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
训诂学的功用
說。乃拘宛春于衛,且私許複曹、衛,曹、 衛告絕于楚。
• “不如私許複曹、衛以攜之”,杜預注曰:“私 許二國,使告絕于楚,而後複之。攜,離也。”
• 楊伯峻先生《春秋左傳注》作了進一步旳注釋: “攜,離也,離間曹、衛與楚之同盟。後云‘曹、 衛告絕于楚’即其事。”
•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下列稱《字典》)“攜”字 “分離”義項下引此例句時,解釋旳愈加具體, 其釋為“不如暗中同意恢復曹國和衛國,以離間 它們和楚國旳關係。之指楚國。”
• 例三、范仲淹《江上漁者》: “江上往來 人,但愛鱸魚美。 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
裏。”
• 句中“上”字,無注。其實這裏旳“上” 字不能按常義了解。“上”乃邊側義。 《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 斯夫,不舍晝夜。”《史記·孔子世家》: “ 孔子葬魯城北泗上。” 司馬貞《索 隱》:“上者,亦邊側之義。”
到是正确旳,训为略略听到则是以今义误解古义,是不正 确旳。
• (三)解決誤注問題 • 教學材料中有诸多誤注問題,利用訓詁知
識能够解決。
• 例一、《孟子》:“王若隱其無罪而就死 地,則牛羊何擇焉?”
• 【注釋】牛和羊挑選什麼呢?孟子是說牛 和羊沒有什麼可挑選旳,都是無罪而就死 地,同樣要殺旳。
• 按:從語感和辭例旳角度看,此“擇”似不當訓為 “挑選”,而應當解為“區別”義,“何”非“擇”
• 例二、 《出師表》:“試用於昔日,先帝 稱之曰‘能’。”
• 《說文·言部》:“試,用也。”《爾雅》: “試,用也。”《尚書·盤庚》:“今予將 試以汝遷。”孔安國傳:“試,用也。”
《詩·小雅·大東》:“私人之子,百僚是 試。”毛傳:“私人,私家人也,是試,
用於百官也。”《禮記·緇衣》:“刑不試 而民咸服。”鄭玄注:“試,用也。”
训诂学第一章
• “诂”字始用于汉代。《说文解字· 言部》: “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段玉裁注: “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者, 说教也。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 诂。”张揖《杂字》:“诂者,古今之异语 也。”可知“诂”也可作“故”,指古语,名 词。引申之,解释古语也叫“诂”。“故”和 “诂”是古今字。 • “训”“诂”二字连用始见于汉代。扬雄《答 刘歆书》:“独蜀人有严君平、临邛林闾翁孺 者,深好训诂,犹见輶轩之使所奏言。” • 训就是解释疏通,诂(故)就是古代的语言, 训诂就是解释疏通古代的语言。
• 2.探讨词源 我们知道“徘徊”的意义是“不 进”。但为什么“不进”叫“徘徊”呢?如果 受字形的限制,从语音出发进行探讨,就可以把 “徘徊”与“盘桓、判涣、彷徨、屏营”等词都 联系起来,发现它们都是从同一语根[P-H-]孳乳 而来的,其共同的义根是“回转往还的动作或情 状”,而它们各自具有的“回旋”、“不进”、 “徜徉”、“玩乐”、“犹豫”、“迟疑”等意 义都是从这同一义根派生出来的。 • (二)训诂学和文字学 • 1.文字学帮助了解字的本义 “臧”是古代男性 奴仆的贱称。《方言》卷三:“荆淮海岱,杂齐 之间骂奴曰臧”。又“亡奴谓之臧”。从古文字 的材料看,“臧”从臣从戈会意,本指战俘。又 如“天”、“元”。
• 2.识句法 上古汉语名词的构成有一种“大 名冠小名”的格式,如:草芥、草茅、虫蝗、 虫螟、鸟乌、鸟隼、巫阳、医和、史鱼、师 旷、庖丁、弈秋、盗跖。这种结构方式大约 在西汉以后已经不能产,因而后人对此每有 误会。《礼记· 月令》:“孟夏行春令,则 蝗虫为灾。”王引之《经义述闻》改为“虫 蝗” • (四)训诂学和修辞学 • 1.对文 《庄子· 山木篇》:“庄子遊于雕陵 之樊,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 大运寸。”有人误释“运”为运转义。 “广”“运”是对文。《国语· 越语》: “句践之地,广运百里。”韦昭注:“东西
《训诂学》习题与答案
《训诂学》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训诂学: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中词语的意义、用法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通过分析字义、词义、句义以及语言环境来揭示古籍的真实含义。
2. 互训:互训是指两个或多个词语在解释彼此时相互引用,以说明它们之间的相似性或关联性。
3. 引申义:引申义是指一个词的基本意义经过逻辑推理或类比扩展而产生的新意义。
4. 通假字:通假字是指在古代文献中,由于书写错误、音近形似等原因,一个字被另一个字代替的现象。
5. 反训:反训是指一个词既有正面的意思,也有相反或相对的意思。
二、填空题1. 训诂学的主要任务是对古代文献中的______和______进行深入研究。
答案:词语;句子2. 训诂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等。
答案:字义分析;语境分析;比较研究3. ______是指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考证和分析,确定其准确的字义和句义。
答案:训诂4. ______是指一个词的本义与其衍生出的新义之间的关系。
答案:引申关系5. ______是指在古代文献中,一个字被另一个字错误地代替使用。
答案:错别字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个选项不属于训诂学的研究内容?A. 字义分析B. 文体研究C. 句义理解D. 词汇演变答案:B. 文体研究2. 下列哪一项不是引申义产生的原因?A. 类比推理B. 逻辑推演C. 语音变化D. 社会变迁答案:C. 语音变化3. 在以下哪种情况下,可能出现通假字现象?A. 同音字误写B. 不同音字误写C. 新造字代替旧字D. 习惯用法答案:A. 同音字误写4. 下列哪个词语不存在反训现象?A. “好”B. “快”C. “大”D. “高”答案:D. “高”5. 训诂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研究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B. 探索古代社会的历史变迁C. 揭示古代文献的真实含义D. 发现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答案:C. 揭示古代文献的真实含义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是训诂学的研究方法?A. 字义分析B. 语境分析C. 比较研究D. 社会历史考察E. 文体研究答案:A、B、C、D2. 下列哪些是引申义产生的原因?A. 类比推理B. 逻辑推演C. 社会变迁D. 语音变化E. 语境影响答案:A、B、C、E3. 下列哪些情况可能导致通假字现象?A. 同音字误写B. 形近字误写C. 俗字替代正字D. 笔画简化E. 印刷错误答案:A、B、C、E4. 下列哪些词语存在反训现象?A. “好”B. “快”C. “大”D. “小”E. “上”答案:A、B、C、D5. 训诂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哪些领域?A. 古代文学研究B. 历史学研究C. 语言学研究D. 文化遗产保护E. 教育教学答案:A、B、C、D、E五、判断题1. 训诂学只关注古代汉语的研究。
训诂学的内容
中乎辨言,终乎闻道。”(《戴震集》卷十一)
4
乾嘉学派旳另一位著名学者钱大昕
,在《經籍籑詁序》一文中,也提出了
跟戴震一样旳观点,他说:“有文字而
後有诂训,有诂训而後有义理。诂训者
,义理之所由出,非别有义理出乎诂训
之外者也。”从上引戴震和钱大昕旳话
2
戴氏在《古经解钩沈序》
中又说:“经之至者,道也。
所以明道者,其词也。所以成
词者,未有能外小学文字者也。
由文字以通乎语言,由语言以
通乎古圣贤之心志,譬之适堂
坛之必循其阶而不躐等。”
(《戴震集》卷十)
3
戴氏最反对那种离开字、词、句旳
详细分析而空谈圣贤之道旳浮誇旳学风。 在《尔雅注疏笺补序》中,他说:“其 究也,文字之鲜能通,妄谓通其语言, 语言之鲜能通,妄谓通其心志,而曰傅 合不谬,吾不敢知也。”(《戴震集》卷 三)在《沈学子文集序》中,戴氏以极其精粹
下列试举四例,看一看训诂学家们是怎样 处理古书中旳疑难词语旳。
例一,《庄辛谓楚襄王》(《战国策·楚
策》): “(黄雀)俯噣白粒,仰栖茂樹, 鼓翅奮翼,自以為無患,與人無爭也。 不知夫公子王孫,左挾彈,右攝丸,將 加己乎十仞之上,以其類為招,晝游乎 茂樹,夕調乎酸醎,倏忽之間,墜于公 子之手。”(按:这段话有错简。据金正炜《战
有旳选本注释这句话道:“虽有舜、禹那
样智慧旳人,若光是呻吟而不讲话,竟不
如哑吧、聋子能指挥调度了。”(王伯祥
《史记选》页372,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年版)这是以呻吟解释文字中旳吟字,殊觉
别扭。段玉裁指出,这个吟字乃是噤字旳
训诂学的名词解释有哪些
训诂学的名词解释有哪些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文献的解释与校勘方法的学科。
它涉及的范围包括古籍经典、史书、群书、文集和各种文献遗存,以及古代文字、语言、音韵、文法等方面的知识。
在训诂学的研究中,学者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词语、句法、语义等进行分析和解释,从而还原其原本的意义与表达。
在本文中,我们将就训诂学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解释进行探讨。
1. 训诂:训指考证、解释,诂指解词义。
训诂即通过对古代文献进行考证和解释,揭示其真实含义的过程。
训诂学的核心目标是还原文献的原义,恢复其原本面貌。
在进行训诂研究时,学者根据古籍文献的语言特点、时代背景、作者意图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达到准确解读的目的。
2. 校勘:校勘即校正、考察古籍的文本文字,确立其准确性和可信度。
在古代手抄本的传承过程中,由于抄写者的差异、时间的演变和外界环境的影响,文本会产生各种错误和变异。
校勘学通过对不同版本的比较、校对、整理和考证,找出各种错误并加以修正,以确保文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3. 字义学:字义学是训诂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古代文字的含义和用法。
古代文字的形式与意义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关系,因此研究古文字的字义就成为了训诂学中一项重要的任务。
字义学家通过对各类古版本文献的对比分析,以及根据古代字典、诗经等古籍的解释,探索古文字的真实含义,揭示古代人思维方式和观念体系的特点。
4. 考据学:考据学是训诂学的基础和方法论,旨在通过对古代文献的实物和古籍版本的考察,找出真实的文献原貌和流传过程。
考据学不仅关注文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还注重古籍的年代、版本、篇章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通过对古籍的研究,考据学家可以比较各个版本的异同,找出最可靠的版本,并解决文本中存在的疑点和难题。
5. 语义学:语义学是训诂学的另一个重要分支,研究语言的意义和表达方式。
古代文献中的语句结构和用词方式往往与现代有所不同,因此理解古籍文献的语义就成为一项重要任务。
语义学家通过对文献中语言的解构和剖析,分析词义的变化和语法上的差异,揭示古代文献的真实含义。
训诂学
訓詁學一、訓詁和訓詁學1(一)“训诂”的提出1.章太炎(章炳麟)首先提出“中国语言文字学”这个名称,认为中国的语言文字的研究包括三个方面:文字、音韵、训诂三个方面。
这实际上就是传统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的三个内容,过去称为“小学”。
小学的研究一般着重于对古代文献的书面材料(主要是传世文献)为主要研究材料。
1)文字:《說文解字》2)音韻:《切韻》《廣韻》3)訓詁:《爾雅》2.学界对于汉语语法的研究一般认为是从19世纪末馬建忠的《马氏文通》方开始。
3.现代的中国语言文字学研究分文字、语言两大块,语言包括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
(二)“训诂”的含义1.训诂学是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的一门基础科学。
2.从汉代就已经产生了对前人的文献典籍进行研究,扫清后人理解文字和语言的障碍的工作,叫做“训诂”。
这个词语最早出现于汉代的《毛诗诂训传》。
3.唐代的训诂学家孔颖达在《诗经·周南·关雎》中對“訓詁”二字分别作了解释:1)诂者,古也。
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
●陆宗达先生概括为,对因时而异的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对因地而异的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去解释,就是“诂”。
2)训者,道也。
道物之形貌以告人也。
4.黄侃先生用训诂学中的声训的方式来解释两个字的意思,即,“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
5.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對“訓詁”二字的理解1)训,说教也。
从言,川声。
●段玉裁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
引伸之凡顺皆曰训。
2)诂,训故言也。
从言,古声。
●段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
训者,说教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
(三)訓詁學的發展1.漢代:《說文解字》《爾雅》《釋名》2.清代——兩個派別1)以惠栋、江声为代表,称之为“钩沉”之学。
以辨识古训、疏明古义为主。
2)以戴震为代表的“创新”之学。
以纠正旧注、创建新说为主。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第一章:训诂学概述1.1 定义:训诂学是研究古代汉字、词语的语音、语义及其发展变化的学科。
1.2 意义:了解古代文献,解读古代作品,传承文化遗产。
1.3 训诂学与古代汉语的关系:古代汉语的研究离不开训诂学,训诂学为古代汉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第二章:训诂方法2.1 音训:根据字的古代读音来解释字义。
2.2 形训:根据字形来解释字义。
2.3 义训:直接解释字义。
2.4 声训:根据字的声旁来解释字义。
第三章:词义变化3.1 词义的扩大:一个词的原有意义范围扩大。
3.2 词义的缩小:一个词的原有意义范围缩小。
3.3 词义的转移:一个词的意义完全改变。
3.4 词义的的感情色彩变化:词义的感情色彩由褒义转为贬义或由贬义转为褒义。
第四章:古代汉语词汇4.1 古今异义词:古代汉语词汇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发生变化。
4.2 通假字:古代汉语中因字形相近而代替本字的现象。
4.3 词类活用:古代汉语中词类的灵活运用。
第五章:经典训诂著作5.1 《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系统分析汉字的形体、音韵和意义。
5.2 《尔雅》: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涉及古代汉语的词汇、语法等方面。
5.3 《方言》:西汉扬雄著,研究古代汉语方言。
第六章:训诂学常用术语6.1 字词:汉字和词语的简称,是训诂学的基本研究对象。
6.2 音韵:汉字的读音和韵律,对训诂学具有重要意义。
6.3 声旁:汉字中的部首,具有一定的表音功能。
6.4 形声:汉字的一种构造方式,由声旁和形旁组成。
第七章:训诂学的应用7.1 文献解读:通过训诂学方法,解读古代文献,揭示其原意。
7.2 古籍校订:根据训诂学知识,对古籍进行文字、词语的校正。
7.3 古代文化研究:通过训诂学方法,研究古代文化、风俗、历史等方面。
第八章:训诂学的发展历程8.1 先秦时期:形成初步的训诂学概念,出现《尔雅》等著作。
8.2 汉魏六朝时期:训诂学逐渐发展,出现《说文解字》等经典著作。
训诂学完整版本
按:故、诂二字都是古字的孳乳分化,诂是言之古,所以加言以别于一般的古。从语源的角度看,训诂正是顺释古代语言的意思。
从汉代把《毛诗诂训传》的“诂训”变成“训诂”以后,“训诂”二字已经成了语义学的专有名称,不需要也不能够分开解释了。我们之所以分开,只是概括了训诂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内容和范围,有助于了解训诂名称的由来罢了。
齐佩瑢《训诂学概论》:“故为故旧,古字古言的古音古义谓之故,顺释疏解之便谓之训故。”
从语源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解释也是有根据的。
《说文》:“训,说教也。从言,川声。”《尔雅·释诂》:“训,道也。”《广雅》:“训,顺也。”《说文》:“驯,马顺也。从马,川声。”
按:训、驯、顺三字均从川声,为川字之孳乳分化。贯穿通流者谓之川(《说文》:“川,贯穿通流水也。”),川不通则成灾,故灾字古写从一阻川(《说文》:“(灾之或体,字形为一贯巛),害也,从一雝川。”)训、驯、顺均从川得声,因此都有疏通、顺从的意思。
(二)在遇到众说纷纭的疑难问题时,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裁断,避免盲从。
例二《史记·项羽本纪》:“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轻折虏秦吏卒。秦吏卒多窃言曰:‘章将军等诈吾属降诸侯,今能入关破秦,大善;即不能,诸侯虏吾属而东,秦必尽诛吾父母妻子。’诸将微闻其计,以告项羽。”
1、王利器等《史记选注》:“微闻,略略听到。”此处为顾学颉注。
语言是发展的,词汇和词义也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去发现这种变化,不至于用词的今义去误解词的古义。
例一,《触龙说赵太后》:“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
王力《古代汉语》:“少,副词。稍稍。益,副词,更加。”北大中国文学史教研室选注《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和,使身体舒适。”
训诂学
四、古注的内容
1、解释字词含义 、 尔雅·释诂 释诂》 《尔雅 释诂》:“林、烝、天、帝、皇、王、 君也。 后、辟、公、侯,君也。” 尔雅·释言 释言》 返也。 《尔雅 释言》:“还、复,返也。”
周南·关雎 窈窕淑女, 《诗经·周南 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 诗经 周南 关雎》 毛传: 窈窕,幽闲也。 逑。”毛传:“窈窕,幽闲也。淑,善。逑, 匹也。 匹也。” 子罕》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何 论语 子罕 晏注: 循循,次序貌。 晏注:“循循,次序貌。” 梁惠王上》 保民而王。 《孟子·梁惠王上》:“保民而王。”朱熹集 孟子 梁惠王上 爱护也。 注:“保,爱护也。”
传、笺、注
《说文》:“传,遽也。”段玉裁注:“传 说文》 遽也。 段玉裁注: 今之驿马。 者,今之驿马。” 说文》 表识书也。 《说文》:“笺,表识书也。” 说文》 灌也。 《说文》:“注,灌也。”
2.章句体 .
章句,意思是“离章辨句” 章句,意思是“离章辨句”,即分析章节句 读的意思。刘师培在《国语发微》中说: 读的意思。刘师培在《国语发微》中说: 章句之体,乃分析经文之章句者也。 “章句之体,乃分析经文之章句者也。” 章句体兴于汉 ,汉儒用章句讲经,大都支离 汉儒用章句讲经, 繁琐,故被斥为“章句小儒” 繁琐,故被斥为“章句小儒”。
7、民国以来:训诂的继承和重新发 、民国以来: 展时期
章太炎《新方言》 章太炎《新方言》、《文始》、《国故论 文始》 小学答问》 衡》、《小学答问》。 刘师培《小学发微》 黄侃《黄侃论学杂著》 刘师培《小学发微》,黄侃《黄侃论学杂著》 (黄焯整理),王国维《观堂集林》。 黄焯整理),王国维《观堂集林》 ),王国维
3.义疏体 .
训诂学
训诂学训诂学,即“古汉语语义学”,是从语义的角度来研究古代文献,以词义为主,兼及语音、语法和修辞等语言现象的研究。
传统的训诂形式可以分两大类,即随文释义的注疏和通释语义的训诂专著。
一、“训诂”的含义。
“训诂”的本义是训释、疏通古代语言。
“训诂”汉代人大多写作“训故”。
在当时的用法中,“训”是动词,“故”是名词,两字连用时,顺序是不能颠倒的。
“故训,先王之遗典也。
”训诂是词义解释的学问,是用易懂的众所周知的语言,来解释难懂的或只有少数人能懂的语言。
训诂学研究的重点,是古代汉语的语义,并探讨词汇理论,其研究内容还包括句意章旨、名物制度及语言的表达功能等。
二、训诂简史。
时有古今,地隔南北,语言文字自然产生变化和差别。
时闲的推移,带来名物制度、风俗人情的改革变异,反映在文字记录上,不能不出现时代的隔阂。
只要语言有需要解释之处,就会出现训诂。
先秦的词语解释和为某书作解说的传注,是训诂的萌芽。
汉代,严格意义的训诂产生。
出现了第一部训诂专书,《尔雅》;第一部方言词典,扬雄的《方言》;第一部形训词典,许慎的《说文解字》;第一部音训词典,刘熙的《释名》。
魏晋南北朝时期,训诂方法上,开始出现“义疏”,即给前人的注解作注解。
训诂专著,有魏张揖的《广雅》、晋吕忱的《字林》和梁顾野王的《玉篇》。
唐代出现了为前人的注疏作注解的“正义”。
著名的有孔颖达等人《五经正义》,《文选》的李善《注》和五臣《注》,《史记》的张守节《正义》和司马贞《索隐》,《汉书》的颜师古《注》等。
宋人敢于怀疑,不迷信旧注,形成这一时期的一大特色。
邢昺为《论语》、《孝经》和《尔雅》三书所作的《疏》,洪兴祖的《楚辞补注》,朱熹的《四书集注》,都很有影响。
元明两代,是训诂的衰落时期,元卢以纬的《语助》,这是研究虚词的第一部专著。
清朝是训诂的黄金时代,段玉裁、王念孙等提出了就古音求古义的训诂原则,人们以此为手段,使古代经、史、子、集中的许多词义难题迎刃而解,是训诂学上的一次革命。
训诂学
名词解释1训诂学:以前代训诂材料和前人的训诂工作为研究对象而建立起来的一门科学,是研究语言意义的理论科学2 变文:指古文行文时用同义词互相交换,以达到修辞的目的倒文:古人在行文时,有时为了强调某事,或者为了调音协韵,或者为了将就骈对,常常不依正格而颠倒语序3义界:又称标明义界,是用下定义的方式来表述词义的内容和特点如:口,人所以言食也如:面惭而赤也4破音异读:是指为了区别一个字的不同意义而改读的现象5音义:辨音的书叫做音,释义的书叫做义,合起来叫做音义,又称释文6校勘:狭义的校勘是指对文字的订正和考异,诸如校订错字、乙正错简、删削衍文、补缀脱义、比较异同等,广义的则包括对古书的辩伪和轶佚7声训:又称音训,又称因声求义,就是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字义古人声训的三种方式:1利用形声字如:政者,正也《论语》2利用音同音近的字如:樊,藩也《尔雅释言》3利用同形字如:彻者,彻也《孟子》声训的两个作用:1寻求本字2推求语源8形训:又称以形索义,就是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字义,这种训诂方法是根据汉字的特点而建立起来的9义训:又称直陈词义,是不借助字形和字音而用一个词或一串词来直接说明某词的含义10互训:同义词互相训释如:宫谓之室,室谓之宫同训(同义相训):一个词用另一个词解释,或者把若干个同义词类聚在一起,再用一个通用的词加以解释11递训:几个同义词展转相训如:煽,炽也,炽,盛也12同义相训:用同义词解释词义如:穆穆,肃肃,敬也如:如,适,之,逝,往也13歧训:为避免训释词产生歧义而再加一个训释,使词义更明确14反义相训:用某词的反义词来解释该词的意义,由《尔雅》开创,并由郭璞阐明15譬况:用熟知的事物去比方类似的不熟知的事物如:似牛,犀,似啄16由反知正:由反义词加上否定词来阐明词义如:少,不多也17增字足意:把被释词放在释词的地位,另外增加一个或几个词以完足词义的训释。
如:有女同行(毛传)行,行道也这里行市名词当道路讲18补注:对原注进行补充说明的注释,可以分为两类:1补原文的缺略,2补旧注的遗漏19浑言:辨析同义词的训诂术语,又称为统言,通言,散文,散言,笼统地说,是异种求同20 常见的校勘方法:他校:用他书勘定本书的校勘方法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校之,有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为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本校:用本书的前后文互证,断定其中的错误对校:用同书的版本或者别本相互对勘理校:根据文字,音韵,语法,文理等规律来推测其讹误21 注疏的名称很多:如传,训,诂,解,笺,注,校,义疏,音义,章句注:东汉郑玄开始的,专门解释古书正文的疏:既解释古书的正文,又解释前人传注的一般叫疏笺:表识书也。
训诂学
训诂学第一节训诂学概说一、“训诂”释名“训诂”二字,最早见于《尔雅》,二字连文,起于毛亨的《诗故训传》。
“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
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
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此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
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
”(黄侃《文字声韵训诂笔记》)二、训诂的范围及功用:①解释词义解释字词概括义、具体义、修辞义,如“木”——《说文》:“,冒也,冒地而生。
从,下象其根。
”《左传·成公二年》:“骖结于木而止。
”《左传·僖公十三年》“’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
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
’”指出引申义,如《诗经·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毛诗故训传》:“夭夭,其少壮也。
”②串讲句义《楚辞·九歌·国殇》:“车错毂兮短兵接。
:”王逸《章句》:“言戎车相迫,轮毂交错。
长兵不施,故用刀剑以相接击也。
”③寓词义、语法的解释于串讲之中《诗经·邶风·柏舟》:“微我无酒,以敖以游。
”《毛传》:“非我无酒可以敖游忘忧也。
”④说明表现方法或修辞手段“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木兰诗》)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诗经周南·关睢》“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毛传》:“兴也。
”⑤申述篇章旨意《诗经·王风·黍离》:“彼黍离离,诐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毛传》小序:“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
”⑥说明典章制度《诗经·召南·鹊巢》:“之子于归,百两御之。
”《毛传》:“诸侯之子嫁于诸侯,送御皆百乘。
”⑦引证史实《诗经·邶风·二子乘舟》:“二子乘舟,泛泛其景。
汉语言文学----训诂学
一、总论1、训诂:唐孔颖达定义,通古今之异词,辨物之形貌。
训诂就是对语言,主要是对古代语言作解释。
《毛诗诂训传》,简称《毛传》,是毛亨为《诗经》作的传注。
《毛诗诂训传》是注书式训诂,《尔雅》是辞书式训诂,这两部书是古人最初的训诂成果。
2、训诂学: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3、训诂学的任务: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词语,用通语释方言,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
4、训诂的内容:解释字词、解释文句、分析篇章、分析表达方式、分析时空关系。
5、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阐明语法这些内容。
6、训诂的范围,传统的以经书为中心,最大的局限是“崇古”。
7、章炳麟:《国故论衡.明解故上》以为训诂形式有通论、驸经、序录、略例四种。
8、训诂学的作用,三个方面:指导古代作品的阅读和教学,教导整理古籍,指导编纂字典辞书。
9、某、某也:表示某一个词当解释为另一个词,解释的词在后,被解释的在前,如:贯,事也。
10、谓、言、犹、曰、谓之:谓,被解释的词在前面,表示以一般释特殊或以具体释抽象,相当于“指的是”、“说的是”;言,加在解释的词之前,组成“某,言某也”格式,多用来串讲大意,或总括一段话的中心意思;犹,组成“某,犹某也”格式,和“等于说”相当;曰,相当于“叫”、“叫作”,被解释的词在后面;谓之:和“曰”“为”作用一样,可任用其一。
11、当为(当作)、读为(读曰)、读若(读如)、之言(之为言):当为(当作),遇原文有误字误读须更正的,就用“某当为某”、“某当作某”格式;读为(读曰),表示用本字说明假借字,是“易其字”;读若(读如),多用来拟声注音,是“拟其音”;12、浑言、析言:浑言,笼统的说,也称统言、通言、散言、散文;析言,分析地说,也叫对言、对文,这是指出近义词的共同义和区别义时所用的术语。
13、貌:表明被解释的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相当于“……的样子”,格式为“某,某貌”;辞(或作词),用来指明文句中的虚词;属、别,表示事物种类,属强调共同性,别强调区别性;破读、读破:破读,用本字去改读古书中的通假字,称“破”,也叫“破字”、“易字”。
训诂学常识(可做古代汉语教案)
训诂学常识(第一部分)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训诂学的定义和基本概念。
2. 使学生掌握训诂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献的解读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训诂学的定义和意义2. 训诂学的基本概念3. 训诂学的方法和技巧4. 古代文献的解读实例三、教学重点:1. 训诂学的定义和意义2. 训诂学的基本概念3. 训诂学的方法和技巧四、教学难点:1. 训诂学的方法和技巧的运用2. 古代文献的解读实例的分析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训诂学的定义、意义、基本概念和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古代文献的解读实例。
3. 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提问、讨论和分享。
六、教学步骤:1. 引入训诂学的定义和意义,让学生了解训诂学的重要性。
2. 讲解训诂学的基本概念,如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3. 介绍训诂学的方法和技巧,如据音定义、据形定义等。
4. 分析古代文献的解读实例,让学生运用训诂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解读。
5. 进行互动环节,引导学生提问、讨论和分享自己的理解和经验。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提问、讨论和分享的情况。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对古代文献的解读实例的分析。
3. 测试成绩:学生对训诂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资源:1. 教材:训诂学相关的教材或参考书。
2. 古代文献资料:用于分析和解读实例的古代文献。
3. 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和分析古代文献的图像或视频。
九、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古代文献的其他解读方法,如文字学、音韵学等。
2. 推荐学生阅读训诂学相关的深入研究书籍和论文。
十、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学方法的适用性以及学生的反馈意见。
根据反思结果,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调整和改进,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训诂学常识(第二部分)六、教学内容:1. 古代文献的解读实例分析(续)2. 训诂学在古代文献研究中的应用3. 训诂学的现代意义和价值七、教学重点:1. 古代文献的解读实例的分析(续)2. 训诂学在古代文献研究中的应用3. 训诂学的现代意义和价值八、教学难点:1. 古代文献的复杂解读问题2. 训诂学在古代文献研究中的应用的深入理解3. 训诂学与现代语言学的关联九、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继续分析古代文献的解读实例。
训诂及特点
训诂及特点
训诂,是指解释古书中词句的意义。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的研究
古书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
训诂学的特点如下:
1. 历史悠久:训诂学是中国传统学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
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2. 以解释词义为主要任务:训诂学的主要任务是解释古书中的词义,包括词语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等。
3. 以文献资料为依据:训诂学的研究主要以古代文献资料为依据,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分析和研究来确定词义。
4. 注重语言的历史性和演变性:训诂学注重语言的历史性和演变性,通过对语言的历史演变过程的研究来解释词义的变化。
5. 强调语言的系统性和逻辑性:训诂学强调语言的系统性和逻辑性,通过对词义关系的分析和研究来揭示语言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训诂学是一门以解释古书词义为主要任务的学科,它注重语言的历史性、演变性、系统性和逻辑性,是中国传统学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训诂学名词解释
训诂学名词解释训诂学,又称辞训学,是研究训诂(字义、字音)的学科。
它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由于古代汉字无声符号,训诂学在中国古代典籍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下面是对训诂学常用术语的解释:1.字义:也称为词义,是指字的含义。
字义的研究主要包括字义考证、字义辨析等。
2.字音:是指字的读音。
字音的研究主要包括字音考辨和字音演变等。
3.训读:是指文章中字的注释,用来解释词义、字音等。
4.异文:也称异文异义,是指与普通文本不同的文字和含义。
异文的研究主要包括异文校勘和异文考释等。
5.字形:是指字的外形,包括结构、笔画等。
字形的研究主要包括字源、字形演变等。
6.音韵学:是研究音韵的学问。
它主要包括古代音韵学、方言音韵学等。
7.字义辨析:是指对同音字、形近字等进行辨析。
它包括同音字的差别、义项的界定等。
8.读书文字:是指古代读书时所用的文字,通常是把注解、笺注等文字写在书籍的旁边,以便阅读。
9.文字学:是研究汉字的学科。
它包括文字的起源、演化、结构等方面的研究。
10.孤本:指珍贵的、独一无二的古籍版本。
由于古代纸张易烧、易坏,有些古籍只有孤本流传下来。
11.节本:是古书的一种整理形式,指将一篇文章分成若干段落,并在每个段落前加以标明。
12.注疏:古书的一种注释形式,是对原文进行解释和补充说明的注释。
13.古籍整理:是对古籍进行整理、校勘、注释等的研究。
古籍整理是重要的训诂学内容。
14.古代字书:是古代汉字字典的统称,分为字经类、方志类、音韵类等。
15.古代文献:是古代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包括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两大类。
综上所述,训诂学是研究字义、字音等的学科,它在古代文献研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对训诂学术语的解释,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训诂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三种训诂方法
三种训诂方法
一、引言
在我国古代文学和现代文学作品中,训诂学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是一种通过对文字、词语、句子和篇章的深入剖析,以揭示作品内涵和作者原意的学问。
本文将详细介绍三种训诂方法,分别为字词训诂、句子训诂和篇章训诂。
二、第一种训诂方法:字词训诂
1.字词含义解析
字词训诂主要是通过对单个字词的含义进行解析,以理解其在作品中的具体含义。
这需要训诂学者具备丰富的字词知识和文献资料。
2.实例分析
例如,《诗经》中的“窈窕淑女”,通过字词训诂可以得知,“窈”表示深邃,“窕”表示清幽,形容女子心灵美。
三、第二种训诂方法:句子训诂
1.句子结构分析
句子训诂则是针对句子结构的解析,通过对句子成分、语序等方面的分析,以理解句子的真实含义。
2.实例分析
如《论语》中的“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通过句子训诂,可以了解到这句话的重点在于“温故而知新”,强调了学习的方法。
四、第三种训诂方法:篇章训诂
1.篇章结构解析
篇章训诂是对整个作品结构的分析,通过把握篇章的内在逻辑关系,以揭示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2.实例分析
如《红楼梦》通过篇章训诂,可以发现其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人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现了封建社会的衰落。
五、总结与展望
训诂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研究方法,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古代和现代文学作品。
通过对字词、句子和篇章的训诂,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原意。
然而,训诂学的研究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我们继续努力探索。
训诂学讲义(本科课堂)
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一:文字之学有三:其一体制,谓点画有衡从曲直之殊;其二训诂,谓称谓有古今雅俗之异;其三音韵,谓呼吸有清浊高下之不同。
论体制之书,《说文》之类是也;论训诂之书,《尔雅》、《方言》之类是也;论音韵之书,沈约《四声谱》及西域反切之学是也。
三者虽各一家,其实皆小学之类。
绪论第一节训诂与训诂学一、什么是训诂?《说文》:“训,说教也。
”段注:“说释而教之。
”《说文》:“诂,训故言也。
”段注:“故言者,旧言也。
十口所识前言也。
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
是之谓诂。
……故,即诂也。
训故者,顺释其故言也。
”二、什么是训诂学?“语义说”周大璞《训诂学要略》:训诂学也就是语义学。
“解释说”张世禄《训诂学与方法学》:与其说它是字义学,不如说它是解释学。
“综合说”陆宗达《训诂简论》:是包含在古代注释和训诂专书中的文献语言学的总称。
第二节训诂学的作用一、有助于古书阅读例如:《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古人有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如今虽说不似先年那样兴盛,较之平常仕宦人家,到底气象不同。
文化部《红楼梦》校订出版小组注:“百足之虫,指马陆、蜈蚣一类节肢动物。
这类动物被截成几段后仍会活动,故称死而不僵。
”《文选·六代论》:“百足之虫,至死不僵,以扶之者众也。
”二、指导古籍整理1.训诂与校勘例如:选自《战国策》的《触龙说赵太后》,其中有“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过去很多《战国策》的传本作“左师触詟愿见太后”。
清代学者王念孙据《汉书·古今人物表》《荀子·议兵》杨注、《太平御览》等书的材料,并考察上下文义,校曰:“今本‘龙言’二字误合为‘詟’耳。
太后闻触龙愿见之言,故盛气以待之;若无‘言’字,则文义不明。
”(《读书杂志》)2.训诂与标点要想正确地给古书断句、标点,首先必须正确地理解和解释古书中的词义、句义等;而欲正确地理解和把握这些意义,则应当在训诂上下功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进入大学之前,从没预料到自己会对古代文学以及字词方面产生兴趣。
直到大二开设了古代汉语,紧接着大三开设了训诂学,方才领略到不一样的风景。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中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
训诂学也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
他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
以下对训诂学作为小学的一个分支进行详细论述。
章太炎在《国故论衡·小学概说》中指出:“盖小学者,国故之本,王教之端,上以推校先典,下以宜民便俗,岂专引笔画篆、缴绕文字而已。
苟失其原,巧伪斯甚。
”可见,小学是基础之学。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音义不明,又如何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典籍?然而小学是什么呢?小学是章句训诂之学,小学是专门之学,是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统称,也是经学的附属品,是古人阐释经典的基础。
简单的说,就是古代对语言文字学科的统称。
读书必先认字,掌握字形、字音、字义,学会使用。
在古人认可的观念里面,读书的门径是由小学而入经学的。
先识字而后会读文,会读文而后会作文,所以小学是我们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奠基之石。
古书在一定基础上体现的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智慧,是前人留下的巨大财富。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时间的淬炼之下依旧是生机勃勃。
学好小学,打好基础,我们才能从本质上真正领悟,掌握到中华语言文化的精髓,文化才能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反观当今现状,网络,媒体铺天盖地的一片悲怆,皆言中华文化流失之现象,感叹荣光不再。
枯燥乏味,晦涩难懂是一般同学对古代文学的普遍影响。
在高考的语文试题中,哪怕是最初级的文言文也一直是失分最严重的地方。
老师难教,学生难学,谈文言文色变早已不是个别的现象。
说来也是惭愧,作为一名正规中文系的学生,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孔孟之道若不是老师要求去阅读完成作业,是真的没有仔细去品味过。
其实在进入师范学院的第一天我就已经明确,传道授业解惑,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就是我未来的目标。
只是现在看来,我的付出与我所想要达到的高度,是不成比例的。
说了这么多与训诂“无关”的话题,我们就再绕回主题上来。
训诂作为小学的分支之一,旨在解释疏通古代的语言,侧重于字义和语义的研究。
而它的定义也让它成为了我们深入了解古代文化的必经之路。
选择训诂学作为中文系学生的专业必修课之一,一定是有其明确目的的。
学习训诂学是我们在学习了古代汉语课过后一个很好的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机会。
对于训诂我也有一点自己的感悟,下面我就来总结一下训诂学对我们这个专业的学生的作用:
一、必须运用训诂学才能正确阅读古书。
古代典籍的注释大多已失传或已经过时,且不说当代的训诂大家们的解释都各不相同,反观各个朝代的训诂家们对同一点也有不同的理解(例如《说文解字》后人对部分字的理解就与许慎有出入),这时就需要运用训诂来各抒己见。
二、训诂学是学习的途径。
阅读古籍是困难的,作为中文系的学生,为以后的教学写作夯实基础是我们的本职。
训诂学能帮我们明确古籍中的字词之意,领会文章的真情实感以及背后隐藏着的深刻含义,也就是进行更深一层的文学知识的开发。
三、指导语文教学。
这一点在我们的教科书训诂学的作用里是排在第一位的,下附五个小标题,分别是:训诂学可以指导我们确认古代词语的正确含义;在遇到众说纷纭的疑难问题是,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裁断,以决定取舍,避免盲从;在遇到课本或选本中当注而未注的疑难问题时,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进行独立的研究,从而求得正确的答案,以弥补课本或选本在注释方面的不足;课本或选本如有误注之处,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这种错误,并加以匡正以及训诂学能使我们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无需我多言,
五点将训诂在以后教学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性体现的淋漓尽致。
四、指导古籍的整理。
包括古书中的校勘标点,注释与翻译,将零散的古籍进行完善的整理。
五、指导辞书的编纂。
包括纠正旧辞书在释义上的谬误,考索和补充被漏略了的义项和抉发词的意义结构间的内部联系三点。
上述的五个观点里,有自身的感受,也有书上的明确标题。
对于四和五,也许有朝一日当我们身边的某位同学成为大家之时方能有所感触,但是第一二三点确实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
更明确的说,第一二点是第三点的基础,若第一点和第二点我们做的不好,第三点我们也是必然做不到的。
当有一日我们走上了三尺讲台,肚子里却无半点墨水,我们要拿什么服众呢?妥善利用训诂的妙处,相信一定会事半功倍。
“小”用处说完了,最后“冠冕堂皇”的来说说“大”用处。
上面也提到过了,中华文化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这种传承并不是古板而一成不变的,它也需要注入新鲜的血液。
中华古籍浩瀚烟云,是一个无穷无尽的宝藏库,永远有着还未被探索到的地方。
一代又一代的训诂大师在研究上前仆后继,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就是在前人的努力之下,得以获取充沛的精神食粮。
看似个人文化程度的问题,实则关乎着一个民族文化未来的发展方向。
作为中文系学生,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我们责无旁贷。
而作为一名中文师范生,我们更是任重而道远。
也许我的想法太远,但这也的确是训诂学所带给我的感想,毕竟在传承的过程当中无论我们情愿与否都已经加入进来,只愿能贡献一份绵薄之力,从训诂学开始,是兴趣的所然,也是责任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