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训诂学

合集下载

训诂学第一章

训诂学第一章

• “诂”字始用于汉代。《说文解字· 言部》: “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段玉裁注: “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者, 说教也。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 诂。”张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语 也。”可知“诂”也可作“故”,指古语,名 词。引申之,解释古语也叫“诂”。“故”和 “诂”是古今字。 • “训”“诂”二字连用始见于汉代。扬雄《答 刘歆书》:“独蜀人有严君平、临邛林闾翁孺 者,深好训诂,犹见輶轩之使所奏言。” • 训就是解释疏通,诂(故)就是古代的语言, 训诂就是解释疏通古代的语言。
• 2.探讨词源 我们知道“徘徊”的意义是“不 进”。但为什么“不进”叫“徘徊”呢?如果 受字形的限制,从语音出发进行探讨,就可以把 “徘徊”与“盘桓、判涣、彷徨、屏营”等词都 联系起来,发现它们都是从同一语根[P-H-]孳乳 而来的,其共同的义根是“回转往还的动作或情 状”,而它们各自具有的“回旋”、“不进”、 “徜徉”、“玩乐”、“犹豫”、“迟疑”等意 义都是从这同一义根派生出来的。 • (二)训诂学和文字学 • 1.文字学帮助了解字的本义 “臧”是古代男性 奴仆的贱称。《方言》卷三:“荆淮海岱,杂齐 之间骂奴曰臧”。又“亡奴谓之臧”。从古文字 的材料看,“臧”从臣从戈会意,本指战俘。又 如“天”、“元”。
• 2.识句法 上古汉语名词的构成有一种“大 名冠小名”的格式,如:草芥、草茅、虫蝗、 虫螟、鸟乌、鸟隼、巫阳、医和、史鱼、师 旷、庖丁、弈秋、盗跖。这种结构方式大约 在西汉以后已经不能产,因而后人对此每有 误会。《礼记· 月令》:“孟夏行春令,则 蝗虫为灾。”王引之《经义述闻》改为“虫 蝗” • (四)训诂学和修辞学 • 1.对文 《庄子· 山木篇》:“庄子遊于雕陵 之樊,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 大运寸。”有人误释“运”为运转义。 “广”“运”是对文。《国语· 越语》: “句践之地,广运百里。”韦昭注:“东西

训诂学

训诂学

训诂学(“诂”音“gǔ”,同“古”)是研究中国传统古书中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

训诂学也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

它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

根据文字的形体与声音,以解释文字意义的学问。

偏重於研究古代的词义,尤其著重於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

所谓“训诂”,也叫“训故”、“故训”、“古训”、“解故”、“解诂”,用通俗的语言解释词义叫“训”;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的语言叫“诂”。

“训诂”连用,最早见于春秋时期鲁国人毛亨注释《诗经》的书,书名叫《诗故训传》,“故”、“训”、“传”是三种注解古文的方法。

训诂合用始见于汉朝的典籍。

[编辑本段]训诂学训诂学的传统观念形成于唐代的孔颖达,而国学大师黄侃则创立了训诂学的现代观念。

黄氏界说一出,训诂学的现代观念有了很大发展,主要有“分工派”与“综合派”两家。

前者以陆宗达、王宁的“古代文献词义学派”影响最大,后者以殷孟伦、许嘉璐等的“综合派”为代表。

笔者在考察以往训诂学史的基础上,继承章太炎、黄侃的学说,首次提出训诂学的“二重性”问题,并将训诂学划分为三个部门:“词义生成学”、“微观文献疏证学”与“古代文献词义考证学”。

前二者属训诂学的基础理论学科,后者属训诂学的应用学科。

[编辑本段]分类--------------------------------------------------------------------------------训诂学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训诂学包括音韵学和文字学,狭义的训诂学只是小学中与音韵、文字相对的学科。

也有人将训诂学分为新旧两种。

语言学家王力在1947年的《新训诂学》中提出“必须打破小学为经学附庸的旧观念,然后新训诂学才真正成为语史学的一个部门。

”周大璞在《训诂学要略》中也说“训诂学的研究对象就是词义和词义系统,他的首要任务就是研究语义发展演变的规律。

《训诂学》第一章绪论上课用课件

《训诂学》第一章绪论上课用课件

《三字经》: 凡训蒙,须讲究;详训诂,明句读。
• 训诂学是一门古老而年轻的学问。训 诂学从萌芽到现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 史,但十年浩劫时期,训诂学长期被 打入冷宫,逐渐被人们生疏遗忘。进 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训诂学重获 新生,焕发出勃勃生机。
• “盖时有古今,犹地有东西、有南
北,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地远则 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诂。有翻译则 能使别国如乡邻,有训诂则能使古 今如旦暮。所谓通之也,训诂之功 大矣哉。” • (清陈澧lǐ《东塾读书记》卷十一 《小学》)
• 黄侃对训诂的解释:“诂”就是 “故”,本来 的意思,“训”就是 “顺”,“引申”的意思。总的解释 是:“训诂者,以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也。” • 新版《辞海》的定义:解释古书中词 句的意义。分开来讲,用通俗的话来 解释词义的叫“训”,用当代的话来 解释古代词语、或用普遍通行的话来 解释方言的叫“诂”
第一节 训诂与训诂学
• 一、什么是训诂
“训诂”,亦称“诂训”、“训故”、 “故训”。“诂”、“故”,二字通用。 • 许慎《说文解字》:“训,说教也。从言, 川声。” •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教者,说释 而教之,必顺其理。引伸之凡顺皆曰训。”
• 许慎《说文解字》:“诂,训故言也。从言,古 声。” •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故言者,旧言也,十 口所识前言也。训者,说教也,训故言者,说释 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训故者,顺释其故言 也。” • 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训”指解释疏通, 诂(故)指古代的语言,“训诂”指解释疏通古 代的语言。 • “训”“诂”二词连用,始于《诗诂训传》。无 论单举,还是连用,“训”、“诂”、“训诂” 都是“解释”之意,其解释的对象就是语言。
重”。为了对词义作出准确的解释,他博引六艺群 书 40 几种,引诸家说解 39 种。因此,许慎被公认为 古文派训诂大师。

第一章训诂和训诂学

第一章训诂和训诂学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春风不相识,
何事入罗帏。
—李白《春思》
重过阊门万事非, 同来何事不同归! —贺铸《鹧鸪天》
踏莎行
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离骚》:“各兴心而嫉 妒。”王逸注:“害贤曰 嫉,害色曰妒。”
八戒笑道:‚你甚不通变,常言道, 粗柳簸箕细柳斗,世上谁见男儿丑。‛ 法性西来逢女国 心猿定计脱烟花 ——《西游记》第54回
《易· 兑》:“君 子以朋友讲习。”
孔颖达 疏:‚同门曰 朋,同志曰友。朋友聚居, 讲习道义。‛
王安石《元日》:
郭锡良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 注:“众不见信,群众不相信。见 信,略等于‘相信’,‘见’,不 表被动意义。‛
释 “众不见信”
杨宝忠 姚萱
“众不见信”即“终不见信”,谓终 究不被相信也。“众”读为“终”,训终 究、终竟。“见”为助动词,表被动,训 “被”。《古代汉语》’’众”字依字作解, 训“群众”;谓“见信”略等于“相信”, “见”字不表被动意义,均非。
第二类如《尔雅》。 《尔雅》晋 郭璞注,宋 郉昺疏。《尔雅· 释古第 一》里说: 初、哉、首、 基、祖、元、落、权舆、 始也。
许威汉:训诂学是以 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 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 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 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 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 术学科。
黄晖校释云:‚众、终古通。 《诗· 振鹭》:‘以永终誉。’《后汉 书· 崔胭传》终作众。《战国策 · 韩 策》:‘臣使人刺之,终莫能就。’ 《史记· 刺客列传》终作众。《士相见 礼》:‘众皆若是。’注曰:‘今文众为 终’。‘众不见信’,《文选· 阮籍· 咏 怀诗》注引作‘终不见信’,正用本

训诂学——精选推荐

训诂学——精选推荐

名词解释1训诂学:以前代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2 变文:指古文行文时用同义词互相交换,以达到修辞的目的倒文:古人在行文时,有时为了强调某事,或者为了调音协韵,或者为了将就骈对,常常不依正格而颠倒语序3义界:又称标明义界,是用下定义的方式来表述词义的内容和特点如:口,人所以言食也如:面惭而赤也4破音异读:是指为了区别一个字的不同意义而改读的现象5音义:辨音的书叫做音,释义的书叫做义,合起来叫做音义,又称释文6校勘:狭义的校勘是指对文字的订正和考异,诸如校订错字、乙正错简、删削衍文、补缀脱义、比较异同等,广义的则包括对古书的辩伪和轶佚7声训:又称音训,又称因声求义,就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字义古人声训的三种方式:1利用形声字如:政者,正也《论语》2利用音同音近的字如:樊,藩也《尔雅释言》3利用同形字如:彻者,彻也《孟子》声训的两个作用:1寻求本字2推求语源8形训:又称以形索义,就是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字义,这种训诂方法是根据汉字的特点而建立起来的9义训:又称直陈词义,是不借助字形和字音而用一个词或一串词来直接说明某词的含义10互训:同义词互相训释如: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同训(同义相训):一个词用另一个词解释,或者把若干个同义词类聚在一起,再用一个通用的词加以解释11递训:几个同义词展转相训如:煽,炽也,炽,盛也12同义相训:用同义词解释词义如:穆穆,肃肃,敬也如:如,适,之,逝,往也13歧训:为避免训释词产生歧义而再加一个训释,使词义更明确14反义相训:用某词的反义词来解释该词的意义,由《尔雅》开创,并由郭璞阐明15譬况:用熟知的事物去比方类似的不熟知的事物如:似牛,犀,似啄16由反知正:由反义词加上否定词来阐明词义如:少,不多也17增字足意:把被释词放在释词的地位,另外增加一个或几个词以完足词义的训释。

如:有女同行(毛传)行,行道也这里行市名词当道路讲18补注:对原注进行补充说明的注释,可以分为两类:1补原文的缺略,2补旧注的遗漏19浑言:辨析同义词的训诂术语,又称为统言,通言,散文,散言,笼统地说,是异种求同20 常见的校勘方法:他校:用他书勘定本书的校勘方法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本校:用本书的前后文互证,断定其中的错误对校:用同书的版本或者别本相互对勘理校:根据文字,音韵,语法,文理等规律来推测其讹误21 注疏的名称很多:如传,训,诂,解,笺,注,校,义疏,音义,章句注:东汉郑玄开始的,专门解释古书正文的疏:既解释古书的正文,又解释前人传注的一般叫疏笺:表识书也。

训诂学(第一章)

训诂学(第一章)

2。许威汉: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
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 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学科。
三、训诂学的学科地位
传统上,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并立,统称 小学。训诂学即是传统语言文字之学,训诂学是传 统语言文字之学的重要组成,又是文字、音韵、语 义、历史语法、修辞及校勘等的综合运用。
(3)姜氏为何讨厌庄公?
《郑伯克段于鄢》:“庄公寤生,惊姜氏,故 名曰寤生,遂恶之。” (4)左券有用吗?为何说“稳操左券”? (5)“亭午”是何时?“黎明”天亮了没有?

训诂学与语言学关系
语服务的一门学科。阅读古书,必须综合运 用文字、词汇、语音、语法、修辞、逻辑、 篇章结构等知识,因此训诂学与研究汉语的 文字词汇、语音语法、修辞等各门学科均有

殷孟伦注意到司马贞《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隐》的解释: “按鸿鹄一鸟,如凤凰然,非说鸿雁与黄鹄 也。”然后看到认为燕雀、鸿鹄是对文,结 构相同,“鸿鹄”既然是一鸟,偏正结构, “燕雀”也应是偏正结构,“燕”与“鸿” 相反为义,“鸿”是“大”的意思,则“燕” 是“小”的意思。“燕雀”,即小雀。他说: “故燕麦就是小麦。”

张永言《训诂学简论》:“按照近代科学系统来 说,训诂学可以说是语言学(philology)的一个部分, 是主要从语文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学科。它 跟语文学的各个部门(如文字学、校勘学)和语言学 (Linguistics)的各个分科(如词汇学、音韵学、语法 学、修辞学)以及其他一些人文科学(如历史学、考 古学、民族学)都有密切的联系。它需要综合运用这 些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来达到自己的研究目 的。” 同时,训诂学的发展也必然促进这些分支学 科的发展。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第一章:训诂学概述1.1 定义: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汉字、词语的语音、语义及其发展变化的学科。

1.2 意义:了解古代文献,解读古代作品,传承文化遗产。

1.3 训诂学与古代汉语的关系:古代汉语的研究离不开训诂学,训诂学为古代汉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第二章:训诂方法2.1 音训:根据字的古代读音来解释字义。

2.2 形训:根据字形来解释字义。

2.3 义训:直接解释字义。

2.4 声训:根据字的声旁来解释字义。

第三章:词义变化3.1 词义的扩大:一个词的原有意义范围扩大。

3.2 词义的缩小:一个词的原有意义范围缩小。

3.3 词义的转移:一个词的意义完全改变。

3.4 词义的的感情色彩变化:词义的感情色彩由褒义转为贬义或由贬义转为褒义。

第四章:古代汉语词汇4.1 古今异义词:古代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发生变化。

4.2 通假字:古代汉语中因字形相近而代替本字的现象。

4.3 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词类的灵活运用。

第五章:经典训诂著作5.1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系统分析汉字的形体、音韵和意义。

5.2 《尔雅》: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涉及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等方面。

5.3 《方言》:西汉扬雄著,研究古代汉语方言。

第六章:训诂学常用术语6.1 字词:汉字和词语的简称,是训诂学的基本研究对象。

6.2 音韵:汉字的读音和韵律,对训诂学具有重要意义。

6.3 声旁:汉字中的部首,具有一定的表音功能。

6.4 形声:汉字的一种构造方式,由声旁和形旁组成。

第七章:训诂学的应用7.1 文献解读:通过训诂学方法,解读古代文献,揭示其原意。

7.2 古籍校订:根据训诂学知识,对古籍进行文字、词语的校正。

7.3 古代文化研究:通过训诂学方法,研究古代文化、风俗、历史等方面。

第八章:训诂学的发展历程8.1 先秦时期:形成初步的训诂学概念,出现《尔雅》等著作。

8.2 汉魏六朝时期:训诂学逐渐发展,出现《说文解字》等经典著作。

第一章训诂学的内ppt课件

第一章训诂学的内ppt课件

(2)专释动词的训法 专释动词的训法主要用来区别特定语境中部 分活用动词的词性。古代这类训法不很多。 《四书· 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朱 熹《章句》:“明,明之也。” 《尔雅· 释器》: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 谓之切,象谓之磋,下谓之琢,石谓之磨。 (3)专释形容词的训法 《诗· 邶风· 泉水》:娈彼诸姬。《毛传》: 娈,好貌。
三、解释词义 解释词义是训诂的主要方面和主要内容之一, 因此研究释词的方法和理论也就成了训诂的 主要内容之一。历代训诂著作体现出来的训 诂方法分为义训法、声训法、形训法等。 (一)义训法 义训法是直接从词义角度出发确定被训词义 的释词方法,可以分为专门训法与通用训法 二大类。所谓专门训法,是指专门用于有关 类词的训解方法,所谓通用训法,是指原则 上可以通用于各类词的训解的训释方法。
《淮南子》:夫牛蹄之涔,无尺之鲤。高诱 注:“涔,读延祜曷问,急气闭口言也。” 《公· 宣公八年》:《春秋》伐者为客。何 休注:“伐人者为客,读‘伐’,长言之, 齐人语也。”又“伐者为主”,注:“见伐 者为主,读‘伐’,短言,齐人语也。” 《淮南子》:黑色主肾,其人惷愚。高诱注: “惷”,读人谓惷然无所知之惷也,笼口言 得。”
(4)专释数量词的训法 《周礼· 夏官· 职方官》:其畜宜六扰,其谷 宜五种。郑玄注:“六扰,马、牛、羊、豕、 犬、鸡。五种,黍、稷、菽、麦、稻。” 《仪记· 士冠礼》:主人酬宾,束帛俪皮。 郑玄注:“束帛,十端也。俪皮,两鹿皮 也。” 《左· 隐公五年》:公问羽数于众仲,对曰: “天子用八,诸侯用六。”杜预《集解》: “八八六十四人,六六三十六人。”
《汉书· 卜式传》:“仓府空。”颜师古注: “仓,粟所积也,府,钱所聚也。” 《诗· 秦风· 无衣》:修我戈矛。戈,长六尺 二十,矛,长两丈。 《周易· 归妹》:王弼注:“妹者,少女之 称也。” 《公· 庄公十三年》:何休《解诂》:“土 基三尽,土阶三等,曰坛。会必有坛者,为 升降揖让,称先君以相接,所以长其敬。

训诂学材料

训诂学材料

第一节什么是训诂训诂学是我国传统语文学即旧称“小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历代的训诂理论和实践为研究对象。

训诂学知识是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文献者所应具备的一项基本功。

那么,究竟什么是训诂呢?这就有必要对“训诂”及其有关的问题作一些考察。

“训”字的产生年代较早,先秦时代就已经多见使用。

《说文·言部》:“训,说教也。

”本义是劝导、教诲,引申出训释、解说义。

“训”也可专指古书注解的一种,如东汉高诱为《淮南子》作注,在篇名之后都加上“训”字,像《原道训》、《天文训》、《时则训》等。

“诂”字始用于汉代。

《说文·言部》:“诂,训故言也。

”唐孔颖达《诗·周南·关雎》“诂训传”疏:“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可见“训”、“诂”二字都有训释字词、解释语言之义,动词。

“训”和“诂”也可指字词的解释,《尔雅》的前三篇中,第一篇是《释诂》,第三篇是《释训》,这里的“训”、“诂”就都是名词,指词义的解释。

从汉代开始,出现了“训诂”一词。

扬雄《答刘歆书》云:“独蜀人有严君平、临邛林闾翁孺者,深好训诂,犹见輶轩之使所奏言。

”《汉书》卷八七上《扬雄传上》:“雄少而好学,不为章句,训诂通而已,博览无所不见。

”《後汉书》卷五九《张衡传》:“(衡)著《周官训诂》,崔瑗以为不能有异于诸儒也。

”又卷四二《光武十王传·东平宪王苍》:“以其文典雅,特令校书郎贾逵为之训诂。

”前三例“训诂”是名词,指对字词所作的解释;後一例是动词,指解释字词。

“训诂”又作“训故”。

《汉书》卷三六《刘歆传》:“初,《左氏传》多古字古言,学者传训故而已。

”又卷三○《艺文志》:“《仓颉》多古字,俗师失其读,宣帝时徵齐人能正读者,张敞从受之,传至外孙之子杜林,为作训故。

”又卷八八《儒林传·丁宽》:“作《易说》三万言,训故举大谊而已。

”又《申公》:“弟子自远方至受业者千馀人,申公独以《诗经》为训故以教。

训诂学自考复习资料非常齐全

训诂学自考复习资料非常齐全
学术价值:文献整理与校勘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基础工作,对于推动学术研 究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辞书编纂与修订
辞书编纂的原则: 准确、简明、实 用
辞书修订的意义: 保持辞书的时效 性和准确性
辞书编纂的方法: 收集资料、整理 分类、编写条目、 审查校对
辞书修订的过程: 发现问题、收集意 见、修订条目、重 新审查、发布新版
学科交叉融合的趋 势和影响
国内外学术交流与 合作的情况
学科发展面临的挑 战与机遇
研究热点与趋势
训诂学与数字化技术的结合
传统训诂学与现代语言学的交 叉研究
古代文献的数字化整理与语义 分析
跨文化语境下的训诂学研究与 应用
学术会议与论坛
训诂学年会:每年举办,汇聚业内专家学者,交流最新研究成果 国际训诂学研讨会:两年一届,邀请国内外学者共同探讨训诂学发展 学术讲座与工作坊:不定期举办,针对特定主题或领域进行深入探讨 学术期刊与出版物:定期发布训诂学研究成果,为学术交流提供平台
重要平台。
论文集:由专 家学者编撰的 论文合集,涉 及领域广泛, 是学习和研究 的重要参考资
料。
训诂学自考重点与难点
第四章
重点知识点梳理
训诂学基本概念:解释其定义、性质和作用 训诂学研究方法:介绍传统与现代的研究方法 训诂学与文献学的关系:阐述两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训诂学在语言学中的地位:分析其在语言学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传统训诂学方法
形训:通过字形分析来解释字义
义训:直接解释词义,不涉及字形 和语音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声训:通过语音关系来解释字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反训:一个词具有相反或相对的意 义
现代训诂学方法
传统训诂学方法:以《说文解字》等传统字书、韵书为依据,通过字形、音韵、语义等方面的 研究来解释古文献。

训诂学完整版本

训诂学完整版本
《说文》:“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又:“古,故也,从十口,识前言者也。”(徐铉:“十口所传是前言也。”)
按:故、诂二字都是古字的孳乳分化,诂是言之古,所以加言以别于一般的古。从语源的角度看,训诂正是顺释古代语言的意思。
从汉代把《毛诗诂训传》的“诂训”变成“训诂”以后,“训诂”二字已经成了语义学的专有名称,不需要也不能够分开解释了。我们之所以分开,只是概括了训诂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内容和范围,有助于了解训诂名称的由来罢了。
齐佩瑢《训诂学概论》:“故为故旧,古字古言的古音古义谓之故,顺释疏解之便谓之训故。”
从语源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解释也是有根据的。
《说文》:“训,说教也。从言,川声。”《尔雅·释诂》:“训,道也。”《广雅》:“训,顺也。”《说文》:“驯,马顺也。从马,川声。”
按:训、驯、顺三字均从川声,为川字之孳乳分化。贯穿通流者谓之川(《说文》:“川,贯穿通流水也。”),川不通则成灾,故灾字古写从一阻川(《说文》:“(灾之或体,字形为一贯巛),害也,从一雝川。”)训、驯、顺均从川得声,因此都有疏通、顺从的意思。
(二)在遇到众说纷纭的疑难问题时,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裁断,避免盲从。
例二《史记·项羽本纪》:“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虏秦吏卒。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1、王利器等《史记选注》:“微闻,略略听到。”此处为顾学颉注。
语言是发展的,词汇和词义也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去发现这种变化,不至于用词的今义去误解词的古义。
例一,《触龙说赵太后》:“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
王力《古代汉语》:“少,副词。稍稍。益,副词,更加。”北大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和,使身体舒适。”

第三章训诂学

第三章训诂学

⑥说:说明解释 ⑦解:分析语义。如何休《春秋公羊解诂》 另外还有释、诠、述、学、订、校、正、微、 隐等名称。 (2)章句 离章辨句,是分析古书章节句读的意思,侧重 逐句逐章地串讲分析大意。章句兴盛于汉代, 代表著作:赵岐《孟子章句》、王逸《楚辞 章句》
(3)义疏:疏通其义,是一种既解释经文、 又解释前人注解的注释。义疏体例兴起于魏晋 南北朝,皇侃《论语义疏》是其代表作。义疏 体例到唐代成熟,代表作是孔颖达《五经正 义》。义疏体例常常旁征博引,罗列大量资料, 难免繁琐冗长。 (4)集解:是汇集众家注释的注释体例。如 何晏《论语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王 先谦《荀子集解》
总之,到了战国末期,训诂已由萌芽逐步发展。 所以说我国训诂萌芽于殷商时代,到春秋战 国时代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2.西汉时期:兴盛
汉代是训诂学蓬勃发展的时期。兴盛原因主 要有: ①统治者尊经,促进了训诂的发展。 ②秦火以后抢救古籍。 ③ 汉代通行隶书,人们看不懂古文经籍,需 要注解。
在以上原因的影响下,汉代训诂出现了兴盛 的局面。表现: ①儒家经典的注释大量出现。 ②诸子著作和史书的注解出现。 ③通释语义的训诂专著出现。如《尔雅》《说 文解字》《方言》《释名》《通俗文》。
汉代以后,“训”和“诂”逐渐合成一个复 音词,就是“解释”的意思。 训诂学就是以词义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 门学问。它通过对训诂实践的总结和对现 存训诂资料的分析归纳,研究训诂的理论 和常用的体式、方法、条例,揭示语义系 统,推求词语根源,探求语义发展的内部 规律,用以指导训诂的实践。
二、训诂学的发展历史
宋代通释语义的训诂著作主要有陆佃《埤雅》、 罗愿《尔雅翼》、王安石《字说》、王诛、 司马光《类篇》等。 宋代训诂上比较重要的两件事: ①宋太宗雍熙年间,徐铉等奉命校订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说文》; 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陈彭年等奉命重修 《广韵》《玉篇》。这三部书经过宋代的修 订,最终成为定本,对后来训诂学和语言文 字学的研究有很大影响。

训诂学第一章

训诂学第一章

• 2005年7月12日,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访问 人大,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经济学 家)在欢迎词中说:“‘七月流火’,但 充满热情的岂止是天气。”将典故用错了。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 之日栗烈。”(七月火星向西移,九月就 该授寒衣。冬天(11月)里,北风呼啦拉, (12月)腊月里,寒气凛冽冽)清陈奂: “流火,火下也,火向西而下,暑退将寒 之候也。”
什么是训诂
• 基本含义是解释古籍中的语言。 • 《说文》:“训,说教也。”段注:“说 释而教之。” • 《说文》:“诂,训故言也。”段注: “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 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 诂。……故,即诂也。训故者,顺释其故 言也。”
• 魏·张揖《杂字》:“孔颖达《毛诗正义》:“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 道物之貌以告人也。”
黄侃:“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 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 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文字声韵训诂笔记·训诂笔记上·训 诂学定义及训诂名称》) • 许威汉: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 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 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 文性很强的技术学科。
•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其中有“左师触龙 言愿见太后”,过去很多《战国策》的传本作 “左师触詟愿见太后”。 • 清代学者王念孙据《汉书·古今人物表》、 《荀子·议兵》杨注、《太平御览》等书的材料, 并考察上下文义,校曰:“今本‘龙言’二字误 合为‘詟’耳。太后闻触龙愿见之言,故盛气以 待之;若无‘言’字,则文义不明。”(《读书 杂志》)
• 何休《公羊传注》云:“传谓诂训。” • 马瑞辰《毛诗诂训传名义考》:“盖散言 则故训、传俱可通称,对言则故训与传异, 连言故训与分言故、训者又异。” • 许威汉:训诂就是对语言,主要是对古代 语言解释。用语言解释语言(包括方俗词 语)是训诂的一般含义,对古文献语言做 解释是训诂的特定含义。

汉语言文学----训诂学

汉语言文学----训诂学

一、总论1、训诂:唐孔颖达定义,通古今之异词,辨物之形貌。

训诂就是对语言,主要是对古代语言作解释。

《毛诗诂训传》,简称《毛传》,是毛亨为《诗经》作的传注。

《毛诗诂训传》是注书式训诂,《尔雅》是辞书式训诂,这两部书是古人最初的训诂成果。

2、训诂学: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3、训诂学的任务: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词语,用通语释方言,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

4、训诂的内容:解释字词、解释文句、分析篇章、分析表达方式、分析时空关系。

5、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阐明语法这些内容。

6、训诂的范围,传统的以经书为中心,最大的局限是“崇古”。

7、章炳麟:《国故论衡.明解故上》以为训诂形式有通论、驸经、序录、略例四种。

8、训诂学的作用,三个方面:指导古代作品的阅读和教学,教导整理古籍,指导编纂字典辞书。

9、某、某也:表示某一个词当解释为另一个词,解释的词在后,被解释的在前,如:贯,事也。

10、谓、言、犹、曰、谓之:谓,被解释的词在前面,表示以一般释特殊或以具体释抽象,相当于“指的是”、“说的是”;言,加在解释的词之前,组成“某,言某也”格式,多用来串讲大意,或总括一段话的中心意思;犹,组成“某,犹某也”格式,和“等于说”相当;曰,相当于“叫”、“叫作”,被解释的词在后面;谓之:和“曰”“为”作用一样,可任用其一。

11、当为(当作)、读为(读曰)、读若(读如)、之言(之为言):当为(当作),遇原文有误字误读须更正的,就用“某当为某”、“某当作某”格式;读为(读曰),表示用本字说明假借字,是“易其字”;读若(读如),多用来拟声注音,是“拟其音”;12、浑言、析言:浑言,笼统的说,也称统言、通言、散言、散文;析言,分析地说,也叫对言、对文,这是指出近义词的共同义和区别义时所用的术语。

13、貌:表明被解释的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相当于“……的样子”,格式为“某,某貌”;辞(或作词),用来指明文句中的虚词;属、别,表示事物种类,属强调共同性,别强调区别性;破读、读破:破读,用本字去改读古书中的通假字,称“破”,也叫“破字”、“易字”。

训诂学PPT课件

训诂学PPT课件

.
31
▪ 3、解、解诂
▪ 解,判也。从刀判牛角。
▪ 判,分也。从刀半聲。
▪ “解”义为分析,对语义的分析是 训诂学的主要任务,因此许多注书 以“解”或“解诂”命名。
.
32
▪ 《春秋公羊传解诂》:“王者之后 称公,其余大国称侯,小国称伯子 男。 ”
▪ 何休:“大国谓百里也,小国谓伯 七十里,子男五十里。”
▪ 2.皮绳。
▪ 《韩非子·观行》:“ 西门豹之性急,故佩 韦以自缓; 董安于之心缓,故佩弦以自急。” 李善 注《文选·任昉<王文宪集序>》: “韦, 皮绳,喻缓也;弦,弓弦,喻急也.
.
16
▪ 王国维在《简牍检署考》中的考证和出土文 物都证明,古代简书都用丝线、丝带、帛带 编连。
▪ “韦编”—— “纬编”
.
21
(二)几种主要的形式
▪ 1、传——我国古书注解最早的名 称
▪ 王宁:“传”本指古代驿站传递公 文的交通工具,引申为由此达彼之 义,因此递达古今语言也称为“传”
▪ 唐孔颖达:“传者,传通其义也。” 即阐述经义的文字
.
22
▪ “传”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 (1)重在补充史实、发挥经义 ▪ 《春秋经·隐公元年》:“夏五月,郑
性。 ▪ (2)辩证的观点。形、音、义的统一。
.
18
第二章 训诂体式与训诂资料
▪ 主要内容: ▪ 1、训诂材料的两种体式 ▪ 2、不同类别训诂资料的特点
.
19
▪ 训诂体式:训诂资料以一定形 式出现在古代文献中,这些形式即 为训诂体式。
▪ 本书将传统训诂著作分为四种 类型,其中前两大类是最主要的, 也是训诂材料保留最多的训诂体式: 随文释义的注释书;通释语词意义 的专著。

训诂学讲义(本科课堂)

训诂学讲义(本科课堂)

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一:文字之学有三:其一体制,谓点画有衡从曲直之殊;其二训诂,谓称谓有古今雅俗之异;其三音韵,谓呼吸有清浊高下之不同。

论体制之书,《说文》之类是也;论训诂之书,《尔雅》、《方言》之类是也;论音韵之书,沈约《四声谱》及西域反切之学是也。

三者虽各一家,其实皆小学之类。

绪论第一节训诂与训诂学一、什么是训诂?《说文》:“训,说教也。

”段注:“说释而教之。

”《说文》:“诂,训故言也。

”段注:“故言者,旧言也。

十口所识前言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

是之谓诂。

……故,即诂也。

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

”二、什么是训诂学?“语义说”周大璞《训诂学要略》:训诂学也就是语义学。

“解释说”张世禄《训诂学与方法学》:与其说它是字义学,不如说它是解释学。

“综合说”陆宗达《训诂简论》:是包含在古代注释和训诂专书中的文献语言学的总称。

第二节训诂学的作用一、有助于古书阅读例如:《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古人有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如今虽说不似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人家,到底气象不同。

文化部《红楼梦》校订出版小组注:“百足之虫,指马陆、蜈蚣一类节肢动物。

这类动物被截成几段后仍会活动,故称死而不僵。

”《文选·六代论》:“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

”二、指导古籍整理1.训诂与校勘例如:选自《战国策》的《触龙说赵太后》,其中有“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过去很多《战国策》的传本作“左师触詟愿见太后”。

清代学者王念孙据《汉书·古今人物表》《荀子·议兵》杨注、《太平御览》等书的材料,并考察上下文义,校曰:“今本‘龙言’二字误合为‘詟’耳。

太后闻触龙愿见之言,故盛气以待之;若无‘言’字,则文义不明。

”(《读书杂志》)2.训诂与标点要想正确地给古书断句、标点,首先必须正确地理解和解释古书中的词义、句义等;而欲正确地理解和把握这些意义,则应当在训诂上下功夫。

训诂学——精选推荐

训诂学——精选推荐

训诂学第⼀章导论⼀、什么是训诂?⼆、训诂学是⼀门什么样的学科?三、由于时地变迁,⼈们阅读古书有哪些障碍?四、试论述训诂产⽣的原因五、训诂学与语⾔学是什么样的关系?六、训诂学与语⾔学的关系怎样?七、学习训诂学为什么必须懂⾳韵学?⼋、试论述训诂学与语法学的关系九、训诂学和修辞学的关系。

⼗、训诂学与⽂字学的关系⼗⼀、训诂学课程要达到什么教学⽬的?第⼆讲训诂的内容⼀、训诂⼯作包括哪些内容?⼆、古代有⼏种注⾳⽅法?举例说明。

三、什么是反切?四、为什么说解释词义是训诂的核⼼⼯作?五、古书注释中释句的⽅法有⼏种?六、古书中常见的省略类型七、古书的注释对我们今天阅读古籍有什么意义⼋、怎样利⽤古注第三讲训诂的运⽤⼀、训诂学的作⽤主要体现在哪些⽅⾯⼆、举例说明古⽂注释的⽅法。

三、古⽂翻译的⽅式、⽅法有哪些?三、古⽂翻译的⽅式、⽅法有哪些?第四讲训诂的体式⼀、解释下列名词(1)训诂体式(2)⽂献正⽂⾥的训诂(3)传(4)说。

(5)解。

(4)笺(6)注(7)释(8)诠。

(9)疏(10)义疏(11)⾳义。

(12)章句(13)雅学(14)衍⽂⼆、举出训诂学重要著作⼗部。

(1)《尔雅》和《尔雅义疏》(2)《⽅⾔》(3)《释名》(4)《⼴雅》和《⼴雅疏证》(5)《说⽂解字》和《说⽂解字注》《说⽂通训定声》—(6)《经传释词》(7)《马⽒⽂通》(8)《新⽅⾔》(9)《词诠》(10)《敦煌变⽂字义通释三、问答题1、试论述〈〈尔雅〉〉的内容及价值。

2、《⼴雅》是⼀本什么样的书?3、《释名》是⼀本什么样的⼀本书?4、简介《经典释⽂》。

5、《说⽂解字》是⼀本什么样的书?6、简介《字林》7、简介《⽟篇》8、简介《字汇》9、简介《经籍纂诂》第五讲训诂的⽅法⼀、解释名词术语⼆、问答题1、举例说明“⽈、为、谓之”的⽤法。

2、训诂术语“谓”与“谓之”在⽤法上有什么不同?举例说明。

3、使⽤训诂术语“犹”⼀般是什么情况?4、“貌”、“之貌”这种训诂术语的主要功⽤是什么?5、“之⾔”、“之为⾔”这种训诂术语的主要功⽤是什么?6、古注中使⽤“辞也”、“词也”这种术语时,⼀般是⽤来说明什么的?举例说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訓詁學學科性質辨

粗略說來,文字學研究字形,音韻學研究字音,訓 詁學研究字義。但實際上,訓詁學涉及的內容遠遠 超出字義的範圍。因此,關於什麼是訓詁學、訓詁 學屬於什麼性質的學科,學術界頗有爭論。大致有 兩派:

1. 認為訓詁學大致與語義學(semantics)相當或 “就是語義學”。
王力《新訓詁學》:“若依語言學的眼光看來,語 言學也可分為三個部門:第一是語音之學;第二是 語法之學;第三是語義之學。這樣,我們所謂語義 學(semantics)的範圍,大致也和舊說的訓詁學相 當。”(《龍蟲並雕齋文集》) 陸宗達《訓詁淺談》:“訓詁學是漢語語言學裏研 究語言思想內容的一門科學,也就是語義學。”


二、引前代典籍而釋義。比較多的是對引文的直 接解釋,如: 《書》曰:“洚水警予。”洚水者,洪水也。 (《孟子·滕文公下》) 《詩》曰:“天之方蹶,無然泄泄。”泄泄,猶 遝遝(tà)也。(《孟子·離婁上》)



《國語·周語下》還記載了叔向對《詩·周頌· 昊天有成命》全詩的通釋。

三、解釋本書詞語。這種情況最多,例如:

許嘉璐說:“什麼是訓詁學?這就是從語言現象裏 頭概括出規律,從前人用語言解釋語言的實踐裏總 結出經驗和教訓,並把它系統化、理論化。” (《訓詁學的衰微與復興》,載《訓詁研究》第一 輯)

以上幾位都對訓詁學下了定義,可供參考。 概言之,訓詁學就是以詞義解釋為主要研究物件的 一門學問。它通過訓詁實踐的總結和現存訓詁資料 的分析歸納,研究訓詁的理論和常用的體式、方法、 條例,揭示語義系統,推求詞語根源,探索語義發 展的內部規律,用以指導訓詁的實踐。
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 幼而無父曰孤。(《孟子·梁惠王上》)


總起來看,這一時期的訓詁尚處於一種自發的、 初始的階段,從嚴格意義上講,還只是訓詁的原 始現象,屬於萌芽時期。真正意義上的系統的訓 詁工作是從漢代開始的。
第三節 什麼是訓詁學


一、訓詁學
訓詁學是研究訓詁實踐和理論的一門學科,是對訓 詁知識的理性認識和系統把握,用以指導訓詁實踐, 使之規範化、條理化、科學化。


B.時代不同,還會出現同名異實的現象。 《韻會》:“臉,目下頰上。”即女子面上擦胭 脂處。所以古代稱“臉”僅限於女子。 溫庭筠《菩薩蠻》:“明鏡照新妝,鬢輕雙臉 長。”晏殊《破陣子》:“笑從雙臉生。” 《昭君怨》:“滿面胡沙滿面風,眉消殘黛臉消 紅。”



《世說新語·文學》:“公卿將校,馳遣信就阮籍 求文。” 《世說新語·雅量》:“謝公與人圍棋,俄而淮上 信至,看書竟,默默無言。” 白居易《謝寄新茶》:“紅紙一封書後信,綠芽十 片火前春。”

事實上“訓”和“詁”只是在析言時才有以上諸家 所指出的區別,實際運用上,“訓”和“詁”則是 一回事,是可以互相代替的。特別是漢以後,“訓” 與“詁”逐漸合成一個複音詞,就純然是解釋的意 思了。 “訓詁”比較早的用例: 揚雄《答劉歆書》云:“獨蜀人有嚴君平、臨邛林 閭翁孺者,深好訓詁,猶見輶軒之使所奏言。” 《漢書·揚雄傳上》:“雄少而好學,不為章句, 訓詁通而已,博覽無所不見。”
仁,體愛也。義,利也。禮,敬也。(《墨子· 經上》)
臣能承命為信。(《左傳·宣公十五年》) 政者,正也。(《論語·顏淵》)


在此基礎上,又有進一步辨析同義詞或近義詞的, 如: 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曰侵,輕曰襲。(《左 傳·莊公二十九年》)


春曰苗,秋曰蒐,冬曰狩。(《公羊傳·桓公四 年》)

黃侃說:“詁者,故也,即本來之謂。訓者,順也, 即引申之謂。若以此地之語釋彼地之語,或以今時 之語釋昔時之語,雖屬訓詁之所有事,而非構成之 原理。真正之訓詁學,即以語言解釋語言,初無時 地之限域,且論其法式,明其義例,以求語言文字 之系統與根源是也。”(《文字聲韻訓詁筆記·訓 詁筆記上·訓詁學定義及訓詁名稱》)

洪誠說:“凡形容寫貌之詞„„都是道物之貌的, 故可稱為‘訓’。”有人曾對《爾雅·釋訓》作統 計,從第1條“明明、斤斤,察也”,至第77條 “秩秩,智也”,所釋全是雙音節疊音詞,占全篇 120條的63%,其餘37條中,大多是雙音節連綿詞。 由此他認為“訓”是現在所說的雙音節連綿詞和疊 音詞,自然裏面也是形容詞居多。



郭璞注《爾雅·釋詁》第一條,解釋篇名為什麼叫 釋詁時說:“此所以釋古今之異言,通方俗之殊 語。”這說明“詁”不僅是釋古今之異言,也包括 “通方俗之殊語”,比前人跨進了一步。孔穎達在 《詩·周南·關雎》疏中說:“詁訓傳者,注解之 別名。毛以《爾雅》之作多為釋《詩》,而篇有 《釋詁》、《釋訓》,故依《爾雅》訓而為詩立 傳。”這明確地指出詁、訓、傳都是注解的別名, 比郭璞又進了一步。

“詁”又可用作動詞,意為解釋故言。《說文·言 部》:“詁,訓故言也。”孔穎達《詩·周南·關 雎》疏:“詁者,古也,古今異言,通之使人知 也。”認為《毛詩詁訓傳》中的“詁”字是動詞用 法。 再看“訓”字。“訓”也有名詞、動詞兩義。動詞 用法是訓釋疏通的意思。《說文·言部》:‘“訓, 說教也。”所謂說教,不是我們現在說的宣傳教義, 而是段注所謂“說釋而教之”。



二是地域因素。


同名異實:
《尹文子·璞謂鄭賈人曰:‘欲買 璞乎?’鄭賈曰:‘欲之。’出其璞,視之,乃鼠 也,因謝不取。”

同實異名: 《方言》卷一:“嫁、逝、徂、適,往也。自家而 出謂之嫁,由女而出為嫁也。逝,秦晉語也。徂, 齊語也。適,宋魯語也。往,凡語也。”

三是在共時同地的情況下,也有“以語言解釋語言” 的必要。文人的書面語言、某個行業的專門用語、 特定的典章制度等等都需要解釋。
第二节
训诂释义
訓詁這個詞很早就有,最初本是兩個經
常連用的單音詞。前人把它們分別加以 解釋,認為“訓”和“詁”意義是有差 別的,但差別在哪裏,各家的說法略有 不同。

先看“詁”字。各家對它的理解大致相同,是古言、 古義的意思。《爾雅》有《釋詁》、《釋言》、 《釋訓》篇。孔穎達在《詩·周南·關雎》疏裏引 《爾雅·序篇》說:“《釋詁》、《釋言》通古今 之字,古與今異言也。”“詁”、“言”就是古言、 古字(孔疏謂《釋言》則《釋詁》之別),以今語釋 之是為《釋詁》、《釋言》。另外,“詁”又可寫 作“故”,多用作注釋書名,如《詩齊氏故》、 《詩韓故》、《倉頡故》等。
(阻川),因此訓、
順、馴三字都有疏通循從的意思。”

再說“訓”的名詞用法。前面提到,《爾雅》 有《釋訓》一篇,“訓”是被解釋的對象, 自然是名詞。但它的含義,各家看法有些不 同。從《爾雅·序篇》所說“《釋訓》言形 貌也”,孔疏所說“道物之貌以告人”兩處 解釋來看,可以認為它是表事物形態的詞, 即今所謂形容詞。

一、訓詁的起因 戴震《爾雅文字考序》:“士生三古後,時之相去 千百年之久,視夫地之相隔千百里之遠無以異;昔 之婦孺聞而輒曉者,更經學大師轉相講授,而仍留 疑義,則時為之也。”

訓詁的起因可概括為三個方面: 一是時間因素。
A.時代不同,會出現異名同實的現象。
《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 庠。 ” 《離騷》:“昔三后之純粹兮,固衆芳之所在。”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先軫入狄師,死焉。 狄人歸其元,面如生。”


一、傳文對經文的解釋中不乏一些訓詁材料。 需,須也。師,衆也。(易·彖上)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 (易·繫辭上) 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坎, 陷也。離,麗也。艮,止也。兌,說也。 (易·說卦)


《左傳·隱公九年》:“凡雨,自三日以往為 霖。” 《左傳·莊公三年》:“凡師,一宿為舍,再宿 為信,過信為次。”
推薦書目

陸宗達
《訓詁簡論》 北京出版社,2002年。


周大璞 《訓詁學初稿》,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
王寧 《訓詁與訓詁學》,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


王宁
《训诂学原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
郭在貽 《訓詁學》,中華書局,2005年。
孫雍長
洪誠
《訓詁原理》,語文出版社,1997


孔穎達《詩·周南·關雎》疏:“訓,道也,道物 之貌以告人也。”徐鍇《說文繫傳·言部》:“訓 者,順其義以訓之也。”郝懿行《爾雅義疏》: “訓之為言順也,順其意義而道之。”今人齊佩瑢
從語源上探求,他說:“訓、順、馴三字都從川
聲,蓋即川字之孳乳分化,貫穿通流者謂之川,川
不流則成災,故災字古寫從������

齊佩瑢說:“研究前人的注疏,歷代的訓詁,分 析歸納,明其源流,辨其指歸,闡其樞要,述其 方法,演為統系而條理之。更進而溫故知新,評 其優劣,根據我國語言的特質提出研究古語的新 方法,新途徑,這便是訓詁學。”(《訓詁學概 論》)

張永言說:“按照近代科學系統來說,訓詁學可 以說是語文學(philology)的一個部門,是主要 從語義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獻的一門學科。它跟語 文學的各個部門(如文字學、校勘學)和語言學 (linguistics)的各個分科(如詞彙學、音韻學、語 法學、修辭學)以及其他一些人文科學(如歷史 學、考古學、民族學)都有密切的聯繫;它需要 綜合運用這些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來達到自 己的研究目的。”(《訓詁學簡論》)



清代學者大致也是這樣說的。段玉裁在《說 文·言部》“詁”字下說:“故言者,舊言 也,十口所識前言也。訓者說教也。訓故言 者,說釋故言以教人,是之謂詁。分之則如 《爾雅》析‘詁’、‘訓’、‘言’為三, 三而實一也。”這所謂“三而實一”,與孔 說略同。

馬瑞辰《毛詩詁訓傳名義考》云:“蓋散言 則故訓、傳俱可通稱,對言則詁訓與傳異, 連言故訓與分言故訓者又異。蓋詁訓本為故 言,由今通古皆曰詁訓,亦曰訓詁;而單詞 則為詁,重語則為訓。”這裏用散言、對言 來說明詁、訓、傳的異同,真可以說是 ‘“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