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6短文两篇教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
16 短文两篇教学准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疏通文意,识记重点文言词语。
2背诵、默写全文。
【过程与方法】1理解文章主旨,领会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背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前准备教师: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让学生课前预习。
学生:预习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
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
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
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基础梳理1字词清单(1)生字注音德馨.(īn)鸿儒..(hóng rú)苔.痕(tái)案牍.(dú)西蜀.(hǔ)调.素琴(tiáo)(2)古今异义①山不在.高(古义:在乎,动词。
今义:表示某物在某地,介词)②惟吾德馨.(古义: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今义:芳香)③无丝竹..之乱耳(古义:管弦乐器,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今义:丝绸和竹子)④无案牍之劳形.(古义:身体。
今义:形状)(3)词类活用①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②有龙则灵.(名词作动词,显出灵异)③惟吾德馨.(名词作形容词,品德高尚)④苔痕上.阶绿(名词作动词,蔓上)⑤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⑥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4)一词多义何陋之.有(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之无案牍之.劳形(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可不译)2作者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洛阳现在属河南省人,著名诗人。
【新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16 短文两篇》教案
【新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16 短文两篇》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选入了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包含了《荷塘月色》和《背影》两篇经典短文。
本节课旨在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让学生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和亲情的细腻描绘,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和哲理。
教材内容丰富,贴近学生生活,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对于短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但学生在理解作者情感和哲理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难度,因此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和启发。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短文,理解短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美景和亲情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短文的基本内容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2.难点:对短文中所蕴含的哲理的理解和感悟。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内容,设计教学问题和讨论话题。
2.学生准备:预习短文,了解作者背景,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两篇短文的标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短文,教师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对有难度的地方进行讲解。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短文内容,讨论作者的情感变化。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4.巩固(10分钟)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总结短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情感变化。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短文,加深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出发,谈谈对亲情和自然的感悟。
学生进行思考和分享。
6.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短文中的亲情和自然之美。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教案
《爱莲说》教案设计课时目标:1、熟读课文,掌握“甚”“蕃”“濯”“妖”“蔓”“益”“亭亭”“君子”“亵玩”“隐逸”“鲜”“之”的意思,疏通文意。
2、了解“说”这种文体。
3、理解正衬和反衬的手法,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重点)2、理解正衬和反衬的手法(难点)课堂环节:一、图文导入,激发兴趣幻灯放映莲花的图片引入:提到莲花,你能想到关于“莲”的哪些诗句呢?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代的哲学家周敦颐一生酷爱莲花,并写下了传世名篇《爱莲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
(板书)二、走进读者了解文体1、作者简介:周敦颐字茂叔,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先生。
2、解题:“说”,是一种古代文体,用于阐述作者对问题的见解,很讲究辞采,跟现代杂文或杂感相近。
作者到底抒发了对莲花的哪些喜爱之情呢?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1、读准字音书读一遍,其音自正。
学生齐读课文,要求字字无错音。
(出示幻灯片,强调红色字体的读音,点名学生读,再齐读)2、读准节奏a、教师范读,学生跟读b、出示课文朗读划分节奏,学生据此自由炼读。
c、点名学生按照节奏再读课文,学生评价,适时给予指导。
四、选点读析疏通文意一)读懂文意请同学们在预习时标画的疑难字词句,并疏通文意。
课上完成下面练习:A下列句中红色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1、濯清莲而不妖()A、妖艳B、妖怪C、美丽而不端庄2、香远益清()A、更加B、有意C、益处3、亭亭净植()A、亭子B、耸立的样子C、美丽的姿态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A、玩耍B、玩弄C、游玩5、花之隐逸者也()A、隐居B、隐藏C、逃跑6、花之君子者也()A、品德高尚的人B、地位高的人C、丈夫7、陶后鲜有闻()A、新鲜B、鲜艳C、很少8、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9、A、的B、代词指莲花 C、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句子翻译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6短文两篇教案新人教版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
方法
主要教法
资料助学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法,检测法。
学法指导
合作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展示法。
教学
辅助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步骤(包括引入新课,新课讲授,课堂练习,小结作业布置。)
如何理解本文的主旨?
本文通过对莲可贵品格的赞美,含蓄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态度: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而是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写作方法运用】
请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写一段250字左右的文字,抒发自己心中的某种情怀。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6短文两篇
备课组
七年级备课组
主备人
执教者
课题
16短文两篇
单元(章节)课时
授课时间
教师复备栏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过程与方法
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3.在文章最后引用了孔子的话,作用何在?
画龙点睛,总结全文,与篇首的“惟吾德馨”相呼应,有力表现甘居陋室,不以为陋的品质。
4.文章借写“陋”室不“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操?这是什么写法?
高尚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这是托物言志的写法。
【再读课文,梳理结构】
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4单元16短文两篇(第1课时)教学案新人教版
16 短文两篇【导学目标】1.识记重点文言词语,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背诵、默写这两篇短文。
2.理解文章主旨,学习托物言志的手法。
3.体悟两位作者高洁的人生志趣,做品德高尚的人。
【课时计划】2课时教法指导: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学法指导一:概括文段内容法1.语言要凝炼.2.扣住文段核心。
3.要点要全面。
4.字数要符合要求。
第一课时学习《陋室铭》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中国有句古话“玉碎不改其白,竹焚不毁其节”,说的是古代的仁人志士很注重个人的修养与气节,不因外物的变化而改变自己的行为标准和道德底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陋室铭》讲的正是这样一种精神.自学互研生成新知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1.字音字形德馨.(xīn)苔痕.(hén)鸿儒.(rú)案牍.(dú) 西蜀.(shǔ)2.一词多义之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何陋之有(倒装标志)往来往来无白丁(表示交往的人)其中往来种作(表示来来往往的人)3.词类活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著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灵异。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名词活用为动词,此指居室主人道德美好高尚。
)无丝竹之乱.耳(动词用作使动词,使……受到扰乱。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
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导读:本文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教案【三篇】,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2)朗读课文,正确掌握句中的停顿。
(3)理解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4)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和翻译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文言文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以及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难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2、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两篇文章的主旨。
3、体会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愿望和意志,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神话是我们文学天地中灿烂夺目的瑰宝。
女娃造人的故事还记得吗?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盘古开天辟地,后羿射日,女娃补天,精卫填海) 二、复习一下有关神话知识。
讲述神话的产生和特点及《山海经》。
1、神话是在科学水平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产生的,那时的人们无法对许多自然现象做出科学的准确的解释。
但是,人类又想要探求这方面的知识,所以,只好借助于想像来解决这个问题了,而这种大胆而奇特的想像恰恰就是神话故事中的亮点。
这种想像体现了远古时代人们那种强烈的探求欲望。
今天的社会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仍有广阔的未知领域等待我们去探寻,去研究,所以,这种想像力、创造意识,都是我们今天仍迫切需要的。
2、《山海经》译,书名。
18篇。
作者不详,各篇著作时代亦无定论,近代学者多认为不出一时一人之手,其中14篇是战国时作品,《海内经》四篇则为西汉初年作品。
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地理、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保存了不少远古的神话传说。
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参考价值。
其中的矿物记录,为世界最早的有关文献。
晋郭璞作注,并为《图赞》,今图佚而赞存;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今人袁珂《山海经校注》等。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 爱莲说》精制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精制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爱莲说》是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第16课,本课主要包括两篇短文《爱莲说》和《荷塘月色》。
这两篇短文都是描绘自然景色的美,通过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本课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和感悟短文中所表达的作者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有一定的语文基础,能够理解和欣赏一些简单的文学作品。
但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予引导和帮助。
同时,学生对自然景色的美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通过文学作品来感悟自然之美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感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和背诵《爱莲说》和《荷塘月色》两篇短文,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学会欣赏和评价自然景色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作者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的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和背诵《爱莲说》和《荷塘月色》两篇短文,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教学难点:通过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感悟自然景色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自然景色图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2.对比教学法:通过对比和衬托的手法,引导学生发现和欣赏自然景色的美。
3.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自然美景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准备自然景色的图片和视频,用于展示和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课件,包括短文内容、词语解释、图片展示等。
3.分组讨论:准备分组讨论的表格和指导学生讨论的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自然景色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对自然美景的兴趣和好奇心。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16《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答案示例:①周围景色:“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清幽宁静。
②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与人交往高雅脱俗。
③生活内容:“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室内活动欢畅无虞。
3.结尾为什么提到“诸葛庐”“子云亭”?(出示幻灯片)
③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扰乱)
④无案牍之劳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⑤有龙则灵(形容词用作动词,灵验)
(4)文言虚词
之
(5)文言句式
倒装句
何陋之有?(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有何陋之?)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
答案示例: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曰:何陋/之有?
3.知识链接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铭的形式短小,文字简洁,一般用韵,内容多含颂扬、警戒之意。
4.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德馨(xīn)鸿儒(hónɡ rú)案牍(dú)
(2)古今异义
馨
形
(3)词类活用
①有仙则名(名词用作动词,出名,有名)
②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用作动词,长到,蔓延到)
4.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又赋予莲花哪些品格?
答案示例:作者是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这些方面来写莲花的。
(六)课外拓展,对比延伸
1.对比:本文的刘禹锡和下文的王欢都安贫乐道,其具体表现有什么不同?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第16课《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16 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积累一些文言字词。
2.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背景。
3.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过程和方法目标:1.加强朗读训练,提高朗读能力。
2.把握两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1.学习《陋室铭》,感受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欣赏两文的语言之美,手法之美。
教学难点:1.辨析《陋室铭》中结尾引孔子的话“何陋之有”的含义,及“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言外之意;理解类比手法的运用。
2. 《爱莲说》文,具有哪些美好品质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如何辨析“莲之爱”与“菊之爱”?理解映衬手法的运用。
教法学法:朗读法,串讲伐,合作探究法,练习法。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师生共同研读《陋室铭》,作者及文体简介;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读出韵律,读出情感;整体感知文意,着重欣赏本文的写作特色。
一、导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 (唐)二、作者、背景简介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哲学家。
他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时期,关心社会现实,忧国忧民。
作品背景:作者因参加政治革新运动得罪当朝权贵,被一贬再贬,半年时间连搬三次家,住房一次比一次小,最后成了一间陋室。
在此背景下,他愤然提笔写了《陋室铭》。
什么叫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常用排比、对偶句。
三、检查预习读准下列字音:德馨 xīn 苔痕hén鸿儒hóng rú案牍dú西蜀 shǔ铭míng四、朗读感知朗读课文,注意节奏陋室铭刘禹锡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6《短文两篇》精制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6《短文两篇》精制教案一. 教材分析《短文两篇》是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包含了《荷塘月色》和《小桥流水》两篇短文。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两篇短文,理解短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进入七年级下册之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和理解能力,但对描绘自然景色的短文可能还缺乏一定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细读短文,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短文,理解短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能够通过细读短文,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能够运用所学,创作自己的小短文,描绘自己喜欢的自然景色。
四. 教学重难点1.能够理解短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能够通过细读短文,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提问和思考,深入理解短文内容。
2.使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运用小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讨论和创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创造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短文《荷塘月色》和《小桥流水》的文本材料。
2.准备与短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用于辅助学生理解短文内容。
3.准备问题清单,用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荷塘月色和小桥流水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所看到的景色,激发学生对自然景色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将短文《荷塘月色》和《小桥流水》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初步阅读并整体感知短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清单,引导学生通过细读短文,分析和回答问题。
问题可以包括:短文描绘了哪些自然景色?作者是如何描述这些景色的?作者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通过互动交流,巩固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教案_16短文两篇
16短文两篇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累积一些文言字词,背诵并默写这两篇短文。
2.增强朗诵训练,提高朗诵能力。
过程与方法1.经过比较,进一步认识“铭”与“说”两种古代文体的特色,同时进一步体会托物言志的妙处。
2.让学生在小组谈论、沟通中激活思想,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并形成自己的看法,指引学生简评鉴赏。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陋室铭》,感觉作者安贫乐道的生活情味,学习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
2.学习《爱莲说》,认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爱的生活态度,感觉其高洁脱俗的情怀。
要点难点要点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难点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课方法朗读、谈论1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教课方案_16短文两篇教课方案课前准备刘禹锡、周敦颐的画像。
教课课时2课时教课基本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跟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今日,我们的居室也变得愈来愈宽阔。
自然,因为各种原由,在城市里、在我们的身旁,可能还存在着“蜗居”现象,但是,住宅小不等于理想小,下边,请让我们一同听听《陋室铭》的作者是如何说的吧。
二、作者简介刘禹锡 (772—842),字梦得,唐朝洛阳 (今河南洛阳 )人。
有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踊跃参加者,进步思想家。
王安石称他为天下奇才,白居易称他为“诗豪”。
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三、文本链接1.据资料记录:刘禹锡因参加改革,冒犯了当朝显贵宠臣,被贬为安徽省和州通判。
按当时的规定,他应住衙门里三间三厦的房屋。
但是和州的策知县是个攀高接贵的小人,他见刘禹锡是被贬而来,便多方刁难他。
策知县先叫刘禹锡在城南面江而居,刘禹锡不只不埋怨,反而快乐地撰写了一联贴于房门:“面对大江观白帆,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人教版下册教课方案_16短文两篇教课方案 2身在和州争思辩。
”他的这一行为气坏了策知县,他又令衙门的书丞将刘禹锡的房屋由城南门调至城北门,住宅由三间减小到一间半,而这一间半位于获胜河畔,邻近有一排排的杨柳。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部编版)第16课《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16.短文两篇《爱莲说》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把握作品的主题,理解本文运用“托物言志”和“正反衬托”的艺术特色。
2、通过品味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难点:把握作品的主题,理解本文运用“托物言志”和“正反衬托”的艺术特色。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1、由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导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出示课题,创设氛围这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我们要反复诵读,在诵读中品味欣赏。
二、反复朗诵,整体感知1、自由诵读,注意生字词的准确读音。
2、学生朗读,检测自读效果3、老师范读,听配乐朗诵,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
三、分组自学,交流讨论。
1、分组自学要求:①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翻译全文。
②不懂之处,互相讨论。
2、汇报自学情况,不懂之处,举手提出,可指名回答。
四、品味赏析,把握主题1、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出了莲花怎样的特点,反映了莲花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自由讨论)角度特点品质环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洁身自好形态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品行端正味道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以上问题与表格打在屏幕上,并配以出水荷花的图片)2、作者表面写莲,其实意在写人,赞莲目的是赞人,这种手法是什么写作手法?——托物言志。
综观全文,似句句写花,而意不在花;通篇无人,却字字写人。
作者以花喻人,借莲自况,以莲的清逸来比喻君子的美德和节操。
3、作者除了写莲花外,还写了菊花和牡丹,共有几处写到?——共有三处提到,请学生朗读。
A、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以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B、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C、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陶渊明——菊——隐逸者——鲜有闻予——莲——君子——同予者何人世人——牡丹——富贵者——宜乎众①、为什么说菊是花之隐逸者?陶渊明为何对菊情有独钟?——因为菊花不与百花争艳,而在百草凋零的季节里傲然凌霜,独吐幽香,它是那些不肯与世俗同流合污而离群索居、隐遁山林的隐士的象征。
(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 陋室铭)》教案
爱莲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说”的特点。
(2)反复诵读,背诵课文。
(3)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充分领略作者的情怀,认识这种情怀产生的社会背景。
2、能力目标1、能够利用工具书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义以及用法。
2、学习本文托物言志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习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感受其高雅脱俗的情怀。
教学重点1、能顺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语感。
2、探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和文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理解运用“菊”和“牡丹”来正衬和反衬的作用。
教学方法1、小组讨论、合作探究2、朗读教学用具CAI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制作CAI课件2.学生准备:课前阅读课文,认读课文中的生字,利用工具书解释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初步翻译全文,做到能够顺畅地朗读课文。
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了解写作背景及“说”这一文体。
教学步骤与过程:一、有关“莲花”的诗句导入学生依据大屏幕上的图片吟诵有关“莲花”的诗句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王昌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李白:“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导入语:莲,又名莲花、芙蕖、水芙蓉、荷花等,古往今来被文人墨客们广为称颂。
这不仅因为它的外表美丽,更因为它的美好的品格。
宋代哲学家周敦颐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
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板书课题、作者)二、走近作者、了解文体:周敦颐:字茂叔,北宋理学家“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学生根据预习情况自己介绍)三、检查预习,疏通文意1、给下列加横线字注音蕃(fán)淤泥(yū)濯(zhuó)清涟(lián)蔓(màn )亵玩(xiâ)噫(yī)2、学生自由读课文,参照注释,小组讨论,疏通文意。
新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3:第16课 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一、陋室图景,交流引读。
1、陋室展示:出示一幅陋室,让同学们观看思考。
2、交流引读:同学们,我们看了这幅陋室图景后,你有什么感受呢?你想说些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刘禹锡是怎样看待陋室的。
(板书课题及作者)刘禹锡(772—840),唐代文学家。
字梦得,洛阳人。
曾参加王叔文的政治改革,反对宦官和藩镇势力,多次被贬。
有《刘梦得文集》。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陋室,意思是简陋的房子。
“陋室铭”的意思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二、熟读背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①教师示范诵读铭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并找出韵脚,体会文章的音韵美。
名、灵、馨、青、丁、经、形、亭③学生根据自己情况即时背诵,可采用游戏接龙式背诵。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3、理一理:全文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前6句):运用类比立论。
第二层(中8句):写室内生活情趣的高雅、室主人超尘绝俗的胸襟。
第三层(后4句):用例证、名言来证明“陋室”不陋。
三、合作探究,诗句品析。
1、谁能找出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话。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作者的“惟吾德馨”的。
讨论明确:周围景色:“苔痕上阶绿,草色人帘青。
”写环境清幽宁静;往来人物:“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写与人交往高雅脱俗;生活内容:“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写室内活动欢畅无虞。
3、铭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仙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讨论明确:采用比喻和类比的方法,一方面引出文章的中心,一方面表明即使陋室也有名,也有灵。
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4、铭文最后一句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呢?讨论明确:总结全文,说明陋室不陋。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4单元 16 短文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教学目标】1、背诵默写,理解课文及其寓意。
2、了解托物言志的写法。
3、认识作品的现实意义,提高生活情趣。
【教学重点】1、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导读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准备】熟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第一课时《陋室铭》。
〖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生问好;2、板书课题《陋室铭》(刘禹锡)及教学目标;二、学习课文1、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⑴本文题目是什么意思?明确:本文是唐朝文学家刘禹锡为自己简陋的屋子写的一篇散文。
本文为骈体文,简介骈体文的特点。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⑵学生借助课文注释试读课文,标注不能理解的字、词、句等。
⑶学生质疑(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尽量让学生来解答,达到疏通课文字词的目的)⑷如果给课文分三个层次,该怎样划分?明确:第一层从开头到“唯吾德馨”,第二层从“苔痕上阶绿”到“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为文章结尾。
2、精读课文,品析语句。
⑴“山不在高”,“水不在深”类比什么?“有山则名”、“有龙则灵”暗喻什么?明确:前二句类比"陋室",后两句暗喻自己。
⑵陋室内外是什么颜色?景色美不美?有何特点,用一个词(字)概括。
明确:绿色,青色,景色别致幽雅。
(幽)⑶与作者交往的人有何特点?明确:鸿儒,无白丁。
(雅)⑷作者身居陋室的生活是什么?有何特点?明确: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安)⑸作者用什么来类比自己的陋室?明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⑹品析“上”、“入”二字的妙用。
明确:“上”、“入”二字生动传神,以静为动,不仅使景物人格化,活跃而有生气,而且流露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我们可以想象出这是一个多么幽静安宁的环境。
⑺“鸿儒”可否换成“群儒”?明确:不能。
“群儒”则无“大”之义,显得太多了。
3、再读课文,领悟内涵。
(男、女生分角色各读一遍)⑴“往来无白丁”含什么感情?明确:清高自赏(含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作者的阶级局限性所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短文两篇1.了解“铭”“说”这两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理解作者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达高洁志趣。
3.学习古代仁人志士的高尚品格和情操。
第1课时《陋室铭》一、导入新课在中国的诸多文化遗迹当中,有很多帝王将相的宫府宅邸,它们或者以豪华气派让人惊叹不已,或者以设计精巧让人流连忘返。
但有一处居所,它既小且陋,却因主人的一篇铭文而传颂千载。
这就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
下面让我们学习《陋室铭》,一起走进“陋室”,走进刘禹锡的精神世界。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
有“诗豪”之称。
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
革新失败后,多次被贬。
本篇是他被贬后写的。
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铭”,原来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发展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押韵,内容上多有颂扬或鉴戒之意。
陋室,即简陋的房子。
“陋室铭”就是通过对陋室的描绘和议论表达屋主人的心境和生活情趣。
目标导学二:分类积累,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同学们相互帮助解答。
2.听录音,学生小声跟读并找出韵脚。
明确:名、灵、青、丁、经、形、亭。
3.自主学习。
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1)一词多义之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何陋之.有(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2)词类活用①有仙则名.(名词作动词,出名,有名)②无丝竹之乱.耳(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扰乱)③无案牍之劳.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④苔痕上.阶绿(方位名词作动词,长到)4.翻译课文。
目标导学三:品味剖析,领悟意境1.课文名为《陋室铭》,为何结尾是“孔子云:何陋之有?”这是否矛盾?明确:不矛盾。
题目中的“陋”是书房的形陋。
而结尾的“何陋之有”指只要室中人品德高尚,房屋就不简陋,紧扣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即这虽是陋室,但作为主人的“我”品德高尚,就不感到简陋了。
2.陋室不“陋”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明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写环境的清幽、雅致,反映出室主人淡泊名利的志趣。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写朋友的贤良儒雅,反映出室主人高洁傲岸的情怀。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写生活的高雅脱俗,反映出室主人不为琐事萦怀的心态。
从居室环境之雅、交往人物之雅、情趣之雅三个方面写陋室不“陋”。
3.文章主旨至“无案牍之劳形”已突出,意思似乎已写尽,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呢?明确:这是作者向深处开拓主题。
采用类比,用历史上诸葛亮和扬子云的名室同自己的陋室相比,暗示他们居住的本也是陋室,只因主人的才德而名扬天下,表明自己也有古代名贤的抱负和志趣。
4.文章起笔写山水似乎与陋室不相干,为什么要这样写?明确:古代传说中,山中有神仙,这山就是名山;水中有蛟龙,这水就是灵水。
作者在这里运用类比的手法,意在说明既然山之名不在于高而在于仙,水之灵不在于深而在于龙,那么室之陋与不陋,就不在于它是否豪华富贵,而在于主人的德行是否高尚。
文章先用山水起笔,暗暗施墨,徐徐点题,如水流直下,水到渠成,十分自然地写出陋室不陋的原因,即后文的“德馨”。
教师总结:本文在立意手法上托物言志。
“托”的对象是“室”,表现的是作者不贪恋富贵荣华、淡泊名利、安贫乐道、重视自身修养的志趣。
目标导学四:写作尝试,拓展迁移1.为进一步体会中国文人那种超脱红尘的宁静和宠辱不惊的恬静坦然,可推荐学生阅读以下篇目:陶渊明的《饮酒》、梁实秋的《雅舍》、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
2.仿写一篇铭。
示例一:交友铭友不在多,知心就行。
貌不在美,心仁则灵。
斯是好友,唯吾真情。
遭难舍身救,遇福共分享。
彼此存信任,处事有默契。
可以同生死,共患难。
无争吵之乱耳,无猜忌之劳形。
战国廉蔺交,盛唐李孟情。
好友云:君交如水。
示例二:奥运铭国不在大,技高成名。
人不在多,参与就行。
斯是奥运,众星如云。
队员现绝技,教练出奇兵。
场上争金牌,场下叙友情。
可以破纪录,论输赢。
有拼搏之雄姿,有交流之文明。
东方雄狮怒,西方苍鹰鸣。
国人云:看我奥运。
三、板书设计陋室铭设喻引题山水陋室仙龙德馨陋室不陋环境幽静交往风雅情趣高雅古贤自喻反问点题托物言志安贫乐道高洁傲岸第2课时《爱莲说》一、导入新课荷花也称莲花,它一直是中国画家们喜爱的绘画题材,也是历来为文人墨客所称颂的景物。
李白的“涉江弄秋水,爱此荷花鲜”和白居易的“冷碧新秋水,残红半破莲。
从来寥落意,不似此池边”分别抒发了诗人不同的感情。
杨万里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则抒写了满湖荷花带给人们的无尽喜悦。
而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南康郡做官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挖了一块四十余丈宽的池塘种莲。
他凭栏放目,触景生情,写下了赞美莲花的传世名篇《爱莲说》。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熟悉文体1.了解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谥号元,北宋哲学家,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
2.了解相关文学常识。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属于论说文的范畴。
它往往带有某些杂文杂感的性质。
可以说明或叙述事物,也可以议论和抒发感情。
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分类积累1.学生自读课文,勾画出难读的字和难解的词句。
2.读准下面的字音。
颐.(yí)蕃.(fán)淤.(yū)濯.(zhuó)涟.(lián)亵.(xiè)鲜.(xiǎn)3.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指出这名学生朗读中存在的问题。
4.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
(1)古今异义亭亭净植.(古义:竖立;今义:种植)(2)一词多义之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无实际意义)远香远.益清(远播)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远远地)清濯清.涟而不妖(形容词,清澈)香远益清.(形容词,清幽)(3)词类活用①不蔓.不枝.(名词用作动词,生藤蔓;生枝茎)②香远.益清(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4)文言句式①省略句。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出”后省略介词“于”)②判断句。
如:牡丹,花之富贵者也。
(“也”表判断)目标导学三:理解内容,把握写法1.在作者看来,莲花有什么可爱之处呢?试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
明确:莲花的可爱之处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上述可爱之处,突出了莲花的哪些特点呢?明确:这个长句,从生长的环境方面,写出了莲“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濯清涟而不妖”的庄重;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出了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香远益清”的芳香;从风度气质方面写出了莲“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
3.我们知道了作者之所以爱莲,不仅因为莲花的姿态美丽,更是因为莲花的高洁、庄重、正直、芳香、清高的品格。
那么我们该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这一个长句呢?明确:敬佩、赞美之情。
4.师生共同朗读这一长句,要读出敬佩、赞美之情。
5.前面我们说过“说”这种文体偏重于议论,那么《爱莲说》这篇课文,哪一段偏重于议论呢?请找出直接议论莲的句子。
明确:第二自然段对菊花、牡丹做出评论,表明爱憎。
直接议论莲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6.君子是怎么样的人?作者将莲比作君子,意在说明什么?明确:是品德高尚的人。
作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由此可见他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德的人。
这种写法叫作“托物言志”。
“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句。
7.文题是《爱莲说》,而文中却三次提到“菊”“牡丹”,这有什么作用呢?明确:衬托。
第一次衬托,表现作者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第二次衬托,显出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第三次衬托,表现作者对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8.“噫”是一个叹词,表示感慨,引领下文对不同爱花人的品评。
这三句话在朗读时语气应如何把握?(明确后齐读这三句)明确:第一、二句读出感叹的语气。
第三句要读出嘲讽的语气。
9.齐读全文。
要求语气舒缓,抑扬顿挫,富有感情。
目标导学四:拓展延伸,个性表达1.让学生说说自己最喜欢《爱莲说》中的哪一句,并谈谈自己对这一句的理解。
2.将《陋室铭》与《爱莲说》自读一遍,比较两者的异同。
明确:主题上,两文都表现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
《爱莲说》一文表达的是在污浊的尘世间保持自己清白节操的志向,《陋室铭》一文流露的则是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立意上,两文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
《爱莲说》一文通过正面赞美莲的形象来表达自己的高洁情操,《陋室铭》一文则采用反向立意的方式,只字不提陋室之“陋”,只写陋室“不陋”的一面,用“不陋”来突出“德馨”。
表达上,都采用了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方式。
《爱莲说》一文对“莲”进行人格化的描写,《陋室铭》一文则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的高雅风度,表达自己高洁隐逸的情怀。
三、板书设计淡泊名利、不同流合污(托物言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