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训诂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時代不同,還會出現同名異實的現象。 《韻會》:“臉,目下頰上。”即女子面上擦胭 脂處。所以古代稱“臉”僅限於女子。 溫庭筠《菩薩蠻》:“明鏡照新妝,鬢輕雙臉 長。”晏殊《破陣子》:“笑從雙臉生。” 《昭君怨》:“滿面胡沙滿面風,眉消殘黛臉消 紅。”



《世說新語·文學》:“公卿將校,馳遣信就阮籍 求文。” 《世說新語·雅量》:“謝公與人圍棋,俄而淮上 信至,看書竟,默默無言。” 白居易《謝寄新茶》:“紅紙一封書後信,綠芽十 片火前春。”



2. 認為訓詁學是解釋學,是工具之學。

殷孟倫《訓詁學的回顧與展望》:“訓詁學雖然以 語義為核心,但不限於語義的範圍。因此,訓詁學 並不等於西方的語義學。”(《文史哲》1982.3)

張世祿《訓詁學與文法學》:“依據過去中國訓詁 學的性質看來,與其說它是字義學,不如說它是解 釋學;中國訓詁學過去並非純粹屬於字義的理論研 究,而是大部分偏於實用的研究,實際上,可以認 為是讀書識字或辨認詞語的一種工具之學。所以, 它和‘意義學’(semantics)的性質不同。”(載 《張世祿語言學論文集》) 我們認為,訓詁學不等於語義學,訓詁學是解釋學。 理由如下:

黃侃說:“詁者,故也,即本來之謂。訓者,順也, 即引申之謂。若以此地之語釋彼地之語,或以今時 之語釋昔時之語,雖屬訓詁之所有事,而非構成之 原理。真正之訓詁學,即以語言解釋語言,初無時 地之限域,且論其法式,明其義例,以求語言文字 之系統與根源是也。”(《文字聲韻訓詁筆記·訓 詁筆記上·訓詁學定義及訓詁名稱》)

許嘉璐說:“什麼是訓詁學?這就是從語言現象裏 頭概括出規律,從前人用語言解釋語言的實踐裏總 結出經驗和教訓,並把它系統化、理論化。” (《訓詁學的衰微與復興》,載《訓詁研究》第一 輯)

以上幾位都對訓詁學下了定義,可供參考。 概言之,訓詁學就是以詞義解釋為主要研究物件的 一門學問。它通過訓詁實踐的總結和現存訓詁資料 的分析歸納,研究訓詁的理論和常用的體式、方法、 條例,揭示語義系統,推求詞語根源,探索語義發 展的內部規律,用以指導訓詁的實踐。

三是在共時同地的情況下,也有“以語言解釋語言” 的必要。文人的書面語言、某個行業的專門用語、 特定的典章制度等等都需要解釋。
第二节
训诂释义
訓詁這個詞很早就有,最初本是兩個經
常連用的單音詞。前人把它們分別加以 解釋,認為“訓”和“詁”意義是有差 別的,但差別在哪裏,各家的說法略有 不同。

先看“詁”字。各家對它的理解大致相同,是古言、 古義的意思。《爾雅》有《釋詁》、《釋言》、 《釋訓》篇。孔穎達在《詩·周南·關雎》疏裏引 《爾雅·序篇》說:“《釋詁》、《釋言》通古今 之字,古與今異言也。”“詁”、“言”就是古言、 古字(孔疏謂《釋言》則《釋詁》之別),以今語釋 之是為《釋詁》、《釋言》。另外,“詁”又可寫 作“故”,多用作注釋書名,如《詩齊氏故》、 《詩韓故》、《倉頡故》等。


二、引前代典籍而釋義。比較多的是對引文的直 接解釋,如: 《書》曰:“洚水警予。”洚水者,洪水也。 (《孟子·滕文公下》) 《詩》曰:“天之方蹶,無然泄泄。”泄泄,猶 遝遝(tà)也。(《孟子·離婁上》)



《國語·周語下》還記載了叔向對《詩·周頌· 昊天有成命》全詩的通釋。

三、解釋本書詞語。這種情況最多,例如:



陳澧《東塾讀書記·小學》:
“詁者,古也。古今異言,通之使人知也。蓋 時有古今,猶地之有東西、有南北,相隔遠, 則言語不同矣。地遠則有翻譯,時遠則有訓 詁。有翻譯則能使別國如鄉鄰,有訓詁則能 使古今如旦暮,所謂通之也。訓詁之功大矣 哉!”

據學者研究,早在殷商甲骨文當中,就已經出現 了訓釋性的語句,這大約可以算是最早的訓詁現 象了。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很多經、傳本文中就有訓 詁語句,解釋個別字詞。具體來看,其內容大致 可分為以下三類。

一、訓詁的起因 戴震《爾雅文字考序》:“士生三古後,時之相去 千百年之久,視夫地之相隔千百里之遠無以異;昔 之婦孺聞而輒曉者,更經學大師轉相講授,而仍留 疑義,則時為之也。”

訓詁的起因可概括為三個方面: 一是時間因素。
A.時代不同,會出現異名同實的現象。
《孟子·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 庠。 ” 《離騷》:“昔三后之純粹兮,固衆芳之所在。”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先軫入狄師,死焉。 狄人歸其元,面如生。”

事實上“訓”和“詁”只是在析言時才有以上諸家 所指出的區別,實際運用上,“訓”和“詁”則是 一回事,是可以互相代替的。特別是漢以後,“訓” 與“詁”逐漸合成一個複音詞,就純然是解釋的意 思了。 “訓詁”比較早的用例: 揚雄《答劉歆書》云:“獨蜀人有嚴君平、臨邛林 閭翁孺者,深好訓詁,猶見輶軒之使所奏言。” 《漢書·揚雄傳上》:“雄少而好學,不為章句, 訓詁通而已,博覽無所不見。”
推薦書目

陸宗達
《訓詁簡論》 北京出版社,2002年。


周大璞 《訓詁學初稿》,武漢大學出版社,2002年。
王寧 《訓詁與訓詁學》,山西教育出版社,1994年。


王宁
《训诂学原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6
郭在貽 《訓詁學》,中華書局,2005年。
孫雍長
洪誠
《訓詁原理》,語文出版社,1997


孔穎達《詩·周南·關雎》疏:“訓,道也,道物 之貌以告人也。”徐鍇《說文繫傳·言部》:“訓 者,順其義以訓之也。”郝懿行《爾雅義疏》: “訓之為言順也,順其意義而道之。”今人齊佩瑢
從語源上探求,他說:“訓、順、馴三字都從川
聲,蓋即川字之孳乳分化,貫穿通流者謂之川,川
不流則成災,故災字古寫從������

根據以上所述,我們對訓詁可作這樣的概括: (1)“詁”和“訓”散言時,都是“解釋”的意思, 析言時才有區別。 (2)由於散言無別,所以對語言的解釋可以單言 “詁”,或單言“‘訓”,也可以連言為“訓詁” 或“詁訓”。“詁訓”也叫做“故訓”,詁、故, 古字通用。 (3)“詁”和“訓”兼具動詞、名詞兩種用法, “訓”、“詁”連稱也兼具動詞和名詞兩種用法。 解釋詞義叫“訓詁”,詞義的解釋也叫“訓詁”。



郭璞注《爾雅·釋詁》第一條,解釋篇名為什麼叫 釋詁時說:“此所以釋古今之異言,通方俗之殊 語。”這說明“詁”不僅是釋古今之異言,也包括 “通方俗之殊語”,比前人跨進了一步。孔穎達在 《詩·周南·關雎》疏中說:“詁訓傳者,注解之 別名。毛以《爾雅》之作多為釋《詩》,而篇有 《釋詁》、《釋訓》,故依《爾雅》訓而為詩立 傳。”這明確地指出詁、訓、傳都是注解的別名, 比郭璞又進了一步。

齊佩瑢說:“研究前人的注疏,歷代的訓詁,分 析歸納,明其源流,辨其指歸,闡其樞要,述其 方法,演為統系而條理之。更進而溫故知新,評 其優劣,根據我國語言的特質提出研究古語的新 方法,新途徑,這便是訓詁學。”(《訓詁學概 論》)

張永言說:“按照近代科學系統來說,訓詁學可 以說是語文學(philology)的一個部門,是主要 從語義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獻的一門學科。它跟語 文學的各個部門(如文字學、校勘學)和語言學 (linguistics)的各個分科(如詞彙學、音韻學、語 法學、修辭學)以及其他一些人文科學(如歷史 學、考古學、民族學)都有密切的聯繫;它需要 綜合運用這些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來達到自 己的研究目的。”(《訓詁學簡論》)
仁,體愛也。義,利也。禮,敬也。(《墨子· 經上》)
臣能承命為信。(《左傳·宣公十五年》) 政者,正也。(《論語·顏淵》)


在此基礎上,又有進一步辨析同義詞或近義詞的, 如: 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曰侵,輕曰襲。(《左 傳·莊公二十九年》)


春曰苗,秋曰蒐,冬曰狩。(《公羊傳·桓公四 年》)
《訓詁學》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
第一章
訓詁與訓詁學
第一節 訓詁的起源

一、“訓詁”釋義

訓詁學是我國傳統語言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它以歷代的訓詁理論和實踐為研究对象。要 懂得什麼是訓詁學,先要懂得什麼是訓詁。 用淺顯的話來說,訓詁就是解釋的意思,即 用易懂的語言解釋難懂的語言,用現代的語 言解釋古代的語言,用普通話解釋方言。

二、訓詁學學科性質辨

粗略說來,文字學研究字形,音韻學研究字音,訓 詁學研究字義。但實際上,訓詁學涉及的內容遠遠 超出字義的範圍。因此,關於什麼是訓詁學、訓詁 學屬於什麼性質的學科,學術界頗有爭論。大致有 兩派:
来自百度文库

1. 認為訓詁學大致與語義學(semantics)相當或 “就是語義學”。
王力《新訓詁學》:“若依語言學的眼光看來,語 言學也可分為三個部門:第一是語音之學;第二是 語法之學;第三是語義之學。這樣,我們所謂語義 學(semantics)的範圍,大致也和舊說的訓詁學相 當。”(《龍蟲並雕齋文集》) 陸宗達《訓詁淺談》:“訓詁學是漢語語言學裏研 究語言思想內容的一門科學,也就是語義學。”


一、傳文對經文的解釋中不乏一些訓詁材料。 需,須也。師,衆也。(易·彖上)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變者也。 (易·繫辭上) 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坎, 陷也。離,麗也。艮,止也。兌,說也。 (易·說卦)


《左傳·隱公九年》:“凡雨,自三日以往為 霖。” 《左傳·莊公三年》:“凡師,一宿為舍,再宿 為信,過信為次。”



清代學者大致也是這樣說的。段玉裁在《說 文·言部》“詁”字下說:“故言者,舊言 也,十口所識前言也。訓者說教也。訓故言 者,說釋故言以教人,是之謂詁。分之則如 《爾雅》析‘詁’、‘訓’、‘言’為三, 三而實一也。”這所謂“三而實一”,與孔 說略同。

馬瑞辰《毛詩詁訓傳名義考》云:“蓋散言 則故訓、傳俱可通稱,對言則詁訓與傳異, 連言故訓與分言故訓者又異。蓋詁訓本為故 言,由今通古皆曰詁訓,亦曰訓詁;而單詞 則為詁,重語則為訓。”這裏用散言、對言 來說明詁、訓、傳的異同,真可以說是 ‘“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了。
(阻川),因此訓、
順、馴三字都有疏通循從的意思。”

再說“訓”的名詞用法。前面提到,《爾雅》 有《釋訓》一篇,“訓”是被解釋的對象, 自然是名詞。但它的含義,各家看法有些不 同。從《爾雅·序篇》所說“《釋訓》言形 貌也”,孔疏所說“道物之貌以告人”兩處 解釋來看,可以認為它是表事物形態的詞, 即今所謂形容詞。

“詁”又可用作動詞,意為解釋故言。《說文·言 部》:“詁,訓故言也。”孔穎達《詩·周南·關 雎》疏:“詁者,古也,古今異言,通之使人知 也。”認為《毛詩詁訓傳》中的“詁”字是動詞用 法。 再看“訓”字。“訓”也有名詞、動詞兩義。動詞 用法是訓釋疏通的意思。《說文·言部》:‘“訓, 說教也。”所謂說教,不是我們現在說的宣傳教義, 而是段注所謂“說釋而教之”。
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 幼而無父曰孤。(《孟子·梁惠王上》)


總起來看,這一時期的訓詁尚處於一種自發的、 初始的階段,從嚴格意義上講,還只是訓詁的原 始現象,屬於萌芽時期。真正意義上的系統的訓 詁工作是從漢代開始的。
第三節 什麼是訓詁學


一、訓詁學
訓詁學是研究訓詁實踐和理論的一門學科,是對訓 詁知識的理性認識和系統把握,用以指導訓詁實踐, 使之規範化、條理化、科學化。

洪誠說:“凡形容寫貌之詞„„都是道物之貌的, 故可稱為‘訓’。”有人曾對《爾雅·釋訓》作統 計,從第1條“明明、斤斤,察也”,至第77條 “秩秩,智也”,所釋全是雙音節疊音詞,占全篇 120條的63%,其餘37條中,大多是雙音節連綿詞。 由此他認為“訓”是現在所說的雙音節連綿詞和疊 音詞,自然裏面也是形容詞居多。



二是地域因素。


同名異實:
《尹文子·大道下》:“鄭人謂玉未理者為璞,周 人謂鼠未腊者為璞。周人懷璞謂鄭賈人曰:‘欲買 璞乎?’鄭賈曰:‘欲之。’出其璞,視之,乃鼠 也,因謝不取。”

同實異名: 《方言》卷一:“嫁、逝、徂、適,往也。自家而 出謂之嫁,由女而出為嫁也。逝,秦晉語也。徂, 齊語也。適,宋魯語也。往,凡語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