四个矛盾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其他则为次要矛盾。
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对其他矛盾起领导、决定、制约、支配的作用。
教学过程,其实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一个又一个的矛盾不断得到解决的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不过是师生关系的中介,是连接二者之间的纽带。
教学内容虽然关系到每个教师的教学工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也会因人而异,会带有主观的、个性化的色彩;但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统一性、稳定性和权威性,教师和学生自主选择的余地不大,在教学中不会起到关键和决定性的作用。
至于教学手段,更是受教师的常识和教学能力的制约,受教学内容的制约,在教学中,一般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
由此看来,抓住教与学这个矛盾,把它当作主要矛盾来解决,其他矛盾才有可能迎刃而解。
教与学的矛盾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再好的教学内容,再好的教学手段,都不会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促进的作用,甚至还会出现东施效颦的笑话。
再论教与学的关系
教 学 效 果 优 化 都 取 得 了 重 大 的成 绩 。 其
中 表 现 最 突 出 的 就 是 教 与 学 的关 系发 生 了 重 大 的转 变 。本 文 在 总 结 十 年 来 实 施 教 学 改 革 的基 础 上 .结 合 自 己 的语 文 教 学 实 践 , 注 教 与 学 有 机 结 合 , 重 学 生 关 注 在 学 习 中 主 体 地 位 的发 挥 ,从 学 生 是 学 习 的 主 体 、教 学 中 如 何 突 出 学 生 的 主 体 地位两方面进行探讨 。 教 与 学 的 关 系 是 教 学 论 中 要 解 决 的
化 发 展 .这 就 是 中 小 学 生 心 理 发 展 的 阶 段 性 和 连 续性 的辩 证 关 系 。 中 小 学 生 心 理 发 展 的 第 二 特 征 是 其 过程 具 有 加 速 期 和 关 键 期 。 简 单 地 说 : 3 岁、 和 1 7岁 3岁 的 心 理 发 展 的加 速 期 。 而 2 3岁 儿 童 是 学 习 口语 的关 键 期 ,— — 4 5岁
影 响 的 连 环 反应 。教 师 是 学 生 的 楷模 , 有 什 么 样 的 教 师 就 有 什 么 样 的学 生 。 在 整 个 教 学 活 动 中 , 师 的 理 想 、 念 、 值 教 观 价 取 向会 熏 陶 学 生 , 师 的言 谈 举 止 、 表 教 仪 态 度会影 响学 生 ,教师 的教 学策 略 、 方 法 、 施 会 直 接 影 响 教 学 效 果 。 些 都 会 措 这
讲 台 , 应 站 在 学 生 背 后 。他 们 从人 本 主 而 义 出 发 , 视 学 生 的需 要 、 度 、 感 及 重 态 情 动 机 系统 或 内部 机制 等 因 素 ,并 肯 定 这
些 内 部 的 变 化 才 能 引 起 学 习 行 为 的 变 化 , 因此 , 们 主 张 教 学 应 尽 力 排 除 包 括 他 教 师在 内 的 各 种 外 部 条 件 ,这 种 理 想 主
浅谈教与学的关系
浅谈教与学的关系一、教学过程中,只有把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才能打造高效课堂。
但目前由于一些教师误解了新课程理念的精髓,从而误导了课堂教学的走向,偏面强调一方面的思想和做法,完全违背了课堂“教与学”辩证统一教学思想。
例如,有些课只强调教师教,而忽视学生学,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变成了教师主宰一切,包办一切,课堂上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指挥棒下看看听听,并简单的动动手,动动口,而没有让学生真正的动脑,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完全被剥夺了,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窒息了课堂教学的活力,扼杀了学生思维。
有些课,又只过于强调学生学,而忽视教师的教,认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完全让学生在整个课堂中自导自演,把课堂变成了学生的表演课,而失去了教师应有启发引导互动的作用,教师成了观众,这种没有教师参与而只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最终只能在热闹的情景中失去方向而流于形式,无功而返,课堂毫无效益可言。
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时,不要忘记学生的主体作用,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定不能离开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发挥其主导作用针对“教师主导作用”含义理解的不同,教师在课堂中采取的教学方式也会不同,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也一定不同。
究竟教师主导作用的实质是什么?教师主导作用的实质在于引导启迪,在于教会学生学习。
课堂决不应该成为老师表演的舞台,而应该成为师生思想交流和知识交流的场所。
教学过程更不能单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从学科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自主发现的引导者,从教学活动的主宰者转化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具体来说:第一,引导者的作用。
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求知;使学生真正地学会从观察和分析事实出发,探求事物的真谛,把握知识的本质规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创造性工作的真实过程,领会归纳式的科学研究方法。
“教”和“学”之间的辩证关系(天山雪)
“教”和“学”之间的辩证关系(天⼭雪)教与学,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的学。
教指的是教师传授给学⽣知识、技能;学指的是学⽣通过⼀定的⽅法和途径获取知识和能⼒,使⾃⾝得到提⾼的过程。
教具有⽬的性、计划性、组织性,引导着学,⽽学具有主观能动性,⼜促进教,反过来作⽤于教,它推动教师的教,促进教的改变。
在教学过程中, 教与学⼆者的关系既不能概括为以教为中⼼, 也不是以学为中⼼, ⽽是教与学互相取长补短, 是辩证的统⼀。
教与学的辩证关系也体现在认知能⼒的阶段性转化,但⽆论是认知能⼒形成初期的以教为主体,还是认知能⼒成熟期的以学为主体,最终都转化为以促进学⽣的学为终极⽬标。
近段时间,我也通过学习,与语⽂组⽼师的探讨,对教研材料的认真阅读,对教和学的辩证关系有了⼀些感悟,下⾯,我就以先教后学和先学后教为例谈谈对⼆者关系的认识。
就语⽂学科来说,当⽂本类型不适合学⽣独⽴阅读时,当学⽣还不具备独⽴阅读教材和思考问题能⼒依然处于依靠教师的学习阶段时,必须先教后学,边教边学。
但是,先教并不是说⽼师把⾃⼰的知识全盘倒给学⽣,我讲、你听,这样很容易摧毁学⽣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甚⾄导致教师越教,学⽣越不会学、越不爱学。
先教要有所侧重,陶⾏知先⽣说:“我以为好的先⽣不是教书,不是教学⽣,乃是教学⽣学。
”所以,教师传授知识,不是停留在讲清楚知识上,⽽是在讲清知识的同时揭⽰出规律,把⽅法传授有机地渗透和融⼊知识的教学中,引导学⽣养成⽅法意识,培养锻炼学⽣的学习⽅法和能⼒。
⽐如语⽂课中的古诗⽂鉴赏,对学⽣来说难度较⼤,需要先教后学,⽽考试中不可能考课内的诗歌,所以⽼师在教的过程中必须向学⽣渗透⽅法意识,教学⽣知⼈论世,通过作者、题⽬、诗中意象,重点字词等有效信息鉴赏诗歌,这样学⽣在⾯对⼀篇新的诗歌时才知道如何下⼿。
由此可见,⽼师的先教通过锻炼慢慢就能转变成学⽣的独⽴学习能⼒,所以,先教后学的本质就是把教转化为学,把教师分析问题的能⼒转化为学⽣的独⽴思考能⼒。
以学定教的含义
以学定教的含义陶行知认为:从教学方法论角度看,教与学的关系可以归结为“事怎样学便怎样教”。
这种“为学而教”的“以学定教”关系至少包括如下三层含义:一、为满足学生学习做事的需要而教人是在社会生活中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生活是由各种事情构成的,事情都是人做出来的,做事需要人,而人要成功地做事就需要有做事的本领——实践智慧。
在这种意义上,对实践智慧的需求是人的根本需求。
所以,学生的根本需求是提升自己的实践智慧以便更好地适应和改造社会。
这一根本需求决定了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智慧,决定了教向学“转化”的目的和方向:转化是教学的关键,但转化并不是任意的,而是有目的和方向的。
转化的目的和方向在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智慧,而不在于别的:教师教书死“转化”为学生读书死,教师为升学而教“转化”为学生为升学而学,教师机械的做“转化”为学生机械地模仿,教师不读书“转化”为学生不读书,教的任意性“转化”为学的随意性,这些都不是真正的转化。
真正的转化应该以“事”为中心,通过“做”的教与学,转化为学生的做事能力以适应和改造社会。
能否顺利的完成这一转化过程,构成了教的根本任务,教师要立足于“转化”,努力“使学生学会实现个人的经验世界与社会共有的‘精神文化世界’的沟通和富有创造性的转换,逐渐完成个人精神世界对社会共有精神财富具有个性化和创生性的占有,充分发挥人类创造的文化、科学对学生‘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价值”。
“个性化占有和创生性占有”要求教师做好学生在“机械模仿”和“自主建构”之间的交互关系:在学习做事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机械模仿”向“自主建构”过渡,从“自主建构”向“机械模仿”过渡的问题。
二、教学生学做事陶行知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而不是三件事。
在事上教的是先生,在事上学的是学生。
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来说:做便是学。
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
教学做是统一的,教和学都以事为中心。
教与学的关系是什么
教与学的关系是什么
首先,教与学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的最基本的一种关系。
教与学各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其中教师是主导者,学生则是主动者。
其次,要回答,教与学相互影响与作用的规律有两个侧面,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即主导与主动的统一。
最后,还要回答,教师和教的活动起主导作用,教师的教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基础,学生的学是教师的教的出发点和归宿。
总之,教学活动就是在这种教与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情况下
不断进行的。
如何正确处理好教学中的教与学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好教学中的教与学关系在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应建立起有效的互动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要成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
因为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只有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反应才能产生积极作用。
教师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尊重学生,全方位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通过教师的“教”唤起学生的“学”,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一、教师思想观念转变,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突破口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往。
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感情、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达成共享、共进。
这是积极互动,是真正的“教学相长”。
这就要求教师要打破一人说了算的局面,除了相互之间的“尊师爱生”的道德关系外,更多的体现民主平等、积极互动,尊重学生的个性和自尊心,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氛围上是和谐的。
它的核心是师生的心理相容,心灵的互相接纳,形成师生至爱的真挚的情感关系。
由此就决定了教师在新型师生关系中的角色,不是领导,不是严父,不是法官,不是“上帝”,而应当是导师、朋友、助手和模范。
二、尊重与理解,是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一位教育家在论述教育的功能时说:“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尊重,首先是尊重学生自尊心,这是学生心中最敏感的角落。
因为自尊心是一个人要求得到别人的肯定、重视以及自我肯定的一种积极情感,是不断追求向上的内动力,也是生活的精神支柱。
只有尊重,学生才感到师生平等。
这是构建新型师生关系的前提。
理解是建立师生感情的基础,是积极行动的先导。
身为人师,教师首先要理解与尊重自己的教育对象,理解并尊重他们的追求、情感、兴趣、爱好与需要,永远记住自己的工作是因有学生存在而存在的,平等对待学生。
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我们知道,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是解决教学中各种关系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完成小学教学任务的关键性问题。
在教学中,人们习惯把“教”和“学”分开成两个独立的个体。
有些人的意念中,总觉得教师的责任就在一个“教”字上,在做备课上也是在思索着一个框架:“教什么——怎么教”。
其实,教学,是教学生学会学习,老师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完成自己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而学生从老师那里获得知识,获得学习技能,相互的关系也就成了一种授受关系。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要发挥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必须和学生学习的自觉能动性结合起来,把教师的“教”转化为“用不着教”,而学生的“学”也能从被动的学转化为“主动的学”。
教师的教也学生的学必须统一,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师的教要以促进学生的学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这是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陶行知先生就提出的。
可想而知,一堂课40分钟,老师拼命地在讲台上讲,而学生在台下不知所云,那么这堂课效果非常差。
同样的道理,学生怀有求知的欲望,而老师又不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那么效果也不显著。
在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中,要重视思维训练,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现在教改中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要以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来完成教学,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不仅要教给学生怎样思考的方法,而且要求学生能够用这样的思维方法去独立思考,老师要密切观察学生的言语及行动,要主意学生是怎么想问题的,又是如何去解决问题的,老师就好象一副老人的拐杖,只是帮助学生打下基础,让他们走的更稳,更快。
在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中,要注意讲解和提问相结合。
在讲解过程中,学生由不知变成知道,这与教师的讲解有绝大的关系。
所以,老师的讲解一定有针对性,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问题,同时讲解问题要由易到难,逐步深化。
教师在讲解问题时,要注重学生的心态,要多听学生的质疑。
例如:小学一年级数学中,老师讲“1+1=2”时,学生提出疑惑,“老师,我把一堆沙子上放上一堆沙子,还是一堆沙子,那么1+1为什么等于2?”老师不能马上否定学生的质疑,而要和学生共同探讨数学上的1+1=2。
浅谈教与学的关系
浅滩教与学的关系作者:杨丰杰教师与学生、教与学他们两者之间的新型关系。
一、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即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所起的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认知和态度等,它是各种教育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
教育理论和实践经验证明,师生关系是影响教学质量的最直接、最具体、最经常、最活跃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够使教师和学生交往的需要得到满足,相互之间建立亲密关系,体验愉快情绪,产生工作和学习的愉快感;同时,师生之间建立良好愉快的关系,有助于建立相互之间信任和了解的关系,令教师能够更清晰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个性特点,使教师的工作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
可见,师生关系对教师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否及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
师生关系是一个包含着多种内容的复杂的关系体系,可以从不同的层次对它进行考察。
(一)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师生之间的工作关系是为了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关系。
由于教师相对于学生在知识、经验、智力、品行等方面有明显的优势,所以教师的任务就是发挥这些优势,通过“教”帮助学生迅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丰富社会经验,形成良好道德品质;同时,学生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就必须进行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学”。
这样在“教”和“学”的双向活动过程中,师生之间便产生了特定的工作关系。
正因为如此,这种关系一般不为教师和学生的主观意愿所左右,如并不因为教师对某个学生的喜爱,或学生对某个教师的喜爱而产生这种工作关系,它是客观存在的。
(二)师生之间的组织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的结构中各自占有不同的位置,履行不同的职责,这种不同的地位和职责,从组织上和制度上决定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即教师是施教者,学生是受教者;教师是领导者,学生是被领导者;教师具有当然的权力和权威,学生要听从教师的教导。
然而,这种组织制度化的师生关系,在不同的教育观点指导下,乃至教师不同的教育修养和个性品质影响下,其具体表现形式是有差别的。
教与学的关系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关系
教与学的关系是师生关系的重要体现,既承载着师生关系,又制约着师生关系,无论从哪个角度讲,我们都不能否认,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中的核心关系,教学改革理应首先从厘清教与学的关系入手。
●教与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从哲学角度讲,教与学的矛盾构成了教学中的主要矛盾,教与学二者之间的关系,不仅是教学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之间人与人主体关系的具体表现,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沟通、交流、互动的基本方式。
矛盾即是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对立和同一关系的反映,因此,教与学的关系理应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从矛盾的统一性看,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们彼此之间不仅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结合,而且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互贯通。
从矛盾的斗争性看,二者又存在着相互反对、相互限制、相互否定的关系,也正因为如此,在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中,长期以来存在着教与学二者谁为中心、谁为主、谁更重要乃至于谁先谁后、谁多谁少等方面的争论,而且这些争论都对课堂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导致了重教还是重学的“钟摆”现象。
对待教与学关系,无论是重教还是重学或是以教为中心还是以学为中心,都是将二者关系简单化、绝对化、对立化,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究其根源在于只看到教与学矛盾的对立属性即斗争性,而忽视了教与学矛盾的同一属性即统一性,从而造成了教与学陷入非此即彼有我无你的矛盾斗争之中。
教与学的矛盾作为教学中的主要矛盾,同时又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二者势必存在着矛盾的主要方面牡丹江市第四中学刘瑞民时,又有几个教师能做到呢?因此,教师在“异构”时一定要做到“目中有生”。
阅读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阅历层次、学习期待,以及他们对这篇课文的了解情况,思考自己的教学内容。
只有这样,教学活动才能做到“两情相悦”。
正是带着这样的认识,在另一次“同课异构”活动中,本校的邓老师和汤老师是这样组织教学的:上课内容是语言表达题———“时文短评”解题指导。
如何看待教与学两者的关系?
如何看待教与学两者的关系?一、传统的教学观。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幼儿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幼儿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
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幼儿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幼儿就无法学到知识。
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
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
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
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
教师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
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
总之,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
二、教育家如是说。
教育家马拉古奇认为:在教与学之间,我们尊重的是后者,这并不表示我们嫌弃教的部分,而是声明:“站在旁边等一会儿,留出学习的空间,仔细地观察幼儿在做什么,然后,假如你也能透彻了解,你的教法也许和从前大不相同。
”教育家皮亚杰认为应让幼儿从主动探索过程中学习。
教育的目标是要为幼儿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去创新和发现。
三、新型的教与学。
新型的教与学强调,教与学是交往、是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幼儿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四、仍然存在的问题。
很多教师已经认可并实施新型的教与学的观念和方法,但还存在主观的民主与实际的不民主的矛盾。
很多时候她们的行为仍然受到不民主的方法的主导,如拘泥于形式的步骤、固定的评价系统、强调现成的模式等,实际上使老师们处于一个不经思考的阶段,形成一个思维惰性,即,已有的成果、模式都是对的,无需改变,一旦这样的组合课程或评价体系的缺点真正出现时,一切就太迟了,因为伤害已经造成。
论教育中的教与学的关系
论教育中的教与学的关系摘要: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整个教学活动是通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而得以实现。
教育活动主要包括三个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过程,因此教育中的“教”与“学”统一在整个教育活动过程中。
该文主要分别通过对“教”的主体与“学”的主体之地位进行分析,借鉴教育界对于“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统合,主张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好师生的双主体地位与师生互动,并注意“教无定法”,才能实现在教育活动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教”“学”自主学习教学相长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特殊社会活动,教育活动通常包括三个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过程。
人是实践活动的主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教育活动实践的主体,相应地在教育过程中教与学便构成了一对矛盾。
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
整个教学活动是通过教师教,学生学而得以实现。
关于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的关系在教育史上主要有两个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以德国学者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派所持的“教师中心论”,其主张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积极向学生传递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教导完全是教师;认为只要顺从教师的教导,学生就能顺利地学到知识。
这种观点注意到教师的主要引导作用、有利于增强教学的方向性,有其合理性的一面,但同时过于弱化学生的积极性、个人主动性,实际上是对学生作为个人学习主体地位的否认,否认“以人为本”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该理论不承认学生应占有的地位,忽略了学生积极性的发挥是教学内容内化为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前提,因而在理论上是片面的。
在教学实践中由于忽视学生积极性与主体性的发挥,使教学过程纯粹变为教师外在灌输的过程,导致教学效果不尽人意,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性得不到适当的发展,完全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二是以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提出的“学生中心论”。
持“学生中心论”的学者坚决地站在“教师中心论”的对立面,主张进行教学重心转移到学生身上的革命,力倡把学生变成教学活动的中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校教育的一切措施都是围着学生转,而教师只作为“自然仆人”,其作用仅在于引导学生兴趣、满足他们的需要,同时不能对学生多加干涉。
第六课 第2课时 师生交往
第2课时 师生交往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堂基础达标
课后巩固提升
-15-
2.(原创)下面漫画启示我们在师生交往中要 ( B ) ①尊敬老师,实现教学相长 ②面对老师的引领和指导,要主 动参与、勤学好问 ③在课堂上认真听讲,背后议论老师 ④主动与老师交流互动,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学习成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第2课时 师生交往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堂基础达标
课后巩固提升
-24-
10.以下是生活中的两个情境,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探
究。
情境一 小天因为敬畏老师的威严,路上遇到老师故意绕道
走开。
(1)小天应该: 主动与老师打招呼。
(2)理由: 师生是平等的,老师是我们的朋友。
情境二 语文课上,小红因为老师没弄清楚情况受到了批评,
第2课时 师生交往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堂基础达标
课后巩固提升
-23-
【解析】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是学 生的良师益友。学生与老师相处,要做到尊重老师、理解老 师,原谅老师的错误,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关心和帮助 老师,增进师生情感,共建和谐的师生关系,①②④正确。老师 也会犯错误,不能完全听从老师的安排,但要接受老师合理的 建议,③错误。
第2课时 师生交往
课前篇自主预习
课堂基础达标
课后巩固提升
-18-
5.(遂宁中考)嘎周,四川省甘孜州德格县协庆慈善孤儿学校(通 瑶玛村小)藏语文教师。42年来,他以校为家,以生为子,一直工 作在教学第一线,为藏区的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 面对老师的大爱,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 ( A ) ①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 ②要尊敬老师,感恩老师 ③用恰当的方式与老师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④长大 后肩负起教书育人的职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这一过程中的主要矛盾。
学生的学,是这一矛盾的主要方面。
学生的学,制约着教师的教,教师的教,是教与学矛盾发展变化的外部原因,学生的学是这一矛盾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
教师的教,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
教与学的关系是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之一,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与学起积极促进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要辩证地看待它们的主次关系在经常发生着转化。
任何轻视、排斥、否认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说法和做法都是错误的,都是有害无益的。
关键词:教与学;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186(2004)07-0032-05一、教与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教学通常由四个因素组成,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教学是由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而形成对立统一的整体。
于是便形成了四种关系,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关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关系。
这四种关系,也就构成了教学过程中的四个矛盾。
在四个矛盾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其他则为次要矛盾。
教与学之间的矛盾,对其他矛盾起领导、决定、制约、支配的作用。
教学过程,其实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一个又一个的矛盾不断得到解决的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不过是师生关系的中介,是连接二者之间的纽带。
教学内容虽然关系到每个教师的教学工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也会因人而异,会带有主观的、个性化的色彩;但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统一性、稳定性和权威性,教师和学生自主选择的余地不大,在教学中不会起到关键和决定性的作用。
至于教学手段,更是受教师的常识和教学能力的制约,受教学内容的制约,在教学中,一般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
由此看来,抓住教与学这个矛盾,把它当作主要矛盾来解决,其他矛盾才有可能迎刃而解。
教与学的矛盾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再好的教学内容,再好的教学手段,都不会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促进的作用,甚至还会出现东施效颦的笑话。
二、在教与学的矛盾中,学生的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一)从教师应该如何教看学生的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学内容的确定,是以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作为依据的。
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制定与其相适应的教学内容。
同时,教学内容的确定,还要以学生的身心发展、成长成才的需要为依据;以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各个年龄段的特征为依据,任何脱离学生的学习需要,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忽视学生的特征的教学内容都不会取得应有的教学效果,甚至会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因此,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和学生需要学什么是相一致的,教学内容的确定,既要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也要适应学生学习的需要,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
教学内容,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会起到制约作用。
首先,教师和学生都要以教学内容为依据进行教与学,不能教师想教什么就教什么,学生想学什么就学什么,如若这样,教学就会陷入无政府状态,就会出现盲目的混乱的教学。
但是,教学内容的确定,并非是以教师的教为依据,而是以学生学的需要作为主要依据的。
因此,教师的教,必须要符合和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在研究教学内容的同时,还必须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并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及特征确定应该如何教。
即是说,教师如何教有两个依据,一是教学内容,二是学生。
教学内容是已经基本确定了的,而通过教师的教,如何使学生能够掌握教学内容,就成了问题的关键所在。
如果教师的教只考虑教学内容,不考虑或忽视学生的需求,这样的教学就有可能是照本宣科、无的放矢或注入式的教学。
现代化生产具有严格划一的操作程序,操作者只要按照固定的程序操作,就可以生产出合格的产品。
在整个操作的过程中,操作者自然是决定性的因素,或者说,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教师面对的不是机器,不是仪器,不是容器,而是有思想、有情感的人。
学生的学,绝非如机器、如仪器、如容器,被动地被他人去操纵、去堵塞。
学生的学,是有其自身规律的。
教师只有按其规律进行教的时候,学习的内容才能被学生所接受,才能被学生所吸收和消化。
否则,要么受到排斥和拒绝;要么是食而不化。
由此观之,教师的教,是受学生的学所制约的,要服从于学生的认知规律,要适应学生的心理特征,要以学生的学决定应该如何教。
以学定教,正是对教与学关系的最好概括。
教无定法,是说教学从来就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从来就不是单一固定的模式;教必有法,这个“法”指的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完美结合。
通过现象看本质,本质就是学生的学是教与学这个矛盾中的矛盾的主要方面。
(二)从内因和外因的关系看学生的学是教与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运动的过程。
解决谁的知与不知的矛盾,自然是学生的知与不知的矛盾,就是解决学生由不懂到懂,由不会到会,由不能到能,由不知到知,由知少到知多的矛盾转化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运动,即内因是依据;外因则是第二位的原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既然教学的本质是解决学生的知与不知的矛盾,那么,教师的教,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对学生来说都是第二位的原因,都是外部条件,即都是外因;而学生,只有学生才是教与学这一矛盾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即内因。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就是师生这种内外因关系的生动写照。
学生对学习的渴求和愿望,持久不断的学习积极性,自学勤奋的学习精神以及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正是学生学习内因的具体体现。
教师的教,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尊重和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动机才能很好地开动起来。
否则,学生的学习内因就不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教师的外因条件作用也不可能最大限度地深入进去。
深入进去和发挥出来的关系,正是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
归根结底,学生的学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任何人包办不得,替代不得,强制不得。
教学中教师的包办、代替、强制,是对内外因关系的颠倒,是违背辩证法的。
综上所述,在教与学的矛盾中,学生的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教师的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认识到这一点,对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建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正常的师生关系,乃至正确处理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矛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学起积极促进的作用(一)教与学的关系是师生关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之一教与学的关系是师生关系的组成部分,是师生关系的表现形式之一。
师生之间的关系既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一般关系,也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特殊关系。
这种特殊关系就是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考察教与学的关系,不能仅就教与学,孤立地去谈教与学的关系。
教与学,不是简单的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承的关系;也不仅是物与物、事与事、人与物或事之间的关系,它主要体现着、渗透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因此,教与学的关系既有它的特殊性,又不能脱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独立存在。
其实从本质意义上讲,教与学的关系就是师生关系。
我们应该从教与学的关系中,更多看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二)给教与学的关系以更多的人文观照在古代学校教育中,教师是统治阶级在学校的代表和工具,并拥有和垄断知识。
这就决定了教师在学校的权威和尊严的地位。
学生在这种专制教育的学校里,必须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和需要,服从于学校种种强制性的教育和规定,学生永远处在受制于教师和向教师乞求知识的被动和屈从的地位。
教师和学生对自己在学校的地位都很明确,且深信不疑。
师生之间无平等而言。
人们从来都在讲师道尊严,师道尊严的起初意义是师严道方尊,演变至今,却完全成了教师的尊严,自古以来很少有人讲过学道尊严。
学生只有尊重教师的义务,稍有不从便被视为大逆不道。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这种师尊徒卑的意识是那样深入人心,并在不断得到强化,学生的意志、学生的情感、学生的人格、学生的尊严,则无从谈起,古人云,这样的教育对学生来说,简直就是“蹂躏其身而残贼其生”。
社会的变化,社会思想和社会面貌的变化,往往首先表现为伦理思想的变化,这是一个社会进步或衰退的重要标志。
今天的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讲得更多是人文精神,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是对人的尊重。
学生,作为社会的人,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学生的人格和情感理应受到社会和教师的尊重。
因此,师生关系就有了新的定位,就有了新的概念。
师道尊严,学生应该尊重教师,这是对的,但是不全面的,因为它只讲了问题的一方面;学道同样也是尊严的,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只有既讲师道尊严,也讲学道尊严,师生之间应该相互尊重,才是全面的。
(三)教师对学生的尊重重在对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理特征的尊重教师对学生的尊重,首先应该体现在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上,但是仅有对学生人格上的尊重是不够的。
因为教师和学生毕竟还有着一层特殊的关系,即教与学的关系。
教与学的本质是解决学生的知与不知的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教师除了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外,还必须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
尊重学生,以学生为本,不是抽象的,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十分具体、生动的。
可以这样说,在教学中对学生认知规律的尊重是对学生最大的尊重,是对学生成长成才的最大关怀,并应该成为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价值取向。
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并老老实实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进行教学,才有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任何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的教学,都将受到规律的惩罚。
因此,教师必须以他们的教学手段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征,才使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如果把学生的认识比作一条长河的话,教师的作用无非是千方百计打开河水的闸门,使其在向前奔流的过程中,既不分流泛滥,亦不断流干涸,并使其自然而顺畅地流入大海。
知识有难易之分,在教学中,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就是做这种难和易的转化工作。
不管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教师既可以使知识由难变易,也可以使知识由易变难或难上加难。
有一次,听一位教师指导学生第一次学习写命题作文的教学。
一上课,教师就以极严肃的口气讲,命题作文很难。
并对如何难做了大量的渲染。
教师的这一开场白似乎没有什么可指责的,因为他讲的是事实。
命题作文对学生来说确实比较难,对刚刚接触命题作文的小学生来说就更难。
教师这样讲的本意是强调命题作文的重要性,以期引起学生的注意。
但是有一点他忘记了,他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小学生。
如果教师在后面的教学中能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会了如何写命题作文,倒有可能冲淡教师开场白给学生造成的恐惧心理,然而,结果恰恰相反,由于教师不恰当的教学方法,导致了不良的教学效果。
更为严重的是不良的教学效果起到了验证命题作文确实难的作用。
由于这位教师缺乏对学生特征的了解,使学生产生畏惧作文的心理,教师实际上是在不知不觉中做着使知识难上加难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