累,并收获和快乐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课堂教学呼唤理性回归



朱正威老师的《生物学科的基本思想观念的探讨》、王永胜教授的《生物教师如何应对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挑战》等讲座,让我了解了当前课堂改革的现状,也清晰地认识到,第一轮课程改革,我们非常重视教学方式的改变,但同时也步入“轻视科学”的误区,一节课下来往往是热热闹闹,又浮皮潦草,缺乏课堂教育的内涵。面对这种现状,需要我们重新审视科学的知识性,从浮躁回归理性,重视科学概念的教学。朱老师向我们传递了最新信息,那就是课程标准的修订工作基本完成,标准中明确的告诉了老师要帮助学生形成哪些基本知识,我们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领悟课程标准的精神,充分的理解教材,把握知识间的关联,挖掘教材的科学思想和教育价值,提高对生命科学本质的认识。比如,同样一节课《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甲老师把主要精力放在对草履虫的结构和各结构的功能的学习上;乙老师则是通过分析草履虫各个结构是如何完成各项生命活动,引领学生认同单细胞生物简单到只有一个细胞构成,并且这个细胞像多细胞生物体一样,能够完成所有的生命活动,是站在草履虫是个生物体的高度来学习的。很显然乙老师对教材的科学思想把握更准确不准,站的高度不够,当然也能提高学生对生命科学本质的认识。



2.优秀教师要善于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朱老师对生物科学教育与三论的论述让我拨云见日,能够站在生物学科之外认识生物科学。比如,系统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几乎都是有机整体,且又都自成系统、互为系统;每个系统都是在与环境发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中变化发展,并能保持动态的稳定,系统内部及系统之间保持一种有序状态。



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方法,就是把所研究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相互关系和变动的规律性。



按照系统论的观点,生物体是有机体,本身是一个系统,又与周围的环境构成一个大系统。生命科学就是研究这个系统在各个层次上(比如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的发展变化规律,它具有开放性和稳定性。一般系统特点是,有边限,有组成成分,形成不同复杂结构,共同分工合作完成系统活动。系统要运行需要依靠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较为复杂的系统,常有调控中心。任何系统都有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比如空调是一个系统,有边限,有组成成分,依赖物质流、能量流,而物质流和能量流都受电脑控制中心的控制。同样,细胞也

是一个系统,有边限---细胞膜,有组成成分—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不同的复杂结构—细胞器,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还有信息调控中心---细胞核,细胞都有程序性的死亡。草原生态系统也是一个系统,有边限---一定地域,有组成成分—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与外界和内部之间进行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生物之间通过各种“动物语言”传递信息……



妙哉!从系统论的观点分析生物,能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原来生物教学可以这样简单?否也,简约而不简单!需要我们老师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3.课堂教学要从经验走向科学



课堂教学中,我们非常重视学科知识的科学性,而往往忽视教学工作本身的科学性,即忽视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导致教学效率不高,甚至低下。我们经常是停留在“经验型”的层面,通过“题海战术”反复打磨的手段来提高教学成绩。陆海东教授的《认知学习理论与教学应用》为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1)布鲁纳认为,获得知识结构的主要途径是“发现学习”。虽然学生学习的知识都是人类已经知晓的知识,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它们还是未知的,属于“发现”,因此学生不能被动的接受知识,而应成为学习的主动发现者。给我的启示,一是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发现的机会。二是学生在发现的过程中可能遇到各种障碍,需要老师适时的点拨,引导他们进行分析、推理,使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这样可以在发现过程中少走弯路,提高发现学习的效果。如何设置问题情境?什么时候点拨为适时?就是我们教师需要思考的。



如何设置问题情境? 可以创设“抛锚式问题”,即具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比如:我们同学都有给花浇水的经验。你是把水浇到植物体的什么部位,它又是怎样到达植物体的其它结构呢?;还可以创设“支架式问题”,即问题串。每一个问题都出现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前一个问题都为后一个问题搭建了脚手架,引领学生不断攀升。



至于何谓适时点拨,孔老夫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已经给出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2)构建主义认为学习的实质是用自己的经验去积极构建对自己富有意义的理解。陆老师提供的“鱼牛的故事”很形象的说明了学生构建知识的过程:



从前,有一条鱼和一只青蛙,一起在一口井里生活了很长时间。有一天,青蛙跳出了井,来到了岸上,它东看看,西看看,觉得一切都是那样的新鲜。这时,它看到前方不远处有一头牛,就仔细的观察了一番。回到井里后,它向鱼

描述自己在岸上看到的事物,介绍的最具体的就是牛了:它长着大大的肚子,一对犄角,还有四条长长的腿,四只蹄子......鱼边听边把牛的样子画了下来,但它画的仍然和鱼的模样一样,只是大大的肚子,长着四条腿,在鱼头上还长着一对犄角......



这个故事对我触动很大,引发我对自己课堂深深的思考:



①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进行教学。这就需要在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能做到什么,学生需要什么的基础上,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一节课。



②教学需要交流。只有交流才能知道学生构建的知识是否存在偏差,然后针对性的校正认知偏差,否则就会出现更多的“鱼牛”、“鱼鸟”、“鱼人”的故事。



③应尽可能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避免错误的建构。比如能用实物的不用模型,能用模型的不用挂图和多媒体。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需要亲口尝一尝。



4.教师要更新知识,开阔眼界



李玉院士的《走进绚丽多彩的菌物世界》、乔守怡教授的《人类形成与民族形成的遗传分析》、张丽萍教授的《从糖的角度认识生命》、黄白渠教授的《表观遗传和癌症》、王丽院长的《基因工程及其应用》、鲍永利教授的《免疫与人类健康》、王德利教授的《生物多样性》、孙晖教授的《生物进化的基本理论及发展》、胡建教授的《健康保健》等,很多都是生物界研究的最尖端最前沿的知识,尽管专家尽其所能,将高端的知识当成科普知识来讲解,我还是有很多东西听不懂,但是我觉得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讲座让我醒悟,意识到更新知识,才能开阔眼界,正所谓一语点醒梦中人。杨兆山教授说的好:现在的教师对于孩子教育的主要作用是观念上的引领,好老师眼界要高。只有自己站得更高,才有可能把学生推向更远,引入科学的殿堂。以前的我总觉得教初中不需要过多的专业知识,吃吃老本就可以,关键是要研究“如何教”的问题。这次学习我意识到自己认识之片面,已经远远落伍于时代的发展。我自以为很重视学习,看来我需要重新认识究竟要学什么。突然想到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我要把自己变成源头活水,而不是死水一潭。



5.老师要学会思考,勇于创新



本次培训,院方安排的实验板块让我意识都自己思维的固化。比如草履虫的培养,从毕业到现在只知道用稻草培养,现在稻草少见甚至根本找不到,我们的这个实验也就是有讲的份啦。胡建老师的草履虫培养很简单,简单到我都不敢相信,那就是从一个池塘取回点水(母液)倒进盛有自

来水的桶内,再加上一些在校园草坪上收集的枯草(用水冲洗干净),用枯草的浸出液自然培养就OK了,如果枯草有些臭味了,就换一些新的,20天左右,桶内草履虫的密度多的惊人。再如,气孔的观察,我们课本要求学生观察蚕豆叶的永久装片,我们改革成观察韭菜叶表皮上的气孔感觉效果很好,只是学生在撕去表皮的时候有些麻烦,没有想到的是气孔的观察还可以简单到把小麦苗的叶片直接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把叶片托在载玻片上,无需滴清水和加盖玻片)。观察黑藻的细胞,可以清楚地看到叶绿体的流动(细胞质的流动推到的结果),培养果蝇观察生活史……以前的我,自以为还算是善于思考和思考,现在看来,我只是一只井底之蛙,我始终没能跳出教材的框框,真正实现实验教学的本土化,我想,这将是我们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要加以研究的课题。还有,如何让一种实验材料来尽可能多的完成我们教材中提到的实验也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教学只有勤奋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思考和创新。只有有创新意识的老师才可能带出有创新意识的学生。



6.对学生活动的思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师大附中生物课外活动的开展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



在学期开始做好学生活动的计划,比如给学生种子,在家种植,观察从萌发到开花结果的过程。在统一的时间内拿到学校,活的拿花来,死了要见“尸”,腐烂了要拿花盆,叩开里面的土壤看到腐烂的植物,目的督促学生亲自种植,而不是在集市上买。



对于需要连续观察,持续时间比较长的实验,比如酸雨、废旧电池对生物的影响等,也可以以小组活动的形式放到课外来完成。小组自行选择课题,如果需要实验设备和器材,老师给予提供。最后写出研究报告,包括探究主题、作出的假设、探究所用材料用具、探究的具体方法、探究的结果、得出的结论等。



我们学校具备这样的大环境,那就是课外活动的学分制。我们要充分利用这块阵地,将学生活动开展的更加有实效性,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性,让生物课堂引领学生进入科学的殿堂。



7.工作的同时勿忘享受生活



本次培训有幸与全国15个省市的同仁共同学习,共同生活,既交流工作,也交流生活,比如,我从广东、广西同仁那里了解了他们的饮食文化、茶文化,我还喝过广东同学的功夫茶,我感觉他们更注重身体锻炼、保健和营养,我要向他们学习,在享受工作的同时勿忘享受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



我带着期望来,又满载收获归。结业并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

始,因为,短短的时间内容纳的知识太多,很多没有来得及消化和吸收,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细细品味,且行且思。还有,我要充当一名火炬手,将培训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思及时传递给我们地区的老师,引领他们与我共同成长,为推到整个威海市的生物教学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最后我想用两个词表达我此时此刻的心情,那就是感谢和遗憾。感谢东北师大的老师工作上的精心安排和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感谢各位同仁,毫无保留的分享自己的思想和经验。遗憾的是时间太过短暂,刚刚熟悉了又要分离,很是舍不得,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希望回到工作岗位后保持联系,继续交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