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亚里士多德的若干关于实体、形式与共相的“不相容”论断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
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作出了一个重要判断:那个很久以前直至如今一直被追问却永远令人疑惑的问题“存在”是什么?,不过是在问“实体”是什么?我们今天认真学习、掌握、评判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对哲学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亚里士多德实体论的产生。
亚里士多的实体论同柏拉图的理念论有直接的关系,是在分析批评理念论的基础上产生的。
柏拉图认为:人们日常感觉到的个别事物,“总是变化不居的、具有既存在又不存在的矛盾性质,是不真实的” ,只有通过理性所认识的永恒不变的一般事物,才是真实的“绝对存在”。
柏拉图把共同名字表述和界定的,许多可感个体事物共同分享或分有的,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完全脱离时间限制的真实事物称为“理念”。
柏拉图还把世界分成两个:一个是由个别事物组成的、我们用肉眼可以看见的世界,他称之为“可感世界” ,一个是由理念组成的、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世界,他称之为“可知世界”。
他认为这两个世界的关系是原本和慕本的关系,理念世界是原本、模型,现象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或慕本。
酷爱真理的亚里士多德不赞同恩师关于理念可以脱离可感个体事物单独存在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指出:理念论的错误在于把“理念”看成脱离可感个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东西。
他质问道:抽象的共性怎能单独存在?不能设想在在个别房屋之外还存在着一般房屋。
在批评自己老师理念论的基础上,亚里士多德经过长期思考和缜密论证创立了实体论。
二、亚里士多德实体论的简要内容。
实体论也被大家习惯地称为本体论或共相论。
亚里士多德在著作中指出:专用名词所指的事物就是实体,而一个形容词或类名词所指的事物就是共相。
例如:太阳、月亮、法国、拿破仑这些专用名词所指的对象都是唯一的,不能适用于其它更多的对象。
象“狗”、“猫”、“人”、这样的通用名词所指的对象,则可以是许多不同的对象,共相问题就是要探讨通用名词所指对象的意义,以及象“白”、“硬”、“圆”等形容词所指对象的意义。
亚里士多“实体论”中的矛盾及其原因
亚里士多“实体论”中的矛盾及其原因亚里士多德是古代哲学家中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他的“实体论”是他哲学体系的核心部分。
然而,尽管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提供了许多重要思想,但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
本文将探讨亚里士多德实体论中的一些矛盾,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
首先,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中存在着个体与普遍概念之间的矛盾。
亚里士多德认为,个体是现实世界中独立存在的事物,而普遍概念是对于多个个体的共同属性的概括。
然而,在他的实体论中,并没有清晰地解释个体与普遍概念之间的关系。
例如,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是一个普遍概念,但他又认为个体是真正存在的事物。
这种矛盾使得人们难以理解个体是如何与普遍概念相互关联的。
其次,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中存在着形式与物质之间的矛盾。
亚里士多德认为,任何一个实体都是由物质和形式组成的。
物质是实体的基本元素,而形式则是实体的本质和特性。
然而,亚里士多德对于形式与物质如何相互作用的解释并不一致。
有时他将形式看作是物质的一种属性,有时又将其看作是物质的本质。
这种模糊性导致了他实体论中的一些内在矛盾。
第三,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中存在着宇宙与上帝的矛盾。
亚里士多德认为宇宙是由上帝的意志创造的,上帝是宇宙的最高形式。
然而,他又认为宇宙是永恒不变的,不受时间的限制,而上帝是永恒存在的。
这种矛盾使人们难以理解上帝如何创造一个永恒不变的宇宙。
这些矛盾的原因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思维方式和他对于哲学问题的解释方式。
亚里士多德采用了一种综合的方法来解决哲学问题,他试图将各种不同的思想整合到一个系统中。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他可能忽略了一些问题或者没有能够提供清晰的解释。
此外,由于亚里士多德生活在古希腊时期,他受到了当时科学和哲学的局限性的影响。
因此,一些现代哲学家认为亚里士多德实体论中的矛盾和问题是由于他的时代背景和思维方式所导致的。
总结起来,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存在着个体与普遍概念、形式与物质、宇宙与上帝以及存在与本质之间的一些矛盾。
亚里士多德论复合实体的定义——从自然哲学著作出发
哲学史研究亚里士多德论复合实体的定义*———从自然哲学著作出发吕纯山/文提要:亚里士多德是继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之后对古希腊定义理论贡献最大的哲学家之一,他不仅在逻辑学著作中详细讨论了针对一般性概念的“属加种差”这一分类法定义,还在《形而上学》中讨论实体时提出质形复合定义。
然而,后一种定义方式在传统中被认为只是前一种定义方式的扩展和深化,而非针对不同对象的全新的定义方式。
因此很有必要联系《物理学》《论动物的部分》《论天》等自然哲学著作中的质料和形式分别具有必然性和目的性特征的理论来说明,二者都不可或缺,复合物定义中不能只有形式,还要有质料,这确是一种全新的不同于“属加种差”的定义方式。
关键词:形式;质料;必然性;目的;定义中图分类号:B502.233文献标识码:A*本文系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陈康著作的整理、翻译与研究”(项目编号:15ZDB011)的阶段性成果。
对于亚里士多德的由属加种差构成的分类法定义,与由质料和形式构成的复合定义两者之间的关系,当前学界占统治地位的理解是,质形复合定义是对属加种差定义的扩展和深化,二者是一种定义方式,即潜在的质料就是属,现实的形式就是种差,因此否认亚里士多德在复合实体定义上的创新性。
笔者在2015年的一篇长文和2016年的专著中已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ΖΗ卷的质形复合实体定义进行过详细讨论,否认了这一传统解释。
笔者的观点是,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Ζ12中从属加种差这一分类法定义出发思考的“只包含种差的描述”无法构成对实体的定义,而Η卷从质料形式和潜能现实的角度进行思考,明确指出对质形复合物进行定义不能用我们习惯的方式(即分类法定义),而要对质料和形式都给出描述,由作为潜能的质料和作为现实的形式构成,认为只有以这种方式,才能满足定义的两个部分是统一体的原则,因此在笔者看来,质形复合定义是专门针对质形复合物的一种全新的定义方式。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见拙文:《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Ζ和Η卷中的定义》,《中国学术》,2015年,总第35辑,第299—347页;拙著:《亚里士多德的实体理论———〈形而上学〉ΖΗΛ卷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第九章,“Ζ12对实体定义方式的第一次尝试”,第139—148页;第十四章,“Η卷的复合实体与定义”,第234—264页。
亚里士多德对实体概念的几种定义形式
亚里士多德对实体概念的几种定义形式
阿里士多德在他的《经典礼记》中提出了对实体概念的几种定义形式。
其中包括物不可能有内在的对象,所以它是“实体”的定义;另一种定义形式是“无外在性质的实体”,它是指实体没有可以分解的特性,它们是完整的,是在一起的;第三种定义形式是一个实体的一切属性中的任何一个的改变都不会对实体本身产生任何影响,这就是“实体的不变性”;最后一种定义形式是实体只由本身组成,不受外界影响,这也是“实体”的定义。
这些定义形式都是阿里士多德为了描述实体概念而提出的,这种物理性的实体概念在西方科学思想和哲学思想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例如,解释亣义性质的唯物论也是基于实体概念,它认为事物的存在是由自身内在的内容来决定的,而不受外部影响。
在Aristotle's Four Causes中,他提出实体概念有四种可能的来源:材料类因素、定形因素、动因素和终极因素。
认识论则认为实体概念包括只有存在于客观实体上的本质特征,从而认识概念就是客观实体的品质,基于实体概念推断出的判断也成为演绎古典哲学的基础。
实体概念的最初定义形式是阿里士多德提出的,这种概念在哲学思考中的作用以及解释客观世界的重要性都是可以不言而喻的。
在每一个学科中都有实体概念的应用,从元分析,物理学逻辑学都能发现实体概念的踪影,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无论对于科学,技术还是哲学它都是可见着的一部分。
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及其意义
2008年10月总第175期第10期学术交流AcademicExchangeOct.,2008SerialNo.175No.10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及其意义陆杰荣1,牛小侠1’2(I.辽宁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沈阳110000;2.吉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吉林四平136000)[摘要】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是在代表古希腊哲学发展最高水平的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和柏拉图的理念论的逻辑基础上提出的,其实体不仅保留着原子论和理念论否定现实感性而维持抽象性和普遍性的特征,而且也注入了经验的成份,并使经验的因素在事物的构成中起基础性作用。
依据“实体”的不同性质实体的指向也发生着改变,在《范畴篇》中,实体分为第一实体与第二实体,前者指个别事物,后者指个别事物的属和种,当对个别事物进行研究时,实体的指向是物质或质料实体和形式实体以及质料与形式的综合物,归纳起来实体具有四层含义:在范畴上,第一实体指的是个别事物;在原理上和定义上,第一实体是其所是的是;在认识上,普遍可以成为第一实体;在最初因上,神是第一实体。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的意义在于实体的划分蕴含科学与哲学内在的矛盾的分化;实体的指向奠定了西方传统哲学的研究基调以及综合实体揭示的哲学人性基础。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实体;本原;质料与形式[中图分类号]B502.23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08)10—0001—04亚里士多德“实体”范畴的提出是古希腊哲学自然发展的逻辑结果。
前苏格拉底哲学是自然哲学,自然哲学家探求包括人在内的自然世界万事万物产生、相互之间联系的根源,即万事万物的“始基”,在西方哲学史上,“始基”从“无定形”的水、气、“无限”等到“有定性”的火的逻格斯的“尺度”,这些始基都带有经验世界的因素,所以,巴门尼德把带有物质因素的始基的观点称为“意见”,谈不上真理。
并对上述观点进行抽象,得出了“存在”概念。
这种存在是“抽象的存在”,从具体的意义讲是一种“无”。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哲学和形而上学-概念解析以及定义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哲学和形而上学-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重要的代表之一,他对实体哲学和形而上学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中,实体哲学被视为基础,并成为形而上学研究的核心领域。
实体哲学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探究存在的本质和属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现实世界中的事物都是一种具体的实体,包括人类、动物、植物、物体等。
这些实体拥有各自的本质和属性,而亚里士多德试图通过实体哲学来揭示它们的根本特征。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实体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种类和层次。
他提出了十个最基本的种类,包括有机体、无机体、动物、人类等。
每个种类都有其特定的属性和本质,它们在存在形式和特征上有所区别。
通过对实体的分类和区分,亚里士多德试图理解它们的本质差异和共同点。
实体的本质和存在也是亚里士多德实体哲学的重要概念。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的本质是指它们独特的特性和性质,而存在则是指它们真实存在于世界中的状态。
他认为,实体的存在是基于其本质的存在,本质是实体存在的必要条件。
形而上学是哲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它探讨超越物质世界的存在和原理。
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中,形而上学与实体哲学紧密相关。
形而上学研究的是存在的本体和本质,而实体哲学则研究具体实体的本质和属性。
在实践中,亚里士多德将形而上学作为实体哲学的重要工具,通过形而上学的研究方法来深化对实体本质和存在的认识。
总而言之,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哲学和形而上学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深入探究存在和本质的思想和方法。
通过对实体的分类和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属性。
形而上学的研究则使我们超越物质世界,探讨存在的本体和原理。
亚里士多德的这些思想和方法对我们理解世界和人类存在的意义有着深远的启示和价值。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讨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哲学和形而上学。
首先,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概述,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并对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哲学和形而上学进行简要介绍。
西哲4亚里士多德范畴篇
在亚里士多德的讨论中,会运用特别的术语。
一开始希腊人对本体论的反思就和其对人的思维和认识能力结合在一起。
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语言自身的思考,以及语言后面的本体论的反思,是他们认识的重点。
因为我们可以看到,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论的讨论首先在《范畴篇》中展开。
上节课关于四种实体的区分是在两个标准下进行的said of 和in。
当我们说S is F的时候,F可以作为一个类概念把s放在f之中,因此s是一个individual。
而能够用来说s的f则是universal。
关于in的讨论比较复杂,不用掌握,但知道f is in s很重要的一点,f 不能离开s存在,这是本体论上的断定。
f和s的区别在于f在别的东西当中,是属性non substantial。
而S不在别的东西当中,是substantial,即存在不取决于任何不不同于它的东西。
这样组合起来有四种实体said of in –eg white, said of not in-eg人,马(在亚里士多德分类体系中叫spieces,种或属)not said of in-eg苏格拉底的白,not said of not in-eg苏格拉底。
范畴篇接下来讨论中,前面的区分主要来说明s is f这样一个谓述prediction的时候暗含本体论图景,S和f两个词项所对应,意指的存在。
S is f这个谓述可以做进一步的分类,即十个范畴,对十个不同问题的回答。
通过问题的方式,可以了解主谓陈述揭示对象世界的哪一方面。
What it is-苏格拉底是白的不能回答这个问题,对应其的谓词应是substance。
还可以问how it is,严格翻译应该是what sort of thing it is 要对它的性质加以界定,要对它进行qualify对应的谓词quality。
范畴,即category,后面加个??表示希腊的市场,在市场里面说话(苏格拉底被处死的地方)。
Category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谓词,但亚里士多德不把它作为简单的谓词类型理解,而意指他对世界的理解和分类,存在,in。
对亚里士多德实体观的理解
对亚里士多德实体观的理解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观是他对实体、属性和关系的理解,认为实体是实在的、独立的、不可分割于其他实体的存在,是客观世界中最基本的存在,是构成现象和事物的本质。
实体之间存在属性和关系,属性是实体的外在表现,关系是属性之间的相互关系。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是客观存在的,不需要依赖于主观意识。
他的实体观被广泛应用于哲学、科学、伦理和美学等领域。
在物理学中,实体被他用来描述客观世界中的物体,如地、水、火、风等;在形而上学中,实体被用来理解存在的本质和实在性;在伦理学中,实体被用来理解个体和整体之间的关系,如勇气、智慧、道德等。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观强调实体的重要性和独立性,同时也认识到实体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他的实体观在哲学、科学和伦理等领域都有重要的贡献,成为了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思潮之一。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三卷14个问题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三卷14个问题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第三卷探讨了一系列哲学问题,以下将对其中的14个问题进行概要回答:1. 关于存在和本质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存在是每个实体都具有的属性,而本质是事物独有的特性。
2. 关于一般和个体的问题:亚里士多德区分了一般存在于个体之中,并认为个体是一般的实现和具体化。
3. 关于静止和运动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静止是存在的一种形式,而运动则是事物在时空中的变化。
4. 关于可量和不可量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的量是可被确定和度量的,而一些特殊的属性(如形式、色彩)则不是可被量化的。
5. 关于实在和可能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实在是指存在于现实世界的事物,而可能则是指潜在存在但尚未具体实现的事物。
6. 关于物质和形式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物质是实体存在的基础,而形式则是物体所具有的特性和属性。
7. 关于原因和目的的问题: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四种原因,包括物质原因、形式原因、效果原因和最终原因。
他认为,事物的目的是其存在和运动的原因。
8. 关于实体和属性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是具体存在的事物,而属性是实体所具有的性质和特征。
9. 关于潜在和实际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潜在是指事物的潜在能力或可能性,而实际是指事物的实际具体存在。
10. 关于同一性和差异性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同一性与差异性是事物存在的两个方面,事物在存在中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
11. 关于一般和现实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一般是现实事物的普遍特性,而现实则是具体存在于时空中的事物。
12. 关于本质和外部特征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本质是事物的核心属性,而外部特征则是事物的表面表现。
13. 关于可能和必然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可能是事物存在的一种状态,而必然则是指事物不可避免地发生或存在的状态。
14. 关于无限和有限的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无限是指在某个方面具有无限性的存在,而有限则是指受限制和有限范围的存在。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摘要:“实体学说”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本内容,“实体”是他的哲学的核心范畴。
亚里士多德对于“实体范畴“的论述包含有唯物主义的因素,同时也包含有极大的混乱,也存在着错误的观点。
“实体”这个的内容和对它的理解,一直是唯物主义路线和唯心主义路线剧烈斗争的场所。
为了科学地了解哲学史上两条路线的斗争,站在辩证唯物主叉立场,理解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他的代表作《形而上学》中。
“实体学说”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基本内容,“实体”是他的哲学的核心范畴,可以说。
亚里士多德哲学主要就是论“实体”的理论。
在亚里士多德着作中形成的一套完整的“实体”理论,无论是它的正确方面还是错误方面,对以后的哲学家都发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实体”作为一个哲学范畴,原意是世界万物的基础或支撑物。
早在古希腊哲学发展的初期就提出来了,但对于这个范畴第一次作系统和深刻地研究和探讨的则是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是他那个时代的哲学和科学的思想的概括和总结。
他的“实体”范畴的提出,实质上是对世界的统一性问题的探索。
从对实体数目的了解来看,有的哲学家主张“实体”是一个,有的哲学家主张有几个,有的哲学家则认为“实体”数目无限。
从对“实体”的性质和内容的了解来看,主要分成两派,一派称“实体”为“单纯物”,例如米利都学派和赫拉克利特等哲学家就是如此,他们认为实体就是水、气、火等。
一派称“实体”为一般概念,例如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实体就是“数”或“点”“线…面”。
亚里士多德总结了前人在“实体”范畴上的观点,提出自己关干“实体”这个问题的答案。
二、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实体”首先一个涵义就是形成世界万物的最基本的原始东西。
“实体”是个别具体的事物,如某一个人或某匹马等。
他把个别具体事物称为“第一实体”。
“第一实体”是其他一切东西的基础,如果没有“第一实体”存在就不可能有其他东西存在。
斯宾诺莎实体概念在哲学史上的来历
斯宾诺莎实体概念在哲学史上的来历斯宾诺莎实体概念在哲学史上的来历斯宾诺莎是17世纪欧洲伟大的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深刻,蕴意深远,在近代哲学史上有很大的影响和地位。
“实体”概念是斯宾诺莎哲学的最重要概念,在斯宾诺莎哲学中处于核心地位。
他把“实体”称为“神”或“自然”,并把实体规定为:“在自身内并通过自身而被认识的东西。
”[1]实体是唯一真实的存在,属性是其本质,而样式只是个别观念和个别事物,本身没有真实性的存在。
当然,斯宾诺莎的“实体”概念并不只是他本人的天才创见,作为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的“实体”概念在哲学史上是有来历的。
一、亚里士多德的“实体”与斯宾诺莎的“实体”亚里士多德“实体”与斯宾诺莎“实体”的联系在于,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中作为实体的“这个”实际上就是斯宾诺莎哲学的样式。
但二者之间的差异更加明显,区别为:一是亚里士多德是多元实体观,无论他主张实体是个体,还是主张实体是普遍物(类或共相),他的实体都是多个。
斯宾诺莎是一元实体观,他的“实体”是唯一的;二是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要么是个别物,要么是普遍物(类或共相)。
而斯宾诺莎的“实体”既不是个体,也不是种、类这样的'普遍物。
它是单个的、唯一的,是带有神秘性的客观的绝对的精神实体。
下面我们就要谈到斯宾诺莎的“实体”概念同神秘主义哲学的关系。
二、普罗提诺的“太一”说与斯宾诺莎“实体”概念新柏拉图主义是罗马帝国时期的一种神秘主义哲学,代表人物是公元3世纪的普罗提诺(Plotinus)。
神秘主义是新柏拉图主义的一大特征,这一特征典型地体现在普罗提诺的“太一”说上。
普罗提诺认为,存在者都是产生出来的,这个产生者就是“太一”,“太一”作为产生一切存在的产生者,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绝对的“一” 。
“太一”创造万物,但这个创造不是“太一”有意识的活动,而是无意识的“流溢”过程,“太一”因其完满而流溢,因其流溢而产生一切。
斯宾诺莎的“实体”概念让人强烈地回想到新柏拉图主义的学说。
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
亚里士多德实体学说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哇,你可能会想,啥是实体?实体学说听起来好像特别难懂的样子,没错,名字就挺“高大上”的,但说白了,它讲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是怎么存在的,它们到底是什么东西。
你知道的,那种像椅子、桌子、苹果、汽车这些东西,它们为什么能存在,怎么存在,甚至它们为什么一会儿就坏掉了,消失得无影无踪。
是不是想想就有点意思了?对了,这个学说可是出了名的“硬核”,要不怎么说是哲学巨匠的东西呢。
毕竟,亚里士多德也不是白给的,他可是真正的“思想巨人”,所以这实体学说,咱得好好捋捋。
咱们来聊聊“实体”到底是啥?在亚里士多德眼里,实体就是一切存在物的基础。
简单点说,实体是那些能够独立存在的东西,不依赖其他任何东西才能存在的。
比如说,桌子就是桌子,椅子就是椅子,不是挂在空中的某个影像。
你看,桌子不用依赖什么东西就能在那儿存在,对吧?它自己就是一个实体。
说到这里,有的人可能会问,那空气算不算实体呢?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亚里士多德在当时也没办法完全弄清楚。
不过,他倒是非常明确地表示,实体和它的特性是紧密相连的。
比方说,桌子的实体就是桌子,它的特性可能就是木头的质感,或者是表面上那层涂漆的光泽。
咱们再说说亚里士多德对实体的理解不止如此。
他还区分了“形式”和“质料”,也就是说,实体的存在不仅仅依赖于它的物质构成,还得有一个“形式”。
什么叫形式?想象一下,你做一个陶土杯子,土是质料,而杯子的形状、设计就是它的“形式”。
形式是给物体赋予个性和功能的“灵魂”。
所以,你可以理解成,形式和质料合起来,才共同构成了一个实体。
没有了质料,这个东西就消失了;没有了形式,它就变得无法识别或者不再是原来那个东西。
然后,咱们来说说亚里士多德把实体分得更细——他把实体分为“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
有意思吧?“第一实体”是指像人、动物、植物这些具体的个体,它们是你眼睛看得到、摸得着的实体。
比如说,你面前的那只猫,就是“第一实体”。
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的矛盾
三、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的矛盾(一)动摇与批判实体论是亚里士多德一切学说的中心。
可是,我们发现,正是亚里士多德这部分学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矛盾与冲突的思想。
在《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对其师柏拉图的“理念论"进行了一系列的论证批判。
亚里士多德的论证归结起来主要是以下四点:第一、柏拉图对“理念论”的论证“引进了第三者”。
这个意思是说,如果肯定了又和事物分离的“理念",那就要承认有两个彼此独立存在的世界,以同样的方式推论,那就要承认无穷个“理念”,也就是有无穷个世界了。
因为许多具有共同性质的个别事物有一独立存在的同名的“理念”,那么在这些个别事物和这个同名“理念"之间也会具有共同的性质,从而也就会有第二个独立存在的理念,如此推论下去就会有无穷个“理念”。
第二、亚里士多德从物理学角度说明理念型相是无用的设定。
理念型相自身不变不动,它们何以能够解释个别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它们是与个体不同的存在,何以能够解释个体对它们的依存?它们与可感事物相分离,何以能够解释可感的性质?把理念型相与个别事物分离开来,就会遇到这些不可逾越的困难。
亚里士多德说:“形式既不能在可感觉的东西里面引起运动,又不能引起任何变化’’,“如果没有普遍的东西,就不可能得到知识,可是分离却是引起对于‘理念’的反驳的原因”。
第三、亚里士多德说,柏拉图认为“理念’’是模型,具体事物是“分有’’它们。
但是如果以“理念”为模型,则一个具体事物可以有几个模型,因而就得“分有’’好几个“行式"(理念)了。
如人必须“分有’’“动物"、“两足的"、“人本身”等理念,这些理念就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但在现实中的个别的人身上却是统一不可分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设立分离的理念型相是难以成立的。
认识内容与认识对象并无严格的一一对应关系。
我们可以想象不存在的事物或已经消失了的事物,但不能据此肯定与之相对应的外部现实存在。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 哲学考研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哲学考研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重要的一位,他的思想对于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他的实体哲学理论是他思想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实体哲学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中的一部分,它探讨的是存在的本质和实体的不同层次。
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实体构成的,而实体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有形的实体,即物质实体;二是无形的实体,即形式实体。
物质实体是具体的、可感知的,而形式实体则是抽象的、无形的。
在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哲学中,形式实体被认为是物质实体的本质和目的,是物质实体存在的根据和意义所在。
亚里士多德将形式实体分为两类:一是自然形式实体,即生命体;二是人为形式实体,即人工制品。
他认为,自然形式实体是按照内在规律自发产生的,具有独立存在的能力;而人为形式实体则是由人类的意志和劳动创造出来的,依赖于人类的存在和活动。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的存在是有层次的,不同层次的实体具有不同的本质和特征。
他将实体划分为四个层次:一是物质,即无形无质的存在;二是植物,即具有生命力和生长能力的存在;三是动物,即具有感知和动态能力的存在;四是人类,即具有理性和道德能力的存在。
他认为,人类作为最高级的实体,具有自由意志和道德责任,是唯一能够追求智慧和幸福的存在。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对于现代哲学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方法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实体哲学强调实体的本质和存在的层次,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哲学是他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探讨的是存在的本质和实体的不同层次。
实体哲学强调形式实体的重要性,将实体划分为不同层次,认为人类是最高级的实体。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哲学对于现代哲学和科学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为我们认识世界和探索人类存在的意义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读书整理: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理论
读书整理: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理论/s/blog_514aaed001008uzs.html(2006-03-11 22:40:00)转载▼标签:分类:阅读过去※读的书亚里士多德范畴{由随堂讲义参考资料整理而成,有待修改,请勿转载}[1]形而上学:对所有事物进行的研究;研究的最终目标是神,形而上学思辨的最高境界是思考神或像神那样思考。
形而上学的首要研究对象:being关于being的研究:就某物自身去询问“是”是什么,就“作为是的是(being qua being)”展开的研究。
目的是理解事物本身是什么。
具体两种研究__/ 范畴理论:逻辑的/概念上的分析;为当代形而上学研究提供基本框架。
\ 神学(theology):从事物的解释性原则展开。
=>在神学意义上理解形而上学,则形而上学是寻求智慧的学问,即为第一哲学。
神学——原因(cause):用来解释事物的东西;不同于现代哲学中所说的因果关系(causation)。
四因说:质料因(material cause)、形式因(formal cause)、动力因(efficient cause)、终极因(final cause)。
神:最高的原因,不动的推动者,最高的目的,所有事物的原因。
/ 亚里士多德神学:所研究的神是理性思辨的一种预设。
\ 亚`之后的神学:对信仰的超验对象进行的研究。
[2]being,是——1.等同(identity):being前后的词都代表对象。
eg. 2 plus 2 is 4.= 4 is 2 plus2.2.述谓(predication):being所引导的部分对主语所表示的对象有所描述(description);主语和谓语的功能不同__/ 主语:指称作用,代表一个对象\__ 功能不对称,不能互换。
eg. The rose is red.≠Red is the rose.\ 谓语:描述作用,描述这个对象/范畴理论建立在being的述谓意义上,通过范畴划分来分析being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王雅文实体论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中十分有争议的部分,有的学者认为,这一学说体现了逻辑学与形而上学的初步统一,对西方哲学的发展起着奠基性的作用;也有学者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学说是完全错误的,如罗素在《西方哲学史》写道:“‘实体’一言以蔽之,就是把主词和谓语所构成的语句结构转用到世界结构上面1来,而形成的一种形而上学的错误但后来者无。
”论站在肯定立场还是否定立场上评价这一学说的历史意义,都首先承认了实体论在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重要地位。
从亚里士多德的整个哲学体系的结构来看,形而上学是其整个哲学体系的核心,存在学说又是其形而上学的核心,而实体论又是其存在学说的核心,因此,实体论作为所有核心的核心,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但通览亚里士多德在《范畴篇》和《形而上学》中对实体的所有论述,我们发现,这一学说有着明显的前后矛盾。
对此,学者们已有相当精深的研究与论述,本文也是在参考这些资料的基础之上,重新梳理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以增进理解。
一何谓实体,在《范畴篇》里,亚里士多德对实体有着明确的定义:“实体,就其真正的、第一性的、最确切的意义而言,乃是那既不可以用来述说一个主体又不存在于一2个主体里面的东西,例如某一个个别的人或某匹马。
”对这个定义进行分析,发现它有两方面的涵义:实体是不可以用来表述别的主词的,而只能处于主语的位置上被别的词语述说;实体不存在于任何别的东西中,相反,“任何其他的东3西……存在于第一性实体里面。
”亚里士多德对“某物存在于主体中”的解释是,虽然某物不是一个主体的组成部分,但却在这一主体身上得到体现,并且“离开了所说的主体,便不能存在”,这说明,“存在于主体中”的东西是不具有独立性的,必须依附于某个主体才能存在,相反,“不存在于主体中”的东西则具有独1 《西方哲学史》罗素著第二十二章商务印书馆;2 《范畴篇解释篇》亚里士多德著第,,页商务印书馆 ,,,,年版;3 《范畴篇解释篇》亚里士多德著第,,页商务印书馆 ,,,,年版;1立性,并且是别的东西能够存在基体。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论
亚⾥⼠多德的实体论亚⾥⼠多德是古希腊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他创⽴的“哲学实体论”闪耀着⼈类哲学精神的璀璨光芒,对哲学的发展具有重⼤的意义和影响。
学习和掌握亚⾥⼠多德的“实体论”,继承“实体论”蕴含的精神财富和理论成果,克服“实体论”存在的理论缺陷,对哲学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实体论”的简要内容。
亚⾥⼠多德的“实体论”包含“实体”和“本体”两⽅⾯的内容。
实体论也被⼤家称为本体论。
亚⾥⼠多德在《⼯具论》表述的“实体论”内容:1、⼀个专⽤名词所指的对象就是“实体”,⽽⼀个形容词或类名词(通⽤名词)所指的对象就是“共相”。
例如“太阳”、“⽉亮”、“法国”、“拿破仑”这些专⽤名词所指的对象都是唯⼀的,不能适⽤于其它更多对象的“实体”;“狗”、“猫”、“⼈”这些通⽤名词或类名词所指的对象都是能够适⽤于众多对象的“共相”。
“共相”问题就是要探讨类名词所指对象的意义,以及象“⽩”、“硬”、“圆”等形容词所指对象的意义。
2、表⽰实体的词语同表⽰“共相”的词语,在判断语句中具有不同的位置,具有不同的语法功能。
在⽤系动词“是”连接两个词项的主谓判断语句中,表⽰“实体“的词语(专⽤名词)总是处在主语的位置,是被判断或述说的对象或主词,表⽰‘共相’的词语(类名词或形容词)总是处在谓语的位置,是述说主体的宾词。
“共相”⼀词在我的意思是指具有可以述说许多个主体的这样⼀种性能的东西,“个体”⼀词在我的意思是指不具有述说许多个主体这种性能的东西。
3、“实体有第⼀实体、第⼆实体之分”。
第⼀实体是指客观存在的“个体”事物,例如某⼀个具体的⼈,这棵松树、那个平房等等,第⼆实体则是指“第⼀实体”的属或种,例如“⼈”、“动物”就是指“个体”事物所从属的属或种。
“第⼀实体是其它⼀切东西的基础,⽽其它⼀切东西或者是被⽤来述说第⼀实体,或者是存在于第⼀实体⾥⾯”,“如果没有第⼀实体存在,那就不可能有其它东西存在”。
“在第⼆实体中,越接近第⼀实体其实体性就越多。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 哲学考研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哲学考研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重要的一位,他对于实体哲学的贡献不可忽视。
实体哲学是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的核心,它对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存在具有重要意义。
在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哲学中,他认为实体是存在的基本单位,是被赋予实在性的事物。
实体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自然实体,即生物和非生物的物质实体;另一种是人为实体,即人类创造的实体,如建筑物、艺术品等。
亚里士多德强调实体的本质是由其形态和功能所决定的。
形态是指实体的外在形状和特征,而功能则是指实体所能实现的作用和目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当实体的形态和功能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时,实体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价值和作用。
亚里士多德还提出了实体的分类方法。
他将实体分为物质和形式两个层面。
物质是实体的基础,是实体的本体,而形式则是物质所具有的特质和属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物质和形式是密不可分的,只有当二者结合在一起时,实体才能完整存在。
在实体哲学中,亚里士多德还研究了实体的存在方式。
他认为,实体的存在是通过形式的实现来体现的。
形式是实体存在的基础,是实体所具有的本质和特性。
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不仅仅是一种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实体的真实存在。
总的来说,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哲学是对事物存在和本质的深入思考和研究。
他通过对实体的形态、功能、分类和存在方式的探索,揭示了实体的真实面貌和价值。
亚里士多德的实体哲学对于理解世界的本质和意义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对于今天的哲学研究仍具有深远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亚里士多德的若干关于实体、形式与共相的不相容论断
【作 者】牟博
【作者简介】牟博 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哲学博士候选人
研究亚里士多德哲学思想的学者可能会注意到,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的下述三个论断看来是互不相容的:
(A)任何共相(universal)都不可能是实体(substance)。
不过,到目前为止,我们尚未达到本文最终所要论证的结论。这是因为,下述问题仍然是悬而未决的:当亚里士多德断定任何共相都不可能是实体时,他到底是在其涵义1上还是在其涵义2上使用实体一词的?下一步的任务是通过进一步考证亚里士多德文本澄清这一问题,从而表明论断(A)的双重论证力。
二、论断(A)的双重论证力
(B)形式(form)是共相。
(C)形式是最真实的实体。
迄今为止,对亚里士多德的这几个关于实体、形式与共相的两难论断似乎有四种解释方案。其中两种观点试图通过否认(A)或否认(B)是对亚里士多德观点的精确阐述而使亚里士多德的立场融贯一致其理由在于,尽管亚里士多德明确地断定(C)(他说所谓形式我指的是初始实体〔《形而上学》,1032b1-2;并参看1033b17、1041b7-8、1050b3。下引此书,只标页码〕),但是,他仅仅间接地断定(B)(1038b11-12、1036a28);再有,他似乎是以不同说法来断定(A)的,他说:任何全称词项(universa/term)都似乎不可能是一个实体的名称(1038b8-9);任何一般属性(universa/attribute)都不是实体。(1038b35)正如莱舍(J.H.Lesher)所概括的那样(参看《亚里士多德论形式、实体与共相:一个两难》,载于Phronesis 1971,P169-170),第一种观点认为,亚里士多德并未确认(A);他的确切立场是:任何以共相的方式来断定其属性的(predicated universally)东西都不是实体,而类形式(species form)即便是共相,也不是以共相的方式来断定其属性的。(伍兹〔M.Woods〕:《〈形而上学Z〉第13章中的若干难题》;载于《亚里士多德批评论文集》,纽约,1967年)第二种观点认为,形式并不是共相,而是由每一个体所特有的。(阿尔布里顿〔R.Albritton〕:《在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特殊实体形式》,载于《哲学季刊》1957年10月)第三种观点也试图否认亚里士多德的立场有任何不相容之处;但不同于头两种观点的是,这种看法把(A)、(B)和(C)均视为亚里士多德本人的论断:它不是通过否认上述三个论断之一而使亚里士多德融贯一致,而是通过断定亚里士多德是在不同涵义上使用实体一词而消除矛盾。(莱西〔cey〕:《亚里士多德文本中的Ovqla与形式》,载于Phronesis,Vol.x,No,1.1965)而莱舍本人所提出的第四种观点则认为,所有上述三种观点最终均难以成立,亚里士多德在所论问题上的确是自相矛盾。(莱舍:《亚里士多德论形式、实体与共相:一个两难》)
其次,我们不妨考察一下亚里士多德之所以断定任何共相都不可能是实体的若干理由。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两点理由。
(1)共相意谓着多,而一个实体意谓着一个殊相(one particular)。他说每个事物之实体是那种为它所特有的东西;但是,既然共相之所以称作共相是由于它属于不止一个事物,因而共相是某种共同的东西(1038b9-13);任何一般属性都不是实体,这一点从下述事实来看也是很清楚明白的,即任何共同谓词(common predicate)都不表示这个而表示这类。(1038b35-37)因此,任何共相都不可能是实体。能够作为这一特定事物而存在的东西恰恰是具体个别事物。这是由于,一方面,形式一般来说是共相(尽管就具体的有生命个体而论,它有其自身的特定形式(particular form),但从上下文来看,亚里士多德在这里指的是作为共相的形式);另一方面,质料本身显然不可能是这一特定事物。
在第13章的开头,亚里士多德通过下述说法确认实体的不同涵义,他指出:基质、本质以及两者的复合物均称作实体。(1038b2)这也就是说,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实体一词在一种涵义上可用来指本质或形式;在另外一种涵义上,它可用来指基质与质料;而在第三种涵义上,它又可用来指形式与质料的复合体。毫无疑问,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在实体的这三种不同涵义中有一种最基本的涵义,在这种涵义上实体用来指最为初始的事物或最为真实的事物。(1028a30)实体一词在《形而上学》一书中的最基本涵义是指形式。这是因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作为本质和个体事物的原因,形式是使事物之所以成为事物的东西,因而是最基本的实体。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莱舍的下述说法是正确的:在亚里士多德的用法中,实体一词是一个尊贵的字眼,它仅仅被用来表示那种最为根本的真实事物。(莱舍:《亚里士多德论形式、实体与共相:一个两难》)
一、实体的不同种类与实体的不同涵义
所谓实体一词的不同涵义是说实体这同一个词被用来指称实体的不同模式(modes of substance)。例如,质料(matter)或基质(substratum)、形式或本质以及形式与质料的复合体(即具体个别事物)便是实体的不同模式。我们可以说形式是一种涵义上的实体,而具体个别事物则是另一种涵义上的实体。而所谓不同种类的实体是说,在实体一词的某种确定涵义下,为这种涵义所刻划的实体类进一步划分为不同的子类,这些不同的子类构成该实体类的不同种类。例如,就为实体涵义之一所表征的具体个别事物而论,亚里士多德便将之区别为不同种类的个体:可感实体(sensible substance)、非可感实体(non-sensible substance)、永恒实体(eternal substance)、可毁灭实体(perishable substance)等等。可以作这样一个比喻:实体模式上的差别是纵向上的差别,而实体种类上的差别是横向上的差别。
莱舍坚持认为,亚里士多德文本中的证据与亚里士多德确认实体的不同涵义这一论点相抵触;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中仅仅区别了(作为具体个别事物的)实体的不同种类,因而,论断(A)的力量在于这样一个断定:任何共相都不可能是任何一种实体。(莱舍:《亚里士多德论形式、实体与共相:一个两难》)
然而在我看来,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及其他大致同时问世的著作(如《论灵魂》)中的确通过区分实体的不同涵义而对实体的不同模式作出区分。这是一个通过考察亚里士多德的有关文献而不难作出判断的文本事实。例如,在《论灵魂》一文中,亚里士多德明确阐述了他所使用的实体的几个不同涵义:(a)在其作为质料或其本身并非这一个的涵义上;(b)在其作为形式或本质(即那种恰恰使一个事物被称作这一个的东西)的涵义上。;以及(c)在其作为质料与形式的复合物的涵义上。(《论灵魂》,412a7-10)另外,除了在《形而上学》第7卷的其他章节中的证据以外,我们可以在关键的第13章中围绕上述有争议的论断(A)的段落里发现有关证据。
(2)任何共相均不可能脱离具体个别事物而存在,只有后者能够独立存在。亚里士多德说:任何动物都不会脱离特定种类的动物而存在。(1038b33-34)
我把上述第一个理由看作是亚里士多德作出论断(A)的形式上的理由(就多=这个特定的一在形式上是病态的而论),而把第二个理由视为他的实质性理由。这两点理由恰恰构成亚里士多德的论断(A)所具备的双重论证力:一方面,任何共相作为多都不可能等同于作为此一的一个具体个别事物;另一方面,只能存在于具体个别事物之中而非外在于后者的共相不可能是某种可以独立存在的东西。正是上述理由之二构成论断(A)拒斥柏拉图形式理论的直接论证力量,但这并不意味着作为形式上理由的第一个理由对于亚里士多德拒斥柏拉图形式学说是不重要的。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正是因为形式或共相存在于不止一个具体个别事物之中,而每个具体个体均为一个独特的事物,所以共相为多而殊相为一。但在柏拉图看来,形式或共相为一而殊相为多。因为在他看来,形式作为某种最为真实的东西,存在于不完全地真实的具体个别事物之外并在等级上高于后者,形式作为我们据以对于杂多事物赋予同一个名字的单一观念或形式(《理想国》,Bookx 569A),是由具体个别事物所分享的;因此,形式或共相是一,而殊相或具体个别事物是多。在这种涵义上,上述第一个理由与第二个理由有密切联系,是以间接的或蕴含的方式对柏拉图形式理论提出批评。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便有充分理由认为,当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谈论实体时,他完全可能是在涵义1上谈论实体的。这也就是说,当他在论断(A)中断定任何共相都不可能是实体时,他可能是在实体一词的涵义1上做此断言的。如上所述,在涵义1上的实体一词等价于某种能独立存在的事物;因此,如果亚里士多德在论断(A)中的确是在涵义1上使用实体一词的,那么,他的这一论断的部分含义恰恰是:任何共相都不可能独立存在。这一论点无疑是与柏拉图的形式理论针锋相对的,因为后者断言,形式独立存在于具体个别事物之外且在等级上高于具体事物。
根据亚里士多德关于质料与内在形式的学说,无论是形式还是质料均无法独立存在;尽管形式在作为本质或原因使事物成其为事物的涵义上是最根本、最真实的实体,尽管它可被说成是一种最为初始的存在,但形式本身不能与质料相分离,它不能存在于具体个别事物之外;能够独立存在的只是作为形式与质料之复合体的个别具体事物。当然,在《范畴篇》中亚里士多德确是把基始实体等同于个别具体事物,但在《形而上学》中则把基始实体这一尊称授予个体事物的形式或本质,而把具体实体这一称呼给予个体事物。尽管如此,但他并没有改变他据以反对柏拉图形式理论的在形式与质料关系问题上的基本立场。
尽管我赞同莱舍对头两种观点提出的批评,但是,在我看来,无论是他对第三种观点的批评还是他本人的正面观点都是难以成立的。本文下述内容要做的工作是:针对莱舍的批评,对上述第三种思路提出进一步的文本证据和论证支持;换句话来说,通过考察亚里士多德本人在其文本中的论述和探究亚里士多德的论断(A)所具有的双重论证力,而试图对亚里士多德上述三个论断提出一种融贯一致的解释。我将集中讨论以下两个问题:第一,亚里士多德是否通过区分实体的不同涵义而区别实体的不同模式?第二,亚里士多德在论断(A)中是否把实体作为形式与质料的复合体从而使论断(A)具备下面要谈到的双重论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