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九中2019-2020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无答案)

合集下载

2019-2020学年江西宜春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

2019-2020学年江西宜春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

2019-2020学年江西宜春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北京渐远的叫卖声黄开发上午在家看书,楼下传来叫卖声:“磨剪子磨刀——”声音低沉,有些苍老的感觉。

“磨”字发音很轻,“刀”字音有点像“都”,与以往所听到的不同。

我走到窗前,见一个老师傅推着自行车走过。

他看起来六十来岁,光头,戴眼镜,上下一身咖啡色的衣裳,连自行车的挡泥板和支架都是这个颜色,——后者应是生锈的缘故。

他不时抖动着一串金闺,发出哗啦哗啦的铁片碰击声。

回到书桌前,我顺手从身边的书架上取下一本书—— 布面仿线装的《一岁货声》。

此书高踞书架已两年有余,之所以放在近前,是为了取读的方便,然而一直忙于读其他的书,无暇顾及。

时令交替,应时叫卖,最能反映出农业文明时代鲜明的季节感。

下面从《一岁货声》中略抄几则,可见一斑。

暮春四月,胡同口的菜摊传来:“杏儿来,熟又烂来,酸来还又管换来呀,烂杏儿巴达来,小葱儿来,莴苣菜呀,嫩水萝葡来,白菜呀,蒿子杆来,蒜苗来,豌豆角儿来,黄瓜来,勾葱辣秦椒来,卖粉皮儿一大钱。

”听到这声音,脑子里就会浮现出杏儿黄、水萝卜红、蔬菜绿的画面,丰富多彩。

“巴达杏”是一种出自西域的著名品种,小贩以此招徕顾客。

“嗳……十朵,花啊晚香啊,晚香的玉来,一个大钱十五朵。

”这是叫卖晚香玉的。

农历五月,初夏的黄昏,悠长的青灰色胡同,篮筐中盛开的白花,阵阵馥郁的芬芳……这动人的情景,宛如一幅有声的风俗画,一首有味的乡土诗。

其中的点号不是省略号,原编者在序中解释,这是表示长声与余韵的。

初冬十月,天气转冷,卖蒸白薯的来了:“栗子味的白糖来,是栗子味的白薯来……烫手来,蒸化了,锅底儿,赛过糖了,喝了蜜了,蒸透了白薯啊,真热活呀!”蒸白薯又香又甜又热乎,听了就使人流哈喇子。

时至腊月,临近年根,各种吆喝声、响器声密集起来。

有跑旱船、耍猴儿的,有卖供花、关东糖的,有卖年画、对联的,有熬粥、卖豆豉豆腐的,有卖红头绳、绫绢花的,有卖砂锅、装灯带的……各种吆喝声伴随着锣声、鼓声、唢呐声,在冰冷的空气里酿出了温煦、热闹、欢庆的年节气氛。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语文 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  语文 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语文含答案语文试题xx.12一、语言文字运用(24分)1.在下列句子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⑴希望越来越多的建筑能像这所希望小学一样,多一些“民心工程”、“民安工程”,多一些有良心的承建商,让百姓多一些心安,让国家多一些________的建筑。

⑵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教师一次一次地示范朗读,一个一个地_______发音,直到所有的同学全部掌握了为止。

⑶“中国式放生”已经将人们误导进入一个形式的过程,这种乱象已经越演越烈了,基本上可以说,放生行为与放生者所谋求的善是________。

A.坚如磐石矫正截然不同B.固若金汤校正截然不同C.固若金汤矫正南辕北辙D.坚如磐石校正南辕北辙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联合国安理会召开紧急会议,通过一致决议,授权“有能力的会员国”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打击恐怖主义行为。

B. 严格控制超大城市人口规模,并不意味着人口往大城市转移的趋势会改变。

在放开户籍限制后,虽然中小城市落户十分容易,但人们还是向往大城市。

C.语言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反映、记录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暖男”、“萌萌哒”、过去的“功夫”,它们都有相似的特征,带着一点猎奇,还有一点揶揄。

D.闫肃曾担任歌剧《江姐》的编剧,并为主题曲《红梅赞》作词,其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歌曲。

电视剧《西游记》里,一曲《敢问路在何方》使他的名字走进千家万户。

3.下列句子语言表达没有歧义....的一项是(3分)A. 身体瘦弱的李教授的祖父今年已经九十多岁了。

B.李会计未听从经理的指示将钱汇给对方。

C.张教授的书我们中文系的学生都认真拜读过。

D.几位老师看到今年刚毕业的学生回来都很高兴。

4.对下列诗句中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3分)A.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B.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宜春市2020届高三语文12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宜春市2020届高三语文12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宜春市2020届高三语文12月考试卷(2019.12.21)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习惯称农历过年的那个月为“正月”,这是为什么?一种说法认为“正岁之首月”,表示农历新年第一个月的意思。

另一种说法认为“正”的本意蕴含着“正统”的意思。

在古代,每年以哪一个月当第一个月,有时是随着朝代的更换而变化的。

不同王朝更改了月份的次序,便把更改后的第一个月叫作“正月”。

在帝王看来,既然他们占据了天下,居了正位,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也得跟着他们“正”过来。

还有一种说法是因秦始皇姓嬴名政,他嫌“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犯了忌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正(征)月”,一直沿用至今。

《淮南子·时则训》记载,“孟春之月,招摇(即北斗星柄)指寅”。

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

这是说一年的第一个月开始的时候斗柄指在寅位上,此月即为建寅之月,即正月。

正月名谓的出现甚早。

《诗经·小雅》有《正月》的诗篇:“正月繁霜,我心忧伤。

”史传夏商周至秦汉各朝,正月的月份次序,各有一定的更改。

战国秦汉年间对此尚有所谓“三正论”:认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是夏商周三代轮流更改正朔。

司马迁《史记·历书》还有记载:“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

”然而,诚如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所言“这并不可信”。

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建亥即夏历的十月为岁首。

汉沿秦制,汉武帝时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以后约两千年间,除王莽、唐武后等一度改为殷正、周正外,大多沿用夏正。

由此可见,历史上大多王朝似乎没想到将正月和改朔“正统”绑在一起。

而自汉以降,历史上那么多朝代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这恐怕也就是正月通常被人们视为岁首的原因。

清黄生《字诂·正》中认为:“世传秦始皇讳政,故民间呼正月之正作征音,此说非也……古者因斗柄所指之方,以其月为岁首,盖准此以为标的,故曰正,犹言斗柄所指之月耳。

2019-2020学年江西宜春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2019-2020学年江西宜春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

2019-2020学年江西宜春中学高三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杭州市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上的一项提议引发热议:一位政协委员提议将“11.11”设为“全民公筷行动日”,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文创+公筷”模式助力公筷落地。

自疫情暴发以来,分餐制、公筷公勺制再次进入了大众的视野,“餐桌革命”被多次提上了议程,不少地区相继发布了文明用餐的倡议:江苏省泰州市出台了全国首个《公勺公筷使用规范》地方标准,河北印发了《河北省餐饮业分餐制、公勺公筷服务规范》,成都举行了“文明公筷日”的快闪主题活动。

不难看到,使用公筷的重要性已被大众所接受,大家对其重视程度也可见一斑。

前不久,在一项调查中显示:92%的网友赞成吃饭使用公筷。

尽管对使用公筷实行分餐的益处早已形成共识,但在实际推行时,却总会遭遇传统习俗与人情面子的阻梗。

筷子起源于中国,是华夏饮食文化的标志之一。

一双筷子、一桌饭菜,围桌而食,其乐融融,承载着中国的餐桌文化和情感交融。

因此,在不少人的观念中,饭桌上互相夹菜,是表达自身情感的重要“代言”。

餐厅提供的公筷、私筷一模一样,吃着吃着就分不清了;自家人、朋友间夹个菜还要换公筷,似乎显得矫情又生分;提醒别人用公筷就像影射别人脏一样……但其实,早在筷子的传承和发扬过程中,也有着一套使用礼仪。

其中,夹菜时不能从底部挑菜拣食、不能在盘子中翻找搅拌、不将筷子一端含在嘴里嘬吸等习俗,都体现着民间对于餐桌文化以及饮食卫生的讲究和礼貌。

这些,都是与如今提出公筷制的理念同一初衷、相辅相成的。

根据世卫组织统计数据表明,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前列,而在疾病的各类传播途径中,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径之一。

聚餐时私筷取餐、私筷同盘,更是为病毒、细菌、微生物的传播打开了方便之门。

这次疫情中,因聚餐引发的感染病例更是为大众敲响了警钟——推行“全民公筷”,迫在眉睫。

精品解析:江西省宜丰中学2019届高三12月大联考(三)语文试题(解析版)

精品解析:江西省宜丰中学2019届高三12月大联考(三)语文试题(解析版)

大联考试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拥有200年历史的巴西国家博物馆被大火吞噬,馆藏的2000多万件文物一夜之间化为灰烬,仅有10%得以幸免。

被大火吞噬的不仅是巴西国家博物馆馆藏的文物,更是这些文物所承载的珍贵文明和历史文化、所连接的后人与祖先之间的记忆;这场大火不仅为全世界文博场所敲响了消防安全的警钟,更以一种残忍的方式向人们宣告了历史文物等文化遗产的脆弱。

日前里约热内卢的研究人员利用3D打印技术将此前扫描过的巴西国家博物馆300多件藏品打印出来、“重现” 在火灾中被烧毁的众多文物,这让很多为损毁文物扼腕叹息的人们在得到些许安慰的同时,也愈发意识到科技在文物保护中的重要性:数字化技术可以对文物进行客观完整的存档和真实有效的展示;3D打印技术可以对文物进行复制,留存下更多记忆。

存照、记录。

显然,科技对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所作的贡献远不止于此。

近日,600岁的网红———故宫博物院凭借其与凤凰卫视联合创制的《清明上河图3.0》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刷爆了社交媒体。

这个展演之所以一票难求并被很多人“实名点赞”,一方面得益于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本身的文化韵味和魅力,另一方面则要归功于科技赋予了这幅名画更强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8K超高清互动技术、高清动态动画技术、全息影像让巨幅长卷“动”了起来;球幕影院让观众仿佛行驶在《清明上河图》的汴河上,沉浸式地体验鲜活的宋朝生活。

科技,让一幅千年前的画作“活”了起来,让文化有了更灵动更真切的全新表达。

其实,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并不是新鲜事。

8年前的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里动起来的《清明上河图》就曾每天让数万人心甘情愿排队五六个小时;数字敦煌让人们通过一只鼠标、一块屏幕就能身临其境般地欣赏莫高窟精美壁画;数字化故宫让游客足不出户,就能通过《胤美人图》《韩熙载夜宴图》等APP在手机里畅游故宫。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是大势所趋。

对观众而言,科技赋予了文化更多的表达和呈现形式,依托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科技为人们提供了更丰富多彩、品质更高的文化产品;对市场而言,如《清明上河图3.0》这样的“爆款”展演引发了人们对文物的关注,极大地唤醒了人们对文化的求知欲望,激活了文化消费市场的潜力;对文物而言,科技让文物动起来、活起来,文物的展现形式不再只是高高在上的陈列,而是以一种走心的互动与人们建立起连接,从而让文化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江西省宜丰中学2019届高三12月大联考(三)语文试卷 PDF版含答案

江西省宜丰中学2019届高三12月大联考(三)语文试卷 PDF版含答案
பைடு நூலகம்
4 7 . 4 %) , 人时, 排在前两位的选择分别是 “ 在事业上有成就的人” ( 2 2 . 4 %) ; 有6 3 . 4 % 的学生不同意“ 钱越 “ 对社会对他人有用的人” ( 多, 人生价值越大” 的看法。 调查表明,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主流积极, 价值取向基本正确。 6 4 . 3 %的学生认为一名大学生因抢救一位老农民而牺牲, “ 实现了崇 高的人生价值” 。在处理个人、 集体和国家利益的关系问题上, 7 0 . 2 % 的学生同意“ 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集体利益” 。可见, 大多数学生能正 确认识个人、 集体与国家三者的关系。同时, 大学生在自我价值实现 过程中, 认为个人成长应当与国家、 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 寻求个人命 运与祖国命运、 民族前途相结合的趋势日益明显。 调查中, 大学生对我国的改革开放, 特别是高等教育方面的上学、 就业、 素质教育、 特困生政策等举措都给予了极大关注。对于大学生 思想道德 素 质 影 响 最 大 的 因 素, 排在第一位的选择是“ 社 会 风 气” 5 2 . 1 %) , 表明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思想的重要影响与作用。 ( 大学生对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 学校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以及教 师的素质、 水平等十分关注。调查显示, 有1 6 . 2 % 的学生最关注或了 解的与个人关系密切的问题是“ 学校改革与发展的有关工作” , 在 9个 2 . 7 %的学生最愿意听取“ 专家、 选项中居第三位。在政治问题上, 有7 学者、 教师” 的意见。对于学校目前的教育教学安排, 如学校的教学工 作、 思想政治工作、 校内治安、 资助困难学生、 就业指导, 以及教师的教 学、 科研、 师德、 敬业精神等诸因素均表示了较大程度的关心并给出了 自已的满意程度的不同选择。 ( 2 0 1 7 年9 月2 4 日《 应届毕业生网》 《 大学生思想状况调查报告》 ) 材料二㊀

2019-2020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

2019-2020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在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中性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班级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第II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45分)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24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A.蛰.(zhé)居慰藉.(jiè) 坐标轴.(zhóu)瞠.(chēng)目结舌B.舷.(xián)梯脖颈.(gěng) 瞥.(piē)一眼拾.(shè)阶而上C.攻讦.(jié) 庇.(bì)护剥.(bāo)花生一蹴.(cù)而就D.戕.(qiāng)害蓓.(bèi)蕾胖.(pànɡ)头鱼应.(yìnɡ)有尽有2.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福祉国粹委屈求全仰之弥高,钻之弥艰B.编纂装璜妍媸毕露我有佳宾,鼓瑟吹笙C.筵席蹩进纨绔膏粱茕茕孑立,形影相吊D.枯槁仓皇针贬时弊疱有肥肉,厩有肥马3.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鲁迅先生说话时态度镇静,而又从容,使听的人心情舒畅,真个有“如坐春风”的感觉。

②我是从前过老爷的下人,少爷们可能对我不太熟悉。

③云南有着美丽的风景,山清水秀,月色朦胧;风摇叶展,山路;九转十八弯,山雨雾中行。

A.亲切伺候曼延B.亲热侍候蔓延C.亲切侍候蔓延D.亲热伺候曼延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几年前,学界几乎没有人不对他的学说大加挞伐,可现在当他被尊奉为大师之后,移樽就教....的人简直要踏破他家的门槛。

2019-2020学年江西宜春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江西宜春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

2019-2020学年江西宜春中学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现代文阅读I(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最近有关“嘻哈”问题,社会的争议突然多了,这有其深层的原因,如“嘻哈”这种独特的亚文化,其实是模仿借鉴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西方流行的、具有某种反叛特质亚文化的一种文化形式,主要是在青少年之间流行,形成了一种相当小众的文化形态。

这种青少年的小众文化,有着某种反叛的、对成人社会规范批评嘲讽的意味。

这往往是青春期的一种宣泄,也是自成一格的。

它们在文化的边缘存在了很长时间,和主流社会是一种平行的关系,相互没有交集和交流。

他们可能相当不喜欢成人社会的价值观里面那种温和、稳妥的方面,看起来有其与社会主流不完全一致的一面,但其实对社会的冲击有限。

其内容也相当芜杂,有具备积极意义和想象力的一面,当然也有消极和存在问题的一面。

喜欢这种文化的年轻人有着不同群体,这与他们对主流价值的认同和在现实中按照社会规范的成长并不矛盾。

按正常的方式成长,但也有用这些亚文化寄托自己青春的某种情绪,这种文化常常是被主流社会忽略的。

就在如城市的一些偏于前卫的小酒吧或网络一隅生存,只是和社会相安无事。

如今,情况发生了一些变化,主流社会用一种相对主流的选秀方式,把这些原来在边缘的文化整合进主流文化。

这种对亚文化的挪用其实是相当稳妥的,力图将其积极和正面化。

这也是大众文化不断寻求新增长点的努力,受到了青少年群体更广泛的欢迎。

这种亚文化也就在某种程度上变身为一种主流的文化形态,从原来和主流大众文化平行不相干,变成相互有交集,甚至被吸纳。

对任何艺术表现中的社会价值观的积极要求,是极为重要且不可或缺的。

而对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某些和社会主流并不完全一样的想法,还需要更多认知和引导,因为这也是成长中现实存在的。

一些青年在成长的某个阶段,确实容易接受这些东西,但其实并不影响他们对于主流社会的认同,对于多数人而言并不是喜欢“嘻哈”就会拒绝主流的文化。

丰城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丰城市第九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丰城九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考试试卷语文考试范围:选择性必修上册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国内较早用“错位”理论研究小说的是孙绍振,他凭借着自身的艺术直觉,对文学作品进行直接的感性体悟和理性升华,提出了不但具有实际可操作性、又有一定独创性的“错位”理论。

孙绍振认为:“情节产生于人物心理距离的扩大,性格也依赖于人物心理拉开距离的趋势,而环境则是把人物心理打出常规,构成拉开距离的条件。

在一定限度内,人物心理(感知、情感、语言、动机、行为等等)拉开的距离越大,其艺术感染力越强。

”小说中人物自我感知错位表现为“心口”错位,人物的相互感知错位表现为“心心错位”。

如果人物只从自己的主观意识出发来采取行动,而对自己的行为是否与环境氛围一致则缺乏自觉意识,又会形成人物与氛围的感知错位。

孙绍振对“错位”理论做了一个逻辑性的概括:“小说的情感系统是一个(多方位的)动态系统,一个方位的‘错位’,引起了另一个方位的‘错位’,这个层次的调节又引起了另一个关键的‘错位’。

在表层上好不容易达到了平衡,在深层结构上又因拉开了距离而失衡,在深度上达到统一了,可在表层又因心口误差(错位),使情感系统远离了平衡态。

这种远离平衡态的、复合的、多维的立体的情感系统的每一个方位、每一个层次的错位,都要引起全部系统的一切方位的反馈和调节。

粗浅地说,在一定条件下,小说作为一种特殊的多维情感结构,各种情感在性质和量度分化的程度与小说的审美价值成正比,各种情感错位差距越大,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就越强,情感错位的距离越小,艺术感染力越弱。

”(摘编自上官文坤《论〈红楼梦〉的“错位”叙述及意蕴》)材料二:对《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评价之困难,脂评曾经以一连串的“说不得”来感叹。

不过,日前有人发文对作为暖男的贾宝玉大加笔伐,认为贾宝玉“对世间女子尽心爱恋呵护,可除了‘有心’之外,他的爱浮于表面,能量极低,甚至反而给女孩子们带来灾难”。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九中2020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九中2020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九中2020 届高三语文12月月考试题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们习惯称农历过年的那个月为“正月” ,这是为什么?一种说法认为“正岁之首月” ,表示农历新年第一个月的意思。

另一种说法认为“正”的本意蕴含着“正统”的意思。

在古代,每年以哪一个月当第一个月,有时是随着朝代的更换而变化的。

不同王朝更改了月份的次序,便把更改后的第一个月叫作“正月” 。

在帝王看来,既然他们占据了天下,居了正位,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也得跟着他们“正”过来。

还有一种说法是因秦始皇姓嬴名政,他嫌“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犯了忌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正(征)月”,一直沿用至今。

《淮南子•时则训》记载,“孟春之月,招摇(即北斗星柄)指寅”。

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

这是说一年的第一个月开始的时候斗柄指在寅位上,此月即为建寅之月,即正月。

正月名谓的出现甚早。

《诗经•小雅》有《正月》的诗篇:“正月繁霜,我心忧伤。

”史传夏商周至秦汉各朝,正月的月份次序,各有一定的更改。

战国秦汉年间对此尚有所谓“三正论” :认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是夏商周三代轮流更改正朔。

司马迁《史记•历书》还有记载:“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

”然而,诚如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所言“这并不可信” 。

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建亥即夏历的十月为岁首。

汉沿秦制,汉武帝时改用“太初历” ,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以后约两千年间,除王莽、唐武后等一度改为殷正、周正外,大多沿用夏正。

由此可见,历史上大多王朝似乎没想到将正月和改朔“正统”绑在一起。

而自汉以降,历史上那么多朝代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这恐怕也就是正月通常被人们视为岁首的原因。

清黄生《字诂•正》中认为:“世传秦始皇讳政,故民间呼正月之正作征音,此说非也…… 古者因斗柄所指之方,以其月为岁首,盖准此以为标的,故曰正,犹言斗柄所指之月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九中2019-2020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word无答案)一、现代文阅读(★★)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人们习惯称农历过年的那个月为“正月”,这是为什么?一种说法认为“正岁之首月”,表示农历新年第一个月的意思。

另一种说法认为“正”的本意蕴含着“正统”的意思。

在古代,每年以哪一个月当第一个月,有时是随着朝代的更换而变化的。

不同王朝更改了月份的次序,便把更改后的第一个月叫作“正月”。

在帝王看来,既然他们占据了天下,居了正位,一年十二个月的次序,也得跟着他们“正”过来。

还有一种说法是因秦始皇姓嬴名政,他嫌“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犯了忌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正(征)月”,一直沿用至今。

《淮南子·时则训》记载,“孟春之月,招摇(即北斗星柄)指寅”。

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

这是说一年的第一个月开始的时候斗柄指在寅位上,此月即为建寅之月,即正月。

正月名谓的出现甚早。

《诗经·小雅》有《正月》的诗篇:“正月繁霜,我心忧伤。

”史传夏商周至秦汉各朝,正月的月份次序,各有一定的更改。

战国秦汉年间对此尚有所谓“三正论”:认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是夏商周三代轮流更改正朔。

司马迁《史记·历书》还有记载:“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

”然而,诚如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所言“这并不可信”。

如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改建亥即夏历的十月为岁首。

汉沿秦制,汉武帝时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以后约两千年间,除王莽、唐武后等一度改为殷正、周正外,大多沿用夏正。

由此可见,历史上大多王朝似乎没想到将正月和改朔“正统”绑在一起。

而自汉以降,历史上那么多朝代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这恐怕也就是正月通常被人们视为岁首的原因。

清黄生《字诂·正》中认为:“世传秦始皇讳政,故民间呼正月之正作征音,此说非也……古者因斗柄所指之方,以其月为岁首,盖准此以为标的,故曰正,犹言斗柄所指之月耳。

”由于斗建为确定月份的标准,故斗建也称为正。

唐王冰注“正,斗建也”,即为此意。

另外,黄生也认为,正月之正本来就有平声的读法,并非由于避秦始皇的讳而改读平声。

正月写作“征月”,可知正月之正早在秦始皇之前就读平声。

如何准确解读“正月”呢?“正”在这里是“以此为正”的准则、标志。

如此,“正月”即为一年刚开始时,年内所确立的标志性月份的意思。

在新的一年开始之际,人们就要借“时新”而除旧布新,以新的标准、新的气象塑造人生,由此而形成一系列新年前夕和正月风俗。

正月实施除旧立新的方式,见证于文献的是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吕氏春秋·季冬纪》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摘编自陈勤建《传统年节的文化密码》)【小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商朝、周朝、秦朝分别把 11 月、12 月、10 月算作每年的第一个月,一直到汉武帝时期才恢复夏朝的月份排列法。

B.正月通常被人们称为岁首,这是因为从汉朝以后的约两千年的时间里,采用的都是太初历,以夏正为一年的开始。

C.如今我们习惯称农历一月为“正月”,但在我国的古代时期,这并不是固定的,历史上有好几个朝代,正月不是一月。

D.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吕氏春秋·季冬纪》,“除夕”就是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

【小题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列出农历一月被称为“正月”的三种原因:“岁之首月”,朝代更换后的第一个月,为避秦始皇的讳。

B.第二段引用“三正论”和《诗经》《史记》的记载,是为了论证夏历、殷历和周历所定的正月的时间各不一样。

C.第四段多次引用黄生的观点,呼应第一段,有的放矢,否定了“正月之正”是因为避秦始皇的讳这一说法。

D.文章提出议论的话题后,分析了农历一月被称为“正月”的真正原因,进而准确解读了“正月”的文化内涵。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以北斗星斗柄初昏时所指的方位确定季节,如正月指寅,为建寅之月,二月指卯,为建卯之月。

B.“正月”之“正”为“准则、标志”之意,古时人们就会在这个标志性月份里除旧布新,以新的标准来塑造人生。

C.“农历”又称“夏历”,是因为它产生于夏朝,且自汉武帝重新使用夏历后,除个别朝代外大多沿用夏正。

D.“斗建为确定月份的标准,故斗建也称为正。

”正月之正本来就有平声的读法,作者据此推出“正月之正”并非由于避秦始皇的讳而改读平声的。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垃圾分类是对垃圾进行有效处置的一种科学管理方法。

通过分类投放、分类收集,把有用物资重新回收、利用、变废为宝。

垃圾分类有利于改善垃圾品质,使得焚烧(或填埋)得以更好地无害化处理。

以垃圾焚烧为例,垃圾分类能助力焚烧处理做得更好,可起到减量、减排、提质(改善燃烧工况)、提效(提高发电效率)等作用。

依据《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生活垃圾分成可回收与不可回收两类,不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剩菜、剩饭等餐厨垃圾,电池、重金属等有毒有害垃圾以及废纸、食品袋等其他垃圾。

其中,餐厨垃圾约占垃圾总量的40%-60%。

垃圾分类,国外发达国家施行得较早,形成了完整的垃圾分类产业链。

在垃圾后期处理阶段,对于有机垃圾、纸类、玻璃类等生活垃圾,以及特种的有害垃圾,企业会通过不同车队进行分类收集、专项运输送往不同种类的处理厂处理。

这是垃圾分类处理产业链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提高垃圾处理科技水平的同时,也推动了相关制造产业(垃圾分类设备、垃圾转运设备)的发展。

企业专业处理垃圾后,可以将有生产价值的原材料提取出来,向各产业针对性销售。

据统计,德国垃圾回收行业从业人员超过25万,每年的营业额达500亿欧元,约占全国经济产出的1.5%。

这种完整的垃圾分类产业链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解决了部分劳动力就业问题。

(摘编自孙小婧《垃圾分类,引领绿色生活》)材料二:图表1:2009-2017年中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及处理场数量变化情况图表2:2014-2017年全国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变化情况材料三:做好垃圾分类是解决好垃圾问题的重要前提,但并不是垃圾处理的全部,垃圾处理需要构建一个完整的体系,各环节同时发力。

目前各城市环境卫生主管部门正加大对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4个环节中后3个环节的投入,包括垃圾分类收集车的购买等,实现从投放到运输再到处理的整体链条分类,避免“先分后混”等问题。

事实上,实施垃圾分类并形成完整产业链改变的不仅仅是垃圾处理方式,这一举措也将改变现代城市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

比如,餐饮外卖要不要配送许多餐具、网购商品包装能否尽量减少胶带和泡沫塑料、礼品包装能否更加环保……显然,从前端的人人分类投放到后续各个环节,垃圾分类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创新城市垃圾管理不能只是一阵风,而需要各界同时发力,扎实推进。

(摘编自亢舒《垃圾处理,不只“分类”这点事儿》,《经济日报》2019年7月12日)材料四:初次到欧洲生活的人,往往要过的第一关就是垃圾分类问题,因为一觉醒来你就会面临家里垃圾怎么倒的现实问题。

不少人因不懂这个“规矩”而被当地人“教育”。

垃圾分类意识并不是天生的,环保意识和垃圾分类习惯的养成需要时间的磨砺,离不开教育宣传的引导。

在欧洲,环保意识从幼儿园就抓起,在大众媒介和各种展览会上,推介垃圾分类是常见的主题。

这些教育宣传的引导,为形成完整的垃圾分类产业链奠定了基础,而伴随着完整的垃圾分类产业链的形成,久而久之,垃圾分类会成为公民的一种自觉,并进而会影响社会教育理念,让国民关注生活中每一个与我们密切相关的事物,提升国民环保理念。

(摘编自向长河《从“倒垃圾被教育”看国外垃圾分类》,2019年10月9日)【小题1】下列对“垃圾分类”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垃圾分类可使垃圾处理更科学更有效,垃圾分类后可以改善垃圾品质,减少污染排放量,减少或避免有毒有害垃圾对人类健康造成伤害。

B.2013-2017年,我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不断提升,但全国大、中城市的生活垃圾产生量也在不断增长。

C.我国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2015年达到了10.39%的年度增长率,2016年生活垃圾产生量呈现下降趋势。

D.垃圾收集、运输、处理是垃圾分类后续程序,和垃圾分类一样考量着垃圾处理的水平,可以说,做好垃圾分类只是做好垃圾处理的第一步。

【小题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垃圾分类可变废为宝,如把纸张、布料、塑料、橡胶、玻璃、瓶罐、金属、废电池、废旧家用电器等从垃圾中分离出来单独投放,重新回收、利用。

B.德国垃圾分类工作起步较早,垃圾处理的技术强,他们对垃圾进行了专业处理再利用,产生了可观的经济价值。

C.垃圾分类是垃圾处理方式,涉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垃圾分类意识的增强,有助于社会风貌得到更大改观。

D.要让垃圾分类会成为公民的一种自觉意识,持续加强相关主题教育宣传引导是必不可少的途径。

【小题3】形成完整的垃圾分类产业链会对社会的诸多方而产生积极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鸟窝刘黎莹枫和晶热恋时,枫用掉工作后好几年的积蓄给晶买了一枚白金钻石戒指。

婚后,晶天天戴着这枚戒指,晶说,我会戴一辈子的。

可是,世事难料,真的是世事难料。

那天,枫的同学琛来帮枫钉窗纱。

琛的手很巧,木工、电工、钳工,样样精通。

干完活儿,琛说回去有事,死活不在枫家吃饭。

琛匆匆走后,晶在吃完晚饭时发出一声惊叫!原来,晶下午在院子里洗衣服时把那枚戒指放在窗台上了,可现在却不见了!两口子拿着手电筒在窗台前照了半天,可哪有戒指的影子?两口子急忙来到琛的家中。

枫让琛看看是不是在收拾工具时不小心把戒指一起收进了工具箱。

琛忙拿出工具箱,三个人翻了个底朝天,连戒指的影子也没看到。

三个人不欢而散。

回家后,晶对枫说:“怪不得当时留琛吃饭,他非要走呢。

”枫说:“上学的时候,琛是个人品极佳的三好学生。

是不是这几年到了社会上琛变了?”晶说:“咱家是独门独院,今天除了琛,谁也没来过咱家。

当时,我的确是顺手把戒指放在窗台上的。

还有,你不是说那天去买戒指时琛也去了吗?”枫说:“是啊。

当时,我为了给你个惊喜,就没告诉你,戒指还是琛帮我挑选的。

当时这枚戒指是金店里最贵的。

他还说再过几个月把钱攒够了也给他的女朋友买一枚。

”晶说:“这就对了。

人为了爱情有时会昏头的。

谁一生不办几件错事?他可能回家后就把戒指藏起来了。

你们是好朋友,这事不要张扬。

”枫当时不愿意相信戒指是琛拿的,但枫又实在没有理由反驳妻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