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报的发展历史和前景

合集下载

华商报_精品文档

华商报_精品文档

华商报华商报(The HuaShang Daily)华商报是中国陕西省的一份地方性综合性报纸,创刊于1985年。

作为陕西省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华商报通过全天候的新闻报道,为读者提供准确、及时和权威的新闻信息。

本文将介绍华商报的历史、发展和影响,并分享其在社会、经济和文化领域的突出贡献。

一、创刊与发展历程华商报于1985年创刊,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标志着陕西媒体迈向现代化和市场化。

作为陕西省委主管的地方性报纸,华商报始终秉持着公正、客观、真实、实用的原则,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服务。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陕西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日益迅速,华商报始终紧跟时代步伐,实现了从纸质媒体向多媒体平台的转型。

如今,除了传统的报纸报刊,华商报还拥有自己的网站、手机客户端、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传播手段,为读者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

二、影响力与知名度华商报自创刊以来,一直是陕西省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之一。

它有着广泛的读者群体,涵盖了政府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以及广大普通读者。

华商报每天发布的新闻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信息报导。

除了影响力和知名度,华商报在新闻报道的准确性和实用性方面也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可。

在处理新闻事件时,华商报坚持客观、真实的原则,力求呈现事实真相,为读者提供准确的信息。

同时,华商报还注重生活服务类新闻的报道,为广大读者提供有益的生活指南,获得了读者的高度赞誉。

三、社会、经济和文化领域的贡献作为陕西省最重要的媒体之一,华商报在社会、经济和文化领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首先,在社会领域,华商报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民生话题,通过深入调查和报道,引导公众舆论,推动社会进步和公正。

其次,在经济领域,华商报致力于推动陕西省经济的发展。

通过深度报道和专题研究,华商报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了坚实的参考依据,为促进陕西省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华商报:以形象促发行

华商报:以形象促发行
要 求将报 投递 到户 、 卖到读 者 手 中,
I而且还特别在时间的调整 、 址的 地 准 确 、 免错 漏丢 失 、 避 投诉 的解 决 、
l服务 态度 的好 坏 、 安垒 文 明的投递 、
订户 的回访 、 与读者 沟通 、 见 的收 意
路 ,并结 合 独 树 一 帜的发 行 方 式 , 迅速拉近 了与读 者 的距离 ,使 《 华 商报》得 到 7飞速 发展。 改版 一年 后, 期发 行量 就突破 4 0万份 , 陕 在 西 以及 西北 地 区 的 日报 中首 屈 一
卸 员工 )对 华 商报 的整体 评价 .是 需要 ,也 是 每位 发行 员工 的奋 斗 目

为 了不 断 提 高 业 务 能 力 和 管 华 商报 区别 于其 它报 的个性 特征 理 水平 .发行 部机 关工作 的 同志学 我们在抓 发行 工作 的 同 时,还 策划 管理 、 业务 学技巧 、 钻 抓分 发 ; 学 经 营 、 市场 并建 立健 全制度 , 抓 力 组织 了一 系列 旨在 宣传 促销 、树立
喜欢 的市 民生活报 ”芳响亮地 提 出 , “ 垒心垒 意 为 市 民服 务”的 办报 宗 自, 行 办法确 定为 “ 门征订 , 发 上 投 递 到 户” 自办发行 方式。 的 准 确 明 晰 的 报 纸定 位 和 与此
相适 应 的一 套 新 颖独 特 的 办 报 思
I方面制定 7标准和考核办法,不仅
征订投递服 务满 意率高选 9 % 。 6
当地 媒体广 告 收入 “ 大户” 行列 , 真 正 实现 7发 行 量 与广 告 收 入 的 同
比 着 华 商报 读 者 数 量 的 日益 增长 和 市场 的 不断扩 大 ,华 商报逐
4 0

八百里秦川写传奇_华商传媒集团崛起探秘

八百里秦川写传奇_华商传媒集团崛起探秘

富汉说:《华商报》的成功只是在合适的时机做了合适的选择。

然而,没有一套好的企业运行机制与符合新闻规律的办报实践,以及完整的企业文化建设,恐怕仅仅依靠时机与运气是难以实现的。

求,使得《华商报》与都市报发展初级阶段渐行渐远, 并迅速成长为主流媒体。

2002年开始至2006年前后,华商报业进入思索整理与求变阶段,也是报业扩张与资本积累最重要的阶段。

10 传媒∷MEDIA 9 / 2010
编制,到华商来的。

华商的每一位员工,都是聘用制。

在管理上,推行绩效管理,实行优胜劣汰。

采编经营两分开在华商也是从1997年就开始实行了。

这在全国来说,可能是最早的。

在发行上组建自负盈亏的法人企业,在经营上实行代理制。

这些市场化措施,保证了华商种城市媒体环境中,全新体制的《华商报》的诞生可谓恰逢其时。

一个好团队
一个好的团体,一定是团结的、有正气的、有理想的。

本次采访,我们对华商报业的新闻业务、管理、经营、发行四只队伍都有比较深入的接触,华商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不仅是这。

华商报业明天在哪里赵文平

华商报业明天在哪里赵文平

华商报业的发展之路赵文平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摘要:本案例讲述了华商报业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展现了华商报业从起步到国内扩张成功的运作过程,以及在国内报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发生的动荡和面临的困境。

通过对华商报业成功经验的分析,有助于对建立报业企业竞争优势的战略内涵的理解;通过对华商报业面临问题的分析,可以更好了解行业环境变化对报业运营的影响。

关键词:华商报业,战略管理,核心竞争力,商业模式近年来,地处西北一隅的陕西《华商报》以“超常规发展”的奇迹,赢得业界交口称赞;与此同时,华商报的办报模式在长春、沈阳、重庆、北京等地又成功克隆出《新文化报》、《华商晨报》、《重庆时报》以及《大众文摘》、《钱经》、《名士》杂志等一系列新报新刊。

从市民生活报到公信力报纸,从单一模式到批量复制模式,从单一发行到整合营销,华商报社取得了更引人注目的成功。

但是,面对媒体结构的改变,华商报业又面临者巨大挑战。

在华商报业内部刊物《华商传媒》上,华商报业经营管理委员会主任、华商报社社长张富汉让所有的员工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的明天在哪里?实际上,这也是业内都想知道的问题。

一、华商报的发展历程1989年12月,张富汉从部队转业后被安排在《陕西日报》工作。

因为能力出众,工作优异,被任命为陕报旗下子报《三秦都市报》副主编。

然而,顺水顺帆的张富汉却做出了一个令人不解的决定:从效益颇佳的省内大报《陕西日报》辞职,到发行量只有区区两万份,亏损额高达上千万元的《华商报》当总编辑。

《华商报》脱胎于一份名不见经传的报纸——陕西省侨联主办的《侨声时报》。

1997年,《侨声时报》更名《华商报》。

更名前,这份报纸发行不足两万份,累计亏损1000万元。

张富汉1997年主政《华商报》后,华盛集团为其注资400万元,张富汉拿着这一点资金,着力理顺了报纸与管理部门的关系,拼尽全力,将《华商报》改造成为一份大众生活类都市报。

张富汉把报纸当作特殊商品经营,把读者作为消费者,尽量满足其需求,奉献最有价值的新闻和信息。

西安晚报华商报的优势

西安晚报华商报的优势

西安晚报的优势
《西安晚报》创刊于1953年,是中共西安市委、市政府主办的一张面向市民大众的综合类报纸,先后获得“金长城传媒奖·中国十大晚报”、“中国最具品牌传播竞争力强势媒体”、“西安地区公信力强的都市生活报”、“中国报业创新奖”等殊荣。

是西部唯一精品报纸。

日发行量超过40余万份,其中90%为固定订户,发行量在西安地区占80%,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辐射宝鸡、咸阳、渭南、汉中、铜川、延安、榆林、安康、商洛、杨凌等10个中等城市及周边县城的发行网络,是西北地区发行量最大、阅读力最高、广告千人成本最低的福省级报纸之一。

《西安晚报》秉承崇尚公信、关注民生、创新服务的宗旨,为读者提供生动鲜活的新闻事实与深度解析的事件报道,成为西安市区覆盖率最高的报纸。

《西安晚报》坚持“高品位、精内容、强特色”的办报理念,形成了文雅大气、清新优美的版面风格,拥有西安地区最多的中高端读者,引领着西部地区时尚潮流。

《西安晚报》开通手机报和数字报网络服务,为读者提供优越的在线阅读便利,为客户提供快捷有效的广告上网服务。

华商报的优势
《华商报》是陕西省归国华侨联合会主管主办的综合类都市生活报,日报柏林版。

期发行量66万份,其中80%为固定订户,发行量在西安占70%,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辐射宝鸡、咸阳、渭南、汉中、铜川、延安、榆林、安康、商洛等9个中等城市及周边县城的发行网络。

《华商报》始终把“奉献最有价值的新闻和信息,铸造可持续发展的传媒品牌”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坚持“为政分忧、为民解难”的办报宗旨,年广告收入突破8亿元,是西安、陕西乃至西北地区发行量、阅读率、影响力最大,广告千人成本最低的报纸。

《华商报》十年

《华商报》十年

今年七一是《华商报》改版十周年。

一份都市报用十年时间成就了一段报业传奇。

1997年,中国报业市场已迈入高门槛时代,90年代初十几万,甚至几万元办起一份报纸的
时光已一去不复返。

但这道门槛,《华商报》迈过去了。

与《华商报》差不多同时起步的,还有《南方都市报》,但《南方都市报》背后有一棵大树,可以为它遮风挡雨,《华商报》从做一棵树苗开始,就得独自经风雨。

这是一份基本没有行政资源可用的报纸,目前,西安许多机关事业单位有不成文的规定,订
其他报纸都可以报销,但《华商报》例外。

隐性的排斥与歧视或许还不仅限于此。

但是,这一切都没有阻碍《华商报》所向披靡。

《华商报》的十年史,是一段媒介创新史,它用智慧书写的报业传奇,是研究媒介创新的最
佳取样。

解放战争时期香港《华商报》的历史地位和特点

解放战争时期香港《华商报》的历史地位和特点

The review about Chinese Businessmen Newspaper 's historic pos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in Hong Kong during the liberation war
作者: 康满堂
作者机构: 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出版物刊名: 贵州文史丛刊
页码: 68-72页
主题词: 华商报 历史地位 特点
摘要:1946年复刊后的香港《华商报》是中共在香港创办的一份有重大影响的报纸,它不
仅是宣传中共的坚强舆论阵地,也是联络统战工作的联络站。

它内容丰富,涉及到政治、军事、外交、经济、文化等多方面,全面反映了解放战争时期国内外生动的历史画卷。

它以其独
特的方式积极探索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办社会主义报纸的特点,为今天媒体的换位思考可提供
某些经验。

华商报

华商报

传播力权威数据见证强势媒体力量
数据源:央视市场研究CNRS 2004.9-2005.2 CTR(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市场研究是中国领先的市场研究公司成 立于1995年2001年改制成为股份制企业主要投放方为中国国际电视总公 司和世界排名第二的市场研究集团TNS。CTR是目前中国本土最大的市场 和媒介研究公司。 CTR市场研究致力于提供专业的市场调查和在调查基础上的分析与咨询建 议服务公司还于2002年末通过了ISO9001:2000版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媒体 与产品研究部是公司专门从事平面媒体研究的部门。CNRS(全国读者调查) 是CTR的主要调研项目之一。
《新文化报》每期到达读者规模超过百万人平均每 新文化报》 期阅读率最高----44.3% 期阅读率最高
在长春市《新文化报》的平均每期阅读率高达44.3%读者规模超过百万人 遥遥领先于其他主要报纸影响力最大。
120 100 80 60 40 20 0
103.83 44.3%
平均每期阅读率 读者规模 49.07 45.9 20.9% 19.6% 37.31 15.9%
《华商报》平均每期阅读率最高-----------51.2% 华商报》平均每期阅读率最高
CMMS的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居民经常接触的报纸主要为区域性报纸西安也 不例外区域性报纸的冲击力非常强大。 《华商报》平均每期阅读率以51.2%列第一位充分说明《华商报》已具有极 显著的竞争优势其影响力在西安市场首屈一指领军于第一集团。
300 250 200 174.67 150 100 79.71 50 0 华商报 西安晚报 三秦都市报 245.4
《新文化报》(长春)
报纸简介
《新文化报》是一份由吉林出版集团主管主办的综合类都市生活 日报1988年创刊1999年3月12日改版后形成了新闻性、权威性、 信息服务性并重的办报特点和风格犀利、视角独到的报道风格。专 业高效、锐意革新的200余名编彩人员平均年龄28岁本科以上学历 占80%。创刊至今新文化报人一直奉行为读者“奉献最有价值的 新闻和信息铸造可持续发展的报业品牌”的办报方针广泛而深入 地参与社会生活在丰富大众化生活、引导社会舆论、促进经济发 展等方面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棵稚嫩的幼苗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肥沃的土壤、阳光、 空气和水缺一不可。 《新文化报》以其惊人的发展速度为业内外人士广泛关注被业内 誉为“报业发展史上的奇迹”正是全体员工毫不懈怠的精诚合作 40万份的发行量、最贴近市民需求的海量信息、高学历高购买力 的读者群体、高度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等要素合力铸造了《新文 化报》声名卓著的今天。 东北强势媒体。吉林省发行量第一的《新文化报》与您携手迈进 共荣共赢的新天地。

《华商报》的竞争优势和潜在危机-6页文档资料

《华商报》的竞争优势和潜在危机-6页文档资料

《华商报》的竞争优势和潜在危机华商报;竞争优势;潜在危机1997年张富汉主政《华商报》后,华圣集团为其注资400万元,张富汉拿着这一点资金,着力理顺了报纸与管理部门的关系,拼尽全力,将《华商报》改造成为一份大众生活类都市报。

之后,他以媒介需求运作资本,实行了彻底市场化的办报方针。

由于既顺应了市场,又顺应了市民要求,《华商报》成长迅速。

目前,已是陕西最有影响力的都市类报纸。

《华商报》竞争优势在哪?进入数字化时代的它又有什么潜在危机呢?1 华商报的竞争优势1.1 坚持新闻硬度新闻的强度,主要指冲击力,这是华商新闻的显著特点和优势。

硬新闻有更高的关注度和冲击力,更吸引眼球。

在强化新闻的冲击力时,《华商报》同时也在强化视觉的冲击力,强化包装的力量。

例如在前不久发生的青岛中石化输油管爆燃事件,《华商报》就以第一版近半个版面的图片篇幅来突出此条新闻。

并且图片反映的内容为爆炸现场路面被掀起,车辆被掀翻。

整个图片在视觉上具有相当的冲击力。

在内容上,除了传承一贯的做强硬新闻的同时,适度掌握硬新闻与轻新闻的均衡,在包装形态上,更加追求内在的、内涵式地展现冲击力。

1.2 发掘新闻深度现在越来越多的报人意识到新闻的深度化也许是报纸在传播资讯时的一个优势或特性,深度新闻也成为代表报纸水准、实力和影响力的重要品种之一。

深度才能赢得话语权,深度象征着在专业领域的标杆。

到目前为止,华商人的共识是:深度不等于篇幅长度,深度是新闻观点集结式展示,是讲故事的高手,是纵深化的新闻。

深度记者的比拼主要体现在对高难选题的驾驭、对事件或现象的深邃洞察与思考、对人物命运的深切关怀、对真相或关键点的突破、对新闻事实的独具魅力的呈述等方面,并力求文本成为典范;深度不等于社会类事件类新闻,题材必须是多元的、涉及各个领域的、全方位展示的,重要的是深度不仅仅是题材或内容的难度,而更多是题材或内容难度背后的观点的凝聚。

某种意义上,观点是深度报道的灵魂,故事只是深度报道的外壳而已。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华商报》的转型发展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华商报》的转型发展

传播与版权chuanbo yu banQuan2018年第4期 总第59期浅析新媒体环境下《华商报》的转型发展宁 宁[摘 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以互联网和移动终端为基础和载体的信息传播迅速发展,人们接受信息的途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纸媒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受到了巨大冲击。

在新形势下,传统媒体必须与时俱进,寻求与新媒体的融合,进行转型发展。

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来填补传统媒体自身的不足,形成传统纸媒的数字网络化,为受众提供专业权威且时效性强、信息量丰富和阅读体验佳的精品内容,从而在新媒体的大浪潮下扭转颓势重新发挥自身优势。

[关键词] 传统纸媒;新媒体;转型[作 者] 宁宁,晋中学院文学院。

一、传统媒体的概念与发展现状(一)传统媒体的定义传统媒体是一个相对而言的概念,哪些传播媒介被称为传统媒体?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其所指的对象也不同,在广播刚刚出现的时候,相比较于报纸,报纸被称为传统媒体;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电视出现,其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的传播方式相比较报纸、广播单一的传播模式拥有巨大的传播优势,报纸和广播又成了传统媒体。

相同的道理,互联网技术的出现和快速发展,使信息传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传播的时效性、丰富性是前三者所不能及的。

今天,我们把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称为传统媒体。

传统媒体具有专业性、权威性,拥有强大的人力物力资源、成熟的行业标准、完善的内容生产体系等优势,但也存在着时间上和空间的上限制的不足①。

(二)传统纸媒发展现状1.受众减少。

由于互联网等新媒体具有传播及时、信息量丰富、传播范围广以及具备交互性和开放性等众多优势,使新媒体传播在发展之初便拥有了大量的受众。

同时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的受众不再依赖传统媒体来获取信息,而是从互联网中获取信息,成为新媒体的受众。

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们用着电脑、手机等工具在进行着信息获取、交流和传播,而通过报纸等传统媒体来获取新闻的方式越来越小众化和边缘化。

华商传媒集团大事记

华商传媒集团大事记

华商传媒集团大事记作者:暂无来源:《传媒》 2010年第9期1997年《华商报》正式改版,标志着华商传媒集团站在了发展起点上。

1998年《华商报》日发行量突破40万份,《新闻出版报》以《(华商报)超常规发展探秘》为题报道《华商报》在短短一年中迅速崛起的奇迹。

1999年华商传媒集团投资运营长春《新文化报》,迈出了跨地域运营管理报纸的第一步。

此后几年,集团相继投资运营沈阳《华商晨报》、重庆《重庆时报》、天津《大众生活报》,成为国内跨地域运营都市报的先行者。

2002年华商数码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并先后设立分公司,开印《华商报》、《重庆时报》、《新文化报》等集团所属报刊。

华商传媒集团自办报纸发行队伍“黄马甲”开始公司化运作,并发展成为以西安为中心,横跨长春、沈阳、重庆等地,拥有12000名员工的专业化、规模化、信息化物流配送企业,目前正积极向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战略转型。

2003年《大众文摘》创刊,华商传媒集团涉足期刊领域,目前形成了由《钱经》、《淑媛》、《名仕》、《大众文摘》、《自驾游》等组成的期刊集群。

华商网开通,并迅速成为西北最大的地方综合门户网站。

目前,华商传媒集团已构建了聚合辽一网(辽宁)、新文化网(吉林)、橙网(重庆)的新媒体矩阵。

2004年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专题报道《华商报》在“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中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在首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上,《华商报》跻身“全国晚报都市类报纸竞争力20强”之列,并连续四届位居前四名。

2008年华商传媒集团积极响应国家鼓励文化企业“走出去”的号召,投资运营《南非华人报》,在国内传媒企业中率先跨出国门办报。

该报目前发行量达3万份,已成为非洲最大的华文报纸。

2009年华商传媒集团董事长张富汉荣获“中国百名优秀出版企业家”光荣称号。

2010年华商晨报《中国画卷》荣获第31届“全球最佳报纸版面设计大赛”金奖,系大赛举办以来首家获得最高奖项的中文报纸。

《华商报》浅析

《华商报》浅析

《华商报》浅析《华商报》立足西安、陕西,辐射国内外,全心全意为广大市民服务,突出都市化、生活化,日发行量超过50余万份,是西安、陕西乃至西北地区发行量、阅读率、影响力最大的综合类城市生活报。

为读者奉献最有价值的新闻和信息是《华商报》始终追求的目标。

《华商报》是陕西省归国华侨联合会主管的一份综合类城市生活报。

1997年7月1日改版。

目前发行量为45万份左右,报纸版面为日对开28版以上,2000年广告营业额为1.8亿元。

《华商报》立足西安、覆盖陕西省的宝鸡、咸阳、渭南、汉中、铜川五个地市及省周边城市,坚持全心全意为广大市民服务的办报宗旨,突出市民化、都市化、生活化和通俗化,以其独特的贴近市民生活的风格、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的态度赢得读者好评,受到广告主的青睐。

《华商报》已成为西安乃至西北地区发行量、阅读率、影响力、广告营业额最大、广告千人成本最低的报纸,其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速度被众多媒体称为“中国报业发展史上的奇迹”。

《华商报》在广告销售渠道上实行全面广告公司代理制,目前与华商报签约的西安当地一级广告代理公司共35家,外地广告公司200家。

《华商报》广告价格合理,服务制度健全,自改版以来,高质量的报纸内容带来良好的广告反馈使客户对此充满信心。

《华商报》在发行渠道上实行自办发行、上门征订、投递到户的方式。

目前发行队伍(黄马甲)有1800人左右,日发行量45万份左右,拥有47个发行站和11个零售站,发行总量中60%为固定订户,40%为零售。

发行区域主要分布在西安、宝鸡、咸阳、渭南、汉中、铜川等地市,其中西安市占到了发行总量的70%,合理的发行区域、“上门征订、投递到户”的送报方式使《华商报》成为本地的强势媒体,也使客户的广告投放更接近目标群体,广告反馈能得到最大的收益。

黄马甲坚持以“黄马甲方便千万家”的宗旨,在送报的同时,相继开展了免费送书上门、送票到家(各种门票、机票)、代售各种日用品、回收旧报、送奶到户等一系列投送业务,使黄马甲成为三秦大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华商报》报业品牌成功的启示6页word文档

《华商报》报业品牌成功的启示6页word文档

《华商报》报业品牌成功的启示《华商报》是陕西乃至西部地区影响最大的报纸之一,是中国侨联系统国内外发行的对开、出版16~40版,甚至偶或达到60版的报纸,日发行量已经达到50万份,仅次于日发行量80万份的《华西都市报》。

报社创办14年来,由原来的勉强维持职工工资,甚至连年亏损,发展成为已拥有《新文化报》(沈阳)、《重庆时报》(重庆)等多家子报,下辖供奶站等多个以黄马甲为标志的私营企业的华商报业集团。

据《华商晨报》报道,在2005年第二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2005年度全国晚报都市类报纸二十强”评比中,《华商报》超越京津沪以及沿海发达地区众多同类报纸,位居全国第三位。

该结果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公布,是由评委会对中国大陆除西藏以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278张报纸监测之后得出的。

①其发展势头就连《陕西日报》等老牌报纸也无法企及,已经成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发行量、阅读率、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之一,其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速度被业内人士称为“报业发展史上的奇迹”。

那么,《华商报》成功的原因究竟何在?以广告收入弥补实际的亏损,提高发行量,多中取利我们注意到每天16~40版的报纸,《华商报》每份售价1元钱。

而新闻纸的售价却已从年前的4700元/吨涨到目前的5300元/吨。

《陕西日报》子报之一的《三秦都市报》就是因为负担不起昂贵的、日益上涨的新闻纸费用而面临关门停业的危险,只能靠搭载在《华商报》后以每份0.20元贱卖来混天日。

据了解,报纸的印刷成本是0.17~0.22元/每印张,即一份4开56版报纸的印刷成本最低为1.19元,发行成本约占报纸售价的36%~40%,印刷、发行两项成本即达1.5元左右,大部分都市报的售价却常常为0.5元,净亏损通常在1元左右。

而现在的晚报、都市类报纸已进入厚报时代,一份报纸动辄五六十版甚至上百版,亏损发行吃掉了相当一部分广告利润,给报社经营带来了很大压力。

照这样计算,《华商报》几乎每天都在亏本发行,根本不可能挣钱。

且看华商报如何走市场

且看华商报如何走市场

且看华商报如何走市场作者:暂无来源:《传媒》 2010年第9期在七月份召开的全国新闻出版局长座谈会上,听到柳斌杰署长专门讲到华商报的黄马甲发行队伍将近12000人的规模,让笔者吃惊不小,于是萌生了对华商报作立体报道的念头。

回来后向传媒杂志社同志作了介绍,他们立即拍板,派出了一个精干小组专门前去采集华商报业的方方面面资讯。

在采访小组的文稿即将刊出之前,我们在一起议论,这份由内刊《侨声时报》改名而来的报纸,1996年濒临关张,1997年发展到今天成为祖国大西北的第一张都市大报,并以此为龙头创办了传媒集团,采编及经管人员15000多人,年总收入达28亿元人民币。

华商究竟是依靠什么“魔法”扩张起来的?我和我的同事们认为,最少有四条:其一,有一位难能可贵、不可多得的“头人”(原谅我用一下少数民族的称谓,以示我对这位社长的敬佩和钦佩)。

这位“头人”就是在业界已经“谁人不知”的张富汉先生。

记者描述了他的霸气让人有敬畏之心,他的执行力让人误以为报社办到了军营,他的低调让记者们多方寻觅难以着笔,而他的“一根筋”则是集西北汉子的秉性之大成。

在笔者看来,如此这般的描述,恰恰彰显了他那种敢干事业、能成大业的特质,坚定不移的目标:要为天下第一大报;坚忍不拔的毅力:困难越多,越有底气,难以成事,偏要成事。

他才是报社之魂,报社之根!以他为核心的团队是西北报人之骄傲,是中华报人之自豪。

其二,有一条比较彻底的市场化路径。

为了真正地而不是虚伪地、完整地而不是局部地、深入地而不是肤浅地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践行者,做文化体制改革的先行者,张富汉等把自己置于“死地”而后生。

他从当时效益颇佳的省委机关报辞职,放弃了事业编制的身份,到发行量只有区区两万份,亏损额度高达上千万元的华商报报到,颇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英雄气概和“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悲壮情怀!不论其他同行对市场如何“谈虎色变”,或持几分保留,他和他的战友们先是釜底抽薪,后是背水一战,真心实意地与市场化结缘。

《华商报》品牌策略浅析

《华商报》品牌策略浅析

《华商报》品牌策略浅析作者:余荣来源:《时代金融》2013年第14期【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华商报》现状及其成功原因,运用SWOT分析,并结合品牌营销理论,从《华商报》的目标市场策略到经营战略再到品牌战略规划的制定等多个层面进行探究。

【关键词】《华商报》现状品牌策略一、《华商报》的发展现状在2003年全国报刊整顿后,陕西省共有公开出版的报纸88家,主要分为四类:党报类如陕西日报、西安日报、宝鸡日报;都市生活类如华商报、三秦都市报、西安晚报;宝鸡日报、行业报类如西部法制报;教师报、陕西广播电视报;校报类如西安交大报、陕西师大报等。

《华商报》是陕西侨联主管的一份综合类城市生活报,报纸已被批准为对开日报60版。

每日发行量超过60万份,其中1/5为零售,4/5为订户。

发行量在西安占70%,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辐射宝鸡、咸阳、渭南、汉中、铜川、延安、榆林、安康、商洛等九个中等城市及周边县城的发行网络。

《华商报》坚持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的办报宗旨,突出市民化、都市化、生活化和时尚化。

是西安、陕西乃至西北地区发行量、阅读率、影响力最大,广告千人成本最低的报纸。

二、《华商报》成功的内外原因挂靠在中国侨联麾下的华商报克服弊端,放胆前行,走出了独具特色的报业发展之路。

正如网上评价的那样:“张福汉具有超前的胆识和战略眼光”。

在他的领导力,华商报从市民生活报到公信力报纸,从单一模式到批量复制模式,从单一发行到整合营销,走出了一条独特的道路。

外部原因:一是中国改革开放和快速发展为华商报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和土壤;二是华商报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各级党委政府和主管部门的关怀和支持。

内部原因:在华商报业全体同志的努力下,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办报模式,团结了一批好客户、好朋友,使事业得到了共同发展。

主要有:一是不断地提升报纸的质量和影响力牢牢站立市场。

二是坚持实行采编。

三是始终坚持办报的质量和双赢。

四是报业关联产业创新,物流配送形成优势。

人民喉舌抗战号角——香港《华商报》的创办及其在抗日战争中的功绩

人民喉舌抗战号角——香港《华商报》的创办及其在抗日战争中的功绩

作者: 梁洪浩
出版物刊名: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70-73页
主题词: 香港;主要贡献;历史功绩;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八路军;宣传抗战;同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周恩来
摘要: 《华商报》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香港创办的大型日报。

其办报方针是:“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

木文较翔实地叙述该报创办经过及其推动抗日民族解放斗争的历史功绩。

该报在抗日战争中的主要贡献是:出色地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及时揭批帝国主义的“东方慕尼黑”阴谋,大力表彰抗日将士的功绩和积极宣传与支持海外同胞的抗日救国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商报的发展历史和前景中国目前的报业发展状况正如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石峰所言:“在媒体愈来愈失去行政保护的今天,报业自身要做强做大的今天,中国报业一个新的竞争时代已经开始!如何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如何以积极主动的姿态迎接竞争时代的到来,如何在竞争中获得发展,是每一个报业从业人员都在关注的问题。

”伴着报业“新竞争时代”来临的,是一些大的报业集团的成立;境外资本、民营资本通过各种渠道大举进入和强势媒体的跨地域扩张。

在这股方兴未艾的扩张潮中,来自陕西的《华商报》是名副其实的弄潮儿。

《华商报》脱胎于一份名不见经传的报纸——陕西省侨联主办的《侨声时报》。

1997年,《侨声时报》更名《华商报》,更名前,这份报纸发行不足两万份,累计亏损1000万元。

《华商报》之所以能够在报业迅猛崛起,正如《中国经营报》今年元月9日刊登的文章《报业五种模式巅峰论道》中所言,是因为背后有一位实力不俗的社长。

这个社长就是张富汉。

张富汉1997年主政《华商报》后,华圣集团为其注资400万元,张富汉拿着这一点资金,着力理顺了报纸与管理部门的关系,拼尽全力,将《华商报》改造成为一份大众生活类都市报。

之后,他以媒介需求运作资本,实行了彻底市场化的办报方针。

由于既顺应了市场,又顺应了市民要求,《华商报》成长迅速。

目前,已是陕西最有影响力的都市类报纸。

在完成资本积累、市场垄断后,《华商报》目前正以强势媒体的姿态,开始积极探索跨区域合作办报的新思路。

到目前为止,《华商报》先后与吉林、辽宁、天津、重庆的有关部门合作创办了《新文化报》、《华商晨报》、《大众生活报》、《重庆时报》等。

经过8年的发展,华商报业已发展成为一个融报纸、杂志、网站、印务、物流配送为一体的现代化集团型传媒企业。

对于《华商报》的发展、扩张,《南方周末》在其“2004致敬中国传媒”中是这样表述的:“在西部,一份叫《华商报》的报纸,正静悄悄地以资本和人才为纽带绘制扩张的蓝图。

”那么,今日之中国的传媒市场的结构和现状呈现怎样的特点?如何才能在其中独占鳌头?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张富汉。

记者:您如何看待目前的西安报业市场?张富汉:无论是从市场发展空间还是报纸品质上讲,西安的报业市场都有相当的释放空间,目前竞争还不是很充分。

记者:您认为《华商报》在西安的成功主要有哪些原因?张富汉:现在还不能说成功,只能说渡过了发展的初级阶段。

这几年之所以能够取得一些成绩,简单地说有这几个原因:首先,抓住了发展的机遇。

我们在内部也反复强调,我们取得的成绩主要是机遇好,不能把机遇当本事。

其次,有一套好制度,也就是通过一系列制度把机遇转化成自身发展的能力。

这里边包括激励机制、制约机制、发展机制。

比如我们从一开始就在内部推行“全员聘用合同制”,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

第三,有一个好团队。

我们这个团队有比较强的事业心,大家始终把事业放在第一位,把团队的目标和利益放在第一位,有比较强的执行力和战斗力。

最后我觉得有一点不能忘记,有一个好环境。

做传媒没有一个好的环境是不可想像的。

应该说,《华商报》之所以能发展,和省委、省政府以及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局、省侨联等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是分不开的,和陕西省开明开放的政策是分不开的。

这一点我们是有切身体会的。

记者:近几年,《华商报》拓展的脚步迈得比较大也比较快,引起业界及学界的高度关注。

请问你们拓展的内驱力是什么?为什么首先选择到东北和西南?这两个区域的市场有什么异同?你们分别是如何应对的?张富汉:一个企业在不同的阶段想法是不一样的。

企业和人一样,总是受制于当时的环境和自身的能力。

今天传媒发展的程度当初我们是想象不来的。

发展到一定程度,才考虑我们能否再前进一步。

所以这种拓展的动力和想法是逐步累积起来的。

加之当时有一大批干部要成长,我们有责任给大家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又有一些机会,我们就逐步走了出去。

当然今天我们对自己的未来就有了一个相对清晰的认识,这也和中国传媒业的整体发展状况是分不开的。

尽管行政手段已经逐步退出了报业资源配置的市场,但是政策门槛还是很高,所以我们的拓展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一种被动选择。

无论是选择东北还是西南,都和当时的资源有关。

当然,拓展过程中肯定会考虑到市场的因素,到后来就逐步从整个华商报业发展战略上去考虑拓展的可行性。

至于两个市场的区别,我觉得我们毕竟是在做报纸,做传媒,虽然各地的情况不同,但基本的规律应该是一致的,共性是大于个性的。

记者:扩张出去的媒体的业务和经营模式是克隆母体呢,还是另有套路?您如何评价他们在现阶段的发展状况?或者说他们是否完成了您当初的设想和计划?张富汉:要完全克隆死亡率肯定是很高的,而且也无法完全克隆,因为市场、对手都发生了变化。

但是一些基本的带有规律性的流程、制度在最初阶段还是应该保留,否则你自身的优势就体现不出来,而且可能重犯过去的错误。

华商报业整体上都处于爬坡状态,有很多东西不能用简单的指标去衡量,因为市场是不断变化的。

应该说总体的发展态势是不错的,但距离我们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要达到我们的设想还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记者:媒体的扩张才刚刚开始,您认为一个媒体在什么情况下、具备了哪些条件才可以考虑扩张?其中的风险主要有哪些?张富汉:应该说环境、资金、人才都是必须具备的条件,缺一不可。

风险可能也集中在这几个环节。

记者:您觉得经营一个媒体和经营一个一般的工商企业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张富汉:最大的不同当然是传媒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属性,必须接受相应的管理。

其他方面,还是应该把报业看做产业,把报社看做企业,按照传媒企业的经营规律来经营。

记者:是不是有了资本就意味着成功?资本对于当今的中国传媒意味着什么?张富汉:有了投资和获得成功是两个概念,对任何一个企业都是如此。

我觉得这里可能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就是从事传媒的人总是觉得传媒缺少投资者。

事实上,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资本早已经不是传媒业发展的障碍,目前国内的传媒战略投资者并不少,但是对于投资者来说,他最关心的是行业前景、赢利能力、管理团队。

所以作为传媒经营者,自己必须清楚自己的价值所在。

记者:根据目前的管理体制,传媒企业还不能完全由资本说了算,那么,华商报业是如何处理扩张出去的媒体与当地有关部门的合作的?张富汉:一是积极沟通,二是完善自身。

传媒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文化产业,社会责任感很强,弹性很大,存在着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是我们始终将执行新闻的纪律和导向放在首位考虑,无论走到哪里,都是党的喉舌,在这个大前提下,什么问题都好协商解决。

记者:在报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华商报业有危机感吗?对华商报业的未来,您还有什么设想?张富汉:对华商报业来说,危机是一直存在的,只不过在不同的阶段表现的状况是不一样的。

比如现在我们就面临集团化管理的问题。

从国外传媒业发展的历程看,单一的报业集团或者广播电视集团逐步会被复合型的传媒集团取代。

中国报业的未来也肯定会朝着跨区域、跨媒体的方向发展,当然这中间会有一个过程。

但是,我想这个发展方向是不会改变的。

这应该是包括华商报业在内的中国传媒业共同努力的方向。

华商报》1995年元月创刊,1997年7月改版,2000年2万迅速增加哦现在50余万份,它坚持全心全意,为广大市民服务的办报宗旨,突出市民化,都市化,生活化,通俗化的风格,其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速度被业内人士称为“报业发展的奇迹”而《华商报》坚持的“市民新闻”理念也从此深入人心。

:《华商报》是陕西侨联主管的一份综合类城市生活报,报纸已被批准为对开日报60版。

每日发行量超过60万份,其中1/5为零售,4/5为订户。

发行量在西安占70%,形成了以西安为中心,辐射宝鸡、咸阳、渭南、汉中、铜川、延安、榆林、安康、商洛等九个中等城市及周边县城的发行网络。

《华商报》坚持全心全意为市民服务的办报宗旨,突出市民化、都市化、生活化和时尚化。

是西安、陕西乃至西北地区发行量、阅读率、影响力最大,广告千人成本最低的报纸。

《华商报》创刊于1995年元月,1997年7月改版。

由于新的办报思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报纸发行量由改版前的不足2万份迅速增加到现在的50余万份。

2008年,报社广告收入超过6亿元,其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速度被业内人士称为“报业发展史上的奇迹”。

2008年1月再次改版,提出民生立报,民办为魂的板报理念。

目前报社有编辑记者及经营管理人员470余人,发行队伍近3000人。

2003年报社共荣获国家、省市及专业新闻奖项60余项。

华商报人亲眼见证了“伊拉克战争”、“神舟五号上天”“抗击非典”、“2008美国总统大选”等国际国内重大事件,率先揭露了“天龙煤矿爆炸案”、“山西繁峙金矿爆炸案”,担负起“惩恶扬善”的社会责任。

“双十”指标(安度10年发展史和10亿经营额)的完成和接近都近在咫尺,我们就把这当成一种寓言来警示自己吧!华商报:中国陕西省的一份综合类城市生活报。

社址位于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城西安。

1995年元月创刊,1997年7月改版。

由于新的办报思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报纸发行量由改版前的不足2万份迅速增加到现在的60余万份,报纸由周报改为日报,版面也由对开八版扩增为日报24版,2000年10月经批准为对开40版,2003年扩增为对开60版。

报社广告收入2000年达到了1.8亿元,2001年达到2.2亿元,经营总收入突破3亿,2002年广告收入3.03亿元,经营总收入达到4亿元,2003广告收入交将突破4亿元,经营总收入将超过5亿元。

2004年广告收入4.8亿。

《华商报》立足西安、覆盖陕西、辐射西北部分地区,坚持全心全意为广大市民服务的办报宗旨,突出市民化、都市化、生活化、通俗化的风格。

目前,《华商报》已成功实现了对省会西安及陕西省中等城市的规模覆盖,成为西安、陕西乃至西北地区发行量、阅读率、影响力最大的报纸,其超常规、跳跃式的发展速度被业内人士称为“报业发展史上的奇迹”。

《华商报》是在市场经济中诞生的,是在竞争中发展壮大的。

华商报人热爱竞争,渴望更高层次、更大区域的竞争,并不断寻求新的发展空间。

1999年初与吉林省文化厅在长春市合办的《新文化报》经过三年多时间的发展,发行量已达40余万份,位居吉林省报纸发行量、广告收入前茅;2000年初《华商报》又与辽宁省侨联在沈阳市合办《华商晨报》,使该报发行量在出版三个月后达到了40余万份,成为辽宁省报业的一匹黑马,现在50万;投资上亿元的华商数码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已于2002年3月正式投产。

目前,华商报业有编辑记者及经营管理人员2000余人,发行队伍近一万五千人。

为读者奉献最有价值的新闻和信息是《华商报》始终追求的目标。

“不搞有偿新闻;不拿红包;不索要财物;不以权谋私;忠实为读者服务”———《华商报》在2000年中国首届记者节时曾率先向全社会公开作出了这五项承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