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南师范学院课程论文论文题目:美国对华贸易政策分析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学生姓名:廖梦丹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班级:07075106
指导教师:侯俊华
摘要
中美两国一直都是重要的贸易伙伴,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过渡期的完成,中美贸易摩擦并未因中国加入WTO而得到缓解,相反却向更深层、更宏观、更关键的层面发展。

这表明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有其自身的逻辑和规律,并不受具体事件或外在机制的影响。

美国贸易政治的实质是政府、国会和利益集团三方之间的博弈和平衡,美国即时地调整了对华贸易政策,以此来试图解决中美贸易关系上出现的各种问题,缓解双边贸易的紧张,确保双方良性互动发展。

关键词:中美贸易,对华政策,趋势分析,中国威胁论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ed pace of time and people’s ever-changed aesthetic outlook, the expression of individuality and improvement of life quality are being better emphasized. The era changes of aesthetic taste re-awakened our beautiful memories of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s a kind of millennium traditional culture, Blue-and-white Art re-embarked on a new stage of history. The Blue-and-white Element proposed in this paper refers to the features shown by the traditional blue-and-white porcelain, which include Blue-and-white Decoration, Blue-white Color, Inscription, Decorative Form, Decorative Craft Techniques, Artistic Style and some other elements. Blue-and-white Element is a unique feature of blue-and-white porcelain. It is widely used not only in the field of Ceramic
Key words: Blue-and-white Element, fashion, application.
引言
马克思告诉我们,政治根源于经济,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体现,政治不是离开经济而孤立存在的,一切的政治总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并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所制约。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美之间的经贸关系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但同时出现美国对华贸易政策政治化趋势突出,以国家力量推动对外贸易成为美国对华经济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和综合实力不断上升,美国决策者已越来越明确意识到中国有可能成为其潜在的战略对手。

面对中国的崛起,美国不想轻易失去在世界上原先所处的老大地位,势必采取破坏措施加以阻止,对华贸易问题对美国而言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它同时也是一场政治博弈。

一.中美贸易发展概述
(一)中美经贸关系大事年
1979年7月7日,中美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为期3年的中美贸易关系协定,规定双方互享最惠国待遇。

协定于次年2月生效。

1990年,美国一些国会议员提出议案,以人权等问题为借口,要求取消对中国的最惠国待遇或对其延长附加条件。

1994年5月26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延长1994年至1995年度对华最惠国待遇,并决定将最惠国待遇与人权问题脱钩。

1999年4月6日至14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访问美国。

访美期间,朱镕基与美国总统克林顿就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问题发表了联合声明。

1999年11月15日,中美在北京签署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边协定,从而为中国入世扫清了最大障碍。

2000年10月10日,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对华永久正常贸易关系法案,从而使这项由美国参众两院通过的法案正式成为美国法律。

根据这项法案,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美国将终止按《1974年贸易法》中有关条款对中国“最惠国待遇”(“正常贸易关系”)实行年度审议的做法,与中国建立永久正常贸易关系。

2001年12月27日,美国总统布什签署命令,正式宣布给予中国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地位。

这项命令于2002年1月1日正式生效。

2003年12月7日至10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对美国进行正式访问。

访问期间,温家宝总理提出了确保中美经贸关系持续健康发展的五条原则,布什总统表示赞同。

双方还商定提高中美商贸联委会的级别。

2005年11月8日,经过七轮纺织品贸易问题磋商,中美双方就纺织品问题达成协议,在英国伦敦签署了中美两国《关于纺织品和服装贸易的谅解备忘录》。

双方同意从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对中国向美国出口的棉制裤子等21种纺织品实施数量管理。

2006年9月20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吴仪与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在北京正式启动中美战略经济对话机制。

2006年12月14日至15日,首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在北京举行,主题为“中国的发展道路和中国经济发展战略”。

双方确定了服务业、医疗、投资、加强透明度、能源和环境等领域为未来6个月的工作重点。

(二)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历史性分析
自二战结束以来,美国取得了世界霸主的地位,成为“美元帝国”,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根据霸权稳定理论,霸权国具有经济上的明显优势,通过自由贸易,它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收益。

这种霸权与二战后建立的自由经济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在这个开放经济结构中,通过降低贸易及其他方面的壁垒,美国从贸易自由化中获益匪浅。

所以,美国基于外交与经济的双重需要,在自由世界循序推广自由贸易与市场经济的主张。

战后西方世界的经济快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受惠于美国这种自由贸易的主张。

然而,自1976年以来,美国的商品贸易连年出现高达千亿美元的贸易逆差,外债连年累积,到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已经摇身一变从世界的最大债权国变成最大的债务国,外债净额1994年初已经累计5千亿美元,引起全民的高度关切。

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年平均增长率从60、70年代的2.8%下降到80、90年代的1%。

面对着突如其来的转折,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和格罗斯曼为代表人物提出了“战略性贸易政策该理论根据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的理论证明,若一国使用保护政策制造有利于本国企业在国际与国内市场的竞争条件,将会产生一种“垄断利润转移”的作用,本国企业将可因此利润转移作用在国内与国际市场取得长期的竞争优势。

若这种长期竞争优势对本国带来的正面作用大于短期的社会保护成本,一国的产业保护政策事实上对本国是有利的,虽然这种利益是以外国国家利益的损失为代价。

这种观点给美国政府
积极干预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提供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基本内容是:(1).从出口方面来看,积极扩张出口。

传统的贸易保护主义侧重进口保护和进口替代,而美国新贸易政策认为,进口保护政策的社会成本太高,如保护一个就业岗位,要花费数倍的市场价值。

因此,新贸易政策反其道而行之,特别强调外向扩张与全球竞争,尤其是在美国认为公平的条件下竞争。

美国政府以国家利益为名,名正言顺地挺身而出作为美国商业利益的维护人和代理人,把美国产品打进外国市场做为一个主要目标。

为达此目标,美国特别强调公平互惠原则,美国对外国开放,以换取其他国家对美国产品、服务和投资的公平开放。

政府制定产业政策,选定美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如农业、基本设施技术和设备、运输、金融服务、电脑资讯产品、航空、环保等,积极协助企业扩张国际市场。

同时,极其重视保护知识产权。

(2).从进口方面看,强调开放市场与公平竞争并重。

以前传统的贸易自由化观点认为,外国厂商从事倾销型竞争和政府出口补贴实质上有利于美国消费者的福利,也就是说,外国倾销对本国消费者有利。

现在,美国要放弃消费者福利主义的观点,把倾销和补贴视为不公平竞争的掠夺行为,不公平地取代美国本土的就业机会。

美国应该以强硬的态度来对付其他利用美国开放政策进行不公平贸易竞争的国家。

这些主张在美国社会得到不小的反响,尤其得到不少蓝领阶层选民的支持。

其主要武器就是用301条款来对付所谓的不公平竞争。

总之,美国已从消费者福利主义,走向以企业竞争力与就业机会为导向的国家,不再只要自由贸易,更强调公平竞争。

美国新贸易政策的实质就是用外交与贸易政策结合的方式来促进出口扩张和公平竞争,在国际贸易中得到相对更多的利益和财富。

如同国内政治一样,在国际政治中,绝对权力也必然导致绝对腐败。

在冷战时期,美国在很大程度上认同多边主义的做法。

现在,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越来越表现出其自私的性质,单边主义成为美国在国际事务上的信条。

二.当代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调整的分析
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新经济”时期创造了长达10年的繁荣期,进入2l世纪,美国开始调整经济结构,过去10年巨额投资形成的巨大的生产能力,急需为其产品寻找市场。

美国新贸易政策适应了美国的出口扩张政策。

中国是世界上发展潜力最大的市场,因此,在中美经贸关系中,美国通过制造“贸易摩擦”来迫使中国进一步对
美国开放市场,尤其要使美国具有强大竞争力的金融服务业等在中国占有更多的市场份额。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是美国常用的手段。

中美经贸关系中的矛盾很多,反倾销问题、知识产权问题、技术性贸易壁垒等等,但焦点问题是中美贸易中巨额逆差问题。

2006年,美国货物贸易赤字超过8000亿美元,其中对华贸易赤字首屈一指,达到创纪录的2325亿美元,几乎占赤字总数的30%。

超过2000亿美元的贸易逆差似乎突破了布什政府所能承受的心理关口,他们不得不做出强烈反应。

美国认为造成美中贸易逆差的原因主要有:人民币币值低估15%~40%(周茂荣等,2007);中国政府为企业尤其是出口企业提供财政补贴;工人恶劣的工作条件带来的低成本优势。

另外,对于不断扩大的美国对华贸易逆差,许多美国人相信,这不是因为美国企业的竞争力不足,而主要是由于两国在市场开放上的不对称所造成的。

也就是说,问题不在于中国向美国出口太多,而是中国的贸易壁垒使得美国企业无法获得应有的出口机会,这是对美国企业时不公平贸易。

(一)、政治神话和经济现实
美国每年的对华贸易赤字不是因为中国的贸易限制。

在世界上主要的发展中国家当中,中国的进口壁垒是最低的。

美国在有大量投资、创新和有效率的农业、航天以及其他高技术领域,仍然保持着贸易盈余。

美国的贸易赤字主要出现在机械设备、电子、服装、玩具、纺织和制鞋等行业,但在这些行业,许多产品都是由美国投资设立的子公司在中国生产返销回美国的。

据统计,超过50%的中国对美出口是美国跨国公司创造的。

因此,美国的贸易赤字很大部分是在美国和它在华的跨国企业之间产生的。

中国的出口很大部分是以从海外进口原材料、零配件然后在中国境内进行加工或组装然后再返销海外的形式实现的。

《金融时报》报道,“中国仅仅是亚洲大量出口到美国的货物的最后一站而已。

中国从包括日本在内的亚洲其他地区进口组件,再在其境内组装”。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中国在与许多亚洲生产厂商、石油输出国和第三世界的原料输出国的进口贸易中却存在巨大的贸易赤字。

与美国那些保守的政客和学者的观点相反,中国实际上是亚洲经济最开放的国家之一。

以2003年为例,中国吸引的外资总额占到GDP的35%,而这一数字在韩国和日本仅为8%和2%。

而且,中国是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其2004年的对外贸易总额占
到其GDP的70%,大大超过了比例低于25%的美国与日本。

保守的经济学家和美国国会议员们认定,中国的流通货币(人民币)的价值一直被低估了,他们认为,重新确定人民币的汇率将有助于减少美国的贸易赤字。

在过去的几年当中,美元对欧元、英镑、瑞士法郎等几种货币的汇率一直被低估,但是美国的贸易赤字仍在增加。

现在关注中国的货币改革完全是不得要领。

关键的问题在于,美国的资本家们没有选择在国内的生产性部门投资,也没有通过技术革新降低成本。

相反,他们只是在国外持续扩大投资,或者在房地产领域(过去是IT产业)投机或者通过降低人工薪酬来获取更多的利润,后者不是和劳工低廉的中国进行竞争的好办法。

中国有关国外投资的经济政策比美国自由得多。

2004年,中国外资企业的出口额占其总出口的57%。

美国的情况与此相反,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长期坚持对“公共利益”、“国家利益”、“战略利益”等政策采用比较弹性的解释,以阻止外国投资者投资或收购美国企业。

他们全力干涉并成功阻止了中国石油企业中海油收购尤尼科石油公司(UNOCAL),就是最新的一个著名例子。

此外,纽约州参议员及其美国国会同党提议对中国进口商品课以27.5%的关税,但这将无助于减少美国的贸易赤字,因为美国的进口商会选择转向其他亚洲国家的生产商,也会使中国企业搬到其周边国家。

其结果会增加美国的消费成本,并且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给美国的国内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当前美国对中国纺织品、服装、彩色电视、半导体产品、木制家具、虾和钢铁等产品实行的配额限制,增加了美国消费者和国内零售商的成本,同时使得美国国内相关行业的垄断生产商获得更多的利润,使他们更没有竞争力。

支付垄断价格给受保护的国内制造商使美国产品很难有出口竞争力,也不利于美国的国际收支的平衡。

基于廉价劳动力的“非公平竞争”的主张并不能令人信服。

劳动力成本并不是影响市场竞争或贸易平衡的决定性因素。

许多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国家的竞争力并不强,而那些已经淘汰了劳动密集型消费品生产,实行“高工资、高福利”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和低地国家(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其在市场上强大的竞争力依靠的则是过硬的质量和技术。

事实上,如果考虑到低劣的产品质量、在技术升级和生产组织上缺乏大规模的、长远的战略投资,以及将资金投到投机性部门和海外的子公司等因素,美国大多数经济部门的竞争力其实并不强。

极具煽动性的“中国威胁论”只不过是美
国为逃避自由市场严格规则而找的托词。

一旦真的实施自由市场规则,美国的商业和政治精英将被迫面对这一事实,即在许多部门,美国是一个由三流的政府指导的二流资本主义国家。

(二)、“中国威胁论”神话
美国堕落的商业精英们和收入丰厚的工会领袖们、不但不去反思资源的配置失当以及对虚拟经济的过度依赖,反而和新保守主义思想家走到了一起,宣扬中国是对美国国家安全的威胁,有必要对其施加军事上的压力。

对外军事霸权主义和国内贸易保护主义两大观点的合流已经在美国国会和行政部门内赢得了众多的追随者。

面对来自华盛顿的越来越多的言辞挑衅,中国把眼睛转向了东方,逐步加强与俄罗斯及中亚国家的军事和经济联系,同时加强自己与亚洲、拉丁美洲、中东地区和非洲的贸易。

中国动力十足的增长并不完全是以“廉价劳动力”为基础,它依赖于千百万经过严格科学和专业训练的技术工人的生产劳动。

每一年,有成千上万的中国学生、大学教授和科学家到国外去深造,其中很多都到了美国。

而美国的学生很少有能在理工学科上取得高级学位的,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外国学生在美国科技界的作用日益突出。

于是美国以一个范围广泛的“国家安全”概念为借口,千方百计阻挠科技人才、科学及技术领域的交流。

鉴于美国认定中国在军事上构成了威胁,华盛顿方面认为应该对中国学生和访问学者的研究和学习加以限制,以限制他们获取技术。

五角大楼和商务部规定,一些大学必须在实验室内部检验特殊证件、设定禁区,以防止外国学生在研究中使用某些超级计算机、半导体、激光和传感设备。

同时,美国商务部还计划进一步加强对技术商业出口的控制。

三、中美双方在政策中相互促进的发展趋势
在中美关系看似矛盾的发展进程中起根本性作用的是在世界经济进程中发展,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市场的潜力和吸引力日益突出。

自1997年成功抵御亚洲金融危机后,2007年,中国经济总量具世界第4位,外贸总额第3位,引进外资第2位,外汇储备第1位。

中国入世后,给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

特别自“9.11”后,中国政局稳定,成为世界最好的投资地之一。

中美两国领导人和两国人民都应该明确地认识到,中美两国在经济方面具有巨大的互补性。

目前,中美两国的经贸交流与合作已经达到了相当规模,中美互为第二大贸易伙
伴。

对中国来说,美国市场对中国商品的巨大吸纳力,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

对美国而言,中国的产品和市场同样对其具有重要意义,美国正从美中贸易中获取重大利益。

简单说,美国正是从中国的廉价进口帮助美国实现了“高增长,低通胀”;正是中国大量购买美国国债,帮助美国实现国际收支平衡(邵明辉等,2007);如果没有大量廉价进口替代美国国内生产,美国国内劳动要素就不能转移到高效率产业,经济结构优化就难以实现。

在这个意义上,美国从中国进口的廉价商品越多,美国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越多,国内由低效率产业转移到高效率产业的生产要素也越多,国民收入增加也越多。

相反,如果没有中国廉价商品的进口,美国生产要素转移就难以进行,结构增长也难以实现。

除了在经济方面存在巨大互补性以外,中美双方在反恐、解决朝核危机、保持台海局势稳定、推动民主和改革等方面既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歧,也有重大的共同利益。

由于中国与美国的经济相互依赖程度已经很高,许多美国的州和地方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经济交往,严重恶化两国关系必然会影响到这些地方的选民的利益,由于美国“选举政治”基本特征,这就必然要求那些代表这些地区的议员和政客必须慎重考虑相关的政策制定(屠新泉,2007)。

中美之间的摩擦表明,中美在政治、经贸等多个领域都将进入一个摩擦时代。

但无论怎样摩擦,都不会破坏双方的利益基础。

这种基础越深厚,破坏的代价就越重。

中美两国已经举行了三届中美经济战略对话,中美双方尤其是美方应该用全部的政治智慧和积极负责的态度来维护和发展两国关系
结论
美国关于中美贸易"新阶段"的对华政策在很大程度上讲,只是美国利用所谓"新阶段"从中国谋求更多利益的托词,对中国而言,从中能得到的是更多的责任与义务,这是不公平的。

按美国所设计的路径走下去,中国的发展困境是不言自明的,也是中国所不能接受的。

我们主张中美两国政府通过多种渠道、多种层次的对话与协商,解决中美贸易争端,但要求美国政府与谈判代表以平等而不是盛气凌人的姿态,站在有利于双方经济贸易利益以及世界经济贸易福利的立场上,让中国在进一步开放市场的同时,使中国也能够从美国那里获得与之对应的利益,如市场经济地位、放松对华高技术品的出口管制。

须知美国对华利益与责任不对等的单边要求是难以被中方所接受的。

中国离世界贸易强国的差距还很大,尽管贴上"中国制造"标签的商品行销于世界的主要市场,但是其中绝大多数是加工贸易产品与代工产品,在中国的附加值低,即使是被称为高新技术的出口产品(如计算机、车载移动电话等)也都是加工贸易的产物,既缺少核心技术,也少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中国品牌。

中国产品的品牌之路与中国企业的创新之路任重道远。

中国政府是否应像美国一样,设立与美国中美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类似的机构,组织各种各样的研究机构与各方面的专业人士,定期与不定期地就中国对外贸易,当然包括中美贸易及中美关系等领域的某些事件与重大问题展开辩论与评估,让他们广泛发表意见,提供政策主张与建议,同时邀请美国在华的机构人员也参与其中,让他们能够听到来自中国各个不同方面的声音
淮南师范学院(论文)正文
参考文献
[1]张继民. 美国对华贸易政策的决定.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李一文.近代中美贸易关系的经济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3]胡涵钧.当代中美贸易.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4]林坚.远渡重洋:中美贸易二百年.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5]陈泰锋.中美贸易摩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贾怀勤.中美贸易平衡问题综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4
[7]黎孝先.国际贸易实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8]克鲁格曼.奥伯斯法尔德.国际经济学:理论与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忽略此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