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基础沉降观测技术交底

合集下载

基坑沉降观测安全技术交底模板

基坑沉降观测安全技术交底模板

一、交底目的为确保基坑沉降观测作业的安全顺利进行,预防事故发生,特制定本安全技术交底。

二、交底对象所有参与基坑沉降观测的施工人员及管理人员。

三、交底内容1. 进入施工现场注意事项(1)进入施工现场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操作规程,严格执行安全生产十大纪律。

(2)作业人员必须佩戴好个人防护用品,如安全帽、安全带、防尘口罩等。

(3)现场施工人员应熟悉施工图纸、技术规范和施工方案,确保各项操作符合要求。

2. 基坑沉降观测作业安全要求(1)观测前,应对观测仪器进行检查,确保仪器完好、功能正常。

(2)观测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观测数据的准确性。

(3)观测人员应熟悉观测区域的地质、水文、道路等状况,了解周边建筑物、民房等情况。

(4)观测过程中,应密切注意观测区域的变化,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采取应急措施。

3. 观测现场安全措施(1)观测现场应设置警示标志,提醒过往人员注意安全。

(2)观测现场应设置安全通道,确保人员疏散通道畅通。

(3)观测现场应配备消防器材,如灭火器、消防沙等,确保火灾发生时能及时扑救。

(4)观测现场应设置安全防护设施,如防护栏、安全网等,防止人员坠落。

4. 观测人员安全要求(1)观测人员应身体健康,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责任心。

(2)观测人员应熟悉观测仪器的操作方法和维护保养知识。

(3)观测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掌握安全操作技能。

(4)观测人员应遵守现场安全规定,不得擅自离开观测现场。

5. 应急措施(1)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停止观测,并向项目负责人报告。

(2)根据异常情况,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如调整观测方案、加固观测设施等。

(3)如发生安全事故,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救援,确保人员安全。

四、交底时间本次安全技术交底于XX年XX月XX日进行。

五、交底人(签名)六、接收人(签名)七、复验人(签名)八、备注1. 本安全技术交底应作为施工人员日常作业的依据。

2. 施工过程中,如遇特殊情况,应及时调整安全技术措施。

沉降观测点施工技术交底

沉降观测点施工技术交底
三.施工要求
根据现场实际情况,预埋件埋设分为以下情况:
1.混凝土暂未施工部位,在柱子模板加固前,在要求位置的模板上打洞,打洞不宜太大,以免浇筑混凝土时泄露或预埋件位置偏移。将预埋件深入模板内用匝丝绑扎在柱子钢筋上,如图三所示。
2.已完成混凝土施工一段时间而未预埋观测点标志的部位,在柱子的要求位置用电钻打直径20mm、深100mm的小洞,在小洞中灌入植筋胶,将预埋件插入小洞中即可。
二。 埋设要求
1.观测点的布置,应按能全面查明建筑物和构筑物基础沉降的要求,由设计单位根据地基的工程地质资料及建筑结构的特点确定。具体布置位置详见柱平法施工图(图中三角号标示位置)。
2。沉降观测点应及时埋设,沉降观测点标志应安设稳定牢固,与柱身保持一定距离,以保证能在标志上部垂直置尺。观测点标志突出半球形部分朝上,中心标高+0.500m,如图二所示.
技术交底记录表
表C2—1编号Fra bibliotek工程名称XX建设项目XX楼
交底日期
XX年XX月XX日
施工单位
分项工程名称
沉降观测点预埋技术交底
交底提要
沉降观测点预埋技术交底
交底内容:
一.材料准备
根据本工程的建筑物特点,采用上部为突出半球形观测标志点,观测点标志本身牢固.如图一所示.
图一 观测点标志 图二 观测点埋设示意图 图三 混凝土未施工部位预埋示意图
3.所有观测点埋设,埋入结构内100mm,外漏长度50mm。
4.沉降观测点埋设位置见附图。
审核人
交底人
接受交底人
1、本表由施工单位填写,交底单位与接受单位各保存一份。
2、当做分项工程施工技术交底时,应填写“分项工程名称"栏,其它技术交底可不填写。

沉降观测点位埋设技术交底1

沉降观测点位埋设技术交底1
技术交底书
交底单位名称:宝兰客专甘肃段BLTJ-11标一工区编号:
工程名称
南二十里铺隧道、石羊岭隧道进口
设计文件图号
施工部位
沉降观测点位埋设
交底日期
技术交底内容:
附后:
附件及附图:
接收人:
隧道沉降观测标(S):隧道沉降观测标在隧道二衬工程完成后,每个观测断面在相应于两侧边墙处设一对沉降观测点,设于高于水沟盖板0.3m处。
图1隧道观测标S1、S2埋设位置示意图
图2隧道观测标S1、S2示意图
图3隧道观测标S1、S2仰拱临时埋设位置
图4临时埋设隧道观测标S1、S2示意图
现场要求在仰拱施工完成至底板施工期间,因观测标位置较高,难以实施观测,需要将观测标转移至下部仰拱便于观测处,待仰拱充填混凝土后,应及时将观测标转移至原测点位置,转移的观测标必须设置在原断面里程上,采用相同编号,不另行编号。
仰拱上的辅助观测标采用上端为球形或半球形的不锈钢,外露5mm,侧墙上的水平隧道观测标外端为球形,外露20~30 mm,以保证铟钢尺的观测精度。

基坑沉降观测安全技术交底模板

基坑沉降观测安全技术交底模板

一、交底目的为确保基坑施工过程中沉降观测工作的顺利进行,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安全技术交底。

二、适用范围本交底适用于所有进行基坑施工的工程,涉及沉降观测的各项工作。

三、交底内容1. 进入施工现场人员必须遵守以下规定:(1)穿戴好个人防护用品,如安全帽、工作服、防护手套等。

(2)熟悉施工现场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十大纪律。

(3)严禁酒后作业、疲劳作业。

2. 沉降观测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1)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沉降观测仪器及操作方法。

(2)了解施工现场地质、水文、道路、周边建筑物等状况。

(3)掌握沉降观测数据记录、分析、处理等技能。

3. 沉降观测设备要求:(1)沉降观测仪器应经过计量检定,确保精度。

(2)仪器应放置在通风、干燥、避震的环境中。

(3)仪器应定期进行维护保养,确保正常运行。

4. 沉降观测作业程序:(1)制定沉降观测方案,明确观测点、观测频率、观测方法等。

(2)在施工现场设立观测点,并做好标记。

(3)按照观测方案,定期进行沉降观测,确保数据准确、可靠。

(4)对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处理,形成沉降观测报告。

5. 沉降观测注意事项:(1)观测过程中,注意安全,防止高处坠落、物体打击等事故。

(2)观测人员应遵守操作规程,不得擅自改变观测方案。

(3)观测数据应及时记录、上报,不得隐瞒、篡改。

(4)如发现异常情况,应立即向项目负责人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

(5)观测结束后,对观测设备进行清理、维护,确保下次使用。

四、应急措施1. 如发生观测人员受伤事故,应立即停止观测,并采取以下措施:(1)对受伤人员进行急救,拨打120急救电话。

(2)保护好现场,防止事故扩大。

(3)报告项目负责人,请求支援。

2. 如发现异常沉降,应立即采取措施:(1)对异常沉降区域进行围挡,防止人员、车辆进入。

(2)通知相关部门,共同分析原因,制定处理方案。

(3)对沉降区域进行监测,确保安全。

五、交底时间本交底自发布之日起生效,有效期为一年。

沉降观测技术交底

沉降观测技术交底

技术交底书单位名称:中铁一局集团XXX项目部框构及涵洞的地基为压缩性土地层时,应计算其沉降,铺设有砟轨道时其工后沉降量不应大于50mm。

2.3沉降变形观测点布置为了满足变形观测的需要,需要在梁部、桥墩及承台上设置观测标。

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

观测标具体埋设原则如下:①对于柱桩或明挖基础,可隔墩设置承台、墩身观测标;对于摩擦桩基础,每个桥墩均设置承台观测标、墩身观测标。

②承台观测标设置两个观测标,观测标-1设置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角上,观测标-2设置于底层承台右侧大里程角上。

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

③墩身观测标(1)观测点数量每墩不少于2处,位于墩身两侧;(2)桥墩标一般设置在墩底高出地面或水位0.5m左右。

当墩身较矮立尺困难时,桥墩观测标位置可降低或设置在对应墩身埋标位置的顶帽上。

特殊情况可按照确保观测精度、观测方便、利于测点保护的原则,确定相应的位置。

桥墩上观测标的具体设置位置见下图。

墩身高度大于4m沉降观测标(观测标距结构边线为50cm)桥台观测标埋设位置示意图 (观测标距结构边线为50cm)(4)桥台观测标原则上应设置在台顶(台帽及背墙顶),测点数量不少于4处,分别设在台帽两侧及背墙两侧(横桥向)。

具体设置位置见下图。

承台观测标-1桥台观测标-1桥台观测标-2桥台观测标-4桥台观测标-3承台观测标-3桥台观测标-3桥台观测标-1桥台观测标-2桥台观测标-4顶 帽顶 帽顶 帽承 台承 台垫 石垫 石垫石垫石垫石2.4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①承台观测标沉降观测桩:选择Φ20mm 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埋置深度不小于0.1m ,高出埋设表面3mm ,表面做好防锈处理。

完成埋设后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

505050505050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沉降观测施工技术交底

沉降观测施工技术交底

编号 :2013年3月4日 第1 页 共3页 施表工程名称沪昆客专贵州段3标路基工程工程部位 DK516+996~DK518+986交底内容:沉降观测施工技术交底一、路基沉降观测断面布设要求 二、观察点布设技术要求1、观测点应设在同一断面上,有利于观测点的看护,便于集中观测、统一观测频率,便于各观测项目数据的综合分析。

2、测点及观测元器件的埋设位置应满足设计要求,且标设准确、埋设稳定,观测期间应对观测点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施工机械的碰撞,认为因素的破坏。

3、观测点的设置应根据地形地质条件、工程类别、堆载预压等情况按以下类型确定;工程类别地质条件 断面类型 填方1.一般地段间距不大于50m 。

Ⅰ型 2.地势平坦、压缩层均匀分布且厚度小于2m 、高度小于5名的路堤,间距不大于100m 。

Ⅱ型 3.填方高度大于6m ,软松土地基厚度大于5m 的路堤,间距不大于30m 。

Ⅲ型 挖方1.土质、全风化岩路堑地段,一般间距不大于50m 。

Ⅳ型 2.软质岩路堑地段,一般间距不大于100m 。

Ⅴ型 过渡段1.桥台过度渡间距台尾2m 、10m 。

同填方要求2.桥涵(横向结构物)过渡段没测2m 。

同填方要求 3.桥隧过度渡间距台尾2m 、10m 。

同填方要求4.陡坡半堤半堑地段,一般不大于30m 。

Ⅵ型 预压土地段1.一般间距不大于30mⅦ型编号 :2013年3月4日 第2 页 共3页 施表工程名称沪昆客专贵州段3标路基工程工程部位 DK516+996~DK518+9864、沉降观测点及部位表附后:5、预压土地段,在基床底层顶面左右向位置设置;临时沉降板,线路中心沉降板随预压土填筑接长,预压土卸除后,临时沉降板拆除,在路基面设置沉降观测桩。

三、观测元件埋设技术要求1、沉降板:在地基处理完成后埋设沉降板,由钢板底、金属测杆和保护套管组成。

钢底板尺寸为50cm ×50cm ×1cm ,测杆采用Ф40mm 厚壁镀锌铁管,通过四块肋板与底板焊接在垂直位置上,保护套采用Ф75mm 、壁厚不小于4mm 的硬PVC 管。

沉降观测方案技术交底

沉降观测方案技术交底
测量精度:±1mm。
(七)支护结构界面上侧向压力监测方法
首先选定长22米、宽6米的一条不透水泥浆的帆布,再把帆布固定于设计槽段的钢筋笼迎土面。第二步把土体侧压力计固定到设计深度的帆布上。当吊放钢筋笼时(土体側压力计)就一起下到槽内。用频率仪测得初始值,按一定的周期进行人工巡检监测,将监测的值与初始值比较计算,获得土压力分布状态。
1、首先熟悉每天的监测情况,根据每天监测的数据,做到心中有数和有目的的进行观察,并做好每天的观察日志。
2、熟悉和了解基坑开挖的进程和工况,出现异常情况立即报告。
(二)地表沉降监测方法
1、测量方法:
采用高精度NI007型自动安平水准仪、配合半厘米分划铟钢标尺进行测量。用光学测微法进行观测,测前应对仪器、标尺进行检定,每次观测前应对仪器I角进行检测,I<15" 。控制网及首次观测可采用单程双测站观测,其后可采用单程单测站观测,监测点必须构成闭合环,以确保《建筑变形测量规程》中规定的二级变形测量精度。基准点选在离基坑50m以外的地方(基准点采用Φ15mm左右、长度1.0~1.5m的钢筋打入地下,地面用砼加固,或设置在年代较老且结构坚固的建筑物上),形成一个地面控制网,定期校核。在基坑降水前对各监测点进行首次观测时,应对各观测点连续观测两次,两次高程平均值取中数作为初始值,以后每次观测均应与初始值比较,以求得垂直位移量的累计值及本次变化量。
2、精度:
按国家水准二等精度要求,每个测点的测站高差中误差不大于0.5毫米。
(三)水位监测方法
进行地下水位监测就是为了预报由于地下水位不正常下降引起的地层沉陷。水位监测井采用大口井,水位监测井深度应超过基坑的开挖深度。采用钢尺水位计(仪器精度±1毫米)观测地下水位的变化。在水位观测井顶部选用一点,做为观测井水位的基准点(与水准网点连测),从此基准点开始,将水位计探头沿水位井下放,当碰到水时接受机会发出蜂鸣声,此时读出至基准点的读数,再结合管口基准点的高程,就可以求出地下水位的绝对高程,进而监测

沉降观测施工技术交底

沉降观测施工技术交底

沉降观测施工技术交底一、工程概况1. 工程名称:[工程名称]2. 工程地点:[工程地点]3. 工程内容:[工程内容]4. 沉降观测范围:[沉降观测范围]二、沉降观测目的1. 监测基础沉降量,及时发现和控制沉降变形。

2. 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沉降数据,判断基础沉降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3. 评估工程安全,并及时采取措施预防和控制潜在风险。

三、沉降观测方法1. 水准测量法: 该方法以水准测量为基础,通过测量水准点的高程变化来反映沉降情况。

适用于对沉降量要求较高的观测。

2. 全站仪法: 该方法利用全站仪测定基点和观测点的坐标变化,根据坐标变化计算沉降量。

适用于对沉降量和沉降方向要求较高的观测。

3. GPS测量法: 该方法利用GPS接收机测定基点和观测点的坐标变化,并通过坐标变化计算沉降量。

适用于大范围、高精度沉降监测。

四、观测点布置1. 观测点应设置在[具体位置],并根据工程特点和沉降规律进行布置。

2. 观测点应布设均匀,并覆盖整个沉降观测范围。

3. 观测点应避开建筑物、地下管线等影响观测结果的物体。

五、观测仪器1. 水准仪:[品牌型号]2. 全站仪:[品牌型号]3. GPS接收机:[品牌型号]4. 水准尺:[品牌型号]5. 棱镜:[品牌型号]6. 其他辅助仪器:[列举所需辅助仪器]六、观测频率和精度1. 观测频率:[具体观测频率],根据工程特点和沉降变化情况可适当调整。

2. 观测精度:[具体观测精度],符合相关规范和要求。

七、观测数据处理1. 观测数据应及时进行整理、分析和汇总。

2. 沉降变化趋势应进行预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异常变化。

3. 沉降数据应进行存档,并进行定期整理和分析。

八、安全注意事项1. 观测人员应熟悉安全操作规程,并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观测。

2. 观测点附近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

3. 观测人员应注意自身安全,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九、质量控制1. 观测人员应持证上岗,并经过专业培训。

2. 测量仪器应定期校准,保证其精度。

隧道沉降观测点设置技术交底

隧道沉降观测点设置技术交底
3、不良地质和复杂地质区段,观测断面的间距为一般地段的一半。
4、隧道洞口里程、明暗分界里程、有仰拱和无仰拱衬砌变化里程及所有设置变形缝两侧均应布置观测断面。
5、长度大于20m的明洞,每20m设置一个断面。
6、为方便实施隧道沉降观测,在二次衬砌完工之后,每个观测断面设置两个沉降点,分别布置在隧道两侧沟槽盖板以上5cm处;明暗交界处、围岩级别、衬砌类型变化段及变形缝处每个观测断面设置4个沉降观测点,分别布置在变形缝前后各0.5m隧道两侧沟槽盖板以上5cm处。(具体位置见附图)
7、隧道沉降观测预埋元器件采用L型沉降观测标。
8、本交底未详处,参见金温隧参02(W)-36图。
接收单位
中铁二十二局金温扩能改造工程指挥部第一至五分部
接收人
日期
隧道沉降观测点设置技术交底书
(专项技术交底)
编号:JWSD-201102
工程名称
隧道沉降观测点设置
交底单位
局指工程部
交底人
交底日期
交底内容:
1、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是指隧道基础(即隧道仰拱部分)的沉降观测。
2、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级别确定,一般情况下Ⅲ级围岩每4每段围岩或不同衬砌段应至少布置一个断面。

沉降观测作业技术交底

沉降观测作业技术交底
2.观测人员
观测工作主要由钢结构承包方负责,具体人员安排详见下表:
沉降变形观测人员表
人员
数量
工作描述
备注
观测
1
主要负责仪器整平及数据观测
记录
1
主要负责观测数据的及时记录分析
扶尺
1
负责观测点塔尺的支立工作
协助人员
1
负责仪器设备在测量过程中的转移工作
3.仪器设备
测量设备采用DS05级数字仪器,及配套水准尺等。
交底人签字
安环部签字
质检部签字
施工班组负责人签字
施工作业人员签字
二、沉降变形观测具体要求
1.沉降观测设备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施工要与设备的埋设做好协调,做到互不干扰、影响。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应按要求进行,不能影响施工质量。
2.水准仪使用DS05级数字仪器,仪器及配套水准尺均应在有效合格检定期内。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15″。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在现场进行提示并进行重测。
4.观测精度要求:沉降变形观测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01mm。
三.观测注意事项
1.沉降变形观测标不但要求设置牢固,便于观测,还要求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
2.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
3.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首次(即零周期)观测应进行往返观测,并取观测结果的中数,经严密平差处理后的高程值,作为变形测量初始值。
4.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

沉降观测技术交底

沉降观测技术交底

沉降观测技术交底1、工后沉降控制标准1)路基竣工后沉降控制标准为0.2m;2)涵洞、通道结构物处工后沉降控制标准为0.2m;3)桥台桥头段工后沉降控制标准为0.2m。

2、布设断面3、沉降板的埋设1)沉降板由钢底板、金属测杆和保护套管组成。

在清理好的地表上安装沉降板,安装前先测原地面软基段的高程,沉降板分别布置在路基中心及路肩处(详见附图),安装必须稳固,对露出地面的部分应设置保护装置。

2)随着填土的增高,测杆和套管亦相应接高,每节长度不超过50cm。

接高后的测杆顶面应略高于套管上口,并且保持测杆在套管中央,套管上应加盖封口,避免填料落入管内,盖顶高出碾压面高度不大于50cm。

沉降管周围50cm范围内用人工夯实。

3)沉降板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保护或专人看管,防止施工车辆、压路机等碰撞和人为破坏,除采取有力的保护措施外,还应在标杆上竖有醒目的警示标志。

一旦发现标杆受损,应立即复位并复测。

4、沉降观测1)沉降观测要每填筑一层填料进行一次观测。

如果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应每3天观测一次。

路基填筑完毕后,应每14天进行一次定期观测,直到预压期完成、多余填料卸除为止。

2)用于观测的水准点应选在垂直于路中线50m外,土质坚硬便于长期保存和使用的地点,一般为每200m一个。

沉降板观测应采用S1、S3型水准仪,使用前进行检查和校验;水准尺须牢固无损尺底不应有松动,尺面不能有弯曲。

以二级中等精度要求的几何水准测量高程,观测精度应小于1mm。

3)每期观测时须做到固定观测人员;固定仪器及水准尺;固定测站及转点,观测时须携带尺垫。

每次观测结束后应及时填写沉降观测记录表并报监理工程师。

沉降观测记录表合同号:LY-05 承包商:山西省晋中路桥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测量:记录:监理工程师:。

沉降观测技术交底

沉降观测技术交底

XX集团XX客专XX工程②承台观测标分为观测标-1、观测标-2,承台标-1设置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角上;观测标-2设置于底层承台右侧大里程角上。

③桥墩观测标的埋设a.桥台观测标应设置在台顶(台帽及胸墙顶),测点数量不少于2对,分别设在台帽两侧及胸墙两侧(横桥向)。

墩全高大于14m时,应埋设2个观测标;墩全高不大于14m时,埋设观测标不应少于1个。

墩身观测标宜设置在墩底部高出地面或常水位0.5m左右的位置。

设置2个观测标时,可在墩身两侧对称埋设。

特殊情况可按照确保观测精度、观测方便、利于观测点保护的原则,确定合理的位置。

b.当墩身较矮梁底距离地面净空较低不足4.0m时,桥墩观测标可设置在对应墩身埋标位置的顶帽上埋设。

特殊情况可按照确保观测精度、观测方便、利于测点保护的原则,确定相应的位置。

桥梁墩台沉降观测标埋设示意图如下:c.涵洞进出口两侧帽石或涵体应各设置1个沉降变形观测点。

涵洞顶中心应设置一个沉降板。

涵洞沉降变形观测可在涵顶路基填土开始后进行,观测频次同路基沉降变形观测频次。

(2)观测方法下部结构的沉降变形观测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

对于梁体的变形观测,每孔梁支点之间的梁体变形应以两支点的连线为基准线进行观测计算,由于下部结构沉降变形的影响,该基准线的位置会发生变化,梁体观测点至该基准线的垂直距离利用几何方法计算取得,垂直距离差值就是梁体变形量。

桥梁墩台沉降变形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连续梁徐变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隧道沉降变形水准路线铁路工程隧道沉降变形水准观测路线宜按下图进行附和水准观测。

隧道测量导线布置及沉降技术交底(范本)

隧道测量导线布置及沉降技术交底(范本)

技术交底
4、净空变化
测点埋设:喷锚支护施作后,用风枪凿Φ40mm、深200mm的孔,先用1:1水泥砂浆灌满后再插入测点固定杆,尽量使同一基线两测点的固定方向在同一直线上,等砂浆凝固后,即可进行量测工作。

量测方法:采用JSS30A隧道收敛计监测。

该机采用大张力自锁紧摇柄加载系统,并在结构上进行了一系列性能提升设计,具有很高的量测精度,特别适用于大跨度隧道的变形监测。

每次量测后填写“收敛记录表”
收敛量测记录表
量测仪器:围岩级别:隧道开挖宽度:测点编号: 埋设里程:位置:埋设日期:
观测日期时

测力环
百分表
读数
(0.01m
m)




(Kg
)
钢尺
孔位
读数
(mm
)
测微计读数(mm) 差

(m
m)






(m) 初




1 2 3


拱顶下沉、水平收敛量测测点布置
编制:审核:接收人:日期:。

路基沉降观测技术交底

路基沉降观测技术交底
3.监测对象及目的:路堤地段的过渡段、软土、松软土地基地段及高填方地段的路堤基底沉降监测、路基面沉降监测、路堤填筑过程中变形监测。填筑期间和填筑完成后应对路基沉降变形(含地基和本体)进行连续监测,并保证荷载稳定条件下观测3—6个月以后,根据监测结果,分析评价地基的最终沉降完成时间,及时调整设计措施使地基达到预定的变形控制要求,以确定轨道结构施工和铺轨时间,同时作为竣工验交时控制工后沉降量的依据。
7.监测断面间距及选用型式:原则上监测断面间距不大于100m,且桥路过渡段必须有至少1个观测断面;根据各工点长度及基底横坡情况,断面间距可适当调整:⑴长度小于50m的工点,有一个观测横断面,监测断面形式以A型式为主(软基部分以B为主)。⑵长度在50—200m的工点,有2个观测横断面,监测断面形式以A型为主(软基部分以B型为主)。⑶长度在200—300m的工点,有3个观测横断面,监测断面形式为2个A型和一个B型。⑷长度大于300m和成层复杂的工点,观测断面间距不大于100m,监测断面型式A型与B型间隔布置。⑸当基底地面或压缩层横坡大于1:5时,观测断面加密到30-50m一个、监测断面型式以A型为主,适当选择1—2个B型监测断面。⑹每个大、中桥台尾过渡段设置两个观测断面,一个在线路中心距桥台1.0m处,一个在过渡段中部,路涵过渡段(包括小桥)设置一个观测断面,监测断面型式以A型为主.⑺高天方地段:对于非软基地段的填方,当填土高度大于5m时,每间距100米设置1处观测断面,且每处高填方地段观测断面设置不少于2个,监测断面成型后设置。监测桩采用C15砼方桩或圆桩(边长或直径0.1m)其中埋设φ16mm钢筋一根,桩长0。6m,埋入基床表层以下0.55m。
⑶ 位移观测桩:松、软土路堤填筑施工过程中应在两侧坡脚外约2m,10m处设置位移观测桩,沿线路走向的间距20—50m;观测桩采用直径不小于0.1m的不易开裂圆木制作,桩顶露出地面0。1m。埋置方法采用洛阳铲打入设计深度,将边桩放入孔内,周围以C15砼现浇固定,确保边桩埋置稳定,根据沉降观测控制填土速率,记录填筑期及放置期的沉降量。

沉降观测安全技术交底

沉降观测安全技术交底
7、施工人员发现安全隐患时,要立即向班组长或安全管理人员报告,采取相关措施处理后,方可进行操作,如果有重大危险源的区域,要有针对性的安全技术交底和安全应急措施,现场必须要专职安全人员进行监督。
8、施工作业人员每完成一道施工工序后,现场要及时工完场清,及时清理后周边存在危险杂物。
9、施工现场如果发现有人员受伤时,要及时向班组长或安全管理人员报告,并参与抢救伤员,并拨打120急救。
3、各工种操作人员,必须熟悉该工种安全操作规程,并严格按照该工种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4、每天作业前,作业人员首先观察周边环境是否存在安全隐患,确保安全后方可操作。
5、施工现场严格按照“四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别人伤害、保护别人不受伤害。
6、施工作业时,严禁上下交叉作业,作业人员首先观察上面或下面是否有其他操作人员,确保安全后,方可操作。
路过人行道时候,要遵守红灯停,绿灯行,严禁横穿公路。骑电瓶车和摩托车人员,严禁超载搭载人员。
二、专项安全技术交底
1、边坡上面预定沉降观测点时,根据现场情况,进行操作。作业周边材料及时清理干净。
2、架设仪器时,选准合适地方,严禁放在临边位置,确保安全。
3、对抄测数据,发现边坡有沉降或坍塌时,做好相应记录,及时报告。采取相关措施或方案进行处理。
10、施工现场安全防护,严禁私自拆除,如临边防护、洞口防护、外架连墙件、安全警示牌等。
11、严禁酒后上班,严禁穿拖鞋上班,严禁打架斗殴。凡是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癫痫病等作业人员严禁进入施工现场作业。
12、使用临时用电时严禁私拉乱接,需要接线时,通知专业电工接线。
13、各施工作业人员下班途中,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严禁无证驾驶和酒后骑车和开车。
JD—010
安全技术交底

沉降观测技术交底

沉降观测技术交底

隧道沉降观测技术交底交底单位编号工程名称隧道沉降观测日期隧道沉降观测一、沉降观测的目的及内容1、隧道沉降观测的目的主要是利用观测资料的工后沉降分析结果,指导无砟轨道的铺设时间。

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隧道基础沉降作系统的评估,确认其工后沉降符合设计要求。

2、评估时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应进行必要的检查。

3、隧道工程沉降观测是指隧道内线路基础的沉降观测,即隧道的仰拱部分。

其它如洞顶地表沉降、拱顶下沉、断面收敛沉降变形等不列入本沉降观测的内容。

二、沉降观测点的布置原则1、隧道的进口进行地基处理的地段,从洞口起每25 m布设一个断面。

2、隧道内一般地段观测断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Ⅱ级围岩段原则上不设变形观测点,必要时每800m设一处变形观测断面,Ⅲ级围岩每400m、Ⅳ级围岩每300m、Ⅴ级围岩每20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3、明暗交界处、围岩级别、衬砌类型变化处及沉降变形缝位置应至少布设两个断面。

4、地应力较大、断层或隧底溶蚀破碎带、膨胀土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特殊基础类型的隧道段落、隧底由于承载力不足进行过换填、注浆或其他措施处理的复合地基段落适当加密布设。

5、隧道洞口至分界里程范围内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6、施工降水范围应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7、路隧分界点处,路、隧两侧分别设置至少一个观测断面。

8、隧底工程完成后,每个观测断面在相应于两侧边墙处设一对沉降观测点。

观测点的埋深参照“图1”进行。

≥100m m3m m锚固砂浆Φ20mm 钢筋图1 隧道变形观测点设置参考图9、长度大于20m 的明洞,每20m 设置一个观测断面。

10、在隧道双口掘进的隧道,由两个工作面相向施工贯通里程处两侧各设置一个观测断面。

11、隧道工程完成后,每个观测断面在相应于两侧边墙处设一对沉降观测点,原则上设于高于水沟盖板0.3 m 处。

12、隧道内沉降变形观测点埋设要求,详见“西成客专施隧参101-60图”。

沉降观测、监控量测技术交底

沉降观测、监控量测技术交底

技术交底记录表承台与墩身观测标设置2.1.4桥台观测标:原则上应设置在台顶(台帽及背墙顶),测点数量不少于4处,分别设在台帽两侧及背墙两侧(横桥向)。

梁部测点横向布置示意图图6.1.5.2 连续梁梁部测点纵向布置示意图2.3涵洞变形观测每座涵洞均要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标原则上应设在涵洞两侧的边墙上,在涵洞进出口及涵洞中心分别设置,每座涵洞测点数量为6个。

涵洞填土后观测点可从边墙位置移动到帽石上,涵洞进出口的帽石上各设置两个测点,位于帽石两侧位置。

涵轴断面箱身截面涵洞观测标1涵洞观测标2左1右550中3右2左1涵洞观测标3涵洞观测标1涵洞观测标埋设位置示意图发现平行观测与施工单位观测存在较大差异时应及时提交报告给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

1.3评估阶段(1)评估单位将区段评估报告以电子文件和纸介质文件提供建设单位;报告内容详见3.4节;(2)评估单位提供数据库电子文件给建设单位。

2 文件管理与格式要求2.1文件格式数据传输要求有电子文件和纸介质文件。

其中电子文件表格要求采用EXCEL(*.xls)格式,图形文件采用CAD(*.dwg)格式,报告采用WORD(*.doc)格式;纸介质文件要求相关单位签署盖章。

2.2文件管理:图10.2.2文件管理示意图(1 )施工单位由测量队负责处理观测数据形成文件,逐级上报给工区和标段项目部,以标段为单位汇总后按时提供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

(2)施工单位提交文件夹执行以下命名规则:一级文件夹以标段号命名,全线共N个标段,则分别命名为:“一标段、二标段…N 标段”。

二级文件夹以观测时间命名,如包含08年10月到08年11月的数据,则命名为“0810-0811”。

三级文件夹以工区号命名,分别命名为:“一工区、二工区…”。

四级文件夹以测量队命名,分别命名为:“一测队、二测队…”。

五级文件夹按测量日期命名,如2009年3月4日观测则命名为090304;如当天有4台仪器观测数据需要处理,则按090304(1)、090304(2)、090304(3)090304(4)命现场情况及时进行调整或增加量测的项目和内容。

沉降观测技术交底

沉降观测技术交底

沉降观测技术交底
技术交底书单位名称:中铁一局集团XXX项目部
临时观测点埋设示意图(一)
临时观测点埋设示意图(二)
临时观测标一般需外露3mm,但因隧道施工的连续性,仰拱上部
在无砟轨道施工前有施工运输车辆及机械设备频繁通过,观测标容易受到机械碰撞而损坏,观测期间应对观测点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施工机械的碰撞,人为因素的破坏。

隧道永久观测标埋设位置示意图
观测水准路线
隧道水准路线观测按二等水准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附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于观测断面隧道内壁两侧,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见下图。

(2)沉降观测原件埋设
①沉降观测桩:选择Φ20mm钢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底部焊接弯钩,待基
图6 沉降板设计图
③位移边桩:在两侧路堤坡脚外2(或1)m及12(或10)m
处各设一个位移观测边桩。

位移观测边桩采用C15钢筋混凝土预制,断面采用15cm×15cm正方形,长度不小于1.5m。

并在桩顶预埋不锈钢耐磨侧头。

边桩埋置深度在地表以下不小于1.4m。

埋置方法采用洛阳铲或开挖埋设,桩周以C15混凝土浇筑固定,确保边桩埋置稳定。

完成埋设后采用经纬仪(或全站仪)测量边桩标高及距
(3)观测水准路线。

沉降变形观测交底

沉降变形观测交底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2、梁体竖向变形的限值应符合下列规定:
① 梁部结构在ZK活载静力作用下,梁端竖向转角
不应大于1‰;由于梁端转角导致道床板上抬 的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1.3。
② L≤50m预应力混凝土简支结构在无砟轨道铺设
后的徐变上拱度不应大于10mm;L>50m时,无 砟轨道铺设后的徐变上拱度不应大于L/5000, 且不得大于20mm。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对于高墩桥梁、大跨度桥梁,应考虑结构长期变形对 无砟轨道平顺性的影响;应把扣件无法调整的长期变 形(上拱或下挠)作为轨道附加不平顺进行车桥耦合 分析检算。对于等跨布置的简支梁长桥,尚应考虑梁 端变形引起的钢轨局部隆起对列车舒适性、安全性的 不利影响。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4、地质复杂、工后沉降难以控制或地下水位较 高、路基易产生冻害和存在其他不稳定因素的 路基区段,不宜铺设无砟轨道,该区段应由路 基专业提出,做技术经济分析后确定轨道结构 形式。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5、对装板结构的要求 (1) 应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 (2) 在ZK活载静力作用下,桩板结构板缝处转 角不应大于1‰;由于桩板结构板缝处转角导 ‰ 致道床板上抬的稳定安全系数不应小于1.3; (3) 桩板结构的均匀沉降量≤20mm,相邻桩板 结构的沉降量之差≤5mm。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三、对隧道沉降变形的要求
1、隧道内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隧道基础沉降进行系统 评估:

对于地质条件较好、沉降趋于稳定且设计及实测沉 降总量不大于5mm时,可判定沉降满足无砟轨道铺设值不应大于15mm。
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施工技术交底书
标段名称:LYS-3 工程名称:木寨岭隧道作业队名称:大坪有轨斜井开挖作业队工区:二工区编号:LY4-
附:(1)技术交底会议纪要
(2)人员签到表
技术交底会议纪要
2012年10月25日,由李金隆(大坪有轨斜井作业队技术负责人)主持,组织李登科、付宏杰、李成明、孙军等相关人员,在二工区大坪有轨斜井作业队会议室,针对大坪主、副井井底正洞左右线已施做二衬地段沉降观测点的埋设、测量等工序进行了技术交底。

由李金隆(大坪有轨斜井作业队技术负责人)将该工序(或分项工程)的(作业标准、施工规范及验收标准,工程质量要求;施工工艺流程及施工先后顺序;施工工艺细则、操作要点及质量标准;质量问题预防及注意事项;施工技术措施和安全技术交底)等进行了详细讲解,并对作业人员提出的疑问进行了解答,会议历时1.4小时。

详细交底内容见施工技术交底书。

参加技术交底会议人员名单附后。

2012年10月25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