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论语》十二章2
12 《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教学设计 七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2024)
第12课《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词语。
2.结合自身经验,理解本课所选十二章中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词语。
2.结合自身经验,理解本课所选十二章中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教学难点结合自身经验,理解本课所选十二章中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展示课件中杨绛先生对《论语》的评价,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进入课题。
新知探究一、重点词语【活动内容】对本课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现象进行梳理。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采用归纳、对比的方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二、文本研读【活动内容】每一章分别讲了哪方面的内容?请对其进行归类。
先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小组之间交流。
教师可引导学生从“学习方法”“学习态度”“个人修养”“珍惜时间”四个方面进行分类。
【设计意图】通过分类概括,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每一章的主要内容。
【活动内容】第一章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活动内容】第二章曾子说:“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如何理解“三省吾身”?【活动内容】第三章中孔子为什么自述其一生中每个年龄段的不同特点?他意在说明什么?【活动内容】第四章中“温故”和“知新”有怎样的关系?【活动内容】第五章阐述了孔子对于“学”和“思”的认识,这两者是什么关系?这对我们的学习有何借鉴意义?【活动内容】第六章和第八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这两章又有什么不同?【活动内容】第七章强调了兴趣的重要性。
你对“兴趣”的作用有何看法?请结合自身实际说一说。
【活动内容】第九章在鼓励我们向他人学习的同时,要“择其善者”,还要“(择)其不善者”。
如何理解“择”?【活动内容】第十章中孔子将逝去的时光比作河里的流水,生动形象地劝人们珍惜时间。
你认为还能把流逝的时间比作什么?【活动内容】第十一章强调“志”的重要性。
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志”的理解。
【活动内容】有人说,第十二章的内容指出了提升修养的具体方法。
七年级语文上册12《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课件
9.第八章孔子所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运用了什么修辞 手法?表现了孔子怎样的人生追求?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 比作浮云,表现了孔子淡泊富贵的高尚品格。在物质利益面 前,孔子保持了超然、独立、高尚的人格和旷达的胸襟,表 明了自己 的人生追求。
10.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可见 孔子提倡怎样的为师之道和从师之道?
它体现出博学多思、勤学好问、坚定理想追求的校园文 化和教育理念。
(二)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思考文章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请分别找出相应的句子。
分别讲了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个人修养三方面的内容。
学习态度
①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3.第三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从本章来看,学习和 修养的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是怎样的?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环境左右 七十:思想与言行一致、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 最高境界:思想与言行一致,自觉遵守法度,而不是勉强 去做。
4.第四章中“温故”和“知新”的关系是怎样的?
14.“博学而笃志”一句中“博学”和“笃志”有什么关系? “博学”和“笃志”是一个人走向成功必不可少且非常关键
的两大因素,两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一个人要实现远 大理想就需要有渊博的知识,除了拥有渊博的知识还需要有 坚 定的意志。
15.复旦大学校训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它体现了怎样 的校园文化和教育理念?
孔子认为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过去的知识中 有所发现,因此“温故”是“知新” 的基础,“知新”是 “温故”的延伸和升华,关键是“知新”。
zuoye-最新版《论语》十二章2解析
❖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 “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 得其数 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
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 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 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 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 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
患得患失 饱食终日,无所专心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
❖ .《论语》作者是谁?
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六艺”是指什么?
指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 御、书、数。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 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 六曰九数。” 这就是所说的“通五经贯六艺”的“六艺”。
第四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注释: 1、温故而知新: 翻译: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可以得到
新的理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 了。”
第五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注释: 1、罔: 2、殆: 翻译: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茫而 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疑惑。
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 “师盖云文王操也。”
❖
----司马迁《史记》
.《论语》是一部什么书?——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共20 篇,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
《论语》的另两个“最”:还是中国两千年来最重要的课本;又是 出成语最密集的书。有人统计过,《论语》全书只有11750字,却
出成语174条。 下列成语就出自《论语》:
1、《论语》简介
《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记 录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 。
《〈论语〉十二章》第2课时精品教案
《<论语>十二章》教学方案第2课时【教学目标】1.深入了解孔子的思想主张及儒家思想的内涵。
2.结合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介绍,体会《论语》十二章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3.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教学重点】1.结合孔子生平与思想的介绍,体会《论语》十二章中倡导的修身和为学之道。
2.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教学难点】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十二章》,翻译了全文,下课前尝试了背诵课文,下面我们“随机抽查”背课文。
(老师可以利用点名功能随机选择学生,被点名的学生按课文顺序依次背诵课文原文。
这样可以有趣味地检查背诵结果,同时复习课文内容。
)过渡:看来同学们课下都下功夫背诵课文了,老师很欣慰。
那么分类作业完成得如何呢?哪位同学展示一下?说一说,从个人修养、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这三个角度,你是如何给《论语》十二章分类的,你的分类理由是什么?预设:1.分类(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个人修养: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理由(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明确强调了学习是需要按时复习的,显而易见,其中的“时习之”就是谈论学习的方法。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同样强调温习旧知识的重要性,强调在旧知识中获得新体会,也是一种学习方法。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一句强调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告诫我们不能只学习不思考,也不能只思考不学习,给我们指明了学习方法。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
《论语》十二章第一章【原文】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学而》)【注释】敏:勤勉。
就有道而正焉: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1、子曰:“君子食无【副词,不】求饱,居【动词,居住】无求安【形容词,安适、安逸】,敏【形容词,勤勉】于【介词,在】事而慎【形容词,谨慎、慎重】于言【特殊句式,状语后置】,就【动词,接近】有道【固定词组,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而【连词,表目的,可译为“来”或“去”】正【动词,匡正、纠正】焉【代词,这里用于自称】,可谓好学也已【句末语气词】。
”(《学而》)【直译】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要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在做事上勤勉不懈,在说话时小心谨慎,接近有道之人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
”【原文】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注释】而:如果。
(人而不仁)如礼何:怎样对待礼呢?八佾(yì):古代奏乐舞蹈,每行八人,称为一佾。
天子可用八佾,即六十四人:诸侯六佾,四十八人;大夫四佾,三十二人。
季氏应该用四佾。
2、子曰:“人而【连词,表假设】不仁,如礼何【如……何,固定词组,由动词“如”与疑问代词“何”组成,中间插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么对待……”。
如初中课本上《愚公移山》里“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会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会怎样对待乐呢?【补充解读】一个人连仁德之心都没有,那他怎么会把“礼”“乐”放在心上?“礼”是对人与人的关系在制度上、礼节上的种种规定,“乐”是表达人们内心情感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是“礼”的一部分。
礼乐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的文明成果与生活方式,根本就在于内心的道德意识。
如果没有“仁”所代表的道德之心,礼乐就成了没有实际意义的空洞形式。
《论语》十二章;第二章
曾子 - 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
曾子(前505年10月12日-前435年),名参,字子舆, 敢做敢为,诚实守信,为人三思而行,谨小慎微。 鲁国南武城人。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 得孔子真传。一生积极实践和推行以仁孝为核心的 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 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 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 价值,是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源泉。 编《论语》、著《大学》、写《孝经》、著《曾 子》,被后世尊奉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 曾子是儒家正统思想的正宗传人,他把孔子的思想 和学问授给弟子,又将孔子的言行整理成《论语》, 上承孔子之道,下开思孟学派,对孔子的思想一以 贯之。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乃至中华文化史上均占有 重要的地位。 鲁悼公三十二年(前435年),曾子辞世,终年70岁。 曾姓后裔把曾参作为自己的开派祖。你有什么感悟呢?回一下吧! 注意:要按照自己的话说。
《论语》十二章——第二章
七年级一班 二组 讲课教师:郭姝含 PPT编辑:咸康然
孔子 - 中国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 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 (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 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 家,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 《诗》《书》《礼》《乐》《易》《春秋》。被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孔子去 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 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 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 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 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 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 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 首。孔子被尊为儒教始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 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上帝、国家的祖先同等级别 的“大祀”。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论语》十二章
想一想
“三省”指哪三方面?请用现代汉语回 答。 为别人谋划诚心诚意了吗? 与朋友交往诚实了吗? 老师传授的知识去复习了吗?
比一比:
看谁背的快 ~~~
看谁填的对
(1)怎样对待“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 子 说——————————, ————————。 (2) 不义之财孔子怎样看。 ——————————,——————————。 (3 )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 “ ————,————。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 感到由衷的高兴,欢迎大家来这里!” (4)孔子认为读书与求学的态度是——————— —,——————————。 (5)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 子——————,——————,——————。 (6)孔子对于学习要常复习是—————————
翻译: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 心尽力呢 ?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 复习过了呢? " 段解:强调治学的人必须重视品德修养。
课文 评讲
第三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重点字词解释: (1)十有五:指十五岁,“有”同“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 常常加“有”字。 (2)惑:迷惑,疑惑。(3)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4)耳顺:能听进不同意见。 (5)从心所欲:随自己心意想怎样就怎样。 (6)逾矩:逾,超过;,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 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述而》)
字词解释: (1)饭:这里是吃饭的意思,名作动。 (2)水:古代汉语中,“水”指冷水;“汤”指热水。 (3)曲肱:(gōng)肱,胳膊,弯着胳膊。 (4)于:介词,对,对于。
论浯十二章原文与译文
论浯十二章原文与译文《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论语》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论语》十二章原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帮助!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注释:时,时常地或者按照一定的时间;习,复习或者实习;说,同悦,愉快;朋同门为朋,同志为友;愠,生气,发怒;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又按时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注释:曾子,曾参;吾,我;日,每天;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三,泛指多次;为,替,给;忠,尽心竭力;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注释:有:同“又”立:站的住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天命: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耳顺:对于自己不利的意见能正确对待。
译文: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的时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到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又不会逾越规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注释:温:温习,复习。
故:指学过的知识,旧知识。
新:形容词作名词,新的理解与体会。
矣:语气助词,表肯定。
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当老师了。
《论语》12章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及翻译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习并时常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从心里感到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君子作风吗?”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译文有子说:”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
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没有的。
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
孝顺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仁的根本啊!”3、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很少有真诚的。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4、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
事君,能致其身。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看重贤德而不以女色为重;侍奉父母,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主,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恪守信用。
这样的人,尽管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一定说他已经学习过了。
第12课 《论语》十二章 第2课时 课件-【课堂无忧】新课标同步核心素养课堂
1、第三章是孔子自述他学习和提高修养的过程。从本章来看,学习和修养的过 程可分为几个阶段?
十五岁到四十岁:学习领会。 五十、六十岁:安心立命,不受外界左右。
七十:主观意识的做人规则和法度意识融合为一。
2.我们从第三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 学习,循序渐进。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第八章
【段解】 第六章谈的是个人修养,赞扬了颜回乐于学习、淡泊名利、安于 贫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
怎样理解“不义 而 富且贵,于我 如浮云。”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的思想,认为真正有道德、有理想的君子,不会为 物质享受而奔波忙碌。并且认为不凭道义而获得的富贵,就像虚幻的浮云一样。
21世纪教育网,让备课更有效
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 ②传不习乎?
习 方
③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法 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⑤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1世纪教育网,让备课更有效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品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德 修
③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不逾矩
2、曾子对自己有什么要求?
• 忠(尽心力) • 信(诚实) • 习(温习)
【 段 解 】 这一章讲的是古代治学的人,
非常重视品德修养。“德才兼备”。 每天自我反省——是否尽心尽力做事; 是否以真诚交友; 是否认真复习功课。
21世纪教育网,让备课更有效
3、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个问题能否互换位置?为 什么?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参考译文
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论语》十二章原文及参考译文《论语》十二章1.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孔子说:“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礼节能怎么样呢?做人如果没有仁爱之心,对音乐又能怎么样呢?”2.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说:“早晨能够得知真理,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
”3.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喻:通晓,明白。
)4.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5.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①质:质朴。
②文:文饰。
③史:虚浮不实。
④彬彬:相杂适中的样子.“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6.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说:“士不可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肩负重大责任,路途漫长遥远。
以实行仁道为已任,不是很重大的责任吗?直到身死才能结束,不是很漫长遥远的吗?”7.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孔子说:“譬如用土堆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我所有的努力都废弃了;譬如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这时虽然只有一筐,但我也在前进。
”(表示一切外部条件、环境和机遇也都是靠自己去创造、形成和抓住的,一切都要通过自己本身而起作用。
)8.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说:“聪明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仁、勇是重要的三个范畴。
《礼记·中庸》说:“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这三德,成为真正的君子。
)9.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十二章2
第九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 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 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 优点来学习,(如果发现自己也有)他 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第四章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 矣。”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 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借(这一点) 成为老师了。
第五章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 迷惑。只空想却不读书,就会疑惑。”
第六章
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 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 改其乐。贤哉,回也!”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 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5.亚运在广州举办,全市人民喜迎各国嘉宾,《论 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的句子是: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通假字
• 不亦说乎 • 说:同“悦”,愉快。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有:同“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第三章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 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时,立志做学问, 三十岁时有所成就,四十岁时心里不再感 到迷惑,五十岁时知道上天的意旨是什么, 六十岁时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时 可以顺从意愿,(但)又不会越过法度。”
学完全文后,你认为全文包含的 思想内容有哪几个方面?
①学习方法方法: 第1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 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第4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第5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12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最新版《论语》十二章2
有害而 无所得
迷惑而无所得
[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 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 (邪说的)危险。(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才能有所得。
此则说明了学习与思考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 思考是对所学的深入理解,不能忽视任何一个方面。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虚数,不一定实指三个人,
这里指几个人。
行:走。
师: 值得取法、学习的人。 而: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9.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译]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 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 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 处就要改正。” 正确的学习态度: 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反映
前情况加以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
:第六、七、九、十章
:第一、 四、五、十二章
修身做人:第一、二、三、八章
分类整理
1、作家作品: 孔子—— 《论语》—— 四书: 五经: 2、名言警句: 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 品德修养: 3、成语(8个): 4、通假字(1个):
成语归纳
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 三十而立 不舍昼夜 逝者如斯 匹夫不可夺其志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孔子一生集中精力从事教育及文献整理 工作。一生培养弟子三千余人,身通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 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一整套教育理论,如 因材施教、学思并重、举一反三、启发诱导 等教学原则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 神,及“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不 耻下问”的学习态度,为后人所称道。 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 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 学派的经典。
七年级语文上册:26《论语》十二章2
编号:26年级七科目语文任课教师邓远梅授课时间10.20课题12、《论语》十二章(第二课时)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标依据1、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
一、教材分析《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我们所效法。
《论语》文简义长,质朴含蓄;语言形象,富含哲理;易于成诵,琅琅上口,是旧时传统教育下蒙童的必读书。
近几年来,社会上重新掀起读《论语》、学《论语》的热潮,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的编写也顺应了这种形势,在原来十则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两则,有的谈学习方法和态度,有的谈道德修养和为人处世之道,其丰富的语言精华和深刻的思想精髓,对于心理发展正处于萌芽状态的初中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二、学情分析初一学生接触文言文时间不长,缺乏古文功底,学习上可能有畏难情绪,但是初一的学生也有他们明显的优势,他们有对初中学习的新鲜感,他们乐于探索,勇于展现,竞争意识强烈,而新课标背景下的中学的文言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信任学生,从朗读训练到理解文章字句的意思到挖掘文章的精神内涵,都应由教师引导学生采用互动的形式完成,从而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他们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使他们能通过学习,自主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掌握一些浅显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打好扎实基础,提升他们的文学鉴赏品位,从而为今后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习重点文言词语,解读后七章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要求读准字音,注重节奏与语气,并在诵读中加以体会其内在含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历,理解《论语》蕴含的精华思想,深入理解孔子将治学和修身结合的思想境界,力争学以致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
表感叹语气,多用在句末 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
里中的道路,这里指颜回的住处 能忍受
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孔子说:“多么有贤德啊,颜回!一竹篮饭,一瓢 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穷困的忧 愁,颜回却依然自得其乐。多么有贤德啊,颜回!” 孔子赞扬颜回坚持学习而贫贱不移的精神。
孔 子
孔子 (前551~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 国人。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 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 始人. 自汉朝“独尊儒术” 以后,历代封建统治者都尊 孔子为“ 圣人 ”, 他被誉 为 “至圣先师”、“圣人”, 是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整 理《诗》《书》等古代文献。
山东曲阜“三孔”
疏通文意
Hale Waihona Puke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按时
通“悦”,愉快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 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 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
志同道合的人
了解
而 不 愠,
却 怨恨,恼恨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 夜。” 逝:流逝。 斯:这,指河水。
译文: 孔子站在河岸上说:“逝去 的时光就像流水一样,日夜不停。”
这一则是对时光流逝的慨叹,有劝 人珍惜时光的意思。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 志也。”
匹夫:普通的人,指男子汉。 夺:改变。
译文:孔子说:“军队可以改变主帅,
焉:兼词,相当于“于此”,意思是
“在其中”。
行:走。
师: 值得取法、学习的人。
而: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 译 ]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 必定有能做我的老师的人,我要选择他 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 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正确的学习态度: 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反映了 孔子虚心好学的精神。
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
“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 得其数 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 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 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 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 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 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 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 “师盖云文王操也。” ----司马迁《史记》
孔林:孔子墓地
孔府 孔子嫡系子孙居住地
孔庙 祭祀孔子的地方
四书:《论语》、《大学》 《中庸》、《孟子》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 《周易》、《春秋》, 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F
F
《论语》简介
《论语》属语录体(也叫格言体)散文,成书 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 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 。是儒家经典著作之 一。
孔子向乐师襄子学鼓琴,连学了十天都不换曲子(进,增加 之义。);这时,学生不急,倒是老师急了,就说:你做得 挺好,可以换曲子学习(益,增加,加练)了;孔子说:我 只是把握了曲调(曲),还没掌握乐理(数,规律,即乐 理。)呢;过了一段时间,老师又说:乐理你已经掌握了, 可以换曲子学习了;孔子说:我还没有弄清楚这个曲作者的 创作思想(志)呢!又过了一段时间,老师又说:你已经理 解了曲作者的创作思想啦,可以换曲子学习了;孔子说:我 还没搞清这位曲作者是什么样的一个人(为人)呢!再过了 一段时间,孔子一副有所穆然深思的样子,又是一副愉悦地 望向高空而又意志深远的样子。孔子说:“我知道这位曲作 者是怎么样一个人了,这人黑黑的,高高的,眼晴深邃苍茫, 有一种超越一切、惠及万民的王者气度!除了周文王,谁还 能作得出这样的乐曲呢?!”老师听了这番话,向这个不凡 的学生行了一个大礼,(“避席再拜”),并说:“您说的 正是《文王操》啊!”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 如乐之者。”
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好:喜欢,爱好。 乐:以……为乐趣。
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 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 习为乐趣的人。”
这一则讲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 云。”
译文: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
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正当的手 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飘浮在天空中的 云一样。” 这章讲个人的道德修养,不义之财不能取, 提倡“安贫乐道”。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虚数,不一定实指三个人,这里 指几个人。
2、 曾子曰:“吾 日 三 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学而》)
[译]曾子说:“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替别人办 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 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重视品德修养: 每天自我反省—— 是否尽心尽力做事; 是否以真诚交友; 是否认真复习学过的功课。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 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子贡问道:“孔文 子凭什么被人们谥为‘文’呢?”孔子说:“孔文子聪敏好学, 不认为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羞耻,因此谥他为‘文’啊!”)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 哉!”(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 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这些对我来说,有哪一点是我所具备 的呢?”) 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说: “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 人。”)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
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
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 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 为外物所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知道哪些是 不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能听得见 各种意见。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逾越规 矩。” 本段孔子自述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男子汉却不可改变志气。”
这一则讲人要有志气、品格。
12、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仁在其中矣。”
笃:忠实,坚守。
仁:仁德
译文: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 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 并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 了。”
这一则讲“仁”,是从学习方法上讲的。
学习态度:第六、七、九、十章
不亦君子乎?”
有道德修养的人
固定句式:“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子曰:“学而(1)时习之, 不亦说乎(2)?有朋(3)自 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 (4)不愠,不亦君子乎?”
而: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然后”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2、乎: 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3、朋: 志同道合的人
4、 子曰:“温 故 而 知 新, 可
旧的(知识) 领悟 以 (之) 为 师 凭 (这一点)做
可以
矣。” 了
[译]孔子说:“在温习学过的知识后,可以 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凭借这当老师 了。”
正确的学习方法: 复习旧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 不学则殆。”
1、学: 第一个“学”是死读书,死记硬 背的意思;第二个“学”指认真 学习。 2、思: 第一个指思考,动脑筋; 第二个指空想。 3、而: 两个“而”都是转折连词, 相当于“却”、“可是”。
知识归纳
四、固定句式: “不亦……乎?” 亦:也。 乎:语气词,相当于“吗”。 译作“不也是……吗?”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 五、特殊句式: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省略句式) “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之,代指温故而知新 翻译:在温习学过的知识后,可以得到新的理解与体 会,就可以凭借这当老师了。 2、贤哉,回也! 倒装句,应为:回,贤哉也! 翻译: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2、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 温故而知新(知道) 3、为:为人谋而不忠乎(给,替) 可以为师矣(当,做)
知识归纳
知识归纳
三、词类活用 1、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做名词,指“旧知识” 新:形容词做名词,指“新的理解与体会” 2、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做状语,每天。 3、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以……为乐趣。 四、古今异义: 1、可以为师矣 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能够。 2、思而不学则殆 殆:古义:疑惑 今义:几乎,差不多 3、吾日三省吾身 三:古义:多次 今义:数词,三
其内容涉及政治、哲学、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 方面,其理论从修身齐家,到治国平天下,政治、经济、 军事、伦理、教育,几乎无所不包。 南宋时,著名学者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 儒家的重要经典。被称为“东方的圣经”,是历代莘莘 学子的人生教科书。
注意下列读音
1、论(lún)语 2、不亦说(yuè)乎 3、人不知而不愠(yùn) 4、三省(xǐng)吾身 5、传(chuán)不习乎 6、不逾(yú)矩 7、学而不思则罔(wăng ) 8、思而不学则殆(dài) 9、贤哉(zāi) 10、一箪(dān)食 在陋巷(lòu xiàng) 人不堪(kān)其忧 11、曲肱(gōng)而枕之 12、博学而笃(dǔ)志
2、三十而立 4、三人行,必有我师 6、不舍昼夜 8、匹夫不可夺其志
一、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读:yuè。 2、吾十有五: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 数之间常加“有”字。读:y ò u 二、一词多义 1、而:学而时习之(顺接连词,可译为“然后”) 学而不思则罔(转折连词,可译为“却、但是”) 博学而笃志(并列连词,可译为“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