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戏剧审美差异
中外戏剧的鉴赏
一、中外戏剧的异同戏剧是一种舞台表演的综合艺术,它借助于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在中国,戏剧是戏曲、话剧、歌剧等的总称,也常专指话剧。
在西方,戏剧即指话剧。
戏剧多由古代的宗教礼仪、巫术扮演、歌舞、伎艺演变而来,后逐渐发展为由文学、表演、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成分有机组成的综合艺术。
戏剧按作品类型可分为悲剧、喜剧、悲喜剧、正剧等;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历史剧、现代剧、情节剧、哲理剧、寓言剧、童话剧等。
中国传统戏曲在理论上并没有悲剧与喜剧的分类,但为世人熟知的戏曲中仍不乏接近于西方悲剧与喜剧特性的优秀作品。
在西方戏剧史上,一般认为悲剧主要表现主人公所从事的事业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恶势力的迫害及本身的过错而致失败,甚至个人毁灭,但其精神却在失败和毁灭中获得了肯定。
古希腊悲剧发源于祭祀酒神仪式,大多取材于神话、传说和史诗;英国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以充分的激情表达了人文主义的人生理想和生活愿望;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的悲剧大多直接描写当时社会的现实生活,着重宣扬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并打破悲剧、喜剧的严格界限;19世纪产生了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的社会悲剧。
悲喜剧兼有悲剧和喜剧成分,通常具有喜剧的圆满结局。
喜剧一般以夸张的手法、巧妙的结构、诙谐的台词及对喜剧性格的刻画,引人发出不同含义的笑,来嘲笑丑恶、滑稽的现象,肯定正常的人生和美好的理想。
喜剧冲突的解决一般比较轻快,往往以代表进步力量的主人公获得胜利或如愿以偿为结局。
由于描写的对象和手法的差别,一般分为讽刺喜剧、抒情喜剧、荒诞喜剧、闹剧等样式。
欧洲最早的喜剧是古希腊喜剧;19世纪俄国的果戈理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等人的喜剧作品具有批判现实主义精神;现代西方有些作家在创作喜剧作品时则常把世界、人生、历史、自我作为嘲弄对象,刻意表现整体性的荒诞和滑稽。
正剧的特征是不受古典主义创作原则的束缚,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兼有悲、喜剧因素,能更真实、更直接地表现普通的社会生活形态。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
浅析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之差异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乐剧表演形式,它们各自承载着不同的历史、传统和审美观念。
在欣赏和理解这两种音乐剧表演形式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比较和分析,以便更好地感受它们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从历史和传统角度来看,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有着不同的发展轨迹和演变过程。
西方歌剧起源于17世纪意大利,经过巴洛克、古典、浪漫等时期的发展,形成了现代歌剧的基本模式。
歌剧强调音乐、舞台表演和舞台设计,通常由管弦乐队伴奏,演员们以歌唱和表演来展现角色的情感和情节的发展。
而中国戏曲则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戏曲包括京剧、黄梅戏、评剧、沪剧等多种剧种,它们在表演形式、音乐模式、角色扮演、化妆造型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艺术特点。
戏曲中的表演形式受到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影响,有着丰富的舞台语言和表演技巧,且强调对传统剧目的继承和创新。
从音乐和唱腔来看,西方歌剧与中国戏曲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西方歌剧的音乐通常由作曲家根据剧本和剧情创作,运用丰富的和声、旋律和节奏,以达到展现角色情感和推动故事发展的目的。
歌剧演员们的演唱技巧要求高,需要有训练有素的歌唱和表演能力。
而中国戏曲的音乐则以二胡、琵琶、板胡等传统乐器为伴奏,以快板、慢板等不同的唱腔模式来表现角色的性情和境遇。
戏曲演员需要懂得如何运用唱腔来表达角色的心理和情感,体现出中国戏曲注重情感的艺术表现。
从舞台表演和戏剧形式来看,西方歌剧和中国戏曲也有不同的特点。
西方歌剧注重舞台布景、灯光、服装等方面的设计和表现,视觉效果丰富多彩,以增强戏剧氛围和塑造角色形象。
西方歌剧中的表演方式也较为自然和写实,角色形象更加注重外在的形体和情感展现。
而中国戏曲注重表演技巧和舞台语言的传承和创新,演员们需要掌握丰富的表演技巧和动作身段,以及具有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的造型和化妆。
戏曲舞台上的表演方式较为夸张和寓意,通过身段、动作、音色等多种手段来表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中西戏剧的差异浅说
作者 简介 :雷霖 ( 1 9 8 1 一) ,女 ,四川岳 池人 ,讲师 ,从 事汉语 言文学 研究 。
B I A N J I A N G J I N G J I Y U W E N H U A 圈
雷 霖
( 广安职业技术学 院,四川 广中西戏剧差异 的产生主要源于各 自的历史文化 ,风俗 习惯 ,生存环境 ,宗教信仰等 因素 ,一 定程
度上反 映了中西审美观理想的差异。对中西戏剧 的产 生时间、地位、结构、爱情悲剧等各方面进行比较 ,探讨 中西文化的差异,. - q - e A 提升我们对世界文化的认识 ,从 而推动 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关键词 :时间 ;社会地位 ;结构模 式;爱情悲剧 ;文化差异
戏剧 在西 方社会 历史 上有重 要 的地 位 ,而中 国 戏剧则因产生于 民间而地位卑微。 中西戏剧 在各 自不 同的 “ 土 壤 ”上 生 长 ,也就 注定 了两者 地位 的不 同。古希腊 是欧洲 文 明的发祥
收 稿 日期 :2 0 1 3 0 9 . 0 1
地 ,也 是孕育 西方戏剧 的 “ 母体” 。在公元 前 1 2世 纪 ,古希腊进 入 了由氏族公社 制 向奴 隶社会 过渡 的 时期 。到 了公元 前 6世 纪末 ,氏族制 度 正式 消亡 , 希 腊在 一场 民主 改革 运动 中也 建 立 了奴隶 民主制 , 而在一场场运动中 ,未来 的奴隶 主们为 了得到拥 护 ,就会制定 一些讨好 农 民的政策 。因为在 那个 时 期 人们 都很 尊敬 和崇 拜 “ 酒神” ,有 些奴 隶 主就 创 办 “ 酒神大节” ,举行全 民庆典。雅典此时又正好 是众多城邦的盟主 ,文化、经济发展迅速 ,民主政 治者倡导全 民性的集体活动 ,因此就会举办史诗和 抒 情诗 的 比赛 ,群众性 很强 的戏剧 也很受 重视 ,领 导 者不 但修 建 了专 门进 行表 演 的 “ 剧场” ,还会 给 百 姓发放 “ 津 贴” ,让 每个 人都 能去 观看戏 剧表 演 。 可 见 ,西方 统治者一直 都很重 视戏剧 的发 展 ,这就 使 得西方戏剧得 以产生 ,发展 繁荣 。 在那 时的 中国 ,经 济上 自给 自足 ,文 学 的发展 多 以感 物抒 情 为 主 ,思 想 上 又受 到 儒 家 思 想 的 禁 锢 ,对很 早 就 发展 起 来 的 “ 百 戏 ”等 艺 术 并 不 重 视 。 中国的戏 剧源 于民问 ,也 在 民间繁荣 ,但 始终 难登 “ 大雅 之 堂 ” 。在朝 廷方 面 ,每 年 的科举 考 试 也都 是关于 “ 四书五经 ”类 的文 字考试 ,统 治者 绝 不 会考关于 戏剧 的内容 。南北 朝时期 ,民间 出现 了 歌舞与表演相结合的 “ 歌舞戏” ,有了很浓的表演 成份,如 咨 摇娘》等。此时的南戏是中国戏剧最 早 的表现形式 。唐 代 出现 了由先 秦时期 的优伶 表 演 发 展 来的 以滑稽 表演 为特 色 的 “ 参军戏” 。到 了宋 代 ,社 会经济 、政 治都开 始繁荣 ,出现 了很 多 的百 姓 娱乐场所 。在元代 ,蒙 古人人 侵 中 国 ,人 们各 方 面思 想也 因此 发生 了变 化 ,戏 剧才得 到一些 发展 的 机会。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开始往一个方向汇 合 ,就此 出现 “ 元杂剧” ,它的表演显示出戏曲在 形成时的朴实和浓郁的民间气息。元杂剧是 中国戏
谈中西戏剧审美的差别
仍 是 一 个 板 块 状 态 。只是 由 于 莎士 比 亚 戏 剧 将 舞 台 当作 了流
动的 空间 , 因此 与 “ 一 律 ” 的 戏 剧 相 比较 。 板 块 的 划 分 三 式 其
比 如 演 员 拿 一 根 马 鞭 , 出上 马 、 马 、 马 、 马 、 做 下 趟 策 勒
中 国戏 曲的 舞 台时 空观 念 与 西方 戏 剧 截 然 不 同。虽然 它 也 存 在 舞 台时 空 的 相 对 流 动 与 相 对 固定 , 却 不 是 舞 台物 质 但
的再现 , 而是依靠演 员的表 演来表现 。因此 , 它要 求观众采取 反观的审美方式 , 即运 用表 演者和 欣赏者之 间特 有的交流方 式来表演舞台的时空环 境。在 中国戏 曲舞 台上 , 果没有演 如
间 就是 观 众 能 感 到 的 物 质 空 间 。时 间和 空 间的 转 换 通过 场 与
场 的 间歇 过 渡 。
以 莎士 比亚戏剧和布 莱希特的 史诗 剧 为代表 的戏剧也 采取 正观的 审美方式 , 是舞 台物质的再现。 同的是 , 不 他们要
求 舞 台是 流 动 的 空 间 ,让 时 空 环 境 在 舞 台上 连 续 不 断 地 展
员的 唱 念做 打 , 只是 一 个 毫 无 意 义 的 空舞 台。 中 国戏 曲 不 就
突 , 一 种 抒 发 感 情 的 冲 突 , 现 为 以 人 物 的 自我 表 白揭 示 是 表
内心感 情 的 变化 。
创 造 独 立 于人 物之 外 的 自然 环 境 , 的 自然 环境 存在 于 演 员 它
表现 角色情感 , 其审美特 点与 中国戏 曲是不 同的。 西方戏剧将 故事段 落和情节事件调整、 压 现、 发展和 解决。戏剧 情节
简论中西悲剧的审美差异_梁山伯与祝英台_与_罗密欧与朱丽叶_的审美比较
简论中西悲剧的审美差异———《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审美比较黄 晶 赵云峰 悲剧是戏剧的重要形式。
中西在戏剧发展中都产生过许多著名的悲剧,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中国的《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中西方两个经典爱情悲剧,而且两个故事的主题和情节都有惊人的相似,但其美学观念、审美心理等不可避免的打上民族的烙印。
下面以这两个悲剧为例分析一下中西悲剧的审美差异。
一、相似的社会背景,不同的审美观念《罗密欧与朱丽叶》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取材于意大利的一个古老传说,并参照了英国诗人亚瑟・勃洛克根据传说改写的长诗《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是体现文艺复兴时代精神的著名剧作。
当时新型的资产阶级力量已经比较强大,他们生气勃勃,不满现状,勇于改革,对前途充满信心,追求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
一般认为,梁祝故事起始于东晋,其后1600多年间,这个故事情节不断繁富、思想内容也不断复杂化,表现形式亦不断丰富多采,至越剧和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集民间故事之大成,作了加工、提高,升华为艺术精品。
纵观这些作品,其基本的情节、人物和追求爱情自由的主题是一致的。
梁祝故事的产生不是偶然的,魏晋时期是一个独特的历史时期。
汉末以来,由于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多种文化思想兴起,儒家的传统思想受到了严重冲击,人们的思想呈现出解放势头,社会呈现出开放化和多元化的趋向,女性生活出现了罕见的潇洒、自由、放达的局面。
所以宗白华先生曾说:“魏晋时代人的精神是最哲学的,因为是最解放、最自由的。
”①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才有祝英台的女扮男装,梁祝的自由恋爱。
所以两个悲剧的社会背景有相似之处。
但中华文明起始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中国人是以整体和谐为美之极至,以道德修养促内在完善为基本特色的价值观念。
这一特征虽然有利于中国社会长治久安,但也在需要创造更新的历史进程中,抑制了中国公众自我人格的声张和抗争命运的力量。
祝英台正是在“父母之命不能违”的观念下,寻求协调,答应了婚事。
我们该如何理解中西戏剧的审美差异
摘 要 : 西戏 剧 的 本 体 差 异 从 确 立 独 立 性 与 个 别 性 而 言 , 然 西 方 以近 代 话 剧 为 代 表 中 显
的 戏 剧 就 是 以 “ 观 ”感 受 为 主 体 的 “外 物 ” 仿 , 主 要 诉 之 于 “真 ”, 中 国 戏 曲 则 是 以 外 模 它 而
“ 底 ” 他 称 之 为 “物 因 ”) 旨 在 求 得 界 说 最 后 或 根 ( 都
最 初 的 一 个 “ 什 么 ”( 称 为 “ 因 ”) 这 即 是 说 , 为 他 本 。
作 为 “ 体 ”的 “怎 是 ”, 是 关 涉 事 物 之 “ 极 ”的 , 本 既 终
也 是 关 涉 事 物 之 “ 端 ” 。 而 “ 极 ” 是 由 创 造 的 开 的 终 总
“ 观 ” 悟 为 主 体 的 “ 物 ” 现 , 主 要 诉 之 于 “美 ”。 西 方 话 剧 以 故 事 为 主 , 而 故 事 情 心 领 心 呈 它 因
节 , 节 中的 人 物 , 物 性 格 在 情 节 中 的展 开 , 物 的 情 感 在 复 杂 故 事 中 的 层 层 展 示 等 就 成 情 人 人 为 主 体 。 中 国 戏 曲 却 恰 恰 不 以 故 事 为 核 心 , 是 特 别 关 注 如 何 将 一 个 已真 相 大 白 的 故 事 , 而 以
时 代 生 活 的变 迁 而 提 出 了 不 同 的 艺 术 本 体 论 。 既 然 每 个 历 史 时 期 都 提 出 适 合 表 现 其 时 代 社 会 进 程 和 人 的生 活 的 艺 术 本 体 论 , 表 明 每 一 种 艺 术 本 体 论 都 有 即 其 时 代 的 局 限 。 ” “ ” “ ”那 么 这 里 首 先 要 弄 清 楚 的 是 何 为 “ 体 论 ”, 次 是 何 为 “ 术 本 体 论 ”, 从 陈 文 本 其 艺 而 的语 境 来 看 这 里 指 的 是 何 为 “ 曲 本 体 论 ”。 可 问 题 戏 是 对 “ 曲本 体 论 ” 追 问 恰 恰 不 是 仅 从 认 同 戏 曲 艺 戏 的 术 自身 就 能 够 奏 效 的 , 必 须 是 以 西 方 戏 剧 ( 话 剧 而 以 为核 心 ) 体 为参 照才能 加 以界说 的 。 本 所 谓 “ 体 论 ”( noo y 在 西 方 哲 学 史 中 是 指 本 o tlg ) 关 于存在 及其 本质 和规 律 的学 说 。 “ 体 ” 词 来 自 本 一 拉 丁 文 o ( 在 、 、 )和 o ts 存 在 物 ) 德 国 经 n存 有 是 no ( 。
中西戏剧艺术的比较
中西戏剧艺术的比较一、西方戏剧的再现性和中国戏曲的表现性西方戏剧一般采取写实的舞台布景,道具与景物都为实物,而且接近真实。
演员的表演力图表现生活的真实,虽然西方戏剧也有假定性之说,但是它可以看作现实生活的再现,表演与日常生活的行为动作比较接近,给观众以逼真的艺术享受,使观众产生幻觉,把舞台上的一切当作真实。
观众可以直接沉醉其中,为剧中情节所感动。
中国戏曲的舞台往往是空的舞台,演员表演则是虚拟表演,足日常生活中动作的舞蹈化。
如一个演员坐在台上,在没有针和线的情况下,用手势的表演来表现做针线活,或者在空无一物的舞台上走圆场,用舞蹈表演表现爬山越岭、渡江涉水。
戏曲的虚拟表演在虚掉了角色的对象时,依靠演员的手势和人体动作,通过模拟来还原这一被虚掉的对象,观众则可以通过演员的形体动作感知其对象的存在。
虚拟表演要求表演者运用凝练、美化的程式动作去表现想象之中的对象。
这些程式动作,经过历代艺术家的锤炼,凝聚了他们的美学理想和对生活的感受,具有高度凝练的形式美感。
表演者通过外化的程式动作表达出强烈的感情。
观众从虚拟动作的形式美,接受到审美愉悦。
在形式美上打动了观众,这是审美主体的第一次打动。
然后观众从欣赏表演者的虚拟动作入手。
继而进入角色所传递的感情信息中,随着角色感情的变化而变化,表演者对意象的反应、感受,成为观众对意象的反应、感受,这是审美的第一:次打动,从而完成了戏曲的审美过释。
戏曲观众始终知道演出不过是戏,但并不妨碍他们的审美活动。
二、中西戏剧在舞台时空方面的差异西方戏剧在大幕批开后,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个具体的、实在的窄间,观众正观舞台,舞台时空依据舞台物质的再现而体现。
在以“三一律”的戏剧结构形式为代表的古典主义戏剧中,舞台被当作相对固定的空间,采取以景分场的办法,把戏剧冲突放在这个特定场景中来表现、发展和解决。
戏剧情节的延续时闻与观众感到的实际演出时间大体一致。
舞台的空间就是观众能感到的物质空间。
中西戏剧比较
戏剧艺术源远流长。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是西方戏剧创作的繁盛时期,出现了莎士比亚等多位伟大的戏剧家。
我国戏剧的出现虽然比希腊、印度晚一些,但在13 世纪也已进入成熟期;元代杂剧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一页,这时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光耀百代的伟大戏剧家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人,其中,五本二十一折的《西厢记》,在元杂剧中可以说是一项辉煌的成就。
中国古代文学传统中的重要审美特征是讲究创造含蓄深远的艺术意境,文学作品要能做到其美在“言意之表”,不同于西方讲究“形”的写实艺术风格,这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和西方很不同的民族传统特点。
因此,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中、西戏剧艺术各有自己的艺术风格,各具魅力。
例如,西方戏剧讲求场景效果,戏剧与剧场有着血肉关系;中国的传统戏剧并没有西方的剧场概念,只有戏台,而戏台是在“牵索为坪”,“随地作场”的广场上产生的。
“中国的戏曲舞台,基本上是一个空台,台上没有任何背景和道具,它除了一面做后台,其他三面都处于观众的包围之中。
因此,从根本上说,它只不过是表演场所的提高而已,实质上仍保留了民间戏乐即时即地演出的特征。
”(高琦华《中国戏台》)而西方戏剧从古希腊起就有巨大的石头舞台建筑,还有复杂的舞台机械装置,剧场建立在山坡上(而不是广场上),从而决定了西方戏剧的剧场性。
虽然后来的古罗马剧场是建造在平地上,但它四周围绕着长长的石砌围墙说明了它的剧场性;虽然它与中国戏台都是露天演出,却体现了中西戏剧本质差别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古代的戏剧虽然没有布景,大都采用虚拟的方法,但却能起到比实的布景更使人感到真实的效果。
中国戏剧特别强调抒情、传神、整体美,其含蓄不露的艺术风格,使观众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使艺术美得到最完美充分的体现,这正是中国戏剧的魅力所在。
王实甫的《西厢记》与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表现青年的爱情故事,两者都非常富于抒情性,但两剧比较一下,我们就可以看出中西方戏剧有明显的差异。
中西文学比较分析
中西悲剧审美差异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比较研究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生活在人类历史得同一时代,都就是十六世纪最伟大得戏剧家。
汤显祖得代表作品《牡丹亭》与莎士比亚得《罗米欧与朱丽叶》被称为中西方戏剧史上最绚丽得两朵奇葩,绽放在几百年得艺术舞台上。
两部巨著描述得都就是一对青年男女为追求自己得爱情而做得一系列抗争。
两部诞生在不同历史土壤与文化土壤中得作品,在许多方面有着众多相似之处,诠释着人类共同美好情感同时也存在着差异,折射出中西文化在诸多方面得不同。
在几百年得历史长河中,研究《牡丹亭》与《罗米欧与朱丽叶》得学者众多,在这些学者与专家当中,更多人仅单独就某一作品进行研究,做二者比较研究者相对较少。
做比较研究者多侧重爱情故事、哲学思想、艺术形式或舞台技巧等不同角度。
从中西方审美文化差异与审美心理差异角度研究者与作品明显不足。
笔者力图通过研究两部巨著,透视与折射中西方审美文化差异与审美心理差异。
这一研究对我们理解与研究中西方戏剧文化,进行中西方文化交流有着重要得推动意义。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法从三个方面探讨两部作品中反映出得中西方不同得审美文化。
一方面,通过比较得出东西方具有审美价值取向差异。
西方追求人性至上,而东方则崇尚礼理至上;在悲剧人物得选择方面,西方悲剧侧重于高贵得英雄人物,突出主人公昂扬得斗志,东方悲剧侧重于地位低下得善良弱小得人物尤其就是女性作为悲剧得主人公;在对美得基本观念上,西方人求真务实,她们认为悲剧得本质就是美与真得体现,而东方人则追求美与善。
第二方面,通过研究得出东西方审美心理差异,表现在审美意象上,同样就是表达爱情悲剧,西方人常用阳台或雷、电、光等自然界中较为剧烈得意象。
东方则采用后花园、优美得亭台楼阁、牡丹、柳枝等较为温与之物作为审美意象;在对悲剧结局得期待方面,西方人追求一悲到底。
而东方人则喜欢大团圆得结局,即使就是悲剧也要加上一条欢乐得尾巴。
西方得爱情悲剧受骑士精神得影响,主人公充满阳刚之气,而中国得爱情悲剧中男主人公通常就是文弱书生,即才子佳人得爱情模式;在爱情表达方式上,东方爱情表达含蓄、委婉,西方则热情、奔放。
中西文学比较分析
中西悲剧审美差异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比较研究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生活在人类历史得同一时代,都就是十六世纪最伟大得戏剧家。
汤显祖得代表作品《牡丹亭》与莎士比亚得《罗米欧与朱丽叶》被称为中西方戏剧史上最绚丽得两朵奇葩,绽放在几百年得艺术舞台上。
两部巨著描述得都就是一对青年男女为追求自己得爱情而做得一系列抗争。
两部诞生在不同历史土壤与文化土壤中得作品,在许多方面有着众多相似之处,诠释着人类共同美好情感;同时也存在着差异,折射出中西文化在诸多方面得不同。
在几百年得历史长河中,研究《牡丹亭》与《罗米欧与朱丽叶》得学者众多,在这些学者与专家当中,更多人仅单独就某一作品进行研究,做二者比较研究者相对较少。
做比较研究者多侧重爱情故事、哲学思想、艺术形式或舞台技巧等不同角度。
从中西方审美文化差异与审美心理差异角度研究者与作品明显不足。
笔者力图通过研究两部巨著,透视与折射中西方审美文化差异与审美心理差异。
这一研究对我们理解与研究中西方戏剧文化,进行中西方文化交流有着重要得推动意义。
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法从三个方面探讨两部作品中反映出得中西方不同得审美文化。
一方面,通过比较得出东西方具有审美价值取向差异。
西方追求人性至上,而东方则崇尚礼理至上;在悲剧人物得选择方面,西方悲剧侧重于高贵得英雄人物,突出主人公昂扬得斗志,东方悲剧侧重于地位低下得善良弱小得人物尤其就是女性作为悲剧得主人公;在对美得基本观念上,西方人求真务实,她们认为悲剧得本质就是美与真得体现,而东方人则追求美与善。
第二方面,通过研究得出东西方审美心理差异,表现在审美意象上,同样就是表达爱情悲剧,西方人常用阳台或雷、电、光等自然界中较为剧烈得意象。
东方则采用后花园、优美得亭台楼阁、牡丹、柳枝等较为温与之物作为审美意象;在对悲剧结局得期待方面,西方人追求一悲到底。
而东方人则喜欢大团圆得结局,即使就是悲剧也要加上一条欢乐得尾巴。
西方得爱情悲剧受骑士精神得影响,主人公充满阳刚之气,而中国得爱情悲剧中男主人公通常就是文弱书生,即才子佳人得爱情模式;在爱情表达方式上,东方爱情表达含蓄、委婉,西方则热情、奔放。
中西戏剧异同
中西戏剧异同中西方戏剧比较中国京剧和西方戏剧有许多相似之处。
例如,它们具有高度的文学性。
它们是人们思想、生活和欢乐、悲伤和欢乐在现实生活中的反映。
它们是整个民族文化的总体代表,但它们在创作上是不同的。
总的来说,西方认为它真的更好,而中国喜欢意境之美。
中西方戏剧语言都有很强的格律性,两者多多少少都受到诗的影响,这算得上是相似之处。
中国京剧的唱词是诗中隐含了故事,故事借用唱调而出,观众不需多想,在欣赏和回味唱调中就可对该戏一目了然,而西方戏剧以故事为主,语言可以次之,她所追求的是故事完整表现,一段爱情分手戏,《罗密欧与朱丽叶》在处理上就很简单,《梁祝》中祝英台在梁山伯坟前那段戏就很长,两者可说是同一类形和题裁的戏,在结局处理上不一样,却都一样能给观众留下深刻影响。
这要提到一个不同之处:西方偏向写实,中国宜于审美。
西方戏剧背景、道具极其音乐,复杂、全面,接近现实。
西方戏剧具有写实观念,主张运用布景按照生活的样子确定空间,亦即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和现实生活形态是相同的或相似的。
布鲁克说:\我可以选取任何一个空间,称它为空荡的舞台,一个人在别人的注视下走过这个空间,这就足以构成一幕戏剧了\。
而中国京剧舞台空间有限,只提供很少的象征性的道具,只使用很少的民族乐器和打击乐,所以她借用创造出那种若有若无的虚幻情景,给观众留有联想的余地,从而填充了京剧产生美感的空白空间,因此中国京剧创造出一个情景交融的美的世界,宜于审美。
第二点,中国注重意境,而西方强调情节。
中国戏曲的矛盾,戏剧的冲突首先不是围绕剧情,而是因为剧中人微妙的相互关系而发生的。
中国戏曲强调神神似、强调写意。
戏曲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形态是不同的,它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和加工,是变其形而传其神、写其意。
戏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
舞台上此刻可以是书房,但剧中人一转身,舞台就可以变为花园,甚至可以变成千里之遥的另一地点。
比较《美狄亚》与《窦娥冤》的悲剧模式及中西审美观念的差异
文比较《美狄亚》与《窦娥冤》的悲剧模式及中西审美观念的差异○宋南南 陈祎满摘 要:在中西方古代社会,女性地位低下,是从属、被占有的他者,女性整体展现出一幅没有自我的画像。
而在女性淹没的时代中涌现出了两位女性英雄,美狄亚在古希腊男性主宰的文化语境下敢于复仇;窦娥是古代东方孝女、烈女的典范。
她们虽然表现了中西不同的文化观念,但她们鲜明的女性形象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与特征,同时也在女性被压抑的年代唱出了一曲自我之歌。
关键词:美狄亚 窦娥 悲剧 戏剧《美狄亚》是古希腊三大悲剧之一,塑造了一位为爱情抛家弃国,甚至杀害了亲生哥哥的“狠毒”女人;在遭到丈夫背叛之后,杀害了将要嫁给丈夫的公主、公主的父亲以及自己的两个孩子以惩罚丈夫,达到复仇目的的故事。
《窦娥冤》是中国古典戏剧四大悲剧之一,描绘了一位为了婆婆,甘愿走向断头台的孝顺女性;因“冤”发了三桩誓愿——血飞白练、六月降雪、亢旱三年——以惩戒贪官,告清白于后人,最终由她的父亲窦天章为其平反而昭雪的故事。
二者都是从女性写起,却含有中西文化的巨大差异。
美狄亚是一位为爱不择手段的女性,可以为了丈夫狠心杀害自己的哥哥和孩子。
窦娥是一位温顺德良的中国传统女性,谨遵三从四德,是古代孝女、烈女的典范。
二者极巨反差的形象更鲜明地对比出中西悲剧不同的文化模式及其审美观念。
美狄亚和窦娥都是不可降服的烈马,为了心中所追寻的“真理”——爱与正义——不惜牺牲一切。
两位女性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下成长,具有完全迥异的性格,但都在男权社会中受到摧残与折磨。
美狄亚出身皇室,具有良好的生活条件;窦娥六岁成为孤儿,跟着婆婆操持家务;美狄亚聪明狡诈,为自己而活;窦娥乖巧听话,总为他人着想;美狄亚因爱燃起可怕的妒火,为报复毁灭一切;窦娥因正义无法匡正,为冤屈惩戒后人。
二人不仅是性格导致的悲剧,更是时代——男权至上造成的女性悲剧。
一、《美狄亚》与《窦娥冤》的女性形象差异女性的地位自母系社会之后,就和男性形成巨大反差,谈到古代女性,悲剧这两个字仿佛就是她们的代名词。
从_罗密欧与朱丽叶_和_西厢记_看中西戏剧审美观差异
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教育文化版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和《西厢记》看中西戏剧审美观差异于红岩 张永席 刘亚飞内容提要 本文通过对比《罗密欧与朱丽叶》和《西厢记》中西方两部名剧论述了两个民族不同的悲喜剧概念,分析了不同的民族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
西方戏剧悲、喜剧经渭分明,推崇悲剧,轻视喜剧。
悲剧的效果是怜悯与恐惧,恐惧中有亢奋,怜悯中有崇敬。
中国戏剧则是寓悲于喜,授喜于悲,亦悲亦喜,悲喜混杂。
因为中国古代的美学思想和审美追求是和谐、平衡、匀称和统一。
关键词 戏剧 西方悲剧 中国喜剧 审美情趣于红岩,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学院 副教授 266071张永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学院 讲师 266071刘亚飞,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学院 讲师 266071 引言:英国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和中国元朝王实甫的《西厢记》可以说是中西方戏剧史上最具魅力的爱情戏剧杰作。
两剧出自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却有着很多惊人相似之处。
首先,两剧的主题是相同的。
两剧写的都是封建时代青少年男女觉醒的爱情故事。
两对恋人都是一见钟情,不计利害,忠诚如一。
其次,在剧情的发展上有相似之处。
两剧中的主人公在相爱后,都受到来自代表封建势力的家长的反对。
第三,两剧中的辅助人物也很类似。
两对青年在相爱过程中,都有中间人牵线搭桥。
莎剧中有劳伦斯神父主持秘密婚礼,还有朱丽叶的奶妈帮助传递信息。
王剧中有莺莺的仆人红娘,在其中穿针引线,秘密撮合两人成为夫妻,还有张生的好友杜确将军在关键时候帮助张生,使两人的相爱有了可能。
另外,两剧中的女主角都有一个定婚人:莎剧中的帕里斯,王剧中的郑恒。
然而,结局却是不同。
莎剧中的一对恋人为追求真正的爱情,双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是典型的西方悲剧。
而王剧中男女主人公历经磨难,最终喜结良缘,这是典型的大团圆为结局的中国喜剧。
两剧的相似性表明爱情一旦发生,任何力量都无法挡住。
两剧的不同则反映了中西两个民族不同的文化背景和审美情趣。
中西戏剧差异性原因探究
中西戏剧差异性原因探究作者:易丹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0年第11期[摘要]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是东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艺术观念的产物,由于这些不同的因素,二者也形成了不同的审美品格。
本文从中西哲学和中西文化形态两个方向解释了中西戏剧品格差异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中国戏曲;西方戏剧;哲学;文化形态;差异中国戏曲和西方戏剧同样是起源于宗教祭祀仪式,但是西方戏剧成熟很早,在公元前5 世纪左右就产生了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欧里庇德斯、索福克勒斯和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创作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戏剧作品。
而中国戏曲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萌芽,经过了唐玄宗办“梨园”的时代,到宋代的杂剧和南戏,最后到了元代才臻于成熟和繁荣,比古希腊戏剧晚了1700多年。
西方戏剧很早脱离了仪式,开始成熟,在这同时也就日益远离了戏剧的最初起点:仪式及其仪式中所代表的游戏精神,强调其“模仿”功能,而中国戏曲始终具有仪式化特点,重视戏剧的综合表演给人带来的情感愉悦。
因此形成了二者不同的基本品格:西方戏剧强调写实性,追求真实感,仪式化决定了中国戏曲的程式性、虚拟性和抒情性。
一、与中西哲学对文学审美理想的影响有关在中国的哲学思想中“,天人合一”的观念可以说是它的总体意向和主导观念。
实际上,“天人合一”思想恰恰就是中国文化审美理想中“和”为美的最高形式,而阴阳之变,融会贯通,又是“和”的根本原因。
在“天人合一”的“和”为至美的艺术哲学思想追求中,中国悲剧固然也关注到了人类生活中各种类型的悲剧现象,诸如“天命观”、“性格论”及社会与时代的苦难等,但是,矛盾是必然的却不等于没有化解的可能,冲突是本相却不能说没有求得平衡的设想。
即使作家以非理性的、虚幻的形式去化解这种矛盾和冲突,也是可以接受和认同的,因为它满足了我们“和”为上的集体无意识积淀的文化的、审美的需求。
于是,东方包括中国的神秘主义理性在此凸现出巨大的潜意识能量。
西方哲学一开始就以其对自然的理性分析,呈现出与中国人迥然不同的思维形式。
中西方戏剧审美取向的差异
中西方戏剧审美取向的差异中西方戏剧审美取向的差异是一门复杂且深入的课题。
戏剧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反映了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下人们的审美观念和价值观。
中西方戏剧审美取向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剧情结构、表演风格、角色刻画以及观众参与等方面。
首先,对于剧情结构,中西方戏剧有着明显的不同。
西方戏剧强调故事的发展和冲突的激烈性。
西方戏剧往往注重剧情的矛盾冲突和高潮迭起的节奏,尤其是古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戏剧,其中的悲剧冲突是戏剧结构的核心。
相比之下,中国戏剧注重剧情的中国性和人物命运的表现。
中国戏剧常常采用传统的四大古典名著、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作为题材,主要关注人物的心理、情感和精神离散。
其次,在表演风格上,中西方戏剧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西方戏剧注重个体表演的真实性和自然性。
在西方的剧场中,演员通常通过肢体语言、声音和表情来传达角色的情感和思想。
西方戏剧强调个体的独立和个体自由表达,强调人物的个性,追求角色表演的自然流畅。
相比之下,中国戏剧则强调整体演出的和谐与美感。
在中国戏剧中,演员往往注重动作的繁复和造型的美感,通过严格的动作规范和技巧来展现角色的性格和状态。
此外,中西方戏剧在角色刻画上也有明显差异。
西方戏剧注重个人主义和角色的独立性。
西方戏剧中的角色往往具有自己的个性、目标和愿望,他们被赋予了独立的思维和行动能力。
西方戏剧通过角色的言行来展示角色的性格和内心世界。
相比之下,中国戏剧注重角色的社会角色和家庭责任。
中国戏剧中的角色常常被赋予特定的社会角色,他们通常以家庭和社会责任为中心,他们的个人行为和命运往往受到社会规范和伦理观念的限制。
最后,在观众参与方面,中西方戏剧也存在着差异。
西方戏剧强调观众的主动思考和个体审美体验。
在西方的剧场中,观众通常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角度和位置观看戏剧,并且他们有权利对戏剧进行评论和批评。
相比之下,中国戏剧强调观众的被动参与和集体审美体验。
在中国的剧场中,观众通常采取坐式观看,观众对戏剧的影响相对较小,更多地是集体性的共同体验。
中西戏剧审美差异
中外戏剧审美差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数字媒体技术01班张丽 20134340116一、中西戏剧诞生戏剧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的方式之一。
戏剧同时也是一个艺术种类,是人类众多的艺术创造的方式之一,是由演员直接面对观众表演某种能引起戏剧美感的内容的艺术。
戏剧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
中国戏曲最早隐现在先秦、形成在中唐,在宋金元时期逐步成熟,最终在明清时期达到空前繁荣。
中国话剧只有百年的历史。
从西方引入中国,20世纪初到“五四”前称“文明新戏”,早期深受戏曲影响。
西方戏剧则经历了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众多音乐形式的演化发展,最终于16世纪末诞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在随后的古典时期、浪漫时期直至20世纪,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二、审美观念差异柏拉图提出“美是什么”而引发了人们对美学的思考,并激励无数先哲进行不懈的解答和努力。
柏拉图认为:世间有许多类的事物,当你判断它是否为美时,心中必然已有了一个美的原型,这心目中美的原型又来源理念世界中存在的那个绝对的美。
任何美的事物都无法与美的原型相比,前者不过是对后者的一种模仿,美的事物有千千万,而美的原型或理念的美却只有一个。
中西戏剧审美观念的不同,首先就是各自相异的文化:中国戏剧强调抒情境界,人的精神境界,缺少自由意志,是天人合一的文化的体现;西方戏剧重视人物描写和人的意志行动,强调思辨和理性,是重智慧和征服的主客二分的西方文明的必然要求。
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天人合一,中国心灵哲学家蒙培元先生曾说:“人与天道、天理之间是纵向关系。
心灵不仅能够下通人事,而且能够上达天意。
这是一种纵向的自我超越。
”中国人更为重视纵向的超越,这种文学特征决定了中国戏剧的抒情特性,使中国戏剧在抒情性方面取得了西方戏剧难以超越的艺术成就。
然而,天人合一没有主客二分式的横向超越这一文化特征,首先使得中国戏剧中的主体与客体间没要必要的距离,不容易超越现象把握本质。
中西方戏剧的差异
1、运用形象学所学知识,选取20世纪文学作品中的人物进行形象分析。
2、简述中西方戏剧文类的异同3、谈谈你对比较文学可比性的理解(以具体作品为例,如何确定其可比性)4、运用比较文学所学知识,选取两部你比较熟悉的作品进行比较。
5、鲁迅和果戈理的讽刺艺术比较。
6、中国、希腊神话中的英雄人物形象比较7、简述中西古典小说的异同8、试举一位曾受过中国文化影响的外国作家,并对其创作中的外来影响加以分析。
任选两题,要求在论述过程中紧密联系作品,层次清楚,语言流畅,言之有理。
首先,西方自亚里士多德起就将戏剧作为最主要的文体受到重视、得到推崇,并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剧作家和评论家。
而中国传统文学、文论一直是以“有韵之文”和“无韵之笔”来划分文体,所以诗与文一直被视为文学正宗,而戏剧与小说均被视为“小道”,受到压抑。
直到清末民初,戏剧才在王国维等人的倡导下成为正宗。
其次,从历史上看,西方有着很强大的叙事传统,而中国有着很强的抒情诗歌传统,因此,中西传统戏剧在形式上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传统戏曲以歌诗为主,而西方传统戏剧则以对白为主。
在结构上,西方逐渐形成戏剧的“三一律” 理论,而中国传统戏曲的时空结构是开放的,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它的地点是可以流动的,而时间的长短也是依照故事的需要,是没有限度的。
第三,中国与西方的戏剧发展轨迹不同。
大略来说,西方戏剧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末,越来越向写实的对话戏剧发展。
同时,歌剧、芭蕾剧、哑剧等都成为独立的形式,而不被认为是戏剧正统了。
相反,在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自宋元、经明清以来,一直保存着它的特色,依然以歌舞、象征、风格化的演出艺术为主。
到了二十世纪,中西方戏剧都发生巨大的转向,开始朝相反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文化交汇的局面。
一、表现形态上不同。
相对而言,西方戏剧在表演元素上比较单纯,而东方戏剧在表演元素上呈现多元化。
因为戏剧艺术最早的形态是歌舞结合,戏剧原本是从祭祀性的舞蹈中产生岀来的,但西方戏剧在发展过程中已不再拥有歌舞结合的形态:或者是依靠台词的“话剧”;或者是只歌不舞的“歌剧”;还有专舞不歌的“芭蕾”。
浅析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的美学特征的差异性
浅析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的美学特征的差异性关键词:中国戏曲;西方戏剧;写意与写实;综合性;模仿说戏剧的出现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一种必然现象,是人类众多文化活动的方式之一,是人类众多的艺术创造的方式之一,是由演员直接面对观众表演某种能引起观众共鸣的内容的艺术形式。
可以说,戏剧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随着迅速发展的世界,人类的文化活动逐渐增多,但是由于中西方之間的文化、审美观念的不同,便出现了各自相异的戏剧形式。
中国的戏曲形式与西方的戏剧形式的差异性较大,尤其是在美学特种上,中国戏曲强调抒情境界,人的精神境界,缺少自由意志,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文化体现,而西方戏剧重视人物描写和人的意志行动,强调思辨和理性,是重视智慧与主客观思想的西方文化的体现。
一、综合性与单一性中国戏曲与西方戏剧都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而两种戏剧形式在发展过程却出现了较为相反的结果。
一是由单一走向综合,一是由综合走向单一。
首先是中国戏曲的综合性。
关于综合性,在王国维给戏曲所下的定义中,就已经指出了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特征,所谓“必合言语、动作、歌唱以演一故事”,就是说中国戏曲是一门由演员扮演、借助言语、动作、歌舞等表演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表演故事的综合艺术。
而在早期戏曲艺术刚刚出现的时候,还都只是由最为简单的单一的动作或是言语形成,如上古社会的歌舞,汉代的百戏,都只是作为戏曲诸因素之一的艺术,并不能称之为戏曲艺术。
在其他表演艺术中,称得上综合艺术的很多,如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夜都具有综合性的特征,但与其他综合艺术相比,中国戏曲的综合性程度更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综合的范围广。
艺术一般可以分为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两大类,所谓时间艺术就是依赖于时间而存在的艺术,如音乐、舞蹈等;而空间艺术就是必须在一定空间里才能表现出的艺术,如绘画、雕刻等。
与西方戏剧相比,中国戏曲既不同于话剧的仅是说,又不同于歌剧的光是唱,也不同于舞剧的只是舞,它综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种表演艺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戏剧审美差异
摘要:对待中西戏剧,观众有不同的审美标准,中西方对悲喜剧所持有的完全相反的态度。
虽然中国戏剧较之西方历史更加悠久,但西方戏剧对于观众也有独特的吸引力。
它们都各具特色,所以对全世界观众而言,它们同等重要并且都是耀眼的文化珍宝。
关键词:中西戏剧诞生;审美观念差异;虚化与求真;悲喜戏剧欣赏
一、中西戏剧诞生
戏剧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众多的文化活动的方式之一。
戏剧同时也是一个艺术种类,是人类众多的艺术创造的方式之一,是由演员直接面对观众表演某种能引起戏剧美感的内容的艺术。
戏剧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
中国戏剧主要包括戏曲和话剧。
中国戏曲最早隐现在先秦、形成在中唐,在宋金元时期逐步成熟,最终在明清时期达到空前繁荣。
中国话剧只有百年的历史。
从西方引入中国,20世纪初到“五四”前称“文明新戏”,早期深受戏曲影响。
西方戏剧则经历了中世纪及文艺复兴时期众多音乐形式的演化发展,最终于16世纪末诞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在随后的古典时期、浪漫时期直至20世纪,涌现出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从中西戏剧的诞生过程看,中国戏剧从汉唐到宋金,始告形成,这个过程主要是在民间发展,而且始终是一种娱乐性的活动;在它形成过程中的各种形态,都是以文娱为主,长期不为上层统治者所重视,所以发育和成长的时间很长;西方戏剧的形成过程,自始至终是和国家的全民性庆典联系在一起,而且一直是作为国家全民性庆典中的一项重要活动内容,它是从下到上、从上到下,在上下一致的支持下迅速形成和成熟起来的。
由于地理环境、社会的
经济、政治情况不同,民族习惯、文化意识、艺术传统的区别,中西戏剧在发展中走着不同的历史道路,在审美上呈现出很大的差异。
二、审美观念差异
柏拉图提出“美是什么”而引发了人们对美学的思考,并激励无数先哲进行不懈的解答和努力。
柏拉图认为:世间有许多类的事物,当你判断它是否为美时,心中必然已有了一个美的原型,这心目中美的原型又来源理念世界中存在的那个绝对的美。
任何美的事物都无法与美的原型相比,前者不过是对后者的一种模仿,美的事物有千千万,而美的原型或理念的美却只有一个。
中西戏剧审美观念的不同,首先就是各自相异的文化:中国戏剧强调抒情境界,人的精神境界,缺少自由意志,是天人合一的文化的体现;西方戏剧重视人物描写和人的意志行动,强调思辨和理性,是重智慧和征服的主客二分的西方文明的必然要求。
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是天人合一,中国心灵哲学家蒙培元先生曾说:“人与天道、天理之间是纵向关系。
心灵不仅能够下通人事,而且能够上达天意。
这是一种纵向的自我超越。
”中国人更为重视纵向的超越,这种文学特征决定了中国戏剧的抒情特性,使中国戏剧在抒情性方面取得了西方戏剧难以超越的艺术成就。
然而,天人合一没有主客二分式的横向超越这一文化特征,首先使得中国戏剧中的主体与客体间没要必要的距离,不容易超越现象把握本质。
其次,侧重于纵向超越的文化比较注重直觉、体悟,不是很注重理性与逻辑。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成长的中国戏剧主人公不易成为独立的主体,缺乏批判和否定精神。
再次,中国戏剧的精神世界主要是情,很少涉及本质规律的揭示,理性成分的较为有限。
相反,深受主客二分文化影响的西方人在戏剧中也倾向于把自己看作独立的
主体,把世界看作外在的客体,主体能够对客体进行认识和改造。
为了强调主人公的意志的作用,严格控制人物的数量,大部分戏剧只有一个主人公,这样主人公的意志才可以真正成为戏剧的焦点。
西方戏剧不但尽可能地减少人物数量,还设法保证情节的整一性,以免剧情超越主人公的意志。
亚理斯多德:“有人认为只要主人公是一个,情节就有整一性,其实不然;因为有许多事件发生在一个人身上,其中一些是不能并成一桩事件的;同样,一个人有许多行动,这些行动是不能并成一个行动的。
”西方戏剧不但聚焦于一人一事上,而且对时间和地点也有着严格的要求,他们把这些规定叫做“三一律”(Three Unities)。
因此,西方戏剧在一定程度上都对情节、地点、时间进行了限制。
由于强调了必然律和自由意志,西方戏剧不仅限制奇迹的发生,还尽量减少偶然事件的出现。
三、虚化与求真
中国戏剧是以“虚化”作为重要特征,而西方戏剧则以求真为其美学原则。
所谓的虚化形象,“是戏剧中与实体形象相对而言的一种特殊形象的构造”。
中国戏剧中虚化形象一直占据着一个重要位置。
在表现方法上, 首先是将那些没有必要表现于舞台或没有方法表现于舞台的环境和对象“虚化”,演员不论是通过舞蹈动作, 还是借用实物的虚拟表现都通过艺术的程式动作唤起观众积极的思维活动, 将观众引入演员的生活境界。
再次是对戏剧中形象的虚化,出现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未出场却对剧情发展及剧中人物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形象,比如中国著名剧作家曹禺先生的《日出》中一直未曾露面的金八爷、《原野》中一开场就已经离世的焦阎王,还有《明朗的天》中的贾克逊都是这一类型的典型代表;第二类是拟人化的虚化形象;第三类是指剧中人幻觉化的虚化形象。
而西方戏剧运用布景建筑等综合性的材料, 特别是运用灯光来变化场景, 有
效地使用投影装置从而构成舞台的综合性舞台效果。
他们不仅用逻辑的理论形式来进行思考,而更多的是用一目了然的化身形式,以生动的形象的形式来进行思考。
从文艺复兴时期戏剧,表现了对于人的热情赞美和充分肯定这一崭新的审美理想;到启蒙主义戏剧,表现了对传统和谐美的理想的彻底否定的“狂飙突进”式的热情;到十八世纪末与十九世纪初的浪漫主义戏剧,表现觉醒的资产阶级个性面对生活新的矛盾冲突所表现出来的苦闷与迷茫;到西方近代戏剧的审美——艺术理想表现的较为鲜明,这种进程都表现了人们对于新型审美理想和人格美的追求。
四、悲喜戏剧的不同欣赏
中西方对于戏剧的悲喜剧色彩的欣赏大相径庭。
在西方“悲剧历来被认为是戏剧中的冠冕。
”西方人推崇悲剧的重要原因是悲剧庄严肃穆的气氛,与作为戏剧源渊的宗教祭祀的庄严气氛最接近,都是用仰视的心态视角。
对此,中国观众就不同了。
中国戏剧观众在欣赏戏剧时,往往都倾向于俯视的心态视角,而且他们偏好于看喜剧。
戏谚有“无丑不成戏”之说,这与中国古代戏剧形成时的娱乐滑稽传统有着直接的联系,其中反映出的俯视心态也是一脉相承的。
中国古代戏剧的演出场合多为农村的年节庙会、城市中的戏园茶园、富贵人家宴请宾朋的堂会等喜庆场合。
观众都想来得到娱乐,所以不适合演悲哀死伤等不愉快不吉利的事。
这影响到了剧作家的创作。
即使是悲剧,中西方在中国戏曲悲剧冲突带有鲜明的伦理批判倾向,冲突的基础是两种截然相反的伦理道德。
西方悲剧不管是命运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都是人对于其强大的对立面,即命运、社会、性格所做的奋力挣扎反抗。
中国古代戏剧中的悲剧是把观众推在高高的道德伦理的评判席上,让观众俯视这些可怜的无辜的弱者,进而对这故事、人物做出道德评
判。
而西方悲剧的观众仰视着台上那些比自己更有力量的主人公在命运、性格、社会面前做拼死抗争,却仍逃不脱失败的结果,进而产生了“恐惧和怜悯”,从而使观众感情得到“净化”。
总而言之,虽然中西方戏剧在审美上大相径庭,但这并不代表一方比另一方优越,仅仅是因为不同的文化意识,生活背景和历史因素而孕育的两种审美倾向。
作为人类社会文化、艺术多元的反映,中西方文化、艺术的功能和娱乐性,正是人间万象的生动形式的体现。
中西戏剧的不同品格, 归根结底源于中西文化及美学精神的差异。
中国文化重整体、和谐, 在艺术上追求虚实相生、以形写神,强调美与善的统一。
西方重分析、冲突,艺术上追求写实、逼真,强调美与真的统一,由此使中西戏剧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异彩。
参考文献:
[1]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诗学·诗艺[M].罗念生,杨周翰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3]朱栋霖.曹禺与西方戏剧[J].戏剧学习,1985.
[4]蓝凡.中西戏剧比较论稿[M].学林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