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艺术论文范文2篇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范文2篇] 中国古代建筑赏析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范文2篇] 中国古代建筑赏析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范文2篇] 中国古代建筑赏析论文中国是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因其地域特征、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生活习惯各有不同,因而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几千年来,与西方古代建筑相比较,中国的古代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上以木质结构为主。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参考范文篇1谈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摘要】建筑是空间的艺术,设计者致力于寻求建筑与环境的共生,然而,如何将现代景观技术与本土化的建筑符号相结合,通过采取延续传统建筑符号景观艺术特征的手段,来传承民族化、地域性的文脉,如何做到景观设计中建筑外环境与建筑本身的文化传承和传统建筑符号的延续性仍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景观设计;运用中国建筑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在璀璨的中国建筑史上,无数的优秀作品留给后人观赏品评,其中也留给后世诸多具有鲜明个性的元素,供后人在景观设计中使用。

随着现代社会文化多元性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能赋予景观长久生命力的元素多来自于民族的、传统的、地域的。

因此,在景观设计技巧性因素越来越成熟的今天,如何将古代建筑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保持建筑与文化的呼应、延续,成为越来越受关注的问题,设计者从传统文化的集成以及现代设计技术的应用等多个方面,为此做着不懈努力。

一、我国古代建筑的特色我国的古代建筑中的东方文化特色,不仅使建筑物具有了优美的外观形象,而且使其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极大地加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表现力,因此我国的国代建筑兼具观赏性及内涵性,在对古代建筑进行品评时,应尤其注意这一点。

1、以木构架为主的结构方式。

几千年来,与西方古代建筑相比较,中国的古代建筑在材料的选择与使用上以木质结构为主。

早在原始社会,原始住民就已学会构木为巢,春秋时期,这种结构方式被广泛采用,到了汉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墙倒屋不塌”这句古老的谚语,概括地指出了中国建筑这种框架结构最重要的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参考范文(2)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参考范文(2)

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参考范文(2)中国古代建筑的论文参考范文篇4浅析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影壁【摘要】本文简述了影壁的渊源和功能,通过分析古代建筑中影壁的演化、分类以及影壁的基本装饰形式,体现出影壁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建筑艺术遗产。

【关键词】影壁;演化;分类;装饰影壁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建造在院落大门里面或外面具有屏障作用的墙体。

影壁的出现是和地理位置、气候有着密切关系。

在北方,冬季风大天冷,如果将影壁设置在大门内或外就会起到了阻隔寒冷北风的长驱直入。

在南方,则是起到引导风的疏通流动,以降低庭院内的气温。

但由于古代历史中科学技术发展的局限性,人们更多的给影壁附加上许多风水、风俗的色彩。

1、影壁的演化影壁几乎和屏风是同一时期出现在古代建筑中的,在陕西歧山发掘的西周建筑遗址中就出现了影壁的设置。

该影壁设立于大门的对面,与门基本同宽。

据考证,该影壁壁身以夯土筑成,四角可能有立柱四根,上部是或木或草的坡顶。

由此推断,影壁的使用不会晚于周中期或晚期。

早期,影壁被称之为“树”,大约是为了体现有树立屏档的意思,影壁的设置已出现了在大门之内和大门之外两种形式,也就是所谓的“内屏”和“外屏”之别。

古代建筑中的门屏观念在汉代就已经形成,在汉代的相关文献记载中多称影壁为“罘�”。

此外,在《广雅》、《博雅》和《酉阳杂俎》等古文献中都认为罘�即为影壁。

由此可以推论,汉代影壁应有“萧墙”、“照墙和“罘�”三个名称,至少不能排除罘�被称为影壁的说法。

大约在唐代中后期,独立的空间屏障墙开始使用影壁这一称呼,这也与壁塑艺术有很大的关系。

南宋学者、画家邓椿在其所著的《画继》中记载道:“惠之(杨惠之、唐开元人)塑山水壁,郭熙见之,又出新意,遂今垢者不泥掌,止(只)用手枪于壁,或凹或凸,俱所不同。

于(余)者,以墨随其形迹,晕成峰林壑,加之楼阁人物之属,宛如天成,谓之影壁”。

以后,在室外的照壁、萧墙大多会饰以雕刻有人物、动物、花卉的砖石,而影壁一词也随即取代了原有的萧墙和照墙,更多地为人们所使用。

中国建筑文化论文

中国建筑文化论文

中国建筑文化论文保护和传承中国建筑文化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关系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崛起,及与世界建筑文化的交融。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建筑文化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建筑文化论文范文一:闽西客家培田古民居的建筑与文化论文导读:此地居民在明清时期先后修建的50多座宗祠、民居、书院,构成了一个连片成群、规模宏大、布局讲究、设计精美的古民居建筑群村落,是目前中国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客家古民居建筑群。

科学的布局规划,舒适安逸的功能,精湛的工艺,使法国一位建筑博士临此考察,称赞它是“建筑工艺与科技的完美结合”。

也就是说,在新的社会形态和文化影响下,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保存和再生成“新”的地方识别性,延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现代文化结合形成新的文脉,并使之得到延续,是进行城镇规划和建设时值得深思的课题。

关键词:古民居,布局,建筑风格,传统文化1999 年在北京召开的主题为“21世纪的建筑”的UIA 大会通过的纲领性文件《北京宪章》明确指出:“建筑是地区的产物,其形式的意义来源于地方文脉,并使地方文脉发扬光大”[1]。

国际建协也将跨世纪的建筑设计的主导思想确定为重视建筑文化的地域性,由此可见地域性建筑在建筑文化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然而,建筑文化的地域性文化特征最主要的载体便是传统民居。

本文所述的培田古民居在建筑文化的地域性特征方面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的挖掘、研究、开发等系列工作的开展都有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积极作用。

1 背景培田村位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西南向约20公里处。

坐落于一个闽西的客家山区里。

相传,他们的祖先吴八四郎,于元朝末年为躲避战乱而迁移到这里,繁衍至今已历34世,时近700年。

迄今,全村300余户人家、1400多口人,清一色为吴姓同宗,培田故在民间被称为“吴家坊”。

此地居民在明清时期先后修建的50多座宗祠、民居、书院,构成了一个连片成群、规模宏大、布局讲究、设计精美的古民居建筑群村落,是目前中国保存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客家古民居建筑群。

中国古建筑文化论文

中国古建筑文化论文

中国古建筑文化论文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文明的活化石,凝聚着中国人文思想的精髓。

继承和发展中国古建筑文化,关键在于弃其糟粕、扬其精华,重在神似,而非形似。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古建筑文化论文,供大家参考。

中国古建筑文化论文范文一:探析中国传统建筑中的传统文化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传统文化历史内涵论文摘要:建筑被誉为“石头的史书”、“凝固的历史”,是包罗万象的空间艺术。

透过那斑斑驳驳的一砖一石,人们能够从中解读出极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建筑是华夏文明的历史积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传统文化中的礼制,宗族家庭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精神都影响着建筑的布局,建筑环境设计和装饰风格等,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意蕴。

建筑,是指供人们进行生产、生活或其他活动的房屋或场所,它除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外,还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具备很独特的审美价值。

建筑的文化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从纵的方面看,建筑具有时代性的差异;从横的方面看,建筑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差异。

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在历史渊源以及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建筑风格的多样性。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与西方古建筑的砖石结构体系相比,中国古代建筑的最大特点就是采用土木结构体系。

这个体系的特点是用木料做成房屋的构架,先从地面上立起木柱,在柱子上架设横向的梁枋,再在这些梁枋上铺设屋顶,所有房屋顶部的重量都由梁枋传到柱子,经过柱子传到地面。

而用土、砖、石或者其他材料筑成的墙,只起到隔断的作用而不承受房屋的重量。

中国的古代建筑主要有两大类,一是表现帝王活动、生活的宫廷建筑;二是表现人民生活、活动的民居建筑。

这两大类建筑与中国的传统文化都有着一种直接的、密切的联系,使得中国古代建筑具有一种独特的魅力。

本文中,笔者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建筑中体现的传统文化。

一、“礼制”与中国传统建筑君主专制是我国古代社会的政体形式。

“礼制”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很重要的。

所谓“礼”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秩序,是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等级制度。

有关中国传统建筑论文

有关中国传统建筑论文

有关中国传统建筑论文中国传统建筑有着深远而悠久的历史,是中国人民用双手缔造的艺术辉煌,中国传统建筑中的装饰艺术是历史文明中的一部分,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中国传统建筑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中国传统建筑论文范文一:解析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之美内容摘要:文章就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灵动美、虚实美、流动美、序列美展开论述,并通过中西方建筑美学之比较,意在说明我们应传承中国传统建筑之精髓。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美学一、建筑空间之美学概述建筑,从广义的角度来理解,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人造的空间环境。

这种空间环境,一方面要满足人们一定的功能使用要求;另一方面还要满足人们精神感受的需要。

即建筑不仅是一种物质性产品,它同时也是一种精神性产品,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或曰是精神对物质的超越。

为此,不仅要赋予它以使用要求,而且还应当赋予它以美的属性。

回顾建筑史册:希腊庙宇神堂的尺度、罗马万神庙内部的完整、哥特教堂中庭的运动感、文艺复兴时期室内的和谐以及巴洛克建筑的诡谲变幻,都说明了建筑空间之美。

从众多建筑名作中可以看到,诗意的空间一方面来自实体美的建构,这主要是与建造逻辑相符的建筑结构、材料、构造等建筑元素自身美的创造;另一方面则来自对富于内涵和象征意义的空间观念的创造,它源于人与自然的一些原始体验,在建筑中主要表现为对自然元素的妙用。

而空间观念的实现必须借助于实体的构成。

二、中国传统建筑空间之美(一)灵动空间之美中国传统的室内居住空间都具有功能上的灵动、可变美。

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建筑结构上的灵活性。

中国传统建筑在结构上是以“柱”为主要承重构件的,支撑屋顶和楼层的木构架和室内分隔空间的墙体在结构上是分开的,这使得墙体不承担重量,而且为灵活分隔室内空间提供了可能性。

在古建筑中,分隔室内空间的方式有两大类:一类是完全分割,即在柱子之间砌薄墙或镶板;另一类是半分隔,即在相邻空间之间设置隔扇、屏风、碧沙橱、帐幔、罩、博古架和其他陈设来分隔,造成空间若断若续、若分若合、若开若闭的层次和丰富的变化,使相邻空间之间相互沟通,又彼此隔离,成为一个互相渗透的有机体。

建筑艺术论文

建筑艺术论文

建筑艺术论文建筑艺术是一种象征性的艺术,它可以使人感受到愉快的建筑意,即建筑的意象。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建筑艺术论文,供大家参考。

建筑艺术论文范文一:建筑艺术赏析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和西方的建筑艺术的比较,发掘古今中外建筑艺术的特点,对因社会背景和民族文化的差别而形成的不同的建筑文化作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中国建筑艺术西方建筑艺术建筑欣赏建筑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熔铸、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审美追求,建筑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显示出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精神文明,以其触目的巨大形象,具有四维空间(包括顶面)和时代的流动性,讲究空间组合的节律感等,而被誉为“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画”、“无形的诗”和“石头写成的史书”。

建筑艺术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体形式、结构造型、内外空间组合、装修和装饰、色彩、质感等方面的审美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实用造型艺术。

而中国和西方的建筑艺术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本篇论文就将中西各个时期的建筑文化入手,通过介绍各种建筑,分析其体现的内部特征。

一. 中国建筑艺术的概况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这是世界公认的事实,而建筑艺术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出的方形或圆形房屋发展到今天,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这其间有在崇山峻岭中蜿蜒万里的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长城;有在科学技术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前列的隋代的安济桥;有世界现存最高的木结构建筑,高达67. 1米的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而座落在北京的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古建筑群;至于我国的古典园林,由于独特的艺术风格,更使它成为中国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

这一系列技术高超、艺术精湛、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系统,独树一帜,大放异彩,是中华民族留给世界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中国建筑文化中,以人居住的宫殿、住宅为主流,即使是为神佛建造的道观、佛寺,也是将其看作神与佛的住宅。

中国的建筑艺术的作文范文

中国的建筑艺术的作文范文

中国的建筑艺术的作文范文中国的建筑艺术中国的建筑艺术源远流长,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注重审美和功能的结合,创造出许多壮丽的建筑作品。

这些建筑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也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心灵。

中国的建筑艺术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时期。

在殷商时代,中国的建筑已经开始具备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其代表作之一就是出土于河南安阳的殷墟遗址,这座城市遗址中的房屋、祭祀场所等都展现出了当时中国人的建筑智慧。

在这些殷墟中,人们发现了月城和皇城遗址,这些都是由墙壁、瓦片、石柱等构筑而成的,而且还装饰着独特的青铜器,向世人展示了古代建筑的壮丽之美。

随着时代的演变,中国的建筑艺术不断发展和革新。

在古代帝王统治时期,许多宫殿和陵墓也成为中国建筑艺术的瑰宝。

比如长城和紫禁城就是明清时代最著名的建筑。

长城是中国古代防御工事的代表,它拥有巨大的规模和复杂的结构,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紫禁城是中国皇室的宫殿,它的建筑风格独特,色彩斑斓,展示了中国宫殿建筑的精髓。

这些建筑都采用了优美的线条和对称的设计,给人一种庄严而壮观的感觉。

除了宫殿和陵墓,寺庙和园林也是中国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寺庙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们不仅是信仰的场所,更是艺术的殿堂。

佛教文化在中国有着广泛的传播和影响力,许多寺庙都被视为佛教艺术的珍宝。

比如敦煌莫高窟和峨眉山乐山大佛,它们都是中国佛教艺术中的瑰宝,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吸引了无数游客。

此外,园林也是中国建筑艺术中的瑰宝,代表作之一就是苏州园林。

苏州园林以其精致的布局和精美的景观而闻名,被誉为“人间仙境”。

中国的建筑艺术在现代也保持着活力。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文化的更新,中国的建筑风格也在不断变化和创新。

比如鸟巢、水立方等奥运场馆和中国大剧院等现代建筑都是中国建筑艺术的新亮点。

这些建筑作品结合了现代科技和中国传统文化,展现了中国建筑艺术的新风貌。

综上所述,中国的建筑艺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建筑风格美学论文范例欣赏(共2篇)

中国建筑风格美学论文范例欣赏(共2篇)

中国建筑风格美学论文范例欣赏(共2篇)中国建筑风格美学论文范例欣赏(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从当代中国知名建筑设计看传统美学思想的演变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迅速崛起,促成了本土建筑设计的蓬勃发展,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建筑设计师和建筑作品。

中国新一代的建筑设计师攀附于中国的崛起之身,于世界建筑师中脱颖而出,设计了一批知名的建筑。

当代中国的建筑设计,既受到中国强大的传统思想文化的深刻影响,受到全球化后现代浪潮的巨大冲击,展现出全新的设计风格和美学特征,正在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的建筑语言和美学思想体系。

一、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思想的当代解读中国辽阔的土地和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中国建筑独特的审美传统和地域风格。

中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类型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其建筑设计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及装饰艺术等方面有着鲜明的东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享誉全球。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依附于东方文化与哲学,思想庞杂,内涵丰富。

它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宇宙观和价值观,并且超越了“器”或“式”的层次,更侧重于“道”或“法”的深度。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思想与价值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以弘扬君权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受中国几千年君权至上和儒家伦理道德的影响,建筑上表现为以弘扬君权的宫殿及与宫殿密切相关的都城规划为主,且成就最高。

如北京故宫建筑群,强调巨大的体量、对称的布局、富有节奏的空间序列、富丽堂皇的色彩等设计要素,对中国建筑审美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

中国特有的“礼制建筑”(坛庙、神祠、宗庙、宗祠)和帝王陵墓的建设规划,则体现了社会等级秩序、上下尊卑的宗法礼教文化。

这种重视权力、主次分明的建筑特征,在审美心理上形成一种庄重、崇高的感受,集中体现中国建筑审美的主流思想。

2.多元、丰富、内敛的民族建筑文化中国属内陆国家,漫长的历史与封闭的社会形态,塑造了中国人的内敛性格。

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的作文范文

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的作文范文

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的作文范文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

古代中国人民在建筑方面取得了许多杰出的成就,这些建筑物不仅是实用的居住场所,还反映了当时社会、文化和哲学的价值观。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主要特点和几个著名的建筑范例。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一种重要的建筑风格是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典型代表,被广泛应用于寺庙、宫殿和传统宅邸。

中国古代建筑有着严格的结构和丰富多样的装饰,注重平衡和谐以及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宏伟壮丽的规模。

许多古代宫殿和寺庙以其庞大的规模和建筑设计而闻名,如北京颐和园和故宫。

这些建筑物以其宏伟的气势和精美的细节,吸引了大量游客和学者的关注。

中国古代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其精湛的木构技艺。

中国古代建筑多使用木料作为主要建材,建筑师们采用了许多独特的技术来创造出华丽而稳定的建筑物。

其中最著名的是中国古建筑中的斗拱结构,这种技巧使得建筑物能够抵御地震和其他自然灾害的破坏。

中国古代建筑还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

许多建筑物都建在山水之间或者依山傍水,利用周围景观来增加建筑物的美感和气氛。

而且,建筑师们在设计中融入了中国传统哲学的观念,如阴阳五行等,使得建筑物更具有文化和精神内涵。

中国古代建筑不仅在国内有重要的地位,也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许多古代建筑在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上被列为重要遗产,如万里长城、山西木塔和福建土楼等。

这些建筑物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前来参观和研究。

总之,中国古代建筑艺术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其独特的风格、精湛的工艺和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融合,使其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这些古建筑物不仅是实用的居住场所,更是中国文化的象征和传承。

我们应该珍惜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以便后代能够继续欣赏和学习古代建筑艺术的美妙之处。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范文2篇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范文2篇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范文2篇中国建筑艺术论文范文一:中国建筑设计欣赏论文岭南建筑是中国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特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近年来,关于岭南建筑艺术特征的探索正从各个层面展开,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日益重视。

本文仅就岭南建筑的界定及其人文品格作一管窥蠡测,以期抛砖引玉.一岭南建筑的由来与界定1949年建国以前,直至建国后的头10年,建筑界虽偶有广东建筑的称呼,但尚无岭南建筑的提法。

岭南建筑的称呼是伴随着新中国建筑的发展与广东建筑突出成就的取得而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的。

建国之初,百业待兴,中国建筑迎来了大发展的良好机遇。

50年代中期,当时的建筑界盛行复古主义,刮起一股“大屋顶”之风,产生了“凡建筑须盖大屋顶"的无形规定。

面对滚滚而来的复古主义潮流,深受岭南文化熏陶、“敢为天下先”的广东建筑师们并未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他们在行动上表现出灵活的变通性(如由林克明先生设计1956年落成的广东科学馆、由夏昌世先生设计于1954年落成的现华南理工大学二号楼在屋顶形式和斗拱运用上就作了变通处理),在思想上开始有意识地探索广东建筑的地方特色和艺术特征。

1959年,时任我国建筑工程部部长的刘秀峰同志在全国建筑艺术座谈会上提出“要创造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建筑新风格"的要求和倡议.自1960年开始,广东建筑界围绕“新建筑”、“新风格"展开了热烈、认真的讨论。

讨论的中心话题是:广东建筑是否应有自己的特色?大家在讨论中一致认为,广东有自己的特点,广东建筑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即应有岭南建筑的特点。

与此同时,广东建筑界也开始尝试着对以往建筑实践进行总结和归纳。

从学理层面上说,正式提出“岭南建筑”的时间是在1957年。

其标志是时任华南工学院(1988年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教授的夏昌世先生1957年在《建筑学报》上发表了题为《通风、隔热、遮阳》的论文。

夏昌世教授指出:岭南建筑应有自己的特点,满足通风、隔热、遮阳的要求。

古代建筑论文范文

古代建筑论文范文

古代建筑论文范文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最大特点就是采用木结构。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古代建筑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古代建筑论文范文篇1论装饰在古代建筑中的运用摘要:纵观世界建筑的发展,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建筑具有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木构架为结构体系,单栋房屋组成为建筑群体和它们建筑群组的空间形态、建筑单体的整体外观到建筑各部分的造型艺术上。

而装饰艺术的运用在建筑形式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工匠们将雕刻绘画用到建筑装饰里,增强了建筑的艺术表现力。

赋予了建筑艺术的外观形象和思想内涵,可以看出装饰成为古代建筑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空间形态;装饰;建筑;艺术我国古代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光辉的成就。

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的方形或圆形浅穴式房屋发展到现在,已有六、七千年的历史。

他不仅体现了我国的历史文化,同时也是珍贵的艺术品,具有丰富多彩的装饰艺术形式。

一、建筑装饰的起源装饰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最先用于器物和生活用品上的装饰图形被称为实用品装饰;用于人体上的装饰图形被称为纹身装饰;用于栖身居住之地的装饰图形被称为最原始的环境装饰,这些可以说是最早的装饰图案了。

考古学家在北京周口店的北京猿人遗址中发现了打磨光滑的骨器、蚌壳,大小不一的砾石,有一些砾石还是彩色的,白的、绿的中间有小孔,在穿孔上还发现人工染上去的红颜色。

据分析这可能是一种穿起来挂在猿人身上的装饰品。

新石器时代,由于生产工具有了进步,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不少石造工具,被打磨得十分光滑,很多的生活器皿上也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装饰纹样,同时也出现了简单的色彩。

体现了人类早期的审美趣味和观念。

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人类的居住形式逐渐从树上迁移到了地面,用木和泥土建造房屋,在建造的过程中,匠人们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美化和加工,装饰就这样出现在了建筑中。

而装饰也随着建筑的不断发展变的完备和丰富,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培育和发展了自己的建筑美感和建筑艺术观念。

中国古代建筑论文参考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论文参考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论文参考论文中国古代建筑在国际建筑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占据着一席之地,有很多的论文都对中国古建筑的发表了不同的看法。

以下是店铺整理分享的中国古代建筑论文的赏析,欢迎阅读!中国古代建筑论文篇一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浅析摘要:中国古代建筑在国际建筑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占据着一席之地,其主要以木构架为建造体系,以建筑群体的组合为核心形式,以建筑装饰塑造建筑的形体等。

中国古代建筑装饰对于中国古代建筑形象的构成以及建筑文化的丰富起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与作用。

关键词:古代建筑;装饰艺术;文化内涵一、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的文化内涵(一)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形式尤其是屋顶的构造形态,不但造型十分优美,而且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天人合一”就是其中之一。

在中国古代人们的思想观念之中,飞翘形状的屋檐装饰是对“天”的憧憬与崇敬,凹曲的“人”形屋面装饰设计,则是上天、下地、人居中间之意。

天人合一的建筑文化表现出了古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建筑理念,比如,明清时期的建筑屋顶装饰力求自然,把自然作为建筑审美的基本原则,并融汇了中国传统的雕刻、绘画等艺术,因此,这一时期的建筑灵动感十足。

同时,飞檐的建筑屋顶造型更是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在我国建筑中的深刻的体现,折射出了人们力图挣脱封建社会各种礼教束缚的强烈愿望,以及对大自然生活的憧憬。

(二)等级划分中国古代建筑装饰也是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一个重要反映与标志,不同身份与地位的人所使用的建筑装饰也是各不相同。

例如,龙凤图是古代帝王才能选用的建筑装饰,其代表着威严、不可侵犯的皇权,而宫殿不同的建筑其装饰也有高低贵贱之分,金色龙图是最高等级的象征。

还有建筑物的大门装饰,宫殿中的建筑物大门能够使用斗�怼⒚哦ひ约捌咽椎茸笆危�然而普通的平民百姓家是绝对不能使用的,故而中国古代民间的建筑物大门装饰通常都较为简朴。

(三)祈福驱邪中国古代建筑装饰艺术饱含着古人的美好祈愿,不同的建筑装饰代表着人们不同的追求与愿望。

中国传统建筑的论文(2)

中国传统建筑的论文(2)

中国传统建筑的论文(2)中国传统建筑的论文篇2浅析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美学摘要:文章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空间美学以及传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展开论述,并通过东西方建筑美学的对比,说明我们要更好地继承和发扬我们传统的建筑美学艺术。

关键词:中国传统建筑;美学;传统文化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无处不在,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建筑之美。

建筑有一种独特之美,她既不同于雕塑之美,也不同于绘画之美。

建筑美是一种多向度的美,她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技术条件、社会特征和人们的审美需求以及地域、文化、材料等各个方面。

她既要满足人们一定的功能使用要求,又要满足人们精神感受的需要。

因此说,建筑不仅具有物质性,还具有其精神性,是精神与物质的有机统一。

为此,我们不仅要赋予建筑以使用要求,还应该赋予她以美的属性。

美学的应用在我国建筑史上应用较为广泛,建筑不仅反映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更体现了美学不断发展的过程。

一、传统建筑美学的特点传统建筑美学的第一个特点是“创新”,只有新颖的设计才会迈出成功的第一步。

第二个特点是“合理”,从古至今的组群建筑都是按这个特点来设计的,我国的传统建筑不管是从整体到局部,还是从个体到群体都非常重视尺度、体量的合理搭配。

二、传统建筑之美回顾人类建筑史册:罗马万神庙内部的完整、文艺复兴时期室内的和谐、希腊庙宇神堂的尺度、哥特教堂中庭的运动感以及巴洛克建筑;中国清朝的颐和园,西湖三潭映月,以及拙政园著名的小飞虹等,这些建筑的诡异变幻说明了传统建筑所蕴含的空间之美。

(一)虚实空间之美实空间即实体,虚空间即实体的扩展。

我国的传统建筑一般以虚为主,但局部又采用了实墙体,则可借虚实的对比而获得空间的变化。

这种虚实空间之美早在计成《园冶》中就有记载:“砖墙留夹,可通不断之房廊;板壁长空,隐出别壶之天地。

亭台影罅,楼阁虚邻。

”一些构思精妙的佳境常常隐藏起来,使人们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境况下,一抬头,一转身就出乎意料的发现了柳暗花明的美丽景色。

建筑艺术设计本科论文

建筑艺术设计本科论文

建筑艺术设计本科论文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会广泛的应用到文化习俗,能够极大的增加建筑设计的艺术氛围,同时还能够体现建筑设计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对提升建筑工程的艺术气息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建筑艺术设计论文,供大家参考。

建筑艺术设计论文范文一:建筑艺术设计中文化习俗的影响摘要:文化习俗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已经渗入到社会各行业的发展中,尤其是建筑行业。

建筑设计人员在进行建筑设计的过程中会广泛的应用到文化习俗,能够极大的增加建筑设计的艺术氛围,同时还能够体现建筑设计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对提升建筑工程的艺术气息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现本文就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进行探究,仅供交流借鉴。

关键词:文化习俗;建筑工程;艺术设计;影响文化习俗是一种特定的文化活动,是一个国家长期发展的产物,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

在建筑行业飞速发展的今天,为了增加建筑工程的人文气息和文化内涵,设计人员在设计建筑工程的过程中,普遍的应用文化习俗这一元素,从而有效的提高了建筑工程的艺术设计的品味,满足现代社会和人们对建筑工程的要求,从而促使建筑企业能够获取较多的社会经济利益。

1文化习俗和建筑设计之间有着密切联系首先,在生活中产生艺术。

对于建筑物而言,它除了能给人们一个遮风挡雨的住所以外,同时还具备文化价值以及审美价值,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仅限于人们生存的环境,它可以直观的反映出人们的文化习俗。

建筑物中无论是外观还是形式,都是人们对生活的切实反映,只有真正经历过、感受过才可以将这种精神以及文化习俗反应在建筑艺术设计中,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文化。

其次,文化习俗可以为建筑艺术带来可观的经济来源。

不同的建筑艺术可以体现出不同的文化习俗,它是人们对艺术的欣赏,同时也是精神文明方面的享受。

所以,具有不同特色的建筑可以呈现出不同的地域色彩,地方政府可以作为一种旅游资源,不仅能够提升建筑设计的艺术风格,同时还可以增加建筑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

中国古代建筑毕业论文 (5篇)

中国古代建筑毕业论文 (5篇)

中国古代建筑毕业论文篇1【摘要】中国古代文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对中国古代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中国文人构成古代了唯一的上层社会,他们直接或间接的参与营建活动,把中国传统的自然观带入了建筑创造之中,建筑与自然的关系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区别于世界其他建筑体系的根本特征【关键词】天人合一;风水堪舆;模山范水;古代建筑建筑的历史就是人类与自然相互关系的历史。

以农业文明为主的中国古人,在漫长的农耕生产过程中认识到了“天时”“地利”等自然条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作为自然的代表“天”在人们的心目中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靠天吃饭的人们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即“天人合一”看作是内心深层的最高境界。

中国古人在营建都市、构筑房屋、庙宇时始终遵循自然规律,师法自然、合乎天地成为人们内心中自觉的精神意识。

中国文化的起源与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周易.大状卦》中有:“上栋下宇,以待风雨”之说,“宇”在许慎的《说文解字》被解释为屋边(“宇,屋边也”)。

《淮南鸿烈.览冥训》“宙,栋梁也.”从上述文字中我们不难看出“宇”、“宙”这两个字,在古代他的基本含义是与建筑有所关联的.然而这个词在很多时候又被用来表示无限的自然时空.如“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卷二十二《杂说》四部丛刊本)中国古人将表示天地自然的宇宙与表示房屋的宇宙等同视之,天地即是宇宙;宇宙也是房屋,作为人们着风挡雨的房屋在中国文化的起始就被赋予了“天地入吾庐”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人在建筑环境的创造上依托自然,这成为中国古典建筑的根本特征。

根据自然地形随形构筑,通过对建筑与环境的“因、借”来达到建筑与自然的相辅相承,即所谓的“托体同山阿”。

建筑借山势表雄伟,因水形而奇峭。

秦始皇统一六合,大兴土木,建筑了庞大的阿房宫。

阿房宫北依渭水,南向秦岭,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以象太极”将宫殿与大尺度的自然山水辉映交融,把建筑溶入自然,借自然界恢宏尺度,来体现大秦王朝气吞山河的不凡风度。

关于传统建筑的论文

关于传统建筑的论文

关于传统建筑的论文中国传统建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各种类型的建筑在不同的时期,随着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改进,都会有不同的变化。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传统建筑的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关于传统建筑的论文篇1浅谈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碰撞摘要:众所周知,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

在传统建筑的研究中,中国的传统建筑艺术展现的相对较为全面。

其中的设计为大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素材,如何正确把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灵活的运用到现代设计当中,是值得建筑师们深思和研究的。

关键词:传统建筑;现代建筑;碰撞;文化;民族;风情前言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不难发现,中国俨然成了世界建筑的试验场,很多的建筑大师纷纷来此实践或试验他们的思想与研究成果,这样就在中国的土地上出现了非常多的现代建筑。

相对来说中国的传统建筑在世界上的历史地位是非常可观的。

可以说现在的中国大地上就出现了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碰撞,这些碰撞在改变着中国城市的格局与面貌。

下面笔者主要从什么是传统建筑、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中式家具在现在生活中的应用等三个方面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1.什么是传统建筑对于什么是传统的建筑,本文主要从中国的传统建筑入手,因为中国自古就是地大物博、建筑艺术源远流长的国度。

对于不同的地域和不同的民族,其建筑艺术风格等都是各有差异的。

但对其传统建筑的组群布局,空间,结构,建筑材料以及装饰艺术等方面,却有着共同的特点。

当然区别于西方的传统建筑,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享誉全球的。

中国古代建筑的类型也是有很多的,主要分类有宫殿,坛庙,寺观,佛塔,民居和园林建筑等。

这类建筑在视觉上也是非常容易区分的。

随着近代世界各地联系的紧密,中国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越来越严重。

中国建筑逐渐失去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认识传统建筑艺术与现代设计的关系,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环境设计中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是现阶段人们共同面临的课题。

1.1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是相对较为广泛的。

建筑欣赏美学论文范例采编欣赏(共2篇)

建筑欣赏美学论文范例采编欣赏(共2篇)

建筑欣赏美学论文范例采编欣赏(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建筑的艺术美学赏析应置身于中国审美文化的背景之下,以此为基础审视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发展,追求和探索其间的美学魅力,使其成为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不朽文化集。

下面是千里马论文网的小编整理的关于建筑欣赏美学论文范例,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第1篇:建筑美学教学方法思考与探索一、建筑美学在教学体系中的作用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本科生建筑美学课程,主要面向建筑学、城市规划与环境艺术专业三年级学生开设。

在此之前,学生已通过两年的专业基础学习,初步掌握了规划、建筑以及环境设计基本功,具有了一定的入门专业思维。

这个阶段是一个重要的转化期,是学生将较为单一的要素转换到综合性较强的设计领域的过程,学生的城市与建筑观逐渐开始形成。

选择在三年级开设建筑美学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扩大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与美学素养,帮助学生了解城市与建筑艺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城市规划思想、理念和建筑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嬗变过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建立正确的城市与建筑美学观。

二、建筑美学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建筑美学理论部分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主要采用理论讲解与分析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法则、建筑艺术的创造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理论有较清晰的认知。

但是,美学理论难免晦涩难懂,学生理解吃力、缺乏兴趣。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较偏重设计课的学习,平时花费的时间也较多,教师也多以此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水平。

但恰恰是设计课,多数学生始终“不入其门,不得要领”。

在设计课学习中,常常出现对某位建筑大师、某种规划理念、建筑风格、形式的盲目模仿,而对其背后的社会因素、技术发展、艺术观念、流派、风格的发展嬗变并不了解,在学生自己的设计中忽视对各种社会发展、基地、功能、自然条件、文脉等相关因素的综合分析,难免出现“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尴尬。

关于中国建筑的论文(2)

关于中国建筑的论文(2)

关于中国建筑的论文(2)关于中国建筑的论文篇2谈中国建筑的现代化一、西方现代建筑的发展过程。

18世纪60年代英国产业革命是西方现代化的开端,其后经蒸汽机的发明和法国大革命,到了19世纪,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都相继完成了产业革命,生产力大大提高,资本主义蓬勃发展。

这个时期,建筑上最重要的成就就是现代建筑的萌芽,其第一声号炮是1851年建成的伦敦“水晶宫”,第二炮是1889年在巴黎耸起的埃菲尔铁塔。

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为标志,“现代主义”建筑正式诞生,这是由于当时人们面临的问题是随着工业化的步伐,城市化急速发展,无产阶级生活环境加速恶化,城市住宅的需求迅速膨胀,新的建筑类型不断涌现,要求建筑从中世纪的手工业操作尽快转化为工业化操作,加上在同一要求下新的建筑材料,新的建筑结构和建筑设备的不断涌现,以及人的审美观念的更新,乃促成了这一浩浩荡荡的建筑革命。

但从20世纪中期开始,现代主义建筑给城市带来的许多新的问题逐渐显现,主要是它的那种“理性”表现的排斥传统、民族性、地域性和个性的所谓国际式风格,它的不要装饰的光、平、简、秃的千篇一律造成的单调的方盒子外貌,引起了人们的不满。

20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战后恢复时期的结束,标新立异的消费主义抬头以及人们对文化多元倾向的追求,反映到西方建筑上,就是对建筑的多元化探索,一股重新唤起人性、人情的思潮泛起,建筑的精神性意义重新得到重视。

例如:柯布西耶设计的朗香教堂,这座惊世骇俗的教堂一反光、平、简、秃的面貌和“理性”。

这时的西方,造成了重建建筑精神价值的需求则急剧高涨,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后现代主义”就应运而生了。

后现代主义公开公布向经典现代主义挑战,反对“房屋是居住的机器”、“少就是多”、“装饰即罪恶”等口号。

针对现代主义“形式服从功能”,提出“形式引起功能”、“形式启发功能”、“形式跟从形式”,要求传统的复归、艺术性、人情味、乡土、大众化和装饰。

“解构主义”,是上世纪60年代由法国哲学家、1968年参加过法国“五月风暴”——一次与中国““””呼应的学生运动——的雅克·德里达提出来的,德里达并不懂得建筑,1980年代,当自称为解构主义建筑大师的屈米和艾森曼与他初次接触时,他甚至听不懂他们在说些什么。

传统建筑论文范文2篇

传统建筑论文范文2篇

传统建筑论文范文2篇传统建筑论文范文一:中国传统建筑继承与发展思考建筑是人文精神的载体,是凝固的文化。

建筑除了给人类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定居场所以外,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与发展,建筑所承载的文化与艺术精神早已发展到了可以影响人类文明发展进程的程度。

但是如今在物质需求飞速发展的中国,许多国人早已忘记先人留下的文化精神,大批大批的历史文化建筑遗迹被拆毁,建起来的是一栋栋毫无中国特色的西式建筑。

但也有不少人开始觉醒,中国传统建筑发展应该何去何从?北京如今已成为中国古建筑文化名城中的一个典型的代表,它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上美丽的古代都城中的其中一座。

然而古都北京如今的发展状况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

在皇家建筑的修复与保护方面,北京确实已经做得十分出色,无论是皇宫的开发修复,还是皇家园林的保护,都做的相对较为完善。

但是在民居建筑的发展与保留中,却存在着十分严重的问题。

北京最具特色的民居非“四合院”莫属。

北京的四合院具有中国传统住宅建筑中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国文化传统的载体。

但是眼下看四合院的更新发展状况来看,实在是不容乐观。

许许多多有着上百年甚至更久历史的四合院说拆就拆,然而文物鉴定局却以是不是“文物”来决定这些有着极深的历史文化意义甚至更多意义的建筑的去留。

许多的四合院被拆毁也只因文物局的“是不是文物不好说”一句话而面临被拆的命运。

可以说文物局这样含糊其辞的说法实在没有对中国文化历史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去工作。

如今北京大大小小的胡同也还存留很多,但是保存完整并且极具文化价值的却已经为数不多。

现在北京所有的四合院,不管大的小的,除去一些特殊人士居住的院落以外,几乎所有的院子里都盖满了各式各样的小屋,没有一处是有“院子”的,可以说四合院的院落已经不复存在。

其次,拆除文物建筑,更多的是开发商的利益取舍,开发商只顾眼前利益,假借民生工程,炒作房地产项目,也是屡见不鲜的事情了。

“四合院”问题不仅仅是只有存在于北京,它映射了中国许多城市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古建筑民居的留还是拆成为当今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范文2篇中国建筑艺术论文范文一:中国建筑设计欣赏论文岭南建筑是中国建筑艺术的一朵奇葩,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和个性特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近年来,关于岭南建筑艺术特征的探索正从各个层面展开,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日益重视。

本文仅就岭南建筑的界定及其人文品格作一管窥蠡测,以期抛砖引玉。

一岭南建筑的由来与界定1949年建国以前,直至建国后的头10年,建筑界虽偶有广东建筑的称呼,但尚无岭南建筑的提法。

岭南建筑的称呼是伴随着新中国建筑的发展与广东建筑突出成就的取得而逐渐为人们所接受的。

建国之初,百业待兴,中国建筑迎来了大发展的良好机遇。

50年代中期,当时的建筑界盛行复古主义,刮起一股“大屋顶”之风,产生了“凡建筑须盖大屋顶”的无形规定。

面对滚滚而来的复古主义潮流,深受岭南文化熏陶、“敢为天下先”的广东建筑师们并未随波逐流、人云亦云。

他们在行动上表现出灵活的变通性(如由林克明先生设计1956年落成的广东科学馆、由夏昌世先生设计于1954年落成的现华南理工大学二号楼在屋顶形式和斗拱运用上就作了变通处理),在思想上开始有意识地探索广东建筑的地方特色和艺术特征。

1959年,时任我国建筑工程部部长的刘秀峰同志在全国建筑艺术座谈会上提出“要创造中国的社会主义的建筑新风格”的要求和倡议。

自1960年开始,广东建筑界围绕“新建筑”、“新风格”展开了热烈、认真的讨论。

讨论的中心话题是:广东建筑是否应有自己的特色?大家在讨论中一致认为,广东有自己的特点,广东建筑也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即应有岭南建筑的特点。

与此同时,广东建筑界也开始尝试着对以往建筑实践进行总结和归纳。

从学理层面上说,正式提出“岭南建筑”的时间是在1957年。

其标志是时任华南工学院(1988年更名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教授的夏昌世先生1957年在《建筑学报》上发表了题为《通风、隔热、遮阳》的论文。

夏昌世教授指出:岭南建筑应有自己的特点,满足通风、隔热、遮阳的要求。

首次论述了岭南建筑(广东新建筑)的特点。

这是岭南建筑的学理渊源。

此后,岭南建筑渐渐地为人们所知晓、接受和承认,知名于全国建筑界,并成为广东新建筑的代名词。

“岭南”本意指地理上的五岭(越城岭、都庞岭、明渚岭、骑田岭、大庾岭)之南的广大地区,但“岭南建筑”,从其被提出的学理初衷和被认可的时代背景来看,即指建国以后的广东建筑,或称广东新建筑。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广东古建筑被称为岭南古建筑,1840~1949年的广东近代建筑被称为岭南近代建筑。

就广东建筑而言,其重点是广府语系的珠江三角洲地区。

故此,以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建筑成为岭南建筑的最主要内容。

由于广东在地理条件、历史条件、经济条件、人文条件等方面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广东建筑在新中国的各个建设时期往往开全国风气之先,如50~60年代的“矿泉别墅”、“广州友谊剧院”,70年代的“广交会”、“白云宾馆”,80年代的“白天鹅宾馆”、“国贸大厦”,几度出现引领全国建筑界的建筑创作的繁荣局面。

随着广东新建筑的创作繁荣和成功实践,国内建筑界一方面对这种实践的成功经验进行学习和总结,另一方面也开始了关于以上述建筑为代表的广东新建筑的地域性、时代性和文化性的理论争鸣和学术探讨。

在这场方兴未艾的探讨争鸣中,其中一个最具根本性的问题就是关于岭南建筑的学术界定。

对此,目前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是“地域论”。

这种观点从“岭南”的地理概念出发,认为岭南建筑即建在岭南地区的建筑,包括广东、海南、港澳以及福建南部、广西南部、台湾南部等区域的建筑。

二是“风格论”。

持此论者认为,岭南建筑即具有独特的岭南文化艺术风格的建筑,这种风格特征主要表现在适合岭南气候地理条件的平立面设计、建筑部件结构与造型以及富于岭南地域文化内涵的建筑装饰。

三是“过程论”。

与前面两种观点不同,过程论者着眼于建筑艺术的创作主体及其创作实践活动,认为岭南建筑是指在岭南地区这块特定的土地上所开展和进行的求新、求变、不断探索的建筑创作实践活动。

换言之,岭南建筑即岭南建筑创作实践活动的简称。

我们认为,上述三种观点都有其相对的合理性和借鉴意义,但也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难以说明岭南建筑丰富的本质内涵。

“地域论”强调建筑的地域性,有助于揭示岭南建筑的地域特征和某些方面的技术个性。

但是,“岭南建筑,是一个有自己追求和风格的建筑创作流派。

正如并不是所有岭南的绘画都可归于…岭南画派‟一样,并不是所有建在岭南地区的建筑都可以称之为…岭南建筑‟”。

“风格论”更接近于对岭南建筑的艺术特征的揭示,强调建筑的文化性,有助于把握岭南建筑的文化和艺术本质。

然而,为了强调建筑的艺术性而否定建筑的技术个性,不但有悖于建筑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这样一个客观事实,而且也难以真正阐释建筑的风格问题。

因为建筑的艺术风格有赖于对建筑材料的技术处理,甚至,建筑的技术水平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风格的形成与演变。

“过程论”强调建筑是一种纯粹的创作实践活动,无视建筑的地域性和文化性的理论探索和经验总结,流露出一种“建筑创作无需理论指导”的非理性倾向,无益于岭南建筑创作及发展,不利于岭南建筑的理论研究。

鉴此,我们提出“文化地域性格”的新观点来界定岭南建筑,以表示对目前关于岭南建筑“地域论”、“风格论”、“过程论”的学术借鉴和理性鉴别。

建筑审美属性的最高标准在于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三者统一。

“文化地域性格”论的意义在于对岭南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这三者的综合揭示。

“文化地域性格”论诠释了岭南建筑的三大层面的内涵,即岭南建筑的地域技术特征、文化时代精神、人文艺术品格。

岭南建筑,作为审美对象而激起人们的审美情思、赋予人们审美享受,往往是以其地域技术特征为表、文化时代精神为里、人文艺术品格为核的。

夏昌世和莫伯治二位前辈,作为岭南建筑的先驱者,在论述岭南庭园时指出,岭南地区包括了“广东、闽南和广西南部? 这些地区不但地理环境相近,人民生活习惯也有很多共同之处”。

正是岭南地区的自然、社会和人文环境,影响着岭南建筑的形成和发展?铸塑了岭南建筑的技术个性与人文品格。

二岭南建筑的人文品格建筑的人文品格主要是指通过建筑布局、风格造型、空间组合和细部处理等建筑形象要素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哲理、设计思维、文化精神和审美情趣。

建筑的人文品格是以建筑的技术个性为基础的。

建筑的技术个性指建筑的平面布局、立面造型、空间组织、细部处理等方面的技艺表现手法和特征。

而建筑的技艺表现,从建筑的平面布局到立面造型,抑或空间组织和细部处理,都必须遵循建筑的客观适应性原理①。

建筑是人为且为人的居住环境,所以,在“人为”即进行建筑的设计建造时,一方面要认真思考当地的气候特点、地形地势来考虑建筑的布局和造型,另一方面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始终不忘建筑为人所用,满足人们的实用和审美需要的双重目的,从而实现“回归自然、回归环境、回归人性”的建筑设计理想,以便显露建筑的技术个性和人文品格。

岭南建筑于此有其独到之长,涌现出无数建筑佳作,赢得人们的普遍赞誉。

建筑的人文品格是隐性的、间接的、抽象的,而建筑的技术个性是显性的、直观的、形象的。

建筑的人文品格和技术个性的有机结合,共同构成建筑美生成的客观条件。

建筑的人文品格是一个民族、一个地区、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的具体体现,岭南建筑的人文品格也反映了岭南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基本精神。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兼容并蓄的开放品格。

岭南建筑兼容并蓄的开放品格是岭南文化融通性和开放性的一种外在表现。

岭南文化本身就是许多不同特质的文化融汇而成的,开放、融通性是其重要的文化机制。

岭南文化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交融、一种综合、一种凝炼。

尤其是岭南近代文化,“经过对爱国的情感和追求进步的理性之间的冲突进行合理的调适之后,岭南地区的文化精英以开放而健全的心态,在融汇中西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不仅实现了创造性的文化转换和文化重构,而且也完成了由…得风气之先‟向…开风气之先‟的飞跃,孕育了推动中国文化向近代形态转变的岭南近代文化精神。

”岭南建筑的兼容并蓄的开放品格在岭南近代的园林、民居等多种建筑类型中得到鲜明的表现。

如建于1926年的开平立园,“是旅美华侨谢维立以西洋建筑的特点,结合中国园林优美雅致的风格,按照《红楼梦》中的大观园的布局兴建的。

”又如1934年建成的广东梅县白宫镇的联芳楼,是一座中西合璧、富丽堂皇的客家民居建筑。

该建筑的平面布局基本维系客家民居“三堂四横”的传统模式,但立面造型则洋气十足,正立面在柱头、柱顶处采用西方的巴洛克、洛可可等风格的浮雕。

在装饰内容题材中,既有中国式大鹏展翅、狮子滚绣球之类的题材,又有透露出西方文化气息的内容。

现当代岭南建筑以更强的自觉意识融贯中西,以求继承创新,综合发展。

中国建筑艺术论文范文二:建筑艺术赏析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和西方的建筑艺术的比较,发掘古今中外建筑艺术的特点,对因社会背景和民族文化的差别而形成的不同的建筑文化作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中国建筑艺术西方建筑艺术建筑欣赏建筑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以独特的艺术语言熔铸、反映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审美追求,建筑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显示出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精神文明,以其触目的巨大形象,具有四维空间(包括顶面)和时代的流动性,讲究空间组合的节律感等,而被誉为“凝固的音乐”、“立体的画”、“无形的诗”和“石头写成的史书”。

建筑艺术是通过建筑群体组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立体形式、结构造型、内外空间组合、装修和装饰、色彩、质感等方面的审美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综合性实用造型艺术。

而中国和西方的建筑艺术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本篇论文就将中西各个时期的建筑文化入手,通过介绍各种建筑,分析其体现的内部特征。

一. 中国建筑艺术的概况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化历史,这是世界公认的事实,而建筑艺术便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陕西半坡遗址发掘出的方2.1 (1)在建筑造型方面,中国古典建筑的屋面一般都做有明显的曲线,屋顶上部坡度较陡,下部较平缓,这样既便于雨水排泄,又有利于日照与通风。

在歇山顶与庑殿顶的建筑中,屋檐都有意做成微微地向两侧升高,特别是屋角部分做成明显的起翘,形成翼角如飞的意境。

(2)在结构材料方面,中国古典建筑是以木结构作为承重体系的,因此墙体不起承重作用,只有围护功能,这样门窗可以开得很大,甚至可以在正面和背面全部做成门窗,以取得轻快华美的效果。

中国建筑正是由其木质结构,才造就了独特的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与攒尖顶五种基木的屋顶式样。

也正是为了实用的目的,使硕大沉重的屋顶坚固美观,才产生了“斗拱”这种独特的构件,而“斗拱”本身也具有很强的装饰作用。

由于木柱、木梁构成房屋的框架,屋顶的重量由梁柱承载,墙壁只起隔断的作用,就使得门窗的设置具有了极大的灵活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