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慰剂反应的机制
166心理学
![166心理学](https://img.taocdn.com/s3/m/00ec751514791711cd791704.png)
1.阿基米德与酝酿效应把难题放在一边,放上一段时间,才能得到满意的答案2.阿伦森效应人们最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欢、奖励、赞扬不断增加的人或物,最不喜欢那些显得不断少的人或物。
阿伦森效应提醒人们,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应该尽力避免由于自己的表现不当所造成的他人对自己印象不良方向的逆转。
同样,它也提醒我们在形成对别人的印象过程中,要避免受它的影响而形成错误的态度。
4.安泰效应要学会依靠大家、依靠集体。
5.暗示效应6.安慰剂效应使用安慰剂时容易出现相应的心理和生理反应的人,称为“安慰剂反应者”。
这种人的特点是:好与人交往、有依赖性、易受暗示、自信心不足,经常注意自身的各种生理变化和不适感,有疑病倾向和神经质。
7.巴纳姆效应(暗示效应)让一个人水平伸出双手,掌心朝上,闭上双眼。
告诉他现在他的左手上系了一个氢气球,并且不断向上飘;他的右手上绑了一块大石头,向下坠。
三分钟以后,看他双手之间的差距,距离越大,则暗示性越强。
认识自己,心理学上叫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
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
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8.巴霖效应源自於马戏团经理巴霖先生的一句名言:每分钟都有一名笨蛋诞生。
9.半途效应人的目标行为的中止期多发生在"半途"附近,在人的目标行为过程的中点附近是一个极其敏感和极其脆弱的活跃区域。
导致半途效应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目标选择的合理性,目标选择的越不合理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二是个人的意志力,意志力越弱的人越容易出现半途效应。
10.贝尔效应要求领导者具有伯乐精神、人梯精神、绿地精神,集体为先,慧眼识才,放手用才,敢于提拔任用能力比自己强的人,积极为有才干的下属创造脱颖而出的机会。
11.贝尔纳效应12.贝勃规律人们一开始受到的刺激越强,对以后的刺激也就越迟钝。
关于对照药与安慰剂
![关于对照药与安慰剂](https://img.taocdn.com/s3/m/cf9f3ed2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37.png)
关于对照药与安慰剂临床试验中对照组的设置通常包括五种类型,即安慰剂对照、空白对照、剂量对照、阳性药物对照和外部对照。
而对照药分为阴性对照药(安慰剂)和阳性对照药(有活性的药物)。
一、临床研究中的安慰剂选择安慰剂是一种“模拟”药,其物理特性如外观、大小、颜色、剂型、重量、味道和气味都要尽可能与试验药物相同,但不能含有试验药的有效成份。
安慰剂常用于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
因能可靠地证明受试药物的疗效,并可反映受试药的“绝对”有效性和安全性,所以在很多需要证明受试药绝对作用大小的临床试验中选择安慰剂作对照,只有证实受试药显著优于安慰剂时,才能确定受试药本身的药效作用。
有时,安慰剂可用于阳性药物对照试验中。
为了保证双盲试验的执行,常采用双模拟技巧,受试药和阳性对照药都制作了安慰剂以利于设盲;另外,在阳性药物对照试验中加入安慰剂,可提高临床试验的效率。
临床研究中采用安慰剂最大的问题是伦理学方面的原因。
一般认为,安慰剂适用于轻症或功能性疾病患者。
在急性、重症或有较严重器质性病变的患者,通常不用安慰剂进行对照;当一种现行治疗已知可以防止受试者疾病发生进展时,一般也不宜用安慰剂进行对照。
一种新药用于尚无已知有效药物可以治疗的疾病进行临床试验时,对新药和安慰剂进行比较试验通常不存在伦理学问题,可以选择以安慰剂作为对照药;在一些情况下,停用或延迟有效治疗不会造成受试者较大的健康风险时,即使可能会导致患者感到不适,但只要他们参加临床试验是非强迫性的,而且他们对可能有的治疗及延迟治疗的后果完全知情,要求患者参加安慰剂对照试验可以认为是合乎伦理的。
对新药选择安慰剂进行对照是否能被受试者和研究者接受是一个由研究者、患者和机构审查委员会或独立伦理委员会(IRB/IEC)判断的问题。
药理学名词解释
![药理学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42ad717dc5da50e2534d7f5b.png)
1. 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包括病原体)之间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
2. 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和作用机制。
3. 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变化及其规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
4. 离子障(ion trapping):药物在跨膜转运时,非离子型(非解离部分)药物可以自由穿透,而离子型药物就被限制在膜的另一侧。
5. 首关消除(first pass metabolism):口服药物从胃肠道吸收后经门静脉进入肝脏,有些药物易被肝脏截留破坏(代谢),进入体循环的有效药量明显减小。
6. 药酶诱导剂:有些药物能增强药酶活性或使药酶合成加速,从而加快其本身或另一些药物转化,使其作用减弱或缩短。
7. 肝肠循环(enterohepatic cycle):有些药物在肝细胞与葡萄糖醛酸等结合后排入胆中,随胆汁到达小肠后被水解,游离药物被重吸收,此过程称为肝肠循环。
8. 一级动力学消除(first-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又称恒比消除,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
9. 零级动力学消除(zero-order elimination kinetics):又称恒量消除,是药物在体内以恒的速率消除。
10.稳态血药浓度(steady-state concentration, Css):也称坪值。
按照一级动力学规律消除的药物,其体内药物总量随着不断给药逐步增多,直至从体内消除的药物量和进入体内的药物量相等时,体内药物总量不再增加而达到稳定状态,此时的血浆药物浓度称为稳态浓度。
一般需经4~5个t1/2 后达到稳态浓度。
11. 半衰期(half life, t1/2):常指消除半衰期,即药物在体内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或者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12.清除率(clerance, CL):是肝、肾等对药物消除率的总和,即单位时间内有多少容积血浆中所含药物被消除。
《安慰剂与反安慰剂效应》说明文阅读附答案
![《安慰剂与反安慰剂效应》说明文阅读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5290324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e45ff53.png)
《安慰剂与反安慰剂效应》说明文阅读附答案教书育人楷模,更好地指导自己的学习,让自己不断成长。
让我们一起到店铺一起学习吧!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编辑的阅读答案文章,欢迎大家阅读!“Hebb的理论”阅读附答案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早在 1949年,一位名叫 Donald Hebb的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个简单法则,来说明经验如何塑造某个特定的神经回路。
受巴甫洛夫著名的狗实验的启发,Hebb的理论认为在同一时间被激发的神经元间的联系会被强化。
比如,铃声响时一个神经元被激发,在同一时间食物的出现会激发附近的另一个神经元,那么这两个神经元间的联系就会强化,形成一个细胞回路,记住这两个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
不是所有输入信号都能激发神经细胞产生自己的信号。
神经元就像个微处理芯片,它通过突触接收大量的信号。
并且不断地把从突触接收到的输入信号进行整合。
但不同的是,微处理器有许多输出途径,神经元则只有一个,就是它的轴突。
所以,神经元对输入信号的反应方式只有一个:要么通过轴突激发一个冲动,向回路中相邻的一个神经元发出信号,要么相反,不发出信号。
当神经元接收这样一个信号时,它的树突上的跨膜电位差轻微地升高,这种膜电位的局部改变被称为神经元突触的“激发”。
当突触快速、高频地激发,就会发生一过性强化,即在短时记忆形成过程中观察到的变化。
但是通常单个突触短暂地激发不足以使一个神经元发放冲动,即术语称的动作电位。
当神经元的许多突触一起激发,共同的作用下就会改变神经元膜电位,产生动作电位,把信号传递到回路中的另一个神经元。
Hebb认为,就像管弦乐队的一个不合拍的演奏者一样,如果神经元上的一个突触不能和其他的突触同步激发,就会被当作蹩脚的角色剔除。
但是那些同步激发的突触——其强度足以使神经元发放动作电位——就会被强化。
这样一来,大脑根据神经冲动流的方向,发展神经回路,逐步精化和完善,建立起大脑神经元间的网络联系。
从Hebb的理论出发分析该过程的确切机制,你会再次面对这样的问题,即在大脑铺设网络联系过程中,能强化或减弱突触联系的酶和蛋白必定是由某种特定的基因合成的,所以我们就开始寻找能激活这种基因的信号分子。
药理
![药理](https://img.taocdn.com/s3/m/76599306b7360b4c2e3f64c0.png)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原理的一门学科。
(药效学、药动学)新药研发过程: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药物上市后监测首关消除:从胃肠道吸收入门静脉系统的药物在到达全身血液循环前必先通过肝脏,如果肝脏对其代谢能力很强或由胆汁排泄的量大,则使进入全身血液循环的有限药物量明显减少,这种现象称为首关消除。
肝肠循环:指经胆汁或部分经胆汁排入肠道的药物,在肠道中又重新吸收,经门静脉又返回肝脏的现象。
安慰剂:指不含任何药理成分的制剂或剂型,外形与药相似,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缓解。
首剂现象:指病人首次用药的90分钟出现的体位性低血压现象。
药物依赖性:又称药物成瘾,长期使用某种药物后,机体对这种药物产生生理或心理的依赖和需求调节痉挛:睫状肌的环状肌向瞳孔中心方向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由于自身弹性变凸,屈光度增加,是调节痉挛。
表现分布容积:是指血浆合组织内的药物分布达到平衡时体内药物按血浆药物浓度在体内所需溶液体积血浆半衰期:是指血药浓度降低到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它反映了药物消除的速度,是给药时间的间隔依据。
药物:是用以防止及诊断疾病的物质,在理论上指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及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作用规律及作用原理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作用及作用规律。
药理学任务: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提高药物疗效,研究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
药物作用:指药物对机体细胞间的初始作用,是动因,是分子反应机制。
药理效应:是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是药物作用的结果。
功能提高为兴奋,功能降低为抑制,麻痹。
治疗作用:是指药物作用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是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不良反应:凡不符合用药目的的并为病人带来不适应或痛苦的有害反应。
毒性作用:药物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而发生的危害性反应。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降至阀浓度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安慰剂定律
![安慰剂定律](https://img.taocdn.com/s3/m/88e9c07201f69e31433294f4.png)
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安慰剂效应的概述安慰剂效应,又名伪药效应、假药效应、代设剂效应(英文:Placebo Effect,源自拉丁文placebo解“我将安慰”)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类生理反应,但亦有人认为这是医学实验设计所产生的错觉。
这个现象是否真的存在,科学家至今仍未能完全理解。
[1]安慰剂效应于1955年由毕阙博士(Henry K. Beecher)提出[2],亦理解为“非特定效应” (non-specific effects)或受试者期望效应。
一个性质完全相反的效应亦同时存在——反安慰剂效应(Nocebo effect):病人不相信治疗有效,可能会令病情恶化。
反安慰剂效应(拉丁文nocebo解“我将伤害”)可以使用检测安慰剂效应相同的方法检测出来。
例如一组服用无效药物的对照群组(control group),会出现病情恶化的现象。
这个现象相信是由于接受药物的人士对于药物的效力抱有负面的态度,因而抵销了安慰剂效应,出现了反安慰剂效应。
这个效应并不是由所服用的药物引起,而是基于病人心理上对康复的期望。
安慰剂对照研究毕阙博士的研究(1955年)有报告[3]纪录到大约四分之一服用安慰剂的病人,例如声称可以医治背痛的安慰剂,表示有关痛症得到舒缓。
而触目的是,这些痛症的舒缓,不单是靠病人报称,而是可以利用客观的方法检测得到。
这个痛症改善的现象,并没有出现于非接受安慰剂的病人身上。
由于发现了这个效应,政府管制机关规定新药必须通过临床的安慰剂对(placebo-controlled)测试,方能获得认可。
测试结果不单要証明患者对药物有反应,而且测试结果要与服用安慰剂的对照群组作比较,証明该药物比安慰剂更为有效(“有效”是指以下2项或其中1项:1)该药物比安慰剂能影响更多病人,2)病人对该药物比安慰剂有更强反应)。
药理学试卷6(共6份)
![药理学试卷6(共6份)](https://img.taocdn.com/s3/m/983198ed998fcc22bcd10d1f.png)
药理学试卷一、是非题1.特异质反应是先天遗传异常所致的反应,与药物固有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比例,药理性拮抗药救治可能有效。
2.乙酰胆碱受体均属于G蛋白耦联受体。
3.阿托品与哌替啶合用可用于治疗胆绞痛。
4.抗胆碱酯酶药不能拮抗非除极化型肌松药的肌松作用,反能加强之。
5.为了减少局麻药的吸收作用,使药效迅速出现,在应用过程中,应尽量将药物注入血管。
6.苯二氮卓类和巴比妥类药物久服均可发生依赖性和成瘾现象,停药时出现反跳和戒断症状,但后者的戒断症状发生较迟和较轻。
7.为了增强左旋多巴的抗帕金森病作用及减少其不良反应,临床可合用氨基酸脱羧酶如卡比多巴。
8.氯丙嗪引起的血压下降,可用肾上腺素进行对抗。
9.吗啡中毒时瞳孔极度缩小,针尖样瞳孔为其中毒特征。
10.对“阿司匹林哮喘”,肾上腺素治疗无效,可用抗组胺药和糖皮质激素药治疗。
11.强心苷中毒引起的缓慢性心律失常,宜补钾,可用阿托品治疗。
12.胆汁酸结合树脂类药物对纯合子家族性高Ch血症无效。
13.维生素K是香豆素类的拮抗剂,有促凝血作用。
14.氯化铵口服对胃黏膜有一定的刺激性,故在祛痰止咳时,可将其装在肠溶胶囊内服用。
15.由于哌仑西平对M1受体的亲和力高,故副作用比阿托品多见。
16.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不足,引起黏液性水肿。
17.青霉素类与氯霉素类合用时出现拮抗效果。
18.青霉素虽对脑膜炎奈瑟菌作用强,但在其脑脊液中浓度较低,故不宜用于流脑治疗。
19.对于立克次体感染首选氯霉素。
20.乙胺丁醇为橘红色结晶粉末,故其代谢物也是呈橘红色。
二、单项选择题1.在碱性尿液中弱酸性药物A.解离多,重吸收少,排泄快B.解离少,重吸收多,排泄快C.解离多,重吸收多,排泄快D.解离少,重吸收多,排泄慢E.解离多,重吸收少,排泄慢2.不良反应不包括A.副作用B.变态反应C.后遗效应D.停药反应E.戒断效应3.乙酰胆碱舒张血管作用的机制是A.激动血管内皮细胞M3受体,促进NO释放B.激动血管内皮细胞N受体,促进NO释放C.直接激动血管平滑肌D.激动血管平滑肌α受体E.激动血管平滑肌β受体4.误食毒蘑菇中毒,可选用何药解救A.毛果芸香碱B.阿托品C.碘解磷定D.甲肾上腺素E.新斯的明5.下列哪种药物可加重琥珀胆碱的肌松作用A.阿托品B.肾上腺素C.新斯的明D.毛果芸香碱E.去甲肾上腺素6.无内在拟交感活性的非选择性β受体阻断药是A.美托洛尔B.阿替洛尔C.拉贝洛尔D.普萘洛尔E.哌唑嗪7.硫喷妥钠作用短暂的原因是A.体内重新分布B.肝脏代谢迅速C.抑制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脂肪分解D.松弛支气管平滑肌E.减弱肾上腺素引起的升高血糖作用8.地西泮不具有以下哪种作用A.镇静B.催眠C.抗焦虑D.抗精神分裂E.抗惊厥9.卡比多巴与左旋多巴合用的理由是A.促进入中枢神经系统的左旋多巴增加B.减慢左旋多巴由肾脏排泄C.直接激动多巴胺受体D.抑制多巴胺的再摄取E.加速左旋多巴吸收10.在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的临床应用中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高血压B.心绞痛C.心动过速D.心房纤颤心房扑动E.2-3度房室传导阻滞11.窦性心动过速最好选用:A.苯妥英钠B.奎尼丁C.普萘洛尔D.氟卡尼E.利多卡因12.不宜与卡那霉素合用的利尿药是:A.氨苯素类B.螺内酯C.呋噻米D.氢氯噻嗪E.环戊噻嗪13.高血压合并心衰可用A.哌唑嗪B.硝普钠C.尼群地平D.可乐定E.维拉帕米14.ACE抑制药逆转重构肥厚心肌的机制是A.增强迷走神经活性B.抑制Na+-K+-ATP酶C.减少血管紧张素Ⅱ形成D.促进血管紧张素Ⅱ形成E.阻断β受体,抑制磷酸二酯酶15.地高辛的正性肌力表现为A.增强衰竭心脏作功,增加心搏出量B.通过减轻心脏负荷以改善收缩功能C.提高心室顺应性D.心肌收缩最高张力提高,但最大缩短速度减低E.心肌最大缩短速率提高,但收缩最高张力减低16.硝酸酯类治疗心绞痛的不足是A.心率加快B.外周阻力下降C.心室舒张末期压降低D.心肌耗氧量降低E.降低室壁张力17.下列哪种药物抑制P-450肝药酶合成可增强法华林的抗凝作用A.法莫替丁B.雷尼替丁C.西米替丁D.尼扎替丁E.哌替丁18.硫酸镁导泻的药物作用机制是:A.对抗Ca2十的作用B.激活Na十一K十ATP酶C.扩张外周血管D.在肠腔内形成高渗而减少水分吸收E.分泌缩胆囊素,促进肠液分泌和蠕动19.青霉素G对下列何类细菌不敏感A.溶血性链球菌B.肺炎杆菌C.脑膜炎双球菌D.炭疽杆菌E.破伤风杆菌20.利福平抗结核作用的特点是A.选择性高B.穿透力强C.抗药性缓慢D.毒性反应大E.对麻风杆菌无效三、配伍题A.药物的吸收过程B.药物的消除过程C.药物的转运方式D.药物的光学异构体E.表观分布容积(Vd)1.药物作用开始快慢取决于 A2.药物作用持续久暂取决于BA.米帕明B.地昔帕明C.氟西汀D.米安色林E.碳酸锂3.NE再摄取抑制药 B4.5-HT再摄取抑制药 C5.NE和5-HT再摄取抑制药 AA.维拉帕米B.尼群地平C.氨氯地平D.尼莫地平E.非洛地平6.治疗脑血管疾病最适宜的药物是D7.治疗室上性心律失常的药物是A8.属于苯烷胺类的钙通道阻滞药是AA.影响胞浆膜的通透性B.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C.抑制核酸合成D.抑制蛋白质合成全过程E.影响叶酸代谢9.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机制是 B10.氨基糖苷来抗生素的抗菌机制 D四、多选题1.首过消除是药物口服后A.经胃时被胃酸破坏B.经肠时被粘膜中酶破坏C.进入血液时与血浆蛋白结合而失活D.经门静脉进入肝脏被肝药酶灭活E.被唾液淀粉酶破坏2.非竞争性拮抗药A.与激动药不争夺同一受体B.可使激动药量效曲线右移C.抑制激动药量效曲线的最大效应D.与受体结合后能改变效应器的反应性E.能与受体发生不可逆结合的药物也能产生类似效应3.参与代谢去甲肾上腺素的酶有A.酪氨酸羟化酶B.多巴脱羧酶C.多巴胺-β-羟化酶D.单胺氧化酶E.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4.阿托品可治疗下列哪些类型的心律失常BCA.心房纤颤B.窦房传导阻滞C.房室传导阻滞D.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E.心房扑动5.恩氟烷和异氟烷的优点是ABCDEA.麻醉诱导平稳B.麻醉迅速和舒适C.肌肉松弛良好D.苏醒快E.不增加心肌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6.对惊厥有效的药物有 ABDEA.地西泮B.水合氯醛C.氯丙嗪D.苯巴比妥E.硫酸镁7.氯丙嗪能阻断下列哪些受体A.α受体B.β受体C.M受体D.N受体E.多巴胺受体8.维拉帕米可用于 ABDEA.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B.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室性早搏C.室性心律失常D.心绞痛E.高血压9.利尿药的降压机制有 ABDEA.排钠,使细胞内钠离子减少B.使细胞内钙离子减少C.降低肾素活性D.使血管平滑肌对缩血管物质的反应性降低E.减少细胞外液容量和心输出量10.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在突然停药或减量过快时CDEA.几乎所有病人均出现旧病复发或恶化B.几乎所有病人均出现恶心、呕吐、低血压、休克等肾上腺危象C.某些患者遇上严重应激情况,可发生肾上腺危象D.若病人对激素产生依赖性或病情尚未完全控制者,可能出现旧病复发或恶化E.可引起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五、名词解释1.一级动力学消除:又称恒比消除,是体内药物在单位时间内消除的药物百分率不变。
安慰剂在临床上的应用
![安慰剂在临床上的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999621d250e2524de5187e94.png)
安慰剂在临床上的应用【摘要】本文介绍了安慰剂效应的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在临床应用的注意点。
为更好地发挥安慰剂效应,有效地开展临床医护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安慰剂效应;临床应用安慰剂(placebo)是指本身无药理活性的物质,外包装做成类似于药物,一般由葡萄糖、淀粉、维生素等组成,一些学者认为安慰剂还包括患者的医疗环境如语言、手势、手术操作等。
安慰剂对于那些渴望得到治疗的病人能在产生的积极的效应,称之为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没有量效关系,个体差异也较大。
实际上,所有药物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安慰剂效应。
因此,医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必须考虑安慰剂效应。
1 安慰剂作用的机制安慰剂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生理反应,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期望机制,患者期待药物起作用的心理激发了生理反应。
另一种是“条件反射”机制,患者所处的医疗环境引起了生理上的条件反射。
尽管两种机制看起来比较矛盾,研究表明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参与安慰效应[1]。
随着安慰剂效应受到的关注越来越大,大量研究者试图解释安慰剂效应产生的机制,sauro等[2]研究发现,阿片拮抗剂纳洛酮可以逆转安慰剂的镇痛作用,说明安慰剂效应的生理学机制可能是产生了内生阿片。
当然,非阿片系统,如5-ht系统,内分泌和免疫系统也参与安慰剂作用。
2 影响安慰剂效果的因素2.1 病人的期望病人的信念或期望是安慰剂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
安慰剂效应与患者个体因素如年龄、职业、性别、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等,以及个性特征和对治疗期望的强烈程度等有密切的关系。
通常,具有以下特征:情感依赖,注重人际关系;自信心不足,好从众,暗示性强,敏感,情绪化的人由较好地安慰剂效应[3],这类患者被称为“安慰剂反应者”。
2.2 医护人员的信念医护人员的信念对安慰剂效应也是很重要的影响因素,医生的信念或期望无形中影响了病人,最后影响到治疗的效果。
如对心绞痛的治疗,医生相信并采用它们时,减轻疼痛的有效率达70%-80%,而且心电图也能发生改变;在不相信其治疗作用的医生那里,有效率降至30%-40%。
安慰剂的定义和应用
![安慰剂的定义和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31a11262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16.png)
数据收集与处理
统计分析
运用适当的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 ,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差异,并评 估安慰剂效应的大小和显著性。
采用统一的标准和方法收集数据,确 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伦理道德考量及规范
受试者权益保护
确保受试者的知情同意权 、隐私权和安全权得到充 分保障。
伦理委员会审查
临床试验方案需经过伦理 委员会的审查和批准,确 保研究符合伦理道德要求 。
条件反射作用
在某些情况下,安慰剂可能与患者 过去的积极经验或条件反射相关联 ,导致患者产生类似的生理反应。
生理反应机制
尽管安慰剂本身没有药理活性,但 它可能通过影响患者的生理反应机 制(如神经递质、荷尔蒙等)来产 生一定的治疗效果。
伦理道德问题探讨
欺骗性质
使用安慰剂可能涉及欺骗患者的 问题,因为患者可能不知道他们 接受的是无效治疗。这需要在临 床试验前充分告知患者并获得其
THANK YOU
感谢观看
同意。
风险与受益平衡
在某些情况下,使用安慰剂可能 对患者造成一定的风险。因此, 需要仔细评估使用安慰剂的潜在 风险和受益,并确保患者的安全
和权益得到保障。
知情同意原则
在使用安慰剂的临床试验中,必 须遵循知情同意原则,确保患者 充分了解试验的目的、过程、潜 在风险和受益,并自愿参与试验
。
02
安慰剂在医学研究中应用
针对不同患者群体心理干预策略
焦虑症患者
提供安全感,建立信任关系,引导患者放松身心 。
抑郁症患者
给予关心和支持,提高患者自尊和自信,激发积 极情绪。
失眠症患者
创造舒适睡眠环境,进行渐进性肌肉松弛训练等 。
注意事项及风险防范
安慰剂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
![安慰剂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ae217f23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47.png)
安慰剂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近年来,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与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药物治疗已成为治疗常见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而在药物治疗中,安慰剂又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存在。
安慰剂是什么?它在临床治疗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都是广大医学工作者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
一、安慰剂的定义安慰剂是一种无治疗作用的医疗物品,其需要与实际治疗药物在外观、口感、气味、剂量等方面相同。
安慰剂用以进行对照试验和产生安慰效应等,治疗上不产生明显的效果,但在许多情况下被患者视为有疗效。
二、安慰剂的作用1、安慰效应安慰效应是指在临床治疗中,即使治疗药物无效或无法确定疗效,安慰剂仍可产生一定的治疗效果。
人们相信,安慰效应是由患者的信任和情感等方面的因素所产生的。
安慰效应最常见的表现是疼痛治疗。
一些疼痛能被安慰剂缓解,而且其疗效的持续时间往往比真正的药物治疗还要长。
在这种情况下,其主要机制是激活人体内部的自然防御机制,比如重释放末梢内啡肽、脑啡肽等内源性止痛物质。
2、神经影响安慰剂可以影响脑中的神经递质系统,进而影响身体的生理功能。
人们相信,安慰剂对于控制一些疾病如哮喘、心血管疾病等具有较好的效果。
在欺骗研究中,研究人员伪装了一种药物对心脏病患者进行治疗,实际上他们只是给了患者安慰剂。
结果显示,安慰剂治疗能够使患者向体内释放内皮素,内皮素具有保护心脏血管的作用。
3、情感作用安慰剂治疗措施中的诊断、治疗信息等,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患者的情感状态产生影响,进而控制生理功能的变化。
人们相信,情感状态的改变对于患者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一些研究显示,安慰剂能够降低炎症介质如白介素等的产生,减轻炎症反应,改善患者的疾病状态。
三、安慰剂的可能机制安慰剂的作用机制是医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尚未得出确定性的结论,有以下几种可能的解释。
1、神经内源性机制患者在接受安慰剂治疗时,通过交感神经系统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的调节,释放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物质,具有防御压力和动物机能的功能改善作用。
安慰剂是指没有药物治疗作用的安慰剂效应说明
![安慰剂是指没有药物治疗作用的安慰剂效应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32a36df8ab00b52acfc789eb172ded630b1c98fd.png)
安慰剂是指没有药物治疗作用的安慰剂效应说明安慰剂是指没有治疗成分或者药理活性的药品、手段或治疗,用于对疾病或症状进行虚拟治疗。
安慰剂效应是指在未使用实际治疗手段的情况下,由于患者对医生、治疗或药物的信任和期望产生的自我愈合现象。
安慰剂效应已经被广泛研究,被认为是心理疾病治疗中特别重要的一个现象。
安慰剂效应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和症状。
实验表明,即使是使用没有任何药物活性的安慰剂,也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症状。
例如,研究表明,通过使用无任何药物成分的安慰剂,可以减轻疼痛、焦虑、抑郁、恶心等症状,并提高生活质量。
安慰剂效应还可以加强神经系统功能、免疫反应和健康状态,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和满意度。
安慰剂效应的产生机制非常复杂,可能涉及多种生理和心理因素。
其中,期望效应是关键之一、通过认为接受的治疗会起作用,人的大脑可以释放与对药物或治疗的预期效果相关的封闭物质。
这些内源性物质可以模仿真实药物的作用,并对疼痛、情绪和认知产生影响。
此外,人际关系和心理疗法也可能起到重要作用。
患者对医生和治疗手段的信任和认同,以及医生对患者的尊重和支持,都可能促进安慰剂效应。
安慰剂效应虽然不是真正的治疗方法,但它在医疗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安慰剂效应可以提供短期的症状缓解,使患者感受到安慰和满意。
其次,安慰剂效应可以激发自愈力,促进身体的自我康复过程。
此外,安慰剂效应还可以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增强信心和积极情绪,从而对治疗产生积极的影响。
然而,安慰剂效应并非永久有效。
当患者知晓所接受的治疗是安慰剂时,安慰剂效应往往会减弱或消失。
因此,在使用安慰剂时,医生需要谨慎处理。
他们应该合理使用安慰剂,并积极与患者沟通,以保持患者的信任和满意度。
总之,安慰剂效应是一种由于信任和期望而产生的自我愈合现象。
虽然安慰剂本身没有药物治疗作用,但它可以改善疾病症状、促进康复,并提高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安慰剂效应的研究为成功治疗心理疾病和改善病患生活质量提供了新的方向。
安慰剂的科学
![安慰剂的科学](https://img.taocdn.com/s3/m/d6a14adc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3e.png)
462022 4 世界科学SOCIETY 科学与社会当患者未得到有效治疗,却因“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真的获得了健康益处,例如疼痛减轻,我们便认为他产生了安慰剂效应。
尽管这听起来很奇怪,但安慰剂效应的确就可以这么运作,其运作机制扎根于人类大脑中,深刻而又迷人,也为医护人员帮助患者另辟蹊径。
作为一名神经科学家,30年来我一直致力于理解这些机制。
与我同道的还有其他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学者——他们的研究领域覆盖广泛,从生物化学到生理学,从遗传学到脑成像等。
我们现在已经理解的一部分内容包括“对治疗益处的期望如何激活人脑中的各种化学物质”,例如能缓解疼痛的阿片肽和大麻素以及能增强快感的多巴胺。
安慰剂、医生的话语以及药物,都会以某些相同的机制发挥作用。
上述种种意味着一些替代疗法确实可以带给患者积极的结果,尽管不一定是按照设计者预期的方式见效,而是通过安慰剂效应发挥作用。
从奇怪的护身符到针灸之类的各种秘药偏方都可适用于此。
研究表明,接受真针灸与接受假针灸安慰剂的科学编译 哔普星人过去几十年来,很多科学家一直在努力揭示安慰剂效应的力量和作用范围。
那些徒有其表的“空心”药丸竟然能通过心理的暗示在某种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状况,这太惊人了。
而安慰剂效应的深入研究,是其具备科学可信性的关键。
然而,随着更多相关研究结果的涌现,安慰剂获得的科学背书越发强大,一项掠夺弱势群体的另类产业也应运而生。
的患者相比,二者的疼痛缓解情况差不多。
对安慰剂的科学理解越发深入,人们对安慰剂的态度也越发积极。
但这些情况也导致了一个不好的结果:追求利润的企业和个人现在拥有了新武器,他们无须再证明自己提出的疗法的有效性,而只要拿安慰剂这把万能钥匙拍胸脯保证“绝对见效”就足矣。
我收到过大量古怪新疗法的建议,从护身符与奇怪的调合物到吉祥物甚至诡异的仪式,其发明者声称这些东西能够带来显著的健康益处,并希望得到科学家的认可。
近年来,这些偏方的存在感急剧增加。
临床试验中 5 种常见的对照组类型
![临床试验中 5 种常见的对照组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93cc57c02f60ddccdb38a085.png)
临床试验中5种常见的对照组类型有比较才有鉴别。
临床试验中设立对照(control),并保持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均衡性,是排除混杂因素的主要手段。
这是临床试验设计的第二原则(三个基本原则是随机、对照、重复)。
国际上公认的第一个有对照的试验是1747年英国海军医官James Lind所做的著名的柑橘水果治疗维生素C缺乏症的试验。
将12名维生素C缺乏症海员分为6组,分别给予不同的干预(当时传说可以治疗维生素C缺乏病的药方)。
12名海员都吃完全相同的食物,唯一不同的是治疗方法。
6天之后,只有1组吃橙子和柠檬的两人好转,其他各组患者病情依然。
对照可以是平行对照(成组试验设计),也可以是交叉对照(交叉试验设计)。
同一个临床试验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不同条件的对照组。
临床试验中对照组的设置有五类:安慰剂对照,空白对照,阳性药物对照,剂量-反应对照和外部对照。
(1)安慰剂对照(placebo control)安慰剂是一种虚拟药物(dummy medication),其剂型、大小、颜色、重量、气味、口味等都与试验药物尽可能保持一致,但不含试验药物的有效成分。
使用前需要药检部门出具检验报告。
设置安慰剂对照的目的在于克服研究者、受试者、参与评价疗效和安全性的工作人员等由于心理因素所形成的偏倚,最大限度地减少受试者和研究者的主观期望效应(expectant effect),控制安慰作用。
设置安慰剂对照还可以消除疾病自然进展的影响,以衬托出试验药物所引起的真实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所以,在此试验条件下,能够直接度量试验药物和安慰剂之间的差别。
使用安慰剂对照需注意如下几个问题:①在伦理方面,当所研究的适应证尚无有效药物治疗时,使用安慰剂对照并不存在伦理问题;但是,如已有上市药物,而该药物已经给受试者带来一定的益处(如防止对病人的损害,减少复发和死亡),这时再用安慰剂对照就存在伦理问题。
当然,如已知上市药物具有一定毒性,常导致严重不良反应,因而病人拒绝接受时,亦可使用安慰剂对照;②当使用安慰剂对照不会延误病情、延误治疗时,才是适合的选择。
使用安慰剂提高认知能力
![使用安慰剂提高认知能力](https://img.taocdn.com/s3/m/dc8ad7274b73f242326c5f02.png)
快速的交流动用闲置资源:使用安慰剂安慰剂提高认知能力Ulrich W. Weger1and Stephen Loughnan21德国维藤维藤大学心理系2澳大利亚墨尔本墨尔本大学心理学系人们拥有非常重要的心理资源去改善他们的幸福和机能,但是这些资源经常被闲置和被更好的利用。
在医学领域,已经证明了这些资源在某些确定的情况下是可以被动用的,比如在安慰剂效果的文中。
在这前文章中我们将探索安慰剂的原则是否可以提高认知能力。
为此,我们将使用一个叫虚假启动的安慰剂感应方法,我们告诉参与者他们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被提高,并且在一个接下来的测试中他们会相信他们的技能。
比起不认为虚假启动的参与者们,相信虚假启动的参与者的表现确实更好。
这个研究记载了不属于医学和治疗的安慰剂效应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安慰剂;期望;认知增强剂。
人们有强大的心理资源去应对挑战,但是这些资源却不能被很好的掌握。
在医学领域,大多数人都知道的,有些人可以动用恢复健康的资源,即使不接受积极的治疗也可以减轻痛苦的经历和疾病的症状。
这种现象被称为安慰剂效应(Price,Finniss, & Benedetti, 2008)。
安慰剂通常被理解为是一种能被掌握的物质,但是没有内在的力量能够得到预期的结果。
(Stewart-Williams &Podd, 2004,p. 326)。
安慰剂效应通常被描述为医学最大的财富,就像其他的干预形势一样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因此应当被当做成熟的医疗应用(e.g., Colloca& Miller, 2011)。
但是依旧有人质疑并提出相关问题。
(Hrobjartsson&Gotzsche, 2010)。
今天大多数学者承认了安慰剂效应的存在并且可以用于人为临床干预(Bensing&Verheul, 2010;Stewart-Williams &Podd, 2004)。
各种概念框架用来解释这种效应,在这之中有两个概念比较突出——期望理论和调节理论。
管理必读—安慰剂效应
![管理必读—安慰剂效应](https://img.taocdn.com/s3/m/d59d601ec281e53a5802ffd5.png)
安慰剂效应安慰剂效应(Placebo Effect)安慰剂效应的概述安慰剂效应,又名伪药效应、假药效应、代设剂效应(英文:Placebo Effect,源自拉丁文placebo解“我将安慰”)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类生理反应,但亦有人认为这是医学实验设计所产生的错觉。
这个现象是否真的存在,科学家至今仍未能完全理解。
[1]安慰剂效应于1955年由毕阙博士(Henry K. Beecher)提出[2],亦理解为“非特定效应” (non-specific effects)或受试者期望效应。
一个性质完全相反的效应亦同时存在——反安慰剂效应(Nocebo effect):病人不相信治疗有效,可能会令病情恶化。
反安慰剂效应(拉丁文nocebo解“我将伤害”)可以使用检测安慰剂效应相同的方法检测出来。
例如一组服用无效药物的对照群组(control group),会出现病情恶化的现象。
这个现象相信是由于接受药物的人士对于药物的效力抱有负面的态度,因而抵销了安慰剂效应,出现了反安慰剂效应。
这个效应并不是由所服用的药物引起,而是基于病人心理上对康复的期望。
安慰剂对照研究毕阙博士的研究(1955年)有报告[3]纪录到大约四分之一服用安慰剂的病人,例如声称可以医治背痛的安慰剂,表示有关痛症得到舒缓。
而触目的是,这些痛症的舒缓,不单是靠病人报称,而是可以利用客观的方法检测得到。
这个痛症改善的现象,并没有出现于非接受安慰剂的病人身上。
由于发现了这个效应,政府管制机关规定新药必须通过临床的安慰剂对照(placebo-controlled)测试,方能获得认可。
测试结果不单要証明患者对药物有反应,而且测试结果要与服用安慰剂的对照群组作比较,証明该药物比安慰剂更为有效(“有效”是指以下2项或其中1项:1)该药物比安慰剂能影响更多病人,2)病人对该药物比安慰剂有更强反应)。
阿戈美拉汀及片简介
![阿戈美拉汀及片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44a467526bec0975f565e2ab.png)
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 .word 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 . 阿戈美拉汀及片简介品名:阿戈美拉汀( agomelatine ) 注册类别:化药3.1 类规格:25mg 原研公司:由Servier 公司开发研制国外上市时间:2009年2 月在欧洲首次上市,商品名:Valdoxan 适应症:抗抑郁、抗焦虑、调整睡眠。
一、作用机制褪黑素类似物阿戈美拉汀既是首个褪黑素受体激动剂,也是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
动物试验与临床研究表明该药具有抗抑郁、抗焦虑、调整睡眠节律及调节生物钟作用,同时其不良反应少,对性功能无不良影响,也未见撤药反应。
阿戈美拉汀抗抑郁的机制可能与增加海马部位神经元的可塑性及神经元增生有关。
以免疫染色的方法测定成年大鼠脑部神经细胞的增生、再生及死亡,结果发现,阿戈美拉汀长期(3 周)给药可增加海马腹侧齿状回细胞增生及神经元再生,而这一部位与情绪反映有关。
但在急性或亚急性给药时(4 小时或9 周)未见类似情况。
继续延长给药后,整个齿状回区域均出现细胞增生及神经元再生,表明阿戈美拉汀可不同程度地增加海马的神经再生,从而产生新的颗粒细胞。
抑郁症患者经常存在入睡困难、早醒或睡眠节律的改变,多导睡眠图常表现为慢波睡眠(SWS)减少、快速眼动睡眠(REM)密度增加或潜伏期减少、S睡眠比例下降等。
多数抗抑郁药物如三环类抗抑郁药(TCA)、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等对REM有调节作用,但对非REM 睡眠尤其是SWS 效果较差。
具有5-HT2 受体阻断作用的某些药物如米安舍林(mia nseri ne)米氮平等有促进睡眠与改善睡眠持续性的作用,但其阻断作用可造成宿睡、白天困倦等。
阿戈美拉汀具有独特的药理机制即调节睡眠觉醒周期,因而可在晚间调节患者的睡眠结构,增进睡眠。
二、动物试验大量动物试验证明阿戈美拉汀具有抗抑郁、抗焦虑及调整睡眠周期循环节律的作用。
由于阿戈美拉汀与褪黑素的关系,人们很早便开始注意到其具有的调节动物昼夜周期作用。
安慰剂的名词解释
![安慰剂的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3b54901f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92.png)
安慰剂的名词解释安慰剂是一种不含任何药物成分的治疗手段,通过对患者的心理和情绪产生积极影响来达到治疗疾病或缓解症状的目的。
安慰剂在医疗领域中经常被使用,尤其在控制研究中起到重要作用。
安慰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医学中的「无意义治疗」,即通过一种虚假的治疗手段来向患者传达希望和安慰。
在现代医疗实践中,安慰剂可以是一种无效的药物、假手术或其他虚假的治疗方法。
患者通常不会察觉到他们接受的是一种安慰剂,而医生或研究人员在使用安慰剂时往往有明确的目的,比如观察患者的心理反应或判断某个药物的实际疗效。
安慰剂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激发患者的内部自愈能力和心理机制来达到治疗效果。
研究发现,当患者相信自己接受了有效的治疗时,他们会产生一种效应,称为「安慰剂效应」。
这种效应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减轻疼痛、提升心境和增强对治疗的依从性。
原因可能是患者的期望和信念对自身身体功能和生理过程的调节起到了一定作用。
安慰剂在医疗研究中被广泛使用的原因之一是为了评估新的药物或治疗方法的功效,需要与安慰剂进行对比。
在一些随机对照实验中,患者被随机分配接受真正的治疗或安慰剂。
这种双盲设计可以减少主观偏见的影响,更客观地评估治疗的效果。
然而,安慰剂的使用也引起了一些伦理和道德上的争议。
一方面,使用安慰剂可能欺骗患者,让他们误以为接受了有效治疗。
另一方面,如果患者明确要求接受真正的治疗时,医生可能会面临道德困境。
因此,在使用安慰剂时需要权衡利弊,确保患者利益的最大化。
总的来说,安慰剂作为一种无效治疗手段,在医疗实践和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激发患者的内部自愈能力和心理机制,安慰剂可以改善症状、减轻疼痛和增强对治疗的依从性。
然而,在使用安慰剂时,需要考虑伦理和道德问题,确保患者的权益得到保护。
健康心理学选择题
![健康心理学选择题](https://img.taocdn.com/s3/m/f7f33d74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7f.png)
T 代替治疗健康心理学选择题1,良好的饮食方式不包括()A 、暴饮暴食(正确答案)B 、少食多餐C 、三餐搭配合理D 饮食宜缓宜节制2, 预防肥胖的饮食方法()A 动物蛋白与植物蛋白一并食用B 、多吃植物油,少吃动物油C 、饮食多样化D 以上都对(正确答案)3. 肥胖的治疗不包括()A 、认知-行为疗法B 、顺时调神法(正确答案)C 、饮食控制和运动控制D 肥胖的药物和手术治疗4, 进食障碍的病因包括()A 、消极情绪B 、应激压力C 、人格D 以上都对(正确答案)5,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适量饮酒有益于健康B 、酗酒的药物治疗方式为运用厌恶治疗原理C 、戒烟WHOS 荐最主要的是药物治疗方式是尼古D 被动吸烟不会导致肺癌(正确答案)6, 健康信念模式白核心概念是()A, 感知或健康信念行为线索(正确答案)B・威胁评估7,锻炼对生理的影响有()A、延缓器官衰老(正确答案)B、降低心血管血管系统的功能C、降低肺活量D消化功能减弱8,下面哪--项不是休闲活动的特性()A、自由性.C、自觉性(正确答案)D专业性9.家庭重大应激事件不包括()A亲人生病(正确答案)B、亲人亡故C、家庭分裂D丧失生活来源10.家庭变迁不包括()A、家庭的成立B、增添新成员C、失去家庭成员D在家庭分裂(正确答案)11.影响暴力行为的学习因素是(A、父母影响C、兄弟影响D亲戚影响同伴影响(正确答案)12.“世界无烟日”是每年的()、A.3月31日B.5月31日(正确答案)C.7月31日D8月31日13.哪个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烟草危害国()A、美国B、韩国C、日本D中国(正确答案)14.酒精会加重吸烟对人体的危害,其作用机理,下列不正确的是()A、酒精损害了肝脏的解毒能力B、酒精导致血管扩张,促使毒素扩散C、酒精本身有致癌作用(正确答案)D酒精能溶解烟雾中的有害物质15.下面说法符合“反安慰剂效应”的-项是()A、病人如果预期自己的疼痛会加剧,那么即使使用了强力止痛药也会减弱作用(正确答案)B、给健康人注射强力止痛剂,又告诉他们停止给药,药物就不会产生消极预期C、注入了止痛剂,带来痛感的刺激并没有加强,但受试者仍会感到强烈的疼痛D医生可通过对大脑中某些区域内神经活动的控制,从而减少患者的消极预期16.下列对安慰剂的概念描述正确的是()A、安慰剂是-一种有活性或非特异生理作用但能改善症状的物质或治疗B、安慰剂是种无活性或非特异生理作用但能改善症状的物质或治疗C、安慰剂是一种无活性或特异生理作用但能改善症状的物质或治疗(正确答案)D安慰剂是一种有活性或特异生理作用但能改善症状的物质或治疗17.是产生安慰剂的主要原因()A、机制B、条件反射C、暗示D期望(正确答案)18.睡眠是哪个系统产生的一种主动调节过程。
临床药理学习题解答
![临床药理学习题解答](https://img.taocdn.com/s3/m/4fec8393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0feac55.png)
临床药理学习题解答绪论1.临床药理学:就是研究药物与⼈体相互作⽤规律得⼀门学科,它以药理学与临床医学为基础,阐述药物代谢动⼒学(简称药动学)、药物效应动⼒学(简称药效学)、毒副反应得性质与机制及药物相互作⽤规律等;以促进医药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指导临床合理⽤药,提⾼临床治疗⽔平,推动医学与药理学发展得⽬得。
2.新药:新药系指未曾在中国境内上市销售得药品。
对已上市药品改变剂型、改变给药途径、增加新适应症得药品,不属于新药,但药品注册按照新药申请得程序申报。
3. 新药临床研究:药物临床试验就是指任何在⼈体(病⼈或健康志愿者)进⾏得药物得系统性研究,以证实或发现试验药物得临床、药理与/或其她药效学⽅⾯得作⽤、不良反应与/或吸收、分布、代谢及排泄,⽬得就是确定试验药物得安全性与有效性。
药物临床试验⼀般分为I、II、III、IV期临床试验与药物⽣物等效性试验以及⼈体⽣物利⽤度4.盲法:指按实验⽅案得规定,不让参与研究得受试者、研究者以及其她⼯作⼈员知道病⼈接受得就是何种处理(实验药或对照药),从⽽避免对实验结果得⼈为⼲扰。
5.临床药理学得职能:新药得临床研究与评价,市场药物得再评价,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承担临床药理学教学与培训⼯作,开展临床药理服务治疗药物检测与给药个体化1、什么就是TDM?TDM得意义就是什么概念:就是在药物治疗过程中,测定⾎液以及其她体液中得药物浓度,分析药物浓度与疗效及毒性之间得关系,进⽽设计或调整给药⽅案意义:就是运⽤运⽤药动学得⽅法对治疗⽅案及药效学进⾏综合评价得重要⼿段,也就是临床个体化⽤药得重要依据2.需要进⾏TDM得药物有哪些类别?代表药物有哪些?3.需要进⾏TDM得情况分为哪⼏类?(1)药物得有效⾎浓度范围狭窄。
此类药物多为治疗指数⼩得药物,如强⼼苷类,它们得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需要根据药代动⼒学原理与患者得具体情况仔细设计与调整给药⽅案,密切观察临床反应。
(2)同⼀剂量可能出现较⼤得⾎药浓度差异得药物,如三环类抗忧郁症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疼痛试验和临床实践中安慰剂反应的机制及其影响
1.前言
目前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致力于安慰剂反应的机制。
大多数研究明确具体假设,如心理或神经生理学类型。
有趣的是,很多对于安慰剂的研究发现它的反应是心理学和神经生理学的整合并证实了大脑-身体相互作用的复杂性。
对于安慰剂反应的新研究,尤其是对安慰剂镇痛的研究,可以影响临床试验设计和临床实践,并最终增加临床实践的有效性,进一步揭示疼痛的复杂经历和大脑-身体相互作用。
2.研究安慰剂机制的研究回顾
尽管文献有其他假设,但大多数研究认为安慰剂镇痛的心理机制产生于心理条件作用和预期,条件机制是以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为基础的,就是通过非条件刺激(主动的药物)与先前的中立刺激(如病人周围的环境)配对,从而引起反应(条件反射)。
很多使用阿片类药物,非阿片类药物和其他训练方法的实验为条件反射机制提供依据,但是,最好的证据就是动物试验中条件反射起重要作用,如1962年的Herrnsrein的试验。
预期机制在给予病人治疗后的期望中发现。
在最近的文献中很多研究和支持预期机制。
研究通过给予安慰剂前的条件反射程序和简单的口头暗示来调节预期值。
曾经认为条件反射和预期机制是两个独立的整体,现在认为两者均参与安慰剂的反应机制,条件反射在非意识层面(如激素分泌),预期机制作用在意识层面(如疼痛),尽管后来才实施的条件反射。
当Levine等人指出安慰剂镇痛作用可以被阿片拮抗剂纳络酮逆转,揭示了安慰剂反应的神经生理学机制可能是因为产生了内生阿片。
大多数对安慰剂镇痛的神经生理学机制的研究都针对内生阿片类因素,但是,其他非阿片机制(如血液复合胺和激素)也作用其中但并未广泛研究。
很多试验支持内生阿片作用,如安慰剂诱导的呼吸抑制和预期以及阿片类条件反射诱导的安慰剂镇痛都可被纳络酮逆转。
最近的影像学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内源性阿片在安慰剂镇痛中的作用。
此研究作者
使用了PET来观察安慰剂注射和阿片类药物注射的兴奋模式的图像,发现两者大脑兴奋区域相似。
有趣的是,大脑皮层和脑干兴奋的一致性表明在安慰剂镇痛中存在递减的阿片诱导疼痛调节途经。
在另一功能核磁影像学研究中,两组兴奋模式不同揭示了安慰剂镇痛由三维疼痛经历影响(感觉、情感和认知),研究中还发现注射安慰剂后出现大脑额叶皮层的兴奋性改变,即预期的痛觉丧失。
最近几年对帕金森病的研究研究模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安慰剂的机制,即安慰剂镇痛机制。
实际上,帕金森病给予安慰剂后在纹状体出现了多巴胺的释放以及丘脑下神经元兴奋性的改变。
目前对安慰剂反应机制的研究越来越多。
上文提及,预期和继发的神经生理改变在其中起重要作用,关于其怎样影响临床试验设计和临床实践的问题引起了大家广泛的兴趣。
3.临床试验设计的意义
预期和继发的神经生理改变在临床试验设计中起着重要作用。
在最近的胎儿中脑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随机双盲研究中,研究发现感知的治疗方法的分配对生活质量和运动功能的影响比实际治疗更大。
通过感知分配的研究而不是实际分配的分析来提高病人重要且有效的预期。
在关于此研究在评论中,Stoessl和de la Fuente-Fermandez强调理解预期在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Bausell等人重复了McRae及同事的研究结果。
他们发现针刺试验感知分配的镇痛效果比实际治疗本身更加有效。
两个研究均强调临床试验怎样由理论观察,由实践观点指导,病人的预期的能力强调感知分配的重要性高于实践治疗。
Benedetti等人的研究支持安慰剂的神经生理机制与临床试验设计有着重要的联系。
在这一试验中,,一组使用安慰,一组应用缩胆囊素拮抗剂proglumide,两者比较proglumide组比安慰剂组镇痛效果好,揭示了proglumide为止痛剂。
但是,这一结论是错误的,因为隐藏注射proglumide是完全无效的,证实了它并不是止痛剂,但是它增强了安慰剂内源性阿片的活性。
此发现有两个意义。
第一,对安慰剂反应的神经生理机制的理解使我们对临床试验的观念发生了改变,即根据有些物质可以影响安慰剂激活的内源性阿片的事实,我们可以认为一个新药(像CCK拮抗剂)无镇痛成分但可加强安慰剂激活的内源性阿片的作用。
第二,
排除这一可能性的仅有的方法是注射可检验的此药。
如果没有效果,,它就不是止痛剂,但是它可能作用于安慰剂反应机制。
隐藏注射的用途与标准注射相关,被认为是公开-隐藏范例,可能为安慰剂-对照试验提供最有效的选择。
公开-隐藏范例在很多研究中使用,包括公开和隐蔽注射活性物质。
它重要的特征是改变了医生和其他环境因素包括药物全部功效注射的环境。
因此,公开-隐藏范例可以比较药物的特殊疗效(隐藏成分)和安慰剂成分与特殊的联合作用(公开成分)。
公开-隐藏范例的研究清晰的显示了公开注射药物明显比隐藏注射药物有效。
在公开相对于隐藏的主动治疗的中断时可见相似的效应,公开中断比隐藏中断疼痛恢复的快速且剧烈。
公开-隐藏范例可支持两个目的。
第一,减少在临床试验中使用安慰剂的争论,因为在此模式中无安慰剂注射。
它为安慰剂-对照试验提供最佳的选择,因此仍然引入了WMA的Helsinki伦理宣言指导方针。
在临床试验的情况下,公开和隐藏注射的不同较大,研究的安慰剂成分较大,治疗的活性效果较少。
较小的不同之处就是研究治疗中特殊效应较多。
第二,不论定性(作用因素)或定量(数量)因素,公开-隐藏范例为安慰剂成分的研究提供了绝佳的方式。
我们应该注意到公开和隐藏注药的差异并不是安慰剂效应(因为并没有给予安慰剂),而是非特殊效应。
范例的应用可能导致临床试验偏倚的增加,因为安慰剂没有自然病史和治疗的比较。
由于只能在某种情况行使用,因此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
最后要提及一个有趣的研究:评估预期效应在大脑区域代谢的活性。
这一研究揭示了期盼注入有效药物的病人(公开注射)比知道注射了安慰剂的病人(与隐藏注射相似)大脑代谢活性明显不同,尽管两者均使用了主动药物。
此研究支持安慰剂反应的预期和神经生理机制,强调了预期作用以及在临床试验中进一步应用公开-隐藏范例的可行性。
4.临床实践设计的意义
我们已经知道预期在治疗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它是临床治疗的必要手段。
公开-隐藏范例同样显示了它的有效性,包括特殊的(与干扰有关)和非特殊(安慰剂
相关)的因素。
很多医生已经意识到他们的话语,讨论的重要性。
但是,最近安慰剂反应的科学研究收集了医生的一些重要信息――在调节病人神经生理方面预期的作用;以及随之产生的不同的安慰剂效应。
非特殊治疗可能分为三个部分:医生,病人,病人和医生之间的关系。
有很多作者认为特殊临床因素在语言中无意识的表露出来。
病人的原因已经得到证实,但是并未广泛研究。
医生与病人的关系因素和相互作用也被提及多次,似乎是分析非特殊治疗效果的重要方法。
在临床实践中研究安慰剂的全部效果并非易事,尤其是很多研究要引入众多治疗的非特殊因素。
尽管病人-医生的关系在治疗总效应的综合作用、在公开-隐藏范例研究中的不同效果、病人和医生在其中分作用是相当明显的。
医生的话语在调节病人神经生理方面预期的作用以及随之产生的神经生理改变加强了镇痛作用。
但我们也应该知道它也可以起相反的作用,如有害的痛觉过敏。
因此,医生应该尽量在治疗中保证病人的知情,在此领域的研究也应该根据其治疗的效果调节病人的预期,将它作为有效的工具。
自然,预期的最佳化应该在特殊治疗的最佳证据中降低,因此无需延伸道德和伦理的界线。
对非特殊成分(尤其是调节预期)确定和定量因素的进一步研究可帮助医生将治疗总效应最佳化。
目前,此效应最终可以在保持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药量,所以,这种做法可以使病人获益。
5.结论
安慰剂反应和安慰剂镇痛的具体心理和神经生理学机制的研究证实了人类大脑-躯体相互作用的复杂性。
此项研究对临床试验设计和临床实践提供了线索。
临床试验公开-隐藏范例的应用可能改善伦理的选择性,同时可以作为暴露治疗中非特殊因素的新方法。
目前没有很多研究关注医生、病人、医生与病人的关系,现在的安慰剂反应研究影响临床实践,尤其是医生语言的作用。
应用公开-隐藏范例的深入研究可以为非特殊成分治疗提供更多的证明和量化因素,最终增加了临床实践的有效性,进一步暴露了疼痛的复杂经历和大脑-躯体的相互作用。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科付霜
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