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民权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日本明治维新从封建社会到现代
日本明治维新从封建社会到现代日本明治维新标志着日本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对于日本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探讨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的影响。
一、政治变革明治维新后,日本废除了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机构。
大权归于天皇及其代表的明治政府,实行了君主立宪制度。
此举结束了几百年来的将军统治,使得政治权力从封建贵族转移到现代政府机构。
明治维新同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法制改革。
日本引进了西方法律体系,制定了新的宪法和法典,建立了现代的司法系统。
这些法律改革为日本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确保了法治的实施和民众权益的保障。
二、经济转型明治维新给予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明治政府推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以促进工商业和现代化产业的发展。
日本迅速工业化,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变为现代工业社会。
日本通过引进西方的技术和知识,积极吸收外国的投资和经验,加速了现代工业体系的建设。
铁路、电力、矿产开发等基础设施得到迅猛发展,国内市场逐渐扩大,对国际贸易也有了更大的参与度。
三、文化变迁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为了适应现代化的需要,日本开始积极学习西方的文化和知识。
学者、教育家被派往国外学习,将西方的科学、艺术、教育体系引入日本。
明治维新还推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明治政府设立了新的学校体系,普及义务教育,并着力培养国民的科学素养和现代意识。
这种教育改革对于培养人才和推动社会变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明治维新还对日本的艺术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传统的日本艺术形式得到了保护和发展,同时也受到西方现代艺术的冲击和启发,形成了独特的和谐融合的艺术风格。
结语通过政治、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的变革,明治维新使日本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
政治上,日本实行了君主立宪制度,建立了现代政府机构。
经济上,日本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文化上,日本通过学习和吸收西方知识,推动了教育改革和艺术发展。
日本的明治维新与现代化进程
日本的明治维新与现代化进程日本的明治维新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一场重大变革,它为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明治维新的背后是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改革,这些改革使得日本从一个封闭的封建社会转变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一、政治改革明治维新的核心是政治改革。
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是一个由武士统治的封建社会,权力高度集中在幕府手中。
然而,明治维新推翻了幕府,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政府。
这一改革使得政治权力得到了重新分配,为日本的现代化铺平了道路。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实行君主立宪制度,建立了一个新的政治体制。
政府通过制定新的宪法,确立了天皇的象征地位,并赋予了国会以立法权。
这一改革为日本的政治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得政治权力更加分散,为后来的改革打下了基础。
二、经济改革明治维新也带来了日本经济的现代化。
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经济主要依赖农业,而明治维新后,政府开始积极推动工业化进程。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私人企业的发展,引进外国技术和资本,推动工业化的进程。
政府还实施了土地改革,将土地从大地主手中重新分配给农民,提高了农民的地位和收入。
这一改革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为工业化提供了稳定的粮食供应。
三、社会改革明治维新还带来了日本社会的深刻变革。
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社会严重封闭,阶级固化严重。
然而,明治维新后,政府开始推行平等主义,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实行了社会的开放和流动。
政府还推动了教育改革,普及了教育,提高了人民的文化素质。
这使得日本社会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升,为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四、文化改革明治维新也带来了日本文化的变革。
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文化主要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而明治维新后,政府开始推行本土化运动,倡导日本文化的独立与发展。
政府还推动了文化的现代化,引进了西方的文化和思想,使得日本文化与国际接轨。
这一改革使得日本的文化艺术得到了繁荣,为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注入了新的动力。
总结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一场重要的变革,它为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日本明治维新从封建社会到现代
日本明治维新从封建社会到现代日本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日本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发生的一系列变革和改革。
这一时期被认为是日本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终结了封建社会,使日本迈向现代化。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来探讨日本明治维新的转变。
一、政治变革在政治方面,明治维新大力推行中央集权,废除藩朝体制,实施国家统一统治。
1868年,明治天皇登基,标志着明治维新的开始。
政权逐渐从封建的幕府权力转移到中央政府,明治政府迅速推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包括建立宪法政体、设立政府机构等。
此外,明治维新还实施了地租改正、户籍制度改革等,从根本上改变了封建社会的政治结构。
二、经济变革经济变革是日本明治维新的重要方面。
明治政府充分认识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大力推动工业化进程。
明治维新后不久,明治政府开始实施了一系列的工业政策,如发展工矿业、建设铁路、修筑港口等。
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为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社会变革在社会变革方面,明治维新引入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教育制度改革、农村改革、婚姻制度改革等。
明治政府充分重视教育,推行了普及教育的政策,鼓励人民接受现代知识。
农村改革主要涉及土地制度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革,旨在提高农业生产力。
婚姻制度改革则主要是为了减轻妇女的社会地位和权益。
总结起来,日本明治维新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带来了深刻的变革。
政治上废除了封建社会的幕府体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经济上大力推动了工业化进程,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上通过教育、农村、婚姻等方面的改革,改变了封建传统的社会结构和观念。
这些变革使日本摆脱了封建社会的束缚,逐渐走向现代化。
明治维新不仅给日本自身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对世界各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东亚地区的近代化进程注入了新动力。
近代日本的明治维新与现代化进程
近代日本的明治维新与现代化进程近代日本的明治维新是日本从封闭落后向现代化迈进的重要历史事件,对于日本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本文将以不同的小节分析明治维新的原因、推动者以及对日本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一、明治维新的原因1. 封闭的幕府体制在幕府体制下,日本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长期受到限制。
幕府将国家关闭并限制与外部世界的接触,导致了日本的技术和思想滞后与停滞不前。
2. 对外威胁的增加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开始向亚洲地区扩张势力,日本面临外来威胁。
与此同时,日本内部社会不满也日益增强,使得国内形势进一步紧张。
3. 温和的现代化倾向明治维新前,日本一些新派士族开始关注西方文明,渴望引进现代化的知识和技术,并通过改革来解决国家面临的问题。
二、明治维新的推动者1. 王政复古派在明治维新中,王政复古派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他们力图恢复天皇的权威,推翻幕府体制,实现以天皇为中心的新政权。
其中,明治天皇和坂本龙马等人为代表,积极推动维新事业的进展。
2. 西方学者与知识分子西方学者和知识分子对明治维新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他们通过翻译和传播西方学说和现代化理念,引领日本迈向现代化。
如福澄庸哉、英良纪实等人对日本近代教育、法律、医学等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明治维新对日本现代化的影响1. 政治制度现代化明治维新后,日本废除武士阶级特权,实行宪政体制,并建立了现代化的行政机构和立法程序,为日本的政治制度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2. 经济发展与工业化明治维新后,日本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和工业化政策,引进西方的技术和设备,并建立起现代化的工厂和企业。
这些改革推动了日本的工业化进程,使其成为亚洲的经济强国。
3. 社会制度的变革明治维新后,日本废除了世袭制、等级制度和士族特权,推动了社会制度的变革。
新的教育制度的实施也使得知识的传播更加广泛,带动了社会各个领域的创新和进步。
4. 文化与思想的开放明治维新为日本带来了文化与思想的开放,西方文明的传播使得日本人对外界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入。
近代日本的民主化与新政运动
近代日本的民主化与新政运动近代日本的民主化和新政运动是日本历史发展中的重要里程碑,它们在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本文将从明治维新开始,梳理近代日本的民主化历程,并探讨引领日本变革的新政运动。
一、明治维新与民主化进程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这一事件在1868年标志着幕府体制的结束,新的政权由天皇领导。
明治维新改革的方向吸取了西方现代化的思想,对于民主化进程起到了关键作用。
1.1 新政府的建立明治维新后,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动民主化进程。
首先,明治天皇颁布了《五箇条》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为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其次,新政府还实行了官僚制度的改革,建立了现代行政机构,注重权力分立,增加了政治的透明度。
1.2 普通选举权的扩大在明治维新后的改革中,日本也逐渐扩大了公民的参政权。
从1889年颁布的《明治宪法》开始,日本实行了有限的男子普选权,为民主政治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此后,选举制度不断完善,给予了更多人参与政治的机会。
二、日本新政运动的兴起新政运动是在明治维新后,一些志士学者为了推动社会变革而展开的政治活动。
这些运动在近代日本的民主化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2.1 政党的兴起近代日本政党制度的发展是新政运动的重要方面。
政党的兴起为日本的民主化发展注入了活力。
明治时期的政党主要包括自由党和立宪政友会等。
这些政党代表了不同的政治主张,推动了议会政治的发展。
2.2 军部与政权的博弈军部在近代日本历史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在新政运动中,军部与政权之间存在着博弈与平衡。
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军部对政权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
然而,这并没有阻碍日本民主化的进程,反而强化了民主主义的呼声。
三、民主化进程的挑战与成果近代日本的民主化进程并不一帆风顺,中间经历了许多挑战和困难。
然而,这一进程最终取得了显著成果。
3.1 挑战与动荡民主化进程中的主要挑战来自于社会的保守势力,以及来自外部的压力。
近代日本的政治变革与民主化进程
近代日本的政治变革与民主化进程19世纪末,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处于一个十分封闭的状态。
国内的封闭不仅没有为民众带来实质的好处,反而造成了国内的落后和停滞,亟需进行一场政治变革和民主化的进程。
一、东京政变明治维新给予日本完全新的气象,日本的吸收国际资本,推行市场经济,但是统治者内部的民主化进程还是走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自明治维新开始,政治改革和经济改革一步步的推进。
初步的改革举措是在1868年东京政变中完成的,东京政变是一次更替统治者的事件,当时的天皇只是被用来作为镇压力量,实际上的权力是在参与政变的诸侯手中。
这次政变让清朝的官员轻信了日本的统治者已经变得更加强大了,因而选择了和日方签订了一个不平等条约,这条约对于日本被赋予了难以承受的国际压力。
二、戊辰战争自东京政变之后,日本的统治者们便开始了一场新的政治改革运动。
在东京政变成功之后,日本的首要之事就是稳定中央政府。
稳定的方法是以武力驱逐反对者,这场戏码表面上是一次正义战争,但是内梅罗夫敏锐地指出,它实际上是为了建立中央政府稳定。
戊辰战争的结果是支持政府的军队获得胜利,通过此次战争,政府巩固了对整个国家的控制,它也成为了日本启蒙运动的一部分。
三、明治政府的宪政改革戊辰战争之后,明治政府开始着手实施宪政改革,改变国家的传统政治体制。
通过引进西方制度,来加速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政府内部成立了总务省来统一整个国家的管理,此举也为后来的民主化打下了良好基础。
随着明治维新的不断推进,20世纪初期,日本政治变革和民主化进程逐渐深入。
1911年,日本首次实行普选制度,全部选民盖上自己的印章即可行使选举权。
1918年,实行普遍的本叶制,选民不需提供受教育程度和资产条件证明,进一步加大了政治参与的范围。
四、昭和时期的再民主化日本在1914年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战,成为了个人有能力向外施展雄心的国家。
但是政府在大战期间的操作权力却相对较大,在日本大战后期的时候,日本的政治环境进行了比较大的改变,一些新的政治变革出现,进一步推动了民主化进程。
日本民主政治的发展
日本 君主专制、至高无上 立法权、但须天皇批准
英国 国家的象征、虚位 立法权、财政权、行政 监督 最高行政权 内阁对议会负责 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行政机关、但权限不充 分
内阁与议会的 只负“道德上”的责任 关系 实质 资本主义君主专制制度
影响
扩张、挑起战争
长期和平、快速发展
①资义发展水平高 ②自下而上地革命走上 资本主义道路
点拨:为什么说自由民权运动是日本明 治维新的继续?P83
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措施推动了资本 主义经济的发展,但是政治上却形成了权 贵专制的体制,而自由民权运动恰是一场 推动日本上层建筑资产阶级化改革不断深 入的民主改革浪潮,从而使日本走上了代 议制度的道路。
因此可以把自由民权运动看作是日本资 产阶级改革运动的一部分,是明治维新的 继续。
其与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共性
• 1、名义上,政体都是君主立宪制。 • 2、赋予帝国皇帝或天皇很大的权力:拥 有任命官吏、创制法律、统帅军队、决定 帝国对外政策以及主宰议会等大权 • 3、内阁形式上对议会负责,实际上只对 皇帝负责。 • 4、议会权限很小:由国家元首、天皇或 皇帝控制。
国家 国王的权利、 地位 议会的权力 内阁的职权
二、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
(一)、内容:
地位:神圣不可侵犯
行政:任免大臣、召集或解散议会 A、天皇 军事:统帅海陆军 司法:批准法律、任命法官
主权在天皇
外交:宣战、媾和
组成
权利有限
贵族院:天皇任命
B、议会
众议院:选举但有限制 职权:立法权,但须天皇批准
C、内阁:行政权,但只对天皇负责 D、枢密院:最高决策权
B①②④ D①②
C
练一练:
三日本民主政治的发展
第三十六条 任何人不得同时为两议院之议 员。
第三十七条 凡法律须经帝国议会之协赞。 ——《大日本帝国宪法》
众议院由选举产生,人民有基本的选举权 议会拥有立法权,但通过的法案必须经过天皇的 批准。
第五十五条 国务大臣辅拥天皇而负其 责任。
( 第二款 ) 凡法律、敕令及有关国务 之敕诏,须有国务大臣之副署。
4、评 价
B局限性: 1、由天皇颁布钦定,缺乏比较健全的民主 宪政精神; 2、国家主权不属于人民,掌握在天皇手中; 3、具有浓厚的封建色彩; 4、具有军国主义色彩,为法西斯专政建立 提供历史基础。
英国与日本君主立宪制比较表
比较项目
不同 国家元首 点 首相与君主、议会的关系
议会与君主的关系
阶级利益
,
(2)天皇神圣不可侵犯,拥有批准法律、
、
召集和解散
、宣战、媾和、统帅海陆军等权
力。
(3)众议院由
产生。
(4)议会拥有
,但通过的法案必须
经过
的批准。
(5)内阁对
负责。
(6)“枢密院”拥有最高
。
(7)人民有
等一些基本的权利与自由
3、内容 (1)宣布日本实行 君主立宪政体 ,
(2)天皇神圣不可侵犯,拥有批准法律、任命官员 、 召集和解散 议会 、宣战、媾和、统帅海陆军等权力。 (3)众议院由 选举 产生。 (4)议会拥有立法权,但通过的法案必须经过 天皇 的 批准。 (5)内阁对 天皇负责。 (6)“枢密院”拥有最高 决策权 。 (7)人民有参政权等一些基本的权利与自由
近代日本的明治维新与现代化
近代日本的明治维新与现代化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经历了一次历史性的转变。
这个过程从1868年开始,标志着日本从封闭的幕府体制走向现代化国家。
明治维新是一场涵盖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各个方面的广泛变革,对日本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明治维新对日本现代化的推动,以及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一、政治变革明治维新后,日本废除了幕府体制并建立了明治政府,将权力集中于天皇和政府首脑。
这标志着日本从封建君主制向君主立宪制转变。
明治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包括制定新宪法、设立议会和建立现代行政机构。
这些改革赋予了国家更强大的统一和集权能力,奠定了日本现代政治基础。
此外,明治政府还进行了广泛的法律改革。
他们制定了民法、刑法和商法等一系列法律,确立了一个现代化的法治国家。
这些法律不仅保护了公民的权益,也为经济发展和外国投资提供了法律保障。
政府还注重改革教育体制,提供了普遍的义务教育,并建立了现代化的大学教育体系。
二、经济发展在明治维新后的几十年里,日本经历了迅速的经济发展。
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工业化和现代化。
他们推行了自由贸易政策,鼓励外资投资,并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工业知识。
这些措施催生了制造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纺织和造船业等传统产业。
为了支持工业发展,政府还修建了现代化的铁路和港口,改善了交通和基础设施。
此外,他们还推动了农业现代化,通过引进新的种植技术和改革土地制度,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这些举措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民从传统的耕作方式中解放出来。
随着经济发展,日本逐渐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明治政府积极参与国际贸易,扩大了对外交往和合作。
他们首次派遣使团出国,学习西方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
这些努力使得日本在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经济大国。
三、社会转型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作为现代化的推动者,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社会改革,旨在打破封建等级制度,并加强社会的平等和社会正义。
明治维新前后日本近代宪政思想的初步形成
明治维新前后日本近代宪政思想的初步形成摘要明治维新后,日本启蒙思想家所宣传的自由、平等、权力等思想,对启蒙被封建思想压抑的广大民众,唤醒他们的自由、平等、权利意识起到了极大作用。
他们从开始信奉自然法思想,宣传“天赋人权”,“人人平等”,转为把人际的自由、平等和独立,扩展到国家间的,即国与国的自由,平等和独立,把“天赋人权”发展为“天赋国权”思想,这就是日本近代的宪政思想的初步形成。
但是日本的宪政思想后来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研究明治维新前后的宪政思想有利于弄清日本近代的政治走向,也有利于研究中国近代宪政之路,因此意义非常的明显。
关键词明治维新;日本;近代;宪政思想一、启蒙思想的传播19世纪后半期,在西方列强的威逼利诱之下,日本被迫结束了二百年之久的锁国政策而打开了国门,先后与美、英、法、荷、俄等国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
日本的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开始积极的探索强国御侮之道,他们开始以思想为武器试图改变传统的封建伦理思想。
日本近代启蒙思想家的代表有福泽谕吉、加藤弘之、小野梓等。
这些启蒙思想家们把西方自然法学派的自由平等是人的自然本性这一自然法思想引进到日本,创立了日本式的天赋人权思想,认为自由、平等、权利等人权是由上天赋予的,是根植于人的本性的,由人的情欲派生出来的。
福泽谕古、加藤弘之等启蒙思想家,借用“天”、“道”、“人性”等儒教伦理来吸收和宣传西方自由平等的自然法思想的,他们受到西方近代思想的影响,认为,人生来是平等的,权力是“天”赋予的,具有不受他人制约而自由行动的权利,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福泽谕吉。
福泽谕吉(1834-1901)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启蒙思想家,成为向日本民族灌输近代西方思想的先驱者。
1866年,福泽的《西洋事情》和1872-1876年间的《劝学篇》成为风靡一时的畅销书。
1875年,他的《文明论之概略》系统地反映了1870年代日本思想界在“文明开化”口号下的整个学术思想气候和世界观。
日本明治维新的变革与现代化
日本明治维新的变革与现代化日本明治维新是指从1868年开始,日本废除幕府,由封建社会转向现代化的一系列变革。
这一时期,日本国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社会、文化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来讨论日本明治维新带来的变革与现代化。
一、政治变革在政治方面,明治维新后,日本废除了封建主义的幕府,开始建立现代化的中央集权制度。
新政府设置了君主内阁制度,明治天皇成为名义上的日本国家元首。
此外,新政府还通过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颁布了《五箇条御誓文》,宣布实行宪政体制,打破了封建等级制度,开始推行民主政治。
这些政治变革的实施,为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经济变革明治维新也给日本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是一个封闭的国家,对国际贸易几乎没有任何交流。
而明治维新后,新政府积极借鉴西方国家的经济制度,并大力推动工业化进程。
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鼓励国内企业发展,加强对外贸易。
此外,日本还大规模引进了西方的技术和设备,推动了现代化的工业生产。
这些经济变革的实施,使日本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起来,成为亚洲的经济强国。
三、社会变革明治维新对日本社会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在封建社会时期,日本社会是严重等级分明的,人们的地位和权力受到限制。
而明治维新后,新政府废除了封建等级制度,实行平等主义。
所有人在法律面前都享有平等的权利,社会阶层的壁垒逐渐消失。
此外,新政府还大力推行教育改革,普及了教育,提高了人民的素质和觉醒程度。
这些社会变革的实施,使日本社会变得更加开放和进步。
四、文化变革明治维新对日本的文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文化主要是以封建思想和传统价值观为主导。
而明治维新后,新政府积极吸收和接纳西方文化,试图打破传统的束缚。
他们倡导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和文化,推动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这种文化变革不仅表现在艺术、文学等方面,还包括对生活方式和社交习俗的改变。
日本明治维新的社会和政治变革
日本明治维新的社会和政治变革日本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末日本发生的一次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革命,标志着日本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
这次维新中,社会和政治两个领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些变革对于后世的日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社会变革在明治维新前,日本社会基本上是封建等级制度。
在这种社会结构中,世袭的武士阶层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等其他阶层则维持了自己的生活方式,社会层次之间的流动极为有限。
在明治维新中,这种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以宪法制度为基础的新型社会结构。
政府开始采取许多措施来加强市场经济和工业化进程,通过鼓励商业和农业的发展,提高国家的生产能力。
这些变革产生了一种以城市为中心的新文化,这种文化追求实践主义、自由和平等,至今仍是日本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政治变革在政治领域,明治维新对日本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政府重新推行了中央集权,废除了传统的乡村体系,把行政责任转移到更具有组织性和合理性的中央政府之中。
为了加强对农村的控制,日本政府进行了土地改革,将大量农田重新分配给农民,使得社会出现了新的财产阶层。
同时,明治维新后,日本政府也开始进行日本近代化的大规模工业化改革。
为了缩小与西方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和措施。
这些措施包括设立研究机构、推行教育改革、建立铁路和运输网络、进行扩张性战争等。
这些政策和措施,加速了日本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进一步加强了国家的实力。
最后,明治维新后,日本还改变了国家的对外政策。
在塞班岛议定书中,日本与西方列强解决了领土争议和开放问题,缓和了与欧美列强之间的矛盾。
随着明治维新的成果逐渐显现,日本终于在1914年进入了工业化国家行列,并成为二次世界大战的一支重要参与国。
总之,日本明治维新的发生,彻底改变了日本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极大地增强了国家的实力,使得日本成为一个经济和文化上日益强大的国家。
而明治维新的成功经验,也为其他许多国家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例。
维新时期中的日本政治和经济发展
維新时期中的日本政治和经济发展維新(Meiji Restoration)是日本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标志着日本的现代化之路的开始。
維新时期持续了近50年,从1868年江户时代末期到1912年明治时代结束。
这段时间,日本经历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巨变,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
政治維新时期的日本政治经历了三个重要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明治维新,它是从幕府时代向现代政治制度转型的过程。
幕府时代存在着很多的内部矛盾,明治维新的目的就是把它们统一起来,打造一个现代化的政治制度。
新政府采取了许多改革措施,比如设立新的行政机构、实行普选制度等等,这些措施使日本政治从一个封建国家逐渐走向一个现代化国家。
第二阶段是大正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政治不稳定。
在这个时期,日本政治充满了矛盾和冲突,政府的控制力也不断削弱。
这一时期也是日本发展民主的起点。
第三阶段是昭和时期,从1926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989年。
昭和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基于宪法和议会制度。
日本政府采用了“天皇主义”的模式,天皇代表国家的象征,而实际上的政治权力则是在首相和大臣手中。
经济維新时期的日本经济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明治维新,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政府通过改革措施鼓励私人企业的发展。
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比如货币制度改革、银行业的整顿、外贸政策的调整等等。
这些措施为日本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第二阶段是大正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经济增长依靠大规模的公共投资和国家对私人企业的干预。
政府通过大量的投资来推动经济的增长,同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管制措施,以保护国内企业。
第三阶段是昭和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点是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来推动经济增长。
日本企业在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这为日本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总结可能因为一个时期的政治可以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前途,所以日本維新时期即是一个政治制度的变革,也是经济发展的时期。
通过明治维新、大正时期和昭和时期的发展,日本最终成为了一个经济和技术都非常发达的国家。
日本明治维新的政治改革与现代化进程
日本明治维新的政治改革与现代化进程日本明治维新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一场深刻变革,它从政治、经济、教育等各个方面推动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
本文将从政治改革的角度,探讨明治维新对日本现代化的影响。
首先,明治维新的政治改革打破了封建体制,实现了权力的集中和国家机构的现代化。
明治维新后,日本废除了幕府体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政府,通过制定宪法、设立议会等手段,使政治权力更加集中于中央政府。
这一改革使得政府能够更加有效地推行各项政策,为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其次,明治维新的政治改革还推动了日本的法制建设。
明治维新后,日本引进了西方的法律制度,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包括民法、刑法、商法等,建立了现代化的法律体系。
这一改革使得日本的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此外,明治维新的政治改革还在教育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治维新后,日本废除了旧有的教育制度,建立了以国家教育为中心的现代教育体系。
通过推行义务教育、引进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日本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人力资源。
然而,明治维新的政治改革并非一帆风顺。
尽管明治维新推动了日本的现代化进程,但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政治权力的集中导致了一些人的权力过度集中,给日本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另一方面,明治维新后,日本也面临了西方列强的压力和侵略,这对日本的现代化进程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总的来说,明治维新的政治改革对日本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通过打破封建体制、建立现代化的政府机构、推动法制建设和教育改革,明治维新为日本的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我们也不能忽视明治维新所带来的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和挑战需要日本社会不断努力去解决和应对。
总结起来,明治维新的政治改革是日本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
通过政治权力的集中、法制的建设和教育的改革,明治维新为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然而,明治维新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这需要日本社会不断努力去解决。
日本明治维新与现代化的兴起与变革
日本明治维新与现代化的兴起与变革日本明治维新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标志着日本从封闭落后的封建社会迈向现代化的起点。
明治维新对日本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日本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日本明治维新与现代化的兴起与变革。
首先,明治维新对日本的政治体制带来了深远的变革。
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是一个封建社会,由大名和武士统治,天皇只是名义上的统治者。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追求西方的政治体制,建立了一个新的中央集权的政府。
明治政府通过颁布一系列的法令,废除了封建制度,实行了平等的土地制度,推行了现代化的教育体系,并开始进行宪政改革。
这些政治改革为日本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其次,明治维新对日本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大力发展工业,引进了西方的科技和生产方式。
明治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经济政策,鼓励私人企业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在农业方面,明治政府进行了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的地位,增加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同时,日本还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加强了与外国的贸易往来。
这些经济改革使得日本的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日本的现代化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基础。
再次,明治维新对日本的军事力量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明治维新后,日本决心建立一支现代化的军队,提高国家的军事实力。
明治政府派遣了大量的留学生到西方国家学习军事科学和技术,引进了先进的武器装备。
同时,日本还进行了军事组织的改革,建立了现代化的军事体制。
这些军事改革使得日本的军事力量得到了大幅提升,为日本在后来的战争中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最后,明治维新对日本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治维新后,日本开始积极吸收西方的文化,进行文化的改革。
明治政府在教育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推行了近代教育制度,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日本的文化产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文学、艺术、音乐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些文化的变革使得日本的文化产业走向了现代化,为日本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4.3 日本民主政治的发展
3 . 1889 年《大日本帝国宪法》 颁布后,日本由君主政体转变 为半封建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 政体,天皇仍掌握着很大的政 治权力。天皇是国家元首,又 是军队最高统帅,拥有任命高 级官吏、召开或解散议会、批 准法律、对外宣战与媾和等广 泛权力。
4 . 20 世纪 30 年代,日本在经济 危机的影响下,建立了法西斯 专政。 5 .二战中,日本法西斯战败。 美国对日本实行占领,对日本 实行政治改造和民主改造,日 本开始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但天皇制被保留下来。
三
日本民主政治的发展
1889 年 2 月 11 日,这一天是日本传统的纪元 节,明治政府选在这一天举行发布宪法的 盛大典礼,在日本皇宫丰明殿里,举行了 天皇颁赐宪法的仪式,百官肃立,钟声荡 漾, 1889 年日本宪法诞生了,宪法承认了 人民的基本权利和参政权,形式上也确立 了君主立宪的国家体制。
学习目标 1、掌握大日本帝国宪法 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2、理解日本自由民权运 动的实质,自由民权运动 推动了日本民主政治的发 展
(6)日本自由民权运动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1) 深受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明治维新 前后,伴随着西学东渐潮流的兴起和发 展,自由、平等、民权等西方资产阶级 民主思想大量涌入日本,促进了自由民 权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2) 以社会中下层为主体:自由民权运动 的参加者主要是广大中小资产阶级、中 小地主阶级以及丧失了昔日荣耀的中下 级武士为主,社会上层人士的参与程度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大日本帝国宪法》 局限性的理解能力。日本的倒幕维新运动, 均是由中下级武士领导的,倒幕之后建立 的明治维新政府,本质上是个藩阀政府, 这就使封建传统观念和专制主义政治得以 保留。《大日本帝国宪法》之所以带有浓 厚的封建色彩,正是这种保留的反映。 B 、 C 两项虽也属原因,但所起的作用都不如 A项重要。
日本明治维新的政治和文化变革
日本明治维新的政治和文化变革日本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一场重要的政治和文化变革,该事件发生在1868年,标志着日本改变传统的封闭状态,迈向现代化的步伐。
在这一时期内,日本从一个被视为世界上最落后国家之一的国家变成了一个现代和有影响力的国家。
本文将探讨日本明治维新的政治和文化变革,探讨这一事件对日本的影响。
政治变革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是一个封闭的国家,政治和文化方面都十分落后。
这场变革消除了日本封闭的状态,引进了西方国家的文化,包括思想、科技和政治制度。
明治维新之后,日本的政治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政府转向了中央集权的制度,这种制度消除了日本的分封制,使得整个国家的政治权利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
此外,等级制度也被废除,以前的种族和社会等级被视为平等的个体,人民拥有自由和平等的权利,政府改变了以前的严格等级制度,从而建立了一个现代化的国家。
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领导阶层主要由武士和大名组成,他们的权力是基于单纯的领土控制和等级制度的。
然而,这种制度并没有为日本带来繁荣和发展。
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变革,引进了西方的议会制度,成立了日本的新政府,建立了现代的行政机构和法律体系。
新政府为人民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和规章,让国民知道他们有哪些权利和义务,并确保了民主国家的基本原则,例如选举、表达自己的意愿等。
文化变革在明治维新之前,日本的文化和艺术也遵循着严格的等级制度,艺术属于存在于社会等级制度中的一部分。
这些压抑了日本的艺术和文化创新。
明治维新之后,随着日本开始自由地接触外部世界,他们逐渐吸收了西方的文化和艺术。
因此,他们开始逐渐走向一个更开放、更自由、更具创造性的文化环境。
在这一时期内,艺术也发生了重大变革,日本的传统绘画、建筑都受到了外部因素的影响,从而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此外,明治维新也给了日本人民更多的机会去接触外部世界的技术和科学知识。
这些知识包括了西方的现代工业、医学和政治等,日本人民逐渐了解到对现代化的需求和意义,因此开始接受时代的变化,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简谈日本明治维新
简谈日本明治维新学号:C61114008姓名:张知礼明治维新是指19世纪末日本所进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全面西化与现代化改革运动。
它对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改革运动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的分析一下日本的这次明治维新运动。
首先是这次事件发生的历史背景。
在19世纪的亚洲,日本处于最后一个幕府——德川幕府时代。
掌握大权的德川幕府实行的苛政,激起了大量农民的起义。
同一时期,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开始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家庭手工业、手工工场。
作坊内出现了“雇用工人”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在商品经济的推动下,商人们感觉到旧有制度在制约着他们的发展,并呼吁改革政治体制。
具有资产阶级倾向的大名(地方领主)、武士,与要求进行资产阶级改革的商人们结成政治性联盟,与农民一并成为“倒幕派”的骨干力量。
1853年,美国殖民主义者率领舰队来到日本近海,要求与德川幕府谈判。
1854年,日本与美国签订了神奈川《日美亲善条约》,同意向美国开放下田和箱馆两个港口,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等。
由于接踵而来的一系列不停等条约的签订,德川幕府再度成为日本社会斗争的目标。
接着,便是维新的具体经过,由于事件过多,就简要的介绍下。
在地方上具有维新思想的藩主们,开始结成军事联盟,对抗幕府军队的讨伐,并尝试与天皇接触,寻求倒幕行动的“大义”。
1867年,新上任的明治天皇向倒幕派送去了许可倒幕的密诏。
1868年底,明治天皇颁布“王政复古大号令”,宣布废除幕府,并命令幕府将军德川庆喜“辞官纳地”,将一切权力重新归于天皇。
与此同时,倒幕派组成了新的政府,来对抗幕府政权。
德川庆喜为了转移矛盾,假意将政权归还天皇,却拒绝交换兵权与土地。
倒幕派不甘如此,得知德川庆喜从大阪发兵后,新政府在京都附近展开激烈战斗,经过三天的战事,新政府取得重大胜利。
接着,新政府派遣东征军攻打德川幕府的最后据点——江户。
德川幕府最终献城投降。
不过在日本东北地区,以会津藩为首组成“奥羽越列藩同盟”,继续反对新政府。
试论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的皇权思想
试论明治维新前后日本的皇权思想【内容提要】本文以幕府末期日本思想界的皇权思想为研究线索,探讨幕末时期的皇权思想在明治维新前后的思想变化过程及对明治政权的影响。
【关键词】天皇制幕府皇权思想吉田松阴历史研究·刘尧四川师范大学德川幕府晚期,日本社会陷入了严重的危机中,外有西方列强虎视眈眈,内部幕藩领主制弊端丛生。
为应对这种内忧外患的局面,日本有志之士进行了不懈地努力。
日本是个传统的皇权国家,但是长期以来皇权受到了以将军为首的幕府的压制。
为了推翻封建腐朽的幕藩统治体制,幕末皇权思想开始兴起并得到广泛传播。
本文将以幕末的政治斗争为线索简单的探讨幕府晚期的皇权思想。
一、幕末皇权思想产生的背景幕末日本严重的社会危机是皇权思想得以发展起来的重要因素。
1853年7月8日,美利坚合众国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率领军舰来到日本江户湾的浦贺,带来美国总统要求日本开国的国书。
德川幕府当局看到佩里的强硬态度与过去的外国使节不同,觉得非同小可。
幕府阁僚官员紧急集会商讨对策,以海防挂和浦贺奉行所相关人员多以海岸防御力量薄弱为理由,倾向于接受美国国书,然后也有主张拒绝的强硬论调,幕府会议一时难于做出结论。
而这时佩里则在江户湾内进行了示威性的测量活动,一时间,江户城一片混乱。
幕府终于下定决心,以日本明年递交回信为条件,接受了美国的国书。
此时,德川幕府锁国的国策实际上已被冲破。
西方列强前来叩关之时,正是日本封建制度腐朽衰落,各种矛盾发展激化的时候。
幕藩体制下的基本矛盾———封建领主阶级与农民的矛盾,随着封建统治阶级的日益腐朽越来越尖锐化。
在“既不让其死,又不让其活”1〇的封建剥削下,农民不是造反就是饿死,起义次数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农民起义的革命风暴与城市无产者互相配合,猛烈地冲击着幕藩体制。
德川幕府处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采取重农抑商政策,保护以年贡米为基础的封建剥削形式。
但是,商品经济的发展仍然迅速地浸润着封建领主的墙基,高利贷商人的金钱可以买到武士的尊严,农村中豪农豪商等暗中兼并土地,商品经济的活跃和许多地区越来越多地出现的工场手工业,也在顽强的冲击着腐朽的封建桎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民权思想的产生与发展近代日本资产阶级民权思想早在明治初期便已出现萌芽,到自由民权运动时正式形成,并在这一运动过程中发展成熟。
日本明治时期的自由民权运动对明治维新起到了补充和推动的作用,并且在这场运动中发展成型的民权思想在日本的近代化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由民权运动中,民权思想家们提出的关于实现民权的政治构想,对日本建立君主立宪制政体、逐步完善资本主义代议制有着重要意义。
但是,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阶级局限性,其民权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消极的一面,资产阶级民权思想中隐含着的“愚民观”以及民族扩张主义等思想观念对近代日本的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标签:日本;明治维新;自由民权运动;资产阶级;民权思想近代日本的民权思想,主要是通过明治早期受西方思想影响的士族知识分子、启蒙思想家传入日本的。
这个群体的著作不少是介绍西方民权思想,反映了日本资产阶级民权思想萌芽的出现,如福泽谕吉、加藤弘之等人的作品。
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掀起的自由民权运动正是日本民权思想的集体觉醒。
这场运动主要由资产阶级中的士族知识分子领导,他们明确提出开设议会、订立宪法、减免地税、废除不平等条约等要求,这些正是对日本明治维新中存在的不彻底性和妥协性进行的有力补充。
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虽然主要是借鉴西方的经验,但在其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却存在着差异。
西欧的资本主义是自下而上地发展起来的,而日本的资本主义却是从封建的包买商资本转化而来,是自上而下的推动与自下而上的发展相结合的产物〔1〕。
近代日本在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后,其自身存在着的封建因素,使得它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等方面折射出与众不同的特征。
受这些因素的影响,近代化过程中产生的、以资产阶级为主要载体的民权思想,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局限性。
一、自由民权运动:日本资产阶级自由民权意识的觉醒日本自由民权运动发生在明治维新期间,是一场由资产阶级领导的追求自由民主权利和民族独立的社会政治运动。
明治维新开始了日本的文明开化进程,在思想方面,日本从西方引进了激进主义的人权思想、官僚资本主义的国权思想,以及资产阶级自由民主主义思想〔2〕。
这些思想中蕴含的人权与自由理论与精神,在近代日本社会掀起了一股自由思潮,对幕府统治时期的封建思想和传统观念造成一定的冲击力,为日本自由民权运动的兴起奠定了社会基础。
1874年1月,因主张“征韩论”失败而下野的前政府参议副岛种臣、板垣退助、江藤新平、后藤象二郎等人,结成日本最早的政党爱国公党,并发表了《设立民选议院建议书》,引起了日本社会的强烈反响。
此后日本其他地区也迅速建立起民权组织。
早期日本民权思想启蒙家和民权运动家,纷纷阐发各自对明治新政和发展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构想,自由民权运动便由此开始。
1875年,全国性的民权组织爱国社建立,并于1877年6月向天皇进呈请愿书,正式系统地提出了开设议会、减免地税和修改不平等条约等政治主张。
此时的自由民权运动已经扩展到全国范围了,产生了重要的政治影响。
1880年代初的“酒店会议”〔3〕、“福岛事件”、“高田事件”则反映了自由民权运动逐渐走向顶峰。
自由民权运动发展到后期,其斗争形式和主体都有所变化。
其斗争形势从结会请愿转变为武装斗争,运动主体则从最初的下层士族知识分子、豪农富商,扩大到中农、贫农和中小手工业者。
但纵观全局,这场运动的领导权在长时段内,一直主要掌握在士族知识分子和豪农富商的手中。
此外,运动的形式也主要以合乎明治政府法度要求的结会请愿等比较和缓的手段为主,具有显著的近代民族民权运动的特征。
最终由于政府的分化策略,以及自由民权运动领导阶层自身的局限性,这场运动中聚集的主力到1887年便逐渐瓦解了。
自由民权运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资产阶级的自由民权意识的觉醒。
自由民权运动前期主要体现了中小资产阶级渴望参政的政治诉求。
这一阶层中有不少深受西方天赋人权等启蒙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他们最早萌生自由民权意识。
如较激进的思想家中江兆民(1847—1901),下级武士出身,被称为“东洋卢梭”。
他翻译了《民约论》,提出“君民共治”说,强调限制王权,让人民参政。
他曾形象地表述:自主的“主”字,就是在君主头上顶上钉子,杜绝其独断专行之可能〔4〕。
这种思想充分体现了早期中小资产阶级,对自由权利与参与政治的强烈诉求。
明当时的自由民权思想家们,清醒地认识到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政府外形虽有所改变,但其专制压抑的本质未曾动摇,人民“愚民”状态犹存,明治政府留给人民的些许权利,并不能改变其卑屈的地位与不信任政府的畏惧态度〔5〕。
自由民权运动将原本只停留在思想意识层面的民权观念付诸实践,使之成为具有强大影响力的社会性政治运动。
自由民权运动中小资产阶级自由民权观念从简单意识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渐形成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并进而提出了具体的政治主张。
譬如“国会期成同盟”向太政官递交的《开设国会请愿书》中列举了九条理由,其中就包括——人权是天赋的,要求参政权是天下之通义。
运动中建立的党派组织往往采用各种手段,来宣传各自的民主政治思想,自由民权意识也逐渐为广大贫农等社会底层大众所接受。
藉此自由民权运动的民众基础得到扩大,也增强了它的政治影响力。
二、私拟宪法:日本资产阶级民权思想体系的成型自由民权运动时期,各派别组成的党会大多尝试过,根据自身的思想观念和借鉴西方的政治制度来草拟宪法。
这些宪法草案汇集了自由民权派的民主自由权利观念,和有关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思想的精华。
自由民权派将这些思想落实到具体的国家政治生活的构成元素上,提出了建设民主政治制度的一些创想。
私拟宪法则标志着自由民权思想体系的成型,这种思想拥有了政治团体作为载体和传播媒介,并且逐渐凝聚了能够实现其政治理想的力量。
各团体所拟定的宪法草案具有总结性和纲领性,它表明在自由民主运动中发展起来的自由民权思想逐渐走向了成熟。
各自由民权者或团体所创拟的宪法均反映了创拟主体们的历史任务、政治要求,进而体现了其自由民权思想的核心。
自由民权派希望能够推动明治政府进一步完成资产阶级改革,促进资产阶级民族国家的确立和立宪政治的实现,以利于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实现资产阶级的利益〔6〕。
这一历史任务中还隐含着中小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即获得平等参与政治的权利、反对专制,并且要求改变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
开设国会和制定宪法,是限制专制权力和维护资产阶级广泛的参政权的有效方法,也是自由民权派合法地表达政治观点、实现政治理想的程序与制度上的保证。
因此自由民权派从运动最初便一直主张开设国会和制定宪法,除了受西方民权思想的影响之外,还在于寻求能确保其自身参与政权的合法性的途径。
此外,自由民权派还进行了制定宪法的尝试。
自由民权派提出的开设议会和制定宪法的主张,在经过长期的斗争之后被明治天皇政府采纳,此后自由民权者或团体先后草拟了40多部宪法〔7〕,这些宪法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宪法有:爱国社植木枝盛起草的《日本国国宪案》、都市民权派的《嘤鸣社宪法草案》和地方民权派千叶卓三郎提出的《日本帝国宪法》。
这些草拟宪法蕴含了自由民权派先进的宪政思想,如植木枝盛起草的宪法草案主张:建立由民选产生、有立法全权的一院制议会;建立责任制政府,架空天皇实权;保障人民拥有言论、集会、结社和信仰自由等权利等等〔8〕。
再如1879年末金子坚太郎、末广重恭等人起草的《嘤鸣社宪法草案》,提出了两院制、议院内阁制、限制选举以及关于限制人权保障等宪法构想,反映了自由民权派政治思想的成熟。
自由民权派在草拟宪法时,较为注意分析国权与民权两者之间的关系。
明治维新以来,民权与国权之间的对立关系仍然存在。
对于二者谁居主导位置,自由民权派内部其实也存在着分歧。
植木枝盛在其著名的《民权自由论》中曾指出:“国本集民而成,故欲张国权,则不可不先张民权,民若不独立,则其国难于维持”。
〔9〕在自由民权运动的前期,借助声势浩大的社会政治运动,民权在舆论上压倒了国权。
1881年之后,这种局面得到了扭转,国权确立了实质性的优势地位。
日本确立了德意志式的宪法体系并吸收了德国的官僚思想,成为了这一转变的标志。
此时国权与民权的态势为“民权为主,国权为从,民权思想高,国权后劲足”〔10〕。
在这种种跌宕起伏的复杂情况下,日本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经历了重重考验,因而愈发深刻和完善,并逐渐走向了成熟。
虽然无法突破日本资产阶级自身的局限性,但是不少民权思想家已能够超越其自身所处的社会状况层面,以较为客观的态度来思考民权、国权等相对关系,体现了资产阶级民权思想走向成熟、逐渐成型。
三、“愚民观”与民族扩张主义:日本资产阶级民权思想的局限性日本资产阶级民权思想的局限性在于它对民权主体范围的划分中隐含的“愚民观”以及逐渐走向极端国家主义的国家主义。
自由民权运动对日本明治维新起到了推动和补充的作用,但同时它也表现出一些具有负面影响的价值取向。
首先,“愚民观”是自由民权派中的上层领导阶层思想中隐含着的负面因素。
自由民权运动的领导阶层主要是出身于中下层士族的知识分子群体,他们大多接受良好的教育,因而观念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精英意识,很容易将处于知识分子体系之外的社会下层的贩夫走卒群体,排除在民主政治制度的适用范围之外。
另一方面,自由民权运动追求的民权主要是政治上的自由,而非人身自由。
这也反映了资产阶级宣扬民权的主要目的,是为实现资产阶级的政治理想和要求,这便直接将处于社会底层的贫农、小商贩等阶层排除在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体系之外。
虽然在自由民权运动的中后期,广大贫农和小手工业者等阶层被广泛地纳入到这场活动之中。
如自由党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并对政府施加压力,渐渐走向农民,把争取民定宪法的斗争和要求改善农民地位结合起来,以取得农民支持。
虽然联合起来的阶层在利益上存在着某些共同点,但二者的最终目的终究不同。
一些民权思想家明显地表现出了自己对平民的政治能力的否定,如福泽谕吉,他原为下级武士,后失去武士身份,成为浪人。
他主张人人平等,人民是国家之主,政府受人民委托管理国家,因而人民有权推翻实行暴政的政府〔11〕,不过他心目中的人民并不包括广大下层群众。
对于底层民众,他只要求遵从国法,安分守己。
另外,类似的观念在自由民权派草拟的宪法中也能一窥端倪,宪法文本中的“人民”并未有明确的定义。
从实质上来讲,获益更多的显然是占据社会优势资源的资产阶级。
另一方面,自由民权思想之中之中蕴含的国家观念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逐渐走向极端国家主义,并为日本军国主义辩护。
早期自由民权运动的兴起的直接原因是由于民治政府中“征韩论”派的落败,民权运动分子受镇压后,便纷纷转变为主张对外扩张势力的日本国权论者了〔12〕。
民权思想家与国权论者都强调国家民族的利益,因此前者往往会站在日本国家利益的角度,为本国的民族扩张主义进行辩护和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