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诗人屈原》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屈原》教学设计七
屈原(节选)教学目标1.积累、理解“睥睨、污秽、犀利、驰骋”等词语。
2.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3.诵读、体味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4.理解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难点1.积累、理解“睥睨、污秽、犀利、驰骋”等词语。
2.诵读、体味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感受情感律动。
学法指导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同学们,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流传久远的龙舟竞渡、吃粽子的习俗,据说是为了纪念抱石投汨罗江而死的爱国诗人屈原。
那么,是怎样的遭遇让诗人作出这样的抉择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历史剧《屈原》(节选),去倾听诗人的抒情独白。
二、检查预习1.认识作者2.掌握字词三、作者作品(教师出示多媒体课件,学生了解)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其作品想象大胆奇特,感情炽烈豪放,具有浪漫主义的显著特色。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等。
四、人物介绍屈原(约公元前340—公元前278):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
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他提倡“美政”,对内主张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因遭小人排挤诽谤,先后被流放至汉北和沅湘一带。
楚国郢(yǐng)都被秦军攻破后,屈原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楚辞”的创立者,其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
屈原的《离骚》与《诗经》里的《国风》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五、写作背景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写于1942年,当时国民政府消极抗日,大肆屠杀坚持抗战的爱国军民,全中国进步的人民都无比的愤怒。
于是,针对政治现实,郭沫若创作了《屈原》,用以鞭挞国民政府的黑暗统治,抒发人民的愤慨之情。
《屈原列传》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屈原列传》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屈原列传》教案教案教学设计1随着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文学艺术也有了更深入的探讨和学习。
其中,古代文学作品更是深受人们的关注和赞赏。
而《屈原列传》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中学语文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材,今天就来探讨一下《屈原列传》教案教学设计。
一、基本情况1. 教学内容:《屈原列传》2. 教学年级:高一3. 教学人数:40人4. 教学时间:2周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屈原的主要思想和成就。
2. 能够分析屈原作品的艺术特点和表达方式。
3. 能够在阅读屈原的作品时,能够把握其中的情感和主旨,理解其中的生命智慧。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屈原列传》,通过对这部作品的阅读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其中蕴含的思想和情感,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和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拓宽视野并推进学生的语言与文化领域的进一步了解和学习。
2. 教学方法(1)课堂讲授法通过对《屈原列传》的阅读和分析,老师要通过课堂讲授,让学生对这部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
同时,在讲解的过程中,老师也要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学生的参与性和自主性。
(2)小组讨论法在课堂教学之外,还可以设置小组讨论环节,组织学生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在实施教学过程中,老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音频、视频、图像等多种形式辅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四、教学步骤1. 屈原事迹讲解在开始读《屈原列传》之前,首先要对屈原的事迹和主要成就进行清晰详细的讲解,以此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阅读《屈原列传》。
2. 阅读和分析《屈原列传》在掌握屈原事迹的同时,还需要通过阅读《屈原列传》来理解屈原的思想和主要贡献。
在阅读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把握其中的情感和主旨,同时分析作品表现方式和艺术特点。
爱国诗人屈原教学设计
爱国诗人屈原教学设计爱国诗人屈原教学设计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爱国诗人屈原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爱国诗人屈原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态度:通过了解我国古代优秀的文化成果,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我国古代思想家不畏艰辛、追求真理的故事,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品质和刻苦钻研、勇于创造的精神。
能力:通过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畅谈体会和感想,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知识:知道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了解他熊熊的爱国之志,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做出的贡献及其在国内外享有的声誉。
养成教育训练点:1、培养学生积极发言、认真倾听的良好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想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屈原不屈的意志,壮怀激烈的'气节和风骨,强烈的爱憎和战斗的革命风格。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多媒体2、学生课前预习:课前搜集有关屈原的相关图片以及文字资料;整理屈原的有关爱国的名言警句。
教学过程:一、检查复习,谈话引入课题1、你能说一句你印象较深的孔子的名言吗?2、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有些地方还要举行划龙舟比赛。
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二、揭题并板书爱国诗人——屈原三、学习新课(一)指导学生自读课本第55页,并将自己感受较深的地方勾画出来。
(二)全班交流这个环节要让学生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代表作品。
1、指名交流自学结果。
2、补充交流课前搜集屈原相关资料。
3、教师结合学生交流情况作相应的补充。
(1)他创作了《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作品,以抒发自己的崇高理想和他对楚国和人民的热爱,表达对腐朽的旧贵族的愤怒。
(2)屈原不仅是一位很有抱负的政治家,而且是一位伟大的诗人。
他吸收民间的文学形式,采用方言音韵,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创造了一种新诗歌体裁,即楚辞体,代表作《离骚》。
2023最新-《屈原列传》教案【优秀3篇】
《屈原列传》教案【优秀3篇】《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一般认为太史公变调是由于司马迁寄寓个人政治忧愤的需要,但主要原因还在于史记以前文献较少,无法表达屈平之伟大)中有关屈原的部分,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下面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屈原列传》教案【优秀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屈原列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2、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教学重点: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
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设想:1、利用预习提示,引导学生整理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借助“预习提示”,圈点重要文言知识,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作者景仰屈原,他是褒贬分明地为屈原立传的。
字里行间喷泻着激愤和哀怨之情。
司马迁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概述了屈原的一生,盛赞了他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
尤其推崇他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以及存君兴国的爱国思想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他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
因此,这篇课文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人物评传,这是不同于《陈涉世家》《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地方。
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背景材料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完整版)《屈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完整版)《屈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屈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一)郭沫若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对其生平及作品要向同学们作介绍。
(二)老师需向学生介绍清楚本剧写作的历史背景及写作意图,以便把握本文主题。
(三)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对屈原生平及作品特别是其爱国主义精神和高洁的品质,更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和领会。
(四)学习本文,了解本文的精髓,即主要学习屈原的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不随波逐流、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学习他心系国家至死不悔的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爱集体爱国家的主人翁责任感。
(五)能够归纳总结屈原形象。
(六)本文的核心是“雷电颂”部分。
屈原的形象主要就是通过这一部分的内心独白塑造的。
(七)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
【指点迷津】(一)必知点:1.郭沫若简介:郭沫若(1892-1978),我国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
四介乐山人。
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
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女神》。
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
解放后,发表了蔡文姬等戏剧,著有《奴隶制时代》等书,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2.屈原简介: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时楚国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
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
这本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郭沫若《屈原》教学设计3篇
郭沫若《屈原》教学设计3篇郭沫若《屈原》教学设计3篇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下面是小编准备的郭沫若《屈原》教学设计,欢迎阅读。
郭沫若《屈原》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点。
3、培养初步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步骤:(一)民俗导入: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伟人掠影: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查找有关屈原和郭沫若的资料,并制作成.课件进行展示,了解屈原和郭沫若。
屈原(约前340~约前277)名平,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
传为湖北秭归人。
出身贵族,曾做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汩罗江而死。
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全诗共二千四百多字。
是一首浪漫主义作品。
比喻生动,语言瑰丽,夸张大胆,诗中融入大量的神话传说及历史人物故事,使诗篇波澜起伏,千变万化,雄伟奇观。
屈原创造了骚体,即“楚辞”,为后世诗人的创作开辟了无限的空间。
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
郭沫若《屈原》教学设计篇2一、导入:民间端午节和屈原的联系,引出人们对屈原的认识。
二、文学常识1.总说:印象中的屈原2.伟大的诗人屈原(具体上课内容可以酌情增减):屈原(约前339~约前278),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初中九年级语文《屈原》备课教案
初中九年级语文《屈原》备课教案《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初中(九班级语文)《屈原》备课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初中九班级语文《屈原》备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郭沫若及其创作情况。
2.认识鲜明的人物形象,把握屈原的性格特征。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屈原深沉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剧中的戏剧冲突所反映的社会矛盾,认识屈原鲜明的人物形象。
难点赏析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分角色朗读法、小组讨论法:力求从读、演、评三个方面培育戏剧欣赏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意识。
课前准备老师:组织学生观看历史剧《屈原》,注意与课文有关的情节内容。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历史剧的相关知识。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
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简介郭沫若(1892-1978),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
代表作: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高渐离》《南冠草》。
三、文本链接1.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楚国人。
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
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心仍系国。
楚国被攻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2.《屈原》写于1942年1月,这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军民,掀起高潮。
高中语文《离骚》屈原教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语文《离骚》屈原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学案寄语: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高一语文教学案课题:离骚目标导航一、学问与技能1.堆积相关的字词学问,了解楚辞及其。
2.了解屈原生平,理解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品质,从而培养同学爱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办法1.小组合作理清课文的生字词和难懂的句子。
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同学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鉴赏重要语句,让同学理解并感触诗中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抱负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清重点字词,疏通诗句。
教学难点:理解并感触诗中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抱负九死不悔的精神。
自主学习1、屈原,战国末期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字,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宏大的爱国诗人,是我国的主义文学传统的奠基者。
屈原的浮现,不仅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一个由集体唱歌到个人独创的XXX,也标志着我国古典诗歌的进展跨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XXX”。
《离骚》与《诗经》在文学史上并称“”,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2、屈原生平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认识,善于外交辞令。
屈原曾任,辅佐怀王,参加谈论国事及应对来宾,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与合纵与秦斗争,两度出访齐国。
因受小人的陷害,他两次被流放。
最后在楚国都城被秦攻破时投汨罗江而死,以示之怀。
在政治上他推崇“”,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惟独圣君贤相才干把国家治理好,有剧烈的、忠君致治的思想3、“楚辞”,战国时期兴起于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渊源于中国江淮流域楚地的歌谣。
楚辞的主要是。
他创作出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不朽作品。
楚辞是“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宋文鉴》卷九十二)。
《屈原》教案
《屈原》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屈原的生平与文学成就。
2. 学习分析《屈原》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屈原》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
2.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通过讲述屈原的生平故事或展示一些关于屈原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入《屈原》这篇文章。
(二)阅读和理解(15 分钟)
1. 学生自行阅读《屈原》,然后回答一些关于文章内容的基本问题。
2. 引导学生注意文章中的细节和描写,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屈原的人物形象。
(三)人物分析(15 分钟)
1. 让学生分组讨论屈原的人物形象,如:性格特点、精神品质等。
2. 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然后进行全班讨论。
(四)主题探讨(10 分钟)
1. 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主题,如:爱国主义、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等。
2.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些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五)总结(5 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总结,强调屈原的人物形象和主题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
写一篇短文,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或探讨《屈原》的主题。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关屈原的部分,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这是现存关于屈原最早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
以下是整理的《屈原列传》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屈原列传》教学设计1 【自读导言】本篇为人物传记,读传记文章重在感悟人物的性格精神。
此传与以前所学传记有所不同,“传评结合”的写法是本文之特点,也是本文之难点。
作为文言文,疏通文句、积累一些古汉语方面的知识也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作为自读课文,学生的自读自悟显得尤其重要,老师的指导则应侧重于突出重点和难点。
【自读程序】1、回顾旧知识:司马迁及其作品;屈原及其作品。
2、疏通文句,理清文脉。
3、突破重点:感受屈原。
4、突破难点:“传评结合”的写法。
5、处理课后练习。
6、发散思维训练。
(说明:此程序体现了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从旧到新,从点到面,从形到神,从内容到形式,从重点到难点,从知识到能力,从课内到课外,由浅入深。
)【自读点拨】1、理清文脉。
第一部分(第1-3段)屈原见任——屈原被疏——屈原为文第二部分(第4-10段)屈原被绌,张仪行骗——怀王被惑,纵仪归秦——诸侯击楚,楚兵大败——怀王赴秦,客死异乡——屈原被放,心系怀王——子兰使奸,屈原被迁第三部分:(第11、12段)江畔答问,绝望自沉——文泽后世,德威众杰明线:屈原的命运(见任——见疏——见绌——见迁——自沉)。
暗线:楚国的命运(被骗——被袭——客死——灭亡)(说明:此设计重在引导学生了解《屈原列传》的大致内容,这也是理解屈原形象的前奏。
)2、感受屈原。
第1、2段叙述屈原才能卓越,为国操劳,因小人使奸而被怀王所疏。
第3段着力评述屈原创作《离骚》的根由:“忧愁幽思”。
屈原因“穷”生“怨”,因“怨”为文,而此“穷”此“怨”皆因奸佞蔽明。
屈原的美政之梦光明磊落,然而被谄被谤,孤独无援,此时“不平则鸣”实乃自然之事。
其文“以刺世事”,文如其人。
第9课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部编版高中语文高二年级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教学设计课题名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核心素养目标激发学生心理认同感,培养学生爱国之情。
学习目标提升学生文言文阅读、理解和运用能力教学重点掌握基础文言知识,理解文章结构和内容教学难点体会屈平的爱国之情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教案学生准备:学习笔记本教学过程一.初步导入有这么一个人,他身着白衣,手挽佩剑,踱步于汨罗江畔。
眼望着满目疮痍的家国,心念着颠沛流离的百姓,为守护内心的一片赤诚,毅然决然地投进了汨罗江,那这个人是谁呢?(教师语言导入,学生积极思考并回答人物,进入导入本课)[设计意图]设置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知人论世(一)作者简介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我国第一位浪漫主义诗人,被誉为“香草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等。
(邀请学生进行阅读,教师强调标红内容,要求学生在课本上重点标注并对之前知识进行提问。
)(二)写作背景本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第一篇为屈原立传的史传名篇。
屈原、贾谊都怀才不遇,而且贾谊又写过《吊屈原赋》,所以司马迁将二人合起来立传。
司马迁同屈原一样,品格高洁,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腐刑。
千古忠贤,途竟一辙,所以作者在《屈原列传》中着重指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以自况《史记》之成,是基于垢辱。
(学生诵读,教师进一步讲解。
)(三)相关链接《史记》为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分别记述的是帝王、诸侯、名人、简单大事记和制度发展,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
[设计意图]引入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帮助学生对文本初步了解;同时及时补充重点内容,帮助学生明确考试出题方向。
《屈原列传》精品教案教学设计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司马迁及《史记》相关常识;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3.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写法;4.体会屈原的高尚品质、爱国精神,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和难点1.积累文中重点实词、虚词和句式等文言知识。
2.学习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讨论指导教学辅助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4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这是长沙岳麓山上的三闾大夫祠中一副著名的对联,表达了对屈原的无限崇敬。
屈原,是我国第一个伟大诗人,又是世界古代文化名人。
《史记》中的《屈原列传》,是我国历史上出现得最早的一篇记载屈原事迹、思想、人品的文献,它有着很高的史料价值,后世的研究屈原的著作,都以它为出发点,它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司马迁大约因为屈原、贾谊都是文学家,又都怀才不遇,遭受贬谪,贾谊写的《吊屈原赋》又引起他的感慨,因而将屈原、贾谊合写一传。
秦朝以前的古书都没有记载屈原的生平事迹,《史记》这篇传记,是记载屈原生平事迹最早、最完整的文献。
作者司马迁景仰屈原的品格,和屈原一样,他遭遇不平,满腔悲愤,因而在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形成了夹叙夹议的独特风格。
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体会。
二、文学常识1.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前90),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学问广博。
汉武帝即位,谈为太史令,临终时嘱咐司马迁继写史书。
父卒三年后,司马迁继父任太史令,开始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
二十岁时,游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地,并到庐山和会稽考察传说中的“禹疏九河”等遗迹,经沅水和湘水流域,凭吊屈原沉水的汨罗江,在曲阜,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
回长安后任郎中。
三十五岁时二次出游,广泛地接近下层人民。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屈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话剧剧本中对话或独白的作用。
2. 有感情地朗诵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
3. 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二、教学重点1. 了解话剧剧本中对话或独白的作用。
2. 有感情地朗诵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
三、教学难点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四、教学课时:1 课时五、教学方法:情境体验法第五单元单元整体架构人文主题:本单元是活动探究单元,任务一“阅读与思考”由《屈原》《天下第一楼》《枣儿》3个剧本构成。
戏剧内容的主旨往往是揭示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反映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而不是现实生活的简单记录。
通过这些典范的剧本阅读,要对剧本所反映的社会状况有充分的感受和了解。
在任务二、任务三的表演和评议中,学会甄别、选择、合作、发现和解决问题。
从更广阔的语文生活中提升语文素养,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语文要素:学习本单元,了解剧本的形式特点,把握剧本中的戏剧冲突,理解人物形象,品味戏剧台词,思考剧本所反映的社会主题。
通过剧本(选段),掌握剧本阅读的基本方法。
通过任务二和任务三,了解戏剧排演的相关知识,参与到排练演出实践中,对戏剧演出和欣赏有自己的心得,并能发表评论。
《屈原》解析人文主题:理解郭沫若借屈原的时代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的写作意图。
语文要素:了解话剧剧本的主要特点,理解对话或独白的作用。
有感情地朗读屈原的独白,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了解舞台说明的作用。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语言:大家好!今天我们通过九下课本第五单元任务一郭沫若的戏剧《屈原》(节选)中屈原的独白,赏析屈原形象的丰富性与深刻性。
屈原是政治家、诗人、忠君爱国的贤臣,他的形象早已深入万千国人的内心。
郭沫若笔下的屈原,有何独特性呢?让我们一同品赏独白,走近屈原。
教师语言:我们来看看传统意义上的屈原形象【课件展示】背景资料有学者曾将屈原的形象概括为:一个怀芷吐芳、洁身自好、品格高洁的雅士;一个忠心耿耿、心念君主、钟爱国家的贤臣;一个屡遭贬谪、漂泊孤寂、怨气横生的迁客。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精品3篇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5【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能联系已学知识,自主整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发现问题能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屈原的生平与遭遇读懂文意,并且能与准确理解作者在描述屈原遭遇与内心情感中寄托的复杂感情能辩证地评价屈原忠贞报国的志向与坚贞不屈,出污泥而不染的操守,能联系当今社会与个人实际,体会坚持理想追求与现实的差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理解并培养高尚的联系与人生价值观,培养勇于面对困境,百折不挠及珍爱生命不懈追求的精神【教学方法】诵读、启发、品析、评论、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结合《离骚》的复习,了解屈原的生平与高尚的节操,进而了解司马迁写此传的目的。
屈原传是人物评传,司马迁写屈原是抒愤:—个忠心耿耿的大贤,被谗而终不得用,以至于身殉理想。
诗人的悲剧。
是一个民族的悲剧…联齐抗秦的主张,变法自强的主张,力保楚国无虞,进而可以统一天下,但这个主张损害了楚国群小的利益,再加上楚王昏庸,所以才有这样的悲剧。
司马迁作此传,意在表明,小人谗言私欲,待遇昏庸之主,致使志士穷困,国家丧亡;提出尊贤重道,明察贤佞是国家之福,表旌屈原矢志不渝,至死不悔地坚持自己的操守、价值观。
屈原以他的价值观,超越了世俗功利价值尺度,获得了永恒的意义。
故曰:“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存在的意义也是自我的人生意义,是在与世俗的、强权的、谗佞的对抗中呈现的`。
屈原的自一杀是以生命的结束来拒绝非楚国文化的行为,同时也是使楚国臣君处在了非常尴尬的境地。
这是一种悲剧精神。
二、自主研究,梳理文言字词知识〖多媒体辅助〗【通假字】离通罹遭受;反通返返回;见通现显现;指通旨主旨;濯通浊浊水;绌通黜罢黜;质通贽见面礼;内通纳接纳;被同披披散;【古今异义】明于信而见疑其文约,其辞微故死而不容泥而不滓者齐与楚从楚诚能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兴师伐秦而齐竟怒不救楚与王图议国事王甚任之屈平属草稿未定争一宠一而心害其能平伐其功屈平疾王听之不聪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以一仪而当汉中地秦伏兵断其后冀幸君之一悟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上官大夫短屈原新沐者必振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同形异义】治乱悉发国中兵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又因厚币用事者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形容枯槁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三、朗读全文,感悟作者的情感与屈原的精神〖学生朗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四、练习与实践1、巩固梳理字词知识2、诵读全文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课时学习的字词二、学生找出疑难语句,师生共同研讨解决三、重点语句翻译训练【多媒体辅助】〖口述与书面练习结合〗其称文极小而其指极大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委质事秦。
《屈原列传》(教案)高二语文(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2.翻译文章,积累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古代文化常识等文言基础知识。
3.学习司马迁对人物的评价与人物事迹的介绍结合起来的写作方法;学习本文在叙事中融入大量的议论,论中有情,直抒胸臆的写作方法。
4.品味本文精湛的叙事艺术;理解屈原个人身世的沉浮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感受屈原的人格风采。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习并掌握文中重要字词、句式等文言知识;研读文中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对《离骚》的评价,屈原与渔父的对话等三段文字,理解屈原的伟大精神和伟大人格。
2.难点:理解作者为屈原立传的目的,引导学生思考感悟,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精神。
三、教学方法品读赏析、合作探究、讨论点拨。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整体感知课文,积累常用文言字词句式;初步认识屈原形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导入新课屈原,我们都不陌生。
每年的端午节,我们由粽香、龙舟,想起两千多年前汨罗江畔的独行者的形象。
屈原这一生,丰功伟绩与他无缘,但他的文字所承载的高贵情怀,早已融入到民族的血液中。
当我们遭受挫折,面临苦难时,屈原就在我们身边,告诉我们,路,该怎么走。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史学家的视角,解读更加真实的屈原。
二、课前预习内容展示1.作者及作品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元封三年任太史令,后因替李陵辩解,得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继续完成所著史籍。
人称其书为《太史公书》,后称《史记》,该书对后代史学有深远的影响。
《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屈原列传优秀教案(优秀3篇)
屈原列传优秀教案(优秀3篇)《屈原列传》优秀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史记》和相关知识,把握史传类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
2、掌握文中涉及的重点文言知识,重点是“伐"“见”等实词和被动句。
3、理解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4、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并运用“传”“评”结合的方式凸显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作方法。
重点:积累重要的文言文词句知识。
难点: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本文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现,既有对史实的粗笔勾勒,又有对细节的工笔描绘,揭示了屈原个人的身世沉浮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充分彰显了屈原的人格风采。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写作背景:本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第一篇为屈原立传的史传名篇。
屈原、贾谊都怀才不遇,而且贾谊又写过《吊屈原赋》,所以司马迁将二人合起来立传。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同屈原一样,品格高洁,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腐刑。
千古忠贤,途竟一辙,所以作者在《屈原列传》中着重指明“屈平之作《高骚》,盖自怨生也”,以自况《史记》之成,是基于垢辱。
(二)作者简介: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公元前90年),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
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司马迁早年受学于孔安国、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风俗,采集传闻。
初任郎中,☆☆奉使西南。
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继承父业,著述历史。
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屈原列传》是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
《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我们要尝试寻求《史记》和《离骚》之间有怎样的关联。
《屈原列传》将屈原的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现,既有对史实的粗笔勾勒,又有对细节的工笔描绘,揭示了屈原个人的身世浮沉与国家生死存亡的内在联系,充分彰显了屈原的人格风采。
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我们首先要在理解和掌握文言知识的前提下,疏通文意。
例如:“明年”“诡辩”“颜色”“形容”等古今异义的现象。
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注意把握屈原的精神品质,品味作品精湛的叙事艺术。
【教学目标】1.借助参考资料,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相关知识,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建立全面的背景知识体系;2.通过梳理文意,能够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
3.借助文本的深入分析,能够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增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责任感。
4.鉴赏并能够掌握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提升自己将具体的语言现象置于特定的语境中理解、分析和评价能力。
【教学重难点】掌握文言知识,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评价标准】1.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史记》的相关知识,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2.能够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识,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
3.能够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4.能够掌握本文记叙、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图片【教学过程】情景导入梁启超,如果生在中国,不读楚辞,不理解楚辞,枉为中国人。
鲁迅曾赞《离骚》为“逸响伟辞,卓绝一世”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任务一:知人论世活动1.了解作者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散文家。
第17课《屈原》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部编版语文第17课《屈原》教学设计(修订版)教材分析:《屈原》(节选)是部编本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活动•探究单元中的第一篇话剧作品,对剧本的阅读属于活动•探究之任务一“阅读与思考”,任务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戏剧文本的特点,掌握戏剧阅读策略,把握戏剧主旨,并为完成任务二“准备与排练”,任务三“演出与评议”做铺垫。
《屈原》(节选)是整部剧第五幕第二场,主要情节是屈原身陷囹圄,靳尚和郑詹尹阴谋毒害屈原,屈原眼见国土沦丧,一腔悲愤之情喷涌而出。
将自己与疾风、怒雷、闪电这些宇宙伟大的自然力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表达了追求光明,批判一切污秽,毁灭一切黑暗力量的情感。
屈原的光辉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共鸣。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而本文尤其是第二部分独白,实际上已经是一首激情澎湃的诗,气势雄伟,情感饱满,抒情意味浓厚,读来令人振奋,很适合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来引导学生理解剧本内涵,体会人物心理和情感。
教学目标:1、朗读,概括文章内容;2、采用分角色朗读、范读、配乐读、齐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语言魅力,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3、在读中品味屈原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1、采用分角色朗读,概括文章第一部分内容;2、通过范读、配乐读、自由读、齐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屈原形象。
教学难点:1、通过对象征手法的学习体会语言魅力;2、在读中品味屈原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方法:朗读批注合作探究分享交流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展示屈原图片并解说: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他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在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期楚国人,被奸佞小人排挤,不被朝廷重用,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丧,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
2、背景链接:《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此时正值抗日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展现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高三语文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四)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
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
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分析: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左徒:楚官名。
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
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暇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
(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二)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分析: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按:“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有两种理解。
《教学参考书》的译文是:“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屈平不赞同”。
与课文注释相左。
依教材对“夺”、“与”的注释,应译作:“上官大夫看见了想抢过去(看),屈原不给。
”“因谗之日:‘……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资料认为,“曰”、“以为”重复,疑有衍文,此说似不妥。
如重新标点,作“……平伐其功,曰:‘(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理解,文辞便可贯通。
联系上下文,可补出“以为”前省略的主词。
(三)屈原为什么作《离骚》?分析: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馆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
四句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屈原 教案 幼儿园
屈原教案幼儿园一、故事背景屈原,字子鱼,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政治家。
他是屈家城(今湖南岳阳)人,被誉为中国第一位文学家。
他的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等。
屈原被视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是中国文化界公认的爱国领袖和古代文化艺术的卓越代表。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够认识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2.能够理解《离骚》中的情感表达;3.能够从绘本中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
能力目标1.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2.提高幼儿的分析和阅读能力;3.发掘幼儿的审美和情感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幼儿对祖国的热爱;2.唤起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关注;3.培养幼儿的文化自信心。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内容1.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2.《离骚》的情感表达;3.屈原的爱国情怀。
教学方法1.故事讲解法:通过故事讲述的方式,介绍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2.绘本阅读法:选择有关屈原的绘本,引导幼儿感受屈原的情感表达和爱国情怀。
3.互动问答法: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幼儿对故事和绘本的理解。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引导幼儿了解屈原1.教师简单介绍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为幼儿创造一个了解屈原的背景。
2.通过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呈现屈原的形象,引发幼儿的兴趣。
第二步:讲解《离骚》情感表达1.教师将《离骚》中的部分内容精选出来,让幼儿听一遍。
2.基于所听内容,教师引导幼儿谈谈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从而提高幼儿的分析和阅读能力。
第三步:绘本阅读1.教师让幼儿集中精力,认真观看屈原的绘本。
2.引导幼儿听故事、看图片,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
3.让幼儿谈论自己的感受,从而发掘幼儿的审美和情感能力。
第四步:互动问答1.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幼儿对故事和绘本的理解。
2.给予肯定和鼓励,激发幼儿的信心和文化自信心。
五、教学评价评价方式1.总结性评价:询问幼儿对屈原故事的印象,帮助幼儿总结所学内容。
2.表现性评价:通过幼儿的课堂表现和互动问答来评价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国诗人屈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课后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中关键词句。
3.理解课文内容,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感受爱国诗人屈原的伟精神,体会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们知道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吗?这些习俗是怎么来的呢?
2.出示课题。
3.交流收集的有关屈原的资料。
二、初步感知课文,自学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画出文中的生字,自学生字词。
3.说说自己对屈原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三、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重点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及对屈原的了解。
四、自学课文内容。
1.读课题说说从课题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屈原的。
2.从哪些地方表现了屈原的爱国?在书上圈圈画画,并标上序号。
3.课文哪一小节重点写了屈原是一个诗人?他的诗有哪些特点?把他的诗句画下来,理解这些诗句的意思。
不理解的做上记号。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然后交流学习情况。
)
五、讨论。
1.屈原具有哪些品质?
2.说说课文为什么要写人们对屈原的纪念?全班讨论,各抒己见,教师点拨,总结。
六、写碑文,表真情。
假如班上要举行一次屈原纪念碑碑文征集活动,你怎样写?
1.学生准备。
2.交流碑文。
3.评选最佳碑文。
七、谈感受,说体会。
说说学了这篇课文有哪些感受和体会,可从各个方面说。
八、布置作业。
写出文中屈原的诗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