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中的教与学的关系
浅谈语文中的教与学的关系
浅谈语文中的教与学的关系发表时间:2016-12-09T10:41:07.290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6年第11期(上)作者:杨莹珍[导读]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
(四川省南江县东榆镇小学南江 635600)【内容摘要】:教学中核心语文知识是我们的主线,是我们的立足点,抓住这条主线不放,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教是主导,学是内在因素,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好语文知识,这就是我们要真正达到的目的。
【关键词】:过程关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思想素质,树立“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化建设人才。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释疑解惑,传授知识外,还得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启迪学生的智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灵活多变,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
语文知识是语文能力的基础,语文能力是语文基础运用的再现,在教学中牢牢把握住这个核心,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至始至终的立足点。
教与学是一种互动关系,相辅相成。
教是学的手段与方法,学是教的目的和检验语文基础知识的再现。
最终达到不教才是我们真正所要的目的。
一: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动态性与易变性学生心之所想,则有其行,动态心里,瞬息则变,在教学中仔细观察,及时发现,抓住时机,做好工作,使之端正思想,明确目的,表明态度,专心学习。
这样既能使之安心于课堂学习,又能在情绪上有安定性。
把握学生的动态,不仅要观察,了解,最重要的是与学生交朋友,与他们说知心话,如拉拉家常,说说自己的童年生活,讲故事,做游戏,并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们,并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如此学生的思想动态就在教师的掌控中,教师针对病因,对症下药,将易变予以改变。
正确处理初中语文“教”与“学”的关系
正确处理初中语文“教”与“学”的关系在语文教学中,关键在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往往看重教法的改革,忽视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或者说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学生在语文复习中往往不知从何下手。
我们语文老师也常常强调语文就是要靠读背,只要你对每篇课文读透背熟,就自然会考得好。
当然,这也是学习方法的一种,正如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但这种死记硬背的读书方法,对现在的中学生而言是不足取的,或者说是远远不够的。
钱梦龙先生总结出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合一”的构思,也就是要求教师精心指导学生,把学生从“暗胡同”里解放出来。
因此我认为,以下几方面特别值得注意:一、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是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
老师讲得再精彩,那毕竟是老师的理解。
总是老师讲、学生听,时间一长,学生就会不动脑子,那些上课注意力差的学生就更容易走神。
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只有通过学生的亲自实践才能获得。
所以在教学课文时我让学生边读边思边悟边记,学习流程为“读书——思考——讨论——笔录”。
而教师在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的同时,或和学生一起读书感悟,或巡视了解学生学习情况,予以个别点拨;学习完毕或抽查问询,或收取学生课本(或笔记),全面了解学生情况。
教师在这里只起到点拨、引导的作用。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只做方法的指导和过程的控制,课堂气氛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学生在从被动听课变为自主性学习中会自发地、能动地感悟、体验、深探细究,会变得爱学、会学、乐学,成为一个创造性人才。
这样语文教学的目的不就真正达到了吗?二、要总结出一套科学、系统的语文学习方法应在继承我国传统的语文学习方面和借鉴国外各种先进的语文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努力总结当代一些卓有成效的学者或成绩优异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然后加以归纳整理,指导学生的语文学习。
如:按课前预习,课堂授课、练习,课后作业、自读、阅读、写作等顺序,可归纳为“课文预习法”、“课堂问题回答法”、“课堂笔记法”、“课文分析法”、“课文练习法”、“阅读法”、“略读法”、“精读法”、“作文材料积累法”、“作文题材提炼法”、“作文仿作法”、“作文修改法”、“作文应试法”等等。
浅谈语文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
浅谈语文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大宋学区小学曹玉飞在新课标的理念下,语文教学应当是一种动态的教学,是一种动感的世界;语文课堂是一个活动的场所,是一个活泼的乐园。
可以这样说,“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悟”是语文课堂的生命,因此,只有注重阅读,才能体验语文教学的精彩;只有深化感悟,才能造就语文课堂的鲜活。
在教学领域中,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养育人性的圣堂;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着,更是培养、教育人的领路人。
为此,我在十几年的教书生涯中,在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在遵循教学常规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勇于探索,逐渐摸索出自己的教学三步曲,即:第一步“注重阅读”,第二步“深化感悟”,第三步“升华人格”。
一、让学生感受“读”的乐趣。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乐于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去感受语言的优美,祖国山河的壮丽,英雄人物的高尚品质,催人泪下的感人事迹等等。
要想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设疑质疑,激发兴趣.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反复灌输,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恰当的到如学习方法,能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带有良好的心态,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欲望,全身心地投入课堂教学之中。
如在教学《触摸春天》时,先播放春天的美景,在春景中,一个小姑娘在花丛中自由自在地穿梭,在捕捉蝴蝶。
看后提出问题:小姑娘安静是个盲姑娘,她为什么能在花丛中流畅地穿梭呢?你想知道吗?从而激发了学生急迫想知道课文内容的欲望。
这样的教学效果极佳。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环节,是不容忽视的。
在初读课文时,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渗透自主学习的方法,并把教学的主要活动放在学生的阅读上,鼓励学生试读、互读、齐读,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真正把阅读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对课文有个整体的感知,以便更好地了解课文内容。
3.研读深思,理解内涵。
浅谈教与学的关系
浅谈教与学的关系一、教学过程中,只有把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作用,才能打造高效课堂。
但目前由于一些教师误解了新课程理念的精髓,从而误导了课堂教学的走向,偏面强调一方面的思想和做法,完全违背了课堂“教与学”辩证统一教学思想。
例如,有些课只强调教师教,而忽视学生学,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变成了教师主宰一切,包办一切,课堂上教师一讲到底,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指挥棒下看看听听,并简单的动动手,动动口,而没有让学生真正的动脑,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完全被剥夺了,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窒息了课堂教学的活力,扼杀了学生思维。
有些课,又只过于强调学生学,而忽视教师的教,认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完全让学生在整个课堂中自导自演,把课堂变成了学生的表演课,而失去了教师应有启发引导互动的作用,教师成了观众,这种没有教师参与而只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最终只能在热闹的情景中失去方向而流于形式,无功而返,课堂毫无效益可言。
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时,不要忘记学生的主体作用,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定不能离开教师的主导作用.二、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发挥其主导作用针对“教师主导作用”含义理解的不同,教师在课堂中采取的教学方式也会不同,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也一定不同。
究竟教师主导作用的实质是什么?教师主导作用的实质在于引导启迪,在于教会学生学习.课堂决不应该成为老师表演的舞台,而应该成为师生思想交流和知识交流的场所.教学过程更不能单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应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从学科知识的传授者转化为自主发现的引导者,从教学活动的主宰者转化为课堂活动的参与者,从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转化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具体来说:第一,引导者的作用。
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求知;使学生真正地学会从观察和分析事实出发,探求事物的真谛,把握知识的本质规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创造性工作的真实过程,领会归纳式的科学研究方法.第二,参与者的作用,教师要依据大纲、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内容及目标,安排教学过程,随时根据课堂里出现的新情况调整教学步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善于创境设问,师生互动,启发学生合作探究。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与“学”的有效结合(1)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与“学”的有效结合(1)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而教与学的有效结合是语文教学的核心。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水平。
本文将从教师角度和学生角度分别探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与“学”的有效结合,以期为语文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一、教师角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该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不应该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学习活动。
在讲解文章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激发学生对语文阅读的探索欲望,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小学生天生充满好奇心和想象力,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这些优势,引导学生进入文学世界,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
可以通过讲解一些有趣的课文故事,或是进行一些有关课文的创作活动,来引导学生开展想象力的训练和创造性的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师还应该注重对学生的阅读兴趣进行引导和培养。
语文阅读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阅读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和热爱。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一些有趣的课文故事,引导学生阅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扩大学生的阅读视野和知识面,培养他们对语文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动力。
二、学生角度:积极参与学习,提高阅读能力除了教师的引导和教育,学生本身在阅读教学中也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主动参与学习,提高阅读能力。
学生要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学生不能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知识灌输,更应该有主动学习的意识,通过独立阅读和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和互动,拓展自己的语文知识和阅读能力。
学生也应该注重课外阅读的培养,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丰富的阅读经验和语文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与“学”
浅析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与“学”摘要:教学导语是每一新的教学内容和新的教学活动开始时,我们老师引导我们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的一种教学方法。
我们姑且把它比喻成一首曲子中的“引子”,一出戏剧中的“序幕”,那么教学导语算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引子”和“序幕”。
这个“引子”和“序幕”用好了,整个教学环节就算是开了一个好头。
关键词:学习兴趣教学导语艺术情感情感共鸣在我们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我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特别是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就务必需要恰当处理好“教”与“学”的两者之间的关系。
语文教师是语文教学整个过程的总指挥官,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与推动作用,我认为我们语文教师需要依据学生的心理性格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来培育学生。
我们语文教师也务必意识到学生是整个教学流程的“主角”,而教师则如同一部电视剧或者电影的编剧,只有有了有一个好的剧本,才能够真正将我们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将学而生的学习激情激发出来,这样我们教师才能真正做到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及透彻。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上好一节小学语文教学课,做到“寓教于学”呢?我觉得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句俗语说得非常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是不无道理的,经过这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也认为学好语文的前提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多人也会问道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打个比喻来说吧!如果学生是一捆干柴的话,那么我们老师就是打火机。
该如何点燃学生学习兴趣的这捆干柴,燃烧出熊熊烈火呢?例如我在教《手指》这篇课文时会先投影出一幅幅精彩的插图,在指导学生仔细观察的基础上,然后围绕课题提问:“同学们,你们可曾仔细认真观察过自己的五根手指,我们可是天天对着它们,天天用着它们呢!”学生们经过我这一提问,兴趣立即就上来了,他们立刻就议论开来了,并且讨论得异常激烈,通过这样围绕课题的提问,可以使学生立即产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再如教《鲁滨孙漂流记》这一课,我会先让学生们把利用课余时间搜集的相关资料和了解《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然后在课堂上让他们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资料,通过展示使他们进一步了解《鲁滨孙漂流记》这本书不仅是一本世界名著,而且也讲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历险故事。
浅谈语文教学的“教”与“学”
浅谈语文教学的“教”与“学”作者:杜晓梅来源:《读写算》2012年第89期摘要:正确认识教与学之间的相互关系,对于组织开展合理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论文对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认真分析。
关键词教学过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教学过程是师生教与学共同的双边活动,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达到最佳结合是至关重要的事情。
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教师把知识信息传递给学生,并以言行对学生施以影响;另一方面学生也不断将学习的反馈信息传递给教师,使教师了解教学效果,能不断对教学过程进行合理调整,达到教学相长的良好环境界,从而使教学过程不断处于动态的平衡。
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1、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教师的职责决定了他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教师最根本的职责是教书育人,这是社会赋予教师这一职业的基本要求。
教师必须按照社会的要求,以及反映社会需要的教学目标来设计、组织、实施教学活动,指导、帮助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掌握知识、技能,发展各种能力,并形成一定的思想观点、价值准则和个性品质。
教师的这一职责是参与教学活动的其它任何因素所不能替代的。
教师的具体活动体现了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成功的教学活动必须由教师来设计、组织和实施。
主要表现在:(1),教师根据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原理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2),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反映社会要求的种种教学目标,并使之接受这些要求而把学生的学习有效地纳入一定的方向和轨道之中,从而推动教学活动的发展;(3),教师通过直接或间接地为学生提供帮助而提高学习的效率,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步步向教学目标迈进。
2、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首先,学生是教育对象,具有可教性。
教育乃是社会通过种种途径把自然的人培养为社会的人的活动。
作为学生,具有可教性和具大的发展潜力,并能够通过接受各种教育而日趋完善,成为社会合格的一员。
浅谈语文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
语文教学教与学关系著名的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教学生学"是当代教学论的一个著名论断,是素质教育中的一个全新的"教学观"与"方法论",符合我国教育的战略方向。
<br 一、正确理解教与学的关系"教学"二字当然包含着"教"与"学"的含义。
从教师的角度讲,教师的"教"就是在发挥主导作用;从学生的角度讲,学生的"学"就是在发挥主体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主导"与"主体"、 "教"与"学"绝不能简单地分开来谈。
主导与主体、教与学是密不可分的互动关系。
当我们说一位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得好时,一定是他真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当我们说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好时,一定说明了教师在某种程度上发挥了主导作用,而且会进一步促进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课堂的生命活力就表现于此。
因此,教与学存在于课堂上的时候,绝不是"此涨彼消"的关系与状态:不是"此涨彼消""此消彼涨"。
例如,课堂教学是师生在共同培育果实,而不是在"分西瓜"。
如果简单理解成"分西瓜",那教师分多了,学生自然分少了;教师分少了,学生自然分多了。
这种简单的理解,往往导致的后果是:教师为了让学生多分点"西瓜",自己该讲的不讲了,该问的不问了,该导的不导了,该教的不教了。
这哪里有"主导"的存在呢?只有我们正确理解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才能正确认识"主导与主体"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如何正确处理语文教与学的关系
如何正确处理语文教与学的关系当前,语文课程改革已经得到大范围地推广。
不少教师经过不断探索,创造了许多新鲜的教学经验。
如丰富课程内容,开发课程资源的经验;拓宽学习渠道,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经验。
当然,在课改的过程中,教师们也产生了一些困惑,遇到了一些问题。
现在,就如何正确处理语文课程改革中“教与学的关系”谈谈浅显的看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是不一样的。
学生是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教育者,是指导学生学习的。
教学就是服务。
因此,对目前并不少见的角色错位的教学,突出教师“自我”、追求形式翻新的教学,以作秀来吸引眼球、用噱头博得掌声的教学要有分辨能力,不但不能效仿,而且要敢于说“不”。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
要真真切切地做到“三实”,需要教师捧出一颗对教育虔诚、对学生真诚的心,一颗谈泊名利、无私“忘我”的心。
我们欣赏并提倡真真切切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这样的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
学生是幼苗,需要知识甘霖的滋润;学生更是火炬,需要教学智慧的点燃。
语文教师的职责,就是点燃学生心头的智慧之火,使之爱学语文;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导读,导思,导练,使之学好语文,并逐渐会学语文、学会做人。
要做到如此,我们教师要做好以下三点:一、培植每个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自信心教师要千方百计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看到自己的进步、能力和潜力,期待自己获得更大的成功。
这是学好语文的不竭动力。
二、加强对学习策略的研究与指导譬如阅读教学,怎样使学生对阅读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怎样在学生每次读书、实践之前把要求提得明确、恰当?怎样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形成有价值的问题展开读和议?教师怎样在学生读和议的过程中进行点拨、示范、讲解等指导?怎样围绕学习重点,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练习和适度的拓展?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指导工作,是引领学生入境入情地、逐渐深入地读书,通过潜心默读和放声朗读,培养语感。
关于教与学之间关系的理解
关于教与学之间关系的理解第一篇:关于教与学之间关系的理解教学作为一种活动形式,它涉及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种互动的双边关系。
“教”和“学“应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
而“教”和学又是通过教师和学生来执行的,所以“教学”归根结底,其实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
作为具有高智商的情感动物,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结合起来的”教“和学,也就必然的离不开情感的交流与碰撞。
所以我们应该辩证统一的认识“教”与“学”之间的内在关系。
纠正以前对于“教”与“学”的片面或是错误的认知理解。
不能认为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学,不能认为“教”与“学”是一种对立的关系,它应该这样被定位,教学是一种以师生的情感为纽带,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参与为形式的教育教学活动。
我们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能谈得上正常的教学开展,教学成绩的提高,否则,教学就是徒有其谈,不得要领的。
如果“教”与“学”不相容,只是互相排斥,两张皮,各行其是,就南辕而北辙了。
这样的师生关系只是简单的机械与产品之间的关系,这样没有情感作为桥梁连接的师生关系无助于教育教学,所以,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提高质量的重要保证。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桥梁的建立主要在于教师。
教师在这一温暖而艰巨的建设过程中,担当是工程师的角色,而学生则是施工者。
双方的良性结合,才能建成优质而有效的情感桥梁。
那么,如何才能建成?我想,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和平时的相处中都可以去实施和展开。
第一、平等爱生,这是核心和基础。
第二、师生之间的相互尊重和信任,这是师生之间交往的主体。
第三、创造适度宽松愉悦的教育教学坏境,这是师生之间情感桥梁工程的色彩和光照。
当以上三个方面都能达标时,这座师生之间有助于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工程就竣工了。
而基于其上的教育教学效能如何?只是一种赏心悦目的形象工程?还是教育教学质量的繁华热闹、卓有成效呢?则是涉及到教师自身的教育教学艺术、教育教学技能和专业水平等方面了。
语文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
语文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摘要:教育已不仅仅是为了追求一张文凭,而是为了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开发,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从而满足社会各个领域的需求。
面对这样的新形势、新要求,教师该如何教,让学生怎样学,才有利于他们健康茁壮的成长,成为社会所需求的有用之才,担起建设祖国的重任,这是一个难题。
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彻底改变旧观念,树立新型的教与学的正确理念,摆正教与学的关系,使教与学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把握时机,从多方面开发学生的潜能,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素质。
特别是语文学科,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建立新理念最佳结合点一、改变语文教学中教与学的旧观念,建立新理念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单项“培养”活动。
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教师拥有知识的特权,一味地占有和传播;教师是语文知识的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满腹经纶的学问者;没有教师,学生就不能学到知识,教师就这样“主宰课堂”。
“注入式”,“填鸭式”,“满堂灌”,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读你写,我写你抄,死记硬背;不管学生的感受,不管学生愿不愿学,能不能接受,劈头盖脸冲学生灌输;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一言堂”,而学生在讲台下枯燥乏味地听,“教”代替了“学”,导代替了演。
这样学生不会主动学,不会自己学,教师成了复制教学内容的机器,教科书的翻印能手,照本宣科的专家;学生形成了依赖性,离了老师这根拐杖就不会走路,甚至摔倒。
学生是学习的“奴役”,没有主动性,只能无条件地服从与接受。
课上教师累得口干舌燥,怨天尤人;课下学生负担沉重,苦不堪言,其结果是越学越不会,越听越不懂,最后只能用抄袭作业、撒谎逃学、考试作弊来对付老师。
这种教与学的观念和陈旧的教学模式,真是害人不浅。
如果不改变,就只会讲“马尾巴的功能”,却不会飞身上马奔驰疆场,从而误人子弟。
并且“培养祖国建设所需人才”、“科教兴国”也只能成为一句空喊的口号,这和当前的教育形式是格格不入、背道而驰的。
小学语文中“教与学”的体会
小学语文中“教与学”的体会小学语文教育是培养学生基本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学素养的重要阶段,而在这一过程中,教与学是相互渗透、相互依赖的。
教师在教学中以高标准、高要求来引导学生的学习,而学生则在实践中通过自主学习、积极参与来提高语文能力。
下面就从教与学的角度阐述小学语文的教学体会。
首先,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
教师是语文教育的主导者和指导者,他们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师要有扎实的语文知识水平。
只有通过不断学习与充实自己,才能给予学生全面的语文启蒙与指导。
教师要熟悉各个年级所教授的知识点,掌握经典作品的内容与意义,了解每个阶段的学习重点与难点,才能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使学生能够扎实地掌握基本知识。
第二,教师要有创新的教学方法。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需求,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实践、游戏等。
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第三,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小学生的动手能力较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合理设置实践性任务和练习,如写作、短文改错、诗歌朗诵等。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巩固已学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
第四,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能力。
如鼓励学生积极向上,让他们感受到语文的美,培养他们对优秀作品的欣赏能力,增强他们的审美情趣和文化修养。
其次,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学”。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学习,从而实现个体语文能力的提高。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生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学习语文不能敷衍了事,要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每一堂课,积极思考,认真完成作业。
只有这样才能够从语文学习中获得有价值的收获。
“以学定教”——浅谈初中语文教读课中“教与学”的关系
“以学定教”——浅谈初中语文教读课中“教与学”的关系摘要:“教与学”是教学理论中很基础的问题,也是教师教学中的本质问题。
在课程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提倡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升能力、实现自主精神,教学过程则应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共同发展的过程。
基于这一点,我们应该认识到“教与学”的本质在于以交流、互动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方法,以此来培养和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关键词:“以学定教”初中语文教读课“教与学”引言:语文教读课课堂教学实质在于以教材为载体,依托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并构建一个和谐、开放的平台。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语文教读课堂教学固守“以教定学”,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教师教多少学生就学多少的模式,本文将从打破思维定式,变“以教定学”为“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尝试通过以学生实际认知为起点,在师生交往互动沟通中互相启发、互为补充,以此来实现“教为不教”的奥义。
改变“以教定学”的思维定式。
跟随考试指挥棒的指引,就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部分语文教师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为了能让学生在考试中获取高分,就针对必考知识、疑考知识大讲特讲,然后甚至通过机械记忆、以背诵默写甚至罚抄的形式进行语文知识点的巩固和加强,这就是典型的“以教定学”的思维模式,课堂怎么教、教多少,全由自己说了算。
既没有师生交往,也没有师生互动,完全不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殊不知这样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既不符合纲要要求,又不能有效实现学生的自主成长。
基于此,我们必须痛下决心改变“以教定学”的思维模式,尝试变“以教定学”为“以学定教”!确立“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
所谓“以学定教”,即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教学起点、内容和授课方式,实践要求教师要依据学生已有知识储备、思维能力、文本认知水平、文本预习程度来确定教学起点、方法、策略。
这样的教学方式建立在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基础之上,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之后的“定点”为教师教学的“起点”。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与“学”的有效结合(1)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与“学”的有效结合(1)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环节,阅读教学是其中的重点。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与“学”的有效结合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本文将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分别阐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将“教”与“学”有效结合起来。
一、教师如何与学生有效结合1. 制定教学目标和计划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明确学生需要达到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然后根据这些目标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确保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
2. 注重课堂教学方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讲授、示范、引导、演练等,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能够全面发展。
教师还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和精彩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
3. 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材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提供多样化的阅读材料,包括课外书籍、报纸、杂志等,并要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4. 指导学生阅读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包括快速阅读、精读、理解和分析等,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阅读技巧和策略,提高阅读效率和理解能力。
5. 注重反馈和评价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阅读表现进行反馈和评价,指导学生发现自身的问题,及时纠正和改进。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信心。
1. 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学生要积极参与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认真听讲,主动思考,积极发言,与教师和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提高阅读效果。
2. 主动阅读课外书籍学生要主动阅读各种课外书籍,善于发现和总结其中的知识和信息,积极思考和探索,拓展自己的阅读视野,提高阅读能力。
如何看待教与学两者的关系?
如何看待教与学两者的关系?一、传统的教学观。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幼儿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幼儿单向的“培养”活动,它表现为:一是以教为中心,学围绕教转。
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幼儿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幼儿就无法学到知识。
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
二是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
学生只能跟着教师学,复制教师讲授的内容。
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怎么教、怎么学,不教不学。
教师支配、控制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教学由共同体变成了单一体,学的独立性、独立品格丧失了,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
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
总之,传统教学只是教与学两方面的机械叠加。
二、教育家如是说。
教育家马拉古奇认为:在教与学之间,我们尊重的是后者,这并不表示我们嫌弃教的部分,而是声明:“站在旁边等一会儿,留出学习的空间,仔细地观察幼儿在做什么,然后,假如你也能透彻了解,你的教法也许和从前大不相同。
”教育家皮亚杰认为应让幼儿从主动探索过程中学习。
教育的目标是要为幼儿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去创新和发现。
三、新型的教与学。
新型的教与学强调,教与学是交往、是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幼儿分享彼此的思想、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交往昭示着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四、仍然存在的问题。
很多教师已经认可并实施新型的教与学的观念和方法,但还存在主观的民主与实际的不民主的矛盾。
很多时候她们的行为仍然受到不民主的方法的主导,如拘泥于形式的步骤、固定的评价系统、强调现成的模式等,实际上使老师们处于一个不经思考的阶段,形成一个思维惰性,即,已有的成果、模式都是对的,无需改变,一旦这样的组合课程或评价体系的缺点真正出现时,一切就太迟了,因为伤害已经造成。
小学语文课改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小学语文课改要处理好四个关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小学语文课改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任务。
而要处理好小
学语文课改,需要处理好四个关系:教与学的关系、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具体内容与通识素养的关系。
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是小学语文课改的核心。
教与学是一体的,不能割裂开来。
传统
的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灌输,学生只需要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讲解。
而现代的小学语文教学
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
小学语文课改应该从教师的讲授方式、学生的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改进,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学习需求。
处理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也是小学语文课改的重要任务。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注重知
识的传授,学生只需要记住一些文言文的课文和诗词。
而现代的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培养学
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要求学生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小学语文课改应
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让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得到全面
的发展。
浅析语文教学中的“教”与“学”
浅析语文教学中的“教”与“学”作者:高小祥来源:《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16年第03期初中语文教学应当辩证看待“教”与“学”的关系,既要发挥好“教”的引导作用,更要体现“学”的促进功能,准确定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做到教学相长、互促共进。
本文主要针对初中语文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进行简要分析。
一、遵循新课改理念,定位“教”与“学”“教”与“学”的关系属于教学理论中的基本问题,最新研究成果更加倾向于教是为了不教或者少教,因此准确认识和科学定位教与学的关系至关重要。
教与学的关系定位既要体现在目标设计上,同时也要体现在过程管理上。
“教”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引领,是对学生进行学习的引导,要能够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要能够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提炼、凸显出来,使之成为教学活动的线索与引领。
“学”是在教的基础上开展的探究,是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只有教没有学是单向的灌输,但是只有学而忽略了教的过程,整个教学活动也会陷入形而上学、效率低下的状态。
准确定位“教”与“学”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要借助于启发引导和组织推动,体现教学相长的成效。
另外,“教”和“学”要呈现螺旋式促进局面。
教师既要通过“教”来引导学生的“学”,同时学生的“学”也会反馈信息,让教师对教学成效进行评估,确定教学方向与方法的调整,从而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教”。
二、立足启发引领,充分体现“教”的作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作用,是打开学生的心扉,拓展他们的视野,让他们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思考与学习,增强教学互动效果。
笔者认为,教师在体现“教”的启发引导功能环节,应当重点抓住四个要点。
一是抓住教材重点进行引导。
语文教学活动以教材为本,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活动时,应当立足教材进行教学研究。
对照教学目标列出的相关要求,教师要以教材为重点筛选整理出相关的内容,将课文理解和分析研究作为教学引导的主要方向。
以教材为媒介开展教学引导,师生之间能够有效进行探析研究,对学生的思维启迪作用更加显著。
叶圣陶先生论语文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
叶圣陶先生论语文教学中“教”与“学”的关系●教课之本旨并非教师讲一篇课文与学生听,而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课文,从而使学生能自观其他类似之文章。
——《语文教育书简》之十,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22 页●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能力,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
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
这好比牵着手走,却随时准备放手。
在这上头,教者可以下好多功夫。
——1977年12月26日为《中学语文》创刊时的题词●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
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
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也。
——《语文教育书简》之八,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21 页●“讲”当然是必要的,问题可能在如何看待“讲”和怎么“讲”。
说到如何看待“讲”,我有个朦胧的想头,教师教任何功课(不限于语文),“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换个说法,“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
怎么叫用不着“讲”用不着“教”?学生入门了,上路了,他们能在繁复的事事物物之间自己探索,独立实践,解决问题了,岂不是就用不着给“讲”给“教”了?这是多么好的境界啊!——《大力研究语文,尽快改进语文教学》,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52页●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
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导引,俾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
——《语文教育书简》之三十二,见《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741页●在课堂上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
学生将来经常要阅读,老师能经常跟在他们背后一辈子吗?因此,一边教,一边要逐渐为“不需要教”打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中的教与学的关系摘要】:教学中核心语文知识是我们的主线,是我们的立足点,抓住这条主线不放,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教是主导,学是内在因素,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好语文知识,这就是我们要真正达到的目的。
【关键词】:过程关系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教给学生掌握知识的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情操,提高思想素质,树立“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四化建设人才。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释疑解惑,传授知识外,还得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启迪学生的智力,拓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灵活多变,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
语文知识是语文能力的基础,语文能力是语文基础运用的再现,在教学中牢牢把握住这个核心,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至始至终的立足点。
教与学是一种互动关系,相辅相成。
教是学的手段与方法,学是教的目的和检验语文基础知识的再现。
最终达到不教才是我们真正所要的目的。
一: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动态性与易变性学生心之所想,则有其行,动态心里,瞬息则变,在教学中仔细观察,及时发现,抓住时机,做好工作,使之端正思想,明确目的,表明态度,专心学习。
这样既能使之安心于课堂学习,又能在情绪上有安定性。
把握学生的动态,不仅要观察,了解,最重要的是与学生交朋友,与他们说知心话,如拉拉家常,说说自己的童年生活,讲故事,做游戏,并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们,并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如此学生的思想动态就在教师的掌控中,教师针对病因,对症下药,将易变予以改变。
随意性、盲目性也在小学各年级中存在,特别是山区的孩子表现最突出,记得一次上二年级语文课时,一位学生突然冲出教室,当时把全班的学生和老师都吓懵了,原来是这位学生,在家里吃多了,拉肚子,前车之鉴后车之师,未雨绸缪,上课前几分钟,首先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不让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所以教育工作者必须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随时讲纪律,讲规则,讲生活习惯,讲饮食卫生,表扬守纪律,爱学习,求上进,互帮做的学生,形成人人守纪律,个个树新风,风清气正,教学次序井然,安静祥和的氛围,孩子们在舒适的环境里勤勤恳恳,生动活拨的学习,彻底改变他们的易变性,展现出一个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一个不断追求上进的纯真的童心。
二: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细致性与稳定性教师的细致性源于自身的修养。
理论的学习,认识的提高,教育工作的热爱,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以及良好的道德情操,无不体现在教师修养之中。
教师的修养素质越高,责任心越强,这样对学生就爱之有加,关心备至,教育者就不会把自己高高置于学生之上,而认为自己只是他们中的一个长者,不应该有任何骄傲的资本。
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不是三言两语,也不是动辄就训人,更不是随便就骂人,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帮助他们,耐心的说服,细心的帮助,特别是学习差的学生,更要关心他们,不能歧视,哪怕就是一句话,一个眼神,甚至面部的表情,都会影响到他们的情绪,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否则他们就会破罐子破摔,那时你就是磨破嘴皮子,跑断脚杆子,要扭转其思想之转变,是难上加难。
多一份爱心,就多一份温暖,多一丝留意,就多一份上进,多一分笑意,就多一份鼓励,所以教育工作者随时都的留意,随时都得关心孩子,让自己的工作做的细上加细,半点都马虎不得。
同时工作要实,要有耐心,要下苦功夫,常与家长沟通。
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对症下药,工作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启发、诱导、关爱、帮做都要细致化,常态化,稳定学生的思想,让学生致力于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自然教师心情愉悦,学生轻松,攻关闯难就不在话下了。
学生的思想,学习的稳定性凸显无疑了。
三: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趣味性与知识性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满怀信心去学习和掌握知识,而不是形式化,表演化,装饰化,把课堂搞得五彩缤纷,演员粉墨登场(学生),哗众取宠的课堂情景剧,掩盖学生掌握核心语文知识的空间,学生根本不能从文本中掌握核心语文内容,就像散光的灯暗淡模糊,甚至给人留下的是阴影。
我们要的是聚光灯,直指靶心——语文基础知识,否则你就是一个教育失败者。
——因为你违背了小学语文内在的整体核心联系,忽视了基础知识教学,为了克服和纠正这一偏向,做到表面平静,而实际学生是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勇于思考,努力掌握知识。
例如教小学二年级语文《秋天的图画》一文,让学生在一节课内掌握九个生字,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于是采取了分内的方法,首先找出其中的五个形声字,再将“利”、“龙”、“夹”、“良”、“然”板书于黑板之上,让他们温习并读出字音,在此基础上再现:梨、笼、颊、燃、浪,让学生指出那是字形,那是字音,学生很快接受这几个字;再如:“图”“梁”的读音,用几句顺口溜:四四方方一间圏,“冬”字就往圏里钻,图上秋天高’粱黄,“米”字头上“水刃点”,又如,“勤”通过说谜语的方式:廿中压在大王顶,大王无奈斜着身,力在一旁着了急,慌慌忙忙去挨紧,这样学生既有兴趣,又能很快的掌握这几个字。
再如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且体会秋天的景像和人们对秋天的喜爱及赞美之情。
这是本文的难点,教师要突破之一难点,第一,让学生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1)-----挂起----,(2)------露出------(3)-----翻起------(4)-----举起-------它赋予了人的动作。
第二回答,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有了生气,秋天更加美丽)第三仿写句子:(1)春天也是美丽的图画。
(2)我喜欢果实累累的秋天。
(3)太阳从东方露出红红的脸颊。
(4)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
文本中的比喻,拟人句子都是为了把事或物写得更生动,更美丽,使之更富有生气;“谁使秋天这样美丽?”这一设问把上下文连贯起来,文章显得自然流畅,上文秋天的美景是勤劳的的人们用汗水绘出的丰收画卷,借大雁对劳动人民进行了赞美,文章主题宣明,语句生动,学生很快就搞清楚这一主题。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紧紧抓住核心语文知识这条主线不放,让学生牢固的掌握好语文基础知识,从理性到感性,反复积累,实践巩固,最终以成大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育工作者就必须研究教材,分析教材,把握重点、难点,突出重点,分解难点,为此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做到有的放矢,起到良好的效果,为了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激起他们的兴趣,教师就得认真引导,一步一步去实现自己的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让他们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断上进,在教学手段上,不仅要新,更要注重趣,也就是说趣味性与知识性紧密地结合,当然趣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它的趣必须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让学生这种心里愉悦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那种课内呼,课外应,当记者,搞采访,问张三,访李四,你来我往,四十分钟的课堂被宣闹声全部吞噬,结果是一部分学生忙得满头大汗,一部分学生无所事实,有的老师认为这就是趣,不礼貌的说这是胡闹,给学生带来的只能是灾难,小学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应不断探索,不断进取,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以适应学生,迎合学生的胃口,让学生在语文基础上下功夫,不断获得新知。
这就是我们的目的四;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回放性与自觉性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往往是记得快,忘得也快,总是向老师叫屈,有的是课上记得,下课就忘,有的是老师讲时记得,讲后就忘,究其原因是双重性的。
一是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不新,没有吸引力,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所讲的知识没有热在学生的脑海里,印象模糊,烙印不深,教师应改进方法,更新手段,把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兴趣提起来,这是最主要的,然后交给学生学习方法:首先是温故、回放、过电影。
教学生除了温习课文及老师所教的知识以外,再通过回忆,像看电影一样把应掌握的知识再现于眼前,再次装进自己的头脑,得以巩固;其次教育学生勤动脑,勤动手,养成一种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
让学生查资料,解疑难,同探讨,明真伪,常总结,的结论,诚恳拜“师”求上进,相互学习涌激情,记心德,谈经验,多践行,互交往,写真话,吐真情,细观察,多领悟,再现知识于笔端;第三,多看多记。
教育小学生从小就要养成时常读一些适合自己的进步书籍,吸取有营养的成分,如精彩的词、句、段,填补知识营养的不足,俗话说“博采广记”,知识积累愈多,视野就越开阔,理解能力就越强,看问题、分析问题就越透彻,可以说文本上的东西,老师一点就通,如此学生自然就学的轻松愉快,教师在教学中也感到十分愉悦。
学生自觉的学习,自觉地温故,这样做不仅牢牢掌握了文本知识,更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感悟性与实效性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由感知到运用,也就是由理性到实践,这是一件十分艰巨的工程任务。
要把这项工程做好,教师就得理性的认识事物的本质,对文本有一个通感,绝对不能把文本中的知识搞得支离破碎,让学生拾破砖烂瓦去建高楼大厦。
实效性是建立在感悟性的基础之上的没有感悟便没有实效。
让学生领悟一篇课文,首先就得从字词句段着手:中国的汉字不仅数量大,而且每个字的含义也十分丰富,在一定程度上为理解词语奠定了基础,同样一个十分优美的句子,关键词语起着十分的重要作用-----例如二年级语文《假如》一文的第一个生字“寻”不是教师去说读什么音,有几种解释,而是在学生掌握査字典方法上,去理解其读音和含义,(1)读音:xin,含义,找(2)读音xun含义(1)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2)姓。
这样教师把掌握知识的平台让给学生,让他们去感知,领悟。
再如“遥远”一词老师不说非常远的意思,而是用粉笔勾出两座大山,标出两山的距离500公里,然后让同学们思考两山的距离怎么样,同学们都能回答出距离很远,然后再让同学们把“距离很远”用一个词语概括,同学们自然会想道“遥远”一词。
形象的理解,远比抽象解释理解容易得多,也接受得快,同学们内心的活力就会在知识的海洋里荡起绿波,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再去思考:“我”画太阳、谷粒、双腿的意图是什么?经过反复阅读理解,同学们不约而同的回答关爱小树,关爱小鸟,关爱残疾人,显示了胸怀博大,童心纯真。
有了感悟,就会产生灵感,良好的效应使教师感到无比的欣慰。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讲究教法、手段。
引导、启发,学生在知识的领域里产生悟性,激发活性,使学生积极的、主动的去探索,去发现,获得更多的语文知识,又要交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用正确的方法去探索、去研究、去分析、去理解文章的内容,明确主次,轻重,重点与难点;才能明确知识的积累是内在的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们所说,“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这样学生就会持之以恒,经久不息地轻松愉快的学习,并且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句话,教与学在教学中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教师主导,学生主动,相互配合,一步一个台阶,走向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