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2

合集下载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二)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二)

《论语》十二章知识点(二)三、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同“悦”,愉快2、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四、古今异义1、吾日三省吾身三:(古义:泛指多次。

今义:二加一后所得的数目2、饭疏食,饮水疏:(古义:粗糙,粗枥。

今义:清除阻塞使通畅;疏通3、饭疏食,饮水水:(古义: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今义:一种无、无味、无臭的液体4、三军可夺帅也夺:(古义:改变。

今义:强取;抢五、一词多义1知:人不知而不愠动词,了解2为:为人谋而不忠乎wèi,介词,替,给)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懂得)可以为师矣wéi,动词,担任,充当3而: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温故而知新(连词,表示顺承,相当于“就”“才”博学而笃志(连词,表示并列,相当于“和”“与”4其:人不堪其忧(代词,这种择其善者而从之代词,可译为“他们的”六、词类活用1学而时习之(名词作状语,按时)2吾日三省吾身(名词作状语,每天)3温故而知新故,学过的知识,旧知识;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都是形容词作名词)4传不习乎(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5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6饭疏食,饮水,曲而枕之(名词作动词,吃)七、文言句式1判断句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也,……也”表判断(2)固定句式不亦说乎“不亦……乎”,不也……吗,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3)省略句人不知而不愠“知”后面省略宾语“我”“不愠”前面省略主语“我”其不善者而改之(句首省略动词“择”八、成语积累1不亦乐乎:原指心里很高兴。

现常用来表示程度极深(多用在“得”字后做补语。

2三省吾身:多次自觉地检查自己。

3三十而立:三十岁便能够自立于社会。

指人开始走向成熟。

4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能够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也指回忆过去,认识现在。

5箪食瓢饮:用箪盛饭吃,用瓢舀水喝,旧指安贫乐道,也指生活贫苦。

《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及翻译《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及翻译《论语十二章》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及翻译,欢迎查看。

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及赏析

《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及赏析

《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及赏析《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及赏析《论语》十二章春秋战国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张》《论语》十二章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语文七年级上 11 《论语》十二章 (2)

语文七年级上 11 《论语》十二章 (2)

整体感知
11 《论语》十二章/
孔子的弟子
自己 谋划,商量办法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
诚信
多次进行检查
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竭尽自己的心力
交往 动做名,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 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 否复习过了呢?”
精读细研
11 《论语》十二章/
“温故”和“知新”是并列的两件事吗?说说你的看法。
不是。孔子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只“温故”而不独立 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 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过去的 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可见,“温故”和“知新”不是并列的两件事。“温故” 是“知新”的基础,“知新”是“温故”的延伸和升华,关键 是“知新”。
知识备查 山东曲阜“三孔”
11 《论语》十二章/
孔府 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
孔庙大成殿 祭祀孔子的地方
知识备查
11 《论语》十二章/
孔林 孔子墓地
知识备查
11 《论语》十二章/ 关于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 言行的一部书。全书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 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 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孟子》《大学》 《中庸》并称“四书” 。
迷惑,疑惑
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矩。
上天的意旨
能听得进不 同的意见
遵从
越过 法度
(《为政》)
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事 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

第十课 《论语》十二章(二)

第十课 《论语》十二章(二)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 竹器
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
忍受
/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论语 • 雍也》
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 竹篮饭,一瓜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 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依然自 得其乐。多么贤德啊,颜回!” 本章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安于贫困 的品质。
考一考
1、这六章中讲述道德修养的是哪 几句? 2、这六章中讲述学习方法的是哪 几句?
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 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 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 品德高尚的人吗?” 学习方法
学习的乐趣
个人修养
第二章


多次
反省
替 出主意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
每天(名词作状语 )
/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 尽心竭力 真诚
《论语》十二章
课文解析
按时(名词作状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
也是 通“悦”,愉 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快
学习
复习 表顺承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愠,不亦/君子乎?”
生气 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了解 表转折,却 《论语 • 学而》
第一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 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 不亦君子乎?”
第三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 十/
通 表顺承 “又”
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独立 迷惑 自然规律和命运
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 越过、超过 《论语 • 为政》 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 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 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和命运,六十岁对各 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 又不会超出规矩。”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

《论语》十二章第一章【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注释】敏:勤勉。

就有道而正焉: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1、子曰:“君子食无【副词,不】求饱,居【动词,居住】无求安【形容词,安适、安逸】,敏【形容词,勤勉】于【介词,在】事而慎【形容词,谨慎、慎重】于言【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就【动词,接近】有道【固定词组,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而【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或“去”】正【动词,匡正、纠正】焉【代词,这里用于自称】,可谓好学也已【句末语气词】。

”(《学而》)【直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在做事上勤勉不懈,在说话时小心谨慎,接近有道之人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注释】而:如果。

(人而不仁)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八佾(yì):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

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

季氏应该用四佾。

2、子曰:“人而【连词,表假设】不仁,如礼何【如……何,固定词组,由动词“如”与疑问代词“何”组成,中间插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么对待……”。

如初中课本上《愚公移山》里“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会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会怎样对待乐呢?【补充解读】一个人连仁德之心都没有,那他怎么会把“礼”“乐”放在心上?“礼”是对人与人的关系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乐”是表达人们内心情感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乐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与生活方式,根本就在于内心的道德意识。

如果没有“仁”所代表的道德之心,礼乐就成了没有实际意义的空洞形式。

5.1 《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教学课件(共2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1 《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教学课件(共29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以对话的形式,层层深入,
说出合“礼”的具体做法。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就是 仁。一旦你做到了克己复礼,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人。要做到仁靠的 是自己,难道要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的细则。”孔子 说:“不合于礼的不堪,不合于礼的不听,不合于礼的不说,不合于礼 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不聪颖,愿意实践这些话。
研读文本
思考4:孔子认为要如何实践“仁”?
其关键是克己复礼。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从这个层面上来说, “仁”是“礼”的内化和自觉。克己复礼,克己对内(内圣),复礼对外(外 王),这是儒家的最高理想,也是孔子的毕生追求。
排比
克己复礼
具体条目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运用排比,点明具体是要“视听言动”都符合礼。内心向仁,行动合礼。
以为:把…作为。
已:停止
说理特点: 运用双重否定和反问句的形式,增强语气。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责任重 大,而且路程遥远。把仁作为自己担当的责任,不是也很重大吗?到死才 停止,不也很遥远吗? ”
研读文本
思考1:曾子怎么看待“仁”?
从精神状态的角度出发,点明读书人应该具备 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 受重任,才能够不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 的理想。而“仁”应该是读书人毕生追求的目标。 实现仁道是漫长而艰巨的。作为一个有理想、有 抱负的人,应当勇于担当时代的重任,坚毅刚强, 戮力奋斗。
子贡问道:“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去实践它吗?”孔子说:“大概就是 ‘恕’吧!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不要强行加到别人身上。
研读文本 说理特点: 运用反问和铺陈的手法,详细而全面,语气更强。

论语《十二章》2

论语《十二章》2

● 第二章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
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参考译文】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
是尽心尽力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 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1.省(音xǐng),检查;察看;反省。2.三是多次检查。3.忠:
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一心一意。 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
《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
一、作者与作品简介
(一)孔 子 简 介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 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zou)邑(今山东曲阜 市东南)人。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 学派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在世时已 被誉为“天纵之圣”。 孔子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圣人”,战国时期儒家 代表人物孟子(被称为“亚圣”)与孔子并称“孔 孟”。
温故知新三、
3.一词多义。 (1)时:学而时习之(时常、按时)
元芳时年七岁(当时)
(2)志:吾十有五而志于学(立志)
匹夫不可夺志也(志向)
温故知新四、
4.文言虚词。 (1)而,择其善者而从之(表顺承)

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
(2)为,为人谋而不忠乎(替)
可以为师矣(作为)
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
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 弥补不足。
第八章:

讲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应乐在其中,不羡慕、
不贫图不义之财—安贫乐道。
第九章:讲的是要学习别人好的地方,借鉴别人不好的 地方,修正自己的缺点----修身。

《论语》十二章;第二章

《论语》十二章;第二章

曾子 - 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
曾子(前505年10月12日-前435年),名参,字子舆, 敢做敢为,诚实守信,为人三思而行,谨小慎微。 鲁国南武城人。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 得孔子真传。一生积极实践和推行以仁孝为核心的 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 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 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 价值,是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源泉。 编《论语》、著《大学》、写《孝经》、著《曾 子》,被后世尊奉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 曾子是儒家正统思想的正宗传人,他把孔子的思想 和学问授给弟子,又将孔子的言行整理成《论语》, 上承孔子之道,下开思孟学派,对孔子的思想一以 贯之。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乃至中华文化史上均占有 重要的地位。 鲁悼公三十二年(前435年),曾子辞世,终年70岁。 曾姓后裔把曾参作为自己的开派祖。你有什么感悟呢?回一下吧! 注意:要按照自己的话说。
《论语》十二章——第二章
七年级一班 二组 讲课教师:郭姝含 PPT编辑:咸康然
孔子 - 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 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 (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 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 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 《诗》《书》《礼》《乐》《易》《春秋》。被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孔子去 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 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 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 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 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 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 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 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 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国家的祖先同等级别 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论语》12章及翻译

《论语》12章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很少有真诚的。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4、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

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5、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高二《论语》十二章

高二《论语》十二章

高二《论语》十二章以下是高二《论语》十二章的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论语》十二章的注释和解释如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释:“子曰”表示这是孔子的话。

“学而时习之”意指学习后要及时复习,这样效果才好。

“不亦说乎”是反问句,意思是“不是很愉快吗?”。

“有朋自远方来”意指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聚。

“不亦乐乎”是反问句,意思是“不是很快乐吗?”。

“人不知而不愠”意思是别人不了解自己,但自己却不生气。

“不亦君子乎”是反问句,意思是“不也是一个有德行的人吗?”。

解释:这一章主要讲了学习的态度、交友的快乐以及君子的修养。

孔子强调了学习要及时复习,与朋友相聚是快乐的,同时要有君子的修养,即使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注释:“曾子曰”表示这是曾子说的话。

“吾日三省吾身”意指我每天都要反省自己。

“为人谋而不忠乎”意思是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尽力。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意指与朋友交往是否真诚守信。

“传不习乎”意指传授的知识是否及时复习。

解释:曾子强调每天都要反省自己,包括为别人做事是否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是否真诚守信以及传授的知识是否及时复习。

《论语》十二章2篇

《论语》十二章2篇

《论语》十二章《论语》十二章第一篇:《论语》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

这本书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成为后世学者研究儒家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

十二章是《论语》中的一部分,其中包含了一些重要的观点和教诲,对于人们的生活和修身养性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强调了君子的品德和修养。

他认为君子应该具备德行高尚的品质,要有崇高的道德情操。

君子应该以仁义为核心,简约、谦虚、忠诚、正直,不仅要注重个人的修养,更要关心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大义。

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用巧言和虚伪的表面掩盖自己的真实意图是不仁的表现。

孔子强调了忠诚和正直的重要性,他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坦荡荡,正直无私,而小人心怀鬼胎,虚伪滑稽。

这些思想和教诲,对于今天的社会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除了强调品德修养外,孔子还关注了教育和学习的问题。

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他说:“教学相长也。

”意思是说,学生和老师可以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孔子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积累,他说:“无入而不自得焉。

”强调通过实际操作和学习来获得经验和智慧。

这些观点对于当代教育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和能力,使他们在未来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

在《论语》十二章中,还有一些关于政治、礼仪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教诲,这些教诲也对今天的社会生活和人际交往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孔子强调了分工合作和互相尊重的重要性,他说:“父母唯其疾之忧。

”意思是说,子女应该尽孝道,尊重父母的意愿和需要。

孔子还提出了“礼之用”和“君子之过”的观点,主张以礼仪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能够相互尊重、和谐相处。

这些观点对于提高社会道德水平,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而言之,《论语》十二章中的思想和教诲,既有现实的针对性,又有普世的价值,对于当代人们的思考和行为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们应该学习和传承孔子的思想精髓,运用于实际生活中,提升自己的品格修养,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二)

《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二)

《论语》十二章理解性默写
1.《论语》十二章中“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两句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

2.《论语》十二章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两句既强调榜样的良好作用,又强调要自我反思。

3.《论语》十二章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两句阐述了“学”与“思"的关系。

4.《论语》十二章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两句是有志之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的原因。

5.《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其中功亏一篑是因为“吾止也”,而能够持之以恒是因为“吾往也”。

6.现实生活中,常引用《论语》中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表明“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的观点。

7.朋友从外地来看望你,可以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来表达自己心情的句子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8.《论语》十二章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两句强调尊重他人意愿,“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两句是从更为积极的角度来说的。

9.《论语》十二章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两句孔子用儒家修身养性的座右铭告诉我们,对他人的优点和缺点,应该采取的正确看法。

10.《论语》十二章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两句反映了“君子”和“小人”不同的价值追求。

11.《论语》十二章中“人而不仁,如礼何”两句用反问语气强调人要有仁爱之心,否则奏乐也不管用。

12.《论语》十二章中“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两句表现个人修养,为人态度。

13.在《论语》十二章中,“”两句孔子对君子在做事和说话方面提出了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他认为君子做事要敏捷、迅速,但说话要谨慎。

《论语》12章及翻译

《论语》12章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很少有真诚的。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4、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

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精品课件 第2单元 5 《论语》十二章 (2)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精品课件 第2单元 5 《论语》十二章 (2)

问题研讨
课堂活动
整合建构
4.对“如何学习”这一问题,孔子有多次阐述,如“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 已”,又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这两句话有何联系?
参考答案:孔子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 焉,可谓好学也已。”这是对君子日常言行的基本要求。孔子认为,作为君 子,不应当过多地讲究自己的饮食与居处,应当勤劳敏捷,谨慎小心,而且能 经常检讨自己,请有道德的人对自己的言行加以匡正。从《论语》中“弟 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可知,“小子 何莫学夫《诗》”是更高一层的要求。因此,“就有道而正焉”和“学夫 《诗》”是修养自我的两个阶段,也可以视为两种途径。
予观夫巴陵胜状( 形容词,美好的 ) 射者中,弈者胜( 动词,赢,胜利 )
《诗》可以兴,可以观( 动词,指激发人的感情 ) ②兴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动词,作,起 )
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 动词,办理,创办 )
预习助读
知识积累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名词,字 ) ③言 东船西舫悄无言( 名词,声音 )
问题研讨
课堂活动
整合建构
2.对话的语言口语色彩鲜明,自然亲切。 《论语》不同于官方语言和文献语言,它是孔子与弟子教学、谈论的片 段。如“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而由人乎哉?’”“小子何 莫学夫《诗》?”这些语句,大量运用生活化的语言,读起来亲切自然,有一 种面对面交谈的感觉,这种口语化的辑录方式不仅有助于理解语意,还能让 后人如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的对话气氛,体会圣贤的教诲。 另外,《论语》的语言简洁明快,表达准确,能用一句话说清楚的绝不多说 一句,能用一个字表达明白的绝不多用一个字,可谓惜言如金。比如“《诗》 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高度概括了学《诗》的好处。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原文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翻译: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2.曾子(曾参,孔子弟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翻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身:替人家谋虑是否不够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不够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自己还不精通熟练呢?”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为政》)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翻译: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翻译:孔子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思考不读书,就无所得。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翻译∶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

贤德啊,颜回!”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翻译∶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
连词,表顺承, 译为“然后”
按时
通“悦”,高 兴 复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孔子说:学习然后按时复习它,不也很高兴吗?
志同道合的人
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
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访,不也很快乐吗?人家 连词,表转折,译为“却”怨恨
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不了解我,我却不(因此)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 的人吗?
道德修养: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 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不逾矩。” 3.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4.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6.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二、解释红色字体的词语。 1.学而时习之( )、( ) 2.不亦说乎( ) 3.人不知而不愠( ) 4.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 ) 5.吾十有五而至于学( ) 6.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 ) 7.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 )、( ) 8.人不堪其忧( ) 9.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 )、( ) 10.匹夫不可夺志也( )、( ) 1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 ( )、( )、( )、( )
联系当前的事情去思考
中矣。”
译: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已记得牢固, 就与切身有关的问题提出疑问并且去思考,仁 就在其中了。” 此章提到孔子的教育方法: 广博学习,坚韧不拔, 中肯提问,联系思考。
学习方法: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 不愠,不亦君子乎?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 矣。” 3.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 4.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 思,仁在其中矣。”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日,日子。
不亦说乎。 说:“悦”的古字,愉快。 吾日三省吾身。 三省:多次反省。 温故而知新。 故:学过的知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而殆。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
为人谋而不忠乎?忠:尽心尽力。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堪:忍受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以......为乐。
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
能听进不同意见
听从,跟 从
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
超过 连词,表 所欲,不逾矩。(《为政》) 顺承, 规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就 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的时候就 能独立地处理事情,四十能没有 疑惑,五十岁知道天命所归,六 十岁能听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 就能跟随心里所想的(做事),(却) 不会违背规范。
请根据以下的环境或画面,从课文 找出相对应的格言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 终夜不寝,以思,无益, 不如学也。”这与本文哪 一则内容相似?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要保持学习兴趣的 句子是: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态度:
1.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 者 。” 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为人处世之道: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 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 3、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1.翻译并背诵《<论语>十二章》; 2.做好本课基础训练。
复习检测
• 一、注音: • 论( )语 传( )不习乎 三省( ) 罔( ) 箪( ) 曲肱( )
不愠( 吾( 不逾( 殆( 好( 笃( ) )
)矩
) )之 )志
• • • • • • • • • • • •
• 三、解释下列语句。 •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 之者。 •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 3. 三人行,比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4.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5.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 四、填空。 • 1.《论语》是________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 主要是记录________________的言行。 • 2.孔子,名________,字________, ________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 ________家、________家。 • 3.《四书》是指: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 《五经》是指: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能体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 《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中强调学习应该要按时复习的句子是: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重点文言实词:
学而时习之。 时,时常
习,复习 元方时年七岁 时,当时
日,每天。 吾日三省吾身。
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
读顺节奏; 读出韵味。
首届“胜者为王”字词守擂竞赛
环节:
1.字词细磨 2.思想深探
规 则:
1.以组为单位,根据老师临时指派,每 个组守擂一章; 2.按小组顺序守擂,守擂小组派两名代 表上讲台守擂,其他小组抛问题难倒守擂小 组,每个攻擂组有2次提问机会; 3.难倒成功的小组加一分,被难倒小组 减一分,其他小组解决难题加一分;与之相 应,被难者成功解围加一分,制难者不减分。 (注意:不抛重复问题;守擂小组代表遇 到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向本组亲友团求 助一次,也可向老师求助一次。)


古义:尽心尽力。 今义:忠心。 古义:富指富裕,贵指有地位。
富 贵
今义:富裕。
重点文言虚词:

学而时习之。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曲肱而枕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 友人惭,下车引之。
之,代词。
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之,人名。
表承接。 学而时习之。 不译,或 温故而知新。 译为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然后” 择其善者而从之…… 人不知而不愠。 表转折。可译 而 为人谋而不忠乎…… 为“却”或 学而不思则罔…… “可是”、 不义而富且贵...... “但是” 博学而笃志......表并列。“而且”、“并 且” 表修饰,不 曲肱而枕之...... 译。 相委而去......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信:讲信用。 人不知而不愠。 知:了解。 温故而知新。 知:领悟,知道。

学而时习之。
学:学习。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学:做学问。 人不知而不愠。 知:了解。 温故而知新。 知:领悟,知道。

古今异义:
可 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够。 古义:志同道合的人。 今义:朋友。
《论语》十二章
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春 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 家的创始人。晚年致力教育,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 二人。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 著 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共 20篇。它以 作 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
行,是我国现存最早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宋 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半部《论语》治天 下” 。 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 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阐述学习的方法、乐趣、以及做人的态度: 不断实习,方能牢固,学习之乐;远道而来,切 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 修养。
人称代词,我
泛指多次
反省
替,给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别人
出谋划策
连词,却
尽心尽力
真诚
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出谋划策却不尽心,可以这样吗?与朋友交往却不 真 传授的知识 复习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请说说下列《论语》选段的大概 意思:
孔子说:“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学习 而不感到满足,教导学生从不感到厌倦,对我来说 有哪一样呢?”
• 1、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 倦,何有于我哉!”
•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 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译:
思想:
立志为学、修身治性、 艰苦奋斗,终身坚守!
温习
旧知识
获得新体会
子曰:温故而知新,
孔子说:温习旧知识进而能从中获得新体会,
可以
凭借
成为 语气词,表肯定。
可以为师矣。(《为政》)
可以凭借这点成为老师了。
讲述正确的学习方法: 常复旧课,领悟新知。
连词,却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
迷惑而无所得
传而不习乎?
诚,可以这样吗?(老师)传授的知识却不复习, 可以这样吗?
思想:反思自 身,为人谋事要尽 心尽力;与朋友交 往要诚实、真诚; 老师传授的知识要 及时掌握。常复旧 课,领悟新知。
通“又”,用 在整数和零数之 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