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资料
呼兰河传课文
![呼兰河传课文](https://img.taocdn.com/s3/m/b6afa157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95.png)
呼兰河传课文
呼兰河传是萧红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小说以呼兰河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萧红自身的成长经历、家庭生活以及社会历史的描绘,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困境,同时也展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课文《呼兰河传》节选了小说中的一些片段,以生动的语言和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呼兰河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的呼兰河畔,感受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思想和感情。
拓展:
1. 呼兰河的历史和文化。
呼兰河是中国黑龙江省的一条河流,
全长约 217 公里,是哈尔滨市的母亲河。
呼兰河流域曾是中国古代
北方少数民族秽貓族的主要聚居地之一,也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如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化石地点、唐代以来的古建筑等。
2. 呼兰河的自然风光。
呼兰河沿岸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如被
誉为“北方漓江”的呼兰河大峡谷、被誉为“北方小桂林”的呼兰水上公园等,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3. 呼兰河的饮食和文化。
呼兰河流域的人们以面食为主要食品,如饺子、面条、烙饼等,同时也食用一些当地的特色食品,如冻豆腐、哈拉海等。
在呼兰河流域,还有着浓郁的民俗文化,如元宵节猜灯谜、端午节赛龙舟等。
呼兰河传(全)
![呼兰河传(全)](https://img.taocdn.com/s3/m/aeb6b5f1fab069dc502201e6.png)
• 萧红(1911─1942) 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黑龙江 省呼兰县人 原名张乃莹, “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 时使用的笔名,另有悄吟,玲玲, 田娣等笔名。 被誉为“30年 代的文学洛神”, 民国四大才 女中命运最为悲苦的女性,也 是一位传奇性人物,她有着与 女词人李清照那样的生活经历, 并一直处在极端苦难与坎坷之 中,可谓是不幸中的更不幸者。 然而她却以柔弱多病的身躯面 对整个世俗,在民族的灾难中, 经历了反叛、觉醒呾抗争的经 历呾一次次与命运的搏击。
害人格的社会现实的否定,
以及“孤寂与苦闷”的情
怀。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 说。 作者仍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 疏疏落落地 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 • 它再次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 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 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写了整个小城的 人情风俗。 • 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显 示出一点天伦之乐,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 人生。可以说,它实际上是沉默的国民灵 魂的别传。
• “她使小城里的小人物获得了不朽的文学 生命”。 —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
• “文学评论家们在时空上距战时中国越远就 越认为该书是写作技巧上最成功之作”。
——美国学者葛浩文
• 萧红的《呼兰河传》,1937年冬天在武汉 动笔,1940年冬天在香港完成。《呼兰河 传》对呼兰河城的散落追忆,植根于萧红 在寂寞中道出的言说。这种言说,塑造了 属于萧红个人的“新方言”。——文贵良
“失功”之痛: 恩甲),初恋受骗(陆振 失去了家庭的温暖。 火热的抗战时代,民族 顺),与萧军(刘鸿霖)、 的独立成为社会和历史 端木蕻良(曹汉文)的爱 的主流,而坚持女性意 情纠葛最终失败,来自男 识的创作,注定得不到 权社会的冷漠与欺凌贯穿 了萧红落寞而痛苦的一生 男权社会的认同。
《呼兰河传》概述
![《呼兰河传》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b3eec58c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1e2d664.png)
《呼兰河传》概述
《呼兰河传》是中国现代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40年9月1日见载于香港《星岛日报》,1940年12月20日完成书稿创作,12月27日全稿连载完。
小说共分七章,前有序言,文末有尾声,著名文学巨匠茅盾作序,是中国七大名著之一。
《呼兰河传》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
文本中的“呼兰河”,它不是《呼兰府志》所记载的那条流动的呼兰河,而是一座在松花江和呼兰河北岸有固定地理位置的小城。
这部作品在20世纪30年代的文坛上,刮起了一阵清新的北方边塞之风。
它的创作个性也为之后的作家们带来一定的启发,是对中国文学创作的丰富。
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2020年4月,《呼兰河传》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
总的来说,《呼兰河传》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独特艺术风格的作品,它以萧红的童年生活为线索,展现了呼兰小城的社会
风貌和人情百态,揭示了封建陋习对社会的危害,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这部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值得每一个读者去阅读和品味的经典之作。
《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https://img.taocdn.com/s3/m/d906abd4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51.png)
《呼兰河传》呼兰河传文档1. 引言《呼兰河传》是中国现代作家萧红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自1935年起写成,于1937年发表,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档将对《呼兰河传》的主要内容进行介绍,并分析小说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2. 小说概述2.1 内容简介《呼兰河传》以1930年代中国东北一个偏远小镇的农村家庭为背景,讲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纷争、矛盾和命运之间的交织。
小说主要围绕着主人公呼兰河的成长经历展开,揭示了农村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困境和抗争。
通过对女性家庭地位的描写,小说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不公平待遇和剥削。
2.2 人物角色《呼兰河传》中的主要人物包括:- 呼兰河:小说的主人公,聪明而坚强的农村女孩,她在艰苦的环境中努力生活和求学,并最终成为一名教师。
- 呼延寿:呼兰河的父亲,一个顽固保守的农民,对女性地位保持旧观念。
- 呼延灿:呼兰河的哥哥,放荡不羁,对女性虐待和剥削。
- 呼兰兰:呼兰河的母亲,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忍受了家庭暴力和不公平待遇。
3. 文学价值3.1 反映封建社会的不公平待遇《呼兰河传》通过对女性地位的描写,反映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剥削。
小说中的呼兰河通过艰苦的努力,逐渐战胜了封建社会的束缚,成为独立自主的女性。
她的经历唤起了读者对社会不公和封建观念的反思,引发了对性别平等的思考。
3.2 批判封建礼教与封建观念小说中呼兰河一家的命运是封建观念和封建礼教的悲剧,尤其是女性地位的低下和家族的压迫。
作者萧红通过对这一家庭的描写,不仅批判了封建礼教和封建观念的愚昧,也呼吁读者反思自己对性别平等的看法和偏见。
3.3 揭示农村女性的命运和抗争《呼兰河传》通过描写农村女性的命运和抗争,展现了她们艰难的生活。
小说中的呼兰河展现出了乐观、坚强和独立的人格,她不仅要面对家庭困境,还要应对封建社会的种种压迫。
她的故事激励着那些被社会边缘化的女性,让她们看到希望和力量。
4. 结论《呼兰河传》是一部揭示封建社会对女性的不公以及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命运和抗争的杰出文学作品。
《呼兰河传》讲解
![《呼兰河传》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75f3bb53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65.png)
《呼兰河传》讲解《呼兰河传》是杨河凡先生创作的一部重要作品,通过对一个真实历史事件的描述和描绘,向读者展示了人民英雄的崇高形象,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本文将对《呼兰河传》这部作品进行详细的讲解,使读者对其内容和意义有更全面的了解。
一、作品背景介绍《呼兰河传》的故事背景设定在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地点位于中国东北,具体地点是黑龙江省的呼兰河一带。
作品围绕着一群普通的农民和他们的抗日斗争展开,通过对日寇侵略和农民英勇抵抗的描写,表达了对敌人的仇恨与愤怒,同时也呈现了人民群众的团结和勇气。
二、主要人物分析1. 郭学习:郭学习是整个故事的主角,他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但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崇高的爱国情怀。
他在故事中经历了许多困难和艰险,但始终没有放弃对抗日敌人的信念,最终为了保卫家园,英勇牺牲。
2. 杨常:杨常是郭学习的朋友,也是一名坚决的抗日斗士。
他在战斗中表现出色,一直为保卫家乡而奋斗,最终和郭学习一起为了大家的幸福牺牲。
3. 日寇头目:作品中的日寇头目是整个故事的反派人物,他们残暴而残忍,对中国人民实施了残酷的迫害。
通过对他们的描绘,作者展现了敌人的邪恶和中国人民的无辜受害。
三、主题与意义1. 抗日救亡:《呼兰河传》不仅是一部关于个人英雄主义的作品,更是一部弘扬抗战精神的作品。
通过描述农民的斗争,作者表达了中国人民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而奋斗的决心和勇气。
2. 人民群众的力量:作品中描绘了农民群众的团结和勇敢,他们虽然没有受过专业军事训练,但在抗日战争中展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这种人民群众的力量是战胜敌人的关键,也是整个作品的核心。
3. 人性的光辉:尽管整个故事背景是残酷的战争环境,但作品中仍有许多关于人性光辉的描写。
例如,郭学习和杨常对家乡的深情厚爱,他们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抗日战士之间的友谊,这些都展现出了人性中美好的一面。
四、艺术手法分析1. 笔墨描写:杨河凡先生运用了细腻而生动的笔墨描写,使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痛苦。
呼兰河传简介主要内容
![呼兰河传简介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9a59974b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39.png)
呼兰河传简介主要内容
《呼兰河传》是鲁迅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以描写中国东北农村为背景,展现了农民在封建统治下的疾苦与奋斗。
小说以呼兰河为象征,通过对呼兰河畔的农民生活和命运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和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小说以呼兰河畔的农民生活为主线,展现了农民在封建统治下的困苦生活。
作者通过对农民的生活细节的描写,展现了他们的辛劳与贫困。
在小说中,农民们为了生计艰难地耕种土地,他们的生活贫困,甚至连温饱都难以解决。
小说中还描写了农民在封建统治下的命运,他们受尽压迫和剥削,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小说中还描写了农民的奋斗与抗争。
作者通过对农民的斗争历程的描写,展现了他们对封建统治的不满和反抗。
在小说中,农民们不甘受压迫,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进行抗争,争取自己的权益。
他们有的参加农民运动,有的参加革命斗争,有的进行暗中抵抗。
他们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不断地进行斗争和抗争。
通过对呼兰河畔的农民生活和命运的描写,《呼兰河传》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和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作者通过小说,揭露了
封建统治下农民的疾苦和奋斗,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封建统治的不满。
小说以呼兰河为象征,呼唤人们关注农民的生活和命运,呼吁改变封建社会的不公。
总的来说,小说《呼兰河传》通过对农民生活和命运的描写,展现了农民在封建统治下的疾苦与奋斗。
小说以呼兰河为象征,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同情和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通过这部小说,作者呼吁人们关注农民的生活和命运,呼吁改变封建社会的不公。
《呼兰河传》简介
![《呼兰河传》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ec446760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36.png)
《呼兰河传》简介
《呼兰河传》是中国现代女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于1940年写于香港,1941年由桂林河山出版社出版。
小说共分七章,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引线,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东北小城呼兰的种种人和事,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
这部作品是萧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被誉为“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具有独特的艺术个性和永久的魅力。
在《呼兰河传》中,萧红以散文化的笔调,写出了她的故乡呼兰河以及她童年时代的生活和感受。
全书以“我”的视角展开,描绘了呼兰河小城的自然风光、社会环境、人物形象和日常生活,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和童年的深深眷恋和怀念。
作品中,作者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茅盾曾这样评价她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生活虽然充满了艰辛和无奈,但他们的善良和坚韧也让人感动和敬佩。
此外,《呼兰河传》还展现了萧红对故乡和童年的深深眷恋和怀念。
她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呼兰河小城的自然风光和社会环境,同时也表达了她对故乡人民的深深同情和关爱。
这种情感的真挚和深沉,也让读者深受感染。
总的来说,《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诗意和人文关怀的作品。
它不仅展现了萧红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才华,也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那个时代东北小城的生活状态和人们的内心世界。
《呼兰河传》名著导读
![《呼兰河传》名著导读](https://img.taocdn.com/s3/m/1016cd29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54.png)
《呼兰河传》名著导读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中国近现代女作家,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文学洛神”。
乳名荣华,本名张秀环,后改名为张廼莹(一说为:张迺莹)。
笔名萧红、悄吟、玲玲、田娣等。
萧红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一个地主家庭。
幼年丧母。
1932年,结识萧军。
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
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本书《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
作者用舒展自如的巡视式艺术手法,以情感的起伏为脉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呼兰河畔的小城镇作传,为这个小城镇的风土人情,为各种各样人的生与死、欢乐与悲哀作传。
萧红以娴熟的写作技巧,抒情诗的意境,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他巅峰之作。
本书被部编版教材两次收录。
分别在三年级下册《火烧云》一课和五年级下册《祖父的园子》一课。
作者用平淡的语言,娓娓道来。
读书中的文字,小城呼兰的生活那么平淡却又那么有趣。
严冬来临,呼兰河被严冬封锁。
十字街沿街的店铺的招牌和学堂是那么有趣,特别是那个大泥坑子,给小城镇带来说不完的新闻。
在小胡同里叫卖的麻花、凉粉和豆腐是小城镇的人们生活的向往,贫穷在萧红的笔下也显得从容,改变不了的,就去适应它。
但呼兰河除了这些卑琐平凡的实际生活之外,在精神上,也还有不少的盛举。
接着作者又分别讲述了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娘娘庙大会,把民国时期东北的乡间生活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让我们不得不感慨作者的阅历吩咐,对人物的刻画传神。
作者用了很多的笔墨写了“我”和祖父在一起的快乐生活。
外祖父是“我”童年的伙伴和依靠。
还有屋后的小院子和那些可怜悲惨的邻居。
《呼兰河传》简介
![《呼兰河传》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671be386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20.png)
《呼兰河传》简介《呼兰河传》是一部由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呼兰河传》的背景、主要人物和情节,并谈谈它在中国文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背景《呼兰河传》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东北地区,背景是一片贫瘠的边远农村。
这个时期正值抗日战争爆发,中国社会饱受战火蹂躏和民不聊生的困境。
小说描绘了在这个特殊背景下,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生活和命运。
二、主要人物《呼兰河传》以农民家庭为中心,塑造了一系列鲜活形象的人物。
其中,主要人物有:1. 呼兰河:男主角,是一个善良勤劳的农民,为了养家糊口,他常年奔波劳作,与妻子子秀一起艰难度日。
2. 子秀:呼兰河的妻子,勤勉善良,经营着家庭的琐事,是一个操劳的农村妇女。
3. 三眼神娃:呼兰河和子秀的儿子,聪明伶俐,有一双独特的眼睛,是整个故事的关键人物。
三、情节《呼兰河传》通过呼兰河一家的生活,展现了普通农民在那个时代的艰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小说以朴实的语言、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逼真地再现了农村的苦难生活。
故事从呼兰河一家的贫穷生活开始,呼兰河每天劳作,期待着收获的季节。
然而,他们经历了自然灾害、社会动荡等种种困难,但他们坚守着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特别是三眼神娃,他的独特眼睛赋予了他超凡的洞察力,让他在困境中寻找出路。
故事的高潮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不断扩大占领区域,农村被战乱蹂躏。
呼兰河一家因为无法忍受侵略者的残暴行径,参与了抵抗斗争。
小说以震撼人心的描述,展现了农民的英勇和顽强,同时也展示了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伤痛和无奈。
四、《呼兰河传》的意义《呼兰河传》以其真实、深刻的描写,塑造了一批鲜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和命运。
它不仅是一部表现真实社会的小说,更是一部具有深刻人性思考的作品。
这部小说揭示了农民在困境中的抗争和希望,传递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它展示了农民作为社会基石的重要地位,以及他们在社会转型时期所承受的压力和困境。
《呼兰河传》故事梗概
![《呼兰河传》故事梗概](https://img.taocdn.com/s3/m/534d3010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1c.png)
《呼兰河传》故事梗概呼兰河传故事梗概呼兰河传是珍珠·S·巴克所著的一部经典小说,以描绘了中国农村地区的生活和人情世故为主题。
故事背景设定在中国东北的呼兰河畔,通过描绘该地区农民的艰辛生活、家庭纷争和人性的悲欢离合,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真实而深入的社会画卷。
第一章:呼兰河畔的农民生活呼兰河传故事的开篇,通过对呼兰河畔的自然环境和农民生活的描写,勾勒出这个地区的贫困艰辛和人们对未来的期望。
故事的主人公杨家一家子,是当地的农民,他们过着艰苦但充实的生活。
杨家的长子小杨因为心地善良而备受人们的尊敬。
第二章:杨家的家庭纷争在这一章节中,故事着重描绘了杨家的家庭纷争,展现了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家庭纷争和人际关系问题。
小杨因为与村长的女儿结婚而引起了一系列的争端,这也成为杨家的一大矛盾点。
整个村庄开始议论纷纷,小杨的家庭成为了众人的关注焦点。
第三章:呼兰河传的爱情故事在这一章节中,小说中的爱情故事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小杨与村长的女儿小英之间的感情越来越深。
尽管他们面临着来自家庭和社会的阻碍,但他们依然坚守着彼此的爱情并为之奋斗。
他们展示了一种坚持真爱的勇气和决心。
第四章:呼兰河传的悲剧与转机在这一章节中,故事中的悲剧发生了。
小杨因为村长的阻挠被迫离开了呼兰河畔,寻找他们自己的未来。
小英为了追随小杨,也舍弃了一切跟随他离开。
他们一起经历了一系列的困难和挫折,但他们从未放弃他们的内心深处的梦想。
第五章:呼兰河传的重聚与希望在故事的最后一章,小杨最终成功地回到了呼兰河畔,与小英重逢。
他们的坚持和努力终于得到了回报,他们也成为了当地的英雄和榜样。
整个故事以他们的幸福结局为结束,同时也展示了中国农村地区艰辛生活背后的坚韧和希望。
通过《呼兰河传》这个故事梗概,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珍珠·S·巴克通过对农村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人性的善良和坚韧不拔的品质。
同时,故事也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信息,在贫困和挫折面前,只要保持信念和努力,人们就能追求自己的幸福和梦想。
《呼兰河传》主要内容
![《呼兰河传》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945a8561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e9.png)
《呼兰河传》主要内容呼兰河传是一部由萨班贝尔日诺夫所著的长篇小说,作品以东北平原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呼兰河流域的家族故事。
小说以呼兰河为主线,展现了一幅家族兴衰的历史画卷,描绘了人物的生活、情感和命运,以及东北平原的风土人情。
小说以呼兰河为背景,通过对呼兰河流域的家族故事的叙述,展现了一幅家族兴衰的历史画卷。
小说以呼兰河为主线,描绘了人物的生活、情感和命运,以及东北平原的风土人情。
小说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小说通过对呼兰河流域的家族故事的叙述,展现了家族兴衰的历史画卷。
呼兰河流域的家族经历了多年的风风雨雨,家族成员的命运起起伏伏,家族的兴衰变化也在呼兰河的流水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作者通过对家族成员的刻画,展现了家族兴衰的历史画卷,使读者感受到了家族的命运与河流的交织。
其次,小说通过对人物的生活、情感和命运的描绘,展现了东北平原的风土人情。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他们的生活、情感和命运与东北平原的风土人情紧密相连。
作者通过对人物的细致描写,展现了东北平原的风土人情,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东北平原,感受到了那片土地的粗犷与淳朴。
最后,小说通过对呼兰河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美丽。
呼兰河是东北平原的母亲河,她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见证了家族的兴衰变化,也承载了人们的情感和记忆。
作者通过对呼兰河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美丽,使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力量。
总的来说,呼兰河传以呼兰河为主线,通过对呼兰河流域的家族故事、人物的生活、情感和命运,以及东北平原的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一幅家族兴衰的历史画卷,使读者感受到了家族的命运与河流的交织,东北平原的粗犷与淳朴,以及大自然的壮丽和美丽。
这部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为我们展现了东北平原的独特风情和人文景观。
呼兰河传的内容简介
![呼兰河传的内容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df493c13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ba.png)
呼兰河传的内容简介呼兰河传是一部以中国东北农村为背景的长篇小说,由萧红创作,小说以描写农村生活为主线,通过呼兰河畔的一家农民家庭的故事,展现了农民在社会变革中的命运沉浮和情感纠葛,以及对生活的执着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真实的生活写照,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叫呼兰的女孩,她出生在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从小就过着艰苦的生活。
在呼兰的成长过程中,她经历了家庭的变故、社会的动荡和个人的成长,她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挣扎。
然而,尽管生活对她来说并不容易,她却一直坚韧地追求着自己内心中的美好和幸福。
在小说中,呼兰的形象成为了中国农民妇女的典型代表,她的坚强和执着感染了无数读者,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形象之一。
小说通过呼兰的一生,展现了中国农村的生活面貌和农民的命运遭遇。
在小说中,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农村的风土人情、农民的生活状况以及农村社会的变迁,展现了农民在社会变革中所面临的困境和挑战。
同时,小说也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农村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道德困境,以及农民在这种环境下所表现出来的生存智慧和人性光辉。
除了对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小说还通过呼兰的成长故事,深刻地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变迁。
在小说中,呼兰经历了家庭的破裂、爱情的抉择、个人命运的挣扎,她的一生充满了悲欢离合和人生百态。
通过呼兰的故事,小说不仅展现了农村社会的风貌,更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变迁,引起了读者对生活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总的来说,呼兰河传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真实生活写照的作品,通过对农村生活的真实描绘和对人性的深刻探讨,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风貌和农民的命运遭遇,同时也引发了对生活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小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真实的生活写照,成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对于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和探讨人性的复杂具有重要的意义。
《呼兰河传》,一串凄婉动人的歌谣
![《呼兰河传》,一串凄婉动人的歌谣](https://img.taocdn.com/s3/m/d46b4c89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e7.png)
《呼兰河传》,一串凄婉动人的歌谣1. 引言1.1 《呼兰河传》,一串凄婉动人的歌谣的背景介绍《呼兰河传》是一首源自中国东北地区的民间歌谣,充满了凄婉动人的情感,被誉为中国民间音乐的珍品之一。
这首歌谣不仅在中国广泛流传,还受到国际音乐界的高度赞誉。
它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家国情怀和生活困境的故事,通过深情的歌词和悲伤的曲调,展现出了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呼兰河传》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当时东北地区正值战乱时期,人民生活困苦,民间艺人们通过歌谣传唱来宣泄情感和表达呼声。
而《呼兰河传》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它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情感体验。
这首歌谣的旋律优美动人,歌词意蕴深邃,描绘了一个关于呼兰河畔悲欢离合的故事,打动了无数人的心灵。
它不仅是一首歌曲,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情感的宣泄。
在今天,人们依然通过唱响《呼兰河传》,弘扬着这份独特的民族情感,传承着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2. 正文2.1 《呼兰河传》,一串凄婉动人的歌谣的歌词赏析《呼兰河传》是中国民间传统歌谣中的经典之作,其歌词凄美动人,充满了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深厚的生活情感。
该歌谣描绘了在呼兰河畔生活的一对恋人,他们之间的爱情充满了坎坷与波折,但也承载了深厚的情感和真挚的情谊。
歌词中的“呼兰河畔草如茵,二壶豆腐一壶醋”的开头,就勾勒出了平凡而温馨的生活场景。
随着歌词的展开,我们看到了男女主人公的相知相恋,他们在呼兰河边相守相伴,守望着对方美好的未来。
在歌词的情节中,男女主人公经历了离别、相思、重逢等情感起伏,每一句歌词都深情而细腻地描绘了两人之间的感情纠葛。
例如,“水云梦泽长,流水长云端,点面糊甜酸,不如意莫怪难。
”整首歌谣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爱情的追求,在歌词中融入了大量的乡土元素和情感细腻的描写,使得这首歌谣成为一首永恒传唱的经典之作。
2.2 《呼兰河传》,一串凄婉动人的歌谣的故事情节分析《呼兰河传》是一首流传甚广的歌谣,描绘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
《呼兰河传》的主要内容
![《呼兰河传》的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30567e4d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91.png)
《呼兰河传》的主要内容《呼兰河传》是一部由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以描写中国东北农村的生活为主题,展现了中国农村妇女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命运和生活状态。
小说以呼兰河为背景,讲述了女主人公杨白劳从少女到中年的一生经历,以及她与丈夫、家人、邻里之间的关系,塑造了一幅真实、深刻的农村画卷。
小说一开始,描述了杨白劳的父母是如何因为生活所迫,将她嫁给了一个年迈的瘸子。
杨白劳在婚后,过着艰苦的生活,她的丈夫因为年老体弱,不能干重活,家里的生计全靠她一人扛起。
她不仅要照顾丈夫,还要照料家务,种地、养猪等等,几乎是日夜不停地忙碌。
然而,尽管生活艰难,她依然乐观坚强,不向命运低头,展现了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和乐观的精神面貌。
随着故事的发展,杨白劳的丈夫去世了,她又嫁给了另一个男人,但是婚后的生活依然艰难。
她的第二个丈夫虽然年轻力壮,但却是一个懒惰、暴躁的人,经常对她施暴。
然而,杨白劳依然坚强地支撑着家庭,不断地努力工作,照顾着自己的孩子和继子,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坚韧。
在小说的结尾,杨白劳的儿子成家立业,她也得到了一些解脱。
然而,她的一生依然是充满了辛酸和磨难,她的坚韧和乐观成为了小说的主旋律,展现了中国农村妇女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风貌。
《呼兰河传》通过对杨白劳一生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农村妇女在特定历史时期的命运和生活状态。
小说以其真实的写实风格,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农村妇女的艰辛生活和顽强精神,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
同时,也让人们对中国农村的生活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对农村妇女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风貌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总之,《呼兰河传》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的作品,通过对杨白劳一生的描写,展现了中国农村妇女的命运和生活状态,对中国农村的生活和农村妇女的生存状态进行了真实而深刻的揭示,是一部值得一读的经典之作。
《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https://img.taocdn.com/s3/m/d7ae0c6b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a1.png)
《呼兰河传》呼兰河传简介《呼兰河传》是中国现代作家萧红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以农村为背景的长篇小说。
小说以北方农村的呼兰河地区为背景,描写了贫苦农民黄世仁的一生。
作品通过生动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农民的艰辛生活和对土地的深厚情感,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下农民的痛苦与无力。
内容概要小说以黄世仁的出生为开端,以他的死亡为结尾,贯穿了整个故事。
黄世仁是一个贫穷农民家庭的孩子,从小就承受着无尽的苦难。
他的父亲是一个重男轻女的人,对黄世仁的母亲及其两个姐姐几乎不闻不问。
黄世仁的母亲一直为了生计而奔波,两个姐姐则因贫困早早出嫁。
黄世仁的人生从小就充满了灾难和困苦,他的父亲意外地死于耕地事故,使得家庭更加贫困。
面对艰难的生活,黄世仁坚持上学,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
在封建的乡村环境中,他的努力并没有带来什么改变,依然生活在贫穷和压迫之中。
黄世仁的一生充斥着痛苦和不幸,他的妻子早早去世,儿子也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在社会的冷漠和压迫下,黄世仁逐渐失去了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最终,他选择了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痛苦人生。
主题和意义《呼兰河传》以黑暗、压抑的氛围描绘了农民阶级的悲惨生活,揭示了封建社会下农民的无力和无望。
小说通过对农民黄世仁一生的描写,深刻反映了当时农民的痛苦和不公平待遇,呼吁社会关注和改变农村的困境。
作品中还融入了对人性和命运的思考,黄世仁所经历的痛苦和不幸,展示了人在恶劣环境下能否保持尊严和坚守信念的挑战。
小说提出了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引发人们对人性和社会公义的思考和关注。
《呼兰河传》以其深刻的主题和细腻的描写,深深打动了广大读者。
作品展示了作者对农民群体的关爱和责任感,通过对黄世仁生活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了贫苦农民的辛酸和痛苦。
小说以其真实的情感和精湛的写作技巧,塑造了许多深入人心的形象,使读者对封建社会的黑暗和农民的困境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
《呼兰河传》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一。
《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https://img.taocdn.com/s3/m/18275253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03.png)
呼兰河传呼兰河传,是沈从文的长篇小说,全书共分为四十六回。
小说以黑龙江流域的呼兰河上下游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历史沿革和一代人的艰辛奋斗,以及他们在社会变革中的命运起伏。
小说以其深入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真挚刻画,展现了中国农民生活的真实面貌,成为20世纪中国农村小说的杰出代表之一。
小说的故事围绕着呼兰河流域的一户农民家庭展开。
家族首领以福来为代表的农民,代代生活在呼兰河畔。
小说以福来的曾孙麦树为主角,讲述了从清朝末年到新中国成立的一段历史。
小说通过描写麦树的成长经历,道出了中国农民阶层在社会变革中的命运起伏。
小说以其饱满的人物形象塑造和细腻的情节叙述而著称。
其中,麦树的父亲胡兰成为了小说中的代表人物之一。
胡兰是一个勤劳智慧的农民,他和妻子杏花一起经营着农田,艰苦劳动换来了丰收。
随着社会变革的步伐,农民们开始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胡兰和杏花为了子女的教育,决定将麦树送进城里读书。
这一决定在当时的农村是极为激进和令人震惊的,让人们对胡兰和杏花充满了敬意。
小说中还有许多其他的人物形象,如庆祥、四爷、小四郎等。
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生活故事,他们之间的交往和情感纠葛,使小说更加丰满和生动。
小说还透过这些人物的经历,揭示了农民在土地改革、合作化运动等社会变革中的命运起伏,展现了中国农民的生活状况和心理状态。
《呼兰河传》不仅是一部描写农村生活的小说,更是一部关于人性的作品。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普遍具有坚韧和乐观的品质,他们在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变革中坚持不懈地追求美好的生活。
小说通过他们的经历,表达了对幸福和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呼兰河传》是一部庄重而真实的小说,通过描绘农民的生活和命运,展现了中国农村社会的面貌和农民阶层的内心世界。
小说在透露农民智慧的,也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社会进步的期盼。
这使得《呼兰河传》成为了当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也在中国文坛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呼兰河传手抄报内容资料
![呼兰河传手抄报内容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ad24f0e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6d3a751.png)
呼兰河传手抄报内容资料一、作品概述《呼兰河传》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末期,正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阶段,这使远在香港的萧红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于是,她以自己的家乡与童年生活为原型,创作了这部小说。
它在艺术形式上是一部比较独特的:它虽然写了人物,但没有主角;虽也叙述故事,却没有主轴;全书七章虽可各自独立却又俨然是一整体。
作家以她娴熟的回忆技巧、抒情诗的散文风格、浑重而又轻盈的文笔,造就了她“回忆式”的巅峰之作。
茅盾曾这样评价它的艺术成就:“它是一篇叙事诗,一片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二、内容简介《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共分七章,它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引线,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东北小城呼兰的种种人和事,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
《呼兰河传》共七章,第一、二章对呼兰河城风情的描绘,第三、四章是“我”童年的回忆,展现“我”在呼兰河城度过的童年时光。
第五、六、七章则是由景物转到人物,写出了团圆媳妇、冯歪嘴子、有二伯等一系列悲惨的故事。
文本中的“呼兰河”,它不是《呼兰府志》所记载的那条流动的呼兰河,而是一座在松花江和呼兰河北岸有固定地理位置的小城。
三、经典句段1、祖父蹲在地上拔草,我就给他戴花。
祖父只知道我是在捉弄他的帽子,而不知道我到底是在干什么。
我把他的草帽给他插了一圈的花,红通通的二三十朵。
2、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
3、雨滴就像千万个伞兵,从空中跳下来,安全地降落在地面上。
4、一到后园里,我就没有对象地奔了出去,好像我是看准了什么而奔去了似的,好像有什么在那儿等着我似的。
其实我是什么目的也没有。
只觉得这园子里边无论什么东西都是活的,好像我的腿也非跳不可了。
若不是把全身的力量跳尽了,祖父怕我累了想招呼住我,那是不可能的,反而他越招呼,我越不听话。
等到自己实在跑不动了,才坐下来休息,那休息也是很快的,也不过随便在秧子上摘下一个黄瓜来,吃了也就好了。
部编小学必读书目《呼兰河传》复习资料
![部编小学必读书目《呼兰河传》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b2be0da0912a21615792936.png)
《呼兰河传》复习资料1.《呼兰河传》这部小说的作者是(萧红)。
2.萧红是中国著名的(女作家),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
《呼兰河传》是一篇(自传体长篇小说)。
3.(年老的人)一进屋用扫帚扫着(胡子上)的冰溜,(赶车的车夫)顶着(三星)绕着(大鞭子)走了六七十里。
4.(七匹马)拉着一辆大车,在(旷野上)成串的一辆挨着一辆地跑,打着(灯笼),甩着(大鞭子),天空挂着三星。
5.呼兰河只有两条大街,一条(从南到北),一条(从东到西),最有名的算是(十字街)。
6.十字街上有(金银首饰店)、(布庄)、(油盐店)、(茶店)、(药店),也有(拔牙的洋医生)。
7.拔牙的洋医生门前的招牌上画着特别大的有量米的斗那么大的(一排牙齿)。
8.除了十字街外,还有两条街,一条叫(东二道街),一条叫(西二道街)。
其中大泥坑在(东二道街)上。
9.东二道街上有(火磨),有(两个学堂),有(碾磨房)、(豆腐店),(染缸房)、(扎彩铺)。
10.龙王庙里的学校是(养蚕)的,叫做(农业学校)。
祖师庙里的学校是(普通小学),还有(高级班),所以又叫(高等小学)。
11.西二道街上学堂只有一个,是个(清真学校),设在(城隍庙)里。
12.帮忙救马的过路人是城里的(担葱的)、(卖菜的)、(瓦匠)、(车夫之流)。
13.大泥坑水大的时间,不但阻碍了(马车),也阻碍了(行人)。
(老头子)在泥坑子的沿上,(两条腿打颤),(小孩子)在泥坑子的沿上(吓得狼哭鬼叫)。
14.下大雨的时候,一个小孩掉进大泥坑,被(卖豆腐)的救了上来,那孩子是(农业学校校长)的儿子。
15.在东二道街上,还有几家(扎染铺),这是为死人而预备的。
16.扎染铺扎的大院子有(院墙),墙头上是(金色的琉璃瓦),正房(五间),厢房(三间),一律是(青红砖瓦房)。
17.卖豆芽的(王寡妇)的儿子,掉河淹死了。
18.晚饭一过,(火烧云)上来了,照得(小孩子)的脸是(红的)。
19.(大白狗)变成红色的狗了。
呼兰河传资料
![呼兰河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8d11c67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7e.png)
呼兰河传资料《呼兰河传》复习资料一、作品简介《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
该作品于1940年9月1日见载于香港《星岛日报》,1940年12月12日,萧红于香港完成《呼兰河传》书稿创作,12月27日全稿连载完。
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
二、作者简介萧红(1911—1942年),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中国作家,原名张乃莹,“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
1942年因病逝世于香港。
主要作品:《跋涉》、《生死场》、《桥》、《牛车上》、《旷野的呼喊》、《萧红散文》、《回忆鲁迅先生》、《马伯乐》、《呼兰河传》。
三、创作背景萧红写作《呼兰河传》的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末期,而《呼兰河传》故事发生的时间应该是20世纪10年代中期前后,那时,日军还未侵略中国。
《呼兰河传》单本的创作,于1938年开始于武汉,1940年完成于香港。
1941年底,萧红病危之际要求骆宾基送她北上:萧红要回到家乡去。
萧红曾计划写《呼兰河传》的第二部。
四、内容简介全书共分,七章,它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引线,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东北小城呼兰的种种人和事,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
但萧红还是用淡泊的语气和包容的心叙说了家乡的种种。
她将一片片记忆的碎片摆出来,回味那份独属于童年、独属于乡土的气息。
《呼兰河传》不是为某一个人作传,而是为作者生于斯、长于斯的小城作传。
第一、二章对呼兰河城风情的描绘。
第一章以宏观的俯瞰视角,按照空间顺序勾勒呼兰小城的总体格局:十字街、东二道街、西二道街、若干小胡同,将呼兰固定在了寒冷而荒凉的东北大地上。
第二章勾勒呼兰小城的总体面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兰河传》复习资料一、作品简介《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
该作品于1940年9月1日见载于香港《星岛日报》,1940年12月12日,萧红于香港完成《呼兰河传》书稿创作,12月27日全稿连载完。
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
二、作者简介萧红(1911—1942年),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
中国作家,原名张乃莹,“萧红”是她发表《生死场》时使用的笔名。
1942年因病逝世于香港。
主要作品:《跋涉》、《生死场》、《桥》、《牛车上》、《旷野的呼喊》、《萧红散文》、《回忆鲁迅先生》、《马伯乐》、《呼兰河传》。
三、创作背景萧红写作《呼兰河传》的时间是20世纪30年代末期,而《呼兰河传》故事发生的时间应该是20世纪10年代中期前后,那时,日军还未侵略中国。
《呼兰河传》单本的创作,于1938年开始于武汉,1940年完成于香港。
1941年底,萧红病危之际要求骆宾基送她北上:萧红要回到家乡去。
萧红曾计划写《呼兰河传》的第二部。
四、内容简介全书共分,七章,它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引线,描绘了20世纪20年代东北小城呼兰的种种人和事,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卑琐、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
但萧红还是用淡泊的语气和包容的心叙说了家乡的种种。
她将一片片记忆的碎片摆出来,回味那份独属于童年、独属于乡土的气息。
《呼兰河传》不是为某一个人作传,而是为作者生于斯、长于斯的小城作传。
第一、二章对呼兰河城风情的描绘。
第一章以宏观的俯瞰视角,按照空间顺序勾勒呼兰小城的总体格局:十字街、东二道街、西二道街、若干小胡同,将呼兰固定在了寒冷而荒凉的东北大地上。
第二章勾勒呼兰小城的总体面貌。
小城人的生活空间局促、逼仄、简陋,城里除了十字街外,还有两条都是从南到北五六里长的街,再就是有些小胡同,街上为人而做的设施不多——几家碾磨房,几家豆腐店,一两家机房、染缸房,东二道街上唯一的文化设施是两座小学校,西二道街还有一个设在城隍庙里的清真学校。
东二道街还有一个赫赫有名的、全城引为光荣与骄傲的五六尺深的大泥坑,在这里上演了一幕幕让人啼笑皆非的悲喜剧。
呼兰河人虽然深受其苦,但一直没有想法用土去填平,因为这泥坑子施给当地居民两条福利:一是常常抬轿抬马,淹鸡淹鸭,闹得非常热闹,可使居民说长道短,得以消遣;二是居民们可以心安理得地吃又经济,又不算不卫生的瘟猪肉。
在呼兰河畔,人们对生活抱着麻木不仁、听天由命的态度,生、老、病、死都没有什么表示。
呼兰河人过着卑琐平凡的生活,对生命抱着让人难以置信的漠然态度,而在对鬼神的精神依附上他们却又保持着极大的热情——也许正因为对现实世界的无奈和无知,才促使他们把最大的希望投注在对遥遥无期的来世的关怀上。
呼兰小城有非常齐全的为神鬼服务的设施:几家扎彩铺、老爷庙、娘娘庙,还有龙王庙、祖师庙、城隍庙,相应的便是异彩纷呈的不少精神上的盛举: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大会,呼兰河人也就在这些信仰风俗中找到他们的一点卑微的生存的理由和乐趣。
第三、四章是“我”童年的回忆,展现“我”在呼兰河城度过的童年时光。
第三章写“我”幼时的生活,总共九个小节,除了第三、第九两个小节外,其余七小节都是以祖父或者祖母开头,中断以前的言语,继续新的言说。
第三章是整部小说的重彩油画的聚焦点,描绘了“我家”的后花园。
第四章写“我”家,共五小节,除第一小节外,其余四小节的开头分别是: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我家是荒凉的。
每个小节就是一个完整的言说序列。
该章节,从“我家”的后面转到前面,以“一进大门”的正面视角为观察点,勾勒前院的整体格局,并按相应的空间顺序,逐一点出几户人家:养猪的、漏粉的、拉磨的、赶车的。
第五、六、七章则是由景物转到人物,写出了团圆媳妇、冯歪嘴子、有二伯等一系列悲惨的故事。
第五章承接第四章对租住在西南角小偏房里,以赶车为职业的老胡家的介绍而来,写老胡家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
第六章写有二伯。
本章节是《呼兰河传》“最像小说”的一章,它从小团圆媳妇,也就是第五章泼墨浇成的黑洞内部开始,将笔墨集中在滑稽中透着悲悯的灰色人物有二伯身上,以极大的耐心和顽强意志,筑造了一条灰色的过渡地带。
有二伯既可厌又可怜的品质,恰好和他既住在“我家”,但又不是家庭成员的特殊位置,构成了内在呼应。
以第六章的灰色人物有二伯为缓冲和过渡,形成了一片独立而稳定的区域。
结尾处,有二伯因“绝后”而生的哭泣,顺势为全书最后一章,即第七章勾画冯歪嘴子一家——焦点是冯歪嘴子小儿子咧嘴一笑中露出的“小白牙”——的命运,营造好了势所必至的运笔方向。
冯歪嘴子的两个孩子,“大的孩子会拉着小驴到井边去饮水了,小的会笑了,会拍手了,会摇头了。
给他东西吃,他会伸出手来拿。
而且小牙也长出来了。
”“微微一咧嘴笑,那小白牙就露出来了。
”《呼兰河传》到此结束。
五、人物介绍“我”“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60多岁,“我”长到4、5岁,祖父就快70了。
“我”是个天真、活泼、可爱、顽皮的孩子。
“我”家住了五间房子。
“我”站在街上,不是看什么热闹,而是心里边想是不是“我”将来一个人也可以走得很远。
“我”想将来是不是“我”也可以到那没有人的地方去看一看。
“我家的院子”里住着一群不是“我”家人的几家人:养猪的、漏粉的、拉磨的、赶车的,他们是没有自己的家宅,租“我”家的房子暂住的人。
即便是随时要倒塌、破烂不堪的房间,因为租金便宜,也唱着歌斗胆住着。
他们被父母生下来,没有什么希望,只希望吃饱了,穿暖了。
但也吃不饱,也穿不暖。
有二伯有二伯是长工,在“我”家一做就是30年,而且没有工钱,“我”家只提供有二伯食宿。
所以工作30年,有二伯还是一无所有。
有二伯是一个很古怪的人,他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
他喜欢和天空的雀子说话,他喜欢和大黄狗谈天。
有二伯身处被奴役被蹂躏的地位,十分可怜,但他毫无觉悟,健忘自傲,是个活脱脱的东北阿Q。
同是天涯沦落人,他对小团圆媳妇竟然没有一点同情,埋葬了小团圆媳妇之后,他连连夸赞“酒菜真不错”,“鸡蛋汤打得也热乎”,欢天喜地如同过年一般,本来是个扛活的却偏偏喜欢别人叫他“有二爷”,“有二东家”、“有二掌柜的”。
这个“ 二东家”不敢反抗真正的东家,只能对着绊脚的砖头发牢骚。
冯歪嘴子他是个敢于打破封建传统规矩的奴隶。
他勇敢地追求爱情和幸福,要争得做人的权利,力图改变自己的命运,表现出生的坚强和勇气。
他敢于和王大姑娘自由恋爱结婚,是需要勇气和胆量的。
冯歪嘴子任凭人们奚落,平静地生活着。
冯歪嘴子这一个小人物没有过多的言语来强调自己的身份、地位,他知道自己最大的任务就是要解决生存的问题。
祖父“我”的祖父是个慈祥、和蔼可亲、脾气好的人。
他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
他是个长得很高的人,身体很健康,手里喜欢拿着个手杖。
他又是一个慈祥、善良的人,遇到了小孩子,每每喜欢开个玩笑。
在家里,“我”与祖父的关系最好,常常和祖父在后花园玩。
小团圆媳妇一个仅仅12岁而被称作14岁的小姑娘;曾经“头发又黑又长,梳着很大的辫子”,曾经“看见‘我’,也还偷着笑”;说碗碟很好看,想坐起来弹玻璃球玩;一点也不害羞,坐得笔直,走得风快,吃饭就吃三碗等。
她是一位健康、天真、活泼的单纯的小孩子。
六、主题思想《呼兰河传》主题思想:小城故事——国民灵魂的挽唱《呼兰河传》,叙述以“呼兰河”为中心场景的乡土人生的小城故事,展示的是“北中国”乡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即20世纪10年代中叶前后小镇民众的生态与心态,是一曲国民灵魂改造的挽唱。
呼兰河小城的生存环境封闭窒闷,死气沉沉,除了老胡家的大孙子媳妇“跟人跑了”和有二伯提及的“俄国毛子”这一出一进外,基本上是与外界处于完全隔离的状态。
这样偏远闭塞的生存环境必然带来小城物质生活的原始落后以及芸芸众生精神世界的愚昧麻木,而芸芸众生的精神麻木又反过来加剧了小城生存空间的封闭落后。
二者互为因果,恶性循环。
呼兰小镇民众生存的方方面面都是简简单单的,他们物质生活是简单的,“煮一点盐豆下饭,就是一年”,这就是农耕时期自然原始的生存状态。
“不过了,买一块豆腐吃去。
”这横下一心的壮举和并不幽默的自嘲中蕴含着贫穷落后给予他们怎样沉重的辛酸。
他们的生存方式是简单的,“冬天来了就穿棉衣裳,夏天来了就穿单衣裳”,寒来暑往一年又一年,生老病死一辈又一辈;他们的生活目的是简单的,“人活着是为了吃饭穿衣”;他们的人生理想是简单的,五岁的孩子都说长大了“开豆腐房”;他们的人生要求是简单的“只希望吃饱了,穿暖了。
”当然,他们也勤劳、纯朴、忍耐、善良,但如果这些品格一旦与愚昧、麻木、野蛮、迷信、保守等精神顽症联手,那么这些品格尤其是善良就会变得相当残酷相当可怕。
这种变形的善良,使他们宽容一切丑恶而拒斥一切新生事物,胡家婆婆“为了她好”竟用愚昧的三步曲:毒打、跳大神、洗热水澡将健康的小团圆媳妇这个少年女子虐杀了;王大姑娘自己作主嫁给了冯歪嘴子,违背了“媒妁之言”的封建传统,于是乡邻们冒着严寒去“探访”、“作论”、“作传”、大兴舆论挞伐,结果王大姑娘在冷清的秋夜死了,善良的人们又用舌头将这个青年女子虐杀了。
该故事发生人间悲剧的深刻性在于屠戮她们的不是地主阶级,而是那些和她们处于同一阶级的“善心”的婆婆、杨老太太、周三奶奶等人们,而这些“吃人”的奴隶却“善心”洋溢,振振有词。
封建落后思想摧残了他们的精神,扭曲了他们的灵魂。
这再次证明了鲁迅先生精辟的判断:“中国人历来是排着吃人的筵席,有的吃,有的被吃,被吃的也曾吃人,正吃的也曾被吃。
”他们的性格,使他们成为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也在无意识中成了害人者,成了“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
”是他们毁灭了小团圆媳妇的“美”,是他们毁灭了王大姑娘的“爱” 。
萧红的《呼兰河传》将批判的锋芒指向了北方土地上芸芸众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这一深隐的文化层面。
该小说中作为文化载体的主要有“大泥坑”、“跳大神”和“洗热水澡” 。
这样的文化载体孕生了更具文化意味的主体——“看客”群体。
尤其将主体与载体结合起来,更具有文化批判的历史厚度和哲学力度。
萧红大书特书了晴雨时节“大泥坑”各种样态及其带给人们的种种“快乐”,它既能满足人们看热闹的眼福和吃些死猪死鸡的口福,又能满足人们茶余饭后的消遣、愉乐和谈资。
试想如果没有它,小城的人们会失去多少乐趣而更显“寂寞” 。
其实,它是小城人生原始状态的写真,“大泥坑实际上成了呼兰县城的标志和象征。
”成了小城生活的一部分,它“象征着削弱国民进取、向上的精神魔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