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中的模糊语言
如何避免在公文中出现模糊不清或歧义性语言
如何避免在公文中出现模糊不清或歧义性语言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写出一些公文,比如报告、备忘录、信函、邮件等等。
公文通常是为了向他人传达信息,因此清晰明确的语言非常重要。
在写公文时,常常会遇到一些问题,例如模糊不清或歧义性语言,这可能会导致误解和误解,从而给工作带来麻烦。
因此,我们需要遵循一些有效的方法,来避免在公文中出现模糊不清或歧义性语言。
一、选择准确的词汇在写公文时,我们应该选择准确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词汇不清晰或者错误的选择可能导致读者产生误解。
因为有的词语在不同的背景和语境下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所以我们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词汇。
在选择词汇时,我们可以参考相应的词典和术语表,以确保选择的词汇合适。
二、注意句子和段落结构良好的句子和段落结构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意思。
句子的结构应该简单明了,避免使用复杂的句式和不必要的修饰语。
有时候,我们需要使用从句来描述一些复杂的概念,但是从句应该清晰明了,并且和主句紧密相连。
段落结构应该合理,一个段落应该只描述一个主题或一个论点。
在段落中,我们可以使用一些强调手段,如加粗、缩进等来突出重点。
三、遵循逻辑思维的原则公文需要遵循逻辑思维的原则,从而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意思。
在写公文时,我们需要考虑读者的背景和知识水平,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
公文应该基于明确的前提条件,逐步展开讨论。
我们应该尽可能使用直观的例子和数据来支持我们的观点,从而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我们的意思和观点。
四、避免使用模棱两可的语言模棱两可的语言会让读者感到困惑,容易产生误解。
在公文中,我们需要尽可能避免使用模棱两可的语言。
这包括一些常用的词语,如“似乎”、“好像”、“可能”等。
我们应该使用一些明确的语言来描述事实和观点,从而避免产生误解。
五、校对和修改最后,我们需要在写完公文后进行校对和修改。
在校对和修改时,我们需要注意一些常见的错误,如拼写错误、语法错误、标点符号错误等等。
公文存在问题的词语
公文存在问题的词语
以下是一些在公文中可能存在问题的词语:
1. 模糊不清的用词:如“大概”、“或许”、“可能”等,这些词语使公文的内容不够明确和准确。
2. 含混不清的表述:使用过于笼统、模糊或不具体的语言,使读者难以理解公文的确切含义。
3. 主观判断的语言:使用个人观点、偏见或情感色彩较浓的词句,影响公文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4. 不准确的术语:使用错误或不恰当的专业术语,导致理解困难或歧义。
5. 冗余的表述:过多地重复相同或类似的内容,使公文显得冗长和啰嗦。
6. 过时或不恰当的用语:使用已经过时或不再适用的词语,或者使用不适合公文场合的口语化表达。
7. 语法和拼写错误:存在语法错误、拼写错误或标点符号使用不当的问题,影响公文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为了避免这些问题,在撰写公文时应尽量使用准确、清晰、简洁的语言,避免模糊性和主观性,确保术语正确,并对公文进行仔细的编辑和校对,以提高其质量和可读性。
模糊语言在公文中的运用
使用模糊词语, 如“大约”、 “左右”等, 使语言更加灵 活多变
0
0
0
0
1
2
3
4
运用模糊句式
运用动词、形容词的模糊词 义:如“进一步”、“不 断”、“持续”等,表达对 动作或状态的模糊描述。
运用程度副词:如“一定程 度上”、“较为”、“相当” 等,表达对事物程度或范围 的模糊描述。
运用模糊限制语:如“大 约”、“大概”、“左右” 等,表达对数量、时间、地
模糊语言在公文中的运用方式
运用模糊词语
运用程度副词,如“部分”、“大部分”等 使用时间副词,如“近期”、“远期”等 运用范围副词,如“某些”、“有的”等 运用非确定性词语,如“可能”、“或许”等
运用模糊限制语
定义:模糊限制语是指表 达意义或概念时使用的不 确定性或模糊性的语言。
作用:在公文中使用模糊 限制语可以避免过于绝对 或具体的表述,增强语言 表达的灵活性和适应性。
强调整体概念:模糊语言 可以帮助强调事物的整体 概念,而不是过分关注细
节。
适应不同情况:在某些 情况下,使用模糊语言 可以使表达更加灵活, 适应不同的语境和需求。
避免绝对化:使用模糊语 言可以避免过于绝对化的 表达,使语言更加客观中
立。
提高语言表达的得体性
模糊语言能够使公文表达更加委婉,避免过于直接带来的尴尬或冲突。
0 4
注意模糊语言使用的得体性
避免使用过于模糊的语言,以免造成误解或歧义。 在使用模糊语言时,要确保其符合公文的正式性和规范性。 注意模糊语言的适用范围,避免在不适用的场合使用。 在使用模糊语言时,要考虑到读者的理解能力和背景,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困扰。
感谢观看
汇报人:
公文中存在模糊语言的原因
模糊语⾔是相对于精确语⾔来说的,它的主要特点就是表达的概念模糊不清,具有不确定性。
模糊作为⼈类⾃然语⾔的内在属性,普遍存在于各种⽂体之中,当然公⽂写作也不例外。
公⽂语⾔的模糊性主要体现在模糊词的运⽤上。
本⽂拟就公⽂作者、公⽂和语⾔⾃⾝三个⽅⾯,谈谈对公⽂中存在模糊语⾔原因的认识。
公⽂写作⼈员的主观原因(⼀)认知能⼒的局限性使公⽂写作⼈员需要依靠模糊话⾔来表述。
公⽂所要反映的是客观事实,公⽂写作⼈员只要把这些客观事实⽤⽂字传达给受众,他的使命就完成了。
公⽂是客观事实,⽂字本来也是没有任何⽣命⼒的冷冰冰的笔画组合。
只有公⽂写作⼈员运⽤⾃⼰的思维能⼒,把客观事实⽤⽂字表达出来,这些因⼈的主观创造组合在⼀起的⽂字,才有了⽣命⼒,⽽公⽂也通过⽂字被反映出来,所以,⼈的主观创造性在公⽂写作中起到了⾮常⼤的作⽤。
但公⽂写作⼈员的主观创造性是由他的认知能⼒、逻辑思维能⼒等融合⽽成的,因此,公⽂写作⼈员对事物的观察⾓度。
分析⽔平、写作能⼒甚⾄公⽂执⾏结果的预知能⼒等都会或多或少影响公⽂写作的准确性。
(⼆)责任意识的强弱决定了公⽂写作⼈员对模糊语⾔的使⽤频率。
有些公⽂写作⼈员缺乏对公⽂写作的认真调查态度,喜欢根据⾃已掌握的现成资料做⽂章,不太愿意深究细查,对于⼀些不确定的数据就⽤“左右”、“上下"、”以上"这些模糊词蒙混过关。
例如在总结某地农民年收⼈⼤⼤提⾼时写成:“当地农民⼈均收⼊达到5000元以上"。
虽然"5000元"是⼀个很准确的数字,但 "5000元以上"却是⼀个模糊的概念。
于是就有⼩说家写出了因为层层引⽤,通过“近10000元”、“10000元”、“10000多元”、“近20000元以上”的数据演变,最后变成了“当地农民⼈均收⼊达到20000元以上”的故事,因此,公⽂写作⼈员⼀定要掌握最准确的第⼀⼿资料。
如果为了图省事,本该具体、准确的语⾔却⽤模糊语⾔来代替,这就是对公⽂写作和公⽂送达机关的不负责任。
行政公文中的常见用语错误分析与纠正
行政公文中的常见用语错误分析与纠正行政公文是政府机关处理日常事务、传达决策、执行任务的重要工具。
然而,由于用语不当可能会导致理解的混乱、传递信息的偏差,甚至影响行政机关的形象和工作效率。
因此,分析常见用语错误并进行纠正,对于提高行政公文的质量和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行政公文中常见的用语错误,并提供相关的纠正方法和建议。
一、用语模糊不清1. 用语低效:在行政公文中,有时候会出现用词比较模糊、言辞不够明确的情况。
例如,“可能”,“或许”,“大概”等词语,在表达观点或传递信息时会使读者产生困惑,无法准确把握发文机关的意图。
正确做法:应该选择准确、明确的表达方式,使用确定性的词语来代替模糊性的词汇。
例如,“将会”,“必须”,“必然”等词语。
2. 用词不当:在行政公文中,有时候会使用不适当的词汇或术语,导致信息理解不准确。
例如,在正文中使用俚语、口头语或方言,容易使读者困惑,并且不符合公文的严肃性。
正确做法:应该使用专业、标准的用语,避免使用与行政公文不相符的俚语或方言。
需要涉及专业术语时,应确保读者对其含义有一定的了解,或提供相应的解释。
二、用语语法错误1. 语法错误:在行政公文中,有时候会出现语法错误,例如错用动词、名词、形容词,或者主谓不一致,造成读者困惑。
正确做法:在撰写行政公文时,应该注意语法规范,避免常见的语法错误。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语法书籍或参考语法指南来提高写作的语法水平。
此外,审校和修改也是避免语法错误的重要手段。
2. 冗长句子:在行政公文中,有时候会出现冗长的句子,使得读者阅读困难,理解困难,甚至难以准确把握作者的意图。
正确做法:应该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句子,避免累赘的修饰语和复杂的句式。
同时,可以采用分句、段落等方式,合理组织结构,使行文更加清晰和易读。
三、格式错误1. 日期格式错误:在行政公文中,日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有时候会出现日期格式错误的情况。
例如,使用了非标准的日期格式或没有按照规定的格式书写日期。
公文语言的准确性与模糊性探讨
公文语言的准确性与模糊性探讨公文语言的模糊性是需要引起重视的。
模糊性是指语言表达中存在的言辞模棱两可、意思不明确的现象。
公文的模糊性主要表现在措辞不明确、表述含糊、词语歧义等方面。
这种模糊性会导致公文的表达不明确、信息不具体,甚至产生误解和争议,进而影响工作效率和形象。
那么,为何会出现公文语言的模糊性呢?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是人为原因。
由于起草人对事物的认识不清楚,或是处在某种特殊环境下,感觉表达不清楚,导致语言模糊。
二是规范性原因。
公文类型繁多,内容涉及面广,因此规范性也就存在较大拉大度,导致一些强制性的表述干扰了对需要表述的规范性。
三是传统性原因。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有些公文通过模糊的形式来包庇问题,以此来保护某些人的利益。
这也是模糊文风的一个重要原因。
公文语言的模糊性引发了一系列问题,我们有必要提出解决公文语言模糊性的建议:提高起草人的素质水平。
起草人应当具备较高的文化素质和政务素质,不仅要有一定的业务知识,还要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语言模糊的情况发生。
严格规范公文用语。
对于公文中常见的词语、句式等,应该建立一套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以便于起草人在写作时进行参考和应用,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模糊词、句式的使用。
再则,适时引进新的表达方式。
公文表达的方式应与时俱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及时调整公文表达的方式与手段,提高其可读性,减少模糊性。
提高国民的素质。
国民素质的提高对公文的准确性和模糊性也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式。
只有国家整体素质的提高,国民的理性认知才能引领公文表达的标准。
公文中存在模糊语言的原因2
公文中存在模糊语言的原因2公文中存在模糊语言的原因2语言方面的原因(一)现实生活中大量模糊概念的客观存在需要在公文写作中用模糊词语来表达。
模糊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所谓模糊语言主要是指由模糊词组所引起的,表示概念的内涵、外延难以明确确定的语言。
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无法具体确定或精确确定思维对象范围的大小,语言就会带有模糊色彩。
形容词、程度副词、概数词和一部分时间名词、时间副词都属于模糊词。
受形容词、程度副词修饰或限制而组成的词组就是模糊词组。
例如:长、短、高、矮、几十、上万、上下、左右、大约、附近等形容词、概数词、程度副词,早上、中午、后来等时间名词,儿童、少年、老年等表示年龄的词,红、黄、蓝、绿等表示颜色的词,还有一些表示温度、味觉的词,经常用作插入语的一些词都属于模糊词。
比如:“洪灾发生以后,一些重要岗位的人还没有及时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上。
"其中的“以后”、"一些"、"及时"就是属于比较模糊的概念。
(二)使用模糊词是为了更准确地表达事物的客观属性。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在公文写作中,语言需要准确,而不需要含混。
因为含混影响语言信息的传达,而模糊性的运用则是为了某种语境的需要。
模糊是准确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是相对于精确而言的。
例如,"领导一再强调了这个问题,还是没有引起一些人的足够重视。
"其中修饰"强调"的"一再"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这里强调的频率是完全可以精确化的。
三次、五次,甚至一百次、一万次,然而表述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反映"强调"的频率,而是要反映"强调"的重要性。
这样,"一再"就比其他任何能确指的频率在表述效果上都更有力。
我们经常听到"我们将在适当的时候。
"、"在很大程度上伤害了他。
公文写作中模糊语言的运用
学科前沿办公室业务・office opertions141办公室业务2012・12文/河南省医疗器械检验所赵志伟分析公文写作中模糊语言的运用【摘要】公文是我国党和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为了能够更好的处理公文而形成的一种具有独特体式并在一定范围内广泛使用的文书的总称。
对于公文来说,其核心的本质就是准确,在这方面国家对其有着明确的规定:公文必须要做到用词与用字的准确和规范。
但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研究我们会发现,客观的事物往往会具有很强的模糊性,因此,在书写公文时,往往会大量的使用模糊语言。
【关键词】公文写作;模糊语言;模糊性;运用近年来,伴随着语言学的飞速发展,模糊语言的应用也越来越广。
模糊语言与语言模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前者是为了能够更加准确的展现事物或人的某一特性,而后者则是一种语病。
在进行公文写作的时候,良好的使用模糊语言能够有效的确保公文的规范和准确。
一、公文中使用模糊语言的原因(一)客观事物的不确定性所决定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人们认知客观事物的本质的过程是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之中,人们不能够对其作出准确的分割,更无法使用准确的语言对其进行描述,这就使得人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往往会或多或少的带有模糊性。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特性,使得人们在书写公文时,就必须要运用模糊语言来准确的表现事物的特性。
(二)公文的特性决定其要使用模糊语言正如前文所说的一样,公文是党和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团体在处理公务时所使用的一种文书,因此公文中往往会涉及到一些国家的机密、个人隐私等。
所以为了能够维护国家和集体的利益,确保个人利益不受侵害,确保机密不外泄,在书写公文时就必须要使用模糊语言。
二、模糊语言对公文的作用(一)能够是公文更加简练,凸显公文的实质和核心就模糊语言的特性来说,其具有极强的概括性,寥寥数字便可以表达极为丰富的内涵。
因此在写作公文时,可以用模糊语言对那些不需要进行重点阐述和详细介绍的内容进行概括和总结,而将笔墨重点放在公文要说明的问题和内容之上,这样能够是公文变得更加简练,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公文的核心内容。
写公文要用点儿模糊语言
写公文要用点儿模糊语言【文法之悟】法是死的,人是活的。
把已有的方法用上手、用好了,它才能活起来。
挪用、套用是用,化用、活用也是用,怎么用效果大不一样。
能不能变着法子用,用得好不好、巧不巧,全看你悟得深不深、透不透。
不明法度写不好文章,死守法度也写不好文章。
写文章,必须“规矩在手,法度因心。
”〔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人物琐论》〕专心致志、用心体会、潜心思考,就能遵循法度而不拘泥法度,曲尽法度直至跳出法度。
●行笔之法●写文章,“章有章法,句有句法,字有字法;到纯熟后,纵笔所如,无非法者。
”〔清·吕潢《初月楼古文绪论》〕我们的生活领域、工作领域和科学领域,都有很多不肯定、不精确的模糊性现象。
为了运用数学方法来研究和处理模糊信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模糊数学应运而生。
连最讲求精准、最擅长定量描述的数学都可以“模糊”,语言和文字的模糊也就缺乏为奇了。
公文语言总体上要求精准,一字一句都不能乱写,所谓“一字入公文,九牛拔不出”。
但因为客观事物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和多层次性,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或多或少存在模糊的成分。
在公文写作中,还有一些“软性”工作没有必要作精确的定量要求,有的现象和问题也很难用准确的词语来描述,为防止把话说满、说死,留有盘旋的余地,有的时候,我们需要在公文中运用一些界限不那么清晰的模糊语言。
模糊语言是一种弹性语言,与精准语言相比,它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自由裁量权。
在公文写作中,它与精准语言并不冲突,而是相辅相成的,甚至具有精确语言所不能及的概括性强、含蓄委婉等优势。
比方:“各级党组织”虽然是泛称,但从面上提要求的时候,没有必要说明从哪一级到哪一级;“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相当长”起到了修饰和强调时间之长的作用;“到目前为止”,虽然比具体的年月日要模糊,但有的数据随时都在变化,用大数、约数足以说明情况,与“到目前为止”匹配起来更能产生一种即时感、紧迫感;“全面加强”“明显提高”“重大突破”,这里面的副词虽然模糊却很简练。
公文语言的准确性与模糊性探讨
公文语言的准确性与模糊性探讨公文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具有严谨、规范、明确的特点。
作为行政机关与公众、其他机构或个人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和沟通的工具,公文的语言需要准确地传达信息,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清晰度。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也经常会发现一些公文的语言存在模糊性的问题,暗示了语言使用的复杂性和多义性。
下面将从准确性与模糊性两个方面探讨公文语言的特点。
公文语言的准确性是其首要应具备的特点。
准确性体现在公文的表达应准确无误地传达信息,使受众能准确理解文中所要表达的内容。
具体来说,准确性要求公文使用确切、明确的措辞,避免使用模糊或含糊不清的词语,以免产生歧义。
一份合同中应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不应留下模棱两可的解释空间。
公文还应尽可能使用具体的数据和事实,提供充分的信息以支持所表达的观点或做出的决策,从而使读者能够获得客观、明确的认知。
公文的准确性并不能以牺牲语言的简洁性为代价。
过于冗长、繁琐的文字会给读者带来困扰。
公文语言应遵循“简、明、扼要”的原则,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清晰的意思。
这种清晰、明了的语言风格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掌握所传达的信息,提高信息的传递效率。
尽管公文需要准确明确地传达信息,但其语言往往也存在一定的模糊性。
模糊性在一定程度上给公文的表达带来了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由于涉及到的问题往往复杂多样,并且存在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如果过于绝对和武断地表述可能引发各种争议和纠纷,因此在公文中通常善于使用一些模糊的修饰词语和措辞,以达到平衡各方利益的目的。
公文中的模糊性也可以为后续操作提供一定的灵活性。
公文中往往会使用一些模糊的描述,以便在实际操作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解读和执行。
这种模糊性的运用可以减少公文的僵化性和局限性,有利于灵活应对现实情况和变化。
公文语言的模糊性也需要适度控制,以免给读者产生理解上的偏差和误解。
过分模糊的表达可能导致公文主旨不清,无法准确理解公文的真实意图,影响公文的实际效果。
尽管要求公文使用明确的措辞,但也要在实际情况允许的范围内保留一些必要的灵活性,使公文语言既准确又具备一定的弹性。
机关公文中模糊语言的积极语用功能
机关公文中模糊语言的积极语用功能摘要:公文是党政机关履行职能的重要工具。
在公文写作实践中,公文语言的准确用词与模糊语言的适当运用是公文写作的重要内容。
本文主要论述了模糊语言在机关公文写作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以及公文写作实践中运用模糊语言需注意的问题。
积极探索公文写作准确用语与运用模糊语言的关系,使公文的表述更加严密,更加科学。
关键词:模糊语言机关公文党政机关公文的准确性要求公文语言在运用上要如实的反应客观情况,准确而又精当地使用词语。
而机关公文高度的机密性又要求在撰写公文过程中要特别注意隐密,适当闪避重要数据和敏感词句。
模糊语言的合理运用可以使公文语言的表达显得更加周密严谨,它可以用来描述非定量化的客观事物,可以对语言进行泛指性的归纳概括,还可以用保持事物原来质地的方式来表达思维认识,从而相对准确地反映客观现实。
在语言学中把表达模糊概念的语言叫模糊语言[1]。
模糊语言作为一种弹性语言,是外延不确定、内涵无定指的特性语言。
模糊语言具有很大的概括性和灵活性。
刘勰在《文心雕龙·征圣篇》中说:“虽精义曲隐,无伤其正言;微词婉晦,不害其体要。
体要与微词偕通,正言共精义并用。
”[2]这里所说的言辞婉曲、文章隐晦,但无害文意表达之观点,实质上已谈到了语言运用中模糊语言的功用问题。
现如今,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模糊语言在某种特定的语言环境内,其实有着比准确量化更好的表达效果。
1 使公文正常发挥其应有的效力公文是具有法定效力的工具,各项工作的开展,各种措施的落实,都必须通过公文来进行。
有些工作在开展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宜把具体的工作步骤说得过死。
在这种情况下,就应运用一些模糊词语来表达,以保证工作在一段持续的时间内得以顺利有序地开展。
例如:一份关于做好复试工作的通知中写到:“各单位要高度重视命题环节的各项工作,加强对命题人员的指导和培训,严格执行各项规定。
除考试大纲外,各单位不得以其它形式划定考试范围;各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参与考研辅导活动。
公文写作中模糊语言的运用(精选篇)
公文写作中模糊语言的运用公文写作中模糊语言的运用一、模糊语言的含义的语言从总体上讲可分为精确语言和模糊语言两大类。
精确是的基础和生命,但在某些特定的语言环境或特定的条件下却又必须使用模糊语言。
所谓模糊语言即指外延小而内涵大的语言,例如通过这政治学习,使全厂大多数职工受到了深刻教育,其中的大多数即为模糊语言,具有不定指性,其表量是模糊的,但表意却是准确的,这是模糊语言的基本特性。
精确语言,其语义符合它所表现的客观实际事物的原貌,符合它所表现的客观实际事物的具体情况;而模糊语言,则只取某种意向,其语义既不够十分的明确,也不够十分具体:例如: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了巨大成就。
长期使我们焦虑的农业生产所以能够在短时期内蓬勃发展起来,显示了我国社会主义农业的强大活力,根本原因就在于大胆冲破左的思想束缚这几年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也已经进行了许多试验和探索,采取了一些重大措施,到得了显著的成效和重要经验,使经济生活开始出现了许多未有的活跃局面。
但是城市改革还只是初步的。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严重妨碍生产力发展的种种弊端还没有从根本上消除。
目前,城市企业经济效益还很低,城市经济的巨大潜力还远没有挖掘出来,生产、建设和流通领域中的种种损失和浪费还很严重一在上述引文中,凡加点的语言,都叫做模糊语言。
就模糊语言表达的时间来说,长期、短时期内、目前、这几年等,这些词语,其长短、快慢的含义大都没有截然明显的界限,几年算长期? 短时期内指几年?几个月?都无具体规定。
从行文看,也无法具体规定,只能取其意向而已。
就模糊语言表述的程度而言,巨大、强大、大胆、重大、显著、初步的、严重、根本上等,这些语词,其含义的深浅,高低.亦无法作出具体明确的量化规定。
同样,表述范围的模糊语言,其语词如全面、许多、一些、种种、整个等,表述频率的模糊语言,其语词如继续、不断等,其含义也只有大体意向而已。
中为何使用模糊语言?诚然,是经国之大业,关系着国计民生,关系着盛衰兴亡,其政策规定和基本策见,只有通过准确的语言,才能恰当地表达出来,发挥应有的功能。
公文系列知识之十二:模糊语言的运用-行政公文-实用模板
常见公文写作规范一、公文的定义及种类1.公文定义。
公文是公务文书的简称。
公文是具有特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文书,是传达方针政策,公布法规和规章,指导、布置和商洽工作,请示和答复问题,报告、通报和交流情况等的重要工具。
2.公文种类。
为了使各种公文都能有稳定的性质、特定的用途并使更多的人都能对这些性质和用途有准确的了解,以便利于正确有效地形成和办理公文,客观上需要人们对常用的每一种公文都赋予一个能概括表明其性质、用途的统一规范的称谓,这种称谓叫文种。
党政机关法定的公文有15个文种:决议、决定、命令、公报、公告、通告、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议案、函、纪要。
3.常见文种。
通知、意见(如:县教育局下发的文件);报告、请示、计划、总结、简报、方案等(学校向教育局报送的材料)。
4.公文特点。
公文的格式、种类、行文规则、办理等都是全国统一的,一般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新的国家规范《党政机关公文格式》执行。
无论从事专业工作,还是从事行政事务,都要学会通过公文来传达政令政策、处理公务,以协调各种关系,使工作正确高效地进行。
二、公文格式(适用于学校报送的计划、总结、简报、方案、请示、报告等)公文格式,即公文规格样式,是指公文中各个组成部分的构成方式,它和文种是公文外在形式的两个重要方面,直接关系到公文效用的发挥。
包括公文组成、公文用纸和装订要求等。
(一)公文用纸及版面要求1.公文用纸。
指的公文用纸的幅面尺寸,一般采用A4型纸,即297mm×210mm。
2.页面。
上3.7cm,下3.5cm.左2.8cm,右2.6cm。
文字资料一律纵向横排,每页22行,每行28个字,段落设置为固定值28磅。
3.页码。
插入页码时设置为:位置:页面底端;对齐方式:外侧;格式:数字左右各有一条一字线;选择4号宋体。
这样设置的页码单页码居右,双页码居左,适合双面打印和左侧装订。
4.文字颜色。
如无特殊说明,公文中的颜色均为黑色。
模糊语言在公文写作中的应用
模糊语言在公文写作中的应用模糊语言在公文写作中的应用公文写作中,在表达某些模糊概念和不便准确表达的对象的时候,而又需要保留某些内容,使问题阐述有回旋余地,或高度概括以避免冗长的文字,恰当地运用一些模糊词语能收到积极的表达效果,是公文语言的一大特点。
在一些特殊的语言环境,表意不精确的词语不但经常使用,而且是非用不可的。
如:“有些单位,挥霍浪费现象相当严重”,“相当”一词,就是模糊词语。
在对一些单位的挥霍浪费现象进行表述时,无法用一个表意精确的词语来表述,如果那样,反而让读者对其可信度产生怀疑。
模糊词语是指自然语言中带有模糊性的语言。
模糊语言,是公文写作中不可缺少的语言形式,它具有弹性,在本质上具有中介性,在表意上具有模糊性,是具有特殊表现力的语言形式。
公文需要模糊语言,是因为它具有相对明确性的作用和特殊表达意义。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模糊语言不仅不是模糊的,反而是明确的。
如“择机出台×××××方案”,“择机”是什么时候?这是个模糊的、不明确的时间概念。
“择机”,即为出台的时间,在当时的语言环境,不便具体指明。
采用模糊词语,既符合事物本身需要,也符合实际。
在公文里使用模糊语言是必然的,但却不能滥用;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使模糊语言变成了语言模糊,从而造成概念不清并产生歧义。
公文中常用的.模糊词语主要有以下几类:(1)表示时间的,如现在、正在、将来、将要、同时、曾经、有时、最近、适当时候、一直、一度、一段时间等;(2)表示范围的,如有关、各部门、上下、左右、国内外、个别、有的、部分、少数、一些、某些、某种、许多、以上、以下等;(3)表示数量的,如许多、多数、广大、一些、某些、个别等;(4)表示程度的,如很、一般、更加、极、特别、显著、逐步、有所、普遍、比较、相当、十分、进一步、大体上、基本上等;(5)表示频率的,如经常、有时、不断、反复、再三、多次、往往、一再、三令五申等;(6)表示条件的,如在可能的情况下、在×××××基础上、符合一定条件等。
公文中使用模糊语言要处理好的几对关系
人 员, 其余6 A . - 身份还在核 实中。对于失联人 员的搜寻仍在 进
行 中。
模糊的特征则在于类本身 的模糊性 , 无二义性 ” 。曙 言的模糊 性是作为语言 的一种属性客观存在 于语言的三要素之 中的 ,
属于语言范畴。语义 的含糊是语言表达不清带来的一种后果 , 在特定的语境下可以消除 , 不是语言固有 的客观属性 , 属 于言
【 摘 要】 模糊 词语在 公文写作 e e  ̄y - 泛运用 , 但是不 恰 当地 使用模糊 词语给公 文的执行 带来 了很大 不
便, 甚 至 有 可 能成 为 工 作 人 员玩 忽 职 守推 卸 责 任 的 一种 方 式 。 正 确 使 用 模 糊 词 语 必 须 处 理 好模 糊 与精 确 、 含
在播 报的新 闻 中 , 关 于事故 发生 的 时间 、 地点 , 伤 亡人 数、 失联人数 等都是采用 的精 确语言 , 这些精 确语言 在进行 了统计之后得 出。通过精确语 言的使用告诉所有关注这一信 息的人们重要而又准确的信息 ,引起 广大人 民群众 的重 视 , 也反映了当地政府对事件的关 注。 同样 , 在涉及 国家机 密 、 方针政策 的执行 、 反 动言论 、 社 会丑恶现象等问题时 , 就必须使用模糊语 言以达到有效 的表 达。例如 , 关 于2 0 1 5 年1 2 月2 0 日深圳 山体滑坡事件 , 负责人对
糊、 歧 义、 概 括 的关 系 , 把 握 好 模 糊 词 语 的模 糊 度 , 避免滥用模 糊词语。
【 关键词】 公文 写作 ; 模糊 ; 关 系; 应用 中图分 类号 : H 0 0 3
引 言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 号 : 1 6 7 2 — 8 6 1 0 ( 2 0 1 6) 9 - 0 0 5 9 — 0 1
公文中模糊语言的构建和使用
另析公文中模糊语言的构建和使用摘要:公文中使用模糊语言,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加周密严谨地表述传达信息,但如果使用不当或者过度使用,会造成表意模糊、含混不清的结果,最终影响公文效用的发挥。
所以,在公文撰写过程中,一定要了解模糊语言的使用原则,使用范围及使用方法。
关键词:公文模糊语言构建使用中图分类号:te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b)-0238-01语言是构成公文的物质细胞,是公文思想内容表达的物化形式。
公文中使用模糊语言,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更加周密严谨地表述传达信息,不能因为“模糊”而影响文意或背离实际情况。
因为模糊词语本身具有弹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使用不当,会造成表意模糊、含混不清的结果,成为名符其实的“语言模糊”,影响公文效用的发挥。
所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使用方法。
1 模糊语言的使用原则1.1 实事求是,运用自然公文是机关履行职能的重要工具。
公文即办事之文,要实用,能解决问题。
在撰写过程中,必须把握尺寸,在不影响精确表达的前提下,有条件地科学使用模糊语言,不能刻意地去使用模糊语言。
行文首先要自然,该怎么写就怎么写,模糊语言的使用虽然有益,但是不能为了使用而使用,该用则用,不该用时必须摒弃。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模糊语言的灵活性,使模糊词语产生强效讳饰的特殊功效,使公文达到更加周密完整的表达效果,进而在公务活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1.2 切合语境,用当其时这里所说的“切境”,是指模糊语言要切合公文写作的语言环境。
模糊语言是适应特定语境的产物,公文写作中模糊语言的运用,必须切合发文目的和内容,切合受文对象和行文关系,切合公文语体。
不能因模糊语言的使用而削弱公文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在公文写作中,任何词语、句子只有在特定的受文对象和行文关系中才能准确表达其内在意蕴。
上行文要在多陈述少说理的语境中选用模糊语言;下行文要在明确肯定多用强调语的语境中选用模糊语言;平行文则要在平等协商多用商洽语的语境中选用模糊语言。
模糊语言在公文写作中的应用
模糊语言在公文写作中的应用摘要:公文写作是日常办公中最需要掌握的一项技能。
通常,在公文写作时会运用到各式各样的“模糊语言”。
这些“模糊语言”让公文在具有灵活性和概括性特点的同时,还能够内涵丰富、表达准确,说明公文写作中应用模糊语言是必然要求,需要进行相关的研究。
关键词:模糊语言;机关公文1模糊语言的概念语言是以语音、词汇、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
语音、词汇和语法的明晰性是语言的自然属性。
与明晰性相对立的是模糊性,语言的模糊性同样需要从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语言的模糊性通常是指语言概念向外延伸的不明确性,而语言概念是由词汇和语法共同构成的,因此,模糊语言其实质就是词汇和语法的模糊表达。
模糊语言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模糊语言,是指在表达事物属性类别或者性质状态等方面,运用亦此亦彼或非此非彼的中介过渡性词语,其重点是运用模糊词语来表达。
广义的模糊语言,是指除了运用中介过渡性词语表达外,还需要运用中介过渡性的语音和语法来进行表达,即广义的模糊语言包括模糊词语、模糊语音和模糊语法。
2模糊语言在公文写作中的应用模糊语言在公文写作中非常常见,其不确定的延伸和无指定的内涵,对公文写作的积极功能是显而易见的。
公文是上下级之间、同级之间信息交流的渠道和工具,其一字一句之差,都可能导致下级或同级单位完成各项任务的失败,导致上级无法准确获悉下级的实际情况,最终在日常工作中造成诸多人力物力的浪费和内耗。
所以,研究公文写作中的语言运用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对公文写作中的模糊语言进行研究更加突出。
模糊语言在公文写作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灵活表达:凡是公文表述中涉及到列举、并列说明等问题,都可以使用模糊语言进行表达。
通常情况下,在列举事物或举例说明时,不会全部或者没有必要一一列举,若此时采用模糊语言,可在明确表达的意思的同时,使得行文简洁不啰嗦,从而达到发文目的。
例如:在诸多公文种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地”、“各方面”、“各单位”、“各部门”、“逐年”、“种种原因”、“相当数量”和“各种情况”等词语。
公文写作技巧之避免使用含糊和不确定的词汇
公文写作技巧之避免使用含糊和不确定的词汇在公文写作中,使用准确和明确的词汇是十分重要的。
含糊和不确定的词汇可能导致信息传达不明确、理解困难甚至误解。
因此,在撰写公文时,我们应该尽量避免使用这些词汇。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避免使用含糊和不确定词汇的技巧。
一、避免使用模糊词汇模糊的词汇常常让读者感到困惑和不明确。
在公文写作中,我们要尽量使用准确的词汇来表达自己的意思,避免使用含糊的词汇。
例如,我们在公文中常常会使用“很多”这样的词汇来表示数量,但这种表达方式是模糊的,不利于准确传达信息。
我们可以使用具体的数字或者百分比来替代“很多”,这样更能明确表达自己的意思。
二、避免使用不确定词汇在公文写作中,我们也应该避免使用不确定的词汇。
这些词汇常常会给读者留下猜测的空间,使得信息传达不准确。
比如,当我们需要说明一个事实时,使用“或许”、“可能”、“可能会”等词汇会让读者对我们的表述产生怀疑,不确定我们的观点是否可靠。
因此,我们应该尽量使用确凿的词汇来陈述事实,确保信息的准确传达。
三、使用准确的术语和专业词汇在公文写作中,使用准确的术语和专业词汇是必不可少的。
这些词汇具有明确的定义和含义,可以保证信息的准确传达。
对于特定领域的公文,我们应该使用该领域所独有的术语和专业词汇,以确保读者能够准确理解我们的意思。
如果在使用术语时存在不确定的情况,可以在公文中进行解释,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困惑。
四、使用简洁明了的语句在公文写作中,我们应该尽量使用简洁明了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过长的句子和复杂的表达方式容易给读者造成理解困难。
我们可以通过去掉冗长的修饰语和从句,以及使用简洁的动词形式来简化语句。
此外,使用平实的词汇和句式也能够增加文档的可读性和易理解性。
总结:在公文写作中,避免使用含糊和不确定的词汇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该尽量使用准确明了的语言来传达信息,避免给读者留下困惑和误解的空间。
使用准确的术语和专业词汇,以及简洁明了的语句,都能够提高公文的可读性和信息的传达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公文中的模糊语言
摘要:模糊语言运用广泛,尤其在公文行文中频繁出现,但使用不当会使人们误解公文的本意。
本文论述了模糊语言在公文中运用的范围及其作用。
关键词:模糊语言公文运用表达作用
在公文写作中常有这样一种观点:公文内容要求真实准确。
因此就应该使用精确的语言来表达,而模糊语言由于它对客观事物描述的模糊性,在表述公文的内容上不够准确,所以在公文写作中应尽量避免使用。
但实际上这是对模糊语言的一种误解,也是对公文写作准确性的一种片面理解。
公文写作的根本要求是准确。
诚然,准确的语言能正确地反映各类公务活动,满足公文行文的特殊需要。
然而,客观事物是纷繁复杂的,在客观世界中同时也存在着大量模糊的事物。
因此掌握模糊语言在公文中的应用规律,对提高公文表现力有重要意义。
笔者就多年从事应用文写作教学的体会,谈谈自己的实际感受。
一、模糊语言运用于公文是客观存在
众所周知,公文的语言必须通俗明白、准确具体,这是公文的工具性、法规性的客观要求。
但是纷繁复杂的客观事物本身存在着大量模糊或相对模糊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包括公务活动在内,因为客观事物的模糊性而导致的模糊现象,我们随时随处可以遇到。
如经济领域中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单位生产条件的好坏、产品的优劣、市场信息反馈的快慢等常常是模糊的;精神领域中道德风尚的好
坏、文化素质的高低等,很难用定量化语言进行准确的描述。
此外因涉外活动中的礼貌、公务活动中的策略等,有时不便于把事物说得明白、具体,而故意使用婉转的语言和修辞或赋予某些词语特定的意义,也会造成语言的模糊。
例如“无可奉告”——表示拒绝对方的提问;“表示关注”——密切注意事态发展,不袖手旁观;“坦率地交换意见”——暗示双方的观点有分歧、有距离等等。
总之反映模糊、相对模糊和认识处于模糊状态的事物是公文应用模糊语言的客观原因,而表达上的特殊需要是公文应用模糊语言的主观要求。
二、模糊语言在公文中的应用范围
模糊语言在公文中的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凡是以主观判断或揭示模糊、相对模糊和认识处于模糊状态的事物,或表达上的特殊需要,都只能用模糊语言。
模糊语言在公文中的应用范围常见的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计时
无需或无法测计准确时间的事物,用无截止点、起止点或只有起点而无终点,或只有终点而无起点表示时间的词语表述。
例如:八时许、上午、傍晚、深夜等。
2.数量(度量)
无需或无法准确测计度、量、数的事物,用不确定性表示度、量、数词语表述。
例如:近百、千余、若干、过早、过快、从重等,表示对度、量、数的估计。
3.范围
无需或无法确定具体界限的事物,用具有相对区界的词语表述。
例如:局部、个别、以前、以上、附近、长江流域、沿海地区等等,表述事物的跨度和范围。
4.程度
无需或无法量化、准确度量的事物,用层级性或比较性词语表述。
例如:非常、良好、优秀、显著、重大损失、不可弥补的损失等等,表示程度等级。
5.性状
无需或无法确定事物具体性质、描述事物具体状态,用富于弹性的词语或修辞方法表述。
例如:严重问题、极端举动、恶性循环、严峻的形势等,表述事物的性质或状态。
6.趋向
无需或无法具体反映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的,用具有趋向性词语表述。
例如:提高、加快、减少、降低等等,表述事物发展、变化的客观趋势或人们的主观意向。
三、模糊语言在公文中的作用
在公文写作中,正确地使用模糊语言有以下积极作用:
1.词约意丰,高度概括归纳的作用
公文中所涉及的公务活动,有很多是具有普遍性的,尤其是指令性、报告性公文,反映的是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或准备使文件在较大范围内发挥效力,需要用概括性较强的模糊词语。
如:
(1)“从中央到基层的各级党组织,必须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
”(选自《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
(2)“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全国尤其农村还有相当数量的校舍年久失修,破烂不堪。
”(选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学校舍修缮和改造的通知》)
例(1)中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是全党的事,“从中央到基层的各级党组织”成千上万,不可能也没必要一一列举,只用这样一个概括性的模糊词语就全包括了,这是对“党组织”范围的概括。
“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是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领导所用时间、精力的数量。
这样概括突出了问题的重要性,更能引起人们重视。
例(2)中的“种种原因”“相当数量”也是高度概括。
全国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舍失修问题严重是普遍性问题,其原因多种多样,用“种种原因”这一模糊词语全包括了。
这类情况无法用精确语言来具体表述。
2.模糊语言具有反映事物变化的功能
这一点是与公务活动的动态性是分不开的。
公务活动所涉及的人和事,总是在发展变化中,要经历若干发展阶段,不同的发展阶段又有不同的情况。
这些无法用精确语言来一一表述,只有模糊语言才能担此重任。
如:
(1)“到本世纪末,要使国民经济达到小康水平;到下世纪中叶,接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选自《中共中央关于精神文明建设指导
方针的决议》)
(2)“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收受贿赂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例(1)中,“本世纪末”“下世纪中叶”都是反映时间的模糊词语。
“本世纪末”是指本世纪接近2000年的最后几年;“下世纪中叶”是指2050年前后。
这其中有个时间推移过程,反映着时间的发展变化。
达到“小康水平”或“世界发达国家水平”的时间,都不会是具体的某个时刻;达到的标准,也不会是绝对化的数量,而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只有模糊词语才能对这一发展变化过程作恰当的反映。
例(2)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是个模糊概念,反映量刑过程中将针对不同情况分别对待,有一定的灵活性。
这种灵活性反映司法活动中的情况变化性,符合公文政策性要求和公文的实际行文需要。
3.模糊语言比精确语言更能发挥周密严谨的表达作用
在很多情况下模糊词语更能发挥周密严谨的表达作用。
如:(1)“任何单位和个人在发现火警的情况下,都应当迅速准确地报警,并积极参加扑救。
”(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条例》)(2)“今后三年从全国范围看,城市每年(洗衣机)递增普及率可能不会超过5%。
”(选自《国内家用洗衣机市场预测分析》)
例(1)中的“任何单位和个人”并不具体指哪个单位、哪个人,而是泛指所有单位和个人在发现火警时,都有责任报警,参加扑救。
用“任何”限制“单位和个人”,表明反映对象无所不包,周密严
谨,无懈可击。
这一点为准确语言所不能及。
例(2)中的“可能”是个模糊词语,里面包含能与不能以及介于可能与不可能之间的种种情况的预测。
这比要么能、要么不能严谨得多。
以上几方面说明,模糊语言在公文写作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但模糊语言具有局限性,过多使用或不恰当使用,会造成表述空泛、表意不明,因此,要恰当使用模糊语言,符合公文行文的实际需要。
(作者单位:周口市技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