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原罪意识”与民间立场的认同--论鲁迅、托尔斯泰、张承志民粹思想的双重文化心理
俄国民粹党【民粹思想与19世纪俄国文学】
俄国民粹党【民粹思想与19世纪俄国文学】摘要:19世纪俄国文学在具备审美功能的同时,也承载着社会评价和思想表达的功能。
因此,俄国许多重要的思想并不是在学术著作中产生的,而是通过文学作品表述出来的。
民粹思想是19世纪俄国文学蕴含的重要思想之一,它主要包含两个思想体系:一是平民化思想,即“以民为粹”,关注生活的原生态,以平等的视角、纪实的手法展示生活的本质和个体生命的价值;二是精英理念,即“民之精粹”,以社会精英分子的身份自居,以济世救民的情怀关注社会和民生。
“以民为粹”和“民之精粹”的思想理念对俄国知识分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民粹思想;以民为粹;民之精粹;19世纪俄国文学中图分类号:1512.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142(2012)01-0109-0519世纪俄国沙皇政府执行严厉的书报检查制度,许多知识分子的思想不能直接诉诸文本。
在这种情况下,俄国知识分子采取了隐喻的表达方式,将自己的思想通过文学文本的形式表述出来。
因此,19世纪俄国文学在具备审美功能的同时,也承载着一种社会评价和思想表达的功能,故俄国哲学家弗兰克认为:“最深刻最重要的思想在俄国不是在系统的学术著作中表达出来的,而是在完全另外的形式――文学作品中表达出来的。
”民粹思想是19世纪俄国文学蕴含的重要思想之一,它主要包含两个思想体系:一是平民化思想,即以民为粹,关注生活的原生态,以平等的视角、纪实的手法展示生活的本质和个体生命的价值;二是精英理念,即民之精粹,以社会精英分子的身份自居,以济世救民的情怀关注社会和民生。
民粹思想中的平民化思想和精英理念对19世纪俄国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不仅成为19世纪俄国文学创作的基础,而且成为知识分子构建自己思想理念平台的依据。
可以说,在19世纪俄国文学中,民粹思想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且存在形式各有不同。
诚如别尔嘉耶夫所论述的那样:“我们有左翼和右翼、斯拉夫式和西方式、宗教式和无神论式等各种民粹思想。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民俗叙事与怀旧书写_高亚斌
第30卷第4期2009年12月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s )Vol .30,No .4Dec .2009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民俗叙事与怀旧书写高亚斌(兰州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00) 摘 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对于传统民俗的叙写是文学叙事的一个重要内容。
同民俗叙事相伴生的,是作家们的怀旧情感。
对淳朴、美好的民俗的追忆,为怀旧书写提供了绝佳的艺术载体,一方面,它是对“现代性”的审视,另一方面,它也参与了对现代民族国家的想象性构建,为其提供了乌托邦式的蓝图。
关键词:现代文学;民俗叙事;怀旧书写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07X (2009)04-0124-05The Folk Narratives and Nostalgic Writing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GAO Ya -bin(School of Literature ,Lanz hou U niversity ,Lanzhou 730000,China )A bstract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ry histo ry ,the description of traditional folk is an im po rtant content of liter -a ry narratives .Acco mpanied w ith the fo lk nar ratives is the no stalgic feeling of the w riters .The remembranceof the simple and fine fo lk pro vides the best artistic vecto r for the no stalgia w riting .On the o ne hand ,it is the review of the modernity ;on the other ,it is invo lved in the imaginative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 natio n ,pro -viding a utopian blueprint fo r it .Key words :mo dern literature ;folk narratives ;no stalgic w riting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民俗叙事肇始于五四时期,新文学的倡导者鲁迅、周作人、胡适等人都对民俗文化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和强烈的兴趣,在各自的创作领域里形成了颇具文化底蕴的民俗叙事。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2版)笔记和习题详解(第23章 理想主义与民间立场)【圣才出品】
第23章理想主义与民间立场23.1复习笔记一、坚持民间理想的文学创作(一)民间理想主义民间理想主义反映了一种新的叙事立场,指90年代出现的一批歌颂民间理想的作家的创作现象。
(二)“民间”的含义1.“民间”是指中国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文化形态和价值取向;2.在实际的文学创作中,“民间”指一种非权力形态也非知识分子的精英文化形态的文化视界和空间,渗透在作家的写作立场、价值取向、审美风格等方面。
(三)“民间”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不同解释1.五六十年代的“民间”,主要表现为某种艺术因素渗透在创作中,稀释了当时对创作干预过多的国家意志和政治宣传功能;2.文革后的80年代的创作中,“民间”常常作为新的审美空间,并以“文化”为特征来取代文学创作中过于强大的政治意识;3.90年代以来,作家们从“共名”的宏大叙事模式中游离出来,他们深深地立足于民间社会生活,并从中确认理想的存在方式和价值取向。
(四)“理想主义”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不同解释1.五六十年代,所谓的理想主义都是国家意志的派生物;2.“文化大革命”时期,理想主义被“四人帮”统治集团强调到压制人性摧残人性的地步;3.“文革”结束后,由于市场经济的兴起,人们普遍地对虚伪的理想主义感到厌倦,同时也滋长了放弃人类向上追求、放逐理想和信仰的庸俗唯物主义;4.90年代,经济利益刺激了一般社会情绪,人们不加分析地盲目歌颂市场经济,回避了经济转型过程中的诸多问题,于是,知识分子主动发起“人文精神”的大讨论,转向民间立场,呼唤人的精神理想。
(五)民间理想的独特性1.民间的理想不是外在于现实生活的理想,它是同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主义和对苦难的深刻理解联系在一起;2.民间的理想还表现在历史整合过程中民间生活的自身逻辑性,与国家意志对历史的渗透与改造相反,民间有其自身的历史形态与生活逻辑;3.民间文化形态本身的丰富性决定了理想的多元性,每个作家根据不同的民间生活场景对理想也有完全不同的理解;4.民间理想是以历史与现实发展过程中的某种现实世界为基础的,因而具有藏污纳垢性。
中国现当代文学重点题解 鲁迅专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重点题解 A.鲁迅专题1.简析鲁迅与左翼文学运动的关系。
革命文学的前期,鲁迅受到左翼文学团体的攻击,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的思想深受苏联“无产阶级文化派”和“拉普”的影响,全盘否定五四文学传统,认为“阿Q时代早已死去”,同鲁迅、茅盾、叶圣陶、郁达夫等五四作家划清界限。
他们认为鲁迅的思想已经远远落后于现代的时代,只能代表清末及义和团的时代,而鲁迅本人更是“封建余孽”“二重反革命”,要“替他们打包,打发他们去”。
之后,鲁迅依据马克思文艺思想对左翼文学运动进行了认真思考。
为了与后期的创造社和太阳社辩论,鲁迅认真研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翻译了卢那查尔斯基的《艺术论》和普列汉诺夫的《艺术论》。
当国民党政府开始镇压左翼文学运动的时候,鲁迅又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左翼文学运动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同时,鲁迅指出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应当正视严酷的现实,重新思考对文学的定位。
“一切文艺固然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
……革命之所以于口号,标语,布告,电报,教科书……之外,要用到文艺者,就因为它是文艺。
”文艺“不过是一种社会现象,是时代人生记录”。
最终,鲁迅与左翼文学力量团结起来,并成为左翼文学运动的旗手。
1929年,在共产党的指示下,创造社、太阳社停止攻击鲁迅,准备与包括鲁迅在内的革命同路人联合起来,成立有组织、统一的革命文学团体,借以反抗国民党的“三民主义的文艺政策”。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鲁迅等七人当选为常务委员。
在成立大会上,鲁迅做了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总结了左翼文学运动的经验教训,并针对现时文艺界所存在的脱离实际、脱离群众、乐于空谈、盲目左倾等问题,提出来中国作家应当扎根革命斗争实际,如果不了解中国革命的实际,单单关在玻璃窗内做文章,左翼作家很容易成为右翼作家的。
由此,鲁迅成为左翼文学运动的精神领袖和旗手。
2.浅析鲁迅的“立人”思想。
鲁迅(1881——1936)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也是第一个以丰厚的文学创作真正体现了新文学实绩的作家。
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
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为当代知识分子研究定位一、知识分子:覆亡与觉醒”知识分子”是一个很复杂的概念,在中外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
俄国是”知识阶层”这一名词的起源地,其知识分子的始祖是被别尔嘉耶夫称为”18世纪俄罗斯最卓越的人物”的拉吉舍夫⑴,在俄罗斯,知识分子是这样一群人,”知识分子是一个不切实际的阶级,这个阶级的人们整个地迷恋于理想,并准备为了自己的理想去坐牢、服苦役以至被处死。
”⑵在法国,具有现代意义的知识分子概念主要在著名的德雷福斯事件中表现出来。
左拉与左拉们的《我控诉》传达了一种新的知识分子的抗议精神,由此,”在思想舞台上,出现了一种新型人物--如同教士、抄写员、诡辩家、博学家标志出其他时代一样,也是新鲜而有特定性的。
”⑶这群新型人物就是现代知识分子。
而在中国,直到二十世纪末造,”知识分子”仍然还是按照学历来划分的,凡是大中专毕业都可以称为知识分子,这种划分法现在还被广为承认。
这样的”知识分子”仅仅意味着学历,与知识无关,更与精神、思想毫无关系。
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是在”五四”时期,打倒权威、高扬主体人格使当时的知识分子挣脱了”士”的古代模式,获得可贵的现代自由、独立的精神品质。
然而,知识分子的自我定位过程随着启蒙运动的夭折而中断,严重的民族危机使知识分子纷纷放弃独立性而服从民族需要。
及至五十年代以后,反胡风、批胡适、反右、”文革”各种运动、思想改造,彻底的摧残了知识分子的独立意识。
知识分子成为依附在各种”单位”的”皮”上的”毛”,连”知识阶层”这一名称也丧失了存在的合法性,更不要说什么独立意识。
独立性的丧失同时意味着知识分子使命的丧失与文化尊严、文人人格的溃亡。
在长达数十年的历史中,倘若以班达、萨义德的知识分子标准来衡量,以左拉、托尔斯泰、鲁迅为知识分子典范来审察,那么,这一时期不管还有多少博学鸿儒、国学大师在世,千万赤土,六亿神州,几乎没有真正的知识分子存在。
鲁迅杂文中的“奴性、盲从心理的否定”的精神本质
鲁迅杂文中的“奴性、盲从心理的否定”的精神本质作者:李桂红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6期摘要:众所周知,鲁迅进行文学写作的目的在于改造国民性,就像他在许广平的信中说的:“最要紧的是改造国民性,否则,无论是专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招牌虽换,货色照旧,全不行的。
”而改造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核心是反奴性,其对象主要是知识分子了。
关键词:奴性盲从心理知识分子中图分类号:I21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a)-0243-01众所周知,鲁迅进行文学写作的目的在于改造国民性,就像他在许广平的信中说的:“最要紧的是改造国民性,否则,无论是专制,是共和,是什么什么,招牌虽换,货色照旧,全不行的。
”而改造改造国民性的思想核心是反奴性,其对象主要是知识分子了。
什么是奴性呢?从一定意义上说,奴性就是盲从,就是缺乏独立思考,无明确的是非观念,无独立人格,对自身所处的环境没有进行认真的分析就盲目服从和迎合他人。
鲁迅最关心的是“人”在中国社会结构与中国历史中所处的地位与真实处境。
在《灯下漫笔》这篇文章里,他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巨大的思想深度,尖锐地揭露了在中国的传统社会里“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的现象。
难道不是这样吗?进而鲁迅将中国的历史概括为“想做奴隶儿不得的时代”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的一“治”一“乱”的循环。
鲁迅这里对中国人的奴隶地位的清醒地认识是带有根本性的,在鲁迅的观念中,“把人当做人”还是“使人成为奴隶”是区分“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的价值标准与尺度,这也是他观察与思考一切历史与现实问题的基本出发点。
为什么中国人向来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总是处于奴隶时代呢?鲁迅在前期和后期的杂文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论述和回答,其一,在于仅图“目前极小的自利”的奴才太多,总是在请寇盗当主子,没有奴隶主就要拜一个奴隶主,长此下去怎么能争到人的价格?怎么能不做奴隶?在《揩油》一文中开宗明义指出:揩油说明着奴才品性的全部。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以《呐喊》、《彷徨》为例 毕业论文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以《呐喊》、《彷徨》为例【摘 要】在鲁迅的小说《呐喊》、《彷徨》中分几个时期塑造了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通过对不同面貌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剖析,反映了鲁迅对知识分子命运的深切关注,同时,鲁迅对知识分子的人生道路也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思考。
【】【关键词】《呐喊》《彷徨》 知识分子鲁迅的《呐喊》与《彷徨》这两部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中以知识分子为题材的小说占了多数。
这些知识分子是特定社会的产物,他们的艺术生命首先根植于其所生存的时代,而他们悲剧命运的根源则是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以及知识分子自身的局限性造成的。
《呐喊》、《彷徨》中的知识分子大致隶属于四个时期:封建社会末期,以孔乙己、陈士成为代表。
辛亥革命时期以夏瑜、N 先生为代表。
北洋军阀时期以方玄绰为代表。
五四时期以吕纬甫、魏连殳以及子君和涓生为代表。
一、 封建社会末期的知识分子形象鲁迅在这一时期描写了不同身份和地位的知识分子,他们的生活命运和人生道路是不同的。
孔乙己和陈士成是被封建科举制度残害的知识分子,他们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
与之相反的则是封建传统的卫道者形象,他们口诵圣贤却作威作福。
这两类知识分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环境所造成的。
《孔乙己》是鲁迅的第二篇白话小说。
○1这部小说塑造了一个穷困潦倒,好吃懒做的老童生----孔乙己的形象。
小说以咸亨酒店中的小伙计的口吻来叙述孔乙己的生活及其周围人对孔乙己的态度,故事也由此而展开。
小说中人物刚出场就用简单的一句话概括了孔乙己的身份和地位。
作品中写到“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这句话看似很矛盾,实则不然,这也就是孔乙己与众不同之处,因为平常来咸亨酒店喝酒的人有两种,一种是有身份地位有文化的人,也就是那些“踱进店面隔壁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坐着喝的穿长衫的人。
”一种是身份地位比较低下,处于社会下层的人,“靠着柜外站着,”买一碗酒喝,多是傍晚傍午散了工的短衣帮的人。
谈鲁迅作品中知识分子的形象及意义
目录引言 (2)一、觉醒的革新者和叛逆者——狂人和疯子 (2)二、封建科举制的殉葬品——孔乙己和陈士成 (4)三、封建主义的卫道士形象——四铭和高尔础 (5)四、由叛逆而趋于彷徨,消沉的人物形象——吕纬甫和魏连殳 (7)五、盲目追求个性解放,爱情幸福的悲剧者——子君和涓生 (9)结论 (11)主要参考文献 (1)摘要鲁迅是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作品大多是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
在这些作品中,鲁迅塑造了五种不同的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
他们虽由于所受教育和自身经历各不相同,生活和结局很不一样,但他们命运大致相同,几乎都十分凄苦,在贫病和屈辱中悲惨死去的亦有其人。
本文着重分析以下五类知识分子形象及他们的文化意义: 第一类是最先觉醒的革新者和叛逆者——狂人和疯子。
第二类是封建科举制的殉葬品——孔乙己和陈士成。
第三类是封建主义的卫道士形象——四铭和高尔础。
第四类是由叛逆而趋于彷徨,消沉的人物形象——吕纬甫和魏连殳。
第五类是盲目追求个性解放,爱情幸福的悲剧者——子君和涓生。
关键词:鲁迅;知识分子;觉醒;封建卫道士;形象类型;文化意义论鲁迅作品中知识分子的形象及意义引言无论是现代还是当代,对鲁迅先生小说形象的研究从没间断过,鲁迅先生以其不羁的性格、超人的文笔描写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尤其以知识分子的形象最为显明。
在本论文中主要对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进行分析并阐述人物形象的意义。
纵观鲁迅先生的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大概可以分为以下五大类型:第一类是最先觉醒的革新者和叛逆者——狂人和疯子。
第二类是封建科举制的殉葬品——孔乙己和陈士成。
第三类是封建主义的卫道士形象——四铭和高尔础。
第四类是由叛逆而趋于彷徨,消沉的人物形象——吕纬甫和魏连殳。
第五类是盲目追求个性解放,爱情幸福的悲剧者——子君和涓生。
一、最先觉醒的革新者和叛逆者——狂人和疯子(一)已经觉醒的“狂人”《狂人日记》中的“狂人”远没有想到“放火”,他的斗争手段是说理,诉诸人们的理性和良知。
民族主义思想在鲁迅作品中的体现
民族主义思想在鲁迅作品中的体现作者:孟青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29期摘要:鲁迅的民族主义的来源一方面是中国被西欧列强瓜分的危机感,另一方面是对国人缺乏西欧神髓的深刻反省。
鲁迅认为,中国应该接受他所发现的具有普遍性价值的西欧“个人主义”,中国人必须进行自我改造。
这促使了他的“民族主义” 观点的形成。
一方面是“文化上的自立的要求”;另一方面,这种文化上的民族主义,又是以即国民主体性的确立为前提。
这体现了鲁迅的民族主义具有双重契机。
关键词:鲁迅;民族主义;历史背景作者简介:孟青(1984-),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学生,研究方向:艺术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0-00-02民族主义(nationlism)一词1844年才出现于社会文本,其基本含义为:对一个民族的忠诚和奉献特别是指一种特定的民族意识,即认为自己的民族比其他民族优越,特别是强调促进和提高本民族的文化和利益。
“故今之所贵望,在有不和众嚣,独具我见之士,洞瞩出隐,评鹜文明,弗与妄惑者同其是非,惟向所信是诣,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毁之而不加诅,有从者则任其来,假其投以笑骂,以之孤立于世,亦无慑也,则庶几烛幽之暗以无光,发国人之内擢,人各有己,不随风波,而中国亦以立。
”(《破恶声论》)鲁迅在这里所期待的,是独具我见的“文明批评家”的出现,由他们来呼唤国民之魂,发其“内擢”,唤醒每个国民“个”的主体性,并以此来实现中国的独立,可以说,这就是鲁迅当时抱有救国(或革命)的图景,也是他那里的民族主义的基本构造。
民族主义情结在鲁迅的一生中都得到体现。
像大多数中国第一代知识分子一样,民族主义是向西方学习的根本动力。
鲁迅是一个激烈的民族主义者,辛亥革命前后,在科学救国动机的激发下,他从进南京的矿路学堂到留学日本。
最初鲁迅之所以选择学医,是受到父亲病故的刺激,中国现代医学的缺乏让他为之悲痛,立志以医学救国。
中国当代文学第二十二章 理想主义与民间立场
第二十二章理想主义与民间立场1教学目的1了解坚持民间理想的文学创作2掌握民间宗教与理想的确立:《残月》3掌握语言覆盖下的民间世界:《马桥词典》4掌握在民间大地上寻求理想:《九月寓言》2教学重点了解坚持民间理想的文学创作,并掌握作品《残月》、《马桥词典》、《九月寓言》3教学时间4课时4教学步骤一、坚持民间理想的文学创作㈠民间理想主义民间理想主义反映了一种新的叙事立场,指90年代出现的一批歌颂民间理想的作家的创作现象。
“民间”一词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不同的解释。
本文所用的“民间”,是指中国文学创作中的一种文化形态和价值取向。
在实际的文学创作中,“民间”不是专指传统农村自然经济为基础的宗法社会,其意义也不在具体的创作题材和创作方法,“民间”所涵盖的意义要广泛得多,它是指一种非权力形态也非知识分子的精英文化形态的文化视界和空间,渗透在作家的写作立场、价值取向、审美风格等方面。
知识分子把自己隐藏在民间,用“讲述老百姓的故事”作为认知世界的出发点,来表达原先难以表述的对时代的认识。
㈡90年代的“人文精神寻思”重新呼唤人的精神理想,也有不少作家也在创作中歌颂人的理想性,但他们都在历史的经验教训面前改变了五六十年代寻求理想的方式,其中不少作家与学者都转向民间立场,在民间大地上寻找和确立人生理想,表现出丰富的多元性。
从民间树立生活的理想价值,以新的健沟的审美意象来表达知识分子的理想追求,㈢从民间吸取生活理想与国家意志所提倡的理想不一样1.首先民间的理想不是外在于现实生活的理想,它是同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乐观主义和对苦难的深刻理解联系在一起。
2.其次,民间的理想还表现在历史整合过程中民间生活的自身逻辑性。
与国家意志对历史的渗透与改造相反,民间有其自身的历史形态与生活逻辑。
3.其三,民间文化形态本身的丰富性决定了理想的多元性,每个作家根据不同的民间生活场赴对理想也有完全不同的理解。
㈣民间并不是一个纯粹的理想世界民间理想是以历史与现实发展过程中的某种现实世界为基础的,所以,在强调民间世界的理想性时,不能不意识到它的藏污纳垢性。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湖北、陕西、海南、贵州)
第一章 鲁迅研究四题知识点名称内容如何看待鲁 迅在传统批 判中的偏激★★★1.鲁迅的《狂人日记》 中 ,通过狂人之口 ,把中国历史 、文明高度概括和比喻为(“吃人的筵席 ”),而 传统中国就成了(“安排人肉筵席的厨房 ”)。
2.在如何为民族文化寻求新的出路这一点上,鲁迅有其明确的主张,那就是对于传统一要(批判),二 要(继承),三要(转化)。
鲁迅批判国民性是否丑 化了中国人★★3.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中也说过, 中国的群众永远是“戏剧的看客 ”。
4.鲁迅在《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 中指斥(梁实秋)是资本家的乏走狗 。
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思考有哪些值得今天重新关注★★★★5.“倚徙华洋之间 ,往来主奴之思 ”,说的是一类人——(西崽)。
6.早在上一个世纪初,鲁迅就明确科学的提倡必须顾及(致人性之全),反对在崇奉科学和物质文明的 同时 ,忽略精神的解放和重建。
7.“借众以凌寡 ,托言众治 ,压制乃尤烈于暴君 ”是( 民主)异化的结果。
8.(名词解释)文化现代性鲁迅这里衡量的“现代性 ”,不是单纯计量物质的发展程度 ,也不能简单地“ 以富有为文明 ”,最主要 的指标 ,还是要看有无高度发展的健全的人文环境 ,能否让人享有充分的精神独立与自由 。
只有“立 人 ”才能最终“立国 ”。
9.(简答)简述鲁迅眼中“西崽 ”的特点。
答 :这群“西崽 ”觉得洋人势力 ,高于群华人, 自己懂洋话 ,近洋人 ,所以也高于群华人 。
但自己又 系出黄帝 ,有古文明 ,深通华情 ,胜洋鬼子 ,所以也胜于势力高于群华人的洋人, 因此也更胜于在洋 人之下的群华人 。
鲁迅《呐喊》 、《彷徨》 的文学史地位★★★★10.鲁迅自己曾用(忧愤深广)这四个字来概括《呐喊》等作品的基调。
11.茅盾 1923 年写(《读<呐喊>》)中 ,就评论说:“在中国新文坛上 ,鲁迅君是创造新形式的先锋 ”。
12.中国现代小说,主要表现为(从鲁迅这里开始)、(在鲁迅这里成熟)、(鲁迅的作品是中国现代各体 小说发展的重要源头)。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作者:张春胜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0年第02期“五四”思潮对封建传统的反叛唤醒了沉睡的知识分子的自我意识,高昂的理想主义和乐观情绪鼓舞着人们的斗争精神,但狂飙过后,无边的黑暗窒息着苏醒的灵魂,广大群众仍处在愚昧麻木之中,人生的出路在哪里?“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了无路可以走”[1]159,鲁迅对中国知识分子的评判,并没有停留在愤恨和不平上,而是和当时的斗争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总是能触及中国革命的根本问题,他的思考总是具有巨大的时代意义和历史的价值,有着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能够引起人们深层的思索。
本文试图对鲁迅先生笔下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进行深入挖掘,剖析他们的灵魂,并把他们放到历史发展的角度中去考察,以此来揭示在“五四”运动前后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的生命轨迹。
一.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和殉葬者在旧中国,大多数下层知识分子都处在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他们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最终成为封建科举制度的殉葬者,其中典型的代表人物是孔乙己(《孔乙己》)和陈士成(《白光》)。
孔乙己因养活不了自己而沦为窃贼,最后被打折了腿,在人们的笑声中悄然地离去了。
陈士成这个连续考了十六次都未考中的老童生,在想象财宝的白光诱惑下淹死在河里。
他们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心想求得功名,对他们不幸的遭遇作者给予同情,对他们迂腐不觉醒的灵魂作者也给予了深刻的批判。
在《孔乙己》中,鲁迅以他高度的艺术概括力从容不迫地叙述了孔乙己极为凄凉的一生,“他正是在用文言文构建着他的观念世界,而他的观念世界恰恰完全堵死了参与现实中与民众共有的日常世界的道路”[2]37,所以他的悲剧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和无聊看客们的麻木不仁。
由于长期受封建思想毒害和小生产者生活方式的局限,社会上的人们都变得麻木不仁,把孔乙己的痛苦和屈辱作为自己取悦的笑料,这是一种多么冷酷多么刻薄的社会处境,是多么病态的国民性!鲁迅是人道主义者,他怀着无限激愤的情绪,控诉吃人者,揭露压迫者和剥削者的凶残本性,号召用暴力手段“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宴席,毁坏这厨房”,表现出彻底的战斗精神。
鲁迅作品对知识分子的深刻剖析
“ 红袖 添香 夜读 书”到 更下 一辈或 沉 溺于《 子> 文选 类的 国 , 庄 《 之
粹 , 呼喊 “ 大 吃人 的血 口” 或 张 。总之 。 帝王思……什 么想法都 有。本 来 ,封 建传统与 资产阶 级法西斯 有某
种 内在联 系 , 中国是个 封建 主义极长 而资本 主义极 短的社会 。 封建 意识形 态及其 文化 发展得非 常完备 和成熟 , 它不但 表现在政 治 、 经 济上 , 而且渗 透在人 们的 日常思想 、 生活 、 习俗 中。 它不但 凶狠地 吃
品后期 的一个重 要主题 。这个 主题具 有特定 的时代 意义 , 因为不 同于 以前 。上世 纪 3 0年代 有大量 的知识 分子或 者从大革 命 中退 下阵来 。或者从迅 速解体 的 旧社 会和封 建家庭 中分 化游 离出来 ,
他 们聚 集于上海 和一 些大 中城 市 , 量之大空 前。其 中一 些人信 数
鲁 迅 作 品对 知 识 分 子 的 深 刻 剖 析
●宋 家煌 摘 要 : 文论述 了鲁 迅 对知识 分 子的 深刻剖 析 , 本 鲁迅 对知 革命 派 , 曾经 编印过《 帝魂》 黄 之类 影响很 大 的革命 宣 传品 的章 士 识 分子给 予很 大的 同情 和希 望 ,同时又给 以无情 的鞭 挞 和揭露 , 钊 。 不就是一 个典 型代表 吗7 但更 多的革命 知识分 子 , 别像范爱 特 斗争的 矛头指 向“ 用钢 刀” 的帮 凶 , 革命 知识 分子给 予极 大的 爱 农那 些下层者 , 对 却终 于连 整个 身心都 被黑暗 吞噬掉 , 完全消 失和被
三对知识分子给予极大的爱护和帮助同时也不断揭露和批判知识分子的种种阶级劣根性鲁迅一方面对革命知识分子给予极大的爱护和帮助同时也不断揭露和批判了知识分子身上的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和其他种种阶级劣根性特别是指出其中一些人实际拖着长长的封建意识形态的尾巴只要条件一具备气候一适宜就将暴露出来
鲁迅笔下知识分子形象浅析
鲁迅笔下知识分子形象浅析第一篇:鲁迅笔下知识分子形象浅析摘要:浅析鲁迅的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形象,看看这些人的形象能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而鲁迅又为什么会写这些人,同时还将他们作为小说中的典型人物来写。
在他的身上是如何体现出了鲁迅先生所说的劣国民性的。
将他们所属的类型一一划清楚,同时还将这些所谓“知识分子”的形象进行具体的剖析,进而观察在这些人身上是怎样来体现当时社会。
但是,对于知识分子形象,大多数评论者却认为他们的命运固然说明了封建礼教对他们的压迫和毒害,反映了社会的黑暗。
但主要是显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和缺点,即追求功名、个人奋斗、脱离群众、软弱动摇等,鲁迅刻划他们,就是要指出知识分子必须彻底改造。
笔者从鲁迅作品中的人物分类和作者的态度两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一些拙见。
关键词:鲁迅作品封建制度封建思想讽刺鲁迅笔下知识分子形象浅析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巨匠,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人。
鲁迅的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民族的象征,是中华民族的“民族魂”。
鲁迅是个社会批判家,他的文章是攻击时弊的。
若要了解鲁迅,就得研究他的小说——特别是他的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小说集《呐喊》、《彷徨》代表着鲁迅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也体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两部著作不仅在思想内容方面表现的深刻、丰富,既尖锐批判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又揭露了封建卫道者的虚伪,还广泛而深刻地概括和反映了当时的农民问题、知识分子、妇女问题问题以及民主革命问题和反封建反传统问题等社会现实,并热情呼唤有别于旧民主革命的新的革命的到来,流露出了新文化阵营分化时期知识分子寂寞、苦闷、彷徨和探索的心情,解剖了知识分子灵魂。
而且,在艺术形式上作者以其纯熟的艺术技巧着重塑造了大批有代表意义的典型形象,创造了全新的小说格局。
其中对知识分子形象的生动描写占了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比重的大部分。
要对鲁迅小说的思想意蕴得以深刻领会,就不得不对这批最具说服力的艺术典型的精神所在进行认真探索和分析。
知识分子身份认同的需求与悖论——以《活着之上》和《爱历元年》为例
构 的整体 性 重 组 , 知 识 分 子 的社 会 地 位 日渐 边 缘 化 , 制 的取 消令 传 统 知 识 分 子 失 去 了惯 常 的身 份认 同 方
世 俗化 的价 值 评 判 体 系造 成 的 首 要 挑 战 便 是 知 识 分 式 ; 其次 , 在 面对 着 政 治 、 经济 、 军事 全 面 占优 的西 方
中 国人 所 具 有 的文 化 自信 也 在 顷 刻 间 崩 塌 , 子 如何 在一 个崭 新 的 时代 面 前摆 脱 身 份认 同 的危 机 , 社会时, 这 一极 具普 遍性 的 生存 困境很 自然 地 成 为 近 3 0年 来 这 种具 体历 史 情 境 的 出现 使 得 中 国知 识 分 子 陷 入 了 失语 ” 状 态 。 当崭 新 的社 会 主义 国家 建 立 中 国当代文 学 所 集 中关 注 的 话 题 , 包括 阎连科、 贾 平 群 体性 的 “
以《 活着之上》 和《 爱历元年》 为例
杨 杰 蛟
( 湖南师范大学 文学 院 , 湖南 长沙 4 1 0 0 8 1 )
摘
要: 市场经济条件下 的功利 主义价值观凭借 强大 的话语 霸权摧垮 了 中国当代知识 分子 的独 立精神空
间, 使得这一社会群体再一次发生 了身份认 同的危 机。阎真 的《 活着 之上》 和王跃 文 的《 爱历元 年》 在 日常化叙
16726219201704004304随着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与权力结构的整体性重组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日渐边缘化世俗化的价值评判体系造成的首要挑战便是知识分子如何在一个崭新的时代面前摆脱身份认同的危机这一极具普遍性的生存困境很自然地成为近30年来中国当代文学所集中关注的话题包括阎连科贾平凹张炜朱文北村在内的许多作家都已塑造过大量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之中漂泊流浪的知识分子形象
意识形态偏见、众声喧哗与经典认同
意识形态偏见、众声喧哗与经典认同2019-08-27摘要:美国华⼈⽂化圈的鲁迅研究具有三个明显特征:⾸先,部分鲁迅研究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甚⾄沦为反共或冷战的⼯具。
其次,总体上呈现出多元解读、众声喧哗的⽣态格局。
“正读”和少部分的“误读”现象共存,很多“正读”达到了⼀定的学术⾼度。
再次,由于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学术⽣态和研究传统等的影响,美国华⼈⽂化圈对鲁迅的评价观点各异,甚⾄有霄壤之别,但有⼀点基本能取得⼀致:承认鲁迅在⽂学上的成就,承认鲁迅某些作品是杰作,表现出对鲁迅经典价值的认同。
关键词:美国华⼈⽂化圈;鲁迅研究;夏志清;李欧梵;刘⽲;王际真中图分类号:I210 ⽂献标识码:A ⽂章编号:1672-3104(2012)06?0134?05美国的中国现当代⽂学研究属于“美国汉学”的⼀部分,总体上取得了⽐较显著的成就,如夏志清的中国现代⼩说史研究、⾦介甫的沈从⽂研究、李欧梵的鲁迅研究和现代性研究以及“颓废”⽂学史叙事研究、王德威提出的“被压抑的现代性”主张和“晚清现代性”⽂学史叙事研究、格⾥德的胡适研究、刘⽲的“国民性”研究、戴维·罗伊的郭沫若研究、葛浩⽂的萧红研究、奚密的诗歌研究、史华慈的严复研究等。
由于采取了和中国⼤陆现当代⽂学研究殊异的研究⽅法与理论视野,提出了⼀些具有颠覆性的学术观点,产⽣了较⼤的学术反响,甚⾄冲击影响到中国⼤陆的中国现当代⽂学研究。
在美国的中国现当代⽂学研究中,鲁迅是其中的重点研究对象,虽然每个美国汉学家研究的侧重点有所差异,但⼤多都或多或少涉及到对鲁迅的研究。
本⽂拟以美国华⼈⽂化圈中华⼈华裔学者的鲁迅研究为专门研究对象。
总体来说,美国华⼈⽂化圈的鲁迅研究呈现出三个基本特征:⾸先,⼀定程度上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部分鲁迅研究更是沦为反共或冷战的⼯具。
其次,美国华⼈⽂化圈对鲁迅的接受表现出与⼤陆不同的特⾊,虽然部分特定时期的鲁迅研究沦为冷战的⼯具,但⽏庸置疑,其中也有⼀部分的鲁迅研究能摆脱存在于中国⼤陆地区那种特定的“⼀体化”意识形态的影响,获取⼀个相对⾃由的学术环境,对鲁迅进⾏多元解读,呈现出众声喧哗的研究⽣态。
27117419_张恩和关于鲁迅张恩和关于鲁迅“反封建主义”论的价值与启示“反封建主义”论的价值与启
①张恩和:《鲁迅———伟大的反封建主义的战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985年第3期。
2〇张恩和:《鲁迅对中国封建社会的认识》,《鲁迅研究月刊》2002年第1期。
3〇黄海飞:《鱼与熊掌何妨兼得———张恩和教授访谈录》,《创作评谭》2019年第1期。
4〇何凝(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李宗英、张梦阳编《六十年来鲁迅研究论文选》(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106页。
张恩和关于鲁迅“反封建主义”论的价值与启示李斌张恩和是第二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的突出代表,他做过郭沫若、郁达夫、郭小川等作家研究,参与过《中国大百科全书》的编撰,协助过唐弢编写《中国现代文学史》,在书法方面造诣较深。
在这些研究工作中,他将主要精力放在了鲁迅研究上,他的成名作是《对狂人形象的一点认识》(1963),晚年最看重的论文是《鲁迅———伟大的反对封建主义的战士》(1985)和《鲁迅对中国封建社会的认识》(2002),将其作为自选集《踏着鲁迅的脚印———鲁迅研究论集》的前两篇。
在《鲁迅———伟大的反封建主义的战士》中,张恩和认为:“鲁迅一生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历史时期。
这正是中国人民同压迫自己数千年之久的封建主义作殊死搏斗的年代。
封建主义以其特有的顽固性拼命挣扎,变换各种形式保护自己,对人民进行疯狂反扑。
鲁迅始终坚定地同封建主义进行斗争,以其敏锐的目光和坚强的意志,通过深刻的道理和血淋淋的事实,揭穿封建主义的罪恶本质。
可以说,鲁迅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一生都没有停息,成为他十分重要的战斗业绩。
”张恩和具体分析了鲁迅在留学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以及成为共产主义者之后与封建主义的斗争,并归纳出他反对封建主义的四个特点:深刻性、人民性、彻底性、灵活性。
首先,“鲁迅着眼的是整个封建制度,特别是它的思想体系。
他不是反对封建主义的一枝一节,而是抓住根本。
这表现出他斗争的深刻性”。
其次,“鲁迅反对封建主义,特别同情劳动人民所受的迫害,尤其是妇孺等弱者,被侮辱和被损害的人,他始终和他们同呼吸共命运”。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及王熙凤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双石镇中学教师:黄正清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主要塑造了两类人物形象,一类是辗转于社会底层,受尽压迫和蹂躏的贫苦农民,另一类则是命途多舛,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
作者对这两类人物的态度本来是十分清楚的,即认为他们都是“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对他们的悲惨遭遇寄予了深刻的同情;与此同时,也看到他们身上存在的这样那样的弱点、缺点,对他们作了诚恳的并且也是深刻的批判,希望他们能够摆脱现状,奋发努力地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
应该说,对这两类人物,鲁迅表示的同情和给予的批评尽管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但基本认识和态度是一致的。
长期以来,评论者对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所显示的意义及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总的说来分析切合实际,即认为作者通过这些人物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摧残和迫害,以艺术的方式替他们喊出了内心的痛苦,博得了读者的同情。
但是,对于知识分子形象,大多数评论者却认为他们的命运固然说明了封建礼教对他们的压迫和毒害,反映了社会的黑暗。
但主要是显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和缺点,即追求功名、个人奋斗、脱离群众、软弱动摇等,鲁迅刻划他们,就是要指出知识分子必须彻底改造。
努力和工农群众相结合,作者对他们的态度虽有同情,但主要是批评。
这种看法是否正确理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否符合鲁迅作品的实际?今天我们可以重新作一番探讨。
(一)知识分子在社会结构中并不是一个单独的阶级。
在旧社会,由于他们的经济状况和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有本身就是统治阶级或极力为统治阶级效劳的知识分子,有靠自己的劳动自食其力的知识分子,也有被压迫被剥削的知识分子。
总的说来,本身就是剥削阶级的知识分子是少数,大多数知识分子(包括被称为自由职业者的依靠自己的知识和劳动谋生的知识分子,更不用说那些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都和劳苦大众一样处在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他们也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虽然由于知识分子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处于较劳苦大众稍好的状况,但是,也由于他们思想活跃,反应敏感,统治阶级对他们的思想统治和政治压迫就较之一般群众为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会稽乃报仇雪耻之乡, 非藏垢纳污之地! 鲁迅 ’ , ⑤
非常欣赏这句话 , 这大概可以看成绍兴乃至整个 越文化的基因。 鲁迅叙述了绍兴传统戏剧目 莲戏 中“ 一个带复仇性的, 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 更强
种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特有的‘ 负罪感’即如狂人 (
所谓 ‘ 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 ’ 的自省) 和由此
等。启蒙是对现实的超越, 它根源于知识分子本 性的良知, 对现实的超越和积极介人同构于知识 分子的理想中。然而, 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新文 化运动先驱者们以高涨的热情付诸实践的启蒙 运动并没有达到使民众觉醒的理想结果, 启蒙者 抛洒的热血却成了华老栓等愚众们寻觅治病的 良药。“ 五四” 高潮低落后 ,新青年》 《 团体解散, 鲁 迅这时不仅孤独于广大民众 , 而且疏离于曾经坚 守同一理想阵营的知识分子群体 ,他把 自己描 “
抗绝望’ 的人生哲学和对于生命的悲剧性体验’。 , 。
鲁迅 的“ 负罪感 ” 与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 的 “ 忏悔意识”在表达由苦难底蕴生发出来的知识 分子特有的灵魂痛苦达成了精神上的一致。托尔 斯泰的民粹思想具有明显的乌托邦精神。“ 道德 自我完善” 是托尔斯泰的基本思想。托尔斯泰一 生都将这种思想付诸于 自我实践。 他的道德理想 主义源于俄罗斯的宗教文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 的进化造成阶级差距的 自觉认识。 托尔斯泰把《 圣经》 福音书中耶稣的教义作 为道德理想主义的真理引向历史和现实的层面 , 其道德实践由此蕴含了独特而浓重的宗教信仰。 托尔斯泰认为,每个人的身上都存在着两面性 : 动物性和人性。 人是不完善的, 只有不断地反省、 忏悔, 才能去掉自身的兽性, 自我。他认为, 完善 要拯救十九世纪的俄罗斯于水火之中, 首先要使 个人的精神复活,这样才能依此消灭社会罪恶。 托尔斯泰的年代, 东正教成为俄国的国教。东正 教宣传原罪思想, 让人们对 自身及其罪恶进行忏 悔。这种对 自身的忏悔的宗教性质的道德思想 , 使俄国上流社会的知识分子对 自我身份产生了 原罪意识。在托尔斯泰的一系列作品中, 男主人 公都是在反省 、 忏悔中走向成熟的, 反省、 忏悔成 为他作品中的重要主题。《 一个地主的早晨》 中的 聂赫留朵夫、安娜・ 《 卡列尼娜》 中的列文、复活》 《 中的聂赫留朵夫等都是托尔斯泰道德的外化形
中图分类号 : 2 . 17 2 6 文献标识码 : A
社会转型时期现代性 的发生与民粹主义具 有共时同构性。自卢梭创立了与精英主义相对立 的民粹思想之后, 民粹主义思想在俄国与中国社 会转型时期 ,与传统文化结合产生了不同的影 响。“ 知识分子原罪意识” 成为反抗现代性及认同 民间的文化根源。中国传统士文化的集体无意识 使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内心存在着一种负罪感和 自 卑感。“ 五四” 以后 , 民粹主义成为中国一种强 大的社会思潮。 鲁迅的民粹思想是站在精英立场
乡》 中那个曾是月下小英雄的闰土在经过兵、 匪、 官、 税等的剥削和摧残后 , 身心已麻木地无力反
抗 。《 祝福》 中的祥林嫂也经历 了“ 逃跑” “ 、撞香 炉”“ 、捐门槛” 等一系列原始反抗后 , 仍未摆脱精 神恐惧。鲁迅更着意底层民众被压抑状态下的精 神苦难 , 并且直指造成这一苦难的根源— 中国 传统文化的伦理秩序。鲁迅对苦难的揭示着重于 批判和否定。他对个体生命的形上感受和对个体 生存意义的追问是他一生的精神探索。 对底层民 众苦难的认识, 使鲁迅生发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 特有的悲怜情怀 ,启蒙便是这种悲怜的具体实 践。鲁迅的痛苦如荒海中的波涛博大而深沉 , 它 源于作为觉醒者的知识分子改造社会 、 力图挽救 民众苦难的强烈愿望, 这种强烈的愿望又由于被 主流社会排斥和民众的冷漠及不理解而变成了 深沉的孤独和寂寞。孤独感和寂寞感“ 浸透着一
罪感” 和孤独的复仇精神的心理表怔。因此, 启蒙 结果的软弱、新青年》 《 的解散 、左联” “ 的变异都 没有磨灭掉鲁迅对现实的坚韧 , 反而激发出“反 ‘
有浓重的宗教色彩,在对人的‘ ’ “ 肉体 以及由此
引发出来的社会之恶的看法上 ,托尔斯泰与叔本
华的 观点在本质上依然是相似甚至是相同的’。 ,摒 。
权 , 利。 @
对真理的信仰与真理的实践联系在一起 , 这 种充满激情的理想主义 内化到托尔斯泰 的人格 结构中,成为一种超我的情感需要和道德需要。 因此, 托尔斯泰不仅从基督教义的基础上倡导理 想社会的经济关系, 在生活和行为准则上也力求 以宗教信仰作为 自觉 的行动。用基督 的话说就 是 :不要有一件以上的衣裳 , “ 不要有金钱 , 也就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愈加看透这些人面东西的秘密。⑧( ”( 故事新编》
中的《 铸剑》 讲的也是一个悲壮的负仇者的故事。 《 野草》 中的《 复仇》 更是直 白地表达了鲁迅的复
仇心 在“ 理: 广漠的旷 中 野” 俩人“ 裸着全身, 捏着
利刃, 干枯地立着; 以死人似的眼光 , 赏鉴这路人
们的干枯”。鲁迅将他的笔刺向了那些“ ⑨ 吸血吃
层民间,又倾 向于一种对现实的批判性向度 , 表 现出社会转型时期有机知识分子的双重文化心
理和独特的个体精神。
⑩《 故书新评》《 ,新潮》 1 第 卷第 1 号。 ⑩王沉森:中国近代思想与学术的系谱》石家庄: 《 , 河北教育出版社, 0 , 3 页。 3 通信》《 2 1第36 [ 0 例《 , 新潮》 1 第 卷第 3
13 5
鲁迅以独特的个体姿态对现存秩序进行决 绝的反抗 , 显示了知识分子特有的个体精神。鲁
迅对下层 民众的关注是通过批判和否定性 的认 识, 对在既定的社会秩序中丧失了主体地位及 自 主意识的弱小人物的否定和同情中, 表达了鲁迅 的民粹思想。在对农民及下层知识分子的悲惨命 运的描述中,鲁迅揭示了造成民众苦难的根源 : 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秩序剥夺了人的主体意识 , 从而更进一步地揭示出民众的国民性问题。《 故
“ 知识分子原罪意识” 与民间立场的认同
论鲁迅、 托尔斯泰、 张承志民粹思想的双重文化心理
王 劲松
(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成都 606 ) 104 摘要 : 现代性在历史转折期生发 , 鲁迅 、 托尔斯泰、 张承志对现代性的感受导致他们具有不同的民粹思 想。 传统文化中的“ 知识分子原罪意识” 又演绎出相同的民间立场, 使他们具有双重文化心理。 知识分子 “ 原罪意识”是产生民粹思想的文化根源。中国传统士文化的负罪感使鲁迅强烈地想借助现代性改良社 会、 启蒙民众 , 以自由意志坚守民间文化立场 ; 同时, 在对封建主义色彩的政权体制又表现出“ 反抗绝望” 的复仇主义姿态。托尔斯泰从“ 忏悔的贵族” “ 到 赎罪的自觉” 都具有浓重的宗教色彩, 表现出在道德范 围内试图解决社会问题的独特的乌托邦精神。张承志带着青春时代红卫兵情结融入底层民间, 强烈的英 雄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使张承志对底层人民的忏悔表现出宗教性质的感恩和礼赞。 关健词: 民粹思想;知识分子原罪意识 ;民间立场;道德理想主义
产生的蕴含丰富的悲剧情绪”①“ 。 负罪感” 源于 中国知识分子对弱者的悲怜的集体无意识, 但这 种集体无意识附表在鲁迅身上表现出与众不同
的行为 : 鲁迅痛恨造成弱者受压迫的一切既定秩 序, 一生都在“ 对隐藏在 ‘ 自然秩序 ’ 中的不平等
的鬼魂”的角色— “ ⑥ 女吊”以此来说明这种地 ,
域文化基因的具体内涵:被压迫者即使没有报 “
弃一切私有欲念成为托尔斯泰“ 道德 自我完善” 的 具体指向, 更为独特的是他将这种道德理想主义 具体外在化。 托尔斯泰认为, 现代社会腐化的弊端就是脱 离劳动的人无偿地享用被压迫阶级的劳动 , 把他 们当作奴隶 , 而劳动是道德原则最普通和最 自然 的运用方式 , 劳动从属于道德 目的。托尔斯泰反 对私有制下人们对个人财富、 荣誉、 权力的欲求 , 正是在这个基本原则上引申出他的最重要的友 爱、 平等和共有的道德理想内容。杨春时学者认 为:民粹主义有两大基本特征, “ 一是主张绕过资 本主义实现现代化 , 二是主张从民间文化和大众
主导性的文化”, ④以自由主义文化团体发出弱者
的声音。参加“ 左联” 便是源于这种主导思想。而 当鲁迅认识到“ 左联” 是以“ 奴隶总管” 的体制运 作时, 他失望了, 并且停止了与“ 左联” 的活动。 这 是一种强调 自由意志的、 代表精英知识分子声音 的不隶属于政权体制的民间立场。鲁迅的文化心 理具有两重性 :既有知识分子原始性的 “ 负罪 感”又有对现存秩序痛苦而孤独的复仇主义。鲁 , 迅在杂文《 女吊》 中引用了明末王思任的两句话 :
期。
⑩《 通信》《 , 新潮》 1 第 卷第3 期。 ⑩《 通信》《 , 新潮》 卷第2 第2 期。 ⑩胡适: 《 胡适全集》2)合肥: (0 , 安徽教育出版社, 0 年, 6-6 页。 23 第 8 9 0
( 责任编辉 张忠平)
万方数据
“ 知识分子原罪意识” 与民间立场的认 同
肉的凶手或其帮闲们” ,痛快淋漓于 “ 无血的大
万方数据
14 5
《 江淮论坛》06 20 年第 4 期
戮 ,而永远沉浸于生命的飞扬的极致的大欢喜
叔本华理论影响。托尔斯泰对“ 体” 。 肉 的否定源于
他将一切私有欲念看成是人类 自身罪恶渊源 , 带
中’。这是一个清醒而冷峻的先觉者痛苦的“ , 。 负
象。 复活》 《 中的聂赫留朵夫在法庭上遇到了多年 前被他欺骗的玛丝洛娃 , 玛丝洛娃的苦难命运激
发了他内在的良知。他由不安开始忏悔 , 由忏悔 到赎罪 , 他舍弃一切追随被流放的玛丝洛娃去遥 远的西伯利亚。聂赫留朵夫的“ 补赎” 行为具有个 人 自觉的道德理想色彩 , 他的心灵在忏悔中得到 升华, 从而最终走上心灵的复活。蒋承勇学者认
上, 以自由民主理念的价值取向, 对民间的认同 既有启蒙救助的人道主义, 又有反抗绝望的复仇 主义。 托尔斯泰、 张承志站在反现代性的立场上, 将其道德理想主义与知识分子的自我负罪感 , 底
层民众的现实存在与对终级意义的诉求 内在地
联系 来。 知 起 “ 识分子 原罪意 , 人既 底 识’ 使三 认同