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举制在日本昙花一现的原因探究
4.1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同步学案2(人教版选修1)
4.1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同步学案2(人教版选修1)庖丁解牛教材整理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1.阶级矛盾激化(1)原因北宋土地兼并严重,地租、高利贷和赋役沉重,各地农民反抗不断。
(2)结果地主占据大量土地,还采用各种手段隐瞒田产,少交赋税,造成了北宋财政困难。
2.民族矛盾激化北宋面临着辽和西夏的威胁,常年争战不已。
3.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改革势力与大官僚大地主守旧势力之间的矛盾。
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1.积弱局面的形成(1)原因北宋建国后,统治者吸取唐末藩镇割据的教训,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专制集权。
主要表现:①军权集中: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了朝中大将的军职;设立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使统兵权与调兵权分开,相互牵制,军权完全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实行更戍法,规定各地驻军要经常换防,达到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将无常兵、兵无常将的目的。
②行政权集中:设立几位宰相和参知政事,以相互牵制,取消宰相对军事的支配权。
③财政权集中:设置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政大权,长官是三司使,直接对皇帝负责。
(2)影响①积极影响:消除了地方割据的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消极影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降低了政府的工作效率,而且大大增加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深化升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其核心是集中军权、行政权、财权和司法权。
中央机构中,设参知政事、枢秘使、三司使,使其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政权,便于皇帝总揽大权,地方的军权、行政权、财权和司法权也收归中央,这样,我国封建社会长期以来存在的中央和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基本得以解决。
(3)表现北宋始终面临着辽和西夏的威胁,辽、西夏和北宋之间争战不已,由于将帅指挥受制太多,军队素质低下,缺乏训练,结果北宋在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形成“积弱”局面。
11世纪初,宋辽军队签定“澶渊之盟”,宋承诺每年送给辽国大量银两和布帛,换来暂时的苟安。
2.积贫局面的形成(1)冗兵为了加强对辽和西夏的防御,北宋大大扩充军队;此外,北宋还经常采取荒年募兵的办法,将大量流民招进军队,以稳定社会秩序,促使军队数量急剧增加,军费开支高涨。
日本费力学习唐朝制度,为何唐朝制度在日本只是昙花一现?
日本费力学习唐朝制度,为何唐朝制度在日本只是昙花一现?公元7-8世纪,日本国多次派遣唐使进入中国,学习唐朝的典章制度,并通过大化改新以唐朝为模板建立了所谓的“律令制国家”,将日本带入了真正的文明时代。
这套教科书的说辞为我们带来了日本全方面模仿大唐从而强大发展起来的印象,也让很多人觉着日本才更好传承了唐朝优秀典范。
实际上,日本人虽然在物质文化与艺术层面确实大量传承了唐朝的基因,但是作为中华文明核心的制度文明,尤其是大化改新后建立起的唐朝政治经济制度,其实很快就被日本人所抛弃,成为了昙花一现的模样。
图/日本来华路线01 唐朝制度好?推古天皇的改革中,圣德太子引进了中国政治理念中的君臣观念,作为改革的思想武器。
他援引中国儒家学说,强调:“君则天之,臣则地之”,“国靡二君,民无两主,率土兆民,以王为主,所任官司,皆是王臣”。
这种对君主关系的制度化无疑是向当时日本国内强大的氏族豪强势力发难。
其所制定的“冠位12阶”,便是用中国儒家学说的“德、仁、礼、信、义、智”来分别称呼各个位阶,从而营造君臣之间巨大的身份差距。
这种制度很快就在后来苏我氏的等旧氏族贵族的反扑浪潮中被束之高阁。
在随后的大化改新之中,大中兄皇子与中臣镰足以实现唐朝模式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为目标继续改革。
他们不仅在上层建筑领域,而且在经济领域也全面模仿唐制,试图建立起能够与新型律令制国家相配套的新型经济基础。
然而,无论是在经济层面还是政治层面,日本君主想要得到大唐效果都极为困难。
02 无法推行的唐朝模式在《改新之诏》中,大中兄皇子规定模仿中国的均田制,建立班田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公地公民制,公民全部登记造册,直属国家,国家按公民人数班授口分田。
公民向国家交纳租税,并每次都登记在册。
很明显,改革目标是彻底打破传统的氏族豪强所占有的私有地、私有民制度,相当于从中国早期“封邦建国”的井田时代直接飞越到隋唐时期的均田系统。
然而,这种形式上的模仿,很快就暴露出严重的不适应,有些措施甚至连形式上的维持都难以继续。
繁荣、危机与衰落——明清时期东亚朝贡制度变迁略论
繁荣、危机与衰落——明清时期东亚朝贡制度变迁略论陶继波;那日呼
【期刊名称】《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8(037)004
【摘要】朝贡制度是宗藩体系下古代东亚各国与中国之间的主要外交形式,同时也是宗主国中国与东亚各藩属国之间政治秩序维护的主要手段.朝贡制度启于西周,至明朝达到鼎盛,明清易代朝贡制度由盛转衰.清政府虽试图采取多项举措对朝贡制度加以维护,但也未能挽救朝贡制度走向衰落.西方殖民体系开始介入东亚地区,朝贡制度亦随之继续衰落.1894年甲午战争后,朝鲜完全成为日本殖民地,这殆同宣告东亚朝贡制度彻底解体.
【总页数】9页(P78-86)
【作者】陶继波;那日呼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29.31
【相关文献】
1.略论越南亚朝贡体系——兼论与东亚朝贡体系之异同 [J], 左荣全
2.略论东亚金融危机与东亚模式 [J], 梁若冰
3.朝贡的名实与朝贡之外的东亚——分类框架、案例举隅与研究建议 [J], 万晓;
4.朝贡的名实与朝贡之外的东亚——分类框架、案例举隅与研究建议 [J], 万晓
5.略论日本在东亚朝贡体系中的角色与作用 [J], 付百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原地转圈:日本政治捐款制度改革
原地转圈:日本政治捐款制度改革作者:曲静来源:《日本问题研究》2013年第01期摘要:从1948年到2011年,规范日本政治捐款制度的《政治资金规正法》历经了多次修改,但对政治捐款数量的限制保留了1975年第1次修改时的标准。
派阀和政治家仍然能够通过多种迂回途径获得企业团体捐款。
政治宴会作为变相的政治捐款受法律制约较小,成为最有效的收集政治资金方式。
日本政治捐款制度改革之所以原地转圈主要是因为日本型民主制度的先天性缺陷。
关键字:日本;政治捐款制度;政治宴会;政治资金规正法中图分类号:D73/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458(2013)01-0024-06在日本,政治捐款指的是来自个人、企业团体(企业、工会和除政治团体以外的其他团体)、政治团体的政治资金捐助,日语又称为政治献金。
1994年《政党补助法》制定之前,对政治资金需求巨大的政党和政治家而言,政治捐款是其最重要的政治资金收入来源。
政治捐款行为特别是来自企业团体的捐款由于掺杂了利益关系,由其爆出的政治丑闻在日本政坛屡见不鲜。
针对政治捐款的主体、客体及捐款数量,日本制定了翔实的法律对其做出了诸多限制,但是政治家不会彻底切断其自身经济来源。
至今,政治捐款制度虽几经改革却漏洞颇多,导致政治资金丑闻频频出现。
外交学院教授周永生先生认为日本政治捐款制度存在的原因是政治家、官僚和企业相互需求相互利用的必然产物,即使政治捐款规范趋于严格化,也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和杜绝该项制度造成的弊端和腐败[1]。
日本的政治捐款制度经过了哪些修改,为何经过多次修改后仍然不能杜绝政治资金丑闻的出现,这将是文章要解决的问题。
一、政治捐款制度的改革历程日本规范政治捐款制度的法律为《政治资金规正法》。
1948年,在首相芦田均等收取贿赂的昭和电工事件发生后,日本政府在GHQ(盟军总司令部)的督促下紧急制定了《政治资金规正法》。
该法共8章57条,实施范围为国会参众议院选举和地方自治体选举。
2021学年高考历史第三单元王安石变法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学案新人教版选修1
第1课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指导意见学习要求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1.概括北宋中期面临的主要问题。
2.理解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
3.分析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
知识点一社会矛盾的日益激化(1)北宋初年,宋太祖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导致局部自耕农沦为佃农。
(2)为解决财政困难,政府不断增加赋税,导致中小农户赋税沉重。
(3)连年战事和频繁的自然灾害,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2.表现:北宋中期,各地农民对抗不断发生,威胁北宋王朝统治。
知识点二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1)集中军权:设置不同的机构管辖军队,以互相牵制;经常换防各地驻军。
(2)集中行政权与财权:设立几位宰相和参知政事,互相牵制;三司管财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削弱宰相权力。
(1)形成“积弱〞局面:表现为军队战斗力削弱,北宋在与辽和西夏的战争中败多胜少,签盟约以求苟安,如宋辽“澶渊之盟〞。
(2)形成“积贫〞局面①冗兵:扩大军队和“荒年募兵〞使军队数量猛增。
②冗官:机构重叠,官职混滥。
③冗费:军费猛增,岁币和官费开支庞大。
知识点三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1)社会矛盾激化,封建统治出现危机。
(2)统治集团中的一局部人,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
2.推行:1043年,宋仁宗任用主张改革的范仲淹、富弼等人进展改革。
(1)吏治上①改革文官升迁方法,定期考核政绩,依照政绩提拔官员,淘汰冗员。
②严格“恩荫〞制,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
③改革贡举制,令州县立学;改变专以词赋、墨义取士的旧制,着重策论和操行。
④慎选地方官吏。
(2)经济上:减轻徭役,重视农桑。
4.结局(1)失败:庆历新政仅推行了一年多就夭折。
(2)原因: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
【概念阐释】1.二府三司制:宋代为了削弱相权、加强君权的重要举措。
二府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别掌握行政权和军事权;三司指“盐铁〞“度支〞和“户部〞,总管国家财政事务。
2.“恩荫〞制度:指官宦子弟、亲属及门客不必通过科举即可做官。
日本“政治献金”的渊源及应对策略
日本“政治献金”的渊源及应对策略作者:刘静来源:《人民论坛》2015年第20期【摘要】长久以来,纵观日本政坛,因身陷“政治献金”丑闻下台和辞职的政客们不胜枚举,频繁遭到媒体曝光和舆论谴责,追根溯源,却要归结为日本的政治制度和选举制度以及深厚的政商结合文化。
在“政治献金”难以全面禁止的情况下,如何使其在法制的轨道上正常运行,进而服务于日本政治,成为摆在日本面前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日本政治献金丑闻渊源对策【中图分类号】D731.3 ; ; 【文献标识码】A“政治献金”制度历史悠久,其初衷是为了协调“经济不平等”和“政治平等”理想之间的矛盾,规定政治活动参与者可以向企业和社会募捐,避免政治成为富人的游戏,使公权力落入大企业和大富豪之手。
①“政治献金”并非违法的权钱交易,有相关法律和制度约束,指的是政党组织和政客个人向企业募捐,接受政治捐赠,用于政治活动和选举活动,政党和企业之间存在较强的利益依赖关系。
在日本政坛的历次选举活动中,政治家的政治前途和命运与“政治献金”的多寡程度息息相关,所以,为了获得更多“政治献金”的资金支持,政客们不惜铤而走险,从不断曝光的“政治献金”丑闻来看,栽倒在献金问题上的人数不胜数,成为一种政治常态。
灰色的“政治献金”已弥漫日本政坛,成为日本政坛割不掉的“毒瘤”。
日本政坛的“政治献金”丑闻频现日本的“政治献金”是日本政坛的“痼疾”,阁僚和议员从不缺少献金丑闻。
不管是纵横政坛的老将,还是初登政坛的新星,都有可能在“政治献金”问题上难以幸免。
1976年的“洛克希德案”,曝光了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通过丸红公司收受美国洛克希德公司共计5亿日元的贿赂款。
而田中角荣则利用职务之便,为该公司争取了更大的利益。
1988年,“利库路特”贿赂案中近百名日本政界高官接受日本利库路特集团的变相贿赂,使竹下登政府因失信于民而垮台。
1992年,自民党强势人物金丸信因“京佐川快运公司非法政治捐款”引咎辞职,结束了政治生涯。
明代中日朝贡贸易探析
第3 5卷
第 2期
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 科 学版 )
达到 东南 沿海地 区安 宁 的 目的。
稳 定政 局 。军事 上 , 蒙 元 残余 势 力虽 已逃 亡 大漠 ,
但 仍对 明朝 的 北部 疆 域 造成 严 重 威 胁 。这 样 的社 会 困境 , 明王 朝需要 一个 和平 安定 的国 际形 势 以巩
在 明朝建立 之 初 , 朱 元 璋 就 遣 使 赴 日, 一 方 面
度 方面, 宋 元 时期 的 中 日交 流 主要 是 在 宗教 文化 方 面 ; 明 代 的 中 日交 流 则 主 要 是 在 经 济 贸 易方 面 , 且 主 要 体 现 在
官 方 的朝 贡 贸 易 , 且 主要 以 日本 向 明朝 称 臣纳 贡 的勘 合 贸 易 形 式进 行 。这 种 朝 贡 贸 易 虽 然促 进 了 中 日双 方 文 化 交流 , 但 日本 获 益 更 大 , 明 延 虽然 通 过 这 种 贸 易交 流 在 一 定 程 度 上 减 缓 了 东 南 沿 海 的 侵 乱 威 胁 , 满足 了“ 天 朝 上 国” 的虚荣心理, 但 不 计 经 济 效 益 的 赏赐 却 加 重 了 国力 负担 , 激 发 了 国 内 矛盾 。
要体 现在 这种朝 贡 贸易上 。 公元 1 3 6 8年 , 朱元 璋 结 束 了元 朝 近 百 年 的 统 治, 建 立 明朝 。而 在 明朝 建 立 之 初 , 综 合 国力 相 当
日本平安时代大江氏家族的贡举参与探究
《史记》“枝大 于 本、不 折 必 披”③ 一 说,奏 请 将 大
枝氏改 “枝”为 “江”字,传达 “一门危树,去鸣
柯而永 春; 千 里 大 江, 宗 辞 海 而 无 尽”[3]200 的 积 极
家族愿景。至此,大江音人蔚为大江氏始祖。
关于大江音人的身世,从来就存在异说,日本
历代官员名册 《公卿补任》云:
关键词:大江氏家族;平安时代;文化世家;贡举
中图分类号:K313.2
文献标识码:A
DOI:10
.
14156/
.cnk
i
.r
bwt
.2020
.01
.007
j
y
j
文章编号:1004-2458- (
2020)
01-0056-08
一部中国科举史,是凝聚着无数古代学子家国
令》颁行,日本贡 举 制 度 在 法 律 体 系 上 始 成 定 制。
略策两条,取得上上第、上中第的成绩后可授官。
日本贡举制世袭化的认识。
一、大江氏家族与贡举起家
日本在大化改新后,进入全面学唐时期。学制
上,在中央以唐六学为蓝本建立大学寮,在地方设
置国学,开启了日本古代学校教育的先河。大学寮
隶属式部省 ① ,是以律 令 官 吏 养 成 为 主 的 高 等 教 育
机关。大学寮 学 生 的 入 学 资 格 是 “取 五 位 以 上 子
其中儒学 方 向 有 400 人,算 学 生 30 人。学 生 的 入
2020????????????????????????????????????????????????????????????????????????????????????????????????????????????????????????????????????????????????????????????????????????????????????????????????????????日本平安时代大江氏家族的贡举参与探究王方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天津300071摘要
科举制与日本的福祚和祸患
科举制与日本的福祚和祸患*王 璞 石佳丽摘 要:科举制度曾短暂地存在于日本历史上,但不论是“贡举制度”,还是江户时代的“学问吟味”和19世纪明治维新初期的“进士及第之法”,都与中国及其他国家表现出种种差异,直到最后不了了之。
日本以血统为核心的贵族制封建统治结构,以及日本人各得其所、各安其分的民族性格是科举制度在古代日本水土不服的主要原因。
与科举制度擦肩而过的日本社会,实用主义教育兴盛、各种文化多元并存,在面对近代化浪潮时迎头赶上,率先进入近代化国家的行列。
与此同时,军国主义在日本社会泛滥开来,酿成二战祸端,这也与日本社会从来没有真正接受科举背后的文化传统深有联系。
关键词:科举制;日本;社会结构;文化性格一、科举制度在日本的短暂历史中国的科举制度持续千年,曾经影响到许多国家,其辐射力和影响力巨大。
周边的韩国、朝鲜、越南等国都曾是科举制度的忠实拥趸者,朝鲜在日本殖民统治下,于1895年被强迫废除科举考试[1],越南则直到1919年才取消科举制[2],此时距科举考试原产地中国废除科举制已经过去了十几年。
这之中,日本是个例外。
历史上日本没有学习的古代中国的重要制度,恐怕除了宦官制度[3],再就是科举制度了。
深谙“拿来主义”的日本,为何面对如此精密有效的选才取士的方法和巩固统治的工具,却视若无睹,甚至弃如弊履?换句话说,科举制度为何在日本沦为水土不服的舶来品?没有实行科举制度对于日本到底是福祚还是祸患呢?这要先从日本科举制建立和延续的历史说起。
日本从8世纪的奈良时代就开始仿照唐朝的科举制度,建立了“贡举制度”,由此至10世纪的近三百年,是“贡举制度”最为兴盛的时期。
科举研究权威刘海峰教授认为,随着大学廖①被贵族阶层所把持,日本此后再无真正意义上的科举制度[4]。
也就是说,日本的科举制度仅指这延续三百年的贡举制度。
还有学者认为,贡举制度到12世纪的平安时代,随着大学廖被烧毁和日本中央律令制国家的消失才最终宣告消亡,而且在中断了几个世纪之后,日本在某些历史时期,又有重新考虑和实行过类似科举的考试制度,比如,18世纪中期江户时代的“学问吟味”和19世纪明治维新初期的“进士及第之法”[5],但这都有如回光返照,很快就被弃于历史的烟尘之中。
试析中日朝贡制度流变
试析中日朝贡制度流变作者:刘瑞琳来源:《科学与财富》2019年第06期摘要:同中朝、中琉这种典型的朝贡关系相比,日本属于准朝贡国,只是礼仪性的朝贡关系。
表现在政治上,日本国家独立性较强,时断时续接受中国王朝的册封,偶尔采用中国王朝的年号、历法,中国王朝基本上不干涉其内政,也不派遣使者前往册封;表现在经济上,更多地体现为一种经济交易,朝贡目的只是为了扩大贸易;表现在军事上,中国王朝对有敌意的朝贡国进行军事威慑或直接进行征伐。
这些特征不同程度地体现在中国与日本的朝贡关系上。
关键词:中日;宗藩关系;朝贡制度;藩属国中国和日本同是亚洲东部的两个古老国家,但中国的历史比日本更为悠久。
约在公元前1世纪,日本国土上小国林立,2世纪时,通过兼并建立了邪马台联合政权,步人了早期国家的发展阶段。
卑弥呼即位后,为了巩固统治,积极向曹魏靠拢,被纳入了中国皇帝册封周边藩属国的朝贡体制之下。
魏正始元年(240),曹魏带方郡太守弓遵派遺建中校尉赴邪马台国。
这是中原王朝第一次派遣使节出使日本。
此后双方互有使节往来。
晋泰始二年(266),倭女王派使臣前来对晋代魏表示祝贺。
可见,曹魏时期,邪马台国承认中国的大国地位,并接受中国的册封,但双方并未确立明确的君臣关系。
此后直至东晋义熙九年(413),近150年间,中国史书再没有过日本朝贡的记载。
中国南北朝时期,正值日本大和国“倭五王时代”。
中国史书记载的倭五王的名字是赞、珍、济、兴、武。
东晋义熙九年(413)倭王赞派遣使臣来朝贡献。
此后,倭王不断派遣使臣贡献方物。
据统计,从南朝刘宋政权建立到被南齐政权取代(420~479)的59年中,倭五王“遣使贡献”共10次。
自倭王武后,大和国的政治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同时倭王与大豪族苏我氏之间发生了权力斗争。
开皇二十年(600),厩户太子向隋朝派出使节,以加强与隋的了解与联系。
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厩户太子派出使节团去往隋朝并呈交各种贡品,同时向隋朝派出第一批留学生数十人,学习佛法和各种政治制度。
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上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初中历史单元测试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21小题每题3分共计63分)1.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过重大贡献被誉为“东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下列材料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 中国的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B. 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经阿拉伯人传入中国C. 改造0到9的计数法并传入欧洲D. 印度的棉花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答案】B【解析】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过重大贡献被誉为“东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经阿拉伯人传入中国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经阿拉伯人传入中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没有经阿拉伯人传入中国2.小强和小明为“阿拉伯数字”是谁创造的争论了起来其正确答案是()A. 印度人B. 阿拉伯人C. 埃及人D. 希腊人【答案】A【解析】最初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阿拉伯人学会这一方法对它加以改造 12世纪初这一简便的计数法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3.这是个独特的民族它用战车把宗教传播到西亚、北非等地穆斯林的足迹从此遍及四方它又是文明使者用嘴巴将东西方文化传承、传播……这个“独特的民族”指的是()A. 古埃及人B. 古希腊人C. 古罗马人D. 阿拉伯人【答案】D【解析】4.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各氏族部落为争夺水源与牧场相互仇杀氏族部落还盛行多神崇拜穆罕默德独尊安拉宗教思想的提出对当时阿拉伯半岛产生的影响是()A. 发展游牧经济B. 促进统一大业C. 进行对外扩张D. 加剧部落仇杀【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为日后的阿拉伯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故B项正确ACD三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故选B5.古代阿拉伯人创造了璀璨的文明下列属于古代阿拉伯人成就的是()①创立伊斯兰教②发明阿拉伯数字③建造麦加清真寺④创作《天方夜谭》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是阿拉伯数字的传播者古代印度人发明阿拉伯数字因而包含②的选项ABD均不符合题意6.休慈斯在某书中写道“(他)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三重创立者他创立了一个民族、一个帝国和一个宗教”他是()A. 孔子B. 释迦牟尼C. 耶稣D. 穆罕默德【答案】D【解析】休慈斯在某书中写道“(他)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三重创立者他创立了一个民族、一个帝国和一个宗教”他是穆罕默德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穆罕默德最初在麦加传教麦加贵族担心会损害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迫害穆罕默德的信徒 622年穆罕默德带领少数信徒离开麦加在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斯兰教把622年定为伊斯兰教历元年 630年穆罕默德征服麦加迫使麦加贵族接受伊斯兰教承认他在政治和宗教领袖地位麦加从此成为伊斯兰教圣地征服麦加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632年穆罕默德病逝时阿拉伯半岛已基本统一他的继承者们经过一系列大规模的征服和扩张 8世纪中期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7.伊斯兰教的产生顺应了下列哪一事件的要求()A. 阿拉伯各部之间的仇杀B. 大和政权统一日本C. 阿拉伯半岛居民的游牧生活D. 阿拉伯半岛的统一【答案】D【解析】伊斯兰教的产生顺应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的要求六世纪末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大部分地区尚未形成统一的国家伊斯兰教创立后穆罕默德利用宗教信仰的力量将一盘散沙的阿拉伯各部落熔铸成一个强大的民族统一体先是622年在麦地那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权后逐步征服麦加等地区 632年穆罕罕默德病逝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8.“它使穆斯林的足迹从此遍及四方它又是文明使者用嘴巴将东西方文化传承某种数字因此冠上了它的大名” “它”指的是()A. 中国B. 古代希腊C. 古代阿拉伯D. 古代罗马【答案】C【解析】结合题文并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穆罕默德利用伊斯兰教统一阿拉伯民族后其后人建立了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明的使者他们将中国的四大发明、印度的阿拉伯数字传入西方故C项符合题意选项ABD不符合题意应排除9.印度总理莫迪于2015年5月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莫迪着重与民间交流宣传印度及印度文化.作为文明古国之一印度文明有其独特的魅力.下列与印度文明有关并且对其他地区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有()①佛教②种姓制度③阿拉伯数字④《汉谟拉比法典》A. ①②③B. ①③C. ②③④D. ①②【答案】B【解析】题干关键信息是“与印度文明有关并且对其他地区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但它对其他地区文明没有产生了重大影响.②种姓制度不符合题意.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的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它认为世间万物发展都有因果缘由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很多国王利用它“忍耐顺从”的说教大力扶持佛教佛教传播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最初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阿拉伯人学会这一方法对它加以改造 12世纪初这一简便的计数法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④《汉谟拉比法典》与印度无关.①③符合题意.故选B.10.“一块国土不能有两个统治者……显然我们必须改革我们的法令法规将政治权力归还朝廷”于是日本采取的做法是()A. 发展近代工业B. 废除农奴制C. 加强中央集权D. 提倡“文明开化【答案】C【解析】六七世纪的日本非常混乱落后的奴隶制严重阻碍日本社会的发展 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仿效中国的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大化改新的内容有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通过改革使日本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据“一块国土不能有两个统治者……显然我们必须改革我们的法令法规将政治权力归还朝廷”及所学知识可知于是日本采取的做法是加强中央集权选项C符合题意11.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科学巨著正是通过阿拉伯科学家和学者的创造性劳动使其得以矫正和保存这说明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起到的作用是()A. 沟通桥梁B. 全盘西化C. 兼收并蓄D. 交融创新【答案】C【解析】在东西方之间起到了沟通桥梁的作用虽然符合历史史实但不符合题干材料“使其得以矫正和保存” 选项A排除根据题干古代希腊、波斯与印度的科学巨著正是通过阿拉伯科学家和学者的创造性劳动使其得以矫正和保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起到的作用是兼收并蓄 C项正确全盘西化、交融创新不符合史实选项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12.暴力冲突与和平交流是古代文明交往的两种方式下列事件不属于暴力冲突的是()A. 希波战役B. 亚历山大大帝东征C. 阿拉伯数字的传播D. 蒙古西征【答案】C【解析】古代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通过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以各种形式不断交流互相影响创造出新的辉煌谱写出新的乐章阿拉伯数字西传就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见证古印度人创造发明了0至9十个数字符号这十个数字符号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很快被欧洲人采用被误称为“阿拉伯数字” 此后十个数码在世界各国流行成为通用的数字符号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和蒙古西征都是暴力冲突下列事件不属于暴力冲突的是阿拉伯数字的传播13.下列关于阿拉伯人的说法正确的是()①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②创立了伊斯兰教③创作了文学名著《荷马史诗》④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中起了积极作用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②④【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阿拉伯数字” 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故①符合题意阿拉伯的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故②符合题意脍炙人口的《天方夜谭》构思巧妙情节曲折语言优美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荷马史诗》是古希腊的文学名著故③不符合题意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故④符合题意①②④符合题意14.某同学将“西欧庄园、西欧城市的兴起和日本大化改新”纳入一个专题进行研究下列最适合该专题的名称是()A. 东西方文明的冲突B. 奴隶制的终结C. 古代欧洲的衰落D. 欧亚国家封建制度的形成【答案】D【解析】某同学将“西欧庄园、西欧城市的兴起和日本大化改新”纳入一个专题进行研究最适合该专题的名称是欧亚国家封建制度的形成西欧庄园、西欧城市的兴起都处于西欧封建社会形成时期日本大化改新标志的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15.古代阿拉伯人的宗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经说过:“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阿拔斯王朝时期他们在巴格达建立了一所规模宏大的翻译和研究机构称为“智慧宮” 材料说明()A. 阿拉伯的发展主要汲取了中国人的智慧B. 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C. 阿拉伯文化具有包容性D. 阿拉伯人创立了伊斯兰教【答案】C【解析】材料“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体现的是阿拉伯文化的包容、开放性 C正确A说法不符合史实阿拉伯发展得益于自身的创新发展排除 BD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C.16.作为文明古国之一印度文明有其独特的魅力下列与印度文明有关且对其他地区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的有()①《汉谟拉比法典》②阿拉伯数字③种姓制度④佛教A. ①②B. ②④C. ①②③D. ②③④【答案】B【解析】与印度文明有关且对其他地区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的②阿拉伯数字和④佛教③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文明但没有对其他地区文明产生了重大影响《汉谟拉比法典》不是印度文明成就故选B17.巴格达的学者们翻译了欧几里得等人的作品因为种种原因后来的西欧人甚至长期不知道它的存在因此穆斯林这一学术成就在西欧准备重新恢复他们的研究之前起到了保存希腊古典著作的作用这段话强调了阿拉伯人在人类文明传承中有()A. 连贯东西的意义B. 开放包容的态度C. 融会创新的优点D. 承前启后的作用【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 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于是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阿拉伯学者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据材料关键信息“穆斯林这一学术成就在西欧准备重新恢复他们的研究”“保存希腊古典著作”可知这段话强调了阿拉伯人在人类文明传承中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故D符合题意ABC认识片面不符合题意故选D18.西欧有一句谚语“中国人的头阿拉伯人的口法兰克人的手” 据此你认为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充当使者的是A. 希腊人B. 中国人C. 阿拉伯人D. 法兰克人【答案】C【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人把中国的古代发明传到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了阿拉伯文化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桥梁故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项故选C.19.假如你是生活在公元10世纪某个时期的家庄园的农奴那么下述生活场景不可能发生的是()A. 在领主直领地上每周无偿劳动三天B. 耍向领主缴纳租税C. 和领主发生冲突后可以随意离开庄园D. 和庄园领主或其他农奴发生诉讼纠纷经庄园法庭审理【答案】C【解析】假如你是生活在公元10世纪某个时期的家庄园的农奴题目给出的生活场景不可能发生的是和领主发生冲突后可以随意离开庄园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庄园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自那时起欧洲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庄园里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庄园的居民均为领主的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庄园的土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直领地” 通常占庄园全部可耕地的1/3到1/2 收入全部归领主所有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 是佃户的生活来源佃户取得份地的条件是义务耕种领主的“直领地” 一般每周要在直领地上劳动3天剩下的时间才属于自己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农奴不能随意离开庄园20.比较法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重要方法大化改新和查理•马特改革的相同之处是()A. 都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进行B. 都对土地制度进行了改革C. 都由国家的宫相实施D. 都使本国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答案】B【解析】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 8世纪宫相查理•马特改革建立了采邑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封建等级制度查理•马特改革使法国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因而大化改新和查理•马特改革的相同之处都是封建性质的改革选项B大化改新和查理•马特改革大化改新中实行班田制由国家授田查理•马特改革无条件把土地赏赐给贵族故B符合题意21.比较法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日本大化改新和法兰克王国对土地分封形式的改革相比较他们的共同之处是()A. 属于封建性质的改革促进本国封建制度形成B. 实行无条件的土地分封C. 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D. 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答案】A【解析】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法兰克王国对土地分封形式的改革是欧洲封建制度发展的重要基石两者的共同点是都是封建性质的改革都促进本国封建制度的形成故日本大化改新与法兰克王国对土地分封形式的改革相比较共同之处是封建性质的改革促进本国封建制度形成 A符合题意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4小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22.(1)材料一中的“全体人民”指的是哪些人?谈谈你对材料一中“民主制”的认识22.(2)材料二反映了日本历史上的哪次改革?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22.(3)材料三反映的西欧哪个王国的改革?改革后形成什么制度?这一制度以什么为纽带?22.(4)以上材料反映的改革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答案】全体成年男性公民雅典的民主政治实质是少数奴隶主贵族的民主政治【解析】材料一中的“全体人民”指的是全体成年男性公民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促进了雅典城邦的繁荣是古代奴隶制民主政治的高峰并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一定影响但它是建立在奴隶制度之上的雅典的民主政治实质是少数奴隶主贵族的民主政治【答案】大化改新影响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解析】由材料二“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可知这反映的是日本大化改新的内容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答案】法兰克王国封君封臣制土地【解析】材料三反映的是西欧法兰克王国的改革改革后形成封君封臣制这一制度以土地为纽带 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实行有条件的土地分封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这样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则成为封臣封臣必须效忠封君封君则要保护封臣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严格的等级性同时也有一定的契约意义法兰克王国经过改革形成了封君封臣制(或西欧封建等级制度)这一制度形成的纽带是土地的封赐【答案】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坚持改革开放要善于学习外来先进科技、文化要重视教育重用人才等【解析】本题是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如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改革要顺应历史潮流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坚持改革开放要善于学习外来先进科技、文化要重视教育重用人才等23.(1)请将下列历史事件(①西欧城市重新兴起②拜占廷帝国灭亡③查理•马特改革)与材料中的历史分期正确对应(填写序号即可)并说明事件①对近代欧洲的到来有何积极作用23.(2)14~16世纪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开始兴起东西方的交流逐步加强世界发展由分散逐渐走向整体推动世界出现这两大变化的历史事件是什么?23.(3)材料二中所说的“新的思想文化运动”是指什么?该运动的中心在哪里?这一时期大西洋沿岸的哪些重大事件推动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23.(4)根据材料三回答两次工业革命分别把人类带入什么时代?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当时的世界潮流试举两例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有何深刻影响?23.(5)综合以上探究你认为材料中所说的“欧洲的三大革命”是指什么?欧洲的殖民扩张对“世界大部分地区”造成了什么影响?【答案】(1)【解析】(1)根据材料中“中世纪的历史分为早期(公元500~1000年)、中期(公元1000~1300年)、晚期(公元1300~1500年)三阶段”可知①西欧城市重新兴起是在中期(10世纪)②拜占廷帝国灭亡(1453年)是在晚期③查理•马特改革(8世纪上半叶)是在早期它们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答案】(2)事件文艺复兴新航路的开辟【解析】(2)14~16世纪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开始兴起东西方的交流逐步加强世界发展由分散逐渐走向整体的历史事件是文艺复兴和新航路开辟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文化思想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新航路开辟后从欧洲到亚洲、美洲和非洲等地的交通往来日益密切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欧洲大西洋沿岸工商业经济繁荣起来促进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答案】(3)运动思想启蒙运动中心法国事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解析】(3)根据材料二中“17~18世纪崇尚理性”可知这次“新的思想文化运动”是启蒙运动中心在法国 17~18世纪法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思想家他们的理论启蒙了人们的思想人们把这个时代称为“启蒙时代” 把他们提倡的思想称为“理性主义” 启蒙运动是一场宏扬理性全面清算封建意识形态把人民的思想从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答案】(4)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举例美国南北战争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影响使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解析】(4)第一小问第一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进了“蒸汽时代” 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进了“电气时代”第二小问能够说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本主义发展成为当时世界潮流的事例有美国南北战争、俄国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维新等第三小问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答案】(5)三大革命政治革命、思想革命、经济革命影响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导致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解析】(5)材料中所说的“欧洲的三大革命”是指政治革命、思想革命、经济革命欧洲的殖民扩张对“世界大部分地区”的影响是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导致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24.(1)6世纪下半叶日本化解危机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有什么重要意义?24.(2)请结合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答案】(1)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解析】(1)根据材料“公元646年(大化二年)元旦日本统治者任用一些从中国归来的留学生针对日本的政治、经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答案】(2)观点改革催生进步保守导致落后论述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其动力来说是保守与改革两种力量的冲突史当改革的力量超过保守的力量社会制度便会脱胎换骨在新的生产关系下生产力实现飞跃社会走向进步当保守的力量超过改革的力量旧的社会制度继续束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停滞不前社会相对变得落后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在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颁给公民六年一颁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灭亡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发展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它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但是拜占廷帝国的统治者无视西欧城市出现之后悄然兴起的文明因素依然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帝国逐渐落后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结论改革催生进步保守导致落后【解析】(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提炼出观点为“改革催生进步保守导致落后” 论述方面根据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阐述即可25.(1)伊斯兰教的创立者是谁?据材料一指出这一宗教创立的目的是什么?25.(2)请举一例“阿拉伯帝国的文明达到很高的水平”的表现据材料二说明伊斯兰教对阿拉伯文明进步的推动作用25.(3)结合材料二、三分析阿拉伯文化灿烂的原因并简要说明阿拉伯人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答案】(1)穆罕默德为建立统一国家扫清思想上的障碍【解析】(1)结合所学可知伊斯兰教的创立者是穆罕默德根据材料“为建立统一国家扫清思想上的障碍”可知这一宗教创立的目的是为建立统一国家扫清思想上的障碍【答案】(2)数学创造完整的代数学文学方面《天方夜谭》医学《医学集成》或《医典》伊斯兰教所倡导的真主之下人人平等的思想有利于文化上的宽容和兼收并蓄从而推动了那个时代的科学进步和发展【解析】(2)表现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数学创造完整的代数学文学方面《天方夜谭》医学《医学集成》或《医典》根据材料“由于践行伊斯兰教所倡导的真主之下人人平等的思想因此帝国的阿拉伯人及其他民族在科学文化上持宽容与兼收并蓄的态度从而大大推动了那个时代的科学进步和发展”可得出伊斯兰教所倡导的真主之下人人平等的思想有利于文化上的宽容和兼收并蓄从而推动了那个时代的科学进步和发展【答案】(3)吸收、消化外来文化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解析】(3)根据材料“由于践行伊斯兰教所倡导的真主之下人人平等的思想因此帝国的阿拉伯人及其他民族在科学文化上持宽容与兼收并蓄的态度”可得出原因为吸收、消化外来文化根据材料“阿拉伯人从中国引入了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炼丹术和中医学等科学技术成果”“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科学的发展也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可得出阿拉伯人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为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部编版九年级上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单元测试(含答案解析)
2023-2024学年部编版初中历史单元测试学校 __________ 班级 __________ 姓名 __________ 考号 _________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计20小题每题3分共计60分)1.“他是历史中绝无仅有的三重创立者他创立了一个民族一个帝国和一个宗教……他带来了一部经典既是诗篇也是祈祷书直到今天还被五分之一的人类所崇敬被视为妙文、智慧和真理的奇迹”材料中的“他”是()A. 穆罕默德B. 查士丁尼C. 释迦牟尼D. 查理大帝【答案】A【解析】7世纪时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是阿拉伯语“顺从”的意思伊斯兰教的信徒称为“穆斯林” 意为“信仰‘真主’安拉的人” 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说教后来集录成为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后最初在麦加传教麦加贵族担心会损害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迫害穆罕默德的信徒 622年穆罕默德带领少数信徒离开麦加在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斯兰教把622年定为伊斯兰教历元年 630年穆罕默德征服麦加迫使麦加贵族接受伊斯兰教承认他在政治和宗教领袖地位麦加从此成为伊斯兰教圣地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他的继承者们经过一系列大规模的征服和扩张将穆罕默德创立的阿拉伯国家建成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据“创立了一个民族一个帝国和一个宗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他”是默罕默德2.学习历史必须重视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忆将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兴起②大和国统一日本③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④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A. ①③②④B. ②④③①C. ③④①②D. ④③②①【答案】B【解析】据所学知①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兴起始自十三世纪末至1453年为止②大和国统一日本是在5世纪③西欧城市的重新兴起是在10世纪④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是在630年穆罕默德病逝时阿拉伯半岛已基本统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3.作为文明古国之一印度文明有其独特的魅力下列与古代印度文明有关的有()①佛教②阿拉伯数字③种姓制度④汉谟拉比法典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答案】A【解析】公元前6世纪佛教诞生于古代印度古代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创造了从0到9十个数字的计数法后阿拉伯人对它加以改造将它传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 雅利安人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为维护奴隶主的利益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由此可以排除④故选A4.“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材料表明穆罕默德创立的宗数是()A. 佛教B. 基督教C. 伊斯兰教D. 犹太教【答案】C【解析】“万物非主惟有真主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材料表明穆罕默德创立的宗数是伊斯兰教 7世纪时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是阿拉伯语“顺从”的意思伊斯兰教的信徒称为“穆斯林” 意为“信仰‘真主’安拉的人” 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说教后来集录成为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故选C5.模仿和创新相结合是日本民族的一大特色主要体现为“汉化”和“欧化” 其中“汉化”是指A. 明治维新B. 大化改新C. 戊戌变法D. 种姓制度【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化是指在大化改新中日本仿效唐朝的政治和经济制度进行了政治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经济方面废除部民制建立班田收授法与租庸调制的措施这些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都能看到唐朝政治和经济制度的痕迹选项B符合题意而欧化是指向西方学习如明治维新选项A不符合题意戊戌变法是中国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排除种姓制度是古印度的文明成就D排除故选择B.6.2019年5月12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主题纪录片《亚洲文明之光》生动再现了亚洲在世界历史进程中悠久灿烂、多元共生、交流互鉴的文明图景以下文明成就可以在纪录片中展现的是()①太阳历②《汉谟拉比法典》③阿拉伯数字④象形文字A. ①②C. ②③D. ③【答案】C【解析】依据所学可知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国家为加强中央集权颁布了《汉谟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古代印度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世界上广泛应用的“阿拉伯数字”实际上起源于古印度后经阿拉伯人传播到世界各地所以《亚洲文明之光》的文明成就可以在纪录片中展现的是②③ C项符合题意①④属于非洲古埃及的文明成就排除故选C7.某历史兴趣小组想探究阿拉伯文明的渊源他们设定了以下探究角度①寻找“从0到9的数法”②探寻“《天方夜谭》的艺术”③研究“伊斯兰教的发展”④寻找“8世纪中期的亚、欧、非版图” 其中符合探究主题的是()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①②④D. ②③④【答案】D【解析】据所学知古代印度人用梵文的字头表示数字排除①、伊斯兰教都与阿拉伯人有关阿拉伯帝国地跨亚、欧、非8.某历史活动课场景同学们激烈讨论畅所欲言内容涉及孝德天皇、大化改新、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伊斯兰教等这堂课探究的主题是()A. 上古亚非文明B. 上古欧洲文明C. 欧洲封建国家D. 亚洲封建国家【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与孝德天皇、大化改新、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伊斯兰教相关的知识均出现于中世纪(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亚洲国家中因而题干中的这堂课正在探究的是亚洲封建国家故D符合题意题干信息中的“孝德天皇、大化改新、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伊斯兰教”与非洲无关故A不符合题意题干信息中的“孝德天皇、大化改新、阿拉伯半岛的统一、伊斯兰教”与欧洲无关故BC不符合题意故选D.9.雅典的民主政治、古罗马的共和制、大化改新、法兰克王国的封君封臣制构成了古代社会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下列内容不符合史实的一项是()A. 雅典在伯里克利主政时期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高峰B. 罗马共和国的实权由元老院所掌握C. 法兰克王国的封君封臣制是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的它确立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基础D. 大化改新标志着日本幕府统治开始【答案】D【解析】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标志着日本幕府统治开始故D选项不符合史实10.下列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①穆罕默德进占麦加②穆罕默德病逝③穆罕默德带领信徒出走麦地那④穆罕默德开始传教A. ④③①②B. ④③②①C. ③①④②D. ①②③④【答案】A【解析】六世纪末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尚未形成统一国家内忧外患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穆罕默德创立和伊斯兰教应运而生 7世纪时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是阿拉伯语“顺从”的意思伊斯兰教的信徒称为“穆斯林” 意为“信仰‘真主’安拉的人” 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的说教后来集录成为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 610年穆罕默德最初在麦加传教麦加贵族担心会损害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利益迫害穆罕默德的信徒 622年穆罕默德带领少数信徒离开麦加在麦地那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斯兰教把622年定为伊斯兰教历元年穆罕默德为了实现最终目标多次率兵攻打麦加 630年他再次兵临麦加城下最后双方达成协议麦加贵族接受伊斯兰教承认穆罕默德的政治和宗教领袖地位穆罕默德承认对方的经济和宗教利益从此麦加从此成为伊斯兰教圣地征服麦加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632年穆罕默德病逝时阿拉伯半岛已基本统一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建立起来 8世纪中期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④③①②符合题意11.古代日本的皇亲原本没有“姓” 随着古代国家政治形势的不断变化出现了皇亲赐姓的现象皇亲赐姓的实质是通过调整以天皇为顶点的身份制度来维护和加强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统治体制这一变化始于()A. 幕府统治B. 大化改新C. 武士兴起D. 明治维新【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皇亲赐姓的实质是通过调整以天皇为顶点的身份制度来维护和加强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统治体制” 结合所学知识七世纪日本孝德天皇时期进行大化改新仿效中国隋唐制度进行改革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B正确幕府统治时期幕府将军掌握大权天皇大权旁落 A排除武士兴起反映了古代日本地方豪强势力的壮大不利于中央集权C排除明治维新发生在近代日本而且是通过废藩置县加强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D排除故选B.12.“2016年7月19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新城清真寺了解宗教活动开展情况在礼拜大殿习近平与该教界人士亲切交流通过他们向广大穆斯林群众致以亲切问候和良好祝愿” 此次习近平总书记是慰问信仰()宗教的群众B. 基督教C. 道教D. 伊斯兰教【答案】D【解析】7世纪时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是阿拉伯语“顺从”的意思伊斯兰教的信徒称为“穆斯林” 意为“信仰‘真主’安拉的人” 根据“穆斯林”可知习近平总书记慰问的是信仰伊斯兰教的群众 D符合题意 ABC项穆斯林无关排除13.将希波战争、亚历山大东征和罗马帝国的扩张纳入同一个专题进行研究专题名称最恰当的是()A. 古代帝国衰落启示录B. 古代东西方文明和平交往C. 古代东西方文明的冲突D. 古代宗教创立与传播【答案】C【解析】在古代世界东西方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不时发生武力冲突和战争掠夺比较典型的有希波战争、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和罗马帝国的扩张等故选C14.下表中符合史料实证关系的是()A. AB. BC. CD. D【答案】D【解析】“天皇”是日本创立并非中国文化直接影响 A错误公元10世纪王建建立高丽王朝仿照唐朝建立封建制度朝鲜半岛封建化完成 B错误630年穆罕默德率领穆斯林占领麦加此后半岛各部落纷纷承认穆罕默德统治地位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C错误阿拉伯人承担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 D正确故选D15.“一块国土不能有两个统治者……显然我们必须改革我们的法令法规将政治权力归还朝廷”于是日本采取的做法是()A. 发展近代工业B. 废除农奴制C. 加强中央集权D. 提倡“文明开化【答案】C【解析】六七世纪的日本非常混乱落后的奴隶制严重阻碍日本社会的发展 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仿效中国的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大化改新的内容有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通过改革使日本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据“一块国土不能有两个统治者……显然我们必须改革我们的法令法规将政治权力归还朝廷”及所学知识可知于是日本采取的做法是加强中央集权选项C符合题意16.孙立祥在《日本三次社会转型及其历史启示》一文中指出“日本通过三次‘开国’ 成功实现了社会的全面转型” 依据下列图片判断日本此次“开国”事件是指()A. 大化改新B. 明治维新C. 建立法西斯专政D. 二战后社会改革【答案】A【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六七世纪的日本非常混乱 7世纪中期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仿照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通过改革使日本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从图中可以看出日本在建筑和货币方面都是向唐朝学习故选A17.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科学巨著正是通过阿拉伯科学家和学者的创造性劳动使其得以矫正和保存这说明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起到的作用是()A. 沟通桥梁B. 全盘西化C. 兼收并蓄D. 交融创新【答案】C【解析】在东西方之间起到了沟通桥梁的作用虽然符合历史史实但不符合题干材料“使其得以矫正和保存” 选项A排除根据题干古代希腊、波斯与印度的科学巨著正是通过阿拉伯科学家和学者的创造性劳动使其得以矫正和保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阿拉伯人对东西方文化起到的作用是兼收并蓄 C项正确全盘西化、交融创新不符合史实选项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18.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过重大贡献被誉为“东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下列材料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 中国的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B. 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经阿拉伯人传入中国C. 改造0到9的计数法并传入欧洲D. 印度的棉花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答案】B【解析】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过重大贡献被誉为“东方文化交流的使者” 不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是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经阿拉伯人传入中国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经阿拉伯人传入中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没有经阿拉伯人传入中国19.能够被视为古代“中国与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的是()A. 西域人B. 阿拉伯人C. 印度人D. 中亚人【答案】B【解析】阿拉伯人把中国的古代发明辗转传入西亚和欧洲等地也给中国带来阿拉伯的天文学和医学知识以及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教文化他们在不同文明之间搭建了文化交流的桥梁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故选B20.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传播与交流作出的重大贡献不包括()A. 传播阿拉伯数字B. 创立并传播伊斯兰教C. 创立佛教并传播到中国D. 将中国的造纸术、火药等发明传播到欧洲【答案】C【解析】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印度 C符合题意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他传播了阿拉伯数字将中国的造纸术、火药等发明都传播到了欧洲 AD不合题意公元七世纪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后随着阿拉伯帝国的扩张伊斯兰教也传播到世界其他地区 B不合题意综上故选C.二、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计3小题每题15分共计45分)21.(1)材料一中的“它”指的是哪一帝国?21.(2)对比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两个帝国有哪些相似之处21.(3)请再举出相类似的帝国一例综上你认为庞大帝国的建立对于人类历史发展有何积极的影响【答案】拜占庭帝国【解析】【答案】拜占庭文化和阿拉伯文化都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都保存希腊古典著作【解析】【答案】亚历山大帝国促进了不同地区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发展【解析】22.(1)材料一是哪一种宗教的教义内容?这种宗教创立于何时?创始人是谁?22.(2)材料二这一种宗教的创立于何时?何地?22.(3)材料三所说的宗教产生于何时?创始人是谁?【答案】(1)佛教公元前6世纪释迦牟尼【解析】(1)第一题依据材料一的关键词“根绝欲望不幸和绝望就一扫而光” 分析可知是佛教佛教是古代印度的乔达摩·悉达多(或称释迦牟尼)在公元前6世纪在等级制度的影响下创立的【答案】(2)1世纪巴勒斯坦【解析】(2)由材料二的关键词“信仰上帝‘救世主’不久要下凡拯救人类进入幸福的‘千年之国’” 分析得出公元1世纪上半叶出生在拿撒勒的耶稣开始在中东各地的会堂教诲世人知识、传播天国的福音、救治百姓各种病症等等公元1世纪耶稣在巴勒斯坦一带创立基督教【答案】(3)7世纪穆罕默德【解析】(3)由材料三“宇宙间唯一的神、‘真主’安拉都应信仰‘真主’ 而不要信仰本部落的神”分析可知“安拉”是伊斯兰经典《古兰》对宇宙独一存在的最高主宰的阿拉伯语称呼真主是全世界穆斯林崇拜的唯一主宰被认为是创造宇宙万物并养育全世界的主 7世纪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的麦加创立了伊斯兰教并逐步完成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23.(1)6世纪下半叶日本化解危机进行的一系列改革有什么重要意义?23.(2)请结合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答案】(1)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解析】(1)根据材料“公元646年(大化二年)元旦日本统治者任用一些从中国归来的留学生针对日本的政治、经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答案】(2)观点改革催生进步保守导致落后论述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其动力来说是保守与改革两种力量的冲突史当改革的力量超过保守的力量社会制度便会脱胎换骨在新的生产关系下生产力实现飞跃社会走向进步当保守的力量超过改革的力量旧的社会制度继续束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停滞不前社会相对变得落后从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在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颁给公民六年一颁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西罗马帝国于公元476年灭亡后东罗马帝国继续发展东罗马帝国又称拜占庭帝国它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但是拜占廷帝国的统治者无视西欧城市出现之后悄然兴起的文明因素依然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帝国逐渐落后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结论改革催生进步保守导致落后【解析】(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提炼出观点为“改革催生进步保守导致落后” 论述方面根据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阐述即可。
历史趣谈解密:科举制度在日本的发展为何会命运不济 ?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解密:科举制度在日本的发展为何会命运不济?
导语:“与其崇拜孔丘关羽,还不如崇拜达尔文易卜生”。
鲁迅的这句话,与其说是讲给中国人听的,不如说道出了近代日本人的心声。
十九世纪,
“与其崇拜孔丘关羽,还不如崇拜达尔文易卜生”。
——鲁迅的这句话,与其说是讲给中国人听的,不如说道出了近代日本人的心声。
十九世纪,大清国与西方列强交手取得完败。
大清国的完败,以军事失败为开端,但其实最深痛的惨败在于政治及文化。
这一切,日本看在眼里,记在心头。
中国的科举制,日本曾经顶礼膜拜,以为“最先进的选拔干部制度”。
在黑暗的中世纪,科举制可谓世界政治迈向“三公”(公开公平公正)的“伟大创举”。
官是考出来的,人人皆有准考资格。
中国的科举制,那应该是封建官僚制度中最具“含金量”的部分。
效仿中国科举制,日本曾于公元701年颁布《大宝律令》,搞了“贡举”,所谓“贡举”与唐朝科举几乎无异。
然而,这项创举自诞生以来,就没有解决好两个难题。
或者说,根本解决不了两个难题,这是科举制的先天缺陷,也是导致其最后死亡的真正原因。
后人在总结科举制死亡的原因时,多指这种考试制度日益僵化而走向末路。
诚然,这是科举制死亡的一个原因,但只是表象原因。
科举制死亡的致命原因,不在于后天,而在先天。
考题的僵化是死亡的表象原因,先天缺陷的不治才是死亡深刻原因。
以“完善的文官制度”而言,中国虽然首创科举制,但这只是解决了普通官员选拔问题,“最大的官”和主考官问题并没有解决。
在“最大的
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明朝与日本朝贡关系真相 日本竟将其看作是营利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朝与日本朝贡关系真相日本竟将其看作是营利导语:明朝与日本的贸易关系,由于倭寇的骚扰,显得异常复杂。
明初几位皇帝曾寄希望于通过外交途径来抑制倭寇的侵扰,故对日本实行过羁縻政策,颁明朝与日本的贸易关系,由于倭寇的骚扰,显得异常复杂。
明初几位皇帝曾寄希望于通过外交途径来抑制倭寇的侵扰,故对日本实行过羁縻政策,颁赐给勘合,准许他们入明朝贡。
但是,因双方对“朝贡”的理解不一样,明朝方面企图以此作为“羁縻”手段,以消除“衅隙”;而日本却将其看作是营利之机,甚至把某些资金的筹集都寄托在朝贡之上。
因此,日本各大名、寺社往往因争取入明朝贡而激烈地竞争着,终于在宁波酿成了拼杀事件——“争贡之役”。
此后,明朝则改变对日贸易的政策,罢市舶,中断与日本的贸易关系,结果在东南沿海一带全面遭到倭寇骚扰,也就是所谓的“嘉靖倭患”。
当倭患基本被平定后,明朝虽然在漳州月港宣布开海贸易,但对日本仍实行严禁政策,且终明之世,两国未再恢复过正常的贸易关系。
明太祖立国之初,鉴于倭寇入寇山东海滨郡县,掠民男女而去,于洪武二年(1369年)二月派杨载出使日本,赐日本国王玺书,要求各安其土。
其书写道:“……间者山东来奏,倭兵数寇海边,生离人妻子,损伤物命。
故修书特报正统之事,兼谕倭兵越海之由。
诏书到日,如臣,奉表来庭;不臣,则修兵自固,永安境土,以应天休。
”但是,当时日本正处于南北战争时期,南朝的怀良亲王不仅不接受明朝的和解倡议.反而杀了使者中的5人,把杨载、吴文华2人拘留了三个月才放回。
而当时明太祖对日本的国情并不是很了解,错把征西将军怀良当成是日本国王。
在倭寇骚扰越来越严重,从山东转掠至温州、台州、明州,甚至福建沿海郡县时,于洪武三年(1370年)三月再遣莱州府同生活常识分享。
日本名治维新(教学课件201911)
改革主要措施
政治方面:实行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封建身份 制度,取消武士特权。
经济方面: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引进西方技术 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
军事方面:实行征兵制,建立一支富于武士道精神、效忠天 皇的新式军队。
⑶倒幕派的形成和武装倒幕
倒幕派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主张推翻幕 府统治,进行社会改革以挽救民族危亡, 实现民族振兴。他们建立了倒幕武装, 并建立了根据地 .
1867、1868年通过武装斗争, 推翻了德川幕府统治
明治维新的概念
推翻幕府统治以后,以明治天皇为 首的新政权,为巩固统治,发展资本主 义,实现民族振兴,实行了一系列 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史称明治维新。
社会 日本;资本主义发展水平高于中国 背景:
封建统治相对薄弱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先天不足,后天畸形
中外反对势力勾结使封建统治势力强大
领导 力量
日本:倒幕派掌握实权,有较大实力,武 装推翻幕府统治
中国:维新派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不能 发动群众,维新派力量小
改革 日:实施了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措施 中:变法法令一纸空文,各地阴奉
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 变法相比,为什么一成一败?
从社会背景、领导力量、政 策措施、国际环境四个方进 行分析。 、
明治维新的历史意义
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洲强国。
局限性:改革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尤其是保留了 军国主义传统,迅速走上对外侵略扩张道路。
文化方面:推行文明开化政策,发展近代教育,培养人才。
; 公司起名 https:/// 公司起名
;
且我今死 员外郎 启高帝求景先同行 犹不能伏理 遣人夜掩取
从日本汉诗看古代日本贡举制度
作者: 崔晓
作者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089
出版物刊名: 世界历史
页码: 89-98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1期
主题词: 古代日本;贡举制度;日本汉诗
摘要: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在国家的养士与选士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历来为学者们所关注。
史家对于科举之定义、内容、发展过程、意义和影响等方面亦多有探讨,以至发展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
值得注意的是,受到中国文化的深刻影响,古代日本也曾仿照中国建立了贡举制度。
尽管其施行时间与所受到的重视程度远不及中国,但同样有着独特的内容与发展历程。
该制度的若干特点,在当时日本人所作有关贡举制度的汉诗及其他文献中均有所反映。
古代日本贡举制度与中国科举制渐行渐远之原因,与两国实施贡举制度的历史背景和条件有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贡举制在日本昙花一现的原因探究
摘要:在大化改新之后,日本参考了中国的唐律制度,于7世纪至10世纪期间实施了律令制,在8世纪中后期达到鼎盛。
其中,《大宝律令》的颁布意味着日本最初的教育制度形成了,随着《养老律令》的颁布,贡举制也作为选官考试制度正式在日本建立。
由此可知,日
本确实曾经学习引进过科举制度,但仅仅实施了234年就被废除了。
本文从律令制对日本选
官制度的影响切入,从考试科目、考生来源、考试目的、社会机构这几个方面来讨论贡举制
在日本没能扎根的原因,由此来探究日本贡举制度的本质和作用。
关键词:律令制科举制贡举制贵族
一、律令制影响下的选官制度
(一)日本律令制的形成:
公元7世纪后期,即日本飞鸟时代后期,为巩固天皇制,加强中央集权,日本开始学习中国
制定了律令制度。
于667年到758年间陆续颁布了《近江令》《净御原令》《大宝律令》以
及《养老律令》[ (日)坂本太郎《日本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一系列法典,最终确立
了较为完善的古代律令制国家。
718年,藤原不比、粟田真人等十余人以唐朝的《永徽令》
为蓝本,在《大宝律令》的基础上修成了《养老律令》,为古代日本国家建设打下了基础。
(二)贡举制度的产生:
《大宝律令》是日本古代的基本法典,律即刑法,令相当于行政法、诉讼法。
它的颁布意味
着贡举制度在日本得以确立。
《养老律令》是在《大宝律令》的基础上进行部分修订后编纂
而成的律令。
《养老律令》的颁布,明确规定了以贡举考试的方式来选拔人才。
每年举行一
次的贡举考试制度正式在日本建立。
奈良时代为了培养官吏,在中央设立了由大学寮管辖的
大学,在地方设立了由国司管理的国学,每年都要进行严格的考试,在学时间最长为9年。
考试的学生分为贡人和举人,从国学推荐而来的称为“贡人”,主要是指地方推荐到中央参加
科举考试的人;从大学推荐而来的称为“举人”,是指出身于中央或地方设置的学校,参加贡
举考试者。
因此,这种考试制度被称作贡举。
日本贡举制以秀才、明经、进士、明法四科作为主要科目,考试科目与和内容内容大致与唐
朝科举相同,对于贡举考试及第者授予一定的官阶并考虑录用。
总而言之,无论是考试科目、评审标准,还是等第区分和及第授阶方面都主要沿袭唐朝。
然而,日本并没有一味照搬,而
是根据本国情况做了一定调整和创新。
因此,贡举制和科举制其实是有着很大区别的两种选
官考试制度。
二、贡举制与科举制的比较:
(一)贡举制与科举制有何异同?
日本贡举制的产生与日本积极学习中国文化密切相关,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日本实施贡举
制的初衷与中国的科举制产生原因类似,都是为了中央集权的需要,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尝试。
那么,究竟为何科举制在中国作为重要的文教措施延续了千年,但贡举制在日本却没能扎根呢?下面通过表1的比较来全面探究两者的异同并分析其原因。
表1 日本贡举制与中国科举制的比较
仔细对比表1的内容可以看出,日本的贡举制参考了中国科举制的考试科目,设立了秀才、
明经、进士、明法四科,在此基础上又增设了医、针二科。
从考试内容来看,明经科考试“试《周礼》、《左传》、《礼记》、《毛诗》各四条,余经各三条…”[ 日本科举制度维基百科],进士科考试“试时务策二条”和帖读。
明法科考试与唐朝完全相同,内容为“试律令十条”[ 同
上]。
虽然不同时期贡举制经历了各个科目的调整与对考试对象的身份要求变化,但始终都作为一种国家选官考试制度存在。
从增设的医、针二科可以看出,日本在仿照中国建立贡举制度的同时,也不乏自己的创新。
但是,在科目内容、考生来源、考试方式以及考试制度的发展和影响方面,贡举制和科举制有很大的差异。
首先,秀才、进士科目在考试制度中都得到了重视,但其发展却迥然不同。
唐朝科举制实行的结果是,秀才科逐渐停废,而进士科日渐兴盛。
自《大宝律令》颁布后的100年内,最受重视的秀才和明经二科的及第者只有数十个。
并且,秀才科逐渐独盛,进士科和其余科目逐渐衰落。
究其原因,除了与科目难易程度有关之外,还与当时的文化风潮影响有密切关系。
受唐朝的文风影响,自圣武天皇以来,急需提高贵族的汉文学素养,培养宫廷诗人。
秀才科产生出了注重文学性的趋势,因此促进了其在贡举制中的地位和发展。
其次,考生来源方面体现了中日选官制度的不同目的。
从上表可以看出,中国的科举制不限制考生身份地位,而日本的贡举考试只有贵族阶层才有资格参加,中世纪以后,贡举考试名存实亡,变成了须经权贵推荐方能参加,并且几乎无条件及第的考试。
827年中纳言安世良峰在《太政应补文章生并得业生复旧例云》中上奏到:“高才未必贵种,贵种未必高才”[ 刘海峰《科举制与“科举学”》贵州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第117页],希望朝廷取消文章生的身份限制,唯才是举,这也反映出了当时参加秀才科贡举考试的考生已经贵族化。
(二)为何贡举制与科举制有不同的命运?
科举考试制度在中国由盛及衰长达1300年之久,而在日本仅仅存活了300年左右。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考试目的不同。
中国自隋朝开始,统治者为进一步削弱氏族势力,扩大统治基础,于是采用了不限制地位身份的科举制作为选官制度来加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制度。
反观日本实施贡举制的目的,是旨在保障贵族势力的既得利益而设立的官员能力考试制度。
特别是院政期以后,奉行的是“荫位制”的选官制度,虽然贡举考试的成绩与官位相关,但只要是五品以上的高级贵族子女,就算考试不及格也可以顺利任官。
而六品以下的贵族子弟,则无论如何勤奋求学,也只能被授予五品子女同级别或者更低级别的官位。
虽然也出现过像勇山文继[ 吴光辉【科举考试与日本】2005年第4期]那样通过了贡举考试,从平民到进士,最终成为贵族的特例,但是普遍看来,贡举制为了保障贵族阶层的既得利益,官位世袭化日趋严重,像科举制那样向平民阶层也敞开门户的考试制度并不适用。
因此,到10世纪以后,进士科已经废绝,11世纪以后,除文章试之外的诸科都已没落。
其次,中国有文官和武官之分,特别在唐宋时期,科举制作为以培养为政者需要的文官为中心的选官制度来实行。
但是,从中世时期开始,日本已经进入了武家政权的幕府统治时代,在这种政治体制下,担任国家管理事务的也是佩刀的武士,因此是不分文官和武官的。
换言之,武官为政的政治体制下,像科举制那样不问出身不问地位唯才是举的文官选官制度是没有存在的必要性的。
所以,1177年,大学寮被大火焚毁,之后就再未重建,贡举制度宣告彻底废除。
再者,当时的日本正处于部民制社会转型期,大部分下层庶民摆脱奴隶身份不久,没有受教育和接触到学问的机会,不具备参加考试的客观条件。
但是就算到了商品经济大力发展的江户时代,庶民教育取得了巨大成果,人民识字率居世界首位的时期,贡举制也并没有死灰复燃。
中国的科举制属于选拔式考试,国民长期受到“学而优则仕”的教育观的影响,无论是官办教育机构还是私学机构,其教育内容也都围绕科举考试的要求来展开。
但是江户时期的庶民教育和入仕为官无关,自始至终都是以提高个人教养,普及基础知识为目的而推行的实用型教育。
因此,以选官为目的的考试制度在当时并不具备社会基础。
三、结语:
自隋以来到清王朝结束,中国一直处于高度的中央集权体制之下,皇室的血缘关系和急需扩大的统治基础形成了矛盾,因此官职向平民阶层开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这也是科举制作为选官制度能够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延续1300多年的根本原因。
科举制的实质是用考试
的方法来实现公平竞争[ 刘海峰《科举制与“科举学”》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17页],然而日本的贵族制并非官僚制的国家体制,到了江户时期的幕藩体制,明治初期的藩阀掌权
的政治体制,也都没有为贡举制的发展提供一个合适的土壤。
因此,科举考试在中国发挥的
政治价值并没有在日本得以实现,贡举制作为选官考试制度始终带有浓厚的贵族色彩,并不
能发挥唯才是举、公平竞争的政治基础,只是昙花一现而已。
参考文献:
1、(日)坂本太郎《日本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日本科举制度】维基百科
3、刘海峰《科举制与“科举学”》贵州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4、吴光辉【日本科举制的兴亡】2003年第5期
5、吴光辉【科举考试与日本】200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